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經濟發展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5: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能源與經濟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能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它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并對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1.能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任何社會生產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能源生產要素,沒有能源就不可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在現代化生產中,各個行業的發展都是與能源密不可分的。工業中各種產品的制造都需要以能源為基礎,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和電氣化也是和能源消費聯系在一起的,交通運輸、商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更是與能源分不開的。此外,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動都離不開能源。
2.能源是推動技術進步主要因素。翻開各國的經濟發展史,任何一次重大的技術進步都是與能源的推動作用息息相關的。早期的人類社會主要靠人力生產,即使加上一些畜力、水力等輔助生產力,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速度也是相當緩慢的。產業革命以后,煤炭的使用和蒸汽動力的發明開拓了人類工業化的里程碑,同樣,農業、交通和國防技術的進步都是依賴于能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圍的逐漸擴大,不但促進了能源行業的技術進步,而且極力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第二工業革命使人們清楚的認識到,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歸功于電力的使用,從而降低了勞動成本,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此,能源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能源促進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
3.能源是促進新產業發展的原動力。能源不僅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動力,而且能源本身的生產也促進了新產業的誕生和發展。例如,化肥、纖維、橡膠、塑料的制造以及煤炭工業和石油化工等行業的發展不只是促進了能源工業的崛起、創造了一批新興產業,同時也為其他產業的改造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4.能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之一
生產離不開能源,生活同樣離不開能源,而且生活水平越高,對能源的依賴性就越大。火的利用首先也是從生活利用開始的。從此,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與能源聯系在一起了,這不僅在于能源促進生產發展為生活提高創造了日益增多的物質產品,而且依賴于民用能源的數量增加和質量提高。民用能源既包括炊事、取暖、衛生等家庭用能,也包括交通、商業、飲食服務業等公共事業用能。所以,民用能源的數量和質量是制約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之一。
二、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目前正在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可以說,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與能源息息相關。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現在能源需求總量、能源結構、能源效率三個方面。
多數情況下,經濟的增長和能源的需求量之間存在一定的同步關系,經濟增長而能源需求量減少的情況尚不多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的增長態勢,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根據十七大報告精神,未來到2020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要保持我國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這一切發展都是以能源為基礎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能源需求量的上升。
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對能源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能源品種的需求方面。雖然在短期內無法改變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但是煤炭消費比重將會有降低的趨勢,而石油、天然氣則會相應提高,同時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使用力度也會不斷加大,整個社會正在邁進清潔型、環境友好型的能源發展之路,
新時期能源效率的提高最終是由能源產品的質量所決定的。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各種能源的質量存在顯著的差異,優質高效的能源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根本保證。比如,燃煤灰份每增加1%,電廠的利用效率就降低1%,高爐噴吹煤粉灰份每降低1%,置換比可提高1.5%~2%。特別是在當前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式下,能源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已經成為能源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綜上所述,經濟和能源發展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依存。一方面,經濟發展是以能源為基礎的,能源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能源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能源特別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要依靠經濟的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韓智勇魏一鳴焦建玲等: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與因果關系分析[J].系統工程, 2004,22(12)
[2]韓可琦王玉浚:中國能源消費的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4, 33(1)
[3]陳書通耿志成董路影: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能源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J].中國能源1996, (12)
[4]高振宇:我國能源生產率的地區劃分及影響因素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 (9)
篇2
關鍵詞:能源消費;經濟發展;灰色關聯分析法
引言: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在國民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尤為重要。一個地區在進行經濟活動的投入時就必須要將能源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投入因子來對待。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近十年來重慶市的經濟也獲得了全面快速的發展。重慶市作為我國的古老重工業基地之一,近年來的能源消費矛盾也日益突出。重慶的能源結構的不合理,能源的匱乏等都是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在2005年,重慶能源消費總量達到6578萬噸煤,自給率為65%,其中用于火力發電的優質煤仍然要依賴其他省供應,每年在電力生產中要消耗2200萬噸原煤、5萬噸燃油、11億立方米工業新鮮水,并占用大量的運輸力。重慶市如何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降低能源的消費進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模式是目前重慶市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將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看作是兩個變量系統來研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1.灰色關聯的基本思想和相關的數學模型
灰色系統理論在經濟日益信息化的當代,在各個學科中的應用都十分的廣泛,灰色關聯分析是對變化發展系統的一個動態過程態勢進行的量化分析,它是灰色系統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統計方法在對樣本的多少和樣本的有無規律性上面就做了很多要求和限制,灰色關聯就避免了這個問題,它可以對系統中的因子進行排序比較,這就大大的彌補了傳統數理統計分析的不足之處。它是以關聯度最大為最優因素進行量化的。正是因為這個優點本文才采取了灰色關聯這個方法進行本文課題的研究和探討。
灰色關聯的基本模型,首先是通過因變量參考數列和自變量的比較數列建立原始數列也就是子序列,可以記作Xi,其中因變量的參考數列記作是X0.其次,為消除數量級的大小不同影響,對原始數列進行均值化、初始化的量綱話處理。這是為了便于計算和比較分析,也就是Xi(K)=Xi(K)/Xi(1)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模型R=Y×W。式中,R為M個被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結果向量;W為N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向量;E為各指標的評判矩陣,(矩陣略)ξi(k)為第i個被評價對象的第K個指標與第K個最優指標的關聯系數。根據R的數值,進行排序。
1.三種主要能源的消耗量和五個指標的關聯度都大于0.6,顯然重慶的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較強,很多的經濟發展都是以能源消耗為基礎的。這顯然是重慶市的第二產業在經濟中占比很大,特別是重工業對能源消耗消耗性很強。
2.不難發現,在GDP和人均GDP與原煤、成品油、水電消耗總量的關聯度上,都是原大于成品油,成品油大于水電。由此發現重慶經濟對能源依賴上最依賴的是原煤其實是成品油和水電,這也和結論1中說分析的重慶重工業占比較的結論大相一致。
3.對原煤和成品油消耗量影響的經濟因子的影響程度排序發現,影響最大的經濟因子是固定資產投資,這也和目前重慶的三個經濟支柱:機械制造、房地產、基本建設都需要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相一致。差別最大的是的經濟因子是R&D投入,其對原煤的消耗量關聯為0.68對成品油則為0.211,由此可見R&D投入和原煤的消耗更為密切,這也是我國目前以原煤作為主要能源相契合。
4.和GDP增長率關系最密切的是水電消耗總量。從表中不難發現,GDP增長率和水電消耗的關聯度是0.731明顯大于其他的經濟因子。綜合來看重慶市的經濟發展受水電消耗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經濟的增長卻和水電的消耗有著密切的聯系。
3.依分析結果針對目前情況對政策建議
從實證分析來看,重慶市經濟的高速發展讓能源消耗越來越大,并且經濟對能源的依賴也越來越嚴重,這也導致了重慶的能源消耗缺口日益嚴重,同時重慶由于對原煤的大量消耗,也導致重慶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重慶對原煤的依賴也會讓重慶的經濟發展以污染環境為代價,同時讓重慶經濟發展受到原煤的制約。為了保障經濟發展必須要消耗大量的原煤,那么就會對環境照成更嚴重的污染,加之原煤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源會愈來愈稀缺,這樣將嚴重的阻礙重慶的經濟發展。為了保障重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我認為應該做好下面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優化重慶市產業結構,科學合理的規劃固定資產投資,提高投資效益控制投資規模,還要積極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能源的節約效率,優化產業結構。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要科學合理規劃提高經濟效益防止重復性投資,政府要改變目前一些科技含量低靠消耗能源、污染環境的代價的產業,要引進科技含量高、能耗低、資源消耗少、低污染的產業,一步一步優化重慶經濟產業結構。讓高新科技產業在重慶產業結構的比例一步步提高,最終走上新型工業化之路。
(二)政府加大對新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投入,優化能源消耗結構,讓綠色能源取代傳統能源。重慶經濟發展是以大量的傳統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為代價的,這樣隨著環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枯竭將對重慶的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后果。發展新型可再生能源是從根本上解決能源緊缺、環境污染的方法。優化能源供給結構對重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三)建立完善重慶能源節約消耗機制。重慶市經濟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節約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小污染,這也是建設新型工業的必備條件。一方面,要監管能源開發到使用的每一個過程,確保其利用效率。其次,要在能源消耗領域大力推行高新節能技術,引導能源消費概念。多方面鼓勵企業使用新型可再生能源,逐步減少傳統能源的消耗。其三,政府要加大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投入和扶持,減小環境污染。
參考文獻
[1] 譚艷妮,譚忠富.能源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關聯關系的灰色分析方法[J].電力學報.2009(01)
[2] 馮金麗,詹浩勇,華喜波.廣西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0(02)
[3] 馮金麗,詹浩勇,華喜波.廣西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09(10)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of China in 1990-2012 as the object to establish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measurement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t uses two-stage least squares estimation regress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provincial regional energy resources consumption, the average distribution of the human capital, the influence of dis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關鍵詞: 人力資本;能源資源;區域經濟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nergy resources;regional economy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2-0056-02
0 引言
目前,學界對資源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如何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資源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關系,很少有學者考察人力資本分布與能源資源的動態匹配效應以及相應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鑒于此,本文將基于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區的劃分,分別考察能源資源約束與人力資本分布以及兩者交叉影響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1 計量模型
為了考察能源資源約束、人力資本平均存量、人力資本分布等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本文基于盧卡斯生產函數(1988),并假定Hicks中性,即規模報酬不變,得到計量模型: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lnh+?茁4X +?著it(1)
其中y是實際人均GDP平均增長率;k是人均物質資本存量;r為人均能源消耗量;h用來衡量人力資本水平;X為控制變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消費能力?漬,另一方面是對外開放程度?孜。
本文同時引入就業者的人力資本平均存量和就業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分布狀況來衡量區域經濟發展,人力資本的分布狀況用就業人口的離散方差?棕來表示。所以當考察人力資本分布對經濟的影響作用時所采用的經濟發展函數表達式為: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棕 + ?茁4X + ?著it(2)
此外本文還試圖探究能源資源約束和人力資本分布交叉作用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在這里我們引入交乘項lnr × ?棕來進行考察。
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lnh + ?茁4X + ?茁5 lnr × ?棕 +?著it
(3)
2 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2.1 數據來源與說明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統計年鑒。采用的樣本包括了1990-2012年我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數據。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區位將我國劃分東部、中部、西部三個經濟區域。
相關數據計算方法如下:①本文將1990-2012年間實際人均平均GDP增長率定義為,以此來衡量各省、市、區經濟發展水平,表示人均GDP的變量Yt用t年實際GDP與年末人口的比例計算。②人均物質資本存量數據采用張軍等(2004)的方法計算得到。③地區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指某一地區個人生產、生活的各種能源消費數量之和,單位是萬噸煤。④人力資本平均存量用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衡量,具體為明瑟方程(代表各層次就業人員的教育年限,分別賦值0、6、9、12、15、16、19。表示就業人口在各個教育階段的比例)。⑤人力資本分布指標用各地區擁有高中、大專和本科學歷的就業人員受教育年限分布方差計算而得。⑥控制變量中的消費能力用各地區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名義GDP的比例來衡量,對外開放程度用各地區進出口總額占名義GDP的比例來衡量。本文實證研究部分所使用的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2.2 模型估計
2.2.1 線性基本模型回歸結果及分析
本文分別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效應、隨機效應和工具變量法四種方法進行回歸。 采用Davidson-Mackinnon(1993)提出的方法來檢驗內生性是否存在,結果得到p值接近于0,因此可認為模型存在內生性。內生變量的選擇是基于所有解釋變量的相關性檢驗,通過對比分析,lnh、ω、lnr×ω這三個變量的相關系數略大,因此初步確定這三個變量為內生變量,并采用這些變量的一階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進行二階段最小二乘估計,該方法的回歸系數值處于混合OLS模型與固定效應模型的回歸系數值區間之內,表明我們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同時,為了檢驗工具變量的選取是否合適,運用Sargan統計量檢驗,結果表明工具變量有效,不存在過度識別問題。表2給出了運用二階段最小二乘法對方程(1)(2)(3)進行回歸的結果。
從表2的回歸結果整體來看,物質資本存量、能源消耗量、人均資本平均存量和人力資本分布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物質資本存量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最大。能源消耗量對東、中部地區的作用都十分顯著,但對西部地區的作用相對較不顯著,這說明東中部地區由于生產技術水平較高,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約束較小。而西部地區目前的能源使用技術仍較落后,未能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約束較強。
2.2.2 非線性模型估計
為了得到穩健的估計結果,本文加入變量?棕2以進一步考察人力資本分布的不平衡程度對經濟的影響,此時經濟增長的函數表達式為:
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棕 + ?茁4?棕2 + ?茁5X+ ?著it(4)
運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主要變量的回歸結果如表3。
東中西部的系數?棕2均顯著為負,此時經濟增長函數是以?棕為自變量的開口向下的二次函數,這表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隨著人力資本分布方差的增大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力資本分布方差起初并不大,大家存在競爭意識,相互追趕,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因此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當人力資本分布方差增大到一定水平,由于個體間的差距過大,部分人可能會存在不思進取的消極心理,因此不再去主動尋求方式來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經濟狀況也相應出現下滑。
3 本文結論
本文建立了盧卡斯生產函數,運用省際層面的經驗數據進行回歸,考察了東中西部地區能源消耗、人力資本分布對經濟的作用發現以下三點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一是物質資本存量、能源資源消耗量、人力資本分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顯著影響,但影響的程度不一樣,其中物質資本存量仍然是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促進物質資本的合理配置和穩定增長。二是人力資本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且伴隨這人力資本分布不平衡程度的增大,區域發展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物質資本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不是長久之計,要積極轉變增長方式,把人力資本投資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政府應加大對中高等教育事業的投入。同時應注意中、東、西部地區教育投入均衡發展。三是能源資源消耗對經濟發展具有正向作用,其中東中部地區對能源的利用率較高,西部地區對于能源資源的利用率較低。我們在提高各地區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時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資力度,擺脫對能源資源的依賴性,在將來實現靠技術進步驅動我國區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齊紹洲,云波,李鍇.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強度差異的收斂性及機理分析[J].經濟研究,2009(04).
篇4
人類發展的歷史伴隨著人類對能源的持續的開發利用與替代的歷程。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鉆木取火到核能等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經歷了幾次重大的替代過程, 其中主要包括火的使用,蒸汽機的發明與煤炭的使用,內燃機的發明與石油的使用,以及現階段正在推廣與普及的核能,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中每一次能源結構的變化與替代都伴隨著人類生活習慣,社會結構,以及世界各國經濟地位的巨大變化。從目前的經濟發展對能源的消耗形勢來看能源的供需缺口將越來越大且由于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和污染物排放過多的特性, 人類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將越來越凸顯。目前,在所有新能源中,核能是能源效率最高的一種能源, 但是由于福島核電站事故等一系列安全問題, 世界各國對發展核能產業的態度一直變換不定。因此在這個世界能源轉型與國際經濟秩序重新建立的關鍵時刻,我國要如何選擇,是否該能抓住核能產業發展機遇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能源替代與經濟發展歷史
1. 火的使用與早期人類發展。火的發明與利用結束了原始人類茹毛飲血的生活,是將人類與動物區別開來的重要轉折。人類通過摩擦取火不僅改變了飲食結構開吃加熱之后的熟食,更為重要的是火種的普及為人類大范圍使用自然界中的干柴等原始初級的生物質能源提供了可能。而這種初級能源的使用又使陶瓷,金屬等材料的燒制與冶煉成為可能,進而逐步擴大了早期人類可使用工具的的范圍,促進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能源的使用也增強了人類對自然環境變化的適應性以及抵抗氣溫驟降等自然災害的能力,為人口的穩定與經濟增長提供保障。
2. 煤炭的使用與英國經濟的崛起。煤炭能源的開采與利用是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對能源利用的飛躍。源于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使用蒸汽機的時代,但是由于木材等初級生物質能源的燃燒效率比較低無法滿足人類對蒸汽機使用的需要,因此人類對一種新的更有效率的能源的需求變得十分迫切。煤炭的開采與利用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了。之后又以燃煤蒸汽機為基礎,人類發明了蒸汽式火車,蒸汽式輪船等新式交通工具,改變了人類出行方式并且大幅度提高了人類出行與運輸的便利程度。另外,燃煤蒸汽機還被用于礦物的開采與冶煉,紡織,造紙等不同的生產部門,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由于機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也導致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革。英國得益于首先對燃煤式發動機的研發與利用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極速上升(潘榮成,2016),美國及歐洲其它國家也得益于技術擴散迅速發展成工業化國家。而當時中國與印度當時還處于農業社會,由于沒有及時搭上第一次能源與工業革命的快車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迅速的衰落下去。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燃煤式發動機大規模利用之前的十八世紀中葉,中國還遙遙領先的占據著全球GDP 的三分之一還多,此時的印度也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占據重要的位置, 其GDP 約占全球總GDP 的四分之一, 而同一時期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主要國家的GDP 總和約占當時全球GDP 總和的五分之一略少。而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燃煤式蒸汽機大量使用之后的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在此消彼長的作用下,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主要國家GDP 總和已經與中國GDP? 基本持平,都各占全球GDP 的約三分之一,而此時的印度GDP 已下降到占全球GDP 五分之一還不到的程度。由此可見,能源產品及技術的替代與更新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3. 石油的使用與石油經濟。石油的發現,開采與利用是人類歷史上第三次對能源利用的飛躍。人類在1859 年首次發現石油這種能源產品,從此以后直至今天石油一直都是對全世界各個國家而言最重要的能源資源。石油被廣泛的用于各行各業,比如被生產加工成汽油,煤油驅動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飛機,輪船等交通工具;再比如被加工合成各種化工原料用于制造纖維,塑料等有機化學材料。這些化工與運輸材料的進步給人類生產與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并且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習慣。雖然石油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能源資源,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卻極不均勻。以中東地區為例,富含石油資源,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出口石油獲得大量的石油美金為各產油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支持,改變了產油國及附近區域的經濟結構。20 世紀70 年代,得益于石油經濟,中東地區產油國平均年GDP 增長率都在接近10%的水平(黃民興,1996)。此外,自20 世紀70 年代以來的幾次石油危機均在不同程度上導致了世界經濟危機和經濟衰退。各個國家為了保證本國的能源安全也都運用過各種外交手段, 可見能源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是被全世界各國都有認可和重視的。
三、核能的發展與地位
根據2015 年統計數據, 核能, 約佔全球消耗量的4.4%,水能, 約佔全球消耗量的6.8%,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總共約佔全球消耗量的2.8%。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 年全球對能源的消耗量將更加劇烈, 其中對化石能源的絕對需求量在上升,但是從能源結構上來看全球對化石能源的需求比例是下降的。這部分對化石能源需求的下降要由其他能源來填補。
1. 核能發展現狀。全球擁有核電站數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根據2015 年統計數據,其擁有99 座。而核電占國內發電份額最高的卻是法國,約占75%。原本日本擁有的核電站數量也很多, 但是受到福島核事故的影響其數量在陸續減少。除此之外以中國,印度,俄羅斯為代表的大型發展中國家也擁有一定數量的核電站,發達國家中加拿大與韓國也擁有一定規模的核電站。而除法國外,核電發電量占國內總發電量比較高的國家大多集中在北歐和東歐地區。其中北歐地區的國家包括比利時、瑞典、芬蘭等國;東歐地區的國家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匈牙利等國。總的來說,全球現存核電站數量大概在440 座左右,總發電量大概在2 346 193GWh。占世界新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
2. 其他新能源發展現狀。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發電占全球總發電量的比例十分低,根據2015 年統計數據,這三種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總和大概占全球總發電量的7%。但是,風能發展速度卻很快,據估計,在未來十年風力發電可為全球發電總量貢獻越10%的電力。目前人類利用太陽能主要是通過光伏發電技術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腦進行利用。根據2015 年統計數據,全球累計光伏裝機發電容量約為230GW,生物質能源是污染極少的可再生能源,它可以被轉換成多種形態進行利用,其中包括泥煤,秸稈等能源產品。目前生物質能源發電在全球總發電量中所占比例較少,大概只有3%,樂觀估計在未來十年內其所占比例至多增長至5%。
3. 核能的優勢與核電產業近年來遇到的挫折。通過對比可以看到,雖然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種類繁多,但在能源供給與消費上占主導的還是核能。高效能的核能提供了超過70%的新能源消費量,這大大超過了其他新能源的能源供給量。因此,把握好核能產業發展的先機對把握新一輪能源替代的世界潮流至關重要。
就在世界各國都看到了核能帶來的好處競相發展核電站的時候,2011 年日本大地震卻引發了福島核事故。就在福島核事故當年,日本即宣布要有計劃制定政策進入零核電時代。2012 年日本頒布了《能源基本計劃》和《原子能政策大綱》,計劃在2050 年達到完全零核目標。然而作為能源匱乏的國家,核電的退出以及增加的能源進口也給日本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2014 年,在進行抗震和抗海嘯的技術改進后日本最終還是決定重啟川內核電站的兩個核能機組。然而在2015 年日本又關閉了五座正在運行的核電發電爐, 在民間呼聲與政府政策博弈之后,日本政府暫時決定將核能供應比例定在占全部能源消耗的20%左右。
由于日本福島核事故,除日本外的其他核電大國的核電政策也都有短暫的動搖。歐盟在福島核事故后立即啟動了對歐盟地區核電站的抗地震, 海嘯等自然災害以及?抗恐怖襲擊等人為災害的檢測, 但檢測結果并不讓人滿意,因此在正式提交檢測報告的2012 年6 月歐盟各國并未就是否繼續發展核能發電產業達成一致。歐盟二十八個成員國中有十四個國家擁有核電站, 其中以擁有58 座核電站的法國為代表的大部分有核電站的國家支持繼續發展核電產業。但德國、瑞典、比利時、捷克、瑞士一直以來都堅定的支持棄核計劃。雖然矛盾重重,但是2016 年歐盟能源機構還是擬定了繼續發展核電的計劃,可見核能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能源供應上的吸引力。除歐盟外,美國、俄羅斯、韓國、印度、加拿大等核電大國也都對本國的核電安全進行了細致的評估,在評估后這幾個國家均表示會繼續大力發展核電。
四、我國能源利用現狀
1. 我傳統能源的儲采情況。以每平方公里土地蘊含能源的儲量為標準衡量,跟據2015 年統計數據,中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約六成,因此總的來說在世界范圍內比較我國可以算是能源儲量豐富的國家。相對優質的石油與天然氣儲量分別只占世界總儲量的5.4%,煤炭占到了全球總儲量的約50%。但是由于我國對能源需求量巨大,因此開采速度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 年到2012 年,我國對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的一次能源的需求量平均年增長率達到50%以上。根據2015 年統計數據,我國煤炭的產量約為36.8 億噸,石油的產量約為2.15 億噸,天然氣的產量約為1 344 億立方米。因此,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還是需要積極開發和利用可以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保證我國經濟安全快速持續發展。
2. 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還處于初級階段。根據2015 年統計數據,我國新能源提供了全國一次能源供給量的9%。革開放之前, 但是核能發電真正商業化直到20 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根據2015 年統計數據,我國大陸地區的在運核能發電站總數為30 座, 裝機容量約26 849MW,并且正有另外24 座在建設中,全球在建的核電站總共66 座。
(2)我國其他新能源發展現狀。我國風能利用研發最早始于建國初期,但是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才開始商業化運作。我國風力資源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以及南方沿海地區,發電量排全球風力發電量第一,約14 536 萬千瓦時。在未來十年我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預計還將增長一倍。我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我國大部分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的現狀,這些太陽能資源主要被用于光伏發電。我國對光伏發電的技術研究起始于改革開放初期且光伏產業發展速度極快, 到2007 年我國就已經成為光伏電池產量最高的國家。但是由于成本及需求方面的因素,我國2005 年之前大部分光伏產品都用于出口, 后來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我國國內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在逐漸增加,到2015 年我國光伏裝機容量已達到4 318 萬千瓦。我國地大物博生物質資源十分豐富, 我國可利用的生物質能源量大概包括主要產自廣大農村地區的秸稈,沼氣等以及主要產自城市的生活垃圾等。但是我國真正利用到的生物質能源還不到可利用量的0.5%,近些年來我國正在加快生物質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3. 核能在我國能源發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 我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整體能源消費結構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根據2015 年統計數據,我國一次能源的消費中占比最多的是煤炭,占比約為40%。這個比例遠高于世界平均煤炭消費比例。我國消耗的這些煤炭中大概有一半用于發電,轉化為電力消耗,另一半用于直接燃燒消耗。與其他化石能源相比較,煤炭燃燒所產生的環境污染物更多,再加上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導致了嚴重生態環境破壞。其次為石油,占比約為20%。從所占比例來看,我國消費石油與天然氣的比例與世界平均水平還相差很遠,雖然這兩種能源的燃燒效率都比煤炭更好, 排放的污染也更少。從以上這些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很依賴煤炭, 這樣的能源結構不利于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且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我國能源結構面臨著從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向可持續利用低污染的新能源轉變的問題。
其次, 與世界整體情況類似,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風力,水力,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資源豐富,但是其能源提供效率與經濟發展整體對需求還是存在一定差距。而核能發電效率非常高,排放的溫室氣體只有煤炭發電排放溫室氣體的1/6。因此,核能高效低碳的特性決定了其在我國新能源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核電產業的發展需要配套設施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動核電站所在地經濟的發展。而我國現階段仍面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因此,內陸核電站的建立對于我國經濟均衡發展有很大的好處。
五、世界能源發展對我國重啟新建核電項目的重要啟示
1. 繼續發展核能發電產業。從能源發展與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可以看到, 能源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歷次能源革新的過程都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生產力上升與世界經濟格局變遷。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要想在世界經濟舞臺中脫影而出并保持不敗的地位就需要抓住每一次歷史的機遇。在世界能源短缺與轉型的現階段,傳統的化石能源的不不可再生性以及我國缺少優質化石能源的特性都導致了我國對可替代傳統能源的新能源的迫切的需要。人們對環境問題也愈發關注。傳統化石能源在燃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與各種污染,因此,在全球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核能發電低污染,高效能的特性使得發展核電產業變得更加符合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需要。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抓住歷史的機遇,是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篇5
【關鍵詞】能源基地;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對重化工業產品的需求呈現出連年遞增的趨勢。這就為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壯大與能源基地的形成提供了先決條件。本文在以上的背景之下,通過深入研究我國的能源基地開發與運作過程中環境危害的原因,對能源開發過程中環境問題進行歸類,在此基礎上從制度層面、企業層面以及社會層面闡述了能源企業環境行為規范化建設的對策。本文的結論有助于為探討我國環境保護的模式提供借鑒,能夠積極推動我國能源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具有比較好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能源基地環境問題概述
(1)水污染。在能源基地的開發和建設中,由于鉆井產生的廢水廢渣、洗井過程中產生的廢液都是難以避免的,在這些廢水廢液和廢渣中,含有不少鉛、汞、硫化物等對環境帶來危害的物質,這些廢水如果重新注入地層或者任其自然蒸發彌散,則對環境的影響則不可小覷。(2)大氣污染。能源基地的鉆探和開發中,會泄露一些廢氣或者天然氣,以及鉆井設備排放的廢氣與煙塵,這些氣體中往往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氫以及烴類污染物等,會對環境水體造成破壞,對當地的動植物以及居民產生健康危害。(3)廢棄物污染。能源基地在開發勘探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諸如粉煤灰、污水沉淀物等固體廢棄物。這些物質會對當地的植被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
二、導致環境問題的成因簡析
造成以上環境問題的原因是等方面的,概括來講,主要包括:(1)法律方面的原因。能源基地為當地帶來大量的稅收,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然而由于地方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還有很多亟待完善之處,導致環境保護措施沒有被嚴格的執行。(2)資金方面的原因。能源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能源基地對于資金的需求非常迫切,這就導致企業對于環境的投入少之又少,隨著資金供需矛盾的加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3)公眾方面的原因。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重視是解決環保問題的巨大推動力量,而我國目前的能源基地往往地處偏遠,當地居民還沒有形成比較明確的環境意識,導致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一直存在。(4)企業方面的原因。企業逐利的特性決定了經濟利益是其最終所追求的最大目標,因此企業往往將對于環保的投入當做額外支出的成本,因此企業缺乏對環境進行保護的動力。
三、能源基地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策略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步入深水區,同時也完全進入了重化工飛速發展的階段。通過能源基地的群集效應,能夠顯著增強能源產品的競爭力,控制成本,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然而值得重視的是: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與行業的特殊性,能源產業多年來都因循著粗放發展的模式,直接的后果便是產品的科技含量低,環境破壞明顯。結合以上所做的分析,本文給出以下的可持續發展策略。(1)能源基地制度層面的策略。首先應該結合能源基地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構建一套完善的企業環境行為評價指標體系,用以周期性地對能源基地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量化評估,對不合格的部分給予處理,并提出整改期限。還應構建順暢的政府—公眾溝通機制,使企業的環境信息能夠在第一時間被政府所掌握,從而形成有效的環保機制。(2)能源基地企業層面的策略。能源基地的企業結合自身對環境的影響,應該積極進行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發創新,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新技術來探索適合的能源技術和先進的減排技術,以多元化融資渠道來支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環境保護。(3)能源基地公眾層面的策略。首先應該提升能源企業員工本身的環境保護意識,還應該積極結合各類媒介,通過對環保理念的宣傳來引起大眾對于環保問題的關注度。在能源基地的企業間形成正面的輿論導向,進而發動群眾對基地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督促企業積極進行環保的整改和落實。
我國各個地區能源基地的建立,對環境的污染與危害也逐漸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為了切實改善能源基地對環境的危害與影響,應該結合地區現狀與能源基地的生產特點,進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并結合具體的原因給出具備科學性的解決方案,從而實現能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GDP。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循環經濟;能源;可持續發展
一、 引言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處在持續快速經濟發展時期的中國,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與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魏楚,沈滿洪,2007)。在這一關鍵時期,我國高消耗、高污染、高風險的發展模式 ,必然無法承受能源衰竭造成的巨大風險,也無法承受環境污染引發的社會問題(陳詩一,2009)。有鑒于此,本文在循環經濟視角的基礎上,對我國能源現狀進行分析,并對我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析。
二、 能源可持續發展能力概述
1. 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指人類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采用的旨在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相對于傳統經濟的開放式單向流動的形式而言是一種封閉式環形流動的經濟形式,使得經濟活動由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線性流程轉變為“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循環經濟的核心內涵是“減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環(Recycling)”即3R原則(李兆前等,2008)。其中,減量化是指通過適當的方法和手段盡可能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污染排放的過程,它是防止和減少污染最基礎的途徑;再利用是指盡可能多次以及盡可能多種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過早地成為垃圾;再循環是把廢棄物品返回工廠,作為原材料融入到新產品生產之中。循環經濟的產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人們深化認識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規律的結果,被視為社會經濟從傳統經濟向可持續發展經濟邁進的重要選擇。可持續發展為循環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其提倡經濟的發展應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而循環經濟正是繼承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倡導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林伯強,2012)。循環經濟強調在物質資源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進而實現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為解決當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2.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能源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子系統中所具備的現實實力和潛在發展能力的集合(吳利學,2009)。影響能源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因素很多,在遵循科學性、可行性和代表性的原則的基礎上,根據現有的統計指標,主要選擇影響力較大的因素。本文選取了由4個子系統組成的指標體系:社會可持續發展系統、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環境可持續發展系統和能源安全系統,時間跨度為15年:1995年~2009年。因此,能源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初步可以分為3層:目標層為能源可持續發展能力;準則層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系統、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環境可持續發展系統和能源安全4個子系統;指標層為13個指標(具體見表1)。
三、 研究方法和建立模型
本文采取的是一種體現降維思想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在保證原始數據信息損失最小的前提下,把原來多個指標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即主成分因子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而這幾個綜合指標是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主成分因子不僅保留了原始變量的主要信息,并且各個主成分因子之間不相關,這表明主成分因子比原始變量具有某些更好的統計性質。因此,本文將主成分分析方法運用到能源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中,對我國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的模型如下:假設有p個指標,把這p個指標看成p個隨機變量,記為X1,X2,…,Xp,主成分分析就是要把這p個指標轉變為p個指標的線性組合。則有:
Y1=a11X1+a12X2+…+a1pXpY2=a21X1+a22X2+…+a2pXp?搖?搖?搖?搖Yp=ap1X1+ap2X2+…+appXp
主成分分析法的做法是尋找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Yi,然后求解aij=(ai1,ai2,…,aip),且滿足以下條件:(1)ai1+ai2+…+aip=1,i=1,2,…,p;(2)不相關性,即Yi和Yj不相關;(3)方差極大條件,即Var(Y1)≥Var(Y2)≥…≥Var(Yp)。求解系數aij=(ai1,ai2,…,aip),即觀測變量相關矩陣的單位特征向量。因此,通過求解的特征方程∑X,得到p個特征根和p個單位特征向量,把p個特征根由大到小排列,記為λi(i=1,2,…,p),它們分別代表p個主成分因子所解釋的觀測變量的方差,即Var(Yi)=λi(i=1,2,…,p)。相應的p個單位特征向量就是主成分因子的系數:ai1,ai2,…,aip,i=1,2,…,p。
四、 實證分析
本文在上述理論模型基礎上,借助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收集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能源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分析。數據來源于1995年~2009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其中有些指標是經簡單計算得出的。
篇7
關鍵詞西部地區;能源礦業;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X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3)10-001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0.003
西部地區地質構造條件復雜,在地質歷史上,是多個板塊碰撞匯聚之處,擁有大部分我國著名的造山帶和內陸盆地,成礦條件極其優越,能源及礦產資源分布相對集中,優勢突出,資源蘊藏量非常豐富,品種齊全,資源遠景好。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能源及礦業開發已經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對其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對自然資源開發的加速,礦產資源和能源開發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環境及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對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制約日益明顯。
1西部地區能源及礦業發展迅速
目前我國已發現的171種礦產在西部地區均有發現,有探明儲量的礦種達132種,其中能源礦產8種,金屬礦產52種,非金屬礦產69種,水氣礦產3種。西部地區45種主要礦產保有儲量的潛在價值高達44.97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50.85%;一些稀有金屬的儲量位居全國乃至世界的前列。特別是我國緊缺性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銅、鎳、磷、鉀鹽等,在西部表現出明顯富集的特點[1]。目前,西部地區礦業和能源開發已經成為西部地區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大多數都已得到了開發利用,天然氣、鉻鐵礦、鈦礦、鋅礦、鎳礦、鈷礦、銀礦、鉑族礦、稀土礦、鉀鹽、玻璃硅質原料、石棉等已開發利用儲量占全國已開發利用總儲量的比重大于50%,形成了較大的生產能力,已建成從能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到化工非金屬以及建材等多種礦產品的生產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礦產品生產基地。除煤炭等少數幾個礦種外,西部仍有不少大型、超大型礦區和具有較好資源潛力的地區尚未開發利用,特別是西南三江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和大西北高原盆地及山區,油、氣(天然氣和煤成氣)、富銅、鎳、鉀鹽、鉑族元素、銀、鈾、鹽湖硼礦、稀有礦產、優質煤炭資源等礦產資源仍具有很大的潛力。例如:青藏鐵路沿線、雅魯藏布江成礦帶,班公錯―怒江地區估算銅資源量近200萬t,具有大型、超大型礦床遠景規模;新疆阿爾金地區的鎢錫礦帶發現工業價值礦體11條,有可能成為繼南嶺鎢錫礦帶之后我國又一個鎢錫資源勘查開發基地[2]。能源及礦產資源開發已處于西部地區經濟及社會發展總體布局中的基礎和支柱性地位,一大批西部礦業城市依托礦產資源的開發而崛起,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2西部地區自然環境脆弱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處在全國第一和第二級階梯上,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氣候條件差異顯著,惡劣多變的自然條件導致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承載力相對低下。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生態系統呈現出由結構性破壞到功能性紊亂演變的發展態勢。
沈鐳等:中國西部能源及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年第10期2.1礦山自然環境惡劣
西部地區地貌類型多樣,礦山自然環境惡劣。作為全國最重要的水源生成和大氣動源之所,西部地區是整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生態環境屏障。然而,在地形地貌、大氣環流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西南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西北干旱少雨、人類生存環境極其惡劣[3]。因此,任何過量和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都會突破地區生態環境的均衡閾值,引發難以預計的生態環境災難,其后果甚至威脅到整個社會的正常活動。
2.2人為活動導致礦山環境惡化
由于西部遠離我國經濟重心,自然條件惡劣,交通基礎設施差以及礦產勘查開發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約,西部地區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利用程度低,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目前,西部能源及礦產資源總體開發利用程度低,利用水平不高,許多礦產資源儲量因地質勘察程度低而尚難利用,礦山企業普遍存在著設備簡陋、經營粗放、破壞和浪費資源及污染環境等嚴重問題。主要礦產的采選回收率一般只有30%-50%,不僅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20%。礦產品的加工程度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此外,人為活動導致礦山環境惡化。礦山開采占用并破壞了大量土地,破壞的土地主要有露天采礦場、排土場、尾礦場、塌陷區及其他礦山地質災害破壞的土地。由于缺乏環境意識,技術水平低下,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礦產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已從局部擴展至整體,將嚴重地阻礙西部大開發目標的實現,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
3西部地區能源及礦業開發引起的環境問題西部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被開發利用后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礦業開發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西部地區礦業開發引起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土壤污染與土地破壞、水資源污染與短缺、礦區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和礦山地質災害等幾個方面。
3.1土壤污染與土地破壞
西部地區土壤污染形勢嚴峻, 原因首先在于該地區是中國能源供應的主要后備基地和接續地,礦產儲量煤、陸地石油和天然氣分別占全國總量的60%、30%、25%。石油、有色金屬、煤炭等礦業企業眾多,這些礦產能源是西部地區的骨干企業和主要稅源。但礦產企業的建設不僅嚴重破壞環境,而且其生產過程表現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點很容易造成土壤的污染,大量小廠礦的亂采亂挖,也增加了許多新的污染源。據資料顯示,云南、廣西、四川、貴州等重金屬主產區,很多礦區周圍都已經形成了日漸擴散的重金屬污染土地。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地讓農作物無法食用,當地人的生活陷入困境[4]。如甘肅省金昌市既是甘肅省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又是全國鎳工業生產基地。作為在傳統農業區基礎上建立的新興資源型城市,工業區與住宅區間無隔離帶,尾礦庫和選冶工業區建在上風向,長期的冶煉活動,加上沙塵暴、土地荒漠化、酸雨和水土流失等影響,導致建成區20 hm2的土壤受到污染,占建成區面積的74%,存在著較高的環境風險。此外,因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土地破壞面積不斷擴展。能源和礦業開發破壞植被、景觀,露天開采由于其作業方式的需要,必須直接剝離大面積的表土層及其上生長的大量植被,使得水土流失加劇,這也是陜北近年來新增加的一項生態環境災害。目前,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為104.7萬km2,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80%以上,水土流失率達15.15%[5],使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
3.2水資源污染與短缺
水體污染和水資源短缺是西部地區存在兩個最嚴重的水環境問題,西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淡水資源相當匱乏,岷江、渭河等河流污染也相當嚴重。目前,因采礦產生的廢水和廢液的排放總量占全國工業廢水量的10%上,處理率僅為4.23%,水資源污染嚴重,水質惡化明顯。由于采礦、選礦活動,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含酸性、含重金屬和有毒元素。礦山污水危及礦區周圍河道、土壤,甚至破壞整個水系,影響生活用水、工農業用水,并且有毒物質的排放給人類健康帶來了潛在威脅。由于大量排放有害礦井水以及選礦廠排放的含有重金屬離子和化學藥劑的廢水,對土地和水系造成直接的污染,不僅使土壤性質變差,而且危及農作物,影響人畜健康。此外,由于采礦過度抽取地下水,加劇了水資源短缺,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部分城市和地區地下水水位連續下降,有些地方形成了不同規模的地下水漏斗,包頭、西安、庫爾勒等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也比較嚴重;榆林地區由于煤炭開采的影響,導致地下水位顯著降低,延長了地下潛水與地表水交換的路徑,減少了地下潛水向地表的供應量和向河道的補給量,全市湖泊也由開發前的869個減少到現在的79個[6]。
3.3礦區大氣污染
礦山企業,特別是露天開采礦山,大氣污染甚為嚴重,開采以及礦井下的穿、爆破以及礦石、廢石的裝載、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廢石場廢石的氧化和自然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廢石風化形成的細粒物質和粉塵等,特別是干旱炎熱的地區,在大風的作用下產生塵暴現象,造成區域環境的大氣污染,對礦工的健康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在含硫量較高的礦區,煤矸石山燃燒周期長達數年,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氣體和煙塵,給礦區大氣造成長期的嚴重污染,是礦區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井工礦開采中,礦井瓦斯的利用率僅占15%-20%,大多直接排放到大氣中,對礦區大氣造成了污染。近年來因西部經濟高速增長主要依靠資源型產業尤其是能源重化工業的拉動,造成單位GDP能耗高,“三廢”和碳排放強度大。據統計,2008年,西部萬元GDP能耗高達202 t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36%。酸雨在西部地區城市中相當嚴重,將近2/3城市的空氣質量不能達到二級標準,小礦土法采煉也加重了酸雨危害。云、貴、川三省土法煉磺,年排放二氧化硫和硫化氫達26萬t,堆積含硫廢渣2 000多萬t,整個煉磺區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超過國家標準5-50倍,形成酸雨PH值3-4,造成大片耕地寸草不生[6]。
3.4噪聲污染
采礦業是一個高噪聲污染的行業之一,其噪聲污染相當嚴重。無論是井工開采,還是露天開采,都要利用大量的機器設備進行穿孔、爆破、采掘、運輸,井工開采還有提升、通風、排水、壓氣等生產環節。隨著我國礦業的現代化,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各種頻率不同的聲強噪聲,對礦山職工的危害最直接,不僅污染了工作環境,而且影響了職工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勞動生產率,給礦山的生產造成了較大影響。
3.5誘發各種地質災害
西部地區自然地理、地質構造復雜、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類型多,發生頻度高,危害嚴重。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由于采礦而誘發的各類地質災害和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也相當突出。國土資源部大范圍專項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礦山環境形勢嚴峻。煤矸石容易誘發泥石流,甚至產生爆炸的危險。采礦活動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問題突出、毀損土地資源嚴重[7]。礦產開發活動也造成了地下水均衡系統破壞,加劇了礦區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由于對自然環境的各種破壞,使得西部礦業和能源開發的環境成本高、代價大。
4西部能源及礦業開發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建議從經濟格局和區域發展來看,西部地區已成為我國21世紀能源和礦產原材料資源的接替地,但礦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也與日俱增,已成為制約西部資源開發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來保障西部地區能礦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4.1大力發展綠色礦業和能源開發
4.1.1設立嚴格的綠色礦業和能源開發目標
把生態和環境保護放在與礦業和能源開發同等重要的位置來考慮,通過開發前的區域環境容量或承載力評價及礦山環境擾動量評價,建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技術標準,制定綠色礦業和能源規劃,實現環境擾動最小化和生態再造最優化。
4.1.2大力推行綠色礦業開發
在西部區位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吸引投資建立一定數量的擁有豐富的資源、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成熟條件的礦產資源開發示范區、能源礦產循環產業園。注重資源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互統一,實施低碳運行發展模式,實施礦山循環經濟模式,在礦產勘查礦山開采選礦冶煉深加工消費回收排放的反饋式流程中,減少對礦產資源的消耗,把礦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8]。同時選取合適的國際合作模式,在國際合作中做到互惠雙贏,具體見圖1。
4.1.3積極開發綠色新能源
西部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新能源資源優勢和先天開發條件,太陽能、風能儲量豐富,如內蒙古的太陽能可開發量達20億kW?h,風能儲量居全國首位,可開發量達8.9億kW?h,技術可開發量約占中國陸地風能一半以上,是國家確定的“風電三峽”基地,風電并網裝機容量已占到中國的1/3左右,其中部的輝騰希勒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風電場,并且電力送出距離短,綜合成本低,充分開發出來,將對我國綜合開發低碳能源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9]。實施綠色能源戰略要求快速推動已經日益成熟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技術的發展,減少西部地區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加快生物能源開發步伐,大面積種植沙生植物資源,投產原料生產生物柴油,形成大規模不占用糧田的“綠色油田”。通過綠化和利用沙漠產生效益,從而使西部沙漠生態新能源經濟成為發展新型低碳經濟的模式。
4.2加強能源及礦產管理與污染控制
4.2.1保持政策的一致性
在制定面向西部地區的統一能源及礦產資源政策時,應避免各項政策之間的矛盾,并加強針對性,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慮,統籌重點能源基地的綜合規劃,在國家重要能源和礦產資源基地,統籌考慮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約束。
4.2.2建立健全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體系
建立健全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體系,急需以法律的形式,將資源有償利用和生態補償范圍、對象、方式、補償標準等確定下來。具體到實踐層面,首先,在已有法律條款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礦區環境的特點,建立符合西部地區實際情況的生態補償法律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其次,以法律的手段明確和規范礦產資源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4.2.3加大對現有礦山企業的監督管理力度,落實各級政府責任
建立協同機制,加大對現有礦山企業的監督管理力度,監督礦山企業依法履行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等義務。首先,應當建立礦山環境破壞監測、報告和監管制度,對違反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造成地質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要依法查處,責令其限期整改、達標,逾期不能達標的實行限產或者關閉。其次,進行生態執法體制改革,努力消除現階段條塊分割與部門職能交叉的弊端,實行垂直管理,以減少地方保護主義對生態執法的干預,徹底解決執法力度不夠、監控力度偏軟的問題。
4.2.4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實行政府主導、市場推進的多樣化生態補償方式
做到保護性補償和開發性補償分開,規范生態補償標準。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應建立政府、地方區域和行業多層次的補償體系,實行政府主導、市場推進的多樣化生態補償方式,提高補償的政策系統性和協調性。基于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兩個導致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因,對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補償,對污染的環境進行治理,必須從政府與市場兩個方面同時實施。鑒于西部地區環境效益具有公益性和惠及全國的特點,中央政府和各級政府在對西部地區的生態補償中要發揮主導作用,如制定生態補償政策、提供補償資金、加強對生態補償政策的監督管理等。做到“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合理開發,綜合利用”,使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4.3設立嚴格的綠色門檻
4.3.1通過市場準入制度設立嚴格的綠色門檻
提高能源及礦產開發利用的技術門檻、綜合利用門檻,整頓和規范重點地區、重點礦種、重點問題,綜合采用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建立完善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制定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嚴格實施礦山土地復墾制度,逐步擴大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的覆蓋面,確保新建和生產礦山地質環境得到及時全面的恢復和治理。從礦業生命周期角度,從地質勘查、礦業開采、礦產品加工到礦山閉坑等全過程,都必須采取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EIA)、戰略環境評價(SEA)和社會影響評價(SIA)等制度,如圖2。
圖2礦業生命周期中的環境管理
Fig.2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mining life cycle
4.3.2繼續整合小礦(SSM)
自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試圖整合和關閉SSM。從2005年底開始,中央政府發起了整合各地區小規模煤礦的戰略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最近了發展大型煤炭企業的指導方針,其中包括鼓勵大型煤炭企業合并和重組小煤礦發展的政策。根據這一整合戰略部署,中國將會采取實質性措施來遏制通過合并煤炭生產出現的供大于求的壓力,預計到2015年所有的小型煤礦將會消失。
4.4加強西部資源型城市與沿海地區的區域融合
4.4.1加強西部資源型城市與周邊區域一體化發展
2007年,國務院頒布《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各資源型城市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大力培育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如在陜北與內蒙古沿線地區,培育發展替代產業。此外,還需積極開展產業轉移。近年來,國家為了支持西部陸續出臺了資源稅等系列優惠政策。由資源稅增加投資,由土地和減稅政策吸引企業,在系列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引導之下,相關產業向西部轉移將在政府主導和企業自發共同作用下展開。在中西部地區承接轉移的產業中,地方政府應有選擇地進行轉移,避免過剩產業的轉移以及產業轉移后可能引發的一系列負面影響。
4.4.2加強西部資源型城市與沿海地區的融合
實現大宗能源就地轉化利用,改變化石能源的長途外輸格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東部沿海地區資金相對充足,技術水平高,但土地、勞動力、能源等要素供給趨緊,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產業發展空間較大。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但需要東部地區在資金和技術上的大力支持,西部擁有的豐富的資源,如水電、油氣、稀土等均是東部短缺卻又利用最多的資源。把東中部先進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引入西部,與西部地區得天獨厚的資源、政策等優勢形成互補,例如把西部的政策優勢和東部的人才優勢結合起來,可讓東部人才到對口的教育單位、政府部門和大中型企業掛職及工作,從而使東中西部之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良性互動發展。
4.4.3減少資源開發的負外部性,破除“資源詛咒”,實現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
為此,必須明晰資源產權,盡量培養當地勞動力,吸納本地產業工人,通過加大教育投入、基礎設施以及科技創新,減輕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的擠出效應,克服“荷蘭病”,從而提升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內在活力(如圖3)。
4.5提高能源及礦產資源開發利益相關者的參與能力
借鑒國際上“責任礦產開發倡議(Responsible Mining Development Initative, RMDI)”,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具體包括:①在進行礦產開發協議談判之前,就采礦工藝以及可能的收益、風險、機遇和責任等方面,廣泛開展公共教育宣傳;②企業必須關于其運營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的研究結果,這些研究應與當地政府、研究機構和民間團體合作;③政府應該采取措施吸引制造業和服務業資本進入采礦業領域;④采用“地方政府開發論壇”的模式,為當地的利益相關方圍繞地方局部問題進行磋商,提供廣泛和民主的公共溝通管道。通過地籍管理程序,擴大地質數據和礦業權許可證的透明度;⑤推廣國際上廣泛實行的采掘行業透明度倡議(Extractive Industry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EITI),并在西部地區各個省市區以下層面進行責任分解;⑥幫助培訓當地政府人員,提高構建共同監管的技術能力;⑦建立起基于社區的有效申訴機制,加強能源及礦業開發協議條款落實的監督能力。
力拓礦業集團(Riot Tinto)在澳大利亞北部領地的采礦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其做法是高薪雇用當地居民共同保護環境,加大針對當地特色的就業培訓,實行采礦收益分成,加強政府與地方、企業與地方之間的溝通與協商。在老撾Sepon和Phu Bia的兩個重大項目中,公司讓政府工作人員在其技術實驗室和各部門進行輪換實習,以培養他們的管理能力,并確保國家現有的和未來的礦產開采能夠符合監管要求,這些培訓都是礦業公司免費為地方政府提供。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通過地方政府開發論壇,當地受影響的社區能夠參與到大型新建能源資源項目的收益方案的范圍和性質的討論中來。法律規定任何能源資源開發項目必須有社區的參與,參與程序由一個委員會統一管理,該委員會由相關的國家政府部長主持。這些論壇主要用于制定社會對項目的接納條款,或者“社會經營許可”。這些做法也表明:讓社區參與能源及礦產開發協議的制定,直接涵蓋廣泛的利益相關群體,是一個有效的參照模式。
4.6協調統籌資源稅費和地方發展基金
4.6.1明確資源稅的調節作用,健全利益分配機制
資源稅作為調節經濟的杠桿,可引導社會投資向節能型能源產品生產轉移,提高資源開采效率和利用效率,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結構的調節作用非同小可。明確資源稅就是具有將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外部效應內在化作用的一個楔子,首先有利于促進國有資源合理開采、節約使用和有效配置,加強國家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管理,防止經營者亂占濫采資源,減少資源的損失和浪費;其次有利于經營者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率,最大限度合理、有效、節約地開發利用國有資源;其三有利于合理調節由于資源條件差異而形成的資源級差收入,促使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再者有利于正確處理國家與企業、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資源稅的合理分配,可為地方政府恢復生態、治理環境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最后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財政收入,調動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實現雙贏。
4.6.2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近年來在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這三大社會責任關注的重點領域中,關注環境問題的綠色投資已經成為社會責任投資領域的重要方向,綠色投資發展勢頭良好。綠色產業的發展以及利潤創造將是綠色投資財富增長的根本。根據清潔技術集團(Cleantech Group)的最新研究報告,2010年全球三大清潔能源領域――生物燃料、風能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收入為1 881億美元。而相比十年前,這三個產業的收入還不到100億美元,十年增長了20倍。[31]我國云南省也設立了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簡稱綠色基金會),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主要工作方向。當前海外綠色投資基金的發展蓬勃,綠色投資基金的形式層出不窮,除了在數量和規模方面發展迅速,其形式也開始多樣化。
4.6.3設立地方或社區綜合開發基金
“保護生態環境、共創美好家園”,離不開地方或社區的參與。由于多元化的地域、民族、資源及文化差異,西部地區形成了復雜多樣的區域或社區。設立地方或社區綜合開發基金可探索解決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構建生態和諧、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社區,宣傳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的文化知識,增強社區居民環保理念,按照社區實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幫助社區發展替代生計,在自然保護區及其他礦區周邊探索生態補償的新途徑,并參與和支持新能源推廣。
4.7加強能源及礦業開發全過程的第三方獨立監管
在能源及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實行有效透明的監管,而委托第三方監管是國際上非常成功的經驗,首先有助于明確地方和企業生態保護的責任,落實責任方和監管方;其次可加強監管技術創新、人才培訓、裝備配備和政策傾斜;再者可增強綜合執法,司法、公安介入,以保證政策效果。同時,對西部地區能源及礦產資源開發的監管,還必須采取差別化策略,即對新上項目、在建項目和已建項目區別對待,主要做法包括:對于新上項目,嚴格審批(探、采、選、冶、礦山閉坑等規劃),環境保證金;對于在營項目,著重綠色績效考核;對于歷史項目,嚴格執行污染礦區環境修復。
總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西部能源及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但同時必須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既是立足西部地區、提高能源資源保障能力的現實選擇,也是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兩型”社會的必然要求,對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谷樹忠,耿海青,姚予龍.國家能源、礦產資源安全的功能區劃與西部地區定位[J].地理科學進展,2002,21(5):410-419. [Gu Shuzhong, Geng Haiqing, Yao Yulong. The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Functional Areas for National Recourses Security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West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2, 21(5):410-419.]
[2]張秀萍,馬玲群,柯曼基. 我國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的現狀、問題與對策探析[J]. 北方經濟 2010(1):37-39. [Zhang Xiuping, Ma Lingqun, Ke Manji. Current Situation,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est China Mineral Resources [J]. Northern Economy, 2010(1): 37-39.]
[3]高麗,沈鐳.礦產資源開發的區域影響[J].資源與產業,2012,14(6):88-92. [Gao Li, Shen Lei. Regional Effects of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J]. Reource & Industry, 2012, 14(6):88-92.]
[4]瞿方業. 土地污染源于權力主導的發展模式〔EB/OL〕. (2011-02-23). http://.cn/system/2011/02/23/011890618.shtml. [Qu Fangye. Land Pollution Sources in the Powerled Development Model 〔EB/OL〕. (2011-02-23). http://.cn/system/2011/02/23/011890618.shtml.]
[5]張雷.21世紀中國西部礦產資源開發的戰略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 (3):36-41. [Zhang Lei. An Issue on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in West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1, 11(3):36-41.]
[6]武芳梅.“資源的詛咒”與經濟發展――基于山西省的典型分析[J]. 經濟問題,2007(10):24-28.[Wu Fangmei. ‘Resource Cur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Analysis of Shanxi Province [J].On Economic Problems, 2007(10):24-28.]
[7]茅于軾,盛洪.煤炭的真實成本[M]. 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8:24.[Mao Yushen, Shen Hong. The Real Cost of Coal [M].Beijing, Coal Industry Press, 2008:24.]
篇8
【關鍵詞】統計功能;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
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缺水全面告急:北方資源性缺水!南方水質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一、我國水資源正面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矛盾相當尖銳,水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水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等四方面的嚴峻挑戰。
(1)堅持以人為本,保障飲水安全。著力解決群眾飲水水質不達標、供水保證率低、水性地方病等問題,抓緊制定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應急工程規劃及2005至2020年農村居民飲水安全規劃,逐步解決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2)尊重自然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中國治水理念重大調整的核心和關鍵。重視生態與水的密切關系,對生態問題嚴重的河流流域,采取節水、防污、調水等措施予以修復,維持生態基本需水量;重視并充分發揮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保護生態系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推進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轉變,建設節水型社會。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就是建設節水型社會。抓緊制定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推進中國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節約型轉變,力爭在2020年初步建成節水型社會。
(4)以水權制度和水市場建設為重點,創新用水管理制度。注重經濟手段的運用,促進節水防污。
二、切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節約能源資源,是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發展中國家,切實提高包括水資源在內的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做好節約工作,十分必要。
1、夯實基礎,規范能源和水統計工作制度。一是夯實規模企業能源和水統計制度,規范企業工作流程,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和完成節能降耗任務提供數據支持;二是夯實能源和水統計臺帳制度,指導企業做好原始記錄和臺帳管理,特別是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原始記錄和統計臺帳;三是夯實能源學習制度,深入學習能源統計方法制度,理解水消費報表各項指標含義,提高對能源和水資源統計工作的認知程度。
2、加強審核,提高能源和水統計數據質量。一是嚴格審核基層源頭數據,整理歸納過往審核經驗,結合實際總結出企業共同易錯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審核;二是嚴格審核對影響整體數據的行業、企業數據,按照聯網直報系統的“審核規則”,對系統審核的強制性錯誤要做到無差錯;對核實性錯誤,澄清說明要清楚規范;對通過庫外審核發現的問題,如常識性、邏輯性錯誤等,要通過電話核實或者其親自核實無誤后才能驗收,真正做到嚴格審核。
3、強化職能,充分發揮統計預警監測功能。強化監測,加強對能源和水消費總量的監測和節能節水進展情況的監測;加強對主要耗水行業和重點耗水企業的監測,及時的反映水消費中出現問題并作出預警。
三、實施城市污水資源化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1城市污水資源化存在的問題
城市污水資源化既可減少污染又能緩解城市供水的緊張狀況,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然而,由于在建設資金、管理體制、人們傳統觀念、政策法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城市污水資源化工作沒有得到推廣。
2實施城市污水資源化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現在,污水資源化工作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重視,許多專家、學者紛紛進行了研究、論證,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主要有如下方面:
①把污水資源化列入各地區的城市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中,進行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配。
②解決城市污水處理及再用水處理的建設資金,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在此基礎上進行再用水的深度處理。可將污水資源化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及外資投入污水資源化的事業中。
③要對污水再生利用系統實行行政管理和部門行業管理,盡快完善污水再利用的標準及相關的法規體系。
④采取政策傾斜,鼓勵企業使用再生水。
⑤積極開展污水再用的宣傳教育,改變人們傳統的用水觀念,逐漸樹立對污水資源化的科學認識。
篇9
關鍵詞 中國能源 能源消費 國民經濟 社會發展
中國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其中煤炭占主導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資源量10345億噸,剩余探明可采儲量約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折合年發電量為6.19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年發電量約1.76萬億千瓦時,相當于世界水力資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經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質儲量估計要比探明儲量大得多。1990年新探明天然氣儲量達1900億立方米。除常規能源外,中國還有原子核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但是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和消費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在缺乏能源的情況下,必定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更嚴重的會影響一個國家根基。
根據數據可以看出,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能源生產總量每年都在不斷的增加,并且國民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煤炭和石油占主導地位,這一些化石能源不像可再生能源一樣可以重復利用,屬于一次性能源。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開發和利用能源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能源的生產量不能滿足能源消費需求的增長
據測算,到2050年,中國能源生產總量可達到35.4億噸標準煤。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新一輪的快速增長形勢,能源生產的增長并不能滿足能源需求的增長。據預測,中國國內能源供應的缺口量,在21世紀初期將超過1億噸標準煤,2030年約為2.5億噸標準煤,到2050年約為4.6億噸標準煤,規模約占年能源需求量的1/10。
二、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不夠多元化
在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當中,煤炭占到了67%以上,而新能源,包括天然氣、可再生能源、核電等,比例都很低。而隨著我國汽車擁有量的增加,導致中國大量石油進口,給我國經濟造成一定的負擔。并且長期消耗化石燃料,對環境也是一種破壞,引起大范圍環境災害,從而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三、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中國能源的利用效率由于受到資金、技術應用、能源價格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比發達國家低很多,缺乏高效的應用體系,導致能源的不必要浪費,不能做到良好的節能。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為32%,能源系統總效率為9.3%,只有發達國家的50%左右。1994年單位GNP能耗(噸標準煤/千美元)比較,中國分別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4.2倍。同時,我國缺少節能政策,鼓勵低消耗低排放,發展科學技術應用,培養技術性人才。
四、對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戰略意義認識不足
中國人均能源資源相對匱乏,能源利用結構不合理,對能源的依賴性加強,使用現有主要能源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因此,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中國能源發展的重點。
但是,當前在中國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對實施可持續發展以及減少環境污染的意義還沒有得到充分、廣泛的認識,對積極地、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方針落實還不夠。
隨著中國居民住宅條件的改善,對家庭供熱、空調、照明、家用電器的購買和使用等都對能源形成了較為強勁的需求。同時,隨著人們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的改變,居民對于能源的利用趨向于生活用電和生活用氣,從而從某種意義上改變了中國的能源消費的整體結構,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走向。
隨著商品能源供應能力的提高和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現在中國的許多鄉鎮農村地區開始意識到商品能源的高效。煤炭、優化石油氣已經成為城市周邊鄉鎮農村重要的生活和生產用能源。每個人每天都在消耗一定量的不可再生能源,導致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能源供需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反映出市場體系不完善,應急能力的不足,嚴重制約科技、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必須下大力氣加快完善中國能源市場體系,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增強能源供給能力,緩解壓力。
中國能源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聯系著人們的切身利益。沒有能源的發展,沒有能源作為強大的物質基礎,在中國這個一個人口大國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和穩定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為了實現我國經濟的健康穩步發展,應該以建設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前提來制定我國的能源發展戰略。必須加強能源戰略儲備,開拓海外能源市場;長期堅持節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加速能源結構調整,開發清潔可再生能源;環境保護和建立節能政策。倘若能搞從根本上解決和調控好中國的能源問題,那么更加有利的發展國民經濟,促使社會良好的發展,杜絕國際糾紛,做到真正的國泰民安。
參考文獻:
[1]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二七年十二月.北京
[2]李金鎧.中國能源結構:特征與優化[J].中國市場.2011年33期
[3]吳方.中國能源與經濟之間關系的研究[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1年09期.
[4]焦玉梅.中國能源發展戰略之我見[J].《北方經濟》2006年第20期
[5]陳永漢;吳淑娟;郭耀泉.我國變頻技術的發展潛力研究[J]《商業時代》2009年第31期
篇10
現階段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將相應增長,排放量也將繼續增大。中國有走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有低碳經濟發展的空間。那么,中國走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解決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首先,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是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需要確定這個經濟發展階段的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的規律性特征。與發達國家相同的是,中國必然經歷城市化進程,這一進程中具有高能源消費、高排放的特征;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城市化進程面臨著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諸多挑戰。國際金融危機會影響中國短期經濟增長,然而,中國經濟還將保持較高增長,城市化進程將不可阻擋地向前推進,能源需求也將保持較高的增長。
其次,應當研究確定低碳經濟發展的概念、內涵和路徑。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應當通過低碳經濟發展引導經濟結構改變和調整。以目前的能源和環境情況看,中國不能援用西方國家的耗能方式,需要尋找適合國情的能源消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中國還有幾億人口正面臨生活方式的變化和選擇,政府可以從戰略和政策上引導他們的低碳選擇,許多經濟發展政策和戰略都需要重新考慮。例如,中國需要如此龐大的汽車工業嗎?在城市規劃中是不是還應該有自行車道?中國應當重點發展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
低碳路徑包括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為特征的城市規劃和設計(低碳城市)。地方政府和金融業通過政策激勵和融資支持,驅動技術創新和資本流動,推廣有效的低碳技術。
第三,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認為,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在能源生產和消費,要求能源戰略做出相應的調整。
以往的能源戰略,只是簡單地從能源供給側來考慮,低碳經濟發展則要求改變這一傳統模式,結合能源需求側的管理,通過對能源供給投入或者對節能投入的選擇,將滿足一定能源需求的碳含量最小化。還需要改變以往僅由資源約束的能源供需增長和能源結構規劃,將二氧化碳排放作為滿足能源需求的約束,從而對能源結構的含碳量進行約束。
以往從能源供給側考慮能源安全,即石油戰略儲備的能源安全觀念,應當加以改變。隨著能源價格日益走高,中國經濟穩定發展將越來越受到能源價格的沖擊,而經濟不穩定直接影響節能減排。因此,應當更廣義地考慮中國的能源安全,研究能源價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必須站在整體能源的高度,考慮能源在不同種類之間的替代性、能源價格的聯動性以及能源約束的相關性。
第四,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顯然需要廣泛的政策支持。低碳經濟發展集中反映為能源問題。能源的主要特性包括外部性、不確定性、公平性和不可再生性。圍繞這些特性,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要求制定相應的政策原則。
解決外部性的原則是,政府確立市場為主、政府為輔的觀念,即政府除保證能源市場有效運行外,應盡量使用經濟手段解決外部性問題。
應對不確定性的原則,要求低碳經濟發展充分估計能源稀缺、相應的價格上漲和環境影響,并且使中國的能源消費不過度依賴國際能源市場。
保證能源公平性的政策原則是,保證國內能源公平的同時兼顧能源效率,在國際上應當爭取能源和環境公平的權利,強調發達國家承擔更多的能源價格和環境污染的責任,要求他們必須因環境問題而降低能源需求,保證代際公平則應該盡可能考慮后代利益。
與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相適應的政策原則是,推動能源價格改革。這是低碳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之一。
第五,能源補貼是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低碳經濟發展必須正確面對的。由于能源在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行業本身的特殊性,政府對能源干預較多,通常以補貼形式出現。對于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過渡性的能源消費補貼是合理的,有時候是必需的。但是,能源補貼對碳排放的負面影響不能低估。發展中國家的能源補貼問題,常常是補貼過多和補貼方式不當――主要采用壓低能源價格的消費者補貼,這種補貼通常沒有特定目標群體。能源價格管制(能源補貼)降低了能源產品的終端價格,導致比沒有補貼時更多的能源消費和更大的排放。
因此,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包括改革能源補貼方式,以及在低碳經濟發展中應當考慮取消能源補貼會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產生什么影響,特別是考慮取消能源補貼對貧困人群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