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雕刻教程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3: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石材雕刻教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石材雕刻教程

篇1

關鍵詞:通識教育;財經案例;問卷調查;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1-0135-03

一、研究背景

知識背景的交叉已成為科學家打破習慣思維、取得原創性成果的重要源泉之一。據統計,上世紀的一百年中,自然科學類有466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其中有41.63%的獲獎者具有交叉學科知識背景。絕大多數諾貝爾獎得主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良好的哲學與人文修養、既專又博的科學知識結構(郝鳳霞,2001)。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稱通才教育、普通教育,它既是一種人才培養方式,也是一種大學理念。在通識教育模式下,學生需要全面地了解人類知識的總體狀況,包括主要知識領域的基本觀點、思維方式和主要內容,在擁有基本的共同知識和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理性地選擇或形成自己的專業方向。當前,通識教育已成為跨學科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諸多高校在積極開展通識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分布選修課項目(HASS-D)、北京大學的元培計劃、復旦大學復旦學院、南京大學的匡亞明學院、東南大學的吳健雄學院,等等。東南大學是以工科見長的綜合型大學,如何利用財經類通識課程教育,完善工科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財務金融基本素養,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研究現狀

當前,通識教育理論研究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關于通識教育理論的發展歷程研究。比如龍躍君(2013)總結的通識教育從精義論、均衡論、進步論到聯結論的理論發展過程;殷小平(2007)總結的我國從傳統儒家、道家和法家教育觀到現代大學的通識教育發展過程。第二,關于通識教育的比較研究。比如西方人文主義教育、歐洲博雅教育、美國通才教育及港澳臺地區通識教育制度的比較與借鑒(馬早明,2016;王曉陽,2015)。第三,關于通識教育的課程實踐研究。主要包括國內外著名大學通識課程所占總學分比例、類別結構、修習制度等相關教學實踐研究(於榮,2015;龐海芍,2016)。

綜上,學者們已在通識教育理論的制度建設(宏觀)和課程設置(中觀)方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是具體到某一通識課程教學方面(微觀)的精細研究相對薄弱。本研究擬從《財經概論》通識課程的問卷調查入手,研究學生選課動機、生源結構、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因素與教學效果的關系,并提出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以期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實現培養跨學科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東南大學《財經概論》通識課程是供全校非財經專業各年級學生選擇的公選課。課程開設的目的是,為非財經專業的學生系統講解財經領域的基礎理論與實務知識。教學過程,講解了財政與稅收、會計與審計、金融與財務等幾個主要的財經專業領域的理論與實務知識,每個專題講解相關的財經案例,并在教學中穿插播放相關財經類視頻;課程布置了三種課后作業供學生選擇,包括完成商業策劃書、參與證券模擬交易或者完成財經書籍讀后感,任選一種;課程考核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

通過在2015-2016學年《財經概論》通識課的兩個班級發放調查問卷,問卷共設計了15個問題,問卷內容涉及學生基本信息、學習動機、課程滿意度、課后參與度,等等。共發放了152份問卷,剔除未提交問卷、空白問卷、答案不規范等無效問卷,獲得有效問卷140份,問卷有效率達92.10%。問卷回收后,通過問卷星網站(http://)進行結果的統計與分析。

(一)單因素特征分析

從性別特征來看,全部有效樣本中,男生共73人,占52.14%;女生67人,占47.86%。剔除作為必修課的醫學專業學生,在自由選課班級樣本中,男生38人,占77.55%;女生11人,占22.45%。考慮到東南大學整體男女比例約為5:1,選課學生的男女比例與全校男女總體比例基本一致。

從籍貫來看,華東地區學生比例最高,占67.14%,華中地區、華北地區次之,分別占7.86%,其他依次是西南地區6.43%,華南地區5.71%,西北地區3.57%,東北地區1.43%。由此可知,處于經濟發達的華東地區學生對財經類課程的興趣更濃厚,但同樣來自于經濟發達地區的華南地區學生選課動機并不顯著。可能因為東南大學地處華東地區,招生過程中本地生源比例較大。

從年齡和年級層次來看,選課學生中以19歲為主,占48.57%,20歲學生次之,占26.43%,18歲學生占19.29%,17歲占4.29%。從年級來看,全部為大一新生,這與學校教務處選課規則有關,公選課主要開放給大一學生選擇。

從專業類型來看,醫學專業91人,占65%,工學專業47人,占33.57%,理學專業1人,占0.71%,其他專業占0.71%。原因是,醫學專業是整個班級分配選課,非自由選擇;除醫學專業以外的情況來看,學生主要來自于工學專業,這與東南大學特色有關,說明工科生比理科生對該門課的興趣更大。

從選課動機來看,“完成學分”是學生選課的最主要因素,占選課人數的61.43%。此外,“對財經知識有興趣”的學生比重也很高,達到了57.14%。這說明,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除了完成學分的剛性需求外,對財經知識的興趣也是非常濃厚,選課自發性動機也相當高。

從學生對課程各部分內容的興趣來看,學生對《金融與財務》章節的內容最感興趣,選擇“很有興趣”的比例占47.86%,選擇“有一點興趣”和“很有興趣”的比例高達89.29%。這說明,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非財經類學生對金融、財務管理、資本市場等方面知識求知欲很濃。相對而言,學生對《會計與審計》章節的內容不太感興趣,與其他章節比較,選擇“沒有興趣”的比例最高,占12.86%。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會計與審計相關問題過于理論,理工科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多,學生缺乏感性認識。

從教學方式來看,學生對于講解“講解財經案例”普遍有興趣,關注度高達65.71%。對于“觀看財經視頻”的關注度也比較高,興趣度達到44.29%。而對于“講解財經理論”普遍不太感興趣,對于講解理論部分有興趣的同學僅占2.14%,與其他選項的差異明顯。因此,后期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將理論講解與案例教學有機結合,在講解案例過程中穿插基礎理論知識的鋪墊。

從課后作業方式來看,絕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配合完成通識課程的作業,僅有7.86%的學生不喜歡課后作業。約占一半的學生喜歡以“讀后感或觀后感”的方式完成作業,而另外有近一半的同學喜歡具有參與性的方式完成作業,比如有24.29%的同學喜歡采用“商業策劃書”的方式,20.71%的同學采用“證券模擬交易”的方式。這說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選修通識課程具有一定的參與感,希望通過課程學習和課后思考,主動學習相關專業知識。

從課程考核方式來看,65%的同學不喜歡考試的方式完成課程考核,希望采用開放式考核方法,即完成大作業等方式。出乎意外的是,有29.29%的同學認同現有開卷考試的方式,說明也有相當大的比例同學能夠接受考試的方式完成課程考核。

從課外閱讀來看,學生課外對于財經知識學習主動性非常強烈,有69.29%的同學課外閱讀教師推薦財經書目或視頻材料,說明非財經類專業學生對于該領域的知識需求強烈。因此,任課教師有必要也有責任推薦經典、通俗易懂的材料供學生課后學習。

從學生后續學習和教學效果來看,調查結果顯示,71.43%的學生在本課程結束后將會繼續關注財經知識,65.71%的學生認為本門課程的學習很有收獲。這說明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生,能夠較大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財經問題基本的分析思路、提供學生學習財經知識的學習習慣和路徑,具有一定的教學效果。

(二)指標間交叉關系分析

從專業類型與選課動機來看,工科學生比醫學學生對財經知識明顯更有興趣,工科學生選擇“對財經知識有興趣”選項的比例達到82.98%,遠遠大于醫學專業的42.86%。這說明,自由選課的學生,大部分除了完成學分需要,也對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興趣。而醫學院雖然把此課程列入必修課,很多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并不高。

從專業類型與課后作業方式來看,“商業策劃書”和“證券模擬交易”這兩種課后作業方式相對于單向的“讀后感或觀后感”更具有互動性和參與性,工科學生選擇“商業策劃書”和“證券模擬交易”的比例53.19%明顯多于醫學專業的41.75%,說明工科學生不僅僅對財經課題知識有興趣,課后也會積極主動收集資料、鞏固和理解課堂知識。

從專業類型與后續學習來看,各專業的大部分學生愿意課程結束后,繼續關注財經問題,繼續學習財經知識。但專業間橫向對比,工學學生后續繼續學習財經知識的意愿更加強烈,工學學生繼續學習占比91.49%,遠遠高于醫學專業學生的61.54%。

從性別特征、專業類型與教學方式偏好來看,工學專業的學生,無論男、女生都更傾向于案例教學,而相對不喜歡視頻教學。比如工學男生喜歡案例教學的占78.38%,高于視頻教學35.14%;工學女生喜歡案例教學的占90%,明顯高于視頻教學的30%。而醫學類的學生,無論男、女生對案例教學和視頻教學的喜好程度相差不大,比如醫學男生喜歡案例教學的占65.71%,喜歡觀看視頻教學的占48.57%;醫學女生喜歡案例教學的占53.57%,喜歡視頻教學的占50%。上述狀況,可能因工學學生羅輯思維能力強些,更偏好帶有問題分析性質的案例教學方式。

從選課動機與教學效果來看,“對財經知識有興趣”的學生其教學效果(70.00%)明顯高于“完成學分”的學生(66.28%)。而認為本課程學習沒有收獲的學生中,基于“完成學分”動機的學生(5.81%)高于“對財經知識有興趣”的學生(3.75%)。由此可知,學習動機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

從年齡層次和教學效果的關系看,選課學生集中在17-20歲四個年齡階段,各年齡段選擇本課程“對自身有幫助且會影響你的職業規劃”的學生比例分別為:50%、59.26%、67.65%和67.57%。由此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社會認識的加深,財經知識理解力也會逐步增強,課程教學效果則更好。

從考核方式和教學效果的關系看,選擇“閉卷考試”方式的學生100%都選擇了“對自身有幫助且會影響你的職業規劃”,說明很多學生習慣于傳統考核方式,認為閉卷考試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

四、結論與建議

1.精準定位財經通識課程的開設目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目前全國上下掀起了創新創業熱潮,財經知識儲備是創新創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從上述調查結果可知,大學生選擇財經通識課,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學分的需要,同時也對財經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東南大學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要特色的高等學校,財經通識課程應定位培養既懂得理工專業技能、又掌握財經基礎理論的復合型人才。

2.精細改革財經通識課程的教學方式。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問卷調查和分析的結果,精細化改革現有課程教學方式可以考慮以下幾點:(1)教務部門放寬選課限制。調查顯示,作為選修課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必修課,教務部門可以進一步放寬課程選擇限制。此外,由于年齡增長有利于教學效果提高,教務部門可以引導高年級學生選課。(2)任課教師重視學生基礎資料。由于性別特征、學生籍貫、專業類型、年齡層次等因素,對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在課程開始前,任課教師應匯總了解學生的基本特征,有針對性組織教學工作。(3)任課教師改革現有教學方式。比如學生普遍對講解財經理論知識沒有興趣,教師應考慮如何將理論知識與案例有效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精心設計財經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調查結果可知,絕大部分學生課后愿意主動學習財經相關知識,而且認為課程全部結束后,還會繼續學習財經知識。財經通識教育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我們認為,財經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首先應培養學生具有財經知識基本理念與素養,其次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財經知識的路徑與方法,最后才是講解具體的財經專業基礎知識。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詹徵薇、楊欣同學對本文也有貢獻,在此感謝!)

參考文獻:

[1]郝鳳霞,張春美.原創性思維的源泉――百年諾貝爾獎獲獎者知識交叉背景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9):55-59.

[2]龍躍君.現代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3.

[3]殷小平.中國有通識教育傳統嗎?[J].復旦教育論壇,2007,5(1):30-33.

[4]馬早明,高皇偉.大學通識教育價值取向的演進與轉向[J].教育研究,2016,(4):52-60.

[5]王曉陽,曹盛盛.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挑戰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5,(4):17-25.

[6]於榮.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一致性問題的歷史發展及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6):32-37.

[7]龐海芍,郇秀紅.中國高校通識教育:回顧與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16,(1):12-1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Effect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EN Hong-tao1,SUN Heng2,HUANG Wan-ying1

(1.School of Econmics and Management,Southeast University;

2.Dean's office,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8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