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禮儀的認知范文

時間:2023-10-02 16:55: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禮儀的認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禮儀的認知

篇1

摘要目的:了解護生禮儀認知及需求現狀,增強護生禮儀服務意識和規范服務行為。方法:隨機抽取100名在我院實習的護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實習護生禮儀知識的認知與需求情況。共收回有效問卷95份。結果:護生對禮儀知識的認知情況一般,但對禮儀知識的需求較高,其中96.86%的護生認為有必要學習護理禮儀知識,90.53%護生愿意學習且希望提高禮儀服務水平。結論:針對護生對禮儀知識的需求采取不同培訓方式,提高護生的禮儀水平,加強護生自我形象塑造,可使其展現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提升服務品質。

關鍵詞 實習護生;護理禮儀;認知;需求;問卷調查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59

Nursing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gnition and requirement of students′ etiquette knowledge

WANG Li-xia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e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Deyang618000)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etiquette of cognition and demand of nursing students,enhance nursing students′ etiquette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service behavior.

Methods:100 nursing stud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institut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understand the cognition and demand of nursing students etiquette knowledge.A total of 95 valid questionnaires recovered.

Results:The cognition of the general etiquette knowledge,but the knowledge of etiquette and the high demand,of which 96.86% of the students think it necessary to learn the knowledge of nursing etiquette,willing to learn and hope to improve the etiquette service level was 90.53%.

Conclusion:Nursing students adopt different training methods on the etiquette knowledge needs,improve nursing students′ etiquette level,strengthen the nursing students self image,which shows a good mental outlook and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Nursing students;Nursing etiquette;Cognition;Demand;Questionnaire survey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醫院與社會、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等方面的關系更加緊密和錯綜復雜,人們對醫院服務行業要求也隨之提高,在滿足疾病治療的基礎上要求有一個優雅的環境和全方位的優質服務。作為護理行業的接班人-護生,其服務水平對護理行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現對我院實習護生禮儀知識的認知與需求情況進行調查并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對2012屆來自不同學校在我院實習的臨床護生采取問卷調查法了解護生對禮儀知識的認知與需求情況。隨機發放問卷100份,收回問卷99份,有效問卷95份,有效率95%。入選標準:實習滿8個月,調查對象均為女性;既往無精神病史、心理疾病者,能正確表達意愿者。

1.2調查方法采用小組問卷調查法,自行設計封閉式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內容:(1)護生對護理禮儀服務內容的認知。(2)護生對禮儀知識的學習意愿。(3)護生對禮儀知識需求與希望。(4)臨床護士禮儀服務現狀。采用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要求實事求是、誠實作答,及時收回問卷,同時承諾信息保密。

2結果(表1,表2)

3討論

3.1護生對護理禮儀知識認知現狀護士禮儀是一種職業禮儀,是護士在職業活動中所遵循的行為標準,是護士素質、修養行為、氣質的綜合反映[1],它包括護士職業道德、儀容修飾、人際溝通技巧及護士語言行為規范。被調查的95名護生中,64.21%護生對護士禮儀服務的主要內容作出全面的選擇。這說明當前護生對護理禮儀知識有一定了解,但是在量上還存在不足,要想達到質的飛躍,還需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強化自己的行為,以體現護理禮儀服務的現實意義。

3.2護生對護理禮儀學習意愿在調查中,由于護生對禮儀知識的需求與希望出現多個并列層次,選擇項目可多選,亦可不選。護生對禮儀知識需求與希望的排序項目依次為:溝通技巧、社會禮儀常識、形體訓練、禮貌用語、語音語調。由此可見,護生有提高自身素質的強烈愿望,也能認識到良好禮儀素養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對護生進行禮儀知識的傳授和培訓既符合現代護理發展的要求,又能滿足護生學習的需求。

3.3護生禮儀服務期望規范的禮儀服務對護生、護患關系、醫護關系乃至醫院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問及“在以后的護理工作中是否會嚴格以規范的禮儀服務患者時”,僅30.53%的護生選擇“會”,62.10%選擇“視具體情況而定”。影響護生禮儀服務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護生自身的禮儀知識儲備及禮儀修養。(2)帶教老師的模范作用。(3)學校及實習醫院對護生禮儀培訓的重視程度。(4)臨床工作的繁瑣。了解影響護生禮儀服務水平的影響因素對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其禮儀服務有著重要的意義。

3.4臨床護士禮儀服務現狀護理禮儀服務體現了護理人員的文化修養,蘊涵著對服務對象的尊重與理解、支持與關心、愛護與幫助,南丁格爾也說過“護士,其實就是沒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2]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如護理工作的繁瑣,工作壓力及心理壓力等的影響,54.74%的護生認為臨床護士的總體禮儀水平仍有待提高,3.15%護生認為臨床護士禮儀服務現狀比較糟糕。護理人員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來加強道德修養,遵守職業規范;注重個人修養,努力培養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提高心理素質,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不斷汲取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以全面提高個人的文化素質,做到知書達禮。

4提高護生禮儀服務的對策

4.1加強實習前教育,強化禮儀服務意識實習前的禮儀教育包括學校和實習醫院2個部分。學校方面,實習前1個月,護生可在附屬醫院進行見習,包括溝通技巧、語言規范、儀容儀表等方面的學習。醫院方面,可進行崗前培訓,包括護理禮儀知識的傳授和禮儀服務規范的培訓,也可結合護理工作實例,對其進行針對性授課和培訓,其真正含義在于培養護生既能順利適應護理工作,又能充分發揮個人價值和創造力的能力[3]。

4.2樹立護士行為規范的榜樣臨床實習是護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護生從學校走向工作崗位重要的過渡階段,該階段帶教老師的一言一行對護生以后工作的操作技術和行為舉止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醫院應謹慎選擇帶教老師,首先,應選擇熱愛護理事業、禮儀知識扎實且運用得當的帶教老師。其次,在實習帶教中,帶教老師能以身作則,指導護生將護理禮儀知識和溝通技巧運用于護理工作中,使他們的工作能力、溝通技巧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4.3根據護生需求,創建禮儀培訓模式禮儀修養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短期就能夠實現的,是靠后天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逐步形成的[4]。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用多種途徑進行禮儀規范的學習和培訓,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努力提高自身修養[5]。根據實習護生對規范禮儀服務的學習途徑意愿和對護理禮儀學習內容的要求學校和醫院可融合多種培訓方式,如禮儀比賽與情景表演結合、講座與考核結合、觀看錄像與情景表演結合等,在對禮儀內容的傳授中,努力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春卉.培養護士禮儀在改善護患關系中的作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2):330-331.

[2]劉春蕾,趙木昆,董方虹,等.加強護生禮儀服務教育構建和諧護患關系[J].中國醫藥導報,2010,7(5):102-103.

[3]時雙蘭.現代護士禮儀修養[J].中外健康文摘,2009,8(1):169-170.

[4]李貞玉,邱宇茹,陳潔瑜,等.護士禮儀培訓在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華護理教育,2010,7(2):77-79.

[5]苗茂云,張向鋒.護士禮儀的培訓與臨床應用[J].當代護士,2011,6:176-178.

篇2

關鍵詞:禮儀教育;大學生;人文素質;明確意義;提升路徑

禮儀教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禮儀是一個人、一個組織,甚至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內在精神風貌展示,既是內在修養,也是行為規范。當前我國教育大力強調推進素質教育,高校作為教育和培養人才的基地更加應該注重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和綜合素質,而禮儀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時必須重視禮儀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不僅能夠向其弘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還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規范,塑造自身良好的、正面的形象,以及掌握一定為人處世應當遵守的規則,實現自身人文素質的全面提升。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時,禮儀教育的開展是有著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一禮儀教育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

(一)禮儀教育傳遞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是指人類關于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包括哲學知識、道德知識、藝術知識、文學知識、歷史知識等。而禮儀教育中包含對人文知識的傳遞,教師在講授關于禮儀發展、各種禮儀講究由來、實現優雅禮儀的做法等,都會涉及到人文領域方面的一些知識,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到更多的人文知識,進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此外,禮儀教育在教學時往往生動可感,大學生普遍都較愿意學習和喜歡進行學習,在潛移默化中便學到了很多的禮儀知識和人文知識,實現好的禮儀教育的效果和人文素質的提升。

(二)禮儀教育傳授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是指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和其內在的邏輯規律,人文思想能夠幫助大學生不斷探索生命的價值,不斷克服自身缺點、完善自我,并肯定和欣賞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作為一名現代大學生,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人文思想:(1)人本觀念思想,即人是社會的核心,是衡量社會的尺度。聯系具有普遍性,科學技術與人文思想也存在聯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科學技術為人文思想提供了理性的武器,同時人文思想又為科學技術提供了發展的方向,科學技術應是造福于人類的,而不應是給人類帶來傷害的。(2)個人觀念思想,即承認和尊重個人。個人觀念思想要求人應該存在自身合理的個人利益,應保護和捍衛自身的合理合法的權益,同時也應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損害他人合理合法的個人權益。(3)自由觀念思想,即每個人都應有自身的自由,但是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實現自身的自由。而實現自由的最好的一個方法便是制定一定規則,制定保護人自由的規則,作為個人,若違背了規則,便必須付出一定代價、受到相應懲罰。作為規則約束下的個人,要做到遵守規則,尊重他人自由,進而實現自身的自由。禮儀教育是堅持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因此其必然包含和傳授人文思想,大學生在接受禮儀教育的同時,提升自身的人文思想,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

(三)禮儀教育遵循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指人文思想中包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是超越以某一階層或某一群體利益為出發點的局限方法,是以人的生存發展為價值判斷標準的方法,是一種廣闊的視角。人文方法體現了人文思想的產生和形成,大學生通過禮儀教育學會用人文方法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夠大大提升人文素質。人文方法與科學方法存在不同,科學方法重視精確性和普遍適用性,而人文方法重視定性,強調體驗,并與特定文化之間存在聯系。禮儀教育重視實踐和體驗,遵循人文方法,以人文思想中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教授大學生應如何做事做人,實現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

(四)禮儀教育蘊含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由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二者產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真諦所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人文素質所包含的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四個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最核心的。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幾個表現:(1)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文化的關系中,突出人為主體的原則。(2)在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關系中,突出人是這些活動的最終目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進行都是以滿足人的各種需求為目的的。(3)在人與物的關系中,突出人高于物和貴于物的原則,強調精神貴重于物質,人的價值貴重于物的價值,生命的價值貴重于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4)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突出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重視人人平等原則的落實。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時,能夠同時向學生傳授人文精神,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禮儀教育實現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路徑

(一)全面系統開展禮儀教育

禮儀教育實現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路徑之一是全面系統地開展禮儀教育。當前社會,正在大力強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公民道德素質在不斷提升中。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自然肩負著道德文明的宣傳者和實踐者這一角色。而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禮儀教育,才能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才能更好地進行道德文明的宣傳和實踐。要做到這一點,便需要高校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禮儀教育的重要性,進而對大學生開展全面系統的禮儀教育,使得大學生通過規范系統的禮儀學習,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禮儀素質和人文素質。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大多沒有接受過全面和系統的禮儀教育,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開展系統和全面的禮儀教育時,可聘請社會上的專業人士對學生進行定期的教育,從儀表、儀容、待人、接物、言談和舉止等各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教學,提升大學生的禮儀素質和人文素質。基于如今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最關心的莫過于自身畢業以后的就業,高校可針對這一方面聘請專業人士來向學生應聘方面的禮儀進行教育,讓增加學生就業的機會和幾率。專業人士會對學生在應聘時儀表儀容、進入問好、回答問題、結束離開等具體方面進行教育,讓學生明確自身在應聘的時候應該如何表現。

(二)改革傳統禮儀教學方法

禮儀教育實現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路徑之二是改革傳統的禮儀教學方法。禮儀教育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因此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禮儀教學方式方法,更加應該注重演示和實踐,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時,可采用情境教學法,即在進行教學內容的講授時設置一些場景,模擬可能出現的狀況,并分配好學生各自的角色,讓學生在示范和實踐中進行愉快、深刻的學習。如教師在講授下屬見到上司的禮儀時,一名學生扮演下屬,另一名學生扮演上司,下屬學生向領導學生應進行主動問好,表現自身謙遜的同時也應展示自身的形象,而領導學生作為領導在展示領導威嚴的同時,也應向下屬學生表現一定的善意,做到下屬和上司關系的融洽,符合我國歷來文化文明禮儀中的和諧相處等理念。

(三)開設禮儀社團,推行禮儀文化

禮儀教育實現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路徑之三是開設禮儀社團,推行禮儀文化。在大學校園里,社團層出不窮,社團活動多種多樣,并且大學社團的影響力較大。高校禮儀教育應利用這一點,開設禮儀社團,拓寬受教育學生的范圍,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禮儀社團活動中,將理論落到實際行動,讓學生自覺和主動地進行禮儀的學習,提升自身的禮儀素質和人文素質。如高校可開設漢禮儀社團,探究漢代中哪些禮儀在現實生活中還一直沿用的,以及漢代存在哪些讓人覺得新奇的禮儀,學生在對漢代禮儀進行探究學習的同時,也對漢代歷史、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增加了一定的了解,在提升自身禮儀文化素質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質和文明素質。

三結語

據上述的分析可知,禮儀教育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有著巨大的意義,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是有著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提升其人文素質,應做到全面系統開展禮儀教育,改革傳統禮儀教學方式方法和開設禮儀社團、推行禮儀文化等。只有在高校中更好地進行禮儀教育,發揮禮儀教育對人文素質的有利影響,才能全面地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綜合素質,才能使學生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更加如魚得水。

作者:劉永希 單位:湖南民族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呂承燁.禮儀教育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及實施路徑[D].寧波大學,2015.

[2]王培.論禮儀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價值[D].吉林大學,2012.

篇3

1、愛你的人,生怕給你的不夠,不愛你的人,就怕你要求太多。

2、當你一個人熬過了所有的苦,也就沒有那么想和誰在一起了。

3、單身久了會失去愛和被愛的能力感覺,至今都不知道怎樣才算喜歡一個人。

4、你總說你很好,但我知道你心里藏著不少事。

5、人最根本的素質,是讓別人放心。因此,素質不能來要求別人,只能來約束自己。

6、沒有一輩子的浪漫和甜蜜,真正能長伴你身邊的,只是慢慢老去的熟悉。情濃時說的一切都不可信,情淡時的每一天才是真。記住啊,陪在身邊才算擁有,愛到習慣才能長久。

7、男生的愛是減分制,初見時什么都好,美丑缺點都無所謂,那時你是滿分;但日子久了,分數越扣越低,漸漸就不及格了,所以他離開你了。女生的愛是加分制,開始你能挑出他的所有毛病;時間流逝,習慣了他的生活,分數越加越高;你離不開他了,同時他已經失去了耐心,所以你痛苦。

8、恭喜你成了我唯一又愛又恨的人。愛是因為你給了我想和你過一輩子的打算,恨是因為你毀了我想和你過一輩子的憧憬。

9、不在任何東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條,哪怕是別人的目光,哪怕是愛情。

10、不喜歡的就不要假裝,不適合的就不要勉強,生活已經那么不容易了,何必再委屈自己。

11、你要是有喜歡的女孩,就不要再去逗別的女孩笑了,因為一個會吃醋,另一個會心動。

12、每失去一個人,無論多痛苦,大概過不了多久便會發現失去是對的。所以,錯過的,都是錯的。遇見的,在失去之前,都是對的。想明白了,覺得天氣真好。

13、真愛,就是沒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設前提的寬容。

14、從小媽媽就說不能交不三不四的朋友,所以我現在的朋友都很二。

15、現在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 但確實是我自找的,所以活該也認了。

16、我才剛過二十歲,就開始擔心這輩子是不是遇不到我喜歡也喜歡我的人了。

17、永遠不要對一個人的努力嗤之以鼻。

18、難過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另一個人,當初怎么安慰別人,現在就怎么安慰自己。

篇4

關鍵詞:知識經濟背景;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問題

一、引言

人力資源管理會計是企業經營當中不容忽視的管理內容,而且人力資源管理會計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工作內容較為復雜,所涉及的內容靈活性較強,變化速度較快,給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難度。從現階段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工作開展實際狀況來看,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難以充分突顯此項工作的優勢與作用,未能與知識經濟背景接軌,降低了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工作的實效性。為了能夠最大化展現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價值,需要企業負責人明確存在的問題,從問題本質出發,抓住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工作核心要求與實施要點,掌握知識經濟帶給此項工作的影響,圍繞企業自身狀況以及戰略目標,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會計水平,對工作內容與管理方式進行優化,保持創新意識,把控好新時代下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特點,進而助力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人力資源的充分運用,提高企業競爭實力,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二、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相關概述

近年來,各個城市綜合實力的增強,離不開技術、經濟與知識水平的不斷提升,在多元化時期當中,新的市場環境需要以知識經濟時代為核心要素,助力企業發展。而判斷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未來的獲利能力以及良好資金狀況的依據已不是其財務資本的多少,而是一個企業是否擁有優質的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源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業經營的主要部分。知識經濟時代下的人力資源會計工作發生了改變,更加重視人力資源價值與科學人力配置,在管理工作當中提高人力資源會計核算工作水平,能夠為企業降低成本,對整體收益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助力企業健康發展

當前市場經濟體制變化速率較快,競爭壓力逐漸增大,企業經營過程中,必須做好統籌管理,對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工作給予更多的關注。由于對人力資源管理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企業需要加強對人力資源會計的應用,進而加強對人力資源的管理。目前,大多數企業使用陳舊的方法進行人力資源管理,這種方法不利于突出高級人才在企業中的積極作用。將人力資源會計與管理會計相結合應用到企業管理中,可以使企業管理者更加重視人力資源管理,進一步關注員工的整體素質,促進企業的經營、管理和健康發展。

(二)合理控制經營成本

在企業經營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成本的合理管控,如果能夠使企業資金得到最大化使用,就可以更好地保證資金鏈的穩定性。而人力資源會計可以對人力成本進行嚴格的管控、科學的運用,對人力資源當中人事交接、人員培養等內容的有效管理,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同時,企業負責人也可以將人力資源會計的核算與報告作為決策依據,確定接下來的經營目標與人力資源管理計劃。

(三)讓管理者充分了解企業經營情況

只有讓管理者充分了解企業經營情況,才能保證發展方向的正確性以及所制定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實效性。而以往的財務報表將人力資源投資作為費用處理,使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數據失真。企業可能會低估人力資源的取得成本和重置人員所發生的成本,進而使企業管理層做出錯誤的決策。而人力資源會計將人力資源看作一項重要的資產并計量其價值,那么在制定財務報表時將會在資產負債表中披露人力資源的有關信息,可以直接反饋具體的經營真實情況與綜合實力。

(四)提高人力資源會計水平

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對于人員專業度是有一定要求的,在知識經濟體系下,對管理人員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比其他國家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工作發展來說,國內的起步較晚,缺少人力資源會計相關的專業人才隊伍。而企業應用人力資源會計需要有一定的人力資源會計專業人才,這樣可以促使企業盡快培養人力資源會計方面的高質量人才,全面提高企業人力資源會計水平,進一步增強企業的主體競爭力,為企業壯大規模、提升市場地位奠定基礎。

四、人力資源管理會計所面臨的問題

(一)人力資源會計信息披露問題

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企業人力資源會計信息并不會直接披露出來,這些信息只是在附注中進行說明,在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有所涉及,有些企業甚至沒有進行披露,這給報告使用者帶來不小的麻煩。新時期下,人力資源管理會計越發重要,它給企業帶來了部分利潤,管理者應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因此,就目前而言,人力資源會計的相關信息對管理者來說是十分關鍵的,如果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取這些信息,就難以做出精準的判斷,對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發展產生阻礙。

(二)投資成本較高

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工作需要專業人員,而前期投資成本過高,導致了很多企業重視程度不高,工作開展不順暢。企業在應用人力資源會計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員工培訓成本、為留住高級人才產生的高額費用、給這些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提供保障的支出以及分析處理人力資源會計信息的成本等,這些都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此外,人力資源會計計量的程序煩瑣,工作量大,使得企業在應用人力資源會計上所花費的成本偏高。

(三)人力資源會計體系不健全

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期執行才能顯現經濟性的工作,在短期難以發揮其經濟價值,所以,一些企業并沒有建立健全的人力資源會計體系,整體管理體制不完善,人力會計核算不規范,沒有安排專業的管理人員,責任劃分不清晰等問題,限制了人力資源會計工作水平。在決策階段,需要專家給予建議,大多數企業會直接聘請知名人員,但是,不同企業經營目標不同,管理方式不同,人力資源實際情況也有明顯的差異性,如果有健全的人力資源會計體系,就能夠通過模型分析決策的正確性,提高管理效力,做好綜合評估,保證企業資金效益。

(四)人力資源會計計量與核算問題

首先,人力資源的主觀價值難以用貨幣進行計量,面臨著許多困難。其次,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善的人力資源會計核算體系,這將會嚴重阻礙人力資源會計的計量與核算。此外,計量成本大,計量程序復雜,步驟多,工作量大等缺點,這一系列問題使得人力資源會計的計量和核算難以進行下去。

(五)不同地區人力資源會計發展差異性較大

經濟水平高的城市人力資源體制會更加完善,這種情況下,人力資源會計也會更加規范,有具體的執行標準,對于知識經濟理解會更加深刻。但是一些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在管理方式以及觀念上都有所滯后,企業的管理者也會更加看重短期所帶來的資金價值,沒有完善的人力資源會計準則與制度,而且人力資源組織架構也是不健全的,存在崗位配置不科學、管理重疊、會計能力不足等問題。(六)對人力資源會計認知有偏差在整體市場體制變革中,人力資源會計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但管理人員對知識經濟理解不夠深刻,對人力資源會計相關概念研究不夠透徹,人力資源會計認識的不足,致使不能在企業的管理中有效發揮人力資源會計的優勢,這對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五、知識經濟時代中對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的建議

(一)創建完善的人力資源會計體系

當前國內的人力資源會計方面的知識基礎較弱,相關部門與各個企業應當重視起來,采取行動和措施全面深化和研究人力資源會計。一方面,需要不斷學習,學習更為優秀的實踐經驗,加強和其他國家或者是先進城市的溝通與互通,并依據企業本身的真實情況推出具體方案。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做出表率,帶領專業人員加大力度研究和應用人力資源會計,不斷加強企業與企業間的協作,通過競爭推進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

(二)平衡人力資源管理效益

企業經營中的管理對象的角色變化越來越顯著,要想實現企業健康發展,需要平衡好人力資源效益。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當中,鑒于管理對象的多元化特征,實施績效管理時應當予以合理優化。針對績效管理,管理部門及人員需要明確考核目標和機制,及時發現與反饋考核問題,溝通人力資源會計,制定有針對性的考核優化措施。各部門聯合分析實際考核問題,予以改善,確保績效考核發揮作用,為企業發展提供動力。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的核心任務是通過掌握企業經營發展現狀,發現和解決企業問題,科學管理與決策經營計劃,優化企業盈利能力和償付能力方面的指標。除此之外,還需要保障薪酬管理是合理的。企業需要能夠留住優秀人員,引進新力量,明確企業人力組織架構,把控好人力資源成本與資金效益之間的關聯性,能夠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做好人力資源統籌管理,充分展現人才價值,為人力資源信息所有的內容、人才搭建、技術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三)充分運用人力價值

知識資源作為人力資源會計中的支撐力量,需要充分借助科技的便捷條件,融合新思想、新型管理方式,通過企業人力平臺,將知識科技轉化為經濟效益與知識財富,并在知識經濟發展時期,運用人力資源會計提升經營水平,增強企業核心力,在人力資源會計工作中探究順應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打破以往只整合人力的形式,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人力資源信息的對比與評價,調動所有員工的工作熱情,充分運用人力價值,強化企業綜合實力。

(四)控制人力資源會計成本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規模不斷壯大,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加強對人員的管理,尤其是對高質量人力資源的管理,這就意味著企業必須發展人力資源會計,而應用人力資源會計就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管理者要明確人力資源會計成本類型,對人員流動所帶來的成本、新員工培養成本等進行合理的規劃,做好預算控制,減少人員流動,如對員工進行培訓后,也要留住人才,不能一直處在招聘和培訓中。

(五)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

在人力資源管理會計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分析人力資源的投資與回報,并對整體人力經濟價值進行深入的解讀,為后續人力資源規劃做好鋪墊。但是人力資源會計不只是重視前期效益轉化,還需要創建良好的競爭氛圍。企業內部晉升少不了員工之間的相互競爭,在人力資源會計管理中,可以對崗位進行合理配置,然后積極評價競爭利害,對企業人才架構進行科學優化,使各部門、各團隊以及員工之間有良性的競爭。在所整合的所有信息中,了解自己在企業當中的價值以及自身的不足之處,調整工作方式與工作情緒,能夠保持創新意識,展現自我價值,推動企業進步。

(六)計量方法的有效運用

人力資源因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人力的特殊性、復雜性難以準確定價,而個體的差異性又決定了不能單單只用定量的數據來顯現其價值,這表明不同的人力資源需要不同的核算方法。企業需要建立一個強大高效的人力資源會計核算體系,依據企業和企業人力資源本身的特點加以修改和完善。人力資源會計核算體系的建立,能夠推進企業的人力資源會計隊伍的建設,促進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在此階段,企業還應注意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人力資源會計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融合形式。每個人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人力資源的不同,企業可以按照員工能力的大小將員工分為不同類別,按照類別的不同采用合適的計量和核算方法。

六、人力資源會計要點

人力資源會計的經濟導向是人力資源,要探究人力對于企業的價值,并從人員的職業培養、技能水平、知識轉化、職業素養、社會背景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所有的因素都會對人力資源會計核算以及工作方式有所影響。其一是人力資源核算。有效的核算工作能夠為人力資源調整方向提供參考,也有助于人才的良好配置,能夠讓人力調度更加合理。在人力資源會計具體實施階段,需要測算好人力成本(培訓、人員變動、環境改變、獎勵政策等),并且要對人力資源所帶來的效益進行測算與分析,使經濟性最大化。通過這種方式,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依照標準要求與計量方式開展人力資源會計工作,推動工作的順利開展。其二是人力資源計量。由于人員自主性較強,也是企業管理中的難點,不同員工有著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能力以及不同的工作狀態,使人力資源會計變得更加復雜,所以,要結合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計量辦法,其中應用最為普遍的有歷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與機會成本法,是對人力資源經濟價值的統計方式。其三是人力資源的確認。對于管理型人員(技術者、部門負責人),管理能力極為關鍵,要有較強的協調能力、統籌能力,是企業的中堅力量,所以需要通過激勵體制留住優秀人才,也是企業經營收益的制造者;而生產型人才(基層崗位人員)從數量上更多,要重視這類人員的技能培養,以及創新能力,做好人員分配,讓他們各司其職,在自己的崗位中發揮價值。

七、結語

總體而言,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企業能力的大小,不再取決于企業擁有實物資本的多少,而是在于高質量人力資源的多少,知識技術的精湛程度。所以,企業應積極應用和發展人力資源會計,選擇最佳的人力資源會計計量和核算方式,有效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經營能力。

參考文獻:

[1]肖菲玫.知識經濟背景下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問題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1(15):82-84.

[2]孫琳.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公共人力資本績效考核研究:兼論公共服務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的構建[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2):81-87.

[3]林雪潔.應用人力資源管理會計提升服務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20(2):247.

[4]杜雪琴,唐海濤.創新發展理念下人力資源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研究[J].理財(財經版),2019(2):11-12.

[5]董煜.基于財務會計準則視域下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9(2):91-92.

篇5

關鍵詞:反壟斷執法;自由裁量權;利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8-0460(2012)02-0102-08

反壟斷執法是各國反壟斷法實施的關鍵一環,反壟斷執法是否適當,不僅關系到反壟斷法基本目標的實現,也極大影響著相關當事人的利益。例如,2009年3月18日,商務部決定禁止可口可樂公司收購中國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匯源果汁股票(01886.HK)在該決定后的第二天重挫42.17%,大跌至4.8港幣,而依可口可樂公司申報的合并計劃,收購價超過12港幣。又如,2011年11月9日,中央電視臺午間新聞播出了國家發改委正在調查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涉嫌寬帶接入領域壟斷的消息,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股票午盤一度急速下跌。反壟斷執法對相關主體特別是相對人利益的巨大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反壟斷執法過程中相對人的利益保護問題則是反壟斷實踐中應予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反壟斷執法相對人利益保護的必要性

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利益受到了執法活動的巨大影響。在各國普遍強調反壟斷執法有效性和加強反壟斷執法的背景下,加強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利益保護極為必要。

(一)彰顯法治精神,防止執法濫權恣意

公共權力在國家和社會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權力的存在和運行總是伴隨著濫用和恣意,誠如孟德斯鳩所言:“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因此,對權力進行制約和規范極為必要。制約權力并保障公眾權利是現代法治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各國已經確立了依法行政、保護人權、越權無效、比例原則、信賴保護、正當法律程序等許多法律原則,這些原則的基本目的就在于有效制約和規范權力,從而保護相對人乃至社會公眾的權利和利益。

反壟斷執法權是公共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行理應遵循那些業已確立的基本法律原則。由于壟斷表現形式與后果極為復雜,反壟斷法律條文又比較原則,不確定性強,這使得反壟斷執法權的范圍和邊界往往較為模糊,反壟斷執法機構擁有比普通執法機構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在這種背景下,防止反壟斷執法的濫權和恣意顯得格外重要。強調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利益保護,使相對人的權利能夠有效抗衡執法機構的權力,這既是現代法治精神在反壟斷執法領域的體現,也是防止反壟斷執法濫權和恣意的重要方式。

(二)有效協調反壟斷執法中的利益關系

反壟斷法也不例外。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反壟斷執法機構、相對人以及有關主體所代表的各種利益要進行博弈、協調和平衡。反壟斷執法機構是反壟斷執法過程中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但是,反壟斷執法機構所代表的可能并不僅僅是公共利益,還可能有其自身利益等其他利益。不過,由于相對人與反壟斷執法機構在資源、能力、手段等方面相比都處于弱勢,其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較弱,相對人利益容易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受到侵害。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必須重視反壟斷執法過程中相對人的利益保護,賦予相對人更充分的利益保護手段,使反壟斷執法中的各種利益得到有效的協調,這對于保證反壟斷執法的有效性以及反壟斷法基本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權利意識較為淡薄,權利保護制度并不完善,國家和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都體現出明顯的權力主導甚至是權力“專橫”的特點。在這種國情背景下,強調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利益保護并有效協調反壟斷執法中的利益關系具有特殊的意義。

(三)維護商業秩序穩定,遏制過度干預

穩定而合理的商業秩序是一個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長期、持續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盡管各國國情不同,具體經濟制度存在差別,但奉行市場經濟原則卻是目前世界主要國家構建和維護商業秩序的共同要求。奉行市場經濟原則意味著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和經濟調節方面發揮基礎性作用,意味著市場主體具有獨立自主的地位,其利益得到充分保護,還意味著市場規則是市場行為的基本準則,市場行為后果具有可預期性。如果市場主體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其財產、利益容易被限制、剝奪,或者市場主體的行為經常預,后果充滿不確定性,那么,這樣的商業秩序是不穩定的,也是不合理的,市場機制也就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反壟斷執法對壟斷的約束和控制有利于彌補市場缺陷和維護競爭秩序,有利于構建和維護合理的商業秩序。但是,如果反壟斷執法中出現權力濫用、隨意執法、腐敗等情形,將損害競爭秩序和商業秩序,并侵害相關當事人的利益。反壟斷執法可以彌補市場缺陷,但不能代替市場規則,因此,合理把握執法尺度和干預邊界極為重要。而切實保護相對人利益則是維護穩定、合理的商業秩序的基本內涵,也是遏制反壟斷執法機構過度干預市場的重要措施。

二、反壟斷執法相對人利益保護的路徑選擇

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反壟斷執法機構擁有廣泛的執法權和巨大的自由裁量權,并在執法程序中占據主動的地位。而反壟斷執法相對人則處于弱勢地位,其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因此,規范權力和保護權利應當成為反壟斷執法相對人利益保護的基本路徑。具體而言,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應當有效規范和約束反壟斷執法權特別是執法自由裁量權,促進反壟斷執法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合理性,防止反壟斷執法機構濫用自由裁量權侵害相對人的利益。與此同時,應當充分保障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程序參與權利,改變反壟斷執法相對人在反壟斷執法程序中的被動地位。

(一)規范反壟斷執法自由裁量權

反壟斷執法的基本任務在于通過壟斷案件的調查和處理,有效規制各種壟斷,從而維護自由、公平的競爭秩序。為了確保反壟斷執法的有效性,各國通常賦予反壟斷執法機構以調查權、處罰權等廣泛的執法權。壟斷形式眾多,后果復雜,要對各種壟斷的規制標準和處理方式作出明確而具體的規定在立法技術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為反壟斷執法依據的反壟斷法律條文通常非常原則,甚至含糊不清。反壟斷法的這一特點使反壟斷執法具有很大的彈性,反壟斷執法機構擁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權。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反壟斷執法機構有權根據經濟發展狀況、案件實際情況以及自身對反壟斷法律條文的理解靈活把握執法標準和尺度,并使反壟斷法律條文在案件調查處理過程中得以具體化、明確化。有的學者指出,反壟斷法規則具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因素在個案中必須被克服,而專門的競爭管理機構的執行活動則是克服這種不確定性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賦予反壟斷執法機構以自由裁量權是實現反壟斷執法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反壟斷法律規則現實適應性的基本途徑。

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反壟斷執法機構擁有自由裁量權是必要的,但是,許多問題也因此而產生。由于反壟斷法律條文對執法過程中的諸多事宜缺乏明確規定,這給反壟斷執法濫權和恣意提供了可能,也使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利益容易遭受侵害。德國學者毛雷爾指出:“一旦行政機關享有裁量空間和判斷余地,它就享有‘最后決定’的權利。”反壟斷執法機構的這種“最后決定”的權力使其在執法中擁有了主動性、靈活性和權威性,但是,企業等相對人的利益則因此處于不確定的狀態,其對執法活動是否開展、如何開展以及結果如何,缺乏合理的可預見性。如果反壟斷執法機構隨意執法或者濫用執法權,就可能嚴重侵害相對人的利益。為了有效保護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利益,反壟斷執法中的自由裁量權應予規范。

(二)保障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程序參與權利

由于壟斷規制非常復雜,反壟斷執法過程有時比較漫長,從立案調查到作出處理決定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就企業等相對人而言,影響其利益的不僅僅是反壟斷執法機構的最終決定,而是整個執法活動。因此,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程序權利不應當僅限于在反壟斷執法機構作出決定后對該決定提訟以尋求司法救濟,而是應當在整個反壟斷執法過程中得到體現、尊重和保護。反壟斷執法機構在執法過程中應當貫徹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充分保護相對人的程序權利。企業等反壟斷執法相對人不應當僅僅是反壟斷執法活動的被動接受者,還應能夠主動參與程序。保障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程序參與符合反壟斷執法的專業性要求,有利于相對人監督反壟斷執法,防止權力濫用。

第一,相對人的程序參與符合反壟斷執法的專業性要求。壟斷行為的調查、分析、判斷和處理是專業技術性非常強的工作。為了適應反壟斷執法的專業性要求,各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大多由法學、經濟學專業人士組成。例如,美國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和聯邦貿易委員會都擁有為數眾多的律師和一定數量的經濟學家,這為反壟斷執法機構進行專業的法律和經濟分析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反壟斷執法所面臨的專業性問題并不只是法律問題和經濟分析問題,還包括大量的技術問題。如果反壟斷執法機構無法很好地了解相關行業的經濟發展規律和技術特點,將很難作出準確的法律,判斷和富有成效的經濟分析。而相對人對所處行業最為熟悉,也最了解相關行業的經濟技術特點,相對人參與執法程序可以為反壟斷執法機構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盡管相對人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其提供的信息、資料以及觀點可能并不完全客觀、全面,但是,相對人的參與無疑會增加信息供給,有助于反壟斷執法機構對案件作出全面客觀的分析和判斷。

第二,相對人的程序參與有利于相對人監督反壟斷執法,防止權力濫用。相對人充分參與反壟斷執法程序可以使相對人在反壟斷執法的各個階段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利益訴求,并通過各種程序措施維護自身利益。這可以使反壟斷執法相對人在整個反壟斷執法過程中有效抗衡反壟斷執法權,監督反壟斷執法自由裁量權的運用,防止權力濫用或者隨意執法對其利益的侵害。就反壟斷執法機構而言,相對人的意見表達和監督可以使其更加充分地了解相對人的利益訴求,避免執法中的主觀臆斷和片面,保證反壟斷執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從而降低侵害反壟斷執法相對人利益的可能性。

三、反壟斷執法相對人利益保護具體制度的建構

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利益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方面。有效保護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利益必須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具體制度,這些制度的核心是規范反壟斷執法自由裁量權以及充分保護相對人的程序參與權利。我國實施反壟斷法的時間尚短,建立和完善相關具體制度顯得尤為迫切。

(一)細化立法規定。明確反壟斷執法的裁量范圍

反壟斷執法極具彈性,反壟斷執法機構在是否立案、調查手段的采取、壟斷事實的認定、行為違法性的判斷、處罰措施的運用等各個環節都存在裁量空間。但是,反壟斷執法機構所擁有的自由裁量權并非漫無邊際,否則,執法中的濫權和恣意就不可避免。而明確裁量范圍就是要確定反壟斷執法機構自由裁量權的邊界。

反壟斷執法機構的自由裁量權源于法律的規定,其裁量范圍也應由法律加以明確。明確裁量范圍主要是要界定可自由裁量的事項、裁量權的具體歸屬機構、裁量權限的大小。我國《反壟斷法》對反壟斷執法機構的自由裁量范圍作出了基本規定,例如,授權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法律明確列舉以外的其他壟斷行為(如第13條第1款第6項、第14條第1款第3項),又如,規定反壟斷執法機構在實施行政處罰時的自由裁量權限(如第46條第l款)。不過,《反壟斷法》關于反壟斷執法裁量范圍的規定還不夠明確,有必要繼續完善。第一,進一步界定可裁量事項。具體、明確的可裁量事項可以使反壟斷執法機構的自由裁量權邊界更加清晰,但《反壟斷法》的有關規定還不夠具體、明確。以《反壟斷法》第17條第1款第7項規定為例,該條款規定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有權認定法律列舉以外的其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但是,由于《反壟斷法》并未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明確界定,所謂“其他”濫用行為就非常含糊,反壟斷執法機構的可裁量事項并不明確。筆者認為,相關條款通過一些限定性描述(如經營者無正當理由妨礙或排除其他經營者參與競爭或者在商業交易中實施不合理條件)可以使反壟斷執法機構可認定的濫用行為范圍更加明確和清晰。第二,確定特定自由裁量權的機構歸屬。《反壟斷法》并未明確規定反壟斷執法的具體機構,而是概括表述為“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作為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享有執法權。但是,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之間的權力界限并不完全清晰。例如,如果同業經營者之間達成的壟斷協議既包含價格固定又包括銷售區域劃分,依據現有規定,無法確定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還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行使執法權。此外,《反壟斷法》并未涉及反壟斷執法機構與其他監管機構(如銀監會、保監會)在反壟斷事務方面的權力劃分。反壟斷執法權機構歸屬不明的現狀將導致某些事項的自由裁量權歸屬模糊不清,我國《反壟斷法》有必要對反壟斷執法權及相關自由裁量權的機構歸屬作出明確的規定。第三,明確和細化自由裁量權限。《反壟斷法》應當對反壟斷執法機構是否擁有特定事項的最終裁決權以及執法裁量行為應當受到何種程度的司法監督作出明確規定。此外,《反壟斷法》還可以對反壟斷執法機構的行政處罰裁量權限予以進一步細化。

(二)建立反壟斷執法裁量標準體系

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反壟斷執法機構有權依法確定裁量標準并將其應用于具體案件的處理。確定裁量標準是反壟斷執法機構自由裁量權的重要內容,但是,裁量標準的確定不是隨意的,它應當符合反壟斷法的基本精神并與執法所處的經濟社會環境相適應。統一、公平、合理、具體、公開是反壟斷執法裁量標準確定的基本要求。

隨著各國反壟斷實踐的深入發展,反壟斷執法機構積累了豐富的執法經驗,裁量標準呈現出了指標化、明細化、體系化的趨勢。近20年來,美國、歐共體(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出臺了大量的執法指南、準則。例如,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聯合了《橫向合并指南》、《競爭者之間協作行為的反托拉斯指南》,歐共體(歐盟)委員會了《關于橫向合作協議適用歐共體條約第81條的指南》、《關于在卡特爾案件中免除罰款和減少罰款的通告》,等等。這些指南、準則詳細闡述了反壟斷執法機構對法律條文的把握原則、對待具體壟斷的基本態度、相關行為的分析框架和處理方案,其中,確定明確、具體的裁量標準是其基本內容。以經營者集中審查為例,自1982年以后,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在合并指南中引入了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這使極具彈性的合并審查中出現了數值化的衡量指標。盡管HHI只是其中一個衡量因素,但是,由于這一指標的可測性強,可以為參與合并的企業提供更好的行為指引,企業合并反壟斷審查結果的可預期性大大增強。又如在卡特爾規制執法領域,美歐早期寬恕政策(leniency policy)中的裁量標準都較為含糊,抑制了卡特爾當事人尋求寬恕待遇的動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積累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美歐反壟斷執法機構細化了寬恕條件,明確了寬恕待遇,裁量標準越來越清晰、具體,寬恕申請后果的可預期性大大增強。這激發了卡特爾參與者提出寬恕申請的熱情,寬恕申請案件數量迅速增加,成效明顯,寬恕政策在美歐已經成為“破獲卡特爾違法行為的最有效的工具”。

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在《反壟斷法》實施以后公布了一批規章,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禁止壟斷協議行為的規定》、《經營者集中審查辦法》、《反價格壟斷規定》等。這些規章較為詳細地規定了執法準則與裁量標準,使《反壟斷法》的適應性、可操作性大大增強。不過,相關裁量標準還不夠明確、具體,需要在實踐中繼續完善。例如,《反壟斷法》第15條規定了壟斷協議免于適用禁止性規定的若干情形,但是,既有的規章鮮有涉及,裁量標準并未明確,這意味著具體壟斷協議在何種情況下可以免于適用禁止性規定而合法存在并不確定。又如,在寬恕政策領域,《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禁止壟斷協議行為的規定》第12條規定:“對第一個主動報告所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提供重要證據并全面主動配合調查的經營者,免除處罰。對主動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報告所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并提供重要證據的其他經營者,酌情減輕處罰。”這一規定比《反壟斷法》第46條的相關規定更為明確,但是,裁量標準依然不夠清晰,如“有關情況”是什么并不明確。另外,盡管該規定第11條對“重要證據”進行了描述,但比較原則,不夠具體。因此,目前的寬恕條件還不夠具體、確定,而第二個以后申請寬恕的經營者可以獲得何種寬恕待遇在既有的規章中也沒有得到明確。國外反壟斷實踐表明,具體、確定、透明是寬恕政策的基本要求,設計合理的寬恕待遇、寬恕條件和寬恕程序是寬恕政策有效性的基礎。因此,進一步明確裁量標準和完善寬恕政策極為必要。

厘定裁量標準對于規范反壟斷執法自由裁量權意義重大,但是,由于壟斷規制和反壟斷執法的復雜性,裁量標準不可能固定不變,也不可能沒有任何彈性。如果裁量標準過細,過于僵化,則可能限制反壟斷執法機構的能動作用,削弱反壟斷法律規則的現實適應性,也將難以收到良好的執法效果。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盡管規則細化具有良好的出發點,實踐中也確能對自由裁量權的規范行使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作為一種控制方式的規則細化仍然有自身局限性,過度使用就容易使其弊端顯露出來。”因此,合理厘定裁量標準和細化規則與保持反壟斷執法的彈性之間應當保持適當的“度”,二者應當協調一致。

(三)完善反壟斷執法的司法監督機制

反壟斷執法自由裁量權的運用事關相對人利益保護和反壟斷法目標的實現,因此,對自由裁量權的運用過程進行監督顯得極為必要。監督執法裁量的主體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國家立法機關監督、司法機關監督、行政機關監督、社會監督等。不過,能夠采取具有法律效力的監督措施的主要是國家機關,這是本文著重要探討的。與一般執法裁量監督相比,對反壟斷執法裁量進行監督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反壟斷執法專業性很強,而且各國反壟斷法大多強調反壟斷執法機構及其業務活動的獨立性,各國立法機關對反壟斷執法及其裁量運作過程的監督一般限于宏觀政策層面而非具體業務層面,反壟斷執法機構以外的行政機關所實施的監督也非常有限。因此,就外部監督而言,對反壟斷執法裁量過程進行監督的主要是司法監督,監督主體是法院。

法院在反壟斷執法裁量監督和相對人利益保護方面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反壟斷執法自由裁量權的運用對相關當事人利益影響巨大,各國法律均確認當事人具有尋求司法救濟的權利。一旦當事人就反壟斷執法機構的裁量行為和具體決定提訟,相關裁量行為和決定就置于司法審查之下,法院通過審判權的行使確認執法行為或者糾正違法行為,從而監督反壟斷執法自由裁量權的運用并保護相對人的利益。為了使法院更好地發揮作用,各國反壟斷法對執法裁量的司法審查作出了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規定,例如,確定承擔司法審查職能的法院級別(如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審理針對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裁決提訟的案件),或確定具體案件的專屬管轄(如日本東京高等法院對有關公正交易委員會訴訟案件的管轄權),或在法院內部成立專門法庭(如德國聯邦普通法院和州高等法院設立卡特爾庭),等等。我國《反壟斷法》僅在第53條原則規定當事人可對反壟斷執法機構的相關決定依法提起行政訴訟,但未對有關司法審查事項作出專門規定。依現行有關行政訴訟的規定,針對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所提起的行政訴訟應由有關地區的中級人民法院作為第一審法院。考慮到壟斷案件行政訴訟的專業性特點,筆者認為,我國應當考慮在條件成熟時在相關法院內設立專門的審判庭審理與壟斷有關的行政案件與民事案件。

(四)構建確保相對人有效參與的陳述、抗辯和申訴制度

公開、透明的反壟斷執法程序是相對人了解和參與反壟斷執法過程的基本條件。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除了個別反壟斷執法環節(如隱蔽卡特爾案件的立案調查)不宜公開外,所有執法環節以及相關程序應當對相對人公開。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雖然有關執法程序由反壟斷執法機構啟動和主導,但是,反壟斷執法機構卻不能無視相對人的利益而為所欲為。相對人作為重要的程序參與者擁有一系列程序權利,有權陳述意見、進行舉證、提出抗辯和進行申訴。這些程序權利使相對人能夠基于自身利益抗衡反壟斷執法機構的執法權,監督反壟斷執法自由裁量權的運用,防止執法濫權、恣意。

從反壟斷實踐看,反壟斷執法程序受到了各國的高度重視。各國通常在反壟斷法典中明確反壟斷執法的基本程序,如德國《反限制競爭法》第三編“程序”對執法和訴訟程序問題作出了規定。與此同時,反壟斷執法機構往往根據各國法律的基本規定出臺更為具體的程序規則,如日本公正交易委員會公布的《審查及審判規則》對反壟斷執法中的案件審查和審判程序作出了詳細的規定。這些公開、透明的反壟斷執法程序規則為反壟斷執法相對人了解和參與執法程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執法程序制度的具體內容來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都強調了對反壟斷執法相對人陳述、抗辯和申訴權利的保護,這使反壟斷執法相對人能夠真正參與反壟斷執法程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日本公正交易委員會等執法機構在執法過程中會任命獨立的行政審判官或裁判官聽取相對人陳述和抗辯并作出裁決,這種程序吸收了司法審判程序的某些特點,使反壟斷執法機構在執法過程中能夠更加充分地聽取相對人意見和抗辯,從而有利于反壟斷執法機構作出合理的決定。

在我國,《反壟斷法》第六章“對涉嫌壟斷行為的調查”規定了壟斷案件調查處理的一般程序,第四章“經營者集中”對集中控制的程序規則作出了規定。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公布了《反價格壟斷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等一系列執法程序規章。以相關法律和規章的規定為基礎,我國的反壟斷執法程序制度初步確立,相關程序規定為反壟斷執法相對人了解和參與執法程序提供了必要條件。但是,反壟斷執法程序制度顯然無法一蹴而就,它必須經歷一個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我國反壟斷執法的某些具體程序(如寬恕申請程序)還不夠明確、具體,企業等相關當事人還無法充分了解和參與反壟斷執法程序。就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程序權利而言,我國《反壟斷法》第43條原則規定了相對人陳述意見的權利,但該法第42條同時規定了相對人應當配合執法調查的義務。僅從反壟斷法律條文數量和表述來看,反壟斷執法相對人的程序權利還沒有在法律中得到充分體現。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在《反壟斷法》實施后出臺的程序性規章對相對人權利的規定比較原則,對相對人的陳述、抗辯和申訴權利也只作籠統規定。為了更好地保障相對人的程序參與權利,我國應當盡快細化程序規則,完善相對人陳述、抗辯和申訴制度。

(五)完善反壟斷執法協商和解制度

篇6

我們都知道,仁義禮智信一共是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古人把它叫做五常,“三綱五常”的五常。“常”是什么意思?常就是自然狀態,就是正常。一個人,他知道正常狀態的時候,他是明智的;反過來,不知道正常,不知道自然規律是怎么樣子,任意妄為,其結果就是兇災。兇災的一個體現就是疾病,甚至會有一些絕癥。實際上很多絕癥,是我們的內心自己造出來的。

“仁”。 仁對應的五行是木,對應的四季是春天。我們都知道春天是草長鶯飛的時候,也就是萬物生機勃勃的時候,它對應我們的心理狀態就是愛人。因為仁這個意思,就是愛人的意思,就是慈悲善良,能夠同情別人。養生、養生,“生”就是指的生機,生機就是指的生機勃勃的力量,對應的臟腑是哪個?就是肝臟。這里的肝,并不是西醫的肝臟,而是指的包括臟器在內的身體的一種狀態和功能。我們都知道,臟腑、經絡和七竅都是連通的,肝開竅于目,肝如果出了問題,眼睛就會出問題。仁慈對應的五臟就是肝,對應的心態就是仁慈博愛。仁慈就會養肝,仁慈的人肝血就通暢,氣脈就好,當然就長壽。

“義”。 義指的是一個人的義務、責任、道義,它對應的五行是金,對應的五臟是肺。肺有問題,對應的就是義方面做得不好。金氣特別旺盛的人,殺氣也特別重,就是這個人特別喜歡挑別人的毛病,“眼里揉不下沙子”,這種性格的人,特別容易得金方面的病,得肺經方面的病。金氣過重的人要練習什么?就是練習寬容和微笑。人只要一笑,全身緊張的氣就放松,臟器就得到舒展,臟器一得到舒展,病就好了。

“禮”。禮對應的是火,對應的五臟就是心臟,對應的四季就是夏天。心本來是一個向上的,一個非常開放的狀態,這是它的自然狀態。假如不自然的狀態,病態,那就是仇恨。仇恨會傷心臟。因為一般的恨都是從心里邊往外發的,而且這種氣是往里聚的,特別容易導致心慌、心跳,冠心病等一系列的疾病。你的內心快樂了之后,身體就通暢,反過來身體好的時候,心態也是好的,所以把心態調整好,心臟的病就能得到緩解。

“智”。 智對應的五行是水,對應的四季是冬。一個人要想有智慧,第一個就是謙虛,就是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腎開竅于耳,一個人能聽進別人的規勸,耳竅通了,腎氣就足,腎氣足了,自然有智慧。如果腎氣不足,這個人就會煩躁,就會不安,就會自我感覺壓力特別大。

篇7

【關鍵詞】 認知評價;護士;工作壓力反應;工作壓力源

國內外研究顯示,醫院護理人員具有工作負荷和工作壓力高、社會地位和收入較低的特點[1],在英國,護士是僅次于教師的第二大壓力性職業[2]。因此,護理人員更易產生不良的工作壓力反應,護理工作成為醫療事業中最容易出問題的一個環節。軍隊醫院護士作為護理隊伍的特殊群體,擔負著為廣大官兵提供衛勤保障的重任,因此,對該群體工作壓力反應狀況及相關因素進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在工作壓力源―壓力反應鏈中,對中介變量的研究主要包括個體的行為類型、個性特征[1]、應對方式[3]、社會支持[4]等因素,而個體認知評價中介作用的研究尚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嘗試探討認知評價對軍隊醫院護士工作壓力反應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某三甲醫院臨床科全體護士(休假人員除外)為研究對象。護士377人,全部為女性,平均年齡25.34±4.27歲;工作年限5.49±4.46年;婚姻狀況:已婚102人,未婚275人;文化程度:中專104人,大專224人,本科及以上49人;職稱:助理護士30人,護士262人,護師67人,主管護師16人,副主任護師2人;護士類別:軍人護士83人,聘用制護士294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功能失調性態度問卷(Dysfunctional Attitude Scales,DAS)[5] 量表由Weissman等編制,共40個條目,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采用1~7級評分,其中有10個條目為反向記分項目。DAS可歸納于8個因子結構: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強制性、尋求贊許、依賴性、自主性態度、認知哲學。分值越高,表明被測試者歪曲認知越多。

1.2.2 工作壓力反應量表[6] 由石林參照House和Rizzo的工作壓力量表所確定的工作壓力評價量表,主要包括心理、生理和行為3個維度,17個具體條目,采用0~4級評分,0分表示沒有,2分表示有時,4分表示總是。

1.2.3 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7] 由李小妹參照國外當今最常用的2個護士工作應激源量表,根據我國國情重新設計修訂而成。量表由35個條目組成,采用1~4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表明引起壓力的程度越大。該量表信、效度較高,為目前國內最常用的臨床護士工作應激源量表之一。

1.3 資料收集方法 問卷測試以科室為單位采用無記名的方式進行,研究者與各科室護士長取得聯系并培訓一名調查員,由各科室護士長集中發放問卷,并給予指導語,整套問卷完成約需20分鐘。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77份,有效回收率為94.25%。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進行統計處理。主要統計方法:雙因素析因方差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認知評價與軍隊醫院護士工作壓力反應的相關性 見表1。

表1顯示,認知評價與壓力反應評分呈正相關,說明認知歪曲多的護士較認知歪曲少的護士壓力反應多。除認知哲學因子外,軍隊醫院護士的工作壓力反應及其3個維度與認知評價及大部分因子呈顯著正相關(P

2.2 認知評價與壓力源水平對護士壓力反應的影響分析 見表2和附圖。

為研究不同工作壓力源強度下,認知評價對護士工作壓力反應的影響,將認知評價和壓力源得分按均分劃分為高、低兩組,進行雙因素析因方差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低認知歪曲的護士與高認知歪曲的護士其壓力反應得分有顯著性差異(F=12.710,P

3 討 論

3.1 軍隊醫院護士工作壓力反應與認知評價的關系 壓力反應是認知和能量之間的平衡被無效能量動員和負性情感破壞的一種狀態,認知評價是對持久存在的應激源進行調節的重要方法,Lazarus指出壓力反應并非壓力源本身所致,而是建立在個體對壓力源的認知基礎評價上。正常人群對自我的評價也會存在認知的偏差[8],一旦認知出現偏差或失調,就會產生心理矛盾、焦慮等壓力反應。本研究顯示,軍隊醫院護士的工作壓力反應及其3個維度與認知評價及大部分因子具有顯著相關性。與生理、心理、行為反應相關性較高的為: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尋求贊許等因子。這些認知上的特點,常常使個體在工作與生活中表現得過分注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時刻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一旦做錯事情就忐忑不安,認為部分失敗代表完全失敗等。提示:在對護士群體的壓力反應進行預防的過程中,要注重從積極樂觀的認知傾向建構出發,使她們正確看待工作中的壓力來源,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篇8

關鍵詞:命案嫌疑人;COPA-PI;個人性格發展缺陷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Different Forensic Murder Suspect

LI Jun1,XU Zhuo-yue2

(1.Criminal Police Production Brigade,Fuzhou City Lichuan County Public Security Bureau ,Fuzhou 344600,Jiangxi,China;2.Police Detachment,Fuzhou City Public Security Bureau,Fuzhou 344000,Ji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murder suspect.Methods24 cases of different nature of murder suspe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rime psychology Chinese assess personality test (COPA-PI) scale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o the national criminal norm. ResultsDifferent properties of murder her in extroversion, from sex, impulsive, aggressive, trust, smart of crime, mode of thinking and national criminal norm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Murder suspect;COPA-PI;Personality defects命案是刑事犯罪活動中惡性程度最高、危害最大的案件,早在2004年《全國偵破命案工作會議》就提出"命案必破"的口號。加強對不同性質嫌疑人的心理分析,對于指導審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1]。本文選擇24例不同性質命案嫌疑人為研究對象,采用中國犯罪心理評估個性分測驗(COPA-PI)量表分析其心理特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某監獄24例命案嫌疑人為調查對象,均為男性,年齡14~55歲,平均年齡(27.21±3.21)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8例,高中(含職高中專)5例,大學以上1例;職業:無業:8例,打工:14例,學生3例,固定職業3例;有犯罪前科3例,無犯罪前科25例;犯罪類型:故意殺人4例,故意傷害致死6例,綁架致人死亡3例,搶劫8例,4例,投放危險物質2例,放火1例。

1.2方法采用中國犯罪心理評估個性分測驗(COPA-PI)量表,利用他人陪測等方法,COPA-PI量表由122個題目構成,分為12個維度:內外傾、同眾性、沖動性、攻擊性、報復性、信任感、同情心、自信心、焦慮感、聰敏性、心理變態傾向、犯罪思維模式[1],并將測量結果與全國罪犯男性常模進行比較。

1.3數據處理所有數據由專人錄入Excel數據庫,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以P

2結果

采用COPA-PI測試28例不同性質命案嫌疑人,其中說謊指標L≥4分2例,同一性指標S≥3分1例,共獲得有效答卷25例(L≤3,且S≤2)。21例不同性質命案犯罪嫌疑人中,內外傾、同眾性、沖動性、攻擊性、信任感、聰敏性、犯罪思維模式與全國罪犯男性常模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3討論

所謂犯罪心理,通常分為人格問題和心結問題二大類,其中心結問題又包括意結類犯罪心理、情結類犯罪心理、知結類犯罪心理[3]。25例命案犯罪嫌疑人中,由于文化程度、生活環境、家庭背景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認知水平低下、負性情緒嚴重、個人性格發展缺陷。

認知水平低下:命案犯罪嫌疑人為了獲得利益滿足或情感滿足,采取直接攻擊他人的行為,這源于他們認知水平的低下而帶來的思維方式簡單,往往采取最直接的攻擊[4]。如一位搶劫殺人犯(王,男,27歲,新疆人),搶劫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女朋友買一條項鏈,當問及為什么選擇搶劫時,回答簡單直接:來錢快,而完全沒有顧及后果,反應出一點小小的誘因,就會刺激其過激行為,說明其對后果預見能力缺乏足夠的判斷。這也可以從命案嫌疑人COPA-PI沖動性、攻擊性維度明顯高于全國犯罪男性常模可以得到驗證。

負性情緒嚴重:本文調查研究中發現,命案嫌疑人家庭支持系統出現問題的比例明顯高于其它犯罪人群,由于家庭支持系統的缺失,尤其是對于未成人而言,或放任自由、無法無天,或不擇手段,與犯罪相伴。造成個人性格發展的缺陷,或多疑、或敏感、或焦慮、或沮喪,影響其對正常情緒的把控與調節能力[5]。如一命案嫌疑人(張,男22歲,故意殺人犯),6歲時父親病故,母親又駕馭不了他,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在伙伴交流中總認為自己差人一等,性格內向和木訥,再加上社會化過程中挫折處理失當,采用攻擊不特定人群的方式,殺死2個值班的同事,以舒緩自己的負性情緒。

個人性格發展缺陷:本文研究表明,不同性質命案嫌疑人同眾性、信任感、聰敏性、犯罪思維模式與全國犯罪男性常模式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表明其嚴重的心理問題,與周圍環境、周圍人群格格不入,而且表現出很好的認識自己,自私、敏感多疑,表現為嚴重的性格缺陷,這種缺陷也會增加其生活的挫折感。如一命案嫌疑人(江,24歲,投放危險物質),在被問及其犯罪原因時,直接回答看不慣、仇恨某人。

綜上所述,不同性質命案嫌疑人因家庭、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大多表現為認識水平低下、負性情緒嚴重、個人性格發展缺陷,加強對其心理問題的分析,對于指導審訊、教育轉化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軍宏.被害人過錯與疑難命案偵破-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實案應用總結[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1,4:36-40.

[2]宋勝尊,羅大華,傅小蘭,等.中國罪犯心理評估系統-犯罪心理結構分測驗[D].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2005.

[3]馬方圓,王曉英.大學生暴力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預警機制建構[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3,6:12-15.

篇9

關鍵詞:皮亞杰理論;幼兒教學;意義和啟示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269-02

一、明確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

皮亞杰在其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指出,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0~2歲時感知運動階段,2~7歲是前運算階段,7~11歲是具體運算階段,11歲以后是形式運算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殊的發展水平,形成適合其年齡水平的認知結構。

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應該了解班級中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階段,只有教師了解了幼兒的發展水平,教師才能采取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的教學策略。使得教學活動能和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每個年齡階段的兒童都有其特殊的發展水平,如果忽視這些階段特征,將對幼兒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當前一些幼兒園和社會上舉辦的興趣特長班上舉辦的諸如珠心算等課程,有的是和幼兒的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過早的讓幼兒接觸到這些與其發展規律背道而馳的內容,這將嚴重阻礙幼兒的健康發展。0~2歲是幼兒的認知能力初步發展的時期,幼兒靠感覺和動作認識周圍的世界,并逐漸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物體的不同。“客體永存性”概念的發展是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征。這一階段的幼兒主要靠感覺與動作認知事物,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應該多提供一些可供幼兒自己探索的物品,讓幼兒自己去摸索,通過實在的接觸去感覺物體,幼兒的認知在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2~7歲是兒童語言飛速發展的時期,他們開始學習并逐漸能夠熟練地運用符號表征事物,并用符號從事簡單的思考活動。在這一階段的幼兒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給幼兒創造可供交流的環境。這時候幼兒也愿意用語言和老師溝通,喜歡提各種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是這一階段幼兒的普遍特性,教師在對幼兒的這種提問中要有耐心,要積極地去回應他們,抓住機會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同時也要對那些不太愛說話的幼兒給予關注,以免錯過了其語言發展關鍵期,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

二、尊重幼兒主動學習的權利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發展需要有豐富的環境,兒童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的,因此他們對那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批判,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課堂和課本來展開,教師就是傳授知識的工具,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被看作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應做的就是不斷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皮亞杰對這種教師主動地教而學習者處于被動消極的狀態的教學提出了批判,他認為兒童的發展需要豐富的環境,教師應去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條件,創造適合他們主動探索的環境,讓他們在親身的實踐中去主動建構他們的知識。

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喜歡自己探索事物等這些都是幼兒固有的天性,然而在一些教師的課堂中這些天性都被抹殺了,每節課開始的時候,教師嗓門一開,幼兒就會一致的坐直,把小手放在背后,筆直的坐在座位上,儼然如小學乃至初中的課堂一般。幼兒園應該以游戲活動為基本活動,這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的,這是對兒童天性的尊重,是符合幼兒發展規律的正確的教育方法。幼兒教師應明確幼兒是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建構者,學習活動應圍繞學生展開。教師自己應做的就是事先制定好教學計劃,設計好主體活動,創造適合的環境,讓幼兒在豐富的環境中主動的去建構知識,通過游戲教學的方式,讓教學活動輕松愉快的開展。積極主動的探索事物是每一個幼兒向往的,他們不希望別人在他們不需要幫助的時候去打擾他們,我們應該尊重幼兒主動學習的權利,當然這也是遵循幼兒發展規律所應當做的,只有遵循其身心發展規律,才能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尊重幼兒,發揮指導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才是幼兒教師應該做的。

三、學會給幼兒制造認知矛盾

皮亞杰理論認為認知發展以來于四個因素:生物性成熟、有關物理環境的經驗、有關社會環境的經驗、平衡。平衡是認知發展中的一個核心因素和動機力量。平衡是指在認知結構與環境之間生成一種最佳均衡狀態的生物驅力。同化和順應是平衡的兩個過程。當兒童在接受新的信息時,同化和順應就會發生。我們從六歲的艾莉森和她的父親在一輛車里的事為例。他們的車以每小時6英里的速度行駛著,在他們面前大約100碼的地方,有另外一輛車。他們在這輛車的后面行駛了好一會兒,兩輛車之間的距離一直沒變。艾莉森的父親指著這輛車問她,“哪輛車開的更快一些?是那輛還是我們的?還是兩輛的速度是一樣的?”艾莉森回答說另外一輛車更快。當父親問為什么時,她回答說“因為它在我們的前面”。她的父親對她說:“實際上我們的速度是一樣的。”這就給艾莉森制造了一個認知矛盾。若是同化信息,艾莉森就會認為她爸爸在和她開玩笑,她的認知結構沒有發生改變,若是她的觀念系統順應新的信息,其認知結構發生了改變。在這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中,兒童的認知獲得發展,但是需要制造認知矛盾,只有當輸入的環境信息與學生的認知結構不一致時,兒童的認知才會得到發展。

幼兒教師要善于給幼兒制造認知矛盾,因為只有當輸入的環境信息與學生的圖式不相匹配時,學生的認知才會出現發展,但是在給幼兒呈現學習材料的時候,要做到所提供的學習材料不能被幼兒立即同化,如果提供的學習內容太過容易,幼兒則沒有興趣,不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但是內容也不應太難,內容太難,超過了學生的當前認知水平,則幼兒就無法完成順應。

四、給幼兒提供社會互動的機會

皮亞杰理論認為社會環境是認知發展的關鍵資源,認為兒童的知識、認知結構是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主動建構的,兒童在于周圍的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獲得了認知的發展,因此認為教師必須設計一些能提供社會互動的活動。學前兒童處于2~7歲的年齡段,在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中處于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還傾向于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事物和思考,皮亞杰將這種思維方式稱為“我向思維”或“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簡單的理解就是說幼兒認為別人的思考和運作方式與自己的完全一樣。在這一階段的幼兒沒有意識到其他人能夠有與自己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兒童要想順利進入到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就必須去“自我中心”。發展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因此給幼兒提供互動的機會很重要,幼兒在與其他幼兒的交流和合作中慢慢學習到他人具有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別人與自己有著不同的思考方式,這有助于幫助兒童去“自我中心”,當兒童開始認識到這一點時,他們就順利進入了更高級的認知階段了。

幼兒的發展需要尤其需要豐富的環境,同時幼兒需要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各方面諸如語言、社會等方面認知的發展。因此幼兒教師需要給幼兒提供社會互動的機會,幫助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主題活動和方案教學是當前幼兒教育所提倡的活動方式,這兩種教學方式的共同特點就是都能夠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因為這些主題活動和方案活動是幼兒自己討論或者和老師一起討論決定的,這些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幼兒積極的互動、交流和配合,這給幼兒提供了充分互動的機會,有利于幼兒的健康發展。

五、結語

幼兒如那自然生長的植物,他們需要自己的自由和空間,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他們有其自身的身心發展規律,知識經驗的獲得可以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但是對幼兒來說,直接的方式是最適合他們的,也是幼兒最樂意去做的。幼兒有其自身認知發展水平階段,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應做的就是要認清這種認知發展水平的階段特征,在教學中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兒童主動學習的權利,要去給幼兒制造認知矛盾,給幼兒提供社會互動的機會,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是真正能夠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有效的教學。

參考文獻:

[1][美]申克.學習理論――教育的視角[M].韋小滿,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家雄.建構主義視野下的學前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梁志.學前教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10

人力資源相關活動的成本與收益有些是可以計算的,比如招聘成本、選擇成本、解聘成本、培訓成本等,所有這些活動與企事業效益之間的關系是可以直接發現的,由于人力資源管理政策與活動所產生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礦工跳槽等也能夠加以量化,也就是說,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效益的間接作用可以計算的。但是,有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就是人們不能真正計算出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以至于不少人認為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附加值是神秘的,沒有一個是真實的。事實上人力資源管理對企事業單位的作用是明顯的。由下圖可以發現:

可見,人力資源管理目標的確定是根據企事業總體目標來確定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在根據目標確定企事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活動與政策,通過人力資源管理效益實現企事業單位效益的提高。

隨著時間變化,一個企業會形成穩定的運作模式,并對企業的市場行為產生影響。企業的運作模式是企業環境、經營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與高層管理人員指導員工行為的價值觀與行為相互作用決定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可以運用這些模式診斷組織目前所處的狀態并采取相應的變革措施來提高組織競爭力。不同組織運作模式,相應的形成了企事業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與人力資源管理與環境、經營戰略與管理者價值觀、行為的匹配形式。通常按照時間順序,人力資源系統運行過程大致分為招聘前、中與后三階段,不同階段對企業效益的影響方式與力度不同。人力資源管理對企事業單位的具體作用機制如下圖:

由上圖可見,招聘前的人力資源規劃、工作分析與工作設計對個體與組織的作用過程,主要是間接的通過隨后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實現的。但在整個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系統運行中,招聘前的工作是一項基礎性活動,其質量直接影響后續各個環節的功能發揮。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總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從過程角度看,工作分析與工作設計是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活動的起點,也是其他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活動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結合已經確定的組織戰略與目標,對組織中各個職務崗位任務與性質做出定義,完整確認工作整體,以便為管理活動提供各種有關工作方面的信息所進行的一系列工作信息的手機、分析與綜合。最后形成兩份文件——工作描述與任職者說明。前者是表達工作內容、任務、職業與環境等,后者是工作規范,用來表達任職者所需要的技能學歷、訓練經驗等資格要求。可見,工作分析在人力資源管理與整個企事業單位管理中的基礎性作用。工作設計是按照企事業單位內外環境的變動、組織目標的調整與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的信息反饋而對工作作出的重新定義,以便各項活動的開始更有利于組織目標的實現。

事實上,工作分析與設計不僅僅是間接影響組織效益與企事業績效,其性質與質量直接決定組織目標的實現。工作分析與設計是一項復雜的技術性工作,該工作結果的功能作用直接體現為有利于人員的選擇,人力資源規劃的科學性,是招聘選拔的依據,能夠有利于公平合理的報酬實現和勞動工作的順利開展。

按照人力資源管理流程,招聘環節是按照人力資源規劃和企事業需求,尋找或吸引求職者來填補空缺。有效的招聘方式就是讓企事業單位獲取寶貴資源,幫助企事業利用有效的人力資源成功進行競爭,最大限度獲取效益。為此,員工招聘要達到五個目的:獲得成本效益,吸收合格候選人,幫助企事業確保那些被招聘的人留在單位,幫助企業遵守非歧視性法律,幫助企業創造一只文化上更加多樣化的勞動力隊伍。以招聘選拔為轉折,員工進入企業后,首先接受培訓開發,以適應崗位需要及組織文化,培養相應的技能,并接受單位價值觀。這是對新工作人員必須進行的,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經常性工作。培訓著眼于當前工作需要,而開發是對未來工作的準備。新員工培訓包括單位行為規范、價值觀、期望、崗位技能等。這些與企事業單位效益有著直接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