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科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6:0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閱讀科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科技類文章;事實細節;判斷推測
我們英語教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因此,英語試題中占分最多的就是閱讀題,而其中有一個題材就是科普類文章,這種文章是學生們最頭痛的。經過多年的教學積攢的經驗,我想在這篇論文中談一下我對于這種題材的應對方法。
科普類文章主要是介紹國內外最新的科技動態以及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科技知識,屬于說明文范疇。這種文章具有以下特點:
1、科技詞匯多,而詞匯的意義比較單一、穩定而且不帶感彩。文章中不經常出現排比比喻等修辭方法。
2、句子結構復雜,語法分析困難。作者通常會使用長句子來嚴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描述某個新技術。
3、常使用被動語態。
綜合這些特點,都使得這種科普類文章對于高中生來說有些難以理解,然而這種題型也是有章可循的。下面的文章中我想來談一下對于這種文章的分析結構。
一、科技論文文章結構
科技日新月異,因此這類文章也比比皆是,然而,正是由于這種文章的嚴謹性,我們可以把握它們的規律。首先,我想先庖丁解牛,分析這種文章的結構。
簡單介紹一下我所列的這個結構圖:
首先文章會提一下我們的技術現狀,尤其是現在科技到達了一種瓶頸期,這就呼喚了新科技、新技術的到來。在介紹了新科技的目的、發明家、新技術材料和工作原理等之后,再對新科技進行評價,在這一段落中,一定要注意新科技是否已經生產出來還是處于實驗室理論階段;最后,就是對于這種技術的前景的展望。
二、閱讀過程注意事項
1、看清以下詞:
designer, architect, inventor, scientist, researcher,create
閱讀時,注意這些細節,看清究竟是誰提出這種理論,而又是誰發明的這種產品的。
2、學生們最擔心遇到生單詞,而實際上,有很多單詞是不影響閱讀的,比如大寫字母多為專有名稱、人名、地名,不影響理解。比如說,
Indian inventor Santosh Pradhan,
Mumbai, the largest city in India
Yanko Desig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國際空間站)
3、用定語從句來介紹新技術、新發明。比如以下兩個句子:
They have created a device called T—Box that harnesses wind energy from speeding train.
Jacques has designed a ship that will allow researchers to spend a long period of time observing the sea life and conducting experiments.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們要注意這樣的定語從句,也就能明白文章中介紹的新科技。
4、注意在閱讀過程中標記數字、年份。
(1). At least 10,000 megawatts(兆瓦)of electricity could be harvested each day.
(2).According to Yanko, around 150 T—Boxes can be fitted along a 1,000—meter railway track.
(3). 150 T—Boxes can produce 2.6 KWH of electricity per day.
在有限的閱讀時間里,把這些數字都標記出來,這樣試題中出現數字考題時,可以直接回到文章中找尋答案,能節約時間。
5、一定看清楚這種技術是否已經投入使用,這會關系到這種技術的評價。所以,一定要注意以下詞組:
in theory, in practice
come into use, on the market.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題目,(2012英語周報21期 閱讀C篇)
68.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that ____
A. T—Box h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harvesting wind
B. The maintenace of T—Box will be costly
C. There is much to do about T—Box
D. T—Box will come into use soon
在這個題目中,“看清楚這種技術是否已經投入使用”至關重要,因為如果這個技術還沒有投入使用,A和B選項就無從證明,學生們還需要仔細看清這個技術是否可以很快就投入使用,這樣就不難選出C選項了。
三、常見出題方式及應對技巧
這是最根本的部分,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得更多的分數。我總結了大多數試卷中的科技論文題目·,并幫助學生一一破解,分為以下幾種:
1、事實細節題會有兩個。比如說:
Which is true about the new invention?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new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這樣的題目要注意:
(1)選擇的依據必須是短文本身提供的信息,絕不可根據自己的主觀假設或推測或是自己的觀點來決定。
(2)注意一些相近意思句子或詞組的轉換。看以下例題:
(濱州一檢2012)66. Why can't ocean researchers explore the deep oceans for a long time?
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Thanks to the high water pressure, ocean researchers are able to explore what lies undersea for very short periods . 那么對應選項中Because they can't stand the high water pressure.這句話。
(濱州2012一檢D篇)Scientists worry that many creatures may become extinct before they can even be recognized by science in the first place.
75.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scientists are worried, for______
A. The newly—found species may die out soon.
B. They can't recognize these new species
文章中extinct 對應選項中die out這個詞組,這就要求學生基礎知識的扎實。
(濱州2012一檢D篇)The hair on this new monkey's head makes it look a little bit like rock 'n' roll legend Elvis Presley.
選項中有一句話是判斷The monkey looks like rock 'n' roll legend Elvis Presley. 這句話的正誤。而這正是偷換了概念,學生們應該注意和文章原句的對應。
(3)一定要看清提出理論的人和發明家是否為同一人,還有這項技術發明是否已經投入生產。這些細節非常重要。
2、文章中若有數字,會出計算題。
(英語周報 21期C篇)How much electricity can be produced per day by T—Boxes along a railway track of 100 km?
在原文中,如果已經標記出出現數字的地方,就會注意這兩句話:
According to Yanko, around 150 T—Boxes can be fitted along a 1,000—meter railway track.
. 150 T—Boxes can produce 2.6 KWH of electricity per day.
這樣學生根據推斷,100km需要15000個T—Boxes, 那么一天可以產生2.6 KWH*100=260KWH
3、若有年份,可能會有按照時間排序題。但要注意以下句子
The 42—year—old man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in April. He died on Jan.23.
When was the man diagnosed with cancer?
A. 42 B. 41
很多同學都選了A, 而再次考慮這個題正確答案應為B
4、劃線詞義猜測題。
這也是學生們最發怵的題型,因為詞匯一向是學生們最薄弱的環節。應對這一題型,現在已經有很多方法,我認為很實用的方法有:
(1) 根據句子前后關系,判斷并列、轉折、因果等關系;
(2) 根據構詞法來判斷,看清其前綴、后綴或者合成詞來判斷;
(3) 根據語境判斷,可以通過定義、舉例、定語從句或是同位語來判斷。
5、判斷文章的寫作目的。比如像以下問題:
The passage is mainly written to______
The purpose of this passage is______
對于這種題,只需告訴學生毫不猶豫地選擇 introduce a new invention/technology to the readers
6、判斷文章出處。比如:We can see this passage from________
A. a travel guide
B. a newspaper
C. a business report
D. a science journal/magazine
對于這種題型,也是必然地選擇D
7、判斷文章最佳題目。比如: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is _____
A. Sea Orbiter— the ship of the future
B.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deep oceans
C. A great architect— Jacques Rougerie
D. Travel around the globe in Sea Orbiter
應對方法也有很多,我總結以下幾個方式:
(1) 逆向思維;即根據給出的題目自己想象該怎么組織文章,然后找出跟這篇文章最接近的題目,我個人認為這是最簡單方法。
篇2
一、搞好課內閱讀指導,為在課外閱讀求發展打基礎
閱讀理解教學是對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沒有課內語文閱讀的基礎,就根本說不上在課外閱讀方面求發展。
1.抓好課內個性化閱讀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尊重學生新鮮的閱讀感受,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初始反應,珍愛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聯想、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有對各種學說進行批判、質疑的精神。對作品的解讀,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
2.選擇正確的閱讀策略
第一,要重視積累,培養語感。閱讀離不開對文學語言的品味,它不是對詞語、句子等作純語法意義上的分析,而是看遣詞造句在塑造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即重在詞句的藝術審美功能,而非語法功能。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積累習慣的養成,通過課內閱讀來培養學生語感。第二,要重視誦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俗語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些詩歌、兒歌、佳句很需要這種學習方式。在多讀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3.明確具體的閱讀要求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要注意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閱讀要求,一是要求讀懂弄通;二是要求學會運用;三是要求能夠創新。所謂讀懂,包含三個層次:一是明白“寫了什么”(內容)。這是一般的、基本的、也是起碼的要求;二是明白“怎么寫的”(形式)。就是側重于方法和技巧的訓練;三是明白“為什么這樣寫”(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這第二、三個層次是閱讀理解的深化,不僅可以強化作品思想和語言藝術的熏陶作用,培養審美意識,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水平,還可以為寫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有序組織課外閱讀,搭建學生廣泛接受教育的平臺
1.幫助學生制定課外閱讀計劃,包括課外閱讀的目的、要求、步驟、方式、書目等,以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要根據文質兼美、趣味性強等原則,統一訂購1至2份適合學生閱讀水平的兒童刊、報,統一購書,或一個時期從圖書館統一借閱一種圖書,作為統一指導的讀物。對于學生自由選擇的讀物,也應予以指導,主要應教會學生選擇內容積極的讀物閱讀。要采取走訪家庭、查閱資料、親臨書店等方式向學生推薦。向學生推薦的必讀書中,選一些著名的優秀詩歌、散文、童話、小說等作品,開學初將書目分別印發給班內每個學生,指導學生自覺完成讀寫任務。
2.對課外閱讀要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對閱讀筆記要經常檢查,以督促學生形成習慣。要及時發現好的典型,組織交流,擴大影響。
3.要建立家校聯系卡。每晚布置一定的閱讀量,規定閱讀時間,在家長的督促下,讓學生完成閱讀任務。每周開設1-2節課外閱讀指導課,列入課表,專時專用。
4.要大力開展各種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在教學中,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全體學生參加讀書報告會、辯論會、賽詩會、演講比賽、優秀作文展覽、手抄報展覽;組織學生參加編演課本劇等活動。
三、實現課堂內外銜接,不斷提高學生課內外閱讀質量
1.把課外閱讀引進課堂教學
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不是很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老師授課完全拘泥于書本,而書本上的課文學生一讀就明白。如果把課外閱讀引進課堂教學,會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有的教師在教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時,以朗讀教學為主,同時把課外閱讀引進課堂。比如講《過萬重山漫想》,找來《曾經有過的落日》配合教學。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掌握游記的一般手法,讓學生領悟聯想和想象在寫作游記中的作用。在講授文言文單元時,根據高一快慢班的情況,只在高一(1)班增加課外文言文閱讀,引進的課外文言文多在《一課一練》的補充練習上。如在講《鴻門宴》時引進有關《項羽本紀》的內容。
2.把課外閱讀作為作業與課堂教學融為一體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教師在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互相促進。語文不是一門純粹的技術性學科,它的許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傳播和簡單的模仿來獲得的,而是在常年累月的語文實踐中慢慢地領悟,一點點的積累而獲得的。因此學習語文僅靠課堂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必須把課內外銜接起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把課外閱讀作為作業來布置,并檢查驗收會取得良好的效果。這樣做有兩個原因:一是語文課堂的時間有限,不能容納大量的閱讀;二是課余閱讀留給學生自我選擇、自我思考的余地也是鍛煉學生的鑒賞審美能力的極好方法。總之,要統一安排,層層深入,確保閱讀活動的循序漸進。
3.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可以相互補充
語文課堂教學以其統一性、穩定性、系統特點,在目前以至未來都不會失去它的生命力。但是,這種教學法組織形式也有固有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缺陷,為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對其進行改革是必要的。而課外閱讀從其實踐性、自主性的特點看,卻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帶來的不足。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課堂教學的優勢與缺陷:
首先,課堂教學的優勢是,有統一的大綱,以統一的教材作為教育教學的憑借,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系統的語文知識和課文內容所承載的一定信息。缺陷: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面和信息畢竟是有限的。
其次,課堂教學的優勢是,以“統一性”為其心理依據,為達到普及教育的目的,考慮更多數學生的平均水平,解決了人才培養的共性問題。缺陷:對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很難全面顧及,學生個性得不到充分發展。
總之,知識的承傳離不開課堂教學。那么如何克服其弊端呢?
首先,課外閱讀可以彌補課堂教學脫離學生生活的缺陷。
其次,課外閱讀和圍繞課堂教學開展的課外閱讀活動是開放的,多向的交流。是以“差異性”為其心理依據的,更利于因材施教。
再次,課外讀物本身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鑄了作者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探求,學生在閱讀中不僅可以開拓的生活空間和生活閱歷,還可以被引導著回到生活中去觀察、體會和求證。同時課外閱讀活動也是一種實踐,在實踐中,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從而便于把工作學習和當前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無論從社會評價還是自我評價中,學生總會感受到語文教育教學是和他們當前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是對當前生活的豐富和擴展,從而感到課堂教學主體性的尊嚴、力量和價值。
總之,語文課外閱讀彌補課堂教學教學的缺陷,而且也有其相對獨立的價值。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就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性而言,課外閱讀不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它和課堂教學的關系是并列互補的,它們共同處于語文教育教學的整體結構中。只有實現課外閱讀和課堂教學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最優化,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教育教學的功能,促進語文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這也是語文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
四、結論
篇3
Abstract: The ability of wir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is one of train objectives for students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English abstract is substantial compon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and is also difficult teaching content for related lesson. The paper focuses on discussion about teaching English abstract writing. The properties of English abstract is provided firstly. The common phrases are summarized. And teaching method is present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much reading, practice and collective correcting.
Key words: writ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English abstract;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iscussion about teaching
在各類本科生學科競賽、科技創新活動、課程學習以及畢業設計中,科技論文的撰寫是需具備的能力之一,而摘要是科技論文的重要組成。英文摘要寫作能力的訓練是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難點之一。閆麗萍等分析了目前電子類專業英文摘要撰寫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將英文摘要寫作訓練貫徹教學過程的培養理念和具體的實施方法[1]。筆者在通信與電子信息科技英語教學以及指導本科生科創大賽、本科生畢業論文過程中發現,學生英文摘要的撰寫能力有待提高,同時也反映出本科生該項訓練的匱乏,需通過大量實踐提升該項能力。
本文首先總結了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撰寫的要點,對常用詞匯進行了匯總,然后從三個層面介紹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撰寫訓練的教學方法。
1 科技論文英文摘要撰寫的要點
科技論文具有嚴謹性和科學性等特征,與一般的英文寫作存在一定的差別,其英文摘要特點可從以下幾點進行總結:
1) 運用的時態:根據論述的情況不同,可以分別選擇一般現在時或者過去時;
2) 語態:使用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可根據摘要特點而定;
3) 人稱:可使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
4) 摘要中句子較長,結構嚴密緊湊。
在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有些詞語是常用的,現歸納如下,如表1所示[2-3]。
2 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教學方法
針對科技論文英文摘要寫作特點以及學習難點,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多讀、多練、集體糾錯的教學方法:
1)多讀:即以大量閱讀為核心的詞匯與句式積累。學生撰寫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出現的多數問題,其根本原因是此類文獻閱讀少,不熟悉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特別的,通信和電子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每天都出現大量的專業文獻,相關詞匯和專業術語只有經過多次的閱讀才能加深記憶。同樣,科技論文摘要的寫作模式與一般英文作文有區別。因此,要寫好科技論文的英文摘要,首先需要大量閱讀。為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練習資料,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初步建立了科技論文資料庫,目前科技文獻已有362篇,文獻多源自IEEE、Science Direct、Springer等常用文獻數據庫中的權威學術期刊和會議論文,涉及的主題為近年來熱點領域,包括深度學習、大數據、云計算、無線傳感網絡、神經計算、類腦計算、圖像檢索、視覺場景分析、生物信息處理等。這個文獻庫一方面可以用以訓練學生閱讀的文獻能力,同時,通過大量的閱讀使學生熟悉科技論文摘要的撰寫方法、常用詞匯和句式。今后我們會根據技術發展情況進一步擴展和完善文獻庫的內容,特別的,會增加部分經典電子版教材、專業公司和研究機構的技術報告、英文專利等,以適應課程教學的需求。
2)多練:此處指的是句子寫作訓練。句子是論文摘要的基本組成單元,為能正確撰寫科技論文的摘要,句子的寫作訓練是其必經之路。筆者在每次課中均給出2到3個常用句式,并布置相應練習題考核學生掌握程度。同時,我們初步建立了句子考核題庫,其中包括中譯英140道,英譯中128道。在課程的階段性測試中,我們通過隨機抽取題目的方法,利用句子考核題庫內容對學生進行測試。目前,該題庫內容在不斷更新、補充中。
3)集體糾錯:即針對句子或摘要寫作中出現的錯誤進行集體糾錯。英文摘要寫作中常出現的錯誤包括:主謂語不一致、缺少主語、缺少謂語、時態不一致、語態使用錯誤、從句使用錯誤等[4]。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采用的是一起來找茬的方法,即寫作訓練后,進行集體糾錯,促進學生之間互查,同時鼓勵學生針對同樣的題目,給出不同寫法,以此實現摘要句式的豐富性。
以下是教學實踐中,部分練習實例,其中均包括了各類常見語法錯誤:
1)The paper compare the methods with the public data sets to explore which is the best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該句的錯誤在于主謂語不一致,主語是單數,謂語應改為compares。
2)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has been enormous developed.
該句的錯誤在于修飾詞enormous使用不當,該詞為形容詞,而此處需要副詞修飾謂語,可改為greatly。
3)Scientists have working on the solution of designing.
該句的錯誤在于謂語使用不當,應改為have been working。
5) This video is mainly introduce a new type of multi-touch technology.
該句中錯誤仍為謂語使用不當,利用了中文習慣直接翻譯,是學生常犯的錯誤之一。應改為This video mainly introduces a new type of multi-touch technology,或者用被動語態:A new type of multi-touch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in this video.
5)It changes the way interact with machines and make the application more convenient
該句中有兩處錯誤,第一個是way后面的非謂語,應該為to interact with machines,第二個是and之后的謂語make與主語不一致,應改為makes。
篇4
一、考查目標與考點說明
《江蘇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在關于論述類文本閱讀部分的內容表述三年之間大致沒有變化,關于文體范圍的理解表述為:“論述類文本閱讀。論述類文本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等。”后面相關解說可總結為“兩種能力(理解、分析綜合),六個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①,考查目標與考點內容還是明確清晰的。
二、近三年考查和命題的具體變化
1.分值和題型的變化
僅從題型看,2009年和2010年相同,均為三題15分,第一題為一道3分的選擇題,所不同的是2009年以選做題形式并給出了實用文本,考生有不選做論述類文本的自由,而2010―2011年則在命題上就為學生選定論述類文本。最重要的變化是2011年本題分值上升為18分,題型也變為三道簡答題,比起前面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總分值只少2分,而題目卻少一道,單小題平均達6分(3題分值分別是4分、8分和6分),超過文學文本閱讀。可以說,此題的分量陡增了,而三道簡答題的題量也是對考生的一個挑戰。
2.選文的特征及變化分析
為了便于說明選文特征,下面列出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江蘇高考論述類文本材料的相關來源如下:
2009年為《說“異”》,原刊2008年11月上海《文匯報》,長5000余字,經刪改約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學家,科普散文作家;2010年《談靜》,選自現代美學家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寫于上世紀20年代作者旅歐期間,原文1800多字,刪改為872字;2011年《捧與挖》,選自《魯迅全集?華蓋集》中的《這個與那個》一文的第二部分“捧與挖”,寫于1925年,文本略有刪改,如原文“民元革命時候,我在S城,來了一個都督。”改為:“民元革命時候,S城來了一個都督。”第三節刪去“火神瘟神不待言,連財神也是蛇呀刺猬呀似的駭人的畜類”②一句,表意無大變化,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在行文上更流暢或語言上更近于當代的習慣,便于考生閱讀。
作為文學大家,魯迅的雜文首次進入高考閱讀材料,這個變化似乎更加強調了論述類文本考查的文化內涵文學傾向,三年以來,自從剔除了科技說明文之后,論述類文本以論述為主的特征愈加明顯,一方面它不回避科技論文,另一方面與以論述說理為主的文學類文本則相互滲透。其實《談靜》就作為文學文本在2008年湖南高考試題中考查過,另外2006年江蘇卷《波茲曼的詛咒》、2008年山東卷的《歌德之勺》,當時作為文學文本考過,同樣也可以看作論述類文本。由此可見,滲透文學文本特征的論述類文本在高考中是很受命題者關注的。
這類文本內容主要涉及文藝評論、雜感及社會自然科學論文等。選材的共同特點是:(1)學術性強,有專業性、系統性,信息量大,語言也比較規范;(2)文化底蘊厚。近年所選的論述論文,其作者多為一流學者或作家,文本表現見解獨到,體現作者鮮明的個性風格,而且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3)主題明確突出。所論述的多為某一領域的重要問題,思想深刻,經命題刪改后主題更加明確集中,為讀者提供了良好的思考體驗機會。
3.文后命題的變化分析
從科技論文到美學論文再到雜文,這并不體現出一個選文的變化方向,只是實踐和驗證了考試說明中關于命題范圍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的這個解說,可以想象后面的高考選文將再出現優秀的科技論文等。事實上,更該引起關注的應當是文本后的考查題變化。
(1)變中不變――論證思路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試看2011年與2010年兩題的比較。2011年的第15題對應2010年的第16題,都是考查文本的議論寫作思路的,2011年的第17題對應年的17題,都是以考查作者的觀點態度為中心,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第16題也同樣考了“作者認為應該持什么態度?”③,這足以說明,論述文本的議論思路與作者的觀點態度在命題人心中是相當有分量的。這當引起以后備考的足夠重視。
(2)新增題――更鮮明體現議論文考查的本質特征
考題刪去選擇題變為簡答,這不單是個形式上的變化。在分別對應了兩道題之后,余下這道由客觀題變化來的8分題(第16題)考了什么?原題是:“文中的例證分別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證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遞進關系?(8分)”④這道題已經非常像平時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議論文的分析提問了,問題具體細致,涉及內容理解的點也較小,可以說,新增的這道題,再加上前面的論證思路及作者的觀點兩題,更加鮮明地體現了重視對議論文本質特征的細致考查。
三、應試思考
1.重視議論文本特征的閱讀把握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鍛煉
高考對論述類文章閱讀考查側重于邏輯思維能力,主要讓考生借助語文學習的方法和規律,正確理解、捕捉、篩選、判斷與轉述論證信息,鑒于三年的考查的重點和方向變化,要為學生認真扎實地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鍛煉,確立把握議論文基本特征的閱讀與訓練方向,主要包括概括和提煉作者的觀點態度,分析論證結構、把握議論思路,發現材料和觀點之間的邏輯聯系,等等。
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訓練中要注重向學生進行議論文本質特征的分析引導,如理論上的“建構”性,說理的結構和條理性(邏輯性),等等,不妨把一些經典的課內議論文再與學生一起做溫習,諸如《拿來主義》、《師說》等,在閱讀中,尤其要注意引導多進行一些深入文本具體論證內容的理解和訓練,掌握分析結構、把握思路的基本方法。比如抓文中具有提示、總括、過渡、照應作用的標志性語句;把握語句銜接的特點,明確句群所表達的重點;強化文本結構意識,引導學生運用層次分析把握行文思路,進而明確作者的態度觀點;學會按文體特征分析,如議論文常按引論、本論、結論組織文章結構,等等。
2.注重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良好答題心態的養成
閱讀訓練中要多接觸文學性強的文本,對文化名人文化現象及文學風格等多有涉獵,對學術知識,文學藝術作品形成對路的理解,有了較強的文化底氣,才能從容應對高考的論述類文本。
另外,學生往往缺乏對文章逐段逐層閱讀理解的耐心,喜歡作跳躍性閱讀,對應題目尋章摘句,如此就容易出現概括片面、膚淺、作答不準確的問題。因此要力避畏懼、浮躁的不良心態,通讀全文,立足于整體感知和把握作好細部的分析,運用恰當的方法,如思路分析法進行解讀。
注釋:
①相關內容引自2011江蘇高考語文考試說明.
篇5
1醫學研究生加強論文寫作培訓的必要性
隨著高校研究生招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亟待提高。各高校都要求研究生畢業時要在相關雜志,但是現實表明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普遍不高,其原因有:①由于研究生指導教師的增長速度遠低于招生人數的增長速度[2],擴招后研究生師生比嚴重失調,有的導師兼職太多,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寫作。②研究生學習心態不正確:學生忙于醫學專業課,只關心計算機考試和英語考級,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文水平如何沒人重視,很少有人下工夫學習中文,或學術研究心態浮躁,簡單重復、模仿別人,導致學術論文質量問題很多。③研究生應用寫作基本功差:一些人缺乏文科基礎,文學、藝術修養及文字的基本功較差,語言文字表達欠佳,在論文寫作時表現為論點不明,語句不通,邏輯混亂,錯別字多,人文素質亟待提高。
2醫學研究生提高論文寫作意識的途徑
2.1廣泛閱讀寫作和閱讀是緊密相連的。書籍和雜志中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貯存著人類寶貴的人生經驗。閱讀是通向科學圣殿的階梯,可以使人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時代信息。古人云:“厚積而薄發”,持之以恒的閱讀,必能集腋成裘,積沙成塔。閱讀也是研究生積累寫作素材的一個重要途徑,對科技寫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尤其是閱讀與自己寫作有關的本專業的文章和書籍,從其選題、取材、論證等方面認真學習、思考,分析其文章好在何處,有何特點,有何規律,可以使自己在業務能力和寫作水平上快速提高。如果是初學者不知如何下筆,還可參考其格式,寫入自己的材料、觀點,逐步規范整理成文。很多人并沒有接受過專業寫作培訓卻能將文章寫得很好,即源于平時的廣泛閱讀。
2.2建議院校開設論文寫作及相關課程建議有條件的院校應開設科技論文寫作課,通過理論教學和寫作訓練開啟學生的學術思維,針對研究生論文出現的情況,教師從論文的體裁、結構、語言、文字等方面予以指導,并適當介紹國家標準和編輯常識,為研究生正式進入課題研究和發表學術論文打好基礎。實踐證明,知識結構決定了一個人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為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可以結合醫學專業,增設文學、哲學、藝術等方面的課程,開設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選修課程,并在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中規定必須修滿的學分。在研究生培養方案中,還可以推薦一些人文類經典書目,供研究生參考閱讀[3]。
篇6
【關鍵詞】農業科技論文寫作;Office辦公軟件;本科教學
《農業科技論文寫作》作為一門理論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的課程,在農業領域科學研究和實踐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已成為高等農業院校本科生的選修課。課程主要通過對數據分析、圖表制作、文字描述的學習和訓練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寫作能力。針對本科生的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通過理論學習《農業科技論文寫作》難以提高寫作水平。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枯燥無味,加之本科生在校期間的寫作機會較少,理論課與最終畢業論文寫作時間安排不合理,使得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均不高,造成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不理想。針對這種情況,通過改進本科生《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的上課方式來提高學生對農業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顯得很有必要。
近年來,多種辦公軟件的出現為《農業科技論文寫作》傳統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契機,大量作圖、分析、文本軟件的出現使數據的分析工作變得相對簡單,論文的呈現及寫作更加方便,同時也給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模式能夠更加具體地將科技寫作中圖表制作和文字描述的過程呈現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實際寫作能力,并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為《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改革與實踐提供參考。
一、《農業科技論文寫作》教學形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效率較低
傳統的教學方式效果差,課堂講授不夠生動,學生缺乏興趣;雖然現在大都采用多媒體教學,但仍是以傳統教學為主,教師是主講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樣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于《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理論性強、結構固定,而圖表的樣式卻各不相同,描述方式也各不相同,整個課程側重于實踐訓練。因此,純理論的講述,學生很難全面理解,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寫作實踐與理論課結合不夠緊密
首先是本科生在校期間的寫作機會較少,且本身的實踐經驗和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并不豐富;其次是畢業論文寫作時間與課程結合不緊密,往往在畢業論文寫作前的兩到三個學期已經完成這門課程理論學習,不能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最終使得課程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三)理論教學與寫作訓練缺乏緊密聯系
目前關于學生對《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學習效果,主要取決于對農業科技的寫作訓練,單純進行理論學習,很難使學生掌握真正的寫作技巧,寫作方法和技巧的練成更多地依賴于寫作訓練。因此,通過課堂的實際寫作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顯得非常重要。
二、結合Office軟件及寫作訓練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運用Office軟件在多媒體課堂進行輔助教學
由于科技論文固定的結構和抽象的寫作方法,在規定的學時內很難完成培養目標所需的教學任務。往往在堂課上,一開始需要先介紹論文各部分的結構和內容,這部分耗時的講解會使學生感覺索然無味,使得接下來精心安排的寫作方式和技巧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老師感覺非常疲憊,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理想,教學任務和目的難以完成。針對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簡單講授寫作的理論知識和論文的基本框架,在學生掌握了論文結構的基礎上,再利用Office工具中不同軟件來現場演示圖表制作、文字描述的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圖表制作的過程和要求,以及文字描述圖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重點進行邏輯框架的講解,從而實現教學內容與寫作訓練的有機融合,改單純的理論課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課程。這樣既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多數學生對Office軟件界面都比較熟悉,且Office中的軟件具有較多的數據分析和繪制圖表的功能。因此在理論課結束以后,要求學生獨自運用Office磽瓿煽魏笞饕擔經使用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提高《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的授課效果。
(二)Office軟件在寫作訓練中的應用
《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理論教學中涉及大量的數據分析、圖表制作和語言描述等內容。為更好更深入地讓學生理解這些內容,有必要將理論課程與課堂寫作訓練相互結合。然而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圖表制作以及煩瑣的細節使得學生在平時理論課學習中很難真正理解。在課堂上通過運用Office軟件進行現場演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例如,Excel軟件可以使學生掌握圖表制作和數據分析的細節,而Word軟件可以更好地呈現出文字描述的過程,以及論文的框架構成及整體邏輯。所以,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充分運用Office軟件的功能,可以更加醒目地教授論文寫作的過程,提高學生對寫作細節的認識。實踐證明,將《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理論教學與Office軟件在課堂上實踐操作有效結合起來,可顯著提高本科生制作圖表分析數據、文字描述的能力。
(三)擴展視野,提高學生獨立寫作的能力
《農業科技論文寫作》是農業類本科生必學的一門課程,因此,寫作訓練過程中不能局限于課堂所學的東西,應擴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學習科技前沿知識,擴寬學生的視野。以往在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的時候,多半數據和圖表來自課堂上的示例和老師布置的作業。這些練習內容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實際上在真正面對科研數據的時候,從實驗設計、資料搜集、數據整理分析到最終的結果、結論的描述,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例如,數據的理解不夠透徹、結果和結論的區別等。因此,可以在學生掌握好課堂寫作內容后,加大課后的閱讀量,抓住前沿知識,最終讓學生根據真實的實驗結果,利用Office軟件自己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做出圖表,運用Word進行具體的文字描述,最終完成論文的撰寫。
三、結語
將Office軟件及課堂寫作訓練與《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教學實踐有效結合后,能夠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學生理論學習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如何利用Office軟件來完成論文的寫作。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在繼續加強Office軟件及課堂寫作訓練與《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教學緊密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將更多的軟件也引入農業科技寫作教學實踐中,以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和寫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永興,李素芳.學術論文撰寫與發
表[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江明生,黎彤.生物統計學課程采用
多媒體與啟發式教學探討[J].高教論壇,2011,(2):62-66.
[3]張淑華,趙文若.Microsoft Excel
篇7
論文不一定要寫文獻綜述。
1、文獻綜述簡稱綜述,是對某一領域,某一專業或某一方面的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搜集大量相關資料,通過分析,閱讀,整理,提煉當前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或建議,做出綜合性介紹和闡述的一種學術論文。
2、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3、論文包括文獻綜述,在撰寫論文時可以根據論文的性質考慮是否應該加文獻綜述。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多年來中外文期刊對論著文章的結構已形成了通用模式,正文內容主要由引言(Introduction)、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結果(Result)和(and)討論(Discussion)等部分組成,英文簡稱為IMRAD。此模式并非一成不變,可根據其具體情況改動,如臨床研究時可將“材料和方法”改為“臨床資料”。現分別介紹如下:
1.1 文題
讀者在決定是否閱讀此文時,首先要看文題。因此文題應該具有吸引力,能準確概括論文內容,提綱要領,點明主題,做到文題與內容相符。
總的要求是簡明、醒目、有吸引力、緊扣文章內容。文題在15個漢字以內為宜。因為標題太長,記起來費勁,念起來吃力。如果標題實在太長而又不能省略,可通過副標題方式處理。但標題簡短也要適度,太短而令人費解同樣是不可取。
此外,要避免題目空洞和籠統,如“計算和檢索”的標題就太大,令人摸不著邊際。當前的趨勢是,文題不加冗長套語,如“初步探討”、“……的觀察”,“一些想法”等一類詞完全可以省略。學術性研究論文中應少用疑問性標題,如“有無……”、“何時……”、“如何……”等。
文題只是文章的標簽,并非具體內容,因而一般不需用完整的句子,不包含主語、謂語、賓語、狀語等句子成分。文題多用名詞、名詞詞組或動名詞表達,如“藥物依賴的治療及預防”。文題中避免使用非標準化縮略語。
1.2 作者署名
論文作者對內容負責,又作為文獻檢索中的作者索引供讀者查詢和聯系。
作者署名不宜過多。作者應是:(1)參與選題和設計、資料分析和解釋者;(2)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3)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在學術界進行答辯,并最終同意該文發表者。集體署名的文章必須明確負責的關鍵人物,其他有貢獻者可以列入文章最后的致謝部分,作者中如有外國人,應征得本人同意。人名后一般不注明學銜職稱。
1.3 摘要
論文摘要是論文的縮影,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濃縮,使讀者和編輯審稿人一目了然,從而大大節省了他們的閱讀時間,能在最短時間內讓讀者決定是否值得進一步詳讀全文;對審稿人來說,這是取舍該稿、是否錄用的第一步。
在50年代以前的科技文章中尚無摘要的內容,由于其后科學突飛猛進,期刊激增,人們形容為“信息量爆炸”,各類期刊全世界以每10年25%的速度遞增,每年出版的科技論文在400萬篇以上,為了大大節省編輯部和讀者的寶貴時間,60年代國外首先提出科技論文應附摘要,《中華醫學雜志》(CMJ)英文版1972年也提出要求附摘要。80年代加拿大溫哥華一個研究小組進一步提出結構式摘要,即要求有摘要的四要素(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要求摘要寫法分成四部分,分別冠以要素的標題,使讀者無需查閱正文即可基本了解實質性內容。
篇9
關鍵詞 醫學科技期刊;編輯;數字化;出版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7-0013-02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于醫學科技期刊的出版發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技進步帶來了閱讀終端的多樣化,手機報和手機刊等數字出版技術的出現,給傳統出版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編輯人員要適應時展,加強數字化意識,掌握網絡新媒體的技術,為期刊的進一步發展做好必要的準備。
1 當前數字期刊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數字期刊的發展現狀
我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積極發展以數字化生產、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內容產業。我國大陸在2007年數字和網絡出版產業的規模已超過400億元,其中數字期刊的直接收入就已經超過了7.5億元[1]。網絡期刊雜志出版,特別是網絡學術期刊出版的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比如同方期刊數據庫、萬方期刊數據庫、龍源期刊網等網站,已建立起比較可行的盈利運營模式。數字出版的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服務的讀者面也更加廣泛。我國的電子網絡期刊雜志已有近4萬余種之多、用戶數接近9 000萬,移動閱讀的用戶近3 000萬[1]。數字出版加快了醫學知識更新和傳播速度。大量與醫學有關的學術博客和專業網站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醫療專業知識傳播速度慢、受眾少和信息使用效率低的局面。
很多醫學科技期刊的編輯人員都已經認識到數字化期刊的發展趨勢不可避免。與傳統的紙質印刷期刊相比,數字化期刊的信息量更大,傳播速度更快,內容豐富翔實,形勢多樣。不少醫學科技期刊都進行“數字化”,主要是對已經印刷好的紙質刊物進行數字加工,獲得數字衍生品,進而通過加入期刊數據庫或者是依附于自建的網站,使期刊內容實現網絡化發行,這是以紙質刊物的出版發行為基礎和核心,屬于傳統出版模式在數字發行領域的再延伸過程。
1.2 存在問題
1)醫學科技期刊內容在經過數字化并加入到網絡數據庫,需要一段時間,當制作完成可以供讀者檢索利用的時候,紙質期刊已經發行了 2個 月~5個 月,時間明顯滯后,導致網絡期刊多是過刊內容的尷尬局面。這與編輯打算通過采用數字化期刊的方式達到方便、快捷的傳播期刊內容的初衷有很大差距;2)醫學信息豐富,形式內容多種多樣,讀者面對龐大的信息流難以甄別良莠,無法迅速查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內容。而一些數字化醫學科技期刊沒能充分展示自身特色,不能從信息林中脫穎而出,內容得不到充分利用;3)當讀者需要閱讀數字化期刊的相關內容時,需要借助特定的瀏覽器,這要求讀者下載并安裝相應的閱讀軟件才能瀏覽期刊內容,比如中國知網采用自行開發的 CAJ 軟件來實現原期刊頁面的瀏覽和打印。如果讀者需要引用文章中的某些內容,必需通過轉換進行文字識別,再把相關內容轉換成Word格式的文檔才能加以利用;4)互聯網特殊的環境使得每個網絡版醫學科技期刊都面臨一些新的知識產權問題,主要包括數字內容版權、軟件版權、專利權等。版權不清,這是制約網絡版期刊的一個重要因素。
未來的醫學數字期刊發展應是編輯出版全過程的數字化,數字化應貫穿約稿組稿、作者投稿、編委審稿、編輯加工、出版傳播、讀者閱讀和進行反饋的全部環節。作為編輯,只有整個期刊產生和服務于讀者的過程實現數字化,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期刊數字化的優勢,這也是信息時代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這要求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具有數字化意識。只顧埋首改稿的編輯已不能滿足時展的需求。編輯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力爭所有的信息存儲、稿件處理、費用管理、與作者及專家的互動、網刊的制作等全部在網上實現。
2.1 加強社會責任感
當前醫療改革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網絡數字化期刊信息的獲取和交流較傳統期刊更為快捷,論壇留言本等互動專欄的設立使得參與討論的環境更為開放寬松,編輯要應對復雜的輿論環境,除了需要相應的醫學知識和編輯專業知識,還要擁有敏感的新聞意識,在做好醫學編輯工作的同時,加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以國家政策為導向,通過數字化期刊這個窗口,做好醫療衛生工作的新聞宣傳工作。
2.2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意識
在醫學科技期刊出版前,編輯可以通過借助各種網絡平臺,學習熟悉各種操作系統和數據庫,通過對信息的分析整合,策劃如何向學術帶頭人約稿組稿,邀請廣大醫務人員者共同參與刊物的選題版式設計等。編輯與讀者和專家之間通過網絡進行聯系,檢索已經發表的相關稿件,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如E-mail,QQ,論壇等更好更快地加強彼此間的互動,專家可在網絡上審閱稿件,作者可以登錄網絡系統,查看到稿件的最新動態,縮短稿件修改往返的時間,通過網絡完成稿件的修改、校對。數字化技術使得作者,編輯與專家的聯系更加方便快捷。把傳統的紙質醫學科技期刊內容制成PDF,放到網頁上,使論文內容更容易被傳播和引用。
當前大部分醫學科技期刊正逐步從傳統出版模式向數字出版模式轉變,相關醫學網站相繼建立,但由于各種條件限制,醫學論文全文檢索尚不能完全普及,一些醫學數據庫免費提供的信息僅限于論文的標題、關鍵詞、摘要和參考文獻,。若要使讀者在龐大的數字信息流中,通過網絡迅速檢索查詢到本期刊的相關資料,編輯就必須針對網絡數字化傳播的特點,掌握數字化編輯技巧,在編輯論文時,從標題、關鍵詞、摘要等方面入手,注意提煉醫學論文的檢索點,選好關鍵詞,盡量將作者的重點工作內容、創新點及具體成果在摘要里展示出來,以方便讀者檢索查詢引用,從而擴大期刊的影響,產生信息有效利用的良性循環。
2.4 轉變出版觀念
目前醫學科技期刊存在的上網期刊內容滯后的現象,要改變這種情況,編輯要轉變出版觀念,努力使期刊向純數字模式的醫學科技期刊轉變。純數字模式的醫學科技期刊在編輯修改校對定稿后,論文直接通過HTML格式從編輯的工作電腦上傳到相應的期刊網絡頁面,時效性強,對于一些醫學信息動態可即時報道。HTML格式是互聯網出版的超文本標記語言,讀者不需要下載其他軟件,就可以直接采用通用的瀏覽器進行瀏覽和檢索,直接將所需要的期刊內容準確復制到Word文檔中,方便讀者的閱讀和使用。通過鏈接,作者只要輕點鼠標,就可以方便快速地鏈接到相關的網址,瀏覽獲取相關醫學信息, 保持了閱讀和思維的連貫性。
2.5 滿足讀者個性化的信息需求
多數醫學科技期刊依附于網絡數據庫,其網頁頁面設置常常“千刊一面”,沒有能充分體現自身的特色[2]。除了將與紙質版期刊全文的電子版期刊放在頁面上,編輯應當努力學習相關網絡頁面設置知識,在網頁上通過插入聲音、動畫、錄像等多渠道生動地表現相關內容。另外,針對不同讀者的個性化需求,進一步對期刊的信息加以整合,注重網站數據庫的頻道欄目策劃和專題創意設計,嘗試不同的發刊方式,如將本年度的醫學科技期刊合成電子合訂本,或整理合成某一疾病的專刊,方便有需要的讀者下載等。定期向作者發送出版信息、稿件信息、最新醫學研究成果等,建立讀者論壇,收集讀者的反饋信息,利用網絡傳媒,大力宣傳期刊的學術活動,在網站上建立科技動態、醫學科技期刊資訊等信息類的窗口,舉辦醫學學術會議的消息,并可對會議做全程的跟蹤報道。對期刊發表的醫學論文及會議論文進行評比、專家點評等,同時開展專業培訓等活動。
2.6 加強數字化期刊的版權意識
編輯應當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只有充分認識到保護知識產權對數字化醫學科技期刊的重要性, 認真學習我國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注意防范知識產權風險[3],了解有關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關注與知識產權保護有關的典型案例,尊重醫學論文作者作品署名權、復制權、發行權、信息化網絡傳播權、匯編權等權利[4,5],如通過簽署論文授權書等方式,在錄用稿件時與作者簽訂協議,同意將其作品交由出版商以網絡的形式提供給廣大讀者,并適當地支付相應稿酬。引導作者強化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意識,盡可能地避免知識產權糾紛的產生。在把紙質期刊內容轉化成PDF版本上傳到電子期刊網頁時,注意打上編輯部的水印,對文檔進行加密技術處理,保護數字化期刊內容的版權。
3 結論
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融合不斷加深,模式不斷創新[6],只有大力推動傳統出版業技術升級,加快與數字出版業態的融合,利用數字網絡化的渠道優勢,加大醫學科技期刊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期刊競爭力,使得醫學科技期刊更好地發展。醫學科技期刊數字化正為必然的趨勢,編輯應當與時俱進,提高數字化意識,在醫學科技期刊發展的各個時期結合自身情況,不斷學習網絡新技術,迎接數字出版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陳少華.數字出版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浪潮-2008我國數字出版發展現狀及階段性特征分析[J].出版廣角,2008,14(12):1-16.
[2]謝新洲,萬猛,柯賢能.網絡期刊的發展及其評價研究[J].出版科學,2009,17(1):22-28.
[3]劉英,廖玉華.醫學期刊網絡版管理需注意的幾點問題[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2):388-390.
[4]崔潔,譚華.學術絡傳播現狀及相關對策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26-30.
篇10
近年來,隨著中醫藥學科研事業的快速發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中醫藥科研,但仔細閱讀不難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寫作層次不清,表達凌亂,不能有條理地清楚地把自己的觀點和研究結果表達出來;有的研究方法不當,設計不合理,統計方法錯誤等,都影響了中醫藥科技論文的質量。為此,下面就醫學論文的特點、主要體裁、習慣寫法以及在寫作方法方面經常出現的問題做一簡單介紹。
1 醫學論文的特點
醫學學術論文是論證性文章,要求有鮮明的論點、充分的論據、正確的論證方法,論點、論據和論證是其三大要素。科學性、創新性、學術性、規范性、可讀性是醫學論文的特點。
1.1 科學性
醫學論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學性。所謂“科學性”,表現在真實性、全面性和邏輯性3個方面。要求從選題、設計、觀察研究到推理和結論,每一步都要有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和嚴密的方法;選題要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設計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隨機性,觀察研究要真實、準確和全面;要強調推理的邏輯性和結論的嚴謹性。沒有科學性的“論文”不但毫無價值,而且還可能把別人引入歧途,造成有害結果。
1.2 創新性
醫學論文的靈魂在于它的創新性。所謂“創新”是指前人沒有做過或沒有發表過的科研成果,是指從新的角度闡明新的問題,如在基礎研究方面,有新發現、新觀點;在臨床研究方面,觀察更深,診斷方法有創新,治療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見解等。
1.3 學術性
學術性主要表現在專業性上,醫學是專業性很強的知識,應區別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識。同時,醫學又是一門應用科學,指導作用越強,越受讀者的歡迎。
1.4 規范性
規范性是醫學論文在表現形式上的重要特點,是要求論文的書寫形式符合約定俗成的相對固定的程式。這種規范化的程式,是無數科學家寫作經驗的科學總結,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1.5 可讀性
要求文字表達準確、簡練、通順,使讀者以最少的精力獲得最多的知識和信息。此外,可讀性還包含這樣兩層意思:一是讓讀者看得懂,即對該專業內學者來說它是易讀的,對非專業讀者來說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澀;二是讓讀者樂意看,有一定的生動性,切忌干癟乏味。
2 醫學論文寫作格式與特點
根據文章的學術內容,結合論文的表現形式可分為理論研究、學術爭鳴、實驗報告、調查報告、臨床報道、經驗總結、醫案醫話、病例討論、專家評述、文獻綜述等,也是目前中醫學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欄目名稱標示的體裁形式。
雖然體裁及表現形式不一,其內容大體包括題目、摘要與關鍵詞、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與結論、參考文獻。
2.1 題目
醫學論文的題目又稱標題、文題,是對論文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論文的總綱。論文中通常出現的缺陷:①寫一個很大的題目,其具體內容卻沒有那么多信息,從而造成文、題不符,或華而不實。②冗長繁瑣,題目中對特定內容描述過多,造成題目過長。③題目不易認讀,題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詞或字符代號,造成閱讀困難。
2.2 摘要與關鍵詞
研究類文章應有摘要,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期刊還應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應具有獨立性,即不閱讀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應著重反映研究中的創新內容和作者的獨到觀點。
一般臨床研究類文章的摘要采用報道性摘要,通常以結構式形式表達,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目的:應闡明研究的設想,說明要達到的目的,避免與題目重復;方法:將分組方法、每組的干預措施以及檢測的內容和方法簡單介紹清楚;結果:將研究結果客觀地列出,不加評論和分析,不列圖、表;結論:根據本研究結果作出結論,不加評論和推測。篇幅以200~300字為宜。綜述和非研究類文章的摘要應該寫指示性摘要,將該文的主要核心內容介紹出來即可,目的是讓讀者對該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關鍵詞是為了滿足文獻檢索的需要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的單詞或術語,主要作用是鮮明而直觀地表達該論文的主題內容,并有助于查閱、檢索。關鍵詞一般要求3~8個,應特別注意第一個關鍵詞的選用,該詞應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內容。關鍵詞使用不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作者為了使關鍵詞盡可能準確地表達論文某一確切的含義而將其寫全、寫完整,進而寫成一個詞組或短語。
2.3 前言
前言又稱引言、導言、緒言和導語,是論文開頭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過250個漢字。其作用在于使讀者對論文先有一個總體了解。
在前言中常見的缺陷是:①過于簡單,未對該項目目前研究的現狀、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過此研究要達到什么目的進行介紹。這樣的前言一般不會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也顯得文章淺顯,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長繁雜,在前言中過多地回顧歷史,而且,每段回顧均要加引好幾篇文獻,把前言寫成了小綜述。③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把自己研究的結果意義任意夸大,常用“首次報道”、“首創”、“第一”等詞。
2.4 材料與方法
這部分是別人能夠重復實驗的重要依據,其敘述應以他人可以重復實驗為度。
觀察對象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對照者來源、選擇標準、一般情況、分組方法及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等。臨床試驗研究還應說明試驗程序是否經所在單位或地區倫理學相關機構的批準,研究對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研究對象為實驗動物,需注明動物的名稱、種系、等級、動物許可證號、數量、來源、性別、年齡、體重、飼養條件等。藥品及化學試劑使用通用名稱,并注明劑量和單位。儀器、設備應注明名稱、型號、規格、生產單位、精密度或誤差范圍。無須描述工作原理。
在方法中,應詳述創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進之處,以供他人重復。采用他人方法,應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方法的出處,無須詳細描述。注意要將各組所采用的干預方法分別介紹,不能只介紹觀察組的方法,其他組不介紹或輕描淡寫地說幾句。同時說明療程和觀察時間。對每一種新方法的可能價值、危險、不適及效果,須與現有的最佳診療方法做比較。
觀察項目及指標要分別列出,特殊的檢測指標及方法要詳細說明。描述統計學方法,并說明統計分析所使用的統計學軟件及版本。
常見的缺陷是:①動物模型的形成過程、實驗步驟或治療方法介紹不清。②缺少診斷標準或觀察對象的選擇標準,這樣的結果沒有針對性。③在材料和方法中缺少對觀察指標和方法的描述,而在結果中列出若干表格,出現了多項指標的觀察結果,讓人不知這些結果是怎么來的,操作是否合理,結果是否準確可信。④隨機分組情況說明不具體。怎樣分組?是各取所需還是按科學的隨機方法進行分組?有的只寫一句隨機分組認為就是隨機了,其實不然。有的隨機可能就是隨意,不能保證組間的齊同因素,其結果也就不公平了,組間的比較也就沒有意義。
2.5 結果
結果是學術論文的核心部分,結果的敘述應實事求是,簡潔明了,數據準確,層次清楚,邏輯嚴謹,不應與討論內容相混淆。以數據反映結果時,應列出具體的數值,不要只給出百分數。一般應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并給出具體的統計值。
在文字表述上,要注意按邏輯先后順序分層表達,有圖表時先用文字簡單介紹引出表序、圖序,再列表、列圖。表題要簡明具體,一般用三線表,縱標目列主語,橫標目列謂語,有效數字位數一致,排列整齊,統計值也列在表中,或用“*”號注明,再在表下面注明“*”號的意義;圖題也要簡明具體,病理圖片的圖題要體現組名、該圖片組織部位名稱,圖中陽性征象用箭頭指示,并注明何染色、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及箭頭所示的意義。
常見缺陷:①在結果中夾敘夾議,與討論重復;②只談好的一面,而對不良反應等壞的一面避而不談或輕描淡寫;③與觀察指標不符。
2.6 討論與結論
是論文中最不好寫的部分,也是判斷論文水平,進而衡量作者水平高低的部分。如果說前面的部分是擺事實,討論部分則是講道理,是對調查、觀察或實驗結果的綜合分析和理論說明。內容大致為:①討論應揭示各種觀察結果之間的聯系。重點是闡述事實之間的聯系,論述其規律性,從中引出自己的結論。②討論應回答導言中提出的擬解決的問題,明確說明是否已達到預期目的,是否能證明原先提出的假說,扣題;③對于實驗或調查中發現的某些出乎意料之外的特殊現象或新線索,可以在討論中做必要的說明。④對于本工作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的可能性,可以實事求是地加以論述,但要謙虛謹慎,切忌夸張。
討論部分常見缺陷:①只是重復材料和方法、結果等內容;②大量羅列文獻尤如文獻綜述;③泛泛其談,言而無物;④不成熟的武斷結論。
結論與討論不同,討論允許有分析、推測或預見,結論必須論據確鑿,不能有推測性,不能展開,不能引用參考文獻。
2.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科技論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的大部分科研成果是在前人研究成果或工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論文中的參考文獻可以反映出論文真實可靠的科學依據;反映出作者對前人勞動的肯定和尊重;便于同行了解該研究領域的動態以及采用追溯法查找與此研究方向相關的文獻;有助于科技情報人員進行文獻情報研究。
參考文獻的格式根據GB/T 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規定,有“順序編碼制”和“著錄出版年制”兩種。其中我國科技期刊多采用順序編碼制,即按文章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連續編碼,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在文后所列參考文獻處按正文部分標注的序號依次列出,寫出著者、題名、雜志名稱、出版年、卷、期及頁碼;如果是書,寫出著者、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年及頁碼。參考文獻的標注宜新——3~5年、宜精——10條以下、宜近——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