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樹的嫁接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8: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山楂樹的嫁接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主要栽培管理技術
1.樹上管理
①樹體結構:生產上應用的主要有兩種樹形:分層形和開心形。
分層形也叫基部三主枝疏散分層形,分上下兩層,層間距1.0—1.2m。主枝5—6個,每個主枝上有側枝2—3個,主枝開張角度60—70°,上層主枝總長度不超過下層主枝的2/3,盛果期以后逐步落頭,變成延遲開心形。
采用開心形時,在主干上合理選留3個主枝,每個主枝上著生3個側枝,其中兩個背斜側,一個背下側,主枝的方位角要均勻一致,自然開張。如若落頭開心,則要清除過密大枝,達到全樹枝枝見光。整形時可以一步到位,也可以分2—3年完成。
在實際生產中,不管采用哪種樹形,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低干:干高以50—60cm為宜,但也不宜過矮,導致結果后枝條下垂。
(2)中冠:樹高控制在3m以下,冠徑4m以下。
(3)打開光路:由于山楂枝葉量大,相互遮陰嚴重,透光率低,故大枝要少,輔養枝可適當多一點,防止光照惡化。
②修剪
(1)幼樹修剪
山楂幼樹在2—4年內,應充分利用其萌芽力強,成枝力高的特點,采取一切必要的修剪措施使骨干枝延長生長,促進樹體多發枝,迅速增加枝量。修剪時少疏枝,對幼樹骨干枝的延長枝以輕截(截去該枝條的30%)和中截(截去該枝條的50%)效果最好。對于有生長空間的強枝,在春秋梢輪痕處剪截,萌芽數和發枝數最多;對不缺枝的地方用緩放、環剝、晚剪、生長季拉枝和摘心等方法處理,萌芽率高,容易成花。弱枝緩放不動,可以逐步由弱轉強,短截會削弱生長勢,不利復壯。
山楂幼樹容易偏冠,修剪時隨時注意調整。對于生長過旺的主枝應加大角度,少留枝量;生長弱勢的主枝應抬高角度,多留枝量,以保持樹冠平衡。
(2)結果樹修剪
加重細弱枝的疏剪,保證壯枝發育,多結果,同時要疏除病蟲枝、交叉枝、重疊枝、并生枝,回縮下垂直、直立枝、連續結果的生長枝、細弱枝等。
修剪時,要保持主干、主枝、側枝間的從屬關系,調節好各主枝間的平衡關系。初果期的山楂樹主要以中、長結果母枝結果,這些結果母枝多分布于骨干枝的下部,頂端幾個芽抽生結果新稍或發育枝后,下面的芽多不萌發,呈光禿現象。對于這些光禿枝進行中部環剝、彎枝、別枝、抬高光禿帶的芽位,可促進光禿帶萌發枝條,結果1—2年后逐步回縮。
夏季修剪主要是拉枝、拿枝、摘心、抹芽、除萌等。由于山楂樹萌芽力強,加之落頭、疏枝、重回縮可能刺激隱芽萌發,形成徒長枝,因此要及時抹芽、除萌。每隔15cm留一個枝,盡量留側生枝,當徒長枝長到15cm以上時,留10—15cm摘心,促生分枝,培養成新的結果枝組。
②樹下管理
1.土壤管理
土層深厚的果園在改良土壤質地時,應加厚活土層,提高土壤肥力;土層瘠薄和沙灘果園,要深翻改土或深翻客土,加厚土層。
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進行松土,松土深度以20cm左右為宜,秋季可以適當深些,春夏淺些。
2.施肥
基肥主要在秋季進行或結合秋季深翻進行,在采果前后至封凍之前愈早愈好。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可以在深翻時壓入青草、麥秸等,并加以適量的磷肥和氮肥。
土壤追肥視不同情況可進行2—3次。第一次在春季發芽前追肥,自樹液開始流動至芽萌動期,為前期追肥。第二次在花前1—2周內進行,為中期肥。這兩次以氮肥為主。第三次在幼果二次速長期施入,大約在8月中旬,此時果實迅速膨大,并開始著色,以P、K肥為主,輔以N肥。葉面噴肥主要針對立地條件不好,樹勢較弱的樹。可用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鈣、硫酸鈣、磷酸二氫鈣、硫酸鉀或草木灰等適宜的稀釋溶液。
3.澆水
山楂灌水時間一般掌握在每次施肥以后必須澆水一次。如催芽水、花前水、花后水、保果水和封凍水,一般田間最大持水量保持在60—80%為最好。
二、提高山楂產量和質量的一些措施
(一)品種改良
通過嫁接新品種,淘汰老品種,可實現豐產、穩產。
(二)刮皮
早春將樹干和大枝上的老翹皮刮掉燒毀,消滅潛在其中的梨小食心蟲、卷葉蟲、星毛蟲、紅蜘蛛等害蟲。第一年刮后必須隔1—2年才能再刮,以便潛伏芽破皮而出形成徒長枝,更新樹冠或培養結果枝組。否則連續刮皮會將芽孢破壞,不能發芽。
(三)疏花疏果
根據花量大小,適當疏花疏果,可實現穩產豐收,提高果品質量。
(四)保花保果
花期向樹冠噴灑0.4%硼砂水溶液或50ppm赤霉素溶液,見滴水為止。
(五)合理采摘
篇2
一、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
1.跨學科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通對文學現象中的道德、倫理、思想、宗教、地理、經濟等多種社會價值標準進行評判,并通過比較研究區分審美與藝術形式,使得文學的發生與發展與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更緊密聯系在一起。武漢大學張榮翼教授在發言中提到了西方正盛興的“生態批評”,即把文學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在強調該領域研究具有跨學科和全球性視角的同時,認為我國學者研究生態批評應具有自己的視野和更客觀的角度。正如文學反應的任何一個社會側面一樣,環保絕不是一個單純孤立的概念,它牽涉到諸多的政治和社會因素,蘊含集團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博弈。武漢大學張箭飛教授則以“比較文學之外———略談風景學的范圍和重點”為題闡述了兼容或跨越地方研究(placestudies)、空間研究(spacestudies)、環境研究或生態批評(ecocriticism)———三支貌似獨立的學科的風景學(landscapestudies)。比較文學的風景學研究屬于跨學科研究,其研究對象鎖定在其與文學、藝術和美學交疊的范圍之內。近年以來西方學界圍繞風景的定義、風景引發的諸如文化民族主義、地方感、身份認同、自我意識、人與環境等重大議題曾展開爭論。中國學者的研究有必要在厘清諸家學說的承繼或揚棄關系的基礎上,對許多問題進行重新界定從而確立學術走向。鄒建軍教授在題為“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反思與構建”的發言中,反思了國內學者的文學地理學研究。他認為中國現有研究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對西方空間批評的翻譯和介紹、文學的歷史地圖描繪、文學中心的地理變遷、作家作品的地理分布;可以從三個方面對比較文學地理學批評進行建構:對重要概念術語(如地理基因、地理建構、地理影像、地理敘事)進行定義,使其具有方法論意義,在文學地理學的框架下來重新梳理文學史,探討文學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論意義,并可援引其指導其他一些研究。武漢大學張晶通過《山楂樹之戀》及《唐山大地震》所引起的反響談到文學通過影視藝術的嫁接、傳播及文化的透視所引起的思考,由此比較文學研究應可涉及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傳播學、文學與文化等多個方面。中南民族大學尹銳則以“人文地理學與英語后殖民文學的關系”為題提出了將人文主義地理學與后殖民文學進行結合研究的倡議,他認為后殖民文學在當今是熱點,人文主義地理學至少可以從風景與創傷、風景與權力、地理與逃避等三個方面切入研究。
2.比較文學研究實例。除了對比較文學研究的方法進行理論探討,與會學者也對自己在本領域所進行的一些實例研究進行了交流。惠州學院外語系湯富華教授首先以“論翻譯之顛覆力與重塑力量———重思中國新詩的發生”發言,利用大量文學史料論證了翻譯在中國新詩的產生過程中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武漢紡織大學譚燕保教授則以“他者鏡像中的他者———看《女勇士》和《最藍的眼睛》中的女性書寫”為題,從比較文學形象學角度分析了湯亭亭和托尼•莫瑞森在女性書寫方式角度上的表層相似,但深層書寫方式的巨大不同。通過對比二者去追溯主體的身份訴求便可明顯看出其差異,進而推知同為美國少數族裔的華裔和黑人在美國的生存狀況。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蔣金運則以“北美華人詩歌中的生態倫理中國想象”為題,通過生態倫理想象模式、策略及內容的研究透視了北美華人作為主流文化邊緣體的心理圖式。安徽大學劉云以“《莊子•齊物論》與《盜夢空間》的互文性解讀”為題,從互文性視角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兩部作品中的“夢”的異同,從而昭示了東方文化的務虛和西方文化的務實。武漢紡織大學劉慧則以“生態倫理視域下楊克的悲劇”為題,對奧尼爾戲劇“毛猿”中的珠寶店、皮貨店場景、人與猩猩的握手細節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細節的精心設置顯示劇作家強烈的生態倫理意識和人文關懷。湖北警官學院張友文教授談了自己對公安文學的研究。武漢大學博士生韋照周和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杜雪琴分別關注了“羊皮紙效應”和易卜生創作中的地理詩學問題。
二、比較文學研究原則的堅守
比較文學自誕生百余年來,可以說一直是危機重重,質疑不斷。中南民族大學葉緒民教授通過對比較文學學科肌理的再思考,在承認比較文學不斷吸納新方法、新角度的創新意識的同時,道出了比較文學的核心何在之疑惑。他認為比較文學研究應謹防過寬,應注重比較本體及本體的文化角色,在文學流通中去進行比較研究。如果說比較文學研究以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來分,本學科應以內部研究為主,且在外部研究中注重文學性這個關鍵所在。武漢大學趙小琪教授則認為比較文學就是在質疑聲中顯示其生命力,其研究吸納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并化用,應謂之順理成章。同時,比較文學的學科特征在于主體間性,主要表現在研究主體與研究主體間性、研究主體與研究對象主體間性、研究對象主體與研究對象主體間性等方面。這種學科特征決定了比較文學主要研究不同國別文學的間性關系、不同詩學的間性關系、文學與文化理論的間性關系、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間性關系。胡亞敏教授對比較文學提出了三點思考:其一,比較文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拓展應讓我們更加清醒認識本學科所受到的理論沖擊、文化沖擊及與政治的結合。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等理論與文化沖擊,使得比較文學研究的范圍越來越大;而與政治的密切關系,使得本學科擔負著對強勢文化反叛的使命。其二,比較文學的學科定位應清楚,比較文學應有自己的堅守。應當把比較文學定位為跨文化的文學關系研究。比較文學既要開放又要保守,要有自己的陣地,要有助于文學的發展。其三,中國當代比較文學研究的民族性堅守。當今的中國需要研究民族文學,民族文學與他國文學之間的影響關系;而湖北省比較文學的特點,在于中文與外語兩支學術隊伍的融合和互借,及身處中國腹地的包容胸襟。綜上所述,此次研討會不僅關注學科理論構建,也重視具體案例研究。這昭示著,比較文學的發展不僅要吸納各種新思潮和新觀點,更要有自己的學科堅守和發展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