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比較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3: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比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K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4-0210-01
一、引言
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西方各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借以表達文化情懷的載體。中西方的傳統節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對獨立的文化系統中發展成長起來的兩種文化形態,它們形成了各自獨具一格的鮮明特色和自成體系的豐富內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現形式。但由于文化內涵上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傳統節日文化。本文主要通過研究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不同,來探討當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建設,從而指導我們在挖掘和弘揚我國傳統節日,盡可能的了解西方節日蘊含的文化信息的同時,更好的進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上的不同
(一)節日文化背景不同
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是農耕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人們的生存形態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式與內容,例如:立春、正月、寒食、清明、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秋、重九、冬至、臘日、歲除等。節日活動的目的都與農事生產直接相關。而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例如一月的主顯節,二月情人節、狂歡節,四月復活節,五月耶穌升天節、生靈降臨節,八月圣母升天節,九月圣母圣誕節,十一月有萬圣節、萬靈節、感恩節,十二月圣誕節等。隨著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歐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這些節日大多成為了世界性的節日?;浇涛幕瘜⒄麄€西方世界連結為一個文化主體。
(二)傳統節日內容不同
中國是以飲食為主題的節日文化。我國任何一個傳統節日,無論是春節、清明、端午,還是立春、夏至、重陽和臘八節,飲食風俗是節日文化的重要內容。 西方是以玩樂為主題的傳統節日文化。西方節日盡管也有一系列的節日食品,如圣誕烤鵝、復活節彩蛋、感恩節的火雞、南瓜餅等,但更多表現出西方人的精神追求---以玩樂為主題。
(三)價值取向方面不同
從本質上看,中西傳統節日文化體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體現了儒家的集體主義,西方傳統節日文化體現了個人主義。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對民間節日風俗產生了長期的、重大的影響。中國節日強調的是闔家團圓、圓融完滿?!皥F圓”、“親情”、“全家平安”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主題詞。西方人側重于對“人性”、“自然”的推崇,熱衷于挖掘個體的價值,追求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西方的“人文主義”重視個體的價值,強調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實質上是一種個性主義。
三、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繼承的。如今,隨著全球化的來臨,大大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西方的一些節日和習俗,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等己傳入中國。與之相反的是,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由于洋節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如今,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傳統節日已經蛻變為“吃”的節日,國人記憶中的風俗似乎除了吃飯,鮮有其它。春節吃餃子,十五吃元宵,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似乎只要吃過這些食品,節日就算慶祝過了。但如果春節不守夜,十五不觀燈,重陽不登高,中秋不賞月,傳統節日和其他日子有什么區別?與之相對應的傳統民俗文化又靠什么去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辭,都是錯誤的。中華文明是要復興,但絕不是去復興古時候的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學、民主、崇高的尊嚴和價值的新中華文化中。
要過好傳統節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也就是說,在保持傳統文化基因的同時,要重視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我們創新,創新是事物發展的關鍵環節。沒有創新,舊事物不會滅亡,新事物不會發展,世界永遠原地踏步,不能前進。
四、結語
中西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節日文化只是其中一斑。這種中西文化差異的互補增添了世界文化交流的動力,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增加了靚麗的色彩。我們應在不斷弘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借鑒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華,從而更好的發揚傳承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為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提供力所能及的有益借鑒和指導。
篇2
【關鍵詞】MiniQuest;高中英語;教學設計;策略
英語課程是高中階段重要的科學課程, 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探究性學習是英語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已具備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不斷擴大自己知識的能力。以網絡為基礎的MiniQuest 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實現了英語課程學習的探究化和網絡化,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需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創新意識,為有效的英語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本文分析了MiniQuest 的基本模塊,設計了基于MiniQuest 的高中英語教學設計實例,并從高中英語教學實際出發,探究利用MiniQuest 進行英語教學設計的策略。
MiniQuest 是在WebQuest 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1-2 課時的微型網絡探究模式。教師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特定目的參與研究,學習、分析、整理和總結特定網絡資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終完成學習任務。MiniQuest 教學模式包括三大模塊:一是情境,即提供真實的問題情境,為學生設定角色,并引起學生對本質問題的思考。情境設計提供了一個“錨”,把學生“拉”進問題情境。二是任務,包含一系列設計好的基礎性問題以及回答問題所需要的特定資源,它是學生學習并回答本質問題的關鍵。三是成果,也就是學生展示本質問題答案的作品, 通過此模塊為學生提供展示、交流平臺。
一、基于MiniQuest 的英語教學設計實例
實例以外研版Book 5 module 5 Carnival 課后的Task(任務)為例。探究任務為: 比較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
1.情境
主題:你是如何慶祝西方的圣誕節和中國的春節的,他們的慶祝方式有何不同?
圣誕節快到了,我們要和我校外教Vincent一起過個圣誕節,我們應該如何慶祝這個圣誕節?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定出一個慶祝方案。
2.任務
(1)基礎性問題。① 中西方的主要節日都有哪些?② 中西方一些重要節日的背景及主要慶祝方式是什么?③ 你最喜歡的節日是哪個?④ 比較中西方節日的慶祝方式有何不同?⑤ 通過網絡等資源,小組合作探討出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資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課本、因特網、百度等信息資源渠道獲取所需信息。教師可提供一些有用的網絡網址資源。
3.成果
你和你的團隊將創作一個視覺作品PPT或文字成果。
(1)以多種形式學習、,查找、收集資料,討論初步的結果,經過分析、歸類和整理并制作出反映中西方節日文化的演示文稿。
(2)以小組為單位, 派一名代表交流探究的成果,邊播放邊講解。交流時也要說明獲得資料的方式。(圖書館查詢?上網搜索?進行社會調查?)等
(3)做出一份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根源的分析報告。
二、用MiniQuest 進行教學設計的策略
1.主題設計扣緊《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主題即本質問題, 是MiniQuest 教學設計的對象和核心。主題設計得好壞直接影響教學設計的成敗。為此主題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主題設計緊扣課程標準,確保主題切中目標。高中課程是非常緊張的,任何一節英語課都應圍繞課程標準展開, 為此MiniQuest 的主題也應以課標為中心,保證教學的意義。二是設計的主題是可細化的。在MiniQuest 中任務是基于本質問題開展的,為此,本質問題能否細化為若干步驟來完成是保障任務環節正常實施的關鍵。三是主題設計具有挑戰性或決策性。有難度的、需要學生思考和努力的主題才能真正吸引學生的眼球,主題過于簡單或復雜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是主題的設計對學生和社會是有意義的。學生通過努力完成主題,能對現有問題提出解決或改進方案,提高事物的辨別能力和解決能力。
案例設計的主題是關于中西方節日文化問題,教師在通過設計本主題進行MiniQuest 教學時,不僅鞏固和拓展了學生節日文化的相關知識, 而且通過教學模式的改變,使疲于上課的學生換了新環境,激活學生學習的熱情。
2.情境創設從生活切入,產生共鳴
MiniQuest 的情境是自然引出本質問題、驅動任務完成的源頭。情境的設計注重從生活切入,現實主題與真實情境有機結合, 促進情境與學生主體共鳴, 引發更持久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典型的情境是,讓學生扮演一個特定的社會角色,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中情境設計了圣誕節快到了,我們要和我校外教Vincent一起過個圣誕節的情境,使學習內容生活化,讓學生成為情境的主體,身臨其境。同時,學生承擔了問題解決的決策人的角色―讓學生提出過圣誕節的方案,提高學生進行問題探究的興趣。
篇3
【論文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總所周知,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队⒄Z課程標準》中說到:“……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笨梢?,跨文化意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針對新課標提出的文化意識的目標要求,重視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充分認識到英語教學不僅是要求學生掌握一些詞匯及語法知識,能閱讀英文文章,而且還必須讓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然而長久以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沒能得到足夠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認為學生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然而在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化的差異的情況下,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實踐中,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以致語用失誤,交際失敗。而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更應把英語語言教學置于跨文化的環境中,把跨文化交際列為英語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提高英語交際能力。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學不失其完整性,學生真正學以致用。
一、激活教材,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文化內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間的區別是學生誤用、錯用英語的重要原因。在人們的交流與交談中,中英文化差異大量存在。如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身勢語等。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行中英文化比較,幫助學生領會中英文化中的異同。比如在教授牛津英語3A第七單元時,教師可以借此告訴學生,中國人和西方人面對“贊賞”表達方式是不同的,中國人受到別人的贊賞時一般會“謙虛”地說“沒什么”以示禮貌,而西方人則常常會高興地回答“Thank you.”另外是英國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是截然相反的。英國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并會當面打開禮物加于稱贊,所以在教學present(禮物)這一單詞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的現象,并通過在課堂上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用所學英語開展交際活動,進行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接受禮物時的交際片段對比讓學生在生動真實的語境中將這個特殊的方式牢記心間。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里哪里。這是為你準備的生日禮物,請收下。不用這么客氣。”而西方人往往會這樣表達:“Todayisyour birthday.Your dressiSbeauti—fu1.”“Thank you!”“Here iS a present for you!”“0h,what’S this?”“0h.It’S a watch.Thank you!” 二、深入挖掘教材,在文化比較中培養文化意識
語言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對于該國文化的學習?!癓earning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of languageteaching”(1904Jespersen).而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習慣的是各種節日和慶典。因此英語國家的節日是英語教學中重要部分。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內容輸送給學生,還應適當擴展,對中英文化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如在學習小學牛津英語6AMerryChrismas!時,教師事先用圣誕樹、長筒襪、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烈的圣誕節氛圍。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教師介紹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的傳說,并組織學生學唱圣誕歌曲等等。同時,教師可以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然后比較兩者的不同,并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
三、在英語活動中。體驗文化差異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在牛津小學英語6A新授節日時,我根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國四個節日的時候,我設計了“以舊帶新”的環節,用“HappyNewYear”與“WewishyouaMerryChristmas.”兩首歌曲進入英語學習的狀態,再通過多媒體出示一系列以往所接觸過的中西方節日的圖片,如SpringFestival,ChristmasandSOon.并請個別學生對這些節日進行簡單的一句話介紹,如此很自然地將舊知識滲透進新知識的教學中。
篇4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072-01
學習一種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了解操著語言的人所在國家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的介紹與詮釋。有針對性地介紹西方文化和人文歷史。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范圍
根據《英語課程標準》,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主要包括價值觀念、習俗文化和自然概況等幾個方面。
1、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是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是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觀念。不同的文化有著各自規范的價值觀念,這種差異是導致中西方思想溝通困難、導致誤解和沖突的主要因素。對于社會成員的絕大部分來說,價值觀念最初來自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隨后在學校的正規教育中逐漸樹立。由于中西方人所生活的家庭、時代等背景不同,其價值觀念就不盡相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指出中西方人在價值觀念上的差異性。
比如,美國人崇拜個人英雄主義,將成功作為人生的一大追求,終生為之奮斗,且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有了這樣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在碰到“American Dream”時才不會僅僅從字面上將其解釋為“美國夢”,而能夠準確理解其文化內涵,即一種廣為接受的信仰,認為在美國只要努力奮斗,任何人都有機會獲得成功,這是美國人的立國精神,體現了他們追求人人平等、拼搏向上的精神。
2、習俗文化
習俗文化是指由風俗習慣積淀而成的文化,它貫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際活動中,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中發展和承襲下來的,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象征和體現。
事實上,不同的價值觀念也正是通過具體的習俗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西方人對隱私極為重視,這也反映在中西方不同的問候習俗中。中國人見面時會問:“吃了嗎?”“你到哪兒去啊?”這是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用語,人們并不真想知道別人是否吃過飯,也不真想知道別人去哪里。如果我們把這些直譯為“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作為與外國人打招呼的用語,就會產生誤解。前者外國人會誤認為你想請他吃飯,后者他會誤認為你在打聽他的私人事務,讓他很反感,他會認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3、自然概況
這主要是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狀況等,下面試舉一例。從生存環境來看,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中國人則在亞洲大陸繁衍生息,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此,在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時,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
二、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呢
1、充分利用民俗活動培養文化意識
如今Thanksgiving(感恩節),Father's Day(父親節)和Mother's Day(母親節)等等西方節日成了社會上的一種時尚。我們不妨順水推舟,在慶賀節日的同時,讓學生們感受一下中西方的節日文化。例如教學中提到圣誕節來臨之際,給學生們講講圣誕故事和圣誕習俗,同時不妨再將之與中國的春節比較一下。當Father's Day(父親節)和Mother's Day(母親節)到來時,我們鼓勵學生替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向父母說一句感謝的話,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2、利用教材,全面滲透文化意識
新改版的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很多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通過實踐活動學習和了解異國文化。每一種方法都能增加學生對異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教材中的那些涉及跨文化內容的語篇是進行文化教學的主要素材,學生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英語以及其它民族的文化知識。不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是學生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在向學生介紹一些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重點講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英美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廣、如日常見面時的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體態語等,在傳授這些知識的同時,使他們對英語中的這些語言現象賦予“real English”的意義。
3、利用電腦,電視等媒體,感受文化氣息
篇5
關鍵詞:小學英語;西方文化;滲透
文化是語言的載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當前很多小學生反映英語學習較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理解西方文化。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運用語言得體的需要
文化是語言的載體,要想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讓語言更加得體,必須要掌握該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由于中西方國家宗教、社會、物質、生態等環境不同,導致語言習慣也不盡相同。為了防止在交流的過程中出現誤會,人們在交流之前必須要充分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譬如中國人見面總喜歡問對方是否吃飯,以此作為打招呼的方式,但是這對西方國家的人來說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人們會認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因此,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西方文化,可以讓學生運用的語言更加得體,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
(二)培養語言思維的需要
語言和文化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語言離開了文化就變得毫無意義,同樣,文化若是離開了語言就無法體現。文化背景對語言思維方式具有極大的影響。語言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小學生想要學好英語并且有較強的運用能力,必須要有良好的英語思維。提高英語運用能力、掌握英語技能、學習英語知識與熟悉西方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思維方式。
(三)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人們的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寬廣。小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無論是從商、從政還是就業,外語能力都是一項必備技能,與外國人打交道更是家常便飯。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可以提高學生未來的競爭優勢,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的滲透方式
(一)通過文化差異的比較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文化差異的比較是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首先,對飲食文化差異的比較。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是酒桌文化,中國人吃飯喜歡大家坐在一起,點一桌菜擺在中間,相互敬菜敬酒。但是西方則不同,西方人忌諱敬菜,喜歡各點各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比較講究群體性,而西方人更偏向于追求個體性。其次,禮儀文化差異。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是握手,而西方人更喜歡擁抱和接吻,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文化講究內斂和謙遜,而西方文化更多的是直接和外向。除了飲食文化和禮儀文化,還有姓名差異、節日文化差異等。英語老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直接進行比較,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
(二)充分挖掘英語教材中的西方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英語教材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的新教材中有很多的英美文化知識,英語老師可以對教材中西方文化知識進行充分的挖掘,以此滲透西方文化,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知能力。例如,“Let’sgotothepark”這篇課文中出現了中國的秦陵兵馬俑。這是我國古城的標志性建筑,英語老師可以以此為出發點,給學生講解世界其他地區的標志性建筑,比如悉尼的歌劇院OperaHouse、日本的富士山FujiMountains以及英國的大本鐘BigBen等。通過這些西方文化知識的滲透,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創建真實性的語言交際環境,培養學生西方思維習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英語老師可以通過創建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真正感受西方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西方思維習慣。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人的思考方式和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導致雙方在交流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些誤會。老師可以根據Ben’sbirthday這篇課文的內容,創設如下的場景:中國人一般收到禮物后不會當著對方的面拆開,但是西方則不一樣,西方人在收到禮物后更喜歡當著對方的面打開禮物,再表達自己的謝意。通過這樣的交流情境,培養學生西方思維習慣。綜上所述,文化和語言是一個密不可分的載體,小學英語老師要意識到西方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認真研究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教學內容,再選擇合適的滲透方式有效滲透西方文化,從而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6
論文摘要:從跨文化的差異及傳播角度,分析中外節日的多元共存。我國傳統節日自身有必要順應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趨勢,吸納西方文化元素和思想精華;同時應保護和傳承作為非物質類文化遺產的我國傳統節日,復興民族文化與傳統,努力維護我國文化的特色和個性,發揮傳統節日的積極價值及健康功用。
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概念逐漸淡漠,傳統節日的走向及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引起了學界爭鳴,成為一個較為厚重的文化課題。
然而,我們不僅不畏懼外來文化的侵人,而且還要進一步加強不同文化的雙向交流、理解和學習,達到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共同發展。西方將洋節文化輸人到中國本土的許多現代化傳播理念之運作方法,也值得在繼承和創新本土傳統節日文化時學習和借鑒。與此同時,要深人反思傳統節日的現狀,審視整個社會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保護傳統節日的策略和途徑。為此,需要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參照自己民族文化去認識他國文化特征,才能形成不同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認識,以跨文化的視角考察節日文化的變遷與傳播。
1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
傳統節日是能夠縱向傳承、橫向傳播的固定慶典活動,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遺產,是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種隆重舉行的標志性民族文化,它是人類文明長期積淀的結晶,并經受歷史的磨練而永放光芒。在社會轉型和全球化背景下,傳統節日文化的復興與創新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契機和有效方式。
作為一種公共的文化行為,節日的最終目的并不單純在于娛樂或審美,而在于社會教育和社會融合,是為了通過慶?;顒雍图w參與,建立一些公共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念。此外,在各種儀式行為中,節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組織性和歷史性而特別適用于文化記憶的儲存和交流。這一文化功能,不僅對內文化認同與社會整合,而且對外成為社會群體和諧團結的勃合劑,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一個重要標志。
傳統節慶中所負載和蘊涵的和諧對稱、淑世情懷、歷史意識和樂觀自信等文化精神,自始至終成為渲染文化氣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內容;植于現代社會中的傳統節日,帶有文化遺留物與象征物的特點,且具有更大的公開性、全民性和民族性,這要求順應文化記憶的邏輯以及多方面的社會要求,在保護節日文化及遺產的同時,有必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兼容性改良與創新。
今天,以理性的自覺態度,認真分析和正確評價傳統節慶的精神實質,將為全面弘揚傳統文化并積極創造具有鮮活時代氣息和厚重文化底蘊的新文化,提供立足的根基和發展的空間。
2中外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及傳播
中、西方有著巨大的社會歷史文化差異。作為文化符號的傳統節慶,西方節慶文化是與中華迥然相異的獨立發展的另一種文化形態,日本則是受到中華深刻影響并亦步亦趨發展的節慶文化形態。
中國傳統節日往往將諸多活動內容融為一體,而西方的傳統節日卻大多呈現單一性特征。與中國人注重血緣、群體、物質性的歡娛訴求相反,西方的傳統節日除了注重于精神的升華外,也注重于個體人格的張揚和個體之間的情感訴求,易于為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這使得西方節日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和跨文化移植性。正是這種差異造成了中西方傳統節日跨文化交匯與移植的最大障礙,尤其造成中國傳統節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礙,要使中國節日文化具有跨文化傳播的普適性,必須不斷融合西方文化,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造。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不但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更加緊密,而且文化上的交流合作與競爭也更加頻繁。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傳統節日,也處在相互融合與容納以及相互碰撞與沖擊之中。中美的傳統節日同樣面臨這樣的形勢,從相互容納角度看,中國的春節和美國的圣誕節已逐步為對方所接受和容納,至于它們之間的相互容納與此消彼長,更說明當今的時代已經是一個相互開放、合作、競爭的時代。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征,自創立以來就不斷地向周邊國家傳播,如韓國、日本等國的節俗活動很多都能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找到源頭。春節在韓國、越南、新加坡都是最主要的假日,韓國甚至把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日。日本雖把春節和元旦合而為一,卻現在還把三月三女兒節、五月五端午節列為節日。
如今,一些中國傳統文化遺產被商業文明不斷沖擊,即將成為歷史,但是通過日本的傳統節日和儀式活動,可以再現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昔日輝煌。這種現象應當引起國人的警覺與反思,并適時加以調整。
韓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江陵端午節祭成功,刺激了中國對節日民俗研究的重視,提高了對申報世界遺產和中國遺產保護的戰略性認識。聯合申報也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戰略,例如中朝共同申報高句麗文化遺產,中蒙聯合申報蒙古族長調,中國與中亞五國同時申報絲綢之路等。
從文化交流角度來看,全球多元文化互動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的機會增加,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發展帶來了極好的機遇。傳統節日應該保持和弘揚,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民族精神振奮的力量,也是讓世界了解和尊重的必要渠道;從文化民主建設方面來看,全球化文化多樣性進程需要民主機制,需要更民主和開放地傾聽文化的各種聲音和利益訴求,以便把許多群體的要求帶人選擇和決策的過程。
3傳統節日文化變遷、融合與走向
當代社會中,大眾文化對于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的侵人,作為強勢文化對民俗文化有著較大的沖擊,擠壓了民俗文化的生存發展空間。同時,大眾文化中對民俗文化的利用也促進了民俗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民俗文化的一些組成部分也卷人了大眾文化運作之中,并逐漸滲人到民俗文化各個空間中。
3. 1傳統節日文化變遷及其傳播
在當下文化情境下,由權力政治、資本等不同資源共同支配下建構起來的宏偉場景、熱鬧非凡的景象,表面的狂歡被以及地方性文化等資源之間的共謀抽空了內在的精神實質。從文化價值的視角來評判當前節日文化,洋節盛行,傳統節日日益萎縮,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認同感的嚴重缺失。每年定期、反復發生的節日行為是確認民族文化認同的時間契機,有豐厚內涵的傳統節日文化行為是強化民族文化認同的文化契機。只有具有充足內在含義與象征寓意的節日行為才會被社會接受并得到民眾的自覺保護和繼承,被忘卻內涵只徒有形式的節日,則是其走向消亡的開始。
雖然中華傳統節日在國內逐步勢微,海外的華人卻仍然有濃厚的傳統情結,身處異族文化之中,仍然堅持過年過節,既強化了自己的文化信念,也宣傳了中華文化。中國傳統的端午節、春節到來時,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接受并喜歡上這些傳統節日,開展舞龍、舞獅和賽龍舟等節日活動。海外僑胞對清明祭祀十分重視,每年清明節都有大批海外華僑歸國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因此,保護好傳統節日文化,可使各地華人擁有更為和諧一致的文化空間,充分發掘、利用其文化內涵及其豐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豐富節日文化生活,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將發揮要作用。
3. 2傳統節日文化融合及其發展
文化融合是各民族文化通過交流、互滲和互補,不斷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斷超越本民族文化國界并從全人類性評判和取舍中得到文化認同,不斷將本民族文化區域資源轉變為人類共享、共有的資源。
在當今這種多元價值體系里,如何面對洋節文化的輸人、融合與中國傳統節日的繼承、發展等等都是我們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沙特阿拉伯學者A1—Qatta。和A1—Zahrani曾考察了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節日慶典和古老醫術所遭受的沖擊與破壞。但民族傳統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最重要的還是加強國民教育,推進民族文化競爭力。傳統節日文化不僅要在符合自身發展前提下不斷發展,而且要合理借鑒西方節日的現代運作手段,將科學的運作模式運用到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中。
旅游業迅猛發展,為傳統文化形式重塑甚或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會,節慶類文化空間,如廟會、歌會、花會、歌好等民族的傳統節慶活動,都是最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間,因民族特征明顯和文化價值突出,正成為文化旅游開發的新熱點。用文化空間的文化生產與再生產對文化空間進行保護,并且促進文化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另一種嶄新理念,最終達到文化空間和旅游開發的持續生存與發展。
3. 3傳統節日文化交流及其走向
Samovar和Porter主張擁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號系統的跨文化群體進行動態、連續和系統化的交流,促進個人和社會的文化適應性和發展潛力,以相互理解現實的不同信仰、價值觀和文化模式。這種文化認同不能建立在宏大抽象的文化共性上,而應當是一種存在于具體社會生活中的精神凝聚力,應建立在具體的族流和溝通親和的心理基礎上,民族認同的基礎是具體社會文化環境,以及在環境所形成的傳統認同和共享記憶,如血緣、地域、習俗、原型等。
在中西交往、文化碰撞與融合過程中,必須堅持積極的原則,取世界文化之精華,創造民族文化為核心的多元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努力維護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個性,保持自己文化的應有地位。以兼容并蓄的包容與開放的態度對待外來節日,突破所謂如何守護我們傳統節日的誤區,與外來節日一起共同建構我們新時代的節日文化,復興傳統節日,既要保留和保護傳統節日的方式與形態,還要弘揚和發展傳統節日的精神與內涵,傳承并創新傳統節日的形式與精髓。
4結語
篇7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影響 文化教學
根據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從這一目標來看,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逐步受到了重視。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受文化的影響并反映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語言之間必然有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只有了解、學習這種文化的差異,才能夠真正學好一門語言。在英語教學中,作為教師,越來越感覺到文化教學對語言教學的巨大作用。
一、文化差異對學習英語所產生的雙重影響:促進與干擾。
(一)文化差異對學習英語所產生的干擾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表揚學生“You oral English is great!”得到的回答往往不是“thank you!”而是“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從學生做出的回答,不難看出中西文化的價值觀的不同。中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各門派系在歷史長河上流光溢彩。而其中屬儒家對中國歷史影響最為深刻而久遠。在儒家“中庸之道”的指導思想中,中國人的價值觀中以謙虛為榮,虛心為本,不贊同過度的自我表現顯露自己。而西方價值觀受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人文主義崇尚個人主義,因此西方文化的價值觀注重自我意識,推崇自我表現。加之歷史文化、區域文化、宗教文化等的巨大差異,直接反映在生活習慣、語言習慣中,給語言的學習帶來了不少的困擾。例如:中國人見面問候習慣問“吃飯了嗎?”而西方卻會談論天氣。在中國歷史里,龍有著不可替代的崇高的地位,而西方龍卻是可怕兇惡的代表。西方的文化中的《圣經》及基督教中的各類傳說,文藝復興時期的各類戲劇作品,日耳曼民族的傳統故事這些構成了西方語言體系的歷史文化內涵。這些內容非深入了解是難以理解全部的,單單學習單詞,語法也不能了解真實語義。如同中國的俚語、成語之類。不是了解“背后的故事”想單從字面上來理解是不可能的。正是這種差異給英語學習者帶來了諸多困擾,往往有時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哪怕背記了英語單詞,學習了英語語法卻也看不明白英文文章,更別說說出地道的英語句子。文化差異會給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帶來障礙,使之由于缺乏成就感而沒有了學習興趣。
(二)文化差異對學習英語的促進作用
文化的差異給英語學習帶來各種障礙的同時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正是這種不一樣,使得英語學習者在枯燥的記背單詞、學習語法中看到了樂趣。因此,作為教師尤可利用這種不一樣,把樂趣轉換為英語的學習興趣,通過文化的碰撞,讓學生猜測,推斷,從而調劑課堂氛圍增加文化素養。比如中西方文化中對顏色詞的不一樣的理解?!癶e is a green hand”通過直譯為“他是一個綠色的手”,學生難以理解。其中關鍵詞“green hand”中 green 的中文含義為綠色。綠色在中國文化中普遍認為是屬于春天小草、嫩芽的顏色,是充滿澎湃生機的顏色。那么根據中國文化習慣,“green hand”會被猜為一個褒義詞。然而但凡看過美國電影“變相怪杰”“怪物史萊克”“綠巨人”的人都會發現,綠色在西方文化中似乎跟中國含義不同?!白兿喙纸堋笔返だ魃厦婢吆?,荒誕幼稚?!肮治锸啡R克”和“綠巨人”中的綠色的怪物或者變異種都讓人覺得“丑”。因此,“green”這個詞在西方似乎不是個那么“好”。實際上英文中的green表示幼稚、沒有經驗,相當于中文的“新手”。green hand意為“新手”。類似的詞語還有:as green as grass(幼稚),a green horn(容易上當的糊涂蟲)。同時西方用綠色象征妒忌,如:the green-eyed monster(妒忌),green with envy(充滿妒嫉),a green eye(妒嫉的眼睛)。類似這樣的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學習樂趣數不勝數,因此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利用這種差異幫助學生學習,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二、英語文化教學
(一)課堂教學
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融合英語語言教學及文化教學。在課堂中,將相關的文化背景內容進行充分的擴展,進行多形式比較,提高學生學習樂趣的同時進一步了解英語言文化。比如每逢中西節日臨近前可以在課堂上幫助學生了解各個節日的起源、發展、風俗習慣、慶祝方式相關的中英文對比,學生在幾天后的節日當天便會更有興趣的參與節日,對課內的相關知識進行運用及回顧,并在一年后將中西節日文化對比以學年論文的方式提交。讓學生在輕松、靈活的方式學習文化,意識文化并感知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當然,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幫助督促學生提高英語詞匯量也是教學的關鍵,所謂詞匯量乃高樓大廈之磚塊。除了常用的幾種記憶法,如:構詞法,聯想法等,還有一種方法可以運用到課堂,不僅能調節課堂氣氛,還能幫助學生記憶英語單詞的同時理解文化內涵,那就是字根詞源講解。劉洪波老師曾在其書《字根詞源精講》一開篇時就提出過“在詞匯的學習中最能使人興趣盎然的是詞源學和單詞所承載的文化。英語中80%是外來詞匯,是一種典型的大雜燴語言,其中古希臘語和拉丁文占了很大的比例?!边@種文化與單詞的完全融合,會讓學生感覺到單詞居然可以這么生動,一單詞一故事。另外,在課堂上,教師還能利用文化的差異,引導性的提出問題,讓學生猜,甚至于猜錯,最后再告之答案,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學習可以樂在其中,比之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教學效果要好得多。比如“drink like a fish”(牛飲),“as fat as a whale”(身肥如豬),在學生發揮想象力猜測的時候,可以提示漁業文化和農業文化對于英國和中國不同的影響,并且在語言上也有了相應的反應。英文中有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中文中有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從詞文的意境上可見,此“西風”非彼“西風”。根源在于中國與英語地理位置的關由。在英國“西風”為春風,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當然該歌頌。而中國“西風”卻為蕭瑟秋風,反倒是“東風喚醒梨花夢”。文化的差異所帶來學習的欣喜,完全可以讓教師把握課堂節奏,用以調節課堂,讓學生感知文化之美,從而重視文化學習提高促進英語學習。
(二)課外活動
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如何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去一直是困擾老師們的問題。首先,課內教學提高學習興趣。其次,課外活動應該能與課內教學內容呼應。換句話說,課外活動,要么是課內內容的延續。要么就要是課內內容的前奏。這樣學生才有成就感,參與感。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課外活動的時候必須要跟課內教學相關,同時關注校內近期英語社團動態,適當調整課堂內容。通過課外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真實直觀的感受英美文化,提高英語學習興趣。例如上文中提及的課內學習的各種中西節日內容,課外便能開展節日主題活動。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觀看經典的英美電影,然后在課堂進行討論其中地道的口語,不同的文化等。英文歌曲演唱能發覺英文連讀的美,英文詩歌賞析能發覺英文語言的魅力,從電影《教父》三部曲中反映出美國黑手黨文化,《唐頓莊園》反映了英國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比如英國人的鄉村情結,貴族精神,森嚴的等級制度與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的并存。課外活動擁有者諸多豐富的素材,靈活多變的形式,輕松自在的氛圍,在這種樂趣下,如果能再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那么何愁學生不會主動積極參與到英語課外活動呢?
三、結語
文化的巨大差異無非是橫亙在語言學習中的一大鴻溝。但是正是這種差異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文化之美,才能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找到驚喜,得到樂趣。如何克服文化障礙,驅弊揚利,利用文化差異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文化素養,值得每一個英語教育工作者探討。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 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 束定芳.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4] 劉洪波.英文字根詞源精講[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07.
[5] 付淑霞.中英文化差異對英語語言教學的影響及其對策探究[J].校園英語旬刊,2014(12):15-15
篇8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育;跨文化意識;培養
學習一門語言就意味著學習一種文化。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交際能力的培養又離不開隱含在語言后面的文化因素。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眾所周知,我國的英語教學,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注重語法知識的傳授,偏重于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的訓練,而忽視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導致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差強人意。語言失誤容易被對方諒解,但語用失誤、文化誤解往往會造成交際失敗。因此,對于要肩負中小學英語教學重任的英語教育專業學生來說,必須要有意識地加強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擴大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拓展視野,樹立跨文化意識理念,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一、樹立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意識的含義
《英語課程標準解讀》指出,跨文化意識是指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在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二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二)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兩者密不可分。語言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語言和文化都具有多樣性,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任何一種語言都與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對應,它不僅體現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風俗.也反映其民族的文化思維和價值觀念,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難以真正掌握一個民族的語言。為什么西方的笑話,在中國笑不起來?為什么在中國廣為傳頌的傳統美德“謙虛”,不為西方社會價值觀所認同?在東方,更強調集體表現和集體主義精神,在西方,則強調個人表現,他們認為,不愿顯露自己才華的人。是不可思議的和奇怪的。以上問題的癥結,實際上就是文化差異問題。
(三)樹立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
作為教師和學生,只有樹立了跨文化意識理念,才能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才能消除跨文化的沖突,提高跨文化素養,才能與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體交往。隨著國際交往日益頻繁,21世紀的人才應該學會與來自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處,學會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與發展。相反,沒有建立跨文化意識的人,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容易接受他人的觀點和文化。很難想象一個不懂得中西方文化差異,不了解不同國家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人能得體地與他人進行語言交際。但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教育者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流。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流中屢屢出現錯用或誤用的現象。如:用How oldateyou?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你已經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時,有人通常會用“Yourarelfatteringme(過獎)”來回答,弄得對方很是尷尬。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惫嫒绱耍覀兣囵B的學生將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缺乏基本的交際能力,難以適應跨文化交際的要求。
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長期以來,英語教學接受和實踐了以結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結構主義理論認為語言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教學法上強調的是語言內部結構的認知.而近年來流行的交際法教學強調的則是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這就要求教師充分認識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要性,在教學思想和實踐上進行相應的轉變。強調語用能力培養。另一方面,《英語課程標準》把文化意識列為英語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并就文化意識對各級別的要求作了明確規定。因此,加強對英語教育專業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培養對于促進中小學英語教學具有現實意義。
二、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策略和途徑
培養文化意識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首先.人才培養方案要有總體規劃,明確開設西方文化課程以及相關課外活動的要求,其次,各門課程的任課教師要有足夠的認識,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融語言與文化為一體,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開設西方文化課程
通過系統、扼要地介紹西方文化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西方社會在文化、思想、社會與政治制度、宗教、藝術、文學、科技等各個方面的概況,同時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通過對中西文化的比較,認識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和完善學生的人文知識結構,加強學生的人文修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促進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目前我院英語專業學生英美文化課程開設一個學期,由外教擔任主講教師,教材以英文版的《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為主。在了解和擴大有關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的背景知識的同時,通過閱讀課文以及相關的配套練習,使學生擴大詞匯量、增強閱讀能力,達到提高英語總體水平的目的。在開設西方文化課程的同時,開設英美文學欣賞課能進一步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熏陶。
(二)發揮外籍教師的作用
外籍教師本身就是異國文化的承載著,不僅語言地道,其課堂教學方式、待人接物和行為舉止都顯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在語言教學和跨文化感性傳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充分發揮好外籍教師的作用是優化英語語言與文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我院的外籍教師主要承擔英語口語、西方文化和聽力課程的教學任務。近年來,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和菲律賓等國的教師,帶來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教學方式與教育理念.給我院的英語教學增添了活力。學生受到不同文化所形成的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方式、感知方式的熏陶與影響,這為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學會與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人士交流與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也為師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平臺。
我院外籍教師除承擔課堂教學任務之外.還利用業余時間指導學生開展英語角、英語小品編演等第二課堂活動。由于中外籍教師的努力.學生的專業水平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明顯增強,這為他們今后不管是從事英語教學,還是到外資企業工作或到國外留學、謀職和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發揮英語影視欣賞的作用
英語影視以其直觀的特點.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提供純正、地道的英語口語和逼真的情景,增強學生對不同國家的風俗、文化、社會概況的了解,深受學生的歡迎。近年來,西方影視欣賞課程逐漸受到重視,有些高校已在英語專業開設了該門課程,并被視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通過開設專題講座、競賽等活動也是進行文化意識培養的途徑。
(四)課堂教學是進行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手段
1.挖掘教材內涵,培養文化意識 英語教材大部分內容選材地道,蘊含著豐富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注重對語言材料的教學和訓練,而忽視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就會造成英語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離,難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信息。例如,在《21世紀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二冊)Unit2“CulturalDifferencesinInternationalMarket—ing”中提到一個美國設計者設計了一種新型的香水到南美洲國家銷售,結果血本無歸,原因是該香水廣告強調了茶花香味,而茶花在很多南美洲國家是用于葬禮的。教師可就該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要求學生課后收集涉及文化差異的例子向全班匯報,最后教師總結。
節日文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教材多有涉及.教師可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可利用網絡資源,向學生介紹它們的歷史由來、風土人情和社會習俗等,并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方傳統節日的異同。如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異同之處,并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談及贈送禮物時,給學生講解接受禮物的方式,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并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所以在使用“present”這一單詞時,教師就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教師還可充分利用愚人節、感恩節、復活節等重要節日,給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背景知識.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達到提高交際能力的目的。
2.發掘詞匯內蘊.培養文化意識
英語詞匯作為英語語言最特殊的一部分,能敏銳地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內涵。對于學外語的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詞的字面意義,而且要知道詞的涵義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判斷。如在西方國家,狗被看作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arealuckydog”,“Everydoghasitsday”:而在漢語中“狗”帶有貶義。盡管近年來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語言文化中。
又如顏色詞的差異,漢英顏色詞語普遍存在含義不對等的情況:在中國“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喜慶,中國人結婚習慣穿紅色衣服,經商時,商人希望“開門紅”,經營賺錢了,大家都來分“紅利”。但在英語里“red”有“處于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之意,如“redlfag”(引人生氣的事)。“inred”為“虧欠,有赤字”之意。中文里的“黑”與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盡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臉腫”在英文中是用“blackeye”來表示的;“紅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blackcoffee”是“不加奶的咖啡”,而不是“黑咖啡”.“green”在英語里可表示“無經驗、不成熟”:而“Sheisfeelingratherbluetoday.”的意思是“Sheisfeelingrathersadtoday”。
另外,英語中的習語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英語語言的精粹,是語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如:“goDutch”(各人付各人的帳),“tomeetone’sWater—loo”(一敗涂地),“toeatnOifsh”(忠誠)等,不了解其起源就難于真正掌握其含義。
總之,學習英語詞匯,實際上也是學習西方文化。對于在母語環境下學英語的中國人來說,應該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響下,英漢詞語之間所存在的差異。
3.比較中西文化差異,培養文化意識
要正確理解異國文化,首先要理解本族文化。由于本族人是無意識地使用本族文化的,往往無法對本族文化和異國文化有意識地進行比較,因而也就無法發現兩國文化的類同與差異。將中西文化在稱呼、問候語、感謝、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比較和領會。中國人如果不了解美國人的坦率習慣,或美國人不了解中國人含蓄的表達方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產生誤解了。聽到別人贊揚,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回答有些不同:美國人一般表示接受贊揚,中國人則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再比如,你和英美人打招呼時說,“上哪兒去?”“吃了嗎?”他們可能會感到很不舒服。因為問這種問題對英美人來說可以理解為干涉人家的私事,但是在中國.這是十分恰當的打招呼用語。在實施“邀請”這一言語行為時,文化背景差異對語言的使用也有很大影響。在美國文化中,邀請他人等于借用了別人的時間,因此對別人的時間安排要充分尊重,時間則是雙方協同的結果。例如:
A:I’d reallyliketomakeadatewithyoutohave dinner?
B:Fine.when areyou free?
A:How aboutSaturday?
B:I’m afraidIhaveameeting.
A:Let’SmakeitMonday.butithastobefaterone.
B:That’SOkey.one—iffteen?
A:Fine.I’11writeitdown.
而在我們的習慣中,被邀請者把邀請看作一種榮譽,時間通常由主人一方確定。這還反映在語言上盡量說些程式化的客套話。
又如:對“firstlady”的理解,請看以下學生與老師的對話:
T:Haveyoureadtoday’Spaper?
S:Notyet.Anythinginteresting?
T:The FirstLady wentto the orphanage to see the poor children.Look atthis picture.She is verybeautifu1.
S:Wh0isthefisrtlady?
T:ewifeofthePresident.
S:Isee.ThatmeansthePresidenthasmorethanonewife.
顯然.在這個對話中,學生對FirstLady產生了誤解。認為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第三夫人,從而得出結論:總統有好幾個夫人。其實,FirstLady是對美國總統夫人的特定稱謂,這已是個常識問題。
總之,通過學習和訓練,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將會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激發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增強中西文化比較意識,從而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篇9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能力 滲透 中學英語教學 方法
跨文化交際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在這一交際過程中,信息的發出者和接受者來自不同的文化環境,分別受到其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語言習慣、思維定勢等語境因素。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跨文化交際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F實的發展已不允許英語教學忽視跨文化交際,而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努力在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的教育?!队⒄Z課程標準》中課程總體目標共有五大方面,除了傳統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外,強調的就是文化意識。文化作為語言教學的核心,它著眼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喚醒學生的文化意識,以期達到跨文化交際的要求。這就是說,要想把英語運用自如,不僅要具有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且得了解和熟悉英語國家的文化。否則小則鬧出笑話,大則傷害友情,導致沖突和交流失敗。美國外語教學專家Winton Bremmmbek說過,采取只知其語言不懂文化的教學,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應該從高中英語教學的角度去滲透英語跨文化交際的有關知識,利用各種手段來實現這一目標。
一、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英語教學應使學生意識到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語言之間是具有文化差異的。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語言知識方面,而且在使用方面往往也大相徑庭,所以我們不可單方面地把自己熟悉的母語語用知識想當然地運用于外語交流場合,以免導致交流不暢。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導游小姐帶外賓游玩了一天,要返回賓館。上車后,客人們興致不減還站著談笑討論。這位小姐看到有位五六十歲的老太太還沒坐著,就走過去說:“We have a very hard day,you’re so old and you must be very tired,please sit down.”這番話對中國老人來說足以使其感動不已,誰知這位外國老婦人卻頓時面有慍色,冷冷地回敬道:“I don’t think I am old,I am strong enough.Please don’t worry about that.”在西方大多數國家,人們非常忌諱“老”字。“老”意味著體弱多病、風燭殘年,是社會的包袱。如果那位導游小姐事先了解了這樣一個文化背景就不會發生不愉快的事了。
語言和文化是緊密相關的,我們應注意了解英美人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及他們的生活方式,注意摒棄那種“漢語思維+英語形式”,不顧場合、時間、交際對象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學習方式。
二、在教學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
(一)從教材入手,尋求文化信息。
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現行教材將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跨文化意識等有機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對英美國家的習俗、風情、世態等都作了較全面的介紹。例如“Festivals and Holidays”一單元中,就涉及Christmas/Easter/The Spring Festival等眾多節日,并在Reading部分中著重介紹了Halloween(萬圣節)的風俗習慣和慶賀方式,向學生們展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和充滿吸引力的異域節日文化;又如“Food and Drinks”這一單元,讓學生在比較了中西方飲食差異的同時又了解了一些不同國度文化的餐桌禮儀。整套教材注重了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又有機地穿插了傳統的中國文化。面對這樣的教材,教師就必須從教材入手并對其進行“深加工”,涉獵中西文化各種領域的知識,真正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從語法教學中比較文化的差異。
教師在介紹某些句法結構時,應同時介紹其語意和交際功能。例如,東方人看了西方人的求職信,往往會覺得難以接受或覺得其人狂妄自大。其原因就在于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行為方式。西方人的求職信力求突出優勢,同時又毫不諱言以前的不足,以此烘托出一種不斷挑戰自我的能力。他們比較善于逆向思維,用老板/經理的立場去看待該職位,所以他們的求職信一般都用虛擬語氣,如,If I were...而東方人寫求職信時,由于要禮貌先行,就必然會有很大的謙讓成分,語言和思維結構里面沒有虛擬語氣。他們求職的時候往往著眼于自己能夠勝任該職位,所以通常使用主動語氣,如,I can/could do...
(三)在閱讀教學中感受文化差異。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講解一些外國的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習慣和最新科技等文化背景知識,掃除因知識匱乏所帶來的理解障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熟悉英語語言風格和表達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三、開展研究性課程,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面
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修養,除了利用教材和課堂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各種渠道和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并吸收異國文化。首先,教師可以在平時多收集多運用有關英語文化的素材,如故事、圖片、實物等,讓學生在了解這些國家的人文環境的同時,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其次,教師也可以用更有效的手段如英文原聲電影、電視節目、英文歌曲、多媒體等,為學生營造更為真切的語言氛圍,以此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民情習俗,了解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總之,教師應刻苦鉆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不失時機而又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消除其在表達交際上的文化障礙。在課堂上,要創設輕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體會英語國家的文化禮儀。在課余,也要多組織一些跨文化色彩濃厚的活動,以激發學生對外國文化的興趣??缥幕庾R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過程。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現代英語教師的確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楊平澤.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國外外語教學,1995,(1).
[2]王振亞.實用英語語言文化.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篇10
然而,過去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種誤區,“往往以突出表現差異和頌揚優越感的方式來強調民族特性”,在贊揚民族精神的同時,不自覺地貶低其他文化。曾見到幼兒園進行“筷子”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把外國人不會用筷子說成沒有中國人聰明。愛國主義教育變成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教育。同樣,在介紹其他文化時,也常常與自己文化進行優劣比較,其結果使我們的孩子不是自卑就是自傲。21世紀世界將形成巨大的經濟聯合體,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以致不同文化將面臨共同的問題,于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解決各自文化中的問題,就必須加強國際視野,相互借鑒經驗。為此我們不得不面向世界,隨時了解國際學前教育的動態,因為我們已經看到,有些世界性的教育動向正是我們教育的趨勢。
“文化和我們的關系就像是水和魚。水中之魚不知道水的存在,只有跳離了水才發現水的重要。而教育是為了傳遞文化。經過文化熏陶和專門訓練使孩子擁有文化的習性,使之社會化。多元文化教育也是近年來美國教育界非常熱門的話題。許多人無法認識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使我們必須提倡多元文化教育:看看現在的國際局勢,國家和國家間的接觸愈來愈頻繁,彼此的關系愈來愈密切,人民出國旅游的機會愈來愈多,計算機網絡的發達更是達到「天涯若比鄰的境界,若我們能認識、了解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將促進良性的交流。
文化的多元性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主題之一,自然也成為早期教育最為重要的背景之一。文化的多元共存意味著文化即是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的文化之間應當保持一種生態平衡,避免過分偏離或過分融入。
在多元文化教育上,我們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拔幕宰稹钡慕逃?,主要通過民族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幼兒們感受豐富性,培植民族文化尊嚴。例如,幼兒園開展的“國慶”主題活動;“中秋節”制作月餅,與家長共同品嘗,體驗勞動成果與親情;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尊敬、愛戴老人,母親節為媽媽獻上最深情的擁抱,等等,這樣讓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使幼兒對我民族的了解與認識,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拔幕鹬亍钡慕逃?,則是通過面向世界的教育幫助孩子們了解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學會尊重其他文化。殊不知,不同文化的認知特征很不相同,因此對不同文化進行價值觀和風俗的優劣比較是不合理的。為避免上述誤區,我園在多元文化教育上致力于幫助幼兒認識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內涵,學會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樣性,認同其他文化的差異性,并從中發現文化的共同性和相互依存性。
在貫徹上述理念的基礎上,我園的多元文化教育目標是通過各國各民族文化習俗、藝術、節日等教育內容讓幼兒感知和體驗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東西文化的差異性。即在教育中實施多元文化教育,包括雙語教育和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為此,我園在強調“雙語教育日?;⑸罨钡耐瑫r,還組織開展了“萬圣節”、“圣誕節”感恩節,等活動?;顒幼⒁庾層變悍e極主動參與,從活動中體驗過節的快樂,同時還特別注意采取多種方式讓孩子們了解這些節日的由來,進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點?;顒又泻⒆觽兎浅Ed奮,積極查找與這些節日和國家相關的資料,并發動爸爸媽媽們一起參與;師幼一起分享節日文化、體驗節日的快樂。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孩子們在體驗節日樂趣的同時也獲得了有關外民族文化特點及習俗的知識,真是雙豐收啊!
除了在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注意體現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對教師我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已經意識到,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教育中加入一些對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識,而是要以“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來進行教育,其次就是為了更好地讓觀察和了解文化背景導致的個體差異,進而研究相應的對策。因為同樣的發展問題,如果是文化因素不同,方法就不同;再次,具備文化的敏感性和響應性,學會與不同文化的幼兒和他們的家長相處;最后,關注處于“文化適應”中的幼兒,理解他們的興趣和需要,有針對性地給予支持;此外,還要善于利用文化差異根源,對本土文化和來自異域文化的孩子都要進行根基教育,對處于劣勢文化的孩子給予與處于優勢文化中的孩子同樣的尊重,并幫助他們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健全個性的合格的國際化小公民。
對于對蒙特梭利 教育有一定了解的人來說,會更加贊同這一說法。蒙特梭利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一個有文化內涵、有文化素養的新人。這個“新人”,因為吸收了當地文化的養分,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從事蒙特梭利教育者的工作,就是——用文化熏陶幼兒,讓幼兒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幫助幼兒為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塑造健全人格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將所部分中西方節日納入到了日常教學安排中。其中既有形式多樣的慶典活動,又有豐富多彩的家園互動節目,讓孩子在感受節日氛圍的同時較為真實地體驗節日所承載的多元文化。
在中秋節、重陽節、萬圣節、感恩節和國慶的重大節日到來之際。借此機會,我園開展了一系列滲透多元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梳理了多元文化與五大領域的關系。通過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區域活動、生活活動、的有機整合最終的目標是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和諧、多元地發展,“中秋節”孩子們結合故事了解了中秋節的來歷,又結合奧爾夫音樂活動將經典傳統的《八月十五月兒圓》這首兒歌進行了改編。在改編活動中,孩子們的語言能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之后我們又結合家政活動,全園小朋友一起動手制作了月餅。晚上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我們在走廊處安排了猜謎活動,并請孩子們把親手制作的月餅和家長一起分享。在“重陽節”活動中,我們也制作了精美的食品給前來參加運動會的老人們品嘗。到了“萬圣節”,一系列的活動更使得孩子們流連忘返、興奮不已。從早上到6個家庭的“討糖游戲”開始到傍晚的萬圣節游戲,孩子們真切感受到了西方過萬圣節的氣氛與文化。之后到來的“感恩節”,孩子們制作了印第安人的小帽子,用表演的形式向家長們再現了感恩節的由來,伴隨著感恩的歌曲,孩子們向家長們表達了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