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報告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5: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物保護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經過三次歷史文化遺產普查,我縣至今有省級文保單位3處,縣級文保單位31處,已公布的重要文物保護點70處,及200多處登記在冊的地面文物。這些被各級人民政府公布或未公布的不可移動文物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唐宋窯址、明清古民宅、古橋梁、古墓葬、摩崖石刻、名人故居和革命紀念地等等,類型齊全,歷史延續性強,是我縣六千年文明史的紀實寫真。尤其是構筑在海岸線上的40余處明代抗倭遺址,更是我縣人民抗擊外敵侵擾的歷史見證。近年來,我縣庫藏文物的收藏量也顯著增加,器物類從原有的數十件增加到目前的2000多件,字畫從百余件增至千余件,另有古籍6000余冊,宗譜80余種,還有大量的碑刻、墓志銘、工藝品與革命文物等等,為我縣建立博物館、展示地方史和民俗文化,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礎。
對地下文物的保護,文物管理部門一貫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在目前經費緊缺又無博物館和專用庫房的情況下,對已知的古墓葬、古遺址、古窯址等地下文物,盡力做好原地保護工作,待時機成熟再報批發掘,進行科學研究。對在基建中暴露的各類地下遺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積極組織人員進行搶救性調查發掘,從不遺漏。近幾年,先后搶救性調查發掘了萬家山墓葬群、黃土嶺墓葬、何婆嶺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區、大溪蔣村宋代古墓、黃狗山宋代瓷窯殘址、花岙島古代遺存等,盡職盡力做好了塔山路東首延伸段的塔山遺址的保護工作,使一批面臨厄運的地下文物得到搶救性保護。
多年來,我縣通過財政撥款、上級文物部門補助和群眾自發集資捐贈等多種途徑,籌集了數百萬元資金,視各文保單位不同情況,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廟、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廟、東門島燈塔、東門島天后宮、**烈士墓、陳漢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戲亭等十余處省、縣級文保單位和重要文物點。在維護和整修各級文保單位的同時,注重使用單位和專(兼)職管理人員的落實工作,加強定期檢查,即時提出保護意見及整改措施,使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得到較為妥然的保護。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不僅落實專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負責制,做到24小時不斷人,還加強“雙鐵”安全保護措施,實現“110”報警聯網,單位職工雙休日、節假日輪流值班。文物部門在現有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監管好庫藏文物的安全,**年被評為**市文博系統安全先進單位。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縣各級文保單位及文物保護點受損情況普遍存在。如丹東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護體石墻大部分被拆,寨城內建有非法廟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東邊新建的公墓區嚴重破壞了環境風貌;丹城塔山遺址保護區外沿修筑道路時不經勘察調查就動工,破壞了地下遺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搗毀或私藏現象時有發生;爵溪街心戲亭周邊電力、通訊、有線電視等桿線密布,不僅破壞環境和景觀,還存在嚴重隱患;**烈士墓旁屢建養雞場,雞糞遍地,臭氣熏天,嚴重破壞環境;陳漢章先生墓區“綴學亭”圍欄及墓道石凳被毀,紀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區亂建違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如爵溪街心戲亭后廂房年久失修而破舊;陳漢章先生故居“綴學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許多古建筑電線老化隱患嚴重;**烈士墓區通道嚴重毀損;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單位勵氏宗祠、東陳鑒公祠等的維修,因缺專項資金無法啟動。
(二)原因分析
1、對文物價值認識不足。一直以來,有些領導和有關部門視文物保護為包袱,為經濟建設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障礙,往往從眼前的經濟利益出發來衡量文物的價值。如古建筑保護中有人認為這有損于城市建設的形象。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來對待文物保護,或者要算眼前的經濟帳,保護文物要花多少錢,而拆后搞開發能賺多少錢。不能充分認識到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歷史文化沉淀。它不僅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資源可直接或間接地為我縣經濟建設服務,是現代化建設中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
2、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從我縣情況來看,全社會普遍缺乏文物保護意識,一些地方領導和干部不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嚴重缺乏文物保護意識,認為文物保護是文物部門的事情,與當地政府無關,文物保護與否對其政績無任何關系,缺乏“守土有責”的責任意識。普通群眾則認為文物保護是政府的事情,與己無關,毫無顧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隨意地破壞文保單位的周邊環境風貌。如爵溪城墻非法建筑時有發生,環境風貌遭到嚴重破壞。
3、文物依法行政力度不足。文物保護雖然有《文物保護法》可依,但由于《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執法的主體不是文物部門,而是工商、公安、規劃等執法部門,由于沒有協調處理好相互之間關系,所以造成文物被破壞情況發生時,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或被處理。如丹城赤坎游仙寨遺址內建有非法廟宇和道路,文物部門無力處理,相關部門由于職責關系,相互推諉。
4、文物部門的保護力量相對薄弱。文物保護是一項既困難又復雜的工作,而文物部門既無權又無人,更缺乏經費,根本無力實施對許多該保護的文物實施保護。
三、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加強文物保護工作至關重要。針對目前我縣文物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下步,我們將進一步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堅持有的放矢,加大力度做好文物保護,為我縣“三個文明”建設服務。歸納起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宣傳,增強全社會的文物意識與文物保護的法制觀念。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光靠業務主管部門的力量還不行,更主要的是要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因此要深入開展宣傳、貫徹、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增強全社會的文物意識與文物保護的法制觀念。文物宣傳工作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可在《今日象山》、象山人民廣播電臺、象山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上刊出、播出全面介紹象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與重要文物保護點的資料及錄像,編輯、出版《象山文物勝跡》、《象山庫藏文物精品圖錄》等,使全縣人民了解象山文物事業的發展情況,了解象山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熱愛象山、建設象山的熱情,為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共同努力奮斗。
二是要把文物工作列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領導任期目標考核內容。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做好文物保護“五納入”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級領導要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特別是黨政一二把手,要樹立“保護文物,守土有責”的意識,把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領導任期目標考核內容之一,同時對文物事業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三是要充分發揮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的作用,使之成為協調全縣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關系的權威性機構,特別是規劃、城建、公安、海關、工商等成員單位要各盡其責,各盡所能。而事實上,文物管理委員會成員單位會議已多年沒有召開,致使個別成員和成員單位忘記了自己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職能與義務。同時切實加大行政執法力度,消除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有法而無法依法辦事”的怪現象,進一步做好我縣文物保護工作。
四是要加大對文物事業經費和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我縣文物業務費雖從原來的5萬元增加到**年的15萬元,間或有少量的應急專項撥款,“九五”至今十年縣撥經費累計近百萬元。而十年來維修的文保單位有10余處,計約用去維修經費600萬元,差額部分都是由當地企業、群眾籌資解決的。而當前我縣部分農村的村級經濟和群眾的資金還相對有限,籌資困難,致使許多急需維修的文保單位和文保點苦于資金而無法實施維修。近年來,我縣丹城、石浦等地在舊城改造中,文物受損最多、最嚴重,保護維修任務更為突出。應根據上級要求和參照寧海的做法,每年從縣城鄉建設費中劃出2-3%經費作為文物保護專項經費,使瀕臨損毀的文物得到及時的搶救性整修和維護,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專項經費要專款專用,加強管理和審計。
篇2
通過對植物換盆,公園中大樹移植栽植,及后期養護管理的學習,聯系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把樹木栽培知識更好的學習與應用。
二、實習路線
南京林業大學樹木園——南京寶穿船廠遺址公園——樹種調查——南京濱河——南京石頭城——南京國防園
綠化樹木主要的蟲害有天牛、木虱、潛葉蛾、潛葉虎、介殼蟲、金龜子等。近年來在喬木灌木中木虱為害較嚴重,其次是介殼蟲,采用常規殺蟲劑、速撲殺、介特靈等均能達到防治效果。主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常用的防治藥物有托布津、多菌靈、炭疽病等,常用濃度800-1000倍。除了藥物防治外,栽培上要經常清理枯枝落葉,保持清潔,同時要排除漬水,必要時修剪后噴藥。
(三)草地的養護管理
草地養護原則是:均勻一致,純凈無雜,四季常綠。據資料介紹在一般管理水平情況下綠化草地可按種植時間的長短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種植至長滿階段,指初植草地,種植至一年或全覆蓋(100長滿無空地)階段,也叫長滿期。二是旺長階段,指植后2-5年,也叫旺長期。三是緩長階段,指植后6-10年,也叫緩長期。四是退化階段,指植后10-15年,也叫退化期。在較高的養護管理水平下草地退化期可推遲5-8年。
1、恢復長滿階段的管理
按設計和工藝要求,新植草地的地床,要嚴格清除雜草種子和草根草莖,并填上純凈客土刮平壓實10厘米以上才能貼草皮。貼草皮有二種:一是全貼、二是稀貼。稀貼一般20×20厘米一方塊草皮等面積留空稀貼,全貼無長滿期,只有恢復期7-10天,稀貼有50的空地需一定的時間才能長滿,春季貼和夏季貼的草皮長滿期短僅1-2個月,秋貼冬貼則長滿慢需2-3個月。
在養護管理上,重在水、肥的管理,春貼防漬,夏貼防曬,秋冬貼草防風保濕。一般貼草后一周內早晚噴水一次,并檢查草皮是否壓實,要求草根緊貼客土。貼后二兩周內每天傍晚噴水一次,二周后視季節和天氣情況一般二天噴水一次,以保濕為主。施肥植后一周開始到三個月內,每半月施肥一次,用1-3的尿素液結合澆水噴施,前稀后濃,以后每月一次畝用4-6斤尿素,雨天干施,晴天液施,全部長滿草高8-10厘米時,用剪草機剪草。除雜草,早則植后半月,遲則一月,雜草開始生長,要及時挖草除根,挖后壓實,以免影響主草生長。
2、旺長階段的管理
4、草地退化階段的管理
水分管理,干濕高替,嚴禁漬水,否則加劇爛根枯死,加強病蟲害的檢查防治。對局部完全枯死處可進行全貼補植。退化草地剪后復青慢,全年剪草次數不宜超過6次。另外,由于主草稀,易長雜草,需及時挖除。此期需全面加強管理,才能有效延緩草地的退化。
篇3
保護動物的英語作文1:
A thought-provoking dialogue between the mother elephant and her own child appears in the first picture. Having growing his teeth, the young elephant is eager to share the exciting news with his mother. However, after repeating his words several times, there is still no response coming from the mother. Meanwhile, the attractive caption in the second photo reads: no trade, no kill.
The above pictures unveil a hazard posed to wildlife due to the expanding scale of world commercial hunting. At least two fundamental factors could contribute to this phenomenon. The industry of commercial hunting have undergone a booming expansion (along with the growing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merits of wildlife, which makes/), making hunting unusually profitable. Worse still, lacking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some people take the gun to chase animals insatiably (and thus cause a severe threat to all life in the world). Apparently, this trend will surely in turn endanger humankind in the long run.
(On no account should we turn a blind eye to such things.//All these factors above make it crucial to take drastic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wildlife.) Accordingly, government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supposed to unite to work out effective measures against commercial hunting. Additionally, people should be educated from childhood to cultivate the awareness that we and the rare wild animals share the same precious planet. I do believe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ldlife and human beings is awaiting us if we make every effort to promote wildlife protection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篇4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保護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1]
我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全國各地貫徹落實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指導方針,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實施,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潮州市當然也不落人后。潮州素有“海濱鄒魯”的美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積淀,同時也培育了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級別,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8項。潮州市可以說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較多的城市。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潮文化的靈魂。潮州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潮州音樂、潮劇、潮繡、潮州木雕、潮州歌冊、潮州菜烹飪技藝、潮州鐵枝木偶戲、楓溪瓷燒制技藝、茶藝、潮州剪紙……,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種類繁多。
對于如此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該如何保護及利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務地方文化、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辦學宗旨,在這個新課題上應該當仁不讓,擔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時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曾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是緊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實踐與社會參與中具有很大的潛力,希望各地高校積極參與到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事業中,發揮大學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信息職能、人才培養和培訓以及重要的文化發展創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護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勢?高校應如何充分發揮優勢,推動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優勢
(一)人才培養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態的,文化形式與文化空間只有在傳承發展中才能保證其鮮活的生命力。”[3]根據這一特點,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除了進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記錄、整理之外,還應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而高校匯集了大批的青年學生,他們是傳承與創造發展的主體論文提綱格式。大學生在求學期間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有助于培養他們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情,提高他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和從事保護工作的能力。這些影響是深刻持久的。學生在畢業后也有可能選擇從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從而更好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事業添磚加瓦。
高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可以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專業指導,同時也可以為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專業教師可以組織廣大的學生到民間采風,積極調研,參與項目研究。在鍛煉學生能力的同時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
(二)信息資源優勢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為當今世界三大資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資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極其重要的。而高校在這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圖書館是大學校園的信息中心,信息資源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傳播方式也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文獻資源、數據庫和電子出版物等現實館藏外,還有虛擬館藏,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及通訊設備共享館外大量的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具有教育引導、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圖書館擁有的場地、設備和專業的人員,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傳的平臺。
(三)科研創新優勢
高校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傳習地,也是高素質人才的云集之地,長期以來在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優勢,起步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一直筆耕不輟,申報科研項目,積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是其他部門難以媲美的。高校對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各高校間也互相配合,資源共享,這樣,無形中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發展搭建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地方高校經費穩定,組織有序,往往是一個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門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在調動學校內部各方面力量,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舉辦學術研討會,設立研究機構,創辦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活動有一定的優勢。
二、充分發揮優勢,推動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以上談到了地方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一些優勢,但是如何發揮發勢?作者擬以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師范院校――韓山師范學院為例,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設置相關專業,培養專業人才
韓山師范學院于2011年設置了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陶瓷藝術設計(楓溪瓷燒制技藝)、雕塑藝術設計(潮州木雕)、服裝設計(潮繡)、烹飪工藝與營養(潮州菜烹飪技藝)。其中前三個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最后一個是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專業的設置以充分的調研論證為基礎,考慮到地方社會近幾年急需這類人才,學院在師資力量充足、各種條件都已成熟的情況下申報設置這幾個專業。這也得到我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韓山師范學院根據社會需求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舉措,不僅是為自身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嘗試,也是培養專業人才,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
(二)開設相關課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韓山師范學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意義,很早就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類的課程。有的作為校性選修課,有的作為專業基礎課或專業選修課,這些課程的開設大受學生歡迎。主要有:《潮汕歷史文化》、《潮劇欣賞》、《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選修課;《潮菜工藝學》、《潮州音樂合奏》、《潮州茶文化》等專業選修課;《潮菜制作技術》、《潮州小吃》等專業基礎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集體創造并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民族的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集中體現論文提綱格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優勢,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將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地域歷史文化和地方經濟建設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創新意識,從而為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使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機構,大力爭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韓山師范學院中文系設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礎上設立“潮學研究所”,定位為學校直屬科研機構。2008年,學校與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學研究院”,并與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創建的涵蓋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的民間學術團體)合辦了大型學術刊物――《潮學研究》。可以說,韓山師范學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積極申報課題,如《潮汕民間剪紙的普查和搶救》、《地域文化與潮州民間剪紙》、《正字戲文獻搶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從事潮汕民間剪紙、正字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搶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課題研究,出版發表了大批相關的論文及著作;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舉辦或參與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積極與國內外的同行進行交流。例如:2003年與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聯合舉辦了“歷史人類學講座系列”,2006年與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中國地方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韓山師范學院還積極走出“象牙塔”,爭取政府支持,探索使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優勢得到最佳發揮的有效途徑。2011年,韓山師范學院決定實施“潮州市非遺專業人才‘3+2+2’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構建方案”,此舉得到潮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幾十年來,韓山師范學院以“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精神,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四)發揮社團作用,傳承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韓山師范學院的社團文化豐富多彩,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保護的重要陣地。于1987年創建的潮風學社,是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最為悠久的社團之一,經常組織社員開展民俗采風、義教、民俗征文比賽等活動,為韓師學子提供一個了解、學習、研究潮汕歷史文化的平臺;茶藝表演隊成立于2008年優勢,社團雖還年輕,但是表現不俗。2010年,我院茶藝表演隊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傳承人葉漢鐘老師的帶領下,在亞運會、亞殘運會上為世界各地來賓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藝服務等,展現了傳統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劇”是韓山師范學院2005年立項的科研課題項目,它將潮劇與動漫完美結合,為潮劇注入新的活力,讓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劇,喜愛潮劇。后在此基礎上成立潮動畫工作室,現在仍孜孜不倦地為潮劇和潮州童謠的傳播作努力。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韓山師范學院作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師范院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應該主動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義務,不遺余力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奉獻力量,同時,也不斷地在此過程中構建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彰顯百年院校的魅力。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Protect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for Example
ZHENG Jing-jing,WANG Heng-an
(Hanshan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521041)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nesses the history of ourcountry and contains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urgent increasingly. Local universities areincomparable with any other departments in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The writer try to tak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d probe into how local universities doing to promote the protecting andpassing down of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advantages;protection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篇5
從前,南京的玄武湖水是清清的,綠樹倒映在湖水里,別
提有多好看了!可是現在呢?河底布滿了青苔、泥巴、紅色的
蟲子和烏黑的像棉絮一樣的沉淀物,湖里的臭氣不停地往外
飄,離湖一米都能把人狠狠的熏一番。我們組的組員看了極為
痛心,三番兩次的來到玄武湖進行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所有組員到玄武湖進行實地考察。
2.在玄武湖公園內發放調查問卷。
3.對一些游人進行采訪。
三、調查過程:
在路上,我們進行了分工,三人分別負責攝影工作、采訪
工作、記錄工作。
乍眼一看:“哇!好漂亮呀!”可是細細地望望湖面,垃
圾成群呀!負責攝影的同學抓起了她的照相機,“咯吱——咯
吱——”把這條滿是雜物的河流照了下來。
小記者從書包中的調查問卷拿了出來,發給了過路的行
人。她首先走到一位老爺爺那里,她望了望他手里的魚竿,問
道:“老爺爺,您來這釣魚您覺得合適嗎?”“不合適也沒辦
法呀,我家附近可只有這么一個湖泊,你看看,水被污染成這
樣,南京有臉見人嗎?”說完,那位老人無奈的嘆了口氣,又
開始釣魚了。
接著,她又找到了一位大約年近六十的老伯伯,老伯伯聽
了小記者的話,知道我們是來調查關于水污染的,興奮至極,
打開了話匣子:“你看看玄武湖,國外、國內的游客可都要來
這參觀,這豈不是損壞南京形象嗎?真是的!有的小青年不知
道要保護自己家鄉的臉面,還亂往里面扔雜物,品德太差,沒
素質!現在你們學校好了,知道要從小孩子開始教育。小同學
呀,看看這,快發動你的同學也來這里看看,讓他們真正懂得
要保護水環境。”
四、調查結果:
我們隨機發放了調查問卷共15份,收回有效問卷15份。我
們對調查問卷進行了統計,調查結果如下:
(結果統計表)
調查問卷
1. 你對目前南京的水質滿意嗎?
滿意人數:3
不滿意人
數:12
2.你對南京采取管理水污染知道多少?
知道:0
不知道:10
知道一
點:5
3.你對治理水污染有什么建議?
①加強管理
②減少排廢物量
③減少排廢水量
④提高居民素質
⑤定專門部門管理
4.你身邊的河流水污染嚴重嗎?
嚴重:12
不嚴重:3
很
好:0
(結果統計圖)
1. 你對目前南京的水質滿意嗎?
2.你對南京采取管理水污染知道多少?
4.你身邊的河流水污染嚴重嗎?
四、調查結論:
這次調查,我了解南京玄武湖的水污染情況極其嚴重。從
我們回收的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玄武湖
的水污染情況相當嚴重,很多人都不了解為保護水資源而出臺
的一系列相關政策。由于人們不注意保護水環境,導致玄武湖
的湖水遭到了極大的污染,使湖里的魚蝦死亡,垃圾成片,氣
味惡臭難聞,嚴重影響了游人參觀、游樂的興趣,給游人帶來
了很大的不便。可是,這些污染的源頭還是來自我們人類,來
玄武湖參觀的游人吃的零食袋、易拉罐、塑料包裝等很多垃圾
都被扔進了湖里。
五、提出建議
1.將關于水環境保護的知識多加宣傳,讓環保不再成為一句口
號,做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保護玄武湖做起”
2.從我們青少年兒童開始教育怎樣保護水環境,開展一系列
“保護玄武湖”的相關活動。
3.在玄武湖公園內多設些垃圾箱。
4.對于亂扔垃圾者,輕者一律進行教育,并處以合適的罰款;
重者責其在公園內進行巡視,禁止游人在玄武湖內亂丟垃圾。
5.對玄武湖內的小店老板進行教育,要求他們自己不亂丟垃
圾,并阻止游人破壞環境。
我們組的調查已經全部都結束了,可是,我們身邊“保護
玄武湖水資源”的行動卻沒有結束。我想,只要每一位南京市
篇6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教育;傳承保護;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52-01
高校是國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物質載體,它所培養的高級專門人才應該符合社會文化發展基調,在展現他們專業能力的同時,也為社會發展建設作出相應貢獻。在高校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也是我國對未來一代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它希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與民族地域性都體現在教育內容當中。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一)重要性。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在《意見》中就指出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入高校,實現以高校為核心的傳承機制,并在實踐中規范其教育思路及要求。在《意見》中還指出,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在高校采取如資助教育扶持、表彰獎睢⒔逃鼓勵等多模式,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后繼有人。
(二)可行性。高校在知識傳播與人才培養方面一直都追求不斷創新改進,所以在對知識的積累與教育體系形成方面具有巨大優勢,即濃厚的文化底蘊與學術氛圍。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該義不容辭地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當中,這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發揚民族精神、培養大學生愛國精神并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好契機。本文認為,非遺保護在高校需要大量的理論支持,高校師生人才在文化層次及內容挖掘方面都有較強的思辨能力,可以整理和應付基礎非遺研究工作內容,并將其轉化為理論研究能力,通過專家、學者、教師等多方力量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方向探索。所以說高校在開展非遺教育及科學研究方面是頗有心得經驗和實踐能力的,這一點也說明在高校實施非遺教育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1]。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與保護的優化策略
在高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教育模式體系,需要首先明確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際路徑,將教育基礎根植于地方文化及生態環境之中,從不同角度來達成傳承教育目標。本文以云南省少數民族――傈僳族的民間舞蹈《阿尺木刮》為例來探討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地高校的教育傳承保護優化策略。
(一)將民間藝人請入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一定還需要老一輩藝人的協力支持,以云南省瀾滄江地區的傈僳族地方教育為例,他們就將民間藝人請入大學校園,利用講座形式來擴大非遺在高校校園的宣傳影響力,并激發學生對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探索興趣。該地區高校在民間藝人講座方面主要提出兩套教育方案:第一,采用教師、藝人雙教師模式來展開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主要傳授地方舞蹈《阿尺木刮》的相關歷史及知識文化,以理論課模式來實現對本體歷史知識的傳授并進行相應外延;第二,采用以學生為活動主講人的形式,讓教師及民間藝人協助學生共同開展公開性講座活動,期間讓學生主動查閱并整理講座內容。
(二)延伸探究式課堂教學空間。探究式課堂教學空間依然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查閱網上資料、觀看《阿尺木刮》影音資料來自覺主動地探索相關非遺知識,而教師則設計各種教學情境,提出各種教學問題來幫助學生明確非遺客觀事物的主要屬性。
(三)表演式創新教學形式。由于傈僳族民間傳統舞蹈《阿尺木刮》具有著強烈的文藝色彩,是地方藝術形式中的主要代表,所以針對它的非遺教育也應該做到對學生實踐操作欲望的有效激發,例如采用表演形式來作為教學過程的考核及評價標準。為此,學校及班級可以舉辦各種規模的匯報表演,邀請民間藝人與學生一同來表演《阿尺木刮》,在舞臺上充分展示非遺文化的組合創編成果,并相應為學生給出評價分數,鼓勵他們在舞蹈表演、舞蹈創編方面的優秀才華。這種以直觀表演來促成的創新教學模式也應該成為高校非遺教育的主要途徑[2]。
三、總結
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與保護的可行性及教育方法,也希望通過對新一代大學生青年的思維意識及實踐行為培養來促進非遺傳承的發展步伐,在豐富素質教育形式的同時也做到對地方非遺財富的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篇7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干部保健科按(WHO/ISH 1999年)診斷為高血壓病2~3級的維吾爾患者整體護理100例的臨床資料,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齡32~85歲,平均年齡57歲。
1.2護理干預
1.2.1入院時宣教 針對高血壓患者的學習能力和文化水平,選用適當方法讓專業人員向患者解釋常見的高血壓癥狀,發展結果,治療原則,預防對策,血壓監測方法,重點向高血壓疾病患者講解高血壓發病和肥胖、精神過度緊張、體力活動少、酗酒、吸煙、鈉鹽攝入量過多等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讓患者熟知生活調節在治療和預防高血壓中的重要性。
1.2.2心理指導 減少心理壓力,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醫護主動和患者交流,得到患者的信任,知道患者心情不好的原因,用愛心和真誠來幫助患者解決心心結,讓患者知道長時間的不良情緒和疾病的關聯,鍛煉自我控制力,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愉快和輕松的生活環境。
1.2.3控制體重 減肥包括兩個方面:①防止飲食攝入過多的熱量,高熱量食品減少攝入,如肥肉、食用油、油炸食品、糖果、蛋糕等,同時也要減少主食量。輕度肥胖的人一日三餐的進食,可不用太嚴重控制;中度以上肥胖,除了盡可能攝入低熱量食物還要大大降低食量,可從日常主食100~150g開始減少,而且應該限制高糖和高脂肪飲食,后期根據身體重量和其他反應做調整。②做好體育鍛煉,消耗熱量。
1.2.4運動指導 專業護士應教會患者掌握調節適度運動的方法,定制屬于自己的運動包括強度、時間、頻率等。可選運動量小的有氧運動,如快步走、氣功、太極、散步等,同時結合自己的血壓變化和自覺癥狀鍛煉。運動量以運動中稍微出汗,輕微的呼吸加快,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感覺很舒服,沒有持續的疲勞或其他不適為宜。
1.2.5健康知識 指導高血壓是與生活方式不健康密切相關的疾患,故優化生活方式顯得尤為重要,指導內容如下:①控制體重:肥胖減少日常主食4兩,可以減少卡路里31.38 KJ。②低鹽低脂肪:減少飲食中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肝臟和肥肉等,限制每日鹽量在3~5g,特別是腌制食物攝入的控制;③添加鉀鹽:多吃含鉀食物,如新鮮蔬菜、蘋果、橘子、香蕉,血鉀降低時需口服補鉀,鉀鹽能夠對抗鈉鹽升壓和受損血管的有害影響;④忌煙忌酒:香煙中的尼古丁會導致血管收縮,從而導致血壓上升,可樂、濃茶、咖啡類也會導致高血壓,引發心律失常。
1.2.6科學指導合理使用藥物 讓患者和家屬詳知抗高血壓藥物品種、劑量、用法、時間和注意事項,降壓藥對消化道會有刺激作用,叮囑患者在餐中或餐后服用,比如為緩釋膠囊,應該是整粒的吞咽,不應該分開或咀嚼,避免藥物療效下降。像忘記吃藥,不要補服或者兩次合在一次服用,高血壓需要終身治療,切不可血壓平穩即停藥。由于人們對高血壓危害認識不足、藥物副反應引起的不適及有些患者血壓水平雖處于高值,但患者無不適感等原因,隨訪中我們也遇到有些患者不能堅持長期規律服藥,我們的做法是:①按個體化指導患者正確服藥,盡可能降低藥物的副反應;②按病情分級,定期電話或家庭訪視督導,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③充分發揮家庭成員的支持功能。
1.2.7指導患者定期監測血壓 告知患者血壓的正常值,養成自我監測血壓的習慣,每天在固定時間、條件下測量,不要經常更換血壓計,并將監測結果做好記錄,有利于評價治療效果,為進一步治療提供參考。
1.2.8隨訪 出院后由于護士住院期間基掌握已經掌握了系統的高血壓方面的相關知識。在出院后其繼續采取于預措施,廷伸了院內治療的效果。患者出院后每周電話聯系1次,提醒患者按時服藥,注意控制飲食、戒煙限酒等。每月隨訪1次、監測血壓,與患者及時修訂干預方案,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及忽視的問題給以指導。
篇8
論文關鍵詞:高等師范院校 保護 傳承 音樂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
論文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等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高等師范院校作為音樂基礎教育合格人才的培養基地,理應承擔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擔。高等師范院校要通過發揮資源優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課程體系等舉措,在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全球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使我國的文化生態環境面臨巨大沖擊,一些極具地方及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形式瀕臨滅絕或已經消亡,文化趨同現象嚴重。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護,以此來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保持傳統文化的多樣性,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高等師范院校音樂院系肩負著為我國音樂基礎教育培養大量合格人才的重任,它培養的音樂人才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正確認識高師院校在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有助于我們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發揮高師院校在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認識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二屆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詳細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事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其實質是內涵豐厚的、活著的、屬于精神層面的、看似無形卻有形的傳統,它以各種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形式,其本質是身口相傳的傳承人。正因為如此,其價值更顯珍貴,但由于存在“人在藝在、人亡藝亡”的風險,其價值也更微弱。
二、高師院校在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優勢
1.軟件資源優勢
首先,高校承擔著“幫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環境中保護、傳播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以及國際文化的歷史使命”。這就從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研究創新層面指明了高師院校在民族文化建設上的使命。其次,高師院校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粗具規模,也具備了一定的師資優勢。作為文化知識及先進思想的創造、傳播、發揚的基地,教師及學生對社會有更敏銳的感知力和更理性的洞察力,更容易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再次,高師院校培養的學生畢業后主要面向中小學,而中小學教師尤其是音樂教師在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他們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這種理念,并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通過自身的特殊身份給予學生強大的影響力,使學生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最后,較其他機構而言,高師院校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2005年3月26日,由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特別指出:“要組織各類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這為高師院校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2.硬件資源優勢
首先,政策上的支持使高師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資金的到位,避免了因資金短缺而造成工作無法開展。同時,由于高師院校的特殊性,其科研機構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工作時,能夠確保其工作的科研效益而非經濟效益,保證了調研工作的“純潔性”。其次,高師院校具有豐富的圖書資源。在開展相關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研活動時,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民族音樂學、世界音樂學等相關知識,對于一些古老藝術民俗也需在考證后進行研究。而一般的信息查詢條件根本無法滿足如此浩大的工程需求,借用高師院校豐富的圖書資源則能夠極大地推進工作的順利開展。再次,高師院校擁有較為完備的多媒體設備。在進行相關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工作時,便于對那些古老的、不符合現實生存條件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文字、錄音、錄像等全方位的記錄、保存、還原,留待以后研究。
三、高師院校在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具體對策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氛圍
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有著陶冶情操、激勵師生積極向上、調節生活、引導師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多種功能,決定著高師院校的精神面貌,左右著高師院校的教育方向,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高師院校可結合當地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定期邀請藝術傳承人進行相關的講座、表演、交流,組織相關的系列知識講座,培養學生對于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和愛好。加強對學生社團的建設和管理,建立與傳統音樂相關的社團,以此作為傳承傳統音樂的平臺。由于學生加入社團是基于自愿和愛好,社團的組織形式又相對松散,保證了其活動空間的廣闊性。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中主動接受傳統音樂的熏陶和訓練,進而以其自覺行為去關注傳統音樂,保護并推廣傳統音樂。 轉貼于
2.完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課程體系,加大音樂課改革力度
目前,我國高師院校音樂課程設置不論是教育理念、基礎理論還是訓練模式大都以西方音樂為基準,完全摒棄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當前,高師院校應乘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風,積極推進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的進程。各高校可因地制宜,通過選修課或必修課的形式,開展一門或多門傳統音樂類課程,逐步改善目前高師院校音樂課程設置“中西失調”的問題,促使中國音樂文化在高師院校音樂課堂的理性回歸,扭轉中國音樂文化在高師院校音樂教育中的尷尬境地。
3.構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教材體系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要進入高師院校課堂,教材是前提,沒有相關教材一切都是空談。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口傳身授性導致其缺乏科學系統的文字記載,因此有必要組織相關人員編寫教材。具體做法應以音樂院系教師為參編主體,整合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相關教學力量,以課題或科研小組的形式編寫。為提高教材的實用性和時代性,編寫過程中還需結合音樂教學的實踐感知屬性,輔以相應的影像資料,在盡量還原傳統藝術真實面貌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4.統籌規劃,科學組織,高效發揮資源優勢
高師院校在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軟硬件資源優勢。整合這些資源優勢,使其發揮最大效用,離不開科學的組織和規劃。首先,應加強組織引導,使師生充分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達成共識。只有認識層面達成統一,才能為后續相關保護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完善組織領導制度,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確保資源合力方向。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需要舉全校之力,牽涉面較廣,因此有必要在校內政策層面給予重視及傾斜,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和權利,確保各項保護工作落實到位。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師院校的跨學科協作優勢,尤其是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層面實現音樂、美術、文學、歷史等相關學科的互補優勢,確保各項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工作的層次性、有序性、方向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等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高師院校獨有的軟硬件資源優勢使其必須擔負起應有的光榮使命。通過發揮其資源優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課程體系等相關舉措,高師院校有能力在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桑德諾瓦.“有所為”亦“有所不為”——論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理念與實踐方法[J].中國音樂,2008,(2).
[2]吳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高師音教課堂的思考[J].中國音樂,2009,(2).
[3]周詠.高校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與方略[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7).
篇9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文物保護工程,是指對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的保護工程。
第三條文物保護工程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按照國際、國內公認的準則,保護文物本體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
第四條文物保護單位應當制定專項的總體保護規劃,文物保護工程應當依據批準的規劃進行。
第五條文物保護工程分為:保養維護工程、搶險加固工程、修繕工程、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遷移工程等。
(一)保養維護工程,系指針對文物的輕微損害所作的日常性、季節性的養護。
(二)搶險加固工程,系指文物突發嚴重危險時,由于時間、技術、經費等條件的限制,不能進行徹底修繕而對文物采取具有可逆性的臨時搶險加固措施的工程。
(三)修繕工程,系指為保護文物本體所必需的結構加固處理和維修,包括結合結構加固而進行的局部復原工程。
(四)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系指為保護文物而附加安全防護設施的工程。
(五)遷移工程,系指因保護工作特別需要,并無其它更為有效的手段時所采取的將文物整體或局部搬遷、異地保護的工程。
第六條國家文物局負責全國文物保護工程的管理,并組織制定文物保護工程的相關規范、標準和定額。
第七條具有法人資格的文物管理或使用單位,包括經國家批準,使用文物保護單位的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宗教組織和其它企事業單位,為文物保護工程的業主單位。
第八條承擔文物保護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必須具有國家文物局認定的文物保護工程資質。資質認定辦法和分級標準由國家文物局另行制定。
第九條文物保護工程管理主要指立項、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及驗收管理。
第二章立項與勘察設計
第十條文物保護工程按照文物保護單位級別實行分級管理,并按以下規定履行報批程序:
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工程,以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部門為申報機關,國家文物局為審批機關。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工程以文物所在地的市、縣級文物行政部門為申報機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部門為審批機關。
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程的申報機關、審批機關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確定。
第十一條保養維護工程由文物使用單位列入每年的工作計劃和經費預算,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部門備案。
搶險加固工程、修繕工程、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的立項與勘察設計方案按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履行報批程序。搶險加固工程中確因情況緊急需要即刻實施的,可在實施的同時補報。
遷移工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條的規定獲得批準后,按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報批勘察設計方案。
第十二條因特殊情況需要在原址重建已經全部毀壞的不可移動文物的,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獲得批準后,按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報批勘察設計方案。
第十三條工程項目的立項申報資料包括以下內容:
一工程業主單位及上級主管部門名稱;
二擬立項目名稱、地點,文物保護單位級別、時代,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公布與執行情況;
三保護工程必要性與實施可能性的技術文件與形象資料錄像或照片;
四經費估算、來源及計劃工期安排;
五擬聘請的勘察設計單位名稱及資信。
第十四條已立項的文物保護工程應當申報勘察、方案設計和施工技術設計文件。重大工程要在方案獲得批準后,再進行技術設計。
第十五條勘察和方案設計文件包括:
一反映文物歷史狀況、固有特征和損害情況的勘察報告、實測圖、照片;
二保護工程方案、設計圖及相關技術文件;
三工程設計概算;
四必要時應提供考古勘探發掘資料、材料試驗報告書、環境污染情況報告書、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及勘探報告。
第十六條施工技術設計文件包括:
一施工圖;
二設計說明書;
三施工圖預算;
四相關材料試驗報告及檢測鑒定結果。
第三章施工、監理與驗收
第十七條文物保護工程中的修繕工程、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和遷移工程實行招投標和工程監理。
第十八條重要文物保護工程按本辦法第十條規定的程序報批招標文件及擬選用的施工單位。
第十九條文物保護工程必須遵守國家有關施工的法律、法規和規章、規范,購置的工程材料應當符合文物保護工程質量的要求。施工單位應當嚴格按照設計文件的要求進行施工,其工作程序為:
一依據設計文件,編制施工方案;
二施工人員進場前要接受文物保護相關知識的培訓;
三按文物保護工程的要求作好施工記錄和施工統計文件,收集有關文物資料;
四進行質量自檢,對工程的隱蔽部分必須與業主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共同檢驗并做好記錄;
五提交竣工資料;
六按合同約定負責保修,保修期限自竣工驗收之日起計算,除保養維護、搶險加固工程以外,不少于五年。
第二十條施工過程中如發現新的文物、有關資料或其它影響文物保護的重大問題,要立即記錄,保護現場,并經原申報機關向原審批機關報告,請示處理辦法。
第二十一條施工過程中如需變更或補充已批準的技術設計,由工程業主單位、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共同現場洽商,并報原申報機關備案;如需變更已批準的工程項目或方案設計中的重要內容,必須經原申報機關報審批機關批準。
第二十二條文物保護工程應當按工序分階段驗收。重大工程告一段落時,項目的審批機關應當組織或者委托有關單位進行階段驗收。
第二十三條工程竣工后,由業主單位會同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對工程質量進行驗評,并提交工程總結報告、竣工報告、竣工圖紙、財務決算書及說明等資料,經原申報機關初驗合格后報審批機關。項目的審批機關視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成立驗收小組或者委托有關單位,組織竣工驗收。
第二十四條對工程驗收中發現的質量問題,由業主單位及時組織整改。
第二十五條文物保護工程的業主單位、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申報機關和審批機關應當建立有關工程行政、技術和財務文件的檔案管理制度。所有工程資料應當立卷存檔并歸入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
重要工程應當在驗收后三年內發表技術報告。
第四章獎勵與處罰
篇10
第二條對文物保護單位要進行下列工作:
(一)為了防止人為的破壞,必須對文物保護單位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科學的記錄檔案和組織具體負責保護的人員。
(二)為了解決和生產建設的矛盾,更好地發揮文物的作用,要進行文物保護單位的規劃工作,以便納入城市或農村建設規劃。
(三)為了防止自然力對文物的侵害,應逐步開展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和保護措施。
(四)廣泛地運用各種方式,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經常的宣傳與介紹工作。
第三條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的劃定,應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具體情況而定。如古建筑、紀念建筑物、石窟寺、石刻等,首先要注意確保它的安全,在文物保護單位周圍一定距離的范圍內劃為安全保護區,禁止存放一切易燃品、爆炸品以及一切可能危害文物安全的活動。有些文物保護單位,需要保護周圍環境的原狀,或為欣賞參觀保留條件,在安全保護區外的一定范圍內,其它建設工程的規劃、設計應注意與保護單位的環境氣氛相協調。
對于古遺址、古墓葬等,應該按遺址或墓群的范圍劃為一般保護區,并把遺物、遺址特別豐富的區域劃為重點保護區。單個古墓葬可以只劃重點保護區,也可以劃一般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在重點保護區內不許進行建設工程,或因特殊需要進行建設工程時,亦應在確定建設工程規劃和征用土地以前按照條例的規定報請批準。
保護范圍劃出后,應按級報請人民委員會批準(全國重點文物單位的保護范圍,應報文化部審核決定),通知有關計劃、建設等部門,并用適當方式向群眾進行宣傳。
第四條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和說明:
(一)標志的內容應包括保護單位的名稱、級別、公布機關和公布日期,必須簡明醒目,并安裝牢固。
(二)說明的內容應包括文物建造或形成的時代和時間,以及它在歷史、藝術、科學等方面的價值和作用,文字必須簡練準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說明,應經文化部審核。
第五條對文物保護單位的科學資料,要經常進行搜集和整理,以逐步充實記錄檔案。記錄檔案的內容主要包括可以為科學研究和保護、修復、修繕、發掘提供科學資料的文獻、文字記錄、拓片、照片、實測圖等。各項資料必須保證科學性,作到確實完整,如數量過多,可以作目錄索引納入。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部門負責搜集整理。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如有必要可以由文化部協助進行。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由縣(市)負責收集整理。如有必要可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部門協助進行。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應該有四份,文化部保存二份,文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縣(市)各保存一份。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應該有三份,省(自治區、直轄市)保存二份,文物所在地的縣(市)保存一份。文化部認為有必要時,可以請省(自治區、直轄市)抽報。縣(市)級的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應該有二份,由縣(市)保存,省(自治區、直轄市)認為有必要時,可以請縣(市)抽報。
記錄檔案建立后,應注意經常補充新資料,使它不斷豐富和完善。補充新資料的單位應將新資料抄送保存記錄檔案的各單位,并采取定期核對的辦法,使各份之間保持一致和準確。
第六條文物保護單位設置的專門機構,在保護管理方面應進行下列工作:
(一)經常進行保養、整理環境工作,防止人為和自然的破壞,有條件的可以開展有關保護、修復的試驗研究工作。
(二)調查搜集有關歷史資料、文獻及實物,組織和參加有關調查、勘察工作。
(三)定期進行全面檢查工作,向上級匯報,如發生特殊情況,應及時匯報。
(四)引導參觀,向群眾進行文物保護和文物知識的宣傳工作。
(五)其他。
第七條接受委托負責保護管理文物保護單位的組織和使用單位,應進行下列工作:
(一)防止人為的破壞,并不得改變文物保護單位的原狀。
(二)注意保護標志和說明牌,如有損壞,應及時報主管部門處理。
(三)定期向主管部門報告保護情況和問題,如發生特殊情況,應及時報告。
(四)向群眾進行宣傳工作。
(五)其他。
第八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縣(市)文化行政部門應對文物保護單位設置的專門機構和接受委托負責保護管理的組織和使用單位的工作經常進行檢查,使他們真正能負起保護管理的責任,不斷提高他們的工作質量,并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