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法的優缺點范文

時間:2023-11-06 17:55: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嫁接法的優缺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月季;切花;設施;標準化生產

1 前言

月季(Rose)為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原產中國,是世界花卉產業商業性栽培最為重要的“四大切花”之一,其花容秀美、千姿百態、芳香馥郁、四季常開,深受人們喜愛,被評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月季在世界各地栽培普遍,遍布歐洲、亞洲。因其花色豐富,黃白黛綠,紅紫粉披,五彩繽紛,素有”花中皇后”的美稱。在世界范圍內,月季主要的生產國有荷蘭、美國、哥倫比亞、日本和以色列,荷蘭是世界最大的切花月季生產國和出口國。我國的切花月季生產始于50年代,80年代現代化生產開始初具規模,并引進現代化溫室進行生產。結合各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合理利用日光溫室和現代化溫室相結合的設施進行切花生產。例如,目光溫室適合北方冬季晴天多,光照充足的氣候條件下使用,通過充分采光、嚴密保溫措施,在嚴寒的季節,不加熱或少加熱,也能進行花卉生產,充分發揮我國北方地區冬季光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大體而言。由于起步較晚,我國切花月季生產基礎薄弱,設施落后,品種質量較差,周年均衡供應水平低,與日光溫室配套的栽培技術及植物的生長發育特性研究理論體系還未完善,設施無土栽培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2 生產設施

2.1 基本設施

全自動智能溫室、連棟大棚、日光溫室及蔭棚。溫室選用鋸齒型溫室,四周設計為雙層膜,棚內頂上加裝鋁箔保溫遮陽網。溫室天窗設置在屋脊部位,采用進口電動卷膜器開窗,垂直通風。如圖1,圖2。

2.2 配套設施

2.2.1 肥水灌溉系統

滴灌和噴灌設備。滴灌系統使澆水、施肥可控性更強,有利于量化管理。同時能節約勞力,水分能把肥料和氧氣輸送到適當深度。

2.2.2 內、外電動拉幕遮陽系統

內遮陽冬季保溫效果好,外遮陽夏季降溫效果較好,兩者結合可以互補優缺點。植株直接受強光照射,部分品種會出現外花苞灼傷,葉片發硬,枝條變短的現象。

2.2.3 防蟲同、誘蟲板、誘蟲燈等物理防治系統

誘蟲板、誘蟲燈,用以監測和控制溫室內害蟲的發生。

3 品種選擇

切花月季應具有花形優美、重瓣性強,花枝長而挺直、花色鮮艷帶有絨毛、葉片大小適中,有光澤,生長健壯、抗逆性強、產量較高且能周年生產等特點。應按市場的需求,適當安排各花色品種的栽培面積的比例。以紅色系為主,兼有黃色、白色、粉色等特點。一般而言,紅色:粉色黃色:白色=5:2:2:1。目前紅色可選用‘瑪麗娜’、‘加布里拉等’;粉紅色可選用‘婚禮粉’、‘索尼亞’、‘女主角’等;黃色可選用‘金徽章’、‘黃金時代’、‘雅典納等’:橙色可選用‘莫尼卡’等(圖3)。

在不同地區要根據不同氣候條件選擇栽培品種,冷涼地區的主要切花生產季節在夏秋季,應選擇中溫性或耐高溫性品種:華北、華東地區(北京、上海等),應選擇耐低溫為主的品種:溫暖地區(云南、海南),則可選擇綜合性狀較好的品種,而不需受溫度條件的控制。

4 繁殖

4.1 砧木選擇

月季繁殖方法主要有扦插和芽接兩種,切花用的苗木均為芽接苗。芽接砧木選用同屬中最常見且抗逆性強的品種,如‘粉團薔薇’、‘白玉堂’、‘野薔薇’、‘無刺狗薔薇’等。砧木一般于5~9月份扦插繁殖,濕度保持在75%~80%0

4.2 插穗的選擇

選取開過花,上帶有5小葉且未萌發的休眠芽枝條做插穗。采后只保留葉柄,上部葉片立即去除,浸在水中,隨用隨取。

4.3 芽接的時間與方法

設施栽培下,可全年進行。嫁接方法可分為盾形芽接法和“T”形低位嫁接法。盾形芽接法是將選好的枝條切削芽片,芽片略帶少許長度為2~3cm的木質部,芽接位應盡量靠近地面,在芽接前適當剪除砧木枝條頂端或前6~11天對砧木追施一次速效水肥,有利于砧木和接穗的充分愈合。為確保成活率,每株砧木最好接2個芽。“T”形低位嫁接法是指嫁接部位距莖基5cm之內,接后用塑料帶扎緊芽眼,按5cm×5cm的株行距假植。10天左右后傷口愈合后接芽生長,當新芽長至10~13cm時,再以15cm×17cm的株行距第2次假植,養護3-4個月后定植。為保證株型良好,花蕾要及時除去,以形成具3分枝的定型苗。

5 種苗選擇

購買符合NY/T1593~2008《月季切花種苗等級規格》標準的合格苗。見規范性附錄A。

6 定植

6.1 種植床

用水泥板或木板圍護做成高20cm、寬70cm的種植床,步道鋪上紅磚,以利滲水,便于操作。

6.2 土壤處理

月季性喜溫暖、陽光充足,不耐高溫,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以土質疏松的微酸性土質(pH值5.5~6.5)為佳。草炭:腐殖土:珍珠巖為2:5:3混合使用。弱堿性土質,可用硫酸亞鐵適當處理。

種植前14天用福爾馬林加水50倍稀釋,均勻噴灑在翻掘后的土壤里用塑料嚴密封閉,一周后揭膜,殺滅土壤病原菌,晾曬一周后使用。

6.3 定植時間

一年四季均可定植,大棚栽植最佳時期在3~6月和9~10月。

6.4 定植方法

栽種密度為5000~6000株每666.7m2。栽植床栽培:株距10cm,每株距床邊5cm,行距20~30cm。定植深度與扦插時深度保持一致,太深易感病,太淺成活率低。基質袋栽培:每袋種植3株,株行距15~20cm,每株距袋邊5cm。移栽后澆透水一次,使土與根密貼。其后澆水根據情況而定,一般每天用滴灌系統滴澆1~2次,5~9min一次。栽后及時防病,可用50%甲基托布津9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9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噴施。

7 種植后管理

7.1 光照管理

月季切花喜光,特別是散射光照。使用高品質的月季專用薄膜,在保證高透光率的前提下可阻擋大量紫外光,在陰雨天保證一定的散射光進入棚內。在月季抽枝期間不使用遮光網,保障植株有充足的光照:現蕾后可以在晴天10~16天期間,使用60%~75%銀灰色的遮陽網;雨季連續陰雨天不能遮光,冬季不遮光,大棚土表面過濕、有霜霉病、灰霉病時不遮光。大體上,4月初至5月初上10點后開始遮蔭,9~10月逐步減少,冬季補光。

7.2 溫濕度管理

夜溫保持在15~18℃,晝溫為21~26℃,夏季晝溫為26-28℃,高于22℃適當通風,高于28℃時應加強通風。萌 芽和枝葉生長期需要的相對濕度為70%~80%,開花期需要的相對濕度為40%~60%,白天濕度控制在40%,夜間濕度控制在60%為宜。

7.3 肥水管理

7.3.1 水分

定植后見干見濕,澆則澆透。修剪前需控水以控制植株生長,修剪后需多澆水以促花芽形成。開花高峰期供水要充足,種植床應保持潮濕狀態。夏季需水量大,夏季2-3天澆水1次,春秋4-5天澆水1次,冬季需少澆水,冬季10天澆水1次。水分可使用土壤張力計來監測土壤水分張力(PF),澆水時作參考依據,應使PF保持在1.6~2.0。

7.3.2 施肥

按少量多次、薄施勤施的原則進行。把肥料溶于水中澆施,在整個生育期可進行3~5次根基追施和葉面噴施相結合的方式施肥。在每個品種現蕾75%左右和花采收剩余25%左右時,分別進行一次全面的人工大肥澆施。并且對于接近采花期的植株,通過葉面噴施高效營養肥料的方法給植株補充營養。葉面噴施要均勻、全面,在晴天無風的早晨進行。施用化肥時,月季切花在營養生長期對大量元素氮、磷、鉀的需求比例3:1:2,開花期為3:1:3,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可以每月定期施用。盡量使用水溶性肥料,入 秋后多施磷、鉀肥,少拖氮肥。

7.4 植株管理

7.4.1 摘心

分淺摘和深摘。前者主要針對營養枝部分長出的芽,在枝條莖尖開始形成花暫時,將枝條先端摘除,淺摘心時盡可能留下較多的葉片。后者針對短枝型品種或定植初期的小苗,從枝條頂部或花蕾處往下數3個復葉處摘取,進行深摘心,去除頂端優勢。

7.4.2 摘芽

腋芽長到5cm左右時,及時抹去腋芽,每枝僅留2~3個壯芽。

7.4.3 整枝

在種苗基部留2~3個完全葉后定植,25~35天后重復整枝,然后以粗枝壯芽留雙,細枝弱芽留單為原則,培養3~4根主枝。當植株高度達80cm時,整枝封頂。

8 病蟲害防治

常見病害有高溫高溫引起的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和黑斑病等。其防治方法主要有:一是選抗病品種;二是加強栽培管理,不要在陰雨天或下午、夜間澆水,澆水后要及時通風排濕:三是及時整枝、整芽,清除枯枝落葉:四是藥劑防治:70%托布津1000倍,75%百菌清800倍,50%多菌靈900倍,一周1次,不同藥劑輪換使用,連續3~4次。

常見蟲害有紅蜘蛛,薊馬。紅蜘蛛的防治,應加大環境相對濕度,尤其是植株營養枝下部的地表濕度,保證植株持水充分,可緩解葉蜻為害程度。

9 適時采收

紅色和粉紅色品種,外層花瓣開始松散,萼片下垂時采收:白色品種開放慢,稍晚一些采收;黃色品種開放快,采收應稍早一些。清晨采花,花枝剪下后立即插入盛有塑料桶內,水中可放入0.8%的多菌靈、托布津等殺菌劑。10質量分級、檢驗規則、包裝、標志、運輸和貯藏技術要求。

按NY/T 321*1997《月季切花》標準執行。

【參考文獻】

[1]賈建學,裁愛紅,切花月季栽培技術要點[J]浙江林業,2008(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