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跳高訓練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15 17:4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籃球跳高訓練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籃球跳高訓練方法

篇1

關鍵詞: 籃球運動員 彈跳力 訓練方法

力量和速度的較量日益突出是現(xiàn)代籃球運動的重要特點,高空優(yōu)勢的獲得,往往能夠掌握比賽的主動。高空優(yōu)勢除了取決于運動員的身高外,出色的彈跳力也是爭奪空間優(yōu)勢的關鍵。彈跳力是籃球運動員重要的身體素質之一,它不僅是籃球比賽爭奪空間優(yōu)勢的必備條件,而且是掌握各種難度的空中動作的基礎。在世界水平的比賽中,空間爭奪能力方面的差距可通過良好的彈跳力來彌補。

1.籃球運動員的彈跳特點

由于籃球運動的特點,籃球運動員在彈跳力方面體現(xiàn)出自己的特點,其中最大的特點是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力量素質,尤其爆發(fā)力的發(fā)展水平。在籃球比賽中跳躍動作的各種差別,表現(xiàn)出對彈跳在技術結構上的不同要求。在確定彈跳訓練的內容及選擇訓練的內容和選擇訓練方法時,必須充分考慮籃球運動員的彈跳特點,即隨意性和多樣性。

2.彈跳力的訓練內容和原則

彈跳力是建立在力量、速度、協(xié)調和靈巧素質之上的一種綜合素質。影響彈跳力的因素,包括全身骨骼力量,肌肉收縮速度,全身主動肌與對抗肌、協(xié)同肌、固定肌等協(xié)同一致用力的精確程度及配合程度。發(fā)展彈跳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全面發(fā)展力量,二是跳的專門訓練。籃球專項技術與力量關系密切,提高彈跳力首先要考慮提高運動員的力量素質。

2.1提高下肢各關節(jié)伸膝肌力量和上肢軀干力量

發(fā)展下肢各關節(jié)伸肌力量時,應該以伸膝肌和伸踝肌為主。膝角在135度以上時,股四頭肌的伸膝作用減弱,但股后肌群和小腿三頭肌的伸膝作用增強。籃球比賽中,在很多情況下起跳時膝角都接近或大于135度。所以在發(fā)展伸膝肌和伸踝肌力量的同時,必須發(fā)展股后肌群的力量。起跳時除了需要下肢各關節(jié)強大的伸展力量之外,還需要上肢和軀干協(xié)調配合。因此,上肢和軀干力量也應有相應的發(fā)展。

2.2提高下肢伸肌離心收縮力量

由于籃球運動員要在高速助跑中和快速擺脫對手的急速制動中迅速起跳,因而在起跳制動或緩沖階段,膝關節(jié)承受的力量最大,承受最大負荷的肌肉主要是股四頭肌。股四頭肌離心收縮力量能否勝任緩沖時的負荷,能否很快從退讓工作(離心收縮)過渡到克制工作(向心收縮)狀態(tài),往往決定了籃球運動員能否起跳及時,能否跳得更高。

練習安排:在進行這種練習時,身體局部負荷比較大,運動員會感覺非常累,因此練習的次數(shù)和組數(shù)不宜過多,每周2―3次,每次練習4―6組,每組完成8―10次即可。

2.3速度練習

速度練習能夠改善神經中樞興奮與意志相互轉化換的靈活性,提高肌肉收縮速度,因而有助于爆發(fā)力的增長。肌肉機能取決于肌肉的數(shù)量和質量。對于籃球運動員來說,提高肌肉質量比發(fā)展肌肉數(shù)量更為重要。短跑中最大緩沖時(蹬伸開始時)的膝角一般大于135度,因此,跑時每一步的蹬伸,股后肌群都得參加工作。

練習安排:在進行速度練習時,短時間快速跑是最有效的練習方法,但練習時間和組數(shù)的安排應合理,在基礎階段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地進行,每周安排一次練習,做短距離沖刺,每次練習結束后,應相互放松一下肌肉,減少酸痛感,有助子肌肉機能的恢復。

2.4跳躍技術練習

籃球運動員彈跳的隨意性只有大量進行了接近比賽實際情況的跳躍訓練以后,才會在比賽的各種情況下發(fā)揮出最好的彈跳效果。跳躍技術練習的作用,主要在于提高跳躍時身體各部分配合的協(xié)調性。

研究發(fā)現(xiàn),進行跳躍技術練習最有效的練習方法是負重雙腿跳,重量控制在本人極限負荷重量的20―30之間,每周一次,每次有間歇的練習4―6組,每組完成縱跳10―15次,每組間歇時間可以穿插小力量上肢練習。

3.彈跳訓練的方法

在發(fā)展彈跳力的很多訓練手段中,助跑起跳摸高和原地起跳摸高與彈跳力的關系最密切。每天堅持拉伸自己全身部位的肌腱、肌肉、韌帶,主要是擴大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

系統(tǒng)使用跳深(超等長的力量)練習來發(fā)展彈跳力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其訓練過程首先是緩沖身體重心向下的運動速度。有準備而又積極活動著的腿部肌肉被拉長,接著身體朝著相反的方向盡力克制,腿部肌肉迅速蹬伸起跳。籃球運動員的彈跳力,很大程度上被肌肉從退讓性工作轉為克制性工作的能力所制約。

國外一些文獻資料證明,速度快的運動員一般具有出色的彈跳力。30米沖刺跑是典型速度訓練手段,可以改善人腦中樞興奮與抑制相互轉換的能力并提高肌肉收縮速度。30米沖刺跑最大緩沖時,其膝角一般大于135度,這時屈膝肌群中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腸肌起協(xié)調伸作用,膝角越大這種作用越明顯。所以它不僅能提高股后肌群力量和伸展性,而且可以達到提高彈跳力的目的。

用跳躍來發(fā)展彈跳力,效果最好。速度、力量、協(xié)調性、柔韌性、靈活性這些素質在瞬間同時爆發(fā)產生向下作用于地面的力,這主要是動機和運動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也就是說,如果想跳得很高,就要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的運動神經系統(tǒng)向自己全身的肌肉發(fā)出最強烈的沖動信號。這種強刺激迫使肌肉群劇烈收縮產生巨大能量,肌肉群劇烈收縮又反過來促使運動神經系統(tǒng)更靈敏,能發(fā)出更強烈的沖刺。兩者相互促進,就越跳越高。

4.結論與建議

籃球運動員的彈跳與其他項目運動的彈跳有很大差別,在比賽中雙腳起跳占整個起跳的80%以上(搶籃板、封蓋、跳投)。提高伸膝肌、伸踝肌的向心收縮力量和速度,同時加強這些肌肉離心收縮(退讓性)力量的發(fā)展,提高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上肢和軀干力也就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根據(jù)上述論述,我提出以下建議:大力量訓練的次數(shù)每周至少兩次,不少于4次,要給身體超量恢復的時間,但要常年進行,不可間斷。一般以負重半蹲起為主,加上提鈴抓舉、提踵等力量訓練來發(fā)展伸髖、膝、踝等肌肉。每次課最好安排每項5―8組,每組次數(shù)和質量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是由輕到重,最后一組定要達到極限。在訓練力量前,一定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以免損傷。跳深練習,最好與中等質量的杠鈴刺激結合進行。速度訓練不必天天練,每周3個課時即可。還要特別注意運用小力量訓練手段增強大腿后側肌肉群的力量,在選用跳躍練習的強度時,要依運動員的體力而定。在一次訓練課上,一個部位的跳躍不要重復太多,要循序漸進地進行。

參考文獻:

[1]孫民治等.籃球運動高級教程[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2]陳建,單衛(wèi)國,鄭成.等速訓練對籃球運動員彈跳力的影響[J].湖北體育科技,2009.

篇2

一、球技訓練(開始階段)

1.運球技術包括身體姿勢、手臂動作、球的落點和手腳協(xié)調合四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體育教師在訓練開始階段都應該詳細講解,讓學生基本掌握要點,在實踐中慢慢體會。

2.訓練方法:拍起放在地上的球——把球靜止放地上,用手指不斷拍球,直到把球彈起再把球拍至靜止重復練習,熟練結合其他運球。蹲著運球——下蹲后右手在身體體側向前運球,運至正前方后,換左手運球,反復進行。坐著運球——坐在地上兩腿向斜前方分開,運球者沿腿的內外側進行運球練習。躺著運球、胯下8字運球、胯下反8字運球、半蹲胯下手指彈撥球、單手體側和胸前提拉球、原地做高或低運球左右手交替進行等,目的是讓學生對籃球產生手感,黏得住球,以便后階段綜合運用籃球組合技術。建議:高三學生訓練時間是有限的,老師可以教給學生方法,讓他們主動練習,教師定期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充分利用好體育課,讓體育考生在體育課上練習,從而既能個別輔導督促訓練,又能避免體育考生發(fā)生意外受傷情況,影響正常的全年訓練。

二、高考體育加試專項要求的綜合考試和跳投(長期訓練重點)

高考專項綜合考試部分主要是考核變向運球、背后運球、運球轉身、行進間單手投籃等動作的合理運用,每次課都要練習。跳投技術是籃球比賽中得分的重要手段,其動作方法是(以右手投籃為例)兩手持球于胸前,兩腳左右或前后開立,兩膝微屈,重心落在兩腳之間。起跳時,迅速屈膝,腳掌用力蹬地向上起跳,雙手舉球至肩上,右手持球,左手扶球左側方,當身體接近最高點時,左手離球,右臂向前上方伸直,手腕屈,食、中指撥球,通過指端將球投出。落地時,屈膝緩沖,準備做下一個動作。它由起跳、原地投籃、跳起投籃三部分技術組成,大多數(shù)學生往往不容易準確掌握,所以應該運用多種訓練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下面我推薦一種系統(tǒng)化的訓練方法,該系統(tǒng)化訓練分三步。

1.起跳訓練。起跳分為原地起跳、一步急停起跳、二步急停起跳三種。無論哪一種起跳,都要有爆發(fā)力,突然快速,要充分蹬伸踝、膝、髖三關節(jié),以擺臂帶動起跳。練習方法如下:(1)原地蹬伸練習。練習者原地站立,兩腳相距同肩寬,半蹲,兩臂自然放于體側做提踵練習,要求充分蹬伸膝、髖關節(jié),上體要保持直立。(2)原地持球擺臂蹬伸練習。腿部動作,同上。兩手持球位于腹部中右側,左手在下托球,右手在上按球,右小臂貼于腰右側。在蹬地的同時,左手快速向上托舉球,右手保持球的穩(wěn)定隨球上舉到單手肩上投籃的位置,自然翻轉右手托球,兩手和球均不能擋住視線。要求右手托球時,五指自然分開,掌心空出,用指根以上部位托球,大拇指與小拇指控制球體;球移動過程中要注意近貼腹部,右臂貼著腰部,從下向上托舉球。(3)持球原地起跳。在2的基礎上,要求跳起騰空,在空中仍保持直立持球姿勢,保持球的穩(wěn)定性,不出手。(4)一步急停起跳。在原地起跳的基礎上,增加向左或向右一步急停起跳,其他動作要求不變。(5)兩步急停起跳。左腿向右橫邁的同時,右腳主動有力快速蹬離地面緊跟左腳落地,使兩腳幾乎同時落地,落地后兩腳主動蹬地起跳,要求同4。

2.原地投籃訓練。一般采用由易到難的訓練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練習方法:

(1)徒手模仿練習。要求上下肢要協(xié)調用力,伸臂充分。(2)近距離投籃練習。在徒手模仿練習的基礎上,強調動作技術要正確,應用手腕前屈和手指柔和撥球將球投出,注意肘部一定要頂上去。(3)中遠距離原地投籃。在增加距離的情況下,保持整個身體的穩(wěn)定性,尤其是強調正確的投籃手法和投籃后的手形。

3.跳起投籃的訓練。跳起投籃,主要是掌握起跳與投籃技術統(tǒng)一。其難點是怎樣掌握好投籃的出手時機,一般掌握在當身體即將達到最高點時出手,其訓練方法有:

(1)幫助跳起投籃。持球隊員做原地跳起投籃準備動作,另一隊員從后面用兩手扶住持球隊員的兩腰下部,當持球隊員起跳的同時兩手用力將其托起。當持球隊員跳起接近最高點時,再出手投籃,使隊員體會空中出手的時機。

(2)近距離跳投練習。可原地起跳,也可運一次球一步急停或兩步急停起跳,目的是起跳協(xié)調,保持正確動作及其在空中的穩(wěn)定性。要求蹬地要充分,起跳舉球要同步。

(3)中遠距離跳投練習。在增加距離的情況下,先把動作做好,尤其是投籃手法和出手后的手形穩(wěn)定,達到動作定型,再調整投籃力量的大小,逐步改進手法,提高投籃的命中率。

(4)在比賽和對抗中練習跳投。在消極防守的情況下進行練習,鞏固跳投的動作定型,逐漸過渡到強烈的對抗比賽中得以實踐。

三、摸高的訓練

篇3

一、定期舉行教研活動。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有主題,有中心發(fā)言人。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大膽探討教學改革,對我們現(xiàn)在進行的“體育三類課程改革”,注重針對性、實用性,不斷尋找改革措施,并且落實到實處,本學年體育基礎課、專選課逐漸趨于穩(wěn)定,對于活動課,我們實行了活動卡,制定了《大彎中學活動課學分制實施細則》和《活動課班級組織形式和評分辦法》,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軀體素質,提高了運動水平,使整個課題改革形成良性循環(huán)向前推進。

二、從抓常規(guī)教學入手,向課的40分鐘要質量。常規(guī)教學狠抓了教師的課前制定計劃、備課、課前準備、課的基本形式、組織教法、講解示范、運動量的合理安排,學生著裝、課堂紀律。此項工作教研組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一行動,互相督促檢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校高三和初三畢業(yè)班的《體育合格標準》的合格率為100%。

三、成立了學生體協(xié)。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在曾勇、張學強老師的建議下,我們全組教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把學生會分離出來,成立了學生體協(xié)。學生體協(xié)由總會和分會組成部分,總會有主席、副主席、競賽部、群體部、裁判部等,分會有籃、足、排等8個項目的組織,體育老師作為顧問監(jiān)促、指導分會工作,從制定比賽規(guī)程到裁判工作都由學生體協(xié)來完成,這樣既豐富我校體育活動,又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

四、抓代表隊訓練卓有成效。本學期重點抓了籃球、田徑、游泳三大項的校級代表隊訓練,通過改進訓練方法,重視冬訓工作,把身體素質訓練與專項素質訓練結合起來等措施,參加校際比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參加青白江區(qū)第二十八屆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獲團體總分第一名。

其中男子青年組:

周波:獲100米、200米第一名,并打破紀錄;陳歡:100米第六名、110米欄第二名;王舒銘:鉛球第一名、鐵餅第二名;杜其兵:跳高、跳遠第三名。

女子青年組:

鄧詢:100米、100米欄第一名;李倩:200米、400米第一名;賴周靜:800米、1500米第一名;凌霞:跳高第一名、跳遠第三名;梁紅秋:跳遠第一名,跳高第四名。

男子甲組:

賴宗培:100米第一名、100米欄第三名;曾毅:跳高第一名、跳遠第二名;周偉:跳遠第一名、三級跳遠第七名;鄭子昀:跳高第三名、跳遠第三名。

女子甲組:

賴丹:100米、200米第一名;張雯:跳高第一名、跳遠第五名。

男子乙組:

肖韻文:跳高第一名、跳遠第五名。

(二)參加成都市中學生田徑比賽,高中女子組獲團體總分第六名。

其中高中女子組:

賴丹:100米第三名、200米第五名;李倩:100米第四名、200米第八名;張雯:跳高第一名、跳遠第五名。

高中男子組:

王舒銘:鉛球第一名、鐵餅第四名。

這次比賽共有6名學生達到三級運動員標準。

(三)參加省中學生田徑比賽,由5人組成大彎中學代表隊成績如下:

男子乙組:

周波:100米第五名、200米第八名,并達到了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

王舒銘:鉛球第五名、鐵餅第六名。

女子乙組:賴丹:100米第七名;張雯:跳高第三名。

(四)參加成都市九運會田徑比賽,以我校學生為主的青白江田徑代表隊榮獲男、女甲組團體總分第四名。其中:

周波:100米第三名、200米第二名,并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

葉仲韜:110米欄第六名;王舒銘:鉛球第一名、鐵餅第四名;

賴丹:100米第三名、200米第六名,并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

賴周靜:800米第四名、1500米第八名;張雯:跳高第一名、跳遠第五名;

曾毅:跳高第三名;周偉:三級跳遠第八名;肖韻文:跳高第四名、跳遠第五名。共2頁,當前第1頁1

(五)參加成都市中學生游泳比賽,成績如下:

高中組:

李欣:200米蛙第一名、100米蛙第二名;桑迅銳:100米蝶第二名;

許滸:100米仰第三名;李長志:50米蛙第三名;張錦:50米自第三名;

陳宇:50米蝶第三名、50米自第四名;胡蔚璽:50米自第五名。

初中組:

吳喬:100米蝶第三名、200米蝶第三名;董政:50米仰第五名。

五、成功地舉行了體藝節(jié)。

篇4

一、定期舉行教研活動。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有主題,有中心發(fā)言人。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大膽探討教學改革,對我們現(xiàn)在進行的“體育三類課程改革”,注重針對性、實用性,不斷尋找改革措施,并且落實到實處,本學年體育基礎課、專選課逐漸趨于穩(wěn)定,對于活動課,我們實行了活動卡,制定了《大彎中學活動課學分制實施細則》和《活動課班級組織形式和評分辦法》,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軀體素質,提高了運動水平,使整個課題改革形成良性循環(huán)向前推進。

二、從抓常規(guī)教學入手,向課的40分鐘要質量。常規(guī)教學狠抓了教師的課前制定計劃、備課、課前準備、課的基本形式、組織教法、講解示范、運動量的合理安排,學生著裝、課堂紀律。此項工作教研組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一行動,互相督促檢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校高三和初三畢業(yè)班的《體育合格標準》的合格率為100%。

三、成立了學生體協(xié)。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在曾勇、張學強老師的建議下,我們全組教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把學生會分離出來,成立了學生體協(xié)。學生體協(xié)由總會和分會組成部分,總會有主席、副主席、競賽部、群體部、裁判部等,分會有籃、足、排等8個項目的組織,體育老師作為顧問監(jiān)促、指導分會工作,從制定比賽規(guī)程到裁判工作都由學生體協(xié)來完成,這樣既豐富我校體育活動,又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

四、抓代表隊訓練卓有成效。本學期重點抓了籃球、田徑、游泳三大項的校級代表隊訓練,通過改進訓練方法,重視冬訓工作,把身體素質訓練與專項素質訓練結合起來等措施,參加校際比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參加青白江區(qū)第二十八屆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獲團體總分第一名。

其中男子青年組:

女子青年組:

男子甲組:

賴宗培:100米第一名、100米欄第三名;曾毅:跳高第一名、跳遠第二名;周偉:跳遠第一名、三級跳遠第七名;鄭子昀:跳高第三名、跳遠第三名。

女子甲組:

男子乙組:

肖韻文:跳高第一名、跳遠第五名。

(二)參加成都市中學生田徑比賽,高中女子組獲團體總分第六名。

其中高中女子組:

高中男子組:

王舒銘:鉛球第一名、鐵餅第四名。

這次比賽共有6名學生達到三級運動員標準。

(三)參加省中學生田徑比賽,由5人組成大彎中學代表隊成績如下:

男子乙組:

王舒銘:鉛球第五名、鐵餅第六名。

女子乙組:賴丹:100米第七名;張雯:跳高第三名。

(四)參加成都市九運會田徑比賽,以我校學生為主的青白江田徑代表隊榮獲男、女甲組團體總分第四名。其中:

葉仲韜:110米欄第六名;王舒銘:鉛球第一名、鐵餅第四名;

篇5

現(xiàn)實生活中,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兩個極端之間,尚有一類為數(shù)不少的心理缺陷人群,常常無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備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鍛煉,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有效心理訓練方法。不過,選擇的體育鍛煉項目應有的放矢。

一﹑孤獨﹑怪僻,不大合群,不習慣與同伴交往--選擇足球﹑籃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體項目。堅持參加這些集體項目的鍛煉,會幫助你逐步適應與同伴的交往,并熱愛集體。

二﹑靦腆﹑膽怯,容易臉紅,怕難為情--多參加游泳﹑溜冰﹑滑雪﹑拳擊﹑摔跤﹑單雙杠﹑跳馬﹑平衡木等項目。這些活動要求人們不斷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各種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zhàn)勝困難。

三﹑優(yōu)柔寡斷,猶豫不決--多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拳擊﹑摩托﹑跨欄﹑跳高﹑跳遠﹑擊劍等體育活動。在這些項目面前,任何猶豫﹑徘徊都將延誤良機,遭到失敗。

四﹑遇事易急躁,感情易沖動--多參加下棋﹑打太極拳﹑慢跑﹑長距離的步行及游泳和騎自行車﹑射擊等緩慢﹑持久的項目。這一類體育活動能幫助你調節(jié)神經活動﹑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五﹑遇事過分緊張,容易發(fā)揮失常(如考試)--多參加公開的激烈的體育比賽,特別是足﹑籃﹑排球等項目。因為場上形勢多變,比賽緊張激烈,只有冷靜沉著地對付,才能取得優(yōu)勢。"久經沙場",遇事就不會過分的緊張。

六﹑自負﹑逞強--選擇一些難度較大﹑動作較復雜的技巧性活動,如跳水﹑體操﹑馬拉松﹑藝術體操等體育項目,也可找一些實力超過自己的對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不斷提醒自己"山外有山"。

篇6

關鍵詞:運動損傷;恢復訓練;運動員;停訓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5-0199-02

運動損傷不僅損傷運動員的身體機能,同時還產生挫折感、失落感等心理傷痛。目前國內研究主要是針對高水平專業(yè)運動員。但有一部分基層運動員其運動損傷一般得不到及時治療,尤其是曾有身體損傷的學生運動員群體,面對運動成績不突出的升學壓力和身體損傷的痛苦,只能放棄體育專業(yè)而改行。可見在投入少、缺乏先進康復訓練設施等情況下,研究這些停訓時間長、運動成績不突出、身體某個部位有損傷的運動員的運動訓練方法,有積極、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訓練對象

以參加山東省第二十三屆大學生田徑運動會為切入點,對我院4600名學生,采取自愿報名,參加測試的方法,選出4名學生為跳遠組運動員進行集訓,這4名學生中有3人在中學時期身體受到不同程度的專項性損傷,常常不能完成正常的訓練計劃。因此這些學生已經長久停止了訓練,對運動成績的提高、參加比賽等已失去自信。這4名運動員的運動損傷情況見表1。

二、訓練方法

1.身體綜合素質訓練方法。針對這些帶傷的運動員,訓練關鍵點在于避免二次受傷,訓練的重點要放在身體綜合素質上,實施身體綜合素質訓練方法,即以提高身體綜合素質的非專門性訓練為主,而完整動作技術訓練、專項技術練習為輔。采用這種訓練方法,可減少運動員陳舊創(chuàng)傷部位的刺激和痛疼,又可提升運動員的專項技術水平和專項運動成績。在專項的訓練上要根據(jù)學生的即時情況及時調整變化。身體綜合素質訓練方法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訓練身體綜合素質作為訓練重點,其訓練時間占總訓練時間的70%,其訓練項目主要有30米加速跑練習速度(計時);100米加速跑練習速度、耐力(計時);跨步跑練習彈跳力;側身跑、小步跑、高抬腿練習身體的協(xié)調性;踢腿、壓腿練習柔韌性;負重練習腰腹肌、腿部力量和腳弓部位的力量等。第二部分,高效利用專項技術訓練,其時間占15%,主要進行的訓練項目有:助跑的節(jié)奏性練習、起跳的踏跳練習、空中動作和落地動作等練習。第三部分,完整動作技術訓練,訓練時間占15%,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恢復專項的整體感覺,找到早前的競技感覺,不看重成績,不以提高和進步作為評價標準,更看重完成動作的流暢性和傷痛情況。

2.心理暗示法。高職學生缺乏優(yōu)越感,若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導,則不能消除對傷痛部位的顧慮,將影響訓練。訓練中實施心理暗示法即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溝通交流,使運動員在訓練中始終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及時肯定、表揚運動員平時的成績和訓練表現(xiàn),樂觀預估運動員成績,制定預期目標,促使運動員產生強烈的運動動機,創(chuàng)造活潑的運動訓練氣氛,激發(fā)其參賽獲勝的斗志和激情,消除運動創(chuàng)傷的心理陰影,減輕身心傷痛。

三、訓練計劃

各階段訓練計劃見表2。每次訓練1~1.5小時,每周訓練5次。共訓練11周時間。一般正常情況下按照計劃進行,同時必須結合運動員當天的實際情況而及時調整。即在每天訓練中要及時掌握運動員的運動傷痛情況,及時測量、評估訓練成績;跟蹤訓練成績,及時進行縱向比較、分析等。如發(fā)現(xiàn)學生訓練當天出現(xiàn)傷痛、訓練的實際成績不佳等,就及時調整訓練項目、時間、運動量、運動強度和動作技術等。

四、結果與分析

1.運動損傷情況。對參訓運動員訓練,其中蘭東訓練要點為避免專項訓練的足踝受力過重,其余三名運動員訓練要點為避免專項訓練的腳弓受力過重后身體運動損傷情況進行統(tǒng)計。結果表明,訓練不僅沒有對運動員造成運動損傷,而且訓練前有運動損傷的3人,經過訓練后傷痛明顯改善、減輕。

2.運動成績。選用三級跳遠、跳遠、100米三項運動項目,比較參訓運動員訓練前后的成績。首先調查了運動員的高中成績,并在訓練前后不同時間進行成績測試,參訓運動員訓練前后這三項運動成績比較見表3。

測試運動員30米加速跑、100米加速跑的成績,采用對比法,對訓練開始和比賽前的成績進行對比。運動員訓練開始和比賽前的加速跑成績,見表4。

按照該訓練方法和計劃,訓練11周后,4名運動員順利參加了山東省第23屆大學生運動會(大學生乙組),參賽成績見表5。

由表3~5可知,與訓練前成績比較,4名運動員訓練后5周、10周的三級跳遠、跳遠、100米三項成績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隨著訓練時間的逐漸增加,運動員的舊傷情況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在逐漸減輕。與運動員高中時成績比較,訓練5周、10周時的成績在逐漸恢復,10周時4名運動員有4項運動成績有不同程度提高;以參加山東省第23屆大學生運動會(大學生乙組)成績看,多數(shù)運動員比賽成績有較大幅度提高,并獲得較理想名次。

五、總結

如果對運動員的陳舊性創(chuàng)傷只是局部康復練習,就會刺激其傷痛,加劇運動員的挫折感、失落感,而通過系統(tǒng)性、專門性訓練的手段,即全面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綜合素質,加強了專項用力部位肌肉、韌帶的力量,同時結合外用藥物按摩、心理疏導等方法,可減輕運動的傷痛或心理障礙,恢復、提高運動員的成績,蘭東、池文薈、張藝叢等在兩個月訓練后,傷痛明顯減輕,并取得參賽的理想成績。這對提升學生自身價值,增強今后學習、工作的自信等具有積極意義。該訓練方法時間短、見效快、經費低、簡單易行。

參考文獻:

[1]張宏,許小冬,方華.受傷運動員在治療和恢復期心理反應的調查[J].四川體育科學,2001,94(2):33-36.

[2]顏軍.運動損傷的心理反應與康復[J].體育與科學,1996,(2):95.

[3]宋世萍,朱凱,李老民,等.關于背越式跳高運動員踩關節(jié)損傷的預防和損傷后的恢復訓練初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7,20(3):67-72.

篇7

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有關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的文獻,對核心力量訓練的實驗設計過程、研究方法的特征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期望對未來核心力量訓練的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 核心力量 研究方法 探討

核心力量訓練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核心穩(wěn)定性的研究。Panjabi在1985年首次提出了脊柱穩(wěn)定性(Spinal Stability)的概念。他認為脊柱穩(wěn)定性涉及三方面的問題或系統(tǒng):被動脊柱骨、主動脊柱肌肉和神經控制單元。1989年美國舊金山脊柱研究所(SFSI)在其設計的“動態(tài)腰椎穩(wěn)定計劃指南”提出了中位脊柱的問題,也有人認為它是核心穩(wěn)定性的最早來源。1992年,Panjabi又提出了核心穩(wěn)定性的概念,認為人體的核心穩(wěn)定是一種“穩(wěn)定人體系統(tǒng),以使椎間的中部區(qū)域保持在生理極限范圍內的能力”。20世紀90年代后期,一些歐美學者開始認識到軀干肌的重要作用,將這個以往主要用于健身和康復的力量訓練方法擴展到競技體育領域,他們從力學、神經生理學和康復等不同角度對軀干成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核心穩(wěn)定性”的問題。此后,核心力量訓練慢慢被國內外的學者重視起來。

一、國內外核心力量訓練科研方法現(xiàn)狀分析

通過中國知網碩博論文數(shù)據(jù)庫,用“核心力量”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到94篇學位論文,其中以“核心訓練”為關鍵詞28篇、“核心訓練方法”15篇、“訓練方法”8篇、“體能訓練”7篇、“力量訓練”6篇、“核心穩(wěn)定性”5篇,“懸吊訓練”5篇、“專項體能”5篇。用“core strength”在EBSCO運動科學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到學術論文7篇,用“core strength”和“core stability”在SCIDBS外文專題數(shù)據(jù)中檢索27篇文獻,本文僅從檢索到的論文中選取以實驗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文章進行分析。

(一)國內外核心力量訓練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分析

國內針對核心力量訓練的研究,主要結合各個體育項目,如籃球、足球、健美操、高爾夫球等,主要探討核心區(qū)域穩(wěn)定訓練對體育項目訓練成績的取得或者訓練效果的提高的影響,在所查閱的國內學位論文中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法、實驗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論文中突出的實驗法則主要是實驗室測量法和室外運動測量法。

國外關于核心力量的訓練研究主要以實驗研究為主,研究內容主要針對核心力量訓練對防止運動員損傷和運動康復的影響,數(shù)據(jù)的收集主要通過皮表肌電檢測儀器,只有少數(shù)論文是核心力量訓練結合體育項目進行研究。因此看來,國內外在對核心力量訓練的研究上側重點有所不同。

(二)國內外核心力量訓練研究的實驗設計過程分析

1.受試對象的選擇

國內外關于核心訓練的實驗中的受試對象大都來源于普通在校大學生、大學生運動員、職業(yè)運動員等,實驗分組設計普遍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分組,即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單因素完全隨機等組前測后測設計。,

2.實驗過程

核心訓練方法的檢測主要是采用一定的訓練方法和手段設計,對核心部位的肌肉進行訓練的方法。一種是克服自身體重進行的各種身體支撐的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練習組合,一種借助相關運動器材,例如瑞士球、平衡盤、拉力帶等,使身體的靜態(tài)平衡被打,迫使身體由不平衡或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到穩(wěn)定狀態(tài)的訓練,進而提高身體的核心力量的鍛煉效果。國外的文獻中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收集集中在采用EMG對相應肌肉反應進行檢測收集,并結合肌肉參與的頻度范圍,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突出核心力量訓練的基礎研究,而國內學位論文對核心力量的檢測主要通過一些訓練指標的測量進行統(tǒng)計,例如立定跳遠、原地縱跳高度、十字跑、20米起動跑等作為訓練過程的評定指標,通過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對比分析,分析核心力量訓練的效果。

3.數(shù)據(jù)收集處理分析

對數(shù)據(jù)收集的主要檢測儀器為Surface electromyography(EMG)皮表肌電檢測儀或者是針對特定項目的訓練設計的評價指標進行前測、后測得出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處理主要通過SPSS軟件或excel軟件,進行T檢驗、F檢驗、post hoc test(單因素方差分析的后續(xù)檢驗)、單因素協(xié)方差分析的后續(xù)檢驗等。

4.結論的分析

國內外較多的都是運用統(tǒng)計方法對實驗組前后和對照組前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

二、核心力量訓練研究方法的特征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系統(tǒng)性

核心力量訓練是較為復雜的力量訓練,訓練過程中參與動員的肌肉群較多,且相關肌肉群之間頡抗或協(xié)同作用明顯,所以研究過程需要多學科交叉知識,如運動訓練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等。不管是選擇從某一角度研究還是從多學科交叉角度進行研究,都要求注重對研究對象的整體性、各因素復雜的相關性、研究主體因素的動態(tài)性等進行系統(tǒng)性的思考。

(二)實驗檢測的滯后性

核心力量訓練中的受試者,很難及時、精確對其相應指標進行檢測,即便有些儀器可以在運動過程中攜帶,但是都很難準確的反映受試者在運動當時真實的身體機能狀況。而對于更多的實驗研究中,受試者都是在訓練后測定相應的指標值,相對于運動員運動過程中的真實狀態(tài)勢必有一定的滯后性。

(三)實驗操作的復雜性

人體本身肌肉和骨骼結構的復雜性決定了在實驗過程中對相應肌肉檢測的復雜性,實施過程中除了要考慮肌肉的結構和運動所帶來的肌肉變化特征,還要考慮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對人體核心區(qū)域肌肉的影響, 并且現(xiàn)有儀器的靈敏性和難度系數(shù)也增加了實驗操作的復雜性。

三、核心力量訓練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一)感性方法多于理性方法

在以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文獻中,更多的理論支撐來自于感性材料的收集,經驗的總結,以至于探索出的訓練原則和訓練規(guī)律缺少強有力的實驗數(shù)據(jù)支撐,雖然有一些生物學、生物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了核心力量訓練的研究中,但與國外的研究相比,理性和實證的方法還相對欠缺。

(二)研究方法的設計需要不斷完善

核心力量訓練實驗設計上除了要考慮運動訓練本身規(guī)律和特征,也要考慮項目的特征、技術的特征、肌肉的用力順序等,每一步的實驗設計都要與要與運動員實際的動作相符,才能保證實驗數(shù)據(jù)或者實驗結果的科學性。

(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需要更加合理

在對核心力量訓練的研究方法分析后發(fā)現(xiàn):更多的研究者傾向于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差異性顯著水平的檢驗,過度追求顯著水平P

(四)實驗儀器的更新速度有待加快

在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階段,更多其它學科先進的技術與手段應該及時大量的應用到運動訓練實驗當中。如三維跟蹤攝像;足底壓力分布測試三維化;數(shù)學力學模型;遙測技術和肌肉動力學測量技術等的使用,不僅能及時的測得所需要的生理指標,而且能使檢測的數(shù)據(jù)和處理的結果更加準確的預測客觀實際。

參考文獻:

[1] POP MH, PAN JABIM. Biome chanical definitions of spinal instability[J]. Spine.1985(10).

[2] SAN FRANCISCO, SPINE INSTITTE. Dynamic lumbar stabitization program[M]. San Franeisco Spine Institute.1989.

[3] PANJABI M. 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 Function,dysfunction, adaptation, and enhancement[J]. J Spinal Disord.1992(5).

[4] Marshall PW, Murphy BA. Core stability exercises on and off a Swiss ball[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5.

[5] Brennan J. Thompson, Effect of Surface Stability on Core Muscle Activity During Dynamic Resistance Exercises[J]. Utah State University.2009.

[6] John D. Willson, MSPT, Christopher P. Dougherty,Core St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Injury[J]. Jam Acad Orthop Surg. 2005(13).

[7] 陳小平.核心穩(wěn)定力量的訓練[J].前沿動態(tài).2006.

[8] 徐鷹.核心力量訓練對籃球運動員作用的影響和分析[D].吉林大學.2010.

[9] 周萍萍.核心力量訓練對提高競技健美操運動員平衡能力的實驗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

[10] 武洪濤.核心力量訓練對普通高校大學生身體協(xié)調性影響效果的實驗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2.

[11] 李游.核心力量訓練對華東師范大學二級男子籃球運動員跳投命中率影響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12] 謝洪英.核心力量訓練對河北省青少年男子網球運動員技戰(zhàn)術水平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12.

篇8

摘 要 項群訓練理論自創(chuàng)立以來備受關注,并被廣泛而有效地運用于運動訓練實踐,在長達近二十年的實踐檢驗中項群訓練理論不免暴露缺陷。本文通過對項群訓練理論運用的文獻資料與事實資料查詢,從運動訓練學視角出發(fā)對現(xiàn)階段項群訓練理論在運動訓練實際方面的適用性提出質疑并探討其新的定位。

關鍵詞 運動訓練 項群訓練理論 適用階段

一、前言

為滿足運動訓練理論和運動訓練實踐發(fā)展的需要,1983年田麥久提出了建立“分類訓練學”的構想,并于1998年正式出版了《項群訓練理論》專著,使得運動訓練理論體系結構從原來的一般訓練理論和專項訓練理論兩個層次轉變?yōu)橐话阌柧毨碚摗㈨椚河柧毨碚摵蛯m椨柧毨碚撊齻€層次。近些年來該理論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但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仍然是實踐,在項群訓練理論建立并不斷運用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與運動訓練實踐相沖突的問題,因此對理論自身提出質疑與反思也不免是進步的一種方式。

二、項群訓練理論應用的現(xiàn)實問題

(一)理論內容結構問題

項群訓練理論建立的原始功能定位是為彌補一般訓練理論與專項訓練理論之間跨度過大的缺陷,因此項群訓練理論作為兩理論的中間層理論應與該兩項理論具有同等并列的功能定位。三層次理論體系是對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不同層面的縱向描述,而任何一個層次的研究領域都應包括競技體育所有構件部分,因此項群訓練理論的結構內容體系應包含競技體育所有內容層面。

根據(jù)田麥久編寫的《項群訓練理論》一書,其項群訓練理論功能應用結構內容體系包含五個部分,分別為項群訓練理論與競技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制定,項群訓練理論與競技運動項目的宏觀管理,同群項目訓練規(guī)律的探討的和揭示,群訓練理論與競技人才的流動和項群訓練理論與運動訓練方法的移植、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1],按競技體育結構體系分析項群訓練理論的應用領域,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屬于競技體育中競技體育管理范疇,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屬于運動訓練的范疇,第四部分屬于運動員選材范疇。參照競技體育結構內容體系,項群訓練理論功能應用內容結構缺少運動競賽部分,那么項群訓練理論本身就存在內容上的缺陷,因此在其功能應用定位上也會存在相應漏洞。

(二)理論應用的實踐問題

1.項目歸屬問題

按競技能力主導因素分類是項群訓練理論最重要的分類依據(jù),長久以來大家對競技能力分類問題一直存在異議,如一元、二元、三元、四元訓練理論等等,項群訓練理論選擇的是二分法理論,以各項目體能或技能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或特征將所有運動項目分為五亞類,這樣的分發(fā)從理論上可行但是在運動訓練實踐中仍然存在困難。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結構是動態(tài)變化的,隨競技運動水平不斷發(fā)展與運動訓練方法的不斷改進,人們對項目分類訓練問題變得越來越精細,比如跨欄跑、競走、撐桿跳高在項群訓練理論中是隸屬于體能主導類的競技項目,近來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認為這3類運動項目競技能力結構中體能與技能雙方共同起著主導作用[2,3]。項群訓練理論在實踐中還存在諸如現(xiàn)代五項、男子十項全能、女子七項全能無法找到歸屬的[4]。這都是運動訓練實踐中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目前雖然田麥久對項群訓練理論分類體系有所改進但現(xiàn)實投入運動訓練仍然達不到完美狀態(tài)。

2.適用階段問題

從運動訓練實踐的四階段理論審視,全程性多年訓練過程根據(jù)各階段的訓練任務、內容、負荷等特點被劃分為基礎訓練階段,專項提高階段,最佳競技階段和高水平保持階段四個階段。在訓練實踐中,以最佳競技階段為例運動員的主要任務是創(chuàng)造最佳優(yōu)異成績,在該階段運動員會想盡辦法去完善自己的競技能力,在訓練過程中也是最大程度體現(xiàn)出專項特點。如同屬技戰(zhàn)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目的乒乓球和排球,在最佳競技階段和競技保持階段個人項目的乒乓球在技戰(zhàn)術的基礎上注重的更是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集體項目的排球則更加注重戰(zhàn)術配合意識的培養(yǎng),與同場對抗性項目足球籃球類似,這便與項群訓練理論的分類的標準相悖了,在實踐中也難以做到歸類訓練的目的。這就是項群訓練理論的適用階段問題,在基礎訓練階段或專項提高階段適用的分類訓練在最佳競技階段或高水平保持階段也許就不適用了。

三、總結

從競技能力結構體系分析首先項群訓練理論自身在內容結構體系上存在缺陷,尤其是在分類問題上,雖然近些年對項群訓練理論分類體系作了不少改進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次按運動訓練四階段理論項群訓練理論應用于運動訓練實踐存在不足之處,其一是項目歸屬問題,其二是適用階段問題。實踐效果是理論應用最直接的反饋,對項群訓練理論的重新審思應結合運動訓練實踐,從實踐中去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是理論進步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項群訓練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2] 楊鳴亮.對項群理論中體能主導類項目分類的質疑與思考[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23(1):54-55.

篇9

運用信息化手段檢測BMI數(shù)值,制定個性化的訓練方案

我校體育工作的愿景是“每個學生都擁有健康標準體質”。為此,我們制訂了學校體育工作方案,對每位學生都提出了科學鍛煉的要求。其中,體育教師先使用信息化手段檢測出所有非正常體重的學生,然后,從晨練到課間操再到體育課安排了不同的、分層次的訓練方法,來確保每個學生的BMI數(shù)值正常化。下面是對一名肥胖學生的監(jiān)測案例。

在2014年9月1日和2014年12月22日對陳經綸中學分校初二年級六班同學趙某某進行了2次身體素質測試,其中包括BMI(KG/M^2);立定跳遠;800米;50米;仰臥起坐共5項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研究與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身體運動功能性訓練方案。研究報告如下:

1. BMI測試結果與針對性訓練方案

依據(jù)測試結果和診斷發(fā)現(xiàn)的問題,設計個性化的三個配套方案來解決問題:

(1)合理膳食,適當控制飲食方案

合理膳食,控制攝入,營養(yǎng)平衡。

(2)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方案

加強鍛煉,實現(xiàn)輸出,提高肌體運動機能。制定個性化的訓練方案,通過3個月的堅持,執(zhí)行計劃。 (3)有效指導與監(jiān)控

每天的晨練和課間操時間,體育教師和班主任根據(jù)我校體育工作管理辦法,聯(lián)手對學生的落實情況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確保每一名學生認真落實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體育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動作技術和方法的指導,為課余時間的鍛煉提供保障。

2. 針對性訓練的效果顯著

經過3個月的練習,第二次進行5項測試,兩次測試結果對比如表3:

在9-12月這三個月中,通過以上3種手段,對趙某某同學進行監(jiān)督、訓練和檢測,在2014年12月份的5項測試中,她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具體表現(xiàn)在:體脂含量(BMI)由原來的25.1(KG/M^2)超重,恢復到正常體重20.5(KG/M^2);快速跑50米由10.9S得分為0分提高到9.7S得分為50分;耐久跑800米由4分46秒得分為40分提高到3分30秒得分為96分;跳躍能力立定跳遠由157CM得分為63分提高到169CM得分為72分;仰臥起坐由原來的43個90分提升到現(xiàn)在的53個100分。除此之外,經過不懈的努力,她通過了我校田徑運動隊的選拔,參賽項目為1500米和3000米。趙某某的進步,是應用信息化手段因材施教的一個案例,在后期的跟蹤調查中,趙某某同學一直保持著積極鍛煉的好習慣,體育成了她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終身體育的意識正在形成。

以點帶面,正是由于信息化手段在體育工作方面的運用,使我校體育教師和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的科學鍛煉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融合,促進個性化教育

1.激發(fā)運動興趣

學生在學習體育的過程中,具有求異、求新的心理特點,容易產生興趣的轉移。根據(jù)這一點,體育教師就利用掛圖、聲音、模型、投影、視頻等生動活潑、新穎多樣的手段,實現(xiàn)立體模擬、平面模擬、語言聲音重現(xiàn)、靜態(tài)實景重現(xiàn)、呈現(xiàn)動態(tài)過程。以此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使其在不同的刺激下,保持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掌握體育技能,從而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為個性化教育奠定興趣基礎。例如,我校李老師上一節(jié)籃球運球課,發(fā)現(xiàn)學生的控球能力參差不齊,有的出現(xiàn)多次丟球的狀況。李老師便使用節(jié)奏明快的流行音樂,如《小蘋果》,讓學生跟著音樂節(jié)拍完成原地運球動作。經過兩節(jié)課練習,學生丟球的次數(shù)明顯減少了,所有學生的運球技術都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學生邊運球邊唱歌,球性熟練的學生還根據(jù)節(jié)拍快慢運出了花樣,一堂枯燥的籃球運球課變成了歡樂的海洋,所有學生都喜愛上了這節(jié)課,成功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運動興趣,并且使每個人的個性得以彰顯。

2.建立正確動作概念,統(tǒng)一規(guī)范技術動作

在體育教學中,講解示范動作是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技能在大腦里形成一個表象的過程,而且看是學生的主要信息來源。但有一些運動項目在體育教學示范中常因動作速度過快而讓學生目不暇接,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為此,我校體育教師王B進行了新的嘗試。在進行跨越式跳高的教學時,使用了視頻和錄像手段。在示范動作時,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里的連貫動作和慢動作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并通過定格動作講解重難點,進一步強化動作概念。在練習中,她使用iPad對每個學生進行動作錄像,運用回放功能使每個學生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動作,對照正確動作,找出不足。這節(jié)課通過使用信息化手段,不僅完全將課堂的運動時間還給了學生,而且,每位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改進技術動作,促進其個性化發(fā)展。

信息化與學生運動生活相融合,提高體育教育個性化

目前,針對學生放假時間怎樣進行體育鍛煉,我校嘗試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指導。體育教師將動作內容拍攝成照片,學生和家長通過看照片就會對動作方法和標準一目了然。家長可以以此為依據(jù)監(jiān)督孩子的運動完成效果。對于所有非正常體重的學生,我校采用佩戴腕表的形式進行監(jiān)督。即每位學生配備一塊腕表,除睡覺外隨時佩戴,通過電腦遠程監(jiān)控,能檢測出學生每天鍛煉的心率和運動量,達到每日督促學生進行屬于自我的、個性化的鍛煉,達到加強體質的目標。

篇10

關鍵詞:自身特點選項學習提高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2-0104-01

1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新課改的出現(xiàn)更是使得體育教學在學校教學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很久以來,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教材都是部門指定教材,缺乏因地制宜的特點,缺乏對教材使用學校的科學調研及分析,這也就造成了學校體育教師缺乏主動性,只是按著教育部門的安排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這種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老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的主動性。也就造成了學生們學習興趣不高,主動性不足,造成了學校體育氣氛的下降,有悖于新課改的初衷。

2實驗過程

2.1研究對象。

將我校2010級的一班和二班的學生為實驗組,合計學生98人。同時以三班和四班的學生為對照組共計98人。同時對于實驗組和對照組中的男女比例和人數(shù)都相同,而且教學設備器材及教師都相同,測試周期為兩學期。

2.2測試工具:兩組做采取的測試指標和要求均為同一指標,且測試環(huán)境相同。

2.3實驗組和對照組采取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對于實驗組改用選項學習方法,而對照組仍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2.3.1周期劃分:將每學期平均分成兩個周期,根據(jù)大綱要求并結合本校實際,第一個周期內容設置如下:

田徑:短跑:50米、100米(必選)中跑:800米、1000米(必選)跳遠、立定跳遠(必選)、原地投擲壘球(必選)。體操:魚躍前滾翻(男)(必選)、遠撐前滾翻(女)(必選)、雙杠(必選)。球類:籃球(必選)、羽毛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其他:跳繩、踢毽子、游戲。

第二個周期內容如下:

田徑:接力跑:4100米、4200米(必選)。中跑:800米、1500米。跳高、立定跳遠(必選)、投擲實心球(必選)。體操:魚躍前滾翻(男)(必選)、遠撐前滾翻(女)(必選)、雙杠(必選)。

球類:籃球、羽毛球、排球(必選)、乒乓球、足球。其他:踢毽子、跳繩、游戲少年拳(必選)。第三、四、五、六、七、八周期類似于第一、二周期,內容可以變動。

2.3.2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及特長,在一個周期內任意選三項內容,但必選內容必須在兩學年內全部選擇學習。班內學生分成多個活動小組,每個小組由小組長帶領本小組按所選內容進行課上練習。

2.3.3每一個周期結束后,再重新設置內容(可重復),學生重新選擇(可重復)進行練習。

2.3.4教師起幫助、指導、督促的作用。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選擇的內容、身體素質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師對各學習小組進行必要的巡回指導,督促學生完成課的任務。

2.3.5及時評價課上練習情況,培養(yǎng)學生鍛煉的自覺性。

教學中,通過及時準確地課上情況小結,總結評價各小組學生的練習表現(xiàn),設立拼搏獎、進步獎、十佳體育明星獎等。通過對所練習項目的測試和技術評定等形式及時地反饋學生練習的結果,逐步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

3實驗結果

通過運用計算機技術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本實驗已進行了兩年,實驗期間為保證無關變量的有效控制,各班情況(包括任課教師)均無變化。通過實驗達到了如下結果。

3.1實驗班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有了很大提高。

運用計算機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實施選項學習,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能夠選擇適合于自己的項目進行練習。在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了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并能由對該項目的興趣轉移到其它項目中去。

3.2學生身體素質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通過計算機技術對比分析,實驗班學生的機能指標和各項素質比對照班提高幅度大。

4討論

4.1通過多媒體教學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借助多媒體教學器材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增進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讓學生可以持久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可以更好地將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以更加多彩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能更好地記憶,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能夠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4.2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利用現(xiàn)代技術糾正體育教學中的運動技術的錯誤動作,提高學生在掌握運動技術過程中的效率。由于體育運動本身都含有競賽的特點,教師適當采用競賽的方式進行教學。如籃球、乒乓球的教學比賽,跳繩、踢踺子比賽,立定跳遠比賽等等。因此,選項學習教師要充分利用活動的內容、性質和恰當?shù)慕虒W手法引導學生,以激起學生去做更大的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某些意志品質。

4.3通過網絡搜集先進訓練方法,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教學中,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身體素質去選擇內容。通過練習,在動作的質和量上會有較大的提高和增加,教師再加以適當?shù)谋頁P和鼓勵,學生會認為我能行,堅信只要努力就有進步,只要付出就有收獲。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也為以后學習高難內容奠定自信的基石。

5結論

隨著信息技術的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一味依靠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難以很快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還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優(yōu)勢多去挖掘教材的一些內容,注重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堅持“把課堂還給學生”,使體育課真正變成學生的“快樂體育園”。

(淄博市周村區(qū)南郊中學,山東淄博255302)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