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的健康管理范文
時間:2023-10-10 17:4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腸道的健康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肉雞腸道健康失衡指臨床上見到下痢、腹瀉,糞便稀薄如水狀,出現料糞,有時出現泡沫樣盲腸糞便、橙色糞便和大灘盲腸糞便等情況。
1 引起腸道健康失衡的主要原因
1.1 飼料與管理因素
在肉雞生長的不同時期,需要更換不同的飼料。而在更換飼料時過急、過快,造成飼料應激,就會引起雞的腸黏膜損傷,出現應激性腹瀉。同時,環境衛生差,消毒沒做好,墊料潮濕,也很容易誘發腸道疾病。
1.2 疾病因素
1.2.1 腸道菌群失調
肉雞腸道菌群失調,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泡沫盲腸糞便、橙色糞便和大灘盲腸糞便;雞只可能存在“勾料”(將顆粒飼料甩出料盤)、“料糞”(糞便中出現未被消化的飼料)、飲水量增加。發生菌群失調時,肉雞采食量減少,影響生長。
1.2.2 病毒性因素及球蟲病
病毒性腸炎,多與輪狀病毒和呼腸孤病毒有關。在肉雞的整個養殖過程中,球蟲病一直是最普遍的影響腸道健康和生長效率的重要疾病之一,而感染球蟲病后所引發的腸道病原菌感染,也是引發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
1.2.3 壞死性腸炎
當肉雞感染亞臨床型球蟲病,飼料中淀粉和蛋白質的含量過高,使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能在腸道中繁殖,產生毒性較強、肉雞敏感的α毒素而致病。
1.2.4 霉菌毒素蓄積性中毒
霉菌的污染,一般多見飼料、環境的污染。飼料污染最常見的是玉米的污染,其次是豆粕、雜粕的污染,然后是食槽內的污染和成品料的污染。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對雞的各個系統、組織都能造成損害,尤其是消化系統。
2 使肉雞擁有健康腸道的關鍵措施
2.1 加強飼養管理
提供良好的育雛條件和高質量的育雛料,避免使用低劣的油脂和高纖維植物蛋白原料,確保雛雞階段就擁有健康的腸道。
選擇優質飼料,其所含的各種營養成分均衡,容易被消化吸收;選擇優良水源,供給清潔飲水;采用循序漸進的換料方式,杜絕換料應激;加強環境衛生消毒,防止機體防御體系的第一道門戶受損。
2.2 控制病毒性腸炎與球蟲病
解決病毒性腸炎的有效方法主要是空舍期間徹底清洗消毒和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捎玫目共《鞠緞┤绲庵苿⑦^氧化氫、過氧乙酸等。
2.3 防止霉菌
平時注意飼料的保存方法,必要時在飼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劑,以減少霉菌毒素的危害,同時多注意腸道梭菌的感染,注意對腸道綜合征和霉菌性腸炎的控制。
2.4 治療腸道疾病應遵循的原則
2.4.1 消除病原體,排除內毒素,保護肝腎
建議在飼料中添加專利產品“生命素”,“生命素”可明顯增加肝臟中酶活性,增強肝臟對病毒和藥物毒素的解毒作用,清瘟解毒,保肝護腎,提高抗病力,加速疾病恢復。另外,“生命素”能夠增強微循環,提高細胞內動力和通透性,清淤祛火,快速排除體內病理毒素,建立新的生理平衡。
2.4.2 調節腸道內環境,提高消化吸收率
建議在飼料中添加“增重倍+百”,每袋(500g),拌料500kg,全價飼料中添加時可將全天用量集中于一頓料中飼喂;或每袋(500g)飲水1000kg,全天或集中飲用均可,這樣可以增加有益菌、整合腸道,提高消化吸收功能。同時,“增重倍+百”能夠減少有害菌,解決稀便、料便、血便等腸道問題,提高抗病力。
2.4.3 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避免重復感染
常規用藥是補充魚肝油(維生素A)。因為維生素A可以維持黏膜上皮細胞的完整性、修復被損黏膜,從而防止腹瀉的復發。
篇2
關鍵詞:健康教育;整體護理;傳染病;傳染病護理;效果評價
傳染病是臨床殊的病種,而傳染病患者的護理對于傳染病的治療和預后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在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中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并取得一定的顯著效果,作為一種有效手段,它的作用及影響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與認可[1]。以收集腸道傳染病患者病例為研究對象,開展如下研究,以探討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價值?,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筆者共接觸并收集腸道傳染病患者資料87例,以此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4例,女33例,平均年齡(30.25±4.43)歲。所有患者的體征和癥狀符合腸道傳染病常規診斷標準,大多有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胃腸道癥狀,有些伴有頭痛、發熱、肢體酸痛、全身中毒癥狀[2]。
1.2 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對照研究法,在開展健康教育前后分別調查研究對象對于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以評價護理健康教育的臨床意義。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作為數據錄入軟件,運用SPSS 13.0統計軟件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在開展健康教育之前,研究對象對于腸道傳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識認知率普遍偏低,而在開展健康教育之后,認知率明顯提高,且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腸道傳染病患者相關知識認知率(%)
知識內容教育前教育后P值腸道傳染病主要包括有哪些?43.3389.93>0.05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預防腸道傳染病?32.9290.44>0.05腸道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有哪些?21.1391.27>0.05腸道傳染病預后效果如何?23.4693.31>0.05腸道傳染病的常備治療藥物有哪些?31.7492.29>0.053 討論
近年來,健康教育作為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受到重視。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后使患者了解更多的與健康相關的知識,并且使其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傳染病患者的特殊性決定了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整體護理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在面對傳染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過程中,不能只局限在護理工作中,而應在整個傳染病的預防以及控制過程之中堅持。健康教育實施的好壞不僅是影響治療預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整體護理及評價質量的重要指標[3-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開展健康教育后,傳染病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率明顯提高,提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臨床意義。因此,在護理的整個過程中,必須有效開展健康教育。并且要注意將護理程序貫穿于健康教育中,通過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不斷完善和提高健康教育質量,充分體現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時性和全面性。針對傳染病的特殊性,要注意把握護理的重點環節,綜合考慮影響傳染病發生與流行的諸多因素,圍繞傳染病的防治為中心,確定健康教育的對象、內容、方法、時機等,開展符合人群需求的健康教育。
總之,健康教育作為護理中的“一個干預過程”,有助于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預后及預防等相關內容,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幫助患者調整心態,積極配合治療,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4 參考文獻
[1] 李立明.流行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9.
[2] 肖貴軒,楊 坤,劉武垣,等.健康教育對控制腸道傳染病的效果評價[J].中國公共管理,2008,24(4):423.
[3] 蘇曉婷,姜 戈.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的作用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2002,18(11):722.
篇3
家園
為貫徹落實建設遼西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戰略,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市衛計委加強“三城聯創”決策部署,推進醫院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醫院在全院范圍內開展了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專項整治活動。
以衛生整治為突破口, 提高醫院公共衛生整體水平
室內外環境衛生按責分區落實,確保路面、綠地、院落等環境無暴露垃圾、無衛生死角、無違章建筑、門前三包設置專人管理;購置毒餌站、粘鼠板,全院多次噴灑滅蚊藥、蟑螂藥,切斷四害引發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強化健康宣傳與指導,積極營造良好的創衛氛圍
醫院在櫥窗欄等醒目位置制作摒棄吸煙陋習、試管嬰兒探秘等健康教育宣傳板、在門診大廳制作發熱及腸道門診患兒就診溫馨提示牌、在地面設計控煙禁煙標識、設置健康教育材料免費發放展架、院內電子屏循環播放健康信息、開展孕婦學校講座66次、進社區講座8次、并定期對醫院全員進行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
細化醫院內部管理,保障創衛工作取得實效
篇4
【關鍵詞】 傳染病;疾病暴發流行;流行病學研究;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183.4 R 18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7-0869-02
學校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傳播快,社會影響大,如不及時采取控制措施,將嚴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及師生的身體健康,加重家長及社會的經濟負擔。為掌握云南省學校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的流行病學特征,制定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現將云南省2006-2008年報告的學校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分析如下。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云南省各州(市)2006-2008年報告的學校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資料和部分現場調查資料。
1.2 腸道傳染病的診斷 參照《傷寒、副傷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 16001-1995)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 16002-1995) 、《甲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 17010-1997)、《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 17012-1997) 進行。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的界定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及《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進行。
1.3 資料統計分析 數據資料采用Excel 2003軟件進行統計處理,應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所獲資料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云南省2006-2008年共報告學校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22起,涉及病種4種,發病993例,無死亡病例。其中2006年報告10起469例,2007年5起247例,2008年7起277例。暴發疫情起數及病例數在所涉及的病種中均以甲肝為最多(10起388例),其次為感染性腹瀉(5起315例)、細菌性痢疾(4起162例)和傷寒+副傷寒(3起128例),見表1。
2.2 分布特征
2.2.1 地區分布 2006-2008年,云南省16個州(市)中,除玉溪市、楚雄州、臨滄市、保山市、西雙版納州及迪慶州6個州(市)外,其余10個州(市)均有學校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報告。22起學校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分布在10個州(市)的21個縣(市、區)中,其中昆明市報告4起,昭通市、紅河州、麗江市各報告3起,文山州、大理州、怒江州各報告2起,曲靖市、普洱市、德宏州各報告1起。
22起暴發疫情中,18起分布在中小學內,占81.8%(18/22),其中16起分布在農村地區的中小學中,占72.7%(16/22);而托幼機構及大學內各分布2起,分別占9.1%(2/22)。見表2。
2.2.2 時間分布 各季節均有學校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發生,但以4-6月為高發月份(72.73%),符合夏季腸道傳染病高發的特征。
2.2.3 人群分布 托幼機構兒童(3~6歲)28例,占2.82%(28/993);中小學生(7~18歲)792例,占79.76%(792/993),其中農村中小學生729例,占73.41%(729/993);大學生(19~22歲)173例,占17.42%(173/993)。見表2。
993例病例中,男生557例,女生436例,男女性別比為1∶0.78。
2.3 暴發因素 報告的22起學校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中,因水源受到污染而引起暴發的9起(40.91%),因食物受到污染而引起暴發的8起(36.36%),因生活密切接觸傳染源而引起暴發的5起(22.73%)。
3 討論
2006-2008年云南省報告的學校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絕大部分發生于農村地區的中小學,發病人群主要為中小學生,主要為經水傳播型暴發,其次為經食物傳播型暴發和經接觸傳播型暴發,這與杭州市、桂林市、臺州市報道情況基本一致[1-4]。經水傳播型暴發多為農村改水、改廁不徹底,自來水水源受到致病菌污染,學生經常喝未經消毒處理的生水等不良習慣所致。經食物傳播型暴發多發生于衛生條件差的集體食堂,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學校食堂。農村地區中小學校由于衛生工作不夠完善,食堂衛生條件差,食物及水源的衛生質量得不到保障,有的學校甚至沒有符合衛生標準的飲用水,且部分學生還經常食用校外無證攤販的食物,這些均是引起腸道傳染病暴發的高危因素。另外,學生由于共同學習和居住,相互接觸較多,有相同的居住環境、飲用水源及食物等,當致病菌污染水源、食物或學生中有腸道傳染病病人,且又不注意隔離治療時,就極易導致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的發生。
針對農村地區中小學腸道傳染病高發的特點,應加大農村改水、改廁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力度,加強學校食堂及校外無證攤販的衛生監督及管理工作,確保學生的飲食衛生。同時,還要加強對廣大學生的健康教育,大力宣傳腸道傳染病的預防知識,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其預防疾病的能力,從而控制學校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的發生。
4 參考文獻
[1] 孫晝,黃誠孝,鄧晶,等.杭州市2000-2002年急性腸道傳染病爆發疫情分析.浙江預防醫學,2004,16(12):13-13.
[2] 孫晝,黃誠孝,鄧晶,等.杭州市2003年急性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分析,疾病監測,2005,20(1):10-11.
[3] 周清喜,秦友燕,廖艷.2000-2005年桂林市寄宿學校腸道傳染病疫情分析.職業與健康,2007,23(20):1856-1857.
篇5
有害菌與有益菌共存
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細菌“王國”,菌群種類很多,有益菌和有害菌二者保持一定的平衡。腸道內保持一定數量的有益菌(比如雙歧桿菌)對于人體健康來說極其重要。雙歧桿菌是一種從事腸道清潔衛生的有益菌群,對人體的好處是:在腸道黏膜表面形成天然屏障抵御致病菌的侵襲;合成人體需要的葉酸、泛酸、尼克酸以及B族維生素等養分;促進腸道黏膜對鈣、鐵等礦物元素的吸收;分解亞硝酸鹽等致癌物,保護腸道少受或不受癌癥之害。
研究表明,嬰兒剛出生時腸道內沒有任何細菌,乃一方“凈土”,出生后第5天開始出現雙歧桿菌,并以較為迅猛的速度增加,最終可達到腸道菌群的90%以上,而有害菌則劇減至10%以下,此種格局貫穿整個成年期。
有害菌增多,“腸道年齡”老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在步入中老年(55〜60歲)后,腸道內的雙歧桿菌等有益菌趨于下降,產氣莢膜桿菌、大腸桿菌等有害菌比例上升,便秘、大便異味、腸脹氣等癥狀的出現就源于此,繼而造成代謝毒素的累積,導致各種與老化原因有關的疾?。簞用}硬化、肝損害和免疫力衰退等。
由此不難明白,所謂“腸道年齡”,實際上就是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腸道內有益菌與有害菌等菌群勢力分布變化的階段反映。有一點已經可以肯定,那就是有害菌群比例的升高無疑會加速人體的衰老過程,為滋生疾病創造有利條件,縮短人的壽命。因此,關注您的“腸道年齡”乃是自我保健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恢復腸道年輕,有益菌立功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微生態制劑,很多是食品和保健品。雙歧三聯活菌制劑含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腸球菌3種有益菌種,活菌量大,可在人體腸道內生長和繁殖,從而抑殺腸內有害菌,同時減少有害菌所制造的有害物質,清潔環境,重建腸道菌群平衡,治療腹瀉、便秘、腹脹、消化不良,還可以輔助治療肝病。
雙歧三聯活菌制劑已被眾多醫療專家認可,成為治療輕、中度感染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的一線常規用藥。
小貼士
培菲康的5大優勢
療效顯著臨床試驗顯示,治療病原菌感染腹瀉有效率高,可有效抑殺致病菌。治療急性腹瀉總有效率也比較高。
標本兼治糾正腸道菌群失調。
高安全性無副作用。目前,通過多年的努力,培菲康已經通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預審,有望在年內進入I期臨床。這將是我國首個作為新藥進入美國FDA預審的藥品。
篇6
一、規范腸道門診設置,做好腹瀉病人的登記檢索工作
全縣各級醫療機構從4月1日起全面恢復腸道門診,并著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嚴格按照《省醫療機構腸道門診設置規范(試行)》()要求,從門診布局、設備配置等方面進一步規范腸道門診設置,做到組織領導到位、人員到位、藥械設備到位、硬件設施到位,并規范運轉。二是要按照“逢瀉必登、逢疑必檢”的原則,加大檢索力度,要在使用抗生素前及時采樣送檢,特別是對疑似病人、重點人群中腹瀉病人(包括飲服行業、流動人口及從疫區來的腹瀉病人),檢索率不低于10%,檢索人數超過當地總人口數的1‰。三是要嚴格執行預檢分診制度,確保腹瀉病人全部集中到腸道門診就診,不發生病人院內“分流”現象。四是要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開展霍亂弧菌膠體金快速檢測,以便及時發現霍亂疑似病例。
二、強化疫情監測報告,及時規范處置疫情
各地要將監測重點放在城鄉結合部、建筑工地、學校、餐飲服務場所等重點地區和餐飲服務人員、流動人口以及腹瀉病人等重點人群,認真做好水產品的采樣檢測等外環境監測工作,及時、準確掌握疫情和流行因素變化趨勢,提高監測預警能力。要切實加強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實行24小時疫情值班制度,確保疫情報告渠道暢通。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一旦發現臨床癥狀典型的霍亂疑似病人,按照就地救治的原則,組織力量全力搶救病人,并及時向縣疾控中心報告疫情??h疾控中心要立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與處理,落實疫源追蹤、疫點內人群和病人密切接觸者服藥消菌治療、疫點疫區衛生處理等控制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擴散和蔓延,確保不發生霍亂死亡病例、不出現疫情擴散導致的二代病例、不發生中高強度流行,將霍亂發病率控制在1/10萬以下,實現霍亂防治的“三不”目標。
三、加大監督執法力度,保障飲水飲食衛生安全
霍亂疫情發生多與飲水飲食衛生因素有關。因此,要加強集中式供水衛生管理,尤其要強化鄉鎮自來水廠和自備供水系統的監督檢測,強化對餐飲業人員食品衛生等相關知識的培訓,加強轄區內個體飲食攤點的食品安全管理??h衛生監督所要進一步加強飲食飲水衛生監督執法力度,加強飲水飲食薄弱環節的衛生監管,尤其要加強對學校衛生監督檢查力度,防止學校群體性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同時縣疾控中心要結合開展食品安全風險檢測、飲用水衛生檢測工作,對重點地區、重點食品增加檢測頻次,及時發現并消除飲食飲水衛生安全隱患,嚴防霍亂經食源性傳播和食物中毒的發生。
四、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宣傳,增強群眾防病意識
各醫療機構要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結合衛生城鎮創建工作,進一步加大環境衛生的整治力度,做好改水改廁和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普及霍亂等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重點宣傳不飲生水、不吃生冷不潔食物、不生食海(水)產品、飯前便后洗手和無病早防、有瀉早治等防治內容,教育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增強全民衛生防病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五、強化組織領導,狠抓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實
篇7
方法:普及員工及患兒家屬的防控知識,集中診治患兒,制定專門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法,加強環境、診療器械和患兒的消毒隔離管理等措施。
結果:手足口病流行期未發生一例醫院內傳播。
結論:健康教育集中診治、個性化的消毒隔離制度、規范有效的消毒隔離措施等多環節聯動能有效控制手足口病醫院內傳播。
關鍵詞:手足口病醫院內傳播控制
【中圖分類號】R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15-02
手足口?。℉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是由腸道病毒引起,臨床上以發熱和手、足、口等部位出現皮疹、潰瘍等表現為主,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致命性并發癥1。2008年安微及全國很多省市出現了較大規模流行,并造成數十例病例死亡的嚴重后果,衛生部2008年5月2日決定,將手足口病列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EV71)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腸道病毒傳染性強,易引起暴發或流行2。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08年共接診手足口病243例,其中4—7月接診手足口病人數為199例,因病情較重收治住院13例。針對手足口病流行趨勢和病原學特征,為防止手足口病在醫院內傳播,我院就接診患兒各環節,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滿意效果。具體做法報告如下:
1措施與方法
1.1加強手足口病防控控知識的全員培訓。在全院開展了手足口病相關知識宣傳和培訓,提高全員防控意識和防控行為。對重點部門重點人群如兒科、急診科、皮膚科醫務人員、門診導診護士及衛生保潔員等進行了專門的手足口病防控消毒隔離知識的培訓和考核,要求人人過關。
1.2規范診療流程。嚴格預檢分診制度,集中收治患兒針對初期兒科門診和皮膚科門診都接診手足口病病人的情況,院領導立即進行協調溝通,將門診接診手足口病統一歸口兒科門診,設預檢分診護士和分診臺、專門診室、候診區、輸液區,每一診室每次只能接診一名患兒。在兒科住院部設立專門收治手足口病病人的隔離病室,重癥患兒送指定醫院,通過集中診治,控制手足口病的醫院內傳播。
1.3建立專門的消毒隔離制度,規范消毒隔離措施。根據手足口病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特征,制定了本院《手足口病流行期間門急診及隔離病室消毒隔離制度》,從診療環境、診療用品、醫務人員防護、手衛生、患兒用品、患兒排泄物和分泌物、床單位等方面的消毒進行規范,每次消毒情況要求登記簽名,并由專人負責監督實施。
1.4配備并完善手消毒隔離設施。完善門診各診室洗手和手消毒設施,為保證門診醫生每接診一個病人進行衛生洗手,在每個診桌旁配備符合衛生部要求的對手足口病原菌敏感的手消毒用品,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
1.5診療器械和環境的有效清潔和消毒。根據手足口病的傳播途經和病原菌的理化特性,及時制定有針對性的消毒方案,對患兒就診和候診區及專門的隔離病室每天用紫外線燈進行終末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時,每天3次,并新安裝空氣消毒機隨時動態消毒。地面每天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劑拖擦三次,物體表面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試四次,隨臟隨時清潔消毒。非一次性的診療用品一用一消毒,體溫計使用后即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聽診器、血壓計等物品,每次使用后即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病人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經含氯消毒劑終末消毒后才能繼續使用。在患兒就診區、候診區及專門的隔離病室配備裝有含氯消毒劑的消毒溶器,對患兒的嘔吐物和排泄物進行消毒處理。
1.6加強患兒家屬的健康宣教和衛生行為管理,提高患兒家屬消毒隔離意識和消毒隔離行為導診護士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對就診患兒家屬進行手足口病防控知識宣教,指導患兒及患兒家屬正確洗手、物品環境的消毒方法及嘔吐物和排泄物的正確處理,對每一位來院就診患兒,在病例本上張貼手足口病防控健康教育處方,并要求家長閱讀并簽字,幫助患兒家屬有效的做好患兒就診過程中的消毒隔離管理,盡可能減少對就診環境的污染。
1.7加強督導,保證消毒隔離制度有效落實。建立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各項消毒措施登記本,隨時檢查落實。每天對醫務人員手衛生和聽診器的消毒狀況及各種物品和環境的消毒情況進行督查,保證各項消毒措施落實到位。
2結果
手足口病在我市暴發流行期間,通過普及防控知識、集中診治、加強患兒消毒隔離管理、制定落實消毒隔離措施等多環節聯動,我院無一例院內傳播的手足口病例。
3討論
3.1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我國于1981年上海首次報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青海和廣東等10幾個省份均有本病報道。此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2。該病流行期間,可發生幼兒園和托兒所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病現象。腸道病毒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范圍的流行,疫情控制難度大3。因此,醫院在接診手足口病時,如何防止病例在醫院內傳播,控制疫情,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要課題。我院在該病流行期間,根據本院實際,將門診接診手足口病病人歸入兒科門診,設專門診室、候診區、輸液區,配備專門導診護士,設立專門收治手足口病病人的隔離病室,進行集中診治。結果表明,集中診治,規范管理,是防止手足口病在醫院內擴散控制疫情的首要環節。
3.2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病人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內衣以及醫療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傳播3。因此,建立消毒隔離制度,采取有針對性的消毒隔離措施,做好環境、診療用品、患兒的排泄物、嘔吐物的消毒及患兒就診過程中的消毒隔離管理是切斷手足口病傳播途經,控制手足病流行的重要環節。
3.3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對乙醚、去氯膽酸鹽等不敏感,75%酒精和5%來蘇亦不能將其滅活,但對紫外線及干燥敏感。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滅活病毒1。根據該病病原菌的理化特性和對消毒因子的敏感性,選擇理想的消毒劑和消毒方法是保證消毒效果的關鍵,我們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選用了對該病病原菌敏感的紫外線和含氯消毒劑用做環境、醫務人員手、物表、診療用品、排泌物、嘔吐物消毒,取得滿意效果。有效的消毒方法是防止手足口病醫院內傳播的關健環節。
總之,根據手足口病病原菌的理化特性和摶播途經,普及防控知識、集中診治患兒、制定個性化的消毒隔離制度、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法、做好就診環境、診療器械、患兒及直接接觸者的消毒隔離管理,能有效控制手足口病醫院內傳播。
參考文獻
[1]鄧莉,張艷玲.手足口病的流行與防治[J].北京醫學,2008,30(6):354
篇8
生病的禍根—致病菌
人們對致病菌并不陌生,空氣、水、土壤……,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到處可以找見它們的蹤跡。如果把一滴水涂在玻璃片上,放在顯微鏡下,放大幾百倍后就可以看到有不少的大腸桿菌在游動,它們繁殖的速度驚人:大腸桿菌十五分鐘可繁殖一代;如果條件適宜,一晝夜能繁殖到幾億個。別看它們微乎其微,“罪過”可不小。病菌進入健康人體內,就可發病,嚴重的還可危及生命。比如痢疾、傷寒等傳染病人的大便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痢疾桿菌、傷寒菌等。一旦糞便污染了水源,健康人喝了帶病菌的生水及食物,就可能得腸道傳染病。
夏天易得病
炎熱的夏天,人們為了適應外界氣溫的變化,一方面皮膚血管充分擴張,胃腸道的血管相對收縮,經過胃腸道的血液減少;另一方面,烈日炎炎使人們揮汗如雨,大量出汗來散熱,為補充體內新陳代謝之需要,喝水量顯著增多。喝水多了,有很強殺菌作用的胃酸被沖淡,從而降低了人體對細菌的正常防御功能。同時,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適合細菌大量生長繁殖,而各種食物又是孳生病菌最好的養料。這時,人們又都喜食生冷、涼拌食物,如果蔬菜上沾有病菌,沒洗凈就吃,就容易得病。
飲食衛生是關鍵
蔬菜瓜果在成長過程中,要施糞澆肥,在運輸、存放過程中,也難免被糞便污染。實驗證明:90%的蔬菜上都有大腸桿菌和蛔蟲卵。經過清洗后,菜葉上的細菌可減少80%,西紅柿、黃瓜上的細菌可減少90%。所以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凈,最好用流動水沖洗。吃涼拌菜,洗凈后再用開水燙一下或在千分之三的漂白粉水中泡三分鐘再切。用的菜刀、案板也要用開水燙一下。適當放些醋和蒜,既能調味,又能殺菌,有益于健康。飯前便后要洗凈手。剩下的飯菜,立即回鍋加熱防止變質變餿,并放在通風的地方,蓋好紗罩,避免蒼蠅叮爬而傳播疾病。
預防措施
預防腸道傳染病,嚴防病從口入。要認真搞好飲水衛生,管好糞便,消滅蒼蠅。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們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飲用井水的地方,要注意井水消毒。水井周圍30米內不能有廁所、豬圈、糞堆等,打水時用公用水桶,井臺要加高,井口要修上井欄,蓋好井蓋,防止雨水、臟物污染。在實行污水灌溉的地方,要特別注意井水不要受地下水的污染。飲用河水的地方,可在各戶的水缸中消毒,按水缸的容量,加入適量的漂白粉上清液。水中的細菌,經過煮沸消毒會大大減少。所以,不要圖一時痛快喝生水,最好準備涼開水。
篇9
關鍵詞 傳染病 疾病報告 傳染病控制
自2004年起,全國啟動了法定傳染病監測信息的網絡直報系統,使傳染病疫情報告的完整性、及時性、準確性均得到了極大提高,疫情信息的分析、利用與反饋也得到了較大改善。2005~2010年將我院法定傳染病網絡直報疫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了解近年傳染病的發病情況及其流行病學特點,為今后傳染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臨床資料
疫情資料均來源于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用Excel軟件對疫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結 果
疫情概況:2005~2010年報告法定傳染病種,共12213例。6年中均無甲類傳染病報告,乙類傳染病報告種共3089例,丙類傳染病報告種共9124例。
主要報告病種構成情況:2005~2010年我院報告的法定傳染病前7位依次為,手足口病6403例(52.43%),其他感染性腹瀉病1627例(13.32%),菌痢1338例(10.96%),流行性腮腺炎8178例(6.690%),梅毒783例(6.41%),肝炎303例(2.48%),淋病203例(1.66%),7種傳染病占總報告數的93.95%,是本地區的主要傳染病防治病種。按各年發病統計,前7位法定傳染病構成情況,見表1。
重點傳染病分析:①腸道傳染?。菏肿憧诓∈俏以悍ǘ▊魅静蟾娴闹饕》N,2008年5月開始列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共報告6403例,占報告總數的52.43%。3年在法定傳染病報告中均排在第1位。發病人群以散居兒童和托幼兒童為主,年齡多在5歲以下,成人發病較少。其他感染性腹瀉病、菌痢排在第2、3位,亦以散居兒童和托幼兒童為主。②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性腮腺炎在法定傳染病報告的發病順位呈逐年下降趨勢,從2005年的第2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5位,2010年排在的第4位,在6年中占的構成比最低。6年共報告1798例,占報告總數的18.90%。發病人群以托幼兒童和學生為主,占80.53%。③性傳播、血液傳播疾?。阂悦范?、淋病、肝炎為主的性傳播、血液傳播疾病6年來交替居法定傳染病報告的前3~7位,分別報告為783例(6.41%)、303例(2.48%)、203例(1.66%)。梅毒在2007年已經躍居當年報告數的第3位,發病年齡以20~50歲為主,占76.58%,其次為0~8歲的胎傳梅毒,占20.81%。
討 論
本次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手足口病是本地區的首要傳染病病種,這與國內外許多地區報道的結果相一致[1~2]。近年來,手足口病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亞太地區發生過多次較大規模的暴發或流行,引起一定數量兒童的死亡,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關注。其他感染性腹瀉病、菌痢排在第2、3位,亦是主要傳染病病種,與唐華菊報道的一致[3],以散居兒童和托幼兒童為主。因此在腸道傳染病控制的具體防治中,采取了綜合性防治措施,強化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不斷提高人群防病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積極開展愛國衛生工作,抓好“三管一滅”,嚴格把好“病從口入”關,加強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嚴格腸道傳染病疫點消毒處理和疫點管理;本地區腸道傳染病發病重點人群為兒童,針對這一特點,制定傳染病科學防治對策,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傳染病疫,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識,布置落實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
本研究同時顯示,以流行性腮腺炎為主的呼吸道傳染病是本地區兒童青少年高發的法定傳染病。幾年雖有下降趨勢,為進一步有效預防和控制本地區兒童青少年法定傳染病,必須進一步強化計劃免疫工作,提高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種率和接種質量,切實提升接種免疫效果;大力加強學校衛生和學校及周邊地區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全面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切實提高兒童青少年傳染病防控知識水平,使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托幼機構、中小學校及時啟動晨檢制度,加強監測,建立建全疫情報告制度,對有效控制流腮疫情也有著重要意義。
乙型肝炎(簡稱乙肝)占病毒性肝炎的90.23%,提示控制病毒性肝炎的關鍵是控制乙肝。由于目前國際上仍缺乏治療乙肝的特效手段,注射乙肝疫苗獲得保護性抗體是預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必須在全社會人群中加強乙肝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種率,從而提高人群對肝炎病毒的免疫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內外人口的大量流動,性傳播疾病已經成為21世紀嚴重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主要傳染病和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梅毒、淋病6年來居我院法定傳染病報告的前3~7位,因此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性傳播疾病社會性很強,且與行為衛生有關,必須采取綜合防治策略,一方面加強性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強對高危人群的行為干預工作,只有社會相關部門共同協作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性傳播疾病對人民大眾和社會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孫軍玲,張靜.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2009,30(9):973-976.
篇10
腸道中的微生物是由永久性(原生細菌)和臨時性(外來細菌)的細菌兩大主要種群組成。原生性細菌常常生長在胃腸道上皮細胞的表面,包括微絨毛。該部分細菌可有效阻止病原菌對宿主胃腸道的入侵。魚類胃腸道中病原微生物的存在也可能被提供物理和生化保護的黏膜層所阻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試驗表明,魚類腸道中的微生物類群對魚類的新陳代謝過程具有顯著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刺激上皮細胞的增殖和各種相關基因的表達實現的。通過維護或增強一系列生理、生長以及免疫反應來提高生長性能,提高應激反應以及抗病性。同時,一些反應可能促進水產動物的生長和提高飼料效率。
2病原體和疾病發生的原因
由于魚類經常性與含有多種潛在類型的病原微生物的接觸,使得胃腸道成為病原微生物最易侵入的部位。然而,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能夠阻止病原微生物在腸道的寄生,避免其引起的感染。永久性寄生的細菌通常在寄主正常的情況下存在,其只需占用胃腸道粘膜表層的空間和資源。通過競爭排除病原體,從而使得那些傷害腸細胞或造成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瞬間減少。永久性寄生細菌也可產生抗菌物質來免除病原微生物對胃腸道的寄生。但當機體原本的微生物平衡狀態被改變,條件就變得對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有利。益生元和益生菌被添加到飼料中,來增加有益菌種的數量,同時也可減少潛在的致病微生物的數量,最終達到維持魚類腸道中微生物平衡的效果。益生元是有益的,因為它被作為有益的細菌的食物資源。同時還證明了,一些本可通過胃腸道的病原菌可能被綁定到特定的益生元上,以避免其接觸胃腸道黏膜。
3對魚類免疫系統的影響
胃腸道中的第一道防線是把腸道中的微生物與胃腸道直接接觸的上皮細胞分隔開的黏膜。而腸道分布了大量的淋巴細胞,黏液及與黏液相接觸的淋巴細胞被稱為腸相關淋巴組織(GALT),它具有區分潛在病原微生物和正常微生物的功能。因此,腸相關淋巴組織具有能夠特定識別是否要進行攻擊或接受特定細菌存在的功能。如果潛在的病原菌被檢測到,腸相關淋巴組織的細胞和體液機制會激活先天性免疫系統,隨后激活后天性免疫系統(通過抗體)阻止病菌引起或產生的感染[11]。先天免疫反應包括:血液中性粒細胞的氧化自由基,血清溶菌酶產生和在激活巨噬細胞超氧化物陰離子的產生。這些機制可殺死多種外來或入侵的微生物,當機體接觸到多種病原菌時,會增強抗病性,顯著降低水產生物的死亡率。后天性免疫有著更復雜的免疫組成系統,一般是被先天性免疫所激活。后天性或特異性免疫的組成主要包括那些對某些致病微生物具有自動識別,并可殺滅該部分致病菌的淋巴細胞,如B細胞和T細胞。后天性的免疫系統,允許脊椎動物(包括魚類),識別和記憶特定的病原體,因而具有二次免疫的功能??傮w而言,有關益生元和益生菌對水產動物后天性免疫方面的影響還需要深入探討。
4對魚類抗病力的影響
養殖生物對病原菌抵抗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養殖產量和養殖效益的高低。因此,提高養殖生物的抵抗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共×κ且粋€可能通過生物基因的遺傳或者生物體免疫系統組成的完整的響應或結果。目前,已有較多的研究者已證實了益生元和益生菌可提高多種水產物種對于細菌性、病毒性以及原生動物性的病原抵抗力(見表1)。
5對營養物質利用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對于某些魚類,增加胃腸道中有益菌的數量,可有效提高消化能力和改善能量的利用效率。如通過在飼料中單獨添加1%的干酵母益生元甘露寡糖或低聚半乳糖(不添加菊粉),研究紅姑魚對魚粉和大豆粉中的蛋白質利用率,結果顯示其對蛋白質的利用效率得到顯著提高。益生元或益生菌可能有利于微生物群落產生宿主所缺少的或者含量很少的酶,而這種酶可以提高飼料成分的消化率[7]。例如,在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van-namei)的飼料中添加凍干的紅假單胞菌和芽孢桿菌等益生菌,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纖維素酶的含量有顯著增加。最新研究表明,益生元可能增加了胃腸道的吸收區,其機理可能是增加了腸道褶皺、腸上皮細胞以及微絨毛的高度所致;這些改變有利于對營養物質的吸收。益生元和益生菌可能提高水產動物對營養利用率增加和新陳代謝的增強,并促進水產動物生長性能和飼喂效率的提高,動物處于應激狀態時表現得更為突出。
6其他
隨著新技術的研發和使用,評估益生元和益生菌對內分泌和分子的影響已變得可能,通過認識的不斷加深,可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了解該部分化合物是如何影響新陳代謝的作用。如,在歐洲鱸魚的幼魚中添加乳酸菌,幼魚的生長得到顯著提高。另外,也提高了胰島素生長因子(IGF)的表達量。與對照組相比,添加乳酸菌的幼魚組中與魚類應激反應相關的皮質醇含量也相應的降低,這表明,使用益生菌可以減少魚的應激反應。這樣的免疫應答對于皮質醇對魚類的免疫起到了抑制作用。.此外,在對金體美洲鳊的試驗中也發現,對照組表現出較高的皮質醇含量及較高的死亡率。
7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實際應用
為使益生元和益生菌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應著力提高在加工和儲存過程中的活力。然而,在飼料生產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對該部分物質造成損害。為確保飼料中益生菌的活力,添加益生元和益生菌的過程應在飼料生產過程的擠壓后進行,這樣益生菌不至于遭受過多的熱量和壓力。相比直接添加益生元和益生菌的過程,通過添加冷凍后的益生菌,或以孢子的形式添加可起到降低損害的效果。總體而言,在飼料生產過程中,由于益生元被認為是不具活性的物質,往往將其作為一般的飼料原料處理。但經擠壓后的益生元是否還具活性,或者其化學性質是否已發生變化,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目前還缺乏對益生元和益生菌合適添加量的指導性意見,以及對該部分物質詳細的管理也缺乏制度方面的指導。因此,對于益生元或益生菌還應實行更精細的管理措施來優化他們的最佳效能。例如,規定在飼料生產過程中的某一特定階段,添加該部分物質,以此來提高添加效果?;蛘咴谀承┨囟ǖ臈l件下進行培養,才能更好的生產該飼料添加劑等。
8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