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通訊技術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8: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ict通訊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大鼠;負重游泳訓練;整體機能;血清睪酮;血清皮質酮;血代謝狀態清IGFⅠ
中圖分類號:G80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12-1642-03
運動訓練與運動能力的提高本質是一個適應過程,運動訓練對身體的適應過程應包括各器官、系統和其調節機理,最終以整體機能的形式表現出來。以往的很多研究已經表明,機體內分泌激素,特別是與合成和分解代謝相關激素的適應,是機體對運動訓練適應和運動素質提高的重要基礎[1-3]。而以往的動物實驗模型設計中[4-5],主要是研究過度訓練對于動物機能的影響,往往反映的是機體對運動訓練的不適應。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強度訓練為特點,力圖建立符合實際訓練負荷的訓練模型,系統研究負重游泳訓練對大鼠機體整體水平機能和合成分解代謝平衡的影響。
1實驗動物與方法
1.1實驗動物Sprague-Dawley (SD)雄性大鼠40只(由北京維通力華實驗動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2個月齡,體重為200~250 g。分籠飼養, 每籠4只大鼠,自由飲食。室溫(22±3)℃,晝夜節律用日光燈控制,光照時間8:00AM~10:00PM。
1.2運動方式購買的SD雄性大鼠后適應性飼養6 d后,隨機分為對照組(CG)、不負重游泳組(FG)、負重5%體重游泳組(5%G)、負重10%體重游泳組(10%G)和負重15%體重游泳組(15%G),每組各8只。
在正式訓練前1 d,讓所有只大鼠進行負重爬桿實驗,確定各大鼠爬桿最大負重。運動組進行4周游泳訓練,每周6 d,實驗水深為45 cm,水溫(30±1)℃。負重組游泳每游6 min間歇2 min,每天連續進行5組。負重5%體重游泳組尾根部懸掛自體重5%重物游泳;負重10%體重游泳組第一周負5%自體重訓練,后三周負重10%;負重15%體重游泳組第一周負5%自體重,第二周負重10%,第三、四周負重15%。而無負重組持續游90 min。如果大鼠在訓練中出現力竭狀態,及時撈起,休息2 min后繼續游泳,完成規定的游泳訓練時間。力竭疲勞標準:1) 下沉3 s不能回水面;2) 游泳出現明顯不協調;3) 實驗人員的感覺。訓練結束后第一天,所有大鼠進行負重爬桿實驗,確定各大鼠爬桿最大負重。
1.3取樣經過4周的訓練,大鼠進行負重爬桿實驗后第二天,所有大鼠均在安靜狀態下采用腹腔注射25%的烏拉坦溶液麻醉后處死,用注射器在大鼠腹腔靜脈取血,離心后提取血清存放在-20℃冰箱處待測。
1.4測試指標
1.4.1運動狀況包括大鼠運動訓練中的能力表現和大鼠運動后的表現。
1.4.2最大負重兩次大鼠爬桿實驗的最大負重重量,用國產G&G TIOO型電子稱稱量,測量精度0.1 g。
1.4.3血清睪酮(T)的測定應用放射免疫法(RIA)進行測定,碘標125I。為美國DSL公司提供的包被-抗體-計數放射免疫試劑盒,在Gamma計數器(美國產BeckMan DP5500)測試。
1.4.4血清皮質酮(C)的測定應用放射免疫法(RIA)進行測定,碘標125I。美國DSL公司提供的包被-抗體-計數放射免疫試劑盒,在Gamma計數器(美國產BeckMan DP5500)測試。
1.4.5鼠血清IGF-Ⅰ的測定應用放射免疫法(RIA)進行測定,碘標125I。美國DSL公司提供的放射免疫試劑盒。
首先進行IGF-Ⅰ的提取:向25μL的血清加入100μL的提取液,混勻后靜置于室溫下(大約25℃)孵育30 min。放入高速離心機(BeckMan cs-15R型)用≥10 000 rpm離心3 min,提取上清液后加入250 μL的中和液,輕輕混勻后待用。
測試時加入50 μL的待測液,100μLIGF-Ⅰ抗血清和125I標記IGF-Ⅰ溶液后室溫下孵育3 h以上,加入1.0 mL的沉淀液,用離心機(大約3 000 rpm)離心20 min,倒干水份后,即可在Gamma計數器(美國產BeckMan DP5500)測試。
1.5統計學分析各指標的測定值以“平均數±標準差”(X±SD)表示。所有統計學處理在SPSS For Windows 11.0統計軟件上完成。用方差分析(ANOVA)進行顯著性檢驗,兩兩比較用雙尾T檢驗。顯著性水平取0.05。
2結果與分析
2.1運動狀況無負重游泳組在90 min的游泳訓練中,運動能力無下降跡象,訓練結束出水后,表現為活潑好動,反應較快,眼睛有神,整4周的訓練情況皆是如此;負重5%體重組在訓練過程中,運動能力也無明顯下降跡象,訓練結束出水后,表現也為活潑好動,反應較快,眼睛有神,對食物反應也較為敏感,整4周的訓練情況皆是如此;負重10%體重組在訓練之初,往往在第三、四節的訓練中表現出運動能力下降,出現力竭疲勞的征象,訓練過程中一般需要有3~4次的休息,隨著訓練的持續2周后,運動能力下降往往出現在第五節訓練中,訓練過程中一般需要有1~2次的休息,大鼠出水后不好動,反應較慢,但經過10 min的擦干吹風后,一般都恢復常態;負重15%體重組自加到15%體重后,訓練就很難完成,直至4周訓練結束情況都是如此:訓練過程中,往往在第二、三節即出現力竭疲勞的征象,訓練過程中一般需要6~7次的休息,完成整個訓練十分吃力,出水后一般呈爬伏狀態,表情冷淡,反應遲鈍,一般經過擦干吹風后25 min,情況有所好轉。表明無負重組和5%負重組的訓練負荷偏小,體現為承受特定的訓練負荷后機體很快的適應,而且這個適應過程很短促;10%負重組較為合適,體現為承受特定的訓練負荷后機體能在一段時期后達到適應;而15%負重組的訓練負荷偏大,表現為承受特定的訓練負荷后機體一直不能適應。
2.2不同訓練對最大負重影響(表1)。
與對照組相比 P
從表2可見,訓練前各組的最大負重值并無顯著性差異,訓練后最大負重較訓練前呈非常顯著的增長(P
2.3不同負荷訓練對大鼠血清T、C、IGF-Ⅰ的影響(表2)訓練組大鼠的血睪酮較對照組有非常顯著性的上升趨勢(P0.05);15%負重組血睪酮值為5.3 ng/mL,較10%組下降了42.4%,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15%組血睪酮變化趨勢脫離了其它訓練組血睪酮隨訓練負荷上升而提高的趨勢。大鼠血清IGF-Ⅰ和血清睪酮的變化有相似之處:10%體重負荷訓練造成激素水平的最高峰,而15%體重負荷訓練又使激素水平急劇下降,提示作為兩種機體最主要的合成激素在大負荷應激狀態下會有相同的應答;而IGF-Ⅰ變化不明顯,且在無負重訓練和5%體重負荷訓練幾乎毫無變化,提示IGF-IGF-Ⅰ在運動應激應答的作用沒有睪酮明顯。
訓練組大鼠的血清皮質酮較對照組呈上升趨勢,而且也隨著負荷的增大而上升更明顯,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負重組血清皮質酮值較對照組無明顯變化,均值還略有下降;5%負重組、10%負重組和15%負重組的C值分別為729,858和915 ng/mL,較對照組C值分別高出11.3%,31.0%和39.7%。聯系大鼠訓練狀況的表現,在不同負荷訓練條件下,大鼠血清皮質酮變化趨勢似與大鼠對訓練的適應程度變化趨勢相一致:無負重組和5%負重組為十分適應,相對C值變化不明顯;10%組為基本適應,C值有較大提升;15%為基本不適應,C值也最高。表明C值變化反應機體適應程度。
3討論
3.1負重游泳訓練對機體整體機能的影響負重力量訓練可造成男女人體肌力的顯著增長已得到多個研究的證實[1-3],但在動物實驗相關研究卻不多見。以往的研究在設計大鼠負重訓練時,多以負重5%體重游泳至力竭;而雖有文獻[4-5]提供的大鼠間歇訓練模型,但最終也是要實現大鼠的力竭。本研究根據訓練學關于力量耐力素質訓練原理[6],結合運動訓練實際,總結改進原有的大鼠游泳訓練模型,力圖建立符合游泳專項強度訓練的大鼠的負重游泳訓練模型。
本研究發現,無負重組和5%負重組的訓練負荷偏小,體現為承受特定的訓練負荷后機體很快的適應,而且這個適應過程很短促;10%負重組較為合適,體現為承受特定的訓練負荷后機體能在一段時期后達到適應;而15%負重組的訓練負荷偏大,表現為承受特定的訓練負荷后機體一直不能適應。
本研究還發現,經過4周的訓練,所有運動組的最大負重值都較同期的對照組有非常顯著性的增長(P
綜合大鼠訓練狀況,最大負重水平的變化,本研究認為,負重游泳訓練有效的提高了大鼠的力量素質,而且負重10%體重的訓練負荷的效果最明顯,顯示力量訓練需要一個適宜的負荷才能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而在本研究中,這個適宜的負荷可以通過觀測實驗對象運動狀況來加以初步確定,表明訓練對象的運動狀況就是其機體整體機能反應的最直接表現形式。這也是符合運動應激理論的論述的。
3.2負重游泳訓練對血清激素水平的影響睪酮(Testosterone,T)是體內主要的促合成代謝激素,男性進行適宜抗阻力量運動訓練似能引起睪酮安靜時水平的提升,而訓練負荷過大則導致血睪酮水平的降低[7]。動物實驗研究發現,5周間歇性負重游泳訓練會使雄性大鼠血睪水平下降[4]。本研究發現,訓練組大鼠的血睪酮較對照組有非常顯著性的上升趨勢(P
IGF-I是人體中最主要的生長介素,hGH主要是通過IGF-I來實現其合成代謝作用的。本研究發現,負重游泳訓練對大鼠血清IGF-Ⅰ影響不明顯,其中10%負重組 IGF-Ⅰ水平較高,15%負重組IGF-Ⅰ水平下降,但均無顯著性差異;而無負重訓練組和5%負重組IGF-Ⅰ與對照組相比幾乎毫無變化。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基本相同,提示IGF-Ⅰ在運動應激應答的作用沒有睪酮明顯。
皮質醇(Cortisol,C)是體內主要的促分解代謝激素,以往研究發現:長期訓練造成皮質醇的下降或是不變[1-2,7-8],Chennaoui et al(2002)[8]研究中等強度訓練和高強度訓練對大鼠HPA軸的影響,發現兩種強度訓練下大鼠安靜時皮質醇含量沒有顯著變化。本研究中發現,大鼠血清皮質酮變化隨負荷增大而增大,且與大鼠對訓練的適應程度變化趨勢相一致:無負重組和5%負重組為十分適應,相對C值變化不明顯;10%組為基本適應,C值有較大提升;15%為基本不適應,C值也最高。表明C值變化反應機體適應程度。這也證實了Witter 等人(1996)[9]的觀點。
眾多學者認為[10],測定T/C比值,可以了解體內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的平衡狀態,該比值在目前成為公認的評定和監測過度訓練、疲勞恢復狀況最靈敏的指標。研究結果表明,負重游泳訓練使合成與分解代謝激素比值上升,機體內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的平衡狀態向以內合成代謝為主的方向轉變,而過度的負重訓練會使代謝平衡發生向分解代謝為主的方向逆轉。IGF-I/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長期運動時機體同化和異化的平衡,但與T/C的關系以及反映機體整體機能的關聯性方面仍需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4小結
負重游泳訓練使力量素質提高,而且在適宜的范圍內,訓練負荷越大,力量素質增長越明顯;而過大的訓練負荷反而會造成力量素質的下降。在適宜范圍內,合成激素水平(血睪酮和血清IGF-Ⅰ)的提升隨著訓練負荷的增大而變得更明顯,負荷過大的訓練會造成合成激素水平的下降。血清皮質酮的升高隨著訓練負荷的增大而變得更明顯,訓練負荷過大的訓練使血清皮質酮持續處于高水平。結果提示:適宜的負重游泳訓練使機體代謝狀態以合成代謝為主,整體機能提高;過度的負重游泳訓練使機體代謝狀態以合成代謝為主,整體機能下降。
參考文獻:
[1] Hakkinen, Steinacker, J M et al. 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and serum hormones in women during short-term intensive strength training. Eur J Appl Physiol,1992,64:106-11.
[2] Marx W. J. Kraemer, J. O, et al. Low-volume circuit versus high-volume periodized resistance training in women. Med. Sci Sports Exerc.,2001,33:635-43.
[3] A.Viru. Plasma hormones and physical exercise. Int J Sports Med。1992,13:201-209.
[4] 嚴翊,謝敏豪,王馨塘,等. 5周間歇性負重游泳訓練對大鼠Leydig細胞膽固醇代謝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6,25(6):663-667.
[5] 洪長清,鄧樹勛.三種訓練對大鼠循環系統內分泌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0,19(1):51-52.
[6] 田麥久,主編.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7] Kraemer, W.J, K. Hakkinen, R. Newton et al. Effects of heavy -resistance training on hormonal response patterns in younger vs. older men. J Appl Physiol,1999,87:982-992.
[8] Chennaoui, M., D. Gomez, J. Lesage et al. Effects of moderate and intensive training on the 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axis in rats. Acta Physiol Scand,2002,175:113-121.
篇2
作為國內IoT產業的主要力量,中興通訊長期以來致力于以ICT技術使能IoT產業發展,物聯網的相關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多個行業領域。中興通訊戰略規劃部總經理王翔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記者采訪時從兩個維度解讀中興通訊的IoT戰略:“水平驅動,在管道、平臺、安全等多方面提供技術支持與產品服務;垂直整合,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多個領域與合作伙伴深度合作,一起向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在藍海中聚焦四大領域
如今,物聯網的熱度不言而喻。相關咨詢公司的分析報告顯示,預計到2020年,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500億―1000億,將遠遠超過目前智能終端的連接數。物聯網的市場潛力巨大,萬億級的市場也是被人們所公認的,但是怎么去挖掘這個市場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不是像多家研究機構所說的那樣,2016年有望成為頗具有跨時代意義物聯網之年,但是由于近期3GPP的NB-IoT標準凍結,產業界的確是對物聯網未來的發展前景更加充滿期待。因此,幾乎所有知名的ICT廠商都了IoT相關產品和服務。
但是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來看,物聯網是一個涵蓋智能終端、連接管道、應用平臺、數據分析、垂直領域專業服務以及安全的復雜產業價值鏈。“物聯網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依賴于整個產業的共同努力,而且物聯網又涉及各行各業,可以說沒有哪一家廠商能夠提供全部的解決方案。這也是物聯網給產業界帶來的最大的挑戰。”王翔表示。
在這樣的藍海中,不同的廠商都在尋求適合自己的不同的市場定位,以求在IoT市場扎根。從2014年就提出M-ICT戰略,中興通訊在IoT領域的技術積累和戰略布局很早就已經開展。發展至今,中興通訊選擇聚焦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工業互聯網與車聯網四大領域,并在其中每個領域都已頗有建樹。
據了解,在智慧家居領域,從去年7月智能家居控制設備ZTE SmartHome至今,基于智能家居解決方案的“小興看看”智能家居安全品牌目前已經有廣泛應用;在智慧城市領域,可以提供智能路邊停車、智能垃圾桶、智慧路燈、智能井蓋等解決方案,幫助政府實現對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在車聯網領域,中興通訊與AT&T以及國內外一流TSP服務提供商一道向客戶提供車載OBD、車載MiFi等產品;在工業互聯網領域,中興通訊開發的智能抄表(水、電、氣三表集抄)、智慧軌道交通解決方案、智能油氣管道監測解決方案等在國內外也獲得了廣泛部署。
打通IoT連接與保障
在萬物互聯體系中,在硬件的平臺之上,通信是連接紐帶。基于這一理念,中興通訊以連接為核心,基于在ICT領域的戰略、業務、技術等的全面積累,為物聯網的實現打通連接、平臺、安全的全面保障。
在網絡這一物聯網整體價值鏈中的重要環節,中興通訊在當前熱門的NB-IoT技術領域,從2015年啟動工作立項到2016年6月凍結標準,進程之快足以反映出需求的迫切。產業界的技術協力加快了NB-IoT的商用進程,中興通訊從技術標準化到與運營商的聯合測試等環節都是主要的技術貢獻者。
2015年9月,NB-IoT正式立項進行評估。在NB-IoT SI階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中興通訊共輸出幾十篇提案,內容涵蓋同步信道設計、上下行物理信道設計,鏈路仿真結果、系統仿真結果、終端能耗、核心網設計等,通過鏈路仿真、系統仿真以及技術分析,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基于LTE的NB-IoT方案。此后,在NB-IoT WI階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中興通訊共輸出近兩百篇提案、負責牽頭多個重要議題的討論,大力推進NB-IoT標準化。
2016年6月,中興通訊與中國移動在3GPP NB-IoT標準凍結待公開前率先完成技術驗證演示,在中國移動5G聯合創新中心實驗室率先完成嚴格遵循NB-IoT標準協議的技術驗證演示,進一步標志著NB-IoT技術的成熟。
除了在網絡領域技術之外,中興通訊還在嵌入式操作系統、行業終端以及M2M平臺上也有長時間的技術儲備。這些都為中興通訊IoT解決方案的垂直整合提供了重要的保證,為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奠定基礎。
跨界融合展開“萬物互聯”愿景
萬物互聯的時代才剛剛開始,在物理世界中,仍有超過95%的物體未實現連接,物聯網和ICT跨界融合的未來更值得期待。“跨界和融合是IoT在各行業應用之后帶來的最顯著的特征。”王翔表示,“IoT對于行業來說,更多的意義就在于驅動轉型,商業模式的轉型、產品的轉型、客戶關系的轉型都被包含在內。這種轉型對于任何企業來說都是一個高風險的動作,這也是各行業推進物聯網實踐的最大憂慮。”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車聯網以及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已經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也已經有一批先鋒企業在積極擁抱轉型,這些也正是中興通訊聚焦的領域。特別是在推進工業互聯網進程方面,中興通訊一方面積極加入國內外關于工業互聯網的組織和論壇,積極推進相關技術標準;另一方面,不斷加強與工業領域客戶的合作。據透露,目前中興通訊在涉及工業數傳等方面的產品已經投入了實際的應用。
篇3
[關鍵詞]數字不平等 社會分層 社群 社群信息學 中國
[分類號]G203
1 社群和數字不平等的基本概念及表現
社群是指社會中擁有共同利益、共同的經歷或歷史、共同的道德價值觀、認同和共同期望的個體,通過血緣、地緣、社會關系和社會網絡或特定社會組織所形成的集合體。常見的社群包括親友、地理社區、政治社群、社交圈子、宗教群體等。本論文關注的社群主要是在中國信息化社會中處于不同社會層次上的社群,如所謂的“弱勢群體”,包括農村居民群體、下崗職工群體、老年人群、進城務工人員群體等。
社群劃分標準是:①個體之間是否有地理鄰近關系;②個體是否具有一定的群體歸屬感;③是否擁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和道德傳統;④是否以公益和互益精神來維護所屬群體其他成員的切實利益。
數字不平等的核心內涵是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組織、社群和個人在數字化信息通訊技術(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接入和使用以及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多樣化的信息差距。數字不平等反映的核心問題是多階層的信息社會及其背后隱藏的社會不平等現象。
數字不平等現象存在于多個領域。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應用ICT和開發利用信息內容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和水平,形成多層次的不平等狀況;不同類型的企業、不同層級的政府部門或其他社會組織應用ICT和信息內容的能力也存在多元化特征;在科學出版領域,不同的出版商、數據庫商和經銷商等供方以及不同的讀者或用戶在獲取和利用數字化科學信息內容、科技軟件等方面也有不對稱以及分層的現象;甚至在一個家庭中,不同家庭成員對ICT和信息內容的應用能力和實際狀況也有著較大差異。本論文的研究焦點是不同社群間接入和使用ICT的心理、素養和行為獲取和利用信息內容的行為、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數字化凝聚力等維度中存在的不平等現象。
數字不平等現象具體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國家或地區層面的ICT市場發達狀況、ICT社會化程度、信息化水平、信息公共基礎設施、基礎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情況、國民或公民的信息素養平均水平;機構或組織層面信息通訊技術的擁有狀況、利用情況和創新性地開展實際工作的能力,信息資源儲備量、序化整理能力以及開發利用狀況;個人層面接人和使用電腦以及互聯網等ICT的動機、欲望、需求、素質以及實際行為,接人ICT的渠道,使用ICT的行為習慣、功能應用領域,獲取、利用和創造數字化信息內容的能力和狀況等。
2 社群數字不平等模型的構建
社群數字不平等模型(根據社會分層理論也可稱之為描述社群數字不平等的社會分層模型,即數字化社會分層模型)的構建原則是:①數字化社會應該是分化為多個層次的,至少比傳統數字鴻溝對社會的兩極化認識――即“數字貧困”(the digital poor)與“數字富裕”(the digital rich)要豐富一些。依據后者和韋伯主義的思想,在兩個極端情況之間應該存在中間“社會階層”。②每個社會層次的數字化主體應該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典型的數字化差異。這些差異應該能夠體現信息通訊技術對人類的重要影響,也能體現人類運用數字化技術的程度對其傳統的財富、地位和威望等的切實改變。目前對人類信息行為和現實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ICT應用功能主要集中在互聯網中論壇、博客及微博等草根形式的信息創造行為。③對數字化社會進行分層的目的是識別不同特征的數字化社群,尤其是數字貧困社群,并針對他們的數字化特征采用適當的政策干預手段來建設相對平等的信息社會,切實幫助他們擺脫數字貧困狀態及其背后的經濟貧困、文化貧困和社會資源貧困等深層次的狀態。所以模型的構建過程特別重視對數字貧困社群的細分。④劃分不同社群的數字化地位的關鍵行為特征要具備現實性和可觀察性。不僅這些劃分標準和關鍵數字化行為特征在社會主體的ICT利用過程中是存在的,可以被任何研究者觀察到,并且能夠被描述出來。
數字化條件下社會主體的劃分標準不是采用傳統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榮譽、公民權、個人等單一維度或單純的整合維度,而是采用以信息通訊技術為核心的一系列數字化維度。根據數字不平等的理論成果,這種“數字化維度”主要包括數字化意識、信息通訊技術的接入和使用,信息內容的獲取、利用和創造、數字化信息素質、數字化凝聚力等。由此產生的核心研究模型或假設是數字化社會分層模型,如表1所示:
根據社會分層的理論與分析方法、社群主義理論以及數字不平等的表現維度,將數字化時代的社群及其成員劃分為5個層次:數字精英、數字富裕、數字中產、數字貧困和數字赤貧等社群。
數字化凝聚力是指社群成員利用ICT和數字化信息內容在網絡空間中形成的團結程度,表現為網絡利益訴求能力、網絡輿論導向能力、影響實踐中各類決策的能力;可以用“團結”和“分裂”概念來描述凝聚力的兩種極端情況:“團結”代表著具備數字化凝聚力,而“分裂”被定義為缺乏數字化凝聚力。在本研究中,只有數字精英社群是團結的,是具備數字化凝聚力的,而其他4個信息社會階層均被認為是“分裂”的數字化階層。
根據社群及其成員是否在網絡空間中創造信息內容的事實,將他們劃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網絡利用方式。“主動者”是指通過創作并上傳、公開數字化內容作品,來達到信息富裕的人,是數字富裕群體的特征;“被動者”是指靠獲取和利用互聯網服務機構和其他網民創造的信息內容而不是自己主動創作數字化信息內容來利用網絡的人。數字中產群體則是指擁有基本的信息通訊設備,擁有信息意識、信息素養以及使用電腦和互聯網等設施的動機和欲望,并且通過利用信息通訊技術,被動地獲取網絡信息內容的人群,他們不一定利用這些網絡信息資源來解決實際問題。數字貧困的劃分則考慮了ICT和信息內容方面的物質貧困、意識貧困或者素養貧困中的任一種或雙重組合。數字赤貧則是三種數字貧困現象疊加起來之后的結果。
上述5個數字化社會層次之間的界限如下:數字中產者與數字貧困者之間的界限是社群成員是否使用了ICT;數字貧困者與數字赤貧者之問的界限則是社群成員是否同時遭受數字化的心理缺失(如缺少動機、愿望、興趣或態度等)、接入ICT的物質條件匱乏以及數字化信息素養的缺位三種貧困現象;數字富裕者與數字中產者的區分標準是接入并使用ICT,是否獲取并利用了數字化信息內容解決生活、學習或工作中的現實困難和問題,或者是否創作并上傳、公開數字化內
容作品;數字精英和數字富裕者的區分標準是社群成員是否具備數字化凝聚力。
3 中國情境下的數字社會分層現象
中國社會各個領域已經呈現出高度信息化和知識化特征,信息社會雛形逐步顯現,社會分層現象也開始打上數字化的烙印。根據電腦的擁有狀況,最初形成了有電腦的群體和沒有電腦的群體兩個層次;隨著網絡應用功能的出現及其大幅度拓展,社會層次不斷增多。
在擁有電腦的社會群體中,至少存在能夠上網和不能上網兩類人群;在能夠上網的群體中,又可以劃分為白費上網、公費上網以及兩種上網方式兼備、電腦上網、手機上網等群體;根據網絡應用功能使用情況的不同,可以將上網群體劃分為主動上網(被實際需求和興趣所驅動)、被動上網(為了趕時髦)、信息獲取、信息創造、網絡娛樂、網絡社交、商務貿易等群體。在非網民或沒有上網設備的群體中,由于原因存在較大差異,又可以劃分為不愿意上網(缺乏動機和興趣)、不能上網(缺乏物質條件)和不會上網(缺少ICT技能)等群體。
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口仍處于本研究所定義的“數字貧困”,即沒有物質條件、沒有能力或沒有意愿使用電腦或上網的人。以2009年底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數據為分析樣本,2009年全國人口總數量為13.3474億,而網民數量為3.84億,即非網民數量多達9.5074億,比例為71.23%。盡管CNNIC歷年統計數據顯示,最近12年尤其是2006年至2009年間互聯網發展和大眾化普及的速度很快,也是數字貧困人口比例降低幅度最大的時期,但考慮到該機構在2007年7月份報告中將“網民”范圍從“每周上網不少于一個小時的6周歲及以上中國公民”擴大到“半年內使用過互聯網的6周歲及以上中國公民”,上述的變化幅度能否反映實際情況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無論如何,中國網民數量逐年增加的同時,非網民數量及其所占比重基本呈現下降態勢――1997年為99.95%,2009年為71.23%,12年間降低了28.72%;在這段時間內,中國人口增加9848萬,而非網民人口則減少2,849億,數字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說明有更多的人實現了從數字化社會底層向中、高層群體的社會移動,是中國信息社會發展的一個積極信號。如圖1和圖2所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局(NBS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1997-2011年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其中,2010年的人口總數來自2010年11月1日開始的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
數字貧困群體不僅在全國人口中占大多數,而且在發達地區也是如此。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通過搜集個體、家庭和社區三個層次的歷時數據,反映中國社會、經濟、人口、教育和居民生活質量的變遷。其2008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北京、上海和廣東三個最發達地區使用電腦上網的成人(1819人)僅占到6093位成人受訪者的29.85%,使用電腦的少兒(226人)僅占到所有1119位青少年受訪者的20.2%。換言之,只有28.36%的京滬粵社區居民使用電腦上網,而不使用電腦上網的居民達到7212位,占受訪者的71.64%。這三個發達地區的比例稍低于2008年的全國水平(77.56%),但優勢并不明顯。可以推測,全國不使用電腦上網的數字貧困群體規模在70%-80%之間,中西部地區的這個比例可能還要高于80%。
網民規模代表著中國信息社會中達到數字中產水平以上的人口總體狀況(包括數字中產者、數字富裕者和數字精英者等),其歷年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
數字中產以上群體不斷壯大,從最初的0.05%到2009年的28.77%,比重增加值達到28.72%,數量增多了3.8338億,目前該群體的規模相當于1997年的619倍,可以用“迅速壯大”來形容。伴隨信息通訊技術購買和使用成本的不斷降低以及性價比的提高,未來可以預期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數字中產水平以上的群體還會繼續壯大,直到超過數字貧困人口,形成合理的信息社會結構。
中國信息社會多年發展的歷程中客觀存在著網民分層現象。CNNIC于2009年1月份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從2.98億網民中識別出了4個重點群體,即中小學生、大學生、辦公室職員以及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等,占到總網民數量的74%。他們在網絡媒體、信息檢索、網絡通訊、網絡社區、網絡娛樂、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應用方面呈現出不同特點,總體來說,大學生在網上最為活躍,除網絡炒股外,各類應用功能的普及率最高;其次是辦公室職員,網絡炒股率最高;最不活躍的群體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各種網絡功能普及率均低于平均水平。該報告還根據網民的網絡應用行為將大部分網民劃分為輕度用戶(網絡淺嘗群、非主流網游群和自我展示群)、中度用戶(基礎應用群)以及重度用戶(網絡依賴群、網絡商務群和網絡社交群)三大群體7個層次,其中輕度用戶的比例最高,為48.7%,重度用戶為29.9%,中度用戶為21.5%,總體分布狀況呈“沙漏”型。
根據本研究對數字中產群體、數字富裕群體和數字精英群體的界定,CNNIC報告中所指的“網絡淺嘗群”和“非主流網游群”屬于數字中產,其特點是利用ICT技術獲取所需信息,而“自我展示群”、“基礎應用群”與重度用戶至少都屬于數字富裕,他們不僅通過互聯網獲取所需信息,還創造表達自己聲音的網絡信息;網絡社交群與網絡依賴群中的一小部分網民屬于數字精英,他們通過有組織地主動創造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網絡信息,形成一種通過制造并引導網絡輿論,從而對現實社會產生實際影響的合力。另外,該報告中的大學生群體和辦公室職員屬于數字富裕群體或數字精英群體;上網的中小學生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屬于數字中產階層。
另外,筆者通過北京、天津和山西的三地城鄉田野調研,發現了支撐社群數字不平等理論模型中位于數字貧困階層的典型社群:農村社群、下崗職工社群和老年人社群等。
4 啟示與建議
篇4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國ICT產品進出口貿易突飛猛進地增長。2008年,我國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出口額達到3084.50億美元,電子技術出口額首次突破500億美元,兩項合計占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87.55%。同年,電子技術進口額達到1611.57億美元,占高技術產品進口總額的47.15%,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占高技術產品進口總額的23.31%。除了中國,印度計算機軟件業也迅猛發展,目前是世界五大軟件供應國之一,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計算機軟件出口國,軟件業不僅拉動了印度的經濟增長,還增加了就業機會。
然而,ICT產業的全球貿易在實質上并沒有帶來窮國與富國的共贏。這是由于該產業全球貿易的不平衡發展造成的。
一、ICT產業全球貿易不平衡的表現
(一)ICT產業全球貿易地區分布不平衡,集中度比較高
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依然是我國內地ICT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2008年,以上三個地區在中國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電子技術和光電技術出口額中合計所占份額均超過60%。進口方面,中國ICT產品最先主要從歐美進口,后來隨著亞洲的崛起,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又成為主要來源地,三者合計所占中國ICT產品進口份額接近50%。印度的情況與中國相似,雖然軟件出口居世界首位,但印度全國軟件產業總收入的80%都來自軟件出口,而且大部分銷往美國,在歐洲等地區的份額很小。這種貿易份額的高度集中使發展中國家對個別發達國家或地區產生高度依賴性,如果雙方發生貿易糾紛,發展中國家的ICT產業將面臨巨大風險,甚至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其他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該領域中的進出口貿易份額幾乎微乎其微,尤其是出口,更是可以忽略不計。這說明全球迅速增長的ICT國際貿易的光芒并沒有普照到廣大發展中國家。
(二)ICT產業鏈國際分工的不平衡
在經濟的高度信息化、科技化發展背景下,國際分工的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ICT領域的國際分工不再僅僅是基于資源比較優勢的分工,更是ICT價值鏈上的垂直分工。長期以來,發達國家依靠高研發投入一直處在技術創新的最前沿,始終保持著核心技術優勢,他們自己生產含有高附加值和高利潤的ICT產品,并向全球市場出口,從而牢牢占據價值鏈的高端。為了實現資本的利潤最大化,他們還通過外包等方式將ICT價值鏈生產的低端部分逐漸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轉移,在這種情形下,ICT產業全球分工布局逐步形成。
(三)ICT國際貿易中話語權的不平等
ICT國際貿易話語權的不平等首先表現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制定國際貿易規則方面的不平等。目前,WTO規則多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這些規則表面上看對所有國家一視同仁,實質上代表的是發達國家利益。譬如,WTO/TBT協議第二條規定成員在制定技術法規時,如果已經有相應國際標準,成員需優先使用國際標準作為基礎。而目前大多數國際標準化組織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他們制定的國際標準也是代表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的利益,很多技術標準并不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甚至超越了發展中國家的接受能力。所以,在ICT產品貿易中發展中國家經常遭遇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另外,由于發達國家及其公司擁有絕對技術優勢,他們通過限制高端技術產品出口來防止技術外溢,通過控制進出口產品數量、拒絕許可專利技術、壟斷定價等行為操縱ICT產品國際貿易的話語權,使ICT國際貿易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二、ICT產業全球貿易不平衡的原因及危害
(一)技術壟斷是造成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ICT產業全球貿易不平衡的格局歸根結底是由發達國家一直利用信息通訊產業的特點和自身優勢進行“技術壟斷”造成的。ICT產業的技術具有繼承性和累積性。從上個世紀中期開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集成電路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又把信息通信產業的發展提到了重要的戰略地位。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技術積累,他們在ICT領域已經取得了絕對的技術優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和競爭的加劇,發達國家紛紛意識到知識產權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技術標準比技術本身更重要,于是紛紛走上了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的道路。通過制定事實標準和國際標準以及標準中知識產權的許可使用,加速其專利技術在全球的擴散,從而迅速確立了技術壟斷地位,并將技術壟斷的觸角伸到了世界每個角落,完成對全球ICT市場的瓜分。如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十幾年來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一直維持在90%以上,英特爾公司則占領了全球80%的CPU芯片市場。美國可以通過利用英特爾和微軟控制的技術平臺以及所謂的"Wintel強制標準”,周期性提升電腦的性能和硬件的需求,進而左右全球信息產業的發展進程,控制整個市場的貿易份額和利潤流向。
中國的DVD事件也很好地說明了,發達國家如何利用技術標準的壟斷地位實現對ICT產業全球貿易的控制和這種控制的不平等。截至2004年,我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DVD機生產國和出口國。2002年我國DVD和VCD出口額為35.7億美元,占世界DVD機總產量的三分之二。但由于技術標準為發達國家控制,其中充斥大量國外廠商掌握的專利技術,因此自2002年開始,國外廠商紛紛提出高額專利許可費要求,并要求歐洲海關查扣侵權DVD產品,導致大量中國DVD企業破產或被迫轉型,中國DVD產品出口銳減。2005年1至5月,上海口岸國內企業生產出口的DVD機同比下降了78.6%,而外資企業的出口卻以10.7%的速度增長。
另外,信息通訊產業的網絡效應、收益遞增、技術鎖定等特點也加劇了技術壟斷趨勢。ICT產業與傳統工業經濟的區別之一在于,通過競爭傳統工業經濟會發展為寡頭經濟,其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因為管理等困難而慢慢
衰退,繼而后來者居上。而ICT產業因網絡的正反饋等原因,通過競爭會發展成為“冒尖兒”經濟,即它的規模不會因為過大而輕易散架,從而造成“成功引發更大的成功,失敗產生失敗”,或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鎖定效應”。當然,網絡經濟的這些特點也沒必要讓技術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感到絕望,畢竟影響ICT產業發展的因素是多元的,而非技術決定論。
(二)由技術壟斷帶來的ICT產業全球貿易不平衡的危害
首先,技術壟斷導致的ICT產業全球貿易不平衡對發展中國家的信息通信產業發展及自主創新能力帶來了嚴重危害。我國在近十年的ICT國際貿易實踐中深受技術壟斷造成的傷害,因此下決心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但是,ICT產品往往具有兼容性要求,我國的研發工作很多是以發達國家的現有專利技術為基礎。譬如,微軟憑借Windows操作系統的壟斷地位,對其軟件產品漫天要價。為了擺脫微軟的壟斷,我國軟件企業一直在設法繞開Windows系統,開展基于開源架構的軟件研發。盡管研發工作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微軟經常從兼容和互操作的角度進行干擾和發難,令國產軟件難以同其軟件進行有效競爭。正因為如此,中國雖然是ICT產業大國,卻不是產業強國。印度也面臨相似情況,印度軟件產業的總產值中只有10%的產品屬于自有版權產品,其余90%都屬于集成類代工軟件,這種低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業結構成了印度信息技術產業的軟肋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潛在威脅。總之,技術壟斷帶來的ICT產業全球貿易不平衡導致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影響了發展中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和信息通訊產業的發展,直接拉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數字鴻溝。
其次,ICT產業全球貿易不平衡對發達國家也有負面影響。技術壟斷會妨礙發達國家正常的競爭秩序,損害本國消費者和納稅人的正當利益,進而對他們的信息通信產業及國際貿易產生不利影響。微軟之所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遭遇歐盟、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公司提起的反壟斷訴訟,原因就是發達國家意識到微軟的壟斷行為損害了本國ICT產業的發展,侵犯了本國消費者的利益。
三、打破技術壟斷之道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根本途徑,必須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自主創新能力低下一直是制約發展中國家ICT產業發展的障礙。中國雖然是世界移動通信大國,用戶超過5.4億。但2G的核心技術基本依賴國外,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芯片在國內手機市場的占有率僅1%。為了擺脫高額專利費對ICT產業發展的羈絆,發展中國家必須竭盡全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盡管中國的自主創新道路充滿艱險,但在政府的支持和企業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依托我國廣闊的市場優勢,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信息通信領域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目前,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標準已經正式成為全球3G國際標準之一,這標志著中國在移動通信領域已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局長、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鄧壽鵬曾經表示,中國擁有TD-SCDMA標準后,可以為網絡建設和維護費用節省300億元左右,國內企業也將因為中國3G標準的實施獲得5000億元的市場份額。工信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2月,中國移動TD商用網絡覆蓋城市達到238個,TD-SCDMA用戶達到686萬戶,占我國3G用戶的42.7%。TD-SCDMA標準的成功打破了發達國家對3G通信技術的壟斷,為我國通信企業節省了一大筆專利使用費,提升了本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了我國ICT產業及其全球貿易的發展。
自主創新分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后的創新。在ICT領域,我國企業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經過長期摸索發現,無論采用哪種模式,與現有技術標準的兼容是創新成功的關鍵要求之一。否則,即使是原始創新,也會因為與現有技術標準不兼容而得不到市場認可,中國辦公軟件的發展就曾有過這方面的深刻教訓,除非我們有足夠的技術和市場優勢來主導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和修訂。
(二)加強國家立法工作
標準化中的知識產權是具有一定合法性的技術壟斷,所以對于外國企業在中國濫用知識產權而形成的壟斷,我國法律曾經顯得蒼白無力。2008年8月1日,隨著中國《反壟斷法》的實施,這個問題逐漸得到了解決。例如,《反壟斷法》第三條對壟斷行為做了界定;第十三、十四條明確規定了壟斷協議的范圍。不過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之間除了具有促進競爭、推動創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一致性外,還具有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矛盾性、沖突性,各國反壟斷立法的管制往往只是一般性規定。另外,知識產權許可本身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所以反壟斷法的具體實施還需要其他法律、法規和指南的支持。美國在1995年了《知識產權許可的反壟斷指南》;歐盟1996年了《技術轉讓規章》。為了順應ICT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我國也應盡快將《反壟斷法》框架下的法律、法規和指南等提上工作日程,加快研究,及早。與此同時,也應該在《專利法》、《合同法》、《標準化法》等法律法規中加強和細化管制知識產權濫用的相關規定。
(三)加強國際層面的工作
首先,發展中國家要熟悉WTO/TBT,TRIPS協定等國際規則,以便合理規避,有效利用。例如,WTO/TRIPS協定規定,成員可以“采取適當的措施防止或控制知識產權許可協議中的限制競爭的行為”。WTO/TBT協議第二條規定各成員可以在考慮國家安全的正當目標下,采取一定的技術法規措施來保護本國利益。WTO等國際組織鼓勵各成員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這就為我們參與國際標準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在參與過程中努力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或與國際技術標準實現兼容,提升產業競爭能力。
中國WAPI標準的成功就是對企業參與國際標準活動的極大肯定和鼓勵。作為我國自主創新的技術標準,WAPI一直遭受IEEE主導的WIFI標準成員的壓制,尤其是美國,一再給中國際經濟合作2010年第5期國WAPI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制造障礙。但是,經過幾年的艱難發展,WAPI終于依靠自身的技術先進性及其優勢逐步獲得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及標準組織的認可。2009年,WAPI國際標準推進工作獲得重大進展――獲國際標準組織ISO/IECJTCl/SC6的提案邀請,將作為ISO/IEC獨立標準重新進入國際標準流程――這標志著歷經曲折的WAPI在國際標準道路上重獲新生。
篇5
關鍵詞:通信技術;創新研究;措施
1 引言
目前,電子通信技術的發展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傳統產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產業結構的升級和電子通信行業的整體競爭能力取決于電子通信技術的創新,誰能夠在電子通信技術創新方面取得進步,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如何進行電子通信技術的創新,在國際電子通信技術革命中擁立潮頭,成為擺在所有電子通信技術人員面前的重大技術課題。為了提高整體競爭力,必須在現有的通信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推陳出新,保持電子通信行業對社會進步的強勁的推動力,只有創新,才能確保國際電子通信市場的份額,只有創新,才能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健康發展。
2 通信技術創新的主要措施
2.1 建立健全有利于電子通信技術人員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
建立健全有利于電子通信技術人員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是電子通信技術創新首要的措施。任何技術的創新和應用,關鍵在于人,電子通信科研人員的培養和使用是電子通信技術創新的前提條件。因此,建立健全有利于電子通信技術人員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變得非常重要。現代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把人才作為優質的資源。將人比作蓄電池,要不斷地進行充電,才能在需要的時候放電,進行二次開發。電子通信技術的創新的過程也是二次開發的過程。所以,要特別重視電子通信研發人員的培養和培訓,建立健全競爭機制,促使研發人員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不斷地進行充電,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大膽啟用有潛質的年輕員工,給他們提供適合的研發位置,引導電子通信研發人員進行有序競爭,創新出優秀的電子通信產品,促使有才能,創新意識突出,創新成果較多的優秀研發人才脫穎而出,從而保持電子通信技術創新的核心競爭力。
2.2 強力推進關鍵技術和基礎技術的創新
大力推進關鍵技術和基礎技術的創新是電子通信技術創新的第二個措施。在電子通信技術的激烈競爭中,核心技術和基礎技術的創新占領著重要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誰掌握了電子通信核心的新技術,誰就在這場博弈中占據了優勢地位。因此,要進行電子通信技術創新,關鍵技術和基礎技術的創新是電子通信技術創新基礎和后盾,是增強電子通信技術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關鍵技術和基礎技術的創新必然引起人類社會和經濟領域的重大變革,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力也明顯大于其他技術。所以,要在電子通信關鍵技術和基礎技術的創新上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真正將電子通信關鍵技術和基礎技術的研發發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破重點,以點帶面,全面促進電子通信技術的創新。如在支撐新一代異構網絡融合協同管理技術、對等網絡體系結構(具有異構網絡融合特征的新型結構)、面向異構/融合分組業務的動態控制技術等,這些新技術的研究和使用,能夠增強電子通信業內的競爭力。只有堅持技術創新,不斷進行新技術的研發,才能始終在競爭激烈的電子通信國際市場保持強勁的競爭力。ICT產品的競爭,實際上就是采用不同技術標準的不兼容的同類產品之間的競爭,技術標注掌控在哪一個企業手中,那么這個企業就具有超強的競爭優勢,會為企業帶來自巨大的市場效益。市場效益又會極大地推動企業市場優勢的擴大。而創新則是ICT產品競爭的核心。ICT行業的創新可分為組件創新與系統創新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的創新分別對應著ICT產品和標準,對ICT行業競爭的影響力也相對不同。組件創新同產品競爭相關聯,系統創新與標準競爭相關聯,兩種創新都是必不可少的,系統創新卻是決定一個企業能否成為ICT行業超一流企業的關鍵。因此,在ICT行業的創新中,加強系統創新顯得非常重要。但是,ICT行業系統創新的難度非常大,當事實標準被某個超一流企業控制的時候,新的技術標準很難順利通過。
2.3 始終堅持標準化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始終堅持標準化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電子通信技術創新的第三個措施。電子通信技術在創新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兼容的問題,每一個電子產品都有自己的連接方式和端口,嚴重制約著各類電子通信產品的通用。因此,在電子通信技術的創新中,要始終堅持標準化戰略,以實現電子通信產品產業化為最終目標,采取積極的向外發展政策,強力推進創新電子通信產品的業務應用,擴大應用范圍,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使技術創新同業務發展推廣共同發展,緊緊圍繞電子通信核心技術進行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帶頭在電子通信產業制定有影響力的技術標準,積極進行電子通信標準化體系建設,為技術創新和業務推廣作出積極的貢獻。例如,中興通訊就是在堅持專利技術標準的前提下,成功地進行了組件創新,上世紀80年代末,中興通訊面臨著歐美廠商的壟斷,在這樣的形勢下,中興通訊在來料加工的基礎上,堅持創新,在沿用已有技術標準的情況下,自主研發交換機,這是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臺數字程控交換機。打破了歐美國家對電子通信市場的壟斷,為國產電子通信產品的發展開辟了創新通道。不僅使中興通訊的科技人員得到了創新鍛煉,而不斷提高了自主研發能力,且為更高層次的技術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對于中興通訊技術跟隨創新,大唐電信集團在系統創新上進行了艱苦的努力,從而研發出TDSCDMA核心專利技術,被國際電聯批準為3G系列國際標準,并為3GPP接納,正式成為被國際大多數電信運營商和電信設備制造商承認的國際標準。ICT行業有句流行語:“三流企業賣苦力、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技術、超一流企業賣標準”。可見,ICT行業的技術創新是以賣標準作為發展方向,因此,在技術創新上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大力開展系統創新,成規模地發展ICT專利技術,才能使我國的電子通信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但是,由于我國現階段掌握的ICT專利技術有限,再加上國際競爭標準的存在,使得我國的電子通信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而無法具備超一流企業的實力。
2.4 大力推進電子通信產品的業務創新
強力推進電子通信產品的業務推廣是電子通信技術創新的第四個措施。電子通信技術的創新為電子通信產品帶來了業務推廣的可能,電子通信產品業務推廣又為電子通信技術創新提供了經濟的支持和良好的實際操作平臺,兩者之間是互補互利的關系。因此,大力推進電子通信產品的業務推廣,不僅有利于電子通信技術的科學發展,加快電子通信技術創新的步伐,而且有利于拓展電子通信產品的產業鏈,促進電子通信技術開發商同電子通信業務商的合作共贏,為電子通信業的繁榮增磚添瓦。電子通信技術開發商同電子通信業務商的合作啟動了利益共享模式,促進了電子通信技術的換代升級,有效縮短了技術創新的研發周期,并且提高了電子通信新技術推廣的效率。
篇6
截至2014年10月23日,通過企業主動寄送、企業官方網站下載及網絡查詢等方式,我們共收集到ICT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61份。我們依據“金蜜蜂社會責任報告評估體系2014”,對這些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評估。基于報告參數,我們對ICT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整體描述,并結合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制咨詢方面的經驗,對這些報告的整體質量進行比較、分析和判斷,嘗試總結ICT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
2014年ICT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整體情況
61份 截至2014年10月23日,ICT企業共社會責任報告61份,相比其他行業,ICT企業報告數量遙遙領先。
80.3% 連續5年及以上社會責任報告的ICT企業數量最多,為33家,占比54.1%。4次報告的企業數量居于第二,占比26.2%。4次及4次以上報告的企業數占總的企業數的80.3%。
31.3% 在篇幅方面,11-30頁和50頁以上的ICT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占比最大,均為31.3%,報告篇幅在51頁及以上的報告僅占26%,ICT行業企業報告披露信息量較大。
44.3% 44.3%的ICT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采用了多種編制依據,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CASS-CSR1.0/2.0/3.0)、深交所指引(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以及全球倡議組織(GRI)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3/G3.1)為主要參考依據。部分ICT企業已經開始探索參照全球倡議組織(GRI)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4)編制報告。
34.4% ICT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主體中,民營企業為21家,占比34.4%,首次超越國有控股企業,成為報告第一大主體。其次是國有控股企業為18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比47.5%,仍是ICT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重要主體。在21家報告的民營企業中,絕大多數為科技型的公司,其中有18家的報告的次數不低于4次。
80.3% 80.3%的ICT企業了中文版社會責任報告,19.7%的ICT企業了中英文社會責任報告。中英文報告的ICT企業的業務范圍一般涉及海內外,如IBM中國、英特爾中國等。
8.2% ICT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經第三方專業機構審驗的報告占比8.2%。本次研究對象中,有5份ICT企業報告經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審驗,報告審驗仍處于較低水平。
對2014年ICT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整體質量作出判斷
我們依據得分的不同將報告分為起步、發展、追趕、優秀和卓越5個層次。ICT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平均得分為55.71分,整體處于發展階段。其中,4.9%的報告質量已到達卓越,具有較高的水準;14.8%的報告處于優秀階段,披露水平也較高;多半報告還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報告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ICT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創新性、可讀性和可信性方面優勢顯著。創新性得益于ICT企業在應對市場變化過程中形成的科技與產品的創新活力,ICT企業將這樣的創新基因也延續到了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工作中,有力地促使了ICT企業報告創新性的顯著提升;可讀性得益于ICT企業報告撰寫人員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提高,ICT企業報告撰寫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報告的質量起到了根本性作用,有力的促進了ICT行業報告可讀性的提升;ICT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可信性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多數報告能保證中立、客觀的表達以及有利益相關方的評價。但ICT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實質性和可比性方面率略低于整體水平,在相關利益方的披露、關鍵績效的行業對比披露方面還有待加強。
我們的發現
發現一:技術創新成為ICT企業強調的重點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ICT企業強調技術創新。例如《2012-2013英特爾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表示英特爾中國確立了“興產業、新城鎮、新體驗”的三大工作方向,繼續致力于計算技術創新、芯片制造創新、應用體驗創新、終端形式創新和云端智能創新,計算力正在成為創新驅動的源動力。
發現二:社會創新得到ICT企業的重視
目前,中國社會發展面臨著諸多的挑戰,比如,城鎮化、環境、教育、老齡化、醫療服務問題等等,這些社會問題的解決,既是挑戰也為企業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機遇。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要求“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加強社會建設。在企業社會實踐中,許多ICT企業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利用自身專長解決社會重大問題,并將幫助解決這些問題上升到企業戰略高度。
發現三:不斷深化和豐富社會責任理念和內涵
ICT行業普遍具有較好的社會責任意識,能夠做到合規、透明、道德運營,隨著實踐的深入,能夠認識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和企業戰略與管理密切相關,逐漸將社會責任融入公司戰略和業務發展,利用其專業優勢,與各利益相關方跨界合作,共同解決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催化系統性社會創新,推動社會問題解決,實現企業與利益相關方的價值共享以及企業和社會共同的可持續發展。
以英特爾為例,對企業社會責任認識經歷了從CSR1.0、CSR2.0和CSR3.0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發生變化,社會責任價值也得到不斷提升。
篇7
〔關鍵詞〕數字不平等;高校圖書館;信息網絡發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6.024
〔中圖分類號〕G25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6-0095-03
2012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量突破5億[2]。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在給人類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不平等——數字不平等。數字不平等被定義為“在信息和通訊技術接入和使用上的不平等”。但面對如此龐大的網絡團體,被忽視掉的便是那冰山一角的弱勢群體,他們因為主客觀原因而不能或是不會享受到數字的平等,這便造成了今天的數字不平等現象。除非有重大改觀, 否則計算機和通訊技術還會繼續剝奪邊緣群體的某些生存權利[1]。而隨著這種現象的蔓延,大學生群體中也出現了數字不平等現象。本文希望通過對數字不平等現狀分析,提倡高校圖書館關注大學生群體的數字不平等,并為各高校開展活動提供借鑒。
1 造成現象的原因
總結過去幾年中國網民增長情況,從2006年互聯網普及率升至10.5%開始,網民規模迎來一輪快速增長,平均每年普及率提升約6個百分點,尤其在2008年和2009年,網民年增長量接近9 000萬。在2011年,這一增長勢頭出現減緩跡象[2]。但相對比中國的基尼系數,自2000年開始已越過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2006年則升至0.496[3]。貧富差距的加大,在客觀上影響了信息通訊技術的普及,而隨著網民數量的增長,一部分人將處于落后于時代并逐漸被時代拋棄的命運,這其中不乏大學生群體。
但根據CNNIC的《報告》過去5年內高中學歷人群的滲透率增長最為明顯,2011 年網民比重也已經超過九成,達到90.9%;而在小學及以下學歷人群中,互聯網滲透率增長始終緩慢[2]。表明網絡普及率在學生中已接近飽和狀態,但對于信息通訊技術ICT(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而言,接入與使用狀態的低下造成了不平等現象的出現。
1.1 分析現狀
對于大學生存在數字鴻溝,筆者首先提出假設并做了ICT接入與使用狀況的調研工作,(以天津外國語大學學生為例)發現在大學生中對于網絡及計算機使用存在著差異。每周上網在15小時左右的占了將近3成的比例,每周不上網或是少上網的人數占據了2%~3%左右。而對于網絡的使用情況,占據了50%的學生選擇了上網游戲及聊天。
大學生是當前與未來信息社會最重要的推動者、受益者、創造者,讓他們熟練應用ICT顯得尤為重要。但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于計算機及網絡的使用率還是足夠的,但是對于熟練的應用比率卻是很低,有的學生對于計算機的死機、軟件運行無響應等問題都無從下手,而有些學生運用的得心應手。這便是裸的差距,我們所要追求的不是完全的平等,是希望通過對問題的提出縮小數字鴻溝。
1.2 高校圖書館的作用
對于數字鴻溝所提出的ICT接入狀態,素養以及獲取和利用信息內容的行為,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差異,圖書館人應當做出什么樣的解決辦法呢?
圖書館作為學校的信息中心,集圖書資源,電子資源,信息網絡資源等于一體的信息傳播載體媒介,應當制定相應的政策聯合其他部門引導數字貧困大學生彌補鴻溝缺陷為他們擁有更好的職業前景、教育選擇、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本做好準備。
2 大學生群體的數字不平等問題應被關注
作為祖國未來發展的基礎,大學生群體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但不得不談的一個問題便是擴招,據統計2005年,全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2 300萬人,規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個百分點。當年全國普通高校(全日制)招生504萬人,是1998年的4.7倍。擴招為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臺,但學生在各地接受教育的水平也參差不齊,由于地區差異對于信息技術的了解便更呈現不同水平。我們此次提出的數字鴻溝,也便以大一新生為假設進行的調研,希望可以通過后期努力盡量縮小,彌補學生們的鴻溝天塹。
2.1 大學生群體常規維度與資本維度調研分析
此次調研僅抽取了天津外國語大學一部分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進行分析。通過總結得出,平均每周來學校圖書館上網的學生占到調查總數的7成左右,有將近5成的學生通過計算機進行游戲、娛樂、聊天等;有3成左右的學生會在計算機使用過程中遇到問題而束手無策,對于類似于Office、Photoshop等一些辦公軟件的使用熟練度很低,經常會遇到問題。而希望圖書館組織類似培訓的學生卻僅占2成左右甚至更少,愿意參加的人數也維持在2成左右。我們可以簡單的將數字不平等劃分為3個等級:苦手、中等、能手。而簡單從以上數據便不難看出大部分學生處于苦手等級,大部分集中于中等等級,而我們正是要更加關注這些苦手等級的群體。
篇8
關鍵詞: SDN;NFV;分析;應用
效率提升一直是技術革命的主旋律,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是近期通過軟件化、通用化提升效率的新興手段,在網絡的各個方向經歷過多角度嘗試之后,逐步在各領域生根發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開始了面向實際的應用。
當通用的硬件能力足夠強大,可以滿足大多數應用時,軟件化生產方式會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代表著更加先進的生產力,這個就是NFV的方法;當應用的需求繼續飛速增長,遠遠超出通用計算能力時,專業優化的硬件需要繼續發揮作用,同時人們還希望其更加靈活,如將控制面拿出來,使其具備柔性擴展的能力,這個就是SDN的方法。SDN和NFV的有機結合可以構建面向未來的豐富多彩的網絡。
基于SDN和NFV的核心技術,中國電信CTNet2025給出了未來網絡的新技術要求[1],中國移動直接牽頭Open-O的開源研發[2],AT&T則提出了網絡設施向軟件化轉型的Domain 2.0倡議[3]。
1 SDN/NFV應用技術的實現與發展
未來10年,由于4K以上視頻、虛擬現實、5G等應用的推動,網絡帶寬增長的需求非常旺盛,IP網絡和光網絡仍然要不斷提升網絡帶寬能力,這種發展速度超出了通用處理器的處理能力,在網絡匯聚層和核心層需要專用的轉發設備來支撐。同時,為了解決方案總體柔性的要求,優化的專業設備應更具靈活性,接受SDN控制器的管控。另外,考慮到與現有網絡的對接,以及SDN控制器失效情況下的保護,需要采取平滑演進的策略,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逐步加載SDN集中控制平面,實現網絡控制的集中化和軟件化,從而使網絡能力向上層應用開放。在這個過程中,對IP層的控制和對光層的控制可采用類似的技術,實現IP層和光層的協同,創造更多的實用價值。
IP和光層廣域大網提供了一個連接的基礎,而連接只有與業務節點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可銷售的解決方案。當前,業務節點已逐漸標準化,就是數據中心(DC)。DC的基礎元素是大量的通用處理器、存儲和安全單元,這些基礎元素通過大容量交換機扁平化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資源。這個資源可用來支持各類云業務、信息技術(IT)業務,也可以用來支持電信層面的各類業務。為了在統一、通用的環境下有效地支撐各類業務,需要對資源進行虛擬化,劃分出無數個計算、存儲、網絡和安全的小系統,每個小系統可以支撐獨立的業務。多個小系統上支撐的業務結合起來,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業務支持集合。在這樣的一個數據中心中,SDN控制器再次發揮作用,集中實現對所有網絡節點的轉發控制,使計算、存儲、安全資源被有效地串接起來。同時將一個物理的網絡虛擬成多個邏輯小網絡,經過這樣的虛擬化處理,DC內形成許多可調配伸縮的資源池。這些資源池可直接租給客戶使用,提供基礎服務;也可以在上面運行各類IT應用,提供IT增值服務;還可作為網絡功能虛擬化基礎設施(NFVI),給NFV的各類電信服務提供支撐;同時,如果構建了NFV和IT應用的基本組件,則可以提供平臺給第三方進行開發,進一步提升使用率和增值能力,其可想象的空間是十分巨大的。
通過上述SDN化大網和虛擬化DC可以構建面向未來的信息通信技術(ICT)一體化應用基礎設施,其衍生出的業務系統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生態系統。基于這種新技術,基礎網絡領域原來比較難做的業務能得到較好的解決,比如政企客戶服務方面,可以在原來專線業務基礎上,增加更靈活的帶寬調整能力,增加各類IT和通信技術(CT)應用套餐選項,改善企業客戶應用感受。
基于SDN和NFV在大網、DC和業務應用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中興通訊開展了持續的實踐。實踐的基礎是多層次構建平臺。首先,未來仍需長期提供強大帶寬的剛性網元,包括路由器、DC交換機、光傳送網(OTN)及分組傳送網(PTN)設備等,在進行帶寬提升改造,保證帶寬能力領先的同時,全面進行SDN化改造,使其可以接受SDN控制器的有效控制;第二,與OpenDaylight、OpenStack等開源組織深度合作,以開源平臺為基礎構建ZENIC廣域網、DC控制器體系,以及TECS云平臺體系;第三,以電信和政企行業多年的積累為基礎,構建ICT平臺即服務(PaaS)NFV組件平臺,并在其基礎上構建多類NFV系統;第四,遵循ETSI框架,參與Open-O建設,構建ICT軟件即服務(SaaS)業務管理平臺。
以這些平臺為基礎,回到實際需求層面,構建各個層次的應用系統。首先,大網是運營商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大網的SDN化是重要的一環。大網由于其涉及地域廣泛、廠家眾多、新老交錯,多運營商對接和進度不一致,SDN化改造的難度最大,方法也不能過于激進。從實施可能性的角度看還是需要采取演進的策略,在保持原有設備能力的基礎上,增加SDN的能力,在局部或者一個新建的網絡中先實施SDN化,然后逐步擴大范圍,最終實現全網的SDN化。目前我們在骨干、城域和移動回傳多個層次以IP和光傳送兩個維度都進行了SDN化的嘗試,取得了許多一手的經驗。從實際的發展動力上看,隨著DC的廣泛部署,特別是眾多邊緣DC的部署,DC之間通過SDN化的網絡進行互聯是非常有必要的。DC之間的互聯(DCI)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流量有時段突發性,并且有局部快速增長的特點,非常適合一個基于SDN的大網來支撐。組成這個大網的元素仍然是路由器和OTN設備,路由器在保留原有的域內和域間協議的基礎上,增加了與SDN控制器之間收集拓撲狀態和計算路徑執行等的擴展接口,并增加了流量狀態采集接口,這樣控制器基于這些全局信息就可以實現DC之間的最佳連接,并在流量需求和狀態發生較大變化后進行有效的調度。如果這個DCI網絡底層有OTN的支撐,則可以在路由器網絡和光網絡層面同時部署控制器,實現兩者之間的協同,從而提升承載效率,帶來更加穩定、可靠的收益。比如,路由層面的帶寬調整常常牽涉到不相關路徑的全局調整,有可能造成路由的調整期動蕩。基于IP和光的協同,可以通過光層來調整IP接口的帶寬能力,滿足實際流量增長的需要。在此情況下,光層先給IP層提供基本的帶寬,當某個IP接口需要追加時,光層將預留的帶寬追加給IP層,保證IP層得到增加,無需調整不相關路由,避免調整期動蕩。同時,光層的調整可以是漸進式的,無需進行全局調整。
通過ZENIC系列廣域網控制器及上層應用(APP),中興通訊在廣域網的各個位置,包括骨干、城域和接入都進行了相關的試點,實現了基于單槽位400G路由器和路徑計算單元(PCE)統一計算的DCI骨干網和城域網解決方案,并開展了IP和光協同的嘗試,這些解決方案已開始逐步服務于現網。
如果說大網是連接的基礎,那么DC就是業務的基礎,也是電信級網元NFV化的實現基礎。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探索,行業的認識逐步清晰。針對低帶寬要求的IT應用,需要建設大型DC,數目不用很多,走集約化的道路;針對高帶寬低時延的CT應用,DC位置不宜過高,這時候需要建設大量的邊緣DC,支撐電信需求的同時,也需要關注一些本地化的IT應用;還有一些應用,如客戶云上多業務分類和加速,放在邊緣DC也不合適,需要放到客戶出口位置,這時候就需要在設備級實現虛擬化。
在技術實現上,集中的、IT化要求的虛擬化數據中心(VDC)是基礎。邊緣DC的基礎實際上是NFVI,本質上是一個VDC,針對電信級的需求進行各類功能擴充,就形成了中心機房(CO)重構的概念,分布式虛擬化則是一個簡化的實現。
對于一個VDC體系來說,大量的通用服務器,存儲被扁平化的DC交換機連成一體,外加安全設備和對大網的網關設備,最后各網絡節點被VDC控制器在邏輯上統一管理起來。然后所有這些資源被OpenStack云平臺統一分配,形成一個業務整體,對外提供計算、存儲、網絡綜合服務。當把這些技術應用于CT邊緣DC的時候,所有的技術能力得以保留,但是要針對CT業務做一些相應的提升。
第一個提升就是要提供一個網關把廣大的接入網、城域網和數據中心連接起來,這個網關的原型是寬帶接入服務器/業務路由器(BRAS/SR)的合一體多業務邊緣路由器(MSE)。如今,在新的技術要求下,這個網關的路由器功能需要保留以便連接核心路由器(CR),而BRAS的功能要進行虛擬化,保留轉發面來終結客戶撥號,同時需要新增連接數據中心的功能,提供業務鏈的起點。這個網關的超強轉發能力是未來4K大視頻等性能得到保證的基礎,是CO重構圖景下非常重要的一個網元。
第二個提升是設法保證DC內的網元性能,在保證通用性的前提下有更好的能耗比。在功能虛擬化完成之后,各類加速方法將會在CT要求的DC中出現和標準化。
中興通訊是VDC早期主要的實踐廠商之一,已經基于整套技術開通了商用局。目前,中興通訊已開始了基于VDC技術的CO重構工作的試點,積極倡導并率先采用C-U分離加軟硬分離技術,開創了CO重構的全新思路。同時,中興通訊也積極探討分布式虛擬化技術,并將以上相關技術結合起來,更好地滿足業務需求。
大網和DC都是基礎,最終的價值要通過業務來展現。基于CO重構建設的NFVI可以開展各類電信級業務。基于NFV的業務組件平臺ICT PaaS和服務組件平臺ICT SaaS提供了龐大的NFV能力。
回到網絡本身可提供的業務來看,目前針對政企客戶的隨選網絡是一個重要的業務。隨選網絡是在原有大客戶專線的基礎上,通過SDN和NFV技術實現提升和擴展的一種新型業務。原有的專線局限于同類網絡,開通牽涉部門多,帶寬調整也不靈活。通過SDN Overlay技術,可以實現跨異類網絡的專線,按時間段提供按需帶寬服務(BOD),實現更快速的自助開通,使專線提供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同時通過NFV技術和IT能力集成技術,可以給客戶提供應用層面的一站式套餐服務,或者進一步的增值服務。在云化越來越重要的未來,這些應用層面的服務并非可有可無。比如,當企業更多的業務遷到云上,從客戶到云之間的連接本身將成為影響應用體驗的瓶頸。如果不對多個應用和用戶進行有效的分類疏導和加速,即使這條專線的帶寬相對較大,應用體驗也會隨著業務間競爭而迅速惡化。此時在客戶出口部署分類、疏導和加速應用,將會使用戶感覺帶寬像是提升了許多倍。
從發展進程來看,連接隨選將可快速部署,應用隨選的優勢也將會被逐步認識到,最終會形成連接隨選加應用隨選綜合部署的模式,這將是SDN和NFV緊密結合的一個非常生動的案例。中興通訊采用多年積累的SDN和NFV技術,積極推動完整的隨選網絡方案的實現和落地,并堅信這個方案將會切切實實提升用戶的工作效率和體驗。
SDN和NFV作為新技術,正成為ICT融合趨勢下的一種基本方法和能力。中興通訊在網絡的SDN化、VDC和CO重構建設,以及相關新業務中,堅持以提升效率為目標,在注重網元的硬轉發能力提升的基礎上,全方位采用SDN和NFV技術,使網絡剛柔相濟,為客戶提供面向未來的優質網絡服務。
2 基于SDN/NFV的云化數據中心案例
某大學數據中心IT資源部署方式是按照每個應用進行物理的劃分,主要業務包含校園網運維系統、一卡通系統、辦公自動化(OA)系統、視頻會議系統、校園網考試系統、選課系統等。這種按應用獨立部署專用設施的方式存在以下問題:
(1)資源利用率低;
(2)運維成本高;
(3)業務部署緩慢;
(4)管理策略分散。
為解決這些問題,支撐智慧校園建設,提出了統一校園云平臺的建設需求。如圖1所示,校園云平臺由中興通訊建設,計算虛擬化底層采用KVM平臺,網絡虛擬化采用SDN方案并實現NFV,云管理平臺為基于OpenStack架構的中興iROS系統。
關于校園云平臺方案的具體說明如下:
(1)組網采用SDN方案,SDN控制器集中進行網絡控制;
篇9
關鍵詞:ICT能力;“翻譯實驗室”模式;ICT能力評估;譯文質量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795(2014)03-0068-0007
1 引言
自20世紀八十年軔以來,信息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教學經歷起步、探索階段,進入迅速發展的時期。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ICT能力,使其適應信息化、技術化社會需求,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機構關注的話題和課程改革的重要議題。近年來,如何將ICT應用于翻譯教學受到學術界越來越多關注。國內學者主要從師生角色、教學環境、教學資源、教學測評、學習模式、信息素養等方面探討ICT翻譯教學(楊柳,2005;段自力,2008;任大玲,2013),而國外學者則主要探討ICT翻譯教學的理論模式及實踐經驗(Kiraly,2000;Austermuhl,2001;Pym,2003,2006,2012)。盡管國內外ICT翻譯教學研究成果已付梓出版,但其理論與實證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針對ICT能力內涵、培養模式及評估方法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研究方法和工具較單一,研究思路側重結果,對過程則缺乏應有的關注。因此,這一領域的內容或手段都有待拓展。基于此,本文建構了培養信息社會翻譯人才的“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并采用翻譯日志法(Translation diary),輔以問卷、觀察和訪談,對受試者進行為期16周的教學實驗,收集相關定性、定量數據,以驗證該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擬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譯者ICT能力的內涵;(2)培養學生譯者ICT能力的“翻譯實驗室”模式構成;(3)“翻譯實驗室”模式指導下的翻譯教學對學生譯者ICT能力的影響。
2 譯者ICT能力
ICT能力也稱TT能力、信息技術能力、信息素養、信息能力,隸屬于翻譯能力的工具能力等,指能恰當運用數字化技術、通訊工具和網絡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檢索、評估、整理和傳遞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識(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2005)。本文在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對ICT能力定義的基礎上參考了Molina&Sales(2008)的譯者信息能力模式(INFOLITRANS),重新界定了譯者ICT能力的構成要素。
2.1 譯者ICT能力的構成要素
各國學者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譯者ICT能力的內涵,其中Molina等(2008:413-437)的譯者信息能力模型(INFOLITRANS)最具影響力。該模型將譯者信息能力分成知識、技術、資源和過程四部分,每一部分均包含認知(cognitive)、信息數字(informational-digit-a1)、交流(communicative)及策略(strategic)四大能力,各能力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綜上,基于譯者信息能力模型并結合ETS等對ICT能力的定義,立足本國翻譯教學國情,本文重新界定了譯者ICT能力內涵,認為ICT能力包括五個要素,即信息能力、技術能力、交流能力、策略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識,其關系如下圖所示:
如圖1所示,在ICT能力五要素中,信息能力是譯者ICT能力中最為基礎的成分,指對翻譯相關信息進行檢索、評估、整合、加工、傳遞的能力。技術能力是指與翻譯行業所使用的工具及技術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包括熟悉翻譯工具的使用、翻譯軟件的優缺點以及文檔處理技術等。交流能力指與同事、客戶、主題專家的遠程溝通交流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策略能力作為ICT能力的認知要素,是聯系其他能力的關鍵能力,它包括理解能力(確定翻譯問題)、問題分析能力(分析、綜合及激發技能知識以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決策能力(評估、選擇最佳解決方案)、監控能力(調控整個ICT工具使用過程)。最后,道德和法律意識是ICT能力中的職業知識能力,貫穿整個ICT使用過程,包括對信息的真實度及準確度、資料和信息的保密度以及知識產權等意識。
2.2 譯者ICT能力培養
譯者ICT能力培養主要有三種方式:多媒體網絡教室的翻譯工作坊、計算機輔助翻譯的簡單應用以及基于語料庫的翻譯教學。多媒體網絡教室的翻譯工作坊倡導建立網絡教室環境,教師通過主機和學生分機互動,學生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完成翻譯任務(Kiraly,2000;Massey,2005;Pym,2003,2012)。此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熟悉職業譯者的工作環境和模式,為日后獨立從事翻譯活動打下基礎。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CAT)主要對學生進行網上資源和翻譯軟件的培訓,并讓學生做一些簡單的CAT練習,該教學方法的主要缺點在于教學內容較枯燥,學生缺少真實的翻譯實踐活動。基于語料庫的翻譯教學利用平行語料庫的平臺和檢索工具,能幫助學生譯者提高表達能力,減少譯文錯誤(王克非,2004:27-31),但個人自建小型語料庫存在一定困難,并且語料庫翻譯教學在語料處理、檢索方式以及與翻譯授課內容結合上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綜合以上三種教學方式的優勢,考慮本土學生特點和教學特點,提出了適應科技翻譯教學的新型翻譯教學模式――“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
2.3 譯者ICT能力評估
國內針對ICT能力評價考核的直接研究較少,實證研究則更為少有,而僅有的實證研究多側重于間接評價,缺少基于現實場景的直接行為評價。國內關于ICT能力實證性評價多基于問卷調查,在評估學生處理實際ICT問題時的信度和效度尚有待提高。國外較具影響力的ICT能力評估體系是美國教育考試中心的ICT能力考試系統――iSkillsTM(ETS,2008),該系統以ICT任務為考試內容,每一任務涉及一個或多個ICT技巧,對用戶在特定任務中的表現進行統計核算。該系統最終形成一系列評價報告,包括總體任務表現反饋報告、個人成績報告、個人信息數據等。作為翻譯能力的次能力,ICT能力的評估需關注翻譯結果以及翻譯認知過程(王湘玲、胡珍銘,2013;王湘玲、陳羅霞,2013)。因此,本文根據ETS關于學生行為表現及成果的ICT能力評估項,結合翻譯教學過程評估法,采取過程和譯文質量相結合的評估方法來評估學生譯者的ICT能力。
3 “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
本文提出的“翻譯實驗室”(Translation lab)教學模式兼具翻譯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和語言實驗室(Language lab)的主要特征,強調ICT的應用,旨在培養適應信息化社會需求的新型翻譯人才。
3.1 教學模式構建
“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基于Pym(2012)提出的機器翻譯輔助教學基本原則和特點以及Kiraly(2005)的項目式翻譯教學法。Pym作為機器翻譯輔助教學領域中較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通過長期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摸索,指出機器輔助教學需要遵循以下原則:把握教師指導者、幫助者的角色;使用信息通訊技術完成翻譯任務;翻譯過程的自我分析;小組合作式學習;專家合作指導。Pym雖總結了機器翻譯教學的原則,但未給出具體的運行機制、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也未進行實證數據分析。Kiraly項目式翻譯教學提倡將真實翻譯項目引進翻譯課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項目,最終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本文認為項目式翻譯教學與機器翻譯輔助教學結合可將二者優勢最大化發揮,鑒于此,本文將項目式翻譯教學應用于信息化翻譯教學,結合機器輔助翻譯教學基本原則,構建新型翻譯教學模式――“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
本文提出的“翻譯實驗室”模式適應于語言能力較強且具備一定翻譯基礎知識的高年級英語專業本科生或翻譯碩士研究生的科技翻譯教學。該教學模式以項目為驅動,翻譯問題(Translation problems)為中心,采取文理合作模式,旨在培養學生譯者的ICT能力。本文倡導的“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見圖2:
“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基于建構主義,以真實翻譯項目為教學材料,ICT為教學工具,以培養適應信息科技社會的新型翻譯人才為教學目標。該模式強調合作式、問題導向性學習。如圖2可見,ICT作為聯系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教室內外資源的基本工具,在“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中發揮著重大作用。“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對ICT能力的促進作用體現如下:首先,真實翻譯項目包含大量主題知識,學生必須利用ICT對相關信息進行檢索、篩選、評估、整合,其ICT能力的信息能力會隨之增強;其次,“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翻譯軟件及電子工具職業化的操作練習機會,使得其ICT能力中的技術能力逐漸提高;再次,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互動促進了ICT能力中的交流能力;然后,“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以翻譯問題為中心,激發學生不斷運用ICT解決翻譯問題,促進了ICT能力中的策略能力的提高;同時,“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教師外部資源(客戶、主題專家、翻譯公司、網絡資源等)具有無限拓展性,與教室內部資源相輔相成。“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與客戶、主題專家、翻譯公司及網絡資源學習、溝通、交流的機會,能有效促進學生譯者ICT能力中的信息能力、技術能力、溝通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識的提高。此外,“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其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最后,文理生合作學習模式能促進兩科學生優勢互補,優化教學資源,最大化拓展學生的能力。
3.2 教學步驟
“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可分成三大步驟:譯前準備、初稿形成、修改評估。第一步(第1周)為譯前準備階段,包括實驗室設備準備、項目承接、主題知識及翻譯軟件培訓等活動。在此期間舉辦翻譯軟件及項目相關的主題知識專題講座,使學生掌握一定的ICT及主題知識。第二步(第2-13周)即翻譯初稿形成,期間每周舉行一次討論會,對任務分配、項目進度、翻譯問題等進行討論,并定期邀請專家進行翻譯項目指導工作。同時,要求學生及時記錄翻譯日志,描述和解釋自己在翻譯過程中的思維活動,記錄的重點在于“遇到什么翻譯問題”和“如何解決”。這一階段重點在于鍛煉學生ICT應用能力、策略能力、自我監控以及獨立思考和交流協作能力。第三步(第14-16周)即譯后修改及評估,主要包括譯文修改、編輯、校對、排版及評估工作。此階段學生依據客戶及專家的反饋信息修改譯文,最終形成定稿。在此期間,學生以日志的形式將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討論過程、解決方案及譯文修改情況記錄下來。這一階段重點在于鍛煉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及總結能力。此外,各翻譯小組以PPT形式匯報翻譯過程中的疑難點、心得體會并進行翻譯經驗交流,教師對各小組進行點評、指導。教學程序圖如下所示:
3.3 教學評估
“翻譯實驗室”教學評估能直接反映該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同時也有利于規范學生翻譯行為,為ICT能力培養指明方向。“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采取由教師、學生、專家、客戶組成的多元評估體系,綜合考慮翻譯過程和文本質量來評估學生譯者的ICT能力。以翻譯過程為導向的評估方式能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翻譯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策略能力、專業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質”(苗菊,2007:49)。教師評估學生的ICT能力主要有兩個依據:一是直接觀察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的行為,根據學生行為表現作出評價;二是研究學生記錄的翻譯日志,系統地對學生譯文進行縱向分析,從而發現其自我提高的軌跡。學生的自我評價主要包括自身的翻譯意識變化程度、ICT熟練程度等。自評可使學生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從而不斷改善自我。客戶和專家對譯文的客觀評價對學生的能力發展方向也具有直接的引導作用。
4 教學實驗
本實驗設計基于“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為期16周,旨在驗證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性,探索其對ICT能力培養及譯文質量的影響。
4.1 研究對象
本文按照統計學隨機抽樣原則,抽取當地高校MTI筆譯學生5名和機械工程專業學生2名為研究對象。7名學生的平均年齡為24歲,均無任何翻譯項目實踐經驗。其中MTI筆譯學生均已通過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其一通過了CATFI二級考試,除學校開設的筆譯課程外尚未接受其他的翻譯培訓;而機械工程專業學生均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具有一定的英漢雙語能力。
4.2 研究設計
為期16周的教學實驗選取包含大量科技信息的航空航天領域翻譯項目作為教學材料。該項目難度適中,包含多個ICT任務,能有效體現學生ICT策略及水平。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及時記錄翻譯日志,描述翻譯過程中的思維活動以及決策過程。同時,使用攝像機記錄整個翻譯過程,以便客觀獲取學生的行為表現。在實驗的前中后期,要求學生認真填寫ICT能力調查問卷,據此評價其ICT能力水平。最后,對學生進行訪談以進一步了解其認知心理過程和ICT能力的變化。
4.3 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實驗綜合使用翻譯日志、問卷調查、觀察和訪談對學生的ICT能力進行研究,四種方法優勢互補、相輔相成,保證了數據收集和分析的信度和效度。
翻譯日志能提供翻譯過程中的大量真實可靠的自省性信息,教師可從中發現每個學生的進步和不足,因材施教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ETS的iSkillsTM(2008)設計的ICT能力調查問卷,有效補充學生的日志記錄信息的缺失和偏差。該問卷采用Likert量表進行定量分析,從“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共5級,分數越高表明對該項的認同度越強。使用攝像機記錄翻譯過程,能客觀地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行為表現,與日志和問卷相輔相成。在測后訪談中,學生自由表達對本次項目的感想并回答相關訪談問題。此外,在項目中期和后期使用科技翻譯質量調查問卷來評估學生譯文,以輔助翻譯過程評估。該問卷基于Gile(1995)和Darwish(1999)的科技翻譯質量評估標準,由專家和客戶填寫。
根據以上四種研究方法,收集到的相關數據示例參見表1:
5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分別收集了學生的翻譯過程及文本質量相關數據,數據分析結果如下:
5.1 基于過程的ICT能力評估
(1) ICT能力總體分析
首先根據翻譯日志及觀察可知,學生譯者的ICT能力整體水平得到明顯提高,證明了“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ICT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在項目前期,學生搜索信息渠道單一,且資料搜索缺乏條理性和系統性,呈現出雜亂無章、漫無目的等特點。其搜索信息的方式局限于百度和校園電子圖書館,且搜索的信息多為中文資料,缺乏權威性。通過訪談得知,此階段學生具有一定的緊張和壓力感,多數學生表示自己對航空航天知識不甚了解,且初次使用ICT完成真實翻譯項目,因此在背景知識搜索及整理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效果不佳。在項目中期,學生取得了明顯進步,具體表現為獲取相關信息的速度及效率提高、應用翻譯技術工具的種類增多、溝通交流參與度增大、道德意識增強等。其中,MTI學生注重平行文本和權威信息的搜索,多采用如NASA官網的權威文獻做參考;而機械專業的學生則傾向使用有道詞典或Google翻譯軟件,但傾向使用權威網站,如專利網、Google圖片對翻譯結果進行驗證。實驗后訪談顯示,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專家的指導、主題知識的深入及ICT實踐的操練使得他們在翻譯過程中解決翻譯問題的能力增強。在項目后期,大多數學生在信息準確性、權威性及翻譯技術熟練度等方面表現出更為明顯的進步,其中有學生系統地總結了各種搜索渠道及方式,也有學生形成了自己的平行文本庫,這都顯示了學生策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增強。此外,學生們還表現較強的自信心和責任心,具體體現在對譯文的檢查、校對及信息的溯源、核對等方面。除ICT能力外,學生的主題知識、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抗壓能力也均獲得了提高。
(2) ICT能力各要素分析
根據學生譯者ICT能力調查問卷收集的數據以及訪談發現,“翻譯實驗室”教學模式對ICT能力各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同時期的ICT能力各要素測評數據整理如下:
從圖4可知,通過“翻譯實驗室”教學,譯者ICT能力的五大要素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提高最大的要素是信息能力,均值差為1.32;技術能力次之,均值差為1.19;交流能力和道德法律意識并列第三,均值差均為1.07;策略能力居第四,均值差為0.86。首先,根據訪談得知,該翻譯項目中包含大量專業術語、多義詞現象及跨學科知識,學生必須不斷使用ICT獲取相關信息,解決翻譯問題。因此,學生信息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具體體現在:信息源增多;搜索渠道增多;獲取信息更權威;信息類型增多;信息傳遞更高效;信息評估意識增強。此發現與Raido(2011:57-77)關于學生譯者網絡搜索技能培訓的實證研究結果相似。其次,經觀察和訪談發現,技術能力提高體現在:翻譯技術工具的種類增多、使用翻譯工具的熟練度增強、文本處理工具熟練度增強等。再次,根據訪談可知,文理合作學習、會議討論、專家指導及網絡交流促進了學生的交流能力,而簽訂翻譯合同及保密協議加強了學生的譯者道德法律意識。最后,雖然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決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是較之于上述四要素,策略能力提高幅度最小。這是由于策略能力是ICT能力中的認知因素,需長期大量的實踐才能達到專業水平(expertise)。
5.2 基于文本的譯文質量評估
通過收集中期和后期學生譯文質量問卷所得數據可知,學生譯文總體質量在后期得到明顯提高。在譯文質量的十個評估參數中,“全文術語翻譯準確連貫”、“譯文排版符合規范”和“譯文表達精確”提高幅度位列前三,而“語法正確”、“譯文拼寫和標點正確”和“文體翻譯正確”提高幅度最小。不同時期的譯文質量評估數據統計見表2。
從表2可看出,學生在“全文術語翻譯準確連貫”方面取得的進步最大。根據訪談及觀察可知,在項目初始階段,術語翻譯是學生最棘手的問題之一,這是由于他們不熟悉專業知識和ICT工具。隨著項目進行,學生的信息能力、技術能力、策略能力不斷增強,在后期能比較熟練地處理原文中的術語。此外,根據主題專家的指導,學生在后期認真修改校對譯文,進一步保證了術語準確和連貫。其次,學生在“譯文排版符合規范”方面取得較大進步,這是由于學生早、中期的工作重心在各自的翻譯任務上,對譯文排版問題不夠重視。隨著與客戶、專家深入交流,他們逐步意識到排版的重要性,后期著重處理排版問題,技術能力和道德法律意識得到了提高。再次,學生在“信息表達精確”方面進步也較大。在項目的早、中期,學生僅能模糊地處理相對復雜的專業知識,然而隨著學生的信息能力、技術能力和策略能力提高,后期的譯文嚴謹度和精細度提高了,信息表達也更加精確。相比其他評估參數,取得進步最小的三項為:“語法正確”、“譯文拼寫和標點正確”和“文體翻譯正確”。這是由于,一方面此三項因素與語言能力密切相關,該能力主要在傳統課堂中培養,并非本教學模式的重點;另一方面,學生在實驗前已經具備較扎實的相關能力。
篇10
關鍵詞:Telemafics;Inforrnatics;IVI;ICT;導航
中國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2009年中國汽車市場產量超1300萬輛,同比增長48%,并居全球市場第一:同時,中國還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道路建設和改造。估計到2013年前后,我國的車載遠程信息和娛樂系統市場將會達到40億美元的規模。汽車早已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人們越來越希望在自己的汽車上安裝能夠獲取信息、享受娛樂體驗和提高駕駛效率的設備。
汽車信息娛樂系統(Informatics)
市場:多媒體娛樂略降,便攜導航增長
不過,目前Informatics電子市場發展速度還不夠樂觀,這是由于我國盡管銷售了1300余萬輛汽車,但由于刺激政策帶動的主要是低端產品,因而對信息娛樂系統的需求不大。iSuppli中國研究部門資深分析師王仁震分析道,繼2008年下降2.8%之后,中國汽車信息娛樂電子市場估計2009年又下降了6.1%。該市場主要由娛樂應用構成。由于沒有跡象顯示全球汽車消費將在未來三年強勁反彈,中國制造的娛樂產品出貨量將保持下滑趨勢。
與此相對應的是,isuPppli認為,汽車信息娛樂電子半導體市場2009年增長率是1.7%,其中多媒體娛樂系統相關的半導體市場下降4.6%,而便攜式導航系統相關的半導體市場增長7.7%。
由于2009年基數比較低、增長緩慢,2010年市場將獲得恢復和支撐。iSuppli預計2010年汽車信息娛樂電子市場將增長4.9%,相關的半導體市場將增長7.0%。
汽車娛樂
盡管汽車娛樂電子及半導體的市場在2009年止步不前,但抵擋不住技術發展的總趨勢,在新產品創新方面十分活躍。
飛思卡爾(Freescale)中國區汽車電子工程經理康曉敦說,一方面,從市場需求來看,用戶對多媒體娛樂的要求在逐步增高;另一方面,汽車電子軟硬件技術的發展,也使汽車娛樂系統各種各樣應用的實現成為可能。相對于以前,汽車娛樂系統不僅僅局限于汽車音響這一基本功能,同時視頻應用的功能增多以及性能增強也逐漸成為這一領域的熱點。另外,各種數據存儲與網絡傳輸技術的提高,給音頻視頻的存儲與通信提供基礎平臺,更加促進了汽車娛樂系統各種應用的豐富發展。典型的應用如音響系統、CD/DVD/VCD/MP3多媒體播放、電視接收、GSM/GPRS電話、攝像功能、Bluetooth無線耳機、語音識別系統、互聯網、車載辦公等,使得汽車娛樂系統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同時,汽車娛樂系統往往集成了汽車行駛信息、虛擬儀表盤、輔助倒車系統、車載導航系統,使得整個車載信息系統變得更加復雜。
未來的通訊娛樂系統應該是將家庭用的一切都可以“搬”到汽車上,當然,由于汽車的使用條件非常苛刻,用到汽車上的很多產品均要重新設計。實際上,未來的娛樂系統除了我們能想到的硬件設備外(高級音響、DVD機、多位置液晶顯示、導航等),還可通過各種網絡與汽車通訊系統和控制系統連接,實現語音等自動控制及診斷等功能。另外就是一定要有優質的第三方服務,如通過高速無線網實現新聞、影片等的實時點播等。
根據以上要求,良好的半導體器件除了不斷提高集成度水平和總線速度外,具有各種各樣的接口也就十分必要了。如CAN、LIN、MOST、FlexRay等網絡接口,SCI、IIC、USB、硬盤接口、液晶顯示器接口等,還要能與各通訊系統連接。
3G網絡帶來機會
在車載信息娛樂系統中,GPS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未來的GPS導航最重要的是服務,除了要不斷提高GPS的定位精度外,提供實時的路況等的信息而指導駕駛員行車是十分重要的。當然最終與其它技術結合而實現自動駕駛也應該是電子廠商追求的目標。
“從2010年起,3G網絡將會在汽車導航系統上得到非常廣泛的發展應用。”富士通微電子公司產品經理丁潔罩說。依托于無處不在的高速3G網絡,汽車內的導航平臺能夠實現更多的在線資訊服務、通信服務和娛樂服務。例如,富士通正在和合作伙伴一起,把高速的3G網絡加入到該公司現有的MB86R01 Jade導航平臺參考設計上,幫助客戶實現更多汽車信息化應用服務。
目前中國主流的汽車導航市場上,后裝市場比前裝市場的發展更加紅火,功能也非常豐富,基本上涵蓋了GPS導骯、藍牙、可視倒車、數字電視等常見的所有功能。但各廠家的產品定位有差異,例如,富士通目前還是以前裝市場客戶居多,后裝市場也有所涉及。
英特爾公司認為2009年車載后裝市場備受矚目。公司嵌入式解決方案事業部中國區域市場經理徐偉岱說,3G時代的到來,將大大拓寬IVI(In―Vehicle Infortainment,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的應用前景。在線觀看視頻、3D導航服務等功能的實現將極大地依賴于帶寬的限制。這需要系統集成本地數據、視頻和圖形,并進行整合。因此,M系統必須具備良好的可擴展性才能使這款應用實現交互。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下一代IVI平臺必須兼顧功耗、連接性、圖形功能和性能、散熱和汽車的堅固性需求等各個方面。為此,英特爾需要采用一種與以往架構和部署IVI統截然不同的全新方法。
實際上,我國汽車業正在出現數字轎車,據悉,繼上汽的榮威SSO后,今年春季即將上市的榮威N1更直指汽車“3G”,該車被外界稱為“3G轎車”,它將冰冷的機器和3G高速網絡有機結合,配置了3D導航、實時路況提醒、車輛位置監控等等:此外,汽車變成了辦公室和游戲廳,榮威N1車內的網絡接入端口可以配合移動終端(Laptop、iPhone等)實現Web2.0的諸多應用,例如瀏覽博客,SNS應用,RSS訂閱等等。
遠程信息服務系統(Telematics)
Telematics的市場與應用
從汽車技術發展來看,Telematics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應用趨勢。據NEC電子汽車電子產品市場總監趙明宇介紹,目前歐洲車廠已經在技術研發方面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國和日本也在積極進行技術準備和相關規章制度的建立。中國汽車倮有量的增長和汽車社會理念的成熟不可避免地要求更安全、更舒適的駕駛環境以及更便利的交通系統的形成,而達到上述目標一 個重要的方式便是Telematics系統的裝備和功能化。據Telematics產業預測,2015年前后世界汽車行業開始大規模Telematics系統的應用,中國市場的產業化應該和上述時間表接近。
“Telematics”實際上就是大家熟知的“物通信”的概念,其中又由兩個子應用組成,即“車,車通信”和“車。物通信”。隨著中國消費者對于汽車消費理念的日趨成熟和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更安全、更順暢的駕駛體驗將成為所有汽車擁有者的期望,Telematics就是在這種需求下應運而生的。
C2C(車到車通信):Telematics概念下的車與車間的通信是基于IEEE802.11協議實現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安全和信息方面的服務,即在運動中的汽車將必要的信息在被采集后通過車與車間的無線系統進行數據傳遞和通信,從而達到警示、提醒的作用,比較典型的應用案例諸如路口通過提醒、特殊車輛優先通行提示、道路施工/毀損信息提示以及其他有利于安全駕駛的信息。
C2X(車到物通信):是車與其他非車載設備間的通信,從這種意義上講,收音機或對講機也是C2X的一種應用,但不是一種廣義上的C2X通信。目前隨著交通管理的日益強化,能夠根據駕駛員需要實時顯示路況或各種服務信息交互。隨著汽車社會的到來,上述通信需求日益強化。
“在不遠的將來,車載遠程通信系統將迅速普及開來,道路收費和緊急呼叫等相關服務將在大城市廣泛部署。”恩智浦(NXP)半導體汽車安全與舒適部門高級產品工程師許智斌說,在中國已經開展開來,例如很多城市的出租車、公交車以及物流車隊上已經安裝了類似Telematics的系統,便于調度、監控、導航。而且有不少汽車電子供應商在幾年前就開始提供包括軟硬件在內的全套解決方案和配套服務,諸如導航、最佳行車路線選擇、防盜報警、被竊車輛追蹤等服務。一些大型的車輛制造商也基于他們在國外的豐富運營經驗,在中高配車型中提供Telematics設備和服務。
汽車ICT的四個發展階段
Gartner調查公司提出的汽車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與Telematics有相似之處。Gartner調研副總裁Thilo Koslowski在2009年9月的報告中指出,過去20年,汽車ICT技術演變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
在階段1,汽車ICT技術與個人ICT技術間出現分化。雖然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諸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推出的OnStar服務系統等信息技術服務提供商(TSP)產品中就已提供了汽車內部自帶的信息技術,但是,這些產品主要側重于安全及應用,涉及汽車觸碰通訊,將特定的警示(例如,碰撞、緊急狀況等)通知給合作伙伴。自2005年起,各廠商通過引入使用或以駕駛員為中心的各種應用(個人ICT),擴展其內嵌式產品。這些應用側重于動態數據通信,如實時交通信息、遠程診斷以及網絡導航等。
在階段2,設備及服務到車集成。在未來7年中,各汽車廠商和服務提供商將加大努力,促使無線接入(即促使基于手機的導航應用,通過汽車專用用戶界面,將應用顯示在車內的顯示器上)。在該階段,各汽車廠商還將探究什么樣的汽車ICT技術解決方案可直接與生態系統所有者(如蘋果、谷歌和微軟)及各第三方開發者所提供的各項應用相連接。這將使汽車中心(vehicle hub,Gartner公司于2005年提出)概念實現。
階段3,汽車互連成為消費者互連生活的組成部分。許多汽車廠商將汽車看成是消費者對于任何基于Web應用的連通性需求的中心,他們要求在駕車或乘車時能夠接人這些應用。側重于汽車ICT技術的各種應用可以簡化汽車的使用及操作(如電動汽車的動力管理及遠程診斷)。不過,為了將汽車與消費者更為廣泛的運輸、移動和信息需求相互結合,各汽車廠商必將不斷地在技術上探索。例如,為了能夠提供最大的收益,導航解決方案應結合用戶的日程。當車主在進入汽車前安排約會與旅程,這樣一種集成式的導航解決方案將允許用戶考慮時間、燃油/能量/消費/成本(范圍)及同旅行相關的各種問題。
由于電動汽車和網絡能源管理服務的出現,2010年各汽車廠商將首次把其車輛互連與消費者互連生活集成在一起。Gartner預計該領域中的大多數活動都將在未來的10年之中發生。
階段4,相關的汽車和智能化交通。這種方式需要在運輸基礎設施及汽車互連的通信技術上(如車到車及車到基礎設施通信)上進行大量的IT投入,并且將會產生新的消費者和汽車行業移動方案。例如,導航解決方案將來可幫助改善交通流量、降低能耗并優化充電需求(如,使電動汽車的充電點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汽車擁有者也許還會受到限制,他們會根據政府的指令一一在特定的時間和氣候條件下在主要城市限制汽車尾氣排放。在這種情況下,用戶也許不得不根據成本和可用的運輸工具來管理其運輸需求(如,由于平時經常選擇使用以汽油為燃料的個人交通工具,在周末就不得不選用電動公共交通工具)。在這種意義上,汽車互連將成為消費者移動性需求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消費者生命周期互連的一部分。
但是這需要時間,因為電動汽車和混合燃料汽車預計將在2020年和2030年間開始涌現。
部分汽車半導體廠商動向
飛思卡爾主推i.M X、MPC5200、SymDhony DSP針對汽車娛樂系統,飛思卡爾的主要產品是i.MX系列,已把i.Mx系列產品進行了汽車級產品認證,使在原有的產品系列上,增加了高性價比的產品系列,汽車級的產品還有CAN通訊接口等符合汽車電子應用的接口。MPCS200可作為車載的媒體中心,實現了多種音視頻的綜合應用。Symphony音頻DsPs6720和DSP56721是多核音頻DSP系列中的首批產品,設計用于較高音頻處理性能的消費電子、專業音頻和汽車應用,如Blu-Ray和HD-DVD播放器、家用A/V接收器、車載放大器、信息娛樂系統、專業的音頻錄制設備、樂器和放大器等。
富士通微電子的娛樂電子芯片
2010年一季度,富士通將推廣低成本CD-less數字MP3和WMA多媒體汽車音響的單芯片解決方案。在高端的汽車導航以及多媒體娛樂方面,于2009年推出業界首款用于高清視頻的“1394Automotive”(IDB-1394)控制器芯片MB8839s,能夠實現高清1080P 的視頻傳輸,降低了車載多媒體網絡的系統成本達30%,同時還使線束(電纜)數量減少70%。圖形控制器片上系統Ruby MB86298用于汽車信息娛樂系統,不僅為嵌入式系統提供高圖形處理能力,還是業內首款能夠把視頻輸出到4個顯示器并能處理4個視頻輸入的芯片。
恩智浦半導體的ATOP
恩智浦半導體的Telematics解決方案ATOP(Automotive Telematics On―board Unit)是全球首個單器件車載單元,可支持智能交通管理、失竊車輛追蹤、駕駛中付費應用、最后一英里追蹤(汽車黑匣子)以及高級駕駛者輔助系統等應用。例如,恩智浦支持泛歐汽車緊急呼叫系統(eCall),2010年9月eCall將成為歐盟新車的選配功能。2009年6月,恩智浦與IBM啟動在荷蘭的道路使用收費系統,恩智浦與CPS Europe共同開發的單器件車載單元裝配了恩智浦的ATOP芯片,內含一個GPS接收器,能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通過無線通信判斷車輛位置,并且不間斷地將車輛位置通過移動GPRS網絡發送到一套IBM計算系統,高級后臺管理系統可計算出行車路線及費用數據。
NEC電子參與Telematics標準制定
NEC電子在Telematics的技術研發上一直處于產業的前端,目前積極參與日本、歐洲相關的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相信NEC電子的技術成果也能夠通過NEC電子中國公司的技術活動為中國市場的Telematics規范和產品提供有利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