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重點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1: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年級生物重點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八年級生物重點知識

篇1

第一階段:

先有劉xx老師執教復習示范課,被子植物的一生,學案導學,整節課分為四環節,第一環節學生依托學案,回顧基礎知識,第二環節,教師精講點撥,整合這一單元知識形成知識網絡,第三環節,典型題例分析,結合往年中考題,分析考察的知識點和方式,指導學生針對性解答。第四環節,訓練。

第二節課是十中的劉xx老師的執教的示范課,生物和生物圈,教學流程和劉xx老師大同小異,注重學案的設計,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訓練,注重學為主體,注重重點知識重點復習。

第二階段姜老師安排了白沙埠的一位老師做了發言,發言老師分析了近5年中考考察的內容,并得出了以下結論:

1、著重于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的考察

2、注重對學生實驗、演示實驗、探究實驗的考察

3、聯系生活、聯系社會熱點問題的考察

4、突出對生物的圖形、圖表的識別和解讀能力的考察

5、體現試題的選拔功能

發言老師并對復習過程提出以下建議

1、重視基礎知識,掌握基礎知識,課本是基礎

2、正確處理課本和課外輔導材料的關系,適當練習

3、要重視課本插圖

4、重視實驗,不僅要會操作,還要求學生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姜老師對本學期八年級結業性考試出題做重要指示:

1、考試意圖:

(1)要重視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考核,(2)注重實驗的基本方法、技能的科學分析和探究,(3)重視核心概念的考察,(4)對生物圖形、圖表的分析能力的考察

2、本次結業性考試的變化:

(1)難度適當增加,(2)命題思路的變化:注重初高中的銜接,注重重要概念,注重能力測試,加強實驗考察

3、復習建議:

(1)科學制定計劃:4月15日初三畢業考試不要影響復習進度,復習過程要扎實有效,第一輪復習到5月初完成,第二輪復習以專題復習為主。

(2)全面把握教材,夯實基礎

(3)要求學生要俯視教材

(4)注重引導中考題的分析

(5)全面使用好同步

4、對本學期教研活動的安排

3月,區實驗優質課評選,優質課程資源征集, 創新實驗大賽

4月,市教學研討會

7月,市課程資源征集

篇2

關鍵詞:初中科學;板書;技巧

板書是指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的需要,在黑板上用文字、圖形、線條、符號等再現和突出教學重要內容的活動。是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之一。主要是根據教學內容,抽取其關鍵詞句按一定的邏輯關系和邏輯結構方式組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板書整體的過程。板書是直觀性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既有效又經濟的手段。一個精心設計的板書應該是符合教學內容的,是簡明扼要、關鍵點突出、擁有良好邏輯系統結構的,是使教學內容條理化、系統化、具體化的板書。下面通過對幾個板書實例的分析談談有關板書設計的技巧。

一、提綱式板書

提綱式板書是指按照教學內容,用科學概念或規律中的重點詞語,分層次編排出教材的知識結構提綱或者內容提要。它的特點是:能緊扣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條理清晰、從屬關系分明,能直觀地給學生呈現出完整的內容體系,啟迪學生的思維,便于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進行理解和記憶,而且還能培養其分析概括的能力。

上例所示的是初中科學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4節“配制溶液”第一課時新授課的板書。教學內容為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用質量分數來表示溶液的組成,并進行相關的運算。這是最常見的提綱式板書。語言精練、中心內容突出;主副板書的區塊清晰,層次分明;主板書部分內容有長效的提醒和幫助作用,這是PPT所不具備的;第一標題配制溶液與具體的內容不相符,教師只是把該章節的大標題復制下來,沒有考慮本課時的教學內容。這是教師經常會犯的錯誤。建議改為“一、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部分板書圖文結合,很好地體現了溶液稀釋的過程以及稀釋時溶質質量不變的規律,這個規律也是進行相關運算的關鍵。同時,在下方有了公式以及教師解題的詳細過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這符合板書設計的規范性原則。

二、圖解式板書

圖解式板書是指教師運用圖形、線條、箭頭、符號等并配合必要的文字來組織教學內容的板書方法。在所有的板書形式中圖解式最具直觀形象性,這種板書能一目了然地把教學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饒有興致地探求學習內容,理解內容中的邏輯關系和深層含義。此類型板書特別適用于有一定難度的教學內容和低年齡段的學生。在初中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實物圖形進行邊構圖、邊教學、邊板書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上面所示的是初中科學七年級上冊第4章第2節“細胞”第2課時的教學板書,教學內容為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能識別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

該板書構圖簡潔合理,體現了直觀性原則;在這個板書里,紅色的文字表示兩種生物細胞的不同結構,白色文字是共同結構,黃色文字加虛線框表示的是細胞結構的功能。語言高度精練,突出重點,體現了概括性原則;歸類清晰,通過比較歸納將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非常直觀地呈現在一個畫面中,圖文結合,有利于學生辨析、理解和記憶。

三、輻射式板書

輻射式板書是根據教學內容的各部分,緊扣中心話題這一特點而設計。通過圖文并茂的板書將文字、圖片圍繞中心問題展開,教學內容更清晰,教學重點更突出,學生學習的要點更明確。輻射式的板書既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歸納和整理,又有助于學生聚焦性思維的發展。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有一個中心,也可以有多個中心,這主要由教學的內容而定,輻射式板書一般多用于復習課。

上例所示的是初中科學八年級下冊第5章“電和磁”復習課的板書。教學內容有了解簡單的磁現象,并通過奧斯特實驗、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實驗、安培力實驗等揭示電和磁這兩個現象具有本質相關性。

該板書以電和磁兩個重點知識為核心,多方位聯系相關知識,形成輻射知識網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結構式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構建知識體系。通過電磁本質相關的兩個實驗將電磁現象中的概念、原理和應用融為一體;從磁這個中心概念輻射出的幾個內容就具有并列的關系,其中磁場的方向就是磁場的一個屬性,在邏輯上應該是從屬關系,而不能與磁場處于并列的位置。所以建議去掉磁場方向以體現板書的邏輯性原則。

四、表格式板書

表格式板書是將教學內容的要點與彼此間的聯系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的一種板書。表格式板書一般用于知識性強并可以明顯進行分類的內容。可以是教師設計出表格,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填寫;也可以由教師邊講解邊把關鍵詞語填入表格,或者先把內容有目的地按一定位置書寫,歸納、總結時再形成表格。這類板書能將教材多變的內容梳理成簡明的框架結構,增強教學內容的整體感與透明度,比其他形式的板書更利于學生參與,更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使其進行高層次的認知加工,加深對事物的特征及其本質的認識。

上例所示的是初中科學八年級下冊第4章“電與電路”的專題復習課,主要內容為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項以及在簡單電路中的應用。重點在于通過兩個電表分別在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中不同作用的比較來了解電表使用的規律。

篇3

首先要注重有效的課前準備,包括明確指向精準的教學目標,設計高質量的導學方案,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等。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 有了充足的課前準備,上課才能緊扣重點與難點,向課堂要效益。

一、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初中生注意力難以持久,容易分散,一分散就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應能及時吸引與合理轉移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聽講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心理特點來創設學習情境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如我在上七年級下冊“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這一節時,由于以前沒有涉及這方面的知識,肺內與外界的氣壓差又比較抽象,為了讓同學們體驗呼吸運動過程中胸廓的變化,我插入了這樣一個體驗活動:在班長的帶領下,同學們雙手按在胸前隨著口號一起做呼吸動作,看著課堂氣氛上來了,我就此引導同學們:吸氣時,你感覺胸廓有什么變化?呼氣時,感覺有什么不一樣?胸廓的擴大或縮小導致肺內的氣壓有什么變化?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簡單的體驗活動引入課題,使同學們在輕松學習情境下,化難為易,饒有興趣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適當運用多媒體是實現有效課堂的重要手段

適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得宏觀與微觀、靜態與動態、抽象與直觀能夠輕易地實現相互轉化,通過聲音、圖畫、視頻等多種刺激,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落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我在上七年級上冊“開花結果”一節,很難用常規教學解釋清楚授粉過程,但通過多媒體課件,模擬花粉如何長出花粉管、如何釋放,如何來到胚珠與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之后受精卵發育成果實的什么結構,胚珠發育成什么結構。形象、直觀、生動地向學生展示其生命活動過程,假如放一次未能充分理解,還可以重復播放,有利于突破難點。當然,多媒體的使用要精當而不可過多過濫,防止喧賓奪主。

三、巧設課堂提問是實現有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提問,教師富有趣味的提問,讓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的生成中來。問題的有效創設,是突破教學難點的策略。教師所提的問題不能太難,否則,學生難以直接回答,造成冷場的現象。當然,問題也不能夠太簡單,只要求學生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就不能夠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問題的指向性越具體,學生思考就越明確,教學效果就越好。

例如,我在上八年級下“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一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時,我設置了具有一定難度梯度的問題串,把難點分散,逐個突破。當我講完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后,我設置了以下問題串:(1)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莖而沒有矮莖呢?(引出顯隱性性狀概念)(2)為什么子二代中矮莖性狀又出現了呢?(引出性狀分離概念)(3)F2中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是偶然的嗎?(引出規律性遺傳現象及其實質)這些問題串能夠使學生更好理解孟德爾的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散思維。

其實,教師提問的關鍵在于啟發學生思考,并對全班學生要有吸引力,讓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問題、鉆研問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千萬不要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熱鬧與活躍。

四、緊抓當堂練習或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由于生物課課時相對較少,課時間隔時間長,所以要降低遺忘率,就要做到每節課所學到的知識當堂消化、當堂鞏固,要有針對性地做一些基礎練習和拓展訓練,重點知識要重點記憶。生物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掌握,可安排在剛上課時,也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還可以在課堂內容完成后以小測形式進行。如在學習完“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一節后,我就安排了十道有代表性的選擇題當堂檢測學生,以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五、堅持有效的教學評價,使教學效益上臺階

評價會通過影響學生的信心、興趣和動機等因素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我們當前經常期望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來促進學生學習。通過及時的評價反饋,老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進步狀況及達標程度,并針對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學生也可以了解自己在多大程度上達到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目標,激勵自己學習。如大型的考試,我會及時全面改卷,這樣學生就會更重視;一般的小測完后,我通常采用同桌互評,及時了解學情;平時的課后練習,以小組長檢查的方式進行評價。

基礎差的同學有進步,要及時表揚;基礎好的學生做好了,也要激勵。讓各層次的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學完一個內容后,有時我還會讓學生寫小結,如: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感覺最難理解的是什么?有時我也會讓學生評價老師,看看老師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這樣也可以促進師生交流,教學相長。反正教學評價應以《初中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來進行,要客觀、公正、合理,以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激發學習的動力。

篇4

【關鍵詞】初中生物;會考;復習策略

初中生物總復習是生物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系統總結前期所學內容的必要方法之一。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知識調理,建立知識網絡或框架,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之間的聯系,是復習的宗旨所在。就生物復習課來說,只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潛心設計,努力使“重復”變為生動積極的“再現”,同樣可以更好地體現新課標精神,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然而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復習工作,做到針對性強,復習效率高,確實不容易,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須深入研究與探索。結合實際,淺談自己的一些復習策略及方法:

一、制定復習計劃,合理安排時間

會考在六月下旬舉行,內容涉及初中四本書,初二學生的功課本身也比較繁忙,在初二的下學期,學生要用一個多月時間學完八年級下冊的內容,還有兩周時間用于初中生物實驗考查的復習,所以用于復習的時間不會太多,在復習前,一定要制定復習計劃,這個計劃可以從時間上進行合理的安排,對內容可以結合學生平時出現的問題做相關調整,做到突出重點,具有針對性。復習的過程可以結合實際采用兩輪或三輪復習法。一般在四月中旬左右進入會考總復習,時間的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階段(四月中旬--六月初)歸納知識要點,形成知識網絡,輔以基礎訓練;

第二階段(六月初--六月二十左右)進一步夯實基礎,完成會考復習指南資料;

第三階段(最后一周)學生查漏補缺,落實知識。教師精心選題,學生做各縣的質檢試題。

當然有些老師在初二年上學期就結束所有功課,這樣最后一個學期的時間都用于復習,時間充裕,復習更到位,學生也能更輕松地面對會考。

二、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改進傳統復習模式

新型復習課則讓學生親身經歷梳理、自主建構知識網絡,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獨立思考的空間,使他們人人參與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不僅要掌握科學知識,還要學會學習方法,在復習的過程中,凡是學生能夠做到的,就盡量讓學生完成。學生自己能夠整理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從而形成知識結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地位,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只是在學生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我們再出手引導、幫助,從而形成學生主動、教師引導的復習模式。

三、采用科學方法,分階段進行復習

1.鞏固基礎階段。這一階段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復習基礎的知識,要求面要全。重點就是明確考點,梳理知識,從知識點形成知識網。歷年來會考基礎題面廣量足,而一些綜合題也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綜合應用,因此抓好基礎是關鍵。做到定時間、定內容,明確會考對各章、各知識點的能級要求、變化情況、考試新動向。重點、難點、學生的薄弱點在哪里,就設置怎樣的典型性例題和針對性練習,做到心中有數。在復習中,要指導好學生根據考點,整理知識,歸納分類,掌握重點,并通過針對性訓練,將單一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鏈,構建知識網,使知識系統化。

2.專項訓練階段。縱觀近幾年來的會考綜合題,多數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綜合應用,因此要通過重點知識的專題復習,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階段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根據第一階段中比較重要的學生出錯多的問題,通過概括、歸納和總結,進行強化訓練,選擇典型的習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將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再次呈現,進行講評,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技巧,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和應試能力。這個階段主要采取“練——評——講”的復習方法,堅持以學生綜合練習為主體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師通過學生的綜合練習,獲得學生知識“盲區”的信息,在有針對性的開設專題訓練,達到深化知識、擴充知識的目的。

3.查漏補缺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是經過了系統的強化訓練之后,對于學生存在的個別問題進行的。這一階段要以學生自學為主,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教師個別輸導。對學生復習中普遍存在的難理解的共性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題”復習,釋疑解難,補缺補漏。特別在復習的后階段,還要注重各種信息的收集、篩選、整理并及時反饋給學生,還要做好考試前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讓學生充滿信心。指導學生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將學生的狀態調整到最佳狀態。

四、精選科學復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

1.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復習記憶方法

面對初中生物會考,每個教師和學生都在找尋一些切實有效的復習記憶方法,結合會考的要求,確保學生能達到較好的復習效果。常用的有理解記憶法、結構體系記憶法、比較記憶法、口訣記憶法、分類記憶法、聯想記憶法、聯系生活記憶法、化整為零記憶法等。如《綠色植物》這一章中藻類、苔蘚、蕨類、裸子、種子植物從生活環境、結構特點、與人類的關系是可采用列表格比較分析,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記憶也深。又如在復習三種血管時,我們從三種血管功能、結構特點、血流速度、分布情況、出血顏色等方面對比。還有在記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時,總結為“一擦、二滴、三取、四浸、五蓋、六染、七吸”,大大提高了記憶效果。在實際的復習過程中,有利記憶知識的方法很多,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應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也應通過研究自己學生的特點,來找出適合他們的好方法。掌握了好的學習記憶方法,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化繁為簡,既能完整地記憶生物課的基本知識,又能提高記憶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視落實,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

為了學生更快的全面掌握全部內容,復習中要注意及時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可以把重要知識點印下來,分發給學生,做到人手一份,要求背會記牢,并安排小組長檢查督促,將情況及時向老師匯報。老師則有針對性地抽查,每天抽1--2個人,使復習落到實處,從而提高復習課的效果。

3.重視書本上的插圖,指導讀圖作答

從歷年的生物會考試題來看,看圖作答題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些圖像直接或間接來自于課本,這就提醒我們在復習時應重視課本插圖的復習。在現行的初中生物課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概括性強、生動直觀,是對課本內容的高度濃縮,其作用是語言、文字無法代替的。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要重視對圖像的復習,指導學生讀文對圖、看圖釋文、文圖活用、讀圖解題,使圖文結合,提高學生對圖像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并要求學生拿起筆,邊畫邊記。盡管學生畫出的圖不會像生物系的學生那么專業,但在邊畫、邊說、邊注的過程中,學生對圖中的各種結構印象會深刻許多。

4.通過練與測,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練習題的訓練是提高成績重要手段。在學生練習時,要求學生分三步走:首先學生獨立,閉卷完成,對于自己沒有把握的在題號前作記號;第二步學生討論,開卷解決,把問題弄明白,如還不明白,在題號前在再作一次記號;第三步問老師,解決掉后,抽空把這些題拿出來再做,把這些原不會,不懂的題目,弄懂,弄通。每次檢測題,基本上都是近來的會考題,并要求學生45分鐘內必須完成,以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技巧,提高他們理解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從平時考試情況看,學生的失分原因,除基礎不扎實,缺乏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外,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由于缺乏良好的應試習慣和方法,如審題不清,粗心大意,馬虎不規范等原因而造成一些基礎題黃金分的丟失。針對這種情況,在復習訓練時,采取一些措施,把方法指導,培養良好應試習慣作為一個關鍵點來抓,如要求學生在任何練習中要做到:能做的會做的題一定要一次性做對;在試題訂正中,要求錯誤答案保留在卷面上,把訂正過程寫在旁邊,說明理由;在試卷評講中,不斷滲透各種題型的審題方法,解題思路等,把不良習慣糾正過來,挖掘其最大潛能,把失誤降低到最小限度。

五、關注命題熱點方向,及時調整復習對策

面對課程改革的新形勢,分析近幾年的會考試卷,在復習中應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一要關注題目的改裝和嫁接,關注課本的插圖,聯系生活實例來深化知識,提高用生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要設計適度開放性試題,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來應對開放性試題。三要在復習中滲透課改精神,要重視生物與社會熱點事件,初、高中銜接的知識點,來應對創新的素質型新題。如傳染病、免疫的知識點常結合當前社會上的傳染病出題。

六、面向全體學生,重視臨界生轉化

一個成績較好學生要想再提高成績,難度較大。而提高一個成績不太突出的學生成績,只要我們少下功夫就能達到目的。所以在復習過程中要重視這部分學生,可以開展學生結對子的方法進行“一幫一”活動,定期檢查,及時通報表揚,激勵學生。千萬不要把成績較低的學生當成負擔、累贅而拋棄。

七、落實課改理念,重視培養學生能力

篇5

關鍵詞:公開課; 標準; 學案導學; 好課

Open class is equal to "?" Class

Pang Jin-dong

( Shandong Province Lingxian County No. 1 middle school attached school , Lingxian County Shandong 253500 )

Abstract: How to evaluate an open class? Open class for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the author conducted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finally make a public class should be a good lesson, and that good class standards.

Key words: Open class Standard Case study guide Good teaching

每年各級教委都要組織不同學科的公開課評選活動,經過評委評選逐級往上推選。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公開課的評選標準也在不斷多樣化了,正像我們的考試一樣,什么樣的考試會產生什么樣的學生,什么樣的評選標準也會產生什么樣的公開課,評選標準決定著教師的課堂方向。在這里,我根據平時的上課和聽課經驗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公開課的標準問題。

第一,公開課等于彩排課嗎?一般每次進行公開課評選之前,老師們都會精心準備,這一點應該是無可厚非的,對教材的熟悉,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把握,對教學環節的設計,甚至提前試講,訓練自己的語言和前后知識的銜接,這些都是符合常理的,但是,為了增加課堂的精彩環節而做一個課下“彩排導演”就有失偏頗了。有的老師也確實處心積慮、煞費苦心,在課下經過多少次表演練習,然后課堂上也能讓學生過一把演員癮。然而對于聽課的老師和評委老師來說,這種演習的感覺實在不怎么舒服。當然,如果設計小品或其他活動,為了不使課堂過于尷尬,提前讓學生做一下準備也是應該的,然而在我們追求精彩課堂的時候必須分清主次,不能為了追求華麗而失去課堂改革的本意。筆者認為在這一問題的處理上應該在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和表現欲望。二是通過課堂設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比如,我在講八年級思想品德課《面對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時設計一個學生課下準備的活動,讓他們課下搜集近年來我們身邊社會生活的變化,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圖片、歌曲、數字對比等,而且要求他們以小組形式在課堂展示時進行比賽,這樣,課堂效果很好,而且也沒必要再課下反復彩排。三是我們對于新課如果在課下做過多的表演和講解的話,學生很可能就不會對新的內容有一種期待感和新奇感,課堂上也不會有更大的興趣了。四是我們不提倡對一堂課在課下做過多的“彩排”,就是為了防止一堂課加入更多的表演成分,只有一節真實的課堂才能真正激發起學生的探究疑惑的欲望,進而實現解決疑惑的目標。

第二,公開課等于電教課嗎?我們都知道多媒體課件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呈現等特點,它可以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片和圖像等多媒體要素的優勢,創設與講解內容先適應的環境氣氛和特定的教學情境,起到激發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實效的作用。但是說到底,多媒體教學畢竟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如果我們過分的依賴他,反而會失去傳統教學的一些優勢,比如減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減少學生們的動手、動腦的機會等,更何況少數老師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挖掘教材不深,設計問題不合理,單純地追求好看的畫面和視頻,導致學生們一節課只對一些畫面和視頻有較深的印象,在知識、能力、情感方面沒有什么收獲。其實公開課應該根據其內容來選擇一種更合適的教學手段,如果適合多媒體就用,不適合就不用,一旦用了應該充分發揮它的優勢。首先,要做到精選幻燈片或視頻否則會影響學聲自主學習的時間。例如,我在講《面對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這一節課時,為了節約時間并能充分激活課堂,引發學生的討論,我截取了一段馮鞏小品的視頻,課堂效果很好。其次,制作課件一定要為教學目標服務,不能只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或追求熱鬧。再次,設計問題要合理,注重引導學生思考,而不應給學生設計過多的固定答案。例如,還是在這一節課中涉及到了盲目從眾的問題,我在播放了楊麗娟的視頻后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你也追星嗎?以什么方式追?2、你認為該不該追星?說明自己的理由。(辯一辯)3、應該如何認識和對待?(我來主持)。這樣,很多學生在這方面就有話可說了,課堂氣氛也隨之激活了。

公開課等于活動課嗎?公開課的一個重要看點就是學生活動,一節課中如果設計幾個學生情境表演,確實能激活整個課堂,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和探究問題的興趣。不過,現實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有的老師為了追求課堂的華麗,追求所謂創新,設計了較多的學生活動,不斷的制造課堂里的笑聲,卻忽視了問題的設計,也忽視了挖掘教材內容,學生和老師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表演上了,一節課下來學生收獲了什么呢?對于其他聽課老師來說,如同看戲一樣,過后,沒有什么值得回味的。這種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內涵”的課堂置換了目的和手段的關系,失去了教育的本來意義和價值。我們都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公開課也是如此。一節課采取什么手段和方法,取決于教材的內容和教學的目標,我們只能選取較為合適的,更能充分實現目標的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單純追求熱鬧。而且,一旦選取了學生活動方式,無論是小品還是學生情境表演、組織辯論會、小游戲等方式,都應該精心準備。比如小品的形式,雖然小品表演的同學可以有自己的發揮,顯示自己的表演特長,但在細節的處理上,教師應該做好精心安排,而不應該全部放手或草率處理。如我曾在《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中設計了一個小品《如此經營》。在學生表演幾個小商販賣羊肉串時,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情節:1、他們相互指責對方的產品出現的質量問題。2、不允許挑選,強買強賣。3、消費者有的忍氣吞聲,有的及時舉報,有的大打出手。4、有的商販賄賂工商人員,暴露質量問題。這樣,學生在表演時就感覺既有意思又有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順理成章地設計了本節問題,如經營者侵犯了消費者的什么合法權益?經營者應該怎樣規范自己的行為?我們作為消費者應該選哪一種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些問題基本貫穿了本節內容。而對于同學們來說,只有認真閱讀課本,又要細心觀察小品才能解答這些問題。最后可以讓表演者現身說法,揭示答案,這樣,這堂課加入了學生活動卻沒有亂而無序的感覺,學生們既體驗了活動,又收獲了知識,還提高了能力。

公開課等于學案課嗎?利用學案導學是現在課堂改革的一個很好的嘗試,也是一些地方搞得比較成功的特色。首先,學案導學能夠讓學生在課前有效的預習課本,把握教材的主要內容,因而,既能讓老師從過多的課堂講授中解放出來,思考血案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同時,也把學生從課下繁重的作業中解放出來,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其次,學案導學最主要的成功之處就是及時檢測,及時反饋。當然,學案導學也存在著較多的問題,特別是作為一節公開課,設計好和利用好學案,既能夠讓學生有所收獲,又能夠激活課堂,應該是較理想的效果,如果達不到這種效果,不如放棄這種形式。比如,我聽過一節生物公開課,這節課主要采用學案導學的形式。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學生能做到邊聽課邊做學案,學生收獲的知識也很多,能基本掌握本節的知識點。但唯一不足的就是學生沒有興趣,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如果對這節課做一個客觀的評價,算不算好課呢?顯然不算。所以,公開課不能單純的等同于“學案課”,關鍵問題是,如果我們是用學案,應該怎么使用?

我認為在公開課中使用好學案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使用學案絕對不能設計成同步練習的形式,否則,整節課就陷入了為做題而做題的課堂練習。學案設計的理念直接關系到學案的教學質量。在學按設計中,進行一些鞏固練習是必須的,但是,他不同于同步練習。問題探究是學案的關鍵,知識結構的梳理是學案的重點,閱讀思考、質疑是學案的特色,這些都是在學案設計中不能忽略的;同時,針對所學內容指導學習方法,也應該恰當的體現。

2.學案是課本重點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如果體現這一點,就應該需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無論復制課本還是脫離課本都是不恰當的。

3.學案的利用并不僅僅為了“導讀、導聽”還應該有“導思、導做”,也不應該排斥課堂活動豐富多彩。所以,使用學案教學不應陷入單一的知識課堂,不能因為使用了學案就在走上知識傳授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