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術后康復指導范文

時間:2023-11-09 17:53: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折術后康復指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骨折術后康復指導

篇1

【關鍵詞】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護理;術后康復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785-01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來源于2012年我院收住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共25例,女性20例,年齡41-78歲,男性5例,25-70歲。切開復位內固定18人,人工股骨頭置換7人。住院治療14-18天,平均16天。

2 術后護理

2.1 疼痛護理 預防性或針對性應用止痛藥,做到護理動作輕柔準確,分散轉移患者注意力,心理疏導等。

2.2 心理護理 做好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宣教,避免患者不良情緒的產生,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3 飲食指導 老年人一般給予低鹽,低脂,高蛋白,多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飲食,多飲水,并觀察大小便情況。

3 術后康復護理

3.1 術后1-2天,患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足背伸訓練。每次10-20下,每天6次,以減輕傷口水腫,防止肌肉萎縮。

3.2 術后3-7天,患肢髖,膝關節應用CPM機進行功能鍛煉,角度從30度開始,每天增加5-10度,每次30分,每天2次(無明顯疼痛范圍內)。坐位訓練:利用健肢支持坐起并移動臀部,注意保持患肢外展位,屈髖小于90度,不可內旋,以改善關節活動度,并防止肌肉萎縮。

3.3 術后2-4周,床上逐漸主動坐起,(不盤腿,不內收腿),主動翻身,增加髖,膝的功能鍛煉,助行器患肢無負重站立訓練,3周后,可在步行器下逐漸部分負重訓練,以改善髖關節功能(屈髖小于90度)。

3.4 術后5-12周,逐漸開展髖關節周圍各組織肌肉阻力運動訓練,坐位髖內收,內旋,外展,外旋訓練,應用助行器或拐杖行,患肢不負重或部分負重行走訓練,術后13周以后,逐漸開始下蹲訓練。

4 小結

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護理比較復雜和難度大,通過實施各種預防并發癥發生和術后康復訓練的護理措施,患者術后無并發癥發生,我院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滿意度100%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全髖置換;術后并發癥;康復指導

隨著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預期壽命的延長,以及全髖關節置換術在我國的廣泛應用,其術后并發癥日漸增多,術后康復訓練也引起更多的重視。合理的康復訓練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增強機體的抵抗力,預防和減少各種近遠期并發癥的發生。防止髖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攣縮、功能受限,減少住院時間,大大提高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1]。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我科對12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并追蹤隨防,取得了一定的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0例手術患者中,男54例,女66例,左髖68例,右髖52例,年齡60~91歲,平均65.4歲,新鮮股骨頸骨折頭下型86例, 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不愈合34例,120例均有功能障礙, 且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本組均采用國內假體。82例采用骨水泥型固定,30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固定。8例采用混合型固定,住院14~20 d,平均17 d。經系統的康復訓練至出院,出院后定期門診復查和康復訓練。本組術后2周拆線,切口均甲級愈合。2例出現關節周圍粘連致髖關節活動度小,功能受限,4例因患者鍛煉不當致脫位。1例術后1個月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時處理得以康復。5例骨折前活動能力差且有嚴重并發癥,但能耐受手術,出現皮膚壓瘡。術后第5月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估,優(≥90分)68例,良(80~90分)40例,尚可(70~79分)10例,差(

1.2 手術方法 本組手術均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采用改良后外側切口,由同一組醫師負責進行手術,術中證實假體穩定,術后X線攝片顯示假置良好。

2 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

2.1 皮膚壓瘡、肺部、泌尿系感染 本組為老年患者,骨折前常合并有心、腦、腎等方面并發癥,手術耐受力較差,術后臥床時間相對延長,術后早期行功能訓練較困難,而老年男性患者往往又合并有前列腺肥大,止痛泵的應用和導尿管的刺激等影響使留置導尿管的時間延長,易發生皮膚壓瘡、墜積性肺炎及沁尿系感染。預防措施:①術后1周內以平臥為主,經常檢查后凸部位皮膚情況,特別是背部和尾骶部皮膚,做到定時翻身,翻身時避免拖、拉、推的動作;②深呼吸及有效咳嗽;③擴胸運動:患者平臥位,雙上肢握拳相對上舉,然后向兩邊盡量分開,10 min/次,2~3次/d,進行上肢拉伸鍛煉;④對患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男性,給予口服克拉唑嗪2 mg,1次/d,晚上服,并囑多飲水,保證尿量在2 500 ml/d,以對尿路起自凈作用。術后第2天起定時夾閉尿管,即2 h開放1次,訓練膀胱功能,5 d后拔除導尿管。

2.2 切口感染及關節腔內感染 由于手術創面相對較大,剝離較深。且有金屬植入物,易有死腔形成,加上老年人各系統器官功能較差,全身和局部抗感染能力低,易合并切口感染,誘發關節腔感染,造成化膿性髖關節炎,致手術失敗。預防措施:①注意觀察切口敷料包扎是否完好,清潔干燥,如有滲濕,及時更換;②及時排除切口內的滲血、滲液、消滅死腔、減少感染的機會,同時緩解組織張力,利于消腫;③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并指導其適時、合理的康復訓練;④L-S多功能激光照射切口,2次/d,20 min/次,促進滲出液吸收,保持創面干燥,加速水腫消退,抑制細菌生長,控制感染。本組切口均為甲級愈合。

2.3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髖部損傷后重要的并發癥之一,因其可引起下肢深靜脈機能不全致手術失敗,并可引發致命的肺栓塞,應予以高度重視[2,3]。預防措施:①麻醉清醒后,督促患者早期開始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及趾踝關節的主動屈伸活動,并輔以向心性按摩,以消除靜脈血的淤滯;②患肢予以適當抬高,并避免小腿后方的肌肉受壓,以促進下肢靜脈血回流;③遵醫囑適量應用抗凝藥物,預防血栓形成;④加強巡視,注意傾聽患者主訴,觀察患肢皮色、皮溫、淺靜脈充盈情況,有無腫脹、肌肉疼痛及壓痛,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⑤鼓勵患者多飲水,適量補液,改善血液高凝狀態,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忌食辛辣、油膩的飲食,避免高膽固醇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腹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3 康復訓練與指導

本組均按統一訓練計劃,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分別于術后1~3 d開始康復訓練,術后第1、5個月進行臨床療效評價。

第一階段(術后2周內,住院期間)

重點是患肢的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訓練,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增強股四頭肌和繩肌的肌力,改善關節的活動范圍。由護士幫助實施相關的鍛煉項目,包括:①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②踝關節主動背伸背屈運動;③主動臀收縮運動;④被動髕骨推移運動;⑤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抬高

第二階段(術后2周~3個月,即出院指導)

重點在改善患者步態,加強患肢的負重能力,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延長髖關節的使用壽命。此階段主要是指導家屬協助患者進行鍛煉,包括:①側臥位外展運動,運動時兩腿間夾1個枕頭,禁止內收、內旋;②臥位到坐位運動,利用健腿和雙手的力量將患腿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邊;③坐位到站立位點地訓練,扶雙拐站立,患肢不負重;④站位到行走訓練,從腳尖點地至部分負重,再至完全負重,負重力量逐漸遞增,從開始20~30 kg(≤自身體質量的20%)直到完全負重。術后第1個月內建議使用步行器或雙拐,第2個月使用單拐,第3個月可棄拐或用手杖行走;⑤在扶助器下練習下蹲訓練,扶拐上下樓梯行走訓練;⑥借輔助設備完成日常穿脫衣褲、鞋襪等動作,直至功能恢復。此階段以口頭、書面、電話等方式落實并指導其出院前后的康復鍛煉,囑其出院后應堅持鍛煉,并與主治醫師保持聯系,定期來院檢查髖關節的功能,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和運動方式,并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

4 小結

隨著老年人群數量的快速增長,材料、醫療技術和配套設備的成熟與發展,以及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日益普及,手術指征較以前有所放寬[4],由此而帶來的術后并發癥也明顯增加。因此,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已成為影響手術成敗的關鍵之一。在護理上,由患者密切配合,醫護患三者及時交流和溝通,把重點放在背部及尾骶部皮膚、肺部及防止切口與深部感染和髖關節的脫位上。要充分利用床上的提手裝置,鼓勵患者早期進行上肢拉伸鍛煉以增加肺活量,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墜積性肺炎和褥瘡的發生率。在康復訓練方面,提倡術后早期適當的訓練,對促進患肢靜脈回流,減輕腫脹,減少周圍組織粘連,增加周圍肌力群的力量,增強關節穩定性與骨的負重能力,縮短康復時間,提高肢體功能狀態及生活質量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5]。總結康復訓練方法,主要體現在指導患者合理進行肌力訓練,關節活動范圍訓練,負重與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四個方面,其中肌力訓練是該手術后康復中最重要的部分。

參考文獻

1 陳銀波.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現代康復,2001,5(5):12-13.

2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84-543.

3 沈素紅,陳柯,張江濤.髖部損傷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中醫下骨,2004,16(1):7-8.

4 李偉寶,盛璞義,韓士英.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中華骨科雜志,1999,19(3):152.

篇3

【關鍵詞】 康復訓練; 脛骨平臺骨折; 膝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 R68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5-0039-02

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關節內骨折,占全部骨折1%,占老年骨折8%[1],該類患者大多數是由于高能量損傷所致出現系統癥狀,由于骨折劈裂、塌陷,對膝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該類患者致殘率較高,如果不能及時利用合適方法對其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會遺有各類并發癥,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筆者所在科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進行早期系統康復訓練,療效顯著,隨機抽取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1-6月42例患有脛骨平臺骨折病例,進行分組,其中21例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并與同期采用早期康復訓練的21例患者治療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1-6月收治的42例患有脛骨平臺骨折病例,致傷原因:高處墜落5例、摔傷15例、車禍傷18例、重物砸傷4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1例,對照組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齡(33.0±4.2)歲,觀察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齡(30.0±3.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一般臨床治療 兩組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術后臥床休息,常規抗感染止痛,促進骨折愈合等藥物治療。

1.2.2 康復治療 觀察組患者除常規治療外,當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后即行早期康復訓練。術后由康復治療師、護士共同制定康復訓練計劃。(1)心理康復護理:醫務人員對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采用健康教育,個別交談,用語言鼓勵患者,提高患者自信心,樹立戰勝疾病信心。(2)功能鍛煉:術后麻醉清醒后即可進行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及踝泵屈伸鍛煉,術后24 h后可行直腿抬高,病情允許術后48 h后可行CPM鍛煉,循序漸進,其速度與范圍視患者病情及切口情況進行調整,禁止過早負重。術后2周指導患者坐床進行屈伸練習,術后3~4周增強肌力鍛煉為主,同時增加膝關節主動運動,在屈曲最大程度上維持5~10 s,每次屈曲5~10次,每天練習2~3次,力量以膝關節產生輕微酸脹向無明顯疼痛為宜,術后4~6周膝關節屈曲高度按行90°,加以練習后,情況許可,加大活動幅度,但要嚴格保持6~8周患肢不負重,根據X線中關節骨折愈合情況決定負重質量,情況允許,可慢慢指導離床活動,利用輔助器練習軀體轉移。術后3~4個月可使用單拐練習,逐步加大膝關節活動度。(3)理療:術后48 h熱療,紅外線照射,2次/d,30 min/次;超聲波,軟化瘢痕,松解。(4)按摩與被動主動運動:在康復治療師及家屬配合下對患者進行按摩和被動活動。

1.3 療效評價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骨折治療效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9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2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骨折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關節內骨折,嚴重者合并半月板、韌帶腓總神經損傷,故該部位對膝關節完整性、活動度有很大影響。術后正確系統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腫脹,還能預防深靜脈血栓、關節粘連,促進骨骼生長,減少并發癥發生。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是功能恢復的關鍵。康復鍛煉爭取在骨折復位,固定后盡早進行,并貫穿整個骨折愈合過程。術后早期使CPM治療可增加關節營養代謝能力,刺激可使間質細胞分化成關節軟骨,加速關節軟骨與其周圍組織愈合,同時CPM可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硬。膝關節術后采取早期主動運動訓練,能有效促進血液及淋巴回流,從而縮小關節內外肌肉組織粘連和攣縮幾率[2]。骨折術后,應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鍛煉計劃,指導、鼓勵正確完成,定期評價康復成果,鍛煉應循序漸進。根據骨折類型及內固定的情況,嚴格控制下的延遲負重訓練,對防止關節面塌陷重要意義[3]。術后系統地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是取得遠期療效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榮國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9.

[2]方麗.膝部骨折患者術后兩種功能康復方案的比較[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6,14(4):56-57.

篇4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6

【摘 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60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術后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觀察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經早期康復干預后,其術后3 個月、半年、1年的Harris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促進髖關節功能盡快得到恢復,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早期康復護理;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

股骨頸骨折是股骨近端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臨床上多發于老年群體,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方法。[1] 此外,大量臨床資料證實,在THR 術后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手術成功率,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2]。本次研究中,筆者就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老年股骨頸骨折行THR 術后中的應用價值展開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自2012 年1 月到2014 年1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行THR 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男29 例,女31 例;年齡60 ~ 75 歲,平均(65.5±4.3)歲;骨折原因:外傷所致51 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所致7 例,其他原因2 例。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骨折原因等一般臨床資料上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行THR 術后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即:①心理護理,本次研究的對象較為特殊(老年群體),患者在術后多因疼痛等不適感而易對早期功能康復訓練產生排斥心理,此時,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者解釋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勵患者自主參加到早期功能康復訓練中;②護理,囑咐患者在術后行平臥位,根據患者要求可將床頭適當調高(不得超過30°)。同時,為防止術后壓瘡的產生,護理人員應定時幫助患者做翻身動作;③早期功能康復訓練護理,根據患者病情,可在術后1 d 為患者按摩下肢肌肉,避免發生肌肉萎縮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2d,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做抬臀、踝關節屈伸、被動關節活動等動作訓練,待患者可以進行主動肌力訓練后,逐步指導患者抬高患肢及坐位訓練。術后2 周,指導患者做站立練習,訓練步驟由無負重站立到負重站立,并幫助患者逐漸恢復生活自理能力[3];

1.3 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遠期(術后3 個月、術后半年、術后1 年)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Harris 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經早期康復干預后,其術后3 個月、半年、1 年的Harris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術后立即給予優質的心理干預和護理,術后1d即接受患肢按摩,術后2d 即逐步進行簡單的關節活動練習及站立和行走訓練。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經早期康復干預后,其術后3 個月、半年、1 年的Harris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THR 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平均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因此,在THR 術后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髖關節功能盡快得到恢復,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亞. 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股骨頸骨折行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 當代醫藥論叢,2014,12(2):251-252.

篇5

【關鍵詞】 老年; 股骨頸骨折; 全髖關節置換術; 術后早期康復護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4.05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4-0097-02

從臨床實踐來看,股骨頸骨折是臨床上一類比較常見的以老年人為主要患病人群的骨折類型,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老年人口比重的急劇上升,近幾年來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也呈明顯的逐年遞增趨勢;另一方面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看,全髖關節置換術被認為是當前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最有效方法,并且治療效果顯著;此外,從過往的臨床實踐經驗分析得出,患者在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在各方面情況允許的條件下,盡早進行術后康復能夠將治療效果最大化,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次研究就將以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為研究對象,通過臨床對比的方式探討其作用于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有效性,現將整個研究過程整理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到筆者所在醫院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32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32例患者包括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齡(66.4±2.2)歲,所有入選研究的對象在受傷前均具備正常的基本生活能力并排除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及精神障礙患者[1];通過隨機性抽簽分組的方式將32例患者分為觀察組(n=16)和對照組(n=16),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分組對比研究的基本要求。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整個治療及康復過程中均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加入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具體方法為:(1)心理康復護理,從臨床實踐來看,老年患者由于各方面身體機能的下降,再受到股骨頸骨折的影響,生活質量受到了明顯的影響,再加上治療后對于治療效果的擔憂等因素的影響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心理情緒,這也會給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康復效果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針對這種情況,在手術后護理人員就要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并多給予患者安慰和鼓勵,并簡要向患者介紹術后康復的重要性以讓患者能夠更好的認同,提高治療依從性;再者可通過治療成功案例講解的方式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2)護理,在患者手術后,護理人員應將患者的調整至常規平臥位,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及個人習慣將床頭予以相應的調整,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般調高的幅度不得>30°[2];另外,為了防止壓瘡的發生,護理人員還要定期對患者進行翻身操作;(3)早期功能訓練,手術后完成后1 d可對患者的下肢肌肉進行相應的按摩,以改善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環,進而有效的避免肌肉萎縮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2~3 d后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肌張力訓練,并鼓勵患者進行踝關節屈伸、抬臀及被動關節活動等強度較低的被動康復鍛煉;隨著康復進程的推進及患者身體狀態的好轉,可適當的指Щ頰囈行患肢抬高的訓練,并逐漸由平臥位訓練調整至坐位訓練;手術完成后2~3周,在患者各方面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可指導患者進行無負重站立訓練,并隨著康復進程的推進逐步將無負重站立調整為負重站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盲目冒進,必須嚴格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以免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此外,如果在康復過程中患者出現了感染的情況,則應根據醫囑指導其使用相應的抗生素治療;其次,康復過程中患者的飲食必須嚴格遵循高鈣、高蛋白的原則[3];最后在患者康復后,告知患者復查的具體時間。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根據患者的疼痛、活動度、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四個維度對患者進行評分,總分為100分;治療效果劃分如下:(1)差,四項綜合評分85分。另采用Harris評分標準[4],對患者干預后不同時間段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應用SPSS 19.0軟件對整體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評分結果提示為優12例、良3例、差1例,治療優良率為93.75%(15/16);對照組評分結果提示為優9例、良4例、差3例,治療優良率為81.25%(13/16),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占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7.1429,P=0.0075)。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Harris評分比較

隨訪結果提示,在手術完成后的3個月、6個月及1年三個時間段觀察組Harri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從臨床實踐資料的總結來看,近幾年來隨著老齡化進程的推進,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逐年遞增,再加上該類患者大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及其他慢性疾病,如果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患者的正常生活將受到極大的影響;就目前的醫療衛生水平來看,外科手術是治療股骨頸骨折最有效的方法,全髖關節置換就是當下臨床上使用率最高的治療術式,雖然臨床效果顯著,但據已有的科學資料來看,患者如果在手術過后長時間制動則有可能出現各類嚴重的并發癥[5],進而影響其功能恢復;早期康復護理則是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6],還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本次研究中筆者對觀察組的16例患者使用了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即在手術完成后的不同時間段,予以相應的指導,從心理干預到運動康復指導及飲食干預,保證了護理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值得提到的一點是,關于在哪個時間段采取何種康復指導,并沒有一個嚴格的限定,也就是說康復護理必須嚴格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可盲目冒進,這樣不僅能夠保證康復護理的效果,還能保障患者的安全。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優良率及不同時間段Harris評分比較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老年股骨頸患者有針對性的使用術后早期康復護理,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功能,方法值得借鑒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吳靜.術后早期康復鍛煉處方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4):100-103.

[2]王筱.研究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運用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30):234-235.

[3]馬文婭.如何預防老年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腦梗死的護理方法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83):213-214.

[4]周亞.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股骨頸骨折行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2):251-252.

[5]甘春旭.老年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腦梗死的護理方法及效果研究[J].吉林醫學,2015,36(7):1462-1463.

[6]金靜麗.早期康復護理對股骨頸骨折全髖置換術后的應用效果[J]. 中國鄉村醫藥,2012,19(16):175-176.

篇6

[關鍵詞]連續性綜合護理;老年髖部骨折;Harris評分;Barthel指數;老年抑郁量表評分

[中圖分類號] R68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2(a)-0194-03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comprehensive nursing and routine nurs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Methods Altogether 58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June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n=29) were given with routine nursing nursing,while observation group (n=29) was given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The Harris hip score,Barthel index,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 score and other indicators after discharge, 1 month after discharge and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 Harris hip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61.1±8.3) and (78.4±9.8) poi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53.2±7.5) and (64.4±8.6) points] (P

[Key words]Continuous comprehensive nursing nursing;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Harris score;Barthel index;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core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進展,老年髖關節骨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老年髖部骨折術后1年的死亡率增加至36%[1],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目前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因老年患者機體各臟器功能下降、長期臥床、其他合并疾病多見等,導致術后并發癥多,引起死亡率增高[2]。有研究報道[3],老年髖部骨折術后連續性的系統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目前醫院中對于術后在院期間的患者雖給予相應護理措施,但沒有系統的護理指導,出院后的患者沒有接受繼續的o理指導,影響患者術后功能恢復[4]。本研究以本院老年髖骨骨折術患者為例,評價連續性綜合護理對于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58例髖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9例,男9例,女20例;年齡60~75歲,平均(68.6±9.7)歲;股骨轉子間骨折17例,股骨頸骨折12例。對照組29例,男10例,女19例;年齡60~76歲,平均(68.9±10.2)歲;股骨轉子間骨折16例,股骨頸骨折1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明確髖部骨折且需手術治療者;②服從醫護人員的指導和訓練者;③年齡在60歲及以上者。排除標準:①骨腫瘤、骨結核等病理性骨折者;②有下肢或髖部手術史;③意識、精神、認知障礙,不能配合醫護人員治療者;④出院后接受康復機構等非本院醫護人員指導者。

1.3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骨科護理,主要為入院時、術前、術后、出院前教育等護理。觀察組予以連續性綜合護理,由康復專家、護理人員和患者共同制訂護理方案,貫穿整個康復過程,具體內容如下。①入院時:講解髖部骨折術后護理相關知識,加強患者對術后功能鍛煉的認識、提升患者信心并取得配合。②術后:第1天,囑患者取半臥位,在醫護人員幫助下床上被動鍛煉股四頭肌和下肢各關節;第2天,增加臀部大肌群輔助鍛煉;第3天,除繼續股四頭肌、臀部肌群鍛煉外,嘗試進行主動的下肢各關節屈伸運動;第4天,改為坐位姿勢1 h,休息30 min后再改為坐位,至少3次,繼續之前的鍛煉;第5~7天,可沿床邊坐下,進行抬腿鍛煉,并活動下肢關節,逐漸增加坐位時間;第2~3周,可從在床邊扶床行走逐漸過渡到拄拐行走;第3~4周,增加輔助行走時間,訓練日常生活的能力;第5~8周,進行全負重行走、上下樓梯鍛煉,加強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③出院前: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加強術后康復的理念,制定嚴格的院外功能鍛煉方案,并囑患者家屬輔助患者完成院外功能鍛煉。④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或家庭訪視,了解患者的依從性,并進一步指導康復訓練,關注患者遇到的問題,由康復專家組內討論解決;做好電話咨詢,及時答疑解惑。⑤心理干預貫穿整個康復過程:加強患者對術后康復鍛煉的重要性的認識;介紹成功康復案例,及時鼓勵患者,提高康復的信心;及時了解患者在康復鍛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情感支持,及時溝通,緩解患者不良情緒;督促患者家屬監督、幫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1.4觀察指標

收集并比較兩組患者在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3個月的Harris評分[5]、Barthel指數[6]、GDS評分等指標[7]。

1.5評價標準

Harris評分從4個方面進行評價:行走能力(33分),關節功能恢復(18分),患肢疼痛(44分),關節活動能力(5分),總分100分。Barthel指數從進食、穿衣、上下樓梯、如廁、大便、排尿、洗澡、平底行走、修飾、床椅轉移等10個方面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強。采用GDS評分評價患者心理狀況,包含30個核心條目,以“是”或“否”回答,總分30分,21分及以上為中重度抑郁,11~20分為輕度抑郁,11分以下為正常。

1.6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1 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Harris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出院時的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1、3個月的Harri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Barthel指數的比較

兩組患者出院時的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W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1、3個月的Barthel指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GDS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的G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3個月的G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在我國北方50歲以上人群中,髖部骨折發生率達75/10萬人[8],已成為威脅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患者條件允許,原則上應積極進行手術治療,術后早期下床、進行功能鍛煉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9]。康復鍛煉是影響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現今醫護人員對于患者的術后康復指導尚不夠全面,患者在院期間尚能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康復鍛煉,但出院后的康復鍛煉嚴重缺乏。

有研究表明[10],連續性的綜合護理能夠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的抑郁狀況和生活質量。本研究比較了連續性綜合護理和常規護理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及心理狀況的影響,結果表明觀察組出院后1、3個月的Harris評分、Barthel指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出院后3個月G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連續性綜合護理能夠改善老年髖關節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效果及術后生活質量,與葉海波等[11]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連續性綜合護理著重加強術后康復鍛煉,早期加強股四頭肌、髂腰肌等肌肉等長收縮,并進行下肢各關節的被動屈伸練習,接著循序漸進進行臀大肌等肌群等張收縮,并進行從無負重行走過渡到完全負重行走,逐步恢復獨立運動能力,在此過程中加強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提高生活質量[12-13]。情感干預貫穿整個康復鍛煉過程,醫護人員及家屬給予患者情感支持、人際支持、鼓勵及監督,提高患者自信心。連續性綜合護理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出院后康復計劃的進行,首先,醫護人員對出院的患者制訂詳細的康復計劃,指導患者院外康復鍛煉,并進行家庭、電話隨訪,關注并解決患者在康復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為患者答疑解惑,鼓勵并安慰患者;加強患者康復訓練的意識,提高院外康復鍛煉的自主性,并樹立信心,及時與醫護人員溝通;患者家屬應給患者創建良好的康復緩解,鼓勵并引導患者進行積極的康復鍛煉,監督患者每日康復計劃的實施[14-15]。總之,連續性綜合護理貫穿整個康復過程,需要醫護人員、患者自身及其家屬的共同參與,指導、鼓勵并監督患者康復計劃的進行。

綜上所述,連續性綜合護理能顯著改善老年髖關節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Antapur P,Mahomed N,Gandhi R.Fractures in the elderly:when is hip replacement a necessity?[J].Clin Interv Aging,2011,6(1):1-7.

[2]李佳,李建有.持續性護理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4):147-150.

[3]任立娟.連續護理模式對老年髖部骨折術后患者的綜合干預效果研究[J].當代醫學,2016,22(6):127-128.

[4]吳炳蓮,胡世梅,柳盧君.持續性護理促進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J].護理雜志,2014, 31(22):5-8.

[5]楊希寶,黃立成,雷中華,等.兩種不同方法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1):34-36.

[6]劉素珍,鄭琪,楊雁峰,等.Barthel指數評分護理分級對于中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實際護理內容、人力資源調配的分析[J].世界中醫藥,2016,13(23):884-885.

[7]劉劍濤,賴蔭光,張星,等.老年抑郁人群認知功能狀況調查[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5):29-32.

[8]胡幼君,譚穎微.持續性護理干預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6):111-114.

[9]何莉.老年髖關節骨折術后的康復護理[J].臨床醫學工程,2015,22(10):1373-1374.

[10]蔡真理.C合性護理干預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髖關節功能和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5):73-75.

[11]葉海波,劉雙玉,劉莎,等.連續性綜合護理對改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功能恢復效果研究[J].河北醫藥,2016,38(8):1278-1280.

[12]張洪蘭.綜合護理干預在老年股骨頸骨折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156-157,160.

[13]范鈺,荀淑英,徐玫玫,等.綜合護理在髖部骨折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18):2630-2632.

[14]劉瑩,張世謙.連續舒適護理對老年髖部骨折術后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8):158-161.

篇7

[關鍵詞] 功能訓練;健康教育;膝關節周圍骨折;膝關節僵硬

[中圖分類號] R49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7-007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arly functional training guidance prevention of knee stiffness after fractures around the knee. Methods Choose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2 in our hospital around knee fracture surgery 132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6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ar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 early stage used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f the knee (CPM) machine auxiliary functional exercise. Results Earl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knee ROM (P

[Key words] Functional training; Health education; Fractures around the knee; Knee stiffness

膝關節周圍骨折累及或未累及膝關節均可能造成膝關節軟組織腫脹、充血,傳統康復過程需要長時間關節制動,從而極易造成膝關節肌腱、韌帶、關節腔功能的退化,發生膝關節僵硬,造成關節運動功能障礙,膝關節屈曲小于90°[1],不僅不利于骨折部位功能重建,更降低肢體負重、運動的康復效果,給患者造成額外的損害。研究認為在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早期進行適度輔助運動并不會影響骨折愈合效果,并可改善術后膝關節僵硬的狀態[2,3]。本研究應用早期功能訓練指導對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進行康復干預,評價早期功能訓練對預防膝關節僵硬的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2年1~12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納入標準:年齡≥18歲,經影像學診斷為髕骨、脛骨、股骨骨折,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排除標準:膝關節置換術,合并嚴重多發傷,合并嚴重心、腦、肺、肝、腎疾病及惡性腫瘤,既往膝關節骨關節病史或長期臥床,先天骨骼畸形,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障礙患者。入選132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6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功能訓練指導

對照組術后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重新制定康復訓練指導計劃,術后早期開始進行膝關節活動干預訓練,針對術后及訓練疼痛、心理狀態進行相應干預。

1.2.1早期功能訓練指導 術后第1天,做患側踝關節屈、伸、旋轉運動,各(30~50)次/d,防治肢體末端關節僵硬,促進血液循環;股四頭肌、腓腸肌等長收縮,保持膝關節制動,分別收縮股四頭肌、腓腸肌停頓5s后放松,反復收縮,各(30~50)次/d,改善肢體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防治肌肉萎縮,增加膝關節周圍肌群力量。術后第2~3天,持續以上運動,增加直腿抬高訓練,采用輔助持續膝關節被動運動(CPM)機,輔助進行膝關節運動鍛煉,患者取平臥位固定患肢于CPM機上,由10°逐漸增加,活動范圍設定為30°以內,每次30min,每天2次。術后第4~7天,踝關節活動增加至各(80~100)次/d,分早晚2次完成,肌肉等長收縮各(60~100)次/d,分早晚2次完成,可在床邊坐起懸吊小腿,進行主動屈膝、伸膝運動,CPM機活動范圍增加至60°以內,每次50min,每天2次。術后第2周,CPM機活動范圍可增加至90°,每次30 min,每天2次。術后第3周增加床上踩單車運動,對雙側肢體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均進行適當的活動,每次15~20 min,每天2次,CPM機輔助訓練時間增加至1 h。CPM機輔助訓練以患者感到輕微疼痛、可耐受為度;術后第4周開始拄拐下床,逐漸增加負重訓練,按體重的1/4、2/4、3/4增加至全體重負荷。術后第6周可進行上下階梯訓練[4-6]。

1.2.2疼痛及心理干預 由于早期開始進行膝關節功能訓練,伴隨出現的疼痛感受及由此刺激產生的心理應激將是影響訓練依從性的關鍵因素,因此,針對早期功能訓練將施行一套有針對性的疼痛及心理干預措施。術前對患者進行術后功能鍛煉相關知識宣教,使患者更好地接受術后早期訓練,術后第1天,進行積極的疼痛干預,采用VAS疼痛評分標準[7],由患者根據自身疼痛感受選擇0~10代表疼痛程度,得分越高自感疼痛程度越高,≤3分者尚能耐受,則以注意力轉移為主緩解疼痛,≥4分者可給予止痛藥緩解疼痛改善睡眠,同時給予心理壓力疏導,讓患者對術后疼痛及止痛藥物應用的必要性有正確認知;開始CPM機輔助活動及其他康復訓練時,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及自訴疼痛程度,及時調整訓練強度,并對由于懼怕疼痛導致的抵抗情緒進行安慰,讓患者了解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鼓勵患者在輕度可耐受疼痛范圍內接受功能訓練,指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與支持,采用表揚、獎勵的形式緩解患者心理壓力。

1.3評價標準

術后2、4、6、8周評價伸膝關節和屈膝關節活動度(ROM),隨訪12個月,術后3、6、12個月進行膝關節功能 Lysholm 評分(Lysholm knee score scale,LKSS)[8]、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9]評定。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P

2結果

2.1術后2、4、6、8周膝關節活動度

術后康復早期實驗組和對照組膝關節ROM均有明顯的增加(P

3討論

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膝關節僵硬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局部充血、出血、軟組織挫傷造成組織間粘連、瘢痕造成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纖維化、攣縮,長期的制動將加劇組織改變的累積作用,造成開始活動初期出現明顯的關節活動度減小[10]。股骨、脛骨、髕骨等相關骨骼創傷均可能引起術后膝關節僵硬,對患者治療和康復的信心都是一種打擊,因此預防術后膝關節僵硬成為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臨床康復的重要內容。傳統的術后護理以保守康復指導為主,更重視為骨骼愈合創造條件,而忽略對相關重要關節功能的鍛煉,無法有效預防膝關節功能障礙發生。研究顯示,術后第2天開始進行低強度有限度的膝關節屈伸運動利于促進膝部血液循環,加速腫脹和充血的消除,避免周圍軟組織的粘連,減輕瘢痕形成[11]。

本研究采用CPM機在術后早期即術后第2天進行膝關節功能訓練,由于屬于較早期的康復,患者心理接受程度相對較低,在術前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則能有助打消患者的疑慮,更好地配合早期康復訓練。CPM機在預先設定的角度、速度等參數下自動完成對患者肢體的非負重勻速屈伸,患肢固定穩固后并不會造成骨折部位的額外應力負擔,隨著活動角度的逐漸增加,膝關節接受循序漸進的承受運動負荷,避免使其周圍組織及關節囊功能退化,加速血流還有利于骨折部位的血供和骨骼修復[12];自動化的輔助運動避免了人為輔助的誤差和不穩定性,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過程中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反應,活動以患者可耐受的輕度疼痛為宜,確保適度的運動和對患者保護[13]。CPM機早期輔助膝關節運動和周圍肌群的舒縮運動,對患側肢體的肌力、骨骼重建所需血供、骨骼重建強度及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均有重要的意義[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由于術后早期進行膝關節活動,實驗組術后第2、4、6、8周膝關節ROM均明顯大于對照組,術后第4周膝關節ROM已達到(92.65±8.23)°,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基本的膝關節屈伸范圍,可見早期功能訓練效果較傳統康復效果顯著。CPM機術后早期訓練活動范圍應從≤10°的范圍開始進行,在患者耐受情況下每次增加5°~10°,勻速緩慢進行,術后1周可增加至60°,第2周可增加至90°,逐漸擴大幅度、速度和時間,隨時注意患者反應,避免過度運動傷害。

早期功能訓練可能會增加患者心理負擔,其中疼痛是造成心理負擔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早期功能訓練同時應關注疼痛的管理和心理負擔的疏導。本研究將疼痛管理作為主要的突破口,通過健康教育讓患者充分了解疼痛管理對術后康復的意義,采用VAS疼痛評分標準積極地了解患者疼痛程度,根據具體的疼痛程度選擇有針對性的干預方式,對于輕度疼痛患者可不予藥物干預,而以心理疏導和轉移注意力為主,但對有明顯疼痛的患者則可給予止痛藥物緩解疼痛,減輕應激刺激造成的不良心理狀態,促進患者配合術后各項醫療措施及康復訓練[16]。經過早期功能訓練、疼痛和心理干預的配合,患者膝關節功能保持較好活動性,并逐漸改善恢復正常活動范圍,避免了關節僵硬對后期下肢功能康復的影響。本研究顯示,遠期效果評價中,術后3、6、12個月實驗組LK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在此基礎上下肢站立、行走的穩定性提高,干預組術后BBS評分亦明顯高于對照組,遠期下肢功能康復效果較對照組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早期功能訓練指導能有效恢復膝關節周圍骨折后膝關節的活動度,預防膝關節僵硬,有利于膝關節功能及下肢運動功能康復。

[參考文獻]

[1] 李興華,唐杰,周緒琴. 骨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對預防患者膝關節僵硬康復訓練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7):803-805.

[2] 楊治濤,葛廣勇.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對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5):1658-1659.

[3] 李楊,蔡宏,張克. 膝關節置換術前患者及家屬關注問題調查[J]. 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3,23(8):425-430.

[4] 梁遠. 膝關節纖維化治療的研究進展[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13):1313-1316.

[5] 解東風,李奎,李鑫,等. 本體感覺訓練在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所致關節僵硬患者康復治療中的作用[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10):945-947.

[6] 馮賓,翁習生,林進,等. 固定平臺全膝關節置換術后10年以上臨床隨訪研究[J]. 中華骨科雜志,2013,33(5):487-494.

[7] 盧啟貴,王平,黃東紅,等. 關節鏡下同種異體半腱肌肌腱移植治療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J]. 中醫正骨,2013,25(9):36-38.

[8] 盧啟貴,王平,黃東紅,等. 關節鏡下松解術聯合推拿手法治療膝關節韌帶重建術后膝關節僵硬[J]. 中醫正骨,2013,25(9):45-46,48.

[9] 黃苑芬,韓穎,張志娟. 持續被動運動在預防截癱患者下肢廢用綜合征中的作用[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11):2150-2152.

[10] 馮桂敏. 早期康復鍛煉在骨科膝關節僵硬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效果[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1):2597-2599.

[11] 黃淑明,蘭樹華,鄭榮宗. 股骨遠端骨折術后伸直性膝關節僵硬的治療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7):644-646.

[12] 王官林,邵松濤,周永福. 手法推拿配合中藥外洗及CPM機防治下肢骨折后膝關節僵硬臨床研究[J]. 中醫學報,2013,28(1):148-149.

[13] 江麗嬌,熊潔,張晶晶. 下肢創傷骨折術后預防膝關節僵硬的功能訓練[J]. 現代臨床護理,2012,11(5):43-45.

[14] 李衛平,王江林,徐莉莉. 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輔助CPM治療對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 海南醫學,2013,24(6):812-814.

[15] 李艷容. 延伸指導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13,19(4):73-74.

篇8

關鍵詞: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椎體后凸成形術;持續護理干預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Effect of Kyphoplasty Function of Patients Recovery

YU Can-juan

(Ningxiang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ingxiang 410600,Hu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patients.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ho were suffered from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Routine care was implemented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including Rehabilitation experts guidance,regular home visits,daily telephone consul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persuasion and so on,FIM index rating scale was evaluated at admission,three days after surgery,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after discharge.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operated with no complications,FIM Index in the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Percutaneous kyphoplasty;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隨之而來骨質疏松癥患者明顯增多,因骨質疏松導致脊柱壓縮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患者也逐年增加[1]。傳統治療方法以臥床休息為主,臥床時間長,并發癥多,近年來在脊柱外科領域,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成為治療OVCF的新方向,通過該技術可部分恢復椎體高度,從而糾正后凸畸形,減輕骨折所致疼痛,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見效快,并發癥少等優點[2]。PKP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明顯,但生活獨立能力的恢復因人而異,本研究通過分組采取不同護理措施的方法,探討持續性護理干預對 OVCF患者 PKP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老年椎體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患者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齡51~72歲,平均65歲;病史 6個月以內40例,>6個月20例;所有患者均無脊髓或神經壓迫癥狀;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入院時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持續護理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回訪3個月以上。

1.2方法 患者均采用PKP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由同一手術小組操作完成。術中患者取俯臥位,胸部及髂前上棘下加墊使腹部懸空,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及個人意愿選擇麻醉方式,在C臂機透視定位下經椎弓根進針操作[3]。

1.3護理計劃

1.3.1對照組 術前予以充分的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康復信心,使其以良好心態積極配合手術;術后常規護理,介紹康復鍛煉和飲食配合在功能恢復過程中的重要性;患者術后返回病房應絕對臥硬板床12h,術后2h患者可進食,6 h后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及抗阻力伸膝運動,以提高股四頭肌力量,防止神經根粘連,并加強深呼吸;術后 12 h內嚴密監測和記錄生命體征、觀察手術創口情況、雙下肢肌力肌張力及運動與感覺情況;觀察患者有無呼吸異常,如呼吸困難、發紺等情況;術后 24h指導患者采用五點支撐法循序漸進的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出院時派發預防骨質疏松宣傳冊;囑患者適當參加戶外活動,堅持長期服用維生素D及補鈣藥物;戒煙酒,忌辛辣油膩食物;指導患者糾正生活中不良的坐立及勞動姿勢;術后1個月和3個月到醫院復查[4-7]。

1.3.2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專家指導康復鍛煉、定期家庭探視、每日電話指導、心理疏導等持續護理干預。

1.3.2.1專家指導康復鍛煉 術后24h內,由康復專家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制定完善的功能鍛煉方案,研究者嚴格執行并監督患者實施。指導患者獨立完成洗漱及進食的活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進一步指導患者加強四肢及腰背部肌力訓練,逐步下床活動;出院時與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宣教工作,督促其配合完成后期康復鍛煉計劃。

1.3.2.2定期家庭探視 患者出院后研究者組織每周一次家庭探視,了解患者康復鍛煉進度,糾正鍛煉中存在的誤區,指導患者正確的進行鍛煉,督促其家屬監督患者完成康復計劃。

1.3.2.3每日電話指導 每日通過電話監督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及時了解患者康復鍛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由研究者予以逐個解答。

1.3.2.4心理疏導 有些患者由于經濟、家庭或者骨折后自身心理創傷原因,對自身康復信心不足、對康復后生活存在疑慮,研究者在家庭探視和電話指導過程中著重解釋相關知識,并邀請心理專家向患者提供心理輔導,消除患者疑慮,增強信心。

1.4效果評價 療效評價使用功能獨立性量表FIM來評定患者的生活獨立能力。FIM評分標準:根據患者的生活獨立能力程度,評定包括自理、括約肌控制、轉移、行進、交流和社會認知在內的7個方面,各方面下每小項評分1~7分,總分數126分為完全獨立,總分數

1.5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6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疼痛均有顯著改善,均未發生并發癥。干預組入院時和術后3dFIM指數評分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出院后 1個月和出院后3個月FIM指數評分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給患者帶來了身體上的痛苦,同時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PKP手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是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它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見效快,并發癥少等優點。然而術后日常康復鍛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由于術后患者及其家屬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欠缺,以及患者術后害怕再次發生骨折的心理,在生活中常常未系統而長期的進行康復訓練,最終影響患者的生活獨立能力。筆者通過實施持續性護理干預,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結合康復專家指導、定期家庭訪視、每日電話咨詢及心理疏導等護理干預方式,增強患者信心,督促患者進行系統訓練,恢復生活獨立能力。研究結果顯示:對于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實行PKP術后3個月內,采取持續護理干預后,干預組患者在出院后 1個月和出院后3個月FIM指數評分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李寧華,區品中,朱漢民,等.中國部分地區中老年人群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1,21(5):275-278.

[2]Gaffin SR,Yuan HA,Reiley MA.New technologic in spine:kyphoplasty and verteb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ful osteopomtic compression fracture [J].Spine,2001,26:1511-1515.

[3] 滕皋軍.經皮椎體成形術[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91-202.

[4]高鵬,李月霞,王志,等.康復治療在椎體成型術和后凸成形術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1,9(19):140-141.

[5]趙莉,趙金彩,馬惠敏,等.PVP和PKP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療效觀察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下半月刊(外科護理),2010,16(6).1-3.

篇9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之一,隨著人口老年化、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其發生率呈明顯增高趨勢[1],是導致老年人行動障礙、明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臨床上對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多傾向于手術治療,術后康復功能鍛煉對恢復髖關節功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2009年9月~2013年12月我院采用持續性護理模式,指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康復功能鍛煉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9月~2013年12月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92例,年齡≥60歲。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7例和對照組45例。觀察組男20例,女27例,年齡60~89歲,平均(72.8±9.2)歲;受傷原因:自己跌倒34例,他人撞倒7例,車禍6例;手術方式:內固定8例,全髖置換15例,半髖置換24例;合并有糖尿病5例,合并有高血壓7例。對照組男18例,女27例,年齡60~87歲,平均(71.9±8.8)歲;受傷原因:自己跌倒29例,他人撞倒9例,車禍7例;手術方式:內同定7例,全髖置換15例,半髖置換23例;合并有糖尿病6例,合并有高血壓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受傷原因、手術方式、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骨科常規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常規健康教育,出院后進行門診隨訪。觀察組采用指導患者術后康復功能鍛煉為中心的持續性護理方案。具體措施如下:①在患者入院后進行宣教,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向患者講述功能鍛煉的目的和方法,針對患者病情制定個體化的功能鍛煉方案,增強患者的信心。②術后根據患者具體臨床情況,在無痛的狀況下進行循序漸進、主動功能鍛煉和被動功能鍛煉相結合的功能鍛煉。指導患者術后盡早進行功能訓練,早期主要是進行股四頭肌、臀大肌、髂腰肌等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后期主要是進行髖外展、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等肌肉的等張收縮訓練以及關節活動范圍訓練,并逐步進行負重與行走訓練。③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并結合醫生的意見開出功能鍛煉護囑單,將鍛煉方法具體化,鍛煉量量化,住院期間護士每日督促并評價患者功能鍛煉護囑單執行情況及鍛煉后的反應,以便及時調整鍛煉方法及鍛煉量。④出院時除發放髖關節術后的出院指導,還要給患者詳細制定出院后的鍛煉計劃,指導患者每日的鍛煉方法及鍛煉量,并請家屬督促執行情況。⑤對患者定期進行隨訪,每周護士上門回訪1次,術后1個月后每周電話回訪1次,1w上門回訪1次,3個月后2w電話回訪1次,每月上門回訪1次至術后6個月。指導并評價患者及家屬遵醫囑進行康復訓練的情況,解答并指導患者在康復訓練中遇到的問題。

1.3 觀察指標 術后6個月對患者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采用Harris髖關節評分法:包括疼痛程度44分、步態11分、功能(走樓梯4分、使用交通工具1分、坐5分、穿鞋襪4分,共14分)、行走輔助器11分、行走距離11分、是否有畸形4分和活動度5分,共100分,分為優90~100 分,良80~89 分,可70~79分,差70分以下。優良率=(優+良)/觀察人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Harris髖關節評分結果比較見表l。

3討論

老年人骨質疏松、骨小梁萎縮,輕微間接外力作用即可造成股骨頸骨折。如果跌倒時大粗隆部先著地,直接暴力作用在大粗隆部,也可導致老年股骨頸骨折[2]。目前臨床上對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多傾向于手術治療。由于老年人體質弱,創傷及手術臥床給患者帶來許多不良影響,而且由于股骨頸的解剖特點,供血相對不足,骨折愈合緩慢,術后長時間臥床及制動,易發生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強直、韌帶攣縮等并發癥[3]。為恢復下肢肌力,有效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術后以康復功能鍛煉為中心的持續性護理指導顯得尤為重要。而老年人記憶力下降,學習新事物的能力降低,喜歡根據老經驗辦事。在臨床中常有一部分老年人因害怕疼痛,擔心切口裂開,擔心再次跌倒,不配合鍛煉;還有一部分老人則很要強,超負荷鍛煉。針對上述情況及老年人的特點,通過功能鍛煉護囑單,將鍛煉方法具體化,鍛煉量量化,運用多種健康教育形式對患者進行持續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幫助老年患者正確應對術后康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困難,促進血腫和滲出物吸收,防止關節粘連僵直,恢復正常的關節活動,預防肌肉萎縮,強化肌肉力量,預防和減少各類并發癥,盡快恢復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4]。

在本研究中,在患者入院后即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針對患者病情制定個體化的功能鍛煉方案,通過功能鍛煉護囑單使患者及家屬了解鍛煉的重要性與方法。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循序漸進、主動功能鍛煉和被動功能鍛煉相結合的康復功能鍛煉。并在患者出院后實施定期隨訪、指導的持續性護理方法,了解并評價患者的康復情況,解答患者康復鍛煉中遇到的問題,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指導。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66.7%,觀察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7.2%,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增高(P

篇10

1資料與方法

1.1評估方法應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價腰背部功能狀況,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術后抑郁水平,以及視覺模擬疼痛評分表(VAS)評價患者術后胸腰背部疼痛情況。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SPSS,美國)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過程順利。82例患者術后均隨訪3個月,X線片示內固定位置良好,無松動。兩組均無斷棒、斷釘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隨訪時,實驗組的Os-westry功能障礙評分為14.96±3.3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26±5.21(P<0.05);實驗組的SDS評分為42.24±3.5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7.17±3.38(P<0.05);實驗組的胸腰背痛VAS評分為1.18±0.7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51±1.75(P<0.05),詳見表1。術后3個月隨訪時Oswestry各維度評分比較發現,實驗組在疼痛、生活自理、走路、坐、站、睡眠和社會生活方面得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胸腰椎椎弓根釘技術治療胸腰椎骨折日趨成熟,但手術仍導致較多的軟組織損傷,即“骨折病”,同時骨折后路固定融合節段也較長[1],所以,對胸腰椎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的康復護理有其特殊要求。據報道,有高達20%~30%的胸腰椎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后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腰痛[2],嚴重影響患者的功能恢復及日常活動能力,而術后患者早期康復缺乏嚴格、有效的指導是其重要原因[3]。國內研究[4]發現,術后胸腰椎伸、屈肌群是影響胸腰椎穩定的主要因素,胸腰背肌肌力與手術預后呈正相關。患者術后因缺乏相關知識,常忽視胸腰椎術后的康復鍛煉,導致胸腰背肌肌蛋白合成的減少,椎旁肌肌力恢復障礙,從而影響患者的總的臨床效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