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歷史文化研究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0: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方歷史文化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方歷史文化研究

篇1

關鍵詞:文化集群;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特征;文化經濟;文化品牌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luster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cultural facilities districts, analyses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t. Then,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typical cultural facilities districts from dimension of the main functions.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cultural facilities districts in the cities.

Keywords:cultural clusters;cultural facilities districts;characteristics;cultural economy;cultural branding

中圖分類號:TU-0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4-0037-03

1 引言

20世紀末是一個文化設施繁榮發展時期,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劇院、公眾集會場所等城市文化設施的興建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一個建設。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市中心打造各自獨具特色的文化設施聚集地,例如紐約的林肯中心、維也納的博物館區、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廣場、都柏林的坦普爾吧等。

這些文化設施聚集地興起的背景來自西方國家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更新。自20 世紀 70年代,由于美國城市和歐洲城市普遍面臨內城衰敗以及城市經濟的結構性衰退,各個國家紛紛提出對舊城中心區的更新計劃。西方城市文化政策主導下的城市更新開始興起,發展目標在于解決內城危機和由此產生的經濟問題。文化政策主導的城市更新包含多種途徑,包括產業性的文化建設和空間意義的設施建設和街區更新等,其中最常見的途徑就是通過文化設施建設,改善城市形象,以此來吸引文化旅游,帶動地區的發展。

目前國內的文化政策主導的城市發展研究主要集中于產業性的文化建設方面,即創意型文化產業集群,對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基于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的概念,分析西方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的特征類型,探討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對城市的影響,以期為中國各大城市的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建設與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2 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的相關概念辨析

由于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屬于文化集群的范疇,是其中的一種特定類型,因此談到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的概念,首先要提到文化集群的概念。

2.1文化集群

文化集群這個術語最早出現在80年代的美國,之后在1987年由英美藝術協會和文化咨詢公司等機構提出。從80年代后期,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更新這個概念出現在了城市設計的文獻中。文化集群成為了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更新的有效途徑。Wynne(1992)定義文化集群為城市中各種文化和娛樂設施高度集中的地理區域。根據功能分類,Won Bae Kim等(2002)將文化集群分為三類:蘊含大量傳統文化遺產的文化活動和設施聚集區;文博、會展、演藝中心聚集區;文化關聯產業聚集區。Santagata(2002)將文化集群分為四類:都市文化集群、產業文化集群、風俗文化集群、博物館集群。

本文綜合了Won Bae Kim和Santagata等人的觀點,將文博、會展、演藝中心聚集區和博物館集群統歸于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這個類別。

2.2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

本文對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的界定為:城市中文化設施和藝術活動高度集中的地理區域,通常不大于1km2,并且與其他的一些土地使用混合存在(例如辦公、商業、旅游和住宅)。文化設施指的是每個城市中最重要,代表全市乃至全國文化發展水平的文化設施,功能齊備,設施完善,可以組織大型國家級文化活動和提供大量群眾進行文化欣賞,主要包括藝術館、圖書館、音樂廳、博物館等大型文化活動設施。這些設施具有服務功能綜合,并能滿足全市市民文化需求的能力。本文研究的是在城市中有影響力的、城市和城市級別以上的大型文化設施聚集地,服務范圍為全市甚至更大的區域范圍。

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與以生產為導向型的創意型文化產業集群的區別在于,其業態性質更偏向于文化消費(包括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如藝術欣賞、文化旅游等)功能。它的業態構成為大型的文化設施(書畫、文博、會展、演藝)為主的業態和小型的商業娛樂設施(餐飲、購物)等處于配套地位的業態。它的服務對象為“到訪的觀眾”和“文化消費者”,是創作者與觀眾進行接觸與交流的平臺。

3 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的類型特征和影響

3.1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的類型

不同的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形成背景、空間組織形式和發展道路,從而表現出不同的形成和發展模式。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標準。本文從主要功能的角度將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分為三類。

3.1.1以展示為主的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

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展覽館、陳列館、紀念館這類文化設施聚集在一起的地理區域,主要功能為展示、保護、學習、研究等。例如國外很多的博物館集群,紐約著名的博物館大道(museum mile)、維也納的博物館區(museum quarter),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廣場(museum square),鹿特丹的博物館公園(museum park),柏林的博物館島(museum island),還有法蘭克福的博物館河岸(museum bank)等。

博物館大道(museum mile)是紐約市第五大道從第八十二街到第一百零四街的一段路,臨近曼哈頓的中央公園(見圖1)。由于這里的九家文化機構坐落在這條大道上,共同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群體,展示紐約最上乘的世界藝術、歷史、設計及文化珍藏,因此被稱為“博物館大道”。它實際上有兩個街區,長于一英里(mile)。這九座博物館從北到南依次是巴里奧博物館、紐約市博物館、猶太博物館、庫珀?休伊特設計博物館、國家學院博物館、索羅門?古根漢姆美術館、紐約新美術館、紐約歌德學院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09年非洲藝術博物館加入到這個群體中,在第一百一十街,估計2012年底開放。

3.1.2以演藝為主的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

大劇院、歌舞團、音樂廳這類文化設施聚集在一起的地理區域,主要功能為演出、表演、教學等。例如紐約的林肯藝術中心、華盛頓的肯尼迪藝術中心、洛杉磯的洛杉磯音樂中心等。

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全名為 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見圖2)。林肯中心位于紐約百老匯大街與哥倫布大道的交叉口,興建于19世紀60年代,是美國境內第一個將主要的文藝機構集中于一處的表演中心。林肯中心主要以環繞噴泉廣場的3棟劇院――紐約州劇院、大都會歌劇院、愛弗莉費雪音樂廳為主,還有西部的古根漢姆露天廣場、東部的紐約表演藝術圖書館、茱利亞學院及愛利斯度利音樂廳。包括林肯中心室內樂團、林肯中心電影集團在內的12個著名表演團體在此駐扎,每年吸引了超過500萬游客和觀眾,并為紐約創造超過約3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3.1.3混合功能的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

展示與演藝設施比重相當,輔以其它的功能(如餐飲娛樂)的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例如都柏林的坦普爾吧、西班牙的畢爾巴鄂、匹茲堡文化區等。

匹茲堡文化區(Pittsburgh cultural district)位于城市中心的三河交匯處(見圖3)。上世紀八十年代匹茲堡開展了城市復興,將市中心阿勒格尼河南岸的14個街坊規劃為匹茲堡文化區,并新建了大量的公共設施。文化區內共有90多個零售商店,50多個餐飲企業,7個世界級的劇院,8個公園和藝術裝置,還有多個藝術畫廊。其中比較著名的項目有老斯坦利劇院改造成的貝那達姆表演藝術中心,海因茲音樂廳擴建和CNG藝術大樓等。匹茲堡文化區每年吸引超過200萬游客,擁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

3.2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的基本特征

3.2.1集聚性

集聚效應是指各種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產生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中地理相近的文化設施由于職能相關或互補性,在一定的區域內聚集。而隨著文化設施集聚規模的擴大,公眾文化消費的需求越發集中,集聚效應發揮作用,從而吸引更多小型的商業服務等設施加入到大型的文化機構和文化設施所形成的消費網中,形成具有多種服務功能的綜合性空間。

3.2.2可識別性

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具有顯著的標示性和可識別性,區別于城市其他功能地域。聚集地中的旗艦型的文化設施往往給觀眾留下鮮明的意象,成為一個顯著的地標。例如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和巴黎的盧浮宮。此外,公共藝術與建筑環境的融合也使得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具有一個識別性高的公共領域。由于公共藝術使人們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從而使人們對這個區域有更好的理解。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廣場前著名的公共藝術作品,白色的巨大文字雕塑“I Amsterdam”是幾乎所有來往游客的焦點(見圖4)。不時有游客與之合影留念,攀爬游憩。這個成功的公共藝術作品不僅彰顯著這個城市的自豪、自信,也使這個場所有了很高的識別性。

3.2.3功能多樣性

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除了收藏、展示、演藝等由文化設施決定的主要功能外,還融入了餐飲娛樂、休閑購物、社交活動等輔助功能。這與現代城市設計理論中的經濟活動多樣性密切相關。功能的多樣性提供一個更加人性化的環境,并且能提高區域的包容性和自我豐富性。不僅主要的文化設施和輔助的商業設施可以共享城市的基礎設施,而且中小型的商業、咖啡店、酒吧、俱樂部、酒店、電影院和住宅區的建設能保持這個區域24小時的活力。

4 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在城市中的作用

4.1文化品牌的創立

城市文化品牌是容易被人們所指認和記憶的代表這個城市社會公眾對城市的總體印象和評價。它是區別于其它城市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的存在,有利于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不僅能激發城市的個性,提升城市的形象,甚至能產生巨大的國際影響。

因為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化經濟活動,而是具有意義的文化符號,這種符號不僅是當地歷史和發展的雙重表現,也是地方的形象和身份的重要標志。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的文化經濟活動根植并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因而與當地的歷史有根本性的關聯。因此,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代表著城市地方的形象品牌。紐約林肯藝術中心、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館群、都柏林坦普爾吧等都構成了這些大城市的形象標志,這些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作為文化符號標志了這些城市的國際性、包容性和創造性,這既構成了這些城市不可復制的文化個性,也構成了這些城市不可復制的競爭力。

城市的文化品牌不能僅僅靠旗艦項目的建筑吸引力來打造,更需要靠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營造出來的整體文化氛圍。因為建筑形象的吸引力是一次性的,游客參觀過一次后,就不會再對它產生興趣。而文化氛圍的吸引力是持久的,它創造了一個有意義的場所,和游客產生互動的聯系。

4.2經濟的推動與增長

文化作為一種發展資源,已展現出巨大的經濟價值。在過去的40年,第三產業的經濟比重越來越大,每個城市努力在服務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城市不再被看作是一個生產的場所,而是一個消費的場所(Zukin,1998)。Hall(2000)認為城市的經濟越來越依賴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文化不僅僅加強了城市的特色和多功能性,它也成了一個重要的經濟行業。很多資料都表明了,文化對城市經濟做的貢獻。文化設施的集中不僅展現了美學價值,也增加了經濟價值,吸引了商業發展(Zukin,1995)。

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對城市經濟的貢獻體現在推動城市對文化產品和文化消費的需求,刺激文化消費的增長,創造財富價值。首先,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設施的建設使得居民產生不斷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其次,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能夠吸引外來需求,刺激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并且吸引外來投資。城市的旅游業,特別是文化旅游,成了近年來增長最快的產業。城市文化設施的聚集被認為是一個特別有效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的游客。“一站式旅游”體驗很大程度上為短期旅游的游客提供了方便。此外,良好的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會使得城市與地區的吸引力提升,營造吸引投資和人才的良好環境,從而進行更好的經濟建設。

5 結語

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是城市中文化設施和藝術活動高度集中的地理區域,作為文化集群的一種特定類型,和創意文化產業集群的最大區別在于其文化消費功能。根據其主要功能可以將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分為展示型、演藝型和混合型。它具有集聚性、可識別性、功能多樣性的基本特征。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對于提高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國內現有的各類文化設施的布局多采用散點式布局,這種布局方式在城市的發展和擴展過程中也許終會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發展瓶頸。因此,在現有土地資源下,我國的文化設施規劃需要有長遠的規劃,可以參考如國外的文化設施聚集地,善用現有優勢整合地方資源,發揮其最大功效,創造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活力的城市文化設施聚集地。

參考文獻:

[1]Mommaas H.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 [J]. Urban Studies. 2004, 41(3):507-532.

[2]Irina van Aalst and Inez Boogaarts. From Museum to Mass Entertainment: The Evolution of the Role of Museums in Cities.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2002 9: 195.

[3] Santagata Walter. Cultural districts, property rights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2, 26(1):9-23.

[4] John Montgomery. 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2003, 18(4):293 - 306.

[5]劉學,張敏,汪飛.南京市文化集群的特征與模式[J].現代城市研究.2007, (10):24-31.

[6]張時智,張旭,徐逸倫.消費主義背景下休閑文化集群理論研究.現代城市研究.2011, 5.

篇2

關鍵詞:歷史文化保護;歷史風貌;保護與控制;利用與再造

Abstrac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is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city solidified memory. This paper take the purpose to protect and pass on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tak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rational use of the urban design principle, historic pre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historical protection methods discussed.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historical styl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use and recycling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城市發展自從城市產生一刻就不斷演化和發展。這過程中保留下來的空間格局和形態,產業、城市生活形成了城市歷史文化,凝固成為城市記憶。保護好歷史傳統文化、城市歷史景觀風貌,維持歷史的延續,是人類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傳輸文明的橋梁。也正因為如此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成為了可能和必要。

文章從城市設計角度探討歷史文化保護,對促進城市更新,傳承城市傳統文化,發展地域文化,重塑城市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義。本著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原則,對城市設計中歷史保護的保護策略和保護方法進行探討。

2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近幾十年來國內城市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大規模更新建設和向城郊不斷擴展,舊有街區的推到重來,追求現代化城市建設,造成了城市結構的雷同,城市失去了傳統特色。城市舊有肌理和城市空間特色喪失明顯,歷史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破壞,傳統文化不能很好傳承。

歷史文化保護過程中凸顯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矛盾,特別在歷史街區的市民、村民反映最為激烈,歷史文物、歷史街區的保護限制了他們發展成為其他城市功能的機會。在利益的驅動下,歷史街區不斷遭受破壞。現實反映出來的是城市歷史建筑年久失修,缺乏管理,不斷被拆除重建;歷史街區慢慢蠶食,周邊新建建筑的高度、強度、建筑形式和布局與傳統建筑不協調,傳統城市整體風貌逐步喪失。

與此同時經濟快速發展沖擊著人們生活習慣,破壞了傳統文化傳播的延續,大量優秀民風、民俗、民間工藝正面臨失傳,人們對歷史文化藐視,保護意識淡薄,加劇傳統文化的沒落。種種問題正困擾著城市歷史文化保護。

3保護目標

如今,以保護和傳承地方歷史文化作為目的的歷史文化保護已經達成人們共識。特別是面對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矛盾,堅持有利文化保護為處理前提,放棄過往以破壞歷史文化作為發展代價的道路。

保護歷史文化的城市設計是以尊重地方城市,歷史和尊重地方人文特色為前提,更注重市民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做到保護城市生活記憶,維護地方特色,傳承地方文化。從宏觀的策略出發,準確的分析、評價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城市的景觀風貌特征,發掘、提升當地的歷史文化內涵,保護地方民俗,并最終指導下一層級的規劃設計。

4保護策略

城市設計角度是從城市整體風貌保護、歷史街區保護和場所記憶和精神保護出發,探討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策略。

4.1建立歷史文化保護框架,完善分級保護體系

梳理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從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方面分析,建立地方歷史文化的保護框架。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結合地方歷史文化保護條例,城市設計中將歷史文化劃分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近代優秀歷史建筑――傳統街道――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等五個層級,便于分級保護與管理。從文獻資料顯示,主要包括古文化遺跡、古墓葬、古建筑、近代重要史跡、石刻和構筑物、近代優秀建筑、近代工業遺跡、傳統街道、特色街區、特色建筑群、名村、名鎮、傳統特色歷史風貌區等等。作為人文特色重點非物質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和民間工藝,民俗文化包括飲食文化、禮儀文化、節慶文化、地方風俗。民間工藝包括各類型的表演藝術、藝術文化、傳統手工藝等等。從城市設計角度中對保護框架和保護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整體把握,選擇合適地方歷史特點框架,便于分層級保護和管理。

歷史文化保護框架示意圖

4.2挖掘文化價值,提升城市活力

分析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要素、內涵、建筑形式等方面,對地方文化進行梳理分類,分析地區文化載體,提煉出鮮明區域特質、元素和核心文化價值。例如濟南城市中的齊魯傳統文化、泉城水文化特質,廣州的嶺南傳統文化、傳統商埠文化、近代工業遺產文化等都是詳述各自城市悠久歷史和核心文化價值。

新元素的注入為城市提供新興活力。城市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只有在原有歷史環境的基礎上,不斷的注入新興元素和活力,才能促進文化的持續發展。文章認為可以通過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產業的結合兩種思路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文化發展。

4.2.1文化與旅游相融合,發展地方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歷史文化人們生活是長期沉淀下來的生活觀念和生活形式,而旅游本質是一種感受異地文化的活動,而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沒有吸引力的。只有當兩者尋找結合點,才能充分發揮地方歷史文化價值,促進當地旅游。

發展獨特文化旅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包含了四種類型。即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筑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游;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游;舉辦活動,以民風、民俗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游;以歷史、自然環境為代表的人文風光游。可以促進當地文化傳播,宣傳城市文化形象。

4.2.2文化與產業相結合,發展文化產業

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感受歷史文化環境被看成為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方式,從而使之具備較高商業利用價值。產業的引入,為片區注入新生活力,推動了歷史文化發展。因此,文化與產業結合被視為推動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途徑。目前常用的形式包括特色商業街和創意文化產業這兩大類型。

特色商業街(區)――以傳統歷史街區和街道為基礎,保留具有傳統老字號商鋪、獨具地方風情的打造特色商業街,以這種獨有地方風情、特色建筑文化、傳統街巷空間、市民生活文化成為人們購物和旅游的去處。

創意文化產業――目前流行的對工業遺產的一種方式。通過轉型改造,在保留工業建筑原貌的基礎上,將文化融入科技和資本要素,改造成為集文化創意、展覽、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創意園區。

5保護方法

文章通過詳述歷史文化保護的調查與范圍劃定、協調與控制、利用與再造這幾方面,分析城市設計中歷史文化的保護方法。

5.1 調查與劃定

首先對地方城市環境與空間的調查研究是歷史保護的基礎工作,包括保護主體資料收集和調查。資料收集,主要為歷史文獻的查閱并與有關文化部門的對接,了解包括保護對象建筑歷史、形成原因乃至使用方式習俗、生活模式等。調查包括對歷史建筑主體、建筑群體布局、與周邊街道的銜接、與周邊地區關系等五個層次調查分析。

其次確定保護對象,城市設計中保護主體不僅局限于文保單位,可以適當放寬至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筑,近代優秀工業建筑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劃定保護主體歷史建筑、近代優秀工業建筑、文保單位、歷史保護區(歷史街區)、城市特色風貌區的范圍。

5.2 保護與控制

在確定保護對象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對保護對象對策,目前常用的策略包括凍結保護、原址復古保護和拆除異地重建等方式。凍結保護,是指保護對象屬于不可重復的歷史文物,適合原貌保護,維護好現狀情況。原址復古保護,是針對于對象具有較高歷史價值,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需要進行修復保護,一般采用“修舊如舊”思路。拆除異地重建,對于受損程度嚴重,保護價值有限的歷史建筑,采用現狀拆除,選擇合適位置重建。例如,城市更新中舊村破舊的祠堂改造。

歷史文化的保護除了對保護對象本體保護外,還必須跳出保護對象本體,研究其對周邊的影響范圍,與有機協調理想城市形態的關系。通過歷史環境、視線走廊、建筑風貌、街道尺度、公共空間等方面對保護對象周邊進行協調控制。

根據實際情況,劃定保護對象的建設控制地帶和風貌協調區。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筑物、構筑物的高度、體量、形式、材料、色彩等均應與保護對象的保護要素相協調,建設活動不得對對象造成干擾。對已經造成不良影響的因素應制定相關的措施進行糾正。環境協調區內的水體、綠地等自然環境要素必須嚴格加以保護。環境協調區內宜保持原有的街區尺度和肌理。保持地區原有的特色與風格,使保護區周邊環境風貌協調。

而城市設計中針對傳統風貌區的保護與控制,需要從保護城市總體特色出發,選擇風貌區保護范圍,從城市整體角度考慮分配好老城區、風貌區的自然發展和新區建設的關系。城市傳統空間結構和形態的保護包括風貌區天際輪廓線、城市肌理的控制。

另一方面通過管理機制進行控制,例如周邊地塊功能控制,土地利用的高度、強度、綠地率、建筑退線等控制。并通過制定控規地塊導則、城市設計地塊圖則等便于圖劃管理。如此,通過多方面措施保證城市特色風貌、空間形態得以保護與實施。

5.3 利用與再造

“再創造、再開發、再利用”是歷史文化保護的另一個層面,也是歷史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只有充分歷史文化的利用與文脈再創造,更好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方能促使歷史文化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文化保護利用,從國內外實踐研究來看,歷史文化的保護利用,主要是針對不同保護對象,保護對象要求層次和對象利用的可能性,因地制宜,并創造性的發揮其場所精神。文化保護利用主要包括展示和功能置換再利用、空間再造等方式。其中歷史文物作為不可再生性,以完整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作為前提條件,修復原貌作為文化展示利用為主。而歷史建筑、近代工業建筑,例如舊有工廠、傳統民居作為特殊的文化遺產,它們曾是前工業時代的歷史見證,是傳統生活的記憶,也是城鎮發展的記憶。體現著整個社會的時代文化、建筑文化、生產生活文化等等,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城市設計需從其存在形式蘊含文化內涵出發,改造發展成為符合新形勢下的功能。

歷史建筑、近代工業建筑保護利用方式包括主題博物館、遺址公園、購物旅游中心、創意園區開發等方式。主題博物館,包括以博物館形式展示工藝生產過程,還原工業的真實性和歷史感。例如我國青島市的青島啤酒博物館,紅磚廠中展示百年啤酒生產歷史。也有展示地方民情風俗、人文歷史的民俗博物館等。遺址公園,將工業遺址改造為公共休憩空間,例如廣東中山岐江公園造船廠的改造。旅游購物中心,將舊廠房改造為購物中心,配置各種休閑功能。創意園,目前國內最為流行的改造利用模式,融合創意、科技、文化創造文化創意社區。例如廣州TIT創意園、北京78街區等。

6結語

歷史文化的保護作為城市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秉著保護歷史文化傳承,圍繞歷史文化的“保護、利用、再創造”思路,發掘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才能使城市文化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蔡云楠 彭濤等 .“三舊”改造背景下的廣州歷史文化保護策略[J]. 南方建筑,2011.2 :60-62

[2] 齊冬暉. 城市設計中的歷史文化保護策略探索――以太原市渾源會館歷史片區規劃設計為例[J]. 中國勘察設計 2010(11):45-48

[3] 董世永 李騏莉. 淺談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J]. 重慶建筑,2012:40-42

[4] 王霖 張苒 李慧蓉. 城市設計中的歷史文化保護策略與設計手法探索――以廣州白鵝潭地區城市設計為例[J]. 規劃師,2010(7):41-45

篇3

[關鍵詞]博物館 鄉村歷史記憶工程 相互融合發展

黨的十以來,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重要精神支持,是我們最濃厚的文化軟實力”、“對傳統文化要挖掘闡發、保護弘揚、傳播推廣、整合發展”、“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文化遺產”、“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等論斷,精辟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和當代價值,指明了加強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向。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一脈,必須深入挖掘、研究和宣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建設文化強市、促進云浮市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服務,云浮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中央和省落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部署,并結合自身傳統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出臺了《關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管理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隨著時展,博物館應該與鄉村歷史記憶工程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鄉村資源共享。

一、關于云浮市鄉村歷史記憶工程

面對城鄉建設中一些地方忽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致使大量鄉村傳統文化遭受毀壞、走向消亡的現狀。2014年,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紅勇在"鄉村記憶工程"新聞會上表示,實施"鄉村記憶工程",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文化傳承要求部署的重要舉措,能夠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

十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的科學把握,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決策、新部署。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深刻闡釋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和任務,把文化傳承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原則,將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他強調,提高城鎮建設水平,"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2014年云浮市委市政府在配合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基礎上,確定從2014年起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并通過政府民生實事的方式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工作,繼續深入發掘鄉村歷史文化資源、探索“鄉村記憶工程”建設的新途徑和方式方法,打造“一村一品牌”的鄉村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展(演) 示館或社區、名人展示館、家訓展示館、村史展示館、鄉村生態博物館等。通過整合盤活一批古寺廟(堂)等古建筑資源,實施文化遺產保育工程,做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全力提升歷史文化資源的品位,并且把傳承與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到農村、立足基層,以建設“鄉村記憶工程”為抓手,創建了10個鄉村歷史文化展示館,實行優秀傳統文化進農村、社區、校園。2015年中,我市充分利用市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已建成10個鄉村歷史文化展示館并對外開放,提升城鎮村落文化內涵,彰顯云浮民俗文化魅力。

二、博物館和鄉村歷史記憶工程

(一)博物館和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的關系

云浮市在探索文物保護、開發和利用新機制,把文物保護展示宣傳教育重點向農村轉移。云浮市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特別是古建筑占比例較大,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高度重視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工作, 用兩年時間,全市共創建10個鄉村歷史文化展示館。鄉村歷史記憶工程是根據當地現狀概括、歷史沿革、風土人情、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特色歷史文化資源,按照‘因地制宜、整合資源、精心設計、穩步推進’的原則建立起來,與當地博物館、文化館等現有設施、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等相結合。鄉村歷史工程更能體現文化遺產融鄉村傳統、地方非遺特色于一體。

云浮市博物館是一所地方特色的博物館,于2012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是集展覽、研究、保護、收藏于一體的“公益性”機構,肩負著保護云浮本土特色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傳承云浮地方特色文化。

云浮市博物館作為傳播、承載、分享云浮特色地域文化的載體,融入鄉村歷史記憶工程也能使博物館文化得以更好的充實、提升和樹立品牌,提高自身影響力。云浮市博物館應該抓住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的豐富地方資源機會,更好挖掘和宣傳地方特色文化,把已建成10個鄉村歷史文化展示館融合到地方文化的板塊中,聚成既有地方人文文化特色,又有地方獨特亮點的博物館氛圍中,方能發揮地級市博物館優勢,發展地方文化。

(二)博物館和鄉村歷史記憶工程資源融合,進一步宣傳及豐富本地特色文化內容

云浮市博物館通過陳列展覽,揭示云浮本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宣傳石藝文化、南江文化、禪宗六祖文化三大文化品牌,讓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參觀展覽,了解云浮歷史沿革來歷和發展及地方特色文化。通過自主舉辦及引進各類中高檔次展覽、講座、文博活動等,不斷豐富資源。博物館不僅是文物收藏單位,也是文物研究機構。博物館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種資源和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相融合,通過各類陳列展覽,進一步挖掘地方傳統特色文化,向市民展示及傳播展覽的信息、精神,達到宣傳教化、文物傳承及保護意識的作用。

博物館充分挖掘鄉村歷史文化資源,展示富有地域特色、活態文化特色和群體記憶的文化遺產。對具有代表性的、生產用具、節慶風俗、生活遺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行收集整理工作,并采用雕塑、實物、口述、圖片、影視等多種形式,制作一系列結合本土特色的專題展覽,展示鄉俗民情。通過深入調動全民參與熱情,讓鄉村記憶工程成為當地市民的民生工程,造福當地百姓。通過相互資源融合,展示地方博物館特色文化品牌,提高博物館影響力,在群眾樹立較好的印象。

(三)融入鄉村歷史記憶工程實現博物館藏品的“活”化利用

文物藏品是博物館業務活動的物質基礎,博物館根據自己的功能,為了社會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目的,征集保存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見證物”。這些見證物的質量、數量、特色將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的業務開展水平和社會效益水平,同時,它們是衡量博物館的社會地位及其存在價值的主要指數,是博物館價值的源泉,也是博物館存在的物質基礎,云浮市博物館通過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基本摸清館藏文物,充分利用館藏文物解決鄉村歷史記憶工程中實物匱乏,文物資源不豐富、無力收購等問題。博物館應與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相互合作發展,也是館藏文物“活”化利用起來。早期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各類近現代具有代表性的生產用具、生活器物、生活遺物、節慶風俗云浮石藝、面塑藝術、手指畫、羅定魚腐制作、剪紙等一系列具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列在鄉村歷史記憶工程中,融鄉村傳統、更顯地方非遺特色于一體。通過展覽、活動把鄉村歷史記憶工程所在的地域文物成為博物館收藏研究的對象并成為博物館的藏品來源之一,并把文化遺物轉化成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的歷史藏品源泉,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努力打造成本地特色文化,提高了市民對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的欣賞水平,增強了市民自X參觀的意識。

(四)立足于鄉村歷史記憶工程,擦亮博物館地方特色品牌

博物館應不斷進行探討,在做好免費開放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擴大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的教育功能作用,堅持面向群眾,深入農村,把博物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近年活化利用的成果、經驗、典型例子與社會群眾共享。充分利用結合現有的藏品、展覽、技術等資源,讓社會資金、人才、技術、服務等優質資源回流農村。通過舉辦豐富的展覽及其它多樣的文化活動,引進專題流動展覽,同時進一步豐富了市博物館的專題展覽內容,提高了陳列展示的檔次,使博物館與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相融合,不僅讓鄉村歷史記憶工程“活起來”,更能擦亮博物館地方特品牌,推進博物館提檔升級。

結語

總而言之,繼續深入發掘鄉村歷史文化資源、探索“鄉村記憶工程”建設的新途徑和方式方法,打造“一村一品牌”的鄉村歷史文化、村史展示館等。整合資源,實施文化遺產保育工程,做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使每個村都有屬于自己的光榮與夢想,村民們一定也不想讓子孫后代,回過頭只看到這些瀕危、倒塌的村莊。建村史館留存、收集歷史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古村的今天,就是明日的回憶。如何激發村民保護古村的積極性,形成保護與開發的良性循環,讓古村遺韻不斷,當下更需努力。同時,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鄉村歷史記憶工程與利用新途徑,保障民眾分享和參與鄉村歷史記憶工程的權利,指導和支持城鄉群眾成立區域內一般自治組織,參與鄉村歷史記憶工程保護管理和使用。

參考文獻:

〔1〕吳齊強.人民日報.2015-04-1212版. 人民網,http://.cn/

篇4

一、新課程改革對鄉土歷史教學的要求

所謂的鄉土歷史就是指某個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等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鄉土歷史包含了某個地區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文史古跡、地方特色文化等。在我國基礎教育的又一輪改革浪潮下,高中的歷史教學中鄉土歷史知識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說明了我國歷史課程改革的鄉土化趨勢,進一步要求各地區高中歷史教學要充分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充分發揮本地區的鄉土歷史資源,開發本地的歷史課程,充分分析本地的教育發展和鄉土歷史狀況,充分結合本地教育和當地社會發展的關聯,針對當地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以維護本地自然和文化和諧發展為宗旨,為當地的環境保護和文物保護事業獻計獻策。讓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歷史資源得到健康持續發展,對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以及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鄉土歷史文化在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中的運用

1.加強對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甄別和篩選

在高中鄉土歷史課程資源中除了一些較少的當地地理、民俗文化素材外,主要以當地的歷史資料為主,但是地方史志大多來源于“民間”,從而導致所收集的一些當地史學觀念、歷史素材、信息解讀以及相關的邏輯推算會存在一些偏差和錯誤,除此之外由于當地民眾不正確的鄉土歷史觀念,使得一些真實的“歷史”面貌無法恢復,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土資源的運用。在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對家鄉的歷史有一個真實、深入、全面的認識,就必須要對這些歷史素材進行充分地甄別辨析,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保證歷史的真實性。歷史缺乏真實性,也就失去了歷史的意義。二是從不同角度審視歷史。從目前歷史高考試題中,歷史觀念的多元化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從不同的史觀角度來認識歷史,所呈現的歷史也就不同,因此,我們必須要從不同的史觀綜合地審視歷史,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全面地反映歷史的全貌。

2.綜合運用與提升鄉土歷史文化教學的價值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鄉土歷史資源的教學價值,可以更好的完成歷史教學的總體目標。因此,我們必須科學地運用各種歷史教學素材,充分發揮各種素材的歷史教學價值,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鄉土歷史的教學效能。在充分認清鄉土資源和其他資源的教學價值的基礎上,分類選擇、優化配置。很多鄉土資源信息十分生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核心概念,充分發揮鄉土資源的教學輔助作用。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鄉土資源都優于其他的素材,由于鄉土資源的一些特性,其資源的來源、收集、整理過程不夠完善等問題,一些資源和主干知識連接不夠充分,對于一些鄉土資源還需要進一步地甄選和分析。因此,在選擇鄉土資源的過程中必須謹慎。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以南通為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南通得天獨厚的歷史遺跡、博物館等鄉土歷史資源為設計的材料,在講解“京劇的產生與發展”時,教師就可以引入“伶工學社―――第一所戲曲學校”這一南通歷史材料進行充實。

3.優化與創新鄉土歷史文化運用的模式

鄉土歷史文化運用于教學設計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要素:全面體現歷史學科化;明確選擇目的;要有思維含量;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鄉土文化在教學設計中充分注重學生實踐探究能力、思維的開放性以及綜合思維能力,從而保證課堂的優質、高效,杜絕懶散、“放羊”現象產生。鄉土研究課程的學習評價主要堅持發展性、開放性以及綜合性。努力使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完美結合。

篇5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張 煒(1959―),男,西南財經大學西部經濟研究中心(成都,610074),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旅游經濟。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并經法定程序獲得政權機關核準公布的城市。[1]這些名城一般具有文化底蘊厚重、文明傳承久遠,歷史意義重大,經濟根基深、風貌獨特等基本特征。我國現有古都類、傳統建筑風貌類、風景名勝類、民族及地方特色類,近代史跡類、特殊職能類、一般古跡類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一百余座,并且,還有一大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些名城還是世界文化遺產。它們像燦爛的群星分布在廣闊的國土空間上,是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史的成就結晶和標志。在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中,歷史文化名城是社會生產力和現代經濟文化發展的載體。長期以來,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在形成和演變過程中,蘊涵著自然、民族、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等因素的歷史積淀,有豐富和不可替代的歷史和現實價值。在推動我國社會發展中,歷史文化名城一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怎樣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名城資源,促進名城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要研究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取得了重大成績,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正制約著名城可持續發展。隨著對外開放,名城的重要價值和特殊作用受到廣泛關注,城市政府普遍增強了名城意識,重視利用名城資源和品牌,推動經濟開放和發展;加大了名城的基礎設施和舊城改造、環境改造、提高了城市現代化水平;加強了名城保護規劃和名城的文物、歷史建筑、傳統文化保護與管理工作。名城的發展煥發了青春和活力,推動了我國經濟文化對外交流和發展,提高了城市經濟效益,增強了城市競爭力。由于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和經濟市場化快速發展時期,名城經濟建設和名城歷史文化保護之間,仍然存在各種矛盾和問題。[2]

(1)一些城市管理者只重視名城自然、歷史、文化等資源的經濟價值,急功近利地追求狹義的經濟效益。致使只重視名城的經濟功能打造,強化名城資源的經濟開發,無視名城的社會文化等功能的重要性,破壞了名城歷史文化遺產。

(2)一些地方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化發展速度,重視名城的經營,忽視名城歷史文化持續發展。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開發,工業、商業區開發,名目繁多的各種項目開發,重復建設,導致名城土地利用結構、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形態、傳統建筑風貌和景觀發生了空前劇變,城市環境惡化。

(3)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戰略、城市規劃設計脫離實際。城市定位不準、發展方向不明,建設項目和內容盲目攀高求洋。同時規劃控制缺乏力度,土地利用和建設規模一再擴張,隨意拆遷,在歷史文化街區上拆除傳統建筑和真文物,大造人造景觀和假文物;投資巨量卻缺乏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4)名城保護資金短缺,投資體制僵化、投資渠道單一。名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資金、技術、人力投入不夠。致使一些文物瀕臨毀滅,“古城風貌”所剩無幾,歷史神韻蕩然無存。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的和問題,有多樣而復雜的主客觀原因。而名城保護與建設中過程中,沒有貫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或者名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缺失,不能不講是一個深層次的根源。傳統的名城保護理念,主要是一種靜態的觀念,重點是加強名城的歷史遺存、歷史文化區、歷史文化傳統、城市環境等方面的保護。無疑,名城歷史文化層面的保護是重要的。問題是,在現實中,單純的保護措施常常由于文化保護與名城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矛盾,而難以有效實施,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市場條件下,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對名城資源環境的破壞。事實證明,單一的名城歷史文化保護理念是一種被動,消極的靜態保護理念,難以徹底遏制種種不合理的名城資源利用行為。名城的形成是歷史、自然、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在空間上是一個自然、生態、經濟文化相互關聯的整體開放性系統,歷史文化只是城市系統構成的一部分。將歷史文化從名城整體演變和運動中,獨立出來孤立地進行保護,事實上是很困難的。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理念,強調的是名城資源開發需要,應不危及子孫后代的利益,名城開發與保護應在名城發展過程中去實現,只有構筑起名城的資源環境與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關系,才能增強名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其可持續發展。為此,歷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續發展途徑和措施應考慮以下幾方面:

(一)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態建設,推進名城整體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1.名城建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城市管理和建設者要克服單純的經濟人理性,應將經濟理性與人文、生態理性結合起來。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是人,本質是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這就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城市建設要有利于人的發展、應滿足人的發展需要,特別是人對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態環境的需要。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文化、生態和諧協調發展。應把握名城的特征和發展規律,建設優美和適合人的生產、生活、交往、居住的城市環境,建設優質的城市基礎設施和提供公園綠地、休閑等空間產品;建設和提供城市公共服務產品;合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具有名城特色的科技、經濟文化產業;將歷史文化和環境保護融入城市發展過程中,獲得名城在“提高人的生活品質意義”上的城市宜人化發展,即名城整體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2.推動名城經濟持續發展。我國許多名城經濟區位優越,是區域經濟的中心,市場中心,輻射面廣,經濟根基深遠。優化名城經濟和產業結構,合理發展名城的產業經濟、特色經濟、旅游經濟、文化經濟、住宅經濟、信息經濟、服務經濟等,建立起名城持續發展的產業經濟體系。名城經濟的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等發展,有利于增強名城經濟實力,加大名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經濟、技術投入,進而提高名城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推動名城文化持續發展。名城歷史文化傳承久遠,積淀深厚,是名城獨具特色的根源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應在對外開放中加強文化交流推動名城文化積累和發展。在城市開發中,準確的城市定位是保持名城個性特色,持續發展的關鍵。城市定位主要決定于城市文化,深入研究名城文化,合理確定城市定位,明確名城特色和發展方向,延續城市文化特征,吸收新的現代文化發展內容,不斷豐富名城文化內涵,才能強化名城發展能力,增強城市發展的文化力是名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4.推動名城生態持續發展。歷史文化名城一般具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城市環境是名城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空間條件,加強名城環境治理、保護自然生態、文化生態資源,促進名城資源持續發展,是名城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護名城發展生態條件,應加強名城生態文明建設,城市建設應尊重城市生態平衡規律,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空間結構、治理城市污染,建筑物、構筑物、市政工程、公共工程、生產項目等應按城市規劃和功能分區要求合理分布;形成名城良好的生態循環關系和生態環境景觀。[3]

(二)深化歷史文化名城城市規劃研究,促進名城可持續發展

1.城市總體規劃和建設。應堅持以城市發展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為基本原則。通過城市規劃應形成城市特色和發展方向,優化城市功能;優化調整城市結構和空間布局,調整城市用地結構、產業結構、資源利用結構、統籌安排城市的經濟、文化、生態、社會建設項目。提升城市綜合發展效益,應將名城可持發展貫穿在規劃編制和實施過程中。

2.科學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名城保護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深化。主要是對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內容,特別是歷史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地區和文物保護內容的具體化。[4]保護規劃應堅持歷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觀點,應深入分析城市演變過程和發展特點。把握名城歷史文化遺存的內容,分布等特點,因地制宜地確定保護原則和重點。應該按名城持續發展的要求,注意對城市傳統文化發掘與繼承,將文化保護列入城市發展過程中進行研究,名城歷史文化保護措施要與城市持續發展措施相結合,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對城市建設應有明確控制要求,同時又要同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保護與發展相結合,有利于促進名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

3.強化名城城市規劃編制的實施和管理,名城保護規劃應有公眾參與過程。名城管理保護部門應強化規劃控制和管理,履行管理職能,同時在名城保護中應發揮城市居民、公眾參與作用,將政府和公眾的力量結合起來,共同參與到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實施過程中去。

(三)創新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和發展投資機制,促進名城可持續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名城的歷史文化保護、歷史遺跡、實物遺存的搶救;各種歷史地段、傳統文化風貌的街區、住宅維護;在城市發展史上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建筑,獨特的城市景觀、民間藝術、文化等的保護與發展皆需要大量的投入。資金缺乏和來源渠道單一,已成為名城文化保護發展的瓶頸制約的因素。致使由于資金、技術、人力等投入的短缺,影響到可持續發展。應創新名城投資體制、構造新的歷史文化保護發展的投資機制,應發揮政府、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企業、金融集團、私人等投資主體的作用。在名城歷史文化、環境保護發展中,應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格局。各投資主體,投資于名城保護的行為,只要符合國家法規和政策,符合城市保護規劃要求,自身能形成風險―收益均衡機制,政府有關方面應該給予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應盡快建立政府財政“名城保護基金”,采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和項目融資、吸收社會捐款等方式。擴大資金來源,加大對名城保護投入,推動歷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續發展。

(四)制定和健全法律、法規,保障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

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應通過立法及其執行作為保障,我國目前還沒有關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具體法規。《文物保護法》中有關文物、建筑古跡等的保護條款,多是博物館式保存的要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要求缺乏嚴格的法律規范,《城市規劃法》中也僅有:編制城市規劃應注意“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觀”???的字樣。目前,在城市開發和建設中,特別是在舊城改造中,各種城市歷史文化遺址、建筑街區、文物等的破壞得不到遏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依據。

1.要根據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總體特征與主要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加強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立法工作。可研究和制定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各省市(區)相應制定和出臺地方性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規,確立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依法保護的法律基礎。

2.應加強系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發展的立法研究。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單一的法規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目的的實現不能提供足夠的保障,而需要從城市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建設、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來規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發展的行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3.要根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建設發展的變化,及時地調整和增加相應的法律保護條款,保證有關法律有合理的框架和足夠的覆蓋面。

4.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執法工作。嚴格執法、依法保護、依法規劃和建設,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建設的基本原則。在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發展中,只有違法必究,才能有效保障其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木基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03(5).

[2]汪洪濤.略論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管理[J].東南大學學報,2002(3).

篇6

關鍵詞:磁性因子;磁性效應;環境;社會活力;經濟;歷史文化

中圖分類號:K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306-1499(2014)01-00 -1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發展的“活態記錄”,其情感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在時下尤為珍貴。然而昆明市文明街區作為城區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歷史文化街區,其地方特色文化、歷史遺跡、民族傳統等歷史文化特色,正在被人們遺忘。

本文所屬研究即是探討如何通過實現對街區中文化、商業、文化等諸多價值的復活,以實現街區的全面復興。研究認為街區中含有很多吸引著不同人和物聚集到其中的“磁性因子”(簡稱“因子”)。這些“因子”構成了整個街區“大磁鐵”的綜合“磁性效應”。

研究通過對文明街區進行前期調研,運用層次分析法配合里克特量表法,詳盡歸類了街區的各種“因子”。

1.遴選街區“因子”應遵循的原則

歷史街區的形成與維系涉及街區空間環境質量、社會活力、經濟活力、歷史文化活力等多方面情況,為使數據盡量客觀科學,在遴選“因子”之前制定以下的原則。

1.1客觀原則。“磁性效應”涉及居民生活習慣、生產方式、經濟建設等多個方面。應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因子”進行確定,避免因子取向的片面性

1.2實用原則。“因子”選擇和確定的目的是為后續研究提供理論與數據支持。因此其確定必須注重準確、簡明和可操作。

1.3針對原則。每個城市、街區都因環境、地理、區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特征。故“因子”的選取既要考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又要兼顧街區間差異。

1.4量化原則。“因子”應客觀量化反映街區的特征,而難量化的指標應少用。但街區又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難定量的因素影響,因此有必要設定定性指標。

系統原則。應全方面考慮影響街區的“因子”,以系統思維全面看待整個街區,并以可全面概括整個街區的要求確定街區各類“因子”。

2.所遴選的“因子”

2.1環境因子

街區環境是街區最直觀的公共空間屬性,展現了城市的地域特點。其主要以物質的方式構成街區,并與街區各方面息息相關。

文明街區是整個昆明城區內保存傳統昆明街區模式最為完好的。其至今仍保有適宜的街道空間環境,如清末民時的建筑風貌,宜人的街道高寬比、舒適的綠化環境及具有特色的地面鋪裝等。

據此,研究將環境因子分為:自然風貌、空間布局結構與視覺景觀三類。

2.2社會活力因子

歷史文化街區無論在歷史還是在現今,都具有滿足進行公共活動的需求的功能。而同時它也為人們認知、理解和感受城市提供必要的設施與場地。

文明街區區位上臨近昆明市中心(南屏街),并處于市區商業中心(南屏街)與景觀中心(翠湖)之間。故它是市民休閑、休憩、游玩所青睞的地方,這使文明街區成為了一個多活動發生的街區。

通過考量這些活動發生的條件,研究將社會活力因子分為:管理運行與可達程度兩類。

2.3經濟因子

經濟使街區產生活力與吸引力。由于歷史文化街區多處于城市中心區位,故今日街區不僅延續了其原有的經濟職能,也展現出現代公共空間所具有的經濟引力。

文明街區伴隨著昆明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區位從邊緣到中心,功能由行政轉經濟的過程。上世紀初,整個文明街區的功能由行政轉為了經濟,后來其商業業態幾經變遷,最終在上世紀末形成了以花鳥、飾物、古董售賣為主的傳統商業業態。

根據文明街區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與規律,研究將街區經濟因子分為:聚集規模、邊際效應、土地利用三類。

2.4歷史文化因子

歷史文化是歷史文化街區區別普通街區的主要內容,是社會、經濟、文化各因素在歷史作用下相互作用形成的。它給街區帶來生命力,并進而成為街區的靈魂。

文明街區作為昆明城區內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其不僅自身流露著歷史的韻味,還吸引著眾多的市民來此尋找往昔,休憩清談,買賣易物。這些行為都使文明街區在歷史文化上呈現出傳統且活力的特點。

根據調研情況,我們將街區的文化因子分為:文化品位、文化活動兩類。

3.后期調研研究

研究采用5級里克特量表的形式制作問卷。通過對問卷調研反饋的信息進行分析,反向論證修改了所選擇的“因子”,以求最終的因子能全面且客觀地概括整個歷史文化街區,而為后期的研究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汪海,蔣滌非.城市公共空間活力評價體系研究,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J].2012

[2]亓萊濱.里克特量表的統計學分析與模糊綜合評判[J].山東科學,2006

篇7

內容摘要: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開發中普遍存在古城保護、旅游開發和城市發展的矛盾,本文從歷史文化名城的共有屬性――功能屬性、文化屬性、經濟屬性的角度解析矛盾的表現形式,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開發提出建議,以協調三方矛盾,促進歷史文化名城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 屬性錯位 矛盾

歷史文化名城概念及其屬性界定

(一) 歷史文化名城概念

我國1982年11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明確了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在1986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時正式確定。我國于1982年2月公布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后,分別于1986年12月、1994年1月公布了第二批名城38座、第三批名城37座,之后不斷增補,目前我國總計110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二)歷史文化名城屬性

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多維屬性特征,它首先是城市,是人類聚居的一種場所,因此,城市屬性是其本質屬性。其次,由于歷史文化名城內保存有特別豐富的文物,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革命紀念意義,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因此,歷史文化名城是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文化屬性。而且,歷史文化名城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優美的景色吸引了各地的旅游者,因而又具有旅游資源屬性。

功能屬性:城市屬性。城市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場所之一,是在一定地域內,由特定人群發生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以及生活方式,由共同人員組成的地域社會,是人類活動的場所和聚集中心。歷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仍然是部分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及旅游的載體。文化屬性:遺產屬性。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因其不可替代性、不可恢復性、共享性和非贏利性,具備遺產保護的典型意義。我國所評選出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具有獨特的景色風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符合《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中的某一或幾項條件,可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利用。因此,遺產屬性也是歷史文化名城的屬性之一。經濟屬性:旅游資源屬性。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一個特殊的旅游客體,其旅游資源是以古城的各種建筑實體為載體,包括存在于歷史文化名城這種空間內的能夠吸引旅游者的一切人類物質和精神文化的成果。歷史文化名城特別強調營造“宜居宜游”的理想生活環境,風格獨特的人文景觀,為旅游發展提供基礎,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開發過程中的屬性錯位

(一)功能屬性為重,“城市化”破壞古城“原真性”

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過分強調城市屬性優先,忽視遺產屬性的保護,也不談旅游資源屬性的合理利用,會對歷史文化名城造成很大的破壞。隨著經濟的發展,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化”速度加快,古城風貌面臨建設性的破壞。

(二)文化屬性優先,“標本式”保護禁絕開發

文化屬性優先是指忽視歷史文化名城所處的時代背景,過分強調對歷史文化名城的“真空保護”,是一種“專家保護”和“政府保護”,是一種限制性保護模式。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停留在標本式保護階段,甚至否定重視遺產安全前提下進行的開發與利用,忽視城市屬性和旅游資源屬性的存在。這必然導致遺產屬性保護動力不足,效率低下,以至影響古城的修繕、保護等。

(三)經濟屬性為主,重視旅游開發忽視資源保護

有些地方熱衷于歷史文化名城旅游資源帶來的短期經濟價值,把開發利用古城旅游資源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忽視旅游發展帶來的過量游客和大量旅游設施建設給歷史文化名城脆弱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獨特的生活觀念造成的沖擊。使得歷史文化名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工化、商業化傾向。最終以生態失衡、歷史真實性與風貌完整性消失等為代價,換取地方經濟一時的發展和繁榮。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開發屬性錯位引發矛盾的表現形式

(一)古城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

靜態保持限制城市發展。“原真性”始終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但它在實踐中經常被曲解為以保護為終級目標,為保護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需要從各個方面展開多目標的保護,但在現實中常常表現在只“保”不“護”,強調“還原”地保持本來面貌,這不僅限制了城市的發展,而且引起居民的反感。基礎設施的缺乏和道路的不暢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很多人搬離了舊宅,致使古城“空心化”現象嚴重。城市發展導致傳統文化衰落與環境危機。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隨著城市的發展、知名度的提升,居民與外界的接觸機會增加,當地文化在與各種外來文化的反復接觸、碰撞中,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質變。當地居民的生活不斷豐富,眼界不斷開闊,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消費方式等逐漸向現代化發展。但同時也淡化了原有寧靜、古樸、雅致的生活氛圍,甚至導致當地文化逐漸消失。另外,居民自發的建設活動破壞了許多傳統建筑,這種人為的建設性破壞對古城格局的破壞極大,許多傳統的古建筑精華因此不復存在。

(二)城市發展與旅游發展之間的矛盾

1.社區居民獲益少,態度消極影響旅游發展。由于民主意識不強、經濟發展滯后、知識水平有限和參與意識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我國社區居民除通過參與經濟活動獲取收入以外,幾乎是被動參與旅游開發的。旅游開發中的旅游規劃、旅游經濟活動、環境保護以及社會文化維護等各項活動基本由政府和開發商包辦,尤其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社區居民在旅游參與過程中大多處于被決定、被包裝、被表達、被展示的狀態。

2.游客超容,影響城市環境。旅游容量是指一定時期內不會對旅游目的地的環境、社會、文化、經濟以及旅游者的旅游感受質量等方面帶來無法接受的不利影響的旅游業規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為旅游地接待的游客人數最大值。當前歷史文化名城普遍將旅游視為當地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積極打造城市旅游,以提高旅游收入,卻忽略了旅游收入的激增即游客人數的激增,這會給古城環境帶來的各種消極影響。特別是黃金周和雙休日旅游熱帶來的巨大的游客流,大部分已經超過了目前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容量允許的限度。游客超容量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問題,如旅游地環境惡化,服務質量下降,游客滿意度降低等。對當地居民來說,旅游地是生活和工作的場所,過多的游客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將嚴重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三)旅游發展與古城保護之間的矛盾

1.旅游產品表象化,掩蓋古城文化內涵。旅游作為一項給人輕松、愉悅感受的大眾休閑活動,其本身就是為了給游客提供區別于常態生活的體驗,所以旅游經營者在設計旅游產品,展示古城文化內涵以吸引游客時,更傾向于提供通俗性、娛樂性、游戲性強的旅游項目,從而順應大眾旅游者的心理,符合旅游者的消費偏好。而保持文化原生態的旅游產品如同陽春白雪既高雅又嚴肅,經營成本較高且風險大,曲高和寡。兩相比較,旅游經營者較容易選擇大眾文化性質的展示方式,利用古城文化某些外在、表層的東西,以商業化、娛樂化的表現形式使游客獲得審美體驗,但這難免會帶來文化展現的膚淺和庸俗。

2.旅游地商業化經營,古城形象失真。旅游開發商關心的是經濟效益,他們熱衷于將資源商品化。目前古城的商業化經營表現為:利用古城實體資源引導視覺消費、店鋪和院落商業化經營、景區周邊進行房地產投資;利用地方文化和生活習俗經營餐廳飯店、打造賓館客棧、設計旅游紀念品、提供歌舞表演等活動。這些經營活動會造成古城商業氛圍濃厚、文化氛圍消弭、空間結構轉變、古城形象失真等。

3.古城保護不力,阻礙旅游發展。由于歷史原因和近年來“發展”思潮的影響,目前歷史文化名城的面貌大多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古城風貌無法真實再現,與旅游者對古城的心理期待存在差距,導致旅游者游后評價不高,重游率低,阻礙當地旅游進一步發展。

相關政策建議

(一)努力協調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

保護和開發并不是絕對對立排斥的,它們有共同的利益趨向和價值取向。保護是絕對的,需要較大投入,但并不是毫無效益。歷史文化名城不同于山水城市,它的經典內涵是歷史和文化。在歷史文化名城開發中,應將古城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置于一個核心的位置,保護文物古跡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相關歷史環境。從古建筑的設計、構造、材料、樣式、色彩、體量及空間位置等方面入手,從影響古城整體格局、氛圍、環境等方面進行考慮,多層次多手段來保存古城歷史文化遺存。

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是古城旅游發展的源泉和基礎,對其保護的不利,將使古城旅游開發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正確處理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之間的關系,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創新,才能全面提升歷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吸引力和潛力,從而實現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旅游的雙贏。

(二)實現“游客-居民”雙向滿足

古城文化是當地居民真實的生活再現,只有當地居民和居民的真實生活才能給古城賦予無限活力。所以開發部門應該致力于古城原真性的保護,讓游客體驗真實的地方風情和歷史文化。另外,改變將歷史文化名城視為單純的旅游觀光地的做法,切實考慮生活在歷史文化名城內居民的社會地位、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這樣不僅能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有利于古城的保護。

(三)走差異化發展路線

目前大多數歷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仍然以觀賞游覽為主,這種經營方式雖然容易操作,便于招攬各類游客,但是旅游過程短暫,游客體驗有限,游客的消費層次不高,重游率低,古城居民的旅游收入也就得不到提高。歷史文化名城旅游開發必須要突出其文化內涵,把當地特色文化展示給游客,使游客充分體會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就要求對當地文化旅游資源深入挖掘,除了對建筑藝術進行詳盡的介紹和擴展,還要收集歷史文化資料,重點展示當地名人、名事,繼而進行周密細致的策劃,推出不可模仿的精品產品。

(四)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首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起到了《文物保護法》的宣傳作用。申報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大規模地拆遷違章建筑,整治周圍環境。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必須接受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的監督,古城能得到更高層面的保護和監督。其次,世界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的品牌,是該地區人文價值的亮點,對當地文化旅游起到提升拉動作用,從而能夠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倪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空間發展研究――以淮安古城為例[D].蘇州科技學院,2008.3

2.李連璞.遺產型社區屬性剝離與整合模式研究――歷史文化名村: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D].西北大學,2008.4

3.譚衛.歷史古城的保護開發與中國城市發展[D].暨南大學,2006.6

4.朱志紅.古城保護與旅游發展研究――以周村古城為例[D].中國地質大學,2008.33

5.劉緯華.關于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若干理論思考[J].旅游學刊,2000.15

6.唐文躍,張捷,羅浩,盧松,楊效忠.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戀與資源保護態度的關系――以西遞、宏村、南屏為例[J].旅游學刊,2008.10

7.吳龍生.淺析城市舊居住區的再開發[J].甘肅科技,2008.8

8.張成渝,謝凝高.“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與世界遺產保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篇8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文化遺產;文化真實性

歷史文化街區在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日益得到學術界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比如經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準,由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文物報社聯合主辦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自2008年啟動至今,已評選出40條歷史風貌保護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街區,已入選的40條街區中,有許多街道已成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街保護與發展的典范,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然而“歷史文化街區”此一概念卻系晚出,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都有待進一步深入開展。

一、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的歷史演變

“歷史文化街區”是2002年以后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中觀層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為1986年提出的“歷史文化保護區”。 “歷史文化保護區”的雛形大致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中期,并于1986年在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被正式提出,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被廣泛使用。“歷史文化保護區”具體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較完整地體現出某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筑群、小鎮、村寨等”。與《內羅畢建議》中“歷史地區”類似,歷史文化保護區也包括城鎮和鄉村兩類區域。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國內外相關概念影響下形成了“歷史地段”概念;1994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正式提出“歷史街區”概念,而1996年在安徽黃山屯溪召開的“歷史街區保護國際研討會”則使“歷史街區”概念變得家喻戶曉并在學術界廣受采用;20世紀90年代后期出現“歷史文化街區”概念,并于2002年以新頒發的《文物法》為標志真正進入我國名城保護制度。2005年《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GB50357—2005,),“歷史城區”、“歷史地段”、“歷史文化街區”等名詞均成為我國名城保護體系中觀層面的規范用語。

在2002年《文物法》頒布之前,“歷史文化街區”概念依附于“歷史文化保護區”概念而存在,主要指城市中劃定的一些“歷史文化保護區”。2002年,隨著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頒布,“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村鎮”等概念取代“歷史文化保護區”成為我國遺產保護體系中觀層面具有法律效力的概念(宏觀層面為“歷史文化名城”、微觀層面為“文物建筑”)。

再后來,2008年國家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其中明確規定:“歷史文化街區”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保護區”概念分化之后形成的適用于城市范圍的概念。當然此一概念是一種行政法律術語,更多的是從行政管理當局的角度出發進行定義。

如若跳出行政管理視角,歷史文化街區似應該包括至少以下三個方面的涵義: 首先,歷史街區是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以此來區別其他一般的街區; 其次,歷史街區是個區域概念,是由街道及周圍社區共同構成的區域,這與單體的建筑或院落是不同的; 第三,歷史街區是個生活性社區,代表一種長期形成的開放居住形態。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學術及實踐指導意義,其后,隨著圍繞此一概念逐漸形成了一系列中觀層面的保護制度。此一制度在我國名城保護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微觀層面的擴展,也為宏觀層面保護制度的有效落實提供保障。它與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建筑保護制度的接軌,標志著我國名城保護體系(包括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真正建立。

二、目前我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工作中的若干誤區

目前我國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工作日益受到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但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出現了種種“隱藏”的誤區,其危害程度不亞于大拆大建,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街區和建筑“流水線”化。規劃上強調“原汁原味”,而實際操作卻是粗制濫造,裝飾貼面及線條等都以涂料代之,復雜的磚雕、木雕都被簡略,而大量舊屋拆下來的裝飾構件本可利用卻都成了垃圾。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筑簡單化、模式化,搞成如同流水線上下來的一樣。

二是過度“商業化”。歷史文化街區過度商業化在我國早已被人詬病,但因投入巨大需要收回成本和經濟利益驅動,該問題一直沒得到有效解決,近幾年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體現在以前是店鋪充斥、“千鋪一面”,現在則是把一些大宅院改造成高端會所、星級酒店,成為少數人把玩的“風雅”,拒老百姓于門外。

三是街區“空殼化”。一些改造后的歷史文化街區,發現除了商鋪酒店就是博物館或名人故居,完全為旅游服務。原住民被完全遷出,很多原有的社區服務功能被清除,騰出地方搞旅游配套。游客一走,整個街區就是一個“空殼”。如此“保護”,只能保存一些文化碎片,但其中精髓早已不在,更談不上傳承。

三、我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工作應當貫徹的若干原則

第一,堅持保護為主的原則。歷史文化街區應當努力保護文化遺產,盡量保存真正的歷史原物,對歷史建筑進行搶救、維護、修整,不可將仿古造假當成保護的手段,混淆視聽,誤導游客。歷史文化街區中大量的歷史遺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城市建設、發展旅游業必須以文物保護作為前提,必須堅持:當保護和建設發生矛盾時,寧肯放棄經濟利益,也不做危害歷史遺產的開發行為。

第二,堅持科學開發的原則。對歷史文化街區堅持保護為主的原則,并不排斥對其進行科學的開發行為,事實上,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科學的利用,是實現對其保護的根本保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最終目的是利用,充分發揮它的社會教育功能,而旅游則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這種教育媒介的作用,科學地開發是實現保護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第三,堅持可持續性發展原則。可持續性發展既是發展的原則,又是保護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在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開發時要有明確的計劃性,注重保護與開發行為的連續性。同時可持續性發展要求保護和開發的協調性,主要是各責任主體在具體工作中的協調,充分發揮政府主導的協調管理能力,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發展給予有力的保證。尤其要注意的是,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成片的地區,有大量居民在其間生活,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有其特有的社區文化,不能只保護那些歷史建筑的軀殼,還應該保存它承載的文化,保護非物質形態的內容,保存文化多樣性。這就要維護社區傳統,改善生活環境,促進地區經濟活力。

四、我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工作的特殊方法

1.保護外貌、整修內部,歷史街區的歷史建筑不必像文物那樣一切維持原狀,可以進行室內的更新改造,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對歷史性建筑要按原樣維修整飾,對那些改動不合理的地方,維修時可恢復其原貌或原來的風格,對有悖于歷史風貌的新建建筑可以適當改造,恢復歷史原來的風格。

2.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這個問題不解決,居民就很難在這里繼續生活,街區就會失去生氣和活力,變得死氣沉沉,保護就成了一句空話,失去其積極意義。

3.要逐步整治,反對大拆大建。之所以提倡逐步整治的方法,是為了精心設計與施工,保存更多的真實歷史遺存,也是為從容籌集資金,減輕政府壓力,更是為保存和延續社區文化,保護其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未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工作的發展趨勢

為了開發好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旅游,必須結合歷史文化街區的自身歷史文化特色來進行整體規劃定位、明確開發思路、制定經營策略。

多學科共同參與,科學規劃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工作。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它的保護與開發絕不是簡單的規劃問題,而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實踐。因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開發工作應當認真聽取歷史、文化、旅游、規劃等各個相關學科專家學者的意見,綜合考慮歷史文化街區的居住、文化、旅游等多項職能,同時結合街區的建筑保護規劃、街區發展歷史淵源、區域城市規劃等多種條件,明確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定位和發展方向。

凸顯歷史文化街區的多樣性和真實性,努力形成歷史文化街區點、線、面立體化保護格局。

一方面,各級行政部門應當通過制訂歷史文化街區的科學保護規劃,從整體上做好其保護工作。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重點文物保護等文化遺產保護形式結合起來,真正將各項保護措施落實到位,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立體化保護格局。另一方面,應當提倡在保護好文物建筑的同時,注重保護傳統民居及其環境,將具有突出價值的歷史文化街區納入文化遺產保護范疇,實施整體保護。不僅保護物質文化遺產,還要保護與之相聯系的、活態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如街區居民和睦的鄰里關系、古樸的生活情趣和傳統的節慶風俗等等,防止街區文化環境解體和空殼化傾向。其實,歷史文化街區的人文生態環境恰恰是游客最為關心和感興趣的對象所在,最大限度地保護保存街區的文化生態也就是在保護最為核心的文化旅游資源。

完善利益相關者機制,充分調動當地居民的積極性來參與保護與開發工作。

和其他類型的文化遺產相比,歷史文化街區特殊之處在于當地居民仍居住其中,當地居民是歷史文化街區的主人,享有知情權和管理參與權。要積極取得社會公眾特別是當地居民的參與,注重培養當地的志愿者隊伍,激發他們對故土的熱愛和自豪感。要通過加強傳統民居建筑維修、完善生活基礎設施、改善社區生態環境等措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增強歷史文化街區的吸引力和公眾參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因地制宜,制定有針對性的文化旅游經營策略

每條歷史文化街區的形成與發展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能夠在歲月洗禮下生存和發展,必有其獨特的文化氛圍和產業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發展的成敗事實證明,只有通過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休閑品牌,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文化,實現歷史文化街區的經濟復興,才能使歷史文化街區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因此在業態選擇上要結合傳統文化,引進有特色、有內涵、有品牌、有聚集效應的商戶;要積極鼓勵回遷居民,以下店上坊、前店后坊等形式恢復傳統器物的生產加工場景;要結合歷史文化街區的景觀元素,引進合適的業態,為游客提供配套服務。

總之,歷史文化街區必須注重把握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的微妙平衡,努力做到趨利避害,實現“以保護促開發、以開發促保護”的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景慧.歷史文化街區要活態保護[J],中華民居,2010(8):84-89.

[2] 戴湘毅.歷史街區的文化意象及其旅游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7-10.

[3] 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念與實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62-165.

[4] 王景慧.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城市規劃的作用——論城市規劃與文物保護的 互動[J].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06(1):36-39.

[5] 劉生建.歷史文化街區的傳承式開發策劃——以濰坊十笏園街區為例[J], 古建園林技術,2010(1):35-38.

[6] 陳平,姚遠.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思考[J].城鄉建設,2003(9):57-58.

[7] 方可.當代北京舊城更新:調查·研究·探索[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195-196.

[8] 阮儀三,孫萌.我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規劃的若干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2001,25(10):25-32.

[9] 胡海燕,圖登克珠,次仁德吉.基于功能演變視角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研究—以拉薩老城區為例[J],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5-20

[10] 單霽翔.保護歷史文化街區 延續城市發展文脈[N], 中國文化報,2011-01-19.

篇9

關鍵詞:活態保護;尊重歷史;偽造歷史;人文博物館

Abstract:It is significant for an ethnic group and the world to preserve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Areas. And there are quite different opinions among scholars and different controversial actions taken by governments. Based on some cases, it is more important and imminent to preserve than to develop. The preserv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at a full scale focusing on retaining its vitality. To respect history is the primary principle. It must be avoided to forge a historical cultural district by reconstructing for human reasons. Otherwis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than committing a horrible crime victimizing culture as well as history .

Key words:alive preservation; respect;forged historical Area; museum for lively behaviors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4)-03-56-(4)

歷史文化街區,一般是指經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有一定規模的區域。盡管所指不盡一致,可大可小,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歷史文化街區必須歷史性和文化性兼而有之,并且具有整體性、規模性特征,不同于文物點。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是歐洲上個世紀在經歷了戰爭對城市的損毀之后提出的,這個倡議在立法后引起了國際上的高度重視。但是中國則是在經歷了文化浩劫之后才慢慢反思這個問題的,這種搶救性保護進行得較晚,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而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脈絡又特別悠長,因此,對于中國來說,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政府文化戰略的出臺,我國文物保護工作日益受到重視,但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過程中,各種急功近利的現象屢屢出現。因此,筆者擬就國內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現狀和國外的某些成功經驗,闡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關鍵和目前我們所存在的誤區。

1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要點:整體活態保護

由于歷史文化街區的外延是相對模糊的,保護范圍的大小是不確定的,街區所體現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是各有不同的,遺存的程度和條件也不盡相同,因此,保護的模式不可能一以概之。但是保護的核心原則應該是一致的,也是大部分學者認同的,那就是整體活態保護。

整體活態保護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模式。

原貌式保護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最理想模式,既是整體保護,又是活態保護。也就是說,要保留整個街區乃至城區的整體性,不但保留原有的具有特殊意義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筑,還要保護周圍或其間不特別的建筑、街道、樹木等一切景觀,更要保護居民的自然生活樣態。

在這個模式下,平遙古城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平遙古城是一個特別的“自然保護”的樣本,它由于相對偏僻落后而避免了歷史性的破壞。所以,現在看到的平遙古城,包括古城墻、房屋、街道等等,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樣貌。不僅如此,平遙人原來的風俗習慣,比如飲食和手工技藝等,也有所保留。在平遙,你可以買到著名的平遙牛肉,也可以買到當地居民手工制作的納底布鞋。原貌保護的一個難點是如何和經濟需求平衡協調。應該肯定的是,平遙古城的商業街區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特色,沒有迪廳、歌吧之類的現代娛樂場所。在這個意義上,麗江不如平遙。

就小的范圍看,北京琉璃廠街區的保護也是比較好的。琉璃廠在清朝前期已成為古玩字畫、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寶的集散地,本來是文化性商業街區,現在依然保持這樣的功能。可以說,它是自然延續下來的,是真正的活態遺存。由此可見,最好的保護,就是按照原有的模式自然發展,換句話說,即,不作人為的開發,不增加新的另類商業模式。

歷史街區的保護,難點在于活態保護。歷史在向前發展,不能要求人們還生活在過去的狀態中。對于那些已經改變了職能、生活樣式的街區,沒有必要回到從前,否則就成為虛假的活態保護。正如我們不能要求居民重新穿上長袍馬褂一樣,也不可能讓縣衙恢復、鏢局復業。那么對于具有這一類特征的歷史街區,首先是保留其外在樣貌,讓其成為博物館式的街區或者活態街區中的博物館。而周圍的其他建筑職能比如民居,仍然保留,這就尊重了歷史的自然樣貌,也是長遠視野下的一種“活態”保護。

在這個意義上,尊重歷史,保存自然風貌就是積極的活態保護,如果非要人為地制造整齊劃一的所謂風格式街區,就是以保護為名的破壞。加拿大Saskatchewan省有個小城市Moose Jaw,該市由于上世紀修建太平洋鐵路的華工曾經生活在這里而興起。它沒有特別悠久的歷史,但是一進入,你就會被滿眼可見的迥異于西方現代建筑和傳統建筑的紅磚小樓吸引——這是這個小城的中國式建筑的外貌特征。但是這里不只有華人居住,還有許多其他國家的人,所以,不同樣式的建筑時有交錯。走在街上,會看見中國一個世紀前常用的那種酒旗、牌匾,也會看到當地慣用的英文店標,二者自然和諧共處,并沒有因對方的存在而失去自己的魅力。Moose Jaw市很多臨街的房屋山墻,都有著巨幅壁畫,這也成為當地一個特色,壁畫的內容也是華人和白人都有,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合適。這是因為,壁畫反映了當時歷史的真實樣貌。

對于區域較大的歷史文化聚落,采取古城和新城分開管理的方法, 或者把旅游區和生活區分開等等,是很多國家的成功經驗,這樣既可以保護傳統的樣貌,又保證了人們的生活舒適度和選擇的多樣性。

2 避免進入過度開發和偽造歷史的誤區

歷史文化街區的價值就在于其獨特的歷史性和文化性。但是目前存在兩個誤區,一個是過度開發,一個是偽造歷史。前者破壞了街區的文化性,后者則破壞了街區的歷史性。

2.1 避免過度開發

過度開發是指為了經濟利益或者政治利益的需要,對歷史文化遺存進行“挖掘式”開發,使之成為“名街”、“名區”或者“名城”, 或者采用其他形式,以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并以取得其他附帶價值為目的的功利。

2.1.1 避免過度開發與適度改善人類生活條件并不矛盾

歷史文化街區要作活態保護,這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關鍵,但是并不是讓它成為死的街區。活態保護離不開人的活動。把人拋開只留建筑,那就是死的文化,只能稱為“博物館”。既然不但要保留物態,而且要保護人文,那就不能不考慮人的舒適度問題。所以,在舊的街區修建廁所、改進取暖條件等是必要的,只要不破壞原有的風貌即可。還要利用當地人力物力資源,適度開展因地制宜的旅游商業。但是應該避免人為活動對歷史文化街區人文風貌的破壞,盡力避免新建現代化賓館、酒樓、歌廳之類的場所(這類場所可以另辟地點開發建設)。麗江古城已經摻入了現代的節拍、氛圍,不再是平遙式的淳樸,這不能不說是商業利益的驅動。

避免過度開發還要控制以吸引游客為目的的純“演出式”活動。在某些街區景點,大搞縣令問案、祭祀大典之類的表演性節目,這固然有直觀地表現傳統文化的效果,但是鑒于設計者、表演者、制作者的水平,常常漏洞百出,有的表演還有嘩眾取寵的傾向,不但貽笑大方,而且一定程度的對傳統文化造成了褻瀆。客氣地說,這樣的東西泛濫了,是對歷史文化的不尊重。

與上面的這種表演不同,另一種“表演”則可以考慮嘗試。在對外開放的展示性場所,我們看到一些“人類行為博物館”,人們像歷史上某個時期的人那樣生活著,飲食起居都按照舊的方式,自然純樸,不需要夸張或者藝術化。國外有些地方有這樣的嘗試。我曾經去過一個這樣的旅游點,那兒的人像兩百年前那樣,游客來了,女仆接待;馬棚外面,有男仆在給馬梳毛,修理馬具,他們見到游客,點個頭問候之后,就該做什么做什么。游客知道這是他們的工作,是表演,但依然覺得十分真切,仿佛回到了古代。這就是人類行為的博物館。我相信,讓孩子們看到一個老宅子里的生活狀態,比帶他們去靜態博物館看反映當時生活的各種用品更直接更容易理解。但是這種舉措需要在細節上認真討論,把握好尺度和控制操作細節是最重要的。特別要強調的是,“人類行為博物館”是向人們展示歷史文化本來該有的樣子,而不是娛樂。但是這種方式要避免過度開發,因為泛濫了不易管理,容易南轅北轍。而且,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因為活態保護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保持人類生活的本真狀態,才是真正的活態保護。“博物館”里是沒有真正活的東西的,有的只是標本,因此人類行為博物館展出的也只是活動的標本而已。

2.1.2 避免過度開發造成古代景觀或者歷史遺跡的破壞

另一個過度開發的傾向,是緣于尋求“風格”或者年代的一致性,比如,非要種上一排槐樹,結果是鋸掉了已有的古樹,或者建造傳統橋梁,而把原來的屋宇拆除,等等。考慮一致性沒什么不對,但是問題的關鍵是,一切必須以尊重和保護歷史為前提。比如80年前建起的一座西洋小樓,跟一堆歷史建筑在一起,自然不夠一致,但是絕不能因此把小樓推倒了重建一個中式新樓,因為那個西洋小樓本身也已經是歷史了。不和諧如果已經是歷史上的積累,那么這個不和諧本身也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了——可惜,這一點,很多地方政府執政者都沒有看明白。他們為了眼球的舒適度,破壞了真正的歷史文化街區或者歷史文化遺存的傳承性。

2.1.3 避免旅游商品成為泛商品

歷史文化街區有可能成為旅游地,但是旅游經濟的滲入很可能破壞原有的人文底蘊。可以想象,琉璃廠如果開上幾十家王府井那樣的旅游小商品店鋪,或者飯館,恐怕就不再是原來的琉璃廠了。所以,發展什么樣的旅游經濟,怎樣引導操作,需要因地制宜,慎重決策,不能把歷史文化街區當做聚寶盆、招財樹。

2.2 決不能偽造歷史

尊重歷史是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首要前提。對歷史文化街區來說,我們提倡以尊重歷史為前提,進行活態保護。但是現在有些地方誤以為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就是要把它變成很純粹的歷史上所存在的那個樣子,不惜拆房、改道,非要打造出什么唐文化街、宋文化街不可。其實這是偽造歷史,不僅破壞了原有的歷史風貌,而且犯下了欺世盜名之罪。某些歷史文化遺存的自然凋敝,可能需要幾百年的時間,但是如果付諸不正當的行為,一個星期就足夠了。所以,政府行為中的打造“歷史文化名街”、“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切切慎之又慎,不可以保護之名,行破壞之實!

我們且舉一個例子。贛州城鄉建設規劃局2012年9月11日在網上公示了《贛州郁孤臺歷史文化街區及周邊地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其中有些內容讓人看了不寒而栗。比如“郁孤臺、八境臺、古城墻與及其周邊地帶歷來都是贛州市人民關注的區域,也是贛州市對外形象的窗口。但從現狀來看,無論從城市空間,還是建筑風格都缺乏特色,體現贛州市歷史文化的傳統建筑也被淹沒在無序發展的現代建筑之中,使該地段無法體現贛州古城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的城市特點。”在這個公示中,明確提出要把街區“恢復”成宋代風貌和清代風貌,而拆改舊有建筑和道路的原因是“無論從城市空間,還是建筑風格都缺乏特色,體現贛州市歷史文化的傳統建筑也被淹沒在無序發展的現代建筑之中,使該地段無法體現贛州古城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的城市特點。”很顯然,如果這個規劃付諸實施,就意味著一個偽造(下轉63頁)(上接58頁)的古贛州即將出現。這種偽造歷史文化街區的做法,不是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而是破壞。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決不能進入這樣的誤區。

3 誰來制定歷史文化街區認定和保護的方式

由于目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開發的觀點與做法還沒有高度一致,國家又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約束,人們很容易進入各種誤區,這就迫切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保護,從積極的意義上強調人為干預與政府行為是必須的。但對歷史文化街區的認定和規劃和文物鑒定、保護一樣具有專業性。因此,這項工作應該交給專家進行,而不是官員。各級地方政府,要組織專家評審團隊,在經過足夠的實地考察之后,首先由專家組給出意見,再廣泛征求社會群眾的意見。綜合各方面觀點之后,再具體討論各項相關事宜。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要科學穩妥,從長計議,不能操之過急,粗枝大葉。保護,當然越早越好,但是基于目前的國情,要做到這一點,面臨的難題很大,確實不易。最穩妥安全的辦法是,先保持好現狀。凡是覺得可能作為歷史文化街區的地段,暫不開發,以避免輕率之舉鑄成大錯。歷史這種東西很特殊,它不能修改,不能復制,所以,切不可讓人為干預鑄成歷史的大錯。

參考文獻:

[1] 李晨.“歷史文化街區”相關概念的生成、解讀與辨析[J].規劃師,2011,(4).

[2] 趙中樞,胡敏.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再探索[J].現代城市研究,2012,(10).

[3] 張松.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制度特征與現實挑戰[J].城市發展研究,2012,(9).

[4] 王巨山,夏曉晨.整體性原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民族藝術研究 ,2011,(3).

篇10

大理――這塊孕育著以白族為主體民族繁衍生息的聚居地。民族歷史深厚、節日盛多,文化璀璨,聲像資源豐富,是我們建設少數民族聲像資源的搖籃,特別是白族聲像資源,有著獨特的、潛在的收集、整理、開發與利用及建設發展的底蘊與活力。

大理的歷史與文化,拓展了白族聲像資源建設的途徑和策略,為建設白族聲像資源,奠定了厚實的信息開發與利用的源泉。建設白族聲像資源是我們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建立民族和諧,發展民族事業,打開白族歷史與文化,了解大理的又一扇視頻窗口。

白族聲像資源的建設,是保護、弘揚和發展白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它的建設與發展,將有助于大理歷史文化的傳承,有助于大理民族文化大州的建設,有助于大理民族教育、民族旅游、民族人才和民族研究的建設和發展,也將會促進大理的對外宣傳與交流,以及大理地方文獻資源的信息化建設,以此有效的增進民族信息資源的聲像化、網絡化的建設與共享。

1、大理白族概略

白族聚居地――大理(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地處云貴高原西北部橫斷山脈南端,1956年11月22日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全州國土面積29459平方公里,全州總人口315.7萬人,這里居住著白、漢、彝、回、傈僳、苗、納西、阿昌、傣、藏、蒙古、布朗、普米等1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0%,白族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多,有163萬(1997年),其中66%(約107萬)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云南部分地域、湖南、貴州、四川省等地域①。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白族的先民就在此(云南大理洱海區域)聚居,并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白族文化。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伙”,漢語意為“白人”②,建州后確定為“白族”。公元738年―1253年南詔大理國時期,是白族歷史進程的重要時期,在白族文化形成的同時,形成了影響云南歷史文化的一個民族――白族,白族是南詔大理國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直接繼承者。有著名的“南詔太和城遺址”、“劍川石窟”、“張勝溫梵像卷”、“南詔德化碑”、“南詔鐵柱”、“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名勝古跡,著名的歷史人物有:趙藩、周鐘岳、楊杰、施輟⒅鼙V械取

大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西南重要的文化中心,文物古跡薈萃,擁有兩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單位266項,是全國重點文物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如南天瑰寶――巍山城、文獻名邦――大理城、白族文獻――《南詔野史》、《白史》、《國史》、《南詔中興國史畫卷》、《南詔通記》等,以及白族的宗教文化、節慶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禮儀文化、扎染文化、木雕文化、銀銅器等工藝文化、婚俗文化、喪葬文化、神話傳說、洞經音樂、大理石文化、民居建筑文化、馬幫文化等,都是白族聲像資源建設的重要資源,也是我們思考、研究和構建大理白族聲像資源的重要途徑和建設策略。同時,也是我們傳播和記載大理白族歷史文化發展與變遷的重要舉措。使之,適應民族研究、民族教育、民族文化、民族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聲像信息需求。

2、白族聲像資源簡略

聲像資源亦稱音像資源,又叫視聽資源和視音頻資源。主要指在視覺或聽覺的感官上能給人以特別感受的一類資料,它是以電磁材料、感光材料為存貯介質,以電磁手段或光學手段將聲音和圖像記錄下來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文獻類型③。有唱片、縮微膠卷、錄音帶、錄像帶、電影片、DV帶、CD、VCD、DVD、CD―MP3等。

白族聲像資源,主要記載的是白族的聲像信息。是以聲像載體為依托,記錄和傳承白族的民族研究信息,白族學研究的成果和白族文化和教育,以及大理的白族地域性旅游和地域性經濟等,大理白族的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的信息資源。

白族聲像資源信息最為豐富多彩,這都和它悠久的民族歷史與文化分不開。白族聲像資源有其獨特的特點,就在于它的白族性、多樣性和地域性,它所記載和傳承的是大理地域性白族的人文知識文化和歷史沿革信息。白族聲像資料反映的是大理地域性白族原生態的聲音、圖像、文字等民族聲像信息。如《白族》(DVD)、《大理白族情歌》(VCD)、《云南大理白族歌舞――霸王鞭》(VCD)、《大理劍川白族舞蹈――十二月調》(VCD)、《大理經典傳統白族民歌――弦子彈到你門前》(VCD)、《白族鄉音系列》(AT)錄音帶、《云南大理白族鄉土歌舞――繞山靈》(VCD)、《大理白族傳統大本曲系列》(VCD)、《白族三道茶》(DVD)、《白劇――雙喜臨門》(VCD)、《大理白族民間情歌對唱》(VCD)、《白族民居》(VCD)、《情迷風花雪月――電視散文詩》(VCD)、《大理風光》(VCD)等。

3、白族聲像資源建設策略

3.1白族學研究成果的聲像化建設

白族聲像資源建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就是將白族學研究的成果,進行以聲像資料載體為主的聲像化信息資源建設。利用現代聲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媒體技術和新型載體及設備,將白族學研究成果的紙質文獻,利用聲像資料存貯,以及數字化光盤保存,以適應現代文獻信息資源的建設和讀者新型信息載體閱讀方式、白族學研究的多重性需求。以此較快地傳播白族文化和對外的民族信息宣傳交流,更好地發展本民族經濟、弘揚本民族文化,建設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白族聲像資料信息源。如《大理叢書――金石錄》(縮微膠卷)、《大理上下四千年》(VCD)、《中國大理》(DVD)、《魅力大理》(DVD)、《十二集電視系列片:大理故事》(DVD)等。

3.2區域性民族音像出版社的收集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和云南音像出版社,是我國出版云南民族歷史文化聲像資料的主要出版社。出版的民族聲像資料具有獨特的云南民族特色,是云南少數民族聲像資源出版建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民族聲像資源出版發行的一個重要亮點。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在線訂購、在線視聽、精品推薦、音像動態、音像論壇、音像政策等特色服務)網址:/和云南音像出版社(建于1982年,是云南最大的集音像出版、制作、發行為一體的專業出版社,各類音像制品發行總量超過6000萬)網址信息:/company/exhibit.php?cid=2066,是我們了解云南少數民族聲像資料出版發行狀況和動態的網絡信息窗口,以及收集云南民族聲像資料的重要途徑。

還有中國民族音像出版社(北京)、國際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北京)、中華文藝音像出版社(北京)、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呼和浩特)、吉林民族音像出版社(延吉市)、黑龍江文化音像出版社(哈爾濱)、浙江文藝音像出版社(杭州)、廣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南寧)、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長沙)、四川音像出版社(成都)、貴州東方音像出版社(貴陽)、音像出版社(拉薩)、貴州文化音像出版社(貴陽)、陜西文化音像出版社(西安)、西海民族音像出版社(西寧)、民族出版社(北京)、廣東音像出版社(廣州)等,都是我們收集民族聲像資料的最佳途徑。

3.3地方電視影視新聞廣播、文藝系統單位的采集

大理民族地方區間的電視廣播新聞媒體、文化藝術單位的采集,是我們建設白族聲像資料的有效途徑。大理電視臺、大理文化廣播站、大理民族歌舞團、白劇團、演藝公司等制作、拍攝的大理歷史文化聲像資料,都是我們收集的重點和對象。

如展現白族人民生活的、享譽中外的、1960年獲最佳女演員獎和最佳導演獎的中國優秀影片《五朵金花》(VCD),和以輕音樂喜劇的形式,展現當今云南少數民族生活的《五朵金花的女兒們》(VCD),以及歌舞劇《望夫云》(VCD)、《蝴蝶之夢》(DVD),白族音樂電視詩畫《風花雪月話大理》(VCD),《白族傳統民間舞蹈精選》等,都是優秀的白族聲像資料。

3.4地方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館(站)典藏的收集

典藏與服務職能,都是上述各類型館的重要職能。大理地方縣市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館(站),以及私立圖書館室,都藏有較為豐富的大理地方民族聲像資料,白族聲像資料尤為甚多。是我們收集、交換、互借、共享的重要途徑。我們應予以重視和加強相互間的橫向聯系與交流,來共同建設好大理白族聲像資源。使之更好地發揮地方民族信息資源的優勢,服務地方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順應地方民族和諧的建設和歷史文化的傳承。

我校圖書館視聽資料室的典藏特色,就是大理地方民族聲像資料,特別是白族聲像資料尤為突出,是院系師生、地方民族專家學者了解、學習和研究大理地方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信息源。目前,館藏大理地方民族聲像資料已有860余種1200多件。在未來的建設發展中,力圖建設成為滇西民族聲像信息資源中心,并輻射南亞、東南亞區域性特色聲像信息資源,收集這些國家的民族聲像資料、語言文字聲像資料、文化藝術聲像資料、人文地理自然聲像資料,優秀影視聲像資料等,形成我國獨有的西南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發展聲像信息資源庫,成為西南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建設與發展的新亮點。

3.5地方民族研究所室的收集

大理學院民族文化研究所,以大理白族歷史文化研究為核心,在近幾年的大理地域性民族歷史文化,特別是白族文化研究中,成績顯著,編制了20集電視專題片《大理上下四千年》(、、、、、、、、、、、、、、、、、、、。④)【該片正在后期的制作過程中,相信在短時間內將以不同的聲像資料載體形式問世】。

由云南大學【教育部“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96―750項目01專題《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課題組】研制的《白族》多媒體光盤,拓展了白族聲像資源建設的新途徑,展現了地域性地方民族聲像資源出版建設發展的新亮點,體現了地方民族研究所室的研究發展趨勢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該片綜合反映了白族的歷史與文化,是一部較為生動、直觀、真切、形象地了解和研究白族歷史與文化,建立更為真實的歷史形象和民族概念的優秀的、具有典范作用的白族聲像資料片。

3.6地方鄉鎮社團民間文藝協會自制資料的收集

隨著地方民族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政府、文化部門、藝術院校對民間文化的支持,以及和諧社會的共建,少數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白族傳統文化節日盛多,地方鄉鎮社團民間文藝協會,自編、自演、自攝的節目聲像資料片層出不窮,給白族聲像資料建設帶來新的活力。

打造文藝精品,再鑄文獻名邦輝煌,建設新文化大理的大理市文聯,及下屬文藝社團,在多年的精心打造下,創作拍攝了多部申報國內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影像資料片,如《白族原生態民歌》(CD)、《白族三道茶》(VCD)、《白族民居彩繪》(VCD)、《白族繞山靈》(VCD)、《白族民居――周城》(VCD)、《白族扎染》(VCD)、《劍川石寶山歌會》(VCD)、《白族的節慶與婚俗》(VCD)、《大理的風花雪月》(VCD)、《大理水上人家》(VCD)等,都是我們收集白族聲像資料的重點對象。

3.7地方市場影像數碼工作室及個人自制渠道的收集

大理白族婚俗、祭祀民俗,有其獨有的古老的民族文化價值,如《金花賀喜》(VCD)、《白族掐新娘》(VCD)、《白族喪葬音樂》(CD)等。另外,白族人民家里遇到辦這些事時,都要請人來攝像,留下永久的記憶。這些資料,在地方市場影像數碼工作室,及個人攝制留存中,就能收集得到。或到白族民間拍攝,進行數碼錄音,計算機影像編輯,獲取制作出具有特色的白族民俗的聲像資料。

所有這些,都是我們進行白族聲像資源建設的重要策略。我們只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斷關注、留心、追蹤白族聲像信息,不斷收集、保存白族聲像資料,才能更好地適應地方民族各項事業的發展,建設我們民族的和諧文化,使我們民族的聲像信息資源,得以保護和傳承。

4、大理白族聲像資源利用發展前景

利用是發展的動力,只有充分有效的利用,才能快速建設發展。

大理白族聲像資源的利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顯見:

4.1 白族學學習和研究的信息參考源;

4.2 了解白族及大理的又一扇視頻窗口;

4.3 保存白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舉措;

4.4 傳承白族文化的新型文獻載體;

4.5 豐富大理旅游文化產品;

4.6 增進白族與其它民族的文化交流;

4.6 建設特色聲像資源,促進文化和諧;

4.7 實現民族文獻資源聲像化、數字化和網絡化共享。

一部10分鐘的影像資料片《中國大理》(DVD),真實的呈現了大理――多元文化與自然和諧發展、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自然風情、唐宋元明清的深厚歷史、白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創造的獨特文化、和獨有的風花雪月、視為現代人追尋的人間仙景……。

最后,贏得中國最有魅力的城市。

可見,大理白族聲像資源的利用與發展前景,是非常可觀的。

白族聲像資料,會讓你看到:……游魅力大理,圓蝴蝶之夢。……

“大理三月好風光,蝴蝶飛來采花蜜……”,影片《五朵金花》,金庸先生以大理為背景著的《天龍八部》,給人們無不向往這神奇美麗的大理。

可見,聲像資料之功效。

總之,大理白族聲像資源的建設,是為了更好的利用于白族學的研究,白族文化的建設,地方民族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民族教育和人才的培養,對外宣傳與交流,民族知識信息的獲取,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建設,民族和諧社會化的建設與發展。

讓你看到:文化大理風光無限、經濟大理商機無限、未來大理發展無限。

參考文獻:

①任翔、李東紅主編;云南大學研制,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系列光盤之一《白族》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云南省歷史研究所編著《云南少數民族》(云南叢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8:38。

③劉茲恒主編《非書資料采訪工作手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