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安全概念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1: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產品安全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6―0087―04
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建設現代化的特色農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力倡導發展“一村一品”?!耙淮逡黄贰笔寝r業面向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是社會化大生產要求農業發展走專業化、規?;穆纷?,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發展新模式。
一、我國“一村一品”建設的內涵、背景與現狀分析
“一村一品”,是指根據一定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特點,以市場為導向,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和品牌優勢,使其逐步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它的發展就是要使優勢不明顯的村加快培育出主導產業,發展更具特色的農產品,真正做到“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農產品的生產必須適應當地的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一村一品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其涵義的實質來看,就是要求農村生產應因地制宜。在村的理解上,我們應放大到區域概念的高度來認識,此外,一村一品的內涵除了具有生產制度安排含義外,還應包括非農業生產方面的內容,如農村社會,農村文化,以及農民價值理念等精神層面的建設。
2006年5月,農業部工作會議提出了推進“一村一品”建設總體思路,指出,發展“一村一品”是新時期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形成區域特色經濟,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選擇,也是我們農村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有效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和政府從全局出發,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情況、新形勢、新任務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針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出的新的重大課題,為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長期奮斗目標。我國一村一品理論和實踐就此深入展開。
近幾年,我國“一村一品”建設在全國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截至2006年底,全國一村一品專業村已達到41293個,從業農戶1870.58萬戶,從業農戶人均純收入達到4560元,比全國農民人均收入高出27%。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推進,作為新時期的一項特色農業產業,“一村一品”已逐漸形成規?!,F階段,在區域分布上,東部地區出現了大量的二、三產業和外向型農業專業村鎮,中西部地區出現了許多種養業等專業村鎮,一些地方,一村一品已經成為村級經濟的主體,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正朝著集約化、品牌化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了跨區域、大規模、集群式發展格局,實踐證明,發展“一村一品”,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目前,國家正在抓緊起草發展一村一品指導意見和全國發展一村一品發展規劃,為全面了解各地一村一品發展情況,農業部還將研究制定一村一品統計指標。據了解,截至2007年,全國已有17個省區市建立了發展一村一品的工作機制,有11個省區按照本地“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制定了發展一村一品具體規劃。其中江西、陜西、廣東、福建等省還制定了扶持政策,加大對一村一品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當然,目前一村一品建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一村一品缺乏整體科學的規劃、農民缺乏對農產品安全理念的認識、農產品品牌與規?;ㄔO緩慢、農村現有組織結構體系不能滿足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需求等。
“一村一品”建設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作為新時期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程,一村一品在不斷引導著我們農村走產業化、品牌化的道路。發展“一村一品”,實施“一村一品”工程,顧名思義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創新經濟增長方式,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繼而我們要把實施“一村一品”工程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可以有效地促進地區特色產業基地的形成及農民收入的增加。在當前新的形勢下,發展“一村一品”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戰略舉措,同時也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手段,更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重要動力?!耙淮逡黄贰睅恿宿r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偟奈覀兛梢愿爬ǔ觯谛滦蝿菹?,發展“一村一品”,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舉措,是進一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有效載體,也是鄉鎮政府轉變職能、發展經濟、服務農民的重要方向。對于建設現代農業、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增收、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健全新農村建設的制度保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食品安全在“一村一品”建設中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對一村一品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文中一村一品食品安全被認為是農產品安全,因此,我們認為只有抓住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堅持農產品在安全性、實用性、經濟性等品質上的重要原則,才會對一村一品建設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農產品的生產條件、加工流通過程往往會使農產品含有一些對人體健康不利的因素,因而它對人體的生命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加強農產品安全監管則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要在充分認識到農產品安全的重要性的同時,深刻體會它在一村一品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接著,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解決好農產品安全問題,農產品安全性越高,是一村一品建設的前提條件。在“一村一品”建設中,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保證,人們對農產品的忠誠度就越高,產品的差異化才會體現得越明顯,一村一品建設的效果才會真正得到體現。設想如果我們就最基本的農產品安全保障都無法保證,我們的差異化又該如何體現?規模又該怎么形成?一村一品建設也就失去了它的農產品特色經營的意義。
其次,注重農產品安全,加強農產品安全監管,就是要強調從農產品種植養殖環節開始到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流通環節、銷售環節等實行全程檢查,這樣有利于“一村一品”產業建設中農產品的質量得到切實維護,全程嚴格的農產品安全監督機制是一村一品建設的重要規范和依靠。在農產品生產養殖環節上,要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農藥的使用,避免大劑量使用農藥造成的土地農藥殘留度過高繼而轉移到農產品身上所導致的產品農藥含量過大的問題,嚴格控制好激素等化學增產藥物的使用,避免形成食品不安全因素;在生產加工環節上,嚴格控制好生產環境是重點,如許多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是在簡陋的場所完成,并不采取
嚴格的衛生措施,即使一些品牌食品的加工過程也不完全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實踐表明,生產環境對農產品的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要嚴格執行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對生產人員、生產環境、生產原料的衛生標準,杜絕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安全隱患。銷售環節中,重視和強化對農產品的安全監管,嚴格農產品安全立法,統一安全檢測標準是當前工作的重點。目前由于進入批發市場的農產品大多沒有產品品質標志或只進行散裝性大包裝,出現農產品的安全問題時無法進行溯源性控制,因此,安全檢測在農產品銷售中尤為重要。只有這樣,農產品安全才能得到切實保證,從而為一村一品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再次,重視農產品的安全,有利于加強產品的質量,提高一村一品的品牌建設。安全是品牌的基礎,一個品牌的創建沒有產品質量安全作保證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質量差,安全不過關,即使品牌能形成,也是一個有缺陷的品牌,最終會經不起市場、實踐的考驗,淘汰出局。農產品的安全性越高,人們對產品的認同度就越高,在此基礎上越利于農產品的差異化建設與品牌經營,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最后,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重視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素質,促進一村一品的發展。加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宣傳教育,農民就會時時把農產品質量放在第一位,主動去學習相關產品安全知識,促進自身能力素質的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在培養當代農村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一村一品”產業建設中要始終把農產品安全教學培訓與高效產業發展相結合,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因此,抓住農產品安全建設是我們一村一品的重要保證,農產品安全監管得好,一村一品建設的阻力就越小,產業化、品牌化建設就會有基礎和保障,農民的素質也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村一品建設也能更好地促進農產品的安全監管。注重特色與質量經營的一村一品建設是不斷促進我們農產品安全的有力保證,特色再多,產品差異再明顯,歸根到底都必須以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為最基本的保障。注重農產品的差異化,農產品安全則成了我們的最終目標。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首先,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發展,農村經濟得到了不斷振興,各地區不斷加快自身優勢產業建設,使農村經濟不斷活躍,人們對農產品安全更加重視,在客觀上不斷激勵著農產品的安全監管,刺激著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其次,農業基礎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議題,“一村一品”產業建設就是要充分發揮主導產業的優勢,著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農產品生產中存在的規模小、品種單一、效益差等問題,使農業基礎產業發展走出一條工業化、規?;a的路子,推動農村基礎設施不斷的更新。農產品安全是基礎,農村基礎設施越完備,農產品的安全就會越有保證。再次,一村一品重在開辟特色農業經濟,建設現代化的特色農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力倡導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品要求農業發展走特色化、規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農產品的安全是特色的前提條件,設想,如果沒有產品安全作保證,我們的特色又該如何談起?因此,對產品特色的追求一定不能忽略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要做到以農產品安全為基礎、特色為方法的有機結合。最后,我國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與質量安全會隨著一村一品建設不斷得到提高,一村一品建設注重農產品的品牌化與差異化建設,這在客觀上就要求農產品生產不斷提高生產技術,增強科技含量,繼而切實增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萍己吭礁?,農產品的安全檢查標準就越高,相對應的,農產品因質量安全而出現的問題就會減少。從這些我們可以發現,一村一品的產業化建設,在不斷促進產業優化的同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證也增強了。
三、溧陽市促進“一村一品”建設
與農產品安全良性互動的對策與建議
近幾年,溧陽市在充分發揮自身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的同時,緊緊圍繞促進農民增收,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力開展“一村一品”運動,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一村一品”典型共有200多個,布滿全市。下面我們從一村一品建設與農產品安全的辯證關系提出相關的建議:
1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一村一品的產業化建設。
第一,建立和完善相關農產品安全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夯實“一村一品”產業建設的基礎。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必須構建一個合理的、有效率的農產品安全法律法規保障體系。這個體系應該是多層次、分門類的,囊括立法、執法、法律監管、行政處罰以及刑罰等。我國農產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現狀與國際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法律法規體系的框架結構仍有待進一步的科學化、合理化。只有這樣,我們的農產品安全才能從法律這個最高層次上得到保障,一村一品建設的基礎則會更加牢固。
第二,建立權威、高效的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確立“一村一品”產業建設的制度保證。要從產品種植養殖環節開始到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流通環節、消費環節等實行全程監管,建立專業的農產品安全監管機構,明確其監管職責和執法標準,形成統一、協調、權威、高效的農產品安全監管機制。同時,加大農產品安全監管執法的經費投入和規范化建設,建立行政執法、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管機制和農產品安全預警機制,這樣可以確?!耙淮逡黄贰碑a業建設產品的監督機制有嚴格的規范可依。
第三,制訂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規范“一村一品”產業建設。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建設落后于農產品工業發展速度,很多農產品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有些根本沒有國家、行業標準,甚至連企業的標準都沒有。標準的不統一對執法、檢測帶來了很大的工作難度,導致最終產品的衛生安全及質量良莠不齊。因此,要加快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對現行國家標準及各部門行業標準進行修訂,統一到國家標準來,使農產品鏈從種植、養殖、加工、儲藏到經營銷售等各環節都在國家標準的控制下運作,以此來推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耙淮逡黄贰碑a業重視產品的品牌與規模化建設,如果沒有相對統一質量安全標準,品牌建設、差異化也就失去了意義。
第四,加大農產品安全的技術支持,重視專門人才的培養,為“一村一品”產業建設提供人員技術支持。目前,我國許多大學都開設了農產品專業,為國家輸送了大量人才,但是,隨著我國農產品工業的迅速發展和消費者營養衛生意識的不斷提高,社會對農產品衛生安全專業的人才需求是越來越大。為此,我們必須加大農產品專業建設資金投入,改善實驗室設施設備,加快農產品專業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一方面為農產品行業輸送更多的專門人才,另一方面為農產品衛生安全監管和政府決策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同時,要加大農產品行業技術人員,國家機關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和管理人員繼續教育與培訓,使他們的專業知識能
及時跟上國內、國際農產品發展形勢。有了技術人員的支持,農產品的安全質量就會越好,我們的一村一品建設的層次就會越高。
第五,堅持立足于農產品安全,加強農民對農產品安全的認識,加快一村一品產業的品牌化、規?;ㄔO。從長遠來看,我們加強農村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建設,有利于增強農村一村一品產業建設的基礎,農村農產品安全的制度建設會越完備,質量規范上管理會更嚴格,有利于產品品牌建設,增強顧客的忠誠度,提高了農民的素質。
第六,圍繞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安全監管。這其中,我們一是要加大農產品科技創新的力度。在繼續研發高產、優質和無殘留農產品的同時,應順應國際市場的要求,不斷加強科技創新,研發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精品和名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二是加快農業科研、推廣體系改革,通過機制的改革,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三是加強農村帶頭人的培訓。通過對農村帶頭人實用技術、現代農業、市場經濟、法律知識的培訓,造就一批發展農村經濟的新型農民。
2 切實加強一村一品建設,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第一,科學規劃一村一品建設,強化政策引導,最終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在自然條件上,溧陽四季分明,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全市現有耕地97萬畝、林地49.5萬畝、水面42.5萬畝,可謂是有山、有水、有良田。這些都是溧陽市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全局的角度合理規劃一村一品發展藍圖,因地制宜制定各項政策法規,從政策的角度合理規劃,制定詳細的農產品安全質量標準,統一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真正實現農產品安全的最終目標。
第二,一村一品建設要以科技為支撐,以示范帶動為內容,以此來減少農產品安全事故。溧陽市要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農業的支撐作用,強化對農業科技新品的引進,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目前,溧陽市每年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包括糧油、林茶果、瓜菜、畜禽、水產等在內的農業新品種25個以上,全市累計引進天目湖白茶、美國油桃、隆昌鵝等新品種200多只,農業項目區的糧油、林茶果、畜牧優品良品推廣率達95%。同時,溧陽市可以通過示范帶動、典型引路的方法,以建立各類農科技示范園區為重點,通過市抓重點、鎮抓骨干、村抓專業,引導和推動“一村一品”活動深入開展。實踐證明,通過這些途徑,農產品的安全事故比例明顯降低,農產品安全得到顯著增強。事實說明,在高科技含量的基礎上,我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度就會越高,在通過示范帶動的模式下,廣大的農民才會自覺接受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新理念,而不只是一味追求經濟利益。
第三,高度重視一村一品農產品品牌創建,通過品牌切實維護農產品安全。溧陽市目前全市共培育天目湖茶、天目湖酒、天目湖農產品、天目湖果品、天目湖蔬菜、天目湖水產等9大系列50多個品種。溧陽白芹、天目湖砂鍋魚頭、溧陽雞等已成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享有較高聲譽的傳統地方特色產品。這些實踐所帶來的深刻體會是,老百姓對產品的忠誠度大大提高了,對產品質量也會有更高的要求,品牌建設要求較高的農產品安全標準,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我們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篇2
關鍵詞:Fishbein模型;農戶行為;結構方程模型;農戶施藥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0.29
中圖分類號:F304;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6)10-0136-05
Abstract: Based on Fishbein model, with survey data from 986 farmers in Jiangsu, Shandong, Zhejiang, Heilongjiang and Henan Province,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adopted to analyze and build a conceptual model which include pesticide residues perception, perceived risk,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behavior intention in this paper. Results show that attitude towards pesticide application seriously influence behavior intention. Pesticide residues perception influence their behavior intention directly, meanwhile it act on attitude、subjective norm, and influence their behavior intention indirectly. There i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risk and pesticide residues perception. Subjective norms affect the personal attitude in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Fishbein model;household behavior;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armers pesticide
引言
我國農藥使用總量逐年遞增和耕地面積逐年遞減的趨勢迫使單位面積土地的農藥施用量不斷增加。其中,農戶施藥過程中不規范的施用行為難脫其咎。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2002年,農業部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2010年,農業部成立了國家農藥殘留標準審評委員會,殘留限量標準和殘留檢測方法標準也更趨嚴格。2015年,國務院通過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并制定到2020年農藥零增長的目標。這些政策措施對控制農藥殘留和推動農產品安全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不規范農藥施用行為所導致的農產品安全風險事件依然層出不窮,為理清農戶農藥施用的行為邏輯,有效規避農產品安全風險,消除民眾對農產品安全的恐慌心理,以實證調查的形式對農戶農藥施用行為展開深入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1文獻回顧與評述
農戶在生產要素投資決策時往往由理性開始結束于非理性,比如為了追求產量而過量施用農藥。王華書通過研究發現,市場體系發育的不完全阻礙了農產品質量信號的傳遞,從而助長了過量施用農藥的機會主義行為[1]。鄭龍章指出缺乏足夠的內部激勵和外部約束是農戶種“兩垅菜”的主要原因[2]。由于農戶對農藥施用效果的理性追逐,期望一次施藥解決多種問題,往往忽視病蟲害的實際情況而濫用農藥。林毅夫認為,農民采用安全生產技術行為受學習新技術的成本和采用新技術的預期收益等因素影響[3]。對蔬菜種植戶質量安全追溯參與意愿的研究發現,種植戶對追溯的認知和風險預期對參與意愿影響顯著[4]。農產品供給行為既受農產品價格、成本、風險等經濟因素的影響,又受政策法規、中介組織、社會輿論等社會因素的制約[5]。農戶對安全蔬菜的預期收益越高,政府的規制力度越大,對蔬菜質量的控制水平越高[6]。對食品安全的擔心、監管和違反標準生產處罰的了解程度是影響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者道德風險行為的主要因素[7]。在對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知識―態度―行為”的分析中顯示,高收入農戶對無公害生產技術持有積極的態度進而最終采用技術的比例明顯高于低收入農戶[8]。
以往的研究成果為本文提供了豐富的文獻支持,但依然存在可拓展的空間:(1)現有研究對農戶施藥行為各因素的影響路徑缺乏有效計量分析,對行為意愿的解釋和預測力不強;(2)農戶施藥行為的影響因素紛繁復雜,少有學者將這些因素加以歸納,并進行深入研究;(3)現有的研究變量選取多有重復,且忽略了心理認知情況對農戶施藥行為的作用。因此,本文試圖對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等作出新的有益探索。
2模型選擇與研究假設
21模型選擇
Fishbein認為先前的模型并不能很好地預測并解釋行為,且難以測量,以Dulany的理論為基礎提出合理行為模型[9]。該模型已被廣泛用于不同領域的行為研究中,并得到了有效驗證[10,11]。模型假設實際行為是形成某種行為意向的結果。針對模型中的每一概念,Fishbein和Ajzen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及測量方法。行為意向取決于個人態度和社會規范,表示為:
殘留認知對安全施藥意向的直接效應為0351且P值在1%水平上顯著,即H3成立。殘留認知可直接影響安全施藥意向也可以通過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間接影響安全施藥意向,總路徑系數為0615,其中直接路徑系數為0351,間接路徑系數為0264??梢哉f殘留認知直接顯著影響行為意向。
殘留認知對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對風險感知的路徑系數值分別為0422、0140、0490且影響都顯著。即H1、H2、H10成立。主觀規范對行為態度和風險感知對行為態度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089、0511且都通過顯著性檢驗,即H9和H4成立。
而風險感知對主觀規范和施藥行為意向產生顯著影響的假設并未得到模型證實。分析如下:(1)農戶感知到的風險程度能夠明顯改變農戶安全施藥的態度,行為態度的中介效應顯著;(2)農戶風險感知程度有限,即使意識到行為風險也不會貿然改變自己的行為意向。
44.2潛變量與可觀測變量間的關系分析
(1)行為態度與觀測變量間的關系。行為態度中安全生產行為導致的后果標準因子載荷水平最高為0674,自身價值理性為0625,安全施藥后的農產品質量感知為0592,且臨界值都大于2,并在1%置信水平上顯著。說明行為后果評價對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最大。
(2)主觀規范與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4個可觀測變量V4至V7的標準因子載荷系數分別為:0531、0742、0501、0521,說明農戶在進行施藥決策時受家人、朋友、同行和政府引導的影響,其中朋友的影響貢獻度最大。
(3)殘留認知與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其中農藥安全間隔期的知曉為0.418,實際生產會考慮農藥安全間隔期為0.505,然后是對農殘的了解為0349,大量施藥導致農殘的認知為0508,不合理施用農藥帶來的收益風險為0720,對農殘引發農產品安全風險的態度為0788,可以看出6個前向因素的標準因子載荷水平較高,對殘留認知的解釋力都較好。
(4)風險感知與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安全農產品價格為0661影響系數最大,安全農產品的成本為0541,安全農產品的價格為0543。說明安全農產品收益對風險感知的影響最大。
5政策建議
由于行為態度對農戶安全施藥意愿的影響顯著,態度的形成受認知的影響。鑒于此,加強與施藥農戶溝通與交流,增進農戶對安全施藥的了解,轉變與提高農戶的施藥行為意識;對采納安全施藥技術的農戶合理補貼,穩定安全生產農戶的經濟預期,增加不規范施藥的感知風險。安全施藥意愿反映了農戶對未來安全農產品市場的看法和信心,大力促進安全農產品的銷售,盡可能提供全面的產品信息,提高消費者對不同等級農產品的辨別力。另外主觀規范對農戶安全施藥決策有明顯的正向作用,加強對農產品相關的立法保障,通過宣傳和輿論引導,造成強大的社會規范效果。殘留認知對安全施藥行為有顯著影響。
參考文獻:
[1]王華書,徐翔.微觀行為與農產品安全――對農戶生產與居民消費的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23-28.
[2]鄭龍章.茶農使用農藥行為影響因素研究[D].福建:福建農林大學,2009.
[3]林毅夫.小農與經濟理性[J]. 經濟研究,1998(3):31-33.
[4]王常偉,顧海英.市場VS政府,什么力量影響了我國菜農農藥用量的選擇?[J].管理世界,2013(11):50-66.
[5]周潔紅,姜勵卿.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中的農戶行為分析――以蔬菜種植戶為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7(2):118-127.
[6]趙建欣,張忠根.農戶安全蔬菜供給決策機制實證分析――基于河北省定州市、山東省壽光市和浙江省臨海市菜農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09(5):31-38.
[7]周峰,徐翔.政府規制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者的道德風險行為分析――基于江蘇省農戶的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4):25-31.
[8]邢衛峰.影響農戶采納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的因素及采納行為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9]Ryan, Michael J,Bonfield E H.The Extended Fishbein Model:Additional Insights and Problems[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75,2(1):265.
[10]李東進,安鐘石[韓],周榮海,吳波. 基于Fishbein合理行為模型的國家形象對中國消費者購買意向影響研究――以美、德、日、韓四國國家形象為例[J].南開管理評論,2008,11(5):40-49.
[11]李寶庫,韓丹.基于Fishbein 模型和產品屬性對農民購買化肥意愿的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5(2):181-186.
[12]Icek Ajzen,Martin Fishbein.Attitudes and Normative Beliefs as Factors Influencing Behavior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2,21(1):1-9.
[13]P C Abhilash,N Singh.Pesticide Use and Application:An Indian Scenario[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5) 1-12.
[14]黃祖輝,錢峰燕.茶農行為對茶葉安全性的影響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1):39-44.
[15]孟博,劉茂,李清水,王麗.風險感知理論模型及影響因子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0,20(10):59-66.
[16]周潔紅.農戶蔬菜質量安全控制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396戶菜農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6(11):25-34.
[17]周峰,徐翔.政府規制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者的道德風險行為分析――基于江蘇省農戶的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4):25-31.
篇3
關鍵詞:農產品;食品安全;自然辯證法
在經過長時間的食品安全問題的斗爭后,如今最終以發展綠色無公害食品這一令廣大消費群體比較滿意的結果向群眾展示了食品安全監管的決心。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農產品食品安全問題也終于有了令人滿意的成效。
1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發展歷程
在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的過去的中國,農產品是最值得信賴的從老百姓的莊稼地里長出來的農作物,是經過老百姓辛辛苦苦早出晚歸的結果。但是,幾年來,經濟發達了,人們對農產品的供應需求在加大,理應是出現農產品一片繁榮的景象,可現在我們不論是在網絡新聞還是報紙媒體上聽到的消息,時不時的都是關于農產品殘留物不符合標準,更有甚者,廣大消費者在消費過后,獲得的不是滿意的產品,而是各種各樣的病魔,甚至奪去生命這樣的后果。出現這一系列的不應該出現的問題,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有關部門對農產品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如此一來,消費群體對農產品帶來的隱患越演越烈,刺激了矛盾的激化,阻礙了農業領域的發展。再加上,農產品添加劑,農藥殘留,以及其他多種的對人體有害,造成人體免疫力低下,甚至危及到生命的化學物質沒有清洗干凈,相關的安全部門缺乏嚴格的管理機制,一系列的原因,最終導致了我國農產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更影響到了農產品的銷售,推遲了經濟發展的速度。為了保證“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順利實施,農業部著力加強4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重點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實施工作,加快農藥、獸藥、飼料、肥料、農用激素和動植物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修訂完善工作,使修訂后的法律法規能真正管住、管好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經營和使用,徹底控制住動植物疫病發生;二是完善六大體系建設,即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農產品生產技術推廣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體系和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的建設;三是加速制訂有利于無公害食品發展的扶持政策,包括對無公害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等方面的政策扶持,重點扶持高效低殘農資的推廣、先進科學技術的運用以及質量標準和監測體系建設等方面;四是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管理制度,把例行監測制度作為日常監控的主要手段,并定期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
2 自然辯證法在無公害農產品管理中的作用
當代自然辯證法主要研究自然界發展的總規律,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科學技術研究的方法。它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在自然界和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應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適用于自然領域和科學技術領域。學習和運用自然辯證法將有助于人們搞清科學和哲學的關系,從而更加清楚地認識科學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更加全面的觀察思考問題。自然辯證法認為,科學作為一種認識活動,有其特殊的認識手段和認識方法,有其特殊表現形式。某學者在論述直覺思維時指出,科學直覺具有判斷、洞察、啟發預測、選擇和構建等作用,并提出了科學直覺產生的有利條件?!盁o公害農產品”這一概念的提出,是農業部在大量、充分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農業結構調整、農村和農業經濟轉型等國情,按照科學發展的思路提出來的。所謂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經認證合格獲得認證證書并允許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未經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從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農產品的出口也成為了一個主要的銷售方式之一,但近年來由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很多國家頻繁地出現食物中毒等嚴重的飲食農產品后的不良后果。對于把健康和食品安全問題放在第一位的人類來說,如果連吃進去的食物都變得不可信任了,飲食將成為人類很大的挑戰。食品安全問題從小的方面來講,會影響經濟的發展;而大的方面,更是會影響到國與國之間的信任,甚至帶來政治要務上的隔閡。食品安全的嚴格檢驗勢在必行,一定要嚴抓食品安全,不管是國內銷售還是出口的農產品,從農民手里的農產品開始檢查,每個加工步驟都進行嚴格檢查,不給任何有毒物質使用到農產品的機會。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也強調“從農田到餐桌”,管理模式區別于國外單純的食品安全,分為無公害、綠色和有機3個層次,實行“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戰略,通過認證、監管手段,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初級階段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發展的政策和指導理論。
3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發展措施與趨勢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應當把握以下幾點:一是建立健全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和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及市場準入制度,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各級農業部門主要工作范圍。二是加大資金投入與政策扶持力度,著眼全局,統籌謀劃,促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從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出發,保持長期協調發展。三是大力開展科技創新,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和風險監測制度,從理論層面指導消費者樹立科學的食品安全觀念。四是牢固樹立全程管理的理念,把農業生產投入品的監測列入監管范疇,杜絕來自生產外的因素造成產品不安全。五是準確把握發展與監管、安全與效益的關系,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定期監測和預警信息。六是建立以市場導向為基礎,以增進消費者健康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農產品種養制度,合理布局,著力打造優勢農產品地域,同時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七是借鑒現代工業發展理念,強化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全力打造安全優質的整體品牌形象,帶動現代農業全面發展。八是牢固樹立誠信、自律的意識,對農戶開展持續有效的種養優質農產品等方面的技能培訓,推進農業標準化和實現農業優質化。
結束語
農產品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全國性質的工作,關系到全世界各地人民的安全問題。必須制定嚴格的安全管理機制,把人民的食品安全問題放在第一位。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以長遠的眼光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管制,造福人民,即是造福社會。
參考文獻
篇4
一、氣相色譜技術簡談
(一)氣相色譜的概念
氣相色譜是使用惰性氣體作為流動相的色譜。通常被用為載氣的主要有氦氣、氮氣、氫氣或混有甲烷的氬氣。載氣的作用是傳輸樣品通過整個系統。色譜是一種將混合物分離為單獨化合物組分的分析技術。
(二)氣相色譜的工作原理
氣相色譜分離是利用式樣中各組分在色譜柱中的氣相和固定相的分配系數不同,當氣化后的試樣被載氣帶入色譜柱中運行時,組分就在其中的兩相間進行反復多次的分配,通過不斷的吸附-脫附-放出,由于固定相對各種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各組分在色譜柱中的運行速度就不同,經過一定的柱長后,便彼此分離,依次離開色譜柱進入檢測器產生的離子流信號經放大后,在記錄器上描繪出混合物中的組分。如果保留時間吻合,一般就表示組分相同。
(三)氣相色譜的特點
1.分離效率高:復雜混合物,有機同系物,異構體,手型異構體都能夠通過氣相色譜技術產生分離;2.靈敏度高:可以檢出μg.g-1(10-6)級甚至ng.g-1(10-9)級的物質量;3.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內可以完成一個試樣的分析;4.應用范圍廣:適用于沸點低于400℃的各種有機或無機試樣的分析。不足之處:不適用于高沸點,難揮發,熱不穩定物質的分析。
二、氣相色譜技術在農產品檢測中的應用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蔬菜和水果中的有機磷和有機氯的農藥殘留已被社會廣泛關注,而農藥殘留檢測的一項重要技術就是氣象色譜技術。
(一)農藥殘留中有機磷和有機氯的主要種類
有機磷主要有:甲胺磷、甲拌磷、氧化樂果、對硫磷、甲基對硫磷、毒死蜱、敵敵畏、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水胺硫磷、殺螟硫磷、馬拉硫磷、伏殺硫磷、亞胺硫磷等;有機氯主要有:滴滴涕、六六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聯苯菊酯等。
(二)樣品的處理
1.試樣制備 按標準抽取蔬菜、水果樣品,取可食部分,將其切碎,充分混勻放入打漿機中粉碎,制成待測樣品。
2.提取 準確稱取25.0克樣品,加入50.0毫升乙腈,在勻漿機中高速勻漿2分鐘后用濾紙過濾,將濾液收集到裝有5~7克氯化鈉的100毫升具塞量筒中,收集濾液40~50毫升蓋上塞子,劇烈震蕩1分鐘,在室溫下靜置30分鐘,使乙腈和水相分層。
3.凈化 從具塞量筒中吸取10.00毫升乙腈溶液,放入50毫升燒杯中,將燒杯放在80℃水浴鍋上水浴蒸至近干。有機磷加入2毫升丙酮,蓋上鋁箔紙,用超聲波超聲,用一次性針管,扎過鋁箔紙,吸取溶液打入2毫升的進樣瓶中,待測;有機氯水浴蒸至近干后,加入2毫升正己烷,蓋上鋁箔紙,用超聲波超聲,待凈化。將弗羅里硅土柱依次用5.0毫升丙酮+正己烷(10+90)和5.0毫升正己烷預淋洗,讓弗羅里硅土活化,當溶劑液面到達柱吸附層表面時,立即倒入上述待凈化溶液,用50毫升燒杯收集洗脫液,用5毫升丙酮+正己烷(10+90)沖洗燒杯后淋洗弗羅里硅土柱,并重復一次。將收集好的洗脫液,在水浴溫度50℃條件下,蒸至近干,加入5毫升正己烷,蓋上鋁箔紙,在超聲波上超聲,移入2毫升自動進樣器樣品瓶中,待測。
(三)儀器條件
用火焰光度檢測器測定有機磷,所用毛細柱為DB-1701P,進樣口溫度為220℃,檢測器溫度為250℃,載氣流速為5毫升/分鐘;用電子捕獲檢測器測定有機氯,所用毛細柱為HP-5,進樣口溫度為250℃,檢測器溫度為300℃,載氣流速為55毫升/分鐘。
篇5
關鍵詞:環保 農業 借鑒
目前,國內農業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情況不容樂觀,由于農業環保的政策、監管等還不夠完善,造成農產品安全問題事件屢屢發生。現在,農業環保問題已經越來越多的涉及到環境、生態甚至我們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安全。2010年,我被聘用到日本九州大分縣政府發改委工作一年。期間主要服務于中日兩國、尤其是大分縣與蘇州市的農林貿易交流,對日本的農業環保技術和政策有一定了解。體會到,日本在農業環境保護和農產品安全方面都做得比較成功。希望通過以下對日本農業環保、蘇州農業環?,F狀的概述和分析,能對蘇州農業環保借鑒日本成功經驗方面起到一些作用。
1 日本環保型農業概述
1.1 涵義 日本于1992年提出了“環保型農業”的概念,當時是作為農業政策的新目標提出的。其主要內容是農業除了為大眾提供食品,還需與環境相互協調,對維護國土資源環境的安全起重要作用。日本將“環保型農業”解釋為利用自然物質的循環功能,與生產效率協調,正確有效并逐步減少使用化肥、農藥等,降低環境承受力的可持續性農業。涵義的重點是:①保證農業發展能穩定地提供大眾安全的食品;②改進、提高農業技術,通過科學的農業生產方式,使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2 主要內容及分析
1.2.1 環保型農業的主要表現類型。①綠色農業型。日本政府鼓勵各地區,根據各自情況,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努力做到農業發展與自然生態相互協調,病蟲害防治不僅僅局限于農藥,防害做到多樣化、綜合化,實現除草機械化、物理防蟲、生物防蟲等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同時在生產經營管理上,實現規?;藴驶?,這也有利于農業綠色環保統一管理體系的建設。這種綠色農業模式也是日本整個農業模式的概括類型。②有機農業型。在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轉基因方式,禁止使用農藥、化肥和飼料添加劑等所有人為外力因素改變生物原有生長規律的物質,遵循生態及自然規律,采用有機農業技術,維持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其主要措施有:動物糞便施肥、秸稈還田,利用物理方法防蟲害,對市場流通體系進行監控,保護環境來維持生物多樣性等。③減化肥、低害農藥型。低害農藥主要是指利用現有技術,確定環境容量和指標,合理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食品因施農藥而造成的有害物質的含量,同時減輕農業給環境造成的負荷。形成病蟲害觀測預防體系,采用對土壤診斷、機械除草、生物防蟲等方式,達到保產保質的效果。日本現在注冊的農藥大致超過5000種,注冊審查均十分嚴格。日本政府的農林水產省,每年夏季要舉辦“防農藥危害活動”,提高市民對農產品的環保意識。④再生資源利用型。日本很多農村地區都可以看到在稻田里曬著的秸稈。這些秸稈一般不會用來焚燒,會用作還田。這種利用有機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廢棄物進行再利用,在日本農業中很普遍。再利用的方式還有:將動物糞便還田施肥,污水處理后進行農田再灌溉等。通過再利用,環境負荷得到減輕,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同時,資源得到循環利用,產生了更多的經濟效益。⑤土地改良、治污型。對部分已經受到污染的土壤進行排土、轉換水源等措施,使農業土地質量得到恢復性改善。這種治污環保措施往往多采用于工廠或者居住人口較多,周圍農業土壤受到較大污染的地區。⑥造林植樹、生態環境改善型。日本非常重視林業發展。日本在地形分布上,山地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70%左右,植樹造林對于山體滑坡、水土流失等災害的防治十分必要。日本一些地方的林木已經到了需要適時適當修剪砍伐,來促進林木更好生長的地步。修剪砍伐后,將砍伐的木材用于國內銷售或者出口銷售。2010年,日本大分縣就與中國上海等地的相關行業協會和公司簽訂了木材出口的初步協議,說明日本的林業已經發展到十分成熟的階段。日本通過林業機械化,經營現代化國際化,改善林業結構,改進林木種植技術,發展林業,改善生態環境,推進農業環保的維持和發展。
1.2.2 環保型農業的相關法律法規。農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日本農業的平穩發展也得益于完善的農業環保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比如,在外來生物和轉基因生物的應對方面,日本限制進口及飼養對本國生態體系帶來不利影響的外來生物,并采取措施防止轉基因生物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1998年,日本環境省在山梨縣設置了生物多樣性中心,并制定《外來生物法》。同時,環境省還頒布了《農藥取締法》,制定農藥使用必須遵守的基準等。如表1所示,日本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在生態環保、農業生產及環保方面進行法律監管。
在以上法律法規中,適用農產品及加工品的時間較長、范圍較廣的是JAS法,在日本被具體稱為《農林物資的規格化及品質表示公正合理化相關法律》,如表2所示,是對此法律的細化分類,體現出日本對農產品的規格要求比較全面。
2 蘇州農業環保現狀和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2.1 生態環境問題 ①大氣:近幾年,隨著私家車數量的不斷增多,尾氣排放造成的大氣塵粒污染也越發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同時,由于投資成本提高,不少原先投資于統一規劃的工業園區的企業,也開始將廠房轉移至未經合理規劃的農村,造成工業氣體排放,對附近農作物產生很大的危害。②土壤:城市化的不斷發展,遭到破壞最嚴重的往往是土壤。建房、造路,使大量肥沃的表層土壤喪失,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相應地,植被減少,又加劇土地沙漠化;另外,不合理施肥,造成土壤結構性質破壞、土壤次生鹽漬化等。③水質:蘇州市地表水污染屬綜合型有機污染。隨著工業企業逐漸向投資成本較低、但未經合理規劃的農村轉移,不符合法規的工業污水排放,造成農業水源的污染,甚至逐漸開始威脅到部分飲用水源的安全。
2.2 農產品安全問題 ①家畜:飼養過程中在飼料中使用生長調節劑的現象依舊存在。②蔬菜水果:種植過程中過量使用農藥或使用生長調節劑的情況仍較為普遍。③加工產品:加工過程中大量使用各種對健康不利甚至嚴重有害健康的添加劑的情況十分普遍。以上這些問題存在的很大因素可能是:法律法規上,條文規定的懲罰力度不夠大,違反者法律意識淡薄,監管者監管不到位,執行者執法不夠嚴。
3 日本農業環保對蘇州農業發展的借鑒
3.1 制定發展政策的借鑒
3.1.1 生產經營模式。蘇州很多農戶是采用分散的小規模經營方式,不利于生產資料的選擇、新技術開發應用和生產管理。目前像藏書羊肉等已經開始標準化、規?;慕洜I方式,提高了經營的環保質量和綜合管理水平。由此,蘇州可以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模式,根據市場需求擴大生產規模,這樣比較容易引導分散經營的農戶逐步達到專業化、規?;纳a水平,也能使新技術更容易得到應用推廣。
3.1.2 政府扶持政策。完善政府的農業補貼政策,可考慮補貼重點由所有農戶改為對專業農戶,由對農業投入改為對生產的直接補助。這樣可以更大程度上區分專業農戶與兼職農戶,推動兼職農戶向專業農戶轉讓出租土地,減少棄種土地。同時對生產的直接補助也提高了生產水平。另外,政府可以支持對農業災害實施經濟政策性保險。具體方式:增加保險品種,提高補償水準;不斷改進災害損失的科學評算方法;組織對農戶風險管理的幫助活動。
3.1.3 建立更加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目前,我國農產品涉及部門較多,多部門往往互相推諉。這種“分塊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經影響到部門間的效能發揮。由此,可借鑒日本,精簡機構、集中權限,明確責任,提高效率。
3.2 制定法律法規的借鑒 蘇州農業要獲得穩定持續的綠色環保發展,就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法律的形式來規范發展方向??蓮囊韵聨追矫婕訌娊ㄔO:①提升監管能力,加大執法力度。②農產品安全信息及時公開化,建立食品質量安全信息制度。③加快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對全市農產品實施標識認證、二維碼認證,生產檔案登記制。
3.3 農業環保投入的借鑒 ①推進食品安全,加大力度推行農產品規格認證制度。②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體系建設。定期公布各種農產品環保標準和安全監測情況。③加大對農業生態環保治理的投入,促進資源再生利用。
3.4 農業環保技術和科研教育的借鑒
3.4.1 農業環保技術方面:①可推行土地節約型技術,提高土地出產率。在集約化經營方式下生物技術的應用取代了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減輕了農業發展的環境負荷。②可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將以前按行政區域開展推廣農業技術的模式轉變為按產業發展布局來推廣農業技術,使蘇州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更加完善。
3.4.2 科研教育方面:①重視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和人才培養。②切實加大農業科研和教育的投入,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全民教育。尤其是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使城市的未來一代,能掌握更多的農業環保知識,具有環保意識,并能嚴格規范自身的環保行為。
參考文獻:
[1]施錦芳.日本農產品安全與農業發展問題[J].日本研究,2011(1).
[2]王永靜,程廣斌.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6).
[3]武春霞,楊靜慧,杜長城.日本農業環境保護對中國鹽堿地改良的啟示[J].天津農業科學,2008,14(3).
[4]陳慧萍,王玉斌,武拉平.日本農業產業化發展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0(9).
[5]江尚.日本農業保險制度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9).
[6]葛文杰,董淑蘭.國外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中國農業會計,2011(4).
[7]侯惠英,張大勝.日本農業發展模式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啟示[J].大連大學學報,2010,31(5).
[8]董理.日本農業財政補貼政策及對中國的借鑒[J].世界農業,2012(12).
課題項目:本文是2013蘇州市農村經濟學會軟科學研究課題
篇6
[關鍵詞]土壤污染,農產品安全,管理現狀
中圖分類號:X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5-0219-01
1農田土壤質量現狀
1.1土壤污染的概念
土壤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系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好土壤環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
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
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
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
1.2農田土壤污染現狀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嚴峻,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在重污染企業或工業密集區、工礦開采區及周邊地區、城市和城郊地區出現了土壤重污染區和高風險區。土壤污染類型多樣,呈現出新老污染物并存、無機有機復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徑多,原因復雜,控制難度大。土壤環境監督管理體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會防治意識不強。由土壤污染引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群體性事件逐年增多,成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我國農田土壤遭受有機物、重金屬和化肥等污染物質的污染較為嚴重。據調查,我國農田受有機污染物(農藥、多環芳烴等)污染的面積已達3600萬hm2,其中農藥污染面積約1600萬hm2。農藥是毒性高、環境釋放率大、影響面廣的有機污染物,在有效防治病蟲草危害的同時也污染環境和農產品。農藥在土壤環境中的行為歸宿,主要是遷移、滯留、轉化?;瘜W農藥施于農田后,約有40%-60%落入土壤中。
2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2.1農產品的化學污染嚴重
近幾年來我國蔬菜污染問題嚴重,其中化學農藥、重金屬、化肥和硝酸鹽的污染最為突出。
2.1.1化學農藥污染
在蔬菜生產過程中,通過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保證蔬菜的高產和穩產。但與此同時,蔬菜產品遭受著嚴重的化學農藥污染。目前,化學農藥污染問題在我國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2.1.2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污染
我國污水灌溉農田面積超過330萬hm2。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含有氮、磷、鉀等許多植物所需要的養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農田,有增產效果。未經處理或未達到排放標準的工業污水中含有重金屬、酚、氰化物等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會將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質帶至農田,在灌溉渠系兩側形成污染帶。
2.1.3化肥與硝酸鹽污染
化肥對蔬菜生產影響最大的是氮肥,氮肥施用過多造成蔬菜的品質和耐貯性下降。氮肥分解過程中產生的硝酸鹽、亞硝酸鹽等致病、致癌物質,在蔬菜中積累并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由一些文獻報道可知,我國大部分地區蔬菜中化肥與硝酸鹽污染已相當嚴重。無論是沿海地區還是內陸,葉菜類和根菜類蔬菜中硝酸鹽含量超標最嚴重,廈門、廣東省6個典型地區、長沙、哈爾濱四地區葉菜類蔬菜中硝酸鹽含量分別已達1019mg/kg、3180mg/kg、3130mg/kg、3432mg/kg,根菜類蔬菜中硝酸鹽含量于廈門、長沙、哈爾濱三城市分別為669mg/kg、1682mg/kg、2107mg/kg。
2.2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管理現狀分析
2.2.1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依據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國外發達國家,無公害農產品已成為最基本的要求和最低的限制性標準。我國國家農業部、省、市、自治區針對日益增多的食品中毒問題,制定了一系列蔬菜質量安全標準,對蔬菜安全生產起了積極作用。最近幾年,通過對蔬菜安全生產的逐步重視,蔬菜質量標準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
目前,國家農業部已頒布了13蔬菜產品標準,其中白菜類蔬菜、茄果類蔬菜和甘藍類蔬菜,其余是單個蔬菜如韭菜、芹菜、黃瓜等標準。另外,還制定了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質量標準及農藥安全使用標準。我國各個省、市、自治區根據當地情況,在參照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出臺了一些標準,如浙江省和天津市制定的無公害蔬菜系列標準包括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不同行業也制定了自己的行業標準,一般而言,先實行行業標準,其次是省、市、自治區標準,最后才考慮國家標準。
2.2.2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分析
隨著生活質量和健康意識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程度日益增強。為減輕農產品生產中可能遭受到的工業“三廢”以及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的污染,提高安全農產品的供給水平,中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在開展全國農畜產品藥物殘留調查的基礎上,于1990年開始發展綠色食品產業,2001年啟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2005年4月1日起實施有機食品的國家標準,穩步推進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產業發展。
截止到2007年底,中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8600個,認證面積達到2107萬公頃;認證綠色農產品14339個,認證產地面積達到1000萬公頃;認證有機農產品2647個,認證面積達到311萬公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7)。
3建議與展望
3.1建議
3.3.1加強檢測能力建設
農產品是人們飲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其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當今人們談論的主要話題。因而必須采取科學的、現代化的檢測手段,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對農產品質量進行檢測。
首先,對農產品產地環境進行監測和檢測,以保證種植地的環境達標,進而保證消費者食用的是健康安全農產品。其監測與檢測項目具體包括:⑴環境空氣質量,主要監測和檢測空氣中的有害成分,如二氧化硫、氟化物、一氧化碳等;⑵灌溉水質量,重點檢測pH、氰化物、重金屬;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檢測,重點為重金屬。
其次,監測和檢測農業投入品,即要對化肥和農藥種類進行控制,必須嚴格按照標準中規定的限量、種類進行控制。
除此之外,還要對農產品產品質量進行檢測。其檢測內容有農藥殘留、化肥殘留、重金屬、衛生指標等。
3.2從源頭防范
我國農田土壤和農產品污染日益嚴重,對這方面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多。針對此種情況,建議今后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⑴結合農業土壤污染特點,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治理措施以改善受污染的土壤。
(2)積極選育、引進和推廣新品種。產前要挑選遺傳品質好、遺傳性狀穩定、適合本地環境的品種進行種植或飼養。依照規定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依照規定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
⑶加快對長效肥、緩效肥等低污染、低消耗肥料的研究開發、加大在生物農藥研究方面的科技投入。
⑷繼續推廣建立農產品安全質量追溯系統。
參考文獻
[1]徐月珍.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1989(1):29-31
[2]任旭喜.土壤重金屬污染及防治對策研究[J].環境保護科學,1999,25(5):31-33
[3]陳晶中,陳杰,謝學儉,等.土壤污染及其環境效應[J].土壤,2003,35(4):298-303.
篇7
1無公害農產品概述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國于2001年4月26日,正式啟動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2002年7月開始,在全面范圍內推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無公害農產品主要是指其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都符合國家相關法律規定或標準,經認證取得合格證書,并使用無公害產品標志,未經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
2無公害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研究
通過對無公害農產品概念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要想控制農產品的安全質量,就需要從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等方面著手,從而保證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
2.1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標準足的要求;b表示韭菜、青椒、胡蘿卜、菜豆等產地應滿足的要求;c表示菠菜、胡蘿卜產地應滿足的要求;d表示蘿卜、水芹產地應滿足的要求[1]。
2.2無公害農產品保障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各部門都加大了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監督力度,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產品商販的不斷增多,如何有效控制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已成為當前的主要問題。
2.2.1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不合理
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在建設過程中,由于各個部門之間的行政職能不清楚,人們對自身責任認識不到位,導致農產品質量管理部門在開展工作時,無法進行合理的安排,影響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檢測工作。此外,國家在制定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管理政策過程過程中,由于產地環境對農產品的影響,導致地方政策與中央制定的管理政策無法進行有效統一處理,給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的開展帶來了難題。
2.2.2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在建設過程中離不開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但是,從我國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現狀來看,雖然我國已經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其法律規定在應用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即制定的法律法規標準較低,覆蓋面較窄,并沒有充分滿足當前社會下,人們對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的要求[2]。
2.2.3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
由于我國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起步較晚,且缺乏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高水平的技術人才,因此,我國構建的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不成熟,使得人們對無公害農產品認識不足。由于人們的不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標準的不完善,相關部門對無公害農產品的檢測方式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導致無公害農產品質量下降。
3加強無公害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措施
3.1不斷優化農產品的環境條件和生產工藝
在構建無公害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過程中,相關人員應充分重視產地環境及生產工藝對農作物質量安全的影響,不斷優化農產品的環境條件和生產工作已,保證農產品在生長或生產過程中不會積累很多有害元素,影響人們安全食用。
3.2加大安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力度
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是保證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的基礎。因此,相關部門應不斷加大安全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力度,嚴格審查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程序,在農產品無公害認證過程中,要保證取樣的科學性,規范無公害農產品開發的統一規劃和市場管理,從而保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權威性,使人們能夠放心的食用無公害農產品。
3.3政府要加大行政職能的發揮力度
無公害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在建設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發揮行政職能作用。首先,要保證無公害農產品的商標權,即任何部門或任何單位都不能隨意使用無公害農產品商標;其次,相關部門應不斷完善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的相關法律,為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提供法律依據,保證相關部門在檢測無公害農產品時,能夠有法可依。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國家與相關部門應加大食品安全的監督檢測力度,完善食品安全質量標準,不斷優化食品產地環境和生產工藝,提高社會對我國食品安全的評價,保證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作者:孫鳳偉 單位:鐵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獲取方式;農業大數據;環境監測
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組成,農業發展會對社會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國內一直極為重視農業發展,并開始將多種科學技術運用到了農業領域之中,在這種背景下農業大數據價值開始凸顯。但由于農業大數據存在著結構較為復雜且形式變化多元等方面的特征,導致處理難度相對較大,因此為對大數據進行準確獲取與合理運用,首先應對“農業大數據”概念進行明確,以便大數據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
1農業大數據
所謂農業大數據,就是指大數據理念與技術等,在農業領域中的實踐與運用。數據中融合了農業季節性以及地域性等方面的特征,并在融合與轉化過程中,逐漸形成類型多樣以及來源廣泛等特有特征,直接加大了數據分析與處理的難度。數據包含農業領域多個環節,像育種、耕地以及播種等,都會產生一定量的數據,相關人員需要跨業務、跨行業對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以保證數據可視化效果。按照產業鏈條而言,國內農業大數據目前集中在農業管理、環境、資源以及生產等領域,其中環境與自然資源,以氣象資源以及水資源等數據為主;生產數據則以養殖業與種植業生產數據為主;而市場數據,不僅包含市場信息與價格,同時生產資料以及供求信息等內容也涵蓋在其中。事實上,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農業數據管理,能夠成功推動國內農業信息化步伐,能夠通過將大數據技術和其他農業領域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為農企業發展與農業科研等相關工作,提供新思路與精準數據,這對于我國農業發展而言,極為有利,可以有效消除農業信息化發展中所面臨的瓶頸問題。
2農業大數據獲取
在對大數據進行獲取時,有關人員需要對農業大數據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并要以此為依托,逐漸探索出適合的數據獲取方式,以保證最終數據獲取質量。在進行數據獲取過程中,相關人員應按照數據類型,采取相應的收集手段。(1)在對農業生產環境數據進行獲取過程中,可以利用傳感網以及智能傳感器等技術,對動植物生長相關因素,向空氣污染程度以及土壤溫濕度等進行監測與收集。隨著傳感器基礎以及其他檢測技術的不斷創新與升級,目前農業環境數據檢測精準度以得到切實提升,而傳感器終端成本費用卻在逐漸減少,該數據收集方式發展前景較為理想。(2)在對變量信息進行采集過程中,要對農田內土壤含水量以及作物病蟲害等動態化信息進行實時監控,一般會通過非接觸式遙感技術或接觸式傳感技術等,對信息進行獲取。由于變量信息主要是為農業精準化工作進行服務的,要保證信息的精準性與實時性,以保證變量信息收集質量,確保可以為精準化農業生產做出準確指導,進而為各種精準化農業種植手段開展打下堅實基礎。(3)“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指的是,對動植物活動以及生長等規律進行感知的指標數據,向動物運動軌跡以及植物生理信息等,都屬于該感知范疇。目前較為常用的感知技術主要包括機器視覺技術以及熱紅外技術、光譜技術等,這一指標能夠改善以往過度依賴人工檢測數據獲取的弊端,感知結果更加準確、智能,能夠將動植物自身情況以數據化形式展現出來,以便相關人員對檢測對象進行監測與管理。(4)在對市場經濟數據進行收集過程中,要對產品生產成本、生產以及進出口實際情況等內容實施動態化采集。由于數據獲得過程需要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流通以及農產品價格等內容,動態性以及突發性特點較為突出,所以數據收集流程也相對較為復雜,需要將專業群體、智能終端以及通信網絡等內容組合在一起,而隨著移動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該類型數據采集也開始轉向智能終端,4G基層農技推廣平臺就是典型的市場經濟數據收集方式。(5)網絡數據抓取模式,是指通過對網絡數據抓取技術,像“爬蟲”等技術的運用,完成對博客、網站以及論壇等涉農數據的提取,以實現對各項數據的動態化監測與定向化收集。例如運用“爬蟲技術”進行信息獲取時,能夠以每月幾十億網頁數據收集的頻率,對相關數據量進行處理,可以通過分布式的排布方式,保證該項技術數據收集質量。此種網絡數據收集模式更加符合信息化時代的特點,數據規模也相對較為龐大。
3農業大數據利用
(1)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大數據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極為廣泛,其可以通過在生產現場布置傳感節點的方式,對所在地土壤化肥濃度以及環境溫濕度等內容進行監測,并完成對相應數據的采集、處理與分析,能夠從中挖據出有利信息,以幫助人員明確生產環境狀態,進而結合經濟以及持續性發展等因素,構建起智能化產業發展模型。而相關人員可以按照這一模型,進行追肥或提高土地含水量等處理,并會按照土地情況,進行科學選種、育種,實現精準化農業種植,可以真正做到精準防控病蟲害以及灌溉、施肥等處理,保證農產品生產品質與數量,以便為種植戶帶來更多客觀的經濟收益。(2)在生產環境監測中的運用。農業生產環境因素較多,整體環境監測體系屬于系統性工程,需要涉及自動化控制、農業信息獲取以及網絡通信等多項技術。通過建設環境監測系統,在進行水產養殖以及糧食作物生產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對傳感器技術的運用,對養殖以及種植環境進行全面性監測,并會對監測結果進行處理,將其以數據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以保證人員對作物生長環境營養成分以及動物生長環境狀態進行明確,以做出針對性環境改善方案。技術人員要對數據傳輸精準度以及效率等進行保證,要確保在數據綜合程度不斷增強的條件下,可以合理對大數據技術進行運用,可以對動植物展開長期性動態監管模式,進而為動植物工廠化以及集約化管理的開展做好鋪墊。(3)在食品、產品安全監測中的運用。由于農副產品安全事件頻發,導致社會極為注重農產品以及食品安全,有關部門會對產品與食品安全情況進行重點控制,所以農業大數據也會在產品與食品安全檢測中進行運用。有關部門會對食品、產品生產環境以及倉儲加工等環節進行監控,并按照所得數據與相應標準進行比照,以判定是否存在超標等不合格問題,并要就可能問題進行預警,進行展開危險源查詢以及消除等一系列處理,從而實現對產品安全性的高效管控。(4)在農情監測中的運用。實施農情監測的主要目的,與農業生產環境監測基本相同,都是通過對信息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為農業生產與管理進行服務的。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建立農情檢測系統的方式,對農業數據進行合理處理,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準確數據信息。在具體使用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對遙感技術以及其他信息技術的使用,對農業災害以及農作物長勢等情況進行監控與分析,并會做出綜合性評定,以為農業生產進行服務與輔助。但這一監測系統不僅有著遠程監控與管理的優勢,同時還存在海量數據融合處理方面的弊端,加之農業信息數據量的不斷增加與傳感器分辨率辨識度要求不斷升高等方面訴求,都為遙感數據分析工作開展增加了難度,這也是今后技術人員需要進行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此外,在開展農情監測的同時,還需要結合歷史天氣變化情況,構建起相應的天氣變化識別模型,要利用該模式對一段時期內的天氣狀況與氣候特點進行直觀性分析,并以此為前提對將來一定時間內的天氣進行預估,從而為農業生產與管理提供正確指導。(5)在產品市場追蹤中的運用。農業大數據在市場追蹤中的運用較為明確,就是會利用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產品銷售價格以及銷售需求等數據進行調查與分析的方式,明確各農副產品在市場中的實際供求情況,進而判斷出農產品今后的價格變化情況與市場整體銷售情況等,進而準確幫助種植物與養植物,對農副產品品種進行挑選,從而更好地迎合市場需求。目前我國農業大數據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進行農業產業鏈普及過程中,還是遇到了諸多阻礙,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達到理想化產品市場追蹤目標,科研人員需要不斷對各種相關技術進行創新與完善。(6)在農產品物流中的運用。國內物流行業發展極為迅猛,為農產品物流建設與發展形成了良好的助力,民眾可以足不出戶品嘗到本地以及其他地區的新鮮產品,切實對農產品銷售范圍進行拓展,這對于國內農產品市場發展而言是極為有利的。為保證農產品物流運輸質量,物流部門應對農業大數據進行合理運用,要通過對產品配送、收購以及包裝等環節數據的統計與整理,準確分析出物流各環節實際開展情況,進而完成對消費需求主體與農業主體的完美銜接,確保農產品價值可以得到切實提升。同時合理的數據分析模式,也能及時認識到物流運輸中存在的問題,科學制定出產品最優配送線路以及物流中心位置,進而實現理想化物流管理模式。
4結語
通過文章對農業大數據相關內容的論述,使人們對農業大數據概念、特點以及類型等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相關部門也應認識到大數據在農業信息化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要按照現代化農業發展特點,結合各農業數據類型,采取相應的數據采集技術,保證數據信息采集質量。同時要對大數據進行合理運用,要將其真正運用到農業生產以及環境監測等多領域之中,確保大數據價值能夠得到最大化挖掘,進而實現智能化農業生產與銷售模式,為我國農業經濟水平提升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郭雷風.面向農業領域的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6.
[2]謝潤梅.農業大數據的獲取與利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5,(30):383-385.
[3]王文生,郭雷風.關于我國農業大數據中心建設的設想[J]大數據,2016,(1):28-34.
[4]李俊清,宋長青,周虎.農業大數據資產管理面臨的挑戰與思考[J].大數據,2016,(1):35-43.
[5]汪琛德,王楠,曹丹星.農業大數據給商品交易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大數據,2016,(1):76-85.
[6]王東杰,李哲,張建華,等.農業大數據共享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6,(3):1-6.
[7]韓家琪,毛克彪,夏浪,等.基于空間數據倉庫的農業大數據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6,(5):17-24.
[8]李秀峰,陳守合,郭雷風.大數據時代農業信息服務的技術創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4,(4):10-15.
篇9
1.1小規模經營與不斷改善農產品品質、確保農產品安全和提高農業效益的矛盾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告別了農產品短缺,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然而農產品存在著優質率低,遠遠滿足不了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要求。同時我國農戶生產規模小,農產品商品率低,效益差。這就要求我們應加快改良品種,培育優質高產專用新品種,發展精深加工業和集約化生產。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的深加工率為40%,而我國農產品粗加工率為40%,精加工率不足20%;發達國家種養產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9%以上,我們僅為2%-6%。
1.2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起步晚,尚未健全。賣糧難,農民不找市場找縣長的現象時有發生。應鼓勵建立各種中介組織和專業生產協會,培養農產品經紀人,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各種信息和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的服務。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保障農民合法利益的實現。
1.3滿足農產品需求與保持生態環境的矛盾
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為了增加農產品數量,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忽視了對生態的保護,向荒山要地,圍湖造田,牧場超載,導致荒漠化加劇,水土流失嚴重。同時由于工業的迅猛發展和環境保護工作不協調,我國江河湖海近海大氣及農業環境污染也十分嚴重,使原本脆弱的生態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因此,新時期我國農技推廣的重點是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農業安全與增效技術、農業生態環保技術。要搞好新時期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就必須擁有大批高素質的推廣員,通過他們高效率的勞動,才能把科學技術送到千家萬戶,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
2、農業推廣經營服務的技巧
2.1掌握和運用農業推廣經營服務的程序
農業推廣經營服務是一項極為復雜的農業推廣活動,在充分了解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基礎上,科學決策,并合法經營。為此,一是要認真分析市場環境和擬推廣地區農民個體的興趣和需要;二是要在細分市場中確定目標市場,采取適當的營銷方法占領市場,取得較大份額和最好的經營效果;三是要選擇市場定位戰略,合理有效參與市場競爭;四是要制訂合理的農業推廣營銷組合,以整體戰略參與市場競爭;五是要從多種可供選擇的經營方案中,選定一種比較滿意的經營方案實施。這些程序關系著農業推廣經營的成敗,一定要認真執行。
2.2以優質名牌產品吸引顧客
農業推廣經營的產品主要是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優質名牌產品標志著其在各類產品中處于領先地位,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業前列,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力。此類產品的質量、名稱、商標、標志、價格等方面不僅能做到對消費者最實惠、服務與滿足,增加收入,而且可以占領市場,為經營者帶來利潤,還可以抵制假貨防止劣產品擾亂市場,坑害農民。
2.3靈活利用價格競爭,提高經營效益
價格競爭是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要學會運用價格競爭,提高經濟效益。農業推廣經營由于其不同的經營內容和方式,其定價策略則有較大的差異,其總體定價目標應該遵循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維持推廣部門生存、保持價格基本穩定以及保持良好的分銷渠道等為目標。具體定價時,一是要針對不同產品類型采取不同的定價策略;二是要針對不同地區采用不同的定價策略;三是要依據不同對象和心理采取不同的定價策略。如針對傳統農用生產物質和農產品,其產品價格一般比較穩定,隨年度和季度稍有差異,甚至可采取折扣讓價策略;如針對新的農用物資和農產品,開拓市場之初可采取價格定得很高,短期獲得高額利潤;也可將價格定得很低,甚至低于成本,以便使產品迅速滲透進入市場,打開銷路,薄利多銷,也不會引起競爭。但如果產品產銷比較穩定,可以在新產品上市初,采取對買賣雙方都有利的滿意定價法策略。
2.4加大廣告策劃和宣傳力度
商品廣告是溝通產銷,傳遞商品信息,指導消費的重要工具。要明確做廣告的目的,選擇好廣告媒體設計和傳播地區,確定好廣告內容。農業廣告不應過分地標新立異,可以直截了當地把商品及其功效告訴消費考,使其一目了然明確商品概念,了解功效、購買地點、價格范圍等,加快產品的商品化。
2.5培養技能過硬的營銷人員
篇10
【關鍵詞】產品;商品;產品質量責任;產品責任法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2條第2款和第3款規定:“本法所稱產品是指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品,建設工程不適用本法規定。但是,建設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屬于前款規定的產品范圍,適用本法規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使用了“商品”的概念,被認為與《產品質量法》的“產品”同語,將其界定為,為生活需要購買、使用的商品以及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我國現行立法對產品的界定矛盾,籠統模糊,不夠科學。同時,我國現行法律對產品范圍的界定太窄,未將初級農產品納入產品的范圍,未對血液及血液制品等無形工業產品、智力產品是否也應納入產品的范疇做出規定。這些立法規定不能適應現代社會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發展趨勢,急需立法明確和完善。
1.確定一個法定的彈性標準
我國在判定某一物品是否為產品時,可借鑒美國的做法,在司法實踐中確定一個劃分某一物品是否屬于產品的彈性標準。只有這樣,才能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將越來越多的物品如智力產品中的書籍和地圖等納入到產品的行列,使我國的產品責任法律制度更加成熟和完善,達到在保護消費者利益和保障社會生產的順利發展之間尋求到一種最大程度上的動態平衡。在對產品定義時,先采取概括式的定義方式,后列舉一些特殊的產品,排除一些在市場上流通的,但不屬于產品責任法調整的商品。筆者認為,適用產品責任的產品應當具備以下幾個要點:第一、具有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這種使用價值只需要人們在購買或者交易的過程中以一般人的理性足以相信其具有滿足使用需要的功能即可。也就是說,產品應該能夠實現消費者對其使用價值的合理期待。第二、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必須是經過加工、制造的物。第三、加工制造的目的在于參與流通,即該物是用于流通的,包括用于促銷、推銷而免費贈送的產品。即使是基于促銷推廣產品而贈送的產品,也應滿足一般消費者對產品安全的合理期待,保障消費者的人身與財產安全和利益。第四、屬于動產。
2.將初級農產品納入產品的范圍
大多數國家產品責任立法將初級農產品排除在產品之外,其理由是:第一,同其他產品不同,未經加工的農產品特別容易受客觀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潛在缺陷,而這是生產者所不能控的。第二,這些產品在市場上大批混雜出售,發現缺陷來源特別困難。第三,很難確定缺陷是在生產和銷售的哪個環節產生的。我國也將初級農產品排除在產品范圍之外。但從現代各國的農業發展來看,初級農產品的生產受到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轉基因食品,如果將初級產品排除在外,則使消費者面臨巨大風險。隨著生產的發展,一些國家也逐漸將初級農產品納入其產品范圍。我國有學者建議將初級農產品或其中風險最大的部分(基因作物等)列入產品范疇,以防止產生重大損害。根據目前形勢,筆者以為立法機構可以考慮這一建議。在農業日益朝規?;彤a業化發展的今天,除對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課以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外,還可適用嚴格責任。完善農產品的檢驗技術,強化農產品的檢驗手段,參照歐美各國的做法,要求產品供應鏈上有關各方在產品交付時做必要的檢測,作好并保留產品的相關記錄,這樣容易追溯缺陷產品的來源。
3.將血液及其制品納入產品的范圍
關于血液及血液制品,就其檢測、采集存貯、供應的過程來看,無異于一種工業品的經營過程。產品責任法關注的是危險產品致人損害的后果,因此,將血液及血液制品視為“產品”并適用嚴格責任是可行的。當然,為了避免醫療機構責任過重,在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尋求平衡,可以考慮采取設定一些免責條款、限定賠償數額等措施。這里應該注意的是,血液和血液制品不是同一概念,血液是人體自然生產的,而血液制品盡管來源于血液但不同于血液,它已經包含了經過關于加工的成分和內容,是屬于完全經過工業加工、處理并進入流通領域的產品。
4.用電及其他無形工業用品應納入產品的范圍
我國《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沒有明確規定電是產品。而關于電力致人損害,無論是電力作業還是電力運行中發生的,電力企業均應承擔嚴格責任。與之相同,諸如煤氣、天然氣、熱等無形產品都是人類制造并能有效控制的能源,盡管無形,但與其他工業產品并無本質的不同,都應視之為產品責任法中的“產品”,在沒有特別法的情況下,依據《產品質量法》追究產經營者的產品責任是合適的。對這種遠低于國家質量標準的產品,應當認定為缺陷產品,依據嚴格責任原則責令提供者承擔產品責任。因此,筆者建議,在未來我國產品責任立法中,應特別規定已脫離控制、投入流通包括電在內的煤氣等無形工業產品列為“產品”,這更符合產品責任立法國際統一趨勢。
5.智力產品應納入產品的范圍
智力產品包含書刊、地圖、音像制品、電腦軟件等,它們是人類智力活動原產物,除了有其物質載體(如紙張、磁帶、盒帶等)本身,還包括豐富的信息和智力內容。這類產品的使用價值來源于包含其中的智力成果,而不是來自于這些智力成果載于其上的物體。現代社會人們對書本知識越來越依賴,但是由于書本在編撰、制作、印刷過程中出現的知識性、科學性的錯誤導致的損害事件也屢見不鮮。例如,指導教學實驗的書籍將兩種不能混合的化學物品錯誤的規定在某種實驗中,使用者根據其說明做實驗時發生爆炸而致人身損害。然而由于缺乏相應和明確的法律規定而使受害者的權益無法得到保護,有失公正。智力信息產品雖然是一種依賴于一定的物質載體表現出來的無形財產,但它也是經過加工、制作并進入流通的商品,智力信息產品存在缺陷時,對智力信息產品的制作者和銷售者而言,仍然屬于缺陷產品的責任人,故應將其列入產品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