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類中醫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17 17:20: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濕類中醫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風濕類中醫治療方法

篇1

關鍵詞:中醫西結合;類風濕關節炎;思路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R59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7-1341-03

累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于中年女性,我國患病率約為0.32%-0.36%,主要表現為對稱性、慢性、進行性的多關節炎。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癥、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關節軟骨、軟骨下骨、韌帶和肌踺等,造成。節軟骨、骨和關節囊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本病屬于中醫“痹癥”、“濕病”、“歷節”的范疇。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無根治之法。但“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仍然可以通過辨病和辨證相結合進行辨治,取得比單純西醫或單純中醫更高的療效,使病情得到緩解,推延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的時間。

1 認識疾病和探求病因病機溯本求源

1.1 流源,痹癥,首見于《素問?痹論》“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

風濕,首見《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并提出“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此名濕痹”。

歷節,首見于《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諸肢節疼痛、身體魁贏,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以上條文的描述和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頗為相似。

1.2 病因病機,自《內經》以來,諸家對本病病因病機的探討較為深刻。如《索問?痹論》開篇即日“痹之安生”,歧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又曰“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金匱要略》“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鳳,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人水中,如水傷心,歷節痛,黃汗出:故日歷節。”“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諸病源侯論》“歷節風之狀,短氣,白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足也。此由飲酒后腠理開,汗出當風之所致也。亦有血氣虛,受風邪而得之者,風歷關節與血氣相搏交擊,故疼痛也。血氣虛則汗出;風冷搏于筋,則不可屈伸。為歷節風也。”《圣濟總錄?歷節風》“歷節風者,由血氣衰弱,為風寒所侵,血氣凝澀,不得流通關節,諸筋無以滋養,真邪相搏,所歷之節,悉皆疼痛,故為歷節風也。”《丹溪心法》“遍身骨節疼痛,晝靜夜劇,如虎嚙之狀,名目白虎歷節痛。肢節腫痛,脈濕數者,此時瘀血。”《臨證指南醫案》“久痛必入絡,氣血不行。”《類證治裁 痹證》稱痹久“必有濕痰敗血瘀滯經絡。”

綜上所述,本病的發生為本虛標實;而以邪實為主要矛盾。正虛以肝腎不足,氣血虧損為主,邪實有兩個方面,一是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病理產物,瘀血、痰濕。二是外感六之邪,風寒濕熱。正氣不足,外邪乘虛而人,內外合邪,搏于經絡關節,氣血痹阻不通,故關節遞歷疼痛。由于虛、邪、痰瘀互致,“不通”“不榮”并見,導致了痹證錯綜復雜的病機,因而本病纏綿難愈,日久筋傷骨損,終至殘疾。

2 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自身抗體及X線改變

2.1 主要臨床表現關節炎常表現為多關節、對稱性、持續性腫脹和壓痛,晨僵達1h以上。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肩、膝及足趾關節最為多見,最為常見的畸形是腕和肘關節強直,掌指關節半脫位。重癥患者關節呈纖維性或骨性強直,并因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痙攣失去關節功能,生活不能自理。其他還可以出現如類風濕結節,心、肺、腎、周圍神經及眼等病變。

2.2 實驗室檢查活動期的患者,類風濕因子效價在180以上,陽性率達80%。血沉加快,C-反應蛋白濃度增高,陽性率達70%-80%。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尤其是IgG升高明顯,補體C3升商。多數活動期的患者有輕度或中度貧血。此外,抗環瓜胺酸肽抗體、抗角質蛋白抗體等有助于早期診斷。

2.3 X線檢查 一般都查手部、腕關節及足部關節,有時足部關節臨床表現不明顯,但X射線B見骨破壞。早期患者,除軟組織腫脹和關節滲液,很少見到其他異常。幾個月后可見關節附近骨質疏松,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不規則。晚期骨質破壞增多,關節間隙狹窄,關節半脫位改變。

2.4 診斷標準 (1)晨僵至少少1h,持續6周以上。(2)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脹持續至少六周以上。(3)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腫脹6周以上。(4)對稱性關節腫脹。(5)皮下類風濕結節。(6)類風濕因子陽性,RF效。價180以上。(7)手指關節X射線變化證實。

3 中西醫結合治療

3.1 辨證論治效法仲景功求運用經方風濕在表,阻滯經絡,關節疼痛,頭甚疼痛,伴惡寒發熱,咳嗽舌淡,脈浮,依照“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辨治。肺脾氣虛,衛外不固,風濕痹阻經絡。關節疼痛,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肢體浮腫,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脈浮。依照“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辨證。寒濕痹阻陽郁不伸,關節劇痛,不可屈伸,甚至強直拘急,遇寒加重,陰雨天氣加重,舌質黯,苔白,脈弦緊,依照“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辨治,或依照“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辨治。氣血不足,營衛虛弱,風寒之邪乘虛入侵經絡,肢節疼痛,膚肌麻木不仁或汗出惡風,舌淡苔白,脈微澀而緊,依照“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辨治。血虛脈道失充,寒凝血脈滯澀,諸關節疼痛,手足厥冷。舌淡苔自,脈沉細,依照“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辨治。肝腎不足,寒濕著于筋骨,關節冷痛,晝輕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軟無力,足跟痛,自汗短氣,小便不利,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依照“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辨治。脾陽不運,內濕自生,內外合邪,濕流關節,關節疼痛腫脹,小便不利,大便稀薄,食欲不佳,舌淡胖,脈細弱。依照“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辨治。用參苓白術散合五苓

散加減。虛實互見,寒熱錯雜,關節腫大,功能障礙,形體消瘦,頭暈心悸,短氣乏力,惡心嘔吐,脈細弱。依照“諸肢節疼痛,身體魁贏,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辨治。此外,風濕熱痹,關節腫痛,局部灼熱發紅,或兼發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可用四妙丸或白虎加蒼術湯加減,消熱利濕,祛風通絡。痰瘀互結,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肌肉剌痛,痛處不移,舌黯紅,有瘀斑,脈弦澀。可用身痛逐瘀湯活血消瘀,祛痰除脹。痰麝互結,氣血兩虧,關節疼痛,腫脹變形,活動不利,面色咣白,心悸氣短,神疲倦怠,舌淡紅,苔白,脈沉細。可用當歸拈痛湯益氣帶血,化瘀祛痰,通經活絡。肝腎不足,氣血兩虧,風寒濕邪侵襲日久,稽留筋骨。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悸氣短,脈細弱,可用獨活寄生湯益肝腎,補氣血,強筋骨,祛風濕。

總之,根據本病本虛標實,虛實來雜的病機特點,早期、中期以祛邪實為主。分別運用疏散風寒,清熱利濕,行氣活血等治法。晚期,邪實正虛并見,治本和治標兼顧,扶正祛邪,分別選用調補肝腎,益氣活血,健脾除痰等治法。扶正方面要顧護陽氣,祛邪方面始終不忘祛濕。

3.2 西醫藥物治療“治本”為主兼“治標”急則“標本兼治”治療愿則(1)抗炎止痛,減輕癥狀。(2)控制和減輕病情活動,防止或減少骨關節破壞。(3)最大限度保持關節功能。(4)盡量維持病人正常生活和勞動能力。

一線藥物即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此類藥物對類風濕關節炎只能暫時緩解疼痛癥狀,并不能改變病情的進展。因此不長期服用。主張個體化治療,常選用酉樂葆、尼美舒利、消炎痛。

二線藥物包括緩解病情的抗風濕藥及免疫抑制劑。此類藥物對關節疼痛及晨僵有明顯改善,使血沉、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下降。美國風濕病學會2002新修訂的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指南,指出任何確診為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如果具有進行性關節疼痛,明顯晨僵、疲勞、活動性滑膜炎,血沉和C-反應蛋白水平持續升高,或影像學證實有骨關節破壞,不論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是否能充分緩解癥狀,都應在3個月內應用緩解病情的抗風濕藥。包括羥氯喹、來氟米特、甲氨蝶呤、柳氮磺毗啶,及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中藥制劑,火把花根片具有較好的抗風濕及免疫抑制作用。

三線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此類藥能迅速消除關節腫張、疼痛,長期服用副作用多,需慎用。嚴重關節炎用其他藥物治療無效可選用,常用甲強龍。

篇2

偏頭痛又稱為血管神經性頭痛,是以頭痛暴作、疼痛劇烈、或左或右、反復發作為特征的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屬于中醫學“頭風”、“偏頭痛”、“偏頭風”范疇。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通常在10~40歲之間發病,男女比例為1.2~4,在50歲后,頭痛常部分或完全緩解。我國偏頭痛的患病率為985.2/10萬,年發病率為79.7/10萬,25~29歲年齡組的發病率為1 927.4/10萬,并且由于社會因素的影響,發病率逐年增高[1]。目前,治療頭痛的藥物很多,對本病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多以西藥為主,一般價格較高,服后多有依賴性或成癮性等不良反應,遠期效果不盡如人意。中醫藥治療本病經驗豐富,具有明顯優勢,因此,通過對中醫藥的研究,尋找出一種安全、可靠、有效的防治偏頭痛的藥物就顯得非常重要。

1 辨證論治

趙氏[2]將偏頭痛辨證分為3型,氣血虧虛型治以補養氣血,養心安神,方用歸脾湯合四物湯為主;肝陽上亢型治以平肝潛陽,方用天麻鉤藤飲;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祛瘀、理氣和血,方用通竅活血湯加減。王氏[3]認為,偏頭痛可以辨為7型:風寒型用川芎茶調散,痰濁型用半夏白術天麻湯,陽亢型用丹梔逍遙散,肝火型用補中益氣湯,氣虛型用桃紅四物湯,血虛型用血府逐瘀湯,腎虛型用八珍湯,加減運用,以活血、祛風、平肝三法為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姚氏[4]把偏頭痛分為肝陽上亢、風痰上擾、氣血陰虧、氣滯血瘀4型,分別用天麻鉤藤飲、半夏白術天麻湯、四物湯加味、桃紅四物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周氏等[5]把頭痛分為外感和內傷兩類,風寒、風熱、風濕型頭痛分別用川芎茶調散、芎芷石膏湯、羌活勝濕湯加減治療;氣虛、血虛、氣血兩虛、腎虛、肝陽、肝風、痰濁、瘀血型頭痛分別用補中益氣湯、一貫煎、十全大補湯、天麻鉤藤飲或龍膽瀉肝湯、羚角鉤藤湯、六味地黃丸、半夏天麻白術湯、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用于臨床,每獲良效。

多數學者認為,偏頭痛以肝失疏泄為發病基礎,氣機失常為始動因素,絡脈失和、氣血逆亂為病機關鍵[6]。又因其病程較長,久病則虛,因而,偏頭痛的治療多從風、瘀、虛論治。在諸多治療偏頭痛的復方中,風藥的運用尤為突出,風藥氣味辛香,可開郁暢氣,助活血藥調暢血運,防補益藥滋膩礙胃,以達有邪驅邪、無邪防患之功。

2 辨病隨癥加減

周氏[7]以益氣活血、熄風止痛為基本原則治療偏頭痛,藥用黃芪、川芎、當歸、白芍、鉤藤、細辛、全蝎為主,風火型加白、石決明;風痰型加天麻、半夏、白術;陽虛寒凝型加白芷、附子;氣虛血瘀型加藏紅花、丹參、倍黃芪,療效滿意。沈家驥[8]用自擬川芎茶調散療頭風,若風寒型加藁本治之;如風熱引起的頭痛加入蔓荊子、薄荷;濕困清陽加藿香、厚樸、蒼術;肝陽上亢加鉤藤、黃芩、石決明;腎虛頭痛加酸棗仁、枸杞、杜仲;氣血虛弱之頭痛加黨參、當歸;血瘀頭痛加三棱、莪術;痰濁加法半夏、竹茹、天竺黃;在治療偏頭痛時加鉤藤、決明子、石決明、藁本、蔓荊子、三棱、莪術等,臨床應用效佳。謝氏[9]以補陽還五湯加細辛、僵蠶、全蝎、葛根為基本方治療偏頭痛,心煩易怒、口干口苦者加柴胡、龍膽、牛膝,夜寐欠佳者加夜交藤、合歡皮,同時根據頭痛不同部位選用柴胡、藁木、白芷、吳茱萸、羌活等引經藥。潘氏[10]用芍藥甘草湯合通絡止痙之蟲類中藥化裁治療偏頭痛,頭痛而脹或抽掣而痛,心煩易怒,面紅目赤,加鉤藤、石決明、;兼痰濁,痛時昏蒙,目眩,胸悶脘脹,痰多粘白,加半夏、白芥子、吳茱萸;兼血瘀,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錐刺,加丹參、三七粉、桃仁;兼氣血虛,頭痛綿綿,眩暈眼花,面色無華,加當歸、黃芪;兼肝腎陰虛,頭痛眩暈,時輕時重,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加六味地黃丸。楊氏等[11]用加味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熟地黃、芍藥、丹參、全蝎、僵蠶、蜈蚣、甘草)治療本病,痰瘀者加陳皮、半夏、膽南星、前胡;氣血虧者加黨參、黃芪、大棗;脾腎虛者加太子參、白術、淮山藥、益智仁、補骨脂;肝腎兩虛者加杜仲、續斷、枸杞子,臨床治愈率44%,顯效率29%,總有效率97%。

中醫認為偏頭痛為內傷頭痛,經絡臟腑病變皆可致頭風病發生。臨床表現以虛實夾雜為主,其病位在腦,與肝腎關系密切。頭風病的治療當分輕重緩急,分期論治。發作期以風、痰、瘀、熱為主,以肝風挾痰、瘀阻滯腦絡為主要病機,治療當平肝熄風為主,兼以化痰活血通絡,常用藥物有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夏枯草、川芎、赤芍、川牛膝、全蝎等。緩解期則多見虛和瘀,以健脾化痰、養血活血為主,可選用半夏、白術、茯苓、白芷、當歸、川芎等藥物。

3 專方專藥

譚氏等[12]通過對90例頑固性偏頭痛臨床觀察,表明具有逐瘀熄風、通絡止痛的天芎二白湯(天麻、川芎、白僵蠶、白芷、柴胡、何首烏、防風、蜈蚣、全蝎、懷牛膝、丹參、生地黃)能改善頑固性頭痛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血液流變的各項指標,調節患者臟腑功能的失調,使其處于一個陰陽氣血平衡的內穩狀態。胡氏等[13]用舒天寧沖劑(天麻、川芎、白芷、珍珠母、梔子等)治療30例風火痰瘀證型的偏頭痛患者,總有效率與西比靈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前后頭痛改善情況舒天寧組療效優于西比靈組,舒天寧沖劑能顯著降低顱內各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及脈動指數,研究結果表明,舒天寧沖劑具有平肝熄風、化痰祛瘀、通絡止痛之功,可以改善顱內血管緊張度和動脈功能性狹窄,從而對顱內血管機能起到良性調節作用。袁氏等[14]采用天麻消痛丸(川芎、細辛、白芷、沙參、天麻、全蝎)治療偏頭痛60例,治療期間停用鎮靜止痛和血管活性藥物,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明顯優于尼莫地平對照組。程氏等[15]分別用益氣活血、搜風通絡止痛之通心絡膠囊與鹽酸氟桂嗪治療160例偏頭痛患者,重點觀察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持續時間、發作頻度,結果顯示,無論臨床療效還是治療前后癥狀療效,通心絡膠囊組均優于鹽酸氟桂嗪組。王氏等[16]用頭痛定膠囊(川芎、天麻、桃仁、紅花、赤芍、全蝎、白芷、藁本)治療血瘀型偏頭痛患者30例,效果滿意。

由于偏頭痛發病急、發作時疼痛劇烈、易反復發作、病程較長,多數學者認為,理想的治療頭痛的藥物應具有起效快、服用方便、不良反應少、價格適宜、標本兼治的特點。

4 存在問題及分析

綜上所述,近年來中醫藥治療偏頭痛展現出較為廣闊的前景,尤其在臨床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印證了中醫理論與治療結果的一致性,很多方法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但目前仍存在許多問題,由于偏頭痛臨床療效的評價以患者的主觀感受為依據,缺乏客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加之本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因此,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療效評價標準相當困難。因為偏頭痛存在發作期和緩解期,間歇期及療程長短各異,直接關系到療效評定,故制定合理的治療時限也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目前的臨床文獻多數是經驗的總結,在研究設計上很多缺少對照組、隨機雙盲研究,且樣本量較小,從而造成重復性差,可推廣性差,對治療機理的探討也多停留在經驗水平上,缺少現代藥理研究等客觀指標。從臨床看,辨證論治具有靈活性,可以根據患者的不同表現和誘因等情況給予不同的治療,但過多的分型又不利于治療,而純以辨病治療又失去了一定的靈活性;從療效看,辨證施治與專病專方有效率并無顯著差異,因此,如何看待規范辨治與靈活立法之間的關系,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5 結語

由于偏頭痛具有發作性和迅速出現嚴重頭痛的特點,故用于治療偏頭痛的藥物需要具有攜帶和服用方便的特點。目前臨床上治療本病的中藥盡管劑型很多,但仍以湯劑為主,煎服十分不便,也不利于推廣。在確保療效的前提下,利用現代制藥手段進行改革,篩選研制出應用簡便、高效、速效的新劑型。同時對于臨床驗之有效的方藥,進一步進行科研設計,以利于新藥的開發利用,并對行之有效的方案進一步進行實驗研究。中醫理論中和臨床實踐中的辨證方法對于偏頭痛的治療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的參與,中醫治療偏頭痛的研究將會達到更新更高的水平,從而更好地解除偏頭痛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郭述蘇,薛廣波.中國偏頭痛流行病學初步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1993,14(2):102-105.

[2] 趙承愛.辨證分型治療偏頭痛62例[J].山西中醫,2002,18(1):17-18.

[3] 王冬娜.中醫治療偏頭痛的近況與評析[J].中醫藥信息,1995,12(4):11-12.

[4] 姚 憬.偏頭痛中醫辨治管見[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4,16(6):517.

[5] 周曼穎,周曼英.周道仁老中醫辨治頭痛經驗[J].中國中醫急癥,2004, 13(11):755.

[6] 楊洪軍,嚴 華,王永炎,等.頭風病病機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12):6.

[7] 周智敏.中醫辨證論治偏頭痛40 例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07,7(4):46.

[8] 倪 凱,徐麗英.沈家驥治療頭痛的經驗[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4, 25(6):57.

[9] 謝紅敏.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偏頭痛58例[J].湖南中醫雜志,2005, 21(5):42.

[10] 潘慶平.芍藥甘草湯合蟲類藥治療偏頭痛60例[J].江西中醫藥,2003, 34(6):35.

[11] 楊 文,喬 亞.加味桃花四物湯治療偏頭痛療效觀察[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3,(77):83-84.

[12] 譚 毅,黃 偉,葉 欣.天芎二白湯治療頑固性偏頭痛90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學報,2004,19(9):557-558.

[13] 胡志強,宋立公,梅 彤.舒天寧沖劑治療偏頭痛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8):581-583.

[14] 袁建平,朱富新.天麻消痛丸治療偏頭痛的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 2004,24(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