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設計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耕文化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耕文化設計

篇1

一、農耕文化樸實性思想的歷史變遷

樸實性作為成都平原農耕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指它的內容以及研究方法都比較簡單樸實,是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等的簡單描述,并不具備現代社會下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的試驗方法,是當時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共識。而一旦一種思想意識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普遍認同,它就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指導性。正因如此,這種樸實的農耕文化成了當時成都平原人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廣泛運用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尚處農業社會時期的成都平原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第一.農耕文化的樸實性思想是成功建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思想保證。戰國末期,秦國蜀守李冰及其兒子治理岷江水患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在于他們吸取了前人的治水經驗;另一方面則在于他們在治水過程中巧妙地結合了當時成都平原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是成都平原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耕文化樸實性的重要代表。它是成都平原人在當時落后的生產條件下巧妙地運用事物之間的聯系來解釋自然和社會未知領域的一種學說。這種學說在當時看來是非常先進的,而相對于當前的科學理論而言它卻是一種非常樸實的農耕文化。這種樸實的農耕文化是當時成都平原上的主要制度安排,它指導和規制著整個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李冰父子將陰陽和五行巧妙的運用到對江水的治理中,按照學說中的“土勝水”、“水土相克”、北斗星“齊七政”和“杓星”“主西南(1)”等樸實的思想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治水理論,從而建筑起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將上游來勢兇猛的岷江水分為內江和外江,從此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成為全國著名的“天府之國”。

第二.農耕文化的樸實性思想是人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指導。宋王朝時期,成都平原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就主要得益于樸實的農耕文化對人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從需求理論的角度思考,需求的多寡以及需求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受著人們的需求心理偏好的影響,而需求偏好正是人們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在需求方面的集中體現。不同的需求偏好決定了不同的需求。同樣,對于教育的需求偏好就決定了教育發展的不同方向。宋王朝時期,成都平原上的“士大夫雖好學,但多以靜退相高,淡薄榮利,讀書的目的為修身固道而已(2)”,這與成都平原流行的道教思想是統一的,也正是這種樸實的農耕文化形成的教育偏好使當時成都平原人對功利性質的科舉并無明顯的需求,“不事科舉反而成為時尚(3)”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相反,在當時宋王朝的其他地方,“望子成龍”、“福蔭子孫”、“光宗耀祖”等功利性的教育需求偏好就決定了其對科舉考試的樂此不彼。但是,成都平原樸實的教育需求偏好并沒有妨礙其教育事業的發展,反而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因為在當時,文人賢士大都樂于興辦書院,而他們興辦書院的主要目的不再局限于應付政府的科舉考試,而是傳授文理學說或修身養性。這樣一來,教育的內容比以前就更加廣泛和豐富,同時受教育的人群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致使在宋王朝時期成都平原的書院得到了最為迅速的發展,數量和規模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成都的滄江書院、眉州的東館書院以及涪州的北巖書院等。諸如蘇軾、蘇轍這樣的著名學者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

二、農耕文化自私性思想的歷史變遷

自私性是小農的典型特征,也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生產力并不發達的農業社會,小農出于自身需求的最大限度滿足,從自私的角度保護和擴大自身的財產是人性的必然驅使。這種情況在秦漢時期的成都平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農耕文化的自私性為秦漢時期成都平原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從當時的環境分析,成都平原人的自私性主要體現在土地私有觀念上。

第一.農耕文化的自私性思想是促使土地私有制最早在成都平原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秦國移民以前,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人人都可以開墾到足夠的土地,土地私有觀念并不是非常的突出。但是,隨著秦人的南下,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外來人口占據。第一生產資料的減少直接威脅著生存安全,于是,成都平原的原著居民就不得不考慮土地的安全性問題。由此,自利思想開始得到加強,土地私有觀念在成都平原產生并確立了起來。一方面土地原始產權的確立,既保護了土地的私有性又提高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正如舒爾茨指出:“一旦有經濟利益的刺激,小農便會為追求利潤而創新(4)”;另一方面通過搭便車侵占他人土地的行為得到了遏制,促進了人們對荒蕪田地的墾殖,使資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進而出現了“溉田疇之渠以億計,然莫足數也(5)”的恢宏場面,農業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土地私有制被上升到國家法律的地位,并在全國推廣開來。從而,成都平原上一次重要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吻合取得了成功。發展至西漢,成都平原的土地私有制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土地買賣也日趨成熟,土地集中現象逐漸明顯,大土地私有制初現端倪。

篇2

5條線凸顯黃河文明

說起黃河壇的文化內涵,馮欽鐸認為“繞不開黃河”。“黃河令人驕傲,是因為在世界上所有的大江大河中,像黃河這樣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擁有的大河,而且至少持續了5000年歷史的,是唯一的。世界上其他大河,無論是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亞馬遜河,還是著名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恒河,它們或被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擁有,但時間太短;或分屬于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文明,往往是不延續的;或者已歷經多次興衰。而黃河流域孕育的民族,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據馮欽鐸介紹,黃河壇在規劃布局上貫穿了5條文化線,即黃河5000年傳統文化線、感恩母親河文化線、寧夏歷史與文化線、中國青銅藝術展示線、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建筑線。“以黃河5000年文化線來講,上下5000年文化要在這里集大成,所以說黃河壇的3條大道很重要。碑林大道有歷代古圣先賢對黃河的贊揚、歌頌;農耕大道以24節氣為主,體現了中國農耕文化的發展過程;文華大道是經典文化,以《四書五經》《山海經》《水經注》《黃帝內經》《道德經》《孫子兵法》等為主,是朝代文脈,展現了歷朝歷代的傳承關系。

二十四節氣圖騰柱重現農耕文化

走在連接思恩區和禮恩區的農耕大道,最吸引人的,莫過于分列道路兩旁的“二十四節氣圖騰柱”。

馮欽鐸說:“別小看這些圖騰柱上的農耕圖,可是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費了很大勁,集眾人之心血的力作。”據介紹,這24幅農耕圖是歷史上沒有的。擅長年畫的李洛玉老先生承擔了二十四節氣圖的繪制工作。剛接手這項任務時,他整整伏案工作了3個多月,才完成其中的8幅。李洛玉說:“太難了,沒有任何史料可循,完全要靠自己挖掘組織,實在不知從何下筆。”為此,參與中華黃河壇設計的專家學者專門召開座談會,組織了一批民俗、歷史、雕塑、年畫等各方面專家,為二十四節氣尋找對應的畫面。“專家們一頭扎進浩瀚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尋找農耕文化的根基,生動形象的二十四節氣農耕浮雕圖才得以展示在觀眾面前。”

兩坊凸顯“寧夏元素”

從黃河壇設計之初,就不斷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在寧夏建黃河壇,又如何突出寧夏元素呢?馮欽鐸說:“現在,我交上了一份不敢說最滿意但很有誠意的答卷。”禮恩坊就采用了寧夏獨有的西夏建筑風格,融入人像石碑座、妙音鳥等西夏文化符號。

此外,在突出“回族建筑風格”上,專家學者們頗費了一番苦心。“回族建筑采用的主要符號是‘拱’。‘拱’雖然不是回族建筑所獨有,卻是回族建筑普遍具備的一個特征。”感恩坊獨特的穹頂建筑風格,空靈剔透,一眼看去就能確定是伊斯蘭建筑風格。加之感恩牌樓內聯:天有情天下黃河圣水積穴富寧夏,地有義地上金沙紫氣堆山聚寶閣;外聯:黃龍和吟清音繞梁三千日蕩氣回腸回漢吉祥慶有余,金牛雄哞雅韻轉山八萬年開懷舒心華夏福壽祝無疆。寧夏元素一目了然。

有人將感恩牌樓稱作回族建筑。馮欽鐸認為并不妥帖,“準確地理解,寧夏回漢兒女都受黃河母親的恩澤,用回漢兒女共同感恩的方式表達,是對的。就文化而言,黃河文化不光是回漢的,而是中華56個民族大家庭共同的。因此,這個以回族符號為主的牌樓應該代表著中華56個民族共同感恩母親河”。

一條連接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紐帶

篇3

關鍵詞 楊凌示范區;武功古鎮;農耕文化;現代農業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287-04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modern agriculture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and source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but also the soul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The important role of farming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farming culture is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town,based on th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talent advantages of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closely `farming culture theme context',from the `pastoral tourism spread,schools and cultural infiltration and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zone' in three areas to build a modern integrated agriculture system,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arming culture landscape desig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Wugong Ancient Town;farming culture;modern agriculture

農業不僅是社會安定的基礎產業,也是民德歸原的精神家園。近年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在農業發展方面越來越注重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1],將傳統農耕文化融合到現代農業發展中,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最終達到二者之間實現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過程。傳統農耕文化中順應天時、找準特色、因地制宜、和諧發展的內涵,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地力常新、精耕細作、農牧結合等優良傳統以及大力提倡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思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良方[2]。

隨著近年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依托鄉土資源、以創新農耕文化為核心和靈魂的田園旅游得到迅猛發展。結合當地的文化資源特色,深度挖掘地方特有的農耕文化傳統,以情境化、娛樂化、體驗化等手法開發設計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有效增強田園旅游地的獨特吸引力,使田園旅游具有堅實的文化根基和旺盛的生命力[3]。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同時也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4 000多年前,農業始祖后稷在這里“教民稼穡,樹藝五谷”,開創了中國農耕文明之先河。1934年,西北最早的農業高等學府――國立西北農林高等專科學校在楊凌成立,并逐漸成為我國農業領域重要的科研和教學基地。楊凌示范區20多年來堅持開展多種以農耕文化與農業科技為內涵的旅游活動,已初步形成了集農業觀光、科技交流與科普教育、休閑度假、會議會展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田園生態型農業科技文化名城[4]。

1 依托武功古鎮之歷史傳承

武功古鎮位于陜西省武功縣西北部,地處咸陽市西南,古鎮總面積3.6 km2。武功古鎮有1 400多年的悠久歷史,名勝古跡眾多。整體俯瞰地貌景觀特色為:東西兩塬南北川,三水環繞金龜枕,五行寺廟周邊布,七星山上網絡臺。古鎮采用非對稱式自然布局九街十八巷,城墻順勢為近似六邊形,狀如金龜,五門走向、角樓點補、城內布局、街巷名稱均富有傳奇。三水即漠峪河、漆水河和小韋河。五行寺廟布局即南金?固若金湯關帝廟、西木?五谷豐登后稷祠、東水?風調雨順龍王廟、北火?敬而遠之火神廟和中土?平安吉祥城隍廟。兩塬七山即香山、康家山、稷山、小華山、梁山、客山,其上各設置1臺,形成七星網絡觀景臺。

1.1 姜古墓望兒郎

姜古墓位于武功老城南側西塬小華山之上,傳說是古代姜的葬地,1992年被陜西省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地中高,兩旁垂供如翼,又稱“飛鳳穴”。其墓冢面朝東方,墓前有清代磚雕牌樓一座,正面頂額書“姜圣母墓”和“母儀農城”。據史料記載,姜為帝嚳的元妃,踩著巨人的足跡生下后稷,姜古墓南門外,錯落有致三道坎;坎下青磚牌坊門,坎上古墓視野寬;遙望東塬梅家莊,俯瞰教稼看兒郎。

2.5 農業文化博覽園

楊凌農業博覽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林博物院)利用豐富的標本、實物、文物、模型、室外植物以及多種現代化展示手段,展現了動物、昆蟲、植物、土壤的奇趣世界和農業科技歷史,是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觀賞性于一體的農業科技知識大觀園。以對稱式J頂游客中心為引景,以豎置石為標識,以塑山城墻式山門為序曲,以后稷雕像為入口焦點,以牡丹園、月季園、八桂廣場、水車和水景瀑布為中心活動空間,以象形的昆蟲館、動物館、土壤植物館和中國農業歷史館為室內系列展示,以蝴蝶園、農具展示區和農耕體驗區為動態休閑展示,以樹木園、五角楓園、蘋果園、梨園、山楂園、杏園、李園、無花果園、櫻桃園、石榴園、葡萄園、花卉園、五谷園、竹園、苜蓿園等為專類綠色四季景觀,以思農亭、蝴蝶屋、蝴蝶臺和梁祝橋為點綴,以自然回環的園路為紐帶,形成集標本展覽、園林觀賞、科普教育、旅游休閑于一體的農業科技旅游景點。目前,楊凌農業博覽園已經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3 依托學校教育之文化滲透

學校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戰場,以理念文化為核心,用環境文化正面引導,用制度文化規范強制,最終形成端正行為文化之目的。既有中小學的基礎知識教育,更有普通高校的科學研究教育;既有中等職業之技術教育,更有高等職業之技能教育。科學是對自然的開顯,技術是對科學的開顯,技能是對技術的開顯。技術教育是憑借經驗怎么做,技能教育是憑借策略怎么做得更好。唯有以職業敬畏之心、技能膜拜之形和勞動尊重之情,才能進行創新,特別是對農耕文化尤為重要。

3.1 基于經驗和技術的中等職教

楊陵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原楊凌職業技術學校)是示范區公辦中等職業教育機構,秉承“勵志博學、善思篤行”校訓,以“明德、尚能、精技、創新”為辦學理念,探索“校校聯合辦學,校企合作育人”辦學方式,實行“工學結合,定單培養”的培養模式,開設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機電一體化、光電技術應用、畜牧獸醫等13個專業,為社會培養各類技術人才1萬余人;同時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及下崗工人再就業培訓工作,為促進楊凌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現代中等職業學校(西安工程機械專修學院)是一所現代化綜合性中專職業學校,一直堅持“以人為本,質量立校”的辦學思想,開設有工程機械、模具制造與應用、計算機應用、石油化工等40多個品牌專業,大力培養社會亟需的高素質、實用型、復合型技術人才。陜西國防工業技師學院是一所以培養技師、高級、中級技能人才為目標的國家級重點技工院校,開設機械冷加工專業(車工、銑工)、鉗工等10多個專業,秉承“誠信、勤奮、精技、創新”辦學理念,抓質量、正品德,育人為本;重素質、增技能,就業暢通。

3.2 基于策略和技能的高等職教

由農林水三脈合并創辦的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首批陜西首所示范性高職院校,始終立足于農、林、水三大國民經濟基礎產業,以服務“三農”、服務經濟、教書育人為宗旨,秉承“致用以學、行知并進”的校訓和“質量立校、人才強校、創新興校、特色名校、合作辦校、陽光治校”的辦學理念。以就業為導向,走“政企校、產學研”結合之路,百縣千企聯姻工程打造的多功能平臺為學院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集團化辦學把校企合作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回歸“成材不成器”的“通識教育”,創新出了具有時代領先教育特征的現代化的高等示范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了數以萬計的農林水三大行業優秀的具有策略的技能型(內在于人的技術為技能)專業人才,支撐著、服務著陜西、西北乃至全國的行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

3.3 基于科學和創新的高等教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我國農林水學科最為完善的高等農業院校,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立足國家和區域發展重大戰落要求,以促進干旱半干旱地區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解決食物生產、資源利用及生態保育、區域發展、食品安全等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為使命,形成了聚焦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問題、面向旱區農業的學科特色,建設了旱區農業與生態修復、畜禽養殖與重大疫病防治和農業有害防治與生物源農藥創制等創新平臺,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植物病理學、天然生物化學、旱區農業與節水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進步。一代代農林科大人堅守“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宗旨,秉承“誠(以誠為本)、樸(以樸修身)、勇(以勇求進)、毅(以毅建功)”校訓,以“樹德務滋、樹基務堅”為教育理念,為社會累計培養輸送本科以上專業人才13萬名,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教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4 依托農業園區之創新示范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位于楊凌示范區西北部,包括五泉鎮、大寨鎮、揉谷鄉及楊村鄉的一部分,主要進行現代農業新技術創新、示范與推廣,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種、農產品加工和觀光旅游等產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遵循以人為本、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按照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吸納國內外農業領域的高科技成果,設計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規模性、循環性與生態性于一體的“一軸一心九園區”格局。通過經營管理體制創新,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使園區成為楊凌農業高新技術博覽會實物展示平臺,成為農業高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樣板。

篇4

關鍵詞:金銀器;裝飾風格;游牧;農耕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4-0029-01

中國裝飾藝術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歷代傳承,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金銀器的設計藝術在我國古代藝術設計史上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尤其是金銀器的裝飾藝術。游牧民族對金銀器具的天然喜愛跟他們生活的環境和生活方式是有密切聯系的,都和北方游牧民族有不同的差別,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廣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傳統的游牧文化。

一、游牧民族的金銀器裝飾

(一)吉祥的象征

作為一個游牧民族,其生產和生活方式相對于農耕民族來說是不固定的,缺乏穩定性的特性,再加上長年的征戰,不僅使得游牧民族對平安、吉祥等的渴望追求,并且極其重視對權利的擁有,成功、勝利的達成等。所以說,在游牧文化中,祈愿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等都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二)力量的象征

在力量象征的圖案中,最有代表性的應該屬犄形紋樣這樣的動物紋飾了。尤其是劍首的動物形裝飾具有鮮明的草原民族的生活氣息。動物在游牧生活中是游牧民族的生存之本,但游牧文化中的動物紋飾不僅象征著動物,還象征著游牧人所崇尚的動物那種超強的生存能力,游牧民族將動物作為裝飾的永恒主題。

(三)獨特的民族特征

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因為生活在同一個地域,并且有著共同的生產方式,經濟生活,語言和共同的文化心理,所以就會形成北方游牧民族的精神文化特征和藝術風格特征。這些在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裝飾藝術中都得以體現。

(四)獨特的審美特征

北方游牧民族的裝飾,不管是建筑物上的還是金銀銅器物、織品物、服裝服飾、瓷器、陶器、家具、馬鞍、駝靴等些裝飾品中,都帶有濃厚的民族生活氣息。例如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自古以來是以畜牧業作為生存的物質基礎,他們的經濟財產也主要以牛、羊、馬、駱駝為主。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進行創造、比較,保留了適合自己生活情趣的生活用品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裝飾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飲酒器、蒸煮器、木箱、馬鞍等這些器物上的裝飾圖案,都是他們精心設計的,幾乎觸及到了北方游牧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二、中原農耕民族金銀器裝飾

(一)和諧理念

“和”的理念是構筑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大樂與天地同和”,“和”是通過天地間的四時無常、陰陽變化與節奏所表現出來的,顯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在人思維意識的抽象化過程中,“一陰一陽謂之道”,對“和”的感性體驗上升到對“和”的理性認知。“和”的理念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文化藝術、倫理道德,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的獨特品格。對“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體現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是社會的和諧有序;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是天人合一;體現在人與物的關系中,是心與物、文與質、形與神、材與藝、用與美的統一。中國傳統器物制造表現出高度的和諧統一,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感性表現與理性規范的和諧統一,材質工藝與意匠營構的和諧統一。中國美學的著眼點更多的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系、韻律。

(二)傳統的理念

農耕文明相對于游牧文明來說,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創新性不強,對新生事物始終持消極的態度,社會主流觀念還是循規蹈矩,遵守傳統文化,講究像儒家文化所講的“禮制”, 就是規矩,就是守舊。創新性的觀念不為大眾所接受,這種理念帶進了裝飾設計藝術中,花卉,植物紋樣的裝飾史不同于北方勇猛豪爽的動物紋樣裝飾。因為是定居生活,所以整天面對的是熟悉的環境,規律的勞作,所有都是循序漸進,是一種幾乎沒有挑戰性的生活方式。

三、結語

自古以來, 金銀都被人們當做奢華的一種象征。而圖案的裝飾又是金銀器設計的重要一部分。金銀器之所以一直以來被人們所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它質地的昂貴和光亮的色澤,還因為它有著極具魅力和藝術特色的裝飾圖案。金銀作為一種貴重的金屬材料,一直都是人們聚集珍斂的財富。金銀器具的流行使用,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富貴人家的象征。像唐代的金銀器反應出盛唐國度的浮華。遼,金,西夏,元代大量制作的金銀器具,不僅繼承了大唐風韻,還反映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對金銀器的天然喜愛。北方游牧民族非常重視金銀器具的設計及工匠,在實踐中展示了許多器具設計水平,另外北方游牧民族的豪飲之風也促使金銀器具發展興盛。

篇5

最近筆者在基層采訪,發現一些農業公園(莊園)貪大求全,動輒幾千畝,甚至上萬畝,大門修得壯麗華貴,有的園區建在耕地上,以農業用地的名義亂占耕地。園內規劃設計內容雷同,華而不實,虛頭巴腦,養幾只孔雀,放幾只鴛鴦,修幾座小橋,或者掛牌幾棵市民領養的樹,收集幾件當地過去的農業生產用具,就組成了農業公園(莊園)的全部內容,尤其建在北方的園子,一到冬天無花無草,葉落樹枯,幾只烏鴉鳴叫,基本就是蕭條一片,農業的新功能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

建設農業公園(莊園)要加強規劃引導,因地制宜、因景結合,尊重當地農業的自然屬性,忌憑空策劃設計建設。要注重頂層設計,不要讓農業公園(莊園)成為人造景觀,目前在城市人為建設的主題園林、蠟像館、微縮公園數量過多,不少已經是門可羅雀、舉步維艱,要吸取教訓,不要在農村再造出新的人造景觀。要圍繞當地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結合本地的資源稟賦、人文歷史、交通區位和產業特色,在適宜區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發展,不要在公園里不顧自然條件地引進一些當地沒有的稀有品種,就認為是農業公園的亮點。要注意當地鄉土味道,保留當地鄉村風貌,這樣才能讓農業公園(莊園)留住田園鄉愁。尤其要注重休閑農業專項規劃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的有效銜接,防止出現打著農業的名義亂占耕地。

建設農業公園(莊園)切忌貪大求全,華而不實。農業公園(莊園)建設是為了擴展農業的功能性,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農耕體驗、文化娛樂、教育展示等內容,一定要適度發展,應該在現有農業園區、科技園區、觀光園區的基礎上,按照已有的規劃內容能升級就升級,能改造就改造,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要加強引導,盡量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農業公園(莊園),盡量做到園中有品、園中有景、園中有韻,切忌一味地讓設計單位為了增加設計費,隨意擴張地盤,增加投資,大搞農業新功能拓展的形象工程,不但農業公園(莊園)新業態發展不起來,而且容易造成既有傳統農業功能的毀壞。要重點發揮好農業公園(莊園)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有效作用,著力將農業公園(莊園)培育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產業。

建設農業公園(莊園)要符合當地的文化傳承,要跟區域特色緊密結合,切忌拉郎配、同質化。要讓地域特色農產品、農業風俗自然適宜地展露出來,讓地方特色優秀農耕文化適時表現出來。在農業公園(莊園)內容的設計上,要注重當地農村文化資源挖掘,重視對鄉土民俗文化的收集、推廣、保護和延續,吸收當地農業文化遺產。讓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產品新業態活起來。強化經營場所的創意設計,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融合,提升農業公園(莊園)的文化軟實力,提高農業公園(莊園)產業融合的綜合效益。

建O農業公園(莊園)關鍵在日常運營,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嚴格按照2016年9月農業部等14部委出臺的《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為推進以農業為核心的一二三產融合的新業態發展創造條件,發揮好農業公園(莊園)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有效作用,大力提升農業公園(莊園)的發展水平,著力將農業公園(莊園)培育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產業,為城鄉居民提供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高品質休閑旅游體驗。

篇6

四川美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2015屆碩士畢業生

“我覺得夏布是一種地地道道的生活化的東西,它從根本性意義上吸引著我去研究它”。今年四川美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研究生陳麗宇的畢業作品主題為“夏布時語”,以夏布為材,詮釋農耕文化中每個時節的特殊變化。同時陳麗宇也希望在這個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的社會里,自己能夠通過農耕文化中所蘊含的自給自足,悠游自在地去展現夏布內在的魅力。

夏布的手工之美

夏布,由苧麻經過傳統手工工藝績紗、紡織加工而成,這種傳統的手工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眾多夏布門系中,陳麗宇選擇了源于“中國夏布之鄉”重慶市榮昌縣的榮昌夏布。

陳麗宇第一次接觸麻文化,是在研究生一年級一次關于亞麻的服裝設計大賽上。“當時大致了解了麻文化這種東西,參加了關于麻的峰會,那時對麻這塊就特別感興趣。”研究生期間陳麗宇還結合傳統與當代審美,用中國傳統的絹布做了服裝的當代表現。基于研究生生涯自己的興趣點和研究方向,在選擇畢業作品方向時,陳麗宇的導師建議她,不妨沿著麻的方向開始做吧。

麻的種類繁多,一時間,陳麗宇無法抉擇自己該選擇哪個放向。此時,恰逢學校研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老師正在舉辦一些關于夏布的講座,講座上,老師介紹的關于榮昌夏布的歷史以及其古樸的內質美,瞬間吸引了陳麗宇,“隱隱約約我覺得那個好像就是我想要做的東西。”

2014年4月,回鄉掃墓的陳麗宇路過榮昌,這次偶然之旅讓她正式開啟了的榮昌夏布探訪之旅。那里關于夏布的一切都深深地觸動著陳麗宇的每一根神經。“到那之后我特別震驚,也覺得特別新奇,你可能知道榮昌夏布在盤龍鎮上,但是你肯定想不到他們竟然還養豬賣豬肉,豬跟夏布是混合在一起弄的,真的特別戲劇化。”而正是這種農民養豬紡麻自給自足的直白生活狀態吸引著陳麗宇。

初次走在“夏布之鄉”盤龍鎮的街道上,陳麗宇不禁為這里原始的手工勞作之美所折服。“農閑的時候,家家戶戶的老頭老太太就坐在門口一邊用手搓麻線、編織麻線,一邊東家長西家短地聊天。看著這種自然的農耕生活狀態會讓你覺得時光真的靜止了。”正是最樸實的生活情態讓陳麗宇最終決定放棄做時裝、做大牌,而選擇了蘊含著農耕文化古樸氣息的夏布。

榮昌夏布是從收割苧麻開始的,一直到最后呈現成布,它的每一道工序基本都是依靠老人們純手工一手一針完成的。“老人們收割完苧麻,把苧麻的表皮剝落下來,然后把表皮搓成一條麻線。整個過程都是他們用手那種溫潤的感覺去搓,搓麻過程中再把手上的汗漬混合在里面,然后搓成一絲一絲很細很細的線。”

2008年,夏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與之相對的,是搓麻和紡織工匠老齡化現象嚴重。陳麗宇說,盤龍鎮上目前真正在做夏布的只剩下一些五六十歲的老人們了,因為搓麻線不僅辛苦而且利潤微薄,所以鎮上的年輕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搓麻線和編織的工匠們已經漸漸白發蒼蒼。在盤龍鎮,陳麗宇遇到一位六十幾歲的老手藝人向她發表了一通感慨,讓她印象尤為深刻:“我們那一輩人沒有了,(夏布)這東西該誰來接?”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過程可能會被機械所替代,但是這些老工匠們手工搓麻的過程是永遠無法替代的。但是未來這個過程卻沒有了,沒有人來繼承。”陳麗宇遺憾地說道。

榮昌夏布再設計

盤龍鎮上濃厚的農耕文化給了陳麗宇創作靈感,“那些坐在門口搓麻聊天的老頭老太太,那些合作將麻線拉長的農家夫婦,他們那種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呈現了夏布的整個成長過程,所以我就從農耕文化這個概念來做。”陳麗宇前前后后多次對榮昌夏布進行實地考察,隨著對榮昌夏布的認識越來越深厚,對夏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陳麗宇有著更為敬畏的好奇。“我好奇簡簡單單的野生植物怎么就能變成一件件身上衣”?而苧麻作為夏布的主要材料,其生長過程與盤龍鎮鄉土生活農耕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此,陳麗宇想到可以通過苧麻著手,以農耕文化中苧麻的生長時節為契點,為整個再設計立足中心。

確定了主題后,陳麗宇開始考慮如何運用服裝的語言去表達夏布。“榮昌夏布就是一個很傳統很古老的東西。對這種傳統古老的東西,如果你要原原本本地去展現出來的話可能大家也沒有興趣。”考慮到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陳麗宇決定對榮昌夏布進行再設計。

為了讓現代人可以從本質上接受夏布,陳麗宇決定在作品中融入當代人喜歡的元素。“現在大家既然對當代藝術這么感興趣,我就在我的衣服上面做了很多水墨浸染。”日本的夏布工匠往往會在夏布上手繪圖案達到水墨效果,但是陳麗宇認為如果直接在服裝上畫圖,會讓圖像浮于表面,于是在處理作品面料圖案時,她決定用復合材料在夏布上做一些江紋、水紋,以此展現榮昌的地時地貌,讓圖案真正融入夏布之中。“我不是用顏色去染它,而是用材料復合的方式去呈現水墨那種本質的感覺,讓人能夠從內心接受它。”

在服裝呈現上,陳麗宇也花了一些心思。一方面她用織絨做了一些小款面的色彩結構,打破了傳統夏布服飾給人的死板的感覺,以此吸引現代人的注意。“我不敢做得太大,太大就會使夏布失去本身的質感。”另一方面,陳麗宇選擇了細膩的雙面刺繡來緩沖夏布粗糙的質感,并輔之以鏤空這種當代服裝手法來呈現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效果。

此外,西方設計師將植物、花、蔬菜縫進棉麻的經驗也給了陳麗宇很多啟發。“我就把干花復合到夏布上去,比如我把夏布染成了草綠色,那我會選擇跟草綠色顏色一模一樣的網紗,把花放到它們中間,然后讓兩種材料復合到一起。”考慮到干花縫在大塊的衣服上會顯得非常小氣,所以陳麗宇將干花效果呈現成了一些小擺件。談到干花,她坦言,在作品設計過程中,自己曾一度鉆在干花這個點里出不來。最后陳麗宇的導師及時提醒她:“你的初衷是什么,不要讓你選擇的夏布只是成為作品中的一種材料,而要讓夏布成為你的一個主導,一個表現的重點,不要讓其他東西掩蓋得太多。”

精雕細琢

在材料的研究過程中,夏布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陳麗宇想要呈現的作品效果。看著工作室里其他同學都開始有成品,而自己還在研究材料的時候,陳麗宇也曾想過放棄。“像我們做這種設計的時候,思維是很天馬行空的,你的思維可以呈現地很豐富,但是很多現實問題卻解決不了。”但夏布的魅力還是讓陳麗宇最終靜下心來,一步一步將問題克服。

雖然在古代,苧麻是普通民眾穿著方式的主流,但是現在很少有人再穿這種材料了,因為夏布粗糙的質感已經不為現代人體功能學所接受。“一開始拿到榮昌夏布時就覺得它偏硬,然后它還要上漿,所以穿在人身上肯定受不了。”在做開題報告答辯時,陳麗宇的老師也曾經質疑過:“這個榮昌夏布你說它好?但它穿到身上這么扎人,這么不舒服,怎么就能說它好呢?”因此,陳麗宇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把夏布弄軟,以符合現代人的服飾需求。

帶著問題,陳麗宇再次來到了盤龍鎮,在當地一家最大的夏布廠里她找到了一位從事夏布印染十幾年的老手藝人――盧先生。在陳麗宇的作品完成過程中,這位盧先生也成為了她的后備技術支持。盧先生聽了陳麗宇的困惑后,帶著她到廠里把原始未加工過的夏布按照過去的經驗進行水洗,但是還是無法將其弄軟,最后他們嘗試了各種方法,包括漂洗等多種洗染方式,才最終將夏布變軟。盡管洗染后的夏布相較之前已經軟了很多,但還是沒有達到陳麗宇想要的效果。“如果你要做旗袍,可拿到手的布又不能軟到那種程度,就會很惱火。”想方設法要把它弄軟的過程很戲劇話。”經過一次又一次地實驗,陳麗宇發現使用復合材料可以使夏布變密,同時也增加了夏布的柔軟性。雖然這一過程一度讓陳麗宇崩潰,但同時她也享受著夏布在她的雙手中不斷升華,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的過程。

而在夏布染色過程中,陳麗宇實驗了多種染色方式,包括用草木染、用普洱和洋蔥表皮染,但都一一碰壁,因為夏布本身吸附能力較弱,所以染色效果相較其他布料會降兩個刻度。“如果你用普洱染的話,就算是用最濃的普洱,它也就只能達到那種很淡很淡的咖啡色,所以用草木染就被我pass掉了”。由于時間限制,最后陳麗宇只能求助染印廠的的盧老師,由他幫忙染色。盧老師的染色方式讓陳麗宇感到很新奇,在跟盧老師一起染色的過程中,她學習到了如何調配自己所需要的色彩,包括色彩暈染與漸變過程,以及大批量印染時如何解決缸差等問題。

解決好了夏布布料與顏色,陳麗宇又面臨了夏布面料的幅寬問題。夏布每匹只有30厘米寬,如果拼接的話,每到30厘米的地方都會有一條拼合的線跡,這會像百家衣一樣左拼一塊右拼一塊,影響呈現效果。為此陳麗宇找到農村的老婦人,希望通過手工接絲的辦法將夏布編寬,但是老人告訴她,“幾百年來寬度都只有這么長,沒有比這個更寬的了。”夏布粗麻纖維的特點,決定了其如果硬要編寬的話,就會變得粗糙而且易斷。也有人建議陳麗宇可以選擇機械生產出來的寬幅夏布,但陳麗宇認為那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不是她想要的。“手工做的,你拿在手上,它的麻線疙瘩和一點點粗細不均勻的質感,都會呈現在你眼前。而用機器編織就很板,看起來就是一塊很平整的東西。”最后,無可奈何的陳麗宇想出了可以依靠衣服本身結構線,在結構線的位置縫合面料,再通過面料拼縫復合來隱匿縫合線。

編織是織布中的重要一環。工藝要求高,丟梭推扣的力量要均勻,布的平面邊沿要織得平順、伸展、無破爛斷頭、線斷接頭不現痕跡、縱線稀密均勻。不僅如此,在夏布編織過程中,陳麗宇還希望工匠們能夠在編織過程中加入一些麥草和其他的線,以此呈現作品的基底效果,但是那些工人卻總是搖頭說:“不得行,不得行。”由于編織工匠們已經做慣了麻線穿麻線來回穿的機械工作,突然加一根其他東西進去他們完全不知道該怎么做。為了讓編織效果達到自己的預期,陳麗宇在榮昌縣待了整整一天半,反復地磨編織工匠們,讓他們幫忙編織自己的作品,“最后工人們直接都躲我了,就怕我又拿出什么線來讓他幫忙編,因為他們都覺得這些東西是不能實現的。”最后,加麥草進基底的效果成功實現。雖然沒有完全達到陳麗宇想要的基底效果,但她認為這一過程已經讓自己在榮昌夏布再設計上邁出了一大步,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篇7

關鍵詞:“兩型理論”;濕地公園;景觀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日益嚴重,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因此,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方面的研究逐步出現,濕地公園建設便成為了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熱點趨勢。特別是在大力建設“兩型社會”的背景下,全國也發展建設了不少濕地公園,從一定程度上講,濕地公園建設是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這與國家“兩型社會”的建設目標是不謀而合的。洋沙湖?東湖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充分把握“兩型社會”的核心理念――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環境建設的可持續性,來營造公園景觀是“兩型”理論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1“兩型”理論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內涵

濕地公園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多樣性休息、游玩的場所,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濕地公園的建設來改善水及土壤的質量,為動植物的生長提供有利的環境,調節區域氣候,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在一定程度上貫徹了“兩型社會”的核心理念。究其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的形式具體體現在:①運用“兩型”理論指導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形成新的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理論,從而來指導實踐;②通過創新的設計手法對濕地公園中現有的資源進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實現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并形成生態的、獨特的、經濟的、美觀的公園景觀;③將節能技術與環保材料利用到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實踐中來,實現對資源的節約與保護;④通過對濕地公園的有效管理,保護生態旅游資源,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2洋沙湖?東湖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具體方案

2.1項目概況

地理位置:洋沙湖?東湖濕地公園所處區域生態地理區位十分重要,位于湖南省湘陰縣境內,距京廣鐵路復線15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緊鄰洋沙湖、金龍河和長湘公路,區域位置優越。

場地現狀:公園規劃總面積893413.92平方米,場地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土地現狀主要為稻田、蓮池、魚塘等人工濕地;水系資源豐富,多為流動水系,河流形態自然、岸線優美;植被景觀秀麗,多以低矮植被為主,有較強的觀賞性,是我國洞庭湖周圍湖泊與河流濕地的典型代表。

場地內水體由于受金龍河流域工業污水排放、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固體廢棄物排放的影響,許多水體被污染,因此,急需提升濕地公園景觀質量。

2.2項目功能劃分

為了響應“兩型社會”的建設,洋沙湖?東湖濕地公園功能劃分以保護場地濕地資源為前提,根據場地現狀,將項目劃分為綠化景觀區、綜合配套服務區、濕地植物過濾帶、濕地生態核心保護區、密林隔離帶、池塘濕地區及農耕體驗區七大功能區。綠化景觀區和綜合配套服務區緊鄰公園大門及入口廣場處,是游客集散的地帶,人流量大,因此在此區域主要考慮交通流線的布置,設置了便捷的園路,可供人們到達濕地植物過濾帶的淡水魚博物館、濕地展示水景、漁村古街、漁村碼頭及游船碼頭各個景點。濕地生態核心保護區處于公園的心臟位置,也是公園的特色區域,在保持場地原有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設置有珍禽觀展示館、游禽湖、觀湖平臺等景點,珍禽展示館有珍禽標本展示、科普等宣教功能。此區域是珍禽與濕地功能演示相結合的科普通道。密林隔離帶地勢較高,水系很難引進,故此,將此區域打造為以戶外活動為主題的活動場地,寬闊的草坪、翠綠的樹叢,讓人們既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又能感受團體及家庭活動的樂趣。池塘濕地區主要保留原有荷塘,選取品種優良的花蓮種植于區域內,運用道路與棧道形成開放和圍合空間,賦予空間的多樣性。農耕體驗區分為傳統農耕體驗園與現代農耕體驗園,以中華農耕文化傳承及展示為核心,打造集農耕文化傳承、科普學習、農耕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區域。

2.3項目設計原則

濕地公園建設必須注意對場地生態資源、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在時間上的持續維護與充分利用。洋沙湖?東湖濕地公園深刻理解“兩型”思想內涵,堅持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適應性原則,建設長遠、整體的環境效應,堅持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和諧統一發展,營造出自然、和諧、美觀的濕地公園景觀環境。

2.3.1生態優先原則

在洋沙湖?東湖濕地公園生態景觀規劃中以保護水體、天然植被等原始自然生態為前提,運用生態理念與生態技術,突出景觀營造的生態性和地域特色,使洋沙湖?東湖濕地公園實現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游憩觀覽的和諧統一。在公園建設中采用就地取材、生態護岸技術、雨水收集與凈化技術、環保鋪裝技術等具體措施來體現“兩型”理念的內涵。

2.3.2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作為一種發展觀,在景觀設計中主要強調有效、有節制地利用不可再生資源,維護和培育可再生資源的良性循環,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水資源是濕地公園中重要的景觀構成要素,洋沙湖?東湖濕地公園為保護場地水資源,采取統籌規劃,分期實施項目,在對水系、水域的保護方面采取限制水域開發利用、控制水系污染、分時定點監測水系,力爭有效地保護現有水域、改善水質,為魚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維護濕地公園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同時,在公園建設的實踐中對場地中草灌枝條、竹材、木材等有效再利用應用也是一種循環狀態,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3.3適應性原則

濕地公園的植物配置應選擇與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相適應的植物群,群落結構多樣而穩定,并能吸引野生生物,特別是魚類、鳥類在此棲息。洋沙湖?東湖濕地公園在建設的過程中充分把握這一原則,合理使用本土材料與植物,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環境。

3由洋沙湖?東湖濕地公園總結濕地公園景觀設計要點

洋沙湖?東湖濕地公園是在“兩型”社會背景下,在深刻理解“兩型”理論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其他景觀設計理論而建設的濕地景觀,具有重要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通過對水體恢復與保護、植被恢復與保護、烏類及魚類棲息地恢復與保護來實現公園內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完整性,營造舒適、優美的生態景觀,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公園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本文通過對洋沙湖?東湖濕地公園景觀設計進行研究總結出當前社會背景下濕地公園景觀設計要點如下:

(1)保護為主,生態優先。濕地公園建設應以維護城市濕地系統生態平衡、保護城市濕地功能和竦厴物多樣性、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基本出發點。

(2)精心營造,突出特色。濕地公園建設不僅需要豐富的景觀效果,更要突出地方特色,營造適合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環境空間,有計劃地引進外來物種,大力保護和發展本地物種,使濕地公園既能保持它的生態特性又能體現地方特色。

篇8

【關鍵詞】自然濕地 孝感文化 生態理念 現代演繹

【Abstract】With the Xiaogan city expanding ,the new high-tec zone is on a new moment. The design focus on the mainland and recommend the conception of nature ecosystem and economy ecosystem .The plan is aimed at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cultural of ‘filial piety’ to unfold farming culture and demonstrate her. On the point of strength of wetland ecosystem,we are going to plan the park in which city wetland full of humanity and nature harmonious

【Keywords】wetland , Xiaogan culture ,eco-conception, modern illation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孝感高新區在整個城市的東側,對外交通位置優良,在其中有一條狹長形的綠帶,南北伸展約5公里,占地約3.25平方公里。濕地公園的構想將在這塊地方成為現實,周邊規劃涵蓋工業發展用地、居住用地以及附屬用地。作為城市邊緣的難得的綠帶它將是孝感高新區重要的城市綠肺。

一,規劃設計定位

結合區域特色與上位規劃,本次規劃設計將此項目定位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態濕地公園,綜合傳統文化傳承,市民休閑娛樂,科研教育互動,產業特色帶動,水土資源保護等功能,為游人提供優質的游憩空間。

1傳統文化

孝感最大的文化特色是孝文化,二十四孝流傳至今,包括本土的美麗的神話傳說,都是需要在濕地的設計中醞釀加以實現,這些文化元素最能引起市民的本土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城市文化傳承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筆。

2市民休閑娛樂

項目設置了諸如禮孝廣場,童叟樂園,德本廣場,槐蔭廣場,蜜桃采摘園,汽車體驗區,農家樂等等一系列風格各異的活動項目,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休閑娛樂場地。

3科研教育互動

在濕地景區中設置濕地館,生態觀測點,濕地體驗與戶外教學點,讓人們了解濕地植物的生長,濕地鳥類棲息的習性,而且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們與自然親近的個性。

4產業特色帶動

以中心區的傳統文化游覽區結合濕地環境,合理分區,發揮中心效應帶動周邊的旅游業,北區以當地種植業為背景帶動農業旅游,南區以濕地生態為背景,帶動生態居住。將綠地效應輻射到周邊的用地,帶動未來城區用地的發展。

5水土資源保護等功能

保護和恢復濕地坑塘系統,并結合溝谷、低洼地的地形地勢建立新的蓄水濕地系統。控制和保護水生植物,使之發揮凈化水質、水土保護等功能,成為園區的綠色水體斑塊場地文脈延續與再生分析,規劃從場地的文脈的延續和再生出發,保留地域信息,使之得以重生。規劃注重“歷時性”與“共時性”的內在統一。

二,景觀規劃設計

銜佩濕地公園的整體景觀規劃,以銜佩湖為中心,將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規劃理念融合貫穿其中。景觀形態猶如潑墨揮毫,飄逸自然,銜佩湖作為設計的重心,正是點睛之筆。在生態濕地的廣闊背景中,一個傳統文化游覽核心區,將在這里熠熠生輝。

1 規劃結構

銜佩濕地公園的規劃結構為:“一軸、一心、兩帶、三區”。“一軸”指貫穿全園的生態濕地人文休閑之軸。“一心”是以圍繞銜佩湖集文化展示、特色商業、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之心。“兩帶”是沿孝漢大道與乾坤大道兩條交通干道而形成的地域特色風光帶,他們分別展示農耕田園景象與現代都市風情。“三區”是三個主要的功能區,從北至南分別是田園風光展示區、傳統文化游覽核心區、生態科研體驗區。

2功能分區

第一區,“田園風光展示區”。該區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保留現狀農田,展現承載著傳統農耕文化的農田景象。由于高壓走廊經過基地,所以基本保留原有農田肌理,以農業采摘,經濟作物為種植特色,在不同季節展示農耕文化傳統。第二部分主要由汽車體驗,企業展示,水上果嶺采摘島所組成在毗鄰工業產業園的一側,設置賽車跑道,用于產品展示與游人活動。同時,綠化環境也為員工拓展訓練提供場所。

第二區,“傳統文化游覽核心區”。該區位于整體軸線的中點,以銜佩湖為中心,禮孝文化為主題,營造整體河道中最開闊的水面,形成景觀視線的焦點。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形式的結合,形成具有活力的商業休閑氛圍。環湖游線將槐蔭廣場、黃香堤、石筍園、朝暮園等景觀節點串聯在一起,形成濱水商業區域,成為滿足人們休閑、游樂、購物、健身等需求的景觀核心區。

其中,槐蔭廣場以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為典故,相傳仙女曾在槐樹下與董永相遇。槐蔭廣場以槐樹樹陣為背景樹種,設二十四孝雕塑以及《孝經》文字的浮雕景墻,展示孝道美德。

黃香堤取自扇枕溫衾的典故,以濱水商業街為特色,串聯起多個商業休閑娛樂空間。在夜晚,黃香堤將成為星光璀璨的景觀帶,散發迷人的魅力。

石筍園取自孟宗嚴冬哭筍的典故,仿制的石筍雕塑錯落分布中,圍合出一個精致有序的小型院落,成為市民休閑的場所。朝暮園位于銜佩湖東側,沿用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為情侶們打造柔情浪漫的休閑之地。

第三區,“生態科研觀賞區”。該區旨在反映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生態關系,維護可持續的生態系統。該區域將致力于保護植物、鳥雀、水和土地,在尊重自然元素的前提之下,設計了一條水上的“教育體驗之路”。陸路步行交通和水上游船交通聯系在一起,形成豐富的空間感受,引入“鵲橋”的意向,用一系列“橋”的元素,訴說出董永與仙女的愛情故事傳達對浪漫愛情的美好祝福。同時在空間上與王母河產生聯系。

篇9

“道德講堂、文化家園、百姓舞臺”。這些鄉村文化禮堂充分挖掘、整合鄉風民俗和歷史名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資源,使之成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兼具現代化特色的文化陣地。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鄉風民俗

在湖嶺鎮陳雅山村,村民合力把文化禮堂打造成“農耕文化博物館”。館里面有村民捐贈的180多件老物件,有熟悉而又遙遠的犁、鋤、耙、牛籠頭、蓑衣,有親切而陌生的紡車、織布機,還有似乎也能從自家老屋翻尋出來的煤油燈、鏡臺、錦格、火把柄、菜油罐、筷子籠……一件件舊時的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在講述著山村悠遠的鄉風民俗。

退休老師余建勛一直義務為汀田街道大典學文化禮堂服務。他認為,鄉村文化禮堂展示的鄉風民俗,不僅讓大家“溫故”―看看過去的生活痕跡,而且要讓村民“知新”―一臺臺手工的、全自動的織帶機,見證了改革開放后當地形成的織帶工業,下一代不但要了解過去的農耕文化,還要了解今日占全國織帶80%產量的當地織帶工業的發展歷史。

在這里,你可以讀到歷史文化

走進東山街道車頭村文化禮堂,一眼看到的就是介紹浙南近代機械工業先驅李毓蒙的內容。一幅幅圖片和文字懸掛在古戲臺兩側,詳細地介紹了這位瑞安歷史上集發明家、工業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

塘下鎮韓田村是改革開放后瑞安市最先富起來的村莊之一。南宋著名學者、永嘉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陳傅良“經世致用”的學術思想,在當地影響深遠。韓田村文化禮堂的設計中就體現了這一點,文化禮堂內再現了陳傅良上學時的學堂、拜師的雕塑場景,長廊上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陳傅良的學術思想、永嘉學派等。

走進湖嶺鎮賈岙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5.6米、寬1.6米、重20噸的諸葛亮像。據悉,賈岙村是瑞安市唯一的諸葛亮后裔村。在文化禮堂建設中,村里著重打造諸葛亮文化,諸葛姓氏的歷史起源和該村先祖遷移的歷史等也融于其中。

上望街道蔡宅村文化禮堂亮出的歷史名人是對瑞安早期經濟、文化、政治的開發與發展貢獻巨大的蔡敬則。

此外,中國古代教育制度中產生的書院,如今也頻頻被“復制”到文化禮堂建設中,既保留了鄉間原有的歷史文化,又為鄉村的文化禮堂增添濃濃的書香氣息。比如,馬嶼鎮江西村的“養正講堂”之名,就是直接移用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由地方鄉紳虞介宸、虞廷愷等人創辦的民辦學堂的名稱。

在這里,你可以體會傳統韻味

走近湖嶺鎮呈店村文化禮堂,人們就會被極具江南韻味的門樓式長廊所吸引。這長廊古樸典雅,沿墻設置了文字、圖片介紹村史村情、鄉風民俗、杰出人物、文化傳統等。

馬嶼鎮河溪村修葺一新的文化禮堂,保留了原有的傳統建筑古色古香的風格和元素,又新添了文化廊、農家書屋、農耕文化展示廳等。

“我的家鄉叫河溪,河溪水長清又清,耕讀傳統家家傳,培養個個讀書郎。我的家鄉叫河溪,河溪水長清又清,種田辦廠經商忙,勤勞致富把家養。”這首河溪村村歌,唱出了清秀、俏麗的生態,唱出了村民對文化的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篇10

關鍵詞:鄉村旅游 本質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國,隨著政局的穩定,改革與開放的進一步放寬,各種新生事物層出不窮,賺錢的機會

也越來越多,旅游業在其他行業的帶動下,也是得到了絕佳機會,獲得了蓬勃發展。鄉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優勢,異軍突起。當然,在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因仍處于摸索階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的來說,前景還是可觀的。

1鄉村旅游的相關認識

1.1鄉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鄉村旅游特指在鄉村地區開展的,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鄉村民俗文化、鄉村田園風光、農業生產及其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游活動,即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屬于環境旅游范疇,以具有鄉村性的人文客體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屬于文化旅游范疇。所以,鄉村旅游包括了鄉村性的環境旅游和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鄉村地區開展鄉村旅游活動,活動內容究竟是以環境旅游為主,還是以文化旅游為主,取決于該地區的本質特征。

1.2鄉村旅游本質特征的認識

鄉村旅游始于法國,其最初的發展是歐美度假旅游發展的一種空間選擇。始于一群貴族到鄉村度假,品嘗野味,乘坐獨木船,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通過這些活動,他們重識了自然,加強了城鄉居民之間的交往。后來,各國相繼有了鄉村旅游。至20世紀80年代后,歐美鄉村旅游已走上規范發展的軌道,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越來越大的發展潛力。

2 鄉村旅游的市場開發

開發農業旅游資源,主要是對農事活動、農村部落、農民生活、農業生態、農業收獲物等農村事物進行開發。分析各省的發展農業旅游的條件,包括發展農業旅游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農業特色優勢和客源優勢等,為區域農業旅游開發提供了依據。進行鄉村旅游的開發有多重意義。

2.1鄉村旅游開發的意義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且從另一面也圓了都市人的綠色夢,亦豐富了我國生態旅游的內容;符合我國旅游產品結構化調整的客觀要求,是旅游開發形式轉型的新探索。

2.2鄉村旅游市場特點

就國際市場而言,旅游業市場已發展成熟,已形成了“觀光(感知)、度假(享受)、專題(認知)”三合為一的旅游產品復合體。即鄉村旅游具有田園觀光、休閑度假、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專項旅游的綜合功能。

就國內市場而言,因國內旅游市場起步晚,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絕大多數鄉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較低價位的消費水準、較低檔次的旅游服務和較低層次的精神感受,對旅游景區、農業生產的收獲活動和傳統節慶活動具有極大依托性。但對自然環境的天然性、純凈性、優美性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文環境的古樸、新奇、“鄉土味”、“民族味”的呼聲越來越強,作為旅游目的地,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備條件。

2.3鄉村旅游需求趨勢

單說國內,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仍表現出明顯的需求層次初級階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觀光——休閑娛樂階段,表現為鄉村旅游產品類型單一,產品粗糙,經營粗放。當然,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旅游正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國內旅游多極化趨勢和旅游消費個性化發展趨勢正旺,國內鄉村旅游也正向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國內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高。總體來看,當前鄉村旅游需求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游客對環境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的多功能、復合型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日漸旺盛。

就旅游產品而言,鄉村旅游是一個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旅游活動,是系列產品的集合,是一個產品集,它所提供給游客的旅游產品,可以是復合型的,可以是單功能型的,能夠很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者。也就是說,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對鄉村旅游產品都會有一定的需求,所以鄉村旅游開發和建設面對的是整體的旅游消費市場,應根據個性化需求分層次進行開發和建設。

2.4鄉村旅游產品的規劃與設計:以案例研究為主

有的專家,如王仰麟、祁黃雄,借鑒區域旅游規劃的一般流程,結合農業開發實踐,對區域觀光農業規劃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進行了探索,即在對市場、區位、自然、社會經濟、農業基礎、旅游發展基礎等開發條件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確立了規劃區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進行總體布局和功能區分,并對觀光農園進行了CI形象設計。

而章錦河等專家分析了安徽黑多縣宏村古村的情況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題口號、視覺形象、行為形象進行了方案設計,另有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就西雙版納膠園農場度假區、南京湯泉農業科技師范園、昆明市呈貢縣觀光農業、廣州市郊滿山農莊進行了旅游規劃的案例研究,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內容。但這些案例研究的缺點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歸納總結水平上,缺乏理論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較簡單。

3 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1存在的問題

發展策略是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熱點,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國目前觀光農業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即觀光功能、區位功能設計簡單、重復,缺乏特色;農業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我國農村人口過多,客源市場有限;生態環境和景觀的破壞;觀光農業園土地使用的非農化傾向突出等。對此,我們既要堅持持續發展,又要根據現實分階段發展;既進行生態消費,又要注意生態保護;既要促進農業用地的合理流轉,又要保證農業土地的正確使用方向等相應的對策和主張。

3.2相應的對策

如以旅游城市為客源市場的鄉村旅游開發,我們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離退休職工、周末工薪階層、城市學生和自城市輸出的外國游客等幾個富有潛力的市場,開發農業旅游、鄉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談到的,可以把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和諧相融”作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來講。

都市文化屬于先進文化,其對傳統文化的吸附與沖擊可想而知,舊難敵新,現代文化的魅力難以抗拒也不應抗拒,要發展就得接受新事物,鄉村旅游也不例外。鄉村旅游從業者應有超越農耕文化社會階段的現代意識,既是農耕文化“戲中人”,又是農耕文化這場戲的“導演”,清醒地抉擇兩種文化的精華,使其有主賓、分主次地熔鑄與鄉村旅游大地上。 當然,要搞好鄉村旅游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其前景還是廣闊的。它投資少,風險小,是一項創意到位即可“點石成金”的旅游項目。

參考文獻:

[1]潘新華,劉平安.延安旅游業的發展途徑.改革與戰略,2005,(1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