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信息技術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8: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醫學信息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目前,生物醫學圖像信息技術主要包括生物醫學圖像傳輸、圖像管理、圖像分析、圖像處理幾方面。這些技術同以前的圖像技術、醫學影像技術都有一定的聯系,其在涵蓋以往圖像技術、醫學影像技術的同時,也具有自身的特點,與傳統的圖像和醫學影像技術相比,生物醫學圖像信息技術更加強調在醫學圖像信息收集、處理等過程中應用計算機信息技術。
1.1圖像成像
從本質上來看,生物醫學圖像成像技術(下文簡稱“圖像成像技術”)與醫學影像技術的區別并不大,僅僅是人們更習慣將其表達為醫學影像。生物醫學圖像成像技術的研究內容為:利用染色方法和光學原理,清晰地表達出機體內的相關信息,并將其轉變為可視圖像。圖像成像技術研究的圖像對象有:人體的標本攝影圖像、觀察手繪圖像、斷層圖像(如ECT、CT、B超、紅外線、X光)、臟器內窺鏡圖像、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圖像、活細胞顯微鏡圖像、熒光顯微鏡圖像、組織細胞學光學顯微鏡圖像、基因芯片、核酸、電泳等顯色信息圖像、納米原子力顯微鏡圖像、超微結構的電子顯微鏡圖像等等。
圖像成像技術主要包括2個部分:現代數字成像和傳統攝影成像。通常可采用掃描儀、內窺鏡數碼相機、采集卡、數字攝像機等進行數字圖像采集;顯微圖像采集則可應用光學顯微鏡成像設備及超微結構電子顯微鏡成像設備;特殊光源采集可應用超聲成像儀器、核磁共振成像儀器及X光成像設備。目前,各種醫學圖像技術的發展都十分迅速,特別是MRI、CT、X線、超聲圖像等技術。在醫學圖像成像技術方面,如何提高成像分辨力、成像速度、拓展成像功能,尤其是在生理功能及人體化學成分檢測方面,已經引起了相關領域的重視。
1.2圖像處理
生物醫學圖像處理技術,是指應用計算機軟硬件對醫學圖像進行數字化處理后,進行數字圖像采集、存儲、顯示、傳輸、加工等操作的技術。圖像處理是對獲取的醫學圖像進行識別、分析、解釋、分割、分類、顯示、三維重建等處理,以提取或增強特征信息。目前,醫學領域所應用的圖像處理技術種類較多,統計學知識、成像技術知識、解剖學知識、臨床知識等的圖像處理均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另外,人工神經網絡、模糊處理等技術也引起了圖像處理研究領域的廣泛重視。
1.3圖像分析及圖像傳輸
生物醫學圖像分析技術,是指測量和標定醫學圖像中的感興趣目標,以獲取感興趣目標的客觀信息,建立相應的數據描述。通過計算測定的圖像數據,可揭示機體功能及形態,推斷損傷或疾病的性質及其與其他組織的關系,進而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可靠依據。生物醫學圖像傳輸技術,是指應用網絡技術,在互聯網上開展醫學圖像信息的查詢與檢索。通過網上傳輸圖像,在異地間進行圖像信息交流,可實現遠程診斷。同時,在院內通過PACS(數字醫學系統—醫學影像存檔與通信系統),也能在醫院內部實現醫學圖像的網絡傳遞。
2總結
篇2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物教學;應用
近年,教育部對于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推進信息技術建設非常重視,在中學生物中的廣泛開展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是我們所有教師的目標和努力方向。而應用信息技術進行中學生物教學,其實質是將信息技術與中學生物課整合,直接用信息技術營造一個和諧適用的中學生物教學環境,繼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優勢。因此如何將信息技術整合到生物課堂教學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呢?本文就此談幾點實踐中的感悟:
一、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優點
(一)利用信息技術,能更好地創設真實情境,精心導入新課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該聯系實際創設真實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在上課時激起強烈的求知欲,調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起來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傳統課堂上僅僅靠簡單的掛圖、色彩變幻等手段來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顯然是很不夠的,有了現代信息技術,課前通過多媒體播放與本節課有關的動畫、錄像、圖片、聲音等,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能實現生物教學由抽象向直觀、形象轉換,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它經歷了從現象到本質、從定性到定量的發展過程,并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而微觀性是中學生物的一個重要特征。生物課堂上很多生命現象,生化反應,代謝途徑等,比較抽象,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而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象、文字、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于一體,化靜為動,生動有趣,直觀形象,虛實結合,可以盡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在學生頭腦中建構理論模型和知識結構,輕而易舉的突破重難點。而且在課堂上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前串后連、突破時空局限,可使學過的知識瞬時再現,大大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三)利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實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自主探究學習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科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將具有網絡功能的多媒體計算機引入生物課堂,能夠克服傳統媒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化靜為動,信息量大,圖像生動,音響逼真,能輕易地把大量冗長、枯燥的文字圖像化,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動態化,能很好地解決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認識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創新思維,培養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方面都能取到較好的作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傳統的教學中,大量的資料主要是通過書本、圖片和錄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學生傳輸信息,這樣的信息來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靈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隨著電腦科技的普及,教師可以通過電腦從網絡中得到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三維虛擬現實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課件制作,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方法更加多樣,更加靈活。如《保護生物的樣性》這節內容,涉及到的知識面比較廣,如果僅靠教師的講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通過網絡就可以讓學生了解生物的多樣性,這樣既拓寬了知識面,又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部分內容,在培養學生保護環境、保護生物、樹立主人翁意識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些圖片資料和數據讓學生進行分析,達到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自學能力的目的,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自主的學習。
(四)利用信息技術,搭建教學平臺,開放教學環境
以多媒體、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將把教師和學生引入全新的教與學的世界,學生可時時與老師、同學保持著接觸。我們正處于知識爆炸的年代,知識更新非常快,教給學生簡單固定的知識的做法早就被社會所淘汰,我們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自我學習能力。在知識上的傳授上要遵循課程標準,在能力培養上不要拘泥于標準,我們在教學中要適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這就需要“開放式”的教學環境,“開放式”教學。例如:在《人類對細菌真菌的利用》的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是找到一些有關細菌真菌在食品制作、在疾病防治、在轉基因產品等方面的知識網站、主頁,或提供相關的網址,供學生在網上搜集有關的內容,并根據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和教學要求,對大量的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和整理,合理地將資源進行重新組合為己所用,對于培養學生獲取、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極為有利。
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網絡課件,進行網絡教學,實現資源共享
生物教學強調情景與協作,重視直觀和操作,提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利用信息技術,將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制作成網絡課件,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化,同時進行網絡教學,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做到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在學習中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進行網絡教學也能夠使資料得到共享,能夠使教育一線的教師進行更好的交流,也能使教師和學生的能力得到更大的發展。
二、信息技術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不足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素質教育更是當前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等。但是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差,不能正確地利用信息技術,對信息技術過分依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教師在上課時多數時間在注視電腦屏幕,減少了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再加上教室光線陰暗.學生看不清教師的表情、眼神、手勢。這種缺乏互動的教學過程勢必會使課堂氣氛沉悶,影響教學效果,影響教學質量。對于一些抽象、微觀的知識點以及那些難以用語言來說明的問題,信息技術不能很好的直觀反應出來。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一味地昧追求現代化,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于是在所有教學環節上都使用多媒體手段.課堂上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看得津津有味。但結果往往是學生課在上的表現不錯,下了課卻發現沒學到什么東西,華而不實,學生對語言素材的獲取量相當有限。所以要求教師要有選擇性地使用多媒體手段,要符合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
總之,在生物課的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多媒體在生物教學中的導學作用,就能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拓寬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達到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所以只有把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與其它一切教學媒體結合使用,才能取長補短,發揮最大的教學作用。
參考文獻:
[1]周長梅.信息技術與中學生物教學的有效整合,現代教育術,2007年第12期第17卷.
[2] 黎迎.信息技術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年第6期.
[3]姜桂波.巧妙利用多媒體輔助生物教學[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5,6:91~92.
篇3
【關鍵詞】任務驅動式 信息技術 以生為本
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強調操作性和實用性的信息技術學科,在日益現代化的普通高中的教學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成為了學校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信息技術的任務驅動式課堂教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知識不斷建構的過程。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學習者本身固有的知識結構與新知識結構不斷發生“沖突”。學習者在不斷地解決這些“沖突”的過程中建構新知識。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開始重視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強化了“從做中學”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開始重視教學情境的設計。這時,“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就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出現并被廣泛使用。
“任務驅動”式教學從完成某一項“任務”著手。提出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或目標,引起學生的興趣,再通過討論、講解或操作來完成“任務”,從而學會相關的理論或技能。這種方法突出了“應用”,激發學習興趣,解決了學生對理論學習望而生畏的問題,使課堂教學在師生共同研究、討論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這種以重學生、重環境和重實踐為特點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互動效果好。
二、“以生為本”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信息技術的任務驅動式課堂教學
隨著認知學習理論的不斷深入研究和內隱學習理論日益被教育工作者重視。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認識到“以生為本”的教學本質。 “以生為本”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出發點設計教學環節,圍繞學生的成長成才、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展教學。如學習目標是學生最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是學生最關心的、最喜歡的,學習方法是學生最樂于接受的,等等。
在課堂中體現“以生為本”的“任務驅動式”教學,就是讓學生始終在積極的、主動的學習氛圍中,在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信息技術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還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成就感,更大地激發求知欲望,逐步形成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三、巧妙設計多種“以生為本”的任務,有效開展驅動式課堂教學
筆者認為,“以生為本”的“任務驅動式”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出發點,關注學生所關注的、關注學生所需要的,注重系統性、科學性、趣味性、操作性、時效性。筆者結合粵教版的高中《信息技術基礎》教材中的各章節內容,談談如何設計任務,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1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要求,設計“應用型”任務
根據現代教育教學的要求,強調學生“在做中學”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學以致用。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校現有的教學硬件和信息化水平,考慮任務的可行性,設計“應用型”任務。比如,學生在每次考試后都最急于了解考試成績。筆者結合《剖析數據庫》的內容,以學校的成績管理系統為例,詳細給學生剖析數據庫。再如,在教授《獲取信息的過程與方法》章節內容時,筆者布置了任務:通過各種方法統計本校近3年的高考成績。從學生最關心的高考問題人手,學生獲得的資料對于個人是十分有用。再者,在學習《獲取網絡信息的策略與技巧》章節的內容時,筆者讓學生挑選最喜歡的高校專業介紹給同學,學生等同于提前進行高校專業的篩選,提前為高考填報志愿作為準備。
2 以學生的學習、生活需要出發,設計“實用型”任務
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課堂,但課堂以外的舞臺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的途徑。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的工作。適時設計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的“實用型”任務。
如,每年的秋季。學校都舉行田徑運動會。為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觀和責任感,筆者提前布置了設計班級海報的綜合任務,以此來進行《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的教學過程。
為使歡慶建國60周年的主題班會開展得更加精彩。很多班級都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筆者就適時布置了《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的任務。
3 分析學生的成長的個性特點,設計“案例型”任務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命令學生“這樣不行”“不要那樣”,往往收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通過案例展示。讓學生自己去看、去想,產生“不能這樣”的自我意識,這樣的教育教學效果就有效得多。
在講授《信息安全及系統維護措施》的章節時,筆者布置任務讓學生觀看教師收集到的搞笑視頻和動畫,讓學生在笑聲中深化信息安全意識,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面對越來越泛濫的手機短信,你如何分辨真偽?”這是筆者布置給學生關于《信息的鑒別與評價》的任務。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總結信息鑒別和評價的方法。
4 關注學生的周邊環境,設計“熱門型”任務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是要被現代社會淘汰的。因此,要注重任務的時效性,增長學生視野的同時也迎合了學生追趕潮流的心理。
在學習《信息技術及其影響》的章節內容時,筆者丟棄了課本的實例,讓學生去了解最新、最熱的產品――3G手機。學生在了解最新的科技產品的詳細技術后,反過來對課本的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入。
日漸普及的網絡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建立個人博客、通過MSN和國外朋友聯系、展示個人的QQ空間,這些都是筆者布置給學生的關于《信息的與交流》的任務。
篇4
1.國外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現狀概述
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是目前全球發展最快、貿易往來最活躍的產業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生物醫學工程產業(醫療器械)銷售額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水平。BME產品的國際貿易額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銷售利潤可達50%以上。因此,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等發達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發展BME高科技產業,搶占國際市場。全球范圍內,BME產業的主要產地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美國是最大的生產、使用和出口國,其次是日本、德國和法國。
2.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現狀
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與生物材料科學的發展及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興起,我國BME工業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源泉,從而帶動了整個產業的技術進步和新發展,走上了 BME科技產業的道路,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依然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民族產業不強,高、精、尖的BME產品依賴進口現象嚴重,加快了醫療費用的高速膨脹;由于我國BME產品檔次低可靠性不高、缺乏創新能力等原因,難與國外產品抗衡;BME產業雖然數量眾多、但組織規模不大和產品檔次低,難于參與國際競爭。但我國人口眾多,BME產品需求量又相當大。所以,發展中國的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改革中國的生物醫學工程高等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3.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化與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教育
工程學突飛發展的今天,生命科學也在迅猛發展,尤其是近年來迅速興起的生物技術給BME以極大的推動。生物醫學工程作為典型的交叉、融合、邊緣性的學科,其含義更深更廣:不僅是工程學與生命科學、醫學的交叉結合,也包括所有其他學科和生命科學、醫學的交叉結合;不僅是工程技術的相應理論方法與生物醫學中人體結構功能的交叉結合,而且要考慮工程技術的相應理論方法與生物技術的交叉結合。正是由于上述諸學科的相互結合和滲透,BME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分子醫學水平。
可以說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會有多少BME領域,這種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幾乎所有的理工學科和所有的生物學和醫學分支,沒有那一個學者、那一個科研結構可以涉足其全部。而且,BME所指的學科交叉,不是生物醫學同那一個工程學科分支的簡單結合,而是多學科、廣范圍、高層次上的融合。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各類學科都有了迅猛的發展,不斷有新技術出現,而且專業基礎也在變化,這些發展變化給生物醫學工程學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有必要站在新的高度對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和教育的一些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和思考。
4.對我國生物醫學工程高等教育思考
我國已有的BME專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理工科大學的BME專業,另一類是醫學院校的BME專業。理工科大學的BME專業側重點在于工科,以培養能從事BME研究、開發和生產的高級BME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而醫學院校的BME專業則培養能將工程技術與醫學密切結合,能為醫療和醫學研究部門進行工程技術服務,能從事醫院醫療儀器設備的管理與質量保證工作的高級醫學工程技術人員為主要培養目標。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在我國僅設一級學科,不設二級學科。我國生物醫學工程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20多年來,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研究和高等教育已經取得了相當可觀的進步,但從總體水平上看,與國外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與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很不適應,BME專業畢業生的社會需求缺口較大。
4.1 我國生物醫學工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不平衡在研究方面,引進、消化、跟蹤研究多,創新性研究較少;理論方法等應用性基礎研究多,取得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研究較少。在學科建設和發展方面,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對材料技術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生物技術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和醫療器械型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幾乎沒有涉足。
專業設置偏、少目前的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的專業設置面比較集中在信息技術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只有個別學校在培養目標中增加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方面的內容;各院校的研究生培養(科研方向)基本以生物醫學信號的檢測處理、醫學成像、醫學圖像處理、醫學儀器研究為主,部分涉及到分子電子學、分子光子學、生物力學、生物醫學材料、人工器官、組織工程等方向,只有少數大學比較集中在納米材料、生物醫學材料以及人工器官和生物醫學圖像處理。研究生培養的專業面相比本科生的專業面寬廣。
醫工結合不突出由于受到認識和理論上的因素、文化心理上的因素、管理體制上的因素以及國家政策上的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工程與醫學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上體現的還很不夠,綜合院校往往具備更深的理工基礎而缺乏醫學背景,醫學院校與臨床結合緊密,但工程力量又顯得薄弱。雖然近年來,不少醫科院校與綜合性大學合并,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工程背景的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條件,但由于體制和教育模式的限制,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專業層次不合理目前我國舉辦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的各高校,生物醫學工程高等教育基本執行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的方針。然而,由于生物醫學工程學科自身的特殊性和學科自身的高度交叉、融合的特點,可以設想,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又怎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醫工的交叉融合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是其產業化的基礎,而研究必須通過產業化才能實現為醫學服務的目的,但是當前辦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大學,很多在基礎研究方面并不具備實力,所以對于本科教育而言,其研究和產業化的任務也很難實現。
4.2 我國生物醫學工程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學科發展與專業設置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無論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學科發展、專業設置以及培養目標都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緊密結合生產和科技發展變化的需要,及時調整學科發展方向和專業設置內容。在我國開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經驗比較成熟的大學往往存在著偏重于理科或醫科的現象,沒有體現出生物醫學工程多學科交叉的特點。所以我國的BME高等教育首先要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拓展學科建設方向,逐步建立起適合于多學科合作發展的運行模式。其次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優勢設置課程體系。美國生物醫學工程課程特別是專業課程既能體現學科本身涉及面廣的特點,又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又能結合科研優勢,突出重點,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
醫工結合與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BME是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專業人員需要同時具備醫學和工程技術兩類知識和經驗靠以往的醫生+工程師來組成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是無法適應學科發展需要的。所以必須從現在起,特別重視BME教育工作,加強現有專業點的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改革現有教材,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計劃。首先,各學科的交叉和融合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關鍵點。以醫、工、理為基礎,為實現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結構。根據專業設置和學科研究方向確定知識結構的主干,同時注重拓寬知識范圍,使學生既能有相應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知識又具備在其他領域中發展的基礎,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理、工、生物醫學的交叉和融合。
積極擴大研究生教育,控制本科生招生數量 目前的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的專業設置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型生物醫學工程,然而依據生物醫學大市場的發展狀況來看,雖然信息技術型生物醫學工程已經在我國形成規模,但其就業市場還是相對較小,另一方面,由于學校幾乎沒有針對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化過程的知識能力進行培養教育,學生個人很難把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從教室或實驗室直接向市場和產業轉化。所以,生物醫學工程教育的發展應該積極擴大研究生教育,控制本科生招生數量和規模,學制可以考慮為五年,限制或減少專科層次以下的學生在校人數,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的重心應該是為研究生教育打好理工科、生物學和醫學基礎。
篇5
Zhang Chunjun;Dong Kai; Dong Qi
(牡丹江醫學院,牡丹江 157011)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Mudanjiang 157011,China)
摘要: 本文簡述了醫學期刊的發展,醫學期刊的出版現狀、前期的評價工具指標,醫學期刊的網傳方式及電子網絡版生物期刊的服務方式。探究高等醫學院校如何對醫學期刊進行綜合管理。為醫學科研人員及醫務工作者提供更有利的醫學信息服務。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journals, medical journals publishing status, indicators of pre-assessment tool, the network transmission methods of the medical journal and service of bio-electronic online journal. Explore how the medical colleges conduct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n medical journals to provide a more favorabl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medical researchers and medical workers.
關鍵詞: 生物醫學期刊 管理 采購 評價
Key words: biomedical journals;management;procurement;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5-0193-01
0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看到任何科學研究與社會活動都離不開信息的利用與傳播。有證據表明科學研究或社會經濟生產信息80%~90%來源于專業期刊。高等醫學院校的生物醫學期刊占比很大,這是高等醫學院校的特性所決定的。醫學期刊也就成為了醫學科研人員及醫務工作者獲取醫學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高等醫學院校圖書館應認識到醫學期刊的重要性,切實利用醫學信息資源,完善相關信息技術,為高校師生及醫務工作者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充分發揮醫學期刊在教學及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現在,國內學術期刊已達到6千多種,其中醫學期刊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醫學期刊也由國內學會出版向國際出版社出版靠攏。醫學期刊是科技期刊中很重要的一大類,醫學期刊的發展和壯大是我們科技力量的展示。進入21世紀后,信息技術日益更新。網絡的普及使醫學信息的獲取、檢索等更加方便和快捷。許多醫學期刊為了爭取更大的市場占有率,醫學期刊不再是傳統的紙質版、縮微版。而逐漸向電子版,網絡版邁進。1823年創刊世界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第一個在1996年將期刊推進互聯網。叢此,醫學期刊開始了醫學信息共享時代。
2醫學期刊內容方面的發展
醫學期刊引領的醫學科技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地位和影響日顯突出。一方面,SCI作為全球科技領域的綜合性權威文獻數據庫,精選收錄全球生物醫學期刊,有42種(84%)是與醫學和生物相關的期刊。另一方面,綜合醫學科學領域的重要雜志在保持其學術地位的基礎上,也開始向專門化發展,并與當前熱門的基因、遺傳分子、細胞生物學等密切聯系。20世紀90年代初期分子生物學滲透到臨床各個學科。嘗試利用分子生物學理論對臨床各學科疾病的發展機制等進行研究探索新創辦期刊更具時代特點向更專深領域發展。
3醫學期刊的綜合評價
3.1 醫學期刊的評價原則對于中國生物醫學圖書館來說,期刊評價更是必要。由于醫學期刊出版數量的迅速增加以及價格的飛速上漲,對于任何圖書館來說都必須有選擇性的采集所需的期刊。對期刊評價的原則是:①具備國際標準連續出版號ISSN或中國標準連續出版物號CSSN。②由權威的研究機構的出版公司主辦或出版。③具有較高的學術背景。④具有較高的編輯水平。⑤期刊編輯的規范化。⑥被國際相關學科的知名檢索工具刊、數據庫收錄。有些近年來出版的工具書對如何引用電子郵件,網上文獻數據庫的文章或文摘等做出了具體規定[4]。
3.2 醫學期刊的評價工具2004年第四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影響因子、獲國家獎或被國內外重要檢索工具收錄等評價指標。IF(影響因子)是評價期刊的重要指標。其公式IF=該刊前倆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該刊前倆年的總數,影響因子在計算時未排除自身引用,異常的期刊自引也會導致異常的IF值。IF值是個相對指標,總被引次數是個絕對指標。期刊選定時,首先應該將二者有機結合,相互取長補短才能獲得合理結論。
4醫學期刊及數據庫的采購與訂閱
4.1 紙質版醫學期刊的采購與訂閱醫學期刊的收集方式一般包括期刊訂購、期刊交換與贈送。選定時,首先應該廣泛收集國內外期刊出版信息,再經選擇評價,進而確定期刊的選定范圍和品種常用的期刊出版信息工具書:《外國報刊目錄》、《烏里希期刊指南》、《全國報刊簡明目錄》等。生物醫學期刊訂購途徑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中國國際貿易總公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通過郵局或報刊發行局訂購。
4.2 電子版醫學期刊訂購從20世紀末開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國內外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大量涌現,電子期刊及數據庫已經進入各級各類圖書館。并且在圖書館資源建設、文獻服務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利用因特網向期刊用戶提供目次、題錄、文摘以至文獻全文數據庫的檢索瀏覽及閱讀服務。例如直接對醫學文本、圖像、視頻、音頻進行分析,從中抽取內容特征,然后利用這些內容特征建立索引并進行檢索[2]。所以在采購網絡版醫學期刊之前應注意數據庫收錄期刊的范圍、質量期刊文獻的回溯期及時段性、檢索功能的完備性以及是否能提供數據庫的試用性[1]。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世界出版業在電子網絡期刊的出版、訂購及網上服務方面都在不斷的完善。
5醫學期刊的交流
期刊收藏機構將本單位或國內編輯出版的期刊寄贈給國內國外相應的期刊交換單位,并獲得對方單位寄贈。通過交換獲得期刊資源可以節省大量的購書經費。程序化、集成化程度高,數據嚴密系統建成后效率高。現代化、數字化的圖書館聯盟,成員館通過聯盟提高編目,聯合目錄、館際互借等服務,實現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例如以區域或醫學院校的圖書館為單位,協作建設紙本或電子期刊全文庫,在需要時通過信件、傳真或MSN\QQ等網絡工具完成文獻傳遞。操作簡單,實施起來較容易,投入小、見效快[6]。
6結論
醫學期刊管理的發展使得醫學期刊管理及利用更加方便快捷。其在科研、教學、臨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斷研究并將研究結果應用于實踐,才能促進生物醫學科技事業的發展及醫療科技創新的信息資源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王艷.美國的科研誠信[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7,(1):11-14.
[2]武獻予,謝金龍.基于內容的信息檢索技術研究[J].電腦只是與技術,2009,(5):1923-1924.
[3]白海燕.數據資源整合的模式與解決方案[J].圖書情報工作,2002,49(10):88-91.
篇6
一、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特點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是運用現代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原理與方法,從工程學的角度研究生物體(特別是人體)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揭示生命現象、探索生命本質,研究和開發用于防病治病、人體功能輔助及衛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裝置、系統和工程技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1],是理工類學科與生物醫學學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邊緣性學科,所涵蓋的領域十分廣泛,具有“覆蓋廣、交叉深、發展快、變化多”等其他學科不具有的特點。根據研究側重點,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可分為信息技術型、材料技術型、生物技術型、生物醫學研究型、醫療器械產業型、臨床生物醫學工程、軍事生物醫學工程等7類[2]。當前討論和研究的熱點領域主要有:生物醫學材料、生物力學、醫療信息技術、生物芯片與傳感技術、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介入醫學工程、醫療器械等7個方面[3]。
二、醫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專業教育現狀分析
高等醫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和臨床醫學結合緊密,醫學大背景很深厚,具備豐富的醫學類學科教學資源和優越的臨床設備實踐條件等優勢,但同時因學科體系不完善、教學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專業實驗室建設投資大等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專業的高效快速發展。
1.理工學科體系不完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科涵蓋面非常廣,廣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包羅萬象”,如果用“學科頻譜”來描述學科涵蓋面寬度,生物醫學工程無疑是88個一級學科中“頻譜寬度”最寬的學科。目前大多數開設生物工程學的高等醫科院校,物理、數學、化學等基礎學科相比理工科院校比較薄弱,而且缺乏材料、自動化等重要工程學科的有力支撐,這些支撐學科的缺少會導致相應課程設置不完善以及綜合性實踐訓練平臺缺乏,學生無法系統地學習工程類課程,得不到系統扎實的工程技術訓練,影響人才培養目標的整體實現。
2.復合型師資比較缺乏。要實現培養醫工結合與交叉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目標,首先需建設一支醫工結合與交叉的復合型師資隊伍方陣。在高等醫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師資隊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醫學教育背景的教師比較多,而既懂醫學又懂工程技術,能將工程技術與醫學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的復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師資比較缺乏,教師隊伍知識結構普遍不夠合理,與各相關學科交叉融合能力弱,這些現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體系構建以及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3.創新能力培養不扎實。生物醫學工程專業85%以上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程都要開展實踐教學,必須建設相應的實踐教學平臺,這些實驗室建設要求高、儀器設備多、投入大,部分院校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實驗條件建設經費投入不足,單獨開設的實驗課程比較少,實踐教學體系不夠完善;課程標準中演示性、驗證性等基礎性實驗設置比較多,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設置比較少[4];缺乏“大學生電子設計創新基地”等綜合性實訓實驗硬件軟件平臺和組織管理經驗;學生規模小,缺少其他理工科學科支撐,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設計競賽等活動較為困難。
4.學生專業思想不牢固。生物醫學工程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覆蓋面廣,涉及領域跨度大,專業知識體系復雜,專業課程內容在各學科之間交叉頻繁,本科學生對本專業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夠的信心和學習熱情;相對材料、自動化、機械、通信以及臨床、醫學影像等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所學知識普遍存在“寬而不精”,“廣而不細”等問題,就業時相對處于劣勢;部分學生由于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導致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專業思想不夠牢固,甚至影響到專業整體的學習風氣。
三、對策初探
高等醫科院校要盯準醫工結合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學科交叉綜合培養、工程技術意識培養、創新能力素質培養,深化教學改革,加大教學投入,改善教學環境,加強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醫學院校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具有醫科院校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培養模式,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提升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質量。
1.堅持走“先研究生后本科生”的教育培養模式。“覆蓋廣、交叉深、發展快、變化多”等特點決定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專業的開設和建設,對教學基本建設、課程體系構建、師資隊伍力量、實踐教學平臺等方面要求比較高,必須具備一定水平的軟硬件條件。醫科院校在開設建設之初,往往存在培養方向不明確、課程體系不科學、平臺條件不完善、師資力量不足等困難和問題,因此,對于計劃開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高等醫科院校來說,要堅持走“先研究生培養后本科生培養”的教育培養模式,通過5-10年時間的研究生培養和學科建設,加強教學基本建設,積累教學經驗,規范教學管理,建設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和一批高水平的實驗教學平臺,構建完善的課程培養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為本科生培養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
篇7
傳統模式下,圖書館和讀者之間的交互性主要表現為給讀者提供咨詢、借還書、復印打印服務等。讀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讀者和館員之間的交流都是比較偶然和隨機的,一個讀者產生的信息很難傳達給另一個讀者。而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一個讀者產生的信息能夠保存下來并對另一個讀者產生影響。改變了圖書館員給予讀者幫助的單向模式,擴展了讀者間的交互。在傳統圖書館中,圖書館員對讀者多數是面對面的服務,服務對象有限,服務時間也受到制約。此外同樣的咨詢內容需要對不同的讀者復述,具有很大的重復性。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如站點FAQ和視頻指南等,可以把圖書館工作人員從這種繁瑣和重復的服務中解放出來,轉而為讀者提供其他服務。可以預見圖書館員的職能不再只是提供固定的服務,還在于觀察、發現讀者新需求,同時結合實際找出解決之道。
對圖書館的幾點建議:
1強化讀者教育培訓,提高讀者信息素質
加強對讀者信息資源利用的教育,增強讀者充分利用圖書館各種資源的意識。針對不同需求的讀者,開設不同數據庫使用的培訓講座,提高讀者對具體數據庫使用能力。并通過信息檢索等課程,提高讀者的信息素養。
2加強資源宣傳
傳統圖書館的職能,一是保存文獻信息,二是對讀者提供借閱服務[v]。信息技術的發展既解放了圖書館員,又擴展了讀者對資源的利用方式,從而間接對圖書館職能產生影響,如指導讀者使用電子資源等。首先,當今醫學最前沿的信息資源大多以電子資源形式存在,一名合格的研究人員應具備良好的信息檢索能力。圖書館需提供文獻傳遞服務及文獻信息檢索課程旨在滿足研究人員對文獻的需求并指導其進行文獻查找。其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圖書館的服務能夠向精深方向發展。如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于1964資源利用的越充分,越體現出其價值。進行適當的宣傳有利于讀者了解資源,當其有需求時才會有意識地去利用。圖書館多重資源建設而輕宣傳,從提高資源利用率看,理應進行適度的宣傳。
3鼓勵圖書館員學習、觀察、創新
優秀的圖書館員離不開學習和創新。伴隨時代的變遷,有些服務是明顯的,而有些服務需求是潛在的,圖書館員要發現這些需求,設計實現需求的渠道,就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創新的思想以及設計開發能力。需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以及開放的眼光。故應激勵圖書館員學習、觀察、創新,從而擴展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
4充分利用讀者信息反饋
篇8
生物醫學工程學是融合理工科學和生物醫學的 理論和方法逐步成長起來的邊緣性學科,其基本任 務是運用理工科原理和工程技術方法,研究和解決 醫學和生物學中的相關問題。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 展的歷史尚不足50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它在保障人 類健康和推進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技術 進步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強,已經成為當前醫療衛生 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技術支撐。
20世紀60年代,美國一些著名大學先后開啟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相繼啟動了生物醫學 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美國的生物醫學工程教育特 點是在技術產業化需求驅動建立起來的具有其自身 特性,且反映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前 沿特征。各個學校的本科教育課程雖然具有自己的 特色,但在課程設置上大致可以分為科學基礎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關注領域課程、設計課程、人文與社 會科學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等六 類Q_2。不同學校本科課程的主要差異體現在專業 選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的設置上,各個學校根據 自身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特 點開設一些相應的選修課程,并培養學生在相應方 向上的研究探索實踐能力。這是美國生物醫學工程 本科教育的基本特點。
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 年代,主要發源于著名工科院校的信息技術類專業 和力學專業,進而逐漸形成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 育,后來,_些醫學院校在醫學物理和醫用計算機技 術的基礎上相繼開展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于 是在我國基本上形成了這樣兩種類型的生物醫學工 程學科[4_3。上述兩類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 設發展模式各具側重,遵循了共同的學科基礎,在培 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應用層面上有顯著特 點。相對來說,工科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培養模式 注重工程技術的開發和功能拓展,醫科院校則注重 醫學與工程結合、工程技術在醫學中的綜合應用。
1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思路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種交叉學科,交叉的學科基 礎及其融合的緊密程度決定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 發展水平,交叉的學科發展推動著生物醫學工程學 科的發展,并且使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研究領域變 得十分廣泛,而且處在不斷發展之中。
1.1學科發展軌跡在中國,基于電子信息工程發展而來的生物醫 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醫學儀器、生物醫學信號 檢測與處理、生物醫學信息計算分析、生物醫學成像 及圖像處理分析、生物醫學系統建模與仿真、臨床治 療與康復的工程優化方法、手術規劃圖像仿真以及 圖像導引手術及放療優化等;有基于力學發展而來 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流體力學、生物 固體力學、運動生物力學、計算生物力學和微觀尺度 的細胞生物力學等;基于化學材料工程發展而來的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學、組織工程 與人工器官、物理因子的生物化學效應等。
1.2學科發展特點作為交叉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其發展的 關鍵在于交叉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構建一種良好的 交叉結構,對推動交叉學科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 作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對于生物醫學工程這樣的 交叉學科的描述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交叉學科如同 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起連接橋梁,如果在河兩岸沒 有堅實的基礎,橋是無法建立好的,對于生物醫學工 程這樣一座建立在兩個不同學科之間的橋來說,它的 發展要求具有堅實的交叉學科基礎和交叉學科緊密 融合深度。那么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構建良好的交 叉結構,需要選取具有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撐的主干學科進行交叉,凝練學科方向,不能大而全,過于寬泛。
目前,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技術具有良好的應 用和發展前景,應該成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重點 發展方向。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設備能有力推動醫 療產業的發展。醫療儀器和醫學成像設備是現代醫 療器械產業中的主流產品,在產業發展中起著主導 和引領作用。其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經濟 技術實力與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產業化驅動也是 學科發展的一種動力,也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 良好的基礎。基于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的需求和生命 科學發展的大趨勢,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應大力促進 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方法的學科建設,從而提升整 個學科的發展水平。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離不開一流的學術研 究和學術成果的應用。一流的學術研究不但能提升 學科的發展水平,而且能開拓學科縱深發展,產生良 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而增強學科服務社會 發展的能力。學術研究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將確保學 科建設的發展動力和趨勢以及學科發展的活力。
交叉學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可替 代性程度越高,交叉學科存在的必要性就越小。如 何減小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可替代性的程度是需要深 入思考的,是需要提升學科的特異性的。生物醫學 工程學的學術研究主要包括應用理論研究和理論應 用研究,應用理論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 所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開展新理論、新方法的研 究。 理論應用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所需 要解決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借助理工科的相關理論 和方法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應用理論研 究是理論驅動型的學術研究,理論應用研究是應用 驅動型的學術研究。 理論驅動型和應用驅動型是生 物醫學工程學科學術研究的兩種主要模式。 理工科 大學具有良好的理論創新基礎和強大的交叉的學科 背景,開展理論驅動型研究具有自身優勢。醫學院 校具有豐富的醫學資源,面臨著大量需要應用理工 知識解決的醫學問題,開展應用驅動型研究,將很好 地實現與醫學的應用融合,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 值,有力推進醫學的進步與發展。各自的學術優勢 將有利于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特色發展,從而增強其 不可替代的程度,實現學科可持續創新發展。
1.3學科體系作為一級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包含學科的理 論體系和技術體系,且該體系離不開所交叉的學科 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的支撐,此外生物醫學工程 學科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既要有學科自身的特色, 又要具有可持續發展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 這樣學科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面向醫療衛生、 生物科學所涉及的重大、重要技術理論問題及基礎 應用開展學術研究。實現良好的學術研究定位,形 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
2 大數據時代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
守正創新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的必由之 路,人類已進入大數據時代,所謂大數據(big data), 或稱海量數據,是指由于數據容量太龐大和數據來 源過于復雜,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工具軟件對 其內容進行獲取、管理、存儲、檢索、共享、傳輸、挖掘 和分析處理的數據集。大數據具有“4V ”特征:①數 據容量(volume)大;②數據種類(variety)多,常常具 有不同的數據類型和數據來源;③動態變化 (velocity)快,如各種動態數據,非平穩數據,時效性 要求高;④科學價值(value)大,盡管目前利用率低, 卻常常蘊藏著新知識和重要特征價值或具有重要預 測價值。大數據是需要新的分析處理模式才能挖掘 分析出其蘊藏的重要特征信息[<3。
人體生老病死的生命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涌現的 生物醫學大數據發生源,這種源源不斷的生物醫學 大數據的檢測、處理與分析,將給生物醫學工程學科 的建設與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模式識別、人 工智能、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將帶動大數據 處理技術的進步。生物醫學大數據廣泛涉及人類醫 療衛生健康相關的各個領域:臨床醫療、基礎醫學、 公共衛生、醫藥研發、臨床工程、心里、行為與情緒、 人類遺傳學與組學、基因和蛋白質組學、遠程醫療、 健康網絡信息等,可謂包羅萬象,紛繁復雜。生物醫 學大數據中蘊藏了種種有科學價值的信息,研究有 效的大數據挖掘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對生物 醫學大數據進行關聯和融合計算分析,充分挖掘生 物醫學大數據中的信息關聯和特征關聯和數據空間 映射關聯,既能為疾病的預防、發生發展、診斷和治 療康復提供系統化的全新的認識,有利于深入疾病 機理研究分析,開展個性化診療。還可以通過整合 系統生物學與臨床數據,更準確地預測個體患病風 險和預后,有針對性地實施預防和治療。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所面臨的生物醫學大數據主 要包括多模態醫學影像數據、多種類醫學信號數據 以及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的生物信息數據。生物醫學 大數據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領域內有著廣泛深遠的 應用前景,從三個方面應用將推動生物醫學工程學 科的發展。
(1) 開展多模態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醫學影 像學科的發展從早期看得到,到看得清,目前的看得 準,未來的趨勢是看得早。只有看得準和看得早才 有利于臨床早期干預,提高治療預期。醫學影像大 數據計算分析在影像診斷、手術計劃、圖像導引、遠 程醫療和病程跟蹤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建立新的醫學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模型和數值 計算方法,挖掘多模態影像數據的特征數據和特征 關聯,將會提供強有力的影像診斷分析手段,極大地 推動影像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和 科學價值。
(2) 開展多種類醫學信號大數據計算分析。醫 學信號大多直接產生于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信號, 能在不同層面上表達生理和病理相關機制特征。融 合多種醫學信號的大數據計算分析,能對生理病理 過程進行更好更全面的闡釋,不僅能深入了解生理 病理的狀態特征和過程特征,而且能實現個體健康 監測和管理。可以很好地開展回顧性研究和前瞻性 研究,推進系統化的醫學應用研究。實現強大的多 種醫學信號數據的特征挖掘及特征關聯計算分析。 大數據挖掘能夠增加準確度和發現弱關聯的能力, 能更好地認識生理病理現象和本質。
(3) 開展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的生物信息大數據 計算分析。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系統生物學和比 較基因組學的不斷發展涌現了海量的需要計算分析 的生物信息數據,已進入計算系統生物學的時代。 開展生物信息大數據計算分析,可以拓展組學研究 及不同組學間的關聯研究。從環境交互、個體生活 方式、心里行為等暴露組學,至細胞分子水平上的基 因組學、表觀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 學、基因蛋白質調控網絡,再到人類健康和疾病狀態 的表型組學等不同層面不同方向上實現大規模的關 聯計算分析,可以全面闡述生命過程機制,挖掘生命 過程特征及關聯特征。
篇9
關鍵詞關鍵詞:高等醫學院校;實驗室建設;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資源共享
中圖分類號:G4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6727800(2013)010019503
基金項目:新疆醫科大學科研創新基金項目(XJC201215)
作者簡介:吳淼(1981-),男,碩士, 新疆醫科大學醫學工程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人工智能。
0引言
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大多趨向綜合性或交叉性的學科專業設置,在綜合性大學中形成了許多不同醫學專業學制(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在一定時期并存的現狀,呈現多校區的分布狀態。隨著國家整體數字化建設的發展,醫院信息系統、遠程醫療、遠程醫學教育、醫療保險系統、公共衛生系統、疾病預防預警控制系統、社區醫療保健系統等數字醫學系統廣泛深入到醫療健康的所有部門和業務工作中。面對快速發展的數字醫學大環境,高等醫學院校應當在逐步調整計算機相關課程體系結構和教學內容的同時,配合醫學課程建設的需求,加速信息化大環境下的教學實驗室公共資源平臺的建設[1]。整合資源、統籌規劃,構建共享度高、開放性好的實驗教學大平臺,使有限的資金投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是我校近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2]。
1信息化環境下高等醫學院校各學科教學現狀與發展需求
1.1計算機相關基礎課程設置調整趨勢
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與清華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指出,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教育,是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教育[3]。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各高等院校從本校各專業培養學生的需求和目標出發,設置各自的計算機相關基礎課程的體系結構[4]。針對我國信息技術已滲透到醫學基礎的深層研究,專業化的計算機醫學應用技術成為醫學生應該且必須掌握的常規技術的現狀,我校醫科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按“文化基礎、網絡基礎技術程序設計和應用技術、數據庫技術醫藥信息學”三段式課程教學體系結構展開。第一段的課程在圍繞計算機網絡技術,提高學生計算機和網絡操作應用能力的同時,并輔以數據庫技術初步使用能力的訓練;第二段的課程,根據醫學各類專業的需求選擇性地開設VC、VB或Java等程序設計類課程和SQL數據庫或計算機網絡技術、網頁與多媒體制作等相關課程;第三段則緊密聯系醫學應用需求,以“醫學信息學”課程為主。根據校醫學科學教育發展的趨勢和現狀,將醫學信息學的課程內容定位在醫學信息采集、數據編碼、數據存儲與傳輸,生物醫學信號處理、醫學圖像處理、醫學專家系統、醫學計算機仿真和醫院信息系統(HIS)等方面,介紹人體醫學信息的產生、采集、編碼、處理和應用,以及如何利用計算機網絡組成信息系統的原理、規律和技術,為醫學生全面、正確認識和應用醫療服務環境中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打下基礎。
1.2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與計算機相關課程教學現狀
大多數高等院校在整并后,基本是呈多校區分布狀態,某些學科專業則前期后期教學在不同校區進行[5]。筆者所在的學校各類醫學相關的二級學院的各專業前一年或前兩年在大學城校區進行公共課基礎教學,三年或四年在醫學院校區(北校區)進行醫學專業課程的教學。隨著在醫學院校區的各醫學專業教學與實驗教學改革的發展,醫學專業各類課程利用計算機實驗環境進行醫學數字化實驗和系統設計的創新性實驗以及計算機化教學考試改革的需求不斷增加。而一些小專業(如醫學檢驗和生物醫學工程)在后期的專業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盡早感知醫院的數字化工作環境,需要有模擬的虛擬環境進行實驗訓練;同時一些與計算機相關的理工課程也需要完備的計算機軟硬件實驗環境。
面對跨校區的早期醫學實驗教學和后期的專業教學中門類繁雜的實驗需求,是為各個專業實驗課程建立完全獨立的實驗環境,還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構建資源共享的實驗環境?這成為計算機實驗室建設和持續發展必須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如何將教學、實驗教學和學生科研的資源有機融合,用最合理的投入獲取盡可能高的利用率,實現真正意義上校園資源共享的關鍵問題。
2資源完全共享的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搭建
在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結構發生變化后,配合醫學課程教學改革,計算機實驗室的實驗教學功能必須從單一的計算機實驗轉變為與醫學教育密切結合的,可提供滿足現代數字化醫院信息技術技能訓練的多功能實驗教學環境。尤其在跨校區的教學分布環境下,組合多門類課程實驗,重新規劃實驗室功能,進而建立資源可完全共享的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實現教學、實驗、科研和社會服務在公共平臺上的集成。
2.1實驗室建設目標
醫學多媒體實驗教學成效的高低與提供實現多媒體實驗教學網絡基礎平臺的建設水平息息相關,配合計算機相關課程的調整和醫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需求,把計算機教學的改革、實驗室的建設與數字化校園網的建設融合到一體[6]。通過教改項目,設定實驗室改革總目標,即以校園網作為平臺,以醫學知識庫及醫學多媒體教學資源庫為基礎,以網絡遠程教學作為手段,實現計算機的立體化教學;以醫學信息學實驗為目標,整合現有的計算機實驗課程,創建以醫學知識庫和臨床電子病歷為核心的HIS(醫院信息系統)仿真教學系統;以現有的醫學實驗課程為背景,創建醫學形態類和功能類的數字化實驗課程;以學校附屬醫院的數據中心為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教學科研資源,創建輔助醫學信息分析和挖掘的教學及研究的虛擬平臺,完善公共網絡實驗教學平臺及計算機化考試環境。
2.2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的網絡架構和建設
依照上述實驗室建設的目標與定位,考慮到醫學院學生前后期教學跨校區且專業課程門類繁雜,各類醫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迫切需要在網絡環境下展開。在學校一期“985工程”的投入建設下,經過分段實施建設計劃,醫學院計算機中心在北校區建設了各學科共用的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又名醫學數字化實驗室)。該平臺采用了校園網下的Intranet分級網絡群集結構,如圖1所示,并組建了各學科資源共享的服務器組群的接口平臺,適度將各類醫學課程、與計算機相關課程所需的實驗教學軟件分別配置在4個實驗機房的軟件平臺上,建設了一個各學科共用、技術規范、環境統一的數字化實驗教學網絡平臺。同
時針對各學科的標準化考試,構建了基于局域網的數字化考試平臺,該考試平臺可提供醫學各學科課程自主進行組題、考試、自動改卷,并實現了跨校區遠程考試收發試卷。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作為醫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支撐平臺,已逐漸從單純的計算機教學實驗環境轉變成可以為醫學教學服務的多功能公共教學實驗環境[7]。
醫學數字化實驗室擁有實驗面積約500m2,下設1個主控室、4個網絡多媒體綜合實驗室、1個多功能專業實驗室、1個圖像工作室,約有各類中、小型服務器12臺,多媒體學生工作站212臺,通用實驗微機30臺,路由器、交換機等網絡設備12臺,各類電化教學設備4臺(套)。實驗室的4個多媒體實驗室的工作站與主控室的12臺高性能服務器聯合組成了一個獨立的1 000M主干、100M到桌面的Intranet網,再通過校園網接入Internet,并且具有自己的WWW、FTP、Email服務和計費管理系統,可提供學生進行計算機網絡的軟硬件實驗,如圖2所示。
2.3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實施成果
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建成后,實現了一個大班(4~5個實驗小班)同時進行實驗教學,并完成了醫院信息系統仿真教學環境的建設,投入使用將近5年。截至目前的統計,該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面向新疆醫科大學全體在讀學生實行全天12小時開放(8:30-17:00,18:30-21:30),面向主校區各層次各專業的醫學生和各層次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開設了43門實驗課程,每年累計接納課程實驗學生人數約4 300人,自主實驗學生人數約2 000人,機時數為824學時,人時數約159 816學時。此外,協助藥理教研室、病理教研室、解剖教研室和生化教研室進行教學改革實驗,實現了藥理、病理課程、人體解剖課程和生化課程的網絡考試,累計共進行了7次相關課程共計1 910人的計算機化考試工作。在完成平臺建設使用的過程中發表教改文章9篇;主編或參編“醫藥計算機應用基礎”、“醫學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指導”等8本教材;開展教改、科研和學生科研活動約26項。目前,除了向醫學檢驗專業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生開設“醫院信息系統”的仿真實驗,還為醫學研究生開設了生物數學模型仿真實驗、醫學影像論實驗、圖形圖像分析仿真實驗教學,如圖3所示。
3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可持續發展思路
為適應醫學數字化技術環境下醫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需求,筆者所在學校充分利用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資源統籌規劃和高度共享的優勢,從全局、前瞻性發展的合理配置規劃角度出發,積極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該平臺下一階段的建設應該與學校網絡與教育技術中心、醫學基礎實驗室合作,培養一支適應醫學數字化教學的教師和技術隊伍,形成綜合環境;開設醫學數字化實驗課程,制定相關課件資料的交換標準和規范,規劃和設計醫學課件資料倉庫的結構,逐步建設醫學形態類和功能類的網絡實驗教學模擬環境。本校現正在籌劃開設的平臺和項目有:“醫學形態類實驗課程數字化仿真平臺的構建”,旨在支持醫學各科實驗教學中的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應用(如閱圖訓練與考核);“醫學功能類實驗課程數字化仿真平臺的構建”,旨在結合醫學各科和醫學臨床,構造離線臨床信號分析的數字化實驗環境;進一步與各科實驗
教師合作,開設“基于數字圖譜的數字化實驗項目”(如腦結構的三維重構、數字化人體器官解剖模擬實驗);設計和引進醫學功能類的網上模擬實驗軟件,進一步與各科實驗教師合作,開設基于信號處理的數字化實驗項目(如腦電、心電信號分析);“醫學功能類實驗課程數字化實驗教學平臺” 可以讓醫學生可以利用平臺所提供的工具去學習臨床的先進診斷技術,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的思考,拓寬他們的聯想思維,促進他們研究新的診斷技術。
4結語
醫學院校計算機公共教學平臺的建設從信息技術層面提升了當前醫學教學改革的深度與力度。為適應醫學數字化技術環境下醫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需求,創造一個面向醫學生的醫學數字化學習和科研環境,是醫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全新探索和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鄒賽德,盧初袆,劉燕.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校園數字化教學環境的建設[J].教學研究與實踐,2006(8):541547.
[2]趙愛玲,崔朝軍.構建計算機實驗教學平臺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校科技,2012(5):3940.
[3]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課題研究組.中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劉燕,鄒賽德,何建璋,等.論高等醫學院校計算機相關課程設置重構[J].醫學信息,2005,18(4):300302.
[4]劉燕,練偉,劉洪剛,等.依托校園網的課程教學及其管理[J].教學研究與實踐,2006(8):417422.
篇10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V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教學方法
Driving Teaching Method of VC++ and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WU Bo,ZHANG Nan,WU Wen-yi,DU Jing,CHEN Hui,LIU Zhi-che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Informatics,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69,China)
Abstract:B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methods, we explore the effective VC ++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nd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specializing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e design the case-driven and case representation methods to help students have a deep understand of the VC ++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principles and gain the skill of VC ++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programming by using the common controls, and acquire the skill of database access programming technology. The case is designed to have the high requirements to the actual operating ability which considers students' professional interest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s can accomplish the case using their ow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is process, students can deepen their knowledge about the VC ++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principles.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representation and the questions answering, students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 final goal can be achieved that they can fundamental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knowledge and proficiently use it.
Key words:Biomedical Engineering;VC++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Teaching methodology
1引言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門交叉學科,它運用理學、工程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生物科學、醫學、行為學或衛生學中問題,以及進行相關的科學研究[1-2]。近年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醫學領域也獲得了廣泛應用,并促進了醫學的進步,例如醫學成像技術,計算機輔助診斷,醫院信息管理等。因此,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成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教學的重要分支,很多醫學院校設置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3-8],甚至很多理工類院校的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開設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9]。
程序設計是計算機科學中的重要技能,是在醫學信息學的科研或應用領域實現新算法或功能的重要手段。C++是經典的面向對象編程方法,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編程語言。C++面向對象語言的特性使之具有簡潔高效的特性的同時,兼具靈活性的特點,使它即適用于大型程序設計,又能夠較好地兼容C語言。因此,面向生物醫學工程學生的C++面向對象編程的教學問題研究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10]。VC++是微軟開發的C++可視化集成編程環境Microsoft Visual C++的簡稱,不但支持C與C++的開發,也支持可視化編程,而且它具有數據庫訪問技術,是強大的編程工具。在我們課程中,采用了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 C++版本的軟件,目前這個版本是較新,而且比較穩定的版本。
2案例
2.1設計 VC++面向對象程序這門課程主要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要講解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原理;其次講解基于NET Framework的窗體應用程序編程,包括數據庫訪問技術,以及窗體與數據庫的配合編程。第一層次的知識比較抽象,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思想和原理是從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演變進化而來,其規則適用于大規模程序設計,對于編程經驗較少的學生來說,深刻理解較難。第二層次知識更注重實際操作,程序設計的運行結果更加直觀,且容易實現一定功能。所以,很多學生更加喜歡學習這部分知識。但是,第一層次的知識為第二層次知識的基礎,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將會導致窗體程序設計時遇到大的問題。因此,需要設計綜合性的課題,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探索興趣。
針對這些特點,我們在課程最后設計了與醫學相關的案例,具體內容是實現具有簡單功能的,類似醫院信息系統子系統的軟件。使用C++控件完成具有Windows風格的界面。軟件要求使用按鈕控件,按鈕必須有Click事件,并且Click事件必須完成一定功能,例如 "查詢"按鈕,實現數據庫查詢;要求使用文本框控件,文本框要有功能,例如使用Validated事件,實現數據有效性檢驗;要求使用列表框,組合框,dataGridView控件任選其二使用,并且這兩者間要有數據的聯系,列表框中數據可以添加到組合框中,或組合框中數據可以添加到數據庫等等;要求必須使用數據庫技術(SQL Server或Access),要求能查詢、修改、更新或刪除表。外觀要求美觀,可以為窗體添加背景圖片,編譯與運行過程中不能有錯誤。完成案例后,需要學生參加大作業答辯環節,答辯時要求通過ppt幻燈片講解,結合軟件功能演示,代碼講解來向學生和老師展示自己的成果。學生答辯結束時有老師和學生的提問時間。
本案例既能結合學生知識背景,激發學生動手動腦興趣,又能將課程知識點大部分涵蓋在案例里,使學生通過做案例加深對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又鍛煉了實際操作能力,同時,本案例有留給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學有余力的同學能夠通過自學,實現更加復雜的功能。最后,通過大作業答辯,鍛煉了同學們演講能力和溝通能力,并且進一步加深了知識點的掌握。
2.2實現 學生根據案例要求,完成了一款體檢信息查詢軟件。圖1為體檢信息查詢軟件的界面。本體檢信息查詢器的設計思路是,①可以通過錄入,將體檢人的體檢信息添加進數據庫,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血壓、心率、身高和體重;②能夠通過姓名字段,查詢數據庫中的某條記錄,并且根據查詢到的體檢信息,可以生成此人的體檢報告。下面我們從軟件的控件和數據庫兩方面介紹軟件的實現。
圖1 體檢信息檢查軟件的界面
2.2.1窗體設計 控件布局如圖1所示,具體實現為:向姓名文本框中輸入查詢關鍵字姓名,單擊查詢按鈕,觸發Click事件,可以實現在數據庫中以按照姓名字段進行查詢,查詢結果添加到數據集dataSet11控件之中;查詢結果顯示在DataGridView控件中;單擊"生成體檢報告按鈕",ListBox控件中生成體檢報告;血壓情況,心動情況和體重情況用ComboBox控件實現,每項給出了選項,用于輔助生成體檢報告的結果。
2.2.2 數據庫編程 在我們的案例之中,使用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數據庫。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強調VC++的數據庫訪問技術,我們的數據庫設計的比較簡單,僅包含了一個單表,表中包括了"性別"、"年齡"、"血壓"、"心率"、"身高"和"體重"等字段。首先,我們需要在在Visual Studio中連接數據庫。因為Visual Studio環境只有連接到當前的數據庫服務器后,服務器上的數據庫對VC++工程才可用。具體過程是:a)新建VC++ 窗體應用程序,或打開一個已有的數據庫窗體工程。b)如果當前沒有數據連接,則選擇"工具"中的"連接到數據庫"選項,彈出"添加連接"對話框,如圖2所示,設置想要訪問的數據庫,各項設置完成并測試連接通過之后,不報錯,即已經成功連接數據庫。可以打開Server Explorer窗口查看新建工程中已連接數據庫情況。
圖2 Visual Studio 2008中添加數據庫連接窗口
在VC++窗體應用程序中訪問數據庫,必須要具備3個控件,分別是連接對象(sqlConnection),適配器對象(sqlDataAdapter)和綁定數據源對象(bindingSource)。綁定數據源控件可以為控件綁定數據庫,例如我們將要用到的數據視圖控件(dataGridView1)的數據源綁定。SqlDataAdapter是SQL Server與DataSet之間連接的橋梁,SqlDataAdapter帶有Fill和Update方法,Fill方法以數據源中的數據填充DataSet,而Update則能用DataSet中的數據更新數據源。SqlConnection則用于打開和關閉數據庫連接,在VC++窗體應用程序中打開數據庫連接后,可以用SQL查詢語言對數據庫進行查找等操作。因此,要設計數據庫查詢的窗體應用程序,需要首先添加這三個控件。
接下來生成DataSet,方法是單擊sqlDataAdapter1控件右上角的按鈕,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生成DataSet",單擊確定即可生成DataSet1實例,在Form1下方出現dataSet11控件實例。接下來可以在DataSet1實例的基礎上,實現可查詢文本框,以及數據視圖控件(DataGridView)。"姓名"文本框為綁定了數據源中"姓名"字段的可查詢文本框,可查詢文本框由DataSet1實例下,"姓名"字段的文本框控件添加。向可查詢文本框中輸入查詢關鍵字,配合按鈕的單擊事件,可實行數據庫的查詢。具體實現為,向按鈕控件的Click事件添加數據庫查詢,實現代碼如下所示:
private: System::Void button1_Click(System::Object^ sender, System::EventArgs^ e) {
this->sqlSelectCommand1->CommandText = L"select * from result where 姓名like'"+姓名TextBox->Text+"%'";
sqlConnection1->Open();
reader=this->sqlSelectCommand1->ExecuteReader();
while(reader->Read())
{
dr=dataSet11->result->NewRow();
dr[0]=reader->GetString(0);
dr[1]=reader->GetString(1);
dr[2]=reader->GetInt32(2);
dr[3]=reader->GetString(3);
dr[4]=reader->GetInt32(4);
dr[5]=reader->GetInt32(5);
dr[6]=reader->GetInt32(6);
dataSet11->result->Rows->Add(dr);
}
this->sqlConnection1->Close();
}
其中數據庫查詢語句如下:
this->sqlSelectCommand1->CommandText = L"select * from result where 姓名 like'"+姓名TextBox->Text + "%'"。
其中"*"可通配任意長度字符,"%"可通配任意單個字符,以實現對姓名的模糊查詢。及執行數據庫查詢命令。命令保存在sqlSelectCommand1對象的CommandText成員里。sqlConnection1->Open()成員函數打開當前數據庫連接,ExecuteReader()方法則執行查詢命令。查詢結果存入reader實例里,通過while循環,保存入數據集實例dataSet11之中。
接下來,將dataSet11中保存的查詢結果顯示在數據視圖控件(DataGridView)之中。首先,需添加數據視圖控件,方法是在Visual Studio環境中"Data Sources"瀏覽器中選中表,并拖動到Form1窗體控件實例中,即可添加DataGridView實例dataGridView1。同時,BindingSource和BindingNavigator組件都會自動出現,見圖3,并已經將數據視圖所連接的數據庫的屬性設置好了。同樣添加"添加新條目"按鈕控件,并為按鈕添加Click事件,在事件中加入如下代碼:
private: System::Void button4_Click(System::Object^ sender, System::EventArgs^ e) {
this->sqlDataAdapter1-> Fill (this->dataSet11);
}
適配器對象的Fill方法用this->dataSet11填充數據視圖控件DataGridView。
單擊"生成體檢報告按鈕",會在列表框控件(ListBox)中生成體檢報告。報告中可綜合顯示姓名文本框,組合框ComboBox實例中的血壓情況、心動情況和體重情況等內容,實現代碼情況如下:
private: System::Void button2_Click(System::Object^ sender, System::EventArgs^ e) {
this->listBox1->Items->Add(姓名TextBox->Text);
this->listBox1->Items->Add(comboBox2->Text);
this->listBox1->Items->Add(comboBox3->Text);
this->listBox1->Items->Add(comboBox4->Text);
}
2.3分析 案例設計時,我們綜合考慮到VC++教學中兩個層次知識間的關系,以及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怎樣通過大作業設計、實現過程、以及最后的答辯環節突出知識點,使學生加深理解和認識,是我們要重點考慮的問題。①總結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包括類的概念,對象的聲明,成員函數的實現,構造函數和析構函數,數據庫訪問技術,以及數據庫與控件之間的交互;②設計答辯過程問題,幫助學生整理思路,了解他們所做工程與VC++基本的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思想和原理之間的聯系,掌握窗體程序與數據庫連接編程相關重點知識。
根據上面的案例,結合知識點,我們答辯過程中設計了如下一些問題:①本窗體程序中,有哪個類?②類中包括哪些控件對象?它們有哪些成員函數(事件)?③哪部分代碼為對象成員函數(事件)的聲明?哪部分代碼為對象成員函數(事件)的定義?④控件的屬性修改了哪些?怎樣進行修改?⑤數據庫端做了哪些設置?Visual Studio工程中怎樣設置數據庫連接的?⑥工程中連接數據庫字符串是什么?⑦工程中用了哪些與數據庫連接相關的控件?怎樣設置的?作用是什么?
通過上述問題的互動問答,能幫助學生溫習和理解第一層中類和對象的概念,成員函數的聲明和定義;掌握控件屬性設置,以及如何設置;掌握數據庫與窗體程序聯合編程中數據庫端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的設置,以及如何在Visual Studio中設置以連接數據庫,加深 ConnectionString連接語句中數據庫查詢語句的使用。學習初步的VC++.NET和數據庫連接編程。
3結論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目的是培養出能夠跨越理工科與醫學兩個專業領域的人才,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成為兩個領域順暢交流,良好互動的橋梁,從而使學科之間激勵促進,互相融合。我們根據醫學工程專業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學生們感興趣的案例,激發學生編程的熱情,同時訓練了學生程序設計和實現的實際動手能力。接下來,我們結合作業答辯方式,設計了將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問答,讓學生結合他們實現的程序,深刻理解和掌握面向對象的編程思想和方法。
綜上所述,我們在生物醫學工程本科生的VC++與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盧文婷.《生物醫學工程概論》課程設置與教學初探[J].科技教育創新,2011,(8):268-269.
[2]常宇,卓政,高斌,等.生物醫學工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從電子信息工程到生物醫學工程.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5):73-74.
[3]蔣爾鵬,第二軍醫大學基礎部[J],基礎醫學教育,2014,(09).
[4]譚強,劉廣,孫艷秋,等.關于新辦醫學信息工程專業學科設置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9):179-252.
[5]蔡曉鴻,趙臻,解丹,等.醫學信息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構建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2):138-140.
[6]陳娜,王赫楠,燕燕,等.醫學信息工程專業課程設置探討[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10):79-134.
[7]張楠,武博,段娟,等.計算機教學中醫學生理工素質的培養[J].中國醫學裝備,2012,(9):49-51.
[8]劉志成.悟為師之道,施育人之本--醫學生理工素質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4,(35):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