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劣根性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5: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思想的劣根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形成背景

例1 戰國后期,諸子已開始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一思想……《呂氏春秋?不二》篇宣稱“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思想大一統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 )

① 建立地主階級統治的需要

② 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

③ 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

④ 適應兼并戰爭的需要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題考查對歷史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戰國時期出現大一統思想源于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等各方面變化的需求。結合戰國后期的歷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統適應了政治大一統、社會穩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說法均正確。

答案 D

點撥 這道題是組合式選擇題,此類型選擇題的備選項中包含一個以上的項目,要求找出完全符合題目要求的一組。此類試題考查知識容量大,信息范圍廣,能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查同學們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準確理解、運用把握的能力,較好地體現能力立意的命題指導思想,較好地考查審題能力、判斷、分析和綜合能力。解題策略:找出選項中最有把握的一個(或兩個),確定該選項是對的或是錯的;在四個備選項中,排除包含錯誤答案和不包含正確答案的;或還剩下兩個或三個備選項,將剩余的進行比較、分析,即可得出正確答案。

二、董仲舒新儒學的內涵

例2 儒家學說到了漢代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即( )

A.君權神授 B.獨尊儒術

C.人定勝天 D.實行“仁政”

解析 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要清楚儒家學說在漢代是怎樣發展的,其代表人物是誰,有哪些主張。漢“獨尊”既是主張,更是賦予“新”之后的結果。“仁政”思想是繼承先秦儒家思想,“人定勝天”是荀子的觀點。

答案 A

點撥 這道題屬于概念型選擇題,概念型選擇題突出考查對概念的再認和理解闡釋能力。這種題目往往是在題干中提出一個基本概念,備選項則是對這一概念的闡釋。備選項是對題干中所提及概念的闡釋,命題者多數會在備選項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換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或因果倒置。它要求同學們必須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基本概念的原因、性質、內容、特點、結果、影響等要全面而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真正地理解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同時還要對相近、相似的歷史概念進行比較。

三、董仲舒提出新儒學的目的

例3 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 )

A.徹底拋棄法家思想

B.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C.向西域傳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為官僚隊伍主體

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A項不正確,漢武帝接受儒家思想,但是并沒有徹底拋棄法家思想,如法家主張的以嚴刑峻法統治百姓等思想,都被他納入統治思想并實行。C項不符合史實,D項不是主要目的,漢武帝接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要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

答案 B

點撥 這是一道因果型選擇題,此類選擇題的題干中的導語一般有“為此”“因此”“之所以”“結果是”等字眼,該題型最能考查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一般有較大的難度。解答此類選擇題要注意兩點:一是認請題干和題肢能否構成因果關系;二是分清題目考查的是“因”還是“果”,防止倒果為因。

四、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

例4 下列關于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正確的表述是( )

A.完全拋棄先秦儒學

B.只吸取了法家思想內容

C.宣揚“君權神授”

D.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解析 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以及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學是對先秦儒學的繼承和發展,故A項錯誤;B項敘述不完整;C項是新儒學的內容而非特點。

答案 D

點撥 這道題是判斷型選擇題,一般要求選擇正確或錯誤的選項,題干中往往出現“正確”、“不正確”、“錯誤”、“可信”等字眼。正誤型選擇題也是多項選擇題的“變異”,大家需要對四個備選項逐個做出判斷,稍不留神就可能出錯,同學們的識記、理解、分析、判別等能力都可以在此得到很好的檢測。解答此類型選擇題,一般采取如下方法:①排除法;②反證法(也稱為逆向思維分析法),主要用在排除明顯錯誤的選項后,針對不確定的選項進行推理,可以先假設該選項正確,然后把結論當做已知條件,一步步推導到起始的隱含的已知條件中,驗證結論是否符合實際和邏輯,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③直選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概念的內涵或外延的基礎上,直接確定符合題意的選項。

五、董仲舒新儒學思想的影響

例5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長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

①其思想體系根據時代的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

②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宗教思想始終沒有得到廣泛傳播

④封建官辦教育對儒家思想的大力傳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本題考查了對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的理解,其中③表述錯誤,中國古代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廣泛盛行。

答案 D

六、對董仲舒新儒學思想的評價和認識

例6 “董仲舒是有漢一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我們民族性格中的封閉自我,因循守舊等等劣根性,都與之直接相關。”(馮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這一觀點(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

B.肯定董仲舒的“獨尊儒術”主張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統”學說

D.否定董仲舒的“焚書坑儒”的做法

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從“封閉自我,因循守舊等等劣根性”可以排除A、B兩項。“大一統”很好地體現了統治者的利益,但也束縛了人們的頭腦,形成了封閉、保守、落后等民族性格。D項是秦始皇所為。

答案 C

點撥 這是一道材料型選擇題,是高考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題型。它的特點是在題干引入新材料(文字、圖表)創設新的問題情境,然后設計出各個選項。其形式一般是題干為材料,備選項為對材料的理解和解釋。這就要求同學們必須具備從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解答此類題的基礎是仔細閱讀材料,審清題目要求;其次是認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史學理論分析選項,排除與材料明顯不符的選項,或結論正確但在材料中沒有體現的選項。

1.《史記》載:漢武帝時,“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該材料主要表明( )

A.漢武帝廣泛吸納人才

B.平民將相大量涌現

C.儒學在民間開始興起

D.儒學地位顯著提高

2.有人說:“董仲舒……開啟了儒學神學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進程。”在董仲舒的思想中,最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

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C.“大一統”

D.“三綱五常”

3.戰國秦漢時期,思想界由“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所反映的根本問題是( )

A.中國思想文化出現倒退

B.封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

C.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加強

4.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對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統地位起了直接作用( )

① 察舉制 ② 重用文學儒者 ③ 興辦太學,講授儒家經典 ④ 設立地方學校,廣泛傳播儒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關于董仲舒的思想評論不正確的是( )

A.禁錮了人們的頭腦,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是專制主義的表現

B.突出儒家主導地位,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C.認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動搖

篇2

關鍵詞:論語 名利 幸福 煩惱

《論語》有“東方圣經”之美喻,是儒家思想的開山扛鼎之作,它始終代表著中國文化的主流,始終占據著中國文化的主導地位,并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層面,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為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國度的地球子民開起了智慧的天窗,給不同行業、不同信仰、不同語言的迷茫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宣言上說:“2l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中國孔子的智慧。”這就是孔子思想的偉大魅力之所在。

眾所周知,中國之教始于孔子。作為一流的政治家,孔子仕途坎坷,空有屠龍之技但無施展其卓越政治才華的舞臺,于是率弟子周游列國,讓“學在官府”的教育下移民間,從而打破教育壟斷之僵局,開教育平民化、普及化之先河。孔子政治上的失意是其個人之不幸,卻是中國教育之大幸。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文化傳播始于孔子的周游列國,時至今日,孔子周游列國的星星之火,已經成為照亮世界文明的熊熊火炬,成為推動人類文明、社會繁榮、人民安居樂業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

就我個人的淺陋之見,我認為讀《論語》至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獲益:

首先,《論語》能讓我們浮躁的心變得安靜祥和,有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淡定。曹操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也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我們為何會悶悶不樂、郁郁寡歡?為何會對不如意事耿耿于懷、怨天尤人?為何會“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的顏回為什么能不改其樂?為何“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淵明能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灑脫?其實,幸福只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狀態。因為我們的心態不正,所以怨天尤人;因為我們的欲望太多,所以怨聲載道;因為我們認為付出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所以憤憤不平。“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往。”為了得到太多太多的名和利,我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把自己推進了無邊無際的欲望苦海,之后又苦苦尋覓解脫的良方。

那解脫的良方究竟是什么?孔子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又說:“君子不怨天,不尤人。”還說:“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但“不在其位卻欲謀其政”的我們總是蠢蠢欲動、想入非非,長此以往,怎能有隨遇而安之樂?怎能有“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坦蕩?怎能有“隨所住處恒安樂”的灑脫? 轉貼于

其次,《論語》能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不可能離群索居,不可能過“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生活。我們總要與人來住、和人打交道,如何與人友好相處、和睦共事是人生的重要課題。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靠他的專業知識,而百分之八十五是靠他待人處事的藝術。學會寬容,懂得尊重與理解,是與人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的關鍵。我們深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因而渴望自己成為得道者。但內心深處,我們又有放于利而行的劣根性和不勞而獲的自私,這就導致我們言行分離、表里不一。我們有善待自己但不善于尊重他人的惡習;有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嗜好;缺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容,沒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胸襟,不能反求諸己,不愿克己復禮,不能推己及人,沒有人溺己溺、人悲己悲的情懷,缺少“大家有過,在予一人”的慈悲,不懂“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入恒愛之”的道理;私心自是,唯我獨尊,因此難以與人和睦相處,導致人際關系緊張、摩擦增多、矛盾激化,在折磨自己的同時也傷害了他人。孔子說“仁者愛人”,又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還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我們不是仁者,卻苛求他人成為仁者,這樣做行得通嗎?

篇3

新教材更注重學生德育情感的培養

多年來,語文教學常常涉及到“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等問題。這本是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感知力、賞析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們總習慣于訓練學生進行簡單判斷、抽象概括和空下結論,而忽略了教給學生如何去咀嚼、品味、感悟文章蘊涵的內在美,讓學生獲得一種審美的情趣。新教材的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過性,形成健全人格”。也就是說,課文基礎知識的掌握與德育目標的培養是相互相成、不可分割的。

如鑒賞《滕王閣序》這篇佳作時,德育目標的培養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讓學生理解王勃“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他日趨庭,叨陪鯉對”的至德至孝的儒家思想;二是讓學生了解南昌市的人文地理概貌,滕王閣因人因文而聞名天下并作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情況,清楚古今聯系及滕王國的價值。李密《陳情表》的魅力,就在于情感的真摯:李密自幼喪父,母親適人,“祖孫二人,更相為命”。而時下祖母“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處境實在悲慘,李密在這個時候提出的“烏鳥私情,愿乞終養”的請求在情理之中。連高高在上的“至尊天子”晉武帝都被打動了,我們的學生會無動于衷?《報任安書》則要求我們的學生能正確對待自身所受的屈辱,要象司馬遷那樣,站在人生價值的高度,正視現實,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完成自己的理想;《阿Q正傳》揭示了人的劣根性,學生在完成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和人格“自輕自賤”的解剖后,會給以后人格的自我發展予以補充和借鑒;《我若為王》批判了國民的奴性意識,引導我們的學生自強自立;《剃光頭發微》揭示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強權意識余毒之深,鼓勵我們的學生要有一種“大路不平旁人踩”的主人翁精神;而“祥林嫂”和“水生嫂”兩個女性的對比,也容易讓學生體會到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環境既能毀掉“祥林嫂”這樣有頑強生命的人,也能把“水生嫂”這樣的家庭婦女培養成堅強的革命戰士,那么,“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環境呢?他們就會帶著問題去學習和生活。

二、新教材督促教師要不斷擴大知識面,力爭一專多能,輕松地傳授多學科的知識

當今的學習科目分得越來越細,并且出現了學科邊緣化的現象,有的學科劃歸那一家都說得通。如:《教育心理學》《物理化學》《天體物理》《美學》《文獻學》《古代星象》《太空生物學》《周易研究》等等。他要求我們的老師不但懂得本專業,還要對其他的非專業學科有相當的涉獵,才能勝任。就拿我們的高考來說吧,要求考文科綜合與理科綜合,有的題型要求學生同時用各科知識綜合才能解答。

作為高中語文老師,講到先秦散文,你不知道莊子的逍遙游屬于哲學上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不知道荀子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是古典的樸素唯心主義思想,不知道孟子的“人性本善”跟荀子的“人性本惡”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儒家思想,不知道韓非的法家思想是秦的強國之本,你怎樣對比分析“諸子百家”?不知道“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不懂得“商鞅變法”“齊王納諫”的政治方略,不懂得蘇秦、張儀“合縱連橫”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你怎么能把散文的歷史背景講好?講到唐詩宋詞,你不懂“一騎紅塵妃子笑”里的旅途艱辛,不懂“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里的政治時局與作者的無奈,談何上課?不懂得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天文知識,怎么講《孔雀東南飛》里的“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怎么講《滕王閣序》里的“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不先去了解有關“黑洞”的物理常識,怎么講《宇宙的未來》?

三、新教材要求學生從現實的角度去解讀課文

高中語文新課標在“閱讀與鑒賞”中提出要求:“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內容與歷史局限。”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要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教學過程中,我就設計了這樣的情節:

師:我們把悲劇人物杜十娘拉進我們的現實生活來思考:杜十娘能否不死,如果你是杜十娘,會沉寶投江嗎?

生甲:我如果是杜十娘,我不會傻到像她那樣沉寶投江,人的生命畢竟只有一次。我可以象電視劇《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母親描述的遠大志向那么做:選取一塊最繁華的地方,開一個最大最大的妓院,自己當老板。

師:這種選擇也是一種生存方式。但是我們要了解一下杜十娘的身世:杜十娘是苦難人家的孩子,因生計所迫才被家里從小賣進妓院。從杜十娘所表現的善良和同情弱者的性格來看,她還愿意再去坑害象她一樣的良家女子嗎?

生乙:我會先擇攜寶單獨離開,然后找機會報復孫、李二人。讓他們得到懲治。

生丙:攜寶離開,然后找一個地方投訴孫、李二人。

生丁:攜寶離開,另找一個誠實可靠之人托付終身。

生戊:攜寶單獨離開,然后找一個清凈之地過隱居生活。

師:以上同學的回答有一個共同點:珍異生命,不會象杜十娘那樣隨便糟蹋自己,這是一種正確的人生觀。但是你們所說的生存方式有些還值得討論一下:報復,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出錢買黑幫組織,他們不搶財搶色那才怪;投訴,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女人被當作玩物,遭遺棄是常便飯,沒人會買你的帳,后面兩位同學的說法比較現實;找塊清凈之地隱居下來,另找一個誠實可靠之人托付終身,然后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資歷助弱勢群體。小日子過得也還是悠然自得的。

……

小說的閱讀與鑒賞,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把典型人物放進現實生活去思考,這樣,學生就會根據自身的經驗,立足于現實,充分地再現小說中典人物的生活環境,揣摩性格特點。把握人物形象,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新教材要求教師教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

新教材要求我們,教師的主要任務已不是“填鴨”。而優秀的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也會不滿足于已有的教材,他們認為以往的語文教材是封閉式的,連貫性差,不能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新教材的要求應該是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教給了學生多少知識。我拿這一思路用在《寶玉挨打》的教學中,效果還不錯。

《寶玉挨打》位于高三第六冊第三單元,本單元四篇幅文章都選自《紅樓夢》,要求學生走進《紅樓夢》的藝術世界,體會其耐人尋味的敘述語言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但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高三下學期的主要任務是高考,學生早就丟在了九霄云外。怎樣笛動學生鑒賞小說的積極性呢?我思考了好一陣子,于是特地租借了《紅樓夢》的電視劇光碟,在上課時把《寶玉挨打》選取段放給學生看,學生的那股認真勁,我還是第一次看到。碟片看了二十分種,接下的是二十分種的激烈討論。 討論之一:

師:請同學們分析一下“挨打”這件事中的主要人物心理。

生甲:賈政是一種狠鐵不成剛的心理,又怕忠順王府找他的麻煩,所以要狠狠地教訓。賈母疼愛孫子,認為教育兒子是應該的,但不能用這種蠻狠毒打的方闔。

生乙:寶釵認為老子教職工訓兒子是應當的,但又關心心疼遭打的寶玉,所以假借送藥來規勸。戴玉是出自內心的真情,所以悄悄地來,“眼睛腫得桃兒一般,滿面淚光”。

生丙:王夫人也責怪寶玉,覺得他該打,但不該打這么重。這畢竟是他的心肝寶貝。王熙鳳最會逢場作戲,她做的一切都是給老太太和王夫人看的,根本不關心寶玉的死活。

師:還有兩個人物也不能少,他們就是賈環和襲人。他們對寶玉怎么樣?

生丁:賈環年紀雖小,但在母親趙姨娘的熏陶下,處心積慮的要致寶玉于死地,是一個陰險小人。

生戊:襲人雖說是丫鬟,但她認可了寶玉就是她的終身依靠,又加上賈母的許諾,她是一心為主。

師:同學們的見解都很獨到,我來綜合一下大家的意見。

(板書)

圍繞“挨打”這件事所表現出的“眾生相”:

賈政——怕忠順王府,聽信讒言——痛打

賈母——至高無一的統治者——痛惜

王夫人——維護自身利益的母親——哀痛

王熙鳳——公于心計,精明能干的管家少奶奶——干練

寶釵——志同道合的知音——關心

賈環——處心積慮,奪嫡除玉的庶出小人——陰險

襲人——護主求終身的奴才——癡情

小說鑒賞方法之一:從分析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寫入手。

詩論之二:

師:推動小說情節發展的是人物的矛盾沖突;本文有哪些矛盾沖突?

生甲:賈母與賈政的沖突;賈政與寶玉的沖突;賈政與王夫人的沖突;賈環與寶玉的沖突。

生乙:還有王夫人與金釧的沖突;薛蟠與寶玉的沖突。

師:這些矛盾沖突沒有主次之分嗎?

生丙:有主次之分,賈政與寶玉的沖突,賈環與寶玉的沖突是主要矛盾;其余的都屬于次要矛盾。

師:分析得很對,由此可知同學們是真正走進了課本。

(板書)

主要矛盾:賈政——寶玉

賈環——寶玉

次要矛盾:賈母——賈政見

賈政——王夫人

王夫人——金釧

薛蟠——寶玉

小說鑒賞方法之二:從分析主要人物的矛沖突入手。

篇4

關鍵詞:動物 文化差異 基本意義 聯想意義

1.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文化內涵、聯想意義的動物

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大自然賦予了人類原始、相似的生態環境,英漢文化背景下的兩國人民從動物的基本屬性角度出發去認識動物,自然而然產生了相同或相似的聯想,對于動物自然會賦予相似的文化內涵。在中國文化里,人們對于狐貍的印象大多都是狡猾、奸詐。因而產生了許多與狐貍相關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或者代名詞。比如源自于《戰國策》里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巧妙地描述了狐貍的機智,詭計多端。狐貍精、狐媚子則是對女性的描述,比如蒲松齡《聊齋志異》里的鬼狐文化、封神榜里的蘇妲己―由狐貍幻化而成禍國殃民的狐貍精。

英語中也常用狐貍來形容人的狡猾奸詐,比如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貍一樣狡猾)、He is a fox.(他是一只狐貍,很狡猾)。可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對于狐貍這一動物所展現出來的文化意義都是一樣的。其他也有很多和動物相關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內涵。

例如:

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樣兇殘) 狼子野心

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樣忙碌) 勤勞的小蜜蜂

eat like a pig(大吃大喝) 懶豬

make an ass of oneself(干蠢事) 蠢驢

2.同一動物在不同文化里的文化內涵或聯想意義的差異

狗。從狗的本身意義上來看,是一種幾乎被完全馴化的動物,也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最通人性的動物。無論是在西方文化里還是中華文化背景下,狗一直都是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世界上流傳著很多關于狗忠貞不渝,忠誠可靠,守護主人不離不棄的故事。比如忠犬八公、牧羊犬三千里尋主、犬義救主的感人故事。狗為什么會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人類的好伙伴呢?由于狗具備著獨特的生理特性―靈敏的嗅覺。首先是對氣味的敏感程度;其次是辨別氣味的能力,因而可以被馴化來幫助不同的人們,在不同領域都做出了突出貢獻。比較常見的看護犬:守護人類安全與財產、看家護院。緝毒犬、軍用犬、搜救犬:在案件偵破、災難戰爭救援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導盲犬:堪稱盲人的福音以及醫用犬等等。狗一直都是人類生活中的好幫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選擇養寵物狗陪伴自己,解除孤獨寂寞,排憂解難。但是由于英漢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風俗習慣的差異,對于狗的引申意義或者聯想意義差異甚大。在中國文化里,狗是一種比較低賤的動物,比喻卑賤低下,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在許多電影電視劇里我們都能經常能看到一些關于狗的語言,通常都具有諷刺意味。比如漢奸走狗、狗腿子、狗奴才、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雞犬升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來、狐朋狗友等。在漢語世界里都是以貶毀為主。忠貞不渝是狗的天性和代名詞,但是在某些漢文化里,如果狗對主人過于忠誠,便被斥為奴性、劣根性,不棄暗投明、為虎作倀便會被罵為狗奴才。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大多用來借指那些卑鄙下流、攀龍附鳳、溜須拍馬、欺軟怕硬的小人;假若背叛了主人,就會被認為是忘恩負義、狗膽包天、狼心狗肺、白眼狼、喪家之犬。因而,從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歷史淵源看,雖然人與狗的關系很密切,卻是低三下四、骯臟、猥瑣、幫兇、可憐、寄生的代名詞。

為什么狗在中國的文化里是卑賤的形象,帶有貶義色彩呢?追溯其歷史根源我們不難發現,有幾大方面原因。首先是儒家文化的影響。在封建社會,儒家思想一直占有統治地位。它強調尊卑有序,等級差異。尤其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這種文化心理便根深蒂固地埋藏在人們心里。其次,中國起源于農業文明,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農業大國。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見人們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因此,相比于狗而言,力大無比、勤勞溫順的牛馬驢更加受人們喜愛。最后,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剛正不阿,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于那種搖尾乞憐,為利益而不擇手段,卑躬屈膝的小人所深深不恥。而狗恰好被附上了這些標簽,因而中國人由于其思維定勢以及聯想習慣導致了對狗的厭惡反感。狗被賦予了明顯的民族文化心理色彩,其渾身上下、里里外外,無一是處。與之相反,在西方文化里,狗是一種親切、友好、快樂的代名詞。狗在英語文化里大多都是贊揚的褒義詞,帶有美好的情感。西方人把狗視作可愛的同伴,人最好的朋友。由于地域環境、歷史傳統、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中西方對狗的觀念存在著差異,最終原因是兩者不同的文化起源。西方屬于游牧文明,狗有靈敏的嗅覺和敏捷的身軀,狗不但能幫助他們發現和捕獲獵物,還能陪伴主人,守護在他們身邊,因而,西方人對狗有特殊的情感,他們寵愛狗,一起聊天散步,視其為家庭一員。甚至把狗與人相提并論,比如他們經常會說:“I have two dogs and two doughters.”我們可以發現,在英語詞匯中,有代表不同動物的肉,比如豬肉(pork)、牛肉(beef)、雞肉(chicken).卻唯獨沒有發現和狗肉相關的詞。可見其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下面就國外的一些諺語來體現西方人對待狗的態度。

love me love my dog 愛屋及烏(愛我就要愛我的狗)

top dog 重要的人

lucky dog 幸運的人

Every dog has his day 風水輪流轉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有功者賞

lead a dog's life 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

an old dog 老手

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樣忠誠

Help a came dog over a stile 助人渡過難關

龍: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中華名族就把龍看成一種很神圣的動物,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中國人也自詡為龍的傳人。《說文解字》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在古代神話傳說中,龍指的是一種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在過年過節的時候要舞龍,端午節賽龍舟,可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中國民間有很多關于龍的傳說和詞語,比如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龍鳳呈祥、龍飛鳳舞、望子成龍等。最近的比較著名的就是1937年營口墜龍事件以及1995年上海延安路高架龍柱傳說,這是上海人家幾乎家喻戶曉的奇妙故事,沸沸揚揚傳了二十多年。如果你到了上海,可以去實地考察一下,感受一下它的奇妙氛圍。龍通常代表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在封建時代,對于龍的尊崇更加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龍逐漸成為皇權的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真龍天子,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因而人們認為皇帝是崇高的,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許多和帝王相關的東西都帶有龍字,比如:龍種、龍袍、龍顏等。

在西方神話故事中用dragon一詞來代表,也被翻譯成龍。歐美文化中的龍與傳統的中國龍除了外觀上有些相似外,其聯想意義和象征意義都大相徑庭。但是追溯其背景根源我們可以發現,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維京人、賽爾特人和薩克遜人的民族象征,這點和中國龍無異。然而,隨著基督教勢力的不斷擴大,他們不斷丑化其形象,把龍當做和蛇一樣的怪物,負面涵義不斷被放大。在《新約全書》啟示錄中,把其描繪成邪惡的古蛇、魔鬼、撒旦,因而從那之后,西方龍就與邪惡畫上了等號。我們可以通過國外的電影或者小說就能夠看到,龍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通常都是外表丑陋,需要靠力量和智慧征服的怪獸。西方文學中有許多描寫英雄與龍作斗爭,并最終戰勝龍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的就是貝奧武甫。故事發生在公元7―8世紀,主人公貝奧武甫力大無比,驍勇善戰,與一噴火巨龍英勇搏斗,在擊敗火龍之后自己也深受重傷,最終二者同歸于盡。《圣經》里的龍是惡魔,迷惑普天下,是邪惡和暴力的象征。

因此,只有了解到同一事物在不同國家的意義差異,可以了解其不同民族的社會文化和心理文化。促進跨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參考文獻

1.李寧.英漢語“狗”文化差異及其翻g[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3)

2.楊朝寶.漢英動物詞匯對比研究[D]. 云南師范大學.2008

3.董瑞蘭.從“龍”與“dragon”的語義錯位看對外漢語詞匯教學[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