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兒童心理教育評估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孤獨癥兒童心理教育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自閉癥 沙盤游戲 治療方法 兒童福利院
一、沙盤游戲介紹
沙盤游戲治療是一種以榮格心理學原理為基礎,由多拉?卡爾夫發展創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沙盤游戲是運用意象(積極想象)進行治療的創造形式,“一種對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煉”(榮格)。其特點是在醫患關系和沙盤“自由與保護空間”(卡爾夫)中,把沙子、水和沙具運用于意象創建。沙盤中表現的系列沙盤意象,營造出沙盤游戲者心靈深處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持續性對話,以及由此激發的治愈過程和人格(及心靈與自性的)發展[1]。
沙盤游戲治療被廣泛應用于學校和幼兒園兒童心理教育和治療方面。自閉癥是一個醫學名詞,又稱孤獨癥,被歸類為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2]。引發因素有遺傳、圍產期、免疫系統異常、神經內分泌和神經遞質。目前能通過訓練干預方式、藥物治療、抗抑郁藥物等方法預防和治療。
福利院的孩子由于親情缺失、正常家庭環境破裂、自身殘疾困擾,導致他們孤獨、脆弱、自卑、缺乏自信、溝通能力較低,甚至出現攻擊、偷盜行為等,不同程度地出現心理問題,迫切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治療。筆者曾參加2008年四川震后江蘇團省委選派“綿竹計劃”心理援助服務隊,在災區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心理咨詢志愿服務,針對兒童驚恐癥、抑郁癥及自閉癥的治療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同時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和初級社會工作師證書。
目前通過與一名自閉癥兒童的多次接觸,在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帶領下,參與對其進行沙盤游戲治療,經過十多次治療后,該兒童癥狀有明顯改善。現將治療過程呈現如下,希望通過此案例治療,為其他自閉癥兒童治療工作開展打開新路子,為我院社工部工作更上新臺階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案例相關資料
自閉癥兒童,A,女,7歲左右,某市兒童福利院特教學校苗苗班。來院時身體狀況欠佳,生活不能自理,經過護理員的精心照顧,兩年后能獨自吃飯、大小便,但幾乎不與其他兒童交流,不講話,簡單的詞句也沒有講過。后來院內志愿者長期陪伴后,情況有所好轉,能講出簡單的詞語,如“做早操”、“一二一”、“我要吃”等。但不會與他人有眼神接觸,她的講話只是學他人的話語,而不是積極主動地說出來的。活動中多為獨自行動,躲在角落里,較為專注于自己的活動,大多為重復性簡單動作,如揉搓自己的衣服、反復摸耳朵、擺弄手指等。
沙盤游戲中,游戲者的無意識會自動流露在沙盤之中,沙盤分析師能根據沙盤游戲場景洞察游戲者的潛意識內容。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主要的活動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橋梁,因此,沙盤游戲很容易被兒童接受,不需要太多指導,兒童能進入游戲過程之中。根據該兒童實際情況,起初推測為自閉癥兒童,通過運用專業的評估量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進行評估,同時結合該兒童周圍護理員、特教老師、志愿者等的觀察描述,綜合診斷為兒童孤獨癥。
三、治療過程階段
1.第一次(某年5月14日上午)
A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沙盤游戲治療室,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老師都陪伴在她身邊,稍一離開,會表現出強烈的焦慮、不安。治療者用格式的沙具吸引她,開始沒有什么反應,自己用手指交叉,揚起沙子,認真看塵土飛揚。由于初次接觸,在場人員較多,A很關注自己的信息,只聽到旁邊老師和治療者有交流,就會抬頭去看去聽,這也是初次游戲治療中準備不足的地方。
2.第二次(某年5月28日上午)
A由老師帶入沙盤游戲治療室后,老師坐在旁邊觀看并陪伴,其余老師及學習人員均在玻璃門外面觀摩(里面看不到外面),由治療者及助手帶領她進行游戲活動,開始治療者將沙子鋪平之后,拿火車軌道模型來拼接,A看了一會兒之后,很感興趣,一把奪過去,自己嘗試拼接,幾次嘗試失敗后,不是站立在沙架旁,而是蹲在地上自己摸索。此次游戲治療,A已經較為熟悉環境,老師沒有緊緊跟隨,能與治療者一起活動,但還沒有融入沙盤游戲中。
3.第三次(某年6月4日上午)
A進入沙盤游戲室之后發現那個火車軌道的模型,繼續拿起來拼接,幾次嘗試沒有成功后,主動求助旁邊治療者,并且說了一個詞“接上”。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令在場人都驚呆了,主動說出自己的要求。
活動后,治療者告訴我們,在沙盤游戲治療中,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如果被治療者沒有求助,我們都不要急于幫助。從另一個側面闡述沙盤游戲治療與其他治療方法的不同之處,這是一種潛意識的無意流露,是人們自我治愈的重要環節。
4.第四次(某年6月11日上午)
按照每周一次的計劃順利開展游戲治療活動。這一次因為特教老師臨時有事,沒有全程陪伴,可能是與老師分離的緣故,此次活動A沒有完全投入游戲中,在沙盤游戲治療室活動時,不時向門外張望。
治療者指出,這種治療過程是漫長的,必須有耐心,還要尊重孩子的發展過程,不能加速治療進程,否則會給孩子帶來其他傷害。此外,由于A和特教老師待在一起的時間較長,培養了深厚的感情,滿足她的安全感,因此暫時將她和老師分開,與治療者單獨游戲的時候,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5.第五次(某年6月18日上午)
A這次活動依然由特教老師帶入沙盤游戲活動室并全程陪伴。除了之前拼接過的火車模型之外,還放上一些小汽車,但是往沙盤里面放的時候是無規則的,沒有放到火車軌道上,過了一會兒,對沙盤又不感興趣了,后來看到老師拿的本子和筆,就過去拿起來在上面涂鴉,看不出來是什么形狀,就是無規則的亂畫,幾乎畫滿了每一頁。她似乎對成形、有規則的車輛視而不見。
沙盤游戲治療是一種程序化、過程緩慢的治療方法,在過程中出現反復或者倒退也是正常的,所以要求治療者有足夠時間和耐性對待,不能急于求成。
6.第六次至第十次(某年6月25日至7月份,每周一次)
A從開始的緊張、焦慮狀態,逐漸放松,每一次擺放的沙具逐步增多,第七次時出現了小樹、桌子、凳子等。顏色搭配逐步和諧,更令人欣慰的是在沙畫中出現了人物,正面是朝向自己的。整個畫面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7.第十一次(某年8月6日上午)
經過多次沙盤游戲治療后,A已經能做到不需要特教老師陪伴左右,單獨和治療者一起在沙盤室游戲。在治療者的陪伴下,A單獨主動去沙架上拿沙具,夠不著的沙具還要求治療者抱著去拿,在沙盤中擺的沙畫逐漸豐富起來,幾乎可以擺滿整個沙盤。
8.第十二次(某年8月11日上午)
這次游戲治療活動,A主動去沙架上拿沙具,擺出了小房子、樹木、桌椅等。而且較為明顯的變化是,這次是由A獨自完成的沙盤游戲,治療者只在旁邊陪伴觀看,在需要的時候幫忙拿下沙具,已經能從起初的漠不關心到積極主動參與活動中。
表面上似乎不言而喻,對習以為常的自然過程漠不關心,甚至是蔑視,還會滲透對人類身體的漠不關心和蔑視。應當說這是有害的。身體變成了心理不受重視的附屬物,而心理很明顯享受著特權[3]。
四、效果評估
1.特教老師的評價:A進行了十多次沙盤游戲治療后能主動與人打招呼,和同伴玩耍,對象還不是很多,相比以前,能說簡單詞句了,如“這是我的”、“我要吃蘋果”、“早上好”等。
2.保育員的評價:以前吃飯的時候A都是悶著頭吃,現在和其他孩子一樣臉上帶著笑容。以前還經常把小便拉到褲子里,現在慢慢知道有了小便就會告訴我們,讓保育員省心很多。
3.治療者的評價:A看人的眼神不再是膽怯的,而是主動與人交流,能在老師沒有陪伴的情況下,在沙盤游戲治療室呆半個小時。
五、結語
本案例通過運用沙盤游戲治療,并結合A身邊的特教老師、保育員及志愿者的多方努力,幫助自閉癥兒童A在社交、生活等方面有較大進步,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同時,筆者在總結此次案例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思考,體會到沙盤游戲治療活動的使用應該較為嚴謹、細致,盡可能保留當時資料,為以后工作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兒童福利院的孩子都較為特殊,還應該考慮到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且不能完全依賴量表測試結果對其進行診斷評估等。
我們通過一沙一世界,讓孩子充分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兒童沒有能力確切說出發生在身上的事情,成人經常無法用適當詞匯描述自己的感覺,而沙盤游戲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表達他們內心想法和感覺的途徑,因為沙子可以開發語言期之前的潛意識。基于這個理由,我們采取沙盤游戲治療,此方法還可以幾個兒童一起做,啟發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合作精神等。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沙盤游戲的治愈是靠接受分析者自己,而不是靠別人。通過接受分析者的創造和他的態度,內在正發揮作用的能量在外界顯示出來,被人看到。
參考文獻:
[1]申荷永,主編.沙盤游戲療法[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百度百科,自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