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中醫治療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2: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肩周炎的中醫治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肩周炎多發于50歲左右,所以又稱為“五十肩”,并且女性多于男性,左側多于右側。在臨床中,因早期肩部的不適感易被忽視,延誤治療而形成慢性疾病,產生肩周炎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有專家認為:人過中年,人體機能逐漸走向衰退,正氣不足,肝腎虛損,容易導致筋脈失養,成為發病的基礎,肩部直接感受風寒濕等的侵襲則是造成肩周炎的外在原因。
肩周炎的治療最主要的是堅持自我鍛煉與按摩,同時可輔以藥物及理療和局部封閉療法。離子導入法或理療方法均可改善血運,消除肌肉痙攣,防止粘連,并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在早期或疼痛較重時病人可服用消炎鎮痛藥物,如雙氯滅痛、芬必得、扶他林等藥物,或舒筋活血藥物如強力天麻杜仲丸、大活絡丹、疏風定痛丸等,也可外用止痛噴霧劑、紅花油等。對于關節間溝處局限性壓痛的患者可給以局部封閉,用藥為2%利多卡因2ml,加強的松龍0.ml。局封療法可消除炎癥,避免粘連,打斷疼痛的惡性循環,對于肩周炎的康復很有幫助,堅持正確而有效的鍛煉可防止和解除粘連,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循環,防止肌肉痙攣,增強和改善肌肉的功能,對于治療肩周炎有明顯的療效。下面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鍛煉方法。
爬墻練習 用力盡量向上爬墻。每天爭取多向上數1道磚縫,逐漸可鍛煉抬高患肢,直至正常,
畫圈法 畫圈動作應像太極拳一樣,緩慢、深長,不能用暴力亂掄上肢,以免造成肩袖斷裂。劃圈分為豎圈、橫圈兩法。豎圈為前后方向豎著劃圈,橫圈為上下左右方向劃圈,類似太極拳中的云手動作。每次可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各畫15~20圈,也可根據自己的體質逐漸加量,每天練3~5次。
拉輪練習 在墻或樹上安1個滑輪,并穿過1條繩子,兩端各系1個小木棍,上下拉動鍛煉。
梳頭動作 雙手交替由前額、頭頂、枕后、耳后,向前、縱向繞頭1圈,類似梳頭動作,每次可15~20次,每天3~5次。
屈肘甩手 背部靠墻站立或仰臥于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部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展 翅 站立,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秒鐘左右,然后回到原處,反復進行。
體后拉手 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后伸姿勢下,健側手拉住患側手或腕部,逐漸向健側和上方牽拉。
頭枕雙手 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于頭后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后再盡量外展。
旋 肩 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后畫圈,幅度由小到大。
其他治療
中 藥 可服用養血榮筋丸、活血止痛散等中成藥,也可選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消腫散結的中藥熱熨、熱敷。
拔 罐 拔罐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天宗等穴位。每次選2個穴位,交替使用。
刮 痧 刮痧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經絡有:手臂外側的肺經、大腸經。每周可刮1~2次。
針 灸 針灸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大椎、曲池、外關、腕骨等穴位。選用1~1.5寸針灸針,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膚,刺入穴位,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
理 療 選用超短波等高頻電磁療法,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可起到消炎、鎮痛、解痙、改善血液循環、松弛肌肉的作用。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對肩周炎的患者來說十分重要。應鼓勵患者多做肩關節的運動,特別是適當做大幅度的運動,對預防肩關節的粘連,肩部軟組織的拘緊、攣縮,大有好處。
彎 腰 轉肩患者彎腰垂臂,甩動患臂,以肩為中心,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的畫圈運動,用臂的甩動帶動肩關節活動。
篇2
第一,肩周炎其實就是是肩部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癥。肩周炎最主要最明顯的癥狀就是肩部產生疼痛,并且夜間的疼痛更為明顯和頻繁,肩周炎會使肩關節活動功能受到限制。
第二,肩周炎的治療,在服藥方面可以外服非甾體類抗炎藥,比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炎痛喜康等,這類藥具有止痛、退熱、消炎、抗過敏的作用,適合肩周炎患者使用。日常護理方面可以多按摩按摩肩部疼痛的關節。
第三,肩周炎的中醫治療方面,可以選用木瓜丸、小活絡丹、國公酒等這類的中成藥。或者使用湯藥,用柴胡,當歸,白芍,陳皮,清半夏,羌活,桔梗,白芥子,黑附片,秦艽,茯苓,以白酒作引,水煎服。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中圖分類號:R25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3-0013-01
肩周炎是骨科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上以肩臂疼痛,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為主,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筆者自2004年~2006年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48例肩周炎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48例中,男18例,女30例;年齡最小36歲,最大74歲,50歲以上41例;病程在3個月~3年4個月。診斷依據:①慢性勞累,外傷筋骨,氣血不足,多感受風寒濕邪所致;②好發年齡在50歲以上,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多為慢性發病;③肩周疼痛,夜間加重,常因勞累、天氣變化而誘發,常有肩關節活動障礙;④肩部肌肉萎縮,肩前、后、外側有壓痛,外展環轉功能明顯受限,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⑤X線檢查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
2 治療方法
2.1西醫治療采用痛息通混懸注射液40mg、維生素B12500ug、1%利多卡因6~8ml組成混合液,分別作病損肌肉或肌腱內浸潤注射,每個部位注入混合液2~3ml,7d注射1次,3次為1個療程。
2.2 中醫治療 注射藥物后患者取端坐位,首先術者用、揉、按、捏手法放松患肩周圍軟組織。再一手持患側前臂,使其患臂按手法需要被動前屈、后伸、內收、外展、環轉,另一手按肩部軟組織不同損傷部施用手法,用拇指或其它指指腹按病損組織,垂直方向彈拔按揉15min,然后用理筋手法理順肌筋,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并要求患者每天做肩關節功能鍛煉。
2.3電針治療 取肩前、肩貞、肩、臂、曲池等痛點,針刺得氣后,將治療儀通電,調節耐受量,治療15min,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臨床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無效:肩痛、肩關節活動無改善。
3.2治療結果本組48例患者中,臨床治愈44例,好轉4例。
4 討論
篇4
【關鍵詞】 慢性牙周炎; 種植修復; 長期療效
doi:10.14033/ki.cfmr.2017.12.0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2-0024-02
慢性牙周炎是引起牙齒喪失的常見疾病,對牙齒缺失,主要采取種植修復,但是對于牙周炎患者,可能會引起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牙周炎會增加牙槽骨的吸收,使牙齒松動,所以要確保牙種植體具有較強的支持力,以提高種植的成功率[1]。筆者所在醫院為了比較種植修復對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的長期療效,進行了下列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筆者所在醫院抽選出2011年3月-2012年3月的3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研究組,再將同期36例牙周健康者作為參照組。所有患者均為牙列缺損,均符合牙種植適應證。研究組中男16例,女20例;年齡27~56歲,平均(42.36±3.18)歲;慢性局限性牙周炎23例,侵襲性牙周炎13例;種植枚數40枚,其中即刻種植26枚,延期種植14枚。參照組男17例,女19例;年齡26~57歲,平均(42.51±3.26)歲;種植枚數38枚,其中即刻種植23枚,延期種植15枚。研究組的納入標準:符合美國牙周病協會1999年牙周病分類法診斷標準[2];種植體初期穩定性良好。排除標準:牙種植之前牙周炎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合并有口腔功能障礙者和嚴重全身系統疾病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采用的儀器均為美國AEPTICO-227種植機、法國產烤瓷機和高頻鑄造機,由衛生部口腔種植科技提供種植體。在手術之前先進行常規化驗檢查,采取即刻種植或者延期種植,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適宜的種植體型號,確保種植的穩定性和植入深度。如果患者的牙齒缺損有骨缺損,采用骨組織再生術治療。手術時使用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進行局部浸潤麻醉。術后應用黏膜下愈合手段保證粘骨膜瓣和牙齦對位縫合嚴密。手術后用漱口液和抗生素預防感染。對于沒有進行骨組織再生術的患者在90 d后進行Ⅱ期手術,對已經進行骨組織再生術的在半年后進行Ⅱ期手術,手術2周后再進行義齒冠部制作。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半年、2年后的種植成功率及半年、2年、3年后的牙槽骨吸收量情況。療效根據1995年中華口腔醫學提出的標準來評定。成功標準:種植體使用功能良好,且無松動,無疼痛,未發生感染,經X線檢查種植體周圍沒有透射區。牙槽骨吸收量采用X線曲面體層攝影技術,按照STC測量方法用游標卡尺測量牙槽骨高度和寬度。觀察兩組種植后半年、1年和2年的改良菌斑指數。0分代表無菌斑,1分代表輕劃修復體表面可觀察到菌斑,2分代表肉眼可觀察到菌斑,3分代表大量軟垢。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種植修復短期療效和長期療效比較
經種植修復后半年內參照組的總成功率為100%,研究組的總成功率為1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種植修復后2年研究組的成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牙槽骨吸收情況
種植修復后半年、2年及3年研究組牙槽骨吸收量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改良菌斑指數比較
兩組患者種植后半年和1年的改良菌斑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種植后2年的改良菌斑指數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牙種植技術是治療牙齒缺損的一種重要技術,隨著牙種植穩定性的逐漸提高,越來越多有牙種植需求的患者選擇該技術進行修復治療。而慢性牙周炎是種植體無法存留的重要因素,給牙種植帶來很大的困難。慢性牙周炎是發生于牙齦、牙周韌帶、牙骨質和牙槽骨的炎癥,臨床的主要表現主要有牙齦炎癥、牙周袋形成、牙齦退縮、牙松動、臨床附著水平喪失、牙槽骨吸收、牙齒脫落[3-4]。對牙周炎的治療目的在于使患者的咬合功能恢復,針對一些出現牙列缺損的患者,主要是通過修復重建治療。有研究證明,在進行種植修復后1年內,患者口腔內的種植體周圍的組織情況和天然牙的牙周情況有著密切的聯系,剩余牙的牙周情況會影響相鄰的種植體,導致種植體保留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周圍骨吸收及附著喪失增加[5]。筆者所在醫院為了證實這個觀點,將同期患有慢性牙周炎的患者和牙周健康患者種植修復后的療效進行短期和長期的比較。結果發現,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患者種植半年內臨床效果無明顯的差異,而種植2年后牙周健康患者的成功率較高,對比兩組種植牙后半年、2年和3年的牙槽骨吸收量,隨著時間的延長,兩組的差異逐漸增加,在3年內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吸收量明顯高于牙周健康者。分析造成兩者長期療效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和產物導致種植體周圍黏膜出現炎癥反應,引起軟組織的結締組織中毛細血管擴張和充血,導致溝內齦溝上皮增生,這樣會使得上皮因為潰瘍而變薄,連續性中斷和造成上皮保護性差,即使是很小的刺激也會導致毛細血管破裂出血[6]。對于牙列缺損的患者,天然牙牙周袋中有很多的牙周致病菌,在種植牙之后,這些致病菌可能會向種植體轉移,導致種植體穩定性降低,導致種植失敗。而對于牙周健康者,種植體會得到良好的骨整合[7]。故而對比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的種植成功率,短期內無太大的區別,而種植后的時間越長,牙周健康者的種植情況就越顯示出優勢。再比較兩組種植后的菌斑指數,2年內牙周健康者的改良菌斑指數明顯優于慢性牙周炎,說明種植修復的長短期療效和患者的菌斑指數有著一定的相關性。如果菌斑長期存在,會加重炎癥反應,促使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導致種植失敗[8]。
相關研究顯示,牙周健康者種植體的存留率為98.0%,而中度牙周炎的存留率為94.2%,重度牙周炎為90.0%,說明牙周炎的嚴重程度與種植牙的成功率成正比關系[9]。重度牙周炎和侵襲性牙周炎會增加骨吸收,即使是采取良好的牙周維護也不能減少骨吸收,最終造成種植失敗。對于種植修復的成功和失敗的評價,筆者所在醫院采用牙槽骨吸收量來作為評價指標。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平均骨吸收量高于健康牙周患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患者天然牙自身的持續感染及將感染傳遞給種植體,使得種植體發生持續性損傷。雖然牙周炎并不是種植修復的禁忌證,但是為了保證其種植效果,應該在術前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牙周炎癥,對牙周炎患者先采取抗感染治療和定期維護,以減少牙周炎對種植治療的預后影響[10]。
綜上所述,牙周炎不但會對患者的牙周組織造成破壞,還會對牙槽骨造成損傷,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使牙體美觀受到影響。牙種植是一種治療牙齒缺損的安全性較高的修復方法,對于慢性牙周炎和牙周健康患者,兩者在近期療效方面上差異不大,但因為慢性牙周炎會增加骨吸收量,因此慢性牙周炎的長期療效不如牙周健康者。
參考文獻
[1]劉英志,桑卓,陳東,等.慢性牙周炎患者應用種植修復的短期療效觀察[J].醫藥前沿,2015,5(11):145-146.
[2]關達榮,鄒康元,張佩芬.慢性牙周炎患者種植修復的臨床療效評價[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16,17(3):144-146.
[3]張艽,李綱,楊穎,等.牙種植修復在慢性牙周炎患者與牙周健康者的療效對比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11):1245-1247.
[4]謝文高.牙種植修復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2015,35(3):104-106.
[5]劉唯,李紅玖,楊安.牙種植修復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臨床療效[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7):984-985.
[6]鮑冰鵬,胡玲.牙種植修復在慢性牙周炎中的用療效[J].全科口腔醫學雜志,2016,3(3):46-47.
[7]羅華淵,牛曉B.慢性局限性牙周炎患者牙種植修復30例臨床效果[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26(2):176-177.
[8]劉敬哲.種植修復治療慢性牙周炎伴有牙列缺損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7):115-116.
[9]李金超,馬艷,江欣,等.慢性牙周炎患者齦下菌斑對種植體周骨吸收影響的臨床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13):1250-1253.
篇5
【關鍵詞】肩周炎;循證護理
【中圖分類號】R38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2-0056-01
肩周炎又稱“五十肩”、“凍結肩”,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它是由于肩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腱鞘、滑囊等軟組織的急、慢性損傷,或退行性變,以致產生廣泛的無菌性炎癥,從而引起肩周疼痛和(或)肩關節活動障礙為主癥的一種疾病[1]。目前,中醫治療本病有較好的療效,治療方法也較多,例如穴位按摩、推拿手法、中醫藥物內服外敷。我科于2010年2月~2010年12月對35例肩周炎患者采用循證護理措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入選的70例均為在我院疼痛理療科住院的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觀察組35例,男12例,女23例;年齡42~58歲,平均年齡(49.15±4.42)歲;病程1年~8年,平均(5.31±2.63)年;單側患病27例,雙側8例。對照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齡43~58歲,平均年齡(50.25±2.36)歲;病程1年~9年,平均(4.99±2.88)年;單側28例,雙側7例。兩組患者均由同一高年職主治醫師主管,均根據情況予西藥止痛、中藥辨證論治等對癥治療,用藥方案大致相同。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慢性肩關節勞損、外傷損傷筋骨、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或外感受風寒濕邪所致。②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稍率高于男性。多見于體力勞動者。③肩周疼痛,夜間加劇。常因天氣變化或勞累而誘發,伴隨肩關節的活動障礙、功能受限。④部分患者肩部可見肌肉萎縮,肩前、后、外側均有壓痛,外展功能明顯受限,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⑤肩部X線檢查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
3 護理方法
3.1 對照組:予臨床常規護理,積極執行醫生醫囑,詳細介紹一般情況,如病房環境、醫院規章制度、科主任、護士長、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積極治療原發基礎疾病。
3.2 觀察組:予循證護理方案。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疼痛程度、活動受限程度、有無合并原發的基礎疾病及護理需求等制定一套有效的臨床護理方案。分為初期護理、中期護理和后期護理三期,每期10天,30天后觀察療效。
3.2.1 初期護理治療。
3.2.1.1 中藥外敷:中藥包(由本院藥劑科提供)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活絡、理氣止痛之功。其藥物組成:伸筋草30g,木瓜30g,路路通30g,海桐皮30g,草烏20g,防風12g,川烏5g,川椒30g,桃仁15g、川芎15g、紅花15g,獨活20g,白芷12g,乳香15g,雞血藤15g。將上述藥物裝入紗布袋中,加水浸泡30分鐘,文火20分鐘蒸熱后敷于患肩,2次/d,20~30min/次(反復加溫),1劑/d。
3.2.1.2 隔姜灸:取穴:大椎、肩井、肩三針以及阿是穴。將鮮姜切成片(厚度0.4~0.5cm,面積大于艾柱的底面),在其中央穿刺數個小孔后放在穴位上,再把蠶豆大小的艾柱置于姜片上,灸10~15壯,每天1次。
3.2.2 中期護理治療:推拿可疏經通絡,柔筋活血,滑利關節,不僅可緩急止痛,還可立即解除病人緊張不適。囑患者坐位,自然放松。術者立于患側方,先用輕柔手法按、摩、揉等放松肩關節周圍組織,然后用雙拇指依次按揉肩部的穴位、彈撥肩部肌肉組織。手法要輕重適宜,由輕漸重。對于粘連較重的患者,術者要盡量推拉做外展經腦后摸對側耳,內收摸健側肩峰,后旋摸脊,牽拉患側腕盡量被動上舉,盡量大范圍畫圈等,活動范圍要盡可能大,以患者能夠忍受為限度,切忌用力過猛。最后在牽拉下輕輕抖動患側臂,用掌根輕提患肩,合掌由肩到腕對稱揉搓擠壓患側臂,使其充分放松結束治療,每天1次。
3.2.3 后期護理治療。
3.2.3.1 中藥外用:冰痛消(由本院藥劑科提供)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理氣止痛之功。由川芎、丹參、伸筋草、路路通、乳香、沒藥、土鱉蟲和冰片各30g研末,浸入75%的乙醇500ml中,浸泡1周后回流提取,外用于相應的體表疼痛部位,每天3~4次。
3.2.3.2 功能鍛煉:急性期癥狀基本消失后,應積極指導患者開展自主的功能鍛煉。遵循循序漸進,長期鍛煉的原則,從而達到理氣活血,舒筋活絡的作用。如持重甩臂:手2~4kg重物,身體略前傾,前后左右甩臂;背后拉手:在背后盡可能牽拉患側臂;爬墻運動:立于墻邊,用患側上肢沿墻上爬,在最高點留下記號對比,力爭每天增高1cm,直至與健側等高。
4 療效觀察
4.1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肩周炎的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癥狀完全消失,陽性體征轉陰,肩關節各項功能恢復正常。顯效:癥狀、陽性體征基本消失,上肢抬高1400,叉腰搭肩正常,后彎手指端能觸及第11胸椎。好轉:癥狀大部分消失,仍有陽性體征,上舉幅度達1300以上,手后伸觸及第2腰椎棘突。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4.2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據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4.3 結果:治療30天后,兩組療效經秩和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5 討論
肩周炎屬中醫“痹證”范疇,又稱“漏肩風”、“五十肩”、“肩凝癥”。中醫認為人到50歲左右,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氣血不足,運行不暢,筋骨失其所養,不榮則痛,日久,營衛失調,筋脈拘急而不用;或外感風寒之邪乘虛而入,流注于經絡、關節,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素問•痹論》)。循證護理就是依據患者癥狀、體征,制訂出一套有順序性的、有時間性的和最適當的臨床護理計劃,安全地促速患者的康復,盡量減少資源的浪費,使患者獲得持續跟進病情需要的最佳照顧[4]。初期主要病理改變以充血、水腫、浸潤、滲出為特點,以局部的廣泛性炎癥引起的肩關節疼痛為主要癥狀,故采用中藥外敷及隔姜灸為主要治療手段達到溫經散寒,舒筋活血,通絡止痛的目的。熱敷的中藥包中生川烏、生草烏、桂枝、川椒等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之功,現代藥理學證實:生川烏、生草烏具有抗炎、鎮痛、麻醉神經等作用,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紅花、桃仁、川芎等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效果。藥力與熱力共同作用可使肩關節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淋巴液循環,加速局部炎癥的吸收,消除水腫,減輕肌肉疼痛,降低神經末梢的興奮性。隔姜灸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等功效。中期以功能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其治療目的就是能進一步緩解肩部疼痛,恢復肩關節功能。此期治則是舒筋活血,剝離粘連,滑利關節為主。采用以一指禪、滾法、按揉法、點壓阿是穴并運動類為主的推拿手法。后期進一步鞏固治療療效,采用的冰痛消中川芎、乳香、沒藥、土鱉蟲可以行氣通經,活血止痛,氣血兼調;冰片則取其芳香之氣,引藥直達病所。《本草經疏》:“芳香之氣,能辟一切邪惡;辛熱之性,能散一切風濕。故主心腹邪氣及風濕積聚也”。外用可避免口服經消化道吸收所遇到的多環節滅活作用及一些藥物內服帶來的某些毒副作用。同時,應積極鼓勵患者自主進行功能鍛煉。
綜上所述,通過臨床觀察我們發現,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循證護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肩周炎的治療效果,促進病人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成鵬,施問民,賀佳,郎海濤,奚春聯,吳美京. 紅外線配合青鵬膏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年第07期
[2] 肖朝林. 極超短波加藥物推拿治療頸肩綜合征臨床體會. 健康必讀(中旬刊),2010年第09期
[3] 劉秋成,崔淑蓮,姜仲華. 推拿并超短波治療肩關節周圍炎. 中國康復,2004年第02期
[4] 王永平. 推拿結合超短波治療肩周炎38例. 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年第08期
[5] 任淑秀. 推拿加超短波綜合治療肩關節周圍炎80例觀察. 現代康復,2000年第04期
[6] 曾海輝,伍少玲. 肩關節周圍炎患者對關節松動手法與傳統手法治療的接受率比較. 中國臨床康復,2004年第32期
[7] 圖雅. 針灸推拿結合康復治療肩關節周圍炎. 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9年第05期
篇6
痹證是中醫骨科常見的一種病癥,《素問·痹論》篇中提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說明痹證的外因主要與風、寒、濕邪有關。“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馮新送教授認為人體正氣不足或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是引起痹證的內在因素,在此基礎上,風寒濕熱燥等外邪侵襲,或內生五邪及瘀痰引起而造成經脈氣血不通而致風濕痹癥。因此,痹證之病機是以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為本,風寒濕熱及瘀血痰濁之邪為標的本虛標實之證。
馮教授對治療風濕痹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為痹癥常寒熱并存,虛實夾雜,治療應針對不同的病種,辯證論治,隨癥加減。首先,對于風寒濕痹,著重溫補腎陽。馮教授認為,對于痹證而言,其氣必虛主要指衛氣虛。脾為衛之主,腎為衛之根,衛氣雖源于脾胃,而實根于腎陽。臨床見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者最易患風寒濕痹。以肢體關節疼痛,遇寒加重,得熱痛減,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細為臨床特征。溫補腎陽乃治本之舉,祛風散寒除濕僅為治標。常選用川附子、麻黃、桂枝、細辛、獨活、羌活等散寒蠲痹止痛。
附子祛寒除濕,溫經止痛功效卓著。桂枝具有溫經通陽,散寒行瘀的作用,與附子相互協同,功力倍增。細辛辛熱竄透,有通陽散寒之功,對寒邪阻遏經絡者用之甚效。麻黃溫經散寒,功專力著,對寒阻經絡之痹痛,與細辛相伍起協同作用。羌活、獨活為散寒除濕止痛之要藥。其次,對于風濕熱痹,重視清熱除濕。馮教授認為,熱痹多見于素體陽氣偏盛,內有蘊熱或陰虛陽亢之體感受外邪,外邪每易從陽化熱,或風寒濕邪久滯經脈郁而化熱。以關節紅腫熱痛,痛勢劇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臨床特征。常見于類風濕關節炎、風濕熱及痛風等風濕性疾病的活動期。馮教授多采用清熱祛風除濕,通絡消腫止痛之法,常選用黃柏、桑枝、秦艽、地龍、粉葛、土茯苓、蒼術、海桐皮等藥相伍為用,若熱毒偏盛者則合用五味消毒飲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另外,治療痹癥過程當中重視健脾化濕。馮教授認為濕邪是形成痹證最基本的因素,正如《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如果沒有濕邪的參與,就不會有痹證的形成。痹證之所以久治不愈或易反復,究其原因,就是濕邪在作祟。脾虛為生濕之源,健脾乃治濕之本。況且許多痹證患者因久服西藥或過服寒涼傷胃之中藥損傷脾胃,多見腹脹、腹痛、納呆、噯氣等癥狀。故馮教授在痹證的治療中,常配伍砂仁、白豆蔻、雞內金、焦三仙、焦白術等健運脾胃之品,皆能提高療效。
篇7
一、一般資料
初期治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方藥:活血止痛湯加減。中期治法:和營生新、接骨續筋;方藥:續骨活血湯加減。后期治法:壯筋骨、養氣血、補肝腎;方藥:壯筋養血湯加減。②外用藥: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用消瘀止痛藥膏外敷;中期以接骨續筋為主,外敷接骨散;晚期宜舒筋活絡,用海桐皮湯熏洗。4.功能鍛煉:①骨折早期:方法在復位固定后,開始做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舒張收縮練習,進行肩、肘關節主動屈伸練習,防止肌腱粘連、肩周炎和肌萎縮。2~3d后做手部關節主動運動,手指屈伸,并逐漸增加運動幅度及用力程度。②骨折中期:手指抓握鍛煉及手指的靈活性鍛煉;適度進行前臂旋轉功能練習,內旋40°,外旋30°,逐漸加大,同時進行肘關節伸屈活動。③骨折后期:拆除外固定后,以關節松動術為主,1~2次/d。
二、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進行評定。治愈:骨折對位滿意,有連續性骨痂形成,局部無明顯畸形,無疼痛腫脹,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轉受限在15°以內。好轉:骨折對位欠佳,局部輕度疼痛,輕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轉受限在45°以內。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壓痛、叩擊痛存在,功能障礙。
三、結果:
68例患者中治愈66例,好轉2例。
四、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主要好發于老年人群。老年人因骨質疏松,骨折常呈粉碎性,并可波及關節面。明顯移位者,橈骨遠端正常的掌傾角、尺偏角減小,甚或呈負數。良好的復位是骨折愈合、日后功能恢復的基礎,所以強調骨折力求解剖復位。恢復橈骨遠端正常的掌傾角和尺偏角,若有下尺橈關節分離者,也必須一并予以復位。
篇8
選好時間
冬病夏治,選擇治療的時間很關鍵。籠統地講,在夏季整個三伏天都可以進行冬病夏治。也有人提出,在每年三伏中,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來進行治療,效果會更好。這種提法雖然沒有經過科學的認證,但肯定是有道理。因為這三天的中午時分,是一年四季中陽氣最旺盛的時間,抓住這時進行冬病夏治,療效應該會更好。臨床實踐表明,在三伏天時段內進行冬病夏治,都可以獲得療效。
選好方法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包括外治和內服,以及飲食調理、運動療法,等等。
內服療法根據中醫辨證,服用一些補陽的中藥。夏季大自然中陽氣比較旺盛,人體的陽氣形于體表,這個季節服用中藥給予適當的調理,很容易激發人體的陽氣,從而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扶正祛邪,使一些容易在冬季發病的寒癥大大減少或緩解。
外治療法常用有穴位敷貼、穴位注射、穴位埋線、針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耳壓等。
中醫認為人體有12條正經,八條奇經八脈,這些經脈上面分布著許多穴位。外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刺激相應的穴位,調節人體機能,達到陰陽平衡,從而祛除疾病。
穴位敷貼、注射、埋線穴位敷貼即選擇幾味或十幾味對皮膚有一定刺激作用的溫性中藥。打成粉末狀態,加一定的調和劑,做成一個個小餅,按壓到相應的穴位上面,用膠布進行固定。穴位注射,就是在穴位上注射一些中藥或西藥。藥物作用于穴位,通過經絡的運行,從而達到全身調理和治療疾病的效果。主要用于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比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慢阻肺,等等。在三伏天進行,一般連續治療三年為一個周期。
針灸推拿、拔火罐可在局部穴位敷貼的同時,進行針刺、艾灸、拔火罐,常用于治療冬季兩下肢發涼的老寒腿、膝關節冷痛。
刮痧主要適用于病變部位比較廣的一些疾病,包括內臟的一些疾病。
耳壓療法人體的耳朵上面分布著許許多多的穴位,當人體某一個臟器有疾病的時候,相應的穴位上可以有所反應,在反應點上給予適當的刺激,比如用手指的按壓刺激,用針刺刺激,激光刺激等,可以進行全身調理及內臟疾病的治療。
這幾年還有結合現代醫學的方法,包括脫敏療法、霧化吸入法、割治療法、藥物的熏洗療法,等等。
選好疾病
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適宜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冬病,從廣義上來講,是指人體受到寒涼以后容易出現的病癥,特別是虛癥。常見以下幾類。
第一類:表現為陽虛寒甚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氣腫、肺功能不全、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竇炎、慢性咽炎等病癥。
第二類: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肩周炎、骨關節等疾病。
第三類:體質比較虛弱的兒童,經常容易感冒、咳嗽、哮喘、腹瀉、消化不良、營養不良等。
篇9
關鍵詞:柔性手法 剛性手法 頸肩背痛 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4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1879(2010)10-0034-02
頸肩背痛是多種疾病的臨床癥候群,頸椎病、肩周炎、局部損傷等肌肉、神經病變的綜合癥狀。隨著相關疾病的上升,該癥狀的發病率呈增高趨。臨床上的治療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西醫封閉治療,外貼膏藥,拔罐,針灸,推拿等。以推拿手法最為常用,傳統臨床常用的點穴、叩擊等剛性手法進行治療,療效不顯。我院使用柔性手法對頸肩背痛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效果,將研究過程及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共采用手法治療頸肩背痛患者170例,其中男98例,女72例;年齡在28歲-66歲之間,平均年齡43.6歲;病程在10天-6年之間,平均病程1.34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頸部、肩部、背部,一處或兼見疼痛,為我院確診為頸肩背疼痛。癥狀見于單側的89例,雙側的81例;有慢性損傷的99例,久坐、受涼后加重的82例;頸椎病75例,肩周炎83例,兩病兼見的12例;x線片檢查:23例頸椎骨質增生,18例椎間隙狹窄,34例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其余無明顯骨性病變。
1.2研究方法。將臨床研究所得的數據用SPSS 13.1軟件對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成組t檢驗進行差異分析,當P
2 治療方法
2.1觀察組治療。本組患者采用柔性手法進行治,治療過程分為以下五個步驟:①撫摩放松:囑患者全身放松,取俯臥位,術者于患處以單手手掌著力,做輕柔緩慢的撫摩,注意撫摩的方向成直線或或環形,動作輕柔,力量適中直達皮下,每次大約5分鐘。此法是治療前的準備手法,主要用來緩解肌緊張,使患者放松。以患者局部有發熱感為宜;②按揉松筋:在頸部、后枕部肩部使用一指禪推法、滾法、點柔或拿法,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注意操作要按照從上到下,從中央向兩邊,由健側到患側,力量由小到大,逐步深入。操作10分鐘左右,以患者的肌肉放松、局部有溫熱感為度。③點柔止痛:取患者壓痛點,用單手拇指點揉.手法輕柔,力量適中,當患者患處存在筋結或條索狀物時,可使用彈撥法進行治療,注意彈撥的方向與肌纖維方向垂直。彈撥后以掌根按肌纖維方向行推法3~5遍。用來舒筋散結,分解黏連,達到止痛的目的。對有壓痛的患者可加大力度或延長操作時間。④分推背部:術者立于患者的頭側,面向足部,采用雙手分推法沿脊柱兩側由頸肩部至腰骶部施術,動作要舒緩有力,根據患者情況操作3―5遍。⑤叩擊通經:術者立于患者患側,使用雙手叩法叩擊背部,由頸肩部至腰骶部,力量適中,操作3-5min,作為結束手法,使患者經絡暢通。
整套治療手法結束,囑患者靜臥20min。根據患者病情每臼或隔日施術,每次治療操作30min,一般以5次為一療程。
2.2對照組治療。本組患者采用剛性治療手法進行治療,分為以下五部分:①手法放松:患者取俯臥位,術者采用摩法、揉法等手術法使患者達到全身放松的目的。操作3-5min,以局部溫熱為度。②點柔止痛:此法痛觀察組③止痛操作。③扳法復位:根據患者X線片結果.若患者有棘突偏斜則使用頸椎定為旋轉扳法進行治療。但部分患者伴有椎動脈狹窄,不能使用此法。④拔伸減壓:術者立于患者的頭側,雙手拖住患者下顎,做緩和的拔伸,根據患者情況操作3-5遍。以緩解椎間盤的壓力。促進患者康復。⑤推擦通經:術者立于患者患側,使用雙手在患者背部督脈和膀胱經上由頸肩部至腰骶部做擦法或推法,力量適中,操作3-5min。已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目的。
手法結束囑患者靜臥,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每日或隔日施術一次,每次操作30min,5次一療程。
3 結果
兩組患者按照上述操作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顯效68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高達97.6%;對照組53例,有效19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84.7%;兩組平均治療時間分為48.6天和48.9天,無明顯差異,不具有比較價值。在治療中的痛苦度、治愈后隨訪一年的復況及患者滿意度等方面治療組均有明顯優勢,且統計學P=0.029,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如表1:
4 討論
頸肩背痛是以臨床癥狀歸類的病癥,中醫認為由于各種因素造成頸肩背部的氣血不和,氣血阻塞,經脈運行失常,氣血不通,不通則痛。則出現上述癥狀。是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重要依據。西醫學認為頸椎病,肩周炎以及肩背部肌肉損傷引起疼痛屬于此范疇。經臨床研究此病與職業有密切關系,教師、打字員、電腦工作者、會計等發病率較高。臨床上多采用封閉注射、按摩、拔罐、外用膏藥或口服止痛活血藥物進行治療。部分重癥患者也可采用手術治療。
篇10
關鍵詞:陽掌療法;灌氣抽瘀;痹證;氣功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2.027
中圖分類號:R259.8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2-0104-02
陽掌療法是醫學氣功道、法、術之術的表現形式之一,是由廣東省中醫院聘請的院外專家譚y堯、張浣天2位老師于20世紀70年代獨創的中醫外治拍打療法。筆者臨床將其用于治療中醫痹證引起的關節局部疼痛、腫脹、麻木等,獲得滿意療效。茲結合案例介紹如下。
1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63歲,2016年1月28日就診。10年前,患者開始出現雙膝膝關節疼痛,尤以左側為甚。2014年11月于外院影像學診斷“左側膝關節退變,左膝內側半月板后腳撕裂,左膝髕上囊積液”,曾多次住院并行多種中西醫治法而無改善。2015年5月于外院住院再次診斷“雙膝骨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此后間斷維持西藥止痛藥物口服。刻下:
患者左膝關節僵硬不能伸直,疼痛,行走及長時間站立困難,怕冷,局部肌肉萎縮。查:左側膝關節過伸過展實驗陽性,左膝關節活動度0~110°,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8分。治療上予以陽掌療法分批拍打左膝關節內外側、左側足三里及腰部等,每周1次。治療過程中拍打出局部瘀腫,考慮風瘀并重。囑患者拍打部位注意保暖,禁止按壓、揉搓,以及過度活動和負重運動,保證休息,靜待瘀腫自然消退。治療1個月后,患者左膝關節疼痛明顯改善,VAS評分4分,左側膝關節活動度0~150°。隨訪3個月,患者病情無加重,療效滿意。
案例2:患者,女,72歲,2015年12月3日就診。患者肩頸疼痛30余年,曾考慮“頸椎退行病變”,近1年出現右上肢僵硬,活動不靈活,右側拇指難以屈伸(屈伸0~60°),VAS評分7分,曾接受內外治療而效不佳。接診后給予肩部、右手腕關節及右手背部陽掌拍打治療,每周1次,治療4次后,患者肩頸疼痛明顯改善,VAS評分3分,右上肢僵硬好轉,右側拇指活動自如,屈伸0~180°。隨訪3個月,患者病情穩定,無加重。
2 討論
2.1 陽掌拍打法
陽掌拍打法是術者用手掌背面第2~5指末節為接觸點而拍打患病部位,通過將局部皮下組織、肌肉、筋膜或關節等處的風、寒、濕、痰、瘀等可見或不可見之邪驅逐至表皮,以達到補氣行氣、排瘀祛邪之功效,俗稱“灌氣抽瘀”。該療法不同于刮痧、拔罐及普通針灸治療,刮痧、拔罐治療起效部位往往在皮膚、筋膜、肌肉組織,相當于中醫的皮、脈、肉、筋等,而陽掌療法通過灌氣抽瘀,其治療部位更深入,基本可達到從絡治病的目的,故對久病及絡的病癥尤為適用。
陽掌拍打法強調早期對病痛的即刻緩解,以及伴隨皮膚瘀腫消退過程中產生的補氣作用,因而短期與長期療效顯著,是補瀉兼顧的一種治療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該療法忌暴力施術,其療效更有賴于手部氣的多少,故需術者前期系統站樁練功養氣,以保護施術的手部,防止治療過程中傷及患者與自身。站樁練功以雙腳平行與肩同寬,下肢微曲,沉肩屈肘至雙手平放于胸前兩側,由指導老師協助引氣。站樁練功過程嚴禁意守,可進行正常交談或看電視等活動,主張常練,不提倡苦練。因此,練功過程簡單、安全、易學。
具體來講,陽掌拍打法的學習與操作要領在于早期站樁練氣,醫者如每日站樁20 min,堅持3個月,即可嘗試進行陽掌治療。施術過程以手掌背側2~5指末節為工具,根據病情選擇治療部位進行拍打,如關節性病變可在病變關節部位及周圍拍打,而復雜性疾病可根據經絡循行或辨證補充病變遠端部位治療。治療前,施術者要選擇恰當(站位、坐位或蹲位),治療過程中宜沉肩、屈肘,保持上肢順暢,以最大程度利于自己可輕松而動作流暢地施術。
陽掌療法拍打之后,患者表皮的變化因所患病邪之不同而有所不同。治療效果以局部皮膚出現凸起瘀斑或凸起毛孔粗大的硬皮樣表現(俗稱“豬皮樣皮膚”)為佳,根據不同病情(風、濕、瘀、火等)存在一定個體差異。如瘀邪多表現為色黑、面積小,且突出皮面;風邪則為色淺紅,或膚色不變,皮面突起腫塊。上述只是典型表現,實際上臨床往往是多種邪氣合而為病,其病理產物的表現也會多樣化。拍打之后局部病理產物消散的過程是治療的延續,局部的疼痛除了在拍打完之后會有所減輕外,在病理產物消散過程中也會逐漸減輕甚至消失。另外,拍打部位出現的病理產物會隨病情不同而有不同表現;不同的患者病理產物消散的時間不同,從幾天到數周不等。
2.2 陽掌拍打法與痹證
痹證是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乘虛侵襲機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肌肉、筋骨、關節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的一類疾病[1],相當于現代醫學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脊椎炎、肩周炎、骨關節炎等慢性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疾病,發病率高,病程長,有的造成終身殘疾。
中醫治療痹證方法眾多[2],主要有內服外治方法,療效不一。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方面:①痹證往往發病較久,癥狀輕微時疏于治療,待病情逐漸發展,久病入絡,單純拔罐、刮痧、理療等方法往往限于局部皮肉筋膜及脈,而對于深層次的病理產物不能有效祛除,導致短期療效明顯而長期療效不甚理想;②痹證雖為局部病變,但往往是全身機體狀態的集中反映,尤其中老年患者更是如此,因此除病痛局部部位外,尚需四診合參,標本兼治。為此,陽掌療法采用局部與循經治療相結合,尤其對于重癥頑疾可與指導患者站樁練氣相輔,以標本同治、灌氣抽瘀、疏通經絡,達到局部與周身協同治療的目的。
3 結語
結合上述2個案例,筆者臨證體驗到陽掌療法簡、便、效、廉,尤其對關節、肌肉疾病效果顯著,希冀為中醫痹證治療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供同行參考。
參考文獻:
[1] 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65-269.
[2] 劉維,陳騰.中藥外治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 2014,41(11):2275-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