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4: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腦梗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腦梗塞,又稱腦梗、缺血性腦卒中,病因主要是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該病起病急、病程長、致死和致殘率高[1]。雖然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其死亡率已有所降低,但搶救后多數患者會出現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口角歪斜等病變。因此,醫護人員應徹底改變“重治療,輕康復”的現狀,重視護理配合可以進一步提升醫療質量和減輕患者的痛苦,為患者愈后生活質量提供保障。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2011年4月-2014年-4月來我院治療腦梗塞的患者共6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齡為66.34±12.11。將這6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3例,女性15例,男性18例,平均年齡為64.64±12.16,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33例,女性17例,男性16例,平均年齡為65.66±11.26,行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兩組在性別、年齡和病情上的差異并沒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內科治療,使用常規藥物:改善腦血液循環以及營養腦神經的藥物治療。對實驗組患者行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經常翻身變換
癱瘓肢體肌肉松弛,靜脈回流不順暢,很容易出現水腫,通過翻身變換有利于預防肌肉萎縮。通常仰臥與健側臥位交替,健側臥為主[2],頻次為每隔1h定期翻身一次。手指盡量保持輕度彎曲、掌心向下、癱瘓下肢伸直、膝關節伸直以防止屈曲畸形。翻身時,注意力道適中,動作輕盈謹慎,借助枕頭和沙袋等物品作支撐,使患者處于不同的臥位。
1.2.2被動活動
對于癱瘓比較嚴重的患者,需要他人協助完成癱瘓肢體運動,可以由專門的康復護士完成也可以在護士指導家屬完成。被動活動主要有3項護理:良肢位擺放、肢體按摩和協助關節運動。按摩時要求身體放松,側肢體進行按摩。常用的手法包括摩法、滾法、揉法、振法和按法[3],方向沿手指,手臂,腕背,前臂至肩部,從患者遠端向近端做向心性按摩,一般情況下每天2次,每次至少需要20min。
1.2.3主動活動
發揮患者主觀能動意識,根據肌力不同,患者的訓練動作要遵循先簡單后逐漸復雜的基本原則。膝關節、活動足趾關節等要反復屈伸,手指能動性的保持或恢復可以通過我健身球以實現屈伸、并攏、分開等動作。要自覺進行獨立翻身運動, 包括健側位翻身和患側位翻身,患者仰臥位,雙手叉握完成獨立翻身訓練。逐漸改善肢體運動系統,為坐、立、行創造條件。
1.2.3.1坐位訓練
當患者能抗重力做運動時,可以讓患者進行坐位訓練。康復護士先將病床調高,患者翻身為健側位,用健側下肢帶動患側緩緩移向床邊,再借助肘部和前臂支撐起上身。根據肢力情況,讓患者保持坐立一段時間,肢體恢復較好后,轉為輪椅坐位訓練。
1.2.3.2站立訓練
鍛煉患者軀干肌和各大關節,剛開始站立時,動作要緩慢,先在護士、家屬或拐杖的攙扶下完成,然后逐漸減為單人獨立站立。每次需維持站立一定時間,可以從1min開始訓練,直至10min或以上為止。
1.2.3.3行走訓練
當患者能抵抗重力且能抵抗一定阻力時,或者可以獨立徒手站立較長時間(15min以上)時對其進行行走訓練。應先在康復護士或家屬的攙扶下原地上下抬放雙腿,再試著邁開雙腿、交替前行。視情況確定是否可以獨立行走,在行走訓練過程中若有不適則應回床躺臥休息。
1.3 觀察指標
讓患者在入院時和住院30天后進行偏癱肢體肌力測試和選擇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數評分。肌力評定方法[4]:肌力等級通常分0級―5級。各級具體評定內容為:0級:無可測知的肌肉收縮;Ⅰ級:有輕微肌肉收縮,但不能引起肌肉收縮;Ⅱ級:無法克服肢體自身重量完成運動,但能在水平面上、無負荷下完成完成關節全范圍運動;Ⅲ級:能抗重力完成運動,但不能抵抗阻力;Ⅳ級:能克服中等阻力;Ⅴ級:能完成運動且能克服充分阻力運動。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統計數據用Excel記錄,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肌力測試情況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兩組患者在我院治療30天后,對照組和康復組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情況比較經過χ2檢驗,得出兩者有顯著性差異(P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肌力測試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上肢 下肢
≤II
≥III
≤II
≥III
對照組 33 16 17 18 15
康復組 33 4 29 5 28
P值 ―
如表2所示,兩組患者在住院時Barthel指數評分經t檢驗后發現P>0.05,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而接受治療30天后,兩組Barthel指數的分數有一定差距,且P
表2 兩組患者住院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住院時 住院第30天
對照組 33 6.4±4.54 45.67±6.87
康復組 33 6.5±5.34 60.57±5.67
P值 ― >0.05
(備注:計量資料為:平均值±標準差)
3 討論
篇2
【關鍵詞】康復訓練;急性腦梗死;吞咽困難;針灸
吞咽功能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由于腦卒中而引起的并發癥。統計資料顯示部分患者吞咽障礙僅是一過性的,不會持續很久,但是其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這樣可以影響患者的攝食從而導致營養不良,還可能導致更嚴重并發癥是吸入性肺炎,這直接加大了患者死亡的風險,對患者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所以說,對于患有這種障礙的患者早期進行干預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次研究就是本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宗旨進行的,我們采用早期康復訓練加針灸聯合治療腦梗后遺的吞咽障礙比其它單純一種方法的療效顯著。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來我院就診的急性腦梗死后遺留有吞咽困難的69例患者進行此次的實驗。所有的病例都進行MRI或是CT檢查。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年齡區間在40-77歲,平均年齡為57歲。把他們隨機分為三組,A組為康復訓練加針灸治療,B組為康復訓練,C組為針灸治療,三組均為23人。三組患者在患病情況,輕重,性別比例等方面都具有可比性。而且為了保證實驗的有效性,本實驗采用雙盲法進行,且69例患者都對此實驗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評價方法、評價準則吞咽困難的程度用洼田飲水試驗[1]評定。患者取坐位,飲30ml溫水,觀察患者反映,記錄數據。患者治療前后都進行評定,進行療效的對比。療效判定標準:痊愈〔吞咽困難癥狀消失〕,有效〔吞咽困難癥狀改善〕,無效〔吞咽困難癥狀改善不明顯〕。
1.2.2康復訓練的方法B組由專業的康復治療醫生進行吞咽功能的訓練,每次30分鐘,每天兩次,連續訓練2周。方法有加強口面部肌群運動,咽部冷刺激訓練、空吞咽,加強吮吸和喉部抬高訓練等等,這是間接方法。直接方法是讓患者直接從流食慢慢過渡到固體食物。在食用食物時要患者以45度角仰臥,患側肩部墊起。用小勺喂患者。C組進行針灸治療,選取適宜的穴位(舌三針,地倉,頰車,下關等等)由針灸師進行針灸。每次進行30分鐘,一天一次,連續進行兩星期。A組運用以上兩種方法綜合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和AB組相同。
1.3統計學分析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飲水試驗及效果評價用秩和檢驗,以p
3討論
腦卒中患者的顱腦損害嚴重或者是有腦干病變常常會出現吞咽困難并有構音障礙。正常的吞咽過程包括有口腔期,咽期,食管期。任何一期出現問題都能影響到患者的飲食。因此有許多的吞咽困難的患者由于嗆咳而拒絕進食引起了脫水,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消瘦等。若是把食物誤吸到氣管里,就會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的話可以導致窒息。這種后遺癥的致傷致殘率都是非常高的。這種情況要是積極早期治療,大于三分之二的患者吞咽功能可以恢復,若是錯過了最佳時機,吞咽功能將不能恢復,使患者不得不用鼻飼進食,同時更是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受到嚴重影響[2]。所以,及早有效地進行吞咽困難的治療,對腦卒中患者是至關重要的。
在第四版康復醫學上介紹的常用治療方法是①唇、舌、顏面肌和頸部屈肌的主動運動和肌力訓練;②一般先用糊狀或是膠狀食物進行訓練;③進食時多主張采取坐位,頸部稍前屈易引起咽反射;④軟腭冰刺激有助于咽反射的恢復;⑤咽下食物練習呼氣或咳嗽有助于預防勿咽;⑥構音器官的運動訓練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這是常規的康復治療。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急性腦梗死后所遺留下的吞咽困難障礙的治療沒有比較系統的處理方法。而還是有大多數的學者主張用聯合的系統的方法進行治療。在作者此項對比試驗中,所用這三種方法治療急性腦梗死后的吞咽困難癥,目的主要是為了探討與分析哪種方法最優,哪種最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通過本試驗,得出通過康復訓練,針灸,以上兩種方法聯合治療三組的患者功能都有所恢復。而尤其是聯合治療組的患者各方面功能都高于其他兩組。本次研究還發現,針灸加康復訓練的患者起效快,即使是患病時間比較長的患者也有效果。兩種治療方法創造性的聯合使用,互相配合,各有其特點,從而各自發揮其功能,最終共同促進患者的中樞系統的恢復。
參考文獻
篇3
摘 要 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患肢功能恢復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I)、功能恢復(Rankin)的影響。方法:選擇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144例,隨機分為兩組,康復組除了藥物治療外還進行康復治療,對照組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未經指導的自我鍛煉。結果:經康復訓練后康復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改良Rankin量表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 偏癱 康復
資料與方法
2006年10月~2008年5月收治的初次發病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44例,隨機分為康復組76例和對照組68例。康復組男48例,女28例;平均62.51±11.08歲;對照組男45例,女23例;平均63.96±10.08歲。均經腦CT或腦MRI確診,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 ,無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無心、肺等多臟器功能衰竭者。兩組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住院天數均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兩組均根據《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并同時給中頻電治療及腦循環治療儀治療。康復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同時進行康復訓練。生命體征平穩者,在發病后或病情停止進展后48小時開始康復訓練,生命體征不平穩,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即開始功能訓練。在康復訓練前,康復訓練中,由康復師與臨床醫生一起,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及全身狀態進行評定,根據評定制定及調整康復方案。康復訓練程序:①正確的床上臥位(入院后即開始)。②關節活動度的訓練。③早期上、下肢主動運動。④異常姿態的糾正。⑤促進隨意運動及分離運動的訓練。⑥坐、立位平衡功能訓練、站立訓練、減重步行訓練等。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訓練:翻身訓練,練習床上起坐并從坐位恢復到臥位,學習從坐位起立和床到輪椅的轉移等,加強穿衣、進食、洗漱和入廁等技能訓練等。以上訓練每周5天,每天2次,每次40分鐘。⑧心理支持。⑨對家屬的康復培訓及參與。通過對家屬的培訓,康復師指導訓練以外的其他時間由家屬指導訓練。
評定指標:神經功能評定(NIHSS量表)、生活能力評定(Barthel指數,BI)、改良Rankin量表評分,分別于康復治療前1天、治療后2周、出院前一天由同一醫生對患者進行評定。
統計學方法:應用 SPSS9.0 數據軟件包進行分析。
結 果
康復組與對照組相比出院時NIHSS、BI、改良Rankin量表評分,康復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
討 論
研究表明,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地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及ADL能力。其原理大多認為康復訓練加速了腦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了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細胞的重組和代償,充分發揮了腦的“可塑性”[2],有效地挽救可逆轉的腦神經細胞以及促進功能重組。
本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減輕腦梗死導致的功能障礙。功能再訓練是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組的主要條件,是運動再學習的過程。通過早期積極的臨床治療和康復訓練,對促進大腦皮質功能恢復,對促進大腦可塑性有益。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急性腦梗塞;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影響患者一旦出現腦梗塞后其致殘率非常高,因此必須及早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1]。我院對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急性腦梗塞患者40例進行相關的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共收治急性腦梗塞患者共40例,全部患者均通過CT和磁共振獲得確診,排除沒有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腦梗塞并發出現心力衰竭患者以及心肌梗塞患者等。將患者隨機分為20例觀察組和20例對照組,觀察組其中12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段為56~70歲;對照組其中14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段為58~73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沒有顯著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僅采用藥物治療,觀察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配合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1.2.1防止出現肢體畸形和肌肉萎縮①指導患者積極想象肢體運動;②對處于癱瘓狀態的皮膚、肌肉以及肌腱開展被動鍛煉;③對癱瘓肢體進行撫摸等動作;④使用冷熱毛巾進行擦拭;⑤針對肌肉力量等級為0-Ⅰ級的患者,用手掐或使用大頭針刺的方式,對肢體造成刺激從而被動引起肢體運動;⑥對肌肉群施加阻力,指導患者對癱瘓肢體進行運動;⑦對肢體關節增加壓力,提高關節的牢固性。
1.2.2 運用Bobath法引導肢體功能開展康復訓練①從患者發病開始,每2h進行一次翻身,要妥善選擇患者的,避免對健康肢體造成影響;②將早期肢體康復訓練的目的和重要性告知患者和家屬,將肢體康復訓練要求貫穿患者每天的生活;③對患肢關節要采取被動鍛煉,避免關節出現僵硬;④對患者早期坐位進行訓練,并逐步使患者坐位時間獲得延長;⑤進行床上訓練;借助健康的手進行舉肘運動、上舉運動以及翻身運動。對髖部位進行控制和旋轉,對患側下肢的控制力開展相應訓練;⑥進行坐位平衡訓練:將身體進行對角線運動,以及進行交叉運動;⑦進行變換訓練以及爬行訓練,通過重心變換逐漸變為訓練;⑧患肢要進行負重站立,以及負重進行平衡訓練;⑨開展上肢和手部訓練,及早對關節進行活動。患者盡早通過患側的手拿取東西。
1.2.3對自理生活能力進行訓練 患者處于臥床期間,要積極對自理能力進行訓練,并貫穿于日常生活中,如在護理人員的相應輔助下進行自主洗臉、自主更衣、自主刷牙、自主吃飯以及對肢體進行按摩等。
1.2.4作業療法 指導患者使用手指進行指鼻子,或進行拍手訓練、畫畫、寫字等活動,從而提高雙手的協調和控制能力。
1.2.5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由于急性腦梗塞患者發病比較突然,患者發病前還能正常生活,現在變為臥床,因此心理上會出現落差,情緒出現不穩定變化。因此護理人員要積極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康復訓練。
2 結果
患者的肌肉力量情況使用Lovert的6級分級法進行評估,以患者入院時的原始肌肉力量作為基準,患者采取治療以及康復訓練持續28d后的情況,見表1、表2。
注:同對照組相比,*P<0.05
注:同對照組相比,*P<0.05
3 討論
3.1患者出現急性腦梗塞會對中樞神經元造成很大的損傷,因此僅采取藥物治療不能使患者的神經功能獲得恢復,而通過及早進行康復訓練,能夠對運動通路神經元起到刺激作用,提高神經元的興奮性,從而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使患者盡快康復。
3.2通過采取Bobath法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能夠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盡快恢復,并且在開展早期功能鍛煉過程中,還要求患者同家屬共同進行,家屬要對患者的患手以及患肢進行接觸,從而使患者感到刺激,使患者逐漸恢復正常的運動功能和觸覺功能[2]。
3.3急性腦梗塞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時,要對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進行掌握,并且因人而異,要分析患者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以及不同疾病階段和動作恢復情況,選擇適合患者的訓練方式,從容易倒困難,從簡單逐漸到復雜,運動量要從小到大,并且不斷堅持,訓練過程要逐漸進行,如果訓練用力過大,會導致患者出現骨折和運動障礙。護理人員或家屬要對患者的運動情況進行觀察,當患者逐漸恢復運動控制能力后,將輔助運動量逐漸減少,提高自主運動量的比例,最終恢復患者的自主運動,因此患者要進行反復訓練,從而促進運動功能恢復。
3.4急性腦梗塞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能夠使神經側支以及神經軸突不斷完善,從而使一側大腦功能出現重組,并且對于健康一側身體也要開展身體運動,能夠對神經系統起到促進,降低并發癥出現率,對身體功能進行改善[3]。
參考文獻:
[1]刁利華.腦病變患者康復的研究及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 2010, 35(3): 177.
篇5
【關鍵詞】頭舌針;康復訓練;腦梗死;運動性失語;針刺
【中圖分類號】R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601-02
腦梗死是常見病、多發病,失語是本病的一個常見后遺癥,而運動性失語是失語癥的主要部分。失語給病人造成的危害不亞于肢體的殘廢,隨之而來的心理障礙尤其突出,發生語言障礙后可造成患者與外界的交流減少,導致其與社會群體越離越遠,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所以失語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將中醫的針刺方法與現代康復技術結合起來,積極開展治療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治療方案的選擇及優化。
主要研究方法:
1 一般資料
1.1 診斷標準
1.1.1 西醫診斷標準
腦梗死診斷采用1995年中華神經病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全國腦血管疾病第四次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
1.1.2 運動性失語診斷標準
符合西醫診斷,并伴有語言障礙,且語言障礙以口語理解能力相對較好,復述能力有一定障礙,自發言語及表達能力差為特點。以《漢語失語癥檢查法》作為診斷工具。
1.2 病例選擇
1.2.1 納入標準
(l)符合中風病診斷標準,并經《漢語失語癥檢查法》評價診斷為運動性失語。
(2)意識清楚,病情基本穩定,定向力基本完整,無明顯記憶障礙和智力障礙。
(3)無明顯的吞咽障礙及發音器官受損所致的構音障礙。均經頭顱CT或MRI證實為腦梗死。
1.2.2 排除標準
如其它腦血管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出血),腦腫瘤所致的構音障礙,合并心、肺,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全身狀態不佳,重度癡呆,拒絕或無訓練要求者;顱腦外傷所致的失語及癮病性失語;年齡在40歲以下或80歲以上者。
1.2.3 中止、剔除標準
(1)未能完成療程中途要求退出的受試者。
(2)未能嚴格按照治療方案執行的受試者。
(3)臨床研究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或病情變化不能繼續接受治療的受試者。
1.2.4 病例來源
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內科的住院病人。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組
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80例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患者,隨機單盲分為兩組,頭舌針結合言語訓練治療組和單純言語訓練對照組。
2.2 治療方法
兩組藥物應用相同,主要包括支持療法,降低顱內壓、減少腦水腫、改善腦血循環,應用腦保護劑及對癥治療等相關藥物。治療原則參考《2010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1],主要治療用藥14天不變。
2.2.1針刺治療
治療組在與對照組用藥基本相同的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
選穴:頭針取病變側言語一區(運動區的下2/5,上點在前后正中線中點往后0.5厘米處,下點在眉枕線和鬢角發際前緣相交處,上下兩點連線即為運動區);舌針取廉泉及其左右旁開各一寸(廉泉位于頸部,前正中線上,喉結上1寸,舌骨上緣凹陷處),金津(在口腔內,當舌下系帶左側的靜脈上),玉液(在口腔內,當舌下系帶右側的靜脈上)。若伴有肢體癱瘓的加刺穴位: 肩髃、曲池、合谷、伏兔、陽陵泉、足三里、解溪等。
2.2.1.1針具選用
蘇州醫療用品廠生產的華佗牌針灸針,規格: 0.35x40mm。
2.2.1.2針刺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進針前均常規皮膚消毒。言語一區:將針灸針呈30°沿頭皮斜刺入帽狀鍵膜下層,進針1.0寸,行捻轉手法不提插,快速捻轉行針180次/分鐘左右,捻轉30秒。進針后15分鐘捻針,捻針時間及頻率同前。進針30分鐘后起針,起針前捻針,捻針時間及頻率同前。舌針:廉泉及其左右旁開各一寸均向舌根方向斜刺,快速進針0.5寸深,行捻轉手法,頻率120次/分鐘左右,捻轉30秒。進針后15分鐘捻針,捻針時間及頻率同前。進針30分鐘后起針,起針前捻針,捻針時間及頻率同前;點刺金津玉液穴,令患者張口,用消毒棉棒將舌體翻卷起,暴露穴位,自舌系帶兩側凹陷處分別向舌根部方向快速刺入,深度約0.2寸,以出現酸、麻、脹等感覺,并向喉部放散為佳。獲得針感后,立即起針。如出血用棉棒壓迫止血。
2.2.1.3療程
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3 言語訓練法
①利用口形及聲音訓練:在訓練開始時先教會患者通過口形及聲音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運動練習發音。訓練者先做好口形發音示范,然后指導患者通過鏡子觀察自己發音時的口形,首先練習最容易見效的如拼音字母等,由易到難,由短到長,并在視觸覺幫助下觀察發音器官的位置和口形,并隨時糾正。每天訓練5分鐘。
②訓練有關發音肌肉:重點指導患者練習舌及口腔肌肉的協調運動,如鼓腮、磕瓜子、嚼口香糖等,促進患者發音準確。每天訓練5分鐘。
③利用語言訓練磁帶練習:將日常生活常用詞組、句子制成適宜患者跟讀的錄音帶,一般先讓患者練習2個字的詞組,根據語言康復情況練習句子,每次練習10分鐘。
④刺激促通法:重在運動失語的康復練習。
說話:重度失語者,復述(短文)、讀音(短文)稱呼、動作描述(動詞的表現、情景畫、漫畫說明);中度失語者,事物的描述,日常生活話題的交談;輕度失語者姓名、聽寫(日常物品單詞)。每次練習10分鐘。
⑤實用交流能力訓練:將一疊圖片正面向下扣置于標題桌子上,與患者交替摸取,不讓對方看見自己手中圖片的內容。然后運用各種表達方式(如呼名、迂回語、手勢語、指物、繪畫等)將信息傳遞給對方,接收者通過重復確認、猜測、反復質問等方式進行適當反饋,治療師可根據患者的能力提供適當的示范。每次練習10分鐘。
以上訓練均為每天一次,每7次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4 觀察項目
語言功能評定,采用 《漢語失語癥檢查法》評定患者口語表達(包括談話及復述)方面的語言功能變化。
2.5 統計方法
將所有信息錄入SPSS,建立數據庫,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應用t檢驗,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在統計學上有意義。
3 結果
4 結論
對于腦卒中后失語的治療,人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西醫治療上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療法的康復方法。藥物治療方面的文獻報道并不多,西藥有嗅隱亭、d-苯丙胺與阿米替林等。西醫的治療重點放在語言康復訓練方面,國外在言語訓練康復治療失語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文獻報道較多。國內對言語訓練的研究較晚,自八十年代初現代康復醫學理論引入中國以來,始終處于被忽視的地位,相關研究不多。大量臨床實踐告訴我們:語言康復訓練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有明顯康復作用,且訓練的時間越早越好。最近研究證明,感覺刺激的性質和類型與神經元的生長和機能發展是有關系的[2]。
國內傳統醫學對腦卒中后失語的治療有獨特方法,針灸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療法之一,從古至今一直應用于腦卒中的治療,腦卒中不語常作為腦卒中病的一個兼證來辨證配穴治療,療效是得到廣大中醫學者認可的,其指導理論為經絡理論,通過對腧穴-經絡的刺激來疏通經絡,平衡陰陽,調節臟腑功能。隨著現代康復理念越來越多的被醫學者所接受,中醫對腦卒中后失語的治療亦趨向于中西兼顧,二者結合。到目前為止,關于舌針或頭針結合言語訓練的治療報道己經多見,而頭舌針結合言語訓練的報道尚不多。以往資料提示,針刺治療腦卒中失語療效確切,頭針與舌針療效似乎尤為明顯。
舌針療法是在中醫理論和針灸理論指導下,結合現代解剖知識及生物全息論,通過針刺刺激舌體上特定穴位, 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中醫認為中風后言語謇澀與心、肝、腎、脾四經關系密切[4],而舌體與四條經脈關系密切。針刺舌體及局部腧穴不僅可以刺激與舌體關系密切的經絡,達到疏經通絡、調和氣血的作用,西醫認為針刺舌體可以通過刺激末梢神經增強中樞神經的興奮性,促進神經神經反射,通過皮層-丘腦-皮層的調節,使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的傳導系統相互平衡,重建語言沖動的神經環路,加強語言功能恢復。頭針療法是在中國傳統針灸學及現代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生物全息論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是通過針刺頭部的特定區域以治療各科疾病的一種微刺系統方法。根據大腦皮層功能在頭皮上的相應投射區,頭皮上可分為智力區、語言區、運動區、平衡區、情感區等,在這些區域施以針刺,針感反射性地作用于各反射區部位的神經系統,調動和激發了機體的一系列自我調節機制,改善頭部的血流速度,促進腦組織的營養代謝,激活和調動大腦細胞。還能使一些藥物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直接營養了腦細胞,促使神經功能恢復。
本研究顯示:頭舌針聯合言語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語言功能恢復有較好的療效,有力于達到促進患者回歸家庭、社會、工作的目的,有很好的臨床價值。目前臨床上總體來說多以頭針結合言語訓練或舌針結合言語訓練治療為主,將三者結合起來治療本病的研究預計將成為一種趨勢。基于此,本課題將三者結合起來進行討論研究,并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較,研究其臨床價值并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華神經科雜志[J]2010,2(43)
[2] 梅俊榮,腦梗塞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康復的訓練[J]社區醫學雜志,2006,4(3):48
篇6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 早期綜合康復 運動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4.037
資料與方法
篇7
表面肌電生物反饋是指在目標肌肉的對應皮膚表面放置電極,采集患者肌電信號,再通過一定渠道反饋給患者,患者根據接收到的信號對肌肉活動進行控制[1]。為了探討分析表面肌電生物反饋聯合吞咽訓練在腦梗死恢復期吞咽障礙患者康復中的應用,選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吞咽障礙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具體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吞咽障礙患者52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6例。選取的患者均符合相關腦梗死的臨床指標,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未有精神病患者,病程范圍均為1到12個月。26例實驗組患者中22例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年齡范圍為41到72歲,平均年齡為(56.5±14.1)歲;26例對照組患者中21例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年齡范圍為42到73歲,平均年齡為(57.8±13.8)歲。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情況上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能夠進行比較。
1.2 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吞咽障礙患者5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6例。對照M進行常規的康復治療例如吞咽訓練等,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表面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的功能性經口攝食評估以及食管上段括約肌開放情況。
常規訓練內容主要有口顏面功能的訓練、感覺刺激、電刺激、導管球囊擴張術以及吞咽功能訓練等[2]。表面肌電生物反饋訓練方法為使患者端坐,處于放松狀態,保持平靜呼吸,放松頜下,使患者在自然狀態下進行吞咽唾液,連續五次,觀察記錄患者的波形和波峰值,取平均值為目標值,之后使患者用力吞咽唾液,從低目標值開始,逐漸提高,最后使患者用力吞咽并屏住呼吸2到3秒。
1.3 評價方法
1.3.1 通過功能性經口攝食評估量表對患者進行吞咽功能的總體評價。功能性經口攝食評估量表主要分為7個不同的等級,每個等級分別對應1到7分,分數越高代表吞咽功能越好。
1.3.2 通過吞咽造影檢查對腦梗死恢復期吞咽障礙患者食管上段的開放情況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利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具有統計學差異的標準為P
2.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功能性經口攝食評估以及食管上段括約肌開放情況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過相應訓練后,實驗組吞咽障礙患者食管上段完全開放例數為21例,5例患者未完全開放,對照組食管上段完全開放例數為18例,8例患者未完全開放,具有統計學差異(P
3.討論
患者發生腦梗死后,出現神經性的吞咽障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癥狀。但這種由腦梗死引起的吞咽障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患者出現脫水以及吸入性肺炎等眾多并發癥,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神經性吞咽障礙主要體現在患者咽部肌肉活動的延遲,食管上段括約肌無法完全開放,導致出現機體內有食物滯留現象,吞咽活動與機體氣道之間失去了平衡等。常規的治療內容主要有口顏面功能的訓練、感覺刺激、電刺激以及吞咽訓練等。
將表面肌電生物反饋與吞咽訓練結合運用在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能夠更加直接準確的了解患者的吞咽活動情況,表面肌電生物反饋訓練過程中運用多種吞咽動作方式,設定了的合理目標值,循序漸進,逐漸遞增,使患者能夠更好的適應訓練。另外,表面肌電生物反饋能講患者進行吞咽的波形圖進行記錄,更加直接和形象化,也利于進行后續的分析和治療。
從本次實驗結果來看,治療前兩組患者功能性經口攝食評估以及食管上段括約肌開放情況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過相應訓練后,實驗組吞咽障礙患者食管上段完全開放例數為21例,5例患者未完全開放,對照組食管上段完全開放例數為18例,8例患者未完全開放,具有統計學差異(P
綜上所述,表面肌電生物反饋聯合吞咽訓練在腦梗死恢復期吞咽障礙患者康復中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吞咽障礙患者的食管上段括約肌開放情況,恢復吞咽功能,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篇8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急性腦栓塞性腦梗的臨床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急診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就治的89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常規康復治療組)44例,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結果 觀察組的平衡功能得分(12.84±2.31)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30.9±3.5)分顯著優于對照組的平衡功能得分(7.85±1.49)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27.6±3.2)分(P
[關鍵詞] 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急性腦栓塞;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4(b)-0109-03
Study on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Embolism
HE Mai-ding, QIAN Yan, JI Mei-lia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Qujing Frist People’s Hospital, Qujing, Yunnan Province, 65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embolism.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89 cases of patients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5 cases was treated with early general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4 cases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balance function score and daily living abilities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12.84±2.31)points, (30.9±3.5)points vs (7.85±1.49)points, (27.6±3.2)points](P
[Key words]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cute cerebral embolism; Clinical effect
目前臨床治療主要對原發疾病進行對癥綜合治療并進行相應的綜合康復運動護理,已有研究表明對急性腦血栓腦梗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1-4],為此方便選取該院急診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就治的89例患者進行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急性腦血栓腦梗患者的臨床效果探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在該院進行康復治療的89例急性腦栓塞性腦梗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44例,男性2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為(59.3±2.6)歲。觀察組:45例,男性2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為(58.3±2.9)歲。兩組患者均為自愿選擇康復治療方式,兩組患者的一般性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性治療,包括調整血壓、保持呼吸通暢、降低顱內壓和腦水腫、預防和治療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加強營養等治療。
對對照組組患者采用常規康復治療方式進行治療,如在病情穩定后進行肢體語言等恢復性訓練治療等。
對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方式進行:(1)心理康復治療:對患者在治療開始時即行心理溝通康復治療,對患者的病癥給予詳細說明,用經治療后恢復正常的病例來激勵患者治療的信心;在每次心理溝通時對患者的進步加以表揚鼓勵,以激勵他們的自信心;并與患者家屬不定期進行溝通,讓患者家屬采用多種方式來鼓勵患者而使患者感受到親情的溫暖。(2)評估及計劃: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生活習慣、家庭情況、經濟情況、社會關系情況等進行綜合評估,如平衡功能評定、ADL評定、徒手肌力評定、腦卒中運動功能恢復程度評定等。并根據評估結果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確定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的詳細計劃。(3)綜合康復治療內容:在患者治療的48 h后即開始以下內容的早期綜合康復治療。①肢體康復治療:本著先簡單后復雜、先短時間并逐步延長的原則進行,可以對患者的肢體進行主動按摩(按摩時主要手法、力度輕重、位置、時間等)等來促進患者的血液流通,并根據患者癥狀進行肢體康復訓練,讓患者有意識配合,利用專用設施鍛煉恢復相應部分肢體,并逐步加大康復活動的力度和頻度等。②中醫輔助治療:針灸治療:取患者的足三里、委中、血海、三陰交、陰陵泉穴及曲池、內關、合谷、下肢取環跳行常規平補平泄手法針刺,刺入深度控制在1.5~5 mm左右,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手法捻轉3 min左右;中藥治療:取生黃芪50 g、丹參15 g、桑寄生15 g、枸杞子15 g、地龍15 g、土鱉蟲9 g、茯苓15 g、全蝎3 g,取水煎服。每天取汁200 mL午后服用。針灸和中藥均以30 d為1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
將平衡功能(用Fugl_Meyer平衡功能評定法)、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S)、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腦卒中運動功能(用Burnnstrom分級法)、肢體運動功能為評價指標內容[5-6]。
1.4 統計方法
將所獲得的數據集中歸類,錄入數據庫。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量比較
觀察組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的腦卒中運動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比較
觀察組的腦卒中運動功能分級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通過研究看到,兩組結果比較有顯著差異,與鐘志強等[7]人的研究相似,其研究結果表示:治療前常規組與康復組在上肢體運動功能、下肢體運動功能及STREAM總評分上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常規組上肢體運動功能、下肢體運動功能及STREAM總評分分別為(10.15±5.07)分、(9.25±3.87)分、(28.02±3.48)分,康復組分別為(12.35±4.34)分、(12.68±4.14)分、(41.26±6.25)分,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該研究認為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栓塞性腦梗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促進患者早日健康回歸社會,具有較高的臨床治療應用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敏.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觀察[J].淮海醫藥,2016,34(4):492-493.
[2] 陳小龍.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J].中繼續醫學教育,2016,8(13):214-216.
[3] 于華.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中應用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3):132-133.
[4] 付濤.探討中醫綜合康復療法治療腦梗塞早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71):289-291.
[5] 晉艷華.對老年腦梗塞患者進行早期中醫護理和現代康復護理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35(2):207-208.
[6] 王敏.觀察急性腦血栓早期康復護理對降低腦血栓患者致殘率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35):286-287.
[7] 鐘志強,王坤,孫偉,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急性腦血栓腦梗療效的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6):73-74.
[8] 蔡淑娜,安靜娜.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6,36(3):402-404.
[9] 韋獻萍,岑婉平,胡雪玲,等.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急性腦梗塞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6,23(8):99-100.
篇9
[關鍵詞] 康復治療;腦血管意外;腦卒中;偏癱;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43;R25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6(c)-009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aused by the effect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emiplegia patients. Methods Select the hospital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4 were treated 60 cases and by CT scan or MRI and confirmed for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caused hemiplegia patients as the test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ti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 the acceptance of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erms of gender, age and diseas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y of all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three months of The vital signs, CT or MRI and the side limb activity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treatment regimens.Resul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hree months of rehabilit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cured 13 case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6.7%; control group patients showed 7 cases,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76.7%,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Stroke; Hemiplegia; Treatment
偏癱是急性腦血管意外中最普遍的后遺癥癥狀也是照成患者殘疾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早期治療是恢復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重要手段[1]。康復治療是臨床對患者進行康復評定后根據患者需求與實際情況,通過制定康復方案由康復醫師與專業康復治療師采取多種康復訓練的治療方式達到使患者身心功能康復的目的的治療技術[2]。采取康復治療是為了幫助患者盡早恢復社會生活功能,改善生活質量。由于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患者在病發后生活質量大大下降,肢體功能基本喪失,采取康復治療是幫助患者盡早恢復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手段。為觀察綜合康復治療措施在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該研究隨機選取該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所接診的60例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進行常規康復治療與綜合康復治療比較觀察,綜合分析綜合性康復治療在本病中的作用,臨床取得較為滿意的綜合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康復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全部經過顱腦CT或磁共振證實為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同時還需滿足以下條件:腦部血管意外為首次發病且為急性腦梗48 h或腦出血2周后生命體征平穩,年齡在40~75歲之間,患者神志清楚可配合相應治療,排除患有嚴重基礎性疾病的患者及有著既往影響四肢活動的病史如關節炎等以及癡呆、聾啞等不可進行有效交流的患者。將全部實驗對象按入院時間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53.8±5.6)歲,急性腦出血15例,腦梗塞15例;觀察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54.2±5.8)歲,急性腦出血16例,腦梗塞14例。兩組患者基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藥物治療,包括使用降壓藥物降低血壓及利用脫水劑降低顱內壓等基礎性治療以及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和對腦梗死患者使用活血化瘀藥物對腦出血患者使用止血劑等對癥治療。并且當兩組患者在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后就同時接受相應的康復治療,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的是傳統康復治療包括接受傳統中藥內服以及針灸刺穴治療以刺激患者全身血氣促進血液循環并通達督陽激發患者自身機體免疫功能。觀察組患者在接受與對照組同樣的康復治療基礎上又接受中藥外敷以及進行針對性的有計劃的運動治療,特別是運動療法的制定必須由專門的康復治療師結合患者的肢體肌肉張力及神經控制力并與患者的主診醫生協商制定,并且在患者每次接受運動治療時全程陪伴,并先從肌肉按摩、遠端關節小范圍活動等緩慢開始,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同時還可隨時參照患者體驗進行調整。并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助行工具和加強患者心理疏導工作,避免患者產生悲觀厭世情緒。
1.3 治療效果評價
分別對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及接受治療3個月后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評估和患側偏癱肢體的功能評定[3]。評定標準包括:患者日常生活自理情況及患側肢體活動度,可分為4個等級:自理能力良好、自理能力輕微受限、自理能力部分受限、自理能力嚴重受限[4]。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PS 18.0軟件處理該次試驗中的所有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接受3個月的臨床治療后,兩組患者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但觀察組總體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76.7,P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在急性腦血管病變早期進行有效的康復治療可以極大的促進患者中樞神經功能的恢復[5],因此在患者急性發病生命體征穩定后盡早進行專業的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因急性腦血管意外而受損的患側肢體運動功能,增強患者的適應力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臨床上一般在腦梗患者病情穩定48 h后和腦出血患者出血控制10~14 d后就開展早期康復治療[6]。
該研究中接受3個月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良好7例,輕微5例,部分9例,相對比治療前顯著改善,而與治療后的對照組相比,優勢顯著,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趙英子,何丹,張小明,等.系統康復治療對腦梗死偏癱患者50例效果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15(10):1174-1176.
[2] 陸春光,譚秀芬,李東永.中西醫結合整體康復治療腦梗死偏癱50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3,9(3):13-15.
[3] 楊志藝 .針刺與康復治療腦梗死偏癱的方案選擇[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8(9):1156-1157.
[4] 王寧華,陳卓銘,姚稻逃.腦瘁中運動功能訓練的詢證醫學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6):564-569.
[5] 駱嵐. 70例腦瘁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訓練效果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1):31.
[6] 王科英.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8):236-237.
[7] 利泰,吳炳香,孫娜.分期針刺治療腦卒中偏癱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12(4):300-302
篇10
【關鍵詞】 老年腦卒中;康復護理;臨床療效
腦卒中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腦部疾病,其發病急促,病情嚴重,因此對其進行及時的治療和積極的護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是對76例老年腦卒中患者采用康復護理方法進行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主要為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治療的76例老年腦卒中患者,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所有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n=38)和對照組(n=38),觀察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47~71歲,平均年齡58.3歲;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46~73歲,平均年齡57.8歲。經比較,兩組患者在年齡及性別方面基本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所有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囑咐患者臥床休息,避免大范圍的活動,可以根據身體狀況選擇較為簡單的體育活動,增加身體的抵抗力,給予患者改善血液循環、保護腦組織、改善腦水腫等治療。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主要是將作業和運動療法相結合的一種綜合護理方法[2]。①運動療法[2]:主要是包括患者在床上肢體的擺放,對患者的肢體關節進行被動的活動(肩胛骨的活動),誘導患者的隨意運動(采用Rood技術叩擊、拍打等促進活動的方法),對患者的床頭進行抬高訓練,對患者進行床邊坐位的平衡訓練及坐位到站位的平衡訓練等。②作業療法[2]:只要是根據患者的恢復狀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訓練(梳洗,飲食,穿衣等)和手工操作方面的訓練等。③心理護理:對于老年腦卒中患者,其主要心理問題表現有抑郁、心煩氣躁等,應該針對性的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使其向著樂觀、積極的方向發展。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中,顯效有11例,有效15例,沒有變化有9例,發生惡化的患者有3例,其有效率為92.1%;對照組中,顯效有6例,有效13例,沒有變化有8例,發生惡化的患者有11例患者,其有效率為71.1%,對兩組間療效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療效好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腦卒中主要發生于50到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發生主要是因為腦中血流梗阻,常常伴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3]。患者主要的病理表現有腦缺血、缺氧、水腫及壞死等,臨床上,患者主要頭暈、惡心、嘔吐及認知功能障礙等,其發病較急,病情嚴重[3],因此對其進行早期治療和護理對于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康復護理訓練也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進行合適的康復護理訓練對于老年腦卒中患者具有積極的改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肢體的運動能力,其主要的機制是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重塑能力,而其功能重塑主要是通過休眠突出重新活化和側枝的發芽而產生的,神經系統受損后能夠恢復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可以進行功能重塑,而提高患者功能恢復是康復訓練的主要作用之一[3]。
本次研究主要對于76例老年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護理,其結果表明,進行康復護理的患者其治療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活動能力均高于對照組患,可以認為康復護理訓練對于老年腦卒中患者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