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2: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中央民族大學 體育學院,北京 100081;2.北京師范大學 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
摘要:采用問卷調查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北京市4所體育院系的550名體育專業大學生進行了2種情緒調節策略(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和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發現:在表達抑制策略上體育專業大學生使用情況存在性別差異,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體育專業大學生表達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學生更低。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兩種情緒調節策略能夠有效地預測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間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
關鍵詞:認知重評;表達抑制;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68X(2015)01-0072-04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elation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MA Qiang1,2, YIN Hengchan2, LIN Xiaoqun2, YAN Zhihui1
(1. Sport Dept., Central Nationality Univ., Beijing 100081, China;
2. Sport Dept., Beijing Normal Univ.,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two types of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550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our sports institutes in Beijing. The paper reveals that femal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less expression restrict strategy than the male students. The level of the expression restrict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lower than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re effective in predic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item and sports time influence the application of expression restrict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cognitive reappraisal; expression restrict;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ER)是指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情緒調節與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心理健康、適應性等方面相聯系。關于情緒調節概念界定及其含義,過去幾十年的情緒研究歷史中不同研究者從多個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近十幾年來著名學者Gross對情緒調節的研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同,Gross(1998)提出情緒調節指的是“個體影響自己將要產生何種情緒、什么時候出現情緒、同時情緒體驗到什么和如何去表達情緒的整個過程”。Gross提出情緒調節的過程模型理論觀點認為,在情緒出現的過程里每個人會應用不同的情緒調節的策略。研究發現,最有價值和人們最常用的策略是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策略。認知重評是認知改變的一種形式,它屬于先行關注情緒調節策略的一種,是指個體在情緒產生之前改變對引起情緒事件的看法和解釋,通過改變情緒事件對于自己的意義和影響尤其是合理化情緒事件來調節情緒。表達抑制是反應調整的一種形式,屬于反應關注情緒調節策略,是對于要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情緒進行抑制。已有部分國內外研究發現傾向于使用認知重評策略的個體,其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較高,抑郁水平較低。而傾向于使用表達抑制策略會對心理適應能力產生消極的影響,進而對個體心理健康狀況產生消極影響。但是已有研究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研究很少,尤其是實證研究更少,本研究將探討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兩種情緒調節策略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以便為體育院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情感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北京市4所高校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專業大學生為樣本,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80份,其中有效問卷550份。研究樣本中男生373名,女生177名,大一學生321人,大二學生164人,大三學生65人。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情緒調節量表(ERQ),由王力等人(2006)在J.J Gross(2003)的量表基礎上修訂,共10道題目,每個題目采用likert7點評價:1是完全不同意,2是很不同意,3是有點不同意,4是中性,5是有點同意,6是很同意,7是完全同意,其中1,3,5,7,8,10題為認知重評,2,4,6,9題為表達抑制。認知重評的重測信度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82和0?85,表達抑制的重測信度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79和0?77。
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是為了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大學生精神衛生、人格健康調查表,在1966年由日本大學的心理咨詢專家和精神科醫生集體編制。1993年,由樊富珉、王建中主持“全國UPI應用課題研究”,對UPI的有關條目、篩選標準、實施過程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修訂。目前,國內已有幾十所大學的心理咨詢機構常備并每年使用。
1.2.2數理統計法
采集到的全部數據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的管理和統計分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
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認知重評策略平均分為4.84±1.02,表達抑制的平均分為3.78±1.04, ERQ問卷采用likert7點記分,每個題項中值是4分,因此可以看出體育專業大學生更加傾向于使用認知重評策略,而較少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進一步分析,以4分中值為標準,高于4分為高使用組,低于4分為低使用組,統計發現,高認知重評使用人數占83.4%,其中男生309人,女生149人,低使用策略占16.6%,其中男64人,女27人。高表達抑制使用人數占46%,其中,男生190人,女生63人;低表達抑制組占54%,其中男生183人,女生114人(見表1)。 可見在被調查的體育專業大學生中,傾向于使用認知重評策略的人數最多,而傾向于使用表達抑制策略的人數少于總樣本的一半。
2.2體育專業大學生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策略性別差異
對不同性別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均值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發現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在認知重評上沒有顯著差異,在表達抑制上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的表達抑制均值非常顯著高于女生(P<0?01)(見表2),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頻率更高。
2.3不同專項和不同運動年限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
不同運動項目和不同運動年限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可能存在某種影響。考慮到運動形式的特點對情緒調節策略的可能影響相同或相似,本研究將運動項目分成兩大類,集體項目(本文指足球、籃球和排球)和個人項目(本文指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體操、田徑和武術)。在運動訓練年限方面,考慮到短期的運動經歷對情緒調節策略的影響可能不太顯著,因此本文以受訓6年為分界,運動經歷6年以下為一組,6年以上為一組進行分析。統計分析發現,認知重評策略在不同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限上主效應不顯著,交互作用不顯著。表達抑制在不同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限上交互作用顯著,主效應不顯著(見表3)。
2.4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特點
2.4.1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
本研究將調查所得數據按照問卷評分標準,將體育專業大學生健康水平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可能有心理問題者,第二類是應引起關注者,第三類是心理健康者。結果顯示,可能有心理問題者為130人,占總人數的24%;應引起關注者144人,占總人數的26.6%;心理健康者267人,占總人數的49.4%(見表4) 。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將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三個分組賦值為:可能有心理問題者為1分,應引起關注者2分,心理健康者3分,將心理健康的三個水平分值視為連續變量。
2.4.2兩種策略不同使用組大學生心理健康差異分析
對不同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使用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認知重評策略高使用組的心理健康非常顯著地高于低使用組(P<0.01),表達抑制的高使用組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地低于低使用組(P<0.05)(見表5、表6)。
2.5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2.5.1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相關性
對兩種情緒調節策略得分與心理健康狀況得分進行皮爾遜相關檢驗,結果發現認知重評策略與心理健康狀況得分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01),表達抑制策略與心理健康狀況得分呈顯著負相關(P<0.05)(見表7)。
2.5.2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兩種策略與心理健康的回歸分析
以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為自變量,以心理健康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8,發現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策略都能比較有效地預測心理健康水平。
3討論
3.1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討論
體育專業大學生認知重評策略高使用群體占了絕大多數,可以看出,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認知重評策略使用頻繁;而表達抑制策略高使用組低于總體的一半,說明體育專業大學生使用表達抑制的策略頻率較低。與葉盈(2012)的研究對某學院200名學生的調查相比,認知重評均分4.72相近,但是與表達抑制均分4.09相差較大,本研究的均分是3.87低于中值4分,說明體育專業大學生比其他群體大學生更少使用表達抑制策略。
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認知重評策略使用在性別上沒有差異,表達抑制策略男生的使用顯著高于女生,這一結果顯示男生在處理情緒時,更多的是壓抑情緒,這與以往對其他群體研究結果相似。產生這種性別差異的原因是由于男女性別角色的社會化不同,父母普遍從小教育男孩要會控制情緒,人們普遍期望男孩能夠很好地管理情緒,成年男性的情緒表達經常被看做是不夠成熟或是缺乏男子氣概,人們普遍認同女性的情緒表達。
研究顯示運動年限和運動項目對情緒表達抑制策略具有交互作用,并且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表達抑制均分低于其他群體大學生,也低于均值,說明體育運動,尤其是不同項目和運動時間等因素對學生的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有影響,這提示我們,體育運動,尤其是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間可能是干預情緒調節策略的一種方法。
3.2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關系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相關性,認知重評策略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而表達抑制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這與以往對不同群體的研究結果一致。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兩種情緒調節策略能夠有效地預測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提示我們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注亦可以從情緒調節策略的角度加以預測和干預。
4結論與建議
體育專業大學生認知重評策略的使用沒有性別差異,與其他大學生的使用水平相近;在性別上表達抑制策略使用存在差異,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體育專業大學生表達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學生更低。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兩種情緒調節策略都能夠有效地預測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體育運動尤其是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間二者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能夠使表達抑制策略使用水平降低。
建議學校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多參與體育運動,從而降低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盡量多使用認知重評情緒調節策略,尤其是對于男生,他們的表達抑制策略使用更頻繁,應給他們關于認知重評策略使用的更多指導。
參考文獻:
[1] 許遠理,熊承清.情緒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40-141.
[2] James.J.Gross &Oliver P.John.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2):348-362.
[3] 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11-212.
[4] 劉啟剛.情緒調節的研究方法與測量手段述評[J].心理研究.2008(2):42-46.
[5] 王力,柳恒超,李中權,等.情緒調節問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6):503-505.
[6] 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346-351.
[7] 吳漢德.大學生心理健康:第二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234-237.
[8] 殷恒嬋,盧敏,王新利.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7(5):41-46.
[9] Gross JJ.Emotion regulation:past,present,future[J].Cognition and Emotion,1999(5):551-573
[10] Masters.J.C,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of emotion[M].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82-207.
[11] Gross,JJ& Thompson,RA.Emotion regulat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In JJ.Gross(Ed.),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7.
[12] 詹姆斯·格羅斯.情緒調節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13
[13] 程利,袁加錦,何媛媛,等.情緒調節策略:認知重評與表達抑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9(4):730-735
[14] Paul Lucian Szasz a,Aurora Szentagotai,Stefan G.Hofmann.The effe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ang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1(49):114-119.
[15] 李雯,張大均,雷昌雄.焦慮調節:接受策略與表達抑制 認知重評策略之比較[J].心理學探新,2011(4):372-376.
[16] 雷文斌.大學生情緒調節的偏好——表達抑制還是認知重評[J].價值工程,2011(23):239-240.
[17] 金芳,張珊珊,門淑云.藝術類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及其與人格、自動思維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5):85-90.
[18] 黃敏兒,郭德俊.情緒調節方式及其發展趨勢[J].應用心理學,2001(2):17-22.
[19] 谷玉冰,金秀舫.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3):11-13.
[20]李春生.體育對大學生巡禮健康的影響[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3):17-19.
[21]李東蕾.師范大學生體育鍛煉現狀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6):21-23.
篇2
【關鍵詞】大學生;心里健康;解決對策
引 言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態,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健全安好的狀態。心理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起內因的作用,大學校園是大學生進行思想、知識、價值觀等交流的重要場所。但是當同學間缺少溝通,師生間缺少交流,當學生發生心理障礙時,沒有可以宣泄的環境,他們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憤怒壓抑在心理,久而久之,心理問題就產生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真正的健康是全面的健康,而不能只是生理意義上的健康。但是,由于我國的傳統教育模式忽略了對心理健康應有的關注,導致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徘徊在被陽光遺忘的角落。對于性格“怪異”的學生,老師不喜歡,同學也不愿意與之相處,長期的被忽視和惡劣的人際關系就像催化劑一樣,會致使學生的“怪異”性格演變為心理問題,更可能因此引發一系列的悲劇性事件的發生。尤其是近年來,發生了一些因為大學生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悲劇性事件,更是把大學生心理問題推到了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
1、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高速發展,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大學生作為提高物質文明建設的后備力量,其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社會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外在因素。當今大學生思想開放,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觀念和經驗,性格開朗,獨立,更富于挑戰性,不在為單一的價值觀所束縛,同時他們與同齡人相比,更注重人際關系的交往。但是,也不能忽視社會環境的變遷對大學生產生的某些負面影響。隨著傳播媒介手段的日趨豐富,一些格調低下、觀念錯誤的書籍、報刊充斥市場,這些都對求知欲強,但辨別力不強,崇尚科學,但欠缺辨證思維的大學生產生誤導;當今面臨自謀職業和多種渠道就業的新形式,面對激烈競爭的人才市場,部分學生感到難以適應,社會環境的二重性在不同程度上妨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此外,學習生活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也有重大的影響。隨著角色的轉換,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對于大學生來說,其生活和學習環境與中學顯然是不同的。相對輕松的課程,熱烈的生活氛圍都使他們在生活,思維及行為方式上作出了調整和改變,但是個體自身與環境變化的脫節,還是產生了適應性的問題以及矛盾沖突。隨著文化素質的提高,大學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多,怎樣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變成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由此可見,全面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2、如何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要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首先要正規普遍地展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促進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與關注。把他們心目中的心理健康提高到與身體健康、智力發展、能力的提升同等的地位。教學在內容、形式上都應該結合各大學的實際情況開展。例如可以邊講相關的理論知識邊與各院實際案例相結合分析,這樣不僅能提高大學生對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興趣,而且能加深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讓大學生更能體會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時,還可以邀請有關心理學方面知名的專家、學者、教授進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開展座談會。讓大學生參加學習并展開與專家面對面交流,減少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結合案例用編導話劇、制作電影等方式提高大學生對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加深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理解,擴大教育成果。此外,還可以設置心理健康咨詢信箱,以便于不愿找心理醫生面談的大學生咨詢心理問題,也可利用網絡設立專門的咨詢處或開通心理健康熱線亦可收到相同效果。
2.2開辟大學生社交渠道
心理不健康大部分原因是缺少積極溝通與交流,由于當前大學生幾乎都為獨生子女,內心孤獨,社交方面達不到實際效果與需求,因此,可以對大學生進行社交與禮儀方面的教育,使大學生更容易融入集體融入社會。引導大學生關注、熱愛集體,自發地組織“心理健康協會”。讓熱愛心理學或熱衷于公益事業的大學生們本著助人為樂,助人自助的宗旨開展個中心理健康宣傳和活動,在宣傳與相關的活動中加深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以達到幫助他人,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2.3大學生應自我調節
要健全大學生的心理不能只依賴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要靠大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大學生進行心理調節必須先正視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知識層次,健全自己的健康觀念。社會形勢調整自己的心態,把心理健康教育同自我心理調節結合起來,達到健全心理、完善自我的目的。首先應進行自我意識調節。政治意識、道德意識、公民意識、角色意識對人的情緒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當大學生自我意識失控時,可借助這些外力進行調節。大學生要會用自我暗示來進行調節。對自卑、不合群、緊張、怯場等現象可采用聞名世界的自我暗示調節自己的心理。比如暗示自己對自己說:我能行;我很棒;我不怕,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與適應力。同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轉移注意力來調節心理。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就是:換個地方,換個想法,散散步,參加娛樂活動或體育運動。新的環境新的想法新的刺激都可以使人忘卻不良的情緒甚至營造出良好的情緒。除了調節之外,大學生還應注意控制情緒,由于大學生容易產生強烈的情緒出現思維狹隘,這會加快不良情緒的發展。強烈的恐懼容易使人失去理智造成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心理行為。因此,不論遇上什么情緒都應該先喚起理智,三思而后行。此外,大學生在遇到不開心,不順利的事情時要學會合理地宣泄情緒進行自我調節。不管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快樂又或是悲傷,大學生們都應該學會適當地宣泄。只有把喜悲適當地宣泄才能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勇敢地面對未來。
結束語:
綜合上述,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因此,必須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加強其心理輔導,大學生自己也要適當的做自我調節,通過外界的幫助與自我幫助來完善心理的健康,才能順應進步的社會形勢。
【參考文獻】
[1] 黃通拉嘎.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2013 (2):117-118.
篇3
1.確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樹立心理健康的意識
健康應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和道德健康。體育課本把心理健康定義為: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況。在這種狀況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并能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通俗的說,心理健康就是個人和社會、家庭成員,和任何環境都能和諧相處。喜歡自己,也喜歡別人,這叫社會適應健康。無錫市的一項調研結果表明,中學生約有20.2%者存在明顯的心理障礙,而中學生心理障礙問題列第一、二、三位的則是情緒不平衡,學習壓力太大和強迫癥狀,且心理障礙發生率呈現初中、職中、高中層層遞增的勢頭。青島市心理咨詢中心每月接診的百余名患心理疾病的學生中90%是有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引起的,其中父親粗暴和母親嘮叨成為主要的致病源。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許多人體格健壯但心理承受能力不行。事實證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取決于他們的學識和專業技術,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這足以說明,人的心理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體育教育中也應該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有效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使學生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2.培養體育興趣、愛好和專長,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努力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樹立體育意識,認識體育鍛煉對自己的身體、學習和生活的積極作用,把體育鍛煉作為促進身心發展的需要,就會產生積極參與的愿望。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對體育的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和鍛煉方法,創造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有助于學生學習的運動環境,吸引和幫助后進生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來調節生活節奏,愉悅身心,提高學習效率,形成樂觀開朗,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培養運動愛好和專長,逐漸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3.通過體育活動增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
體育鍛煉對自尊的影響要經過一定時間的持續鍛煉后才能體現出來。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對學生自尊的發展存在著不同的影響。一般來說群體性的項目(球類運動、游戲等)有助于學生的自尊在同伴關系維度上的發展,個體項目(田徑、武術等)對學生的自尊在教師期待、體能等維度上有促進作用,健美、體操等項目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魅力。體育運動需要自信,自信也需要體育運動來培養、發展或提高。經常的體育鍛煉會提高學生的體能,從而能增強學生對自己的信心。另一方面,體育活動中也蘊藏著豐富的成功和失敗的體驗,經過體育活動的成敗考驗,讓學生逐漸形成一個比較準確的自我評價。因此,體育教師應充分發揮體育對身體和心理教育的雙重作用,自覺的運用體育手段來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自尊和自信。
4.教會學生調節情緒的方法,提高他們調控情緒的能力
樂觀的情緒是健康的靈丹妙藥,情緒是人生命的指揮棒,人要駕馭情緒而不是讓情緒駕馭你,要求學生懂得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危害,了解自己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情緒變化特征,運用所學方法調控情緒。學會正確的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語來自我調節、控制情緒和穩定情緒;學會腹式呼吸,通過改變呼吸的快慢、深淺來調節情緒狀態;掌握漸進放松法,每天進行積極的放松練習,使肌體的生理與心理能量消耗降低,從而調節情緒的強度,以便達到身心逐漸放松的效果。并且能幫助同伴消除不良情緒,選擇調控情緒的適宜方法。
5.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增強積極的生活態度
競爭意識是中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質。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修橋鋪路。
5.1 正視競爭現實,明確競爭意義。競爭滲透在體育的方方面面,既有與對手的競爭,也有克服自身弱點向自我挑戰的“自我競爭”,這就要承認它,正視它,在競爭中激發自信心,挖掘自身潛能,把競爭視為推動自己進步的強大動力,從而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
5.2 積極的參與競爭。在體育鍛煉中培養競爭意識是中學生為適應將來社會激烈競爭、迎接各種挑戰的必要心理素質,在心理上要努力培養勝不驕,敗不餒,不畏強者,力爭在競爭中取勝的精神。
5.3 選取正確的競爭方式。在體育競爭中要光明磊落,依靠真本領取勝、爭先。要把對方當成既是對手又是朋友,在競爭中促進自己的進步,也使同伴得到發展,要把體育中競爭能力的培養看成是發展自己、提高自己,將來服務于社會的必要的心理準備。
6.優化教法和學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篇4
書法藝術的形神韻動及其天人合一的特征體現了心理學的意識運動思想和人本思想,其暢神與健心的價值功能又符合心理健康的需要,這正是弘揚書法藝術、推廣書法教育的新價值所在。著名心理學家高尚仁先生總結了近幾十年來的書法心理的相關研究,指出書法練習不僅能促進心理健康,還具有臨床治療的功效,是-種臨床心理治療的有效手段。
二、實證研究
(一)書法練習與情緒
書法對情緒的調節作用一直都是書法心理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周斌等人采用縱向研究設計對170名二年級兒童進行了兩年的追蹤,探討書法練習對兒童認知性情緒調節策略和情緒狀態的影響。結果發現,練習書法對兒童的積極情緒狀態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且書法練習能夠促進兒童更多地采用積極認知調節策略。羅學正等人以90名軍校在校男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書法訓練對軍校大學生負性情緒的調節作用。結果表明,書法訓練對軍校大學生在緊張環境下的不良情緒有較好的調節效果。
(二)書法練習與人格
周斌等人采用縱向設計,探討書法訓練對兒童個性發展的影響。研究選取了121名二年級學生,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追蹤。與沒有接受書法訓練的學生相比,書法訓練組的學生,在情緒上更加穩定、冷靜,性情相對和順,有較強的自制力,思維也更加開闊,因此周斌指出書法練習對兒童個性的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郭君環采用問卷調查法,對552名師專生進行調查,探討書法興趣水平與自信心發展的關系。結果表明,師專生書法興趣水平與其自信心水平之間旱正相關,即師專生書法興趣水平越高,其自信心水平也越高。之后,周斌等人采用縱向研究設計,以111名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書法練習對兒童情緒智力發展的影響。結果發現,書法練習對兒童的情緒智力,如情緒管理、自身情緒的認知和理解他人情緒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書法練習與心理健康
辛晶考察了書法練習、個體心理健康和生存質量二者的關系,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書法練習組在應對方式方面,更多采用積極應對方式;在人格特質方面,精神質維度上得分較低,比較穩定;在生存質量方面,心理、生理、社會關系二個領域得分較高,健康總狀況評價和生存質量總評價得分也比較高。周斌等人研究了書法練習對兒童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對象為參加書法練習的小學二年級學生87人,以及未參加書法練習的小學二年級學生37人,共計121人,采用縱向設計進行兩年的追蹤,比較兩組學生在焦慮、神經過敏性以及行為問題上的差異。結果表明,書法練習有利于減輕焦慮和神經過敏,降低學生的問題行為,同時書法練習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崔明、敖翔以參加書法與繪畫練習的老年大學學生60例作研究組和非老年大學老干部30例作對照,探討書法與繪畫練習對老年大學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同樣支持了書法練習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三、機制探討
通過文獻梳理我們發現,大量實證研究都表明了書法練習能夠促進心理健康。那么,其中的機制又是怎樣的呢?高尚仁對此做出了解釋:第一,漢字書寫的心理幾何論。漢字和其他文字不同,漢字本身具有一些獨特的特點,如封閉性、對稱性、方向性等,這些特征與人的視覺特征有相對應之處,所以練習書法能夠促進人的視覺空間能力的發展;漢字書寫過程千變萬化,有利于書寫者的知覺一動作系統的協調發展;漢字書寫過程為書寫者創造了豐富的知覺和認知體驗,書寫者在書寫過程中能產生更多的樂趣。第二,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書寫者會產生多種生理反應,如身體放松、心律變慢、呼吸減慢、血壓降低、腦神經活動加強等。第三,書寫過程中,有利于大腦右半球的激活,促進大腦發展。
篇5
【關鍵詞】:音樂調節 中學生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5-0154-01
近年來全國各中小學都已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配備了專業的教師隊伍,但多數存在形式單一等問題。那么探索音樂調節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可為這一事業提供更多的實施形式。音樂作為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托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或奏或聽,都內涵及關聯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對人的心理成長會起著不能用言語所能形容的影響作用。
一 、現代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原因
中學生,一般為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這一階段總的可稱為青春發育期或青少年期。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學生身心都正處在急劇的發展、變化和成熟時期。在這一段時期里中學生的情感比較復雜,情緒體驗比較強烈,兩極性的矛盾比較突出。
現代中學生脆弱的神經被快節奏的緊張生活,人際關系,升學,家庭問題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所產生的恐懼,焦慮產生壓力所壓迫著,給他們的生活學習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學習壓力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教師對學生缺乏尊敬,使學生心理遭到嚴重的創傷,造成師生對抗心理;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他們選擇了許多方法消除減輕內心的苦悶和煩惱,如狀態頹廢,沉迷游戲,逃避現實;還有一少部分學生承受不了外界的壓力,而選擇了自殺。
二 、音樂調節在中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音樂是一種能表達人類感情的藝術。人的情感往往會隨著音樂的音高變化而起伏波動,高音使人情緒高漲,低音則使人壓抑,中音使人舒暢平靜;強的音響使人振奮,輕的響聲虛弱寧靜,中等響度使人感到溫暖隨和。音高,音色,旋律,節奏和調式,各層次的音量力度等眾多要素結合,給人無窮無盡的情感變化,而這些正是音樂調節所需要的。下面將分別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分析“音樂調節”這一手段在中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1、生理方面
人類很早就已經認識到,音樂與疾病治療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內經》中,有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的生克關系,結合宮、商、角、徵、羽五音和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之說,對人體發病的病因及治療也有過如下的論述“宮為脾之音,大而和也,嘆者也,過思傷脾,可用宮音之亢奮使之高興,以治過憂”元代醫生朱霞享則明確指出:“樂者,亦為藥也。”
音樂作為一劑良藥,可直接對人體器官產生共振效果,更重要的是,音樂具有積極的主動的功能,能提高人的創造能力和思考能力。他特有的節奏和旋律,可以使我們平常用的較多的左腦得到休息;相對的,對右腦具有刺激作用,從而對人的潛在能力的提升有很強的作用效果。歡快的樂曲,強勁的節奏,可以加強肌肉張力,振奮精神;柔和的音調和輕緩的節奏,可以平衡呼吸、鎮靜安神;優美的音色可降低神經緊張程度,令人輕松愉快。
2、心理方面
開展音樂調節,可以使學生在認識自己情緒特征的基礎上,妥善調節自己的情緒。消除自己的負面情緒,進行自我安慰與疏導,擺脫不良情緒的體驗。音樂調節對學生可以起到自我激勵的作用,使學生敢于面對困難與挫折,敢于面對現實,擁有情緒的自控自制能力,能克制沖動消除自滿,對人對己都能維持高度熱誠。如欣賞《蘇武牧羊》,讓學生學習蘇武歷盡艱辛始終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指導中學生要有開闊的胸襟,逐漸養成沉著穩重的涵養與謙遜質樸的美德,使他們性格開朗。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利用歌曲,可以起到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充分抒感的誘導作用,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要從學生的情感基礎培養開始,使健康的情緒體驗得到不斷鞏固、不斷深化、不斷升華,從而形成穩定深厚的情感體驗。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通過對具體音樂作品的聆聽,使學生體驗和領悟音樂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在身心愉悅的享受中,審美情感得到培養和發展,為高尚道德觀念的形成提供了動力和條件,使學生獲得了一種精神人格的凈化和升華。通過音樂調節的引入,增進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理解。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和知覺,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審美體驗、感情升華、心靈凈化、這樣運用音樂的方式比任何說教都要自然、真實。
中學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借鑒思維實例啟迪學生;另一方面,還應該通過音樂調節等手段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現有音樂已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伴隨并促進他們成長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我們應利用這一特點積極引導他們正確地選擇和欣賞,把音樂調節引入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只有這樣他們的身心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長。孔子曾說過“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雨果也曾說過“音符是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他們都充分認識到音樂的教育功能是多么巨大。在這里借音樂這種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他們在愉悅的聽賞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促進身心協調發展,逐漸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于光遠等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卷》1980年
[2]張鴻懿編著:《音樂治療學基礎》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研究中心教材 2000年8月
[3]李 晶:《我國音樂教育中的利與弊》西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4]陳越紅:《音樂審美教育應向多元化發展》刊名:《教書育人》2001.1期
[5]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 《音樂課程標準》
[6]李娟 《讓“清泉”在學生心中流動---寓心理教育于音樂課堂教學之中》(刊名)《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07
[7]戎象微 《音樂心理調節課教學模式初探》2000.11
[8]中央音樂學院 周海宏 《音樂心理學在實踐中的運用兼及音樂學術研究和出發點》 編號1008-9667(2003)01-072-03
篇6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未來。農村留守兒童也是農村家庭的希望和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于他們在家長、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鏈中出現“斷層”,極易產生生活和學業失助、行為和道德失范、心理和精神失衡等現象,對他們如果缺乏家庭的溫暖和良好的教育,后果不堪設想,需要發動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力量,形成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和工作合力。
一、調查對象
選用留守兒童作為實驗組的被試,同時選用同一學校與實驗組條件相當的非留守兒童作為對照組的被試。參照以往研究對留守兒童的界定,本研究將留守兒童界定為父母雙方外出半年及半年以上的農村學校的初中學生。經過問卷篩選共選出被試186名,其中農村留守兒童93人,農村非留守兒童93名。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現狀分析
1.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情緒調節策略上的差異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在認知情緒調節策略上與非留守兒童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留守兒童認知情緒調節策略的得分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認知情緒調節問卷的分值越高則表示個體越傾向于采用適應性的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反之則表示個體越傾向于采用非適應性的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因此,可知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更傾向于采用非適應性的認知情緒調節策略。
2.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情緒調節非適應性策略四個維度上的差異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在自責維度上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在反思維度上留守兒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存在顯著的差異;在災難化維度上留守兒童得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在責怪他人維度上留守兒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
3.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情緒調節適應性策略五個維度上的差異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在適應性情緒調節策略上,在自我安慰維度上留守兒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在容忍、關注計劃、積極重評、積極關注四個維度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差異不顯著。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影響因素
首先,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某一項機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但是,兒童期的親子關系、祖孫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共同作用于留守兒童,其活動方式、角色模式和人際關系對其行為起促進或抑制的作用。父母雙方或一方暫時的缺位,其他關系會以“近體環境”特有的強度和有效度對其行為起到防御支持的作用,對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農村,父母與子女的親密度較低、子女對父母的依戀性不強、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動頻率普遍低下,而且,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方式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有些問題是農村家庭教育中普遍缺失和不完善的。可是,從調查結果中也可以看到,在10歲以前父母外出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比10歲以后父母外出的要差一些,只是方差檢驗時未達到顯著水平,這說明在孩子太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或經商,對孩子的心理還是有一定影響的。最后,父母階段性的缺失并不等于完全消失。即使外出務工,也是對孩子愛和責任的一種表現。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觀念、個性、管教方式等會以多種方式對孩子起著作用。
三、對策與建議
首先,提高可以針對留守兒童情緒調節策略的特點進行相應的心理咨詢活動。合理或是不合理的信念會使個體的內隱和外顯自尊水平提高或是降低。可以加強留守兒童適應性認知情緒調節策略的學習和引導,改善其與自我有關的不合理信念,使其學會更多的適應性情緒調節策略來管理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價值感,進而提高個體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的水平。
其次,加強留守兒童與其父母的溝通,增強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感情。留守兒童諸多問題的根本原由就是父母的離開,其核心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受到阻礙。學校定期或是不定期地組織留守兒童與父母進行建設性的交流。同時班主任老師也可以和家長交流孩子在校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使家長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比泛泛的關心更能增強彼此間的感情。
再次,充分調動留守兒童的人際支持系統,給其更多的溫暖增強其安全感。老師要在生活上關心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關注留守兒童。這樣讓他們得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可以減少他們的不安全感。這樣有利于減少負性情緒的影響,也有利于提升他們的內外顯自尊。
最后,培養留守兒童的獨立性和成人感,使其學會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父母外出打工對孩子來說,既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絆腳石,也是歷練孩子獨立自足健康成長的磨礪石。既然父母外出打工是不可避免的,與其讓留守兒童被動的接受,不如讓其積極地面對。
總之,我們呼吁學校、家庭、政府和社會相互配合,建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機制,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斯琴.父母外出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基于四省農戶的實證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11.
[2]何超男,方鴻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4:120-122.
篇7
關鍵詞: 健身 健心 心理健康
“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根據身心交互作用理論,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要做到身心健康,必先健心,重在健體,貴在健心。
具備身體健康和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義的健康。快樂學習就源于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一樣都不能缺。所以,我們必須“健體必先健心”。怎樣才能擁有陽光般的健康心態呢?
首先,正確認識自己。成績不理想不要自卑,成績理想不要自負,要自信地面對一切事情。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正確地面對挫折和失敗,再漫長的道路也有盡頭,再絕望的時候也有希望。
其次,建立和諧的師生、同學關系。我們要學會多原諒別人,多理解別人;用微笑、愛和尊重溫暖他人,溫暖自己,溫暖心靈。
一、良好的心理健康決定健身運動的效果
心理健康有利于健身運動。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赫伯特博士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患有神經過敏性緊張,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為三組:甲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鎮靜藥。乙組不服藥,但愉快地參加健身活動。丙組不服藥,但被迫參加一些不喜歡的健身活動。結果表明乙組的效果最好,輕松的健身活動勝于服用藥物,而丙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鎮靜藥的效果好。這說明:健身活動中心理因素對健身效果和醫療效果都會產生明顯影響。特別是在競技比賽中,心理因素在比賽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心理健康的運動員反應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動作迅速準確,有利于競技能力的高水平發揮;反之,則不利于競技水平的發揮。因此,在健身活動中,學生如何在健身運動中保持健康的心理是關鍵。但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
1.要有明確的健身目的和強烈的健身欲望,在健身活動前要有一種躍躍欲試的健身情緒,有積極參加健身活動的自覺性和熱情,避免那種“身隨而心違的被動狀態”。
2.在健身活動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雜念。將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確健身方法等方面。
3.要盡力使健身活動輕松。可以在健身活動前聽聽音樂,也可以找自己的親人和知心朋友一齊參加健身活動。在健身活動中相互鼓勵,共同創造歡樂的氣氛。
4.要選擇那些自己感興趣的健身活動。特別是注意多參加一些釣魚、野游、爬山、劃船、滑冰、跳舞等健身活動,盡量使健身活動與娛樂相結合。
5.要掌握心理調節方法,不斷調節心理。心理調節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心境和意志。如我們要跑步前,在屋里鏡子前照一照,整理頭發、衣領,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摸隆起的肌肉塊。當看到自己臉色很好,肌肉強健時,馬上精神振奮起來。這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自我調節。如果在鏡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蒼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時,就會想:“一到戶外,就會有良好的感覺。我不是那種精神不振,易受情緒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門跑步去了。這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自我調節。
6.良好的心情在健身運動中能消除疲勞。疲勞是一個綜合性癥狀,與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當一個人情緒消極從事健身運動時,生理和心理都會很快產生疲勞。然而,如果在從事健身運動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就能減少疲勞。
二、健身運動促進心理健康
健身運動作為一種有效的增進身體健康的手段必然會促進入的心理健康。對這一假設進行的檢驗首先來自于臨床心理學,在通過健身運動輔以治療后,不僅生理疾病減輕,心理方面也得到了顯著改善。目前,對健身運動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已獲得了有新意和有價值的結論。
1.健身運動能促進智力發展。健身運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經常參加健身運動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大腦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還能使人在空間和運動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從而提高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此外,健身運動還能緩解肌肉緊張和學習的緊張,降低焦慮水平,緩解緊張的內在機制,增強神經系統的學習能力。
2.健身運動能提高自我知覺和自信心。健身運動由于健身的內容、難度、達到目的,與其他參加健身的個體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形象能力等進行自我評價,而主動參加健身運動一般都會促進積極自我感知。同時,參加健身運動的內容絕大多數是學生根據自我興趣、能力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很好地勝任運動項目,這有利于學生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動中尋求到安慰和滿足。經常參加健身運動的學生比不經常參加健身運動的學生有更高的自信,這說明健身活動對樹立自信心有影響。
3.健身運動能增進同學友誼。學生有些文化成績好而體育不好,有些體育好而文化成績不佳,通過健身運動,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隨著學校學業任務的加重,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學生越來越缺乏適當同學之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向冷漠。因此,健身運動就成為一個增進學生與學生接觸的最好形式。通過參加健身運動,生生間產生親近感,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學習方式,這有利于學生忘卻學習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并在健身運動過程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從而,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于形成和諧的學習關系。
篇8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
目前國內外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內容:積極情緒和體驗、積極人格特質以及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其中,積極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健康情緒作為人類情緒中很有適應意義的一類情緒,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激發人類生命活力,改變不合理認知,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調整心態,促進身心健康具有廣泛的功能與意義。當今高校大學生由于情緒管理問題而導致的身心受到傷害,成長成才中的阻礙等相關問題的不斷發生,是擺在當今高校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積極探索,深入研究解決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在解決大學生情緒問題中的指導作用,不僅是適應當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觀要求,更是滿足提高大學身身心健康,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
一、發揮積極心理學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不斷興起,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視角不斷拓展延伸,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也從以往對消極情緒、對人類的疾病和弱點的對比分析中轉向更加關注人的健康情緒體驗,關注人對社會的積極態度,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培養與美好心靈的挖掘。
1.積極情緒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表現,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針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緒管理教育指導而導致大學生中出現的人格問題、道德問題、情感問題、生活問題、就業問題等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現象的不斷頻發,積極開展以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積極情緒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進一步發揮積極心理學引領下的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促進高校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通過探尋解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更好地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在解決大學生情緒問題中的主導作用,科學利用積極情緒會匯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更好地發揮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的引領、指導、激勵和升華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體現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的價值在于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為引領,以大學生情緒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依托,以積極情緒匯聚的正能量為載體,以有效發揮積極心理學重要的功能作用為目標,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審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制高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預防和矯正心理問題和關注發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須把積極心理學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學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學利用積極情緒會匯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更好地實現高校大學生情緒管理教育的引領、指導、激勵和升華的心理功能作用,對于進一步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激發大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成才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二、明確目標任務,激發大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積極心理學的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更高目標。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其目的就是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因素。
1.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匯聚正能量的積極作用,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因素。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更高目標;積極情緒管理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為高校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明確而目標任務。它以全新的視角改變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重點,將關注心理問題消極方面產生的不良影響,轉向關心大學生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塑造,關注大學生的積極認知加工、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社會行為,并將如何培養積極健康的快樂的人才作為未了高校人才培養的最高目標提出,為深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管理匯聚正能量的積極作用,讓積極情緒管理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開展研究的亮點所在。
2.培養大學生個體發掘自身的潛能與力量,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大學生好學、樂學、勤學與積極樂觀向上。運用保護性因素促進心理彈性的形成,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性,以充滿快樂的希望和散發著青春活力的心靈狀態,運用科學有效利用積極情緒管理策略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不斷增強大學生積極情緒的感受力,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力,挖掘潛力、培養調控情緒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數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發揮積極情緒管理作用,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商,讓積極情緒在情緒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發揮積極情緒在情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勢在必行。
3.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自覺養成積極的品質,塑造積極的自我,追求積極的改變,營造積極的關系。調節情緒健康應重在關注人的積極面,調動人的積極性。積極心理學的力量,是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升個人的素質和生活的品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會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 積極心理學利用這些資源來幫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并以此努力獲得美好的生活。科學有效利用積極情緒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學會積極認識情緒,積極表達情緒,積極地調整情緒。從認知、情境、平衡、社會支持等角度全面調節情緒,達到情緒健康。調節情緒、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應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為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加油。
4.以積極情緒心理學“培養個體積極心態”理念為指導,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積極心理學這種關注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從關注負性情緒轉向關注積極情緒。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心態,通過自我教育實現積極的認知加工,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樂觀、希望、自我接納、自尊、寬容、逆境中的心理彈性、審美體驗、智慧靈性等;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流暢感、快樂感等;人對社會的積極態度,包括社會凝聚力、利他行為、社會責任感、寬恕、仁慈、愛的能力等,為大學生擁有陽光心態,閃亮青春給力。
三、發揮積極情緒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學生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一種全新研究價值取向,為進一步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問題以新的啟示。隨著當今由于大學生心理問題造成的傷害事件不斷頻發,加強高校大學生積極人格塑造,進一步發揮積極情緒對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成長成才都有著重要意義。
1.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情緒管理策略研究需考慮性別、年級、生源以及產生情緒障礙原因等差異。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個體逐步由依賴走向獨立,進入成人社會的關鍵時期。許多大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準備,因而出現不適應現象,包括奮斗目標的失落、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學習適應的不良、交往的困難等。相應地采取的對策就應該不僅包括樹立牢固的科學人生觀、在學習中探索“適應期”規律、進行“適應期”的心理調整、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等,更應該考慮大學生情緒管理中的性別差異、年級差異、生源差異、產生情緒障礙的原因差異,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導大學生在學習中的專注、快樂、興趣、挑戰性,干預的關注點在學生體驗主觀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學習樂趣,建構學生的積極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滿意度,培養學生創造性和戰勝挫折的心理彈性,而不是單純的克服消極情緒,這樣才能通過積極心理學更有針對性地發揮大學生人性中的積極情緒的功能。
2.發揮積極情緒效用,增強學習動力。積極心理學的關注點在積極的情緒和動機。積極情緒具有更加持久的適應功能。比如,失敗的反饋會造成對悲觀的夸張,夸大危險,令人焦慮;而成功的反饋造成人對成功的整體的“樂觀偏向”,使人積極克服困難,低估危險。研究發現,伴隨著正性情緒的積極狀態的認知,產生了不同尋常的思考、靈活和創新的學習,對新知識的接納變得更加敏感。對大學生情緒問題的產生與影響的進一步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比中性的和負性的情緒更能促進大學生學習、提高智力,挖掘潛能,激發創造力。且積極的情緒還有助于消除負性情緒、擴大人的心理資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彈性。積極的情緒更能維持長久的行為動力,更加有利于人們發揮潛能,尤其是高級的學習、創造性智力。積極情緒使人變得更加穩定,目標明確,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遠,力量更加強大。這種積極性不是一時的熱情和沖動,而是永久的、可持續發展的、穩定的,它能引導大學生在幸福感中學習,幸福快樂成長。
3.運用積極情緒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極情緒帶來的影響。在激烈競爭的社會,壓力會越來越大,挫折如影隨形,增強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尤為重要。作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積極情緒管理心理素質。高校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專門機構,如何發揮情緒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積極情緒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克服不良情緒帶來的影響,調動積極情緒匯聚的正能量,為促進大學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情緒管理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和群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確保個體和群體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并由此產生良好的效果。情緒管理隸屬管理心理學,是尋求激勵人心理和行為的各種途徑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生活質量,幸福程度。
4.運用合理情緒療法,改變大學生不合理認知。管理情緒要運用改變認知是一種非常重要情緒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兩面,積極的認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時,更能看到積極的一面,使人增強信心,情緒飽滿。 調節情緒要注意行為調節。不良情緒已經發生時,可以通過一些行為上的改變而加以調節。也許這些行為是瑣碎的,但卻是獲得良好情緒的有效途徑。加強情緒智力的培養,積極的方法手段應對不良情緒,調整解決副性情緒帶來不良影響,幫助大學生自覺養成積極的品質,塑造積極的自我,追求積極的改變,營造積極的關系。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關于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當前,關于積極情緒的研究很多,主觀幸福感、快樂、愛等,都成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新的熱點。關于積極情緒與健康關系。積極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對保持或促進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
篇9
關鍵詞:體育課 中學生 心理健康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252-01
我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的觀察,交流發現很多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內容,對人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為此,我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產生的原因和體育課的作用意義進行分析,并通過實踐總結,得出一些拙見,提出一些見解,與大家分享、交流。
1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的原因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在學校,由于應試教育的現狀,現在的社會與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大多數學校也偏重于抓學生的智力因素培養,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加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夠或沒有普及,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造成部分學生心理素質比較差,調整心態的能力較弱,遇到困難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一方面在家庭,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好了,以及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擴大,家長的過分溺愛使學生的許多意志品質不能得到更好的鍛煉,如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等優良品質。
2 體育課的作用和意義
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而體育是以增強人類體質健康為根本目的的一項生命活動。現代社會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好狀態。醫學專家傅連璋認為健康包括四個部分:身體各部分正常發育,功能健全,沒有疾病;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能力,并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巨繁復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精神貫注,思想集中,對工作、學習都保持有較高的效率;意志堅強,情緒正常,精神愉快。要擁有真正的健康,與學校的體育教育是分不開的。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目的就是使學生獲得完整的健康觀念,建立促進健康行為,享有健康并為終生享有健康奠定基礎。
3 體育課教學可以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3.1 重視并上好體育理論課
體育理論課一直是不受重視的一個環節,在體育教學中應該給予重視。通過體育理論課講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內容,其應該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體健康是其它兩個方面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產生更大的價值。讓學生在思想上先重視起來,使他們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學生能及時而恰當地調節自己的心態,并鼓勵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在運動中尋求快樂,陶冶情操。
3.2 通過體育課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充分的考慮學生情況以及授課的內容,人性化的設計。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和諧的協作關系。要使每個學生都樂學,都能很好的參與,并在參與中都能感受喜悅、感受成功。要發揮體育活動可以通過手勢、表情、身體的動作等進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語言為媒介這一特性,使學生隨著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溝通和交流,在不自覺中產生親近感,從而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通過服從裁判、尊重觀眾、團結同伴,努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培養學生在交往中的社會公約和團體規范意識,加強自身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通過這些能使學生人際關系得到改善,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3.3 通過體育課幫助學生調節情緒
現在的高中學生學習緊張,每天都有很多的負面情緒。在體育課中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能讓學生體驗到愉快和喜悅,達到放松心情,降低緊張與不安,從而調節學生的情緒。體育課的教學設計都精心安排,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強烈而又深刻,成功與失敗、歡樂與痛苦、憂傷與憧憬相互交織,同時人的感情表現也相互感染、融合。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調節的發展。
3.4 通過體育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體育活動一般都具有艱苦、緊張以及競爭性特點。學生在參與時,總是伴有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在體育課中應該有意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擁有一個廣闊的空間領域,身體直接參與活動,思維活動與機體活動緊密結合,因此學生的個性、意志品質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展。同時,在體育運動中,學生會經常遇到困難,甚至是失敗。在面對挫折和失敗進行沖擊挑戰的過程中,各種體驗會使一個人的意志品質獲得充分的調整和健全發展。所以,良好的體育教育對學生的意志品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學生的意志品質的塑造起著長久、穩定的作用。把教學、體能訓練與意志品質的培養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把意志培養貫穿于體育教學、體能訓練的始終。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堅強的意志品質。
3.5 通過體育課幫助學生預防心理障礙
學生的心理障礙的產生有很多的原因。我們可以通過體育課的體育活動,一方面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到樂趣,愉悅身心。這樣學生就是有些心理問題也可以得到釋放,不會堆積;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生理上也得到調節,就像堵塞的管道得到疏通,身體暢快了,自然就減少了心理方面的問題了。
4 結語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雖然有很多,體育課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只有我們好好的利用,在很多細節上往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考慮,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預防及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調節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年齡一般在16~28歲之間,是個體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由于思想豐富、思維活躍、情感波動、反應強烈、體驗深刻,加之由于生理和性發育已經基本完成,性沖動增強、學習生活適應不良及經濟就業等壓力增大,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這對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極為不利。據全國心理衛生協會統計1〕,有心理失衡或障礙的大學生占全國大學生總人數的25%以上,最高時期竟達34%。特別是近幾年來,因為心理健康問題造成大學生發生暴力犯罪、自殺事件或出現休學、退學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當前,強化大學生的自我調節、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有以下四個方面〔2〕: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②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從這個標準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態度、情緒、環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關系等,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是復雜的,因此每一個大學生存在的具體心理問題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生理因素:性沖動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最主要的生理因素之一。有些大學生常常出現性幻象、性夢、等現象,并伴隨自責和自卑感,造成精神緊張和痛苦;另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等自身生理缺陷,也會引起大學生自卑、沮喪、不滿等心理問題。②認知:心理學家貝克認為,不良認知和認知歪曲是產生憤怒、焦慮、抑郁、自責、沮喪等不良情緒的原因,他將常見的認知歪曲歸納為任意的推斷、選擇性概括、過度引申、夸大或縮小、“全和無”的思維五種形式。③情緒:不良情緒很多,主要有大喜大悲、緊張焦慮、寂寞煩躁、自卑自責、抑郁沮喪、自私霸道等,它們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內容。④挫折:失敗和挫折會打擊青年人的信心,使他們遭受悲哀、沮喪、煩惱、厭倦、抑郁、痛苦、灰心等不良情緒體驗。⑤習慣和不良行為:有很多大學生存在不良習慣,比如抽煙、喝酒、睡懶覺、不吃早餐、挑食、貪食、懶惰等,這些不良習慣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行為。⑥人格障礙:人格障礙者內心體驗與正常人生活情感相背離,其外在行為明顯違準則,常給別人造成損失和傷害,并給自己帶來痛苦。⑦經濟和社會環境:隨著高校的擴招,越來越多的貧困學生進入了高等學府,同時隨著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就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影響了大學生的安心學習。⑧能力和社會適應:獨生子女的問題和大學生自理能力差的問題,已經使大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日益嚴重,造成許多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在校期間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畢業后又不能適應社會和環境的需求,出現很多社會和心理問題。
3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與自我調節
針對大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高等院校必須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以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和高科技的要求。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它對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
3.1提高認識水平,重建認知結構
大學生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而且也要掌握必要的哲學、邏輯學、社會學、心理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和先進的思維方式建造自己的認知結構,提高自己認識水平,從而克服錯誤的認知和盲目的行為。
3.2樹立科學的目標,制定合理的計劃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發展順序及高低分為五大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根據這種劃分,大學生正處在對愛和家庭的需要最為強烈的時期。這個時期青年人渴望親密的友伴,不甘孤獨或被人疏離,容易沉溺于形影不離的兩人世界。大學生應當自信、自強,不要被一時的情感和生理需要所左右,而應樹立遠大的志向;同時大學生的理想和目標還應當實際可行,具有價值的吸引力,否則定得過高或過低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有了科學的目標,再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計劃,大學生就可以按照正確的方向堅定不移地努力,奮斗的喜悅會促使他們走向人生的成功之路。
3.3豐富業余生活,注重人際交往
單調而枯燥的學習,會導致大學生出現厭倦、煩躁、抑郁及痛苦的學習情緒,長期孤獨、封閉式的學習,還可以導致大學生出現自閉的性格和人際交往障礙,對他們的人格發展極為不利。豐富業余生活,不僅可以改善大學生的不良情緒,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增進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校園環境,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3.4保持樂觀情緒,積極自我調節
青年人應當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在求學期間甘于清貧和寂寞,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身的學習和發展上。大學生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積極開展自我調節,克服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不良情緒和行為。常見的自我心理調節方法主要有:①自我激勵法。②自我暗示、催眠法。③自我宣泄法:宣泄時應當注意以不傷害他人及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為前題,主要有體育運動、找人傾訴、大聲喊叫、寫作或寫信、向替代物發泄等。④自我訓練法:通過嚴格的定時訓練,建立神經系統的條件反射,以戒除不良情緒和習慣。⑤自我放松法。⑥想象厭惡法。⑦移情轉移法:通過移情或轉移注意力以減輕痛苦。⑧順其自然法:不要過分關注自己。⑨生物反饋法等。
3.5強化個人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能力是保證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它與知識、技能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雖然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他的能力發展的潛力就越大。但是,一個人頭腦中儲存的知識并不能必然地轉化為能力,能力的轉化還有待于社會實踐活動的磨煉。所以,大學生不但要認真地學習書本知識,還應當積極地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操作能力,特別是創新和科研能力,對大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工作和環境、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