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管理概念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慢性病管理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慢性病管理概念

篇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mproved nursing on health behavior,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Method:From July 2015 to November 2016 for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a total of 128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and improvement group, routine nursing care was taken in control group, the improvement group to impro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ar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health behavior on nursing work satisfaction.Result:After nurs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otal score (40.14 + 8.59), health behavior score (185.36 + 15.69)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and improve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8.44%,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 0.05 79.69%).Conclusion: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proved nursing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behavior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corresponding symptoms of patient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Key words: Improving nursing;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aged;health behavior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1-03-0-01

隨著近些年我國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多種生活習慣病發病率有明顯提高,其中以冠心病對老年人群影響較大[1]。目前,對該疾病的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相應癥狀,但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情況仍受到嚴重影響,且由于該疾病具有易復發性,對患者生命健康仍存在一定威脅[2]。相關學者指出[3],通過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能夠促進患者更快的恢復,本次研究通過對常規護理方法進行改進,探究其護理意義,特選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計128例進行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共計128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57例,年齡(66.59±5.13)歲,全部患者經檢測均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且年齡均≥60歲、病程≥3個月,并排除以下情況:1、患者伴有惡性腫瘤或其他慢性疾病;2、患者存在嚴重認知障礙或精神類疾??;3、患者伴有語言功能障礙。將其隨機分為改進組及常規組,每組患者64例,其中改進組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齡(65.71±5.47)歲;常規組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齡(67.32±4.89)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病情、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對飲食、運動、用藥等進行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日?;顒印?/p>

對改進組采用改進護理進行干預,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2.1 住院護理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醫師與責任護理人員一同對患者資料進行查看,并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掌握其病情、身體機能及心理狀態,并根據其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具體包括:1、通過在病房內擺放患者喜愛的物品等方式提高患者對治療環境的熟悉程度,避免患者因治療環境的該病而出現不適感[4];2、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通過發放健康指導宣傳冊及當場指導等方式,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該病癥的發病原因、治療過程及注意事項等,提高其對該疾病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的掌握程度,避免不良事件的?l生;3、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由于該病癥具有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等特征[5],而患者又為老年人,因此極易導致患者出現恐懼及焦慮等負面影響,并對家庭負擔及痛苦等情況表現為過多擔心狀態,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其具體情況,通過專業且易懂的方式,詳細向患者講述該疾病的治療方法及預后情況,并每天與患者交流至少2次,每次時間不少于15min,以使患者保持平靜的心情,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進行耐心、細致的回答,消除其疑慮,增強其對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配合程度;4、對患者家屬進行指導,由于患者為老年人,因此家庭的關心能夠顯著提高患者對治療工作的信心[6],因此,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家屬通過常對患者進行鼓勵,并實時照看在患者周圍,提高患者對生活信心,避免患者聽天由命等消極態度的出現。

1.2.2 隨訪護理 在患者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通過電話方式對其進行隨訪,對患者運動及恢復情況進行詳細詢問,并對患者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有效解答,并保證通過時間≥10min,于一個月后對患者進行家訪,詳細觀察患者恢復情況及對治療的配合情況,協助并指導患者完成相應康復訓練,并保證時間≥30min,在患者出院后2-12個月內,每個月對其進行電話隨訪,并針對上次隨訪時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通話時間≥10min,并于出院后6個月及12個月對其進行再次家訪,鞏固其護理效果。

1.2.3 運動及飲食指導 根據患者恢復程度及飲食習慣,制定相應飲食護理計劃,指導患者多食用高營養、高蛋白且富含纖維素等食物,并根據其機體情況,指導其進行適當有氧運動,在護理人員對其進行隨訪時,可適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護理計劃。

1.3 評價指標 采用CQQC評分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包括體力、病情、社會及心理狀態等6方面,總分為154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并采用HPL評分表評價其健康行為,包括軀體活動、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6方面,總分為208分,分數越高表明其健康行為越好,同時在護理工作結束后,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程度。

1.4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件進行分析,表達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兩組比較差異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比較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

經過護理后,改進組患者生活質量總評分為(40.14±8.59)分,與干預前及常規組均存在顯著差異(P

2.2 比較患者干預前后健康行為

兩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后,健康行為均有所改善,且干預后改進組健康行為評分為(185.36±15.69)分,顯著高于常規組(P

2.3 比較患者滿意度

改進組護理滿意度為98.44%,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9.69%(P

3 討論

由于老年患者機能下降,導致冠心病治療后,恢復速度較慢且病情易出現反復,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并對其生命造成威脅,導致患者及其家屬負擔較重,同時,老年患者的遵醫行為較差[7],且獨自進行康復訓練安全性較低,進一步降低了其恢復速度。

篇2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中國的疾病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慢性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突出。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徑,將疾病預防的重點落實到社區、家庭,具備大醫院不可能有的優勢,能成為慢性病防治最好的平臺。

賽罕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自治區政府的非營利性公益衛生事業單位。自成立以來,中心秉承著為社區居民提供人性化衛生醫療服務的宗旨,在區衛生局黨工委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與大力支持下努力強化設施建設、機制建設、內涵建設和隊伍建設,不斷探索社區衛生服務新思路,轉變服務觀念,改變服務模式,拓展業務內容,最大程度地滿足轄區居民群眾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逐步成為集社區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及計劃生育指導為一體的全科醫療機構。

1、賽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力推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面帶動基本醫療的發展。結合創先爭優活動,在藥品種類少、病員數量下降的情況下,賽罕中心成立以黨員干部為主的醫務人員下社區服務團隊走街串戶,開展健康宣教,為群眾建立健康檔案,為轄區居民建立個人健康檔案,篩查高血壓病人,糖尿病人。通過面對面宣教、訪視跟蹤服務等形式,主動找出病人并與他們建立聯系。? 同時加強了健康教育、免疫規劃、傳染病報告及處理、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癥精神病患者管理等工作。

2、賽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認真組織開展專項工作,組織全體醫務人員認真學習醫療技術,要求黨員干部積極帶頭參與講醫療技術課。我中心多次組織全中心職工開展各種專題培訓學習,以橫幅、板報、宣傳欄、宣傳中心服務內容及服務項目,積極營造良好的社區醫療氛圍。

例如:2012年8月18日下午,在自治區賽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潘文峰的帶領下,與六位工作人員一同前來自治區為老服務中心慰問老人。

在服務中心,他們進行了《老年健康知識講座》、《測血壓》、《做心電圖》等內容的講座活動。生動講解了老化的概念、如何正確搭配膳食及五種天天都可以吃的食物。特別在老人飲食上做了“十要”要求,如:適量運動、注意安全防摔到、心理平衡等內容。老人一邊認真聽講一邊心里默默的記著,當老人還在意猶未盡時,一場豐富多樣的講座就在精彩中落下尾聲。

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又是一項對社會有積極意義的工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當全面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一方面要面對慢性病現患病人進行治療和管路,另一方面要積極做好全人類的慢性病預防工作。以健康促進為主要手段,營造有利于慢性病的環境,控制和減少慢性病的發生,提高人民群眾的生命質量。

3、健康干預與促進(又稱健康改善) 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幫助個人采取行動,矯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險因素。與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健康管理中的健康改善是個體化的,即根據健康評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險因素,由醫生進行個別指導,并追蹤效果。根據健康評價的結果,做出健康計劃并對不同健康狀況的個人給予不同的健康管理干預。由于每個人具有不同的危險因素組合,因此個人健康計劃會針對個體危險因素篩查出個人健康管理處方,使每個人都能更有效地針對自身的危險因素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其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降低危險因素,從而有效地控制疾病并改善自身的健康。

社區衛生服務的提升,不僅依靠目前政府部門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時,不斷的迎合群眾需求,不斷的拓寬思路是工作提高的原動力。慢性病規范管理,加強了團隊在慢病管理中對患者生活干預、指導的權威性,強化責任醫生團隊整體素質,對居民進行追蹤式管理,進行個體化健康及疾病管理,使被管理者化被動為主動,雙方合作,達到管理目的。提高了慢性病的綜合防治規范管理率及檢出率。

4、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存在的問題

社區衛生服務是被WHO 公認的控制慢性病的有效舉措,但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對居民健康貢獻并不理想。主要問題有:居民的健康觀念落后,缺乏相應的健康知識與技能;居民生活方式普遍不科學,飲食結構不合理;醫療機構不能針對慢性病特點提供特色化的優質服務以滿足社區群眾需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大多依靠政府財政補給,但由于資金不到位,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施簡陋,影響了業務的順利開展。

社區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最終的目的是要改善人們的健康意識、健康行為、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增進人們的健康水平。同時,控制不斷上漲的醫療費用,完善我國的健康保障體系。健康管理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和行業,一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需要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另一方面,健康管理的出現應對時代的需要,體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擁有廣闊的前景。在新的一年,我中心將在原有工作基礎上,結合中心服務特色,將預防與康復作為側重點,期待通過預防措施逐步減少各類慢性病的發病率,社區康復改善患者的生活。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健康管理;循證公共衛生;慢性病管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6-0137-03

[Abstract]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ractice in public health and the research hot spot in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Through recogn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needs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a more favorable basis and advice i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Health management;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value

自1992年加拿大McMasterdaxue大學循證醫學工作組首次提出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至今天20余年間,循證思想日趨深入和廣泛傳播,循證醫學已逐漸發展成為一門以臨床醫學、臨床流行病學和醫學信息學相互結合的新的交叉學科, EBM的興起是從經驗性醫學向基于客觀證據為導向的當代醫學轉變的重要節點[1]。從1997年,EBM理念擴展到公共衛生領域,產生了循證公共衛生或循證衛生保?。╡vidence-based health care,EBHC)的全新概念[2]。隨著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領域的發展,公共衛生工作者也逐漸意識到利用循證醫學的思想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的必要性,公共衛生領域的循證實踐應該建立有自己工作特色的理論和方法[3]。

1 循證公共衛生與循證醫學的區別

1.1 背景

任何一個學科的誕生都是在當時社會的發展需要下應運而生。從傳染病等單因素疾病到腫瘤、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等多因素的慢性病,從疾病到健康再到宏觀健康管理模式,從社會-心理-生物-環境的醫學模式到醫學信息爆炸態勢,這些背景均孕育了將傳統經驗醫學上升到遵循證據的醫學科學,以嶄新的臨床思維模式來解決臨床、醫學教育、預防醫學、醫療衛生決策等諸多領域的問題。人們開始重視證據作為循證醫學的靈魂,關注臨床診療的方法、標準的安全有效性。加拿大著名流行病學家David定義循證醫學為慎重、明智、準確地應用所能得到的最佳研究證據來選擇對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4],因此研究證據、醫生臨床經驗、技能和患者的意見、意愿共同參與臨床決策是EBM的核心思想。流行病學作為方法學,提供幫助開展科學研究,生產證據和評價證據可用性的手段。發現、評價和應用當前最佳的證據來制定臨床和保健決策的實踐過程則是循證實踐(EBP,evidence based practice),有研究[5]認為這些均需要運用流行病學的眼光和思路來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臨床實踐和公共衛生的經驗與發現。目前,循證醫學的原理貫穿于各項臨床指南,臨床指南對預防醫學尤其重要,因為它不僅僅是影響各級醫生做臨床決策,還有助于告知大眾人群有效的衛生政策。

1.2 定義

循證醫學又被Q為實證醫學和證據醫學,其核心理論觀點認為所有的醫療決策都應基于現有的最好的臨床研究,同時也要結合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技術水平、患者的實際狀況以及意愿[6]。循證公共衛生是遵循現有最好證據制定公共衛生項目和宏觀衛生政策的決策模式,減少甚至消除無效的、不恰當的、昂貴的和可能有害的衛生實踐,保證公共衛生決策基于科學證據并有效實施[7]。伴隨循證醫學的演變和實踐,凡涵蓋“應用科學推理的原則(包括系統地使用資料和信息系統),合理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及項目計劃的各種模式,來制定、執行和評估有效的公共衛生項目和政策”[8],均在循證公共衛生的范疇內,可以說循證公共衛生的定義比循證醫學要更廣泛,尤其公共衛生項目旨在改善整個人群或某一高危人群的健康的結構性干預。

1.3 循證方法

循證醫學和循證公共衛生的主要區別還在于循證方法的明顯不同,針對臨床藥物和診療程序的研究通常依靠對個體進行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在科學意義上,這是最嚴謹的流行病學研究;而公共衛生干預很可能依靠橫截面研究、板試驗性研究和時間序列分析,觀察性研究,這些研究有時會缺乏比較組而影響到某些干預的證據質量。關于“循證”在公共政策制定領域中的應用,均是表達這樣一種期望,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須有據可依,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制定者的主觀隨意性。資源不足和政治的壓力是把雙刃劍,可以作為忽略證據的借口,也可以成為循證實踐的動力[9]。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隨機對照醫學臨床試驗的數量大約開展了一百萬之多,即使如此,現代醫學大多數治療的有效性仍未得到證實,相比較而言,公共衛生領域的干預有效性的研究數目遠比臨床試驗數目少。另還有區別在于人群研究從干預到結果常常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在實行干預時,公共衛生領域人員比醫學專業人員接受正規訓練(行醫執照等專業資格證書)要弱,很多沒有標準認證(很少數是在流行病學、健康教育方面接受過正規訓練),而訓練又是多樣化的。最終做出決策時,公共衛生的決策是由觀點各異的人組成的團隊做出,醫學專業的決策通常由一名醫生來決定。公共衛生和醫學的特點不同,使循證醫學、循證公共衛生在證據類型、質量、范圍、時限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社區預防服務指南的制定者在評價干預有效性時既需要考慮研究設計,又要考慮研究執行情況;目前,減少吸煙的干預最終也許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但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評價這個遠期終點等[10]。

總之,實施循證醫學是循證醫學的最終目標,逐漸淘汰那些無效的防治方法,減少或杜絕新的無效措施被引入醫學實踐,不斷增加醫學實踐中有效的防治措施比例,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安全、有效地醫療服務,節省寶貴的醫療衛生資源[11]。增加循證公共衛生的應用是循證公共衛生的最終目標,即使用證據進行決策,循證決策時基于可能的最佳科學證據,使用正確的理論和系統的項目計劃方法,遵循正確評價原則,開發和進行有效的干預,多層次、多學科聯合解決問題[12]。

2 慢性病管理和循證公共衛生的共同需求

卡爾?薩根(Carl Sagan):如果我們不尊重證據,我們在追求真理時就沒有什么回旋的余地。重視證據是循證公共衛生的靈魂。而當今社會,公眾和媒體對健康問題都十分關注。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衛生資源來使人們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應運而生,它是一個對個體或者群體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與評估,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并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管理。要想成功開展健康管理,很大程度上需要獲得并依賴當前疾病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最佳證據,根據個體患者或人群的特征及所處的環境以及現有的醫療衛生資源來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這就強調了健康管理工作過程中應該以事實和證據為依據,同時注重后效評價和成本效果分析,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質量[13]。

慢性病管理或慢性病防治是健康管理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它包括建立健康檔案、確定與慢性病發病相關危險因素條目以及指導慢性病干預(三級預防),選擇對慢性病患者預后安全有效的干預措施,同時要通過評估慢性病患者需求、分析其成本-效益制定出最適宜的慢性病患者干預方案。整個過程都需要建立在EBM提供的科學證據基礎上,遵循EBM證實的防治最佳證據原則,重視EBM科學尋找及合理利用科學證據的思維方法來指導整個慢性病管理[14]。

3 循證公共衛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及途徑

3.1 應用價值

慢性病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慢性病的管理不可能完全依據現有的科學證據來操作,因此就需要建立在注重科學證據的理念上,盡可能檢索和評價本領域內的相關證據,結合實際情況,指導慢性病管理的全過程。

在慢性病管理的公共衛生和臨床實踐中,決定何時采取何種政策或項目進行干預,何時進行干預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流行病學不是循證,它是致力于研究、確認與可預防的疾病及死亡相關的危險因素。在慢性病管理中增加循證公共衛生應用,可以促使我們采取適當的公共衛生行動,增強干預傾向性,最重要的是衡量影響干預決策的因素,諸如慢性病管理中危險因素與疾病因果關系的科學性,一致性、真實性、合理性等[15]。

3.2 應用途徑

3.2.1 在慢性病管理中首先要建立健康檔案 循證的第一步就是簡明地清楚地表述將要考察和處理的問題,這里用到的循證公共衛生路徑,是系統性的方法,應當包括四個部分:流行病學數據(數據說明了什么?時間趨勢如何?是否存在高危人群等)、有P該疾病項目或政策的疑問(什么能夠解釋現有的數據?是否有有效的和經濟的干預的方法,如果不采取行動會怎樣?)、考慮解決的方案、可能出現的結果等[16]。

3.2.2 在慢性病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為患者的危險因素提供真實可靠、廉價有效的干預指導方案 循證公共衛生路徑里需要對問題進行量化,用各種率和風險監測資料來進行,同時利用系統綜述文獻、風險評估、經濟學評估這些非常有用的工具來組織整理信息,從而進一步明確描述的問題,從而確認解決問題的各種項目手段并確定重點,制定行動計劃,實施干預活動,執行后,還需要評價項目或政策執行情況,再使用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等評估工具進一步測量風險和干預有效性,來確認可能解決的問題的正確性,最終決定是否廣泛推廣應用或停止項目與政策[17]。

通過了解和認識循證公共衛生的基本原理,在開展慢性病管理研究中實踐中發現增加循證公共衛生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醫學技術的進步為慢性病管理采取公共衛生行動提供了機遇,但更多的是挑戰。一方面,如果不增加應用循證方法,公共衛生中的循證決策就有許多潛在障礙和限制;對慢性病開展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并不等同健康管理,但它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8]。通過體檢數據,我們能夠得出很多重要的科學證據,為我們的臨床診療方案和個體行為干預提供相應的科學依據。增加循證公共衛生的應用,一方面注重在慢性病管理中保存醫學記錄,為長期動態觀察,評價慢性病管理都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重視應用循證公共衛生,就不能科學、規范、有序地開展對慢性病的管理,不能很好地用科學的證據支持慢性病管理工作,開展慢性病管理研究的成果也將束之高閣,公共衛生在其中體現的益處就不能反過來轉化運用到需要的社區中去。

[參考文獻]

[1] 陳心足,胡建昆. 大數據分析與循證醫學研究:爭論與協同[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6,19(1):13-16.

[2] 王家良.循證醫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15.

[3] 蘇雪梅. 公共衛生領域中的循證醫學[J]. 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3,19(2):128,137.

[4] 郭清. 健康管理學概論[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50-55.

[5]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 JAMA,1992,17:2420-2425.

[6] 高亞東,王祝峰,張百平,等. 循證醫學模式對腦膜瘤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及生活質量的干預效果[J]. 實用癌癥雜志,2016,31(4):677-679.

[7] 于菲菲,吳騁,馬修強,等. 循證公共衛生決策數據庫的發展現狀與展望[J]. 中國衛生統計,2013,30(3):448-450,452.

[8] 王吉耀. 循證醫學與臨床實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75-85.

[9] 呂筠,李立明. 循證公共政策與公共衛生改革路徑[J]. 人文雜志,2006,(1):146-151.

[10] 王建華.流行病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0-151.

[11] 李立明. 對循證醫學與循證健康管理的思考[J].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1,5(4):70-73.

[12] RimerBK,GlanzDK,RasbandG. Searching for evidence about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 interventions[J].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2001,28(2):231-248.

[13] 陳君石,黃建始.健康管理師[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90-92.

[14] 詹思延. 循C醫學與循證保健[J]. 預防醫學文獻信息,2003,9(5):637-640.

[15] 武留信,韓靜. 融合創新循證實踐[J].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2,6(2):1-3.

[16] BrissPA,ZazaS,PappaioanouM,et al. Developing an evidence-based Guide to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methods. The Task Force on Communitity Preventive Servi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0, 18(1):35-43.

[17] 羅斯 C 布朗遜、伊麗莎白 A 貝克、特里 L 里特,等. 循證公共衛生[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2:1-15.

篇4

【關鍵詞】 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高血壓;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2-0210-02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提高,人口老年化以及由此而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已日益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我于2007年對所干預的老年人進行隨機入戶調查,了解老年人患慢性病情況及衛生需求,為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昆區友誼16社區≥60歲的老年人

1.2 調查方法:采用每戶調查問卷方法、用包鋼職工醫院社區部自制的入戶調查表,進行家庭成員的問卷填寫,入戶率達到85%。

1.3 調查內容:主要針對60歲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患病率及患病人數,衛生需求進行問卷調查。

1.4 調查結果:調查中1922名老年人中有5.46%的患有各種慢性病,各年齡組患病率之間的線性趨勢有顯著性的意見(p<0.01)見表1。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排在前幾位的是:慢性高血壓占3.5%,冠心病占2.6%,腦率占0.51%,慢性支氣管肺炎占0.31%,見表2。調查中老年人對衛生服務的需求主要是一些健康咨詢、定期體格檢查、對行動不便者建立家庭病床以及上門康復護理,見表3。

2 討論

2.1 我國老年人口目前正以每年約3%的速度遞增,研究和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做好衛生需求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調查中顯示60歲老年人在逐年增加,在這個老年化的衛生保健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也給我們社區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課題。

2.2 調查顯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為8.71%,慢性病已成為老年人主要的健康問題。由于慢性病住院費用高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做為長期的醫療預防保健和康復措施,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社區服務,建立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設立家庭病床,醫務人員上門服務。不僅能治療老年人慢性病,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正可以減輕家屬負擔,降低醫療費用,可滿足廣大老年人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

2.3 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是影響其醫療保健服務要求的重要因素。調查結果顯示高血壓、冠心病和腦率中已對老年人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高血壓又是冠心病和腦率中的重要發病因素,因此高血壓的防治工作對保護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質量有著主關重要的意義。老年人患高血壓已成為其健康的”無聲殺手“,也反應了社區居民常見病的流行特點,為社區居民常見病的綜合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老年人高血壓患病率上升,提示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對心血管發病的影響。因此動員人們積極參與高血壓防治工作,普及高血壓的防治知識,增強全民自我保健意志,有效地實施干預措施,使老年人健康得到保障,減少高血壓的患病率、致病率及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區防治。調查研究中發現社區居民對高血壓防治存在三高(即生病率、死亡率及致殘率高)三低(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的不正?,F象),因此開展社區衛生服務要重點對高血壓防治進行指導。

2.4 開展社區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壓病的認識,應定期、連續、循環進行,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早期診斷,積極防治本病發生,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意識,開展促進活動。

2.4.1 首先,對高血壓病概念有一個深的認識,其次要認識清楚引起高血壓病誘因。例如肥胖遺傳、飲食過咸、吸煙飲酒及精神緊張。在社區工作中對肥胖者指導患者控制體重,體重不得超過其標準體重20%。同時對有家族史者指導其本人,飲食低鹽、低脂、低膽固醇,每日食鹽量不超過5g,同時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指導患者飲食要做到一二三四五,紅白黃綠里的原則,要禁止吸煙飲酒,加強體育鍛煉。從心理上減輕思想負擔,放松自己,養成一個良好的心態,做到勞逸結合,這樣對疾病預防起到積極作用。

2.4.2 其次對已患有高血壓病人,一定要根據病情合理用藥,堅持長期規律用藥原則,禁止亂服藥,服藥中停藥、補藥的原則。最好在社區醫生指導下服藥,并選擇最佳服藥時間。因上般人血壓變化與時間、性別、情緒、飲食及運動有關,因此根據自身服藥特點,服藥中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及服藥中的不良反應,發現問題隨時就醫解決。由于血壓在一天內波動起伏,因此為更好地控制血壓最好學會自我監測血壓,指導患者及家屬測量血壓方法及測血壓注意事項,提高血壓控制率。

2.4.3 高血壓病及其它慢性病不僅給老年人的健康家庭的幸福造成很大的不幸,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社區進行健康教育是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健康宣教是一個動態的、全面的、系統的互動過程。社區醫務人員首先要提高慢性病的認識,應定期、連續的循環進行。采取早期預防、早期診斷,積極防治本病的發生,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識,開展健康促進活動。根據高血壓病的分級管理方案,社區醫務人員,應及時了解每個患者危險因素的特點及導致不健康行為的原則,針對其存在并發癥情況和自身具備的客觀條件,護員雙方共同制定具體可行的教育方案,定期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座談交流,幫助患者克服對高血壓病及其它慢性病的擔憂,自然心理,與患者進行良好的醫患關系,贏得患者信任,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提倡行為示范法,控制減少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如精神緊張、食鹽多、肥胖、吸煙飲酒,缺乏體育鍛煉,血脂異常,加強藥的治療,促進不良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戒煙戒酒減少食鹽攝入量,提高心理衛生水平率。制定高血壓相關知識,態度、行為進行問卷調查,采用入戶隨時干預法完成,以提高社區老年人的衛生需求,滿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3 結論

篇5

銀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江)的區域一體化社區衛生服務系統以“整合社區衛生資源、提升社區衛生精細服務”為核心理念,符合國家健康檔案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符合農民健康檔案管理規范要求,是適應現階段縣域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發展,適應以社區衛生服務基礎和社區衛生業務特征的一體化全面解決方案。

銀江區域一體化社區衛生服務系統不僅是一個應用系統,而且是以咨詢實施的方式逐步形成縣域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模式、方法,提煉社區衛生責任醫生工作、社區衛生績效、社區衛生管理、社區診斷及居民享受社區衛生服務模型,保證核心理念的實現,為滿足用戶的確切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系統特點

銀江區域一體化社區衛生服務系統主要有以下幾大特點:全面覆蓋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全面引入虛擬網格管理及重點人群服務網格模式;以角色崗位驅動集成化設計;以工作站形式提供信息實時整合;以實時、軌跡化管理體現社區衛生服務績效;以WEB桌面集成體現一體化展示;簡化責任醫生日常工作。

系統組成

銀江區域一體化社區衛生服務系統包括網格化健康檔案系統、慢病管理系統、兒童保健系統、婦女保健系統、社區疾病控制、社區HIS系統、社區體檢系統、社區LIS系統和綜合管理等功能模塊,一方面各模塊相對獨立,分別具有完善和細致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社區衛生用戶全面深入的服務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它們又能融會貫通、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化集成應用,滿足用戶社區衛生管理的整體需要。

1. 網格化健康檔案系統

網格化健康檔案系統以個人健康檔案為核心,建立居民家庭檔案和社區基本檔案。用以幫助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醫護工作人員用于管理、維護社區、家庭、個人的基本健康、行為習慣、既往病史、衛生環境資料和各類動態健康問題記錄。對社區健康檔案進行精細、網格化管理,形成社區衛生服務基礎醫療、公共衛生業務統一集成到以家庭為核心的網格,有助于實現醫療數據系統化和層次化。

2. 慢性病專項管理系統

對于13億的人口大國來說,人口老齡化問題是全社會無法避免、且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大量慢性病的常規、康復保健治療與現有醫療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銀江慢性病專項管理系統全面導入疾病管理的概念,系統以健康檔案為基礎,提供慢性病種患者的隨訪、監測、健康教育處方、治療方案管理、基本資料查詢、業務提醒等功能。內嵌高血壓管理、糖尿病管理、精神病管理、腫瘤管理、冠心病管理、腦卒中管理標準業務流程。并提供慢病管理通用模板,各地區可根據當地要求,動態配置,靈活建立更多的慢病管理專案。疾病管理以“改進診療效果、降低醫療成本”為目標,實施社區慢性病專項管理,針對慢性病治療,提倡一體化的病程干預及管理機制。為慢性病患者提供專項管理和個性化醫療服務,同時也便于醫療機構對疾病的預防與控制。

3. 兒童保健系統

兒童保健系統主要管理和維護社區兒童基本資料、6歲以下兒童體檢管理、兒童體檢預警、體弱兒童管理、死亡登記等。通過健康檢查,得出科學的生長發育監測與評價結果,提出合理的喂養建議,對營養不良及疾病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對不同病例實行專案管理,顯著提高了兒保工作質量與效率。結合行政與業務需要提供兒童體檢、生長發育監測、死亡監測、體弱兒管理、聽力篩查等業務管理。

4. 婦女保健系統

婦女保健系統本著“關愛女性”的理念系統,重點對轄區內育齡婦女和產婦進行重點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孕產婦初次檢查、產前復查、復查預約、高危管理、產時產婦及嬰兒情況、產后訪視、死亡登記等,通過對孕產婦的懷孕、分娩和產后訪視全程的動態管理,從而掌握孕產期各種危險因素,降低孕產婦、圍產兒死亡率,減少嬰幼兒先天性遺傳疾病及傳染病發病率。結合行政與業務需要提供圍產期保健追蹤、健康教育、生殖健康管理、死亡監測等業務管理;實現婦女健康促進工程專項管理,為已婚育齡婦女定期做婦科檢查,提供婦科專項檢查;提供婚前醫學檢查專項業務登記功能,記錄和管理男女婚前檢查基本信息、檢查信息(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健康教育、結果報告及發放婚檢證明。內置婦女保健方面的衛生統計報表。

5. 社區疾病控制系統

社區疾病控制系統主要涉及對各類傳染病日常監測管理和突發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應急處置。疾病的日常監測管理內容比較寬泛,包括急性傳染病、結核病、計劃免疫、寄生蟲病、艾滋病、意外傷害、職業衛生、環境衛生、放射衛生、學校衛生、營養衛生、食品衛生、實驗室樣品檢驗檢測、出生死亡統計、衛生資源管理等內容;應急處置則包括對傳染病、食物中毒、職業中毒、環境污染事件、輻射事件、毒種丟失、不良反應、醫源性感染、不明原因疾病等突發事件的專業處置工作。社區疾病控制系統同時建立衛生直報功能,與政府公共衛生系統建立長效動態接口,輔助上級衛生行政機構監管。

6. 社區HIS系統

社區HIS系統是一個小型的醫院管理系統,實現社區診療的信息化改造。基于“以患者為中心的管理理念”而設計,患者費用結算時間明顯縮短,提供電腦打印發票和每日費用清單,改善醫療服務形象,提高患者滿意度?;颊甙l生的所有費用都可以在系統中及時控制并建立欠費催款體系,減少患者費用管理中的盲點,維護醫療機構權益。通過計算機嚴格各類藥品管理,徹底改觀傳統模式下藥品管理糊涂帳的局面,堵漏增效。同時社區HIS系統與醫保留有接口,可以實現醫保刷卡、醫保結算等,極大方便了社區居民,最終實現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有效緩解了醫療資源不均衡的問題。

7. 社區體檢系統

社區體檢系統根據不同社區體檢需要,可靈活配置多套健康體檢套餐。按照實時工作站模式、體檢結果實時操作簡單,易用性強。它提供了與HIS、LIS、PACS等系統的接口,可將心電圖、血、尿常規等常規報告單從LIS系統中適時自動導入健康體檢系統。主檢醫生可根據體檢結果,進行總檢報告、健康處方和健康教育指導。當體檢中出現異常指標時,系統自動預警,提醒醫生注意,發出復查通知并可以對居民健康狀況進行基本的風險評估。個人可通過互聯網或醫療機構內網方便快速的查詢到每個人的體檢結果,有效提高體檢工作的效率。

篇6

摘 要 目的:調查石龍社區患有慢性病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服務需求,為開展有針對性的社區護理服務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社區護理需求問卷及生存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對石龍社區患有慢性病264名空巢老人進行入戶調查。結果:264名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質量低下,對社區護理需求量很大。結論:社區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質量較低,關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是當今社會的主要任務,也是社區護理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 空巢老人;慢性疾病;生活質量;調查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60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the survey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CHEN Ju-xiang

(Shilo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Dongguan 523320)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arrying out targeted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by doing a survey of the life quality and nursing needs of the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Methods:Conduct a household survey of 264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used the self-design questionnaires for community nursing needs and GQOLI-74.

Results:The 264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have poor life quality and they have great needs for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Conclusion:The empty-nest elderly have poor life quality.It′s a major commitment for the whole society and a future effort for the community nursing surviceto care abou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ose old people and improve their living quality.

Key words Empty-nest elderly;Chronic disease;Quality of life;Investigation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家庭結構的演變[1,2],空巢老人的數量逐年增加,成為我國人口的新難題,同時,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3,4],所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滿足其護理需求,開展全方位的社區護理服務,十分必要。為此,我們對慢性病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服務的需求進行調查,分析影響生活質量下降因素,實施社區健康促進策略。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12月在石龍鎮老城抽取5個社區,選擇在5個社區內居住5年的空巢老人264名為研究對象。男121名,女143名。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71歲。納入標準:(1)滿60周歲以上空巢老人。(2)意識清楚,可用言辭表達,有閱讀能力或者能與調查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并知情同意能配合調查空巢老人。(3)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空巢老人(患有其中1種慢性病或同時患有2種慢性病或同時患有3種慢性病者)。

1.2 調查工具

1.2.1 自行設計的社區護理需求問卷 社區護理需求問卷表內容包括有:(1)定期體檢需求。(2)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安全用藥指導需求。(3)建立電子健康檔案需求。(4)運動康復訓練與指導需求。(5)心理疏導需求。(6)相關知識健康教育需求。(7)慢性病防治指導。社區護理需求按程度分4個等級調查,依次為很不需要、不需要、需要、很需要。

1.2.2 生活質量調查 運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5,6]進行調查。

1.3 統計學處理 將問卷調查的數據編碼入數據庫,數據錄入和整理由研究者本人帶領2位錄入員,組成數據錄入小組,錄入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完成錄入和核對工作,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對數據進行遴選分類、標注和整理。

2 結 果

3 影響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質量的因素

3.1 空巢老人身體健康狀況 本組264名空巢老人年齡偏大,在60~82歲之間,平均年齡71歲,并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其中有的老人患有1種慢性病,有的老人患有2種慢性病或同時患有3種慢性病者,他們的健康狀況差,在生活、看病、外出行動上缺乏照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及時就醫和治療,嚴重影響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表1顯示,264名空巢老人中,對定期體檢、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安全用藥指導、建立電子健康檔案、運動康復訓練與指導、心理疏導、相關知識健康教育等護理需求量很大,提示加強社區護理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3.2 空巢綜合征 空巢老人由于長期和子女分居,長期生活在孤獨缺少交流的環境中,容易產生抑郁、憂慮等不良情緒,這對其身體健康存在很大的負面影響,容易產生空巢綜合征??粘簿C合征會使人的神經系統調節紊亂,導致免疫功能減退,機體抵抗力下降,進而引發各種疾病或原有疾病加重[7],從而使空巢老人生活質量下降。因此此部分人群對慢性病防治、健康體檢,尤其心理干預等方面的護理需求明顯較大。表2顯示,空巢老人生活質量分項評分和綜合評分均低下。

3.3 空巢老人的適應能力 進入老年期后,老年人不僅要面對生理、軀體功能及容貌變化,還要面對社會地位、他人關系等重大改變,如退休、生活閑暇時間的安排等,再加上子女的相繼離開,造成空巢老人自尊和自我接受能力下降,導致適應能力下降,從而產生消極的生活態度,對周圍環境和自身健康的控制能力降低,影響身心健康,導致生存質量降低[8,9]。

4 提高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質量的措施與對策

4.1 加強社區護理干預 以護理需求為導向,建立社區護理服務網絡,實施社區護理 。建立全科醫護團隊,定期對空巢老人家庭訪視服務,針對性進行健康行為指導和飲食、用藥指導。為空巢老人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做好慢性病的規范管理,及時錄入隨訪信息。開通24 h老人熱線。隨時解決問題。社區護士每年為空巢老人開展免費健康體檢工作。

4.2 鼓勵老人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鼓勵空巢老人多參加社會活動(如老年協會、老年活動中心的活動),在那里多結識朋友,多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太極拳等。在中心成立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俱樂部,每月開展活動,每月邀請專家進行健康知識講座1次,發放宣傳資料,組織老人觀看相關疾病常識錄像,贈送限鹽小勺、限油小壺,開展趣味性游戲,增加老人們的防病知識。

4.3 心理護理 社區護士定期慰問空巢老人,為他們解決困難,幫助老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生活自信心,培養空巢老人良好的積極心態。定期對空巢老人進行家庭訪視和心理交流,有助于減少空巢老人憂慮、孤獨等不良情緒,對其抵抗力的增強及疾病的控制大有裨益,不僅可以減少老人們慢性病并發癥的發生,而且能改善其生活質量。

4.4 社會支持 鼓勵子女多與老人溝通,常回家看看。同時呼吁當地政府要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空巢老人服務網絡建設,建立老人義工制度。

5 小 結

綜上所述,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質量較低,不盡人意。關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是當今社會的主要任務,也是社區護理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田 蘋,程愛東,周曉萍.牛街地區空巢老人社區護理需求調查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0,8(4):478-479.

[2] 姜 娜,孫夢霞,廖淑梅,等.岳陽地區農村空巢老人健康狀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6):1028-1030.

[3] 王 穎,何國平.城市社區空巢老人健康問題及對策探討[J].護理研究,2008,22(1B):100-102.

[4] 王艷梅,李 萍,張麗娟,等.社區空巢老人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相關性分析[J].護理研究,2010,24(2C):490-492.

[5] 陳玲玲,林 婷,姜小鷹,等.福州市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及護理服務需求情況[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8):920-922.

[6] 鄒秀梅,王建鄉.上海市奉賢區農村空巢老人護理服務需求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6):542-543.

[7] 孫夢霞,廖桂香.健康教育對社區老年空巢綜合征患者生活質量影響[J].社區醫學雜志,2011,9(3):62-64.

[8] 張 賢,尹惠茹,周 歡,等.社區空巢老人自我概念與生存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護理,2008,14(6):817-818.

[9] 徐小林,丁松寧,趙華碩,等.社區空巢老人生存狀況及社會支持狀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0):2973-2975.

篇7

“泛長三角”概念:泛至內陸是要將生產區域擴展到安徽、江西;泛至海洋則擴展到福建和臺灣,與東海經濟圈連接。長三角規劃提出,到2015年,要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2 000元(核心區100 000元);服務業比例達48%;城鎮化水平達到67%。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公共衛生要為發展經濟發揮作用

上海世博會,成功地展示了長三角等地經濟發展的成果。上海最近組織了一次國內外200多名專家教授參加的研討會,重點討論后世博時代大都市圈發展應考慮的三大問題:公共衛生、低碳經濟、都市圈規劃。就公共衛生而言,城市化、老齡化、突發性疾病(傳染病)、和慢性病的問題顯得突出。

全球每年有90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于傳染病,新興傳染病發病率的攀升與大都市的發展有關。這些傳染病病原大都是病毒,來源主要是動物,背景是氣候變化。動物與人類接觸愈來愈密切。如城市人口愈來愈多,需要的肉類食品隨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中國1968年人口為7.9億,擁有豬520萬頭,禽1 230萬只。相比今天人口增加不到一倍,豬和禽需求分別增加了100倍和1000倍。城市人口的增加,動物的密集,給傳染病的傳播可能構成了條件。人口愈多,病毒復制傳播的風險愈大,且變異可能越大。變異后的病毒可能會引起疾病更大范圍的流行??焖俳煌ㄒ嗫赡芗铀倭藗魅静〉牧餍?。集裝箱為蚊子從一地轉到另一地創造了生存、繁殖的機會。新加坡是管理得較好的城市。但那里的蚊子還沒有消滅,登革熱仍在流行。盡管我們已經具備了一些工具和技術來跟蹤、探測、預測微生物對我們的威脅,并及時做出反應,但還需要跨學科、綜合性的生態學系統研究來解決傳染病對我們的威脅。

隨著城市化加速,人口老齡化問題開始突出。2010―205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由12.3%上升至31.1%,上海則由22%上升至40.9%。60歲以上人口超過5歲以下兒童人口。慢性病問題顯得更加突出。我們必須更多地了解慢性病的成因以及其后果,更好地應對慢性病的挑戰。為此我們有十方面須重視:① 控煙:控制煙草是減少死亡最有效的手段。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壓力的增大,煙民抽煙的時間愈長,特別是女煙民數量的增多,與抽煙相關的慢性病可能會給中國煙民帶來愈來愈重的負擔,包括心臟病和肺病。所以應該采取措施和煙草作斗爭,否則將成為對中國健康最大的威脅。② 水:應該為居民提供質優、量足的淡水。目前很大一部分淡水用于農業灌溉,如果能用更經濟的方式提供這部分農業用水,這對水資源的安全和供給來說意義重大。③ 清潔的空氣和土壤。在工業化進程中應確保發展工業不污染自己的環境、空氣和土壤。健康的城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環境,這也是世界面臨的挑戰。。④ 充足、安全的食品供給。避免肥胖和營養不良。⑤ 安全有效的疫苗和藥品。⑥ 防治精神和神經退行性病變。老年癡呆等慢性病將對個人生活造成很大的破壞,同時對社會形成沉重的負擔。⑦ 控制心血管病和癌癥:這是21世紀的一大難題。他們會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極大的負擔。我們必須更多地了解他們,更好地應對他們對健康的挑戰。要了解疾病的成因,把人們的行為變化和基因的變異結合起來考慮,從而大大提高健康水平。⑧ 要預防新出現的疾病和不可預見的疾患。⑨ 實現衛生的公平性,消除衛生方面的差距。⑩ 讓每一個人都能受到充足的衛生服務,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負擔得起的健康服務。更應把衛生部提出消滅麻疹和瘧疾的任務擺到日程上來。

長江三角洲已經成為我國酸雨多發區和水環境嚴重污染區域,隨著該區域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問題不僅僅成為高層關心的重大問題之一,同時也成為平民百姓普遍日益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97

老年冠心病作為最常見的老年慢性病,主要防治工作在社區。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社區慢性病管理工作重點之一。本文探討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及健康促進行為研究的現狀和進展,分析健康素養在老年冠心病社區防控中的作用,為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研究提供參考。

冠心病的定義與現狀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官腔狹窄,阻塞和(或)因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冠心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第一殺手,也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

影響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在應對慢性疾病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管理癥狀、治療、生理和心理社會變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變的能力。調查的內容包括,社區老年冠心病的防治現況、疾病認知、健康行為。主要的干預措施有健康教育、自我效能干預、心理干預、行為干預、知識-態度-行為綜合干預等;干預的方法包括,電話健康指導、集體健康教育等。觀測的變量包括遵醫行為、健康增進行為、依從性等。

老年冠心病與其疾病管理行為:①健康促進與健康促進行為: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促進的定義是:健康促進是指個人與其家庭、社區和國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勵健康的行為,增進人們改進和處理自身健康問題的能力。在此定義中,明確指出,個人自我疾病管理能力是健康促進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對于慢性疾病的健康相關行為研究已非常廣泛與深入,它包括健康促進行為與危害健康行為。慢性患者的健康促進行為直接影響其生存率、死亡率、控制率及生存質量。老年冠心病患者也不例外。②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促進行為研究:國內近5年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包括社區、農村、城鎮老年患者;研究方法主要是對某一類患者的現狀調查或干預上;調查研究工具大都根據研究需要自行設計量表;結論主要包括具備冠心病基本知識、遵醫囑服藥、戒煙、限酒、控制體重、控制情緒、低鹽、低脂、合理飲食、定期復查、適量運動、規律生活為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促進行為[1]。

影響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對影響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尚無統一定論。是否具備足夠的相關健康知識,掌握一定技能,堅持健康行為都是影響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老年人閱讀、理解能力相對差,生活習慣固定,給健康促進工作帶來難度。如何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認知能力,使之真正理解健康信息、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對改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合理應用醫療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老年冠心病這一慢性病的防控,就要從增加社區居民的健康知識與技能、改善健康行為、增強自我效能入手,把健康促進工作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做實。

老年冠心病與健康素養

和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及社區衛生服務密切相關的概念[2,3]。健康素養可以用來預測人群健康狀況,是一個比社會經濟因素、年齡、民族等因素更強的預測因子,健康素養的水平對社區居民健康促進有重要影響,對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有重要意義。

健康素養的定義及研究現狀:目前,對于健康素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美國醫學會(AMA)認為健康素養是主要指能夠在醫療環境下運用閱讀,書寫和計算等基本的技能完成健康相關的任務。

我國健康素養的研究剛剛開展。經濟、地區間文化發展不平衡,造成抽樣框、樣本量及數據的分析都與發達國家的要求有所不同。目前還沒有針對老年冠心病適合中國國情的調查指標體系與工具以及對其健康素養評估與干預的研究。

老年冠心病與健康素養:老年冠心病作為老年常見慢性病,主要防治工作在社區,加強自我管理是社區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對于個體而言,改善個人健康知識和意識、發展個人健康技能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社區中開展以改善居民的健康素養為切入點的的健康促進工作非常必要,尤其是對老年慢性病的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在與人群的健康素養密切相關的社區衛生領域,特別是社區護理領域,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服務對象的健康素養,實現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素養,以此加強社區居民的健康促進,同時實現衛生資源的有效利用成為擺在社區護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綜上所述,根據老年冠心病的流行情況,重視其社區內的自我管理,通過干預提高患者健康素養,使其主動接受健康促進行為,是重要且必要的,也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各民族的地理分布、生活習俗、經濟文化乃至遺傳背景千差萬別,不同民族的老年冠心病發病率大相徑庭。因此,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民族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行為及健康素養做進一步比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劉嵐.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9,8(7):508.

篇9

【關鍵詞】高脂血癥;高血壓;高血糖;健康管理;多元回歸

高脂血癥(hyperlipidemia)是各種原因導致的血漿中膽固醇或三酰甘油水平升高的一種疾病。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首要危險因素[1],與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直接相關性。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健康意識的滯后與飲食習慣、運動方式的不合理,導致高脂血癥人群呈逐年增長趨勢,隨之而來的是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升高。研究表明膳食中脂肪、動物性食物過多,谷類食物比重過低的人群,可能引起血脂水平增高,發生冠心病的危險性增加[2]。

2009-03—2010-07,我院啟動了對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的集中分層健康療養干預計劃。為完善我院高脂血癥人群健康管理模式,現以2009年在我院進行體檢的5 999例公務員人群進行橫斷面調查,分析探討了公務員人群高脂血癥流行病學特征及其相關因素,為高脂血癥及心血管疾病的科學、系統、有效、更具針對性的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F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模斷面研究方法,隨機抽取2009-01—12在我院體檢中心參加血脂等檢查項目的公職人員共5 999人,從中淘汰測驗項目不全人員293人,剩余有效觀察對象5 706人,其中男性4 062人,女性1 644人;年齡最大89歲,最小20歲,平均年齡(44.8±13.1)歲,其中男性平均年齡為(44.49±13.04)歲,女性平均年齡為(45.48±13.22)歲。

1.2研究方法健康體檢者檢查項目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收縮壓(SBP)、舒張壓(DBP),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1.3診斷標準

1.3.1高脂血癥高脂血癥判定標準依據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3],包括高膽固醇血癥、高TG血癥、低HDL血癥和混合型高脂血癥(血清TC與TG水平均增高)。

1.3.2高血壓高血壓診斷標準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DBP≥90 mmHg,或近2周內未服用降壓藥物[4]。

1.3.3高血糖高血糖按照2007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5],FPG受損:6.1 mmol/L≤FPG<7.0 mmol/L;糖尿病(DM):FPG≥7.0 mmol/L和/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以上兩種情況統稱為高血糖。

1.4統計學方法將研究對象按年齡、性別、不同高脂血癥類型進行分組,應用SAS 9.2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歸將高脂血癥與高血壓、高血糖、年齡、性別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高脂血癥檢出的一般情況體檢資料齊全者共5 706人,共檢出高脂血癥1 633人,患病率為28.62%。年齡最大86歲,最小24歲,平均(47.30±12.30)歲,其中男性平均年齡為(45.91±11.82)歲,女性平均年齡(53.82±12.42)歲。男女比例為1∶0.22。

2.2高脂血癥性別、年齡分層特征(表1)共檢出高脂血癥1 633人,其中男性1 346人,患病率為33.14%;女性287人,患病率為17.46%。年齡分布以50~69歲為主,60~69歲年齡組所占比例最大,占總例數的36.34%;其次為50~59歲年齡組,占34.47%。表1結果顯示,按年齡、性別分層后,高脂血癥患病率均有隨年齡增加而增高的趨勢,其中男性在40~49歲年齡組最高,患病率為39.71%,女性在70歲以上年齡組最高,患病率為35.42%。男性組高脂血癥患病率在30~39歲組開始明顯增高,到40~49歲組達高峰;而女性組于50~59歲組才開始明顯增高,直到70歲后仍保持較高的檢出率。各年齡組比較,男性高脂血癥患病率除70歲以上年齡組外均高于女性,除60歲以上年齡組外差別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各組高脂血癥患病率比較本組體檢者同時進行體重指數(BMI)、SBP、DBP、FPG檢查,資料齊全者5 706人。高脂血癥分類情況及不同類型高脂血癥、高BMI、高血壓、高血糖發生情況(表2)。由表2可見高TC血癥共405人,高TG血癥共534人,其中高TG血癥發病人數最多。3種類型的高脂血癥中以混合型高脂血癥者高BMI率最高。

2.4高脂血癥與高BMI、高血壓、高血糖的相關性分析(表3)結果顯示BMI、FPG、DBP、性別、年齡與高脂血癥的發生密切相關。在被調查的因素中,高BMI與高脂血癥關系最為密切(標準偏回歸系數=0.154 39),高BMI與高脂血癥的發生最為相關,其次為FPG、DBP、年齡、性別,說明高BMI、高血糖、DBP升高、年齡越大高脂血癥患病率越高,反映出高脂血癥者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升高導致DBP升高。本組資料顯示高脂血癥與性別有關,男性高脂血癥患病率較女性高。可能的原因有:①男性飲酒的比例較大,進食高脂肪食物的機會較多。工作壓力大,運動時間少。②女性在絕經前肥胖較少,只在絕經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肥胖才明顯增多。也與女性為保持身材比較注意節制飲食有關。

3討論

3.1健康體檢人群中高脂血癥發病情況分析根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5 706例體檢人群中,高脂血癥共檢出1 633人,患病率為28.62%。這與公務員人群以靜坐為主要工作方式、缺乏運動、飲食和起居不規律等生活方式關系密切。表1顯示北京市公務員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高脂血癥的發生率呈上升的趨勢。其中60~69歲年齡組所占比例最大,其次為50~59歲年齡組。男性在40~49歲年齡段高脂血癥患病率較高,男性組高脂血癥患病率高峰段比女性組出現較早,且各個年齡段男性普遍較女性患病率高,這與男性吸煙、飲酒過量,工作壓力、社會壓力較大等其他危險因素較女性多有關。結果提示男性在40歲以上年齡段更應關注血脂情況。

3.2高脂血癥與高BMI、高血壓、高血糖等相關性分析多元回歸分析顯示高脂血癥與BMI、FPG、DBP、性別、年齡具有相關性,說明BMI越高發生高脂血癥的幾率越大,許多研究證明BMI與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有密切關系[6]。

經統計分析高脂血癥與SBP升高無顯著相關性,而與DBP有明顯相關性,反映出高脂血癥者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升高導致DBP升高。在對高脂血癥進行健康管理過程中,需對多重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干預。對高BMI、FPG升高、DBP升高、30歲以上男性公務員群體應加強對血脂的監測,及早干預以防止高脂血癥的發生。近年的臨床干預試驗表明[7],恰當地改變生活方式對多數血脂異常者能起到與降脂藥相近似的治療效果,在有效控制血脂的同時可以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3.3高脂血癥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健康管理是一個對健康危險因素的檢查監測(發現健康問題)評價(認識健康問題)干預(解決健康問題)再監測再評價再干預的循環,其中干預(解決健康問題)是核心[8]。國外利用健康管理來降低慢性病發生的研究已有20多年了,美國人在過去20年利用健康管理的辦法使他們的冠心病死亡率降低了2/3[9]。心腦血管疾病在我國呈逐漸上升趨勢,其中冠心病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已成為我國居民主要的健康威脅。因此對高脂血癥的干預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及冠心病的重要因素。血脂異常與飲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所以飲食治療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異常治療的基礎措施。

隨著人們對養生保健、健康維護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當前僅以治療疾病為主的就醫方式已無法滿足人們對健康的進一步需求,針對慢性病患者對慢性病控制、并發癥預防的迫切需求,我院經過多年健康管理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了對高脂血癥等慢性病獨有的健康管理模式,通過長期科學合理的健康維護方案,從根本上改變患者的健康理念,整體提高高脂血癥人群健康素質,真正實現身心健康,有效避免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體質,促進全民健康事業的發展。

3.4高脂血癥患者中西醫結合健康管理方案探討我院通過多年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實踐,針對高脂血癥等慢性疾病提出了相應的健康管理方案,對高脂血癥人群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咨詢,提供中西醫結合健康管理的干預方案,由西醫系統體檢、體檢報告分析結合中醫體質評估指導、中醫四診等體檢結果,給予飲食處方、運動處方、藥膳處方、中醫養生調理處方、健康管理與健康療養相結合的健康管理模式,對高脂血癥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干預,并定期隨訪調整藥膳、中藥保健處方,為高脂血癥健康管理人員提供全面、科學、中西醫結合的健康管理、健康療養方案,以達到有效預防高脂血癥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目的。研究顯示[10],健康管理對血脂異常的有效率達到96.15%,使用這種辦法可以有效地改善高膽固醇血癥、高三酰甘油血癥、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癥、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從而降低血脂異常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

我院慢病健康管理模式融健康管理與健康療養為一體,體現了我院“小湯山、大健康”的概念。除科學、系統、綜合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方案之外,我院獨有的優美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優質的溫泉水療及藥浴、寬敞的健身場館,提供了更利于慢性病康復療養的環境,使高脂血癥患者在接受高質量中西醫結合健康管理干預方案之余,也達到心理調適的療養目的,最終獲得生理、心理的全面健康。

參考文獻:

[1]中國膽固醇教育計劃教材編寫委員會.中國膽固醇教育計劃[M].2版.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28.

[2]血脂治療現狀調查協作組.我國血脂異常治療現狀的調查[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15-17.

[3]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雜志,2007,35(5):390-419.[4]劉力生.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實用本)[J].高血壓雜志,2004,12(6):483-486.

[5]楊文英.重視預防,規范管理———2007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8,24(2):121-122.

[6]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我國成人體重指數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5-10.

[7]Stamler J,Briefel RR,Milas C,et al.Relation of changes indietary lipids and weight,trial years 1-6,to changes inblood lipids in the special intervention and usual care groupsin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J].Am J ClinNutr,1997,65(1 Suppl):272S-288S.

[8]陳建勛,馬良才,于文龍,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實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6,22(1):7-10.

篇10

目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我國的社區健康管理工作借用了國外健康管理經驗,但實施時間較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39〕。專業的健康管理人員極度匱乏,現有醫務人員的知識結構不合理2005年10月,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宣布健康管理師為第4批11種國家新職業之一。健康管理師是從事個體或群體健康的監測、分析、評估以及健康咨詢、健康指導和危險因素干預等工作的專業人員。根據《中國健康管理相關機構現狀調查報告(2007-2008)》顯示,到2008年上半年,全國范圍內至少有5744家健康管理相關服務機構。截止至2011年,全國只有近百人獲得職業健康師,完全緩解不了目前專業人才緊缺的狀況〔40〕。我國享受科學、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的人數只占國內總人數的萬分之二,而美國70%居民能夠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業接受專業健康管理人員的完善的服務。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社區衛生服務隊伍,對促進社區健康的發展至關重要〔41〕。但目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業務素質及技術水平較低,知識面窄,學歷層次和職稱不高,專業結構配置也不盡合理,提供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有一定的難度。信息化平臺未建立,健康信息難共享1968年美國Weed等首先提出居民健康檔案的概念,要求醫生在醫療服務中采用以個體健康問題為導向的記錄方式,目前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的基本方法。建立規范化的居民健康檔案,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統,并運用先進技術進行資料分析和預測,不僅可以研究社區人群的基本健康狀況,了解人們對衛生服務的需要,并且有助于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優化資源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探索適合本地區實際的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模式,并為衛生行政部門確定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既定工作計劃提供科學依據。因此,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管理系統的功能和建立極為重要〔42〕。2009年12月3日衛生部公布《關于規范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的指導意見》中要求從2009年開始,逐步在全國統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并實施規范管理,到2011年,農村居民健康檔案試點建檔率要達到30%,城市要達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符合基層實際的、統一、科學、規范的健康檔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國社區服務中心缺少區域性的綜合信息交互共享平臺,導致出現健康檔案的多次重復建立,影響社區衛生信息工作的效率。信息資料不全,干預措施不到位目前各地都積極探索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沒有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實質和內涵,多在健康檔案的電子化管理方面投入,忽略了對社區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方面(包括遺傳、生活習慣、飲食、生活環境、職業行為等)進行全面監測、分析、風險提示、評估。目前的社區醫療服務仍然以病為中心,沒有針對個體的不同情況實施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干預措施,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健康管理個性化的健康評估體系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有望成為社區利用健康管理服務的突破點和啟動點〔43〕。雙向轉診機制不健全雙向轉診是根據病情和人體健康的需要而進行的上下級醫院間、??漆t院間或綜合醫院與??漆t院問的轉院診治過程〔44〕。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德國等國家現已經形成了健全的三級醫療體系,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醫療格局。雖然我國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二、三級醫院建立了雙向轉診合作關系,但實際運作中往往是以上轉為主,雙向轉診制度實際上并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執行。

健康管理下一步戰略發展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