簡述社交禮儀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09-27 18:20: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社交禮儀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答: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規范與準則。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2、什么是禮貌?
答:禮貌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應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體的氣度和風范。
3、什么是禮節?
答:禮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頌、致意、問候、哀悼等慣用的形式和規范。
4、什么是儀表?
答:儀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飾、姿態等。
5、什么是儀式?
答:儀式是指在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序、規范化的活動。如發獎儀式、簽字儀式、開幕式等。
6、禮儀的六個基本特征是什么?,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答:共同性、繼承性、統一性、差異性、階級影響性、時展性。
7、禮儀的四個原則是什么?
答:尊重的原則、遵守的原則、適度的原則、自律的原則。
8、禮儀的四個功能是什么?
答:溝通功能、協調功能、維護功能、教育功能。
9、為什么說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答: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范,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10、為什么要講究禮儀?
答:講究禮儀并非是個人生活小節或小事,而是一個國家社會風氣的現實反映,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11、禮儀對社會的作用是什么?
答:對社會來說,禮儀能夠改善人們的道德觀念,凈化社會風氣,提高社會文化素質。
12、禮儀對個人的作用是什么?
答:對于個人來說,禮儀可以建立自尊、增強自重、自信、自愛、為社會的人際交往鋪平道路,處理好各種關系。
13、加強個人自身修養要做到什么?
答:(1)要自覺提高個人品德修養;(2)要有正義感和原則性;(3)要關心他人,尊重他人,肋人為樂。
14、怎樣陶冶自我情操?
答:(1)加強科學文化的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2)性格樂觀、開朗、大方;(3)熱情誠懇、善解人意、善良友好。
15、交友的原則是什么?
答: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寬宏大度、不卑不亢。
16、什么是化妝?
答:化妝是人們在政務、商務、事務及社交生活中,以化妝品及藝術描繪手法來裝扮自己,以達到振奮精神和尊重他人的目的。
17、儀表禮儀應注重什么?
答:應該注重儀表的協調,注重色彩的搭配,注重場合。
18、佩戴飾物要注意什么原則?
答:無論佩戴的是何種飾物,都必須配合自己的體型、臉型及服裝的美感。
19、佩戴戒指在不同的千指代表的意義是什么?
答:一般來說,戴在食指上表示求婚;中指上表示正處往熱戀中;無名指上表示已訂婚或結婚;小指上則表示獨身;而大拇指上一般不戴戒指。20、選擇項鏈主要考慮哪些方面?
答:項鏈的選擇,價格并不重要,個管是什么樣的款式,與年齡、膚色、服裝的搭配協調才是主要的。
21、說明飾物中耳環的作用?
答:耳環除了具有裝飾作用外,還有保護視力、防治眼病、預防和治療近視的作用。
22、選戴手鐲時應注意什么?
答:如果只戴一個手鐲,應戴在左手上;戴兩個時,可每只手戴一個,也可以都戴在左手上;戴三個時,應都戴在左手上,不可一手戴一個,另一手戴兩個;手鐲要與戒指、服裝樣式協調統一。
23、胸針是一種什么樣的裝飾品?
答:胸針是人們佩戴在胸前的一種裝飾品,廣義的胸針包括別針、插針、胸花等。
24、選戴眼鏡時應注意什么?
答:眼鏡影響整個面部輪廓的印象,選戴時應注意鏡框形狀和臉型必須平衡:鏡框顏色應與膚色相協調。
25、女性的披肩起什么作用?
答:披肩除了裝飾外還有應付早晚溫差大的作用。
26、女性皮包的作用?分為幾種?
答:是女性在各種場合中都不可缺少的飾物,它既有裝飾價值又有實用性。就外型和用途來說可以分為三種:肩掛式、平提式、平拿式。
27、女性服飾中絲補襪的作用?
答:一雙漂亮的絲襪可以襯托出女性腿部的曲線美和神秘感,絲襪是女性必備的服飾。
28、戴什么面料的手套可使女性顯得溫柔,更加女性化?
答:針織手套。
29、行握手禮要注意什么?
答:(1)上下級之間,上級伸手后,下級才能伸手相握;(2)長輩與晚輩之間,長輩伸手后,晚輩才能伸手相握;(3)男女之間,女士伸出手后,男士才能伸手相握(4)握手時,男士應脫下手套,女士如戒指戴在手套外面可不脫手套;(5)握手時,應伸出右手,絕不可伸出左手;(6)握手的力量要把握適中,既不能有氣無力,也不能太用力。
30、跨國文化交流的人如何注意無聲語言“手勢”的交流?
答: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習俗,無聲語言也因民族而異。在某一國家或地區內一種手勢可能十分普遍,而在另一個國家或地區內,這種手勢可能毫無意義,甚至意思完全相反。所以進行跨國文化交流的人來說,最保險的行動準則是“入鄉隨俗”,這樣可以避免誤會,避免陷入困境。
31、簡要說明接待禮儀的重要性。
答:迎來送往是社會交往接待活動中最基本的形式和重要環節,是表達主人情誼、體現禮貌素養的重要方面。尤其迎接,是給客人良好印象的最重要工作。
32、簡述接待人員在走廊的引導方法。
答:在客人二三步之前,配合步調讓客人走在內側。
33、簡述接待人員在樓梯的引導方法。
答:當引導客人上樓時,應該讓客人走在前面,接待人員走在后面;若是下樓時,應該由接待人員走在前面,客人走在后面。上下樓梯時接待人員應該注意客人的安全。
34、簡述接待人員在電梯的引導方法。
答:引導客人乘坐電梯時,接待人員應先進入電梯,等客人進入后關閉電梯門;到達時由接待人員按開電梯門,讓客人先走出電梯門。,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35、簡述接待人員在客廳的引導方法。
答:當客人走入客廳,接待人員用手指示,請客人坐下,看到客人坐下后,才能行點頭禮,后離開。如客人錯坐下座時,應請客人改坐上座(靠近門的一方為下座)。36、乘車禮儀中小轎車的座位如何排定。
答:如有司機駕駛時,以后排右側位為首位,左側次之,中間座位再次之,前座右側殿后,前排中間為末席,如果由主人親自駕駛,以駕駛座右側為首位,后排右側次之,左側再次之,而后排中間座為未席,前排中間座則不宜再安排客人。
37、乘車禮儀中旅行車的座位如何排定。
答:司機座后第一排即前排為尊,后排依次為小,其座位的尊卑以每排右側向左側遞減。
篇2
關鍵詞:英語教學;異域文化;認知能力
隨著國際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日益廣泛和深化,國際交往的空間不斷擴展延伸,這對我國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課程標準》強調: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顯得至關重要,它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在于使學生對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加強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從中獲得英語語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經濟文化交流需求,真正成為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異域文化的內涵
所謂文化的異域性,實質上是跨文化交際中一方對他方文化的一種解釋。異域性并不是一種性質或狀態,而是對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釋的結果。從英語教學角度出發,“異域文化”可理解為“英語語用國家的整個社會方式。”這一界定的范圍比較寬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習俗,又涉及隱藏在習俗之后的價值觀念。英語教學既要關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特別是與語言交際直接相關的文化,還要注重目的語的文化價值觀念,以及體現這些價值觀念的文學藝術、思想流派、、社會制度等。英語教學中的異域文化認知是指對目的語文化的社會規約、價值觀、信念的知曉。根據學者對文化認知內容的劃分,大致可分為觀念文化、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
培養學生異域文化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已達成共識。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即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交能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恰當交際的能力)。美國語言學家TimonthyLight在《現代外語教學法》一書中說:“如果學生根本不知道一種語言的文化習慣,那么他就不會使用那種語言,盡管他的語音、語法都很好。”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應有的英語知識,但卻不能很好地應用到交際語境之中,成了“啞巴英語”,缺乏適應社會發展的英語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社會生活中是相輔相成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英語新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文化知識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達到英語教學目標的重要教學內容。異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外國文化中具有文化特異性內容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作為必要的補充,是達到語言教學目的的關鍵。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也就是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域文化的范圍,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文化因素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培養學生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培養學生異域文化認知能力的途徑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情況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不斷接觸異域文化,感知異域文化,體驗異域文化,培養他們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
比較東西方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語言、文化與翻譯》一書中指出:“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對詞義、習語含義的影響如此帶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細考慮語言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任何文體都無法恰當地加以理解。”異域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思維方式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在給學生介紹中國加入WTO過程中所形成的中美兩國不同的談判風格、談判方式、決策過程時,要讓學生了解中美兩國除了在政治、經濟方面存在差異外,還存在文化方面的差異。教師如果不能有意識地激活這些知識,沒有意識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就無法認知異域文化,無法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無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結交外國朋友,閱讀不同的英語報刊,涉獵各種形式的外國文學作品等多種渠道幫助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再將其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不僅要學語言,更要學語言背后的文化。這樣,學生就可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接觸異域文化,進而培養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促進異域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有機統一,激活異域文化英語教學中的異域文化導入同語言一樣,是后天習得的。課堂除了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場所,還應該成為學生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上傳授異域文化知識最有意義的方法是解釋說明。每節課前10分鐘,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識、歷史事件、、文學作品、節日慶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飾、飲食、聚會、出行等,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和教材緊密相連,很大程度上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實踐證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對英語語言本身更感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時機運用異域文化背景導入教材的篇章學習。在講解“ThanksgivingDay”(感恩節)一課時,筆者先簡述了感恩節的由來,由此引出圣誕節、情人節等一些西方國家的節日慶典。西方人慶祝圣誕節,除了互送賀卡、裝飾房間、購買禮物外,還保留了一些傳統習俗,如孩子們喜歡把長筒襪掛在壁爐上,他們相信圣誕老人會坐著雪橇,趕著鹿群,通過煙囪,在圣誕節的凌晨把他們渴望已久的禮物放在長筒襪里。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制作圣誕卡片、描述圣誕老人的形象等方式為學生認知異域文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不知不覺地認知異域文化。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滲透異域文化為了創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教師可以挑選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幻燈片、教學光盤、影視資料,通過聲音、圖像的傳遞,使學生通過觀看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情景、風俗習慣、等,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直觀有效地領略到英語國家的文化。這種視聽教學方法既培養了學生認知異域文化的能力,又提高了聽力及學習語言的能力,在教學“TomSawyerPaintstheFence”一課時,組織學生觀看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的長篇小說《湯姆·索耶歷險記》VCD片段,注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可以增強學生對異域文化的直觀感受,加深對英美文化的進一步了解。
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體驗異域文化課外活動是課堂的延伸,教師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有計劃、有步驟、系統地實施異域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通過“一分鐘文化演講”、“訪談”、“英語角”等形式討論與異域文化認知相關的話題,如ExaminingStereotype(陳舊的考試制度)、CulturalIdentity(文化認同)等,使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交際操練和情境操練,從整體上理解和感受中外文化差異。教師還可根據教材內容開展與異域文化認知相關的多種活動,如讓學生通過學唱英文歌曲,學跳英語國家的一些傳統舞蹈,舉辦化裝舞會,自編、自導、自演英語小品等趣味活動認知異域文化。許多傳統的歌曲和舞蹈都蘊涵著豐富的異域文化氣息,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這些歌曲、舞蹈所表達的異域文化內涵,激活異域文化認知靈感。
隨著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加,不同文化的接觸與碰撞也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備受關注。英語教師應更新理念,正確理解語言與文化的依存關系,全面了解和掌握異域文化認知與英語教學的相關理論,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異域文化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資料:
[1]孫建華.論對英語專業學生進行文化教學的原則和途徑[J].教育與職業,2006,(11).
[2]張莎莎.論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教育與職業,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