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護理評估范文
時間:2023-11-02 17:37: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護理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針對性護理 ICU 疼痛 評估
疼痛是目前臨床上許多疾病比較常見或主要的癥狀表現,會導致患者的機體出現一系列的病理學變化,甚至會導致出現嚴重后果[1]。本次研究對ICU患者在治療期間實施針對性疼痛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研究過程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抽取82例ICU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14例;患者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51.2±1.4)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患者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51.4±1.3)歲。本次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等自然指標方面進行組間比較P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采用常規ICU護理模式在治療期間實施護理。
1.2.2 觀察組護理方法
采用針對性護理模式在治療期間實施護理,具體措施包括:① 專人護理:護理人員應該首先對疼痛程度進行判斷,決定如何進行處理;② 健康教育:及時實施正確的健康教育, 為患者提供相關信息,使其對疼痛產生原因, 控制方法等有充分了解,使其對疼痛的認識程度提高,減少恐懼與焦慮等不良心理,增強疼痛自控能力;③ 應用止痛藥: 護理人員應對止痛藥物的類別、給藥途徑、毒副作用有全面了解,正確處理可能出現的毒副性反應;④ 物理止痛:應用冷敷、熱敷、理療、變換等方式緩解疼痛;⑤ 心理護理: 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 進行必要的良性暗示,引導患者擺脫痛苦意境, 分散其注意力[2]。
1.3 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患者的ICU治療時間、住院治療總時間、治療期間疼痛程度、不良反應等指標進行對比研究。
1.4 疼痛程度評價方法
無痛:患者沒有任何疼痛感;輕度疼痛:患者稍有不適或疼痛感;中度疼痛:患者有明顯的疼痛感,但是能夠忍受,治療可以繼續進行;重度疼痛:患者具有劇烈疼痛感,已經無法忍受,治療被迫中斷或受到嚴重影響[3]。
1.5 數據處理
研究期間所得數據全部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處理,采用數加減標準差( ±s)的形式對所得所有計量資料進行表示,并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對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如果P
2 結果
2.1 ICU治療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
對照組患者共計接受ICU治療(4.56±1.02)d,共計住院接受治療(11.41±2.07)d;觀察組患者共計接受ICU治療(2.71±0.48)d,共計住院接受治療(7.22±1.68)d。兩組患者ICU治療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比較組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2.2 疼痛程度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ICU疼痛護理后,8例患者在治療期間無痛,14例患者在治療期間感到輕度疼痛,11例患者在治療期間感到中度疼痛,8例患者在治療期間感到重度疼痛;觀察組患者采用針對性疼痛護理后,14例患者在治療期間無痛,21例患者在治療期間感到輕度疼痛,5例患者在治療期間感到中度疼痛,1例患者在治療期間感到重度疼痛。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疼痛程度比較組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患者在接受常規ICU疼痛護理期間有9例出現不良反應,該組患者不良反應率為22.0%;觀察組患者在接受針對性疼痛護理期間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該組患者不良反應率為2.4%。兩組患者ICU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3 體會
ICU患者在大多數情況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疼痛, 因為外科手術、創傷、器官疾病,甚至臨床治療過程中都需要插管,這會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的不適和疼痛感。通過本次研究我們不難看出,對ICU患者在治療期間實施針對性的疼痛護理,不僅僅可以使該類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疼痛程度顯著減輕,還能夠進一步縮短ICU救治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在調整患者心態的同時降低各類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對救治的成功和患者康復都有積極意義[4]。
參考文獻
[1] 陳念湄,李武平,孫艷平,等.注重護理人員服務質量調查的導向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36(19):691-692.
[2] 丁炎明.護理服務質量滿意度調查的信息反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1(12):260-261.
篇2
關鍵詞:骨折;護理;健康教育管理單
骨折患者在入院、治療期間、出院以及在家休養階段均需要進行肌肉、關節功能的鍛煉,預防出現關節僵硬以及肌肉萎縮等癥狀[1]。各階段的功能鍛煉的側重點之間存在差異[2]。本研究對我院部分骨折患者應用健康教育管理單加強護理,取得較好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以及CT、X線拍片等檢查確診。將其按照入院順序平均分成兩組,各6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45例,女15例,年齡24~75歲,平均(35.8±8.5)歲;對照組患者中男43例,女17例,年齡25~78歲,平均(36.3±8.6)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基料等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并將以上常規健康教育內容打印成便簽向患者發放,緩解患者因處于陌生環境中而出現的緊張、焦慮不安情緒;住院期間要根據患者具體治療安排給予相關健康指導以及功能鍛煉方法指導;出院15d內責任護士要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如有必要則進行居家健康教育指導。
1.2.2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管理單加強護理,責任護士在患者住院期間要和患者做好溝通交流,找出健康教育、護理中的薄弱點以及缺漏點,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補償性健康教育以及護理。患者出院后,責任護士要按照健康教育管理單中安排的隨訪時間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或者上門隨訪,督促患者進行定期復查,適時進行合理調整及相關指導。
1.3觀察指標 調查統計兩組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程度、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以及自身睡眠質量等,并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對護理滿意度以及睡眠質量情況 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對護理滿意度以及睡眠質量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有2例發生肌肉萎縮、關節僵直并發癥,發生率為3.3%;對照組10例發生肌肉萎縮、關節僵直等并發癥,發生率為16.7%,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健康教育工作在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中起到關鍵作用[3],而患者往往由于自身意識不強及其他原因未按照要求完成鍛煉而影響到治療效果,容易出現肌肉萎縮[4]、關節僵直等并發癥。故這就需要給予患者持續而完整的健康教育,使護理人員能夠對患者健康教育了解程度、功能訓練情況及時掌握,找準護理重點,查漏補缺進行針對性調整,促進患者康復,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黃亞芬.健康教育管理單在骨折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D].廣西醫學,2012,83(15):52-58.[2]白麗霜.在護理骨折患者過程中實施健康教育管理的臨床體會[J].求醫問藥,2013,13(01):26-30.
篇3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前列腺增生;腹股溝疝;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6-0102-03
良性前列腺增生( 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BPH ) 合并腹股溝疝為老年男性常見病[1]。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聯合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創傷小、疼痛輕、復發率低等優點,是治療BPH合并腹股溝疝的常用術式[2]。
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CNP)是以兼顧成本與效益為目的,根據每天標準護理計劃為某一類特殊疾病患者制定的臨床護理管理模式[3-5]。為評價CNP對BPH合并腹股溝疝患者同期施行TURP及無張力疝修補術圍手術期護理效果的影響,筆者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調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泌尿外科2011年1月~2012年11月住院的BPH合并腹股溝疝且同期施行TURP及無張力疝修補術患者作為調查對象共90例,均以尿頻、進行性排尿困難合并腹股溝可復位包塊入院。年齡52~80歲,平均年齡69.8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3例,中學(含中專)58例,大學及以上19例;經濟狀況:15例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29例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3 000元,23例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5 000元,22例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8 000元,1例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8 000元;婚姻狀況:已婚78例,未婚3例,離異或喪偶9例;經B超、TPSS\直腸指檢及尿動力學檢查診斷為BPH,直腸指檢前列腺Ⅰ度 17例,Ⅱ度 69例,Ⅲ度 4例,Qmax均50 mL,IPSS均>19分。原發性腹股溝疝均為單側,其中斜疝73例,直疝17例。本組患者均在持續硬膜外阻滯麻醉成功后開展手術,取膀胱截石位,先行TURP,術后膀胱持續沖洗;之后改平臥位,行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術畢腹股溝切口用不透水的護創貼進行保護。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婚姻狀況、前列腺增生程度、疝的類型、麻醉方式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組及干預 采用非同期隊列對照設計,將2011年1 ~12月我院外科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腹股溝疝手術患者45例設為對照組,實施泌尿外科常規護理;將2012年1~11月我院收治的同類患者45例設為干預組,采用CNP表進行護理。評價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平均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及術后療效的差異。
1.2.2 CNP[6-9] 首先收集和分析BPH合并腹股溝疝且同期施行TURP及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各種臨床護理資料,并根據我院外科室的實際情況,設計出科學的CNP表格。CNP主要包括:向患者介紹術前各項檢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交代如何配合手術;手術前1 d,對患者進行焦慮評估,并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和疼痛教育;術后1~3d,進行必要的疼痛干預,指導患者早期功能鍛煉,告知患者各種留置管道的留置時間及注意事項,開展飲食指導、傷口護理、藥物指導等。出院前1 d給予出院指導,包含用藥指導、飲食指導、自我保健指導、心理干預、復診指導等。責任護士按CNP表的標準化流程進行護理干預,操作完成后執行者簽名。CNP表詳見表1。
1.3 評價指標
術前住院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總住院時間;總住院費用,日平均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我院自行制定的護理滿意度量表;術后3個月隨訪情況:包括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最大尿流速Qmax、術后手術切口愈合及感染情況、疝氣復發及其他手術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相對數(%)表示。應用SPSS17.0作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前住院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和住院總時間比較
見表2。對照組術后住院時間和住院總時間分別為(11.5±2.0)d和(14.6±2.5)d,干預組術后住院時間和住院總時間分別為(8.0±1.3)d和(11.5±1.5)d,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縮短(P < 0.05)。
2.2 兩組患者總費用、平均日費用比較
見表3。對照組和干預組患者住院總費用分別為(13923.1±1132.5)元和(10782.4±760.4)元,干預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 0.05)。干預組患者總住院費用較對照組降低了3140.7元,降低率為22.6%。
2.3 兩組患者出院時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4。對照組和干預組患者的總體護理滿意度分別為88.57%和100%,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出院時的護理滿意度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P < 0.01)。
2.4 術后3個月隨訪情況
患者出院后3個月時均給予一次隨訪,對照組和干預組患者的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分別為(5.00±0.42)分和(4.95±0.33)分,最低分3分,最高分7分;Qmax均>15 mL/s;術后手術切口愈合均良好且無感染;均無疝氣復發及其他手術并發癥。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 > 0.05)。
3討論
CNP已經在歐美及部分亞洲國家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傳入我國后,CNP也先后被我國一些綜合性醫院所采用[10,11]。目前CNP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但關于BPH合并腹股溝疝患者同期施行TURP及無張力疝修補術圍手術期CNP的相關研究尚未見報道。
由表2可以看出,對照組術后住院時間和住院總時間分別為(11.5±2.0)d和(14.6±2.5)d,干預組術后住院時間和住院總時間分別為(8.0±1.3)d和(11.5±1.5)d,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縮短(P < 0.05)。由此可見,BPH合并腹股溝疝患者同期施行TURP及無張力疝修補術實施CNP可縮短其住院時間。CNP實施后,各項檢查、治療及護理的安排更加緊湊,護理行為中的盲目性大大減少,提高了治療的效果,縮短了治療時間,這有利于醫療資源的周轉和利用,可部分緩解我國日益緊張的醫院資源現狀。
從表3可以看出,對照組和干預組住院總費用分別為(13923.1±1132.5)元和(10782.4±760.4)元,干預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干預組總住院費用較對照組降低了3140.7元,降低率為22.6%;從患者日平均治療費用來看,對照組和干預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實施CNP在沒有增加患者日平均醫療費用的同時,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總醫療費用,這可能與住院時間縮短有關。CNP為疾病的診療和護理提供了最佳參考,可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降低醫療費用[12,13]。
由表4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出院時的護理滿意度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CNP可顯著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實施CNP后,護士的行為更規范,各項護理內容更標準、更精細,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護患糾紛,提高了護理滿意度,促進了護患和諧[14,15]。
術后3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IPSS和Qmax均恢復較好,同時兩組患者的手術切口愈合均良好且無感染,均無疝氣復發及其他手術并發癥,這說明同期施行TURP及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BPH合并腹股溝疝的手術療效好且并發癥少。CNP的實施,使護士的行為更規范,各項護理內容更標準、更精細,在顯著降低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的同時保證了治療的效果,并沒有出現因住院時間縮短而降低療效的現象。CNP的應用,保證了護理質量,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黃應秀,蔣紅娜,付飛南.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腹股溝疝圍手術期護理[J]. 現代實用醫學,2011,23(10):1191-1193.
[2] Wendt Nordahl G,Bucher B,Hacker A,et al. Improvement i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over 17 years in a single center[J]. J Endourol,2007,21:1081-1087.
[3] 方曉冬,張櫻沈. 臨床護理路徑對癌痛患者鎮痛藥物治療中護理質量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11,17(4):13-15.
[4] 郭燕云,軋春妹,尤煒,等. 臨床護理路徑對肝臟穿刺活檢術患者焦慮及術后疼痛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3):17-19.
[5] 張艷,于蘭貞. 臨床護理路徑在自發性氣胸手術治療中的應用與分析[J]. 護理研究,2012,26(2):512-514.
[6] 劉錦啟,潘敬增,周愛國,等. 前列腺增生并腹股溝疝同期行前列腺電切術及無張力性腹股溝疝修補術的臨床分析[J]. 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1,16(3):271-272.
[7] 張艷. 臨床路徑在自發性氣胸中的臨床應用[D]. 青島:青島大學,2011.
[8] 和霞,孫玫. 臨床護理路徑文獻計量學分析[J]. 天津護理,2012,20(1):1-3.
[9] 楊春玲,張瑞敏. 臨床護理路徑[M]. 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9:53-58.
[10] 周在霞. 基于PDCA循環的臨床護理路徑對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12,22(8):144-146.
[11] 孫潔群,李祖媚,林順意. 臨床護理路徑在房間隔缺損微創修補術患兒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 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4):19-20.
[12] 張巧利,賀中云,陳靜,等. 綠色通道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0):58-59.
[13] 李素娟,曹秋玲,王俊英. 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1,7(12):243-244.
[14] 熊春紅,王小云,鄭琴. 循證護理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J]. 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6):66-68.
篇4
臨床中,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中,應當針對患者病癥積極治療,應用合理的護理干預治療方案,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病療效。以下就分析本院疼痛評估在痛風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將我院風濕免疫科收治的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的6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護理治療,并且60例患者均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1】,其中女55例,男5例,年齡在35~73歲,然后隨機將6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試驗組兩組。觀察組中30例患者,女27例,男3例,平均年齡在63歲左右;試驗組中也是30例患者,女28例,男2例,平均年齡也是在63歲左右;兩組患者中年齡、性別、患病程度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故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疼痛常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影響到患者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心痛苦,因此解除患者疼痛,已成為醫護臨床工作中的重點。對照組患者臨床采取常規護理治療方法,給患者服用藥物,并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安排合理的護理方案。
對于試驗組患者,在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之后,根據患者客觀評估程度,采取合理的用藥及護理措施,以保證患者及時得到有效治療與護理。線性視覺模擬標尺評分法(VAS)【2】,采用線性視覺模擬標尺,在標尺兩端標有從0-10的數字,高速患者解釋0代表無痛,1代表最輕微的疼痛,10代表最嚴重的疼痛,了解患者對疼痛在標尺上的感知位置。也可以對患者應用四點口述分級評分法(VRS-4)【3】,將疼痛分為1級:無痛、2級:輕度,可耐受、3級:中度,疼痛明顯、4級:重度,由患者自主進行選擇。然后根據疼痛評估結果對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和治療措施,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止痛藥物,應用人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從心理護理、用藥護理等多個方面,能夠耐心做好對患者心理護理工作,在治療前或治療過程中,與病人及家屬做詳細的交談工作,介紹工作原理,使病人可以用積極的態度對待治療;并且在治療中,還應該嚴密觀察患者反應,持續評估疼痛程度,及時改善治療手段,保證病人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縮短治療時間。
1.3療效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情況進行分析比較,觀察患者臨床病情表現,有效:患者關節腫脹疼痛消失;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減輕;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變化反而加重,評定兩組臨床治療療效。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對統計的各項資料進行分析【4】,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的資料采用和χ2檢驗,以P
2結果
在以上對照組和試驗組的治療之后,分析試驗組30例患者疼痛評估之后的護理療效,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的結果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患者護理治療后的療效對比
結果,在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中,持續給予疼痛評估,并根據疼痛評估結果改善患者護理治療措施,不僅可以提高患者依從性和滿意度,還可以提高患者治病療效及改善遠期預后。
3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以關節腫痛反復發作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疼痛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人們對生存質量要求的提高,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四大生命體征的第五體征而日益受到重視。解除疼痛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5】。
首先,在護理中,對患者宣教疼痛評估的重要性,使患者可以正確認識疼痛,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止痛藥物,減輕患者治療疾病的心理壓力,調整好治療心態。疼痛評估,可以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止痛藥物,可以在患者疼痛發生時,控制使用藥物的劑量,應用自我鼓勵法、穩定情緒法、意識控制法,使患者盡量減少用藥次數及用藥量。疼痛評估應用到患者臨床護理中,還可以使患者在感受到局部疼痛劇烈時,臥床休息,適當固定患肢,避免受累關節負重,使患者感到舒適。護理人員可以根據疼痛評估,觀察患者病情,了解患者關節疼痛部位、性質與間隔時間,據此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不僅可以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對控制局部炎癥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以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在實際中應用。
篇5
【關鍵詞】壓瘡;危險性;評估量表;改良
【Abstract】Objective: To regulate pressure ulcer prevention, assessment of pressure ulcer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mprove the clinical quality of care.Methods: The modified "Braden Scale pressure ulcer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ulcer assessment scale result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pressure ulcer assessment scale of time efficiency, dynamic assess the efficiency, care efficiency, and data preser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ab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 The modified "Braden Scale pressure ulcer risk assessment" can effectively save nurses time, easy on the skin condition of continuous, dynamic assessment and care and to facilitate data 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Key words】pressure ulcers; risk; Assessment Scale; Improvement
壓瘡一直是臨床護理工作中非常棘手的護理問題,也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不僅會給病人帶來痛苦,延長康復時間,嚴重時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癥而危及生命。而且壓瘡的發生極易引起醫療糾紛,為提高臨床護理服務質量,降低或避免壓瘡的發生,一直以來以預防和減少壓瘡發生為目的的質量管理是護理研究的重點[1]。壓瘡的發生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其主觀原因包括護理管理力度不夠,護士主動預防意識不強等。客觀原因包括病人自身綜合情況,病人人院前發生壓瘡等。而評估病人的情況是預防壓瘡的關鍵,對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作定性、定量分析后,對高危患者實行重點預防,可使醫療資源得以合理分配和利用,我們根據臨床經驗對傳統“Braden 壓瘡危險性評估量表”進行了改良和實踐,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隨機抽取80名臨床護理人員分別就其應用兩種評估表的感受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的內容主要為時間效率、動態評估和護理效率以及資料保存效率三個方面。
1.2 方法傳統的Braden 評估表每次評估應用一張表格,高危患者每24h 評估1 次,患者皮膚發生變化時隨時評估,如此,對一個危重、需長期連續評估的患者就需用許多張表格進行評估,對于其皮膚狀況的動態觀察及資料保存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我們設計應用了“改良Braden 壓瘡危險性評估量表”,改良評估表與傳統表在評估內容、評分標準上保持一致,而應用一張改良表即可對病人進行連續十次評估和記錄,可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動態觀察并選擇合適的護理措施,護理人員使用十分方便,也便于對患者的皮膚情況進行動態觀察和比較,且可及時調整護理措施。
2結果
2.1護理人員對使用兩種表格進行壓瘡危險性評估的感受: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對改良表應用的時間效率、動態評估和護理效率、以及資料保存效率的感受明顯優于傳統表。
2.2改良“Braden 壓瘡危險性評估量表”與傳統評估表相比較具有以下優點:
2.2.1便于對皮膚狀況進行動態評估傳統的Braden壓瘡危險性評估量表每張表上只記錄一次的評估結果,而對于重危患者每天都需評估其皮膚狀況,預防壓瘡發生,單次評估結果無法進行動態及連續觀察,不利于有效預防措施的連續實施;而改良Braden 壓瘡危險性評估量表可在一張表格上進行及記錄多次評估結果,這樣就為動態觀察和評估危重患者的壓瘡危險性提供了方便,并有利于預防措施的連續實施。預防是避免壓瘡發生的主要手段,也是護理工作中的難點,積極評估病人情況是預防壓瘡關鍵的一步,應用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可對有壓瘡危險的病人提供個性化的護理,并可作為確定難免性壓瘡的依據之一。但在應用過程中,應選擇合適的量表,并不斷完善量表的內容,使其達到較好的信度和效果。
2.2.2便于對評估結果進行前后比較,了解患者壓瘡危險程度是加重了或是減輕了,從而調整護理措施,加強防范。
2.2.3節省護理人員的時間時間對于護理人員非常寶貴,若每次評估患者時都得消耗一定的時間尋找以往的評估結果或新表格,就會浪費護理人員許多寶貴的時間,改良后的Braden 壓瘡危險性評估量表在保持與傳統量表內容、評分標準完全一致的基礎上在同一張量表上可以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多次評估及記錄,可有效節省護理人員的時間。
2.2.4便于資料的收集和保存醫療護理文件是進行病情分析、指導醫療、護理活動的重要依據,其收集和妥善保管極其重要,但若紙張太多就增加了其收集和保管的難度,且查找應用時也十分不便,改良Braden 壓瘡危險性評估量表的應用可有效克服傳統評估量表在資料收集、保管及應用當中的弊端,保證其作為重要的臨床資料,有效發揮其臨床的指導作用。
3討論
3.1提高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 長期以來,一直引用的觀點認為壓瘡是可以預防的,一旦病人發生壓瘡均屬差錯,對護士造成無形的壓力,使得已經竭盡所能的護士的積極性受到打擊[2]。而改良Braden 壓瘡危險性評估量表的應用實事求是地對發生壓瘡的潛在危險進行連續性評估,使用方便,可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實事求是地將措施落實到位。
3.2規范預防壓瘡的管理,達到了預期目的絕大多數的壓瘡是能夠預防的,精心科學的護理可使壓瘡的發生降到最低程度[3]。評估病人情況是預防壓瘡關鍵的一步,及早發現壓瘡高危人群,采取預防性護理措施是防范壓瘡發生的重要手段,應用改良“Braden 壓瘡危險性評估量表”對住院壓瘡高危人群,特別是危重、長期臥床病人進行評估,對于預防此類患者發生壓瘡起到良好的效果,且對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提高對患者的動態評估和護理效率以及臨床資料保存效率及壓瘡科學管理起到積極作用。總之,“改良Braden 壓瘡危險性評估量表”的設計應用是提高壓瘡管理的有效性而采取的一種科學的管理方法。
參考文獻
[1] 胡宏鴦,馬金娥,葉志弘.皮膚管理和壓瘡監控系統的建立和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2):175.
篇6
關鍵詞 前瞻性理念 臨床護理教學 安全管理
在大多數醫療機構內,很多錯誤重復發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護理管理的方式存在瑕疵。目前我國現行的護理管理方式仍為強制性的,即大多數是非自愿性。對此情況,我院護理部結合自身實際,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從2010年開始將前瞻性理念應用到臨床教學護理安全管理中,在臨床實踐中確保了護理安全,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具體方法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2月隨機抽取在我院實習的護士257人,男20人,年齡18~23歲,女237人,年齡17~25歲。本科198人,實習時間26~45周;專科59人,實習時間28~42周。
方法:①前瞻性分析與評估:通過護理學生及教學質量監控反饋,問題主要包括2點:a護理學生輪轉科室結束時對每個輪狀科室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總帶教及單獨帶教老師的教學安全管理質量進行評估,常見問題包括教學方法陳舊、熱情不高、師生間溝通不足、實踐機會少等;b護理部定期對各臨床科室教學護理安全管理質量進行監控并評估,一般每個月1次,評估內容主要包括是否完成教學計劃、帶教責任心以及學生操作是否規范等。②通過多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a醫院:在臨床區域設立專門護理安全管理示教室,臨床往往由于患者及其家屬對于醫院示教的不滿導致學生實踐機會減少,可采用崗前培訓的方式對護理學生進行教學,促使學生盡快適應醫院內的角色,深入了解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及相關法律知識,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熟練進行臨床操作,使護理學生懂得應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b科室:護理學生在科室內應落實專業知識過硬、護理經驗豐富總帶教及專門帶教老師人選,并對護理安全管理教學工作嚴格按照教學要求控制教學質量。
滿意度及應用安全評價:①滿意度評估:采取自行設計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本院實習護理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內容涉及教學護理安全管理滿意度各方面。本調查采用不記名調查方式,發放問卷257份,回收有效問卷252份(98.05%),其中滿分3分:0分:差,1分:尚可,2分:良,3分:優。②應用安全評價:在前瞻性理念應用于護理安全管理工作前后,護理學生的安全意識及行為進行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處理,數據采取X2檢驗,當P
結 果
滿意度評估結果:對護理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教學護理安全管理滿意度進行調查,257名護理學生的滿意度分別為醫院>95%、科室>96%、帶教老師>98%。
應用安全評估:統計結果顯示,在前瞻性理念應用前后,護理人員安全意識、安全行為方面改善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建立健全教學管理體制,加強前瞻性教學組織管理。本院住院量及護士數量近年來呈增加趨勢,導致臨床護理安全管理教學工作量加大,需改善原有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教學實習計劃和教學任務,加強監督及抽查力度,定期舉辦培訓課程及經驗交流會議,總結其所在科室的帶教經驗教訓,并且對科室護士進行教學質控和評估等,將前瞻性理念貫徹到臨床教學中,加強教學組織管理工作,把臨床教學任務做到無縫隙。
加強護理安全教育,創造舒適帶教環境。醫護人員的工作態度、臨床技術水平及護理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臨床護理的安全與否的綜合反映[1]。據文獻報道[2],實習護士的護理安全方面的意識普遍缺乏,專業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能力較差,臨床中缺乏溝通技巧,操作規程不規范,可通過以下措施改善這種情況:①加強安全前瞻性教育,落實總帶教及帶教老師人選,加強護士經驗及知識溝通,共同營造學習氛圍;②加強法律學習,提升護士自身素質,明確護士職責,了解自身服務對象,預防隱患,發現隱患及時控制,確保護理安全。
豐富臨床教學內容,彌補學校課程設置不足。我國現有基本護理教材已無法滿足臨床的需要,而且前瞻性教育推廣力度不足[3]。應將前瞻性理念應用于護生崗前培訓中是十分必要的,也可增加到院級和科級業務講座中,并且要在平日示教中,教會實習護士識別風險的方法策略,彌補因課程設置不足出現的失誤。
規范臨床操作行為,嚴格把關風險環節。由于臨床工作量大、壓力較大,而且新護士經驗不足,操作不夠熟練,導致護理工作出現差錯。據文獻報道,護理差錯原因排名第二位是缺乏前瞻性理念[4],可采取以下措施規范護理操作,保證護理安全:臨床實習前2~4周,統一安排護生基礎護理操作培訓,提高掌握及了解程度,把前瞻性理念貫穿始終;在臨床實習階段,帶教老師在堅持“放手不放眼”原則及考慮患者一般情況條件下,提供護生實踐機會,嚴格控制實踐操作風險,對護生及患者負責[5]。
綜上所述,護理安全管理在臨床教學中非常重要。改善預防措施,確保臨床護理安全工作,及時發現并清除潛在的護理安全隱患,營造安全的臨床環境。通過加強對前瞻性理念的應用以來,我院未發生一件因實習護士失誤導致的醫療糾紛及事故。在臨床教學護理安全管理中應用前瞻性理念,不僅可以樹立以患者安全為中心的理念,不斷推進適應護理工作的新要求,還可促使護理安全管理貫穿于臨床教學工作的從始到終,增強臨床護理安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符坤秀.臨床教學中護理安全問題與防范[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5(6):33-34.
2 韋金美.風險管理在臨床教學管理中的思路與實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4(9):71-72.
3 Helen H,李明子.護理與病人安全[J].中國護理管理,2010,11(1):21-23.
篇7
癌性疼痛簡稱癌痛,是癌癥患者在臨床中常見的一種表現,也是導致癌癥患者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關數據表明,臨床中約40%的癌癥患者會出現癌痛問題。在癌痛患者中,又因多種原因導致50%~80%的疼痛沒有得到控制和減輕。最新醫學理論提出,若能有效的對癌痛進行評估,并準確的應用藥物以及護理干預,癌癥可以得到明顯的減輕和控制。為分析臨床中癌癥患者癌痛的特點、評估方法以及具體護理方法等,該研究對癌癥患者出現的疼痛表現或者是可能出現的疼痛問題進行全面綜合的研究探討,具體如下。
1 出現癌痛的因素
1.1 直接原因
常由于癌細胞的惡化、轉移,對健康細胞組織的傷害,造成細胞組織,臟腑器官出現異常或障礙,導致疼痛。
1.2 相關問題
在臨床中癌癥患者的腫瘤物活檢,抽取分泌物做化驗等診療技術導致的疼痛。
1.3 治療手段原因
臨床中的治療手段,包括化療、藥物治療等導致的疼痛。
1.4 間接原因
癌癥患者由于身體各項機能開始退化,造成的免疫力下降,常并發便秘、皮膚疾病等問題造成的疼痛。
1.5 其他因素
癌癥患者的家庭情況、經濟情況以及心理問題等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疼痛。
2 癌痛的特點
區別與臨床中普通的疼痛情況,癌癥患者的疼痛有以下幾種特點:①疼痛程度持續加重,并疼痛時間較長;②傳統外傷或手術治療后,患者在承受疼痛時的狀態與癌癥患者承受癌痛的狀態是有一定差距的,癌痛會導致患者更驚慌恐懼和失去信心;③臨床中有50%以上的患者會終身存在癌痛的問題,并且有一大部分的癌痛是劇烈的疼痛;④運用癌痛的機理進行分析,癌癥患者一般會出現多種不同機制造成的疼痛,并且是藥物不能緩解的疼痛[1]。
3 癌痛的評估
3.1 評價內容
對于癌癥患者疼痛的評價主要針對位置、誘因、性質、疼痛時間、導致癌痛變化的因素、癌痛的臨床表現、療效、患者狀態、患者遵醫度等方面。
3.2 評估資料來源
臨床中疼痛是一種主觀意識的體會,不能通過技術手段體現,所以,掌握癌癥患者癌痛的表現、嚴重程度等資料主要是通過患者的描述和臨床中的表現。護理人員在掌握患者癌痛資料時要做到以下幾點:①仔細傾聽患者的闡述,并正確分辨身體與心理的痛苦,給與患者支持與理解;②癌癥患者在臨床中常出現意識不清楚的情況,因此在不能自主進行表達疼痛情況時,護理人員可以通過患者的肢體表現,臉部表情等來進行側面分析。因不同的文化水平和民族差異等,患者對于疼痛的表達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適當時可以運用評估工具[1];③避免以護理人員的主觀想法來分析患者的疼痛程度;④進行全面的護理檢查。
3.3 評估癌痛的方法
3.3.1 視覺模擬的評分法 應用方法:以10 cm長度的橫線作為體現癌痛程度的標準,即總分10分,1 cm表示1分。患者通過自身的體會在橫線上表達出疼痛的程度。零分為沒有癌痛情況,1~3分表示癌痛程度輕,只限于存在壓迫感、刺痛等;4~6分表示癌痛為中檔程度,例如出現痙攣等;7~9分為嚴重癌痛;滿分情況為劇烈疼痛。這種評估方法的優勢是簡單方便,比較容易對患者的止痛治療方案進行及時的更改[2] 。
3.3.3 面部表情量的表法 主要根據患者的面部表情進行評估,如微笑、皺眉、痛苦、哭泣等。該方法通過6種臉部的表情對癌痛的程度進行評估。這中方法臨床中容易進行,對患者的文化平水、民族差異等沒有要求,由其適用于臨床中不能對自身疼痛進行有效表達的人群,例如兒童及老人或重病患者等。
3.3.4 口訴的評估方法 一種運用形容詞還對自身疼痛進行描述的一種方法,例如輕微、持續、劇烈疼痛等。患者可以通過自主闡述更全面的對癌痛的程度進行評估。
3.3.5 癌痛合并癥狀的評估方法 在考慮患者癌痛位置、疼痛時間、性質等問題外,還應對患者臨床中出現的體征變化進行分析,如血壓、心率、改變等。
4 癌痛的臨床治療效果評價
對于治療患者癌痛的治療效果有以下幾方面:①無疼痛現象為疼痛完全解決;②疼痛情況有顯著的減輕,正常休息已經不受影響為癌痛部分減輕;③疼痛有減輕的趨勢,但效果不明顯,成長休息還受到影響為輕微癌痛;④疼痛沒有改善為治療無效。其中完全解決和癌痛部分減輕均為被評估為有效。
5 癌痛的臨床治療
5.1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應用的止痛方法
此方法共有3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應用阿片類以外的藥物進行治療,適用于輕微癌痛或者中度癌痛患者;第二階段是應用弱阿片類的藥物,適用于中度癌痛的患者或者是第一階段未能緩解的患者;第三階段是應用藥效強的阿片類。
5.2 在患者椎管或者腦室置管進行止痛
針對于臨床中應用非手術治療后癌痛沒有得到緩解的患者。可以應用放置導管的方法對患者的疼痛進行緩解,這種方法的優勢是見效快并且可以持續緩解患者癌痛[3]。
5.3 中醫調理方法
可對相應的穴位進行針灸、按摩和藥物貼敷。取穴以阿是穴為主,即癌痛部位或者癌痛周圍的部位。主要選用痛經活絡、活血化瘀功效的藥材。一般臨床效果顯著。中醫調理方法功效穩定、無藥物副作用,并且功效穩定,可以長期應用。
5.4 運用放射方法進行治療
對于臨床中腫瘤患者,可以應用放射治療的方法,因為腫瘤的發展對正常組織細胞會造成壓迫,甚至影響周圍的神經,造成嚴重疼痛。放射治療可以緩解腫瘤的生長并且促使腫瘤縮小,緩解周圍組織細胞神經,緩解疼痛[4]。
5.5 應用化學治療
應用化療的方法,是對全身癌細胞有著這殺滅的作用,若患者腫瘤對化療敏感,化療便可以緩解患者疼痛。
6 癌痛的護理手段
6.1 增強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疼痛護理
臨床中,護理人員因專業知識的欠缺、老舊的思想等原因,制約了護理人員在工作中的進步。調查發現,有70%的疼痛評估和患者的述說不一致,60%的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疼痛程度做出了錯誤的評估[5]。患者因癌痛的評估錯誤、被迫或者是未能進行癌痛治療,對患者的癌痛情況和治療效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所以,應增強護理人員對患者疼痛的認識、評估以及護理手段等,以便使患者可以及時準確的對疼痛進行治療。
6.2 增強護患的溝通
護理人員應與患者保持良好的關系,才可以準確全面的收集患者的資料,對患者的軀體疼痛以及心理疼痛進行準確的評估。并根據患者的需求與心理動態,進行相應的護理,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提高護理治療。
6.3 緩解癌痛的其他護理方法
除常規的藥物、心理、放射等治療方法外,還可通過對患者的按摩、心理、音樂等方面側面的引導患者,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止痛效果。
6.4 心理問題護理干預
癌癥患者普遍存在心理問題,尤其出現程度不同的癌痛患者,多以恐懼、不安、絕望等心理問題為主要現象。所以應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護理干預,制定準確有效的心理護理方法是心理護理的主要環節。
篇8
摘要目的:探討床邊工作制在提高普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綜合生活質量及滿意度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普外科手術患者120例,將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床邊工作制,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1,2周的WHOQOL-100量表評分、Zung量表評估結果和對護理各個方面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干預后1,2周WHOQOL-100量表、Zung量表評估結果、對護理各個方面的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床邊工作制在改善普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綜合生活質量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且可顯著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床邊工作制;普外科;綜合生活質量;滿意度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02
作者單位:523331東莞市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醫院
鐘鳳玲: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普外科患者面臨的臨床問題較多,隨著臨床對患者生活質量重視程度的提升,此方面日益成為評估護理質量的重要依據與指標。另外,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一直是評估護理質量的重要基礎前提,且一直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床邊工作制是近年來臨床中研究較多的一類護理模式,該種模式對患者的護理更為細致全面[1],因此,臨床對床邊工作制肯定程度相對更高,但是本護理模式對患者的綜合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研究仍相對不足,為此,我們對這方面進行了研究探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普外科手術患者120例,將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2~73歲,平均年齡(52.0±6.9)歲;手術種類:膽囊切除術28例,胃穿孔修補術20例,其他手術12例;手術方式:腹腔鏡微創手術46例,傳統開放式手術14例;文化程度:小學20例,中學33例,大專及以上7例。觀察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22~74歲,平均年齡(52.3±6.8)歲;手術種類:膽囊切除術29例,胃穿孔修補術20例,其他手術11例;手術方式:腹腔鏡微創手術45例,傳統開放式手術15例;文化程度:小學22例,中學31例,大專及以上7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種類及手術方式、文化程度構成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普外科圍術期護理方式進行護理,主要包括術前的基礎護理、健康宣教等護理干預,術后的創口及癥狀體征護理,另外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疏導。
1.2.2觀察組采用床邊工作制的形式進行護理干預,即在常規步驟進行護理的基礎上,盡量將各項措施于病房內完成,護理工作的交接盡量于床邊進行,并于交接的時候進一步評估患者的實際情況。另外,對于患者出現的個性化問題也盡量于床邊采用集思廣益的方式進行解決,對于患者的其他基礎及治療性護理也均盡量保證于床邊完成。同時,實施的過程中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需求,然后盡量于護理實施的過程中予以滿足。在醫師查房過程中積極進行配合與溝通,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治療措施,然后進行護理措施的制定及實施。
1.3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術前)和干預后(術后1,2周)的WHOQOL-100量表評分、Zung量表評估結果和對護理各個方面的滿意度。 (1)WHOQOL-100量表 。共包括100項評估指標,本量表的所有問題涉及對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環境狀態、獨立性及情緒狀態6個方面的評估,均采用1~5分5級評分法,滿分均為100分。每個方面的分值均與其質量呈正比,即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2]。(2)Zung自評量表。該量表是評估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重要量表,其中的焦慮和抑郁兩個方面均包括20個評估指標,且每個方面均以50分為分界分值,即分值越高表示焦慮、抑郁情緒表達越強烈[3]。(3)護理滿意度。采用不記名問卷的形式調查,主要為調查對患者對健康教育、護理態度及護理效果的滿意度,每個方面均包括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3個選項。
1.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統計學軟件,重復測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資料設計的方差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WHOQOL-100量表評分比較(表1)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Zung量表評估結果比較(表2)
2.3兩組患者對護理各個方面的滿意程度比較(表3)
3討論
普外科手術患者在護理的過程中面臨的護理問題較多,圍術期的護理重點與要點也較多,因此,對此類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選取合適的護理模式極為重要[4-5]。另外,患者自身對舒適度及其他方面要求的提高,尤其在生活質量方面。護理滿意度一直是評估臨床護理質量的重要標準,是評估患者對疾病認可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客觀評估護理模式可取性的重要依據[6-7]。床邊工作制是指護理工作多數于床邊進行開展的護理模式,其重視對患者的細致護理,對于患者的需求也更為主動的進行滿足,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因此有助于綜合護理質量的提升[8-10]。
本研究中就床邊工作制在改善普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綜合生活質量及滿意度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觀察,并與進行常規普外科護理的患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床邊工作制更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及不良情緒的改善,表現為WHOQOL-100量表、Zung量表評分均相對提高。另外,患者對于床邊工作制的各項護理項目滿意度也相對更高,表現為其對健康教育、護理態度及護理效果的滿意程度均相對更高,這些優勢較為全面地肯定了床邊工作制的臨床應用效果與價值。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床邊工作制在改善普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綜合生活質量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且可顯著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歐春紅,李月嬋.普外科實行護士床邊工作制的臨床實踐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9):565-566.
[2]江海云,唐瑤,肖秀娟.護士床邊工作制模式下實施PDCA管理方法效果研究[J].護理研究,2013,27(4A):926-928.
[3]張燕玲,吳惠蝶,劉淑真,等.護理“大包干”責任制與護士床邊工作制在血液病區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7):71-73.
[4]Kloeze C,Klompenhouwer EG,Brands PJ,et al.Editor′s choice-Use of disposable radiation-absorbing surgical drapes results in significant dose reduction during EVAR procedures[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14,47(3):268-272.
[5]麥愛歡,張杏,范少玲,等.推行床邊工作制提高護理滿意度[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9):1687-1688.
[6]陳婉玲.床邊工作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實施效果[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3):1639-1640.
[7]Matsumoto C,Uto Y,Muranaga F,et al.DPC in acute-phase inpatient hospital care.Visualization of amount of nursing care provided and accessibility to nursing care[J].Methods Inf Med,2013,52(6):522-535.
[8]王正英,王琴,劉曉芳.優質護理服務中床邊工作制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5):79-80.
[9]屠燕,黃平.床邊工作制在優質護理服務工作中的實施與效果[J].醫學臨床研究,2012,29(2):354-355.
[10]吳桂真,洪蝶玟,周玉華.大包干責任制和床邊工作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8):1198-1200.
篇9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 腦梗死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238-01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的一類腦血管疾病,也是目前致死的重要疾病之一。研究顯示,目前我國腦卒中發病率為500/10萬人口,而死亡率則為120/10萬人口,存活患者也常常存在各種后遺癥。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展,發病后的各種護理措施不斷完善并顯著提高了腦梗死患者的術后生存質量及恢復水平。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將各種護理措施標準化制度化,并順序程序性執行的護理工作理念。為探討路徑式護理在腦梗死護理中的實踐對策并評估護理效果,筆者設計了相應的臨床護理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自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間收治的腦梗死患者80例。患者均經過腦CT及MRI檢查確診。對所有患者采取隨機數抽樣分組方式進行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40例,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齡58-73歲,平均年齡62.14歲,發病后就診時間0.3-2.8h,平均1.7h。其中意識障礙16例,肢體運動障礙者24例。治療組40例,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9例,患者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7.22歲,發病后就診時間0.5-2.7h,平均1.6h。其中意識障礙13例,肢體運動障礙者27例。兩組患者性別比、病情、發病后就診時間、臨床癥狀等無顯著差異。
1.2 研究方法
首先對進行路徑護理的專職護理人員進行規范化培訓,明確路徑護理的工作方法及人員分工職責。向入組家屬說明本組的護理工作目的、流程及優點取得其同意。在此基礎上開展工作。對照組入院后按照常規護理工作要求,在醫囑的指導下開展各項護理工作。
1.3 評估指標
評估指標主要包括醫護人員評價客觀評價及患者主觀評價兩部分。其中醫護人員客觀評價由主管醫師在患者出院前完成,評價內容為患者語言、一般運動恢復能力。分為完全恢復(3分),基本恢復(2分),部分恢復(1分),無恢復(0分)。患者主觀評價由患者出院前完成,評價內容為對于自身恢復的滿意度,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3分),比較滿意(2分),部分滿意(1分),不滿意(0分)。
1.4 統計學分析
對所有計數資料輸入SPSS 13.0軟件包,計數資料使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醫師客觀評價情況比較
治療組醫師客觀評價得分(3.20)顯著優于對照組(2.35),兩組間數據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具體情況見表1。
2.2 患者主觀評價情況比較
治療組患者主觀評價得分(2.63)顯著優于對照組(2.10),兩組間數據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具體情況見表2。
3 討論分析
傳統護理方式,主要是以醫囑為中心,被動的執行各項醫師下達的醫療指令。在這種醫護工作模式下,護士僅僅作為醫療工作的被動執行者,缺乏主動參與。導致患者不能及時全面的得到相應的護理治療。而臨床路徑護理則是一種主動的“管理式護理”新模式。該護理模式應用循證醫學的相關研究結果,制定最優化的臨床護理工作策略,并將其制成程序化表格,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患者個人病情予以專科個性化干預改良,形成最優最全且又方便全程執行的工作路徑。路徑式護理,不僅提升了臨床護理質量,也做到了分工明確、職責清晰,提高了工作效率從而減低了臨床工作的負擔。
腦梗死是目前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病死率、病程復雜易反復等特點。因此,開展全面規范的護理,對于腦梗死的治療有重要意義。在傳統護理模式下,護士疲于應付各種突發的,不可預知的新情況,工作效率偏低,工作質量不滿意。在路徑式護理下,護士對于護理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可以主動的,可預知的開展每一步的工作,因此,護理治療及護理效率均得到了提高。此外,規范的護理路徑也確保了護理工作的全面性和高質量,從日常護理工作,疾病針對性護理,原發病護理到并發癥防治、健康教育及康復護理,患者的治療過程更加優化而科學,進而護理效果及患者主觀滿意情況也顯著提高,總而言之,筆者在腦梗死護理中應用路徑護理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臨床路徑護理是一種值得全面推廣的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 陳麗文. 實施臨床路徑對腦梗死治療的效果分析及護理體會[J].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30): 186-187.
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407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720-02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以心理干預,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9月至201年9月收治的85例肝硬化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隨即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齡在28至72歲間,平均年齡為(48.2±4.6)歲;病程在4d至8年,平均病程為(4.6±1.2)年;疾病類型:26例病毒性,14例酒精性。研究組45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患者年齡在26至71歲間,平均年齡為(47.8±4.2)歲;病程在5d至7年,平均病程為(4.2±1.1)年;疾病類型:29例病毒性,16例酒精性。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類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比較。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措施:①常規護理。對患者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查看患者有無惡心、嘔吐、便秘及嗜睡等癥狀。②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進食些維生素含量豐富、高熱量、且易于消化的食物。若患者并發肝性腦病,不可進食蛋白含量高的食物;若患者并發腹水癥狀,不可進食含鹽量的食物[1]。③用藥護理與運動護理。指導患者要按時按量用藥,以確保臨床用藥合理性,同時鼓勵患者進行早期活動,以增強患者體質。④感染護理。定期更換床被、衣服,對皮膚、口腔進行清潔,保持室內環境清潔,以避免患者出現感染癥狀。
1.2.2研究組護理方法在常規護理情況下,加以心理干預措施:①心理溝通。患者剛住院時,要求護理人員主動向患者及其親屬介紹醫院及病房環境,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與患者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并確保病房環境干凈清潔,以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和情緒。②心理支持。護理人員必須對患者病史、病歷、文化程度、心理狀況等進行有效評估,并依據患者評估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案,給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導和支持,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有利于臨床護理工作的有序開展。③心理疏導。在臨床護理前,要求護理人員主動向患者及其親屬講解護理操作的重要性,以穩定患者心理情緒,提高患者臨床治療依從性。同時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疑問,告知患者病情改善情況,使患者保持積極的治療心態。④社會支持。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家屬心理上的疏導,并鼓勵家屬共同參與到臨床護理工作中,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以消除患者孤獨感,體會到親情溫暖,使患者樹立良好的治療信心,減輕患者焦慮和抑郁癥狀[2]。⑤行為干預。患者對肝硬化相關知識了解甚少,容易出現各種不良心理,因此要求護理人員主動向患者講解與肝硬化相關知識,使患者認識到心理情緒對疾病治療的影響,能夠對自身心理情緒進行調節,并糾正自身不良習慣。
1.3臨床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肝功能、白蛋白等指標均已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肝功能、白蛋白等指標均得到有效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任何變化,肝功能、白蛋白等指標未得到改善。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均用SAS與SDS,即焦慮自述評估表與抑郁自述評估表,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
1.4統計學方法數據由統計軟件SPSS17.0處理,計量資料用(χ±s)表示,計數資料以X2驗證,組間對比以t驗證,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研究組:28例顯效,15例有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20例顯效,14例有效,6例無效,總有效率為85%,研究組臨床治療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況由表1可知,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焦慮、抑郁癥狀改善情況較對照組優,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隨著醫學技術和護理模式的改善,臨床護理從原有的以疾病作為護理中心的模式轉變成為以患者作為護理中心的模式,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做好疾病上的護理,同時要注重心理上的護理,能夠有效提高臨床護理質量[3]。肝硬化病程較長、病情反復,甚至引發肝腹水、消化道出血或者感性腦病等并發癥,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