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口腔保健知識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2: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孕婦口腔保健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R173;R780.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9)05-0941-02
孕婦肩負著養育下一代的重任,其口腔健康狀況及對口腔衛生知識的了解程度直接關系著下 一代的口腔健康[1]。為了解我市孕期婦女對口腔保健知識的了解、態度、行為 和診治情 況,提高孕婦口腔保健意識,減少孕期口腔疾病的患病率。筆者于2009年1~5月對在我院婦 幼中心建卡的459名孕婦進行問卷調查,具體結果分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婦幼中心進行圍產期檢查妊娠婦女459人 。年齡26~40歲,其中文化程度大專以上共225人,占49%,高中以下234人,占 51%。
1.2 方法
設計結構型問卷, 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口腔保健的知識及來源、 口腔 衛 生習慣、觀念、診查情況及對嬰幼兒口腔知識的了解。采用第3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方 案統一問卷,當場發卷,自行填寫,當場收卷,監督整個答卷過程,并盡可能減少誘導性誤 差。共發放問卷500張,收回459張,回收率91.8%。
2 結果
2.1 孕婦的口腔疾病就醫行為及觀念
希望孕前接受口腔保健的孕婦為100%,孕前接受過專業指導者占11.76%,有牙齦出血者占74 .51%,有64.71%的孕婦不知道牙齦出血的原因,孕前進行過口腔健康檢查者僅為3.92%,有 49.02%的孕婦認為懷孕期間不能看牙,能忍則忍。
2.2 孕婦的口腔衛生習慣情況
每日刷牙2次以上的占82.67%,使用磨毛保健牙刷者占45.10%,有70.59%的孕婦刷牙方法不 正確,而刷牙時間達到3min以上者為31.37%,有74.51%的孕婦知道定期更換牙刷。
2.3 孕婦的孕期及兒童口腔保健知曉率
86.27%的孕婦不知道牙齒開始發育的時間,47.06%的孕婦認為乳牙2歲以后才需要清潔與 衛 生,有78.43%的孕婦不知道氟能防齲,對于奶瓶齲發病的主要原因有45.10%不清楚,54.90% 的孕婦不知道如何才能預防齲齒,有49.02%的孕婦認為乳牙不需要治療。
3 討論
大量的研究已證實,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可以有效地預防齲齒[2]。母親的口腔保 健習慣對 幼兒的口腔護理十分重要,對兒童牙齒的干預性治療來說,母親有成功治療經驗的兒童較其 他兒童更易獲得成功[3]。從妊娠期間開始并由母親延續下來的口腔保健習慣,對 孩子齲齒的預防會起到非常好的長期效果。
妊娠期是一個復雜而特殊的生理過程,孕婦全身起著一系列的變化,在此期,如不注意口腔 保健,會使正常的生理過程發生病理變化,不僅會影響孕婦本身的健康,甚至可能影響到胎 兒的發育及健康。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無論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孕婦對孕期的口腔衛生預防 保健知識了解甚少,雖然所有的孕婦均有接受專業口腔健康指導的需要,但孕前接受過專業 指導的人數為僅為11.76%;有74.51%的孕婦有牙齦出血史,可有64.71%的孕婦不知道牙齦出 血的原因;孕前進行過口腔檢查的只有3.92%,75.55%的孕婦有了牙病是能忍則忍,不能做 到防患于未然,無法早發現、早治療。54.9% 的孕婦擔心口腔治療對胎兒產生副作用,拒 絕接受治療。因此必須通過健康教育,使孕婦了解孕期口腔疾病對胎兒產生的不利 影響和孕期口腔疾病治療特點、時機及局部治療的安全性,消除孕婦口腔治療的誤區及恐懼 感,提高孕期口腔疾病就診率、治愈率,降低孕期口腔疾病的風險,為確保母子平安提供保 證。
對不同學歷的孕婦分類統計結果來看,每日早晚2次刷牙率基本無差別,但只有29.41%的孕 婦刷牙方法正確,70.59%采取混刷法; 68.63%的孕婦刷牙時間小于3min,只有31.37%的孕婦刷牙時間大于3min;及時更換牙刷的孕婦達74.51%。由此看出近年我國 “愛牙日” 活動的開展使較多的人知道刷牙的重要性,但是對如何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具有持之以恒 的刷牙態度還有待加強。
家長的口腔保健意識直接影響兒童的口腔健康和口腔衛生習慣。牙齒發育是一個漫長而復雜 的過程,嬰幼兒的乳牙胚從母親孕6周開始發育,在5~6月時鈣化,嬰兒出生時,20顆乳牙 冠已全部形成。牙齒在發育過程中易受各種因素影響,如:孕婦的健康、營養、情緒、生活 環境、疾病等,所以孕婦在孕期應盡量避免疾病和感染的發生,保持愉悅的心情,飲食要營 養豐富合理。乳牙相對于恒牙有機成分較多,無機質少,抗酸能力弱,一旦發生齲病,病變 進展快,所以乳牙萌出后,家長必須及時清潔牙面,清除牙垢和牙菌斑。調查表明,有86.2 7%的孕婦不知道人的牙齒從母親懷孕第六周即開始發育,有47.06%的孕婦認為2歲以后才需 要注意乳牙的清潔和衛生,乳牙萌出后家長沒有及時清潔牙面,含、奶瓶睡覺,這些都 是引起兒童齲病早發、高發的因素。78.43%的孕婦不知道氟化物對牙齒的影響,有49.02% 的孕婦認為乳牙齲齒不需要治療。因此,廣泛、細致的口腔衛生宣教工作是預防口腔疾病發 生的關鍵,宣教內容應直觀化、具體化、多樣化、基層化,使廣大的準媽媽了解口腔疾病的 種類及危害。
目前口腔疾病在我國是多發病, 想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生,筆者認為保護牙齒應從零歲做起 ,將工作重點放在孕婦,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應加大口腔預防保健宣傳力度,開設 孕前口腔衛生課堂,通過舉辦講座、發放宣傳小冊子或播放錄像帶,提高孕期婦女口腔衛生 保健意識,提高孕婦對口腔衛生知識的掌握,減少孕期口腔疾病的發生, 促進母嬰健康。
參考文獻:
[1] 郝淑青,張軍橋,劉學聰. 孕婦口腔衛生知識認知程度調查分析[J]. 河 北醫藥,2007,29(7):748-749.
[2] 魯麗珍,郭曉琳,徐濤.健康教育對孕期口腔疾病的影響及意義[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8,19(4):389-391.
篇2
關鍵詞:牙周病;妊娠;不良結局
【中圖分類號】R78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284-02
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齦、牙周膜、牙骨質和牙槽骨部位的慢性、進行性、破壞性、感染性疾病。與微生物、宿主和環境有關, 臨床表現為牙齦出血、紅腫、溢膿、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齒松動、移位和口臭等。
患有牙周炎孕婦可能導致不良妊娠結局,即自然流產、早產(
1 妊娠對牙周病的影響
1.1 妊娠期內分泌系統的變化:可影響牙齦和牙周組織,導致妊娠期牙齦炎和牙周病。因為妊娠期雌激素、孕激素的增加,使牙齦對軟垢、菌斑及牙石更為敏感,導致牙齦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液增多,上皮屏障作用下降,導致牙齦炎與牙周病,或使原有慢性的牙齦炎癥加重。
1.2 孕婦飲食習慣的改變:可導致口腔內菌群發生某些變化,從而使口腔原有的內環境穩態發生改變,礦物質可以從骨骼的任何部分析出,牙齒也受影響,整個妊娠期牙本質和牙釉質的礦物質成分減少,誘發牙周病的發生。主要表現為齦肥大、水腫,易出血,且隨著妊娠月份增加,癥狀加重,有的發展成牙齦瘤,給孕婦日常生活造成影響[2]。
1.3 妊娠期口腔衛生習慣的改變:部份孕婦因為妊娠反應容易嘔吐,刷牙時刺激咽部神經,使原有嘔吐加重或更易發生嘔吐而不敢刷牙,還有一部份孕婦刷牙時牙齦易出血不敢刷牙,這樣使牙周病的發生率大幅上升。
1.4 妊娠期口腔保健知識缺乏:大多數孕婦認為妊娠期間應盡量避免各種口腔疾患的治療,以確保胎兒宮內正常生長發育。這樣一些患者牙周病的孕早期孕婦未曾就醫,導致妊娠期牙齦炎發病率高。
2 牙周病對妊娠的影響
2.1 牙周病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的機制:牙周病是發生在牙齒周圍支持組織的慢性破壞性疾病,多數由長期存在的慢性牙齦炎向深部牙周組織擴展而引起。是一種以炎癥細胞浸潤、組織液滲出和組織破壞為特征的炎癥性疾病[3]。齦下菌斑生物膜作為革蘭陰性(G-)桿菌的貯存庫,慢性牙周病含有與細菌性陰道病相似的G- 桿菌和厭氧菌,且兩者主要的微生物學發現都是厭氧菌的大量生長。細菌及其產物可促使牙周組織中局部免疫炎癥介質,如前列腺素(PG)E2、金屬蛋白酶基質(MMPS)、CRP、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的表達和釋放,誘發妊娠不良結局的發生[4]。牙周病在理論上存在著誘發不良妊娠結局的可能的機制或旁路,包括:①感染通過一過性菌血癥轉移擴散。從羊膜完整的早產患者羊膜液內分離出的細菌中最常見的是巨核梭桿菌,該菌是口腔內常見菌,它可能通過牙周病導致菌血癥到達子宮[5];②牙周袋上皮的完整性遭到破壞,細菌毒素經循環系統擴散,引起損傷,如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livalis, Pg) 和伴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 可產生脂多糖等毒性因子直接侵入完整的組織;③口腔微生物誘發的免疫損傷所引起的感染;④牙周感染增加個體對細菌性陰道炎的敏感性[6]等。
2.2 牙周病導致的妊娠不良結局:趙利芬曾對牙周病與妊娠不良結局相關性進行詳盡的綜述。他從三方面進行綜述。從他的綜述中得出:①動物實驗:認為妊娠期母體的口腔感染不僅僅影響胎兒的發育,而且有可能會影響胎兒神經發育和生長。②臨床病例研究:1)國內絕大多數學者與部分國外學者研究證實牙周病與早產、低出生體重兒有直接相關性,但也有部分國外學者認為牙周病與早產、低出生體征兒無相關性,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否與研究課題的設計、樣本人群的選擇、樣本量、國內外孕婦飲食習慣的不同及干預措施的不同有關,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牙周病的診斷標準,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有待進一步探明;2)Boggess 等[7]、Canakci 等[8]及Herrera 等[9]研究均得出妊娠期患嚴重牙周炎或進展性牙周炎與子癇前期的發生有相關性的結論。③微生物學:Gibbs[10]在其綜述中概括了感染和早產可能存在的聯系感染假說:在亞臨床感染期,微生物及其脂多糖類在妊娠期從生殖道通過上行感染進入宮腔,或是以血源途徑從非生殖器官進入宮腔,導致早產。支持這個假說的證據有: ①早產時,組織學絨毛膜炎發病率增加;②早產時,產褥感染病率增加;③從流行病學看,早產或胎膜早破與生殖道感染明顯關聯; ④一些早產孕婦的羊水或絨毛膜羊膜的細菌培養呈陽性;⑤早產時許多與炎癥相關的生化因子水平增高;⑥在動物模型可觀察到細菌及其產物誘發早產;⑦一些抗菌素實驗可降低早產及發生率[11]。細菌入侵絨毛膜腔可活化胎膜或刺激母體免疫系統產生大量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進而引發炎癥導致胎盤損傷和不良應激,由此導致胎兒發育受限。另外,失調的細胞因子級聯反應可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金屬蛋白酶基質(MMPS)的釋放,導致子宮收縮和胎膜破裂而致早產。且多種牙周致病菌,提示牙周感染源可能導致妊娠的不良結局。在妊娠期間母體感染對妊娠不利,且影響胎兒圍生期的生長和發育。
3 健康宣教與干預措施
雖然這些干預實驗結果提示治療孕婦的牙周炎可降低妊娠不良結局的發生率,但仍需要大規模的實驗來進一步證實這一結果。
因此加強孕婦口腔衛生保健知識的宣傳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強調口腔疾患對胎兒健康的影響,提高孕婦對口腔健康的重視,強化孕婦口腔檢查。指導婦女做好孕前口腔準備,并進行孕期及產后口腔衛生保健。其次,對于妊娠期牙齦炎應以預防為主, 通過口腔衛生宣傳指導工作,使孕婦掌握正確的刷牙和漱口方法,減少牙垢、牙菌斑的產生,預防妊娠期牙齦炎的發生。對已患有牙齦炎的孕婦應及早動員其進行治療。目前,通過超聲波潔牙加上局部藥物治療能夠安全和有效治療控制牙齦炎,避免牙齦炎進一步發展并加重。再次,對妊娠期婦女應強調早期口腔檢要性,早期去除口腔局部刺激因素,改善孕婦口腔衛生狀況。由于早產低體重兒患病率與死亡率均高,給家庭帶來負擔,因此應將口腔保健納入優生優育的工作中,發揮口腔科醫師在孕期保健工作的作用,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孕期保健質量,降低口腔疾患發病率,盡最大可能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因素[2]。
4 小結
總之,盡管造成牙周病及不良妊娠結局的因素很多,但是目前許多動物實驗、人類研究及干預實驗結果均顯示了牙周病及不良妊娠結局之間存在的相關性。同時目前國內外的許多研究焦點多為牙周病對妊娠不良結局的影響,鮮有研究是關于妊娠對牙周病的影響,本文所述妊娠對牙周病的影響只是理論上的可能機制,并未見相關的實驗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從這一角度進行臨床研究。探究是否存在妊娠導致牙周病,牙周病再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在當今的循證醫學時代,確立這種聯系還需要做更進一步的工作。證實在降低不良妊娠風險時,預防、治療牙周炎的效果還需要大樣本人群和隨機的干預實驗。再者牙周炎和不良妊娠結局呈正相關,因此可在孕前進行預防性的牙周保健,同時也作為孕婦產前保健的一項內容,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利芬,李承文,段開文.牙周病與不良妊娠結局關系的研究.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09.36(2):144-147
[2] 陳暉,楊梓冬,郭澤舉.孕婦牙齦炎與早產低體重兒發生相關情況調查分析.衛生與健康,2009,10:137-138
[3] 賀晶,梁峰冰.炎癥與早產.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24(5):331-334
[4] Li X, Kolltveit KM, Tronstad L, et al. Systemic diseases caused by oral infection[ J ]. GlinMicrobiol Rev, 2000, 13: 547-581
[5] 鄭德春 ,陳小玲,閆福華.孕婦牙周病與早產及低體質量兒關系的研究進展.醫學綜述,2008,14(19):2949-2952
[6] 吳波.牙周病對全身健康狀況的影響[J]. 國外醫學口腔醫學分冊, 1998, 25 (6) : 3262329
[7] Boggess KA, Lieff S, Murtha AP, et al. Maternal periodontal disease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for preeclampsia [J]. Obstet Gynecol, 2003, 101(2):227-231
[8] Canakci V, Canakci CF, Yildirim A, et al. Periodontal disease increases the risk of severe pre -eclampsia among pregnant women[J]. J Clin Periodontol, 2007, 34(8):639-645
[9] Herrera JA, Parra B, Herrera E, et al. Periodontal disease severity is related to high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pre-eclampsia [J]. JHypertens, 2007, 25(7):1459-1464
篇3
【關鍵詞】口腔科 門診 健康教育 保健
中圖分類號:R473.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003-02
Oral health education and outpatient care of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DUAN Xiuling PU Li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East ward Chengdu Sichuan 61010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outpatients of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and improve the effect. Methods 512 outpatients of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were investigated about their needs of health education contents and ways.Results Young and senile patients and those with higher education degrees had stronger health education needs. There was nosignificance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tomatological diseases. The needs of health educationincluded: current status of sterilization, performance of stomatological instruments, methods and effects of stomatological examinationsand treatments of common disease, post-operative precautions, knowledge and behavior of stomatologic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guidance. Ways of health education included: prescrip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patient and medicalpersonnel, demonstration involving tooth models, bulletin boards with graphs and texts and introduction of patient’s experience.Conclus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tent and way of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outpati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it ispossible to supply scientific,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 services to patients. to promote oral health development。
【Key words】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clinic health educationhealth
口腔是人體最易患病的器官[1]。口腔疾病可導致口腔功能受損和影響全身健康狀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牙齒和口腔頜面部器官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口腔醫療保健已成為廣大患者的迫切需求,口腔健康教育也成為人們日常保健的一個關注點。筆者對我院口腔門診2009年11月- 2010年12月的患者進行調查,以充分認識口腔門診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特點,為探索具有科學性、實效性的健康教育方法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口腔門診患者512例,男274例,女238例;年齡18-79歲,平均47.5歲,其中18-45歲248例,45-59歲172例,≥60歲9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71例,高中或中專182例,大專及以上59例;補牙186例,拔牙117例,鑲牙177例,正畸32例;職業:學生106例,工人152例,農民和個體工作者147例,教師65例,公務員32例,其他10例。
1.2 方法 通過問卷方式對患者健康需求進行調查,對即將離院的門診患者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就診時對口腔疾病及衛生保健知識的需求;患者認為接受健康教育的時間;接受健康教育后的效果。專題科譜教育:齲病病因及其防治;牙周病病因及其防治;窩溝封閉劑防齲術;齲齒早期充填;牙齒畸形矯正;如何正確刷牙;延緩避免“老掉牙”;牙齒保健和健康長壽等。另外針對不同年齡階段患者進行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
2 結果
本次對門診患者發放調查表512份,實際回收并經審核有效的510份,有效率為99.6%。對健康教育需求內容調查結果如表1。患者要求接受健康教育的時間治療后占77.1%(393/510),治療前17.1%(87/510),治療中(12/590),另找空余時間接受專題教育3.5%(18/510)。通過健康或專題科譜教育后滿意度:完全滿意39.4%(201/510),滿意34.9%(178/510),基本滿意14.3%(73/510),不滿意8.0%(41/510),無法評定3.3%(17/510)。
表1 512例口腔門診患者健康教育內容需求情況分布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其對口腔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自我保健意識和保護意識的增強,對口腔健康教育的范圍要求不斷擴大。以往注重了解口腔衛生保健知識及常見口腔疾病的常識。現在,患者需要進一步了解醫院的消毒滅菌效果和無菌操作方法,甚至對醫務人員的工作過程密切監視,想知道牙科器材的性能、進口和國產器材的特點和選用方法、口腔治療是否有感染愛滋病的風險等,表1的調查結果中對醫院及治療環境的消毒以及對醫務人員的要求的需求率最高。患者對自身口腔健康狀況的重視,能使許多可以早期預防、治愈的口腔疾病得到及時的處理,表1的調查結果中今后保持專業的指導和聯系的需求率為27.8%, 提示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已非常關注自己的口腔健康狀況。
3.1 健康教育方式要多樣化 患者的知識水平、年齡、性別等諸多因素導致了對口腔健康要求與接受教育的方式都會有不同,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類型、階層進行不同的教育方式:(1)圖片、文字、漫畫及宣傳欄,候診廳墻上貼有“少吃含糖食品有益健康”、“如何預防牙周病”、“齲病的預防”等宣傳畫,并有櫥窗,圖文并茂的宣傳方式吸引了許多就診者前來觀看、咨詢,增加了宣傳范圍及力度。(2)針對兒童進行專門教育,兒童齲齒的發病除與牙齒的解剖生理特點有關外,尤與不良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密切相關,如吃甜食過多,不能堅持每天3次刷牙或方法不當。由于患兒已有牙痛的痛苦體驗,加之治療過程中可能帶來的不適,護理人員及時采取“疼痛教育”,指出“要患牙不痛,必須堅持每天3次刷牙,每次3min,進食后要漱口”。運用表揚鼓勵方式對患兒講“阿姨相信你是一個懂道理的孩子,你一定能夠做到”。(3)對青年人的健康教育,青年患者的思維活躍,健康教育應注意形式的新穎和多樣性。青年人理解能力強,并且有愛美心理,針對這一特點,宣傳擁有潔白、整齊、健康的牙齒在服務演藝行業人員中的重要性及在社會交往中的作用,對于那些準備行正畸治療的青少年,護士積極采取因勢利導的方法,主動介紹正畸治療的方法和步驟,介紹一些盡可能避免影響美觀的新型材料,減少其因為正畸治療而引起的社會障礙(4)對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口腔衛生問題,心理狀態改變以及傳統觀念與習慣,認為“老掉牙”是天經地義的事,往往牙痛難忍才來就診。護理人員告之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老年人也應該有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刷牙與漱口應堅持終生,避免煙酒,并盡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吃甜品,增加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的攝入量。有牙病時應及時就醫。同時對有義齒的老年人,保護基牙不受不良因素的刺激,每半年或3個月1次去醫院進行口腔健康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5)對妊娠期婦女的健康教育,齲病是易患的口腔疾病。預防齲病發生,關系到胎兒的安全與孕婦的口腔健康。妊娠期婦女大多數有牙齦炎,多發生在妊娠后2~4個月,妊娠中期達到高峰,分娩后逐步消失。通過口腔衛生健康教育和菌斑控制措施的訓練,有效提高妊娠婦女對口腔保健方法的正確掌握,即局部用氟,正確刷牙;定期口腔健康檢查,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保證孕婦營養,促進胎兒健康,特別是在胎兒牙齒的發育階段,營養不良可導致牙齒鈣化不全,唇裂或腭裂,釉質發育不全等。(6)對候診人員的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將其來院就診這一寶貴時間加以充分利用,向患者發放《健康導報》、《愛牙專刊》等宣傳資料,廣泛宣傳衛生保健知識。(7)對文化程度較低、年齡大、記憶力減退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語言應通俗易懂并盡量口語化,反復教育,不斷鼓勵,提高患者的學習積極性。
3.2 治療過程中注意點 患者因為對疾病知識的缺乏等因素,或有不同程度的對治療產生恐慌情緒。因此治療醫師或者專科護士應及時提供疾病的診斷、治療、護理及預后等方面的知識,告訴患者進行口腔手術或治療時的感覺和進展情況,如拔牙患者,應告知拔牙時不會痛,但錘擊時頭會因為震動而不舒服,挺牙時有撕裂感等。鼓勵患者的積極配合行為,并盡量讓患者有一個心理支持者陪伴[2]。專科護士必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應從生理、心理、社會因素三方面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評估,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計劃。對于兒童患者,要更加注意心理誘導,心理誘導可以消除患兒的恐懼心理,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便于高質量地完成治療。臨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兒口腔保健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改善口腔衛生環境,形成口腔健康行為。同時,它們可融洽醫患關系,緩解醫患矛盾,減少和避免醫療糾紛發生。
3.3 要積極培養專科護士的健康教育意識與技能“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醫學模式實行人性化的護理服務,患者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治療、護理,而是更多地渴望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自我護理技能[3]。因此應將患者的健康教育作為重要的護理工作內容。通過健康教育讓患者明白放心的進行相應治療。也增強患者對醫院及護理工作的認知信任感。
總之,通過系統的對口腔門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自覺提高口腔健康保健行為,以改善維護和促進健康[4],才是提高口腔保健最為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 張震康. 試論我國口腔醫療保健服務模式改革的發展趨勢[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2004,39(1):73.
[2] 李小妹.心理護理[ 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4):314.
篇4
對糖尿病孕婦,則重點給予飲食指導;而對胎膜早破孕婦,側重講解如何觀察羊水性狀、如何保持會陰清潔以及正確的臥床方法等。對那些要求行剖宮術的孕產婦,重點講解有關剖宮術前術后注意事項。在此階段,我們即開始進行母乳喂養知識的講解,內容包括母乳喂養好處、母嬰同室意義,同時提供適合孕產婦需要的學習材料。此外,同時積極做好家屬的健康教育,同步進行飲食指導。
產時健教指導:我們把產時健教指導也放在了產前進行,其內容主要有下面兩點:①產時心理指導產婦的情緒是否穩定直接影響到分娩的過程,而臨產分娩知識的掌握掌握與否,也對分娩過程是否順利有著直接的影響[3]。為減少孕產婦,尤其是初產婦對分娩的焦慮和恐懼心理,在對產婦心理、生理情況進行了解與評估的基礎上,我們預先就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娩教育,以幫助、鼓勵和支持她們樹立自然分娩的信心。②產時知識指導根據不同的產程,運用觸摸技巧和心理暗示療法,對產婦的呼吸模式,如腹式深呼吸、屏氣等進行指導和訓練,最大限度地調整產婦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分娩時能和醫護人員密切配合。練習新生兒與母親的第一次接觸,模擬訓練早吸吮,為母乳喂養打下基礎。
產后健教指導(1)日常生活的保健指導產后健康教育重點放在飲食起居和保健上。產后24小時內應臥床休息,無特殊情況,可在24小時后下床在室內活動,可以幫助子宮恢復,有利于惡露排出,同時注意注意觀察陰道流血與惡露的氣味;防止盆腔和下肢靜脈血栓形成[4]。產后第一天,飲食應清淡易消化,產后一周內,營養豐富易消化是飲食原則,可以多進骨頭湯、豬蹄湯、海帶等,這些含鈣鐵碘等微量元素多的湯汁,補充維生素和鐵劑,為嬰兒提供豐富的營養。多飲水,同時要多進粗纖維食物、水果,保證有一定數量的蔬菜,確保腸蠕動順利進行,防止便秘發生。產婦的睡眠要充足,以利乳汁分泌。產婦應勤更換衣褲,大小便后用溫開水清洗會,保持皮膚及會陰清潔。(2)新生兒喂養及護理指導母乳不但是滿足小兒生理需要和增強抵抗力的最佳營養品。通過吸吮媽媽的乳汁,小兒既經歷著由饑到飽的生理體驗,也經歷著舒適安全的心理體驗,哺乳時母子間的接觸和聯系,是情感發展的基礎,也是智力發展的良好方式。臍帶脫落后的1~2天,臍窩局部較濕潤,而臍周的皮膚很正常,這是正常現象。若臍窩有膿性分泌物,就需找醫生處理了。寶寶吃奶和溢奶后,口腔內往往有殘留的奶塊,如用紗布去擦,結易使口腔黏膜受損,引發感染。正確的做法是在寶寶吃奶后加喂一些開水,能起到清潔口腔的作用。氣溫較低和冷暖交替的季節,用嬰兒睡袋代替包裹是最適宜的方法,千萬別將寶寶捆得嚴嚴實實的。出院后的健教指導:產婦產后42天內,應禁止性生活和盆浴,哺乳期間宜用器具避孕,不宜口服避孕藥。純母乳喂養應堅持4~6個月。應及時為新生兒做好預防接種程序。
產婦自我護理能力明顯增強,提高對新生兒哺育能力;還使少并發癥發生率與新生兒發病率均明顯降低,產婦健康知曉率、滿意度均呈現大幅度提高。提高了計生工作服務質量,也加深了計生人員與孕產婦及家屬關系的溝通。計生人員成為孕產婦的貼心人,人性化服務使孕產婦及家屬的滿意度明顯提高,基層計生單位和人員的聲譽進一步得到提高。總之,通過以上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不僅提高了孕產婦的衛生保健知識和新生兒護理知識,有效地預防了并發癥的發生,促進了孕產婦康復;同時也提高了計生人員專業理論水平,明確了滿足孕產婦及家屬的需要是基層計生工作的目標,使基層計生人員責任感進一步得到增強,服務方式從被動變主動,基層計生工作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基層計生人員自身價值也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作者:王麗香 單位: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嶺下鎮人民政府
篇5
關鍵詞 0~6歲兒童 體格檢查 系統管理
資料與方法
我院對全縣新入園4451例兒童進行統一體格檢查,統一做肝功和乙肝表面抗原等檢查,合格后方可入園,有效地杜絕了傳染病在園內的傳播。
標本及方法: 標本均為清晨空腹采集,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目測判斷;心臟雜音達到3級以上考慮先天性心臟病。
結 果
表面抗原陽性6例,先天性心臟病32例,上呼吸道感染28例,齲齒519例,扁桃體增生394例,腸寄生蟲194例,支氣管炎17例,佝僂病115例,心率不齊15例,中耳炎5例,貧血7例,結膜炎3例,球結膜出血1例,斜視5例,上瞼下垂2例,鼻炎1例,口周炎1例,弱智3例,語言功能障礙1例,血管瘤1例,身長、體重均達不到標準282例,身長達不到標準301例,體重達不到標準143例。
討 論
結果分析:表面抗原陽性率0.13%(6/4451),佝僂病患病率2.58%(115/4451),齲齒患病率11.6%(519/4451),扁桃體增生患病率8.85%(394/4451),腸寄生蟲患病率4.36%(194/4451),上呼吸道感患率(28/4451),支氣管炎患病率0.38%(17/4451),先天性心臟病患病率(32/4451),身長達不到標準6.76%(301/4451),體重達不到標準3.21%(143/4451),身長、體重均達不到標準6.34%(282/4451),超重0.85%(38/4451)。
結 論
①表面抗原陽性率 0.13%說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識的增強,重視對乙肝的防治,特別是國家1992年開始實施乙肝疫苗計劃免役以及對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婦抗病毒阻斷措施,收效明顯,有效地阻斷了乙肝病毒的傳播。針對表面抗原陽性兒童,建議其進行乙肝兩對半及HBV-DNA檢查,建立檔案,做好消毒隔離指導。②齲齒 11.6%說明要大力宣傳兒童的口腔保健知識,養成早、晚刷牙的良好習慣,提高兒童的口腔保健意識。③扁桃體增生8.85%扁桃體是免疫器官,每當感染時它總是首當其沖,發生感染后治療要徹底。④先天性心臟病0.72%近幾年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成上升趨勢,其病因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即遺傳因素,外因有病毒感染、接觸農藥放射線,高齡產婦。懷孕最初3個月是影響心臟發育的關鍵時期,所以預防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應從孕前和孕期開始。
篇6
【摘要】婦幼衛生工作的開展是促進廣大婦女兒童身心健康、增強民族素質的基礎,婦幼保健服務的對象是占人口總數2/3的婦女兒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婦女兒童對保健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縣級婦幼保健機構目前面臨的困難很多。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要加強管理,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相應措施,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筆者就現市場經濟體制下對縣級婦幼保健機構應如何管理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市場經濟體制下;婦幼保健機構;管理;探討
1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更新觀念,建立市場經營意識,承認婦幼保健市場的客觀存在,而且要認識到婦幼市場是很有前途的大市場。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首先領導者要解放思想、具有開拓精神,要有遠見卓識,懂技術、會管理、工作踏實肯干,對內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對外能開發領導層和搞好協調關系。其次領導者要有經營頭腦,要善于掌握服務的供需矛盾,抓住需求,不斷發展新項目,要注意擴大婦女保健在基層的服務功能。第三,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服務質量,爭取最好的環境,以最佳的態度服務于市場。在滿足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開拓特需服務領域,創建等級婦幼保健院,開設溫馨病房、家庭化產房、美容、健身、康復等服務項目。第四,主動地保證社會各層次的需求。通過一流的工作效率及服務質量,來換取合理的收入,徹底改變過去那種上等上級撥款及指示,下等病人上門的服務模式,進一步適應當前經濟改革的發展。
2 加強管理,強化政府職能,解決婦幼保健市場不完全性的問題
加強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婦幼保健機構的運轉效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單位領導必須齊心協力、共同學習科學的管理知識,提高領導及廣大職工思想素質及業務素質,通過醫德醫風教育,杜絕吃、拿、卡、要等不良現象,以樹立領導者的形象,取得廣大群眾的信任。婦幼保健市場經濟活動在運行機制上還存在著不完全性,存在著不能單純依靠市場機制進行調解的特點。這就需要強化政府的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制定發展規劃、健全法制、質量監控、價格調整、籌措資金等方面的作用。如婦幼保健機構繼續開展婚姻保健、婚前健康檢查、計劃生育手術、孕產婦及嬰兒保償服務項目等,就必須在政府或衛生行政部門的認可下開展。
3 堅持以保健為中心,臨床與保健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健康教育,開發婦幼保健服務市場
通過大眾傳播媒介,舉辦各類學習班、開展婦幼保健知識競賽、熱線電話、咨詢等向社會人群進行廣泛的宣傳,把婦幼保健知識普及到人民群眾中去。通過健康教育,提高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使保健的對象自愿增加對自身健康的投入。只有通過健康教育,婦幼保健市場才能迅速擴大,婦幼保健機構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4 擴大業務范圍,拓寬服務項目,突出婦幼保健特色
篇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4208(2010)16-0034-02
自然流產指懷孕在28周以前,胎兒體重不足1kg而發生懷孕中斷者。如發生在孕12周前稱為早期流產,如發生在孕12~28周者稱為晚期流產。孕前保健指準備懷孕的育齡夫婦在懷孕前所進行的心理調試、膳食營養、環境改善,停止避孕,預防接種等各種保健工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流產率亦逐年上升,孕前保健工作已顯的愈來愈重要。本文對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84例自然流產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目的在于提醒人們充分認識孕前保健的重要性,防止或減少自然流產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具有詳細資料的84例自然流產病例,年齡22~38歲,平均27歲,經產婦48例,初產婦36例,有自然流產史的30例,無自然流產史的54例。早期流產的66例,晚期流產的18例。
1.2方法對自然流產病例常規詢問病史,看是否符合自然流產診斷標準,分析總結發生流產的原因并詢問其接受孕前保健情況。
2 結果
2.1自然流產的原因染色體異常48例(57.1%),環境因素12例(14.3%),母體因素10例(11.9%),異常8例(9.5%),其他6例(7.2%)。
2.2接受孕前保健情況15例從書本中了解一些孕前保健知識。69例不了解孕前保健知識。
3 討論
3.1自然流產常見原因(1)染色體異常是主要原因。在早期自然流產中約占50%~60%,染色體異常多為數目異常(如X單體、三倍體、多倍體等),其次為結構異常(如染色體斷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多數發生流產,極少數繼續發育成胎兒。(2)環境因素:接觸一些有害的化學物質(如鎘、鉛、有機汞、甲醛、苯、酒精等)和物理因素(放射性物質、噪音、高溫等)可直接或間接對胚胎或胎兒造成損害,引起流產。(3)母體因素:母體患有全身性疾病,如嚴重貧血、心衰、高血壓等,感染后細菌或病毒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可引起流產:母體的生殖器官疾病如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畸形、子宮肌瘤等可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而導致流產:子宮頸重度裂傷、宮頸內口松弛易因胎膜早破而引起晚期流產。(4)異常:質量不佳的、畸形的也能導致懷孕,但懷孕后易于流產。(5)TORCH感染,是造成胎兒垂直感染的一組病原體,特別是弓形體、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對胎兒危害甚大,不但引起流產,還能引起胎兒畸形。(6)其他因素:身體或精神創傷,妊娠早期行腹部手術,勞動過度或有吸煙、酗酒、吸毒等不良習慣。均可刺激子宮收縮而引起流產。
3.2孕前保健孕前保健是降低出生缺陷和其他不良妊娠結局的一級預防措施,是婚前保健的后續以及孕產期保健的前移。國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孕前保健顯著地降低了自然流產率。本組84例自然流產病例中,僅15例從書本中了解一些孕前保健知識,其它患者對孕前保健一無所知,因此做好婚前、孕前保健至關重要。
3.2.1孕前保健適宜以下人群(1)年齡小于15歲的未婚男女或年齡大于35歲的育齡男女;(2)有重大疾病史及不良孕產史的夫婦;(3)在有毒有害的作業環境中工作。準備生育的育齡夫婦;(4)曾采取避孕措施又準備生育的夫婦。
篇8
一、 上年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健康檔案的建立,存在電子檔案的錄入與紙質檔案不同步現象,建檔率低,致使各項重點人群的篩查率低于理論數字。
2、 健康教育及健康咨詢活動次數未達到項目要求。
3、 由于慢病患者外出,致使慢病管理頻次及管理率不達標。
4、 由于村衛生室人員業務能力有限,慢病隨訪和其電子錄入工作未能及時完成,個別隨訪無意義,甚至不真實。
5、 與門診大夫未配合好,檔案未很好的利用,大多數成了“死檔”,失去了建檔的意義。
6、 由于儀器及試劑等原因,65歲老年人體檢中的輔助檢查工作未完成。
二、20__年的工作目標: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國家切實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惠民政策,通過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對居民健康問題實施干預,減少主要健康危險因素,有效預防和控制主要傳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使全體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三、 長期工作安排:
1、健康檔案。繼續建立健全信息化檔案,及時更新檔案,并做好保密工作。在上一年度工作的基礎上將繼續完善返鄉及流入等人群健康檔案的建立工作。
2、慢性病管理。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進行至少四次面對面的隨訪,定期進行咨詢服務和用藥指導,并及時對其電子錄入,尤其是高血壓人群,應分級及時按月做好隨訪工作。利用隨訪宣傳防病知識,使農民對重點慢性病防治知識知曉率達到85%以上,并做好資料匯總和信息上報。對慢病的管理率達80%以上,慢病的控制率達25%。對35歲以上人群實行門診首診測血壓,測血壓率達100%。同時加大篩點人群,對確診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進行登記管理。并做好門診日志記錄。
3、健康教育工作。要真實,有意義。在原有的基礎上,結合季節防病重點,每月更換一次室外及室內健康教育宣傳欄的內容,印刷發放健康教育資料,覆蓋率達60%以上;要求相關人員在上門訪視時進行相關健康知識的宣傳,使居民基本衛生常識知曉率達80%以上;組織動員孕婦及3歲以下兒童家長參加我院舉辦的孕婦和兒童健康教育講座;孕婦在孕早期或中期接受一次健康教育的覆蓋率達到85%以上,3歲以下兒童家長覆蓋率達到85%以上。每個月進行一次健康知識講座;每個月利用集市開展一次健康咨詢活動;每天循環播放音像資料不少于六種;提供不少于十二種的印刷資料,居民覆蓋率達30%以上;居民對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健康知識的知曉率達60%以上,其相關資料(通知、照片、記錄、教案、試卷等)必須規范存檔。
4、老年人保健。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四次面對面的隨訪和一次健康管理服務,提供疾病預防、自我保護和傷害預防、自救等健康指導。尤其是管理的老年人輔助檢查工作,今年至少完成95%以上。65歲以上的老年人管理人數達到90%。加強體檢宣傳工作,確保65歲以上老年人、特困殘疾人、低保戶、五保戶等困難群體,體檢率要求。全年對上述人群進行四次面對面的隨訪和一次健康管理服務,同時做好宣傳發動,積極參與強化免疫,進行有針對性的以健康教育為重點的健康干預。
5、檔案(紙質和電子)的利用工作既是重點,也是難點。今年不漏來院的任何一個就診、咨詢者,未建檔的建檔;建檔的充分利用檔案,如信息的更改,內容的填充,隨訪等,除特殊情況下,必須當面立即完成。
6、預防接種。建立規范化的免疫門診,建立健全計免制度,規范計免接種操作,每月接種不少于8天,同時按照《預防接種工作規范》要求,做到安全注射,為我鎮兒童提供安全、有效、免費、均等化的免疫規劃疫苗的預防接種服務,熟練掌握接種前、后的全面情況,做好接種反應事故的處理登記,加強冷鏈管理,做好疫苗的進出管理、冷鏈遠轉管理、失效報損登記。根據上級疾控中心的要求,進行相關疫苗的強化和為重點地區的重大人群提供疫苗接種服務,有效預防和控制疫苗針對性的傳染病。新生兒建卡率、建證率、卡證符合率都達到100%。入托學生驗證率達100%。
7、傳染病防治。
(1)建立健全傳染病防治組織和傳染病管理制度,全面規范使用門診日志,建立健全發熱、腹瀉門診登記,認真做好疫情報告、疫區管理及疫情登記。采取多種形式宣傳《傳染病防治法》,讓醫務人員全了解法定傳染病的病種分類、法定報告人、報告時限、方式、程序等業務知識。同時讓更多人群認知疾病防治的重要性。要及時、準確上報疫情,及時完成疫情登記,保障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正常運行,每月至少報一例傳染病,報告率100%,報告卡及時、準確、完整率100%,疫情登記率100%。
(2)積極開展結核病防治工作,病人轉診率達100%,同時開展病人的追蹤治療及隨訪管理,督促其定期復查,并將信息及時上報賀州市疾控中心。積極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強普及艾滋病知識宣傳教育,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活動。建立規范的狂犬病預防處置門診。
8、兒童保健。加強兒檢工作,三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達75%以上,新生兒訪視率達90%。加強散居兒童保健管理,使7歲以下兒童保健覆蓋率達80%以上,嬰幼兒系管率和使用生長發育圖監測率分別達75%以上。及時發現與治療影響兒童健康的疾病,提高兒童健康水平。開展兒童保健技術培訓。
依法加強托幼 機構衛生保健合格管理。對新入托園的幼兒一律進行體檢,合格者方能入托。5-6月份完成所有幼托兒童的健康體檢。保證7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要求達到80%以上。
免費向我鎮0-6歲兒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務,同時對兒童的生長發育、輔食的添加等營養及護理的咨詢指導,對常見病的預防、心理發育、意外傷害的預防指導。對貧血、佝僂病、肺炎、腹瀉等疾病進行預防,規范兒童保健服務,逐步提高兒童健康水平,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9、孕產婦保健。免費向轄區孕產婦提供基本保健服務,規范孕產婦保健,做好早孕建冊、產前檢查和產后訪視工作,并做好高危孕產婦的篩查、追蹤、隨訪和轉診等工作。繼續加大實施母嬰安全工程的宣傳力度,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為目標,廣泛深入開展健康教育,掌握育齡婦女和孕婦情況,動員和通知懷孕婦女進行孕產期保健管理。孕產婦保健覆蓋率達99%以上,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97%以上,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100%以上。孕產婦產后訪視率85%以上,高危孕婦住院分娩率達到100%。開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務和2次產后訪視。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減少孕產婦死亡。葉酸及孕產婦分娩補助及時發放。
10、重性精神患者管理。完成四次的隨訪等工作,如患者等情況許可,進行一次健康檢查,逐步建立綜合預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險行為的有效機制。通過項目實施,提高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年底,在對明確診斷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達到95%以上。
11、每月針對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重性精神疾病、孕產婦、兒童進行免費體檢(輔助檢查:彩超、尿常規、血糖、全血細胞分析、乙肝表面抗原、肝功、腎功、心電圖等)
12、每月的22日各專項小組上報紙質的工作情況及相關數字到衛生院項目辦公室,項目辦公室審核完成,25日前上報旗衛生局。
四、階段性工作安排
一月份:①召開第一次公共衛生項目辦公會。②下發今年總的工作計劃。③各專項小組上報各自的工作計劃。④開展孕產婦健康知識講座。
二月份:①召開第二次公共衛生項目辦公會。②對全院職工及村衛生室人員進行公共衛生相關知識培訓。③對九個村衛生室人員的工作進行第一次檢查、督導。④開展兒童保健知識講座。
三月份:①召開第三次公共衛生項目辦公會。②對我鎮九個村的老年人、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人群進行今年的第一次面對面隨訪并及時電子錄入。③利用三八婦女節、3.24結核病防治宣傳日,開展兩次健康教育咨詢活動兩次,重點宣傳生殖健康知識、結核病防治知識。對結核病的防治開展健康知識講座一次。
四月份:①召開第四次公共衛生項目辦公會。②利用4.25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進行兒童預防接種知識的講座一次,并開展健康咨詢活動一次。
五月份:①召開第五次公共衛生項目辦公會。②對九個村衛生室人員的工作進行第二次檢查、督導。③利用5月3日世界哮喘日進行相關知識講座一次,針對5月31日世界無煙日,重點開展吸煙危害健康知識咨詢活動。
六月份:①召開第六次公共衛生項目辦公會。②對全院職工及村衛生室人員進行公共衛生培訓、學習、互相交流。同時召開一次村委會協調會議,并邀請分管鎮長參加。③對我鎮九個村的老年人、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人群進行今年的第二次面對面隨訪并及時電子錄入。④利用6月6日愛眼日進行眼部疾病及保健方面的知識講座一次。對公共衛生半年工作進行總結。
七月份:①召開第七次公共衛生項目辦公會。②開展碘缺乏病的預防知識講座一次,并對相關知識開展健康咨詢活動一次。
八月份:①召開第八次公共衛生項目辦公會。②對九個村衛生室人員的工作進行第三次檢查、督導。③進行濫用抗生素對人體的危害相關知識講座一次。
九月份:①召開第九次公共衛生項目辦公會。②進行村衛生室及全院職工公共衛生知識培訓工作。③對我鎮九個村的老年人、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人群進行今年的第三次面對面隨訪并及時電子錄入。④結合9月20日全國愛牙日,開展口腔保健防治知識宣傳教育講座一次。
十月份:①召開第十次公共衛生項目辦公會。②總結一年的工作進展情況。③結合10月8日高血壓、世界精神衛生日,大范圍開展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知識和心理衛生知識的講座及健康咨詢活動各一次。
十一月份:①召開第十一次公共衛生項目辦公會。②對我鎮九個村的老年人、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人群進行今年的第三次面對面隨訪并及時電子錄入。③對九個村衛生室人員的工作進行第四次檢查、督導。④結合食品衛生宣傳周和11.14的全國防治糖尿病日,開展食品衛生與營養、糖尿病防治的講座及宣傳教育。
十二月份:①召開第十二次公共衛生項目辦公會。②利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防治宣傳日,重點開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的講座、宣傳教育。③各專項小組對工作分析、總結,上報下年計劃等。
五、臨時性工作安排:
1、如有特殊情況,以上時間、工作臨時調整。
2、按時完成上級安排的其他工作。
3、根據工作情況,對村衛生室人員進行培訓、檢查、督導。
4、抓住機會進行宣傳教育工作,如集市、學校開家長會、家長接送學生、接種日等。
5、根據情況,進行居民健康檔案的整理工作。
篇9
摘要:世界衛生組織把齲齒列為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三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是臨床上的多發病、常見病。導致齲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防治該病也要從病因的各個方面著手,采用綜合防齲措施預防齲齒的發生。
關鍵詞:齲齒;病因;防治
齲齒是牙體組織脫鈣、有機質分解、牙體解剖形態溶解破壞引起的口腔常見疾病。體內外多種因素可以導致齲齒。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嬰、幼兒齲齒的發病率日見增高,嚴重的影響著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長發育。
1齲齒的發病原因及分析
1.1齲齒的主要發病機制齲齒是牙齒在以細菌為主的多種因素影響下發生的慢性進行性疾病,發生因素很復雜。齲病是在微生物、食物和宿主等三種因素相互作用下發生的,即:①致齲的細菌;②致齲的飲食與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③易感的牙齒(指發育上有缺陷的牙齒或牙齒上有薄弱的地方)。齲齒發生的主要過程是由變形鏈球菌、某些乳桿菌和放射菌屬在口腔中遇到糖,使糖發酵產生酸,酸腐蝕牙齒形成齲齒。在正常情況下,人口腔里的牙菌斑的酸堿度呈中性或接近中性,而在進食糖后5~10min牙菌斑酸堿度便迅速下降,然后緩慢回升,約在40min左右恢復到接近中性,在牙菌斑的酸堿度下降到5.5以下時,牙齒會輕度脫礦,而當牙菌斑的酸堿度恢復到正常水平時,牙齒能夠再度礦化。脫礦和再礦化如果能保持平衡牙齒就可維持健康狀態。
1.2唾液對齲齒發病的影響目前有資料顯示,唾液成分與齲齒發病率有關,尤其與口腔中唾液流量、流速的變化有密切關系,流速快有助于沖洗牙菌斑和食物殘渣,稀釋牙面上的酸性產物,減少齲齒的發生。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種有效的抗齲因子。另外,對嬰幼兒來說,喂養方式也與乳牙患病率有關。研究表明,母乳喂養者乳牙患齲率、患齲者均較人工喂養、混合喂養的發病率低,純母乳喂養對嬰幼兒預防乳牙齲齒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1.3牙菌斑對齲齒發病的影響齲齒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其發展過程是由淺層向深層擴展。牙齒萌出后,表面就很快有牙菌斑黏附。牙菌斑是一種稠密的、不定型的、牢固地黏附在牙齒表面的細菌性薄膜,而牙菌斑中的變形鏈球菌能將食物中糖和淀粉發酵產生有機酸,有機酸長期作用牙齒,使牙齒脫礦而形成齲齒。這個齲患的基本過程緩慢而持久。大量資料顯示,牙齒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齲病,出生后6個月的幼兒,上領乳前牙即可患齲。第一恒磨牙從7歲左右即可開始患齲,因此齲齒是從幼兒期就必須抓緊預防的一種疾病。
1.4齲齒的發病過程分析在齲齒開始形成時,患者沒有疼痛和其他不適感,當齲病發展到出現明顯的齲洞時,患者對冷、熱、酸、甜等刺激就較為敏感,有酸疼感。當齲洞擴展接近牙髓時,患者對冷、熱、酸、甜等刺激感到明顯疼痛。如果食物進入洞內,也可因食物的壓迫而產生明顯的疼痛。患了齲病以后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往往細菌就會侵入牙髓而發展成牙髓炎。細菌進入牙根周圍組織時,會引起牙槽膿腫,急性牙槽膿腫可引起面部腫脹,這些都是最常見的齲齒的并發癥。隨著牙體硬組織的不斷破壞,逐漸造成牙冠缺損,形成殘根,甚至牙缺失,不僅影響消化功能,甚至使健康素質下降,因此,齲齒是嚴重影響人類心身健康的一種疾病。
2齲齒防治
2.1口腔清潔維護科學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兒童應養成少吃甜食和零食,尤其睡前不吃東西的好習慣。家長隨時對嬰幼口腔衛生及牙齒發育生長情況進行監護,尤其是父母親有齲齒者更應該加強防護,避免唾液交叉傳染,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2.2氟化物的應用氟可以增強牙齒和骨骼的結構,還具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可以起到防齲的作用。使用含氟牙膏是比較經濟實惠的方法。另外還可倩氟化水、含氟漱口液等。
2.3窩溝封閉劑的應用雙尖牙和磨牙的咀嚼面有許多微細的窩溝,窩溝內部有微生物和食物殘屑。由于窩溝太細,牙刷不能達到窩溝底部,因此窩溝易發生齲齒。窩溝封閉是一種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殘屑在窩溝內堆積,從而可以預防窩溝齲的發生。一些醫療單位采取窩溝封閉防齲方法取得滿意的效果。
2.4免疫制劑的應用經過多年來的研發及探索,以及對口腔免疫系統的進一步認識,具有高效免疫活性的抗致齲菌雞卵黃免疫球蛋白和防齲疫苗將逐漸走向臨床。免疫制劑的應用大大加強了抑制口腔致病菌,增強機體防齲的能力。
2.5微量元素與維生素的合理應用與補充如果在牙齒生長發育期合理的補充鈣,鐵、磷、氟及維生素D等對牙齒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維生素,會防止牙齒鈣化不全,牙質受損,增強牙齒硬度和韌度。
世界衛生組織把齲齒列為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三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所以防治齲齒刻不容緩,齲齒的預防要從各個致病因素著手。從牙胚在胚胎期生成就開始加強孕婦的孕期衛生健康保健知識的宣傳教育,保證胎兒正常發育。哺乳期科學喂養,注意口腔護理,使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和口腔衛生習慣,提高牙齒抗病能力。牙齒萌出后要隨時檢查,采用綜合防齲措施預防齲齒的發生,發現問題早治早防。
參考文獻
[1]季成葉.1995年中國學生齲患流行病學研究系列報告.中國公共衛生,1995,15(2).
[2]董德慧,王東川,楊芳,等.醫科大學學生常見牙病調查與分析.湖北醫科大學學報,1998,19(1).
[3]劉忠岐,侯鐵舟,阮建平,等.陜西省6歲和12歲兒童患齲情況調查分析.西安醫科大學學報,1999,20(1).
[4]石煒,時清,郝世雄,等.兒童唾液成分與齲齒關系的分析.北京口腔醫學,1998,6(2).
篇10
在妊娠期發現或首次診斷的糖耐量異常的疾病,稱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ms, GDM)。發病率因種族和地區差異很大約為為0.15%-12.3%,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妊娠合并糖尿病時最明顯的癥狀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吃、多飲,體重減輕,還伴有嘔吐。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嘔吐可以成為劇吐,即嚴重的惡心、嘔吐加重,甚至會引起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同時伴有明顯的疲乏無力。大多數GDM患者產后的糖代謝異常能恢復至正常,但以后患糖尿病的機率明顯增加;少部分患者維持糖尿病狀態[1]。孕婦糖尿病的臨床經過復雜,對母兒均有較大的危害,應引起產科護理人員的重視。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易造成巨大兒、胎兒窘迫,胎死宮內,新生兒易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低血糖、高膽紅素血癥、紅細胞增多癥及低血鈣等。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院2007年―2008年收治的10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臨床觀察與護理,其中初產婦93例;經產婦12例;年齡23-37歲;城鎮人口84例;農村人口21例;小學文化程度11例;高中文化程度34例;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60例;分娩孕周
1.2方法
1.2.1妊娠期的觀察與護理
1.2.1.1心理指導和健康教育 糖尿病本身是一種與心理因素有關的疾病,糖尿病病程中可產生心理、精神障礙,反過來,心理障礙、情緒活動可影響胰島素的分泌,以及胰島素的需要量增加。 樂觀穩定的情緒有利于維持糖尿病患者的內環境穩定[2],而焦急的情緒會引起一些應激激素(生長激素、胰高糖素、腎上腺素等)大量分泌,使血糖升高,加重病情。主要的心理問題有:由于飲食控制,胰島素藥物的應用擔心影響胎兒正常發育或使胎兒致畸,患者均出現焦慮和緊張,妊娠期反復進行的血糖監測以及必要的入院檢查和治療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為此我們為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進行系統性的健康宣教。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進行健康教育的形式有:①發放妊娠期糖尿病保健手冊,糖尿病食譜。②開設妊娠期糖尿病準媽媽,準爸爸課堂,由產科專家講課。③對文化水平低,血糖控制不穩定的孕婦采取個體輔導。通過系統宣教,使孕婦提高了對妊娠期糖尿病知識水平,并能指導整個孕期生活習慣、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以及正確理解維持血糖正常的重要性,使其有良好的妊娠結局。保證母嬰健康,并對孕產婦及新生兒具有遠期的指導意義。系統宣教提高了醫護人員的理論知識水平,增強了服務意識,促進了良好的醫患溝通,提高了服務質量。
1.2.1.2 飲食教育控制飲食是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方法,理想的飲食應該是既能提供維持妊娠的熱量和營養,又不引起餐后血糖過高。我們請營養咨詢師對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進行的營養咨詢指導,采用按孕前標準體重計算每日所需的總熱量。如孕婦為低體重,總熱量為每日167KJ/Kg體重。如為正常體重,總熱量為每日126KJ/Kg體重。如孕婦為高體重,總熱量為100KJ/Kg體重。孕中晚期適當增加碳水化合物的進食量,主食以粗糧為主,宜富含纖維素,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品種以蔬菜、豆制品、瘦肉、水產品、蛋、奶為主,限制甜食。蛋白質每日1.5-2.0g/kg體重,每天進食4-6次,睡前必須進食一次,以保證供給胎兒的需要防止夜間發生低血糖,安排在兩餐間,選擇含糖量低的水果如蘋果、梨、桔等,除蛋白質以外副食的量以孕期體重每月增加不超過1.55kg為宜,孕前體重正常婦女整個孕期增長控制在10-12kg,孕前體重肥胖婦女孕期體重增長控制在8-10kg。在妊娠后期,胎兒生長迅速,營養需要量增加明顯,蛋白質每日較孕前增加25g,主食量可增至400g/d,睡前適量加餐。經常進行血糖和尿酮體的檢測,飲食調整不能以尿糖為依據,因妊娠期腎糖閾降低,要勤查血糖,讓患者了解常見食物的含糖量,掌握食品交換量,從而制定出一份既能保證母嬰健康發育,又能控制血糖的食譜,若血糖控制在5.8-7.28mmol/L,說明飲食療法有效[9]。
1.2.1.3體育鍛煉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強體質,改善微循環,降低血糖。可以采取的鍛煉方式包括步行、慢跑及家務勞動等需氧活動。活動時間為20-40分鐘。可逐步延長,每日一次。用胰島素最好每日定時活動。肥胖人可以適當增加活動次數。在晚期妊娠時應以步行為主,出現腹痛,見紅等先兆流產癥狀時,應避免活動,臥床休息。同時,活動時應預防低血糖,局部損傷等情況。
1.2.1.4正確應用胰島素指導患者正確抽取胰島素,選擇注射部位等,要讓患者了解胰島素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項。如低血糖反應:可能出現頭暈,心悸、多汗、饑餓甚至昏迷等低血糖反應,需提醒孕婦應立即平臥并隨時測量血糖,同時進食糖果,巧克力等食物。胰島素水腫:應用胰島素后,孕婦多有水腫加重,應提醒孕婦注意飲水量,尿量,血壓變化及心肺功能,中午有適當休息活動,并抬高下肢。既要保證合理控制血糖,又要避免低血糖反應的發生。在使用胰島素治療時,護士應教會孕婦自我護理。在使用胰島素的過程中我院采用監測五點血糖值的變化以正確調整胰島素的使用量,使血糖達到理想水平。妊娠期血糖控制標準:空腹3.3-5.6mmol/L;餐后2小時4.4-6.7mmol/L;夜間4.4-6.7mmol/L。
1.2.1.5指導孕婦進行自我監測 。由于糖尿病患者多有小血管內皮細胞增厚及血管管腔狹窄,易發生妊高征,同時血糖高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刺激胎兒胰島素增加,促進糖元、脂肪和蛋白質合成,導致巨大胎兒。巨大胎兒可造成頭盆不稱、宮縮乏力使剖宮率增加。高滲性利尿作用導致胎兒排尿增加,可引起羊水過多,易發生胎膜早破,導致早產。另外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子宮供血不足,胎盤絨毛缺血缺氧,可引起胎兒窘迫、死胎死產、新生兒窒息等。因此應密切監測胎兒宮內的情況,每四小時聽胎心一次,每日進行胎心監護一次。同時指導孕婦進行自我監測,教會孕婦自測胎動,每日3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一小時,選在與吸氧同時進行。每小時胎動數不小于3次,若連續2日胎動≤3次/小時,為異常。
1.3分娩期
分娩期由于子宮肌肉的收縮活動,消耗大量糖原,臨產后產婦進食減少,易發生盜汗、頭暈、心慌等低血糖癥狀,此時容易發生低血糖或酮癥酸中毒。陰道分娩者進入產程后均建立靜脈通路,以便適時給予補液。每4小時測血糖、尿糖和尿酮體。保持血糖不低于5.6mmol/L,以免發生新生兒低血糖[3]。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糖利用不足,能量不夠,常伴有產程進展緩慢或子宮收縮不良致產后出血,待產過程中密切觀察產程進展,注意子宮收縮強度,宮口開大情況,避免產程延長。進入第四產程后準確測量宮底高度,觀察陰道出血量,及時發現子宮收縮不良引起的產后出血。
每4小時測量生命體征并記錄,觀察有無心動過速、冷汗、面色蒼白、饑餓感、惡心和嘔吐等低血糖表現。詳細記錄產程中飲食入量鼓勵病人少量多次進餐,適當增加入量,預防酮癥酸中毒。
1.4 妊娠期糖尿病圍術期護理
糖尿病孕婦有多行剖宮產結束妊娠。在105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中就有98例是行剖宮產結束妊娠的。然而,妊娠末期或臨產前孕婦體內產生強烈的抗胰島素作用,孕婦抗胰島素的能力也有所加強,剖宮產前后的進食水,剖宮產過程中的失血、失液,以及產褥期的內分泌改變,都會使血糖產生很大波動。使飲食不易恒定,因此,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在剖宮產前后的護理也同樣重要。
1.4.1 對于擇期手術,盡力縮短手術前進食時間。術前晚餐進半流質飲食,睡前進食一次牛奶,禁飲6小時。并做好手術野皮膚準備(備皮)。修剪指甲。術前半小時遵醫囑使用術前抗生素,并用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
1.4.2 術后護理[4] ①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心電監護,監測生命體征變化,每15-30分鐘床邊巡視一次,仔細觀察陰道流血情況,腹部傷口滲血情況及子宮收縮情況。②血糖監控:手術當天每2小時測血糖一次,平穩后每天監測五點血糖,遵醫囑準確配制葡萄糖與胰島素的比例,使血糖維持在5.6-6.0mmol/L,一般術后24小時胰島素用量為原劑量的1/2。應用胰島素期間嚴密觀察有無心悸、面色蒼白、出冷汗等低血糖癥狀。防止低血糖及酮癥酸中毒的發生③剖宮產術恢復期,我們主張總熱量稍高,1日4餐,因蛋白質的營養與剖宮產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每餐必供給雞蛋等,其余由脂肪、碳水化合物供給,食譜恢復到產前狀態。
1.4.3產褥期護理 產后由于胎盤娩出,胎盤分泌的雌性激素、孕激素、胎盤生乳素激素的迅速下降,故產后24小時內胰島素的需要量約為原用量的一半,加之產后失血,體液丟失,很容易發生低血糖。在產后24小時內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每4小時記錄生命體征,觀察有無面色蒼白,心動過速等低血糖的表現。
1.4.4預防感染糖尿病孕婦血糖高,白細胞吞噬能力受抑制,抗感染能力降低,而血糖、尿糖濃度高,有利于某些細菌的生長,以發生各種感染,如泌尿生殖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等,尤其是霉菌性陰道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白細胞的吞噬及殺菌作用明顯降低,加之尿中多糖,產程中反復的陰道操作,術后保留尿管,使妊娠期糖尿病產婦易患生殖系感染,傷口和口腔,皮膚感染。嚴格無菌操作,產后觀察病人的體溫變化,術后尿管保留不超過24小時,囑患者多飲水,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每天堅持早晚選用軟毛牙刷刷牙,餐后用口潔瀨口,每日用0.5%碘伏液抹洗外陰2次,并指導產婦隨時更換會陰墊以保持外陰的清潔。并教會產婦正確觀察惡露的量及排出物的性狀,必要時保留會陰墊檢查。如有惡露量多伴臭味時應立即報告醫生。指導產婦保健知識,預防乳腺炎的發生。并密切觀察產婦的體溫變化[7,8]。
1.5新生兒護理由于母親血糖高會給新生兒造成嚴重影響,從醫學的角度,主要表現有[5,6]:巨大胎兒、先天畸形、胎兒宮內營養不良、新生兒低血糖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等。因此對新生兒的觀察與護理也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主要采取的護理措施有:①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兒抵抗力低,均應按早產兒護理,娩出后立即清理呼吸道,注意保暖,室溫保持在24-27℃防止體溫過低增加新生兒耗氧量。所以24小時要嚴密監測血糖、血鈣、血鎂,注意有無低血糖、低血鈣、高膽紅素癥、呼吸窘迫綜合癥等發生。生后24小時內每4小時記錄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觀察新生兒面色,吸吮能力和肌張力。
②孕婦高血糖直接導致胎兒高血糖,引起胎兒高胰島素癥,新生兒出生后立即中斷糖的供給易發生低血糖。為預防新生兒低血糖對腦細胞的損害,生后2-4小時常測血糖,生后2小時開始常規口服10%葡萄糖水每次10-30ml,以后每2-3小時服一次,連續24小時,使新生兒24小時血糖水平達2.7mmol/L,及時靜脈補液。生后第二天口服葡萄糖水量逐漸減少,至第三天停止,同時每日監測血糖尿1-2次,連續2天;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分娩的新生兒,由于新生兒的肝臟發育不理想,因而不能及時排除膽紅素,黃疸會非常明顯,并逐漸加重,有時會造成嚴重后果。每日皮測膽紅素1次。
1.6出院指導
根據產婦的不同情況,幫助其制定自我護理計劃及支持系統提供幫助的計劃。指導產婦隨診。妊娠期糖尿病的產婦在以后發生顯性糖尿病的機會明顯增加。對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絕大部分可迅速恢復到正常水平,但產后42天應進行葡萄糖耐量的檢查。如結果陽性,建議由內分泌科治療,正常者需每年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發現。
2總結
通過對10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觀察護理。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指導,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及體育鍛煉指導。并指導其正確使用胰島素。并在孕期、分娩過程及產褥期嚴密觀察監測生命體征及血糖變化。及時發現產婦低血糖表現。加強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產褥期自我保健。對新生兒按早產兒護理。無一例發生酮癥酸中毒及圍生期死亡。新生兒無低血糖及感染的發生。
3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和遺傳、不良生活習慣、肥胖、缺乏運動有關,對胎兒的發育及母嬰的生命安全均有巨大的影響。文獻報道[10],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巨大兒的發生率是非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10倍,畸胎發生率是非妊娠期糖尿病的4-10倍,圍產期死亡率為4%-10%。糖尿病孕婦的受孕率低,流產率高,妊娠期合并癥發生率高。在妊娠的不同時期,糖尿病的影響有所不同。早孕期孕婦血糖高,可使胎兒畸形率增加,自然流產也增加;中晚期高血糖,可能通過胎盤引起胎兒高血糖,相繼發生胎兒高胰島素血癥,進而導致胎兒過度增長,呈現巨大兒增多。這些胎兒出生后易發生新生兒低血糖;妊娠晚期胎兒宮內缺氧增加,嚴重者可誘發酮癥酸中毒,甚至昏迷。
本研究對10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實施嚴格護理和觀察,總結出對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做好心理護理,消除其焦慮與煩躁心理,積極配合醫師,堅持飲食治療和運動療法,正確使用胰島素治療,預防低血糖和感染的發生,堅持監測血糖,使孕婦愉快的度過孕期,達到良好的效果。并保證了母嬰平安。
【參考文獻】
[1]韋有吉,沈鏗.婦產科學.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3-135.
[2]熊禮會,雷瓊.陳供祥.糖尿病患者腹部手術后消化道功能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5):350-351.
[3]何國平,喻堅.實用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2-136.
[4]鄭懷美.婦產科學.第3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155-157.
[5]周晶,王專.現代糖尿病診治與預防[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68-175.
[6]胡宇玲.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報,2008,29(7):890.
[7]黃秀美.妊娠期糖尿病的心理及護理[J].福建醫學雜志社,2007,29(6):166.
[8]郭鳳娥.妊娠期糖尿病早期護理干預[J].實用預防醫學,2008,15(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