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放射防護措施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6: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放射防護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學放射防護措施

篇1

關鍵詞:核醫學;醫護人員職業風險;職業風險防范

    核醫學主要是利用非密封放射性核素進行診斷和治療,因具有安全、可靠、快速、靈敏及有一定程度的特異性等優點而在臨床得到普遍應用[1-2]。但是由于在核醫學診斷、治療中使用的放射性藥物、用后廢棄的醫療材料及患者的排泄物等均是非密封源,如果處理不當極易擴散,對醫護人員危害極大[3]。為探討防范措施,筆者開展如下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在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間開展調查,調查本市9所醫院核醫學科室的環境,并對278例醫護人員開展問卷調查,其中男167例,女111例,年齡24~52歲,平均(32.17±4.06)歲。

1.2  研究方法:調查前,調查者與本市各醫院核醫學科室管理人員取得聯系,得到同意后下到科室進行檢測,并發放問卷,填寫完畢當場收回。共發出27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49份,回收率為89.57%。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核醫學科及周圍環境測量:見表1。

表1  核醫學科及周圍環境測量結果

測量位置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μGy/h)平均值(μGy/h)放射源庫0.12~0.27 0.19分裝室0.09~0.16 0.13分裝室操作位置3.09~4.04 3.62治療室0.10~0.15 0.13給藥室0.11~0.26 0.18ECT室0.10~0.88 0.23骨密度室0.10~0.21 0.15放免室0.09~0.15 0.132.2  核醫學科表面污染監測:見表2。

表2  核醫學病房表面污染監測

測量位置活度濃度(Bq/cm2)平均值(Bq/cm2)放射源庫0.34~0.42  0.37分裝室0.17~0.26  0.24操作者手0.21~0.24  0.23治療室0.12~0.21  0.18給藥室0.12~0.24  0.18ECT室0.16~0.19  0.17放免室0.14~0.21  0.16

2.3  職業人員個人劑量調查:對調查人員進行檢測,其個人受照有效劑量范圍(mSv)在0.05~2.22之間,平均0.28 mSv。

2.4  醫護人員防護中存在問題:見表3。

表3  核醫學科室醫護人員防護中存在問題

防護情況例數構成比(%)防護物品不足3111.15 醫護人員意識不高269.35 制度執行情況不佳4114.75 廢棄物處理不當217.55 藥品存放、使用方法不正確3512.59 3 討論

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及自我防護已受到當今社會普遍的關注,為減少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減少各種危害因素,根據放射防護三原則:實踐的正當性、防護的最優化和個人劑量限值,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

3.1  制定防護管理制度,確保制度落實:根據醫院情況,制定相應的放射管理制度以及防護制度,并實施配套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和《差錯事故登記制度》,對不良反應的緊急處理和放射性污染的緊急處理做出相應規定,使相關科室能夠協同處理較復雜的突發事件,一旦遇到重大事故能夠及時上報,處理較妥善。安排人員對制度實施情況進行定期考察,使醫院中形成良好的防護管理氛圍,確保人員安全。

3.2  提高醫護人員職業防護意識:醫護人員對職業危險的認識程度對其主動、自覺采取防護有直接影響。在定期開展職業防護要教育的同時,要指定專人進行管理與監督,督促醫護人員自覺、自愿進行職業防護。操作時,醫護人員應做好放射防護,穿戴工作服、帽、鉛衣、手套及防護眼鏡等個人防護用品。醫護人員工作時應佩戴劑量儀,同時防止放射性物質經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傷口進入體內,要定期體檢,為其建立健康檔案。

3.3  加強醫護人員防護培訓,規范操作過程:每位核醫學醫務人員在正式工作前接受職業風險防護培訓,在熟悉放射防護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后才能持證上崗,而且必須嚴格按照既定的輻射安全規程操作。在操作前,醫護人員無放射源的情況下充分作好準備工作。用藥時應在有屏蔽的鉛玻璃進行。對于輻射強的射線,最好在玻璃罩上加一層薄的鉛防護層,而且要做好韌致輻射的防護[4]。吸藥時要戴口罩、手套、防護用具,嚴格無菌技術操作。注射時最好使用注射器防護套。一旦放射性藥濺到皮膚,應立即用清水反復沖洗,以減少放射性照射損害程度。如果工作臺或地面有發生放射性藥物外溢,應及時用紗布抹洗干凈并將紗布裝入專用、內襯塑料袋的放射性廢物容器中,按放射性廢物規定處理。用過的棉簽和一次性醫用手套不可隨處亂扔,也應放置上述在專用放射性廢物容器中,集中處理。廢物容器表面顯著位置應標有核素種類、廢物類型、和存放日期,放射性廢物應有專職人員負責收集、存放和處理,該人員應熟悉管理原則,掌握劑量檢測技術,設存儲登記卡,處理過程要記錄備檔[5]。結束后,醫護人員最好在離開放射源一段時間后再進行其他整理工作[6]。在滿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醫護人員要盡可能縮短與放射源的接觸時間,增加與放射源之間的距離。而且嚴禁在活性區內吸煙、飲水及進食。

3.4  合理布局及增加防護設施:首先應通過合理布局減少核醫學病房環境的污染。應按放射性活性區與非活性區將工作場所分開,采取清潔區、活性區的三區制原則布置,并按照放射性水平的高低依次序排列[7]。將清潔區包括辦公室、會議室、值班室等,分配在常年的上風向,保證無放射性物質污染。低度活性區如病房走廊、治療室等,一般是不直接操作放射性物質,但有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或輻射的區域[6]。高活性區如分碘房、操作室等,直接操作放射性物質,通常設在病房末端。醫院必須保證核醫學工作室人員防護設施和物品的齊全,同時,有條件的醫院可以核醫學病房內配備可視對講機,醫護人員可以在既不直接接觸患者、又不影響工作、且可以觀察到患者的病情變化的情況下,通過可視對講機與患者溝通。

3.5  加強給藥后的患者管理:患者口服或注射放射性藥物后,要囑咐 患者在病房休息,要求其在5個半衰期內不要隨意離開自己的病房,同時避免與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的接觸,以盡量減少患者帶來的照射[6]。而且患者住院期間,其使用的衛生器具應要沖洗徹底、單獨存放。

4 參考文獻

[1] 李傳瓊,崔邦平,代文莉,等.核醫學科護士職業風險防范措施的探討[J].中國醫學論壇,2005,25(5):373.

[2] 馬慶杰,羅云霄.核醫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6.

[3] 黃善珠,韋瓊蘭.供應室護士的職業危害認知調查及自我防護對策[J].廣西醫學,2009,31(2):263.

[4] 朱壽彭.放射毒力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5.

[5] 張丹楓,趙蘭才.輻射防護技術與管理[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3:101.

篇2

1.1輻射檢測儀器及方法

為確定核醫學科輻射情況,對某醫院核醫學科工作場所進行全面檢測,所有使用的儀器均在檢定的有效期內。在檢測過程中,采用BH3103X-γ便攜式巡測儀進行射線測量;在進行表面污染檢測時,采用PCM-100(α、β、γ)進行測量;對于個人計量檢測和LiF(Mg、Cu、P)熱釋光劑量計,采用FJ-377熱釋光劑量計進行測量。

1.2檢測結果分析

該醫院核醫學科所用的輻射源可以分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兩種,密封源主要有241Am源、90Sr源、137Cs源;非密封源主要有131I源、99mTc源、125I源。經過檢測,發現該醫院核醫學科的測量結果為:放射源庫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0.12-0.26μGy/h,分裝室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0.09-0.15μGy/h,分裝室操作位置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3.19-4.03μGy/h,給藥室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0.10-0.25μGy/h,治療室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0.10-0.15μGy/h,骨密度室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0.10-0.22μGy/h,放免室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范圍為0.09-0.14μGy/h。核醫學病房表面污染檢測情況為:放射源庫的活度濃度為0.34-0.43Bq/cm2,分裝室的活度濃度為0.16-0.27Bq/cm2,操作者手的活度濃度為0.21-0.24Bq/cm2,給藥室的活度濃度為0.13-0.26Bq/cm2,治療室的活度濃度為0.12-0.22Bq/cm2,放免室的活度濃度為0.14-0.20Bq/cm2。敷貼器貯源箱表面100cm處,平均致輻射空氣比釋動能率為0.26μGy/h,在個人劑量調查中,參與調查的人數有10人,按照最長工作時間每年2000h計算出年個人有效劑量范圍為0.05-2.22mSv。

2.當前該醫院核醫學科輻射防護問題討論

在該醫院核醫學科目前沒有半開式防護通風櫥,而按醫院核醫學科最長工作時間為2000h/a進行計算,可以得出99mTc源操作人員的最大工作量為8.06mSv,比年個人劑量約束值5mSv高,但比年個人劑量限值20mSv低。因此,需要購買防護通風櫥,通風櫥投入使用之前暫時采用流作業。敷貼器貯源箱表面韌致輻射空氣比釋動能率為0.26μGy/h(100cm處),比國家的相關標準限值低,但將個人受照有效劑量轉變為年有效劑量,發現最高的一人年有效劑量為8.88mSv,超出個人劑量約束值。因此,需要購買有機玻璃防護屏或者有機玻璃防護眼鏡,防護用品未使用之前暫時采取工作人員輪崗制。

3.醫院核醫學科輻射防護對策

3.1提高核醫學科人員對輻射防護的認識

在醫院核醫學科工作中,輻射主要來源于接觸科內放射污染源,但由于有些核醫學科的工作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輻射防護教育,加上輻射是無形的,因此,工作人員很容易在思想上麻痹,從而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例如分裝放射源時不戴防護手套、在出入標記室時,沒有換鞋,這些不良習慣很容易引起放射性污染。這就需要不斷提高對放射性污染的認識,提高工作人員的輻射防護意識,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放射污染[1]。

3.2加大對含有放射性核素廢棄物的管理

醫院核醫學科必須加大對含有放射性核素廢棄物的管理,對于核醫學科產生的廢氣,需要經過活性炭過濾處理后,才能進行排放;對于工作現場污染物的沖洗廢水,需要經過衰變池儲存衰變,當放射性核素的活度低于相關標準后,才能排到污水排放管道中;對于沒有使用完的原液和高濃度廢水,需要集中收集起來進行處理,處理合格后,才能進行排放。

3.3進一步完善外照射防護措施

醫院核醫學科需要進一步完善外照射防護措施,在進行分藥操作時,工作人員必須嚴格的按照相關規定穿戴好防護手套、鉛帽、鉛衣,同時操作人員還要戴好專用的防護眼鏡,避免β射線照射工作人員的眼睛,在分藥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要在通風柜中進行操作。在分藥前,工作人員需要用鉛磚將藥液屏蔽,當分藥、派藥結束后,要及時將托盤等裝藥物品清洗干凈,最后工作人員還要在派藥完成后持續通風一段時間,從而有效地降低放射性核素的活度[3]。

4.總結

篇3

1  核事故時對人員的分級救治

1.1  一級醫療救治(現場救護)

1.1.1  一級醫療救治由核動力廠的基層醫療衛生部門組織實施,必要時可請求場外支援。

1.1.2  現場救護應在組織自救互救的基礎上由經過專門訓練的衛生人員、放射防護人員、劑量人員及醫護人員進行。

1.1.3  現場救護應遵循快速有效、先重后輕、保護搶救者與被搶救者的原則。

1.1.4  現場救護的基本任務:

(1)首先將傷員撤離事故現場并進行相應的醫學處理,對危重傷員應優先進行急救處理;

(2)初步估計人員受照劑量,設立臨時分類站,進行初步分類診斷,必要時盡早使用穩定性碘和/或抗放藥物;

(3)對人員進行放射性污染檢查和初步去污處理,并注意防止污染擴散;

(4)初步判斷傷員有無放射性核素內污染,必要時及早采取阻吸收和促排措施;

(5)收集、留取可供估計受照劑量的物品和生物樣品;

(6)填寫傷員登記表,根據初步分類診斷,將各種急性放射病、放射復合傷和內污染者以及一級醫療單位不能處理的非放射損傷人員送至二級醫療救治單位;必要時將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放射復合傷和嚴重內污染者直接送至三級醫療救治單位。傷情危重不宜后送者可繼續就地搶救,待傷情穩定后及時后送。對懷疑受到照射或內污染者也應及時后送。

1.1.5  參加現場救護的各類人員應穿戴防護衣具,視現場劑量率大小,必要時應采取輪換作業和使用抗放藥物。

1.2  二級醫療救治(當地救治)

1.2.1  二級醫療救治由當地應急醫療救治單位組織實施。

1.2.2  二級醫療救治的基本任務:

(1)收治輕、中度急性放射病、放射復合傷和有放射性核素內污染者以及各種非放射損傷人員;

(2)對體表殘留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人員進行進一步去污處理,對污染傷口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3)對確定有放射性核素內污染的人員應根據核素的種類、污染水平以及全身和/或主要受照器官的受照劑量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污染嚴重或難以處理者可及時轉送到三級醫療救治單位;

(4)詳細記錄病史、全面系統檢查,進一步確定受照劑量和損傷程度,進行二次分類處理。將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和放射復合傷病人送到三級醫療機構治療。對暫時不宜后送者可就地觀察和治療。對傷情難以判定的可請有關專家會診或及時后送;

(5)必要時對一級醫療救治給以支援和指導。

1.3  三級醫療救治(專科醫治)

1.3.1  三級醫療救治由國家指定的設有放射損傷治療專科的綜合性醫院實施。

1.3.2  三級醫療救治的基本任務是收治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放射復合傷和嚴重放射性核素內污染人員。進一步明確診斷和給予良好的專科治療。必要時對一、二級醫療救治給以支援和指導。

1.4  各級醫學應急組織在診斷和治療放射損傷時應依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8280-87)、《放射性皮膚疾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8282-87)和《內照射急性放射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8284-87)等國家標準進行。

1.5  對核事故中發生的非放射損傷和普通疾病可按一般臨床常規進行診斷和治療。

2  對公眾的醫學應急保障

2.1  當核事故的影響超出廠區邊界的情況下,為確保公眾的安全與健康,有時需要采取隱蔽、服用穩定性碘、控制出入或撤離、避遷等應急防護措施。此時,地方醫學應急組織應做好對公眾的醫學應急保障。

2.2  公眾醫學應急保障的主要內容:

2.2.1  根據地方應急組織的通知,發放和監督指導服用穩定性碘;

2.2.2  協助解決核事故所造成的社會心理學問題,如解除精神緊張和恐懼心理,進行心理衛生咨詢等;

2.2.3  指導公眾采取正確的個人防護措施;

2.2.4  做好醫療衛生防疫工作;

2.2.5  做好食品、飲用水的輻射監測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措施;

2.2.6  對撤離到安置場所的人員進行必要的檢查及處理。主要包括:

(1)對疑有體表、服裝污染的人員進行污染檢查及去污處理;

(2)對疑有內污染的人員應留取必要的生物樣品,有條件時可進行甲狀腺部位或整體測量,盡快確定污染水平及核素種類以便進行相應處理;

(3)對可能受到過量外照射的人員進行必要的臨床和實驗室檢查,以確定是否有全身和/或局部放射損傷并給以相應處理;

(4)凡有局部放射損傷或體內污染量超過放射工作人員年攝入量限值的二倍以及全身受照劑量超過0.1gy者,均應逐個登記并進行醫學觀察;對所有參與應急救援工作的人員進行必要的醫學監督和處理。

3  醫學應急計劃和應急響應

3.1  醫學應急計劃是各級核事故應急機構應急計劃的一部分,各級應急機構的醫學應急組織應結合具體情況作好醫學應急計劃和準備。

3.2  醫學應急計劃應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3.2.1  醫學應急組織及職責;

3.2.2  參與醫學應急行動的具體單位和可以作為后援單位的名稱、任務、人力、物力、負責人、聯絡方法和場內、外互相支援的計劃;

3.2.3  藥品、器材和裝備的儲存、發放和使用辦法;

3.2.4  值班、報告、檢查、通訊聯絡等具體辦法;

3.2.5  對公眾的醫學應急保障措施;

3.2.6  過量受照人員的醫學觀察;

3.2.7  宣傳、教育、培訓和演習計劃及實施方案。

3.3  醫學應急響應

核事故發生后,各級醫學應急組織應根據事故的影響范圍和后果做出相應的應急響應。應急響應可分為四級:

3.3.1  應急待命:已出現可能導致緊急情況的特殊條件時,核動力廠的醫學應急人員應做好現場救護準備;

3.3.2  廠房應急:當核事故的后果只限于工廠的部分區域時,核動力廠的醫學應急組織接通知后應立即實施現場救護,并及時通報場外應急組織;地方醫學應急組織應做好收治傷員、支援現場救護和為公眾提供醫學保障的準備;

3.3.3  廠區應急:當核事故影響只限于廠址邊界以內,所釋放的放射性物質可能超出廠址邊界,但尚無需采取場外防護行動時,核動力廠的醫學應急組織應實施現場救護,將廠區內非必需停留的人員撤出廠區,并及時通報場外應急組織;地方醫學應急組織酌情派人支援現場救護和做好收治傷員以及對公眾實施醫學應急保障的準備;國家醫學應急組織得到通知后及時做好支援地方和現場救護以及收治病人的準備;

3.3.4  場外應急:當核事故的影響已超過廠區邊界,除上述措施外,應在地方應急組織統一指揮下對場外公眾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地方醫學應急組織實施對公眾的醫學應急保障計劃,必要時,請求國家醫學應急組織支援。

4  宣傳教育、培訓和演習

4.1  宣傳教育:對象是核動力廠職工家屬及其周圍的公眾,宣傳教育的主要內容應按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大綱進行,包括建立核動力廠的意義、核動力廠的安全措施和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輻射的特性、危害和防護措施等。目的是使公眾對核動力廠的安全性與潛在危險有正確的認識,消除疑慮和恐懼心理,并在場外應急時積極主動配合,采取正確的行動。

4.2  基礎教育:對象是核動力廠工作人員、可能參與應急的工作人員和一級醫療應急救治單位的醫護人員;內容除上述基本知識外,側重于輻射防護對策、自救互救技能和現場救護的技術與程序、放射性污染檢查和除污染的方法等,目的是使有關人員能有效地執行醫學應急救治任務。

4.3  專業培訓:對象是各級醫療應急救治單位的主要醫護人員和管理人員;培訓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各類輻射損傷的預防、診數和治療,醫學應急計劃及其實施細則以及醫學觀察的主要內容和應遵循的原則等。

4.4  演習:為檢查醫學應急組織和應急計劃的有效性,各級醫學應急組織除參加同級應急組織進行的演習外,還應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不同規模和范圍的醫學應急演習。通過演習使醫學應急救援人員明確任務,熟悉和掌握核事故醫學應急救援的原則、程序和方法,并從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便使核事故的醫學應急救援工作的組織指揮、協同行動、技術和物資準備等更趨合理。

5  過量受照人員的醫學觀察

5.1  近期觀察是指受過量照射后短期(數周或數月)內的連續觀察。目的是了解過量照射對人員健康的近期影響,盡早準確判斷病情和給予妥善處理。

篇4

[關鍵詞] 放射防護;社區;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5(a)-0164-03

放射診斷是現代醫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廣泛應用城鄉各地醫療機構,隨著醫療技術及放射診療技術飛躍發展,人們遭受電離輻射的機會明顯增多,所受放射劑量亦相應增多[1]。放射診斷過程可以產生的職業照射、醫療照射、公眾照射,在醫療機構的診療活動中忽視對患者的防護普遍存在[2],而且還有自然發生的潛在輻射,直接作用于人體,危害公眾的身體健康,所以電離輻射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3]。本研究是在我國《放射診療管理規定》框架下,在社區醫療中采用實際數字化監測和計量、遵從輻射防護的三個基本原則下,旨在探討放射安全防護干預措施在保障社區群眾、就診患者及職業人群等放射安全及健康中的效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5月1日~2012年11月31日對廣州市海珠區沙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我中心”)醫用放射情況進行放射衛生防護干預、監督及監測,對象:我中心各類醫用射線機如高頻數字胃腸機、高頻拍片機、CR、牙科機、碎石機等的工作場所,職業人群、就診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區公眾群眾。各類醫用射線機6臺,工作場所4處,職業人群人數48人,隨機選取干預前后我中心就診患者150例及社區公眾150例。

1.2 方法

1.2.1 放射安全干預根據輻射防護的三個基本原則及防護標準對研究對象進行防護干預[4]。主要具體干預措施包括:①增設防護設施及相關人員的培訓、宣傳教育等;②調整機房面積及改造機房的不合理設置;③安裝通風設施;④設警示燈和防護標志;⑤實踐的正當化;⑥防護的最優化;⑦個人劑量限值化。

1.2.2 利用實時監測技術,采用BH3103X-γ射線便攜式巡測儀進行射線防護監測、FJ-377熱釋光劑量儀進行個人劑量監測、LiF(Mg,Cu,P)熱釋光劑量計,S-95多道γ譜儀進行空氣放射性污染監測,大功率采樣器,進行實時監控。通過計算機軟件管理,進行輸入整理數據,統計分析受過放射輻射的職業人群、就診患者及社區居民的情況。所有設備都經國家標準劑量學實驗室標定。

1.3 監測方法

參照GBZ161-2004《醫用γ射束遠距治療防護與安全標準》規定的布點原則進行射線防護監測[5]。對工作場所及周圍輻射水平進行檢測。測量時隨機布點,重要部位(門、觀測窗)多布點,每個點測量5次,結果取其平均值,測量條件為正常工作條件和最大工作條件兩種情況;依據GBZl28-2002《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的規定進行個人劑量監測,監測周期為3個月[6]。

1.4 觀察指標

對防護干預前后X射線機及工作場所和周圍環境、工作人員、就診患者及社區公眾輻射水平劑量監測,監測周期3個月,監測兩個周期(6個月)后對比干預前后結果。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或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工作場所和周圍輻射水平平監測結果

防護干預前后比較輻射水平空氣比釋動能率明顯下降。候診室位(P = 0.035

2.2 個人劑量監測結果

對放射科全部從事放射工作及相關職業工種的48位工作人員、隨機分別選取干預前后來我單位就診患者群體150例及我單位附近社區公眾群體150例,進行輻射水平劑量監測。干預前后個人劑量監測結果比較:工作人員由干預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36

表2 工作人員個人劑量、就診患者及社區公眾個人劑量干預前后

檢測對比(mSv/a,x±s)

3 討論

伴隨放射學、核物理與相關學科的發展,公眾接觸電離輻射的機會也逐漸增多,輻射直接作用于人體,危害公眾的身體健康,日趨成為一個重要的公眾健康問題。自然界本身就存在著放射源,照射量大約為0.6 mR/d,低于人體所能接受的危害劑量的界限量值(2 mR/d),實踐證明不產生危害[7],然而醫療機構的診療活動中忽視放射安全防護的卻普遍存在[2],輻射照射可影響造血系統、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等,產生一系列的生物效應[8]。2002年國家原衛生部頒發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從事放射診斷、治療的單位,應當遵守質量控制監測規范。然而現在的醫療現狀是醫療機構很少遵照原衛生部規定要求,且醫務人員及社會公眾對其中的危害知識也知之甚少[9]。本研究遵循實踐的正當化、防護的最優化、個人劑量限值化及為將來發展留有余地的防護基本原則[10],給予我中心所轄醫療放射實施防護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包括:對接受照射的適應證、禁忌證嚴格把關,實施診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事先做辯證論證;技術人員、診療操作人員及接受診療的患者嚴格按照放射診斷、治療裝置的防護性能和與照射質量有關的技術指標進行操作,嚴禁大劑量、不適當的部位接受廣泛照射,做到個人劑量個體化,部位準確、局限化;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診斷、治療時,對鄰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組織給予隔離,進行屏蔽防護;特別是對孕婦和幼兒的醫療照射時,格外注意以上因素,并事先告知孕婦本人及小兒家長注意事項,做到知情同意;對放射操作場地嚴格按國家原衛生部嚴格規定操作,最大限度減少照射污染,最大限度降低照射劑量水平;加強醫護相關人員的知識培訓。經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干預后,我中心醫療照射水平、醫務人員及社會公共人員符合國家規定的目標:公眾場合輻射水平小于0.5 mSv/h,治療室外經常性工作場所輻射水平小于5 mSv/h,偶爾性工作場所輻射水平不高于25 mSv/h,職業照射達到20 mSv/h的控制目標;干預前后個人劑量工作人員由干預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P < 0.05);就診患者由(3.29±1.35)mSv/a降至(2.77±0.93)mSv/a(P < 0.01);社區公眾由(2.11±0.86)mSv/a降至(1.18±0.76)mSv/a(P < 0.01),效果明顯,取得了明顯改善,說明通過防輻射干預措施是有效的。總之,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療衛生技術水平飛速發展,社區在醫療過程中處于一線地位,對社區公眾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依賴程度越來越大,我們要做讓社區公眾放心、信得過的、安全的、有保障的社區。輻射防護與放射醫療工作者的健康密切相關,也關系到廣大群眾的輻射安全。因此隨著放射診療技術的產生和發展,防護管理要求與防護技術要求并重[12],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醫源性的放射劑量,減少輻射對醫務人員、社會公眾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Leroy DH,Ryan MT,Wiley JR. Improving the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ow-activity radioactive wastes [J]. Health Phys,2006,91(5):439-448.

[2] 劉保昌,向彩良,曾婷.醫用輻射預防性監督及質量控制[J].預防醫學雜志,2002,20(3):232-234.

[3] Walla A,Domotor S,Vazquez G. Department of Energy policies,directives,and guidance for radiological control and release of property [J].Health Phys,2006,91(5):526-528.

[4] 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130-2002,醫用X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GBZ 161-2004).醫用γ射束遠距治療防護與安全標準[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6] 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 128-2002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7] 陳福忠,劉海燕,劉鶯.對放射治療與安全防護的認識與思考[J].醫學信息雜志,2010,23(10):3835-3836.

[8] 陳光遠,劉軍.基層醫院影響X線受檢者放射防護的因素及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22):2868-2870.

[9] 強永剛.醫學輻射防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3-81.

[10] 鄭鈞正.我國放射防護新基本標準強化對醫療照射的控制[J].輻射防護雜志,24(2):74-91.

篇5

【關鍵詞】基層醫;放射科;現狀;防護;防護措施

引言:放射科作為重要的醫技科室,以完善放射影像診斷手段和提高影像診斷的準確性促進全院各個臨床科室的發展,隨著放射設備的不斷更新和檢查內容的擴展,放射科室必須實施整體管理,統一管理各種影像設備和診療業務內容。放射科一直以來都是綜合醫院的傳統必備科室,在臨床重點專科建設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放射科代表醫院的形象問題,而現在許多基層醫院根本認識不到這一點,重視不到放射科的影響力,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希望基層醫院領導能夠抓住問題的實在性,制定措施,制止紕漏的存在。

1基層醫院放射科現狀及防護分析

1.1普遍存在放射設施簡陋的問題所謂設施,指X線機、機房及暗室;所謂間陋,機器容量小,在200毫安以下(半在100 毫安以下),沒有供電專線或專用變壓器,電源條件較差,不能充分發揮機器的效能,沒有專用機房及暗室,臨時改用,個別單位暗室連安全紅燈及普遍洗片桶都沒有,對周圍的輻射、工作人員及患者的防護均不能很好的達到要求。從機器的性能來看,100 毫安以下的機器均有透視、普通照相、濾線器照相、點片功能,200 毫安的機器還有直線斷層功能。從使用情況看,使用最多的是透視,其次是普通照相,點片很少利用,直線斷層均棄之未用。從特殊檢查來看,開展最多的是上消化道造影,其他極少或沒有開展。就目狀況來看,放射工作人員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只能利用現有機器努力做好本職工作

1.2工作環境差,防護措施差,對工作人員的人身產生一定的危害。現在的基層醫院放射科室基本都沒有嚴格按照防護標準來建設,墻壁厚度也不夠,雖然消防都有制定防護標準制度,但現在許多基層醫院的不重視,甚至沒有張貼,筆者經過調查,大多數的醫護人員都不是很清楚防護標準,根本就說不上幾條來, 有的人說沒有那么厲害,他都在放射科工作幾十年了,也沒發現什么不適。防護措施的不全,和工作人員的認知都應該引起關注。

1.3專業技術人員少,操作能力差。我國專業技術醫務人員分配不均勻是無爭的事實,基層醫院的放射科醫師、技師受過大學專科教育者甚少,大多是由護士改行或由醫院自己培養的,幾乎都未經過專業培訓,尤其是邊遠地區的情況更甚。眾所周知,放射科是醫院的重要科室,其醫療水平與醫院臨床診治水平密切相關。但目前基層醫院在放射科人員配備上,幾乎沒有一所醫院把分配來的大專畢業生安置在放射科工作。這種不重視放射科工作的現象應予糾正。

1.4基層醫院沒有進入數字化建設帶來的問題。在基層,除CT以外,放射科日常工作的常規X線檢查卻還停留在模擬成像水平,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已經成為醫學影像發展的一大障礙,其影像質量的優劣受主、客觀因素影響較大,且其儲片庫占據了龐大的空間,給查找帶來不便,更不利于網上傳輸、遠程會診和資源共享。并且在基層影像診斷報告都是靠手寫,手寫的診斷報告書寫不規范,不完整,醫學術語不準確,甚至由于書寫字體不清給臨床醫生帶來的診斷錯誤。

1.5管理不嚴密,放射科工作人員工作態度不認真,缺乏責任心。首先放射科一般均有高精密儀器,一旦損壞或有故障,經濟損失不可估量,平時科室工作人員對設備認識不夠,不能嚴格執行操作程序、精心保養機器,一旦機器出現問題也不能及時上報處理。其次診斷管理,分工不明確,投照和診斷人員為同一人,容易出現錯誤診斷。再者門診患者在放射科就診,先掛號,經醫生開單,然后到放射科劃價,較浪費時間,手續比較繁瑣。

2對基層醫院放射科提出一些建議

2.1對于機器容量小、電源條件差的問題,可以配置稀土增感屏進行彌補。國家應對基層醫院投資力度加大,為醫院配置200毫安以上的大型X線機。

2.2放射科室工作人員要提高對防護措施的重視,熟悉防護準則,了解設備輻射對人體造成的危害,醫院應組織學習班,培訓防護措施,學習設備輻射原理。在放射科室墻上張貼消防防護管理。對現有改用機房要按放射線防護的要求進行改造,盡量減少對周圍的輻射。新蓋機房要嚴格按防護要求進行施工,門口應大一點,一般有1.5 m各 機器都可方便進出,房間大小應按機器的要求設計,要有足夠的空間,以減少散射線的產生。

2.3對基層醫院放射科醫師、技師進行培訓,大約可采用幾種方式培訓: a在職培訓:基層在職培訓較易開展,方法是邊工作邊學習,基本上靠自學。 b進修培訓:到大醫院進修是基層放射科醫務人員開擴眼界、增長知識的好方法。c短期學習班:組織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具有時間短,內容多,效果好的優點,對基層醫院放射科有直接指導意義。

2.4對基層醫院采取數字化建設,能夠引進一些高新設備,給診斷檢查帶來方便,診斷報告書寫須計算機化、正確化、規范化,配合臨床醫生治療。

2.5我們應積極管理,首先機器管理方面,我們必須培養或聘請一名工程師,專門管理、維修機器,以保證機器的正常運轉,將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其次診斷管理,我們須認真細心操作,同事也需要技術人員、設備管理人員共同協作,使投照和診斷人員分開,實行專業化。再者工作流程管理,筆者認為可把放射科劃價項目歸收費處管理,放射科可制定一份詳細收費標準,收費處可按此標準劃價。

總之,放射科室為醫院不可忽視的重要科室,基層醫院的放射科所存在的問題值得關注,需要我們加強管理,彌補基層醫院的紕漏,為更多的基層患者帶來方便和效益。

參考文獻

[1]孫愛先;放射防護的對策分析[J]山西醫藥;2008.(07)

篇6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核設施的放射衛生防護監督、核設施工作人員及周圍公眾所受電離輻射照射的監督和管理。

第三條核設施的選址、設計、建造、運行和退役應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方針,遵循放射衛生防護的基本原則。

第四條國家對核設施的放射衛生防護實行衛生監督制度。核設施的選址、建造、運行和退役都應依照規定編制放射衛生防護評價報告和執行預防性審批制度。

第二章放射衛生防護監督

第五條核設施的放射衛生防護監督實行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下稱省級)兩級管理。在實施監督時,執行衛生監督員制度。

第六條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對全國核設施的放射衛生防護實施統一監督,其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制(修)定有關核設施放射衛生防護法規和標準;

(二)負責核設施選址、建造、運行和退役時放射衛生防護評價報告的審批;

(三)對核設施營運單位的放射衛生防護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四)負責制定核設施事故國家醫學應急計劃;建立核事故國家醫學應急救援體系并組織實施。

(五)組織全國核設施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周圍公眾受照劑量及居民集中點的放射衛生監測和放射工作人員的醫學監護并建立相應的檔案數據庫。

第七條核設施所在地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對轄區內核設施的放射衛生防護實施監督,其主要職責是:

(一)參與核設施選址、建造、運行和退役階段放射衛生防護評價報告的審評工作;

(二)組織制(修)定特定的核設施放射衛生防護監督的實施辦法;

(三)負責制定核設施事故省級醫學應急計劃并組織實施;

(四)對核設施營運單位的放射衛生防護工作及執行國家放射衛生防護法規、標準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五)對核設施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工作場所及核設施的放射性流出物進行監督性監測;在核設施周圍居民區設立放射衛生監測點,進行Υ累積劑量和飲用水、食品及空氣中放射性活度測量;

(六)按規定定期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有關監測數據和資料。

第三章放射衛生防護管理

第八條核設施主管部門負責所屬核設施的放射衛生防護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一)根據國家有關放射衛生防護法規、標準制定所屬核設施放射衛生防護規程和管理辦法;

(二)指導、檢查和督促所屬核設施營運單位貫徹執行國家放射衛生防護法規和技術標準,保障核設施工作人員的安全;

(三)對所屬核設施營運單位的放射衛生防護監測數據和評價報告進行審核,并按規定提交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四)負責所屬核設施營運單位的放射衛生防護人員的技術培訓和考核;

(五)協助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對所屬核設施實施放射衛生防護的監督管理。

第九條核設施營運單位的放射防護機構直接負責所營運核設施的放射衛生防護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放射衛生防護法規和技術標準,確保核設施工作人員的安全;

(二)根據國家有關法規和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制定本單位的放射衛生防護規程,對所營運核設施的放射衛生防護安全負全面責任;

(三)接受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的放射衛生防護監督和檢查,按規定向核設施主管部門、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所在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提交有關資料和報告。

第四章預防性衛生審查

第十條核設施營運單位必須按第四條規定編制放射衛生防護評價報告。評價報告書經核設施主管部門審核后,提交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進行審批,同時抄送核設施所在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

第十一條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接到放射衛生防護評價報告書后,組織放射衛生防護專家進行審評,并在三個月內作出審核結論。經審核批準后,其批準書作為發放核設施建造、運行和退役許可證的參考條件之一。

第十二條核設施廠址應選擇在人口密度較低、遠離大型廠礦和人口中心的地區,擬建核設施的廠址應有周圍半徑50公里內實有人口的衛生學評價資料。

第十三條核設施廠址周圍必須能滿足設置非居住區和應急計劃區(指需制定場外應急計劃的核設施)的條件,并具備能配置足夠的衛生醫療、交通運輸和通訊聯絡設施的條件,保證核設施事故時應急計劃的實施。

第十四條核設施工作人員及周圍公眾個人劑量限值按國家放射衛生防護標準執行。

核設施營運單位應制定正常運行時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管理限值;對周圍公眾所造成的個人年有效劑量當量管理限值為:

核電廠0.25mSv

核供熱廠0.10mSv

后處理廠0.25mSv

廢物處置場0.25mSv

第十五條核設施運行前一年,營運單位應完成核設施周圍公眾生活環境和人群健康情況的調查;掌握關鍵核素、關鍵途徑和關鍵居民組資料。監測和調查的范圍應根據核設施的類型及環境的特點確定,其半徑可取30-50公里。

第十六條核設施營運單位必須對放射工作人員進行就業前醫學檢查,按照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的有關規定、標準進行鑒定,符合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標準,并經專業培訓合格者,方可向衛生行政部門領取放射工作人員證和委派放射工作。

第十七條核設施營運單位在核設施運行前制定的《核事故場內應急計劃》,經核安全部門批準后,其副本應送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備案。

第五章放射衛生防護要求

第十八條核設施營運單位必須設立專門的放射防護機構,配備專職的放射防護人員,在單位負責人領導下,具體負責核設施的放射衛生防護工作。

第十九條核設施營運單位根據實際和可能的輻射水平,將電離輻射場所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并給予相應的標志:控制區紅色,監督區橙色,非限制區綠色。

第二十條核設施營運單位應根據放射工作人員所處的工作條件,對其實施分類管理:

甲類:在此類工作條件下,工作人員的年劑量當量可能超過個人劑量限值的十分之三;

乙類:在此類工作條件下,工作人員的年劑量當量不超過個人劑量限值的十分之三,但可能超過年劑量限值的十分之一;

丙類:在此類工作條件下,工作人員的年劑量當量不超過個人劑量限值的十分之一。

第二十一條根據放射工作人員的工作特點,核設施營運單位應提供切實有效的個人防護用品,并按需要配備必要的防護設備。

第二十二條核設施營運單位必須對處于甲類(必要時對乙類)工作條件下和進入控制區工作的人員實施個人劑量監測,建立個人劑量檔案,并根據實際接受的劑量進行放射衛生防護評價。

放射工作人員佩帶的個人劑量計類型應抄報所在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并接受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三條對超限值照射的人員,營運單位應建立審批制度,實施嚴格的個人劑量監督;對受到核事故或其它意外照射的人員應進行事故劑量調查,確定實際受照劑量,并進行放射衛生防護評價。

第二十四條營運單位應經常對放射工作場所進行放射水平監測,確保工作人員在符合防護要求的場所中工作。

第二十五條營運單位應定期組織放射工作人員進行健康檢查,檢查的項目應根據受照類型、程度和健康情況確定。甲類工作條件下的工作人員每年檢查一次,乙丙類工作條件下的工作人員每兩年檢查一次。

第二十六條對受到超限值照射的人員,營運單位應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核設施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進行醫學處理和隨訪觀察。

第二十七條核設施放射工作人員的常規醫學監督、超限值照射人員的醫學處理及職業性放射病的診斷治療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授權的醫療機構按有關規定進行。

第二十八條核設施正常運行期間,營運單位必須對場外周圍居民區進行有計劃的常規放射性監測。監測的范圍應當根據核設施的特點和周圍環境特征確定,其半徑可取30-50公里。

第二十九條營運單位應根據國家有關法規、標準建立健全控制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程序,確保排放符合要求。

第三十條核材料或乏燃料運輸中,承運單位應采取有效的放射防護措施,將輻射照射控制在可合理做到的盡可能低的水平,確保承運人員和沿途公眾的安全。

第三十一條營運單位每年須將第二十二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和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各類監測和檢查結果編制成報告,經營運單位負責人審定和核設施主管部門審核后,于次年二月十日前(當工作人員受到事故或其它意外事件照射時應立即)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及所在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

第六章罰則

第三十二條對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者,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情節及后果給予處罰:

(一)拒絕接受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所在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按規定進行的監督與檢查;

(二)拖延、隱瞞、謊報或拒絕報告有關資料和數據;

(三)管理不善,對工作人員及周圍公眾造成意外照射;

篇7

目的調查2011-2013年天津市7所綜合性醫院內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的外照射個人劑量狀況,為改善輻射防護管理提供依據。方法選取104名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作為調查對象,采用熱釋光個人劑量監測方法連續監測3年。根據相關標準對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對個人劑量隨時間和工作地點的分布及變化進行分析與描述。結果所有工作人員在各年度的外照射年有效劑量均低于5mSv;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平均值分別為0.421mSv、0.528mSv和0.602mSv。個人劑量1.0mSv的人數分別為97、92和84人。結論放射防護措施能夠保證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的個人劑量處于正常水平,所有工作人員年有效劑量的平均值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應加強對重點醫院和工作人員的防護管理。

關鍵詞:

核醫學;外照射;個人劑量

因為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接觸開放型放射性物質,例如處置放射性藥物、為病人注射、測量在病人體內的放射性標志物和所有其他接近經過核醫學治療或診斷的病人等,所以受到的平均年有效劑量比其他醫學放射職業類別相對要高〔1-6〕。為了保障輻射安全,需要采取有效的職業危險控制措施。采用個人劑量計監測職業暴露狀況,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能夠評估工作人員受照劑量的分布和變化,從而為改善防護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儀器RGD-3B型熱釋光劑量儀、GR-200A型LiF(Mg,Cu,P)探測器和TLD469型劑量盒。

1.2對象選擇在天津市7所綜合性醫院的核醫學部門從事診斷和治療工作的104名放射工作人員作為監測對象。醫院的編號分別為1、2、3、4、5、6、7。各醫院人數分別為33、15、15、16、13、7和5人。

1.3方法根據GBZ128-2002《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7〕,采用熱釋光個人劑量監測的方法,以3個月為1個周期,從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對全部人員連續監測12個周期。將每個工作人員在每年4個周期的監測結果累加作為年有效劑量。

1.4質量控制每年定期委托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對監測系統進行校準。常規性能檢驗的周期為6個月,精確度和準確性>90%〔8〕。

1.5異常數據處理對于在每個監測周期出現的受照劑量≥1.25mSv的情況,向當事人的工作單位進行調查核實,排除虛假照射的情況。

2結果

2.1各醫院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的平均值所有工作人員在各年度的外照射年有效劑量均低于調查水平5mSv,也低于標準中規定的限值20mSv〔7〕。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各醫院內部的平均值范圍分別為0.247~0.597mSv、0.224~0.915mSv和0.263~0.999mSv;極差分別為0.350mSv、0.691mSv和0.736mSv,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所有工作人員的平均值分別為0.421mSv、0.528mSv和0.602mSv,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見表1。

2.2各醫院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的區間分布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個人劑量≤1.0mSv的人數分別為97、92和84人。呈現下降的趨勢;>1.0mSv的分別為7、12和20人,呈現上升的趨勢;>2.0mSv的都分布于編號1和編號4的醫院。≤1.0mSv的人群2011-2013年平均年有效劑量分別為0.310mSv、0.344mSv和0.353mSv;>1.0mSv的人群2011-2013年平均年有效劑量分別為1.953mSv、1.934mSv和1.649mSv;2組人群組內平均值差值分別為1.643mSv、1.590mSv和1.296mSv,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2.3放射工作人員的年度平均外照射年有效劑量將每個工作人員連續3年的年有效劑量計算平均值,低于1.0mSv的94人;介于1.0~2.0mSv范圍內的有8人,其中,7人屬于編號1的醫院,1人屬于編號6的醫院。編號4的醫院所屬的1人為2.724mSv。其在2011年為最高值4.709mSv,在2013年為第二最高值2.020mSv。編號1的醫院所屬的1人為3.578mSv,其在2011年為2.228mSv,在所有人員中位列第二;其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別為3.718mSv和4.787mSv,在所有人員中都為最高。

3結論

3.1連續3年的平均年有效劑量低于1.0mSv的人數占總人數的90.4%。介于1.0~2.0mSv范圍內的占7.7%。表明大多數工作人員的受照劑量處于比較低的水平。

3.2所有工作人員年有效劑量的平均值呈現上升的趨勢反映出核醫學診斷和治療的工作量在逐年增加。各醫院內部的平均值范圍的極差升高反映出在醫院之間工作量分布不均衡的現象更加突出了。需要重點關注在編號1和編號4的醫院內高于2.0mSv的人員比較集中的現象。

3.3在全部工作人員中,個人劑量≤1.0mSv的人數與>1.0mSv的人數的差距逐漸縮小,2組人群的組內平均年有效劑量的差值逐漸縮小,呈現出從高端和低端向中間集中的趨勢。

4討論

臨床核醫學屬于開放型放射性工作,工作人員需要對放射性藥物進行淋洗、分裝、給藥與注射,從而近距離直接操作放射源;與用藥診斷或治療后的患者交談及處理并發癥狀,有時需要攜扶患者,不可避免地與病人進行近距離交流;用藥后的患者形成一個流動的放射源,以上這些都增加了受照的機會。在實際工作中,工作單位要對核醫學工作場所進行合理設計和分區,減少用藥前后患者與工作人員之間的交叉流動,同時合理分配放射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及工作時間,加強用藥后患者管理,以減少工作人員受照量〔9〕。工作人員需要提高操作的熟練度和規范化,縮短受照時間,注重使用屏蔽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10〕。

參考文獻:

〔1〕秦永春,徐小三,楊小勇,等.2010年江蘇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結果〔J〕.職業與健康,2012,28(18):2213.

〔2〕胡新梅,路建超,王忠立,等.寶雞市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有效監測現狀分析〔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2012,38(5):312.

〔3〕馮澤臣,婁云,馬永忠,等.2010年北京市職業外照射個人劑量監測〔J〕.首都公共衛生,2012,6(2):69.

〔4〕袁貴紅,余靜,王意銀,等.2008-2010年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調查分析〔J〕.西南國防醫藥,2012,11(12):1433.

〔5〕姚元虎,章龍珍,徐凱,等.2002-2011年間某醫院放射工作人員的個人劑量監測結果〔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12,32(4):410.

〔6〕周捷森,黃文琪,馮小武,等.南昌地區醫院不同工種放射性工作人員外照射個人劑量水平分析〔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09,29(5):515.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128-2002.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8〕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207-2008.外照射個人劑量系統性能檢驗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9〕鄭森興,張燕.2009-2011年福建省核醫學工作人員外照射個人劑量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輻射衛生,2013,22(6):684.

篇8

在判斷床邊X線攝影正當化后對被檢者和同病房患者實施輻射防護最優化,同樣是放射技師的重要責任。隨著數字化X線攝影的發展,CR、DR在臨床廣泛應用。被檢者的X線接受劑量和重復照射大大減少,由于CR攝影條件的寬容度較大,這使X線攝影成功率提高,還可以一幅圖像多種用途,例如胸部外傷的患者拍胸片的同時,包含了胸椎、肋骨,那么在胸片圖像上利用CR的后處理功能可以清晰地顯示胸椎圖像、肋骨圖像,可以省去二次曝光,從而減少患者的X線輻射劑量[6]。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學術導向口號是:接受適度噪聲。噪聲是影響數字影像質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影響其密度分辨率[7]。在高對比部位,適度的噪聲水平對空間分辨率影響不明顯,這樣的影響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在提高影像質量的時候增加輻射劑量,會增加被檢者的風險;減低條件,通過計算機后處理來得到高質量的圖像都是不可取的[8]。

2床邊X線攝影的安全性

2.1被檢者床邊X線攝影的防護措施當患者需要進行床邊X線攝影時應做到房間只有被檢者一人,其他患者及陪同家屬應及時離開房間,減少其他人接受輻射的機會。如被檢者病情嚴重需要家屬照顧,或房間內其他病重患者無法離開,則需對其進行防護。對被檢者不需要投照的部位也需要做好防護[9]。隨著CR的更新換代,其強大的后處理功能使床邊X線攝影的劑量越來越低。如在ICU中因有血透機、心電監護、呼吸機及吸引器等設備放置,致使同一病房內,患者與患者之間的間距加大,因此CR床邊攝影被檢者與其最鄰近患者之間X線吸收劑量無相關性。所以,同一病房遠離被檢者的其他患者X射線吸收劑量接近本底。2.2新生兒床邊X線攝影的防護措施在新生兒床邊X線攝影時更應注重對患者的輻射防護[10]。新生兒對X射線照射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大的潛在危險,電離輻射能夠誘發白血病,新生兒受照射后其發生概率會更高[11]。對于輻射高敏感組織的淋巴組織、胸腺、甲狀腺、骨髓、胃腸上皮、性腺以及胚胎組織的危險更大,在防護上應引起高度注意。新生兒的預期生命比成人長,因此輻射的有害效應在兒童中表現出更大的潛在危險[12]。X射線具有累積效應,造成組織細胞不可逆的損害,增加未來誘發血液疾病、不孕不育及癌癥等疾病的發生風險。在新生兒床邊X線攝影過程中要根據檢查適應證,盡量避免非臨床診斷范圍的X射線照射,在床邊X光機中應備有鉛圍脖,及時給新生兒的性腺等射線敏感部位進行防護。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內的患兒均在保溫箱內,且有上呼吸機的患兒,因此對同病房其他新生兒的防護需用3個鉛屏風將床邊機機頭的3個方向進行遮擋,進而減少X射線對其他新生兒的電離輻射[13]。2.3減少曝光時間在胸片攝影時為了達到臨床診斷要求應適當增加電壓,當電流不變時減少曝光時間則不會影響影像質量,同時可避免呼吸影響而產生模糊影像。對呼吸困難者應先了解清楚其類型,即呼氣性困難、吸氣性困難及混合性困難。呼氣性困難表現為呼氣費力,慢而長,如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較小支氣管阻塞,對該患者應在吸氣末用超短時間曝光;吸氣性困難表現為吸氣顯著性費力,鎖骨上窩凹陷,呼吸肌明顯梗阻,可在胸廓擴張、吸氣終了時曝光。掌握好呼吸規律,選擇瞬間曝光[14]。

3床邊X線攝影的質量控制

(1)所有醫務工作人員應正確地認識到床邊X線攝影是一種防護性較差的診斷程序,對被檢者及同房間患者存在一定輻射危險。必須對每位患者進行正當性判斷,以減少10%~20%的床邊檢查數量,從而遏制對床邊X線攝影的過度應用[15]。(2)相關從事床邊X線攝影的醫學技術人員應接受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培訓,使之了解如何在滿足醫學診斷前提下使患者的輻射劑量達到最低水平。(3)在床邊X線攝影中影響患者輻射劑量的因素有很多,必須針對每位患者個體特征精心研究和分析,在保證影像質量條件下正確使用縮光器、變化相應參數以降低輻射劑量[16]。(4)醫學影像相關學術團體應積極倡導“輻射安全文明化”概念,提高醫務工作者對輻射防護與安全的職業意識與責任感,切實遵守國家法規、標準及規范中相關條文規定,在發揮床邊影像檢查優勢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輻射劑量。

4結語

篇9

[關鍵詞] C形臂X線機;電離輻射;安全;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4(c)-149-02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C形臂X線機(簡稱C臂機)在手術室中使用越來越廣泛,可以直接應用于骨科手術中的術中定位,檢查復位固定的效果,以及配合各種微創手術的開展、體內金屬異物的取出等。能明顯提高手術質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創傷及出血,亦減輕患者痛苦,有利于骨折愈合。但是,C臂機在使用過程中,可對醫務人員及受術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如何在手術過程中對醫務人員及受術者實施安全防護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顯得非常重要。現將本院在手術過程中使用C臂機的防護體會總結如下:

1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損害,主要是X射線的電離輻射激發所引起的生物效應。X線照射后,可使組織細胞和體液發生一系列的改變,引起組織和器官功能不同程度障礙。所受損傷的程度與輻射的劑量率、照射的部位和面積、組織器官和細胞對輻射的敏感性及受照個體對輻射的敏感性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血液學的變化(主要是近期的白細胞減少及遠后的白血病等),內分泌系統的異常,放射性白內障,生育功能減弱及至喪失,以及孕育畸胎、死胎、流產、智力低下[1],誘發各種遺傳性疾病,惡性腫瘤等。骨科手術中需要X射線多次定位照射,如果防護措施不完善,或不注意、不正確使用防護措施,可增加醫護人員放射損傷的概率。

2 手術室電離輻射的防護措施

2.1 提高防護意識

應提高相關手術人員對電離輻射的危害性的認識及防護意識,主動正確實施安全防護措施。

2.2 防護原則

即遵循放射實踐的正當性和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原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對確實必須進行X線檢查的,要把輻射劑量控制到可能合理達到的盡可能低的水平。個人受到的輻射劑量不應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標準》的規定(連續5年內平均年有效劑量不應超過20 mSv;任何一年中有效劑量不應超過50 mSv)[2]。

2.3 備有專用手術間

手術室應根據本院骨科手術的數量設1~3個有放射防護設施的專用手術間。手術間使用面積應大于24 m2,并有良好的通風設施,以及時消除放射線與空氣作用產生的臭氧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3]。同時,手術間內物品擺放整齊,避免放置過多物品。這樣,不僅有利于操作,而且可以有效地減少散射線的折射,防止產生二次射線[4]。

2.4 術前準備

術前訪視患者,了解骨折部位及手術方式。根據骨折部位及手術方式調整手術床及決定患者的,以利于C臂機的操作。C臂機應盡量安置在手術室中央。C臂機越靠近墻壁,工作時由墻壁產生的反射線和散射線就會越多。檢查C臂機的性能及運行狀況,保持良好狀態,備好防護設施。

2.5 認真落實術中防護措施

①時間防護:人體受到照射的累積劑量與受照時間成正比,照射時間越長,吸收的劑量越多,對身體的危害也越大。所以應盡量縮短X射線的曝光時間,減少曝光次數,減少人員在輻射場中逗留時間。②距離防護:X射線的照射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當距離增加一倍,照射量減少到原來的1/4。所以,當C臂機工作時,可以盡量離開,不能離開的盡可能增加與X射線的距離,但應注意無菌操作。③屏蔽防護:凡參加手術手術人員,均應穿戴鉛衣鉛圍脖鉛眼鏡等進行防護,并可應用鉛玻璃屏風等。④手術中使用C臂機的腳踩控制開關時,應妥善安置腳控開關,防止術中誤踩,導致意外的機器運行。⑤術中應盡量避免在球管直接照射下進行操作或手術,有文獻報道,如果每周在C臂機下操作2 h,則每年照射總劑量超過放射科人員年照射量的6倍多[5]。⑥受術者的防護:避免對受術者非手術部位的照射,并對非手術部位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特別是甲狀腺、胸腺和性腺的防護[6]。孕婦、哺乳期和兒童盡量不選擇在X射線下手術。

2.6 正確操作C臂機

C臂機操作最好有專人負責操作,對操作者應進行輻射防護知識、技能和法規培訓。操作者應熟練掌握電離輻射的防護措施和C臂機的操作流程,掌握各種的照射方法,提高一次照射成功率,減少曝光次數和曝光時間。操作過程中注意無菌操作,使用無菌保護套。并防止C臂機碰撞無影燈、手術床和其他設備。

2.7 合理排班

合理安排手術人員,避免在短時間內反復接受照射。對經常參加此類手術者,應定期體檢。一旦發現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減少,暫停安排參加此類手術。對懷孕、哺乳期者也暫不安排參加此類手術。平時注意休息,加強營養,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適量脂肪、營養均衡的飲食,有助于抗輻射,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

2.8 C臂機的保養

術后對C臂機要進行常規清洗和消毒后,移至存放位置,鎖住C臂機的固定腳踏開關,用防塵罩遮蓋C臂機的球管、影像增強器及顯示屏,避免因空氣消毒損傷造成老化[7-8], 增加漏射線。定期請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C臂機的保養、維修,保證C臂機的性能參數及指標符合要求,以避免C臂機工作時漏射線對人體的損害,保證C臂機使用的安全性。

3 討論

手術室是治療和搶救患者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各種醫源性損傷的高危科室,而電離輻射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隨著C臂機使用范圍越來越廣,頻率越來高,其對人體的危害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手術室工作人員可通過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重視對他人的防護,加強職業教育,完善防護設備,落實切實可行的防護措施,規范操作規程,合理排班,以減少放射線對人體的危害,保護手術室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減少射線對手術患者的危害。

[參考文獻]

[1]朱衛萍,朱華勇,潘葵芬,等.C形臂X線機對手術室護士輻射劑量和防范措施的探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14):1986-1987.

[2]余建明.放射物理與防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5-186.

[3]賈鳳菊,買力克?買買提.手術室護士職業安全的危險因素及對策[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9,32(6):806-807.

[4]杜建紅.淺談手術中使用C臂機的X線防護[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6):2175-2176.

[5]包蘇娟.手術室護士自身防護與環境污染的控制[J].臨床護理雜志,2003,6(5):36.

[6]王小玲.術中使用C形臂X線機電離輻射的防護[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8,14(6):135.

[7]楊麗萍,王楠.小型C臂X線機在骨科手術中的應用體會[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5,3(11):1120.

篇10

電離輻射作用于人體,會產生有害的生物效應,放射學檢查中輻射防護問題日益受到大眾關注,其影響因素很多,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有三即正當化原則、最優化原則和個人劑量限值原則。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有三種,即時間防護、距離防護及屏蔽防護。在臨床放射工作中,要采取確實有效的方法,嚴格掌握X射線檢查的適應癥,杜絕不必要的、不應該的或可減少的X線檢查,努力降低檢查部位的受照劑量,防止非檢查部位受到不必要的照射,要限制照射野,用好各種防護用品,配置輔助防護設施,盡量完善防護,將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關鍵詞:

電離輻射;放射學檢查;輻射防護;時間;距離;屏蔽;照射野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環境與身心健康的關系越來越重視,雖然環保是一個復雜而多因素的課題,但醫源性環境污染特別是放射學檢查中輻射防護問題日益受到大眾關注。為此筆者通過多年的放射臨床實踐,對此進行了回顧、總結及探討。

1輻射生物效應原理及影響因素

輻射對人體造成生物效應的主要原因是電離輻射的電離和激發作用,它是在原子水平相互作用的結果,可以造成人體的細胞、分子發生結構性變化,使蛋白質分子鏈發生斷裂,造成DNA和酶的結構發生改變,進而引起細胞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活細胞核中DNA分子控制著細胞的遺傳和再生過程,當DNA分子發生破壞時,細胞雖然生存,但不能分裂,這些細胞直到老死也不能產生接替它的新細胞,因而造成了被照射組織喪失功能,產生一系列的病理改變。電離輻射作用于人體,會產生有害的生物效應,其效應發生的幾率及產生效應的嚴重程度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有射線的性質(不同種類的射線電離能力不同,引起的生物效應的差別很大;同一種射線能量不同,引起的生物效應也不同)、劑量(吸收劑量越大,生物效應越顯著)、劑量率(劑量率越大,生物效應越顯著)、分次照射(分次照射越多,各次照射的間隔時間越長,其生物效應就越小)、照射方式(內照射比外照射生物損傷重)、照射部位和照射面積(人體不同部位對輻射的敏感性差別很大,同時受照面積越大,產生的生物效應也越大)、受照個體與不同器官組織細胞的敏感性也存在很大差別,同時,低溫、缺氧、健康狀況、免疫力、醫療措施等也影響放射的敏感性。

2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和措施

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有三項:第一,放射實踐的正當化原則,它是指在進行任何輻射性工作時,都應當進行代價和利益分析,對產生電離輻射的任何實踐都要進行論證,或確認該項實踐是值得進行的,它所致的電離輻射危害同社會和個人從中獲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擬議中的實踐活動不能帶來超過代價的凈利益,就不應當采用該項實踐活動。也就是說,要合理應用X射線,對這種檢查進行利弊權衡,使受檢者在X射線檢查中所得到的利益明顯地大于可能帶來的危害,這樣的X射線檢查就是正當的,否則就不應該進行。因此,只有當通過X射線檢查所獲得的醫學診斷資料,對患者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很有用時,才能進行X線檢查。第二,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原則,它是指在考慮到經濟和社會因素之后,使任何必要的照射應保持在可以合理達到的盡可能低的水平。也就是說,應當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以放射最優化為原則,在付出的代價和所得凈利益之間的多種方案進行權衡,求得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凈利益。在具體放射臨床工作中,對一切正當的X射線檢查,要采用最佳投照條件(包括管電壓、管電流和曝光時間)和最適宜的檢查方法(包括、焦片距、濾線器、過濾板、遮光器和照射野等),使它既能獲得滿意的診斷資料,又盡可能降低受檢者的受照劑量。第三,個人劑量限值原則,在實施上述兩項原則時,要同時保證個人所受劑量當量,不得超過國家標準限值。經過實踐的正當化和防護的最優化,所有具有最優防護的輻射源的劑量貢獻,相加也不會超過個人劑量限值,保證放射工作人員不致接受過高的危險度。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在2007年建議書中進一步明確了“劑量限值的應用原則界限,即除了患者的醫療照射之外,任何個人受到的來自監管源的計劃照射的劑量之和不能超過ICRP的推薦的相應限值”。輻射防護的基本措施有三種:第一,時間防護,它是指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當盡量減少曝光時間和逗留時間,減少所受劑量。也就是說,人體所受輻射劑量的大小,與放射源接觸時間的長短成正比,接觸的時間越短,擺脫輻射的速度越快,所受到的照射就越少。第二,距離防護,它是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增大人體與輻射源之間的距離,而減少受照劑量。它依據的基本原理是平方反比律,如果忽略電離輻射在空氣中的吸收與散射,那么輻射強度隨距放射源距離平方的反比而減弱。第三,屏蔽防護,它是外照射防護的主要技術方法。主要包括機器設備的固有防護、機房設計的科學性、周圍環境的綜合評估以及充分利用鉛橡皮防護用品等。總之,在實際工作中,這三種方法通常都是綜合考慮不可分割并相互配合使用,讓受檢者接受的輻射劑量達到最低水平,以期取得最佳防護效果。

3臨床實踐中的輻射防護方法

根據輻射生物效應原理、影響因素、防護基本原則及基本措施,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具體方法。1)嚴格掌握X射線檢查的適應癥,杜絕不必要的、不應該的或可減少的X線檢查如(1)不顧有無X射線診斷意義或有無醫學上的正當理由或已確診仍做X線檢查。(2)當作一種方式,不判斷X射線檢查是否有用,僅應受檢查者要求而做。(3)無癥狀的患者,或有其它技術可以代替的檢查。(4)只是為了積累臨床資料。(5)當做常規必查項目。(6)就業前及就業后定期體檢(特殊情況例外)。(7)只相信本院的檢查結果,不管原有的診斷報告,仍進行X線檢查,造成重復照射。(8)為了營利目的。2)嚴格控制各種檢體的常規胸透,特別對幼兒入托,中小學生升學的健康查體,應取消常規胸透。其它如①孕婦一般不宜做X線檢查,特別是受孕8~15周內,以減少對胎兒的照射。②對有生育計劃的育齡婦女,首先要問明是否已懷孕,并嚴格控制在月經來潮頭10d內進行檢查,以避免使胚胎受到照射。③對嬰幼兒及兒童應盡量避開一切不必要的檢查。3)努力降低檢查部位受照劑量的技術措施:主要有選擇用合適的管電壓、選用適當厚度的過濾片、選用合適的焦片距、提高記錄系統的靈敏度等。4)防止非檢查部位受到不必要的照射。(1)限制照射野。透射時,應盡可能采用小照射野和間斷曝光來觀察,并盡量縮短總觀察時間。(2)采用屏蔽防護。應當充分注意到非檢查部位,特別是對射線靈敏性較高的甲狀腺、眼晶狀體和性腺的屏蔽防護,當這些器官或組織(非檢查目標)有進入直射線束的危險,或靠近照射野邊緣5cm范圍以內時,應在不妨礙獲得必要診斷信息的前提下,盡可能用鉛當量不小于0.5mm的鉛橡膠板將其屏蔽;使用性腺屏蔽,對男性可降低95%,對女性可降低50%的性腺劑量,使用鉛玻璃眼鏡,能使眼晶狀體的受照劑量降至10%;當患者需要攜扶時,對攜扶者也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為患者準備了下列鉛橡膠防護用品:①高領坎肩式鉛圍裙(用于牙科拍片)。②鉛圍裙(用于胸透和胸部拍片)。③護頸防護帽(用于胸部、胸椎、肋骨、鎖骨和肩胛骨拍片或胸透)。④防護巾(用于胸部、胸椎、肋骨拍片)。⑤頸套(用于胸部、胸椎、肋骨、鎖骨肩骨及頭部拍片)。⑥防護三角(用于胸腰椎、腹部拍片、膽系和尿路造影)等。(3)完善防護:選取適當的,使射線束避開對敏感器官的直接照射。如①手部拍片時,若讓患者面對球管大照射野曝光,其性腺受照劑量約為背對球管小照射野曝光的3000倍。②頭部斷層攝影時,只要采用俯臥位,使眼睛向下,后前位投照,就可以使眼晶狀體的受照劑量減少到前后位掃描的1/20。③在牙科拍片時,射線束應取一定角度來避開甲狀腺,乳腺和性腺部位,使其照射的機率減少到最小。

參考文獻:

[1]徐躍,梁碧玲.醫學影像設備學[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于茲喜.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3]洪洋,謝晉東.醫用放射防護學[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