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的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8: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康復的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康復的護理措施

篇1

關鍵詞:小兒腦癱康復指導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298-01

腦性癱瘓是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兒期之間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腦的非進行性病變為基礎,形成永久的、但可以變化的運動和姿勢異常。在我國其發生率為1.8‰~4‰,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間,筆者針對我院70例小兒腦癱患者的病例護理進行了回顧與分析。

1資料

70例腦癱患兒中,年齡3~6個月23例,7~12個月28例,1~3歲16例,4~6歲3例;單純痙攣型30例,不隨意運動型18,肌張力低下型12,混合型7例,共濟失調型3例;輕度14例,中重度56例。

療效標準痊愈:癱瘓肢體功能基本恢復,與同齡兒的智力運動、言語等無差異;顯效:癱瘓肢體功能部分恢復,智力明顯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癱瘓肢體功能部分恢復,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無效:癥狀與體征無改善。

2有效的康復護理

2.1對患兒家屬進行心理指導。當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腦癱時,多數家長會有悲觀情緒和恐懼心理,作為護理工作者,應多給他們一些關愛,幫助他們認識疾病,增加治療信心,并向家長介紹腦癱的發生、發展及預后知識,提高其康復意識,使之主動配合治療。

2.2對患兒進行頭部訓練。對痙攣型患兒進行頭部訓練時,應將兩手放在患兒頭間的兩側,把頸部盡力向上拉,并用前臂將患兒的肩膀往下壓,以增加壓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兒的前臂將其手抬高并向外轉,拉坐起來,即可使其頭部抬高且保持正位。

對徐動型患兒進行頭部訓練時,將其手臂拉直往內轉而稍往下壓,盡力使其手放松以慢慢將患兒拉坐起來,使頭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對肌張力低下型患兒進行頭部訓練時,應用雙手抓住患兒的肩膀,用大拇指頂在胸前,將肩膀往前給患兒較大的穩定性,協助將頭抬起。

2.3對患兒進行四肢訓練。將患兒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轉,拳頭張開,若患兒的拳頭緊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轉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伸直;將患兒的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動,即腕、肘、手一起伸直的方式。

如果患兒下肢呈僵直并夾緊狀態時,要控制膝關節讓患兒的雙腿外轉,兩腿夾緊時可將髖關節彎起來,并旋轉活動髖關節。活動時先將下肢往外轉,足背屈,然后將腳趾拉直。

2.4對患兒進行日常生活訓練。腦癱兒進食最好選用邊圓平淺較易握拿的湯匙,并幫患兒控制肩部,協助患兒的前臂外旋,大拇指根部往外轉,將食物送入口中;患兒頭頸常轉向一側,可將患兒的頭轉向另一側并加以固定;對于后仰睡眠者可用布套將雙肘套住,保持雙肩向前,減少過分的踢動;俯臥睡姿的患兒,不要用枕頭,將患兒的臉轉向一側。

2.5對患兒進行發音訓練。教會患兒下頜控制法與呼吸控制法,學會用嘴和鼻子呼吸,訓練患兒聽力、視力、感覺、味覺等感官器官。如發現聽力障礙者,應及早安裝上助聽器;有視力障礙者,應及時糾正。訓練患兒模仿能力時,應帶有表情和動作,使患兒感興趣。

2.6對患兒的家庭指導。要求家長在家中完成布置的家庭訓練任務,每天堅持兩至三個小時,并針對患兒各個階段布置不同的家庭訓練任務,以達到最好療效。

3康復結果

70名患兒達到顯著療效的有36例,有效的30例,無效的4例,總有效率94%。

篇2

【關鍵詞】康復訓練肢體偏癱腦梗塞護理

腦梗塞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且老年人是該病的高發人群。該病主要特點是呈突然起病,致殘率非常高,雖然隨著現代醫療模式和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患者在經過搶救后存活率明顯提高,但患者在搶救后會出現語言障礙、肢體癱瘓等功能障礙。本次研究對出現肢體偏癱的腦梗塞疾病患者應用康復訓練模式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現肢體偏癱的腦梗塞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齡48-85歲,平均年齡(63.8±1.5)歲;腦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46-84歲,平均年齡(63.9±1.4)歲;腦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項自然指標兩組研究對象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 納入標準

① 患者有明確的腦梗塞病史;② 肢體偏癱癥狀確實為腦梗塞所導致;③ 腦梗塞患病時間在10年以內;④ 患者年齡在45-90歲之間;⑤ 患者整體情況良好不會有生命危險;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導致肢體偏癱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3 排除標準

① 患者沒有明確的腦梗塞病史;② 肢體偏癱癥狀不能夠確定為腦梗塞所導致;③ 腦梗塞患病時間在10年以上;④ 患者年齡在45歲以下,或在90歲以上;⑤ 患者整體情況不佳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⑥ 合并患有其他可導致肢體偏癱疾病;⑦ 患者不愿參與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規腦梗塞偏癱護理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護理;在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加用康復訓練模式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經常幫助患者改變;② 實施科學合理的肢體被動訓練;③ 按照一定順序實施肢體訓練;④ 鼓勵患者盡可能多的實施主動運動;⑤ 坐位訓練;⑥ 站位訓練;⑦ 步行訓練[1]。

1.5 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服務計劃實施總時間、腦梗塞護理服務滿意度、肢體偏癱恢復效果等指標進行對比研究。

1.6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顯效:肢體功能障礙程度有顯著改善,沒有對恢復治療造成任何影響;有效:肢體功能障礙程度有所改善,恢復治療略受到影響;無效:肢體功能障礙程度沒有任何改善,恢復治療方案的實施受到嚴重影響[2]。

1.7 數據處理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s)形式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X2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護理服務計劃實施總時間

對照組患者腦梗塞肢體偏癱疾病治療計劃共計實施(23.61±3.17)d,觀察組患者腦梗塞肢體偏癱疾病治療計劃共計實施(17.42±3.43)d。該項觀察指標各項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2.2 腦梗塞護理服務滿意度

對照組患者腦梗塞疾病治療期間有32例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滿意度達到80%;觀察組患者腦梗塞疾病治療期間有39例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滿意度達到97.5%。該項觀察指標各項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2.3 肢體偏癱恢復效果

詳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肢體偏癱恢復效果比較[n/(%)]

組別 例數(n) 顯效 有效 無效 有效率

對照組 40 10(25.0) 17(42.5) 13(32.5) 27(67.5)

觀察組 40 14(35.0) 22(55.0) 4(10.0) 36(90.0)

P值

3 討論

對腦梗塞肢體偏癱疾病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時的注意事項主要包括:(1)訓練前告知訓練內容,說明順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項、配合要點;(2)訓練時間不宜安排過長,根據耐受能力和恢復情況安排計劃,保證循序漸進,不急于求成,保證患者不會出現勞累感和不適感,一旦過量訓練,應立即降低訓練量;(3)如患者出現面色蒼白、出汗等現象,應立即停止訓練;(4)注意實施有效的保護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壓現象發生[3]。

參考文獻

[1] 姜蕓,齊海玲.老年人腦梗塞早期的康復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9):148.

篇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我院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無進行心理干預,只在出現問題時及時給予處理;干預組入院后即進行心理評估、干預。對照組50例患者中男37例,女13例,年齡56-74歲,平均年齡63歲;干預組50例患者中男43例,女7例,年齡58-69歲,平均年齡6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評估 入院后即評估病人,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由于患者的個人經歷、適應能力、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不同,對疾病的認識就有所不同。

3 常見的心理問題

3.1 焦慮 由于軀體病殘,患者可因垂體-腎上腺軸、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網狀上行激動系統激活而出現心悸、潮熱、多汗、失眠、敏感多疑極易引起恐懼、猜疑、焦慮不安、悲觀抑郁等心理問題[3],不能準確地了解病情并以正確的態度接受現實。

3.2 恐懼 殘疾突然發生后,患者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地位、行為能力;軀體的疼痛和不適;康復治療所帶來的痛苦,使患者對治療產生恐懼心理而拒絕進行康復治療。

3.3 悲觀 由于軀體的殘疾,使患者自我價值觀受到挫折,產生了悲觀、痛苦和自卑的心理,因此表現為情緒低落、自暴自棄。

3.4 抑郁 由于腦卒中再發率高、恢復期長、且終身致殘,使患者自信心降低,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甚至出現自殺行為。

3.5 角色強化 有的患者在患病后病人角色強化,對自我能力表示懷疑,自主性受到影響和削弱,對醫護及家屬的依耐性增強。

3.6 社交障礙 由于環境的改變、疾病的影響,患者會變得精神緊張、敏感多疑、情緒低落,難以與人相處。

4 護理措施

4.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患者入院后對周圍環境很陌生,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護士要熱情接待并及時通知醫生;介紹病區環境、經管醫生、責任護士,幫助患者盡快熟悉環境;促進有效的溝通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并設法解決;及時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康復治療知識、預防跌倒墜床等護理安全知識,使其感覺到有人關心、重視,增加了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

4.2 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我: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講解康復治療在腦卒中后遺癥恢復期的重要意義,使其認清并接受致殘的事實。了解病人需求,認真回答病人提出的問題,鼓勵病人堅持配合康復治療。在康復鍛煉的同時,加強自理能力的訓練,循序漸進地達到部分生活自理。

4.3 創造康復病人所需的環境:環境的優劣關系到病人的身心健康,醫護人員應努力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安全、整潔、有序、優雅的環境,使患者覺得方便、舒適、有安全感。

4.4 營造良好的治療氛圍:醫護人員與病人相處時應尊重患者并有足夠的愛心,言行有禮,態度和藹,使病人心情愉快,積極配合治療;介紹同病室的病友,鼓勵他們在共同的康復治療中互相幫助與照顧,增進彼此的友誼,消除疾病本身所帶來的痛苦和陌生不安的情緒。

4.5 強調社會支持系統 家屬對病人的態度對病人的康復治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屬的積極態度,使病人感覺到家人對他的關心與支持,會積極進行康復治療。若家屬對病人漠不關心,則會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不配合甚至拒絕康復治療。護理人員應鼓勵家屬經常抽空探視患者,多與其溝通交流,使患者感覺到親人的關心與支持,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5 結果 對照組50例患者入院后無進行心理干預,只在出現問題時及時給予處理,有7例出現心理問題,消極就醫,18例表現一般,25例能積極配合; 干預組50例患者在治療期間有2例出現心理問題,消極就醫,9例表現一般,39例能積極配合,遵醫囑行為良好。干預組遵醫囑行為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3<0.05)。兩組病例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觀察后療效比較

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干預組 50 39 9 2 96%

對照組 50 25 18 7 86%

篇4

【關鍵詞】 綜合康復護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老年患者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0.04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老年人的一種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該病遷延不愈,給廣大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并對其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本研究運用綜合康復護理方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進行護理,觀察其對肺部功能的影響,幫助臨床拓寬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護理的方法,以便臨床能夠對該類患者進行更加有效的治療,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指標,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分組方法,抽取2008年7月-2011年7月來本院就診的9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將其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47例。A組男36例,女11例;年齡62~88歲,平均73.8歲;患病時間4~23年,平均9.4年。B組男38例,女9例;年齡61~86歲,平均74.2歲;患病時間3~25年,平均8.8年。兩組性別、年齡、患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A組在治療過程中進行常規護理,B組進行綜合性康復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肺部功能相關指標的改善情況、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的并發癥情況。

1.3 療效評價 顯效:咳喘等癥狀表現已完全消失,半年內癥狀未再次出現;有效:咳喘等癥狀明顯減輕,痰量已經明顯減少;無效:臨床癥狀表現無任何改善或進一步加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B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A組,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該類患者在治療期間進行綜合康復護理的主要措施包括:(1)功能訓練: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訓練的方法向患者進行介紹,音量應該稍大一些,語速盡量放慢,并反復進行示范。主要包括:① 訓練患者有效護理;② 有效呼吸訓練;③ 全身性護理訓練;④ 氧療。(2)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的實際特點及肺功能代償具體情況進行步行、太極拳等有氧運動,每次運動時間控制在10~30 min,每天進行1次。活動主要以舒緩運動為主,避免進行劇烈運動,確保安全。(3)心理護理:該類患者由于病程較長、預后情況較差,易反復,病情遷延不愈,氣促、呼吸困難、活動耐力明顯下降,睡眠困難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患者在長期忍受折磨的同時,易產生不良心理狀態,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2-3]。

綜上所述,在治療過程中運用綜合康復護理方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進行護理,患者的肺部功能指標得到顯著改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提高,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居朝霞,劉霞英,陸忠華.呼吸訓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3):284-285.

[2] 劉前桂,李永杰,鄭曦,等.6分鐘步行試驗在呼吸康復訓練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13):130-131.

篇5

[關鍵詞]結直腸癌;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圍手術期;并發癥

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是一種針對手術患者所進行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模式,具有綜合性、全面性及系統性等特點,能夠有效減少因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強烈應激刺激,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快速促進患者術后康復[1-2]。隨著現如今醫療護理模式的改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家屬對于護理服務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綜合康復護理措施也逐漸得到了廣大醫護人員的重視,也得到了患者的接受與認可[3-4]。而我院積極學習并總結了該護理模式的特點,在其基礎上制定了完全符合我院當前護理條件的綜合康復護理措施,筆者對2014年1月—2016年10月間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予以相應干預,并與傳統常規護理模式進行對照比較,旨在進一步探討綜合康復護理措施的應用效果及實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上述時期本院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66例,入院后均行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術后病理及腸鏡等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均未行放化療治療;腫瘤無遠處轉移。患者年齡≥18歲,無嚴重精神疾病,本人或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院內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排除CT等檢查確證病灶已轉移者;急性病發作或者有影響手術治療的慢性疾病者;腸梗阻或者腸穿孔者。將66例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33例,2組性別、年齡、合并疾病、TNM分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較高可比性。

1.2護理干預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傳統常規圍手術期干預。①術前給予常規宣教,在術前3d給予半流質,術前2d給予流質食物,術前腸道準備,可口服瀉藥、抗生素、灌腸清潔等,術前12h禁食、術前4h禁水;②術中注意補液,補液量約為2500mL,注意術中保暖;③術后患者恢復排氣后,根據病情遵醫囑,可飲水,進流質,對于疼痛嚴重者可給予肌注鎮痛藥,術后患者排氣可酌情拔除胃管,術后7d,若無吻合口瘺可拔除尿管及引流管,術后患者可根據情況適當在床上進行肢體活動。1.2.2干預組給予圍手術期綜合康復護理。①術前準備:向患者告知綜合康復護理的具體計劃,取得患者信任。積極與患者溝通,向其或家屬發放宣教資料,進一步幫助患者了解疾病及護理流程,告知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消除擔憂、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做好腸道準備工作,術前12h需禁食。②術中干預:注意保暖,體溫36.0~36.5℃為宜。③術后康復干預:在術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生命體征,加強心肺功能的監測工作,給予患者吸氧,做好血糖、血糖飽和度、動脈血氣及心電監測,密切注意患者的排氣狀況。積極做好術后心理護理,減少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患者麻醉清醒6h后,護理人員幫助其調整,以半臥位15~20°為宜,注意2h換一次,從而緩解呼吸困難,也有利于腹腔與盆腔引流,降低切口縫合點的張力。對于出現意識障礙患者,可取平臥位,頭稍偏向一側,降低誤吸率。此外要積極鼓勵或者幫助患者進行早期的自主康復訓練,在早期可進行翻身、坐起、伸髖或屈膝鍛煉,逐漸到自行翻身或下床活動等,對于一些活動能力較弱的患者,為了預防深靜脈血栓可使用壓力治療儀按摩腿部。術后還需注意輸液管、引流管的引流通暢,對傷口要及時更換敷料,指導患者咳嗽鍛煉,利用拍背、壓迫氣管或霧化吸入等方法刺激排痰。術后還可予以患者溫和的中醫康復干預,采取針灸穴位干預,選擇不同的穴位如天樞、氣海、足三里、中脘、巨虛、關元穴等,留針時間以30min為宜,1次/d,1周為1個療程。患者轉回病房,密切觀察,待排氣后并根據患者個人具體情況遵醫囑拔除胃管,若患者術后疼痛較重,可酌情使用止痛藥,例如非甾體類的散利痛等。此外要密切關注患者排氣情況,若術后72h無排氣,可使用百普素600mL以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若患者耐受好且已經排氣,可在術后4d改為半流食,若仍未見排氣需繼續使用百普素營養支持,直至排氣為止,要盡快恢復飲食,鼓勵患者少量多餐,在患者可進食后,以中醫理論為依據,參照藥食同源之法指導患者多食用高蛋白、低鈉鹽、低脂及高熱量的食物,要指導患者科學搭配藥膳,辨證應用,例如對于氣血虧虛者,要多食用補氣之食材,如龍眼等,脾氣虧虛者則可多食用蓮子或山藥等健脾益氣的食材。此外,要積極酌情嘗試下床活動鍛煉等。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2組胃管放置時間、腹腔引流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醫療費用。②統計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吻合口瘺、腹瀉、腹脹、排尿困難等。③觀察比較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采取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0~60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基本滿意;80~100分為滿意。滿意+基本滿意為總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珋±s)進行統計描述,予以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手術及術后康復相關指標比較2組患者手術均順利成功,無一例死亡。干預組患者胃管放置時間、腹腔引流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均<0.05),醫療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2.2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對癥治療后均消失。見表3。2.3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3討論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較為常見,隨著人們飲食規律、生活作息的改變,其發病率呈遞增趨勢[5]。目前治療仍舊以手術為主,而在圍手術期,出現的強烈應激刺激會對機體的多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減少不良的應急刺激及手術創傷,促進患者術后康復一直是醫護人員的關注重點[6]。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則屬于一種全面系統的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加強醫護間的合作,提高護患關系,強化醫護協作能力,從而提高護理服務質量[7]。且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可提高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強化了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優化了資源與流程,保障了醫療安全[8]。這種系統的模式也能幫助護理人員更加詳細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更好地與醫生進行溝通,抓住護理要點,并結合診療計劃,充分全面實施干預,從而減少誤差[9]。針對結直腸癌患者,在傳統常規干預中,對于術前的腸道準備強調做充分處理,予以機械式的腸道準備處理,包括鼻胃管留置等,以清理腸道,為手術提供優質環境。但術前的腸道準備可能會加重患者的應激刺激,尤其是灌腸清理方式,很容易造成患者水電解質失調,甚至出現脫水,加大了麻醉低血壓的風險[10-11];另外腸道準備也會破壞細菌平衡,會增加術后感染及吻合口瘺的概率。而相關研究顯示,給予全面優化的腸道準備,未增加并發癥發生率,且利于術后康復[12-13]。另外結直腸癌患者因手術后無法耐受疼痛或者擔憂傷口破裂,傳統干預不建議術后盡快下床活動;而相關研究也證實,給予綜合康復護理,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積極恢復飲食,可縮短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也因此縮短了排氣時間,進而首次進食時間也提前,通過早期活動、早期排氣、早期進食從而促進了恢復,減少了輸液量[14]。本研究采取的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包括術前宣教、心理干•6181•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17Jun,26(16)預、優化的腸道準備,術中的麻醉、保溫,術后的鎮痛、早期活動及進食等,同時加入中醫康復干預措施。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患者手術及術后的康復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充分證實了結直腸癌患者予以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可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減少醫療費用,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說明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是有效且安全的護理模式,可在實際臨床中加以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王立鳳,解晨.快速康復外科在腹部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2):2793-2795

[2]孔紅艷.快速康復在老年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2):93-95

[3]黃希,高萍.加速康復護理在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1,32(24):5133-5134

[4]ChenZX,LiuAH,CenY.Fast-trackprogramvstraditionalcareinsurgeryforgastriccancer[J].WorldJGastroenterol,2014,20(2):578-583

[5]郭曉華,施正華,葛永盛.結直腸癌圍手術期加速康復外科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J].結直腸外科,2011,17(5):286-288

[6]吳麗紅,曹媛媛,黃益金,等.結直腸癌病人加速康復外科圍手術期營養支持的護理[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1,18(5):319

[7]韓薊.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實施快速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J].黑龍江醫藥,2012,25(5):787-789

[8]LiK,LiJP,PengNH,etal.Fast-trackimprovespost-operativenu-tritionandoutcomesofcolorectalsurgery:asingle-centerprospec-tivetrialinChina[J].AsiaPacJClinNutr,2014,23(1):41-47

[9]葉麗群.快速康復護理對直腸癌切除術患者影響的臨床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5):1832-1833

[10]雷玉峰.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措施在結直腸癌患者圍術期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8):109-110

[11]張蕾.護理干預對直腸癌腸造口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1):115-116

[12]劉萍,楊之斌,程先碩,等.腹腔鏡聯合快速康復結直腸外科手術在老年人結直腸癌治療中的近期療效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5,34(7):760-763

[13]王俊,周凱,傅平,等.加速康復外科在老年結直腸癌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0):2139-2140

篇6

【關鍵詞】 流動人口孕婦;健康調查;護理應對措施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217

由于客觀因素的影響, 流動人口孕婦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生活條件及文化水平均影響著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流動人口孕婦在懷孕及分娩期間的并發癥、合并癥作為流動人口孕婦死因的獨立危險因素;對此, 需進一步提高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水平, 加強保健服務, 了解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孕期保健知識來源途徑、孕期保健知識需求、孕期保健服務需求及孕期保健行為[1]。本研究通過對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接診的100例流動人口孕婦進行健康問卷調查, 了解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 為采取護理應對措施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接診的100例流動人口孕婦作為健康問卷調查對象, 年齡23.6~35.8歲, 平均年齡(28.5±4.6)歲;婚姻狀態:未婚36例, 已婚52例, 離異10例, 喪偶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44例, 高中46例, 大專及大專以上10例;職業狀態:工人59例, 普遍職員38例, 干部3例;月薪:6000元4例。

1. 2 研究方法 采取整體隨機抽樣方法, 對100例流動人口孕婦進行健康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由項目組人員自行設計, 由專人審核后,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后, 所有流動人口孕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問卷調查表包括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孕期保健知識來源途徑、孕期保健知識需求、孕期保健服務需求及孕期保健行為。

2 結果

2. 1 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 100例流動人口孕婦中, 孕周≤12周23例;孕周13~27周35例;孕周≥28周42例;胎次:第1胎80例;第2胎20例;妊娠合并癥8例, 以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及貧血為主。

2. 2 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狀況 孕期保健知識來源途徑依次為親戚朋友、醫護人員、電視及報紙、網絡及其他、孕婦培訓課室;孕期保健知識需求依次為產前保健、母乳喂養、分娩方式知識、哺乳期保健、生殖道健康及哺乳期避免;孕期保健服務需求依次為新生兒護理指導、產后恢復、科學育兒指導、婦兒用藥指導、月子服務、預防接種知識指導、避孕知識指導、計劃生育指導;孕期保健行為依次為判斷自身狀況, 及時就醫、遵守醫囑補充營養素、醫囑產前檢查、自我體重監測。

3 討論

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原則為提高孕婦及胎兒的健康水平、預防疾病、改善預后及避免并發癥發生[2]。孕婦的妊娠質量、分娩結局、產后機能恢復及新生兒的健康狀況均與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對流動人口孕婦進行自評健康狀況調查, 作為衡量流動人口孕婦健康狀況的標準, 可全面、充分及真實地反映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 為進一步健康調查及采取護理應對措施提供依據[3]。在健康狀況調查中, 以孕周、胎次、妊娠合并癥及自評健康狀況得分作為重點調查項目, 可反映流動人口孕婦的預后[4]。

本研究中, 對100例流動人口孕婦進行孕期保健知識來源途徑調查發現, 保健知識來源途徑依次為親戚朋友、醫護人員、電視及報紙、網絡及其他、孕婦培訓課室;提示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知識掌握程度較低、孕期保健來源途徑不合理, 需進一步優化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知識來源途徑, 以孕婦培訓課室及醫護人員作為掌握孕期保健知識的主要來源途徑。孕期保健知識需求依次為產前保健、母乳喂養、分娩方式知識、哺乳期保健、生殖道健康及哺乳期避免;提示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知識需求具有多樣化, 主要以維護產婦自身及新生兒的健康為主, 提高妊娠分娩的安全性。為進一步改善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 應根據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服務需求及孕期保健行為, 仍需加強孕期保健, 采取新生兒護理指導、產后恢復、科學育兒指導、婦兒用藥指導、月子服務、預防接種知識指導、避孕知識指導、計劃生育指導;同時, 判斷自身狀況, 及時就醫、遵守醫囑補充營養素、醫囑產前檢查、自我體重監測[5]。

綜上所述, 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知識掌握程度較低、孕期保健來源途徑不合理, 孕期保健知識需求、服務需求及行為需求大, 仍需加強孕期保健, 改善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 方紅, 孫蘇君.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調查及護理應對措施.護理研究, 2006, 20(21):1886-1887.

[2] 曾倩, 林雪霞, 霍魏魏, 等.孕期孕婦健康信息需求調查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04, 19(2):26-28.

[3] 吳云開, 劉書鑰.孕期孕婦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贛南醫學院學報, 2006, 26(1):107-108.

[4] 付建英.門診孕婦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08, 23(4):468-469.

篇7

方法:選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骨傷病人臨床資料,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研究組運用常規護理方法,對照組運用護理干預措施。對其影響功能康復因素進行分析,醫護人員為骨傷病人患者制定護理計劃,采取干預措施。

結果: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P

結論:對骨傷病人功能康復運用護理干預措施具有顯著效果,能夠有效提高骨傷病人的恢復速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骨傷病人功能康復影響因素護理干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08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083-01

在對骨傷患者進行治療時,對其進行康復護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康復醫療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尤其是對骨傷患者的早期康復采取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提高骨傷患者的康復速度,增強康復效果,進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1]。筆者對我院收治的50例骨傷病人進行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50例病例均為我院2011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骨傷患者,將所有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5例。研究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12~65歲,平均年齡42±12.3歲。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14~72歲,平均年齡46±11.9歲。兩組骨傷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方法。研究組運用護理干預措施。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康復訓練、心理護理以及出院康復方法等。

1.2.1常規護理。醫護人員保證骨傷患者室內環境的干凈、整潔,依據骨傷患者病癥性質對室內溫度、濕度進行適當調整。加強患者病房的巡視,對患者生活起居、睡眠、飲食以及等方面進行相應護理。

1.2.2康復訓練。安排護理專家進行護理查房,根據骨傷患者具體情況,將其分為上肢骨傷、關節創傷、下肢骨傷、手外傷以及脊柱骨盆等種類,安排護理專家對患者制定功能康復訓練計劃。主要以常見骨傷病癥功能鍛煉規范為依據,確定制定標準。骨傷患者入住后,安排專業護士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每日兩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在康復功能訓練之前,對患者講解疾病原理、鍛煉方法以及鍛煉目的,增強骨傷患者自信心,使其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另外,安排護理專家組對骨傷患者進行指導,對骨傷患者定期進行訓練指導,主要對骨傷患者的功能康復鍛煉情況、鍛煉方法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查指導。

1.2.3心理護理。骨傷患者由于具有創傷性,不僅給患者身體帶來創傷,而且還給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的創傷。由于患病具有突然性,并伴有疼痛、出血以及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能力,輕則不能使其自理生活,重則使患者長期性的喪失勞動能力,給心理帶來巨大創傷,患者易產生焦慮、緊張、恐慌、恐懼等心理情緒。醫護人員要注重關注骨傷患者的心理,關心患者,幫助患者,對其宣傳疾病的治療方法和康復知識,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減少患者心理負擔,使患者擁有良好情緒,樹立戰勝疾病自信心,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1.2.4出院康復方法。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功能鍛煉時,要積極聽取患者意見,了解病人鍛煉方法的掌握情況。患者出院后,醫護人員要對病人家屬講解康復鍛煉方法和注意事項,引起患者對鍛煉重要性的理解,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比較。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運用巴氏指數評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全部數據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X2檢驗,P

2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P

3討論

骨傷病人功能康復主要受到病人自身缺乏康復鍛煉、心理負擔大、病人關節攣縮強硬以及患者出院后病情復查不易等因素影響,給功能康復帶來不良影響[2]。其中,骨傷病人患者自身缺乏康復鍛煉指的是由于病人沒有及時接收功能鍛煉指導[3]。心理負擔大指的是由于患者身體受到創傷較大,產生極大地心理負擔,情緒不穩,過度擔心自身疾病帶來的后遺癥,產生煩躁、緊張、消極心理,不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功能康復訓練[4]。骨傷患者出院后,由于距離醫院較遠,不能及時到醫院復查,不能保障后期病情康復訓練的連續性[5,6]。在本組研究中,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研究組采取護理干預措施,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有效縮短骨傷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對骨傷病人采取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淑卿,李紅玲,介玉嬌.四川災區骨傷病人功能康復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J].護士進修雜志,2009,02(22):121-122

[2]付利民.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影響功能康復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10(02):98

[3]張瑋.骨傷患者功能康復教育實施現狀調查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27):53-54

[4]董瓊嵐.中風偏癱病人的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08,07(11):23-24

篇8

[關鍵詞]首發精神分裂癥;焦慮;康復期;護理干預

首發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是指患者經抗精神病藥物、心理等系統治療后,精神癥狀得到控制,自知力恢復,病情穩定后的鞏固和維持治療時期。這個時期的患者對自身的現實狀況及周圍環境有了較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能力,開始考慮較多的實際問題,因而情緒波動較大。患者既為即將出院而高興,又為出院后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顧慮重重。據報道,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有煩惱、憂慮、緊張等焦慮情緒者占15.3%,尤其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更為明顯。表明康復期患者的心理狀態比較復雜,焦慮情緒較重,這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需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我們對住院的80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的焦慮情緒進了測評,并實施了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選擇2005年3月~2006年6月住院首發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齡14~52歲,平均32.4±19.6歲,病程3.6±2.8年。人組標準:病情穩定,精神癥狀基本消失,無藥物副反應,能參加工娛療,自知力部分恢復。隨機分為實驗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實驗組接受研究人員制定的護理干預對策,對照組僅接受精神科護理常規。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評定工具與方法 采用焦慮狀態評定量表(STAI)m,由1~20項組成,1~4級評分。由經過統一培訓的2名主管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在護理干預前、后分別進行觀察評分,評定者之間的平均相關系數r=0.96(P>0.05)。

1.2.2 護理干預措施 實驗組:①根據患者焦慮程度的差異,分別給予安慰、疏導、支持、鼓勵和針對性暗示治療,每周6次,并隨時有針對性護理干預;②開展豐富多彩的工娛療,每周6次,每次1~2小時,如集體游戲、音樂欣賞、唱歌、體育比賽等;⑧實施“開放式”管理,每周1~2次,每次1~2小時,如帶患者外出游玩、參加適宜的社會活動等;④尋求社會支持系統,與患者的親人、朋友或單位領導取得聯系來院探望,給予安慰、鼓勵、實質性支持;⑤開展科普宣教及心理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1~2小時,以集體授課為主,多種形式相結合,授課內容包括人生觀、價值觀、處理生活的應激技巧、心理減壓及自知力教育。對照組只接受一般的精神科護理常規。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

2 結果

焦慮狀態評定量表能較好地反應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焦慮情緒的變化,經過6周后,兩組比較顯示實驗組患者的緊張、煩惱等焦慮情緒的改善狀況優于對照組(P<0.01)。表明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地改善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的焦慮情緒,能調整心理狀態,對促進康復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篇9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觀察

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精神分裂癥患者約占住院精神病者的50%、占慢性精神病者的60%[1],因此加強精神分裂癥的康復及護理研究對提高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鑒于此種情況,我們本次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給予了相關康復和護理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于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本院選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2]第三版精神病診斷標準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共計40例,回顧性觀察40例研究對象病歷資料顯示男26例、女14例,年齡20-55歲,平均病程(8.60±1.00)年。

1.2 研究方法 回顧性觀察40例研究對象病歷資料,同時參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2],設計《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與護理觀察表》,由專人在研究前、研究兩個月和研究結束時對表中內容進行觀察與記錄,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與分析。表中內容主要包括姓名、年齡、性別、病程、康復措施和護理方法等。

1.3 康復及護理措施 在給予藥物治療同時,加用康復措施及相關護理,主要包括①生活技能訓練:例如整理床鋪和個人生活用品、定時洗漱、按時就餐和打掃衛生以及加強溝通交流等;②認知障礙心理治療及護理:每周進行30min/次的心理治療,主要包括精神病相關知識宣講、服藥措施、人際關系和婚育問題以及工作問題等;③工娛康復及護理:每天1h、每周3次,包括唱歌、聽音樂、下棋等活動,以上康復與護理均由專門護理人員負責。

1.4 生活質量評定標準 生活質量評定參考[3]Spitzer指數,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處理方法 利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

2 結果

2.1 4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評分變化見表1。通過表1中相關數據可知陽性癥狀研究結束、研究兩個月分別與研究前相比p>0.05,而陰性癥狀在研究結束、研究兩個月分別與研究前相比p

表1

2.2 4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對比結果見表2。通過表2中相關數據可知p

表2

3 分析

精神分裂癥的藥物治療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對于受損的社會功能恢復往往難以達到理想效果,而康復訓練及相關護理就成為促進患者康復和改善其生活質量的有效措施。

鑒于此種情況,我們本次對4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給予了相應康復訓練及護理措施,從表1中可知經過本次康復訓練及護理后,患者臨床癥狀得以較大改善,同時表2中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也印證了此次康復護理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究其原因我們分析如下①有效的心理護理,根據心理問題類型選取有針對性的心理障礙疏導措施,運用專業護理知識與患者多溝通、多交流且保持其心理狀態的平衡、情緒的穩定等。②生活技能訓練,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生活康復訓練,如指導患者在個人衛生等方面的訓練與護理指導且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另外鼓勵患者參加簡單的勞動,同時根據其勞動成果予以獎勵,這樣對促進患者康復至關重要。③工娛康復及護理,這樣可以調整患者情緒、使其心理壓力得以緩解,進而對患者精神癥狀改善及社會功能恢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沈漁.精神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93.

篇10

目的:探討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在腦梗死后遺癥的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收治入院的腦梗死患者32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康復護理干預,觀察2組患者護理后肢體運動情況及生活質量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情況及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地促進機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腦梗死后遺癥;綜合康復;護理干預

腦梗死后遺癥是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主要臨床表現有肢體麻木、失語、偏癱等。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由于喪失了自理能力及生活功能,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了一定影響。早期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促進患者功能的恢復,降低致殘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1]。為此,本文對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在腦梗死后遺癥的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集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32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6例。對照組男性患者年齡為52~78歲,平均年齡(60.25±2.26)歲,女性患者的年齡為49~78歲,平均年齡(62.24±2.35)歲,其中女:男比例為5:11。觀察組男性患者年齡為53~75歲,平均年齡(61.25±2.45)歲,女性患者的年齡為55~82歲,平均年齡(62.27±2.78)歲,其中女:男比例為7:9。2組患者腦梗死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康復護理措施,密切監測患者的體溫、呼吸、血壓等常規指標,保證患者的呼吸通暢。觀察組:給予患者綜合康復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由于患者肢體功能受到障礙,導致患者的生活難以自理,患者常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護理人員通過語言、肢體動作等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鼓勵患者說出自身的需求及顧慮,對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告知患者康復成功的病例,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2)肢體語言功能護理:護理人員應定時對患者進行翻身、叩背,交替進行側臥位,對患者的上肢進行伸展運動,下肢伸直運動;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自主翻身運動,并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協助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從近端關節向遠端關節鍛煉,進行髖關節內收、伸展及膝關節的屈伸運動,鍛煉時注意動作的輕柔;在患者意識清醒的情況下給予患者語言功能訓練,協調患者的舌、唇、喉部及肌肉進行運動,通過采用聽覺刺激訓練,促使患者發音。(3)環境護理:保證病房內的環境衛生及空氣清新,定期對病房進行打掃,將病情情況相似的患者安排在同一間病房,患者之間容易溝通,并且,能夠互相鼓勵,使患者的悲觀及焦慮率情緒得到一定的緩解;護理人員可通過組織患者進行活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心情得到放松,使其保持樂觀心態。觀察2組患者護理后肢體運動情況及生活質量情況。

1.3療效標準

肢體運動:2級:肢體能夠平行運動,但是不能離開床面,不能抵抗自身重力。3級:可離開床面,可克服地心引力,但是不能抵抗阻力。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綜合康復護理后,觀察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復情況(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為(82.57±2.35)分,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為(68.57±2.16)分,觀察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P<0.05)。

3討論

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是康復科中非常常見的疾病之一,患者常表現為偏癱、肢體麻木、失語等癥狀,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不良情緒波動較大,易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對患者的疾病的康復造成一定的影響[2]。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措施主要以患者為中心,相關研究表明,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可明顯的促進患者腦部病灶組織的重組,能夠有效的降低肢體功能障礙發生率[3]。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措施,采用語言、肢體動作等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時疏導患者心理問題,能夠有效地消除患者的顧慮,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有利于患者的康復;通過對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干預護理,采用輕柔的按摩方式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患者神經反射功能,減少痙攣的發生,增加患者肢體韌帶的靈活性,同時按摩可促進肌肉產生收縮、舒張能力,增強患者的肌張力,保持患者的關節活動能力,降低關節變形及萎縮的發生率,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減少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給予患者進行語言功能干預護理措施,訓練患者發音,能夠有效的刺激患者的聽覺神經,誘導患者發音,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在綜合康復干預措施中,不能操之過急,可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5]。在本資料結果中,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情況及生活質量明顯優于采用常規康復護理的對照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肢體運動情況及生活質量(P<0.05)。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在腦梗死后遺癥患者護理中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地促進機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運用。

作者:徐康英 單位:江蘇省高郵市人民醫院康復科

[參考文獻]

[1]楊霞.針對性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后遺癥期患者的療效影響[J].吉林醫學,2012,33(33):7374.

[2]馮艷華,王如然,丁文濤,等.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方案優化在腦梗死后遺癥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5,13(7):636-639.

[3]張亞琴.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4):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