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語言賞析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7: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學語言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麥琪的禮物》是歐?亨利的代表作品,在這部短篇小說中,歐?亨利用其獨特的創作手段和創作方法將故事情節巧妙地鋪設開,通過講述一對生活比較貧困的小夫妻在圣誕節的前一天為了給對方贈送一件圣誕節禮物而賣掉了自己最喜歡的東西,然而兩個人由于賣掉了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以至于對方送的禮物沒有任何用處的故事,揭示了精神與幸福超越了物質這一深刻的主題,即人與人在交流和相處的過程中應該要學會尊重別人,尊重別人的愛,也要學著如何去愛人。在這篇短篇小說中,歐?亨利獨特的語言表達手法以及創作風格給讀者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感受,尤其是在結尾處,給人一種經歷風雨之后的溫暖的感覺。
一、《麥琪的禮物》及歐?亨利的創作風格
(一)《麥琪的禮物》簡介
《麥琪的禮物》是通過圣誕節的前夕一對夫妻給對方互贈禮物而引出來的一個故事,這對夫妻在當時美國社會中是生活在中下層人群中的一部分,一對生活很普通的夫妻為了給對方買一件禮物,將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用來換錢,而買來的東西對對方而言,都已經毫無用處了。德拉有一頭美麗的長發,但是為了換錢給吉姆買一條白金表鏈,她將自己的長發賣掉了。吉姆一直珍藏的東西是幾代相傳的金表,但是為了給德拉買她心儀許久的發梳,他將自己的金表賣掉。在最后互相贈送禮物的時候,德拉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發梳,但是發現已經毫無用處,而吉姆得到了白金表鏈,卻已經沒有了手表。但是通過這一次經歷之后,兩個人更加珍惜對方,發現了對方對自己的感情,于是也加深了對彼此之間的愛,加深了對愛的理解和認識。這部小說表達的主旨摒棄了傳統的物質觀念,在物質層面之上,還有很多值得人們去關注和珍惜的東西,比如愛情、精神生活等。
(二)歐?亨利的創作風格
“歐?亨利”式的寫作風格,在美國文壇上一度受到人們的喜愛以及追捧。因為他善于利用適度地幽默與夸張,在作品中表達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給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他的文學作品中大都將思想與藝術進行結合,通過虛與實的雙重結合,烘托文章的主旨。歐?亨利用文學的方式描繪了很多種類型的人物,這些人物是生活的,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因此他的作品還被認為是美國生活中幽默的百科全書。在歐?亨利十幾年的創作時間中,他的作品一共達到三百多篇,比如《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最后的藤葉》等。詼諧幽默、寓悲于喜是他在小說創作中形成的獨特的風格特征,情節上的巧妙構思以及出人意料的結局是他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麥琪的禮物》可以說是歐?亨利短篇小說中最優秀、最典型,也最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一部作品,他利用詼諧、幽默、風趣的筆調將這個故事中的人物進行適度地描繪,從而引出了文章的主題。
二、《麥琪的禮物》文學語言藝術的解讀
(一)采用虛實結合、詳略結合的表現手法
“一塊八毛七分錢。全在這兒了。其中六毛錢還是銅子兒湊起來的……德拉數了三遍。數來數去還是一塊八毛七分錢,而第二天就是圣誕節了。”在這部作品中,開篇的時候就為后文埋下了伏筆,開篇中德拉對所有的錢數來數去這一動作,很簡潔干脆地表現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在現在的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很多人在感情以及生活中抉擇。“其中六毛錢還是銅子兒湊起來的”這句輕描淡寫地描述,說明了德拉與吉姆生活上的艱辛與困難。正是因為這種艱辛才導致兩個人最終要賣掉自己最心愛的東西為對方換來一件禮物,因為兩個人對彼此都是真愛,即使生活貧困,也要向對方表示自己的愛。在對德拉賣頭發買表鏈的描述中,作者用大量的文墨來對德拉的內心世界進行描述,從她沒有賣頭發之前內心的沮喪和焦慮,到賣頭發時內心的不忍與難過,到拿到了錢去給吉姆選禮物時內心的興奮與激動,再到后來害怕吉姆看見自己把頭發賣掉時內心的忐忑不安,這些內心世界的刻畫是作者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我們在讀這部小說的時候,也可以想象吉姆的形象,盡管文中對吉姆賣掉金表為德拉買發梳這一過程中吉姆的心理變化沒有詳細的描述,但我們通過故事情節的展開也可以想象吉姆在賣掉手表為德拉選擇發梳的過程中,他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在整部小說中,作者對德拉的行為以及心理進行了詳細的描繪,對吉姆則進行了略寫,同時在描寫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夸張和虛寫的成分,比如“搜索了所有的鋪子”“把所有的商店都攪翻了一遍”,目的是要突出德拉在為吉姆選擇禮物的過程中的那份心情,雖然采用了夸張的表現手法,但是讀者讀起來并不覺得夸張。在整部小說中,歐?亨利特有的那種漫不經心的創作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時而描寫得很細致,時而又說得比較簡略,時而虛時而實,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具體刻畫,來揭示文章的本質。
(二)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描繪
語言是一部小說中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人物心理,還是故事情節,都是通過語言描述出來的。通過語言可以將人物形象的心理特征、情感等方面展示出來。個性化的語言是歐?亨利在創作過程中的一個標志,這部小說體現了歐?亨利幽默風趣的藝術造詣,將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展現出來。吉姆在看到白金表鏈時眼里都閃著光,但是惱于囊中羞澀,他最終沒能買成表鏈,在這種背景下整個主題的表達更加明確。在個性化語言中,歐?亨利的創作風格可以概括成“含淚的微笑”,即是用一種含蓄但是又十分深刻的表達方式,對主題進行分析和掌握。整個故事情節本來并不復雜,文章通過語言之間的交織,將德拉以及吉姆在生活中最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他們在生活中是樸實、艱辛的。金表和那頭漂亮的頭發是他們的最愛,但是由于現實生活的無奈,他們別無選擇,在賣掉頭發和手表的時候,德拉與吉姆也是矛盾的,作者通過深厚的文學功底將那種矛盾的心理體現出來,引起讀者的共鳴,與此同時,也引出了一種更為珍貴的東西,那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兩個人相濡以沫的感情,雖然德拉以及吉姆都只是在社會底層生活的人,但是他們兩個人都沒有失去對生活的熱情,還有對對方深沉的愛,正是這種感情基礎,使得兩個人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文章的最后寫道:“德拉,”他說,“我們把圣誕節禮物擱在一邊,暫且保存起來。它們實在太好啦,現在用了未免可惜。我是賣掉了金表,換了錢去買你的發梳的。現在請你煎肉排吧。”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吉姆沒有了金表,雖然德拉沒有了靚麗的長發,但是他們得到了彼此的愛,白金表鏈是德拉頭發的延續,發梳也是吉姆的金表的延續,他們的生活還在繼續,他們其實并沒有失去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只不過將這種珍貴換成另外一種形式,幻化成為真摯的感情。德拉和吉姆之間的感情對于讀者而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引導力量。
(三)長短句式的搭配
在《麥琪的禮物》中,語言風格表現得十分明顯,尤其是長句和短句之間的結合,通過復雜的表達方式,將故事的內容詮釋得十分到位,加上文中還有倒裝句、對等句子等句式的使用,為小說的情節發展有更好的推動作用。長句主要是情感交流與表達的一種方式,而斷句則主要是一種思維運用的方式,短小的句子能夠讓人感受到主人公想要表達的心理以及情感。比如“如果希巴女皇住在氣窗對面的公寓,德拉總會讓她的頭發掛窗外一些天來晾干,只是為了使皇后的珠寶和首飾相形見絀。”這些句子可以表現出德拉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對她的長發的描述,可以為后文她賣掉頭發時的矛盾心情的出現做一個很好的鋪墊,融入了一些豐富的情感態度,使得小說的語言魅力更加深刻,為小說有一個自然的結尾提供更好的幫助。
篇2
關鍵字:小學;中段語文;讀賞式;實驗
所謂的讀賞式教學,是以賞為中介,讀為手段,合理的綜合傳統語文教學中的識字,閱讀和寫作教學,經由這種結合,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感悟和體驗,提高教學語文教學的效果和水平,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特別是提高學生基礎知識,口語交際,寫作閱讀的能力,為學生繼續深入學習語文打好能力和興趣的基礎。新課中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發展思維,認識世界,體悟美的重要途徑。這句話說明了閱讀對個人發展,生活,學習的重要意義,改革小學閱讀教學迫在眉睫,傳統的語文教學遵循循序漸進的模式,基礎,識字,讀書,寫作被刻意的分割,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就引入了讀賞式教學。
一、研究方法
我們將小學四年級的兩個班級,一班和二班作為對照組的實驗班,其中一班為實驗班,二班為對照組,在一班中采用讀賞式的教學模式,二班照舊使用過去的教學模式。實驗的模式是采用平衡組分層的設計,因變量是學生語文素養,自變量為讀賞式教學,并排其他干擾實驗的因素。在實驗開始前,把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的語文水平按照中下,中等,中上分為三個等級,經過實驗觀察,分析實驗對不同水平學生各項語文能力的營銷。在進行相當長的實驗后我們發現兩個班級在基礎知識,口語水平,讀寫能力上有顯著的差別。在實驗時要注意控制無關的變量,如教材,教學負擔,教師,時間等都應相當或相同。為了定量的描述實驗前后學生的差別,應在實驗前制定一定的測量表,以便分析,如興趣能力評估之類。
二、實驗結果
(一)興趣調查。我們將實驗前后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小學語文興趣量表進行調查統計,結果指出進行讀賞式教學展開教學活動的實驗班學生在語文學習興趣方面,不管是與對照班還是自身實驗前后的平均數差異檢驗都達到了顯著水平。具體在實驗前后平均數差異中,中下水平學生t=2.7,p
(二)語文素質。分析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前后的語文素養顯示,一,基于讀賞式教學的實驗班在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水平上,不管是與對照班還是實驗前后的平均數差異都達到了顯著水平。二,基于讀賞式教學的實驗班在語文閱讀水平方便,不管是與對照班還是實驗前后的平均數差異都達到了顯著水平。這說明使用讀賞式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升語文閱讀能力。三,基于讀賞式教學的實驗班在語文口語交際水平上,不管是與對照班還是實驗前后的平均數差異都達到了顯著水平。這說明讀賞式教學的指導和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是對中下和中等水平的學生更加有效。
三、討論與分析
(一)實驗前后的興趣分析。通過對實驗后前對照班學生和實驗班學生興趣的比較分析,我們發現讀賞式教學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和讀賞式教學對學生興趣的激發作用有關,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給學生提供機會,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一般有著沖動,好奇,愛表現,好勝的特點,讀賞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各種表現的機會。在課堂上,開展評讀課文的比賽,進行小組競賽,個人競賽,男女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強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去。在評價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先對朗讀者進行評價,再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朗讀,這能大大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二是通過質疑,引發學生興趣。疑惑是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觸發點,質疑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不斷的質疑可以引起學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在懷疑,解疑中不斷學習和成長,獲得提升。所以在讀賞式教學的讀賞中也應加入質疑,教師應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質疑,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把學習當成一種探索,覺得樂趣無窮,就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實驗前后語文基礎知識分析。通過對實驗后前對照班學生和實驗班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比較分析,發現讀賞式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這和讀賞式教學的特點有關,比較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靈活豐富的教學方法。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很難真正理解其意義。所以在讀賞式教學中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注意提醒學生對字形,字義的辨別,如讓教授學生生字時先讓學生讀一讀這些字,并組詞,比比誰讀的更準,在這種精神激勵模式下,學生更愿意去學習。二是重視積累,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語文基礎知識,積累好詞好句是學習語文,也是讀賞式教學的目的之一。介于小學生大多不知道積累什么,所以在讀賞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提醒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積累。在學習完每篇課文后,教師應讓學生把好詞好句抄錄到積累本上,也可以將課外閱讀中的好詞好句記錄在上面,課前或課堂中抽5分鐘讓學生們朗讀自己收集的優美句子,有強化積累的作用。三是教學生方法,領悟規律。語文基礎知識的內容很多,小學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識字的方法和基礎,但在實際作用中,我們發現學生還是容易將形近字和同音字搞錯,其真正的原因還是學生沒有真正掌握語文基礎的規律。所以在讀賞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對其中字詞的規律進行分析總結,如翹舌,平舌音,同音字問題等。可以一步步引導學生發現字詞讀音,字形的規律,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
四、總結
除此之外,小學中段讀賞式教學對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很有幫助,為使學生在生活,學習中能更好的交流,所以在讀問的環節,教師應根據學生日常生活的特點,設計貼近生活的導語,在讀懂環境,可以根據課文提出問題。總之讀賞式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水平,交際水平,還能顯著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加強學生對語文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駱忠云.讀賞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研究 2011(7)
[2] 陳斌.當代語文教育的主要弊端及其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3)
[3] 培忠.試論語文課程的實踐性[J]課程教材教法2003(8)
篇3
關鍵詞:商務英語;體裁分析;學術論文
Abstract:Business English major belongs to English for Especial Purpose,which leads to new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glish discipline.At present,the academic study of BE has been a focus for ESP.As a result,more and more BE research papers have emerged.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introduction of BE research paper based on Genre Analysis,which may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s for BE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Genre analysis;academic paper
中圖分類號:H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3
1.引言
隨著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不斷深入,對于學術論文寫作和交流能力的要求也相應地提高。學術科研論文寫作作為各種科研學術交流的主要形式已經成為學術交流的必備應用能力。學術論文具有高度的“規約性”,其屬于賦有特定目的的交際事件類型,因此一般遵循約定俗成的慣例,而引言是學術論文的第一部分,具有可辨認的語步模式。根據Swales的觀點,他采取“語步”(move)和“步驟”(step)來研究學術論文的引言,進而創建了CARS模式。CARS即 Create A Research Space,意為建立學術研究空間,這一模式表明學術論文引言作為一類體裁,體現了“建立學術研究空間”的交際目的。
基于體裁分析法的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研究是本文關注的焦點,因為學術論文的引言部分對于整篇文章的構建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通過引言的介紹,整個語篇的宏觀結構及典型的交際目的便非常清晰,因此,就學術論文體裁的特征結合商務語言的特定交際目標,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體裁分析對這類文章的語用策略指導具有一定積極意義。本文基于體裁分析方法討論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建構,以期能夠挖掘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語境的確定,模式的建立和語步分析的結構潛勢。
2.相關研究綜述
體裁分析理論最早是與文學研究密切相關的,之后由人種學家引入語言學領域(Swales,1990,p34)。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而今,語言學家們就體裁概念的界定而言,有兩個主要學派即:以斯維爾斯和巴蒂亞為代表的ESP學派(Swalesian ESP School)和以馬丁為代表的澳大利亞學派(Australian School)。 John M.Swales的觀點是“體裁是指包括具有共同交際目的的一組交際事件”(Swales,1990,p58);而深受韓禮德影響的澳大利亞學派則認為“體裁是一種有步驟,有目的的活動類型,其數量和社會行為的數量一致”。上世紀末,秦秀白教授對巴蒂亞的定義作過比較詳盡的總結,包括以下4個方面:(1)體裁是一種可辨認的交際事件;(2)體裁是不一般的交際事件;(3)在建構語篇時,我們必須遵循某種特定體裁所要求的慣例;(4)盡管體裁有其慣例和制約性,內行人仍可在體裁的框架內傳達個人的意圖或交際目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各個學派在定義上存在差異,但本質是一致的:
(1) 體裁是對交際事件的一種分類;
(2) 交際事件的分類標準由語篇的內部結構特征和約定俗稱的交際目的兩個方面決定;
(3) 體裁具有常規性和制約性,語篇內容和形式需要遵循體裁要求;
(4) 同一體裁下的不同語篇存在差異。
ESP學派的代表人物斯維爾斯和巴蒂亞是把語步(move)和(step)作為語篇分析的出發點,以學術和職業語篇為分析對象,總結歸納出特定體裁的基本語步和步驟。例如:斯維爾斯(1990)總結了學術論文中引言,研究方法,結論各部分的話步和步驟,這就為高級寫作和學術英語的教學等實際應用環境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專門用途英語研究方法也都把體裁視為一種社會活動,認為體裁可能隨著交際需要的變化而變化和發展。而本文所討論的商務英語學術語篇也正是基于這一學派的理論框架進行分析與演繹,并借助語料庫的思路預期這類型文章引言寫作實踐的謀篇布局。
3.研究設計
3.1 研究問題
本研究集中討論商務英語學術語篇是否具有可辨認且固定的語步?這對同類型文章的引言寫作有何意義?
3.2 研究方法及設計
眾所周知,有關商務英語的學術期刊并不很多,事實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所分析的100篇文章主要從來源上分為2個部分:其中60篇選自于《中國ESP研究》,《商務外語研究》和《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討會論文集》3類與商務英語專業密切相關的期刊及會議。目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商務英語研究領域獨占鰲頭,由其主辦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國內這一學科發展最新,最全面且最專業的水平。而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討會則是在商務英語學科不斷發展前進的見證者,因此,選自于以上期刊及會議的60篇文章可以被視作發表于專業類期刊及會議的商務英語學術語篇,其余40篇選自于中國知網最新的以商務英語為題的學術論文。這些文章的選取旨在能夠多渠道的采樣文本,具備廣泛性。本研究依據斯維爾斯的學術語篇引言分析的理論框架對所選取的篇章進行了語步分析及頻率統計,并根據數據討論給出了研究結果分析與說明。
4.結果與討論
4.1語步分析
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部分的體裁結構特征:
斯維爾斯的體裁理論為體裁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強調交際目的的關鍵作用。他首先著重研究了學術研究論文的引言部分,提出了“創建研究空間”分析模式,并對引言部分進行了語步分析:首先,建立研究范圍;其次,建立研究地位;再次,占據研究地位。論文引言的語步模式、專業類期刊商英論文引言特征及專業類各語步統計頻率分別如表1、表2、表3所示;表4、表5分別給出了非專業類期刊文章語步模式和非專業類各語步統計頻率。
表1非常詳細的列出了斯維爾斯關于學術論文引言語步的模式建構,共3個Move,每個語步下面細化為具體的步驟層次,但當這個語步分析應用到實際刊發的商務英語學術論文時就發現,這類文章的作者并不是嚴格按照語步順序撰寫文章,即使出現循環的步驟,只要滿足寫作需求都可以實行。這一點在下面語步統計的具體數據中得到了證實。表3專業類各語步統計頻率中,例如摘自《中國ESP研究》中的文章,論文引言中雖然也出現了3個Move(語步),并且第一個Move中的3個Step與斯維爾斯的完全重合,但是當引言分析進行到第二個Move時,發現傳統的學術論文引言中所包涵的4個步驟縮減為2個,第三個Move中的4個Step也只出現了其中2個。由此可見,學術論文的嚴謹邏輯是3個語步大框架所承載的,豐富的步驟推進會讓文章的交際功能獲得銜接鏈條的集約化,但是省略其中的一些具體步驟也并沒有影響到語篇所應完成的交際目的,因而,對于專業類期刊中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分析可知,這部分寫作的基本架構是3個宏觀語步分別是Move 1:確定研究范圍;Move 2:提出研究具體問題;Move 3:介紹自己在研究的具體問題上所作出的貢獻(研究成果),當這3步確立之后,引言部分的語篇功能已經建立,具體步驟的參與例如表2,表3中的各個步驟實施順序使得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這類交際事件類型完整而嚴密。這也說明,學術論文引言這類語言體裁,是有一定的,相對固定的典型的整體建構形式,體裁組織著功能語體,并且這些體裁不僅有語體的共性,還具有各自不同的語言使用特點和語言組織特點。從以上的表4和表5統計的頻率可知,這些發表在中國知網非商務英語專業類期刊的學術論文的引言部分的Move1和Move3也基本符合斯維爾斯的提出的“創建研究空間”語步模式,但Move3中的step4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章直接在引言部分指出了文章的結構,這主要是由于各類期刊或文章篇幅的要求不一致,因為非專業類期刊所發表的商務英語學術語篇對文章引言的邏輯安排并不作要求,畢竟這些期刊所刊發的是各學科各門類文章,因而更加注重論文內容的創新及結論的時效性。另外,CARS模式的Move2中的:step1: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質疑(Counter-claiming);step2:指處其不足之處(Indicating a gap)基本都沒有出現在引言中,可見我國論文作者對Move2即提出研究的具體問題(Establishing a niche)這一步驟的寫作習慣傾向于注重step3和step4的提出問題與繼續研究這兩個語步。總之在非商務英語專業類型的期刊上所發表的文章中,語步統計頻率表基本呈現出了學術論文的引言步驟,但商務英語語篇的學術結合商務專業的特征并不明顯,而且并未涉及CARS模式的全部步驟。但是Move1與Move3:確定研究范圍(Establishing a territory)和 Move3 的概括研究目的(Occupying the Niche)的各個步驟基本在絕大多數的文章都得到了謀篇布局時的重點陳述。這證明了斯維爾斯的學術論文語步模式是廣泛,通用及規約性的,它對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的建構是有指導意義的,當然由于文章內容和交際目的的異同,當作者在應對不同的征稿意見及個人特定的寫作習慣時,引言中的各個語步有所變動。就這點而言,無論是商務英語專業類抑或是非商務英語專業類期刊中的文章在引言寫作中都沒有差別。
5.結語
中國的貿易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商務英語的學科建設是時展的客觀要求。但只局限于模仿通用英語的教學與
研究方式是無法與現實的需求接軌的,因此,商務英語必須建立本學科實踐特有的并且可循環的認知模式,而這就一定要在理論上得到基礎層面的支持。商務英語學術科研的發展從根本上制約著此類人才的培養,商英學術論文正是承擔這類科研的載體,本文所討論的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引言就是試圖以體裁分析的方法探索這類新興學科的學術論文的結構潛勢,體裁的雙重性即商務交際性及學術交際性使得這類特定的語篇在引言部分充分體現出了學術體裁的語步建構,全文的分析以期能夠通過體裁的分析方式提高商英學術論文引言的框架指導,進而推動商務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的更多的探究與研討。
參考文獻:
[1]Bhatia V 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A Genre-based View[M].London & New York..
[2]Bhatia V K.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 & NY:London & NY:Longman,1993.
[3]Swales J M & Feak C B.English in Todays Research World:A Writing Guid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120 -156.
[4]Swales,J.Genr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陳平.外貿英語寫作教學新思路:語篇體裁分析理論及其應用[J].外國語,1999(3):28-30.
[6]韓金龍,秦秀白.體裁分析與體裁教學[J].外語界,2000,(1):11-18.
[7]鞠玉梅.體裁分析與英漢學術論文摘要語篇[J].外語教學,2004(2):32-36.
[8]葛冬梅,楊瑞英.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現代外語,2005(2):138-146.
[9]李戰子.學術話語中認知型情態的多重人際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353-358.
[10]李宣松.體裁分析與商務語篇[J].外國語,1997(2):26-29.
篇4
關鍵詞:思品課;學生;作文;立意;關系
靈活的進行思品課程的教學安排與設計,這對于提升學生作文審題立意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初中思品課程中講述的很多內容都可以成為學生作文立意的有效素材,不少教學知識點都在引導大家加強對于社會生活的觀察與感受。有效的利用這些教學資源,這不僅能夠很好的發展與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生活感知能力,這些課堂上的學習感受也會慢慢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會為學生在獨立作文時提供很好的素材與引導。這些都是對于學生作文立意的有效輔助。
1、豐富學生對于社會的觀察感受
初中思品課程中的不少教學內容都和社會生活有關,在進行這些知識點的教學時,教師應當有意識的豐富學生對于社會的觀察與感受。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與情境下感知一些社會問題,并且讓學生對于很多實際情況有更清晰的獲知。這樣的教學過程首先能夠極大的豐富理論知識的教學,能夠為課堂教學帶來拓寬與延伸,同時,學生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也會形成一些自己的觀察與感受。這些都會慢慢轉換為學生在作文寫作時的有效素材,并且能夠為學生作文立意提供很有價值的引導。這便是思品課教學和語文作文教學間的緊密聯系,這也體現了思品課的教學中對于提升學生作文立意的輔助功效。
例如,講到《了解基本國策與發展戰略》時,我便設計了相應的課外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我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并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學習的勞動成果。對于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隨時幫助學生解決。這個教學活動不僅極大的凸顯了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大家在過程中對于我國的環境與資源利用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也有了較好的獲知。最為重要的是,當學生在寫到和環境以及資源相關的作文時,學生會找到很多好的立意點。這便是靈活的展開思品課教學能夠為學生的作文立意帶來的積極促進作用。
2、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范疇
想要深化學生在思品課堂上的學習體驗,這需要教師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與知識范疇,并且要有意識的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與內容。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好的課外讀物或者文章為思品課上的知識教學提供輔助。這會引導學生從一個不一樣的視角來理解與體會課本上的內容,并且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范疇。這對于學生在作文立意上同樣會是一種促進。隨著學生閱讀量的不斷豐富,大家在寫文章時也能夠找到更多好的立意點,并且找到更多有價值的寫作素材。這便是思品課的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作文立意間的緊密關系的體現。
在思品課堂上,教師可將語文課文、美文欣賞、新聞報摘等有選擇地引入課堂。如現代女作家畢淑敏的《誰是你的重要他人》這篇文章,便可以作為相關教學知識點的有效輔助,這篇文章的閱讀對于幫助學生審視自己的人生成長歷程是大有好處的。這篇文章無論從文采上還是從事實的說服力上都是震撼人心的,將其引入課堂,對于引導學生解決“什么是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我的重要性”的問題都大有裨益。這些閱讀過程同樣能夠為學生的作文立意提供很好的輔助,能夠讓學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更多富有亮點的表達。
3、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活躍
思品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保障學生對于一些基本的知識點有較好的理解與吸收,教師也要不斷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于很多知識點有更深入的理解與吸收。想要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善于引入一些有意思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欣賞一些相關畫作或者影視作品,讓學生感受這些作品表達的內容,進而輔助學生對于課本內的知識點的理解與吸收。這個過程同樣會為學生的作文立意帶來實際幫助,會豐富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強,這些都是保障學生在寫作文時有準確的立意點的基礎所在。
如在講《豐富多樣的情緒》時,教師便可以將達?芬奇的著名油畫《最后的晚餐》給學生們展示出來。在分析畫面中的人物驚恐、憤怒、懷疑等面部表情、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的同時,告訴學生,人的情緒是豐富多彩的。漫畫的最大功能是留有許多的空間讓我們去聯想,在夸張、諷刺與幽默的表達中帶給學生很多感悟與體會。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說漫畫、畫漫畫、展示漫畫、給漫畫取名、給漫畫增加對話、根據漫畫寫故事等形式激活課堂,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思維能力的提升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主題,這對于學生自身在作文時合理的進行審題立意也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4、結語
上好初中思品課,這會為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有效立意提供很好的輔助作用。首先,教師要深化學生對于社會生活的觀察與感受,這些都會慢慢轉換為學生在作文寫作時的有效素材,并且能夠為學生作文立意提供很有價值的引導。教師同樣應當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與知識范疇,這對于學生在作文立意上同樣會是一種促進。教師也要不斷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于很多知識點有更深入的理解與吸收,這些都是保障學生在寫作文時有準確的立意點的基礎所在。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跨文化 英美文學 語言藝術
語言是人類敞開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類搭架心靈橋梁的快捷方式,是人類情感交集的抒發模式,是人類釋放悲喜的表達公式。如何淋漓盡致、唯美完善地運用語言這門深奧的哲學,是一種深內涵、高層次的學問。所以,語言是一門藝術。文學作品在體現地域文化,融入時代特征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和挖掘,是體會語言藝術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在世界文化不斷交融的今天,以跨文化的視角,虛心學習他國文學作品是非常必要的。在這些他國文學作品中,英美文學作品是很好的代表之一,審視和賞析英美優秀文學作品的語言藝術,既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一、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藝術之源
每一種文學作品都有其特有的土壤。我國的文學作品來自于炎黃子孫五千年的文化積淀,英美文學作品來源于古希伯來的基督文化和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傳說。
(一)重要源泉之《圣經》。古希伯來的基督文化經過后人的總結提煉,形成了《圣經》這顆皇冠上的明珠。《圣經》不僅是基督教的宗教教義經典,從更為深遠的文學發展角度來看,《圣經》還是古希伯來各路文化的融合總匯,更是基督文化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結晶。所以,《圣經》作為英美文學的重要源泉,對英美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具有無可取代的影響。
具體說來,英美文學作品對《圣經》的運用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方法是比較容易辨認的,作者直接引用《圣經》中的故事作為素材。比如說長詩《貝爾武夫》,詩中提及了上帝,而且對妖怪格蘭代爾的淵源也做了介紹,這都是直接取自于《舊約全書·創世紀》;另外,14世紀詩人威廉·朗格蘭寫的寓言故事《農夫皮爾斯的幻象》,也是傳播基督教精神的藍本。對于這類文學作品的閱讀,需要有對《圣經》的基本認識,才能夠更好地體會其中的歷史背景。第二種方法是將《圣經》中的寓意融入到作者自己的故事中。對于這類作品的理解是比較難的。作為中國讀者,要想弄清其中的寓意,需對《圣經》中的典故有更為深層次的了解。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從始至終都滲透著基督教義,就連布滿灰塵的客廳都有其特有的象征意義;浪漫詩人拜倫的《希伯來歌曲》利用《圣經》中的題材來訴說著自己的情懷;《掃羅王最后一站之歌》的故事直接取自《舊約全書·撒母耳記》,歌頌古以色列人不畏壓迫,勇于斗爭的精神。第三種方法是作者不再故意引用或者變通《圣經》中的故事和寓意,而是已經深入到作者的意識之中,潛移默化地將其思想融入作品。這類作品常常具有一定的歷史真實性,以此類人或事件為故事背景,反映人類的道德、欲望、性格以及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
(二)重要來源之古希臘羅馬神話。古希臘羅馬神話是歐洲文明的根基,到如今,影響歐美,具有初始文學的特點,藝術魅力極其獨特。她在故事情節的編排和審美特征的藝術表現手法上都是后世一切文學無法比擬和模仿的。以希臘神話為例,馬克思曾經這樣評價:“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寶庫,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臘文學——希臘藝術的前提是希臘神話。也就是已經通過人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這就是希臘藝術的題材。”
綜合而言,古希臘羅馬神話為英美文學作品提供了兩個方面的重要支持:首先,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希臘神話是歐洲文學的發展基礎。古希臘三大著名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著名的戲劇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紀詩人但丁,以及歐美大批的近代作家,他們的作品中無不滲透著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形象。但丁的《神曲》通過長詩敘述的形式,闡述了古希臘神話中神的體系和情感線索。其次,提供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古希臘羅馬神話注重刻畫人物的形象、個性,同時,并追求人物的完美。其實這些人們崇拜、贊美、敬仰的神們,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他們的愛恨情仇甚至還不及人理性。所以,這些英雄們時常也會犯錯,時常也會不如意。比如尤利烏斯潛入特洛伊軍營殺死色雷斯國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重新和好。尤其是后來獻計木馬,使希臘聯軍取得了特洛伊戰爭的勝利。英美文學中體現的追求自我、講求自然美、樂觀主義的精神均可以在這些神話故事中找到原型。之所以神話故事能夠源源不斷地成為英美文學作品的創作源泉,是在于他們謳歌的英雄品質、贊揚的斗爭精神。
二、跨文化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藝術特點
跨文化研究并不是一個新課題。在當前世界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各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人們取長補短的迫切性更為顯著。在多種文化的碰撞、交融中,選擇文學作品作為研究對象,是理解、消化不同文化的一種快捷且有效的方式。英美文學作品是西方國家文化現狀與審美情趣的綜合體現,這些文學作品不僅展現出了西方國家的民族特點與時代特征,更蘊涵了西方文化思想與內涵。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這樣,才不至于在日常交流中,產生誤解和沖突。
(一)跨文化視角的原則
1.尊重文化差異。之所以叫跨文化視角,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尊重文化差異。所謂文化差異,包括風俗差異、價值觀差異和思維方式差異。其中,風俗是指各民族在長期的聚居,經濟交流中創造的獨特文化。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性,不同的風俗習性形成了不同的風俗文化。比如說,我國漢語中的“老”字,含有對人尊稱的意思,我們常說的“老師、老人家、老前輩”等等,而英語中的“old”不僅表示年紀大,還含有落后過時,跟不上時代的意思。再比如,漢語中的“紅”字,代表著傳統觀念中的喜慶,紅紅火火、鴻運當頭等,是吉祥如意的代名詞,而英語中的“red”僅僅表示顏色。價值觀表示個人對客觀事物及其特性的總體評價,因歷史背景、社會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價值觀。以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為例,在我國的文化里面,個人主義是一個貶義詞,它是自私的利己主義,是不值得提倡的,我們更注重集體主義,要舍小我顧大我,要舍小家保大家。而在英美國家,他們強調個人主義,崇尚個人價值,甚至認為個人主義的體現是民主的象征。思維方式則體現在精神、物質、行為等諸多方面,是文化特點的集中反映,影響深遠。比方說,我們強調辯證的思維方式,凡事要看其兩面性,做事講究中庸之道等,而英美文化中更注重邏輯思維,注重對事物本身特點的研究,注重數據分析,定量分析。這些不同的文化差異,正是我們跨文化研究的出發點。所以,尊重文化差異是跨文化研究的第一原則。
2.實用性與交際性并重。實用性要求在進行跨文化的英美文學作品研究中,需充分尊重客觀的現實環境,將有用的材料與實際語境結合起來,將特有的文化內容與語言特點結合起來。在實用性原則下,加深對作品的認識程度。交際性要求通過跨文化的文學作品研究提升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是對實用性的延伸。語言是交際的主要手段,也是文化特征的重要載體。在文學作品研究的過程中要提升跨文化意識,在對語言知識有基本認識的基礎上,了解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特征,通過對文化的解讀,實現基本的語言交流和溝通,促進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展。
(二)英美文學的語言藝術特點
1.源于現實而高于現實。英美文學作品源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對英美文學作品的解讀,需綜合其所在的社會文化背景,在對英語語言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認識基礎之上,進行滲透和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表現力更注重反映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對社會價值取向的判斷和理解,是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感悟和體驗。美英文學中的語言文化以及文體風格是變化多樣的,在語言的表現力上也更加豐富,表現力多元化。因此研究文學作品的過程,是領略文學作品中的豐富內涵的過程。
2.多方面引用和發揮經典。多方面引用經典既是英美文學作品的特點,也是其語言藝術豐富的奧秘所在,簡單的語言透露著耐人尋味的故事。比如希臘英雄阿基里斯的“Achile’s heels”:阿基里斯在嬰兒時期時,他的母親海洋女神特提斯就捏著他的腳后跟將他置于斯提克斯河里浸泡,在這神奇的河流中進浸過的他擁有了刀槍不入的身體。但是由于母親捏著他的腳后跟而無法完全浸入河水中,這未曾被神河之水浸過的腳后跟就成了他的致命缺點。在他攻占特洛伊城時,太陽神的一箭正中他身體唯一的缺點即他的腳后跟,最終因此斃命。從此以后,“Achile’s heels”在文學作品中出現時,表示“要害部位、致命的弱點”的意思。
3.強調戲劇性獨白的使用。在英美文學的部分作品中,戲劇性獨白使用較多。戲劇性獨白最早出現于1857年,詩人索恩伯里在著作《騎士與圓顱黨人之歌》中的部分詩歌被稱作“戲劇性獨白”。到1886年,丁尼生的作品《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勒官》的出版,使“戲劇性獨自”具有了權威,開始被廣泛運用。戲劇性獨白使作者與說話人分離,例如在羅伯特·彭斯的著作《威力神父的禱告》中,不光能聽到主人公的聲音,還可以隱約聽到作者對主人公的評價,雖然評價不具備權威性,但給作品留下了想象空間。
三、結語
英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藝術體現在引證經典,源于現實而高于現實,且戲劇性的獨白參入,使作品更為生動。在當前的世界多元化背景下,我們需要以更積極的心態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文化,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的賞析,去學習新的文化,促進交流。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語言感悟;情感共鳴;審美體驗
一、語言感悟是文學作品教學的切入點
文學語言以形象描繪為主,以含蓄見長,里面隱含著大量的信息。因此欣賞這類作品,要領會“言外之意”,聆聽“弦外之音”,捕捉“象外之象”。
1.著眼于課本朗讀,讀中帶感
朗讀可以促進學生語言感悟能力和語感的形成。教師既可示范,讓學生感受文章意蘊,激發學生朗讀熱情;也可播放錄音,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受到感染,沉浸于文學的優美意境中。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章中關鍵處品詞析句,加強朗讀,品味作者語言的佳處。
2.立足于課堂設計,引中促悟
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中創設意境感知語言魅力,創設意境的教學設計有利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通過想象走進課本,加深感受。
3.潛心于語言品味,品中帶思
立足于語言感知,揣摩語言運用的妙處,以言語作為利器去品讀文學作品,品中帶思,培養學生的語言敏感度與直覺思維力。
二、情感體驗是文學作品教學的共鳴點
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所言:“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維,經定而后維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也。”一切文學作品都有它們內在的情理經緯與情感脈絡,解讀、賞析文學作品就必須探本求源,尋找內理,把握心聲。“披文入情”,閱讀教學中把握文學作品的內在情感的律動,尋找共鳴點至關重要。
1.利用文本優勢,調動情感體驗
教材的美文中,有著深厚的情感底蘊、潛在的情感力量,因此充分利用文本優勢,構建文學教學情感體系。如李密的《陳情表》傾訴了自己與祖母生死不離的真摯情感,沈從文的《邊城》表達了對湘西世界美好的情懷,李白詩篇對大好河山的贊美,杜甫詩句傾訴憂國憂民的思想。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積蓄,在優秀的文學作品內在情感因素的驅動下,加大情感熏陶的力教,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2.創設課堂情境,激感體驗
在實際教學中,可利用課前導入來鋪設情境,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課前導入:“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童年,感受一下他成長中的酸甜苦辣。”此解說詞營造了情感教學氛圍,無疑激發了學生對文本最初的情感體驗。
3.精讀精析作品,加深情感體驗
可以在讀中悟、悟中讀;可以通過老師慷慨激昂、聲情并茂的精析,加深情感體驗的力度。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的情感教學情景:品讀結合,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和認識“一陰一晴”兩種不同的情景而帶來的“一悲一喜”兩種不同的心情,這是理解全文思想情感的著眼點和著力點。通過教師的課堂調控:作者、“古仁人”“遷客騷人”的悲喜觀之間有何區別與聯系?你的悲喜觀如何?你所追求的是何種悲喜觀、苦樂觀?學生對作者追求古仁人的那種悲喜觀便會產生強烈的共鳴:身處逆境不自悲,身處順境不自喜。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禮。這種折射人文體驗與情感景致的文學作品教學的效果與影響自然不言而喻了。
三、審美教育是文學作品教學的制高點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在文學教學中,不僅要有美育滲透,這應引導學生以童心與愛心去發現美的蹤跡,感受美的愉悅,領略美的魅力。
1.尋找美點,加強審美積淀
新教材中美的內容與形式可謂豐富多彩,可以加強學生審美積淀。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引導學生感受月光下荷塘的寧靜、朦朧的詩意美,體會作者暫時超脫平常我的自在與快樂的人生;教學蘇軾《赤壁賦》,引領學生體會泛舟赤壁飲酒賦詩的快樂,更要理解作者超然的人生情懷。
2.立足差異,加強審美效應
立足文本中存在的閱讀空白,立足學生個體間的閱讀水平與審美情趣的差異,對于美的品味會產生不同的觀照進行有個性化的審美教學。由于文學作品欣賞的多樣性,教師要因勢利導,提高學生的認識與鑒別能力,讓其學會取其精華,舍棄糟粕,去偽存真,自覺欣賞文學作品中的自然的、真實的、健康的、高尚的美。
3.引進美讀,加強審美感悟
鑒賞文學作品,就要把握文學語言,就必須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通過朗讀可以充分感受語言的張力與豐富的意蘊,朗讀時要讀出語氣、語感、語趣、語味,體現文學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情趣性、哲理性等,加強對文學語言的審美感悟。
篇7
【關鍵詞】跨文化教育;網上研習;粵港;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B【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3―0077―04
引言
作為一種維系世界和平友好、共同繁榮的國際教育思潮,跨文化教育在人類歷史上久而有之。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力正式倡導開展跨文化教育以來,轟轟烈烈的跨文化教育的熱潮迅速傳遍世界各地,不少國家紛紛建立跨文化組織機構、跨文化教育培訓與研究協會等。然而,熱潮背后的反思亦很重要,本文通過分析實施跨文化教育的具體要求以及在我國香港和廣東的重要意義,借助項目的實施,探索粵港配對小學生網上研習中對于跨文化教育的支持,從而總結跨文化教育實施的成功經驗應包括:政府、社會研究機構、學校等的支持,成功的跨文化活動環境的構建,更多的對話交流和一線教師與眾多研究者的努力,以及應在日常學校教育中加強跨文化教育。
一 跨文化教育的涵義、要求
《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進行界定,廣義上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狹義上是指“一種生活方式,是我們生存、思維、感覺和別人發生關系的環境,是聯結人們的黏合劑”,“包括如何生活,如何組織社會及人們在不同場合的表現,風俗習慣,亦即吃什么,如何吃法,各種禁忌等”[1]。嚴格地說,與強調消極的被動性共存的“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不同,“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更注重主動性與互動性,它常被研究者們同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等聯系在一起。跨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接受并欣賞文化差異,其目的是要在多元社會中通過教育,了解各種文化的差異,關注各種文化的相互關系,相互理解、尊重和對話,以發展和維持一種能夠平等共處的生活方式。跨文化教育不僅包括國際間的跨文化教育,還包括跨種族教育、跨民族教育,以及屬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群體的文化教育[2]。
跨文化教育于20世紀90年代興起,如今已成為一種國際教育思潮[3],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為其發展和推廣做出了很大貢獻。1982年在世界文化政策大會上,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中指出教育對于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并隨后開展促進跨文化教育的“世界文化十年”活動;1992年,在日內瓦召開的第43屆國際教育大會(主題為“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上,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了對開展跨文化教育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提議――《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1996年,又了《國際理解教育:一個富有根基的理念》專題報告,指出,可以在學校教育、課程與教學過程中進行跨文化教育。對于跨文化教育的具體指導是在2006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跨文化教育指南》,關于跨文化教育的具體目標、實施的主要原則和措施等問題均在此指南中得以說明。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大力倡導下,許多跨文化組織機構紛紛建立,如歐洲跨文化教育培訓與研究協會,美國國際跨文化教育協會等。跨文化教育得到各國政府和學校的重視,并得到普遍推廣。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鼓勵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促進理解與溝通,減少沖突,促進和平友好共處。
跨文化教育的目標[4]如下表,應包括認知、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
二 跨文化教育對我國香港和廣東的重要意義
當前,跨文化教育對我國這樣一個擁有著多個少數民族和地區的國家的教育發展來說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是面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我們不得不鄭重思考如何處理好多民族文化、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沖突、區域文化差異等問題,以及如何通過教育的手段從年輕一代、孩童入手,構建相互了解、尊重與和諧共處的美好環境和氛圍。
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廣東省(簡稱粵港)的文化差異,主要來自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施行的不同政治經濟制度,所造成的在社會價值觀念上的偏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人口大部分由來自深圳和珠江三角洲等地的移民或后代組成,雖然在由于歷史上的原因使得曾處于不同國家管轄,但并不影響兩地相近的習俗和語言溝通,可以說實屬同源文化。而現在面臨著同樣的發展挑戰,兩地政府正在加大合作進度,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更多的溝通和相互包容,尤其是充分利用教育的手段謀求未來兩地之間社會觀念的趨同,以求將來在科技、衛生、經濟、環境等各方面的合作更上一個新臺階。
三 粵港配對網上研習簡介
由華南師范大學李克東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李芳樂教授主持,于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期間進行了由華南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南山教育局協辦的《粵港配對學校網上游戲專題研習》,通過香港和廣東(深圳和廣州)兩地學生使用一套融合電腦協作學習討論平臺和網上游戲的虛擬學習社區(學習村莊Learning Villages)進行對學生在跨文化環境下協作知識建構的探究,屬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CSCL)促進知識建構研究》的子課題,參與此次研習試驗的學生為廣州2所、香港12所小學和深圳11所小學五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學校配對原則為配對后的每一個小組必須由廣東和香港的小學生組成。即,或深圳的幾個學生或廣州的幾個學生的學生,加上香港小學的幾個學生組成一個隊,具體分組方法為,以班為配對基礎,分別將香港和廣東參與學校的同學進行分組,每組約3-4人,一組廣東學生組和一組香港同學組合在一起,組成一支跨校協作隊,即,每隊人數為6-8名同學組成。每一支跨校協作隊就一個專題研習主題在同一個“村莊”里面進行跨地討論,共有3個專題可供選擇,在研習結束階段,每一跨校協作隊共同商定、制作、提交一份研習成品。
跨校協作隊的建立如下圖1:
研習的過程中,一線教師的任務包括“面對面引導和點評”和“網上引導和監察”,以期對學生們的專題討論在必要的時刻提供及時的幫助和引導,以提升學習效能。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主要包括對學生專題研習相關知識建構的引導,以及鼓勵和促進同學們彼此的分享和協作。注重交流是本次跨校研習中一直重視的環節,參與研習的學生和教師除了在互聯網上溝通(包括專題討論中“互相認識屋”、“我的感受屋”等以人際交流為主要目的的討論屋和“白色污染是什么”、“空氣污染的源頭是什么”等以知識建構為目的的討論屋)之外,還進行了4次面對面的交流會議,如下表2:
四 對粵港配對網上研習項目的反思
項目結束后,從跨文化教育的視角,考察學生的變化,我們發現:
1 認知方面,學生并不能很準確把握彼此的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需在教師的解答下才得以明白。例如廣東小學生在討論香港的“舊屋是否需要清拆”時的困惑。這可能與小學生自身年齡幼小、受教育程度較低有關,但同時也可能與日常學校教育在跨文化教育這方面強調力度不夠有關;
2 技能方面,小學生們都能主動與他人交流接觸。尤其是很多“村莊”里還有學生們建立的 “相互認識屋”和“反思屋”等,積極地同教師、小伙伴們打招呼,問好;在討論過程中,即使遇到完全相逆的觀點,也會禮貌的解釋自我的觀點,虛心接納他人的意見,逐步增長集體的智慧;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準備送給配對學校同學象征友誼的小禮物,這主要與教師和研究者的鼓勵和要求有關。
3 在情感方面,小學生對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所持的包容、尊重和開放心態可以從他們的討論記錄和交流心得中表現出來,學生們很渴望去彼此的學校和所在地的博物館等有紀念意義的地方參觀,對彼此的文化表現出欣賞和尊重的態度,同時,學生們都渴望再次參加這樣的活動,認為收獲不少,“我覺得好開心和認識了新朋友,學到團隊精神……”
本次研習可以說,得到了圓滿成功,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參與研習的學生一致認為收獲頗多,包括對研討知識、和他人交流的技能,都盼望能夠參加下一次如此的研習,教師們也在研習過程中,使自身得到了發展,能力得到了提高,不少教師對于協作學習、小組學習、知識建構的認識更加深入,并以論文、教育敘事、教案等形式作出反思。對于研究者來說,研習為進一步分析和調查積累了寶貴的數據。所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習作品在最后研習結束階段都以報告等形式展示出來,以供交流和借鑒。
五 本次粵港配對學校網上研習帶給跨文化教育的啟示
1 在宏觀上,開展跨文化教育需要政府、社會研究機構、學校等的支持。只有在政府、社會研究機構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這樣的跨地區的項目才能順利進行。本次研習就是在得到深圳南山政府、華南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鼎立幫助,才使得項目整體以及每一次會議和交流都很成功。
2 注重跨文化活動環境的構建。本次研習中平臺本身對跨文化教育的支持功不可沒。本次粵港配對學校網上研習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交互特性,依托“學習村莊”這樣一個功能較完善和成熟的虛擬學習社區,為分別來自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地學生搭建了一個平等、互助、協作的交流和學習的空間。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教育促進中心開發的基于虛擬社區的學習村莊(Learning Villages)。它曾多次被用于研習(2006年10月28日,由香港十五所本地中學、五所內地中學、兩所來自美國的中學參與以推動三地的學術及文化交流為目的的“學習村莊”跨地專題研習,并取得了圓滿成功),其在技術和配套教學法上經多次改進,力求完善。LV將游戲和學習集于一身,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社會交往、游戲和學習。LV中不僅有輕松愉快的休閑時光,也有嚴肅的學習活動,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都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在社區中,根據學習網絡社區中的生存規則,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項目啟動之初,每一個學生都是學習村莊里的一員,擁有學習、娛樂,建造房屋(觀點)、道路(觀點的聯系)和村莊(討論話題)的權利,每個學生所擁有的初始財富值都是兩萬“多郎”,對于每一位村民來說,在村莊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可以參加任何一個主題的討論,并可以回復或者發起討論話題。任何一個小組的成員都由兩部分學生組成,一部分為香港的小朋友,一部分為廣東的小朋友,或深圳,或廣州。因而,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話題的發展,知識點的成功建構,以及之后項目結束時的成品制作,都離不開彼此的互相幫助,積極配合。
3 跨文化教育需要更多的對話和交流。這包括通過互聯網的交流和實時的面對面的交流。項目實施中所進行的四次督導會議很重要,其中三次面對面交流會議使得粵港三地的學生和教師有機會進行對話和協商,很多亟待解決問題都是在這樣的會議上得到解決。從最初的深圳教師發給香港教師的郵件被香港服務器誤斷為垃圾郵件得不到回復,到教師們需要在一起協商以得到家長支持孩子參與“學習村莊”的活動,到香港教師與廣州深圳的教師習慣使用的聊天工具不同,沒辦法進行實驗后的實時在線商討,到三地教師都發現孩子們在“學習村莊”里的討論缺乏邏輯性需要某些發帖模板,如“建議句式”的支持,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在4次面對面交流中得以解決的,因為每一次交流都要求教師們做成功經驗分享和困難的求助,會議的內容也被整理為文本或電子文檔,并為教師們共享。
4 不能忽視一線教師和眾多研究者的努力。教師在引領小學生參與交流學習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往往作為學生們的行為示范者,他們對于異域文化的看法和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看法和態度。本次研習的教師們對待每一次交流的認真和細心,使得孩子們也成長了不少,去香港訪問的深圳和廣州的小朋友們都小心翼翼地帶著自己或親手制作或精心挑選的禮物,在訪問的時候贈給平時在網上交談的香港小朋友,小朋友們都相信這份正在萌芽的友誼將萬古長青。深圳教師時刻教導孩子們要用禮貌用語和香港孩子交流,嚴厲批評使用粗魯語句的行為。當香港小學生對深圳“K形饅頭”表示不解時,香港教師又很耐心地向同學們解說。項目結束時,由教師們總結的交流、體會都以教育敘事、論文、研究報告等形式展現出來,他們的努力的確不能忽視。深圳教師帶領來訪的香港小朋友參觀博物館,讓香港孩子了解我們祖國大陸的青銅器和動物標本,感受彼此的文化底蘊。但是,如果條件允許,最理想的是,教師們在進行跨文化教育活動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展示給孩子們的關于異域文化的相關知識的材料和資源。
參考文獻
[1] 劉春玲.高校外語教學與跨文化教育[J].英語教學,2009(4).
[2] 黃志成,魏曉明.跨文化教育――國際教育新思潮[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3] 馮邦彥,段晉苑. ”深港創新圈”:理論基礎、運行機制與合作優勢[J].特區經濟,2008(5).
[4] 周玉霞,李芳樂,尚俊杰.玩還是學:學習村莊中學生的知、情、意、行[J].中國遠程教育,2008(1).
[5] 香港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教育促進中心.以配合”學習村莊”進行專題討論的教學法[Z].中國香港,2008.10.
An Interpretation on Online Learning of Matching between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YU Ming-mei LI Wen-guang
(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Normal College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China )
篇8
(東北石油大學外語學院,黑龍江大慶163318)
摘要:針對外語學習者在文化負載詞層面對文本理解上出現的常見錯誤的討論,本文展開實證研究,目的是探討在外語教學中講解典型詞語的文化含義,揭開詞語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詞匯層面上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關鍵詞 :文化負載詞;文本理解;文化意識;詞匯層面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05—0120—02
收稿日期:2013—11—28
作者簡介:趙璞(1979— ),女,黑龍江大慶人。東北石油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及語用學。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必然會在詞匯層面上有所反映。學習英語文化負載詞在理解和翻譯中常見的錯誤是:被語言概念意義對應所迷惑而把握不住它們與漢語在社會文化背景意義上的差異。在進行詞匯教學時,教師除介紹詞匯的字面意思及詞的搭配方面的知識外,還應指出英語詞匯在文化內涵方面不同于漢語之處,糾正學習者目的語文化的錯誤定型,逐步培養學生的目的語文化意識,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發展。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從近年來我國外語教學所暴露的問題可以看出,當前教學的薄弱環節是詞匯教學,而詞匯恰恰是歷史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文化教學除了對所學詞語進行必要的講授外,還應深入到更深層次的文化背景,強化詞語的認知功能和文化功能。對于同一個事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其可能有不同的聯想和理解。當遇到生詞的時候,學生在老師的講解下,或自己去查字典,得到一個詞語的概念意義,而很少去了解詞語的文化負載意義。尤其是在閱讀文本時,經常會因為不知道詞匯的文化背景意義而曲解文本。教師在教授文化詞和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同時,也應教學生遇到文化詞時要怎樣去查找,讓學生真正把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提高對文化詞的敏感性。
二、實驗設計與方法
(一)實驗目的
本文通過準實證研究,初步探討在詞匯層面上加強中國英語學習者對文化意識與文本理解的關系的認識。
(二)實驗設計
文化負載詞為實驗的自變量,文本解讀為因變量。本實驗為準實驗研究,在兩個自然班中分別選取一個實驗組和一個對照組,整個實證研究包括實驗和訪談兩部分。
(三)實驗對象
該研究的受試對象為東北某高校國貿系的2011級大二學生。
(四)實驗工具
1.測試試卷:研究者自行出題,兩次測試題型和難度保持一致。試題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單句英譯漢。主要測試學生對文化負載詞語的掌握情況以及文化負載詞語對單句理解的影響;第二部分是多項選擇。主要測試學生是否把握此詞的文化內涵;第三部分是兩篇英譯漢小短文。主要測試文化負載詞對短文整體意思的影響。測試時間為100分鐘。
2.訪談手稿:采用結構化訪談,研究者事先規定好題目,采訪時讓學生作答。學生對研究者所提的問題做出的回答將作為定性分析數據。
3.在實驗過程中,還使用了如下工具:錄音機,秒表等。
(五)實驗過程
實驗從2012年9月8日開始,至2012年10月21日結束,共7周。研究者對兩組受試進行每周四個學時的授課。與對照組不同的是,實驗組除了講解大綱要求的英語課文之外,還添加了文化負載詞部分。研究者充分結合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通過英漢兩種不同文化在詞語層面上的比較,深化了對詞語的認識,達到個體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互動。教師應該構建學生的文化圖式,并豐富他們已有的知識,把文化教學變成一個意義產生的過程。
三、數據分析與討論
研究者采用spss軟件對兩組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前測和后測是否各有顯著性差異。同時,運用成對樣本檢驗單實驗組和單對照組前后測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研究者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了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前測是否有顯著性差異,從P值=0.095>0.05可以看出,在實驗之前,兩組受試者缺少對于詞匯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認識,分析表明,兩組沒有顯著性差異。同樣,單因素方差分析了后測兩組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分析結果驗證了研究者的假設:實驗組在理解具有文化負載詞的文本時明顯不同于對照組(P=0.001<0.05)。經過一段時間對文化負載詞的講解,豐富了實驗組受試者的背景知識,培養了其文化意識,提高了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程度。證實了研究者所提出的詞匯層面上文化意識的加強,是提高文本理解的有效途徑。成對樣本檢驗用來分析單實驗組和單對照組前后測是否各具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結果分析表明,在實驗結束后,目的語學習者的文本理解能力顯著提高(P=0.000<0.05),而對照組沒有顯著性,研究者沒有激發學生對于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從而不能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
研究者經過7周有目的的教學,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差異是明顯的,在對實驗組進行第二次訪談時,研究者針對實驗目的,讓訪談對象回答了以下幾個問題:1.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補充文化負載詞以及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必要嗎?2.學習文化負載詞在英語學習中重要嗎?3.學完文化負載詞后感覺自己的文化意識提高了嗎?訪談對象一致認為,老師在適當的時候講解文化負載詞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掌握了詞語背后豐富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提高了自己英語學習的興趣。同時認為,文化負載詞在英語學習中是十分重要的,了解了文化詞可以克服閱讀和翻譯文本時遇到的文化障礙。訪談對象還認為,文化意識有所提高,但不明顯,進而說明文化意識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在短期內就能培養起來的。
四、結論
(一)英語語言水平的高低與文化水平不成正比。語言水平高的同學如果沒有掌握文化負載詞的含義,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
(二)從后測看出,實驗組大部分主體對于文化負載詞不從字面意思的角度去理解,并開始注意到這種現象。而對照組在兩次測試中,大部分同學還是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在實驗過程中,研究者強調了詞語的文化含義,培養了學生的文化意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研究者的指導下找到了理解文化負載詞的途徑。
(三)通過對實驗組受試者的訪談,研究者發現,受試者的文化意識有所提高,但不明顯。雖然文化意識極為抽象,但通過合理有效的測試手段,文化意識對外語學習者文本理解的影響是能夠直觀反映出來的。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文化意識需要研究者的繼續努力。
(四)教師的作用對于學生掌握文化詞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現象是復雜的,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是零散的,教師要有選擇性地、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不能超出學習者的能力范圍。應該在學習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基礎上學習文化知識,而學好了文化知識又會促進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提高,兩者相得益彰。
[
參考文獻]
[1]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張學賓,邱天河.詞匯知識和閱讀關系的實證性研究[J].外語教學,2006(1).
篇9
新批評派把文學文本看作一個獨立的、封閉的、自足的“本體”。維姆薩特和比爾茲利在《意圖謬見》一文中,引用了美國批評家斯賓加恩的話:“一首詩只能是通過它的意義存在――因為它的媒介是詞句――但是,我們并無考察哪一部分是意圖所在,哪一部分是意義所在的理由,從這個角度說,詩就是存在,自足的存在而已。”[4]新批評派認為文學批評需要關注的應當是文本本身,關注文本的語言及其修辭技巧。語言的功能可分為科學性的和情感性的兩種。科學性的語言要求盡可能明確,盡可能單義,盡可能透明;文學語言(實際上主要是指詩歌語言)則不能夠也不應該很透明,它往往是模糊的、多義的,有相互沖突的歧義,既有表層意義又有隱含意義。文學批評的主要任務是揭示文學文本語言的多重意義,特別是揭示隱含的意義[5]。為了實現這個任務,新批評派創造了以下幾個術語,也是四種修辭技巧:含混、反諷、悖論、張力。他們不限于一般修辭技巧,而認為這是普遍規律,是詩和文學的本性所在。
“含混”(ambiguity)一詞是由英國詩人、著名文學批評家燕卜蓀提出的,他把“含混”定義為“能在一個直接陳述上添加細膩意義的語言的任何微小效果”。[5]燕卜蓀認為,優秀的詩人對情感的表現,引導讀者體會那不言而說的奧妙,從來不肯說破,說破就沒有了味道。燕卜蓀說,有的朦朧詩句一旦被理解之后,就成為一個清晰的實體;有的朦朧詩句,你每次閱讀都需要花費腦力去理解,只不過力氣花費得一次比一次少些,而且在探尋中總會獲得樂趣;至于讀者發現不了的朦朧,不以為是朦朧的朦朧,那是最好的。[6]李商隱的“無題”之所以百讀不厭,其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詩的朦朧之美。
“悖論”(paradox)是美國新批評派的克林思?布魯克斯提出的,悖論就是似非而是,字面上看起來荒謬,細細品味卻有深意。他說:“悖論出自詩人語言的本質。在這種語境中,內涵和外延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2]在中國文學中悖論并不罕見,“正言若反”是《老子》語言的一大特色,它里面有很多悖論的語言,都是悖論的言語。悖論語言與其說是文學語言的特點,毋寧說是哲學語言的特點,辯證哲學語言的特點。狄更斯《雙城記》的開頭就是典型的悖論語言: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in short,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for good or for evil,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年頭,這是愚昧的年頭;
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
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這是失望的冬天;
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總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
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
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5]
表面上看似荒誕無稽的悖論語言卻含有深刻的寓意。每次品讀都會有新的意義,引人浮想聯翩。
“反諷”(irony)原指說反話,說話人的本意是挖苦,表面上卻像是頌揚。例如古希臘詩人荷馬在《奧德修紀》中把罌粟叫作“忘憂草”,說它“能消除所有的痛苦和爭吵,卻不會帶來一絲罪惡”。反諷與諷刺不同,它是作家在極力掩飾自己對描繪對象的否定、厭惡、敵視,似乎是肯定的、友好的,至少是中性的、客觀的;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對象的抨擊、鞭撻更加深刻有力。[5]正如德國作家托馬斯?曼所說,反諷是“無所不包,清澈見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它是藝術本身的一瞥,也就是說,它是最超脫的、最冷靜的,由未受任何說教干擾的客觀現實所投的一瞥”。[3]在新批評派的先驅艾略特等人的詩歌里,詩人把救世主耶穌塑造成了荒原上的游移的影子,以此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現狀,他們的反諷不局限于具體的修辭同時有哲學的性質。[5]他們有關反諷的論述,在形式邏輯上雖然不周密,但有思想深度,有歷史內涵。
“張力”一詞是由新批評派的批評家艾倫?退特提出的,它由邏輯術語“外延”(extension)和“內涵”(intension)去掉前綴而成。[1]張力指的就是內涵和外延之間的差異、對抗所形成的力量。科學語言與詩歌語言對外延和內涵的取舍不同――科學語言只是使用外延(詞典意義),把意義“凍”結在外延中;好的詩歌語言則是外延和內涵的并存,互相增強。[5]張力存在于韻律的刻板性和語言的隨意性之間。“張力”說不只用來說明創作,還用來指導細讀,細讀可以無窮無盡――“在終極內涵和終極外延之間,我們沿著無限的路線在不同點上選擇意義,會依個人的‘傾向’、‘興趣’或‘方法’而有所不同”(同上),因此我們每一次的解讀都會較之前有細微的差別,而且詩的張力要求我們不能孤立地欣賞詩,而應該領會詩的豐富內涵。
除了以上四點之外,艾略特的“主觀對應物”理論也對文本細讀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他認為,詩人不應該直接地表白自己的觀念、思想和情感,而應該把思想知覺化,借用具體的事物曲折地表達,讓抽象的變成具體的;讀者在閱讀時再把描寫客觀事物的意象,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嗅覺的,一一對應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正如新批評派所主張把文本“放到顯微鏡之下”,在讀者賞析詩歌時,在仔細品讀詩歌時,研究詩歌如何運用其自身言語、意象實現其意義的和諧統一,意義如何從詩本身里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艾倫?退特.論詩的張力.見趙毅衡編選《“新批評”文集》:108-124.
[2]布魯克斯.悖論語言.轉引自趙毅衡編選《“新批評”文集》:319.
[3]D.C.米克.論反諷.北京:昆侖出版社,1992.
[4]維姆薩特,比爾茲利.意圖謬見.轉引自趙毅衡編選《“新批評”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10.
篇10
文本閱讀的“辨體”擔負三重任務:一是辨語體,識表達;二是辨文體,識模體和變體;三是辨“道體”,識大體。對經典作品進行文體定位,既要兼顧內容、表達和功能三個維度,又要兼顧分類的層級性、差異性和相對性。評價孔子、曾子、子思創建文體的歷史貢獻,必須了解春秋戰國前后的文體演變史。單看《論語》“悖體閱讀”的歷史教訓,就知道要普及“適體閱讀”,提高到“跨體閱讀”,還要走多么長的路程!
《論語》是什么文體?從表達語體看,確定為“談話語錄體”毫無疑義。單是“子曰”(包括“孔子對曰”)就超過400句(只有《鄉黨》《微子》《子張》三篇空白),占全書80%的篇幅。加上眾弟子與時人的對話,語錄在90%以上。《論語》的“語錄形式”大體有“個人獨論、二人對話、多人對話、客觀敘述”四種類型,其雅言和俗語共融,具有平易隨和、瑯瑯上口、生動活潑、簡練質樸、概括力強、用意深遠等特點,開先秦“諸子語錄體”之先風。從思想內容看,《論語》20篇博大精深,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包含天命鬼神思想、政治思想、道德修養思想、教育思想,等等。欲提要鉤玄,無非是“為學、為人、為政”三大方面,中心是“為人”。由此將《論語》判定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也毫無疑義。然而《論語》的文體定位問題并不如此簡單,追本溯源,你會發現,漫長的《論語》閱讀史竟是一部曲折復雜的文體明辨史。
翻閱《論語》古代閱讀史,自先秦到晚清,兩千余年的《論語》讀者,尤其是高層次的《論語》學者,如(魏)王弼的《論語釋疑》、何晏的《論語集解》、(梁)皇侃的《論語義疏》、(唐)韓愈和李翱的《論語筆解》、(宋)邢m的《論語注疏》、朱熹的《論語集注》、(元)金履祥的《論語集注考證》、易培吉的《論語集解》、(清)毛奇齡的《論語稽求篇》、康有為的《論語注》、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等,不論采用哪種注釋方法,他們都把《論語》視為儒家的經典文章。①
再翻查近、現、當代的《論語》閱讀史,一個多世紀以來,《論語》的大多數學者,例如,程樹德的《論語集釋》、楊樹達的《論語疏證》、趙紀彬的《論語新探》、錢穆的《論語新解》、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李學勤的《論語注疏》、李澤厚的《論語今讀》、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安德義的《論語解讀》、黃懷信主撰的《論語匯校集釋》、閆合作的《論語說》、于文斌的《論語類解》、程翔的《論語譯注》、錢寧的《新論語》、楊朝明主編的《論語詮解》、唐明貴、劉偉的《論語研探》、楊義的《論語還原》……依然堅守著“文章閱讀”的光榮傳統。
可是,隨著西方文學觀念體系的東輸,20世紀百年來的《論語》閱讀既受益匪淺,又受害頗深。反映在文體閱讀上,至今,不少專家的《論語》解讀,高校的《中國文學史》,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論語》教學,社會文化教育界乃至中外“孔子學院”,都將《論語》視為“散文”。而“散文”是個飄忽不定的彈性很大的模糊概念,向來存在多角鑒別:一是與“韻文”對舉的,通篇押韻的稱為韻文,基本不押韻的稱為散文。這個以語言聲律有韻無韻為標準的劃界還夠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文體分類。二是與“詩歌、小說、戲劇”相對的一種文學文體。把除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稍帶文學性的作品全都歸入散文范疇,這種“廣義散文觀”實際還是“無類的集合”,其寬泛性和自由性否定了文體分類的大小層級性和相對穩定性。我們說,文章和文學是文字作品的第一層次分類,散文作為文學的一大家族乃是文本的第二層次分類;即使再把《論語》細分為“說理散文”“議散文”“哲理散文”“學術散文”或“諸子散文”,它們仍屬于文本的第三層次分類。因為“說理”“議論”“哲理”“學術”“諸子”等只是定語,均從屬于中心詞“散文”,依然歸入“文學”的范疇。如果歸入“文學”的“狹義散文”保持其“沉思翰藻”“獨抒性靈”的特性,限制在“美文”的小范圍,那樣與“實用文章”的界線還較為明晰。而包容學術、政論、史論、傳記、志異、公文、駢文、辭賦……的“廣義散文”則與“實用文章”混淆不清,結果失去了文體規范的實際操作意義。
一、視《論語》為文學散文,陷入“悖體閱讀”
所謂“悖體閱讀”是違背文體特性和文體思維法則的陰差陽錯的閱讀。如《于丹〈論語〉心得》(中華書局2006年版)總體上把《論語》當作文學作品來解讀,“視之為一眼溫暖的‘問病泉’”。她未能適應文章體裁的閱讀方略,堅守“理論思維為主”和“科學闡釋為上”的原則,而是習慣于藝術思維和超驗想象,以印象描述頂替理性分析,以虛幻故事論述人生哲理,結果把“活著的時候頗吃了苦頭”(魯迅語)的孔子誤讀成一個只顧“修己”而不重“濟世”的“快樂孔子”。②這并非無關大雅的個例,而是污染社會書香的“自由化誤讀”的典型。可悲的是,這種自由化誤讀被許多文論家和大眾媒體熱捧而不自知受其害。
百年來對《論語》的散文藝術研究,不少學者從語言藝術、人物形象、文體品類、修辭手法、詩性文化等方面發掘其文學成就,將《論語》說成“散文詩”“哲理化的詩”“傳記文學的祖型”“‘世說體’小說的濫觴”,視孔子為“喜劇角色”,“追求目的與歷史發展不協調,做了最滑稽可笑的事情時卻像演著悲劇那樣嚴肅”。這些賞析對感悟《論語》的審美價值不無裨益,但是其“文體品類”的判斷卻不切合文本全豹。他們在研究《論語》的語言藝術時,沒有把科學的“文章語言”(特點是“質樸無華、辭達而已”)和藝術的“文學語言”區分開來;他們在研究《論語》的人物形象時,也沒有把“主用‘以言寫人’的文章”和“主用‘以行寫人’的文學”區別開來;他們在研究《論語》中的片斷對話或敘事單元時,沒有把局部的“文學華章”和整體的“文學佳構”區分開來。一句話,他們沒有把“文學性”與“文學”嚴格區分開來。他們所使用的文體術語和評判標準基本上是從歐美移植過來的,丟棄了文體學的民族特色,沒有對準《論語》的文體特性。我們一再強調,文體反映了從形式到內容的整體特點,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才能看準該作品的體裁樣式。舍此,抓住作品的語言片段、對話單元、人物形象側面等局部文學性,就去肯定整部《論語》是文學作品,必然陷入“悖體閱讀”的泥坑。
二、視《論語》為學術文章,才算“適體閱讀”
所謂“適體閱讀”是適應文體特性和文體思維法則的返璞歸真的原形閱讀。簡潔地說就是:把文章當作文章來讀;把文學當作文學來讀。一些學者在研究《論語》的文學價值時,發覺書中的“零章碎節,沒有人物性格的演變過程”,作者“不是通過具體的感性形象形式來反映客觀事物,而是著力于分析具體的個別現象的一般性質,運用邏輯概括來反映世界的,整部《論語》充溢著學術論文的氣息”。“《論語》主要記述的是孔門的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雖然不可否認從中可以窺見人物的音容笑貌乃至性格,但畢竟是粗略的、片斷的,與后世小說、戲劇等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尚難同日而語”。因而不得不承認《論語》是“雜文學”,而不是“純文學”。于是意識到單用文學眼光來解讀《論語》“是把路子走窄了”,具有文學價值與文學作品畢竟有所區別。的確《論語》中有一些當之無愧的文學華章:如《先進》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季氏》篇中的“季氏將伐顓頊”章,《微子》篇中的“楚狂接輿”章、“長沮桀溺耦而耕”章、“子路從而后”章……。然而《論語》的文學性終究是局部的,有限度的,不宜夸張失真。以表達論,全書五分之四以上的篇章屬于說理性質,分別運用直言、假言、選言等判斷形式和比、譬、援、推等論證方法,絕大多數篇章條貫清晰,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以內容論,《論語》以孔子為中心,記述了數量可觀的155人,包括孔門弟子29人和其他125人,無論是孔子以前的或與孔子同時的,有名的或無名的,極少是傳說的人,基本恪守真人真事,沒有虛構;《論語》的主要任務是表達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不是塑造孔子的人物形象。“事料的真實”和“意旨的鮮明”這兩個基本點恰好體現了文章的本質特性。基于此,我們應敢于說“《論語》不是文學作品,而是帶文學性的文章作品!
把《論語》判為“學術文章”是對文本的第三層次分類。郭紹虞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認為周秦時期“所謂‘文學’,是和學術分不開的,文即是學,學不離文,所以兼有‘文章’‘博學’兩重意義。”持廣義文學觀的學者早就看出周秦“文章”與“學術”的密不可分。郭預衡的《中國散文史》認為《論語》“是最能代表孔子思想,也最能代表儒家學派早期的文章”。③持廣義散文觀的學者也透視到《論語》不是塑造孔子形象的文學佳作,而是表達孔子思想的文章名篇。程福寧的《中國文章史要略》認為戰國至西漢“子史期”的文章有“學術文、應用文、審美文”三大文體,因而把《論語》歸入“學術文”。④持狹義文章觀的學者程福寧在《文章學基礎》一書里明確宣示“文章的本質在于給出思想。”他用“學術文”給《論語》文體定位是理所當然的事。這里有必要指出,“學術文章”與“說理散文”兩個概念有本質的不同,中心詞的轉換意味著“學術文章”是文章學術語,“說理散文”是文藝學術語。
三、銳意把文章《論語》當作文學來讀,屬于“跨體閱讀”
所謂“跨體閱讀”是在“適體閱讀”基礎上“郢書燕說”的超原形閱讀。簡潔地說就是:銳意把文章當作文學來讀;把文學當作文章來讀。若問“跨體閱讀”與“適體閱讀”、“悖體閱讀”有何區別和聯系?在理念上須知:讀文首先要“入格”,適體閱讀的規定性是針對悖體閱讀的嚴重性提出來的,旨在強化閱讀的文體意識;讀文還要學會“出格”,跨體閱讀的靈活性又是依據適體閱讀的相對性提出來的,旨在淡化文體的“楚河漢界”。以《論語》辨體為例,表面看,“悖體閱讀”和“跨體閱讀”都是把《論語》當文學來讀,實質看,悖體的“悖”是誤把《論語》文章看成文學作品,只探求《論語》的文學藝術價值,不探求《論語》的文章科學價值。如有些學者專寫《論語》的藝術成就,卻頻頻用“文章”的術語,他們眼里的“文章”不是與文學并列的“狹義文章”,而是與“廣義散文”混淆不清的“廣義文章”;他們不知道狹義文章也有文學性,甚至不知道《論語》除了“文學價值”之外還有“文章價值”。“文章價值”不被文論家所用,反證出他們既沒有“文字作品大別為文章和文學”的“雙文論”自覺,更沒有“文章評論”的基本術語。這些都是文體意識單一、淡薄、模糊的表現,乃至陷入“悖體閱讀”而不自知,進入“跨體閱讀”而不自覺。跨體的“跨”是明知《論語》屬于文章,卻又不讓“適體閱讀”絕對化,而有意訓練文體閱讀的雜交藝術,實行“閱讀克隆”,不但用文章眼光探求《論語》的文章價值,對作品做“科學闡釋的批評”和“社會歷史的批評”,而且進一步用文學眼光探求《論語》的文學價值,對作品做“審美鑒賞的批評”。跨體閱讀的主客觀條件是:一方面讀者要有“文章眼光”和“文學眼光”的雙重視角,充分發揮閱讀創造的主體精神;另一方面要準確估量文本內在的文章因素和文學因素及其比重,以便依據其客體容量決定“是把文章當作文學來讀,還是把文學當作文章來讀”。以《論語》文章的“跨體閱讀”為例,讀者必須依據《論語》中的文學語言、文學華章、文學旨趣和詩性文化等因素去發掘文本的審美價值。
1.品味《論語》中的文學語言。《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言時光像日夜奔騰的流水一樣生生不息,感悟生命哲學。“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言在嚴寒考驗中仍保持舊葉未謝、新枝已萌的常青狀態,比喻堅守節操。二者都是“立象寓理”的格言。
2.賞析《論語》中的人物性格。《先進》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寫出了孔子師徒閑談時活潑從容的氣象,不但“各言其志”,而且“各顯其性”:子路率直中有浮夸,曾點活潑中顯瀟灑,冉求從容中見明智,公西華謙和中懂禮讓;而孔子態度親切,循循善誘,張揚個性,胸襟開闊。
3.把玩《論語》的文學旨趣。如學者林堅(《〈論語〉的文學趣味性初探》,《鹽城師專學報》1983年第2期)認為“講學語”與文學趣味性的融合是該書的一大成功:常常借助于口語化、形象化的文學語言所造成的理趣、情趣和諧趣,使得行文風趣自然、生雍蓄,讀來毫無枯燥、晦澀之感,在作者平易近人、娓娓動人的敘述中,領略到文章所宣示的旨趣甚至是深奧的哲理。
4.深識《論語》的詩性文化,應視為“跨體閱讀”獲得“詩學”涵養的又一任務。孔子的“文教”滲透著“詩教”。《陽貨》篇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要求發揮詩的感化功能;《季氏》篇的“不學詩,無以言”又要用詩句去交往應對。“以詩為經”就是讓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融為一爐。
綜上可知,《論語》閱讀中的文體意識要把握好強化和弱化的辯證法。當有人以偏概全誤判《論語》為文學散文陷入“悖體閱讀”時,就要強調“適體閱讀”,堅守文章眼光的本真閱讀;當有人認準《論語》為學術文章懂得“適體閱讀”時,又要強調“跨體閱讀”,學會用文學眼光去鑒賞其部分文學華章的審美情愫,創造性地去圓識《論語》的科學內涵和人文精神。
《論語》的文體定位及其閱讀悖體、適體、跨體之爭,不是孤立的個案,它對于閱讀《孟子》《莊子》等諸子百家的經典作品,具有引領和示范的作用。文章學家和文藝學家應走出古代廣義文章觀和現代廣義文學觀(廣義散文觀)的混沌,超越將“文體學”隘化為“文學文體學”的局限,樹立“文本二分法”的“雙文觀”,既承認文章和文學的分野,又推進文章和文學的融合。
參考文獻
①唐明貴:《論語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②曾祥芹:《曾祥芹文選?漢文閱讀學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③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