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訓練評估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3: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康復訓練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康復訓練評估

篇1

關鍵詞:體育教學;孤獨癥;康復訓練

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乒乓球運動因其有良好的健身價值和較強的娛樂性,可以說在中國是家喻戶曉,老少皆宜,深受人們的喜歡和愛戴,被譽為我們的國球。乒乓球在促進正常人身體健康,帶給正常人身心愉悅的同時,對孤獨癥孩子的康復訓練也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孤獨癥學生聽從指令慢,注意力不集中,學練時間短,身體協調能力差,動作懶散,反應遲鈍,缺少語言,難以溝通和進行互動、配合等特點。針對孤獨癥孩子的這些先天不足和缺欠,我運用乒乓球根據學生程度的不同,探索開展了運用乒乓球對孤獨癥孩子進行教學和訓練,幾年堅持下來,對孤獨癥學生的改變和康復發揮了明顯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效果之一:改善提高了孤獨癥學生聽從指令和長時間學練的能力

聽從指令難,不能堅持較長時間的去完成指令所要求的學練內容,是孤獨癥學生面臨的首要問題。為了能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我運用撿球;用湯匙盛和用筷子夾球三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訓練了孤獨癥學生聽從指令和長時間學練的能力,為后面的學習和訓練奠定了基礎,形成了常規。具體方法如下:

1.撿球

把球倒在地上或桌子上,引導學生把球撿到盆里,數量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

2.用湯匙盛球

在學生能較好的完成撿球的基礎上,調動其積極性,使用湯勺盛球,把球從一個盆里盛到另一個盆中。

3.夾球(用筷子夾)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練難度,在乒乓球上貼上各種小圖片,有食品的、有水果的、有小動物的。教學訓練中引導輔助學生把不同的乒乓球夾到不同的盆里。

通過以上三種方法的教學和訓練,撿球、盛球、夾球的個數和次數越來越多,動作頻率逐漸加快,時間越來越長。在這次數、頻率和時間的變化中,學生聽從指令,較長時間參與學練的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

效果之二:改善提高了孤獨癥學生的注意力和手、眼、協調配合能力

注意力不集中,身體不協調,平衡能力差,神經支配與運動系統銜接不暢是孤獨癥學生的又一個突出問題。為了能有效的解決這一狀況,我采用了推吊球;學生自己拋球,推球過網;學生自己拋球,推球入箱三種方法,來改善孤獨癥學生神經系統與運動系統的有效銜接,提高孤獨癥學生注意力和眼、手的協調配合能力。具體方法如下:

1.推吊球

把乒乓球用細繩吊起與學生的胸高齊平,由教師引導輔助,到學生能獨立準確連續完成推吊起的乒乓球。

2.自己拋球,自己推球過網

學生已經有了推吊球的體驗和感受,推球的動作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礎上,先輔助學生拋球推球,等學生能自己拋球后,只輔助他推球,再到逐漸撤出推球輔助,只督促提示學生自己來完成拋球推球的動作。

3.自己拋球自己推球入箱

在學生較熟練的完成自己拋自己準確推球的基礎上,增加訓練的難度,學生推球不僅要過網,而且要把球準確推到網后面的方箱中(箱型號由大到小,離球網距離由近到遠)。

通過以上三種方法的教學和訓練,學生由開始的推吊球,到自己拋球自己推球,再到自己拋球推球準確入箱的循序漸進訓練的過程中,學生的推球更加熟練、穩定、準確,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眼、手協調配合的能力和準確推球的控制力得到改善和提高。

效果之三:提高孤獨癥學生的互動意識和配合能力

缺乏語言,難以溝通、少有互動配合意識是孤獨癥學生的又一顯著特征。為了能有效的改變這種狀況,在教學訓練中,我采用一個學生自己拋球自己推球,一個學生在球臺對面接球;教師近遠臺喂球,一個學生推球,一個學生在球臺對面接球;師生對推球和一個學生倒球一個學生接球四種方式,來增強和提升孤獨癥學生的互動意識和配合能力。具體方法如下:

1.一個學生自己拋球自己推球,一個學生在對面用盆接住推過網的球

開始教師要輔助接球的學生,逐漸撤出輔助,由接不住到接的穩,由接的慢到接的快,在一次次推球接球中進行著互動和配合。

2.教師近遠臺喂球,一個學生推球,一個學生接球

教師喂球由近臺到遠臺,喂球的速度由慢到快。就這樣教師喂球,一個學生推球,一個學生接球,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三人互動配合的場面。

3.師生對推球

在學生已能較熟練、較快、較準確推接好教師喂球的前提下,提高學練的難度,進行師生對推球的練習,在連續較快的推球接球過程中,改善和提升了學生配合和互動的意識。

4.一個學生倒球一個學生接球

學練后,乒乓球全部進入接球網中,督促引導學生一個倒球,一個學生用盆接球,相互配合把球倒出接好,在這一倒一接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學生間相互配合的能力。

幾年來我們堅持結構化的教學模式,采用循序漸進,小步子、多循環的教學方法,運用乒乓球對孤獨癥學生進行教學和訓練,使他們一個個由開始連球都拿不穩,到現在能夠達到與老師連續對推球的巨大蛻變。

篇2

資料與方法

2009~2010年收治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47例,排除并存內科嚴重病患。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立體”健康教育模式護理組)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齡56~84歲;對照組(傳統健康教育模式護理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齡57~81歲。兩組手術均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其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疾病、麻醉及手術方式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方法:兩組均由責任護士做康復訓練指導,包括心理護理、術前準備、術后病情觀察、如何預防并發癥,以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導和注意事項[2]。其中,兩組中護士所花費的精力與時間基本相同。觀察組由醫生、護士、患者和家屬共同制訂和實施康復訓練計劃,4方各司其職;對照組則由護士獨自制訂康復訓練計劃,醫生、患者和家屬不參與。

觀察組實施方法:⑴評估階段:首先,患者入院后,由護士負責告知患者和家屬是否自愿參加觀察組訓練,以取得配合;其次,由護士先評估患者的認知和需求情況,并將收集到的資料與患者、醫生進行核實[3];最后,由醫生、護士、患者和家屬共同討論,詳細評估患者的需求,確定其現有和潛在的康復訓練問題、護理目標和措施[4]。⑵計劃階段:首先,把上述評估內容制訂成立體康復卡,包括4部分:①患者基本情況表;②健康指導參與人員基本情況表;③健康指導綜合意見表;④患者反饋意見表。其次,在康復訓練過程中,隨著患者康復情況的變化,相應調整康復訓練內容,并由護士做好記錄。⑶實施階段:①由醫生向患者及家屬做示范講解,醫生查房時為患者進行康復指導,講解訓練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并讓患者和家屬討論發言,由護士記錄在立體康復卡上。②由護士向患者做康復示范,介紹手術的相關知識、鍛煉程序,并評價效果。③由患者和家屬具體實施康復訓練計劃,及時向護士和醫生做出反饋,并調整康復訓練計劃。

觀察組評價標準及方法:⑴根據患者對康復訓練內容知曉率進行評價:根據患者對康復訓練內容的掌握情況,分為優、良、差3個等級。①優:患者能復述85%以上的康復訓練內容,能完整回示所教授的方法;②良:患者能復述50%~85%的康復訓練內容,不能完整回示所教授的方法;③差:患者能復述不足50%的康復訓練內容,不能回示所教授的方法。⑵根據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進行評價:該手術并發癥主要包括髖關節脫位、栓塞、關節僵硬、便秘等[5],分為有和無兩方面。⑶根據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評價:根據行風辦設計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共13項內容,分為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3個等級。

結果

數據處理,主要運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進行X2檢驗。

兩組康復訓練內容掌握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及滿意率比較,見表1~3。

表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組別總例數有無對照組232(8.7)1(91.3)觀察組24024(100.0)注:兩組比較,P<0.05。

討論

從實驗可以看出4點:①觀察組平均住院日14.10天,而對照組平均住院日16.95天,這表明對住院患者開展積極有效的“立體”健康教育,有助于縮短患者住院日,降低醫療費用;②觀察組對康復訓練內容的知曉率高于對照組,表明采用由醫生、護士、患者和家屬共同參與康復訓練,有力地調動了患者康復積極因素;③觀察組無1例并發癥,說明立體健康教育模式對患者堅持完成康復計劃起到了重要作用;④觀察組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立體健康教育模式體現了醫院對患者的人性關懷,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立體”健康教育模式,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訓練中是十分有效的。它實現了醫患互動,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率,減少了并發癥及醫療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楊俊.骨科患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調查分析.護理學雜志,2007,22(4):53.

2章秀峰.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心理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2,1:68.

3李秀英,王德玲.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2,8(6):428.

篇3

尊敬的家長:

您好!您的孩子報名參加貧困智力兒童康復救助項目已通過審核。為了您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康復服務,保證項目順利開展,現制定本項目知情同意書,請您務必認真閱讀同意書各項條款,并簽字確認。

一、項目背景

“十三五”期間,中央殘聯安排專項資金實施貧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項目,救助有康復訓練需求、身體狀況穩定、家庭成員配合的0-6歲智力兒童提供康復訓練服務。

二、補助標準

每年每人20000元的標準對康復訓練給予補助。

三、服務內容及標準

1、項目救助時間為1年;2、功能評估(含認知、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康復訓練,包括認知、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等,根據評估結果,每年訓練時間不少于10個月,全日制康復訓練每天單訓不少于30分鐘,小年齡及入普幼等非全日制康復訓練的兒童,每周單訓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小時。

四、康復服務機構

1、定點機構確定:按照“就近安排”的原則,定點康復機構為:

2、定點機構提供的服務包括:診斷評估、制定康復計劃、實施康復訓練、家長培訓、組織社會融入活動、出院轉銜及后續家庭康復指導等服務。

五、擁有的權利

1、免費接受項目規定的康復服務內容;

2、對機構的服務提出評價或投訴。

投訴聯系:**縣殘聯

六、履行的義務

1、受助孩子若患有嚴重疾病要如實報告,不能隱瞞。有傳染病、嚴重癲癇及先天性心臟病等不適合康復訓練或在機構訓練中發生以上疾病者必須先到醫院治療,待病情穩定后再重新報名。

2、堅持在機構持續接受不少于10個月的康復,如因個人原因請假所缺課程,不再延期補課。連續缺課兩周,且未向所在定點機構說明原因的,視為自動放棄項目。如果有特殊原因要終止康復訓練,必須提前告知當地殘聯與定點機構,并提交書面說明。

3、在定點機構訓練期間,自行解決好伙食、住宿、交通等事宜。

4、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必須真實有效。

以上內容您如果已經了解清楚,請在下面簽字確認。

救助對象姓名:

殘聯項目負責人:

監護人簽字:

(殘聯印章)

篇4

評估:除一般資料、疾病及診療狀況、既往疾病史、家庭康復情況外,包括:①生理狀況評估:包括生命體征、意識狀態、定向力、語言表達、視野、吞咽、排泄、運動、感覺功能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③心理社會狀況評估。④日常生活方式評估。⑤患者的知識、決策及行為性自理能力評估。⑥主要照顧者的知識、決策及行為性照顧能力評估。⑦家庭情況:家庭一般情況、主要照顧者情況、家庭康復環境評估。

初次評估后,確立主要的康復計劃,分析評估資料,總結(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療性護理需求),在康復不同階段每次評估后確立康復計劃。

腦卒中家庭康復干預措施

按神經內科常規護理,由經過專業培訓的醫護人員組成家庭護理組(每組2人),不定期到患者家庭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療程為1年。

康復計劃的實施

心理康復指導和疾病康復知識的認知教育腦卒中后抑郁是腦血管疾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典型的臨床表現是:情緒低落、意志活動減退、思維遲緩,這嚴重影響了腦卒中患者的生活及預后。心理康復指導是利用首因效應、疏導和支持方法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緒,改善患者的精神和軀體的狀態。通過護理干預,調動卒中患者康復的積極性。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腦卒中的病因,腦卒中的常見誘因及預防指導,腦卒中再發時的家庭應急措施,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及用藥的注意事項,腦卒中患者家庭康復的目的及注意事項等。使其對疾病有一個整體認識,以消除其抑郁情緒,增強康復的信心。

家庭康復環境布置和改造指導居室通風、消毒,家具和物品的合理擺放,患者床鋪的清潔平整,安裝衛生間扶手,消除地面障礙物,安裝床擋和特制專用坐便器等。

家庭康復訓練指導①正確擺放指導:健側臥位、患側臥位、仰臥位、俯臥位。②床上活動:側方移動、前后移動、翻身、肢體按摩、指導關節被動運動、肢體的主動運動。③坐位指導:訓練良好的坐位姿勢,指導床上坐位、椅坐位、坐位平衡訓練。④站立訓練:站起、站立平衡訓練。⑤吞咽功能訓練:吞咽困難以口腔為主的訓練、吞咽困難以咽部為主的訓練、進食訓練。⑥語言功能訓練:練習發音、練習數數、漢語拼音、日常用語、簡單對話等訓練。

家庭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指導和督促患者進行活動功能、四肢的協調訓練,運用正確的姿勢,反復進行如飲食、握筆、穿衣、洗臉、刷牙、如廁、輪椅轉移,上下樓梯等動作訓練。

腦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指導加強腦卒中的預防知識宣教。按時服藥,控制血壓,生活有規律。飲食宜清談、易消化、多食維生素含量高水果、蔬菜。多食芹菜、蘿卜等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低鹽、忌肥甘,戒煙酒,不暴飲暴食,情緒穩定,勞逸結合,預防腦卒中再發。

家庭支持家庭成員的支持和協助是患者早日康復的重要因素。在訪視中把需要注意和配合的有關內容傳授于患者家屬,幫助和督促患者進行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并逐漸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積極有利于康復的家庭環境。

討論

篇5

【關鍵詞】關節置換;康復;并發癥

隨著我們國家緩慢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以及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戶外運動的減少,骨質疏松患者增多,骨質脆性加大,超體重的人員越來越多,膝關節負重越來越大也是關節易損傷原因之一。膝關節損傷一般大多是骨關節炎造成,這是膝部骨骼的一種退行性疾病,它使膝關節表面粗糙不平滑,膝關節在運動時發生疼痛[1]。在通過康復訓練大大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對我院2010年12例早期康復訓練患者與25例未進行康復訓練進行比較:

1.1功能評估

1.1.1運動功能評估關節活動度及肌力的評估。由于患者疼痛或關節結構異常,受累關節不同程度發生活動范圍的減小,而關節活動范圍減小引起肌力下降,肌力下降加速關節活動障礙。

1.1.2生活自理及社會參與能力評估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度的評估、疼痛評分、肌力的評定綜和心理問題評估患者存在的護理問題,與康復團隊制定康復目標:①對病殘的矯正和設法促進機體自然功能的恢復;②解除膝部疼痛、無力,保持關節穩定;③關節功能及活動性好;④預防并發癥。

1.2康復護理措施

1.2.1術后急性期護理觀察生命體征,術后每30min測量血壓、脈搏、呼吸1次,若發現血壓升高、心律失常或心前區不適,及時報告醫生,并隨時做好搶救準備。

1.2.2引流管護理觀察是否通暢,量及顏色,及早發現出血征兆;觀察局部有無紅、腫、熱、痛的急性炎癥表現,若切口腫脹明顯伴靜止痛和高熱時,應及時報告醫生。并要嚴密監測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早期患者一般無疼痛表現,故應嚴密觀察肢體是否腫脹,皮膚溫度及靜脈回流狀況,如有無淺靜脈曲張、皮張力增大等。并使用抗凝藥物,低分子肝素鈉5000u臍周皮下注射每日兩次,采用空氣治療波每日兩次按摩下肢。

1.2.3疼痛的護理對于輕度疼痛患者分散其注意力深呼吸、聽音樂等;對于疼痛較重的患者可適當服用些止痛藥。

1.2.4術后早期康復指導若疼痛劇烈或有皮下瘀血應適當減少度數,并遵循三級鎮痛的原則止痛,即口服、肌注止痛藥物,嚴重者應給予腰麻置管內注藥。堅持早期鍛煉、循序漸進。

1.2.5預防并發癥膝關節人工置換術是人體較大的重建手術,術后極出現局部和全身并發癥。如傷口愈合不佳、感染、假體松動、關節不穩等。其中感染為重要的一項并發癥,它可直接導致手術失敗,關節持續疼痛是膝深部感染的重要指征,它提示膝部有急性炎癥或慢性炎癥引起假體松動。患肢活動時疼痛加劇,體溫持續升高,關節腫脹,充血或表現為長時間的關節疼痛,竇道形成而局部腫脹不明顯,均提示有感染的發生。因此,要注意保持切口敷料清潔,不污染,聯合使用抗生素,配合紅外線局部照射預防其他感染。

1.2.6保護置換關節的健康指導合理使用和保護置換關節是預防及減少疼痛的主要環節,對出院患者加強隨訪,督促其進行功能鍛煉,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避免劇烈運動和體力勞動,避免患肢單腿直立,選擇適度活動,避免奔跑跳躍。

1.3患者出院指導

1.3.1患者試回歸家庭的指導注意患者情緒、飲食、大便是否通暢,堅持鍛煉并檢測生命體征,與醫生要保持聯系。

1.3.2家屬的指導患者往往帶著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出院,以后的康復計劃需要家庭成員的參與和指導。

1.3.3蹤期康復護理功能康復鍛煉是艱苦的,要持之以恒。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對其隨訪,了解患者和家屬是否按照康復治療小組所制定的家中康復計劃實施,才能取得預期的康復效果。

2結論

臨床12例早期康復訓練患者與25例未進行康復訓練指導的患者進行對比,從關節活動上比較前者活動度基本正常,而后者關節活動范圍小,關節僵硬,職業回歸適應時間較長。早期進行活動關節的有利條件是關節內、外軟組織尚未形成粘連或有粘連尚未完全機化,訓練難度不大,可較快地達到恢復肌力及活動關節的目的。所以術后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對關節活動障礙的預防和治療莫過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

參考文獻

[1]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現代臨床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主編:王麗莎趙英等.

篇6

【關鍵詞】聾兒;語言康復訓練;低段;拼音教學

我國學齡前的聾兒有74萬,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大多數學齡前聾兒無法接受專門語言康復機構的語言康復訓練,因此義務教育段教師任務很重。從事學齡段工作的教師需考慮:如何將聾兒的語言康復訓練滲透到教學中。

一、研究對象

2012年入學的一年級新生13人(其中3 人進行過聽力補償,效果較好),智力正常。

二、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訓練法。

三、研究內容與過程

在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指導下,研究聾兒語言康復訓練在低段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研究過程:首先,制定教學模式和主要措施;第二,根據教學模式并總結聾兒語言康復在低段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第三,按照已經總結出的策略,完成一個教學循環,總結案例成果。

下面以全日制聾校第一冊語文聾校教材為例進行說明:

該冊教材分兩部分:漢語拼音教學,看圖學詞。聲母學習順序為b p m f,d t n,g k h,j q x,z c s,zh ch sh r。根據相關研究,嘗試將教材編排順序做適當的調整:第一階段:b、m、d、h ,第二階段:p、t、g、k、n, 第三階段:f、j、q、x ,第四階段:l、z、s、r ,第五階段:c、zh、ch、sh。

教師在授課時根據需要適當增加內容,以教學聲母“b”為例,在新授時第一步幫助聾兒找到正確的發音部位,掌握正確的發音方式,送氣或不送氣的特征。“p”為雙唇音,發音時需雙唇閉合,氣流突然釋放出來且要送氣。對運動的理解,受聾兒自身認知水平影響,認知水平較高的聾兒理解較快,認知水平較低的理解困難。需指出的是,很多聾兒雖能理解,但由于下頜、唇、舌運動異常或協調運動障礙,無法控制發音部位,這就需根據其特定情況,選擇相應的口部運動治療和構音運動治療,提高其運動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為最終誘導出目標音位奠定生理基礎。教師需要通過大量的訓練材料來鞏固聾兒的正確構音。當聾兒能夠正確習得單個音位時,如將極易混淆的聲母放在一起時,很多聾兒還會出現錯誤,與相似的聲母音位相混淆,這時需進行音位對比訓練。

最后,總結聾兒語文教材的教學模式:聲母音位誘導-聲母音位習得-聲母音位對比-聲母音位鞏固。然而韻母的教學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據孩子的語言發展特點以及孩子掌握的情況滲透到聲母教學中的。教師為評估孩子的語言康復情況,對孩子做一個后測,后測材料選擇為華師大黃昭明博士研究的構音能力評估詞表(50個詞)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按照聲母音位誘導―聲母音位習得―聲母音位對比―聲母音位鞏固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工作,聾兒的語言康復取得了明顯效果,總結語言康復訓練在低段拼音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學齡段聾兒教師需接受專門語言康復培訓

聾兒的語言康復工作需要科學、系統的語言康復理論知識作為基礎,現在大多數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是師范類一般專業畢業,學習的理論大多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而語言康復理論知識中包含大量醫學知識,因此要掌握醫學理論知識,才能真正做到“醫教結合”。

(二)教師需要轉換自己的身份

語訓教師不僅傳道解惑,還需充當“醫生”角色,很多聾兒之所以不能正確構音,是因他們對發音部位和發音方式把握不好,有些是對唇、舌、下頜的運動無法控制,教師需借助口部運動訓練器,幫聾兒建立正確的構音方式方法,讓聾兒正確構音。

(三)加強學齡段聾兒的個別化語言康復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把語言康復訓練滲透在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性,導致聾兒的課堂語言康復效果存在差異,有些聾兒在課堂上“吃不飽”,需要個別化康復訓練,教師要針對性地制定該聾兒的個別化康復方案,對其進行個別訓練,以鞏固該聾兒的語言康復效果。

(四)重視學齡段聾兒的家庭康復

聾兒在校時間有限,更多與父母在一起,僅靠在校訓練不夠。聾兒語言康復訓練對正常人的依賴很強,需在正常人的提醒與督促下,才能很好完成語言康復訓練。在家時,家長應根據訓練材料內容以及聾兒已有的語言水平鞏固語言康復效果。

(五)教師與家長架起溝通橋梁

教師在校開展語訓工作以外,需將聾兒的語言康復情況及時向家長反饋,指導家長做好家庭康復。家長應樹立對聾兒康復的信念,積極配合教師,做好家庭康復工作。

聾兒語言康復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也非教師一方就能完成,只有在社會各方面的協同下才能做好。

篇7

結論: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復,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康復訓練;腦瘤;生存質量;影響分析

腦瘤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在臨床上也被稱為顱內占位性病變,主要是指腦組織細胞出現異常增生而形成的腫瘤[1]。腦瘤會嚴重損害人類神經系統功能,任何年齡都有發病的可能,其中多見于20-50歲年齡段人群[3]。由于腦瘤與其他腫瘤疾病一樣,也具有浸潤性生長特征,因此無論是良性腦瘤或者惡性腦瘤,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升高顱內壓,對腦組織產生一定的壓迫,損害中樞神經功能,嚴重的話可能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4]。目前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但術后大多數患者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對患者的正常生活會產生嚴重影響,生存質量下降。早期康復訓練是促進患者功能恢復,提高生存質量的重要措施,為進一步探討康復訓練對腦瘤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本文對我院收治的7例患者康復訓練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7例腦瘤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關于腦瘤的診斷標準,并經MRI以及頭部CT檢查確診。7例患者中有3個孩子,4個成人,3例患兒年齡年齡分別為7歲、7歲、8歲,4例年長患者年齡分別為37歲、38歲、52歲、81歲。

1.2 方法

1.2.1指導。應盡可能避免取半臥位,將床頭位置稍微抬高15°-30°左右,有利于促進顱內靜脈回流,減少顱內壓。應交替進行仰臥位、患側臥位、健側臥位變換,有利于預防壓瘡。但由于仰臥位,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反射活動異常增強,進一步加重痙攣,誘導癲癇的發作,因此應盡可能縮短仰臥位時間,最好將頭部偏向患側。而患側臥位可有效刺激患者患側知覺,拉長整個患肢,有利于緩解患肢痙攣癥狀,增加健肢的活動度,因此應鼓勵患者多取患側臥位。取健側臥位時,應固定頭部,且使頭部和身體保持在同一條軸線上。

1.2.2肢體被動運動訓練。一旦患者肢體肌力無法進行主動運動時,加強肢體的被動運動訓練顯得尤為重要。應將患者的患肢放置于功能位置,幫助患者進行按摩,應遵循由輕到重、先慢后快、由淺入深的原則進行按摩,按摩力度應在患者可耐受范圍內。在進行肢體被動運動訓練過程中,應按照患者四肢關節功能明確具體的活動方向,在活動過程中應注意維持關節活動度,避免肌腱韌帶攣縮,盡可能使痙攣肌肉徹底放松。

1.2.3心理干預。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交流溝通,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了解患者的心理障礙后及時予以疏導。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語氣應親切、熱情,態度應和藹,盡可能讓患者感受到親切、溫暖,取得患者的信任。若患兒年齡較小,可以經常講一些童話故事、寓言、笑話,逗患兒開心,盡可能消除患者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保持一種輕松、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同時應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給予患者多一點寬容、鼓勵和照顧,盡可能讓患者傾訴自己內心的情感,能夠有發泄的機會,并監督和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1.2.4言語訓練。護理人員可通過收音機、讀報紙、電視等各種途徑刺激患者的聽覺、視覺,讓患者反復聽一些比較熟悉的聲音,反復向患者下達一些執行指令,告知患者自己平時較為常用的物品名稱,加強患者的聽力能力,提高記憶力。若患兒年齡較小,可經常播放一些節奏短促、歡快的兒歌,刺激患兒表達。同時也可通過一些直觀的實物、卡片,指導患者正確發音,引導、鼓勵患者多讀、多問、多背、多抄寫一些文章。

1.2.5坐、立、行訓練。若患者可自行翻身后,可進行坐位訓練,指導患者平坐在床上,雙腳下垂,在胸前放置一張桌子進行端坐訓練,使患者達到三級平衡功能。待患者可自行坐穩后,進行站立訓練,指導患者健側手掌撐床,然后轉移床邊后,擺正雙腳位置,雙手十指交叉前舉,并彎腰,將臀部抬高,身體前傾,盡量使身體直立,兩旁應有人扶持以保持靜態平衡。同時還可進行坐、站轉換平衡訓練,軀干屈伸平衡、重心轉移平衡訓練。待患者可持續站穩13min左右即可進行步行訓練,及時糾正患者的步態和體姿,囑咐患者抬頭向前看,開始可用拐杖支持行走,慢慢再過渡到步行。

1.2.6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鼓勵患者自己用健手穿衣、洗漱、吃飯、疊衣服、被子等,訓練患者拍手、握筆,學會系紐扣、系鞋帶、搭積木、撥算珠、抓木釘等精細動作,鍛煉手靈活度。

1.3 生存質量評價方法

采用WHO生存質量簡式量表測定(WHOQOL-BREF)評估所有患者康復訓練前后生存質量情況。評價范圍主要包括與周圍環境關系、社會關系、心理狀態以及生理健康等四個維度,具體包括家庭角色、社會角色、思維、上肢功能、言語、情緒、精力、自理能力、視力、活動、工作/勞動、個性等12個領域,總共設計有26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會根據嚴重程度分為1-5分,最高分130分,最低分26分,生存質量與得分成正相關。

1.4 統計學處理

選用軟件SPSS13.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用(X±S)表示,使用t對其進行檢驗,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

2.結 果

本組所有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后與周圍環境關系、社會關系、心理狀態以及生理健康等各維度評分情況較康復訓練前均有明顯改善(P

3.討 論

腦瘤可分為原發性腦瘤和繼發性腦瘤兩種類型,其中原發性腦瘤可發生于垂體、顱神經、腦膜、腦組織、血管殘余胚胎組織等多個部位,而繼發性腦瘤主要是指顱內受到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的惡性腫瘤侵入或者遠處轉移所致[2]。據臨床大多數文獻研究報道[5],大腦皮層受損后仍然會具有一定的功能重組能力,中樞系統功能具有可塑性,只要適當的刺激可以促使部分神經元再生。國內外大多數學者提出[6],早期功能鍛煉有利于促進腦側枝循環建立,促進健側腦細胞以及腦部受損周圍組織的代償能力,可使腦神經細胞可塑性發揮到極致。池銳忠等研究表明[7],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促進患者功能康復,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增強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質量[8]。本組研究顯示,康復訓練后與周圍環境關系、社會關系、心理狀態以及生理健康等各維度評分情況較康復訓練前均有明顯改善(P

綜上所述,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復,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饒敬 中.腦血 管 意外 的 早 期康 復 [J].中國康 復 醫 學雜 志 ,2013,12(3):143.

[2]賈勤 ,陳愛初.偏癱患者的家庭康復訓練和護理 [J].中國康復 醫學雜志,2012,12(5):229―230.

[3]袁凌.腦卒中患 者家屬健 康教育需 求調查分 析 [J].護 理管理 雜志 ,2013,4(6):9.

[4]魏國榮 ,程廣勝 .偏癱患者的集體康復訓練初探 [J].中國康復 醫學雜志 ,2012,15(3):160.

[5]王茂斌.有關腦卒 中康 復醫療 的進 展 和一些建議 [J].中華物 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3,22(1):9.

[6]劉春曉,姜寶法.胃癌患者生活質量的測評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康復,2013,7(20):2862―2863.

篇8

【關鍵詞】 交叉韌帶;膝關節;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914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372-01

針對交叉韌帶斷裂手術治療后16例轉入我科的患者進行治療訓練后觀察。膝關節內有前、后十字韌帶(又稱交叉韌帶),前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前方,向后、上、外止于股骨外髁的內下方;后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內下方、向前、上、內止于股骨外髁的外側面,膝關節無論伸直或屈曲,前后十字韌帶均呈緊張狀態。前十字韌帶防止脛骨向前移動,后十字韌帶防止脛骨向后移動。前或后交叉韌帶由于外傷因素致斷裂進行手術修補術,除正確診治外進行合理的康復訓練才能達到功能及肢體的完整康復。

1 臨床資料

2010年6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交叉韌帶斷裂手術治療后患者16例,男14例、女2例,年齡在35-46之間,身體肥胖指數在21-28之間,其中術后6天8例,8天5例,10天有3例,術后不同程度在骨科進行保護性支具訓練,簡單的肢體活動訓練。轉到我科在靜止狀態下膝支具控制在40-60度之間,膝關節腫脹,患者心情抑郁焦慮,情緒煩躁。經綜合評估存在①膝伸展受限②腫脹屈曲受限③心理狀態不穩定;短期康復目標:①心理方面要達到心情穩定,配合治療;②膝關節調整屈曲度要持續正常調整;③局部腫脹明顯減輕,膝關節圍度較前縮小。

2 治療訓練方法

2.1心理治療:入院第一天,均對16例患者均給予心理疏導,舉事例說明,在恰當的時候,引用以往癥狀嚴重通過治療取得較好療效或治愈的類似病例進行暗示比較,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組織患者與患者之間交流,獲取成功者的經驗,樹立配合治療訓練的決心。

2.2 ACL、PCL康復訓練:(1)保護性康復訓練期:①術后靜止狀態鎖定控制伸展與屈曲五周,第一周從0-30度、第二周0-60度、第三周0-90度、第四周0-120度、第五周0-130度進行逐步調整;②術后床旁康復訓練,直腿提高及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每天增加次數。③術肢負荷遞增訓練:術后第二周行走負荷體重50-70%,第三周100%負重。④關節活動度康復訓練:逐步增加伸展屈曲度,于八周0度放開支具控制,達正常活動度。(2)準備期康復訓練:術后4-8周室內開展上、下樓梯訓練及自行車訓練。(3)抗阻力肌力強化訓練:彈力帶、踏板和器械訓練。在韌帶修補基本成熟4-6個月后,可以采用開鏈訓練。

2.3、康復問題的處理

2.3.1膝伸展受限應用低負荷的延長伸展獲得伸展到位,將支具伸展設為0度,或放開在踝關節下放軟枕,指導患者足跟用力伸向遠方,足背牽拉后關節囊。或用彈力繃帶持續牽引15-30分鐘,每天2-3次。

2.3.2屈曲受限時將支具設定裝置放開,俯臥位屈曲,用拉繩環繞踝關節處緩慢持續牽引30分鐘,每天三次。疼痛時減輕負荷,腫脹時用中、低頻物理治療,緩解疼痛,減輕水腫。

2.3.3過度伸展時采用膝關節支具限制和增加伸展阻礙來糾正。

3 結果

療效判斷:去除支具能沉重100%體重獨立行走為治愈;扶拐步行,沉重50-70%為良好。關節屈曲伸展受限,無法下地行走為效果差。

見下表

3.1討論

從交叉韌帶斷裂手術后16例患者康復情況看,治愈的12例患者均從外科手后5-7天轉入,患者及家屬堅持配合康復訓練,而術后早期的主動和被動訓練對關節ROM的康復猶為重要,后期在使用CPM時也很謹慎,未發生韌帶拉傷情況。而好轉的3例則配合差,術后早期拒絕被動的主動訓練,家屬過份強調患者痛苦,給予過多關心,后期未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訓練。效果差的1例存在多因數,本身交叉韌帶損傷外有慢性滑膜炎、糖尿病,同時患者康復訓練介入較晚,后期訓練配合差,患者身體相對肥胖。

3.2結論

韌帶斷裂修補術是很普遍而常規的手術,但恢復效果不一樣,除身體原因及有其他病外,說明術后早期康復及關節保護性訓練很重要,同時家屬參與配合很關鍵。

3.3體會

通過16例患者治療觀察,規范早期康復與間斷康復患者的預后均不一樣,除客觀個體因素外患者疾病康復中情緒心理因素及周圍生存環境同樣很重要。我們在處理和治療途中只有將這些因素與患者視為一整體,正確指導患者康復訓練,這樣才能保證治療的有效安全及最大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腦血管意外;功能恢復;社區康復

Case Study on the Rehabilitati on Training in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for A Child with Cerebral Palsy

Abstract: Objective A convalescent stroke patient received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his motor fun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bilities , an inp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plan was made for he, including motor ability , selfcare skill , and intervention parents was emphasized. Results After 6 month training, he has improved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rea to different level. Conclusion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is good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Key words:Stroke; Functional recovery ;Rehabilitation;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腦卒中康復醫療通過社會的參與,盡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預防腦卒中和其他腦血管疾病的再發[1]。中國腦卒中每年新發病約150萬,患者總數600萬~700萬,約3/4存活者有殘疾,而目前康復技術資源相對匱乏,社區康復具有資金投資少、服務覆蓋廣、康復效果好的特點[2]。腦卒中后遺癥的患者,病程已超過1 a,若能充分發揮殘存功能的代償作用,加強適應性訓練和健肢替代療法,同樣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患者王某,男性,51歲,2006年1月6日在康復活動中心進行訓練的腦卒中偏癱患者,發病時間為13個月,該患者的診斷符合貝政平《內科疾病診斷標準》中相關標準[3]。伴肩關節半脫位、足內翻、畫圈樣偏癱步態、無意識障礙、無嚴重心肺及神經肌肉骨骼功能障礙,自愿配合測評。

1.2 方法 在患者家屬的參與下醫生與各專業治療師組成的康復治療小組對患者進行初期評估,通過評定了解患者的需要,據此選擇適宜的活動,在訓練過程中隨時記錄患者的進步情況并隨時調整訓練活動,注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誘發正確的精細動作,運動量及幅度由小到大。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患者的病情,堅定信心,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制定康復訓練6個月后預期實現的目標,預期實現運動功能、姿勢矯正的改善,生活活動能力增強。針對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礙和困難,依據“訓練評估”表確定的訓練項目。根據患者障礙的情況進行分析,制定出個性化的訓練方案,每3個月為1個療程,主要是從培訓家屬、家庭制作簡易訓練器械、開展咨詢等方面入手。如簡易站立架、平衡板、踝關節矯正板,康復中心定期舉辦講座,并進行個別詢問調查、訓練場所中康復機構與患者家庭緊密結合,力爭使患者達到較大程度的康復。訓練方法,治療手法:患肢采用主動與被動訓練,綜合選用以Bobath法為主的運動療法,動作由被動—輔助—主動,由粗大精細,由靜態平衡—動態平衡,反復強化,引導完成動作,抑制異常姿勢,促進正常姿勢。1次/d,40 min/次~50 min/次,3個月為1個療程。對家屬進行培訓后,運動治療由家屬進行,2次/d,20min/次;作業治療:重點是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傳授簡單的日常生活知識,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認知能力。針對患者自身特點,進行了清潔臉部訓練、穿脫衣服、進食訓練等。1次/d,40 min/次~50 min/次,3個月為1個療程。訓練手的精細動作,如:小物品擺放、剪紙、書畫、中國結、繡花、手工賀卡、園藝、雕刻等,以及其他各種金工、木工等手工藝品的制作。指導患者參與一些使人產生興趣,能夠生產出產品或學到具體的生活、職業技能的活動,同時進行作業治療康復成果展示、評比,把康復活動融入到的趣味活動中;心理輔導:全面細致的解釋病情,讓患者家庭認識患者的運動障礙,給予患者的支持與鼓勵,使患者消除思想顧慮,積極配合治療。2次/周,3個月為1個療程;對于康復方法、目的、原則、手法、技巧、家庭訓練措施,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讓家屬在訓練場地實際觀察學習,使他們對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理解操作,并靈活應用。在整個康復過程中,循序漸進,避免訓練的單調與乏味。評估法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法[4]、Brunnstrom法[5]、FuglMeyer評定法[5]進行評定。

2 結果

患者經過6個月的社區康復訓練,Barthel指數訓練前30分,訓練后69分。FuglMeyer評分訓練前31分,訓練后77分。訓練前BrunnstromⅢ級,訓練后Brunnstrom Ⅳ級。患者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自理動作、社會適應等項目提高。下肢姿勢穩定性開始提高,肌耐力增強,可完成穿脫衣、洗臉、上下樓梯。經過心理輔導患者自信心增強,能主動的與他人交流,運動功能恢復與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一致性。

3 討論

腦卒中后遺癥的患者運動模式已基本定型,廢用手功能已無實用性的恢復,殘存功能需加強代償和適應,治療時間主要是在家里,社區康復在患者康復訓練中具有關鍵的作用。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重建實用代償功能。康復醫務人員指導全面康復,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殘疾人的預防和康復,重視與有關的社會機構保持密切聯系。重視發揮社區在殘疾人、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康復中的作用。重視參與社區康復工作,支持殘疾人融入社會[6]。將社區康復訓練引進患者家庭是對服務機構的一種補充,更是讓康復需求者享受家庭溫暖、實現心理康復的一大舉措。對于康復方法、目的、原則、手法、技巧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向家屬講解,讓家屬在訓練場地實際觀察學習,使他們對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理解操作,并靈活應用。應把訓練貫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證患者得到長期系統合理的科學的訓練與治療。在正規康復治療的同時,家屬的參與將利于療效鞏固和提高,也為今后的家庭康復打下基礎。康復是一項長期艱苦的過程,病程1 a以上,康復療效差及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速度降低。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制定了與其家庭生活環境有密切聯系的運動訓練計劃,并有治療師進行指正,盡可能改善生活自理。康復知識的教育與運用,不僅局限于醫院或康復中心,要擴展到家庭、社區,增強腦卒中偏癱的康復知識,完善自我管理,同時,醫務人員要及時發現患者學習的愿望,當患者有能力滿足自理需求時,醫務人員要給予及時的鼓勵與指導。結合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及康復需求,開展多種多樣的相關康復活動,并及時給予鼓勵,讓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體現自身價值,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腦卒中偏癱恢復在發病后數天開始,1個月~3個月恢復最大限度,3個月后因“失用綜合征”或“誤用綜合征”等繼發性障礙恢復減慢,故康復治療應盡早介入,而偏癱后遺癥期的康復訓練目標和訓練計劃顯然不同于急性期[4,7,8]。腦卒中恢復后期和后遺癥期,回到社區和家庭,仍然要堅持康復訓練。

參考文獻:

[1] 卓大宏,王茂斌,戴紅.新崛起的康復醫學[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128.

[2] 卓大宏.社區康復與社區衛生服務[J].中國全科醫學,2000,3(5):46.

[3] 貝政平.內科疾病的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23.

[4] 繆鴻石.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835,18471848.

[5] 黃曉琳,尤春景.康復醫學臨床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368369.

[6] 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0.

篇10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8(a)-0121-04

Application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files of languag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aphasia after stroke in ICU

LIU Yan SHEN Jing DONG Huimin YUAN Guanxing TAN Huawe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CU,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les on the recovery of language functional of patients with aphasia after stroke in ICU. Methods 67 cases of aphasia patients from February 2010 to May 2013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CU of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2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35 cases). Routing nursing was provided to the pati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cord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addition. Also nurse concern of the patient's aphasia condition and plan of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offered to observation group. Language function of patients from both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①The degree of aphasia and depress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1.80, 2.93; all P > 0.05); the degree of aphasia and depres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5.97, 6.57; all P < 0.05). ②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94.20%, the control group was 68.7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779, P < 0.05).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monitor aphasia condition of patients after stroke in ICU,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function of language func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Early; Aphasia; Language train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les; Nursing intervention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認知功能,也是人類溝通交流的工具,腦卒中后失語是腦血管意外后的常見并發癥,有資料顯示,21%~38%的腦卒中患者伴有語言功能障礙[1]。失語患者由于出現交流障礙常常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抑郁,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發病率為25%~80%[2],影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降低其生活質量。特別是重癥監護室(ICU)環境的特殊性,因無家屬陪伴,患者更易緊張、焦慮,不利于恢復。因此,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神經內科ICU對腦卒中后失語患者建立語言康復訓練檔案,實施整體化系統管理,觀察患者失語狀況,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2月~2013年5月我院神經內科監護室住院的67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齡均大于45歲,平均(57.5±3.3)歲;完全性失語11例,運動性失語32例,感覺性失語24例;腦梗死41例,腦出血26例;所有患者均以漢語為第一母語。納入標準:①經頭顱CT或MRI證實為腦卒中,患者發病期間均有語言障礙,神志清楚;②所有患者均為右利手,發病前均能正常進行語言交流;③經簡易智力量表(MMSE)進行測試,排除有嚴重智力障礙的患者;④失語采用《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表》(aphasia battery in Chinese,ABC)[3]進行檢測,以確定為哪一種類型的失語患者;⑤患者住院時間均在4周以上。選取于我院神內Ⅱ科ICU的失語患者32例為對照組,在神內Ⅰ科ICU的35例患者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及失語類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神經內科常規進行各種藥物治療,如腦出血患者急性期給予止血、脫水降顱壓、保護腦細胞、清除自由基、營養支持對癥等治療,嚴格臥床2~3周,恢復期給予活血化瘀、營養腦細胞治療;腦梗死患者則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促進腦細胞代謝、營養腦神經等治療。避免探視,保持環境安靜、舒適,避免各種不良因素刺激,加強溝通,給予心理護理,恢復期由言語治療師進行語言功能訓練[4]。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管理,護理人員以ABC失語量表評估患者,一旦確定為失語,立即建立語言康復訓練管理檔案。

1.3 建立語言康復訓練檔案,制訂失語康復訓練計劃

管理檔案標明患者入院時間、姓名、床號、性別、年齡、診斷、住院號、CT或MRI結果、文化程度、失語類型及嚴重程度、治療過程及訓練內容、治療后效果及掌握情況、責任護士及備注。其中,訓練的內容是根據患者失語類型及程度來選定,如運動型失語的患者以語音訓練為主,首先讓患者經常做一些張口、伸舌、鼓腮、齜牙、抿嘴、撅嘴等面部肌肉運動,以便能更好地恢復語言功能,教會患者語言表達技能,根據患者表達程度定為四個階段進行訓練,第一階段從學習漢語拼音發音“a、o、e…,b、p、m…”學起;第二階段學習讀數,簡單的字;第三階段學習常用的生活用語,如“吃(飯)”“喝水”“尿”“餓”“家人”“蘋果”等簡單詞;第四階段鼓勵患者表達自己需要,采用主謂賓的形式,同時復述耳熟能詳的詩歌,讀書讀報,制作卡片讓患者指出想表達的意思及要求等,患者由單音的訓練逐步進行字、詞、句子及閱讀的訓練。感覺性失語以提高理解能力訓練為主,第一階段針對于病床周圍用物及環境識物復述訓練,指著各種用物進行命名及說明,反復強烈刺激;第二階段手勢訓練,責任護士用語言并配合手勢進行訓練,如拿杯子喝水動作,教患者說喝水,反復說直到患者能較清楚地說“喝水”,再進行下一詞訓練;第三階段反復訓練其聽語如聽音樂、廣播、聽他人讀報,同時進行指字、指圖、指物等與患者較熟悉的手勢刺激患者的聽覺和思維,以增加語言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完全性失語其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均嚴重障礙,語言訓練重點是患者對聽和對字的理解的訓練,以非語言交流為主,讓患者看字學認字,看圖識物,輔以發音訓練,訓練患者的表達能力。此類訓練過程中易出現詞不達意、對牛彈琴,因此訓練時不宜過急。責任護士每天負責與患者交流溝通,每次語言康復訓練20~30 min,每天2~3次,同時記錄每日的訓練內容,對掌握的情況進行說明,根據患者掌握程度進行第2天學習訓練內容的安排,決定是否進行下一個訓練內容。每天早上責任護士在護士晨會交班上進行匯報失語患者狀況,科內所有護士會觀看語言康復訓練檔案,一起參與患者的語言訓練,如在晨間護理、口腔護理、翻身、擦洗、大小便、喂食、輸液、注射等基礎護理及治療時,主動詢問患者姓名、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感受,根據失語的類型和程度,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練習,使患者隨時處于一個語言訓練的良好環境中。

1.4 效果評價

以ABC失語量表和SADQ-H抑郁量表為評定工具,兩者均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ABC失語量表從聽理解、談話、復述、閱讀、命名、書寫及相關認知功能檢查等7個方面來測試患者,以便區分患者失語的類型及判斷失語嚴重程度。如根據其7個方面若干個項目得分分為輕、中、重度;得分超過項目總得分的75%者為輕度失語,50%~75%者為中度失語,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失語程度的比較

治療前后,對照組失語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 1.80,P > 0.05);觀察組失語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 5.97,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失語程度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程度的比較

治療前后,對照組患者的抑郁程度無明顯變化,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 2.93,P > 0.05);觀察組失語程度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 6.57,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程度比較(例)

2.3 兩組SCL-90清單評分的臨床療效評定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的SCL-90得分減分率臨床療效評定的總有效率為94.2%,對照組為68.7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79,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評定效果比較[n(%)]

3 討論

對于卒中后語言障礙的康復問題,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的理論方法運用于實踐研究[7-9],語言康復訓練可刺激受抑制的神經通路,使腦部生物電活性能力增強,腦部組織血液循環增快,激發大腦皮層的潛在能力,同時加快大腦皮層細胞的代償活動,從而幫助患者盡早恢復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相反未經系統治療及護理的患者由于缺乏相應的刺激,大腦皮層細胞活動較弱,其語言理解表達的能力恢復較差[10]。由于監護室環境相對封閉,患者與家屬隔離,患者病情重且變化快,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特別是失語患者,其恐懼、悲觀心理更嚴重。為避免患者抑郁,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我院神經內科監護室為失語患者建立語言康復訓練檔案,對監護室失語患者進行語言康復訓練的進行系統化程序管理。根據患者不同的失語類型及失語的嚴重程度,制訂康復訓練內容。每個訓練階段制訂不同的學習內容,第2天檢查前1 d訓練結果,以提問形式給出,讓患者口頭回答,根據患者掌握程度進行第2天學習訓練內容的強度,避免患者心理壓力過大產生消極心理,影響康復訓練的開展。從康復訓練檔案記錄的患者訓練內容掌握情況,可以動態觀察患者語言康復訓練效果,便于責任護士對訓練內容側重點的掌握。同時護士關注患者心理狀態,由科室專門的語言治療師全程參與,對患者進行心理狀態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