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醫學在臨床中的應用范文

時間:2023-11-06 17:54: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超聲醫學在臨床中的應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超聲醫學在臨床中的應用

篇1

[關鍵詞] 超聲醫學;診斷;發育異常

[中圖分類號] R714.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2-0101-03

Diagnostic and clinical value of ultrasound in fetal development of abnormal

YE Haiyan1 HUANG Anqian2

1.Department of Ultrasound,Wen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Wenzhou 325000,China;2.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and Image, the No.1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 Hangzhou 31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und in fetal development of abnormal. Methods A total of 58 cases of fetal development of abnormal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fetuses with abnormal was related to the age, complex deformity was the most common deformity. Conclusion Ultrasound inspection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find fetal development of abnormal,and can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reducing the rate of live births of fetal development of abnormal.

[Key words] Ultrasound in Medicine; Diagnosis; Dysplasia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及手術手段的不斷更新,圍產兒的死亡率已經明顯得到控制,并有所降低,但是嬰兒出現死亡的主要原因仍在于先天性畸形和發育異常,因此對胎兒的早期診斷已顯得尤為重要,為提高全民的出生人口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超聲檢查已經在產科普遍得到應用,是最方便、最安全、最有效的診斷手段[1-4]。超聲醫學為人們對胎兒醫學的認識提供了有效途徑,使得產科醫生還有孕婦自身對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發育狀況進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對胎兒的器官發育情況及解剖形態進行仔細觀察,為獲取更加準確的胎兒信息提供保障。隨著對胎兒發育異常認識的不斷深化,產前超聲檢查可獲得更多胎兒器官及發育情況的信息[5-8]。超聲醫學對孕婦妊娠子宮的檢查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結合胎兒超聲檢查和對母體子宮血管系統的檢查、母體血清生化標記物的檢查及母親病史的采集這些項目,不僅能夠評估胎兒非整倍體染色體畸形的風險,還可對某些妊娠晚期才出現的并發癥進行評估,對孕婦和嬰兒的健康情況進行早期診斷,避免危險的發生[9]。

超聲醫學是目前檢查和評估胎兒發育是否正常的首要手段,具有操作簡便、準確率高、可重復性強等優點。本文就超聲醫學在胎兒發育異常診斷中的應用及臨床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間我院收治的1 523例孕婦,均行產前超聲檢查,其中58例超聲發現有胎兒發育異常。將所有孕婦按年齡段(相差5歲)分為6組,分別為≤20歲、21~25歲、26~30歲、31~35歲、36~40歲及>40歲。比較不同年齡段組孕婦的胎兒發育異常發生率的差異。

1.2 方法

孕婦采取仰臥位,進行多方位(縱向、橫向及斜向)聯合掃查,對胎兒的頭部、脊柱、軀體、內臟、四肢、胎盤及羊水狀況進行逐一觀察,常規測量胎兒的雙頂徑、股骨長及羊水量等是否在正常范圍內,利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Voluson730型超聲儀的四維模式,對胎兒顏面部、四肢及胎兒發育異常部位進行實時觀察。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胎兒發育異常與年齡的關系

研究結果顯示,孕婦在20歲以后,胎兒發育異常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大而有增高的趨勢。尤其孕婦年齡>40歲時,胎兒發育異常的發生率高達18.18%;≤20歲組與31~35歲組的胎兒發育異常的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年齡>35歲組的胎兒畸形率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21~25歲孕婦的胎兒畸形發生率明顯低于≤20歲組(χ2=89.36,P

表1 不同年齡段孕婦胎兒發育異常的發生率比較

2.2 胎兒發育異常的類型及其構成比

胎兒發育異常根據類型和構成比不同,見表2。超聲顯示胎兒十二指腸閉鎖造成的畸形均可見腹腔上部有雙泡現象出現(封三圖7),可能胎兒腹壁裂造成的畸形可見腹腔臟器漂浮于羊水中(封三圖8),可能胎兒內異?;芈晥F和室壁瘤造成的畸形,見封三圖9。

表2 胎兒發育異常分類

3 討論

3.1 產前超聲檢查的意義

目前,超聲醫學已成為臨床醫學的檢查及診斷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超聲醫學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的不斷更新,為臨床疾病的精確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技術保障[10-12]。超聲醫學除用于單純的疾病診斷外,逐漸轉向疾病治療的引導、監控、評價和直接治療等方面,并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0,13,14]。孕婦健康檢查最重要的一步是產前超聲檢查,分為三個方面,包括常規產前超聲檢查、系統胎兒超聲檢查和針對性超聲檢查(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查和針對胎兒顏面部、四肢等的檢查)。其主要目的是排外大部分胎兒畸形,以減少患兒的出生率。

3.2 胎兒發育異常發生率與孕婦年齡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表明,21~30歲年齡段孕婦的胎兒發育異常的發生率較低,說明在21~30歲年齡段是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齡。在≤20歲年齡組可能由于卵巢發育尚未完全成熟而造成胎兒發育異常的發生率較高。>35歲年齡組的孕婦由于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加上孕婦體質逐漸下降,致畸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且隨著孕婦年齡的繼續增加,胎兒畸形的發生率也不斷增加,可高達18.18%。說明孕婦年齡的增加對于優生優育是不利的,因此孕婦年齡對于優生優育不容忽視。

3.3 胎兒發育異常的類型及其構成比

本研究結果顯示,超聲檢查對胎兒畸形的類型可以做出較為明確的診斷,其中復合畸形最為常見(13 例) ,所占構成比高達22.41%。因而在產前超聲檢查時要全面、細致,發現一種畸形的同時還需要對復合畸形進行一一檢查,做到不遺漏。故在孕期彩色超聲產前檢查中,需要對主要的胎兒畸形類型加以排查。

3.4 超聲檢查的應用

超聲檢查有以下幾方面的應用:①超聲篩查胎兒畸形。目前通常建議在孕期進行三次產前超聲檢查,第一次檢查為早孕期(妊娠10~14周),主要目的是測量胎兒的胎齡,也可以排外一些較大的胎兒畸形情況,主要是針對無腦兒、脊柱裂及單腔心等,以確定治療方案。第二次檢查為中孕期(妊娠20~26周),此期由于羊水最多,胎兒活動度大,胎兒的結構比較清楚,可以排除更多的畸形。主要是對胎兒各臟器進行系統全面的檢查,是胎兒發育異常診斷的黃金時期。第三次檢查為晚孕期(妊娠32~36周),測量胎兒的各種徑線,以預測胎兒的大小是否和實際的孕周相符,目的是監測胎兒在宮內發育是否正常及發育成熟的程度,也可以排外一些早期不會發現或者不明顯的畸形,如多囊腎、消化道狹窄等疾病。②超聲可對胎兒生長發育情況進行監測。胎兒在不同孕周期內的大小可通過超聲進行測量,由此來確定胎兒的生長情況。在實際工作中,超聲多次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要明顯優于單次測量結果,對于判斷胎兒是否發育異??商峁┹^為準確的依據。另外,對于孕齡的準確判定也十分重要,因為孕齡與胎兒的發育有直接關系。在孕期中,早孕的超聲檢查又顯得更加重要,主要對妊娠囊和胚胎頭臀長兩個指標進行檢查,其中常用且準確的是監測胚胎頭臀長。③超聲檢測胎盤狀態。胎盤檢測如果出現異常,會導致產科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如胎兒生長受到限制、早產及孕期出現大出血等,因此對于胎盤的超聲檢查必不可少也十分必要。胎盤的正常位置是附著于宮腔上部的前壁、后壁或側壁。胎盤的厚度與妊娠期的長短有關,胎盤在妊娠早期較薄,相對面積較大,可在聲像圖上觀察到胎盤是均勻附著于子宮壁上。胎盤厚度隨著妊娠孕期的進行會逐漸加厚,且面積會相對縮小。④超聲評估羊水量的變化。羊水量多少會因妊娠期不同而不同,300~2 000 mL是正常羊水量的范圍,>2 000 mL屬于羊水過多,

總之,超聲檢查在胎兒發育異常的產前診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對于胎兒發育異常的檢出率較高,對于發生畸形的胎兒可作出較為明確的判斷,并給予指導性意見,如可進行早引產處理,對優生優育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是目前產前診斷、提高人口素質、降低出生缺陷的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1] 向紅, 王自立, 羅江平, 等. MRI與超聲檢查診斷胎兒先天性異常對照研究[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1, 25(5): 480-481.

[2] 張素閣, 王惠, 牟楠楠, 等.超聲診斷雙胎妊娠并胎兒畸形的價值[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2, 26(10): 1005-1006.

[3] 許玉敏. 超聲影像檢測胎兒外耳發育臨床意義[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2, 26(4): 371-372.

[4] 黃麗卿, 楊璞. Ⅱ級、Ⅲ級產前超聲檢查對降低胎兒出生缺陷的意義[J]. 中華全科醫學, 2012, 10(5): 791-793.

[5] 涂湘紅. 胎兒單臍動脈的超聲診斷及伴隨胎兒畸形的臨床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1): 43-46.

[6] Chasen ST, Kalish RB. Can early ultrasound reduce the gestational age at abortion for fetal anomalies[J]. Contraception, 2013, 87(1): 63-66.

[7] Guindi WE, Michel D, Gabriel C, et al. 3D ultrasound and Doppler angi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fetal cardiovascular anomalies[J]. Inter J Gynecol Obstetrics, 2013, 120(2): 173-177.

[8] Kouam N, Domoua AMN, Niki Z, et al. Polyhydramnios: A warning sign in the prenatal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foetal malformation[J].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Imaging , 2013, 94(4): 433-437.

[9] 周朝輝, 付倩, 羅國陽, 等. 早孕期超聲篩查新進展[J].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 2013, 10(1): 8-18.

[10] Benute RG, Nomura MY, Adolfo WL, et al. Feelings of women regarding end-of-life decision making after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alethal fetal malformation [J]. Midwifery, 2012, 28(4): 472-475.

[11] Lee IW, Chang CH, Cheng YC, et al. A review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pplications in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J]. J Med Ultrasound, 2012, 20(3): 142-149.

[12] Liao SL, Tsai PY, Cheng YC, et al. Prenatal diagnosis of fetal encephalocele using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J]. J Med Ultrasound, 2012, 20(3): 150-154.

[13] Tsaia HF, Cheng YC, Ko HC, et al. Prenatal diagnosis of fetal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the lung using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J]. Taiwanese J Obstetrics Gynecol, 2013, 52(1): 90-96.

篇2

關鍵詞:醫學影像;超聲;介入超聲

自倫琴1895年發現X線以后不久,在醫學上,X線就被用于對人體檢查、進行疾病診斷,形成了放射診斷學的新學科,并奠定了醫學影像學的基礎。至今放射診斷學仍是醫學影像學中的主要內容,應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開始應用超聲與核素掃描進行人體檢查,出現了超聲成像(USG)和Y閃爍成像。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繼出現了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X-ray CT或CT)、磁共振成像(MRI)和發射體層成像(ECT),如單光子發射體層成像(SPECT)與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術。這樣,僅100年的時間就形成了包括X線診斷的影像診斷學(diagnostic imageology)。雖然各種成像技術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不同,診斷價值與限度亦各異,但都是使人體內部結構和器官形成影像,從而了解人體解剖與生理功能狀況以及病理變化,以達到診斷的目的,都屬于活體器官的視診范疇,是特殊的診斷方法。70年代迅速興起的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y),即在影像監視下采集標本或在影像診斷的基礎上,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使影像診斷學發展為醫學影像學的嶄新局面。醫學影像學不僅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提高了診斷水平,而且可以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這樣,就大大地擴展了本學科的工作內容,并成為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支柱。近20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與計算機技術密切相關的影像技術也是日新月異,影像診斷學也成為醫學領域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常規X線正在從膠片轉向計算機放射攝影(CR)或更為先進的直接數字化攝影(DR)的數字化時代。誕生時即與計算機緊密相關的CT、MR則發展速度更為驚人。CT已從早期的單純的頭顱CT發展為超高速多排螺旋CT、電子束CT。在速度提高的同時,掃描最薄層厚也從早期的10mm到現在的0.5mm,最高圖像分辨率也達到了1024*1024。這些使CT的應用不僅在于早期橫斷面呈像,同時可以作細膩的三維重建,模擬內窺鏡,手術立體定向,CT血管呈像(CTA)。MR也從早期的永磁體、低場強發展到現在的超導、高場強,分辨率在常規掃描時間下提高了數千倍,磁共振血管呈像(MRA)已成為常規檢查項目,同時灌注、彌散、功能呈像以及磁共振波譜(MRS)技術正在研究發展之中。超聲醫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與X線、CT、磁共振、核素并駕齊驅,成為臨床五大醫學影像手段。

聲波是一種機械能的表現形式。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頻率,一般用赫茲表示,簡寫為Hz。頻率在2000Hz以上的聲波即為超聲波。超聲波在傳播過程中要發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應等。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發生聲能衰減。因此超聲通過一些實質性器官,會發生形態及強度各異的反射。由于人體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況的不同,對超聲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減各不相同。超聲診斷就是根據這些反射信號的多少,強弱,分布規律來判斷各種疾病。醫用診斷超聲波的發生與接收,均由特制的探頭來完成,它能把電能和聲能互相轉換。按照超聲回聲顯示方法來分類,超聲診斷儀可分為脈沖回聲式和頻移回聲式兩大類型。脈沖回聲式超聲診斷儀包括幅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A型超聲儀,簡稱A超)、輝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B型超聲儀,簡稱B超)以及回聲輝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M型超聲儀,簡稱M超)。頻移回聲式超聲診斷儀(D型超聲儀)包括頻移示波型超聲診斷儀(脈沖波式和連續波式多普勒)彩色編碼頻移回聲式超聲診斷儀(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簡稱彩超)等。

超聲診斷學是一門邊緣學科,以解剖學、病理學等形態學為基礎,緊密結合臨床醫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與X線、CT、磁共振、核素并駕齊驅,成為臨床五大醫學影像手段。超聲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一、臟器病變的形態學診斷以及器官的超聲解剖學的研究。超聲診斷是以形態學為依據的,因此它的基礎是病理解剖學形態改變及由此而產生的組織的聲學變化。超聲檢查可獲得各臟器斷面圖像,此即為診斷的形態學基礎,能夠對病變進行定位定性診斷。二、功能性檢測。超生圖像可顯示由于臟器、組織的生理變化而出現的相應規律性變化,如膽囊收縮、胃排空、胃腸道蠕動、膈肌運動、卵巢功能性變化及心臟的舒縮。多普勒超聲可顯示心臟及其他臟器血管的血流變化,以判斷其功能狀況。三、介入性超聲。包括內窺鏡超聲和術中超聲,介入性超聲在臨床的廣泛開展使得超聲診斷與臨床、病理學、組織學緊密結合,不僅提高了診斷水平,還進一步開展了一些臨床治療,開辟了超聲診斷、治療在臨床醫學的新領地。

介入超聲技術作為現代超聲醫學的一個分支,是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介入性超聲學術會議上被正式確定的。它是在超聲顯像基礎上為進一步滿足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其主要特點是在實施時超聲的監視或引導下,完成各種穿刺活檢、X線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藥治療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術,達到與外科手術相媲美的效果。與其他影像學介入手段相比,由于介入性超聲具有實時、準確、便捷、無輻射、費用低廉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而不斷出現的各種新型介入性超聲內鏡,在進行穿刺過程中,內鏡視野和超聲視野同步,超聲影像上可以顯示穿刺進針的全過程,精確控制針尖在病變內的位置,使穿刺準確安全,大大提高了可以穿刺的范圍。同時彩色多普勒在介入性超聲內鏡中的應用,有效地區分血管和非血管結構,保證了穿刺的安全性。目前國內外學者更多將研究重點放在了介入性超聲內鏡的腫瘤治療,如光動力治療、射頻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組織間放療等。

介入性超聲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有些疾病的治療已成為臨床不可取代的治療方法。同時,醫學影像學的整體水平的發展為患者診療提供了更寬廣的選擇空間,患者可權衡各種手段的利弊作出更為合適的選擇。

作者單位:徐州醫學院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超聲造影,臨床應用,卵巢肌瘤,子宮腺肌瘤

【中國分類號】 R445【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506-01

1前言

作為醫學領域一門相對較新的學科,超聲造影在肝臟以及心臟疾病的臨床治療中的價值已經得到廣泛認可,然而在某些婦科疾病的治療中尚處于探索期。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超聲造影成像技術以及定量分析軟件的極大發展,對于婦科腫瘤、產科胎盤等方面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超聲造影有不凡表現。

2超聲造影在婦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1)鑒別良性、惡性卵巢腫瘤。借助超聲造影,可以達到微小血管清晰顯示的目的,以腫瘤血管數量以及能量多普勒信號為依據,結合專用軟件將腫瘤感興趣區超聲造影的時間及強度曲線描繪出來,并對相應參數進行計算,以便確定卵巢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金慧佩,趙雅萍,黃品同,陳琳(2009)[1],借助第一代造影劑對卵巢腫瘤能量多普勒聲像圖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造影之后,卵巢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之間在血管數量、分布以及形態等方面均表現出明顯差別;進行levovist注射后,在多普勒信號方面,惡性腫瘤明顯強于良性腫瘤。劉百靈,周琦,姜玨,雷小瑩(2008)[2,3],結果表明卵巢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之間存在較大差別。(2)鑒別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瘤。趙勝等(2006)[4,5]利用增強造影技術分別對34例子宮肌瘤及6例子宮腺肌瘤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子宮肌瘤在灌注特點方面具有相似性,與子宮肌層充盈及消退是同步的;動脈周邊先是造影劑環狀迅速增強,之后內部出現充盈;李國政等(2011)回顧性分析103例子宮肌瘤及76例子宮腺肌病患者超聲造影檢查資料,發現即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屬于環狀增強型,大部分子宮腺肌病患者屬于同步增強型或向心填充型[6,7]。

(3)評估胎盤母體面及胎兒面血流狀態。子宮胎盤血流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妊娠狀況及胎兒的發育狀況 [8]。許楊青等(2008)[9]以妊娠晚期大鼠為研究對象對,分析研究超聲造影在胎盤的應用價值及其對大鼠胎盤組織產生的生物效應。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高劑量造影劑組以及低劑量造影劑組,分別注射生理鹽水2.0 ml/kg、選擇每只孕鼠一只胎鼠的胎盤借助ACUSON Sequoia 512超聲診斷儀CPS成像系統實施超聲造影檢查,并觀察三組胎盤顯微結構變化情況。結果表明,大鼠胎盤絨毛間血流灌注特點借助超聲造影可以清楚顯示,胎血屏障可以阻礙造影劑,使其無法觸及胎兒面,觀察三組胎盤的顯微結構,未出現母體面血管受損、紅細胞外移或者空泡等情況[10]。可見,超聲造影在大鼠胎盤母體面血管結構顯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對于胎盤組織的應用并不明顯[11]。Denbow通過微泡造影劑靜脈注射對胎兒血流情況進行觀察。超聲引導穿刺,注入Levoist,觀察胎兒血流增強與否[12]。結果顯示,6例中有4例出現明顯增強,另外2例未出現增強變化,據此認為在臨床中應用超聲造影劑有助于明確胎盤胎兒側血流狀況[13]。

3研究展望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臨床研究的日益深入[14,15],微泡造影劑也取得相應的發展,尤其是新型靶向性微泡造影劑、超聲顯像技術以及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日新月異,在婦科疾病的臨床治療實踐中,超聲造影的應用將會越來越普遍,必將迎來更加廣泛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我們需要客觀而清醒的認識到,當前,超聲造影在產科的應用尚處于實驗研究階段,相關的 技術仍不夠成熟,要想實際應用于人類臨床中,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對此還需要后續研究充分證實其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金慧佩,趙雅萍,黃品同,陳琳.超聲造影在婦科附件良惡性腫塊診斷中的應用.溫州醫學院學報,2009,05

[2] 劉百靈,周琦,姜玨,雷小瑩.超聲造影在卵巢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8,09

[3] 趙勝,陳欣林,陸兆齡,楊小紅,盧丹,陳常佩.超聲造影在子宮肌瘤診斷中的初步應用.第一屆全國婦產科超聲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6,11

[4] 李國政,苑敏,吳子芳,劉增強,劉麗艷.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病超聲造影鑒別診斷的價值.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1年 第02期

[5] 許楊青,陳欣林,謝明星,陳佩文,趙勝,胡蕾.大鼠胎盤超聲造影灌注特征和生物效應的初步研究.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01

[6] 劉芳,陽倩.經腹和經陰道超聲聯合診斷子宮腺肌癥的臨床價值[J].中醫藥導報,2008,14(2):70-71.[7] 丁洲,張忠新.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子宮腺肌癥與子宮肌瘤的鑒別診斷[J]. 交通醫學,2010,24(5):577-580.

[8] 張慧穎.經腹和經陰道超聲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的診斷價值[J]. 南通醫學院學報,2009,29(5):364-365.

[9] 何立紅,何淑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價值[J]. 實用臨床醫學,2006,7(4):113-114.[10] 梁彩英.陰道探頭超聲對子宮腺肌癥的診斷價值探討[J].西南軍醫,2009,11(6):1082.

[11] 周永昌,郭萬學主編.超聲醫學[M]第三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395

[12] 劉君,黃紅梅,劉吉鳳,等.乳腺腫塊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診斷與病理基礎研究分析.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1,17(12):928.

[13] 燕麗,秦乾元,詹新恩,等,乳腺腫塊的彩色血流頻譜形態分析.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0,16(3):219.

篇4

1.1調查對象

哈爾濱醫科大學2009級醫學影像專業的120名學生,全體學生都參加了涵蓋循證醫學知識的超聲實踐課程。

1.2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為問卷調查,全部實習課程結束后,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學生獨立填寫并當場收回,共計發放問卷12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達100%。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對循證醫學的熟知情況,循證醫學在超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循證醫學聯合超聲實踐教學效果評價等。

1.3數據分析

調查問卷經編碼后錄入計算機,數據分析采用SPSS17.0,主要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討論

篇5

【摘要】 目的 探討聯合二維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在產前診斷胎盤植入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19例經病理診斷為胎盤植入的孕婦采用二維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的檢查(研究組),并與單純進行二維超聲檢查的32例胎盤植入的孕婦(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研究組超聲診斷胎盤植入與臨床病理診斷符合率達52.63%;對照組符合率為21.87%,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2= 5.075, p=0.024);另外,研究組中,前置胎盤12例,約占植入性胎盤63.16%;宮角妊娠及疤痕妊娠各1例;產前產后出血患者12例,發生率為63.15%。結論應用二維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胎盤植入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單純用二維超聲檢查者,對孕婦產時及產后的準備和處理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二維超聲 彩色多普勒超聲 胎盤植入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0.026

胎盤植入是指胎盤絨毛由于各種原因穿入子宮壁肌層,是產科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可造成孕產婦產前或產后大出血,危及孕婦及胎兒生命,其發生的原因多數與人工流產、引產、剖宮產、產褥感染、前置胎盤、高齡等高危因素有密切相關性[1-3]。胎盤植入的治療原則為早診斷、早治療,即作好應急準備及采取正確的術式,因此,產前正確診斷的意義非常重大[1,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5月來院就診的患者,經采用二維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為胎盤植入,病理證實的 19例植入性胎盤患者,總結分析超聲檢查聲像圖特點,并與2006年1月~2009年12月來我院單純進行二維超聲檢查的32例胎盤植入的孕婦(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旨在總結該病的聲像圖特征,提高對該病聲像圖的認識,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組患者資料:2010 年1 月~2012 年5月在我院行聯合二維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檢查診斷19 例胎盤植入患者,年齡 23~39 歲,平均 31.2 歲, 其中有 1次或以上剖宮產史者17 例,有或合并刮宮史者13 例,已診斷為前置胎盤的 12 例。

對照組患者資料:選擇 2006 年 1 月至2009 年12 月在我院單純進行二維超聲檢查診斷胎盤植入的孕婦32 例,年齡21~40 歲,平均32.4 歲,其中有1次或以上剖宮產史的 20 例,有或合并刮宮史的15 例, 已診斷為前置胎盤的21 例。兩組患者的剖宮產史者、有或合并刮宮史者及年齡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檢查方法

采用 PHILIPS IU22,PHILPS IE33,X-15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腹部探頭頻率3.5~5.0 MHz,經陰道探頭頻率5.5~7.5 MHz。

1.3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使用 spss 13.0軟件對所有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分析,以p<0.05 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研究組的19例患者中,聯合二維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檢查提示植入性胎盤10例,其中完全植入 3 例, 部分植入7例,診斷正確率52.63%;而在對照組的32例患者中,其中完全植入 2 例, 部分植入5例,診斷正確率21.87%;研究組明顯診斷正確率高于對照組(?2= 5.075, p=0.024);另外,研究組中,前置胎盤12例,約占植入性胎盤63.16%,且前壁或前側壁前置(包括中央型前置)8例;宮角妊娠及瘢痕妊娠各1例;產前產后出血患者12例,發生率為63.16%。應用二維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胎盤植入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單純應用二維超聲檢查者。

3討論

但胎盤植入產前診斷較困難,其診斷符合率報道不一。馮智遠等人[4-5]對95例疑為胎盤植入的患者進行MRI檢查和彩超檢查,MRI的診斷結果做MRI組,彩超的檢查結果做彩超組,MRI和彩超聯合的檢查結果做聯合組,比較各組診斷的結果,結果顯示聯合組的診斷靈敏度高于MRI組和彩超組,提示MRI和彩超聯合診斷胎盤植入的靈敏度較高,可以提高胎盤植入診斷率,并為臨床治療提供更準確的診斷信息。周小媛等人[6]回顧性分析經臨床治療和病理證實的胎盤植入患者40例,分析產前、產后胎盤植入及其治療中的超聲表現,比較產前、產后胎盤植入的檢出率,結果顯示40例胎盤植入患者中,產前超聲診斷11例,檢出率為27.5%,聲像圖特征表現為胎盤內漩渦形成,胎盤后間隙消失及局部肌壁菲薄為主;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胎盤漩渦內血流豐富,胎盤基底血管叢增多,產后超聲診斷25例,檢出率為86.2%,聲像圖特征表現為局部肌壁菲薄,以胎盤與肌壁分界不清為主,提示彩色多普勒超聲能有效檢出胎盤植入,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水旭娟等人[7]回顧性分析45例經手術、病理確診為胎盤植入患者,根據就診時間不同分2組(產前組和產后組)進行圖像分析。結果:產前組35例,其中5例急診來院未在本院行產前超聲檢查,超聲診斷5例,產前診斷符合率為16.7% (5/30);產后組10例,超聲診斷7例,診斷符合率為70% (7/10),其研究結果提示產前胎盤植入的超聲聲像圖表現不典型、胎兒圖像的干擾及超聲檢查的重復性差等特點,使常規超聲在產前診斷胎盤植入診斷符合率低,產后由于聯合多種超聲檢查方法對其檢查而使檢出率有所提高,故如何在產前對胎盤進行全方位評估變得尤其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19例患者中,聯合二維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檢查提示植入性胎盤10例,其中完全植入 3 例, 部分植入7例,診斷正確率52.63%;而在對照組的32例患者中,其中完全植入 2 例, 部分植入5例,診斷正確率21.87%;研究組明顯診斷正確率與對照組正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此外,研究組中,前置胎盤12例,約占植入性胎盤63.16%,且前壁或前側壁前置(包括中央型前置)8例;宮角妊娠及瘢痕妊娠各1例;產前產后出血患者12例,發生率為63.16%。應用二維超聲聯合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胎盤植入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單純應用二維超聲檢查者。因此,彩色多普勒可以直觀顯示胎盤下血管的分布, 對胎盤植入的范圍有較好的估計, 更好地指導臨床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法。二維超聲的高分辨力對于輕度粘連的胎盤有很大的價值, 二者結合, 能夠正確分析子宮肌層與胎盤的血管分布情況,相對于單純應用二維彩超診斷胎盤植入顯著提高了診斷率,有利于幫助臨床作好應急準備, 采取正確的術式[8-9]。彩色多普勒超聲為一項簡單、無創、安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10],在植入性胎盤的診斷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本研究的欠缺之處在于病例的收集較少,有待以后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更好的總結胎盤植入的聲像學特點,提高診斷率。

參考文獻

[1]JAKUBOWICZ DJ1, IUORNO MJ, JAKUBOWICZ S, et al. Effects of metformin on early pregnancy loss in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2, 87(2):524-529.

[2]丁紅, 劉穎琳, 劉玉昆,等. 超聲造影和二維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產后胎盤植入診斷中的應用[J]. 實用醫學雜志, 2012,28(19):3264-3265.

[3]魏曉燕. 植入型兇險型前置胎盤18例臨床分析. 現代醫院, 2012, 12(03):56-57.

[4]徐琚, 李錦麗. 產前超聲檢查診斷胎盤植入的價值[J]. 臨床超聲醫學雜志, 2013, 15(6):431-432.

[5]馮智遠,汪奠亞,張慧,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聯合磁共振檢查對胎盤植入的臨床診斷價值[J].吉林醫學,2012,33(33):7288.

[6]周小媛, 張鳳菊, 楊忠誠.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胎盤植入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 2011,13(5):335-337.

[7]水旭娟,余彩茶,焦巖, 等. 45例胎盤植入超聲聲像圖分析[J]. 溫州醫學院學報, 2013, 43(11):752-754.

[8]張力, 李萍, 何國琳, 等. 經腹部超聲多普勒在前置胎盤并發胎盤植入診斷中的價值[J].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6, 41 (12): 799-802.

篇6

【關鍵詞】超聲;臨床;溝通

中圖分類號:R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7-051-01

超聲診斷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新設備新方法的不斷出現,超聲科科為臨床科室診治提供的幫助越來越大,超聲科與I臨床科室的聯系日益密切。但是,目前許多醫院存在超聲科的質量控制著眼于本科室內部的現象,而往往忽視了臨床科室許多重要影響因素對檢查結果的影響,如:患者的飲食、習慣、作息等情況都會對檢查結果產生影響。不符合實際的檢查驗結果,是導致臨床發生誤診無證的重要因素之一。0所以加強超聲科與臨床科室的溝通,提高工作效率是超聲科室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近10年來我國超聲醫學有非常迅速的發展,一些較大醫院超聲科儀器設備已趕上或超過了先進國家的設備。其次是檢查方法學的更新,新技術的應用與普及,使檢查質量有很大提高。對超聲科實行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建立一個全面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實驗室認證,是保證超聲檢查質量的核心。CDFI認證在國內已實施多年,實踐證明,其在規范科室室管理,保障實檢查結果質量,提高人員素質等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結合自己科室工作的特點,建立健全科室工作規范和流程;加強科室工作人員責任心;科室內質控;糾正措施;質控記錄等。其中每一項內容都對其實施的各環節寫出詳細的書面資料,而且要認真執行,并作好記錄。

一、與臨床醫學結合是超聲科的需要

超聲診斷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密不可分,超聲診斷工作的核心是檢查質量問題,為此超聲科負責人應主動與臨床科室交流、溝通、對話、協作:

1.核心是超聲診斷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強調檢查的分析前、中、后全過程的管理。

2.檢查醫師更應主動走出去,到臨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對檢查過程中的可疑結果,進行調查跟蹤核實。

3.超聲科主動參與協作:由超聲醫學的地位與作用,說明超聲醫學的任務絕不僅是被動地提供聲像圖或結果。過去很長時期,超聲科科被定位于“輔助科室”。

4.學習臨床知識加強臨床意識:超聲醫學的特定地位決定了它們必須與臨床保持雙向聯系。超聲科除了加強自身建設,還必須加強臨床意識。超聲科應改變現有的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引進醫療系畢業生,或選調臨床醫生到超聲科工作,有助于加強臨床意識,才能更好地使超聲科的工作與臨床診療工作緊密結合,提高超聲診斷的整體素質。

二、臨床醫生對超聲項目深層次的理解及橫向知識略顯不足

臨床醫生主要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有時對超聲項目深層次的理解及橫向知識略顯不足,不能充分理解其意義。臨床醫生應加強對超聲醫學的學習和認識,隨時加強溝通,才能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剛剛畢業的醫學生,他們對現有超聲項目的臨床意義認識、理解不夠深,只停留在教科書上,它的內容往往滯后于臨床醫學和超聲醫學的發展,很多新技術、新項目更新很快,而對檢查項目的方法學了解不夠。故更有必要加強對超聲醫學的學習,或直接向超聲人員請教,或去超聲科進行若干周的見習。請檢超聲負責人,特別是請超聲醫師到臨床科定期做專題講課,特別要著重講新開展檢查項目的臨床應用、方法原理和臨床意義、影響因素等知識,使臨床醫生做到心中有數。

三、取得醫護人員及有關人員的支持

篇7

[關鍵詞] 超聲;小肝癌;微波凝固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35[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7(b)-188-01

超聲引導下微波凝固治療肝癌,和其他介入方法相比,筆者用的是把超聲作為一個基本的影像學引導工具,看到肝臟腫瘤后再順著超聲影像就可以直接把針導入進去,然后導入微波能源就地加熱,把腫瘤滅活掉[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共有11例小肝癌行微波凝固治療,其中,女性1例,男性10例。年齡范圍63~73歲。11例全部有肝炎病毒,其中乙肝6例,丙肝5例。11例均經兩種以上影像學檢查確診肝癌,AFP>200 μg/ml,持續8周以上;AFP>400 μg/ml,持續4周以上。全部患者在彩超下肝占位病灶穿刺取病理,病理結果均為肝細胞癌。肝癌病灶直徑2.1~4.4 cm,均無門脈癌栓及其他部位轉移證據。Child-Pugh分級[2]均為A級,其中1例有少量腹水,余均無腹水,均無肝性腦病,血小板最低1例47×109/L,均無其他臟器功能衰竭。

1.2 超聲使用方法

超聲在微波凝固治療肝癌的診治過程中有三個階段須要應用。首先,肝癌的診斷過程中,肝癌組織穿刺活檢取病理須在彩超下實時監測。其次,在微波凝固治療肝癌過程中實時超聲監測,治療第3日復查彩超,看消融治療效果是否滿意,不滿意則再次彩超下微波凝固治療。最后,治療效果滿意后每2~3個月彩超復查,如原來AFP增高,則同時復查AFP。其中,第一、二階段超聲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3-6]。

2 結果

11例患者現全部存活,11例患者術前肝癌組織穿刺活檢取病理及術中微波凝固治療肝癌全部實時超聲監測,未出現膽瘺、腸瘺、肝被膜下出血及腹腔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有2例出現右胸腔積液,2例中的1例同時合并肺炎,經治療胸腔積液、肺炎均痊愈。術后每2~3個月彩超復查,部分結合AFP復查,共發現3例亞臨床復發,3例中的2例因微波消融過程中疼痛難忍僅微波凝固治療8 min(一般須15~20 min),故亞臨床復發,3例中的另1例則因病灶緊靠門靜脈消融時熱能被帶走而效果差,也亞臨床復發,經再次微波凝固治療,亞臨床復發病灶消失,無1例亞臨床復發經彩超復查而發生漏診。彩超對微波消融灶及亞臨床復發灶(肝癌原發灶)有明顯不同表現,微波消融灶在彩超下呈淺色(白色),亞臨床復發灶或肝癌原發灶彩超下呈深色(黑色),鑒別容易,故極難漏診。

3 討論

在超聲影像下看到的病變情況,不僅可以看到腫瘤而且可以進行測量(大小、性狀等)。利用微波導入后局部可以產生一個高溫區,在這個高溫區里面所有有生命的東西應該都可以消滅掉,而且通過研究發現腫瘤在54℃下就無法存活了,因此筆者用作用局部微波產生高溫的方法來滅活腫瘤。彩超(或B超)對肝癌組織穿刺活檢取病理及微波消融術中的實時監測意義勿庸置疑,已得到公認,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7-8]。但術中如果病灶較大需多次消融,則因第1點消融后氣霧干擾,再觀察病灶困難,需操作者經驗及手感(扎入肝癌病灶內有刺入高密度堅硬物感覺)確定位置[9-10]。而術后多數醫生及醫院喜歡用CT平掃加增強復查,它的好處是通過血供情況判斷CT片上病灶消融損毀灶還是肝癌殘留灶或亞臨床復發灶。國內鄧小東等[2]利用聲顯靜脈注射,對肝癌血管有樹狀顯影(超聲下),治療時針對性更強,以血管樹主干為微波凝固重點,治療后再利用聲顯超聲造影,觀察腫瘤內血流變化,判斷療效,完全可以取代肝CT增強檢查。而CT檢查費用高、需靜脈注射造影劑,有輻射,有時不易被患者接受,而彩超復查費用低,無射線,無需靜脈注射造影劑,方便快捷、可靠、節約,完全可以替代CT檢查,受到患者歡迎。

[參考文獻]

[1]梁萍,董寶瑋,于小玲,等.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凝固治療肝癌的臨床應用[J].中華腫瘤雜志,1997,10(6):448-450.

[2]鄧小東,沈延政,嚴禹.三維超聲成像在微波凝固治療中價值的實驗研究[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1999,17(5):32-35.

[3]譚開彬,高云華.超聲引導下微波凝固在肝癌治療中的應用及進展[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0,18(5):24-26.

[4]黃敏,沈延政,郭建峰,等.肝腫瘤介入治療后的超聲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4,22(1):24-25.

[5]張熾敏,王劍翔,張俊,等.肝靜脈主干抗微波凝固的摸擬實驗[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6,24(4):38-40.

[6]姚廣力,江怡,顧慶,等.經皮超聲引導微波凝固治療復發性、轉移性肝腫瘤[J].上海醫學影像,2006,15(2):144-145.

[7]辛紅,董寶瑋,林星石.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凝固治療肝癌前后患者免疫指標的動態變化[J].腫瘤防治研究,2000,27(4):275-277.

[8]管軍,姚小平,吳夢超.微波組織凝固對晚期肝癌患者抗腫瘤免疫力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雜志,1998,20(3):168-170.

[9]董寶瑋,張晶,梁萍,等.經皮微波凝固治療肝癌對患者局部免疫狀態的影響[J].中華醫學雜志,2002,80 (10):745-748.

篇8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超聲診斷教研室,遼寧大連 116001

[摘 要]醫學影像學是當前整個醫學領域中知識更新最快的學科之一, 超聲診斷學的學習,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圖片、視頻材料,一種良好的臨床思維方式的建立,對學生理解知識及將來臨床工作能力的培養更加至關重要。循證醫學就是遵循證據的醫學,其核心思想是任何醫療決策都應建立在最佳臨床科學研究證據基礎上,而不是以理論推導或個人經驗為依據[1] 。本研究將循證思想應用到超聲醫學教學中,改革教學方法,其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提出臨床問題,查找證據,嚴格評價證據,應用證據對實踐結果的再評價。

[

關鍵詞 ]循證醫學;醫學教育;教學模式;超聲診斷學

[中圖分類號]R19[文獻表示碼]A[文章編號]1672-5654(2015)2(C)-0060-02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Diagnostics Teaching is Discussed

GUO Liping WANG Bing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dalian university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Liaoning dalian 116001,China

[Abstract] Pick to: medical imaging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fastest update the knowledge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discipline, ultrasound diagnostics of learning, not only need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rich images, video material,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way of clinical thinking,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ability to work in the future is more cruci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s to follow the evidence medicine, its core idea is any medical decision-mak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best clinical research evidence, rather than based on theoretical derivation or personal experience in[1]. This study apply evidence-based thinking to ultrasonic medical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mode mainly includes clinical questions, to find the evidence, the strict evaluation of evidence, and the result of the practice of evidence is applied in the evaluation.

[Keywords]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Ultrasonography。

[課題來源]本課題為大連大學校級教改立項課題。

[作者簡介]郭麗蘋(1962.11-),女,河北武漢人,大學本科,教授/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甲狀腺,乳腺,心血管,超聲。

王冰(1979.3-),女,吉林人,醫學碩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甲狀腺,乳腺,心血管,超聲 。

學科的發展帶來了對教學的更高要求,在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醫學知識結構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素質能力的同時,更要求教師能夠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影像知識與臨床思維相結合的能力,為其成為合格臨床醫生打下良好基礎。

1 現狀分析

目前,醫學影像學已經成為非影像醫學專業醫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充分強調了影像醫學在醫療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往超聲診斷學的教學模式多采取教科書加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教師以自己所掌握的非系統的影像實踐經驗和影像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為依據,指導和教授學生,但是無法合理評估影像學方法的科學性、可靠性和真實性[2]。因此,需要我們教師探討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來適應這種臨床思維。循證醫學這種新的醫療模式適應了當前醫學的發展趨勢,代表了現代醫學的前進方向[3]。

2 超聲診斷教學中循證醫學應用模式的構建

循證醫學就是遵循證據的醫學,準確、慎重且明智地應用現階段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資料,考慮醫生的臨床經驗和個人專業技能,參照病人的愿望和價值,把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為病人制定出合適的最佳治療措施[4]。其核心思想是所有的醫療決策都應以最佳臨床科學研究證據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經驗或者理論推導為依據。將循證思想應用到超聲醫學教學中,其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提出臨床問題,查找證據,嚴格評價證據,應用證據對實踐結果的再評價,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索,從而培養醫學生自覺尋找證據,分析證據、應用證據實施科學決策的能力[5]。

教學過程在前期主要是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循證醫學的相關知識、臨床知識以及診斷性試驗和相關的影像學知識。根據醫學圖像的基本征象及相關的臨床資料,提出診斷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所給圖像資料,查閱教科書和相關文獻 學生討論評價所收集證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并提出診斷和鑒別診斷最后教師給出病例追蹤診斷結果并驗證診斷的準確性。

3 教學過程管理及教學模式的實施

3.1 提出臨床問題,又稱“案例教學法”

提出一個明確的、可回答的臨床問題是循證醫學實踐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教師在課堂上選擇典型的、資料齊全的臨床病例,讓同學們自己分析病人的臨床特點及影像征象,分析其病理生理改變與影像特征之間的內在聯系[6]。

3.2 查找證據

對于提出的診斷問題,通過各類文獻研究和檢索資料,利用證據的分級,選出最佳證據。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掌握并規范地應用醫學主題詞、熟悉醫學數據庫的使用方法[8]。

3.3 嚴格評價證據

通過證據質量分級及統計學分析,將幫助醫學生發現并保留有價值的證據,進行真實性及臨床可用性評價。

3.4 應用證據

教師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從病因、病理、病理生理等方面去推論,鼓勵學生展開聯想,多給出幾種假設,讓學生從中選擇最合理的假設,一步步接近正確結果。

3.5 對實踐結果的再評價,也稱為后效評價

課堂最后由教師給出病例追蹤結果,師生共同驗證診斷的準確性,并總結整個過程的經驗教訓。

4 效果評價

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一般采用行為標準和效果標準相結合。行為標準的直接評價對象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行為,包括課堂效果、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將循證醫學應用于超聲教學中,教師的知識內涵應與影像發展同步,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有系統化的、最新的知識和臨床經驗,二者相結合指導臨床實踐[8]。效果標準即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是以學習成績進行間接評價。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我們進行教改的最終目的,因此,在考核教改帶來的教學質量的變化環節,我們也著重從以上幾方面進行評價[10]。循證醫學教學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加強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并尋求最佳科學證據及獨立判斷事物的能力[11]。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教師講授知識轉變為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通過積極主動的探究從而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從而把教師從知識直接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了解超聲影像檢查的流程,各個檢查項目正常、變異、異常的超聲表現,并能夠從病理、病理生理角度分析這種表現形成的原因,以及其需要的鑒別診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平時成績和理論考試成績[12]。主要體現在病例分析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說明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與提高, 達到了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13]。

[

參考文獻]

[1] Sackett D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M]. 2nd edition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 67-73.

[2] 張俊祥,儲德開.提高《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探討[J]. 實用全科醫學,

2004,2(3):246-247.

[3] 包炎明,張龍江,宋光義.循證醫學影像學:醫學影像學的新實踐[J].放射學實踐,2002,17(3):211-213.

[4] GUYATT GH.Users’guides to medical literature [J]. JAMA, 1993, 270(17):2096-2097.

[5] 胡向東,張慶.循證醫學在超聲教學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1(22):1808-1809.

[6] 夏瓊,孫愛民.超聲診斷學臨床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的初步探索[J].中國臨床醫學,2014,2(21):83-84.

[7] 張碧波.超聲診斷胎兒畸形的價值及其局限性[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84-86.

[8] 吳云.晚期妊娠胎盤植入的超聲診斷價值分析[J]. 中國醫學創新,2013,10(7):78-79.

[9] 李季.超聲診斷肝外阻塞性黃疸的價值與臨床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2013,10(8):87-88.

[10] 李航,郭瑩,陳婷婷.宮腔粘連的超聲診斷價值與治療監護的前瞻性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 2014,12 (3):68-69.

[11] 周建.279例輸尿管中段結石的超聲診斷分析 [J].中外醫學研究, 2014,12(4):52-54.

[12] 王慶,高勇,夏云鵬,等.超聲診斷雙角子宮畸形合并先天性腎缺如1例報告[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4):163.

篇9

【關鍵詞】超聲;婦科急腹癥;臨床診斷;應用價值

婦科急腹癥為臨床上常見疾病,疾病類型主要包括急性附件炎、卵巢黃體破裂、卵巢囊腫扭轉、急性盆腔炎、異位妊娠破裂等[1]。婦科急腹癥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腹痛、不規則陰道出血等。婦科急腹癥需及時給予臨床治療,對于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義[2]。故快速、準確地診斷十分重要。超聲作為臨床多種疾病診斷的主要手段,在婦科急腹癥診斷中也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筆者對超聲診斷在婦科急腹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近期我院收治的婦科急腹癥患者116例,入院時主要臨床癥狀為腹部疼痛、不規則陰道出血、部分患者伴有停經癥狀。年齡23~55(34.6±5.6)歲。所有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1.2方法所有患者均應用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腹部檢查或陰道檢查,腹部檢查時探頭頻率為3.5MHz,陰道檢查時探頭頻率為7.5MHz?;颊呷∑脚P位,行腹部檢查者保持膀胱充盈,在恥骨與臍部之間進行全面掃查;行陰道檢查者排空膀胱,探頭進入陰道后,進行縱、橫、斜等多切面掃查。主要觀察子宮及附件形態大小,以及盆腔部是否存在游離積液等情況。同時進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及脈沖多普勒(PW)檢查[3]。根據超聲檢查情況,對其急腹癥類型進行初步診斷。將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超聲在婦科急腹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2結果

116例患者經手術病理檢查證實,異位妊娠破裂72例,卵巢黃體破裂16例,卵巢腫瘤扭轉10例,急性盆腔炎10例,前置胎盤8例。超聲診斷與手術病理檢查診斷結果相比,診斷結果相符106例(91.38%);漏診誤診(子宮穿孔)10例(8.62%)。見表1。

3討論

婦科急腹癥作為臨床上常見的一類疾病,具有發病急、病情復雜、病情發展迅速、需及時準確給予診斷和治療的臨床特征。從本次研究來看,超聲檢查可在患者發病早期做出診斷,其準確率高達90%以上,且具有簡單快捷、無創傷等優點,因此可作為婦科急腹癥的首選診斷方式[4]。筆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及本次研究結果,對幾類常見婦科急腹癥的臨床特點及超聲特點進行總結,以此為其臨床診斷提供參考。異位妊娠破裂為臨床最常見的婦科急腹癥,其發病率占據較大的比例。異位妊娠主要包括輸卵管妊娠、腹腔妊娠、卵巢妊娠、宮頸妊娠、殘角子宮妊娠等類型,其中又以輸卵管妊娠發生率為最高。但是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異位妊娠,均具有相同的超聲聲像特征,即均表現出子宮正常或輕度增大,宮內無妊娠囊聲像,多數患者子宮內膜有明顯增厚,回聲增強,偶見子宮內膜分離征,并有假孕囊形成。同時子宮附件區可見包塊、且包塊邊界模糊,表現為強弱不一、回聲不勻的混合性包塊。在臨床診斷過程中,由于異位妊娠的表現較為多樣化,因此往往容易發生誤診。筆者認為在臨床實際診斷中,要著重將異位妊娠與黃體破裂、附件包塊等進行鑒別診斷,黃體破裂患者無停經史,且其盆腔多探及不到包塊,子宮直腸窩可探及液性暗區[5]。黃體破裂也是發生率較高的一種婦科急腹癥,其超聲特點主要為子宮大小正常,子宮內膜為增生期內膜改變,宮腔內無妊娠囊,盆腔多探及不到包塊,子宮直腸窩可探及游離性液性暗區。在實際的臨床診斷中,黃體破裂最易與附件炎性包塊發生誤診,因此在具體的診斷過程中,臨床醫師需綜合考慮患者的疾病史進行判斷。黃體破裂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呈陰性,且多數患者的腹痛癥狀發生在月經之前,且無停經史及不規則陰道出血史。卵巢腫瘤扭轉多出現腹圍增粗、腹痛、腹部內有腫物及月經紊亂等臨床癥狀,多伴惡心、嘔吐等癥狀。超聲顯示附件區有混合型腫塊,且腫塊壁增厚,內部回聲雜亂無章,盆腔未見不規則游離液性暗區。急性盆腔炎也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婦科急腹癥,其中以輸卵管炎和輸卵管卵巢炎為主,如在急性期給予積極地臨床治療是可以治愈的,但是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急性盆腔炎反復發作,則會導致不孕。急性盆腔炎病情嚴重程度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會不同。但是其主要會伴隨有下腹痛、發熱、白帶增多、排尿困難等。超聲下可見附件低回聲區或無回聲區,附件邊界模糊,盆腔可見積液[6]。前置胎盤主要發生在孕產婦的妊娠晚期,主要癥狀為無痛性的陰道出血癥狀。超聲檢查可見子宮壁、胎盤、胎先露部和宮頸位置,根據胎盤下緣與宮頸內口的位置,對前置胎盤類型進行準確的判斷。

參考文獻

[1]田淑英.經腹部聯合陰道超聲應用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6):234-235.

[2]郭蓉,張雯娟.超聲診斷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應用分析[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34(3):90-92.

[3]孫惠.超聲檢查在婦產科急腹癥診斷中的應用[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4,26(2):52-53.

[4]和麗英.多普勒超聲檢查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臨床診斷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23(2):256-258.

[5]周艷鵬,張信昌,崔金玲,等.超聲檢查在婦產科急腹癥中81例臨床診療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3,6(22):289-290.

篇10

1超聲造影

始于上世紀60年代, 作為醫學領域一門相對較新的學科,經靜脈聲學造影在某些婦產科疾病的診、療中尚處于探索期。早期的超聲造影劑由于氣體微泡直徑過大,不能通過肺循環,所以在婦產科領域只適用于宮腔與宮腔-輸卵管造影,得到廣泛認可,其臨床診斷及治療中的價值已經較成熟。但當前在某些婦產科疾病診、療中,如婦科疾病超聲診斷的難點為盆腔腫物的定性診斷。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超聲造影成像技術以及定量分析軟件的極大發展,而近幾年SonoVue以其高穩定性,易配置、適用范圍廣和安全性高等特點為大家所廣泛使用,并在進行實時超聲造影的同時運用血管成像(MVI),超聲造影匹配成像技術(CnTI),時間-強度曲線分析(TIC)等技術分析超聲圖像,對于婦科腫瘤、產科胎盤等方面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更有不凡表現。本文分別從鑒別卵巢腫瘤的良性或惡性,評價腫物侵潤范圍,鑒別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瘤,評價子宮動脈栓塞范圍,評估胎盤母體與胎兒面血流狀態等角度闡述超聲造影在婦產科疾病臨床診療中的應用情況,并對研究進展進行展望。

2超聲造影在婦科疾病診、療中的應用

2.1鑒別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瘤 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瘤是育齡婦女的常見病,彩色多普勒超聲及二維超聲對其進行鑒別診斷有一定的難度,超聲造影可以清晰顯示腫塊的血流灌注特點,從而為超聲鑒別診斷提供依據。趙勝等(2006)[1-3]利用增強造影技術分別對34例子宮肌瘤及6例子宮腺肌瘤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子宮肌瘤在灌注特點方面具有相似性,與子宮肌層充盈及消退是同步的;動脈周邊先是造影劑環狀迅速增強,之后內部出現充盈;李國政等(2011)[4-6]回顧性分析103例子宮肌瘤及76例子宮腺肌病患者超聲造影檢查資料,發現即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屬于環狀增強型,大部分子宮腺肌病患者屬于同步增強型或向心填充型。

2.2評價子宮動脈栓塞范圍 隨著微創手術的突飛猛進發展,目前應用于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瘤等良性病變的微創治療主要有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射頻消融及高強度聚焦治療等,其中子宮動脈栓塞治療有癥狀的子宮肌瘤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其較常見的并發癥為非靶目標的缺血損傷。Marret等的研究顯示,在患有多發、較大有明顯癥狀的子宮肌瘤患者,子宮動脈栓塞前經靜脈子宮超聲造影可清晰顯示肌瘤范圍,術中監測可減少內膜血管損傷。羅蓉蓉等(2008)[7,8]對行射頻熱凝固治療子宮肌瘤、肌腺瘤病灶的患者在手術前、后均行子宮超聲造影,觀察病灶部位的血流情況得出超聲造影能即刻顯示治療是否徹底,對復查預后提出可靠依據的結論,認為其能客觀評價對子宮肌瘤、肌腺病灶的治療是否完善。

2.3鑒別良性、惡性卵巢腫瘤 盡管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在婦科腫瘤新生血管的檢測方面已經得到廣泛的研究和運用,但對于直徑小于0.1mm血管的檢出尚達不到臨床要求,借助超聲造影,可以達到微小血管清晰顯示的目的,同時顯示腫瘤內部血管豐富程度及是否有動、靜脈瘺,以腫瘤血管數量、血流特點以及能量多普勒信號為依據,結合專用軟件將腫瘤感興趣區超聲造影的時間及強度曲線描繪出來,并對相應參數進行計算,便可較準確確定卵巢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金慧佩,趙雅萍,黃品同,陳琳(2009)[9],借助第一代造影劑對卵巢腫瘤能量多普勒聲像圖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造影之后,卵巢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之間在血管數量、分布以及形態等方面均表現出明顯差別;進行levovist注射后,在多普勒信號方面,惡性腫瘤明顯強于良性腫瘤。劉百靈,周琦,姜玨,雷小瑩(2008)[10],結果表明卵巢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之間存在較大差別。

2.4評價腫物侵潤范圍 盆腔惡性腫瘤的轉移特點是:外觀局限的腫瘤,卻在腹膜、大網膜、腹膜后淋巴結、橫膈等部位已有亞臨床轉移,其轉移途徑主要通過直接蔓延及腹腔種植,瘤細胞可直接侵犯包膜,累及臨近器官,并廣泛種植于腹膜及大網膜表面。常規超聲對部分腫物邊界顯示不清晰,無法確定其侵潤范圍。張晶(2008),經靜脈超聲造影婦科應用研究,發現用常規超聲檢查對腫物邊界顯示不清者,注射造影劑后腫物于周圍組織及器官的邊界顯示清晰,可較正確判定腫物侵潤范圍與深度,有助于確定手術范圍及方式。AntoniaTesta等的研究也證明子宮頸癌造影后癌腫的邊界顯示清晰,可很好區分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有助于腫瘤的臨床分期。

2.5評估胎盤母體面及胎兒面血流狀態 胎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一切營養均是通過胎盤血運來完成。胎盤形成于孕6~7w,于孕12w開始有功能。胎盤功能有:①氣體交換。②營養物質供應。③排除胎兒代謝產物。④防御功能。⑤合成功能。子宮胎盤血流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妊娠狀況及胎兒的發育狀況。許楊青等(2008)以妊娠晚期大鼠為研究對象對,分析研究超聲造影在胎盤的應用價值及其對大鼠胎盤組織產生的生物效應。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高劑量造影劑組以及低劑量造影劑組,分別注射生理鹽水2.0ml/kg、選擇每只孕鼠一只胎鼠的胎盤借助ACUSON Sequoia 512超聲診斷儀CPS成像系統實施超聲造影檢查,并觀察三組胎盤顯微結構變化情況。結果表明,大鼠胎盤絨毛間血流灌注特點借助超聲造影可以清楚顯示,胎血屏障可以阻礙造影劑,使其無法觸及胎兒面,觀察三組胎盤的顯微結構,未出現母體面血管受損、紅細胞外移或者空泡等情況??梢?,超聲造影在大鼠胎盤母體面血管結構顯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對于胎盤組織的應用并不明顯。Denbow通過微泡造影劑靜脈注射對胎兒血流情況進行觀察。超聲引導穿刺,進行levovist注射后,觀察胎兒血流增強與否。結果顯示,6例中有4例出現明顯增強,另外2例未出現增強變化,據此認為在臨床中應用超聲造影劑有助于明確胎盤胎兒側血流狀況。

3研究展望

隨著超聲設備及超聲技術的不斷進步,微泡造影劑在各個領域的不斷發展,超聲造影技術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新型靶向性微泡造影劑、超聲顯像技術以及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日新月異,在婦科疾病的臨床治療實踐中,超聲造影的應用將會越來越普遍,必將迎來更加廣泛的發展空間,但尚有待進一步大樣本的經驗積累,應用范圍也待進一步開發。同時,我們需要客觀而清醒的認識到,當前,超聲造影在產科的應用尚處于實驗研究階段,相關的技術仍不夠成熟,要想實際應用于人類臨床中,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對此還需要后續研究充分證實其安全性。

參考文獻:

[1]李勝利.胎兒畸形產前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2]劉芳.經腹和經陰道超聲聯合診斷子宮腺肌癥的臨床價值[J].中醫藥導報,2008.

[3]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4]李國政.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病超聲造影鑒別診斷的價值[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1.

[5]張慧穎.經腹和經陰道超聲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的診斷價值[J].南通醫學院學報,2009.

[6]梁彩英.陰道探頭超聲對子宮腺肌癥的診斷價值探討[J].西南軍醫,2009.

[7]何立紅.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價值[J].實用臨床醫學,2006.

[8]羅蓉蓉.超聲造影對射頻凝固治療肌腺瘤病灶的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