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零基礎教學范文
時間:2023-10-27 17:32: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畫畫零基礎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現代教學技術 錄像 動畫片 PPT
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教育階段,它一方面要為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普及常見的化學常識,另一方面要為進一步學習化學知識構建扎實的基礎。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的構建,學生不僅要記憶一定量的枯燥的元素符號和化合價等,還需掌握大量的化學專用術語,在此基礎上還要掌握嚴密的邏輯推理知識,為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要動用到所有感覺器官才能把新知識接受下來,因而,有人感嘆它是理科中的文科。然而教育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學生的第一教師,那么我們如何靈活運用現代技術來提高我們化學教育的趣味性呢?本文想在這方面作些探討。(本文涉及的教材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第2版為藍本)。
1 用實驗演示錄像去代替部分課堂上的演示實驗
教材中的“觀察與思考”大多數為我們傳統教學中的課堂演示實驗(由教師在課堂上做給學生看的實驗),如課本P27中的“空氣中氧氣體積含量的測定”這一實驗,由于教師只能在講臺上做,離講臺較近的學生看清楚是沒問題的,可離得遠一點的學生要想看清楚是不太現實的;再如課本p48頁上的“電解水的實驗室裝置”,電解過程中生成的氫氣與氧氣的體積比、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火焰的顏色、燒杯內壁有小水珠出現等現象,只有在超近距離才能看清楚。學生看不清楚實驗現象,他們就會對結果產生懷疑,這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興趣。如果我們事先把這些實驗用數碼攝像機近距離的攝成視頻文件,把它插入到我們的課件PPT中,既節省了時間,又能讓每個學生都看得清楚,何況做成的視頻文件以后還可以無限次重復使用,這從小的方面來說節省了經費支出,從大的方面來說也節省了資源。不僅如此,教材的“觀察與思考”中的部分實驗,及“活動與探究”中的要學生親自動手做的部分實驗,有時限于條件的限制,我們同樣可以把它做視頻文件加在我們的課件PPT中去,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 運用軟件制作動畫片去描述微觀粒子的運動和化學反應的機理
由于化學研究的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在化學教學中有許反應機理要靠抽象的理論描述,如課本P65的“水的電解生成氫氣與氧氣的過程”,P69的“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尤其是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這些變化過程學生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因此,只能靠描述,學生較難理解。假如我們能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動畫模擬,就能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這些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分分合合過程,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構成物質的分子、原子重新組合過程。如解釋氫氣和氧氣生成時,動畫模擬“水分子”在電流的作用下分解為“氫原子”和“氧原子”,“氫原子”和“氧原子”再兩兩結合成“氫分子”和“氧分子”,這些“氫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別聚集在一起,從而形成了氫氣和氧氣這兩種物質。通過這些生動形象動畫模擬,學生可以輕松地掌握所要掌握的知識,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 用動畫模擬出一些不規范和錯誤操作的結果。以加深學生對化學實驗規范化操作重要性的理解與記憶
如課本p36“高錳酸鉀分解制取氧氣”的實驗中,教師一再強調的這一實驗中要注意的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2、鐵夾要夾在離試管口的約四分之一處3、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4、在試管口放置一團蓬松的棉花5、停止實驗時,應先將導管移出水面,再熄滅酒精燈。第1點和第4點學生還容易理解,而第2點、第3點、第5點教師很難去演示其不規范操作的結果,此時我們就可以制作出動畫,將其不規范操作的后果通過PPT展示出來,給學生留下真實、生動的教訓,讓他們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再如課本p203“稀釋硫酸的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動畫制作出水注入濃硫酸后酸液飛濺的畫面和后果,對此錯誤的操作加以警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4 從互聯網上去尋找相應的視頻文件去替代課本“拓展視野”中的圖文教學
如課本P51中的“自來水的生產過程”。本人從互聯網上找到一個5分39秒時長的視頻,經過適當的剪切余下5分鐘,觀看了這個視頻相當于帶領學生一起到自來水廠參觀一番,讓學生身臨其境地了解了自來水的全部凈化過程,這要比從課本上對圖文的閱讀來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效果要好得多。再如課本P27上“空氣成分的發現”網上就有“瑞利是這樣發現空氣成分的”視頻,我把這4分57秒的視頻下載下來插入到我的課件中,這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其實,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壯大,網上的資源越來越豐富,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多下點功夫,我們化學教學方法將越來越充實,學生的學習也將變得越來越輕松愉快,越來越豐富多采!
5 利用計算機中的PPT軟件,我們可以把課本上的“練習與實踐”內容搬到屏幕上,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靈活插入與此知識點相關的歷年的中考試題,適當加大訓練量,力爭“一竿子到底”,加深對知識理解與消化。
篇2
目前,國內工業設計專業招生分為藝術類工業設計和理工類工業設計兩種生源。藝術類工業設計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往往通過一定時間和專業的手繪基礎訓練,有一定的手繪表達能力。本文是針對理工類工業設計專業來談手繪表現技法課程的教學。理工類工業設計的生源是參加普通高考入學的學生,這部分學生與藝術類工業設計的學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理工類工業設計學生有較好的文化基礎,邏輯性和領悟能力也較強,但是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前對工業設計專業的認知甚少,在教學過程中還常常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是理工類的學生,怎么還要學習畫畫?手繪與工業設計有什么關系?怎么把我們弄得跟藝術生一樣要學習手繪?”這是學生對專業特點的不了解;同時,其在產品形態手繪創意過程中的想象力較差,經常出現人們常說的“眼高手低”的表現,如對透視、形態結構、線條表現力、色彩關系差等問題視而不見,或者看見了問題的存在卻表現不出想要的視覺效果。
在現實教學過程中,藝術類的工業設計學生在進大學之前就已經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學習手繪訓練的,教學過程中即使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時候,老師一提醒學生很容易就走向教學正軌;而理工類工業設計學生進校前基本上是零基礎,在大學一二年級的專業基礎手繪課程在短時間要達到傳統藝術類學生的手繪表現的水平是有難度的,因為手繪表現技法訓練的是繪畫技能的同時還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技能的訓練通過大量的手繪速寫在一定的時間內還能提高,而以邏輯思維見長的理工類學生怎樣多產品形態有一個感性的審美認識和表現,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功夫去領悟了,這是理工類工業設計學生需要提高的一面。從教學時間和內容上看,理工類工業設計的手繪課程大概就設計素描、設計色彩、設計基礎和手繪表現技法,理論與實踐課總課時一般為32~48學時,對于零基礎的理工類學生來說無疑是非常緊張的,有限的時間里要學會用設計造型的語意、流暢線條的造型、圖像創意、形態材質與色彩的表達等是有相當難度的。零基礎無疑需要學生從臨摹入手,加上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的手繪方法的示范表現,學生課后一定的手繪訓練,這種方法在短時間還是容易收到效果。“工業設計的特點是創造現實中沒有的、人們生活和實際中需要的功能形態——產品,而產生這種創造形態的表現,沒有直接可供臨摹的對象,必須從設計者的想象空間中產生,并真實的反映出來。”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臨摹了解基本的用筆用色技巧,臨摹的范本更多的是學生使用的教材,這樣大家所面對的素材很有限,同時范本的圖片質量也良莠不齊,這也限制了學生對產品手繪的藝術審美視野。再就是沒有或者很少在入學前正統學習過繪畫且具有高水平的手繪學生,大家的水平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樣在學生之間的相互激勵作用也有限。因而當前理工類工業設計手繪表現技法課程教學顯露出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
2理工類工業設計手繪表現技法教學改革的思考
基于理工類工業設計學生的特點及其手繪表現技法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積極的在現有理工類工業設計教育資源的基礎上調整對其手繪表現技法的教學方式,加強針對性的教學思路,彌補理工類工業設計學生手繪零基礎的現狀,強化學生對產品形態的認識與表現,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意表達能力。首先,明確手繪表現技法課程的教學目的。基于理工類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手繪基礎薄弱的現狀,任課教師需要對其適當降低繪畫技能與效果的要求,又要讓學生知道手繪表現技法在工業設計中的重要性。工業設計手繪表現技法是工業設計師向客戶表達設計對象的形態結構、材質肌理、色彩要素等,并進行更進一步溝通交流的重要表達方式,同時是設計師記錄靈感來源、構思過程、創意方案深化的手段。“不斷地修改設計創意,才能將最終的方案確定下來,對于設計師來說,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用同一幅設計圖去進行溝通和交流。”工業設計手繪表現技法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產品形態創意表達能力,能完整的記錄學生的設計構思、對形態結構的推敲、色彩的表達和材料工藝的了解和掌握。那么,手繪表現技法也可以說是設計,是一種設計思維的再現,表達的是設計對象的形態結構、色彩肌理、材料加工和使用方式等,要求具有快速、準確、美感和對產品的說明等特點。
其次,對理工類工業設計學生手繪表現技法技能要求。要讓理工類的工業設計學生明白手繪表現技法是設計思維創意的一種表達手段,表現的是產品的形態、人與產品的人機關系以及產品的形態符號語義關系等,在教學的時候就不必象專業的藝術院校訓練繪畫一樣把學生培養成為藝術家,而更多是訓練理工類學生的設計思維和設計表達能力。在產品手繪表現技法課程中強調形態的結構、透視、比例等關系,用結構線的方式表現物體,弱化物體形態的光影和全因素素描關系。手繪表達是為了設計師與客戶之間的溝通,那么表現產品形態的物與物的關系就顯得很重要,這就要求學生了解產品的性能特點,表現產品形態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把握好產品形態的結構、透視和比例關系即可;“任何設計都是為人服務的,把握好產品與人的生理特征的關系,是設計首先要考慮的。”要表現產品與人的人因工程關系,要求學生在表現產品形態時要考慮人的使用情況,從以人為本的觀點去考慮人、產品與環境的關系,在畫面布局就應該考慮產品的比例尺度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等人機關系,因此,時常在產品效果圖旁配上人對產品操作時手、腳或整體人身體動作的使用情況,使之設計方案達到人機關系的合理性。
根據理工類工業設計的特點,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將設計素描與手繪表現技法兩門課程進行了有效的銜接。設計素描在課堂上課時間要求學生對設置對象進行用線條表達對象的結構、透視和比例等關系,學會對形態對象的觀察、概括取舍和表現,運用線條表現物體形態,強化結構素描的表達,讓學生對工業設計手繪有一個大致的認識,課后要求學生選擇高質量的結構素描手繪范本進行強化臨摹以及大量的設計速寫。“臨摹優秀的手繪表現作品是學習手繪表現的捷徑,對于初學者來說,是一種迅速見效的方法。”產品手繪表現技法課程要求學生延續設計素描的表現方法,強化產品形態結構透視比例等關系的同時,要求學生掌握好三視圖的表現,學會運用馬克筆、色粉筆、彩鉛、干濕結合法、產品基調鋪底法等繪圖方法和工具的表達。對產品形態的表現,結構素描無疑更能表達產品形態的準確性和結構的清晰展示,記錄我們平時的設計構思以及對形態的推敲,更符合工業設計設計思維方式:理性嚴謹的表達,提升學生對產品形態創意的表達方式。
第三,針對性的課題手繪訓練。手繪表現課程作為工業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工業設計專業所涉及的大致內容。理工類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在進大學前對專業了解相對很少,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專業調劑過來的,對其了解就更少,“通過課題進行專項的針對性的訓練,加強工業設計的某一方面的深度練習”,有利于學生對工業設計專業所涉及的研究方向有明確的了解,同時也有利于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作針對性的訓練。常把小家電、家具產品、室內效果圖、通訊工具、交通工具(不含汽車)、汽車等以課題的形式安排給學生,時間是以周為單位,在一定的時間內以一定數量對其相關課題做練習,學生通過做一些針對性的課題訓練,加強形態的功能的記憶,起到不錯的效果。在實踐過程中因材施教,發現學生對某方面題材內容感興趣的時候鼓勵其往專業性發展,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曾遇到不少有偏好某些設計方向的學生,如曾有一位由其他專業轉入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在手繪課程上對產品類的興趣感不是很大,通過溝通發現其對服裝設計感興趣,便鼓勵對服裝設計的手繪表現,做針對性練習,后來該生以高分考上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設計專業的研究生;另一個案例的學生是在手繪表現技法課程中表現出對汽車設計的喜好與偏愛,課堂中所畫的內容是汽車設計,課后畫了大量的汽車設計手繪圖,于是引導其往更為專業的汽車設計方向發展,目前在寶馬汽車設計研發中心做汽車設計工作,該學生畢業后還常常回到學校給后來的學弟學妹們做學習上的心得體會交流,這對課題訓練也小有成果。在課題針對性訓練的過程中,主要是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對該課題做相對深入的了解,挖掘學生對工業設計的興趣點做有的放矢的訓練。
基于理工類工業設計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大量的專業課題圖片資料的展示,親自示范表現手繪過程中清晰準確的步驟關系,對學生產生的效果是非常直觀的,因為學生在選擇課題的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示范前講解手繪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示范如何構圖;確定物體形態、比例、透視和結構關系;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如何表現產品畫面中的細節等問題。加強產品形態創意的手繪表達訓練力度,訓練由簡單到復雜,訓練學生的設計創意思維。第四,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和本土設計特色。設計思維是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結合,工業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緊密相關的學科,科學與藝術是人類創造力的表現,因此工業設計專業課程往往帶有理性與感性思維相融合的特點。學生在手繪表達產品概念時需要理性的對產品形態結構、比例、材料性能的掌握;還需要對產品抽象成線的表達方式,感性的處理線條對比因素、色彩的冷暖、畫面的布局等藝術效果,這些都體現工業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工業設計手繪表現具有設計思維的本質,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對本土設計意識的培養。在學習傳統的手繪基礎訓練的同時要求學生挖掘本土文化元素運用在當代工業產品設計中,這也符合我國民族、地域文化的特色。手繪表現技法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收集自己家鄉的文化元素、民間器物再設計或中國傳統的文化符號,對當代的設計審美意識對傳統元素加工,運用在產品形態創意設計中,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了解民族、民間地域傳統文化的生存狀況和先民們的豐富智慧,了解工業設計當前發展狀況,挖掘學生發展本土設計意識的潛力和社會價值觀念。
第五,加強手繪與電腦設計的結合。由于科技的進步,電腦設計進入當今工業設計教育當中,電腦設計軟件不斷更新,如今的繪圖軟件運用越來越方便快捷,許多沒有手繪基礎的人稍加培訓,也能運用電腦進行設計,在數字化的今天對傳統的手繪產生很大影響,但是,電腦設計依然不能代替傳統的手繪表現方式。手繪在做產品設計的初期階段擁有它強大的優勢,表現產品創意、設計構思、概念產品、解決問題的草圖方案等都有它特有的效果,因為設計是把一種計劃、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視覺化的方式傳遞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對課題的表達需要不停的修改調整,是理性與感性碰撞的結果,顯然只有手繪才能更為行之有效的表達;而電腦設計是一個高級的制圖工具而已,其表現的是手繪方案圖眾多想法中的一個思路效果圖的結果,因此,電腦設計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手繪表現技法。手繪是設計師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設計素養之一,也是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及綜合設計素養的體現,而電腦設計在當今教學帶來的便利和影響我們也需要正確面對和引導。手繪表現與電腦設計有效結合,使之更好的為工業設計服務。
3結語
篇3
1.1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是很多高校多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設計類的專業老師,幾乎70%都是剛畢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們沒有經歷崗位的認知和企業的鍛煉,項目設計實踐能力和教科研究水平上都存在不足,特別是這幾年設計專業招生直線上升,導致一些專業教師教學壓力和科研項目壓力又大,很難兼顧教學研究和實踐的整體結合。其次,很多教師,大學或碩士攻讀的是美術教育專業,最后來到學校卻因教師資源不足而成為了設計類教師,這是對學生極度不負責的表現。甚至,有的平面設計團隊還出現了環藝設計專業、工業造型設計專業或者建筑設計專業的教師,導致這些教師的教學只能停留在軟件操作的基礎上,無法給學生傳授廣告設計的相關知識。最后,高職院校強調的“雙師型”教師,真正能符合條件的是非常的少,因為根本沒有實踐的機會讓老師得到充分的鍛煉。1.2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條件落后。據了解,一線城市的高職院校的教學經費十分充足,很容易解決設計專業教學硬件問題。可是地方高校由于經濟差異較大,政府支持甚少,在教學投入經費不足和辦學條件惡劣的情況下導致教學條件比較落后。特別是廣告設計專業屬于藝術設計大類,專業建設相對要花費得更多,如果教學投入經費不足,很容易造成高職院校廣告設計教學條件跟不上實際崗位發展的需要。1.3教學標準及內容與行業需求脫軌。當前整個湖北省高職院校廣告設計專業的生源基本80%都是零基礎的學生,只有少量的藝術生,他們完全沒有繪畫基礎,更嚴重的是有的學生從頭到尾都不喜歡動手繪畫畫面,大部分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是課程教學的氣氛,而非繪畫的本質。也有很多學生沒有明確自我的專業方向,就必須接受廣告設計專業的教育。加上專業教師都有點重設計輕理論,教學時對于市場營銷學、市場經濟學和企業文化等內容的教學并沒有傳達解惑到位,導致學生的專業內涵和思維大大地受到限制,極不利于高職院校的廣告設計專業學生在未來廣告市場的發展。1.4復制現象嚴重。如今的網絡可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導致學生看到設計主題便開始百度,他們能夠在網上找到各種先進的資源,甚至很多都是設計作品的源文件,直接下載,完全不加改動地套用進自己的設計當中,久而久之高職院校廣告設計專業的學生習慣性地依賴各大圖片網站,而不去注重優秀作品中的構思和創作思想。這樣的現象如果不大力改進,必定會影響廣告設計行業的創意性發展。
2新媒體時代廣告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2.1重理論、重實踐、重思維全面整改。廣告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學習內容跨度也很大,因此在高職高專的專業劃分中也是文理兼收。需要學生在入崗之前掌握消費心理學、社會學、市場營銷等等相關的理論知識。因此,作為一名廣告設計專業的學生,在進入崗位任職之前必須具備全面的專業素養和豐富的專業內涵。從平面廣告設計行業來看,學生需要完整的構思設計,要多元化的角度來評定作品的內涵與表現,為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專業課程教學相互之間要緊密聯系,理論課程和專業設計課程要緊密結合,取消傳統的理論授課,改為新的理實結合課程。2.2以項目實踐為主,課題開發為輔進行教學。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是將培養技能放在第一位,廣告設計專業對學生技能要求也是非常熟練,多實踐廣告設計行業中最新的設計主題或者設計比賽的方案主題,使學生能夠與廣告設計行業有強烈的互動性,以賽促學這種方式就可以很好的鍛煉學生。業可以讓學生清楚的認識自己的專業能力,讓他們快速掌握從理論到實踐,最后促進學生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最關鍵的一個環節,這樣實踐性質較強的課程一定要有企業鍛煉的教師來完成授課,這樣的教師在設計任務環節的時候可以注意項目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根據設計課程的內容要求,根據行業流程整體實施一次,使學生明確崗位需求,能自信的確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2.3強化專業知識,提高綜合能力素質。高職院校應該開設培養大學生社會溝通能力的專業課程而不是傳統的公共課程,使學生畢業能夠盡快地融入本專業的就業崗位。在職業教育中,專業技能培養十分鐘重要,但是學生個人的綜合素質更為關鍵,學生的設計能力與個人見識與見解有很大的關系,因此,“走出去看精彩”是廣告設計專業學生培養的重要前提,各學校相互之間要經常開展學生優秀作品展、設計達人講座以及研學考察參觀游覽等活動,給學生提供打開眼界,拓寬思維的機會。加強這些培養的方式,廣告設計專業的學生肯定可以在新媒體時代更快更順利的融入自己的崗位。
綜上所述,時代在發展,行業在變更,新媒體時代的廣告設計行業也是充滿挑戰創新的行業。高職院校的廣告設計專業是為了向社會提供大量應用型人才而設立的,從多方面協助其可持續發展。同時,專業教學團隊要與時俱進改革目前的教學現狀,總結經驗,結合對整個行業的了解,崗位的需求,從而制定一系列培養我國優秀的廣告設計綜合性實用人才的改革措施。
參考文獻
[1]曾婷.高職院校廣告設計教學現狀與改革[J].科教導刊,2016(10):107-108.
[2]崔良.胡睿.新媒體時代廣電網絡的發展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7(06).
篇4
【關鍵詞】App Inventor;信息技術;教學探究
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不僅影響學生的信息應用狀況,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在信息的使用過程中逐步拓展。App Inventor主要是在模塊拼接的過程中,借助于移動設計理念和工具,培養學生縝密的思維能力。
一、App Inventor概述
App Inventor是一款基于Web、面向沒有編程經驗的初學者的Android應用開發工具。它最初是谷歌實驗室(Google Lab)2009開始,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的Hal Abelson教授主導的一個實驗項目。與傳統的代碼編程不同,App Inventor中程序是通過可視化指令模塊來實現,并用模塊定義不同的功能。
App Inventor是一款手機應用程序開發軟件,它采用Open Blocks Java Library來創建積木式拼圖的模塊編程語言。App Inventor不同于以往的編程軟件,使用者不一定是專業的程序員,甚至不需要掌握任何編程基礎知識。由于將枯燥的代碼編程積木式的拼圖,不同的代碼塊有不同的顏色,使編程過程變得簡單、愉快。
利用App Inventor可以開發很多實用的手機應用,例如開發音樂播放器、視頻互動、語音輸入、搖一搖報時、GPS定位等移動設備上的高科技應用,也可以設計如交互調查、天氣預報等移動設備上的應用軟件,還可以進行手機游戲開發如打地鼠、拼圖、2048等等。即使沒有編程基礎,也可以開發出屬于自己的手機app,具有零基礎、易入門、組件豐富、功能強大等特點,此外還可以利用藍牙實現手機控制樂高機器人。
App Inventor采用云端開發模式,無需安裝任何軟件,只需使用一臺能上網的電腦,則能通過瀏覽器連接App Inventor服務器,完成開發工作。目前,為了讓中小學更好地開展App Inventor教學,廣州市教育信息中心(電教館)啟動了國內第一臺App Inventor服務器,服務器網址:http:// /。
App Inventor編寫的程序雖不能稱之為完美,但是能夠讓學習者在短時間內完成操作,這充分體現出App Inventor的優勢,即人人都能當程序員。
二、App Inventor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塊中較為傳統的內容是VB程序設計,但是枯燥的代碼編寫和單調的運行界面使得學生很快對程序的學習失去興趣。同時,由于編寫的VB程序缺乏生活應用需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總是難以調動學習積極性。Inventor教學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積木式程序設計語言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生活中出現的算法問題,通過拖拽鼠標的
(下轉第69頁)
(上接第68頁)
形式就能完成程序設計的工作,初步體會到算法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信息技術的教學目標強調個性化的能力發展,特別是在內容選擇方面,不應該將經驗看成教學活動的中心,應運用適當的方法,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App Inventor提供不同顏色并且具有強大功能的編碼模塊,學生可以通過積木拼接的方式,將自己的創造意圖充分展現出來,并創作出屬于自己的手機應用作品。在作品設計的過程中,學生之間需要交流與討論,這樣既能提高學生互動合作的能力,自我效能得到提升。在教學中發現,自我效能高的學生學習動機也較強,教學中通過嘗試新的學習策略,能提升教學的系統化進程。
(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能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要載體,因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要依托于意識活動,通過意識給學生注入新的思維能力,帶動創新發展理念,培養學生活動中自我探索和發展的能力,學生通過創新獲得新的體驗。App Inventor教學中主要將學生看成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則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教學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環境,在為學生營造學習氣氛的同時,讓師生之間形成交流與互動,學生在探索中完成知識的構建,這是提升學生創新發展能力的必要前提。
(三)提升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
計算思維是指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在信息技術課堂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重點要關注生活問題的解決。App Inventor的教學,能讓學生實現自己的創意,并在獲取豐富學習經歷的同時,提升教學中的任務驅動模式,進而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
(四)促進多學科知識的整合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引入APP Inventor模塊,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來解決生活問題。學生能夠結合現實生活知識,做好知識應用,比如制作節日問候賀卡、個性化游戲等。學生在應用設計活動開展初期,需要通過接觸多類型學科,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帶動多學科的發展進程,在提升信息素養的同時帶動信息發展現狀。
三、APP Inventor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模式
(一)明確教學目標,構建創新教學模式
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所以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APP Inventor的應用設計沒有固定的設計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設計模塊顏色、大小、布局等屬性,甚至可以使用自己設計的圖形為作品素材。這樣創新型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信息技術課程理論枯燥、學生作品單一化的缺點,便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在教學開展初期,結合教學狀況設計必要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思考能夠對知識有初步了解,然后在借助App inventor模塊的拼接方式開展嘗試性問題概述。教學中可以融化教師和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吸收優秀的想法,并且在思想碰撞中對知識有新的體驗,同時為學生創立可交流的環境。為了檢驗教學結果,教師應將問題嘗試性的解答引導到教學活動中,根據自己的創新需求做出方案設計。該互動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適應課程教學的發展,滿足課程教學需求;另外一方面在培養學生積極學習興趣的前提下,開展信息技術實踐教學活動,學生在可視化教學模式的帶動性,實際操作能力將有大大的改善。由于視覺性的知識傳遞要優于語言知識傳遞,且這種教學模式也會豐富教學活動的深入發展,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有著極大的幫助,并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
(二)豐富教學內容,維持學習積極性
App Inventor主要應用在信息技術的領域內,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做好相關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活躍整個課堂氣氛,讓課堂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融合小的游戲。學生都喜歡在休閑時隨意寫寫畫畫,因此可以設計一個涂鴉板案例,滿足學生隨時寫畫的需求。
在這個涂鴉板案例中,有7種顏色選擇,有畫線、畫點、畫圓、文字四種涂鴉模式,還可以對線條、點實現加粗、減細等功能。除此之外,還可以調用手機攝像頭進行拍照或調用手機圖庫中的圖片作為涂鴉背景。在實現這案例后,學生真正能開發出具有具體功能的手機應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四、結語
筆者在學校高一高二年級開展了App Inventor的教學,在收集的學習反饋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學生對App Inventor的教學非常感興趣。信息技術課堂引入App Inventor模塊教學,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對創新傳統信息技術教學,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技術思維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黃仁祥,金琦,易偉.人人都能開發安卓APP[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2]郭祥麗,衛明月.研究App Inventor和計算思維的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J].中國醫院管理,2011(02):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