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范文
時間:2023-10-30 17:55: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東西方文化;差異;創新;創業;融合
一、文化的概念、層次及東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概念及層次
根據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1871)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包含知識、信念、藝術、法律、道德和作為社會一員的人這個個體所獲得的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道德等人所創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對群體內人們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方式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首先,文化具有群體共性和普遍性。它廣泛存在于社會群體的各個層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種長久的歷史積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因而它對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響全面、深刻而且長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導向性,它是群體中人們判斷是非與優劣的標準。[1]
社會文化決定著人們的思維和言行。一個民族的行為,就是這個民族文化的具體化和物質化。東西方的價值觀、文化、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存在極大差異。
同時,文化的內容是不能遺傳的,是通過后天學習而來。人們習慣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習得的交往準則、行為規范、價值觀,總是把自身文化作為參照標準去理解、評價其他文化,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從而妨礙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溝通與交往。
研究者們對文化的層次劃分有各種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蔥模型”:表層稱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裝、建筑,語言等,人的肉眼易見,就像洋蔥的皮;中層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種文化里,人們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該文化大多數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層是核心層,即價值觀(Values),指人們所理解和相信的關于真、善、美的觀念,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難理解的部分。[2]
(二)東西文化的差異性
1.價值觀的差異
東西文化在價值觀上存在著諸多區別,且有著本質的不同。例如,在人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文化認為人性本善,強調天人合一,西方則認為人性是善惡的結合體,強調人控制自然;對于時間觀念,中國文化珍惜過去,西方則重視未來;在社會活動,中國文化重視身份,西方文化則重視所作所椋輝諫緇峁叵搗矯媯中國文化講究上下等級觀念,而西方注重個性和個體性。
2.思維模式的差異
上文提到東方文化講求天人合一,表現在思想意識、思維模式方面就是傾向于整體性、綜合性和垂直感,體現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就是按時間和事理發展順序先因后果、從前往后、由小及大,由整體再到具體和局部。
西方思維模式將人與自然分離開來,崇尚“人物分離”,征服和改造自然,比較講究理性。西方思維主要表現為習慣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維和重形式邏輯的思維以及求精確的語言觀,在語言表達方面,先概括后分解,先總結后列舉,從結果追溯到原因。
二、東西方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在世界不同文化中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并不斷為世界其他文明學習和借鑒。兼容并蓄、和諧思想、人本精神、辯證思維等,這些都對建立創新型國家有積極作用。[1]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創業有著積極的影響。例如,傳統文化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引導大學生確立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創業態度;傳統文化崇尚誠信經營,重視構建公平競爭商業準則,對今天創業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豐富了其內涵。
當然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重義輕利”、“重士輕商”等思想嚴重影響阻礙了創業者的創業意愿。同時,傳統就業觀念根深蒂固,挫傷創業動力意志。長期封建歷史條件下,某些價值標準和核心追求帶來的影響是泯滅個性和扼殺創造性,從而形成了諸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學而優則仕”等封建專制意識濃厚的就業觀念,對此我們應該堅決摒棄。
(二)西方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進取和民主法制,重視發展和個性化。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為主,強調嚴格的制度、理性決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等等。在對人的行為的研究上,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放在對物和組織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
以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美國的文化為例,主要內容有強調創新、創業和主張積極嘗試的文化;容忍缺陷、寬容失敗與多元化的價值觀;以及誠信基礎上的合作創新文化等等。同時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奉行個人財產的保護和利益為上的宗旨,在創業時更加注重利益的獲取而忽視了創業風險,往往因一味攫取利益而忽視了其他重要的因素。
三、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發展趨勢和創新文化建設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美國家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當今世界兩大主流文化,兩者因起源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的進取和民主法制,重視發展和個性化;而東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強調的是關系的協調,重視家庭和群體的利益。
表現在管理思想上,西方文化體系下的管理是一種制度化的管理,存在“管理有余,領導不足”的情況;而東方化體系下的管理,缺乏規則,失去了管理的科學性。[3]兩種思維和管理體系各有優勢,側重的角度不同,他們是互補的、兼容的,只有相互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施行管理,東西方文化思想的發展趨勢是在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創新。
全球化是東西方文化融合與創新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差異和沖突,為融合創造了條件。因為差異導致的互補性產生了融合創新的基礎,而差異越大,在客觀上存在著互補性和融合的傾向也越大。
所以東西方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是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規融入到東方的文化中,使東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規范;西方也把東方文化中的對群體利益的關注和關系的協調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規范中更加人性化,這樣文化的發展就更加能適應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
研究者指出人類社會的一切創新活動都是深深根植于社會的文化氛圍之中的。在創新的各種要素中,文化是各種層次創新體系的靈魂,具有最終的影響力和決定力。長期看,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包含制度建設在內的優良創新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提高創新能力的關鍵。[1]隨著我國踏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征程,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創新文化顯得尤其重要。
當代大學生們受到來自東方的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雙重熏陶,作為創新創業群體的中堅力量,如何順應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趨勢,加強思考,從而為自身創業意識、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四、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思想的啟示
(一)文化傳承和融合中的一些存在問題
文化作為創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創新創業活動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同文化環境下的創業活動互不相同。[4]因此,忽略文化差異的創新創業注定是要失敗的。
在文化融合的趨勢中,研究者們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巴斯?。?014)指出傳統的中國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價值觀中的諸如“尊重權威”、“順從”等思想的影響,與典型的企業家思想價值觀不相契合。中國的教育體系是儒家思想的產物,與有效的企業創新教育所需的方法并不相吻合。[5]
與此同時,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不是做得很好。通過我們的調查和訪談發現: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和過程中,現代化的思想和理念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在他們的認知觀念中有逐漸淡化的傾向;同時,課堂教育作為大學生獲得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社會環境日益多元化,使他們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的關注越來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但沒有與自身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沒有將其內化為行動。
反過來,西方企業在東方文化環境下的生存,一定要考慮到文化差異性下的特定文化環境。巴斯?。?014)指出,培養未來的企業家必須緊緊圍繞對特定民族和地方文化的聯系和探討。若無對中國消費者文化的深刻洞察,美國本土企業成功的模式在中國是無法被輕易復制的。[5]
張驍等(2006)研究者指出:正如知識的創新來源于不同知識的相互碰撞一樣,如果不存在文化差異,文化的融合創新是不可能發生的,文化沖突是文化融合創新的根源及動力。文化沖突的發生同時也帶來了創新的機遇,因此為了實現文化創新就必須直面文化沖突現象,正確對待和處理文化中的沖突和矛盾。[4]
(二)東西方文化融合對創新思想的啟示
1.“取長補短”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途徑
研究者指出一國的創新文化與傳統和社會大環境密不可分……發達國家在創新文化方面有很多可取之處。我們應在揚棄的基礎上大膽采取“拿來主義”的策略,遵循以我為主、兼收并蓄、融和提煉,螺旋上升的原則來逐漸優化我們的創新文化。[1]
對于可取之處應積極借鑒,結合自己的特點加以整合,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新的文化思想。比如在人的行為的研究上,西方文化體系下的管理主要放在對物和組織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從理性思維出發。而東方文化影響下的管理則強調人的社會性,往往是由道德在約束人們的行為,缺少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執行體系,缺乏契約精神。所以若將西方的理性思維與東方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相結合,加強對人的研究,應該會起到很好的互補作用。
2.跨文化管理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傾向和趨勢
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創新在企業的跨文化管理中表現尤為顯著。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為主,強調制度、理性決策,重程序、重法理。而東方文化中,管理則是以“情”為主,注重發掘人的內在的價值和積極性,對制度管理較松懈,重態度、重情理,理性精神不足。[3]
在今天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現代西方企業很注重社會效益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穩定,而東方文化下的企業也重視強化競爭機制,強調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缥幕芾頃沟脰|西方文化的融合創新在實踐中得到加強和提升。
五、結語
Y合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趨勢,當代大學生應加強思考,把握好創新文化的關鍵環節,即對不同文化差異和沖突的認識,加強對文化差異和沖突的性質及類型的認識,判斷其發生領域、涉及層面以及造成的影響,從而正確選擇處理文化差異和沖突的對策,為自身創業意識、思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更好條件和機遇。
參考文獻:
[1]吳金希.創新文化:國際比較與啟示意義[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51-152.
[2]孫洪義.民族文化對國家創新能力影響的元分析[J].創業創新管理國際期刊,2009(10).(3/4),353-360.
[3]張浩.東西方管理理念融合的理論與實踐[J].南都論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4(2).
篇2
關鍵詞:隱喻;文化;共性;差異
引言:古往今來,學者們對隱喻的研究源遠流長,但傳統的隱喻研究主要限于把隱喻當做一種普遍的修辭手段。隨著認知科學的興起,人們認識到隱喻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現象,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有力工具。美國著名認知學者萊考夫在其巨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外一種食物的方式?!比R考夫和約翰遜還認為,隱喻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不但在語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動中。我們賴以進行思考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在本質上也基本是隱喻性的。
一、隱喻與文化
文化是一個自成體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個民族語言、知識、信仰、習俗、法律、藝術、道德、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的集中表述。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傳承,文化具有民族性。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而隱喻,作為語言的重要表達方式,更能反映文化的共性與個性。
萊考夫把隱喻看做是人們思維、行為和表達思想的一種系統的方式,即隱喻概念。隱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為一個系統的、一致的整體。在東西方文化中,蘊藏著大量的隱喻性文化內容。本文擬以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為例,探討英漢民族文化在隱喻中的體現,以有助于隱喻研究的深化。
二、隱喻是文化的集中反映
隱喻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的體現,是語言中與文化聯系最緊密的部分,而且最能反映各個民族思維的相似性與差異。從東西方隱喻性語言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窺視英漢民族隱喻文化的異同。隱喻是人們用一種事物來認識和理解另一事物的認知方式,它體現了人類思維的共性特征。而人類認知經驗的共性和他們賴以生存的客觀世界本身的相似性又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理解隱喻現象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因此,盡管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差萬別,但基于共同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積累,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隱喻便有可能重合,形成所謂的“共識文化”。
在東西方文化中,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人們通常將時間比作金錢,因為金錢是一個比較具體的、為人們所熟悉的事物,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隱喻的實質就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所以英漢民族都用“金錢”的概念來隱喻“時間”。在英語中,TIME IS MONEY 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隱喻,由此派生出很多的隱喻表達如a waste of time(浪費時間), buy time(購買時間), budget time(預算時間), cheat time(欺騙時間), cost time(花費時間), kill time(消磨時間), murder
time(虛度時間), save time(節省時間), sell time(出售時間),
spend time(花費時間), pass time(渡過時間), use time(使用時間)等等;在漢語中也有諸如花時間,擠時間,用時間,把握時間,節省時間,浪費時間,消磨時間,虛度時間,珍惜時間,抓緊時間,時不我待,時過境遷,歲月不待人,寸金難買寸光陰等種種隱喻表達。在TIME IS MONEY這個概念隱喻中,英漢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生活經歷正是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把金錢比作時間的原因。這種隱喻的重合現象也是人類具有共同認知共性的反映。
隱喻,如同語言,也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背景之中。英漢隱喻中隱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差異,常常會引起東西方的文化沖突,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痕跡。狗是我們熟悉的動物。在英漢語言中,有很多關于“狗”的隱喻。由于兩個民族對待狗的態度有異,兩種語言中狗的隱喻意義也大相徑庭。西方人視狗為人類忠誠的朋友,所以英語中關于“狗”的隱喻意義多含褒義,如a faithful
dog(忠誠的人)、a lucky dog(幸運兒)、be top dog(重要人物)、old
dog(行家)、put on the dog(炫耀,擺闊)、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狗不亂吠)、Every dog
has its lucky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 等等;恰恰相反,在中國文化中,狗是卑賤的動物,中國人傾向于用狗來比喻壞人壞事,如走狗,狗東西,狗頭軍師,狗仗人勢,狼心狗肺,雞鳴狗盜,喪家之犬,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等。這種隱喻文化差異體現了英漢民族對待狗的完全相反的價值觀和文化心理。
東西方文化在英漢隱喻性語言中體現出了鮮明的共性特征,這種語言現象的普遍性是人類具有共同認知方式的有力佐證;而英漢民族又分屬于東西方不同的文化,隱喻性語言又體現了其獨特的文化差異。因此,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認知方式,隱喻是文化的集中反映。
結語:綜上所述,隱喻普遍存在于文化中,是文化的集中反映,又隨著文化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這一命題已在分析中得到了印證。隱喻的普遍性體現了英漢語言的共性,而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對英漢隱喻文化的研究可以揭示隱藏在語言現象后的語言本質,透視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從而更好的了解東西方文化的異同,為跨文化交流掃清障礙。同時,在認知語言學的框架內從語言對比的角度探討英漢隱喻文化也有助于隱喻研究的深化。
篇3
關鍵詞:語境文化;跨文化交際;交際風格;差異
一、 前言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當兩種不同文化交際者交際時,由于交際雙方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環境與背景各異、思維方式和交際方式有別,人們會對同一詞、同一句話、非語言行為和事物產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聯想和不同的所指意義,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解也就在所難免。因此,要有效進行跨文化溝通首先要理解不同文化的模式及溝通方式。
二、不同語境文化的行為特征
文化的有效溝通是依靠理解語言表達還是靠理解語境,這是一個與文化相關的問題。美國著名人類學家Edward Hall對跨文化的有效溝通作了精辟的論斷,他將交際過程分為強語境文化和弱語境文化。
強交際語境文化強調以間接方式表達思想、觀點和交流內容,直接表達不僅會顯得太唐突,草率,還會給人留下做事不認真,決策不慎重的印象,尤其在討論問題、提出不同觀點或向對方提出請求時,強交際語境文化交際者言語表達婉轉、含糊,擔心會冒犯對方或讓對方丟臉。強交際語境文化要求聽者根據交際語境和說話者的非語言表達理解交際內容和說話者的言外之意,因為強交際語境文化認為,理解說話者的言中之意及言外之意是聽者的責任,而不是說話者的責任。強交際語境文化有如下幾大特點:“我們”為主;螺旋式邏輯思維;間接交際方式;地位趨向方式;語境為基礎的理解;理解責任在聽者。強交際語境文化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墨西哥等。
弱交際語境文化強調通過語言表達進行溝通與交流,所有信息或觀點都反映在語言表達之中,而且表達方式直截了當,毫不含糊。任何人想通過暗示方式、間接方式或非語言方式進行溝通與交流不僅達不到溝通目的,還會被認為是在回避問題,甚至也會被認為是一種不誠實的行為。在弱交際語境文化國家里,溝通的目的是彼此交流信息,因此發話者有責任讓聽者正確理解其語言表達內容,所以他們說話直來直去,說話內容都在言語之中,毫不掩飾。弱交際語境文化的特點是:“我”為主;線形邏輯思維;直接交際方式;個人趨向方式;語言為基礎的理解;理解責任在發話者。弱交際語境文化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等。
兩種不同的文化決定了不同的交際方式,也正是這種不同的溝通方式導致跨文化交際失誤,不同語境文化溝通者在交流時會發生交際障礙,也容易產生誤解。
三、東西方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東西方文化語境的差異導致了東西方交際方式的差異,根本原因在于東方文化注重維護群體和諧,強調社會等級制度,而西方人更注重個人利益至上,淡化社會等級制度。這些差異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東方交際中的文化特點
東方文化中的等級觀念、身份觀念很強,言談舉止非常注重禮貌,以此體現雙方在地位等級上的差別;東方人注重意境,語言表達含糊,常常給人欲言又止的感覺,這就要求聽者依靠說話時的語境來理解說話人的意思,而且東方人常常把沉默當作一種回應的方式,所以有時在交談中甚至還要考慮說話人的神情舉止,以便做出正確的推斷;東方人重視面子,說話往往迂回婉轉,尤其是當與對方意見有分歧時,語言更為隱諱含糊,有時因為擔心傷和氣,傷感情,對有些話甚至避而不談,以求一團和氣;東方文化重集體負責,如果是在商務談判桌上,東方人會想好了再說,因為一個人的發言代表的是一個團體的意見,說話人比較謹慎;東方文化在矛盾面前往往采取回避或者拖延態度,靜觀事態發展,有時會因此而延誤解決問題的時機。
2、西方交際中的文化特點
篇4
關鍵詞: 中西文化 文化沖突 跨文化交際
一、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背景及其定義
近年來,隨著國際間經濟、貿易一體化的增強,國際合作的持續加強、跨國公司地位不斷鞏固,各國之間的文化交際、友好往來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強。如何在不同文化間進行有效、恰當的交流逐漸成為世人所關注的焦點。此外,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地位不斷得到提高,以英語為主導的外語專業也隨之成為高校熱門專業之一,大學英語和各門外語課的重要性也正逐步得到了國內教育界的重視。對于外語教學而言,學生學習了一門語言,并不意味著他們一定能有效地將其運用到與目的語國家人士進行有效的交流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成為了大學英語及其他外語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跨文化交際,以此來減少文化沖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證在各文化間進行有效的交際。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跨文化交際。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定義,通常認為: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它是一門邊緣性學科,與其交叉的主要學科有人類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化學、語用學、民俗交際學、哲學和符號學等。(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1997)
二、中西文化沖突的實例
眾所周知,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在進行交流時,除了語言方面的差異外,還存在著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的差異。下面列舉一些文化沖突的實例:
對于同樣一個物體或概念,在一個國家可能象征著吉祥、幸福;而到了另一個國家它可能變成災難、厄運的代表。比如中國人偏愛“龍”,視其為吉祥的動物,因此在喜慶時節,街頭巷尾舉行舞龍表演,龍燈展出等。婚慶的場合,按照中國人的傳統,也會將新房貼上龍鳳的圖畫,象征婚姻的喜慶。甚至中國古代的君主帝王等也將自己視為是“龍”的化身。然而,如果我們對西方文化稍有了解就不難發現,“龍”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原型是“恐龍”(dinosaur),因而“龍”(dragon)這一動物,在西方總是被描述成身強體壯、爪牙堅硬、眼中充滿邪惡、騰云駕霧、嘴里噴出熊熊的烈火。這樣一個動物,在西方人的眼中幾乎沒有什么好的象征含義,往往代表著邪惡、災難。
此外,對于一些相同的數字來說中西方同樣存在不同的偏好。中國人,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偏愛數字8,因為它和“發”諧音,被視為發財的意思;而數字4,由于發音和“死”相似,所以遭到人們的厭惡。這兩個數字在西方文化卻沒有什么額外的含義,也不會給人其他的聯想。數字13,對中國人來說并沒有什么特殊含義,但在西方國家,由于受基督教的影響――耶穌殉難時的最后一次晚餐是13人,因此西方人對于這個數字是十分厭惡的。在酒店賓館里,樓層的設計會避開這一數字,在西方高層的建筑物里,12層以上就是14層或者用12-B,14-A來表示;此外,房間號也是盡量避免使用以13為房號的數字。
中西方文化間的沖突除了體現在圖像、數字上,還體現在語言結構方面。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流時,除了感到己方的語言同交際對方的語言存在語音、書寫等表層方面的差距外,還會感到對方使用的語言在表達、語氣等深層結方面,也同自己的語言存在著天壤之別。
比如在和外國朋友聊天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碰到沒有聽清楚對方的哪一句話,或者哪一個詞的情況。這個時候,為了避免理解上的差異,我們也許會問對方“你能重復下剛才的話嗎?”在漢語里,我們會說“什么?”但是如果把“什么”的對應詞“what”放在這樣的語境來詢問對方時,按照西方人的思維,外國朋友可能會覺得你是在命令或是訓斥他,而不是用客氣的語言來詢問剛才的話。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在色彩方面,中西文化也有不同的偏好。紅色在中國象征著吉祥、喜慶。所以新婚夫婦會身著大紅色的衣服,新娘子的頭上會罩著紅色的蓋頭,新娘的化妝也是以鮮艷的紅色為主調。然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紅色是血液的顏色。它暗示流血、厄運等。在西方,新娘結婚時,絕對不會用紅色作為自己的婚紗,取而代之的是選擇白色作為婚紗的顏色。原因在于白色在西方人的眼里象征純潔、清白,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娘新婚前的身份。白色在東方,尤其古代的中國,傳統上來講,白色象征著死亡、喪事。將白色作為婚紗的顏色,是無論如何讓祖先也想不到的事情。只有在吊喪或人死之后,人們才會身著白色。(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國也開始流行西方白色的婚紗,這一點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滲透、影響。)
中西文化方面的沖突還體現在會話交流方面。中國人見面時,會禮貌地尋問對方“你吃飯了嗎?”這樣的話如果用來詢問外國朋友,他會覺得你是在詢問他的隱私,或者會被理解成是在邀請他一同吃飯。同樣,在國外尤其是在英國,對話常常以詢問天氣開始“Lovely day, isn’t it?”不了解這一現象的人,初到國外的時候,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明明是下著大雨,對方為什么還說“Lovely day”呢?這是由于不了解文化差異,便會回答“No, it isn’t.”從而造成了雙方誤解的尷尬局面。西方人在對方打噴嚏之后,往往說“Bless you.”實際上是 “May God bless you a healthy body.”的省略形式。因為在他們看來,打噴嚏是身體虛弱的表現,因此他們會為你祈福上帝保佑。不了解這一習俗的人,在面對對方所說的話,往往會覺得不知所措。
三、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沖突數可謂舉不勝數。那么,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在此我們按照價值觀、世界觀、民族性格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來做個分析和歸類。
1.價值觀念系統的差異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系統,它告訴人們什么行為是社會所期望的,什么行為是社會所唾棄的,學者們把這套系統稱之為價值體系或價值觀念。東方人的觀念是“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則主張“天人分離”。這種不同的價值觀念造就了東西方人在人與人交際中,文學作品里及哲學主張等都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行為準則。
2.世界觀的不同
世界觀是指人們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人們如何看待人與世界關系的觀念??偨Y來說,東西方人在世界觀上最大的差別在于:東方強調統一、和諧;西方強調分離、獨立。
3.民族性格的不同
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格也塑造了他和其他民族在進行交流時的不同特征。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以人和人為中心,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如何做人,人和人之間關系的協調,以及順應自然成中華民族的整體精神。西方人主張去客觀地看待世界,乃至改造世界。
4.思維方式的不同
東方人,又以中國人和日本人為代表,習慣“歸納式”的思維方式。所謂“歸納式”思維方式指的就是講話人總是先陳述原因、背景,以便使對方有個思想準備,引起對方的同情和理解,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要求。(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1997)而西方人習慣“開門見山”直截了當的思維方式:他們總是先陳述具體事實,再交代其原因、條件等。
四、文化沖突的應對策略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東方和西方在文化的根源存在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在交際時尤為突出。為了確保和外國文化進行有效、友好的交流,我們有必要去學習、認識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交際時盡量去避免這些差異,――這些也正是跨文化交際學科研究的重點。
總的來說,我們應該盡量在交際過程中,尊重對方文化的特點,尊重對方。交際時采取積極的態度。向對方表示感興趣,從而建立一個好的交際前提和基礎。其次,在涉及到己方觀點的時候,我們要盡量采取描述性、非批評性和非判斷性的態度;這一點要求我們盡量避免以自己民族的標準來衡量交際對方,避免交際的誤解或傷及對方感情。除此之外,我們在交際時,應盡可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同樣的問題,如何處理才能給對方帶來愉悅。
這些方法歸結到實處,就是我們在學習外語的時候,要盡可能的去區分目的語國家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差別。在學習語言知識之外,要盡可能地去了解國外風土人情、民族特點等。除此之外,廣泛地閱讀外國原著、欣賞外國電影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最后,中西文化間的沖突也留給外語教學很多啟示。作為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地給學生傳授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能只傳授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將詞匯、短語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講解。碰到英漢翻譯練習也要注意講解東西方思維的不同,啟發學生在翻譯時加以注意。
參考文獻:
[1]Marry & Charlotte. etc. The Humanities Cultural Roots and Continuities[M].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and Toronto: D.C. Heath and Company,1993.
[2]Ron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Tannenbaum, Edward R. ed. A History of World Civilizations[M]. New York, London, Sydney, Toronto: John Wiley & Sons, Inc.1973.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 [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林雪蓮.論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J]. 科技視野, 2007,(6).
篇5
【關鍵詞】文化;思維差異;跨文化交際;全球化;個人主義
一、前言
差異無出不在,它們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看待世界的眼光。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差異從民族誕生起就已經出現了。二十世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將所有的民族變成了“全球村”。全球化是一個融合的過程,不但但是金錢和商品--而是世界人民的不斷融合??缥幕浑H不可避免,也是必不可少的,當摩擦和障礙出現的時候,問題也就呈現了,等待我們去解決。文化會影響人們看對和理解世界的眼光,毋庸置疑,不同的民族在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不同的中西方思維。西方文化的意識形態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意識形態更加注重直覺感官——這同樣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思維特征。作為中國傳統發文化影響的結果,中國人常常看重直覺,倚重學習過程、經驗和感覺,以及在交流中通過直覺“以己度人”。為了減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礙,毋庸置疑,這需要我們深入的探討中西方思維的差異,從而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技巧,減少跨文化交流中的摩擦。
二、思維差異的根源及表現
1.差異的根源。美國學者David Brown認為,“文化是特定地理區域的人們共同的信念、習慣、生活模式和行為的集合體”。文化差異是思維差異的原因,東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文化系統是兩種獨立的系統。東方文化的根源主要來自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文化均發源于河流。在中國,母親河是黃河,而在印度母親河是印度河。中國文化淵源流長,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在中國的唐朝,中國文化逐漸傳播到日本,融入到日本社會,甚至重塑了日本文化。雖然和中國文化屬于不同的國度,卻仍然屬于同一系統。兩條母親河誕生了東方的文化,而另外一種文化卻誕生于波希米亞平原,這一文化發展成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化,這兩種文化是歐洲文化的基礎。就像東方文化,歐洲文化穿越了河流。由于地域等原因,中西方文化在最近的幾個世紀很少交流,所以它們仍然屬于不同的體系,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2.思維差異的表現。西方文化基于個人主義而不是集體主義。例如,在美國,你同樣可以談論個人的權利,而非將社會凌駕于自己。在中國有明顯的不同,社會和家庭凌駕于自己之上。西方文化是以冒險和探索精神為基礎的。西方人喜歡發現新事物,發明和拓展。例如,蹦極在西方文化被認為是普遍的行為,但是在中國你將很可能發想沒有人做這樣一件事。西方文化以科學為基礎,這種文化嘗試著解決人民和自然的關系。西方世界使用法律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在中國的近代卻很難發現中國適合的法律,兩千年來,中國是一個以人情為基礎的國度而非法律。西方用上帝和宗教來解決人類和思想領域的問題。一旦問題發生,首先做的可能是向上帝禱告。
中國文化以集體主義為基礎。中國人將國家和家庭置于自己之上,中國文化以人文主義為基礎,為了解決人和自然的關系,中國人一直努力做到天人合一,為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國人主張中庸之道,為了解決人和思想的問題,中國人強調修身養性。中國人擅長平衡和中庸,即人們通常不主張走極端,平和的心態總是被強調,中國人對天地有一種敬畏之情,即敬仰天地,思鄉懷土。
價值是關于什么是對錯,什么是正常與非正常的,什么是正確與錯誤的。價值通常被一系列的因素所影響,例如家庭,媒體,學校,宗教,民族等。中西方文化之間世俗的差異導致了價值觀的差異。中國人注重集體主義而西方人則側重個人主義長達數世紀。西方人給出的個人主義的定義與中國人思想中的個人主義完全不同。換言之,中西方用截然相反的觀點來看待個人主義。
三、跨文化交際中沖突解決方法
交流是相互的,所以影響也是相互的。他們能理解我們所表達的思想和文化嗎?它們的回答能表達他們的思想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會給我們交流一些提示。挑戰在于全球化的浪潮下,誤解常常發生,尤其是當不同的文化差異出現在跨文化交際中,誤解導致沖突,而沖突嚴重影響跨文化交際的進行。中西方在是一個地理差異,同樣也是一個文化概念的差異,所謂的思維模式意味著人們自覺不自覺的運用特定的方式來思維,并解決問題。思維模式與民族文化密切相關,思維差異在某種程度來說起源于國家的思維差異。
1.深刻了解中西方思維差異的方式。我們不能否認差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征,也只有先通過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及特征才能逐步了解這個國家。所以我們不能說這種文化是好的或者壞的。平等與互相尊重對于每種文化都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學會協調對于同一種事情的不同思維甚至是同一人,同一個世界。我們說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每天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來往往。當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城市,同一片臨近地區,思維差異都越來越明顯,我們應該盡力避免沖突的發生我們需要掌握更多的關于其他文化的基礎知識,從而不至于誤解他人的行為和習慣,雖然在文化領域中不存在正確與錯誤之分,但卻有更先進或者更適合的區分。當然我們不能完全拋棄自己的文化接受另一種文化。甚至文化對于地球的歷史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所以我們應該去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來完善自己。也就是說當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我們能夠更了解雙方的文化,從而讓交流順利進行。
2.跨文化交際意識。在溝通的過程中,由于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背景的差異,通常我們為了減少交流的誤解首要做的事情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雖然文化和交流模式之間的差異,文化的共同點不應該被忽略,因為能用共同點來融化差異,消除摩擦??缥幕浑H意識對于加入到跨文化交際異常重要,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跨文化交際中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利用現行教材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例如通過中外文化交流史,西方文化概論,外國文學史等書籍,通讀這些教材可以掌握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習俗,這為我們了解中外文化知識提供了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料。
四、結語
通過對比中西方思維的差異,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是一種人性文化,注重人本身和正義,重感性輕理性,喜歡附和他人,強調處事做人中庸;而西方文化注重科學,重物質輕精神,重分析輕感性,強調個人的重要性。學習一門外語并不單指學習語言本身,還包括文化、思想、習慣和價值觀等。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該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充分了解兩國的文化及思維差異,掃清障礙,讓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孫曉凌,汪北華.從思維方式差異看中西文化差異[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2).
[2]袁春梅.論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對跨文化交流的影響[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3).
[3]杜云輝.東西方思維差異與跨文化交流[J].中國科技翻譯,2000(04).
篇6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上:學者們常常用辯證思維來描述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用邏輯思維或者分析思維來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歐美人的思維方式。在他們看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包含著三個原理:變化論、矛盾論及中和論。變化論認為世界永遠處于變化之中,沒有永恒的對與錯;矛盾論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對立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本身;中和論則體現在中庸之道上,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適度的合理性。對中國人來說,“中庸之道”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淀,甚至內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與中國人的辯證思維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這種思維強調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認為事物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一個事物永遠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個命題不可能同時對或錯;排中性強調一個事物要么對,要么錯,無中間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也叫分析思維,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像中國人那樣追求折衷與和諧,而是喜歡從一個整體中把事物分離出來,對事物的本質特性進行邏輯分析。
正是因為思維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況下,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人的行為歸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國人強調個人的作用,而中國人強調環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學家彭凱平等人研究了美國人和中國人對兩起謀殺事件的歸因,就發現中國人傾向于把事件歸于周圍的環境,而美國人則認為是兇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結果。
可喜的是,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關于東西方思維差異的分析。通過對五百多名中國人思維方式評定結果的因素分析,發現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從五個維度來衡量:①變化性: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沒有靜止不動的東西;②矛盾性:世界并不是精確和清晰的,而是充滿著矛盾的統一體;③折衷性:中國人喜歡中庸之道,不喜歡做極端的事情;5聯系性: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脫離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⑤和諧性:客觀事物只有與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時候才有意義。至于西方人思維方式的維度,我們和國外的合作者正在進行探索性的研究,不過有許多實證研究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西方人的思維特征符合上述的分析。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
東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其根源是什么呢?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美國著名文化心理學家尼斯比特的觀點。他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發展有著各自的軌跡: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臘的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分析思維為特征;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則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響的東方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辯證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從古希臘和古代中國入手,系統地闡述了東西方思維的產生淵源和特性。
首先,從社會背景上講,古希臘社會強調個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而古代中國社會卻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一種以集體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社會。這種不同的強調重點決定了相應的哲學信念,并導致對科學和哲學問題的不同回答。這些問題包括:連續與非連續性;場與客體;關系和相似性到分類與規則;辯證與邏輯等。
其次,從社會認知系統上講,東西方不同的哲學和認識論在社會歷史背景中建構了不同的心理學理論。中國人生活中復雜的社會關系使得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來關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國人的自我結構是依賴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會關系比較簡單,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體和自身的目標之上。在這個社會認知系統中,社會組織對認知過程有著直接的影響,辯證和邏輯思維就是這種認知過程的特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特性一直保持下來,對生活在現在的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國人的認知以情境為中心,西方人則以個人為中心;中國人以被動的態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動的態度征服世界。
最后,從生態背景上講,中國文化基于農業社會,這種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等級社會,強調等級與和諧;而希臘文明則不完全依賴于農業,由于生態環境的原因,他們對狩獵和捕魚的依賴較大,這些產業對個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與這種生態環境相適應,西方人的思維取向是個人式的,與中國人人際式的取向不同。這兩種思維系統的維持和社會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系:思維系統引領社會實踐,同時社會實踐也強化著思維系統。這一觀點在尼斯比特的“思維地緣學”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體現,尼斯比特認為人類的認知并不是處處相同的,亞洲人的思維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維特性截然不同。
尼斯比特的“思維地緣學”為我們認識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提供了一個選擇,但是這種理解只是一種宏觀上的認識,他所提出的觀點也只是近代地理學派關于文化差異的翻版。我們認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上述差異,還必須對這兩種文化系統做更深入的分析。這種分析應該考慮到歷史、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韌性等諸多因素。
理解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意義
對東西方思維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從更深層次理解兩種文化對人的影響。從理論上講,思維方式研究可以回答一些我們以前難以回答的問題。英國科學史學家約瑟夫·尼德漢姆就注意到,中國人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場”、“遠程作用力”等概念,他們對此的認識要比西方人早1500年。但為什么現代電磁學和量子力學卻由后者提出?心理學家把這種難以解釋的現象叫做“尼德漢姆難題”。很顯然,如果考慮到東西方人的思維特性,這種矛盾并不難理解:西方人強調個體性的作用,在處理客體時,他們會把一個客體從它所處的背景中分離出來,而忽略它所處的環境的作用?,F代電磁學和量子力學的建立都需要對作用力的分解。西方人善于分解和分析,所以他們做到了這一點。
篇7
1.1文化差異影響東西方學生數學成績梁貫成參與第三次TIMSS時,任香港課題組長.在測評中,東亞學生成績明顯高于歐美學生,而這些國家都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文化背景對學生成績有無影響,以及如何影響?為此他進行一系列比較研究,探求內在聯系.2001年他對北京、香港、倫敦數學教師教學態度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除性別、資歷、年齡因素外,仍存在明顯差異,他猜想原因可能來自文化差異[1].而這個關鍵因素,以前往往被人忽視.后來通過比較發現,東亞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認為教師首先是所教知識的專家,教師對學生成績期望值很高.東亞教師數學知識比較豐富,善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傳授大量新知識,內容復雜且較深,講述了大量證明,利于學生從本質上掌握數學.東亞教師強調傳授知識和獲取知識過程并重,認同理解和背誦同等重要[2].因此受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數學教師能力是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之一.2006年在他主持的ICMI第13次專項研究-《不同文化傳統下的數學教育》中指出,學生學習態度、對數學重要性的認識、數學自我概念、經濟條件、教育投入、教育資源對學生成績影響不顯著.東亞各國集權式教育體系、課程資源也不能合理解釋學生成績差異,東亞學生用在數學學習上的時間和西方學生差別不大,包括課外時間和作業.東亞學生在TIMSS等一系列國際數學測試中成績優異,與教師態度與品質、教學方法、教學能力相關,東亞學生謙虛好學、個人努力、大量練習下的理解是保證成績優異的直接原因,而這些因素都與儒家文化息息相關[3].他在研究中國傳統數學觀和教育觀時發現,中國人重視教育,相信個人努力就會成功[4].這促使學生具有積極的動機,在學習上刻苦和堅忍不拔,深深影響著數學學習.2010年他利用TIMSS2003中8年級數據研究表明,以快樂為導向和以結果為導向的動機共同對學生成績產生影響,并對東亞和歐美發達國家作對比研究.儒家文化促進了東亞學生以結果為導向學習動機的變化,利于兩種學習動機協同,使他們的數學成績優于西方學生[5].上述研究表明,文化差異影響數學教師教學態度,進而影響教師能力、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學習動機發生積極改變,使得東亞學生成績明顯優于西方學生.為分析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他實施了一系列跨文化國際比較研究,增進了東西方數學教育理解和交流.
1.2文化差異影響東西方數學教學與學習為深入了解東亞數學教育理論、其特點及潛在的文化價值,他對東西方數學教育作全面比較.他發現東亞數學教育的理論基礎是儒家文化,東西方數學教育特征各不相同[6]:(1)東亞重視學習內容,西方重視學習過程(2)東亞認為理解和記憶同等重要,西方認為記憶是機械學習,提倡有意義學習(3)東亞提倡努力學習,西方提倡快樂學習(4)東亞各國認為考試等外部動機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而西方認為只有激發學生內在動機才利于學生學習(5)東亞重視社會導向,提倡大班化教學,而西方重視個人導向,提倡個性化學習(6)東亞教師是知識豐富的學者,而西方教師重視教學方法運用.教學上,東亞普遍教師主導課堂,強調概念和技能教學,課堂容量大,教師按照一定程序教學[7].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保證了有意義教學的實施.他認為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和學生為中心可以實現互補,不能簡單認為東亞數學教學就是機械的.學習上,家長和老師的期望、考試競爭壓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外在動機,學生相信個人努力的信念,永不滿足的學習欲望,成為學習的內在動機,使得東亞學生數學學習普遍比較刻苦[8].學生認為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并不輕松,不認可“享受學習過程”[9],把學習當作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他將西方提倡的“愉快學習”與東亞提倡的“刻苦學習”進行比較,認為東西方教育者對于學習本身的理解不同.兩種文化對促進在學習中產生快樂的理解、快樂的時機、快樂和滿足的層次不同.西方教育學者認為學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快樂,學習應該是愉快學習,而東方教育學者認為學習應該與艱苦勞動相伴,只有艱苦勞動有結果才有真正快樂和滿足[6].西方愉快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東方以教師和知識為中心,要考慮到文化價值差異.他后來提出“延后快樂”的主張,強調“愉快學習”應建立于刻苦學習獲得成果后,而不是單純上課開心.東西方數學教學和學習都受潛在文化影響,文化差異是數學教育差異的重要因素,這為東西方數學教育相互借鑒學習提供了參考依據.任何教學和學習模式差異都以文化和長期建立的顯性或隱性教育范式為基礎.接受外來模式要看其潛在價值是否與本民族文化兼容,應該借鑒其優點和長處,還要保留自己的優勢.東亞數學教學和學習模式不能“全盤西化”,西方也不能照抄東方模式.
1.3文化差異影響數學教學、課程、教師教育改革對香港的數學教學改革,2005年他根據研究結果發現,香港數學教學內容遠比其他國家深,課堂教學比較連貫且通過推理和論證得到數學結果,與其他國家學生相比學習更加投入.因此雖然華人數學教育飽受批評但學生成績優異,改革要繼承優點并克服不足,而不是盲目追趕世界教育改革潮流,改革要符合自己的文化傳統,還要使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2012年他在比較德國和香港數學課程時發現,文化背景以復雜和間接的方式影響課程實施.他后來指出,美國部分州覺得新加坡數學教育很好,便直接引進新加坡數學教科書,但是結果并不好,他曾經說過“我和很多美國學者講他們這樣是沒用的,因為你可以進口新加坡教科書,但你不可以進口新加坡文化”,新加坡教科書之所以有用,是因為根植于新加坡文化.他指出西方數學教育理念的確有先進之處,但必須謹慎引入,并批評以前的教改沒有分析自身傳統文化優勢.他在比較中國、日本、韓國、英國、美國數學教科書時指出,東方教科書按照知識邏輯傳授內容,西方重視學生個性和學習情境.東方教科書內容選擇注重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西方內容選擇在于發展學生個性.數學教科書反映出東西方文化差異,以及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不同.他提出數學教科書改革中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對于數學教師教育,他尤其注重專家教師培養.他提出儒學影響下的專家教師應具有很深的數學、教學、學生知識,很強的教學能力、鮮明的個性、終身學習的能力,還要具有勤奮工作和充滿責任心等優良品質.專家教師能勝任教育研究、教師培養、學者、考試專家、學生和教師表率多種角色.他指出東亞尤其是中國,根據教師實際需要,利用觀察榜樣教師課堂教學等方法直接有效,這說明專家教師的定義和文化傳統有密切關系.他還指出專家教師培養放在一個體系中,而不是僅僅注重知識、技巧、技能,受教師個人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影響,是個長期過程.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數學教育改革理論和實踐飛速發展,政策制定者們尤其需要選擇適合國情的數學教育改革模式.梁貫成提出用文化差異觀點看待數學教育改革,為改革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據.任何數學教育改革要考慮到它們存在的文化基礎和歷史背景,立足本國實際,甄別吸收他國數學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教師教育改革經驗,制定適合國情改革政策,促進數學教育改革健康發展.
2文化差異下數學教育比較的意義
梁貫成教授提出用文化差異的觀點進行東西方數學教育比較,并實施了10多年相關研究.其理論和研究計劃有深度、新穎、可持續性,影響到對東西方數學教學、課程、教師教育等差異的認識,促進了東西方數學教育交流,適應了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數學教育發展需要.(1)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傳統教育思想受到一定沖擊,但是各國文化、宗教價值觀、社會歷史背景、未來發展目標,都決定著數學教育各自特征.文化差異下數學教育比較研究,促使改革政策制定者重視這種差異,正確認識這些傳統但有效的數學教育體系.(2)各國要提高數學教育質量,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學習別人長處,如美國引進新加坡數學教科書,而亞洲很多國家正在模仿美國數學教材的形式,形成很多研究課題.但是這些學習與借鑒并沒有顯示出哪種方法更適合本國.文化差異下數學教育比較研究,幫助人們全面了解不同文化傳統下數學教學和學習,及數學教學、課程、教師教育特征,對不同文化傳統下數學教育體系優點進行深入研究.(3)文化差異下數學教育比較研究,幫助人們了解不同文化傳統下的信仰和價值觀、歷史、社會結構、社會需求,理解這些因素如何影響數學教學和學習模式、數學課程和評價體系.理解不同文化傳統下教師信念和價值觀如何在實踐中體現,學生信念如何影響數學學習.利于發展全球教育合作.(4)20世紀末,東亞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引擎.歐美歷來把發展教育作為提高其全球競爭力的重要策略,東亞學生在TIMSS中的優異成績引起他們極大興趣,為此加大對東西方數學教育比較研究投入,以深入理解東亞數學學習,重塑本國數學教育.文化差異下數學教育比較研究,適應了政治發展需要.文化差異下數學教育比較研究,對數學教學、學習、提高數學教育質量有現實意義.可以幫助人們深入理解數學教學和學習各層面.對傳統數學教學和學習方式進行反思,用新眼光看待日常數學教學實踐,更好理解各自傳統.還可共享數學教育科研成果,促進實現提高數學教育質量的共同目標.
3國際影響及評價
篇8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個復雜的名詞。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人們每天都在通過與周圍人的交往學習文化。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識、藝術、習俗、道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文化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
文化差異廣泛地說,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文化差別,即指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的語言、知識、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與解釋。造成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差異
人們會因為經濟水平的高低而關注不同問題。例如,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人們在滿足了溫飽問題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質,對安全的欲望普遍較強。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人們主要關心的是吃飯問題。
2.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指不同地理區域由于地理環境而造成的差異,人們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而這些必將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習慣。中國的古諺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說法,說明地理上的差異對文化差異產生的巨大影響。
3.民族差異
由于歷史、飲食等種種原因,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維吾爾族和漢族來說,維吾爾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而漢族人性格溫和,情感不外露。這就形成了維吾爾族人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儀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上與漢族的顯著差異。
4.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戒條,從而影響到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摘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與聯系日益密切,國際商務談判是商務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文化差異問題。文化差異直接影響著談判能否順利進行。從文化的定義入手,剖析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闡述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為如何應對談判過程中出現的文化差異問題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文化;文化差異;國際商務談判
商務談判作為人際交往的一種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會文化的交往與接觸,從而產生跨文化談判。在跨文化談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異必將影響到談判者的談判風格,從而影響到整個談判的進程。因此,從事跨文化的商務活動,就必須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間的聯系與差異。在作談判準備時,更要明了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只有積極地面對這種影響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一、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個復雜的名詞。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人們每天都在通過與周圍人的交往學習文化。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識、藝術、習俗、道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文化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
文化差異廣泛地說,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文化差別,即指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的語言、知識、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與解釋。造成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差異
人們會因為經濟水平的高低而關注不同問題。例如,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人們在滿足了溫飽問題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質,對安全的欲望普遍較強。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人們主要關心的是吃飯問題。
2.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指不同地理區域由于地理環境而造成的差異,人們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而這些必將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習慣。中國的古諺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說法,說明地理上的差異對文化差異產生的巨大影響。
3.民族差異
由于歷史、飲食等種種原因,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維吾爾族和漢族來說,維吾爾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而漢族人性格溫和,情感不外露。這就形成了維吾爾族人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儀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上與漢族的顯著差異。
4.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戒條,從而影響到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三)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性
國際商務談判是指處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務活動的當事人,為滿足各自需要,通過信息交流與磋商爭取達到意見一致的行為和過程。它具有跨文化性。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有著不同的交際方式、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這就意味著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了解各國不同文化,熟悉商業活動的文化差異是非常重要的。
在談判實踐中,很多談判者往往沒有足夠重視文化差異對談判結果的影響問題。對于外國談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談判者已經注意到談判對方是“不同的”,但卻認為并不重要。同樣,有些談判者去異國他鄉談判時,為與對方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會注意到雙方文化上的相似之處,而忽視其不同之處。
二、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文化對談判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將人們相互疏遠并形成溝通中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談判者要尊重、接納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過文化的差異,了解對方行為的真正意圖,并使自己被對方所接受,最終達成一致的協議??偟膩碚f,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溝通技巧的運用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談判的語言溝通過程中。語言是任何國家、地區、民族之間進行溝通的橋梁,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語言的差異是最直觀明了的。雖然解決語言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如雇傭一個翻譯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語言交談就行了。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人員所使用的語言行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那么就很容易誤解對方所傳播的信息,從而影響談判目標的實現。
(二)非語言——肢體語言的使用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的影響不僅表現在語言溝通過程中,還表現在非語言溝通過程中。文化差異會導致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談判人員在形體語言、動作語言的運用上有著巨大的差異。談判人員以非語言的、更含蓄的方式發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語言信息更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這類信號或示意總是無意識地進行的。因此,當談判人員發出不同的非語言信號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對手極易誤解這些信號,而且還意識不到所發生的錯誤。這種不知不覺中所產生的個人摩擦如果得不到糾正,就會影響商業關系的正常展開。例如與美國人交往,如果你不看著他的眼睛,或者讓人覺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會擔心你是否不夠誠實,或生意中有詐;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著他,他可能認為你不尊重他。
(三)談判風格
談判風格是談判者在談判活動中所表現的主要氣度和作風,談判風格體現在談判者談判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和控制談判進程的方法、手段上。談判者的談判風格帶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僅決定著談判者的倫理道德規范,而且影響著談判者的思維方式和個,從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形成風格迥異的談判風格。
三、應對國際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問題的策略
(一)做好談判的計劃工作
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及談判對手的情況,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國家和文化情況,即所謂的知己知彼。為了做到知己我們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什么阻礙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列出談判雙方可能有的各種選擇,考慮哪些方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或是能被對方接受的等。業務談判是雙方或多方的,要想取得洽談成功,知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談判中,不僅要全面動態地了解對手對協議的期望,更要了解對方的民族習性、談判手段和語言文化等信息。
(二)克服溝通障礙
在談判時要明確目標,善于變通,積極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注意雙方是否有溝通障礙,是否有下列情況發生: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某些詞語和肢體語言上的誤解;雖然知道,卻沒有準確地理解對方所提供信息內容;雖然理解,卻不愿意接受這種理解。要注意克服溝通障礙。談判的截止日期、分心、情緒壓力、責任、文化認知背景都會讓談判者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更多依賴自己的文化慣性思維。對于這些誘因的理解能夠幫助談判者對待跨國談判的文化因素。
篇9
關鍵詞:英語教學;英語刺激;英語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7-0174-01
教學實踐證明,英語思維不足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障礙。思維和語言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是語言的源頭。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一般是通過英語刺激-漢語反映-英語轉換的思維活動過程來進行的。漢語反映成為英語習得的中介和紐帶。這種情況說明,在英語思維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母語扮演輸入與輸出的中介角色,雖然母語對于英語學習的中介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中西方文化見存在的差異也是不能忽略的,因而,利用母語思維來轉化英語思維會出現很多問題。因此,向學生教學英語的同時,必須重視對于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盡快地學會和習慣用英語思維來學習英語語言,以英語語言知識的不斷雄厚來促進英語思維能力的提升。
一、加強聽讀說的基礎訓練,在不斷積累經驗中增長英語思維能力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達成對這門語言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英語學習自然也不例外。語言的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的能力都是建立在思維的基礎之上的,且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但是從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看,對于學生的英語思維培養得不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卷面論結果的現象很突出,學生學了多年的英語,但限于書面閱讀和考試答卷,英語口語不足,即使出口說英語說得也很蹩腳,與其書面英語表達水平不一致,或與英語標準性表達距離比較大。這樣的現實情況說明,學生缺乏英語思維的培養和訓練。
對于學生英語思維能力不足的問題,試舉例說明,如對Had better 的語用規則的掌握。不少學生對had better語法規則已經基本掌握了,但是對其語用規則的理解卻是缺失的,往往會導致交際失敗,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有這樣一個事例:一位翻譯曾很“客氣”地向一個外賓建議,“你最好下午到管道加工車間去一下”,但他的英文是這樣說的,“You had better to the pipe fabrication shop this afternoon.”。對方聽了很生氣,連聲說“Had better , had better…”,這就是因為英語思維不足的問題在作怪。那么,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不但要憑借教師的教來學習英語,感受英語思維,更要通過多聽、多說來增加英語會話的體驗。通過聽的途徑,來感受詞法、句法、語法、章法、情節、停頓、節奏、語氣和文體。閱讀也是不可缺少的辦法,提倡出聲閱讀,在讀的過程中進行英語思維的感知和判斷。
二、明了中西文化差異,在英語言文化背景下感受英語思維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西方在風俗傳統、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上存在的明顯差異會導致人們思維方式的不同。因此,學習英語使用英語都必須依賴英語思維,在教學活動中必須讓學生明白中西文化間的差別,不要以母語的思維慣式來思考英語的語言語義和語用。
如表現在語用習慣上的中西文化差異。首先可看中西方信仰上的不同,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往往從希臘和羅馬神話故事或《圣經》中引經據典,而中國人信奉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常常將其中的哲理作以引用,包括對成語和諺語的引用,這方面的文化傳統若不了解,很容易發生歧義,導致詞語的含義和感彩謬誤千里。例如,中國的龍(dragon)、鳳凰(phoenix)等詞,東西方文化所賦予這些詞的含義是大相徑庭的,若不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盲目使用,就會出現嚴重偏離應有含義的問題。再者,社會禮儀的不同導致風俗習慣上的差異,在進行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對于稱呼語、答謝語、禁忌字、道別語、節假日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者都必須特別注意,千萬不能混淆對待。那么,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就不僅要從語音、語感、語法上重視講授,還要培養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擺脫把英語的字詞句章按漢語思維習慣組織好,對等思考后理解或譯成英語的作法,實施證明,這樣的英語言的輸入輸出一定會事倍功半,且還會在認認真真的過程中出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有計劃、有方法地使學生感受和感悟英語思維,讓學生的大腦能夠在正確的學習軌道上運轉。須知,語言是用來交際的,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成功地實現交際目的才是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和運用者,而要在英語學習中達成這樣的目的,必須具有相應的英語思維。
三、結語
教學實踐證明,英語思維不足是制約大學生們英語學習和英語交流的瓶頸性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用母語的思維慣勢學習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使之理解英語語言,掌握英語語言規律,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文化差異 文化沖突
一、 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的文化沖突
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 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們不可能一一敘述,只能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中國人見面通常問:“你多大年紀?”“你能掙多少錢?”“結婚了嗎?”在英語文化中,年齡、地址、工作單位、收入、婚姻、家庭情況、信仰等話題屬個人隱私范疇,忌諱別人問及。
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間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3、客套語與寒暄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二、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
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上說,思維定勢往往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Guantanamo的認知態度,常常帶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以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警失誤。
2、行為規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中,經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套用自身鎖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飯頂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隨俗的原則。
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既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什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三、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際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1、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是在課堂中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交際運用,也沒法獲得跨交際能力,因此授課教師必須要切實人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加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修養,拓寬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2、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非語言交際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事卻能表達出比語言等強烈的含義。例如:中國人信仰“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是,聽者一般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睛,以示認真和對說話人的尊重,但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對方長時間盯著自己看。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確實存在較大的差異和沖突,為我們順利交往帶來一定的不便,而我們只有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并努力避免這種沖突,才能能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豐俊豪,周蓉.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文化沖突.(2008)08.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東西方文化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