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臨床護理指南范文

時間:2023-11-09 17:5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臨床護理指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生兒臨床護理指南

篇1

【關鍵詞】新生兒;呼吸困難;簡易鼻塞式;護理

呼吸困難是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常見并發癥,如不及時予以有效治療,將導致患兒窒息甚至死亡。簡易鼻塞式CPAP主要是應用簡易裝置經鼻腔予以持續正壓通氣,也就是在自主呼吸的基礎上,維持氣道內正壓水平恒定的一種通氣模式[1]。在應用該技術治療新生兒呼吸困難過程中,精心的護理措施必不可少。本研究分析了簡易鼻塞式CPAP用于治療新生兒呼吸困難的護理方法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呼吸困難88例,其中,男49例,女39例,日齡為1h-10d,平均為(5.6±1.2)d;出生體質量950-2500g,平均為(1600±500)g。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4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遵醫囑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以針對性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2.1 常規護理

使患兒取平臥位,并將以軟墊將其肩部墊高1.0-1.5cm。維持肩頸部位輕度伸展,以維持呼吸道的通暢。視患兒的日齡及體質量等,將患兒放置于適宜的暖箱中或放于遠紅外輻射床上,予以保暖措施,維持體溫正常。

1.2.2 病情監護

密切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并予以心電監護,監測患兒的呼吸、心率、血壓以及SaO2等,定時進行血氣分析,并及時調整氧流量及CPAP壓力,觀察患兒的、吸氣三凹征、呼吸暫停以及發紺等的改善情況。準確記錄患兒的24h出入量,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報告醫生并進行搶救。

1.2.3 呼吸道管理

嚴格控制CPAP的壓力,確保連接通道連接牢固、緊密,嚴防導管折疊、彎曲、漏氣或者被分泌物阻塞等,以免壓力穩定性受到影響。應維持氣道完全密閉且通暢,維持新生兒安靜,必要時可遵醫囑予以鎮靜劑或安慰奶嘴。及時將口腔、鼻腔及氣道內的分泌物清除,并定期將鼻塞拔出,以觀察鼻黏膜是否有損傷及水腫等現象。可予以石蠟油局部涂抹,以保持黏膜濕潤。在吸痰前應先進行翻身和叩背,選擇適宜的吸痰管,負壓應維持在8.0-13.3kPa之間,注意吸痰動作應輕、快、準,避免損傷氣道黏膜而引起水腫或者出血等。在整個操作中均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制度。

1.2.4 并發癥護理

應選擇大小適宜的鼻塞,加強鼻部皮膚護理,以免長時間應用鼻塞或者閉塞過緊而造成鼻部皮膚受損。在應用鼻塞CPAP后,應留置胃管,以便實施胃腸減壓,減輕患兒的腹脹癥狀。在各項操作中均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維持病房內空氣清新(室溫22-24℃,濕度55-65﹪),病房空氣、物品及地面均應定期進行消毒,以免引發感染。

1.2.5 營養支持

在患兒開奶以后,應予以滴管或奶瓶喂養,以免喂養過急而造成嗆咳,喂養應遵循少量多次原則,如無法吸吮,則予以靜脈或鼻飼營養,以確保能量供給充足。

1.3 療效評價

顯效:經正壓給氧2h內,患兒的、呼吸困難等癥狀完全消失,血氣指標恢復正常,SpO2>90%。有效:經正壓給氧2h內,患兒的癥狀及體征均有所改善。無效:經正壓給氧2h內,患兒的癥狀及病情無明顯改善或者搶救無效死亡。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9.0分析,以()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 兩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未見明顯并發癥,對照組5例(11.4%)并發癥,其中,2例鼻部皮膚損傷,2例腹脹,1例感染。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

3 討論

新生兒呼吸困難多是因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所致,胎齡越小新生兒的發生率越高,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吸氣三凹征以及呼吸不規則等[2]。簡易鼻塞式CPAP用于治療新生兒呼吸困難具有操作簡便快速、療效顯著等優點,在治療中配合嚴密觀察和護理非常必要。呼吸道管理是確保CPAP治療有效的關鍵,維持CPAP壓力適宜,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利于患兒呼吸功能的恢復;嚴密病情觀察,有利于及時發現異常并進行處理,提高搶救成功率;針對性鼻部皮膚護理、胃腸減壓以及預防感染,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促進患兒的康復;及時補充營養及水分,可維持機體能量充足,有利于病情康復。本研究中,觀察組無論是在治療效果還是在并發癥方面均較對照組具有顯著優勢。故認為應用簡易鼻塞CPAP治療新生兒呼吸困難過程中,配合精心的個體化護理干預非常必要。

參考文獻

[1]毛雨金,陳意群,謝冬明等.探討簡易鼻塞式CPAP治療新生兒呼吸困難的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7):3806-3807.

[2]劉經飄.簡易鼻塞式CPAP治療新生兒呼吸困難的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3,3(5):158-159.

篇2

關鍵詞:藍光照射;綜合護理干預;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體內血清膽紅素濃度過高導致鞏膜、皮膚及黏膜出現黃染的一組疾病。黃疸癥狀嚴重可損傷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膽紅素腦病[1]。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方法是藍光照射,此方法雖然操作方便,效果較好,但由于治療療程長,患兒易出現腹瀉、發熱、皮膚損傷等癥狀[2]。本研究對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月間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13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齡(4.34±0.32)d,出生時平均體重(1832±156)g,經皮測定黃疸指數平均為(14.21±2.31)mg/dl;對照組65例,男29例,女36例,年齡(4.36±0.31)d,出生時平均體重(1824±161)g,經皮測定黃疸指數平均為(14.25±2.35)mg/dl。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藍光照射治療。具體治療方法:藍色熒光燈管選擇波長為420~470nm,仔細檢查燈管、電源,并根據患兒的體重、胎齡選擇箱溫和濕度。入箱前將患兒皮膚仔細清潔,給予黑色眼罩佩戴,并將會遮蓋。患兒放入箱后,先取仰臥位,記錄照射時間,再依次變換,每日照射時間為12h,連續治療3d為1個療程。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配合藥物治療、營養支持等治療,適當補充鈣質。

1.2.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做好健康宣傳工作,檢查藍光箱燈光和箱內溫度、濕度,患者照射治療時,注意觀察患兒情況,防止出現不良情況;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①護理人員保持病房內環境和衛生,注意通風,控制室溫和濕度,藍光箱內溫度保持在32℃~34℃間,將軟綿布覆蓋在箱內,固定患兒頭部,防止患兒活動時撞傷頭部。②光療前幫助患兒洗澡,將皮膚擦干,不得使用任何粉、油膏等。并將會用一次性紙尿褲遮蓋,每日用75%的酒精擦拭臍部直至結痂脫落,幫助患者戴上一次性眼罩,調節松緊度。③每日進食或洗澡后給予新生兒全身撫摸,重點撫摸患兒腹部和背部,加快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加快患兒排便。④光療治療盡量選擇嬰兒睡眠轉態,頭部偏向一側,喂養時選擇小號奶嘴,防止嗆奶導致患兒窒息。患兒光療時若長時間保持同一臥位,易增加患兒肢體皮膚壓迫,使患兒感到不適,護理人員協助患兒每隔2~4h翻身一次,保持皮膚均勻受光;⑤治療過程中密切關注患兒的生命體征,保持每30min巡視1次,觀察皮膚情況和肢體情況,護理人員每隔4h測量患兒體溫,若患兒體溫低于35℃或高于38.5℃暫停藍光治療,待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后方可繼續進行光療;⑥許多患兒家屬對藍光照射治療認識不足,擔心患兒安全,護理人員應向患兒家屬講解藍光治療的原理,減輕患兒家屬緊張、焦躁情緒;⑦對新生兒給予按需喂養,注意補充充足水分,加快膽紅素排除體外。⑧患兒長時間與母親分離,獨自在陌生環境中,會產生恐懼、孤獨情緒,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增強與患兒交流,患兒哭鬧時,注意觀察是否饑餓、大小便刺激、口渴。若患兒喝水、喂奶及更換尿布后仍然哭鬧不止,護理人員可輕輕哼兒歌或者撫摸患兒肢體、背部、頭部等,消除患兒恐懼心理,使其盡快安靜。同時還需檢查箱內濕度和溫度,將患兒因過熱或哭鬧流出的汗液及時擦干,保持患兒皮膚干燥,避免受涼。⑨光療時盡量選擇在白天進行,保證患兒足夠的睡眠。⑩藍光治療時隨著膽紅素的排除,患兒大便將呈現黑綠色,且次數較多,大便較稀,此時要注意護理患兒臀部,預防紅屁股。11光療時選擇合適的音樂,刺激患兒的聽覺神經,調節患兒中樞神經系統活動,提高內分泌、血管及神經等系統功能。12給予新生兒游泳療法,患兒游泳時,水溫能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患兒胃腸蠕動,加快糞便及結合膽紅素的排出。13藍光治療后,提前準備好患兒所需要穿的衣物,并將衣物預熱,患兒出箱后立即采用預熱好的衣物將患兒包好,輕輕將患兒眼罩去除,仔細檢查患兒眼部有無異常,護理人員此時可檢查患兒皮膚黃疸的消退情況。14向患兒家屬詳細講解黃疸產生的原因及治療后的相關注意事項,告知家屬母乳喂養時需要多喂水,加快膽紅素排出。

1.3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皮膚黃疸指數的變化情況、退黃時間、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家屬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檢驗水準為σ=0.05。

2結果

觀察組治療3d后及治療5d后,膽紅素指數明早低于對照組,P

觀察組經護理出現發熱2例,哭鬧8例,腹瀉3例,體溫異常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2%,對照組出現發熱6例,皮膚損傷4例,哭鬧17例,腹瀉4例,體溫異常1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2%,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

觀察組患兒家屬滿意度為97.6%,對照組為78.1%,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3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臨床常見癥狀,發生率較高,約有一半以上的新生兒會出現黃疸,程度會有所不同,大部分程度較輕的黃疸均可自行消退,但新生兒黃疸中有部分程度較重,由于膽紅素的毒性,少部分患兒會出現嚴重高膽紅素血癥,嚴重者可導致膽紅素腦病,影響患兒智力發展,危害性較大[3]。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方法是藍光照射,藍光照射可有效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但是在治療過程中患兒會出現不良反應,如患兒嘔吐、煩躁、腹瀉等,影響治療效果。若不良反應處理不當或不及時,可能引發更加嚴重的并發癥。患兒出現不良反應主要是由于患兒在藍光箱內不適感導致的,如環境改變、母嬰分離、喂養方式變化等[4]。

藍光箱中舒適的溫度和濕度可以增加患兒舒適度,減輕患兒緊張心理。藍光照射治療中,患兒要與母親分離,放置在藍光箱中,患兒對于陌生的環境會感覺恐懼不安,因此光療中患兒會哭鬧不止,不利于治療的進行[5]。因此藍光治療中護理人員對患兒進行安撫可以使患兒感到安全,緩解患兒的恐懼感[6]。許多家屬對藍光照射治療認識存在偏差,加上擔憂患兒病情,家屬易出現焦慮、悲觀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與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安撫家屬情緒。

本研究中在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治療中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高達97.6%,與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

參考文獻:

[1]楊志群,劉廣麗,周軍.新生兒黃疸30例原因分析及對策兒科學[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2):66-67.

[2]周慧萍,曹莉,蔣春明,等.新生兒黃疸系統護理措施效果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3):131-133.

[3]唐妮娜.新生兒黃疽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0):681-682.

[4]郭霞.84例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0):358-360.

篇3

【關鍵詞】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34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1-0153-02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指新生兒期血清膽紅素濃度增高引起鞏膜、皮膚、黏膜黃染,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癥狀,該病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率40% ~50%[1~2]。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嚴重者可引起新生兒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的后遺癥,甚至危及患兒生命。藍光治療是降低血清間接膽紅素的有效方法[3],已在臨床廣泛應用,治療期的護理對于療效影響重大,為探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護理措施,筆者選取我院160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為研究對象,開展如下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60例0~28 d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03例,女性57例,其中足月兒140例,早產兒20例;順產119例,剖宮產41例,膽紅素值為221. 32~472. 33μmol/L,黃疸出現日齡詳見表1,所有患兒均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符合藍光治療指癥[4]。

1.2 研究方法:采用總結回顧分析法,將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將患兒的病例資料、臨床治療資料等搜集整理,并與經治醫師、責任護士共同探討病例,總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方法。統計學方法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13. 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1.3 治療方法:首先對患兒采取常規治療,包括保暖、抗感染、供給營養以及口服魯米那、可拉明等酶誘導劑,并靜脈滴注白蛋白等針對原發病的治療。并在上述基礎上,實行單面藍光間歇照射治療,并配合護理措施,每次照射時間為12~36 h,光照總時間24~86h。全部患兒均使用單面光療暖箱(寧波戴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進行光照治療,光源一般采用主峰波長為425~475nm的藍色熒光燈。

2 結果分析

本組16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經過光照療法配合精心護理,145例(90.63%)患兒痊愈出院,13例(8.13%)患兒病情好轉出院,2例(1.24%)放棄治療自動出院。

3 護理體會

3.1 藍光治療前的準備:①護士工作準備。在患兒入箱前,護士應了解其的日齡,并對詳細了解其皮膚完整性、生命體征、精神反應等基本狀況。并評估新生兒黃疸程度,動作輕柔,洗澡、喂奶及換清潔尿布,并修剪指甲以防止抓破皮膚。不可使用爽身粉及護膚油。給新生兒戴上眼罩并墊好尿片,松緊適宜,保護會陰,便于新生兒更好地接受光療。②儀器及外環境準備。保持病室內潔凈通風,保持室溫24℃~26℃,濕度55% ~65%[5~6],冬天要注意保暖。光療箱必須清潔、完好,調試箱溫30℃~33℃,水槽應加水至2/3滿,將嬰兒床墊放好,并搖高床頭10°~15°。③家長的思想準備。在為患兒進行治療之前,應對患兒家屬開展相關知識的宣講教育,重點講解治療的重要性、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等,使家長盡快配合治療。

3.2 藍光治療期間的護理:①的護理,是患兒保持舒適,每2 h翻身拍背1次,胸背部輪流接受照射,采用側臥、仰臥、俯臥交替進行,并保證皮膚最大面積接觸照射[7]。②撫摸護理,因身體,患兒會感到缺少安全感,常常恐懼不安,躁動哭鬧。護士應輕柔的撫摸新生兒頭部、背部、腹部、四肢進行撫摸,并輕聲細語與之講好,使新生兒達到心理上的滿足與舒適而安靜下來。必要時使用鎮靜劑[8]。③加強皮膚護理。光療中,患兒容易哭鬧而出汗較多,護理人員應及時將汗液擦干,并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以避免受涼。同時在光照治療中,新生兒的分泌產物經腸道排出時會刺激腸壁,引起稀便、排便次數增多,而排出的糞便及尿液產生氨類物質也對其皮膚刺激很大,易引起紅臀[9],因此要做到經常檢查,勤換尿布,大小便后及時清潔。④喂養的護理。光療時,患兒哭鬧出汗、腸道稀便、不顯性失水等均使患兒的失水量增加。除靜脈補液外,護理人員應告知家長盡早開奶,并增加哺乳次數。患兒臥于暖箱中光療,不能抱起拍背,應將其抬高頭部10°~15°[10],頭偏向一側,便于患兒呼吸,促進胃內空氣排出,防止喂養中出現溢乳。⑤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使新生兒裸睡于已預熱的光療箱內,為其帶好標識手鐲。固定好雙手再進行靜脈輸液,以防止撥脫輸液針頭。因新生兒體溫中樞發育不全,容易隨環境變化,故每2 h測生命體征1次,體溫高于38℃或體溫不升,均應作相應處理[11]。詳細記錄照射時間,并在光療過程中勤巡視。注意觀察患兒呼吸、面色。神智、皮膚黃染情況,并注意有無腹脹、腹瀉、皮疹,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對癥處理。

3.3 藍光治療后的護理:光療結束后,要注意患兒的保暖。及時為其清潔皮膚,穿好衣服后將摘除眼罩。倒掉水槽內的水,并及時對光療箱清潔消毒。繼續觀察新生兒的哺乳情況、精神反應、大便的顏色及性狀以及黃疸的消退情況。及時將病情動態向醫生匯報,為治療提供依據,促進患兒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 桂順.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6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6, 6(14): 2798

[2] 湯淑娟,48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觀察與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0(10):985~986

[3] 駱清霞,吳惠萍.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08, 21(2): 233

[4] 楊錫強,易著文主編.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136

[5] 劉桂花.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兒生長影響的臨床觀察[J].當代護士,2006,(1):62~63

[6] 金漢珍,黃德珉,關希吉主編.實用新生兒黃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266

[7] 李秋平,封志純.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4):958~960

[8] 趙英榮,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52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3):60~61

[9] 白永琪,唐光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光療及護理進展[J].現代護理,2004,10(10):960~961

[10] 李冠芳. 76例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的護理體會.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07,13(2):97~98

篇4

[關鍵詞] 新生兒;窒息;急救;護理

新生兒窒息是指胎兒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或娩出過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環障礙,以致出生后的1分鐘內無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規律性呼吸,而導致的低氧血癥或是混合性酸中毒。它是新生兒傷殘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現今我國所使用的復蘇項目是根據上世紀90年代引進的新生兒復蘇項目(NRP)結合中國國情所制定的中國新生兒窒息復蘇指南[2]。雖說NRP對于新生兒的復蘇有著顯著的效果,但是這并不等于說被復蘇的新生兒沒有現存或是潛在的并發癥。窒息后即使成功復蘇也可能導致新生兒的機體或是神經系統出現一些不可逆的損傷。根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有關部門2003年底的一項抽樣調查結果產時窒息為致殘的首位原因。所以應該著重于復蘇及復蘇后的質量。近幾年研究發現現存的復蘇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和不足的地方,有些護理干預會促進窒息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而這些觀點并未被臨床熟知和運用。

1.1診斷上的差異

從診斷上說傳統的診斷方法是以Apger評分為準,因為實踐證明,Apger評分雖可以識別新生兒有無抑制,但不能區別抑制的病因,因為除了窒息以外很多病也會出現低Apger評分。所以不可以單一的依靠Apger評分來診斷窒息。美國兒科學會(AAP)和美國婦產科學會(ACOC)明確指出[3]:低Apger評分并不等同于窒息,如將評Apger評分作為診斷窒息的唯一標準,則是對評分Apger的誤解和濫用。從圍生期角度考察,對新生兒窒息概念的分析,可以把其窒息的診斷分為:產前的高危因素、Apger評分、動脈血氣分析、臟器損傷[4]。陳自勵、何銳智、彭倩等人研究得出產前高危因素、Apger評分、臟器損傷具有敏感性,其特異性不大,而臍動脈血的敏感性低,特異性高。目前國外多主張對低Apger評分加查動脈血氣分析和臟器損傷,以增加診斷依據。現今新生兒窒息普遍強調綜合判斷的重要性[5]。Apger評分敏感性較高而特異性較低,血氣指標特異性較敏感性較低,兩者結合可增加判斷的準確性;對出生時有抑制表現的嬰兒,可在剪臍帶時取微量臍動脈血,并在獲得血氣報告之前及時進行復蘇;一但排除其他可出現低Apger評分的情況和疾病,診斷可以成立;產前高危因素和非平安的EFM圖形有助分析窒息的原因;如復蘇后出現多器官系統的癥狀,更有助診斷。

1.2通過診斷、評估新生兒出現窒息的情況,那么就應該立即采取搶救措施。現在公認的復蘇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心臟學會提出的新生兒窒息復蘇方案,近年對于其各個章節又做出了若干修訂和改進。

1.2.1建立通暢的氣道(airway) Wiswell組織美國12個研究中心對于有活力的胎糞污染新生兒采取氣管吸引胎糞是否能減少胎糞吸入綜合癥(MAS)的評估表明對于有活力的胎糞污染新生兒可觀察,先不用氣管吸引[8];而羊水胎糞污染新生兒且無活力是仍需要進行氣管插管吸引胎糞[9]。

1.2.2建立呼吸(breathing)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出現一種面罩叫“喉罩”,這種面罩在新生兒的復蘇中得到廣泛的推崇。2000年及2005年國際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均推薦對面罩通氣失敗而又難以氣管插管的新生兒使用喉罩進行復蘇。Micaglio用新生兒模型進行經典型喉罩與雙管型喉罩的比較,結果表明雙管型喉罩可達到的氣道壓力明顯高于經典型,但暫且沒有適用于新生兒臨床上的型號。

1.2.2恢復循環(Circulation) 建立呼吸后如果心率仍小于60次/分或是在60-80次/分之間并且不再增加時要給予胸外按壓,現在對于胸外按壓有一明確的時間就是在建立呼吸30s后,若心率仍舊小于60次/分,給予胸外按壓。按壓深度為前后徑的1/3。按壓的頻率與呼吸的頻率比為3:1,即:每按壓3次給予正壓通氣1次。比起舊版的方法少了30次。按壓時手不離開按壓點。

1.2.3藥物治療 Lokesh的實驗得出出生后短期內應用碳酸氫鈉對改善預后并無益處。對于納洛酮的適應癥和用法也有新的看法。虞人杰[28]指出應用納絡酮需兩個指征同時出現:(1)正壓人工呼吸使心率和膚色恢復正常后,出現嚴重的呼吸抑制(2)母親分娩前4h有注射過史。次藥不宜泛用。

新生兒復蘇的技術發展的很快,在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一些與新觀念不相符合的地方。而且現今的復蘇也不是單一的復蘇,要考慮的更多,例如方法的可行性,如何將新生兒的損傷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等問題。對于站在第一線的護理人員來說應該及時的了解新法,分析其科學性與可行性,這樣才可以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崔焱.兒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4):112.

[2]詹曉芬.新生兒窒息286例產科原因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26(42).

[3]陳自勵.新生兒窒息的現代概念和診斷治療進展(上篇).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5(15).

[4]中國新生兒復蘇項目專家組.新生兒窒息復蘇指南(2007北京修訂).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7,56(4).

[5]王德智.新生兒窒息診斷認識上的新進展.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1).

[6]AHA/APP.Neonatal Resusciation program Steering Committee. Textbook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00,8(4).

[7]孔元榮,王自能.純氧復蘇對窒息新生兒心肌的影響.海南醫學,2007,18(2).

篇5

關鍵詞:復合碘消毒液;新生兒臍部;護理效果

臨床研究證明,新生兒臍部的殘端由于自身較為特殊的解剖性質和組織特點,為病原微生物入侵最為重要的渠道,如果在護理過程中護理措施不恰當,很容易出現局部感染的現象,甚至可能直接誘發敗血癥[1]。本文探討了復合碘消毒液應用于新生兒臍部護理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兒52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將所選取的520例足月新生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60例。所選取的新生兒日齡全部為產后1 d到新生兒臍帶殘端脫落之間。觀察組260例新生兒中,男性137例,女性123例,新生兒沒有宮內感染,Apagar評分均大于8分,新生兒體重2.6 kg~4.6 kg,平均體重為(3.2±0.5)kg。對照組260例新生兒中,男性136例,女性124例,新生兒沒有宮內感染,Apagar評分均大于8分,新生兒體重2.7 kg~4.5 kg,平均體重為(3.3±0.6)kg。觀察組與對照組新生兒在性別、日齡以及體重等方面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觀察組與對照組新生兒在接受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照組260例患兒同時使用復合碘醫用棉簽對新生兒臍部實施護理,2次/d。觀察組的260例新生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使用復合碘消毒液對臍部實施護理,每天兩次。所選取的新生兒臍部在接受消毒之后全部使用無菌紗布覆蓋進行包扎處理。

1.3觀察指標 分析同時記錄觀察組與對照組新生兒臍部是否存在潮紅、分泌物異常以及殘端脫落、滲血等異常情況。新生兒在出院過程中,醫護工作者積極的指導家庭護理的方法,可以發給新生兒臍部相關護理聯系卡,實施電話隨訪,同時叮囑產后兩周進行必要的復查,安排與指導新生兒進行游泳或者相關撫觸活動。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觀察組與對照組新生兒臍部炎癥狀況對比分析 260例觀察組新生兒中,臍部潮紅的新生兒有6例,分泌物新生物為0例,滲血的新生兒有2例;觀察組臍部炎癥的出現率僅僅為3.08%;260例對照組新生兒中,臍部潮紅的新生兒有20例,分泌物新生物為8例,滲血的新生兒有14例,16.15%。^察組新生兒炎癥出現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觀察組與對照組臍帶端脫落時間對比分析 觀察組260例新生兒中,臍帶脫落3 d~5 d的有96例,6 d~7 d的有164例,8 d~30 d的有0例。對照組260例新生兒中,臍帶脫落3d~5 d的有22例,6 d~7 d的有220例,8 d~30 d的有18例。觀察組臍帶脫落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臨床中新生兒臍部疾病非常多,如果消毒措施不嚴,往往能夠直接誘發疾病。所謂的新生兒疾病實際上就是小兒出生后斷臍結扎護理不善,或先天性異常而發生的臍部病證[2]。其中臍部濕潤不干者稱為臍濕;臍部紅腫熱痛,流出膿水者稱為臍瘡,血從臍中溢出者稱為臍血,臍部突起者稱為臍突。臍濕、臍瘡西醫學泛指新生兒臍炎,臍血西醫學稱臍帶出血,臍突包括西醫學所稱臍疝、臍膨出[3]。

復合碘消毒液對新生兒臍部實施護理,在最大限度避免臍部出現潮紅以及滲血等局部嚴重方面存在很多優點。不同的消毒液如果碘含量不同,則所能達到的效果往往也有所區別[4]。復合碘醫用棉簽的主要成分是洗必泰碘,其含有效的碘為0.17%~0.23%,而錯酸氯已定位0.10%~0.12%;臨床研究發現復合碘消毒液的基本成分是聚乙烯吡咯酮碘,其含有效的碘為0.5%±0.05%[5]。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中,臍帶脫落3 d~5 d的有96例,6 d~7 d的有164例,8d~30 d的有0例。對照組260例新生兒中,臍帶脫落3 d~5 d的有22例,6 d~7 d的有220例,8 d~30 d的有18例。分析發現,出現如此大差別的主要因素是復合碘消毒液有著較高的碘含量,碘含量如果較高的話,則殺菌力往往也非常強,和皮膚或者粘膜接觸之后,能夠有效的殺滅細菌和病毒,同時在皮膚粘膜表面形成金黃色的保護膜,可以有效的促進臍帶殘端的干枯僵化面對臍帶殘端的脫落和創面的愈合有非常大的幫助。

新生兒因為各方面的生理機能發育不成熟,機體的防御功能不全,缺乏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是醫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新生兒膠部殘端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通道。如護理不當,較易發生局部感染,延遲臍帶殘端的脫落時間,易導致敗血癥。因此加強新生兒臍部護理是促進臍部愈合,預防感染的重要措施。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重視指導家庭護理的方法,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新生兒出院之后臍帶出現感染,部分新生兒的臍帶殘端為在出院之后的脫落,所以做好新生兒的出院工作。此次研究的最終結果表明,使用復合碘消毒液應用于新生兒臍部護理中,其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唐勤.不同方法新生兒臍部護理臨床效果比較[J].醫藥前沿,2013,30(24):55-56.

[2]羅雪梅,鄒衛紅,徐鳳,等.愛爾碘皮膚消毒液對新生兒臍部消毒臨床應用觀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4):724.

[3]黎紫玲.兩種消毒方式對新生兒臍部護理效果比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4):2129-2130.

篇6

[關鍵詞] 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機械通氣;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5(c)-103-02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指新生兒在氣管插管時,并不存在肺炎,但是在進行機械通氣(MV)后發生的獲得性肺炎,屬難治性肺炎,機械通氣患者多數會發生VAP,該病目前尚缺乏快速理想的病原學診斷方法,治療主要依賴于經驗用藥,VAP是MV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同時也是患有呼吸衰竭的新生兒發生再次感染、致死率高和治療費增多的重要因素[1-2]。臨床如何預防新生兒VAP的發生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下面根據目前國內外防止新生兒VAP的護理現狀及進展做以下綜述。

1 VAP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據國內各種研究報道[3],新生兒群體中VAP的發生率一般為16.8‰~50‰機械通氣日。根據美國國家醫療感染監測機構2000~2009年的公開資料顯示,美國新生兒VAP的發生率為2.8‰~5.9‰機械通氣日。引發新生兒VAP的常見病原細菌以G-桿菌為主,其別是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桿菌、腸桿菌屬四種最為常見;G+球菌以金葡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三種最常見。眾多研究表明,引發新生兒發生VAP的各種因素非常多,其發病機制復雜,是各種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交叉、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據目前的研究,早產、出生兒低身體素質、反復插管、機械通氣時間較長、頻繁氣管內吸引、服用中樞抑制藥劑等,是引發新生兒VAP發生的危險因素。

2 新生兒VAP的預防干預及護理

2.1 制訂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嚴格的管理制度

加強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管理,嚴格控制病房內人員的流動,要求工作人員入室帶鞋套,換無菌衣;每日病房堅持開窗通風2次,每次至少30 min;每日加強空氣消毒、監測、登記工作,使用專門的空氣消毒機器對空氣進行全面消毒,若空氣質量較差時,可增加每日空氣的消毒次數;每月對醫院病房進行專門的空氣培養,控制細菌數,使其低于155 CFU/m3;必須特別加強醫院病房內,對所有易感染病原菌的監測控制工作,為患者用藥提供可靠依據。

2.2 嚴格規范醫護人員無菌操作規范

已得到廣泛認識到,手衛生在預防醫院感染防治中的重要性。臺灣大學第一附屬醫學院經過多年研究表明,醫護人員提高手衛生的質量,則可顯著降低醫院呼吸道類疾病的發生率,所以手衛生是一種預防醫院NICU內發生感染的簡單、經濟、有效的舉措;美國洛杉磯嘉惠爾醫院Garfield MD的研究顯示,提高手衛生程度、減少對患兒觸摸次數,可以使NICU中的患兒VAP的發生率從19.1‰機械通氣日下降至7.9‰。由此,要必須嚴格監督、堅持倡導醫務人員護理患者前后必須按要求嚴格清洗雙手。由此可見,勤洗手是預防新生兒感染VAP的第一道防線,醫院的每位醫務工作者必須正確對待,嚴格按照具體要求實施。

2.3 對嬰幼兒采取正確姿勢

各種研究及實踐表明,防止誤吸的各種方法中,將嬰幼兒放置在具有恒溫條件的搶救臺上,使嬰幼兒始終處于恒溫環境,由此就保證了患兒體溫的恒定;另一方面,恒溫搶救臺也為醫護人員提供了一個舒適、充足搶救空間,有利于對患兒的搶救。大量的經驗數據及研究表明,抬高頭部25°~40°可使嬰兒胃內所容納的食物及消化道賦存的病原體很難逆行,由此大大降低了幼兒VAP的發生率;反之,若嬰幼兒采用平臥,是引進幼兒誤吸的非常危險的途徑之一。另外,對幼兒鼻飼時,必須將使用的氣管中的氣囊充滿氣體,并且一定不要使鼻飼速度節奏過快;幼兒鼻飼后,必須提前抽吸胃管以確定基本排空,然后再釋放氣囊;在對氣囊釋放前,必須將氣囊周圍的分泌物清除,防止氣管分泌物會經過氣囊進入下呼吸道[4]。

3 口腔護理注意事項

氣管經口腔插入的新生兒,由于新生兒口腔一直處于開放狀態,很容易造成唾液減少、口腔黏膜干燥,使口腔的黏膜抵抗力、自潔作用減弱,將造成大量細菌在口腔內繁殖,使口腔成為各種病原菌的繁殖地。另外,危重新生兒非常容易發生誤吸,如果誤吸,通常將使口腔還有咽喉部的附屬病菌帶進入肺部,同時如果其肺部有很低的抵御能力,使之不能及時將病原菌清除,這就會造成感染。對于新生兒的口腔護理應根據情況每天2~5次,同時根據每位嬰幼兒的口腔pH值選擇合適的漱口液,當pH7時,則可以用2%硼酸水溶液;當pH中性時,則可以選擇2%~4%的雙氧水溶液;若新生兒口腔處有潰瘍,可以選擇無刺激的口泰液,減少口腔積咽部病原體的繁殖。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研究結果認為,對經口及氣管插管,口腔伴生大量的分泌物、且實施機械通氣的新生兒,實施口腔持續低負壓吸引,將能顯著、有效地清除嬰幼兒口腔內的分泌物,保持新生兒口腔清潔,從而明顯地減少病菌繁殖,從根本上減少了VAP的發生率。

4 呼吸氣道濕化

生理情況,嬰兒的呼吸道氣道把吸入的氣體加溫、加濕,通常達到37℃,并飽和水蒸汽,水分通常以水蒸汽的方式被5 加強營養補充

應該根據新生兒體質不同,積極適量地補充氨基酸、微量元素、脂肪乳,也可以通過大劑量注射各種必須的球蛋白,增強新生兒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減少嬰幼兒VAP的發生率[5]。

6 結論

綜上所述,醫護人員盡可能縮短嬰幼兒對呼吸機的使用,同時規范醫護人員的操作,不斷加強各級醫護人員對無菌防護操作的意識,改善新生兒病房的消毒條件,抬高頭部的臥位,注重新生兒的營養補充,防止誤吸等,此外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是有效減少新生兒VAP發生率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針對新生兒的、標準化的預防VAP的行業指南,若能研究制定相關指導性的行業指南,則可以指導醫護人員科學、合理、有效地開展醫療護理活動,全面預防新生兒VAP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葉良玉,徐效峰,吳小青,等.護理干預對ICU重癥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6,13(7):1-3.

[2] 袁天明,俞惠民.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危險因素的對照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13(4):257-260.

[3]游楚明,傅萬海,張志鋼,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高危因素及病原學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8,23(5):296-297.

[4]陳勝蓮,譚育華,葉晴,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護理學報,2009,16(8B):45-47.

篇7

【關鍵詞】 母嬰分離;產婦;護理干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73

在出生后新生兒通常會在母親身邊給予喂養, 但也有部分早產兒由于出生后胎齡小、嚴重疾病或其他原因需轉至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長期住院治療, 這樣將導致母嬰分離。由于很多產婦對于母嬰分離狀況并無心理準備, 因此很容易產生明顯的負面情緒, 這種情緒也對產婦的產后身心恢復十分不利[1]。為了減少母嬰分離導致的產后抑郁發生, 提高新生兒母乳喂養的成功率, 馬關縣人民醫院對近期收治的母嬰分離產婦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 以緩解產婦產后焦慮、抑郁情緒, 提高母乳喂養的成功率, 收到了較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2月~2016年2月馬關縣人民醫院收治產后母嬰分離的產婦80例患者, 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6.89±1.29)歲, 孕周為(39.04±3.65);觀察組產婦年齡(27.34±1.86)歲, 孕周為(38.53±2.48)周。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產婦自愿參加護理干預研究, 新生兒轉入NICU, 無語言溝通障礙。排除標準:高危重癥孕產婦;發生新生兒死亡的產婦;有精神障礙或神經系統疾病等疾病。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常規給予臨床上常用的護理指導, 于產前產后進行知識宣教學習, 預防產褥期并發癥并詳細交代注意事項。

1. 3. 2 觀察組:在對照組實施的常規護理內容基礎上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①信息支持:因新生兒病情重, 早產等原因需轉入NICU導致母嬰分離, 患兒母親失去母親角色而處于焦慮狀態, 因此護理人員需將新生兒的每日病情及時告知產婦, 并耐心解答產婦問題, 必要時可安排患兒母親進行探視, 為母親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可大大降低產婦的焦慮情緒。②心理干預:由于患兒母親對新生兒病情的擔憂, 同時患兒不在身邊使得產婦容易產生焦慮、抑郁, 影響產后身心恢復。因此應指導患兒母親喂養的相關知識、早保暖、護理方面的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項。告知患兒母親新生兒預后可如正常兒童一樣健康, 用以鼓勵母親, 幫助其用正確的心態面對病情, 減輕精神壓力, 從而有利于保證母嬰健康。③生活干預:患兒母親產后恢復指導, 針對產后產婦生殖器官的變化提供相應的護理方法。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幫助產婦子宮、體型盡快恢復并幫助解決泌乳問題及尿潴留、便秘等產后不良癥狀。應積極做好宣教與哺乳知識學習, 提高產婦自身的認知能力。詳細介紹按摩對母乳喂養前后對母親的影響、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等[2]。

1. 4 觀察指標 采用臨床HAMA 焦慮表對兩組的產婦焦慮程度進行評估, 焦慮評分標準:所有評估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 HAMA評分標準:0 分為無癥狀、1 分為輕度癥狀、2 分為中度癥狀、3 分為重度癥狀、4分為極重度癥狀。抑郁評分同上。在焦慮評分過后對產婦的護理滿意程度進行評分, 標準為: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對兩組產婦產后焦慮抑郁評分結果進行比較, 觀察組HAMA 評分、抑郁評分、護理滿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現如今, 醫學模式從傳統醫學模式已發展到社會-心理-生物綜合醫學模式, 產后產婦的心理健康已成為圍生保健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關注內容。新生、早產患兒在出生后由于病情需要轉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進行監護治療, 通常的住院時間由幾天到幾個月不等。患病的新生兒被送至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治療, 這樣將造成產后母親和嬰兒暫時分離。如果患兒母親迫切見到孩子的心理需要不能得到及時滿足, 精神上得不到安慰, 同時部分產婦還伴隨產時的合并癥, 這樣極易導致患兒母親焦慮、抑郁情緒的產生, 繼而誘發產婦生理、神經內分泌指標的異常, 影響產婦產后身心的快速恢復[2, 3]。

目前國外文獻研究報道國外產婦產后抑郁的患病率為3.52%~33.00%, 而國內的報道為5.45%~17.00%, 但據文獻報道母嬰分離是產婦產后發生抑郁的重要影響因素[4-6]。因此對于母嬰分離的產婦, 根據新生兒的具體病情, 應早期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及健康教育, 同時定期將住院新生兒的治療信息反饋給產婦, 讓產婦家屬與醫護人員一塊關心并安慰產婦, 也可在恰當的時間通過MP3、電視等多媒體給產婦播放她喜歡的音樂視頻, 放松心情。大量文獻研究報道, 優美的音樂能夠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 改善人們緊張、焦慮情緒, 提高應激能力, 并能有效緩解產婦焦慮抑郁情緒[7]。同時在新生兒沐浴、臍部處理、母乳喂養等方面知識技能方面, 利用模擬人教會產婦學習掌握, 使其快速進入母親的角色, 并能勝任本角色, 促進產婦產后身體和心理的快速而健康恢復[8]。

經過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產婦的焦慮、抑郁心理狀況恢復良好, 護理滿意評分也較對照組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 對于母嬰分離早產兒母親產后焦慮癥狀實施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其產后焦慮, 改善了產后產婦的心理狀況, 提高了護理質量,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樊雪梅.對母嬰分離產婦實施人文護理的效果分析.上海預防醫學, 2013, 25(3):141.

[2] 季慶華.母嬰分離的高危妊娠產婦心理問題分析及護理干預對策.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17):57-58.

[3] 張紅茹, 張潔, 劉志杰, 等.母嬰分離產婦應對方式與乳汁分泌量的相關性研究.護理研究, 2011, 25(1):137-138.

[4] 鄭婉文.護理干預對母嬰分離高危妊娠產婦心理狀況的影響探討.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28):14-15.

[5] 張霞, 楊玉瓊, 蔣紅梅. 母嬰分離產婦的護理干預.中國醫藥指南, 2010, 8(20):316-318.

[6] 張紅茹, 張潔, 劉志杰, 等.母嬰分離產婦心理狀況與社會支持方式的研究.河北醫藥, 2011, 33(3):454-455.

[7] 高玉翠.分娩后母嬰分離的產婦護理干預體會.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1, 17(5):138-140.

篇8

【摘要】目的:探索剖宮產新生兒窒息的原因,救治方法,以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傷殘率。方法:通過我院2000年至2009年搶救20例剖宮產新生兒窒息采用暢通氣道。誘發呼吸,維持循環,藥物治療的新式復蘇方案進行搶救的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20例剖宮產新生兒窒息經搶救均治愈出院。結論:凡引起胎兒宮內窘迫的因素均可導致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窒息是新生兒死殘的主要原因,及時準確的處理新生兒窒息是降低新生兒死亡,減少遠期并發癥的關鍵。

【關鍵詞】剖宮產; 新生兒窒息; 搶救; 護理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剖宮產率呈上升趨勢,剖宮產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較高。由于其適應癥多因胎兒宮內窘迫、過期妊娠、羊水過多或過少、子癇 、前置胎盤、妊高征等而行剖宮產。又因新生兒窒息是新生兒死亡,傷殘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及時準確的處理新生兒窒息是降低新生兒死亡,減少遠期并發癥的關鍵。我院自2000年至2009年10月用新式復蘇方案共搶救剖宮產新生兒窒息20例,均治愈出院,現將搶救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例,孕母年齡19-38歲;其中重度窒息(指新生兒出生1minApgar評分0-3分)5例,輕度窒息(指新生兒出生1minApgar評分4-7分)15例,孕32~36周(為早產兒)6例, 孕37~42周12例,孕42周以上(為過期產兒)2例,胎膜早破6例。20例中大多數同時具有2項以上高危因素,胎糞污染羊水Ⅲ°2例,胎糞污染羊水Ⅰ°3例。

1.2 搶救過程

1.2.1 搶救前準備:(1)高危因素評估:產前因素包括胎盤功能低下、胎膜早破、羊水過少、產程延長、胎心率異常、早產、過期產、妊娠期高血壓、母系遺傳性疾病、糖尿病等均可導致胎兒宮內窘迫引起新生兒窒息。產時因素包括胎膜早破超過18h、羊水胎糞污染、急產、滯產超過24h、臍帶過長、臍帶過短、臍帶纏繞、產婦分娩前用麻醉劑、手術時取胎頭因難均可導致新生兒窒息。(2)患兒評估:復蘇過程中所用的評估指標為呼吸、心率和皮膚顏色,是快速判斷新生兒情況和作出搶救決定的重要指標,出生后要即刻判斷,馬上進行復蘇。并要作到熟練掌握各指標的判斷方法,爭取在十幾秒鐘內完成。(3)用藥準備:吸痰、吸氧設備、嬰兒復蘇氣囊、面罩、喉鏡、氣管插管、保暖臺、腎上腺素、納絡酮、生理鹽水、碳酸氫鈉等物品在搶救前一定要配置齊全。

1.2.2 搶救方法:(1)保溫:在整個復蘇過程中應注意保溫,將室溫提前升至24~26℃。我國新修訂新生兒窒息復蘇指南[1]指出:將新生兒放在暖臺上或因地制宜采取保溫措施,如用預熱的毯子裹住新生兒,以減少熱量散失。(2)暢通氣道:有效的控制新生兒啼哭及處理好新生兒第一口呼吸至關重要。取出胎頭后,采取正確的手法擠出口鼻分泌物、羊水、胎糞等,用負壓吸引器球吸凈口咽部和氣管內黏液。不宜盲目的過早刺激新生兒啼哭,以免羊水和胎糞吸入而發生吸入性肺炎。取出胎兒斷臍后交臺下助產士擦干身上羊水和黏液,注意保暖,防熱量散失。

擺好復蘇,即置于二肩后墊2~2.5cm厚的毛巾或無菌巾,使新生兒處于15~30°頭低足高仰臥位,使其有利于氣道通暢。羊水胎糞污染且新生兒無活力(無呼吸、肌張力差、或心率

1.2.3 復蘇后護理:復蘇后要加強病情觀察,注意觀察皮膚顏色、呼吸、心率液體出入量及神經精神狀態。如有呼吸困難、皮膚青紫嗜睡、抽搐等異常反應,要及時通知醫生,及早給予處理。行引流者取頭低腳高位側臥位,最好在搶救后用吸管吸出胃內粘液和羊水,以預防嘔吐物吸入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暢,氧氣吸入至青紫消失或呼吸平穩、注意保暖、保持安靜、適當推遲哺乳時間,可先喂糖水或靜脈補液,遵醫囑給予抗生素及維生素K、維生素C、以預防感染及顱內出血。

2 結果

20例新生兒均搶救成功。其中15例輕度窒息者,僅清理口鼻腔粘液、吸痰,5分鐘Apgar評分均為10分,恢復良好;5例重度窒息新生兒進行了口對口人工呼吸等一系列搶救,5分鐘Apgar評分5~6分者2例,7~8分者3例,經復蘇后繼續處理,轉兒科病房住院治療,均治愈出院。

3 體會

新生兒窒息原因很多,是胎兒宮內窘迫的延續,凡引起胎兒宮內窘迫的因素均可導致新生兒窒息,故對產前引起胎兒宮內窘迫的因素應進行積極的預防和治療,并積極做好充分的搶救準備工作,新生兒窒息搶救的關鍵是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出呼吸道粘液,羊水胎糞,及早建立自主呼吸使肺泡擴張。

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正確理解新版復蘇流程,正確判斷窒息、正確評估、決策,熟練掌握復蘇技術。從而可保證在搶救過程中有較強的應變力,忙而不亂、分秒必爭、做到迅速、準確、有效、使傷殘率、死亡率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新生兒監護病房護理;應用效果

新生兒監護病房,屬于醫院方面比較重要的病房之一,其主要收治出生沒有滿1個月的患兒[1]。同時,這類病癥的新生兒/早產兒較為特殊的并防,會對患兒的護理整體質量、預后,造成直接的影響[2]。適當的采取人性化護理,能夠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這種護理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開展護理工作。本次研究,選取近年來我院收治的60例監護病房的新生兒,探究人性化護理在新生兒監護病房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進行具體的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監護病房新生兒,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包括男17例,女13例;新生兒出生體質量為2146~3716g,平均(2931.6±128.7)g;其中包括足月兒19例,早產兒11例;告病重患兒16例,告病危患兒14;新生兒肺炎18例,高膽紅素血癥6例,敗血癥患兒6例。對照組包括男22例,女8性;新生兒出生體質量為2237~3725歲,平均(2981.4±132.1)g;其中包括足月兒20例,早產兒10例;告病重患兒18例,告病危患兒12;新生兒肺炎16例,高膽紅素血癥7例,敗血癥患兒7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進行干預,針對新生兒的生命體征進行嚴格的檢測,同時加強喂養、環境和病癥治療方面護理工作。

觀察組實行人性化護理進行干預,護理方法為:

1.2.1方面的護理

護理人員需結合患兒實際的康復情況,實行的調整,定期幫助其實行翻身的工作。此外,還需對患兒受壓位置實行按摩。仰臥位的患兒,可將蝶形的軟枕置于頸部、肩膀下部,以確保患兒呼吸道的通暢。

1.2.2 安全方面的護理

①需加強護理人員靜脈穿刺的水平,防止反復穿刺對患兒所造成的刺激,還應提高巡視的力度,避免液體產生滲漏的情況,對患兒造成皮膚方面的影響。

②提供良好、舒適的病房環境,每日保證病房內的陽光充足,且需做好強光的措施,避免對患兒造成刺激。

③在實行采血、注射和氣道吸引的過程,需保持動作緩慢、輕柔。可通過喂奶、非營養性吸允方式,降低患兒疼痛感,并加強患兒依從性。

④定期為患兒修剪指甲,在皮膚應暴露的時候,需防止患兒的皮膚暴露過大的面積,同時需對病房實際的溫、濕度進行控制。

1.2.3 舒適方面的護理

①對患兒的家長定期實行健康方面的宣教工作,防止產生過大的噪聲。

②適當的放一些輕緩的音樂,以充分調節患兒的聽覺發育系統,進而促使患兒的生理、心理健康的發展。

③臨床護理的過程,部分膽紅素血癥的患兒,在實行藍光照射的時候,會丟失一些水分。可通過輸液、喂奶的方式,保證患兒的正常代謝需求。

④患兒的父母、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兒的撫觸,從而確保患兒能夠充分的感受到被人關愛,并提高觸覺、運動和感覺系統的舒適性。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情況、住院時間、病死率。

1.4統計學的處理

通過SPSS13.0,實行統計學方面的處理,計量資料采取均數±表示,標準差應用( ±s)代表,P

2結果

2.1 兩組患兒并發癥情況的對比

兩組患兒并發癥情況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兒住院時間、病死情況的對比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28.79±4.22)d,對照組的住院時間為(36.49±5.2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新生兒監護病房,為70年代所構成。隨著各國的不斷發展,促使新生兒的死亡情況也逐漸減少,特別為低體重的新生兒[3]。為確保新生兒的生存質量,應做好其保溫和心肺監測等工作,同時可通過小量均速的高熱量營養輸液,定時對患兒的血氣實行具體的分析,進而達到預防感染病癥的目的。現階段,我國的專科人員的缺乏、住院費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問題,還需要不斷改善。新生兒監護工作為:不同高危新生兒生命的支持、新生兒窒息相關病癥的搶救和治療、新生兒溶血癥的治療、呼吸方面的管理和手術后患兒監護方面的管理、小兒遺傳代謝病癥的篩查、早產兒的管理等工作。

本次研究,對監護病房的新生兒實行人性化護理,主要通過、舒適、安全方面的護理,開展人性化護理工作,臨床效果較好[4]。人性化護理,本著一切為了患兒的原則開展工作。提供優質的人性化護理服務,以確保患兒的心理、生理、精神方面均能夠達到良好的狀態,并且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并提高患兒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監護病房的新生兒護理,應用人性化護理進行干預,臨床效果較好,同時可降低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促使患兒及早獲得康復,值得臨床方面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胡覺麗.新生兒監護病房中人性化護理的應用體會[J].醫學美學美容旬刊,2015(5):453.

[2]胡裕紅.新生兒監護病房中人性化護理的實施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8):327―328.

篇10

關鍵詞:新生兒;疼痛管理;非藥物;研究進展

緩解新生兒疼痛常見方式可分為藥物止痛與非藥物止痛。臨床應用藥物止痛存在安全性問題,對新生兒的精神狀態、記憶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影響。再加上存在操作方面的困難等原因,臨床采用藥物進行止痛的效果并不十分樂觀。這給非藥物緩解疼痛手段提供了發展的機會,臨床對非藥物療法表示十分認可。本文通過對非藥物療法作用于新生兒疼痛的相關措施進行綜述,希望有助于對新生兒疼痛的管理。

1新生兒疼痛定義與原因

國際疼痛協會將新生兒疼痛定義為一種主觀感覺。新生兒疼痛指的是一種不愉悅的感受與伴有具體或者隱藏組織損傷的情緒體驗[1]。可見,疼痛是一種主觀性的情緒體驗,而新生兒缺乏對疼痛的描述能力。預示,國際疼痛協會將疼痛的定義進行修正,其中增加了這樣的描述:對于缺乏交流能力的個體,不能否定其有疼痛體驗或者需要適當的緩解疼痛的可能性。雖然新生兒對疼痛無法運用言語進行描述,但通常可通過對新生兒的細微行為與生理表現觀察出新生兒的不適反應。新生兒疼痛原因主要來源醫療以及護理的侵襲性操作引起的疼痛。疼痛來源主要是侵襲性操作:原因是足跟采血、靜脈穿刺、肌內注射、動脈穿刺或置管、氣管插管、氣道吸痰、腰椎穿刺等。其他原因是局部感染、損傷組織周圍痛覺過敏、皮膚燒傷、術后、過高的環境噪等。

2住院新生兒疼痛性操作現狀及疼痛對新生兒帶來的影響

2.1住院新生兒疼痛性操作現狀及其影響 新生兒由于早產、患病等因素需要長期住院者,有時時間會長達數周乃至數月,而住院護理和治療時常常需要向患兒提供許多操作,包括靜脈穿刺、足跟采血、肌內注射等,這些操作或多或少會使得新生兒感到疼痛。反復的疼痛刺激會導致外周感受器敏感化,造成新生兒出現痛覺過敏反應。有資料報道了對新生兒進行多次靜脈穿刺后,新生兒表現出痛覺過敏--無痛刺激表現,無痛刺激表現即未經過刺激操作都會導致新生兒出現疼痛表現,例如常規的體格檢查時新生兒集體會判定為疼痛刺激而出現疼痛反。反復的疼痛行操作甚至會對新生兒的神經細胞發育造成影響,導致新生兒出現焦慮、注意力不集中、活動紊亂等一系列行為的改變。這些變化將會對新生兒未來的行為、自我調節能力以及社會交流能力帶來不良影響。

2.2疼痛對新生兒帶來的影響 新生兒階段屬于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階段。對于包含疼痛的相關急性應激反應,均可導致新生兒出現以免疫、植物神經、內分泌以及行為變化等適應性反應。當發生適應性反應失代償或者過度代償情況時,易致使機體與環境存在動態失衡狀況。從而易引起新生兒生理失調,而不利于神經系統的發育。此外,疼痛還可引起一系列的短期與長期不良影響。在長期影響方面,包括疼痛閾值減少、發育緩慢,或者發生中樞神經系統永久損傷、情感失衡等;在短期影響方面,包括疼痛敏感、免疫力減弱、代謝提升、應激受限、血糖指標異常等。

3非藥物療法應用現狀

緩解新生兒疼痛常用方法是藥物療法與非藥物療法。對于新生兒手術通常會選擇進行止痛。但除手術引起的疼痛反應外,新生兒住院時期所經歷疼痛多為操作性疼痛,應用藥物止痛無法良好控制。相關文章指出[2],存在87%的止痛藥物對新生兒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而相比于藥物療法,臨床應用非藥物療法具有低風險、易操作等優勢。并且干預效果良好,臨床認可度高。

4非藥物緩解方法

非藥物止痛方法包括口服蔗糖液與葡萄糖液、非營養性吸吮、撫觸安慰、緩解法、襁褓包裹、袋鼠式護理、音樂療法、等多種非藥物方法。

4.1襁褓包裹 襁褓包裹是指采用棉布做成毯子、杯子等包裹新生兒[3]。對于襁褓包裹減輕新生兒疼痛的臨床研究較多,由研究人員對利用心率變化幅度作為評定指標胎齡超過31 w的早產兒和胎齡

4.2撫觸安慰 溫柔的撫觸可以滿足新生兒的情感需求,并能夠消除新生兒的憂郁、孤獨情緒。在對新生兒開展靜脈穿刺操作后,通過將其摟入懷中,并適當對新生兒的背部進行撫摸,輕輕搖擺3 min,可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感[5]。相比于未接受撫觸安慰的新生兒,接受撫觸安慰的新生兒情緒更加平穩、疼痛應激反應更小。臨床推薦,對輕度疼痛的新生兒采取撫觸安慰,而對于中重度疼痛的新生兒,采取撫觸安慰的同時配合喂奶過程,從而有利于減輕新生兒疼痛反應。

4.3非營養性吸吮 非營養性吸吮(NNS)的定義指的是給新生兒的口中放置無孔的安撫奶嘴,而未參與母乳與配方乳攝入的過程。實際的非營養性吸吮并無母乳或者配方乳的吸入。非營養性吸吮不僅能夠有效訓練新生兒的吸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還可起到鎮痛作用。吸吮是通過刺激口腔觸覺感受器而使疼痛閾值提升,從而直接或者間接的促使損傷性傳導的5-羥色胺釋放,進而發揮鎮痛作用[6]。當新生兒的吸吮頻率達到30次/min時,非營養性吸吮便可起到較好止痛效果。此外,吸吮動作也可發揮安撫作用,從而促進新生兒維持較好的情緒狀況。關于非營養性吸吮減輕疼痛的機制,有關研究人員報道稱,通過非營養性吸吮能夠減少早產兒的激惹狀態,通過減少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等生命體征的波動幅度,來降低早產兒的日平均變異率。

4.4緩解法 當新生兒側臥、仰臥或俯臥時,通過使其四肢中線屈曲位,而達到一種放松狀態的舒適,對緩解新生兒疼痛具有顯著的效果。舒適作為一種有效的緩解疼痛干預措施,在新生兒開展足跟采血時,可以降低新生兒脈搏的變化幅度。從而有效縮短嬰兒的啼哭時間,但是對血氧飽和度無影響[7]。有學者針對新生兒俯臥位與仰臥位足底采血,所致疼痛反應開展隨機對照研究[8]。通過研究發現,取仰臥位的新生兒組在哭吵以及行為變化等方面的表現,比取俯臥位的新生兒組更為顯著。取仰臥位的新生兒組的呼吸、心率以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幅度,也比取俯臥位的新生兒組更顯著[9]。可見,對緩解新生兒疼痛可造成一定的影響。

4.5袋鼠式護理 袋鼠式護理也叫作“Skin-to-skin care”,這種創新的護理照顧方式是1983年由雷、馬丁尼醫師(哥倫比亞)首次提出的[10]。是指通過新生兒家長以類似袋鼠、無尾熊等有袋動物照顧幼兒的方式,將新生兒以直立的方式貼在家長胸口,從而為新生兒提供安全感和溫暖。臨床有較多研究證實了袋鼠式護理能夠有效的減輕新生兒疼痛,但是有關于袋鼠式護理的具體止痛機制臨床尚未明確,部分研究人員熱內,通過向新生兒提供袋鼠式護理,能夠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活動,進而降低β-確入摹⑼僖浩ぶ蝕肌⒀清皮質醇的分泌以發揮止痛作用。

4.6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作為一種心理護理方法,其緩解緊張和疼痛的作用受到了臨床的公認。對于新生兒,在制痛性操作前5 min向其提供旋律輕松、優美的音樂能夠有效的降低新生兒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同時增強新生兒的副交感神經活動,影響機體內啡肽等物質的釋放,最終起到鎮靜、催眠、緩解疼痛的作用。

4.7蔗糖液與葡萄糖液 對于開展包皮環切術的新生兒,在術前2 min,通過給予新生兒20%蔗糖水口服2 ml,通常能夠達到良好的鎮痛效果[11]。其止痛機理是通過甜味覺,而激活內源性阿片樣物質的釋放,從而產生鎮痛療效。葡萄糖液屬于甜味物質,其亦具有鎮痛效果。在對新生兒行靜脈注射前,可通過口服30%的葡萄糖液1 ml,可顯著緩解新生兒的自覺疼痛感[12]。同時還可縮短新生兒的啼哭時間,并能夠促進其心率恢復正常水平。這是由于新生兒通過味覺感知葡萄糖液的甜味,進而改變內源性阿片受體調節通路的傳導,從而達到減輕疼痛的作用。

4.8其他 疼痛的非藥物緩解方法十分多樣,除了前文所述的幾種方法外,還可以通過改善新生兒的病房環境(例如通過避免噪音、光線等刺激)、增強醫護人員的疼痛護理意識、母乳喂養、母嬰親密接觸等方式[13-14]。雖然藥物直止痛的效果明顯,但是其具有不良反應等不安全因素。而非藥物療法無任何不良反應、操作簡單、易行[15]。因此,筆者認為,采用非藥物療法緩解新生兒疼痛的方式在新生兒疼痛管理中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5結論

非藥物療法在新生兒的疼痛管理中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應得到廣泛的推廣。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單純開展非藥物療法無法徹底替代藥物療法。例如對于施行手術的新生兒,藥物療法十分必要[10]。而非藥物療法主要應用于新生兒的急性、輕中度疼痛的管理。比較人性化的新生兒疼痛管理措施是采取多種非藥物性方式并行應用,并適當配合藥物作用,達到綜合干預的目的,這在緩解新生兒疼痛方面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張玉紅,毛美玲,袁紅.疼痛綜合管理在新生兒疼痛應激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4):270-271.

[2]潘蘭霞,尚方.父母參與新生兒疼痛管理的效果調查[J].護理研究,2014,28(02):198-199.

[3]連佳,王玉玲.新生兒疼痛測量評估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5,30(09):17-19.

[4]戚少丹,陳.新生兒疼痛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10):1200-1205.

[5]蔣伊莉,王華.新生兒疼痛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1):228-228.

[6]陳子江,陳浪,謝鳳蘭.非營養性吸吮緩解新生兒疼痛的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23):2586-2587.

[7]曾超,蔣奇云,陳朝陽.心率變異性分析在新生兒疼痛檢測中的應用[J].物理學報,2014,63(20):383-391.

[8]朱曉云,唐妮,張晶群.新生兒疼痛臨床早期干預的100例分析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2):4-6.

[9]程曄,譚桂玲.非藥物方法緩解新生兒疼痛研究進展[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4,22(4):139-141.

[10]汪殷明,徐玉香.口服蔗糖水在新生兒鎮痛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5,41(18):2228-2229.

[11]許翠華,張艷紅,張玉俠.糖水緩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兒疼痛的系統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2):29-32.

[12]熊秀蘭,高翠娥,曾邦蘭.重復劑量口服糖水對緩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兒疼痛的探討[J].中國農村衛生,2015,7(2):5.

[13]楊巧菊,潘蘭霞.新生兒疼痛的預防和管理[J].中國醫科指南,2016,20(26):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