鏤空雕刻藝術范文

時間:2023-11-21 18:13: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鏤空雕刻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鏤空雕刻藝術

篇1

    東陽木雕,是以散點透視構圖、多層次雕刻、講究平面裝飾藝術效果的平面浮雕。它因色澤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精雕細刻,格調高雅,又被稱為“白木雕”。一千三百多年來,東陽木雕以其豐富的題材內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藝,逐漸形成了平面浮雕藝術別具特色的效果。它豐富的內容、生動的神韻、精湛的技藝、精美的雕刻而蜚聲海內外。為了使東陽木雕更具有藝術表現特色,東陽木雕的老一輩藝人、國家級大師、省級大師以及東陽木雕藝人在不斷地探索研究其表現形式,運用雕刻技法、運用雕刻材料、運用色彩、運用粘貼技術,來突出表現東陽木雕的層次、立體及三維藝術效果。本文從以上幾個方面探討東陽木雕藝術表現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二、運用雕刻技法表現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東陽木雕以平面浮雕為主,多層次浮雕、散點透視構圖、保留平面的裝飾,形成了極為鮮明的雕琢藝術特色。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淺浮雕、深浮雕、鏤空雕、透空雕(鋸空雕)、高浮雕、多層疊雕、園木浮雕、圓雕、半圓雕、彩木鑲嵌雕、火燒板拼雕、貼片雕、陰雕、彩木多層疊雕等十多種雕刻技法。東陽木雕的傳統藝術蘊含著東陽木雕藝人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木雕技藝,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文化結晶。

    運用雕刻技法表現,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運用東陽木雕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種、兩種、或多種組合,對木雕作品的雕刻創作,以達到一定的藝術表現效果。運用雕刻技法表現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有:陰雕表現法、薄浮雕表現法、深浮雕表現法、鋸空雕與鏤空雕結合表現法、透空雕表現法、鏤空雕結合淺浮雕表現法、高浮雕表現法、多層疊雕表現法、鏤圓雕表現法、多種雕刻技法結合表現法等等,集中表現為層次的豐富性,運用各種雕刻技法的多樣化。

    1.陰雕表現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陰雕”雕刻技法為主的一種表現藝術。陰雕是在木板上用刀以線條雕刻為主,而無大塊面鏟法的一種雕刻技法。“以刀”是陰雕技法的總旨。即在做好底色的木板上,以刀,用鑿刀左右前后加以橫鏟,要求達到以工帶寫,掌握筆意,凹刻線條,稱之為“鏟陰花”或“鏟白花”。因它是以凹刻線條,深度一般在5毫米以內,雕刻圖案低于平面的一種表現藝術,稱之為“陰雕”。刀在木中走,猶如筆在紙上游,但是木材質地有軟有硬,木軟,刀力可及,木硬,運刀難度大,這就要求雕刻者善于掌握控制,用刀利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陰雕工藝一般是無稿的雕刻藝術。在木板上下刀之前,雕刻者要先構思圖案,周密設計,胸有成竹,意在刀下,畫在板上;一旦下刀,刀鋒利落,剛勁有力,刀刀見功夫,疏密粗細得當,層次分明,立體感強,在雕刻的畫面中體現出兼工帶寫的意境,一件成功的“陰雕”藝術作品,全部顯現在刀法的運用之中。這種表現藝術,又分為陰雕嵌色表現法和陰雕不嵌色表現法兩種。其陰雕嵌色表現法是在陰雕的凹面內嵌入有顏色的油漆,突出色彩藝術效果的一種藝術表現方法。

    2.薄浮雕表現法。薄浮雕表現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薄浮雕”雕刻技法為主的一種表現方法。其薄浮雕是在2—5毫米的厚度中雕刻出圖案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這種表現形式講究保留平面,以線為主,以面為輔,線面結合。它要求雕刻工具以鋒利斜面為特色的雕刀,薄浮雕作品所追求的精細線條的表現都要用雕刀施功刻出;要求雕刻藝人基本功扎實、刀法運用自如、刀法流暢、線條清晰、地要平整、層次分明、富有神韻,雕刻深淺把握在5毫米之內。此種表現手法是以刀,刀刀見真情,不允許有半點的差錯,整件作品不允許有刀疤傷痕,這樣才能達到藝術精品。其藝術效果是:“遠看有層次,近看是立體,細看多有滋味,越看越神韻。”看似一幅圖畫,其層次感、立體感非常強烈,是一幅立體的畫圖。

    3.深浮雕表現法。深浮雕表現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深浮雕”的雕刻技法為主,鏤空雕為副的一種表現方法。其深浮雕是一種線面結合,以面為主來表現圖像的雕刻技法。雕刻深度一般不低于20毫米,深的可達100多毫米。鏤空雕也是深浮雕中進行鏤空,在深浮雕的物像背部施以鏤空雕刻,使木雕作品疏密得當,玲瓏剔透。在深浮雕中局部運用鏤空雕,使木雕作品的立體感、層次感更加突出。這種深浮雕表現方法往往與鏤空雕密切結合,來提高藝術表現形式。運用深浮雕和鏤空雕的雕刻技法,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其作品的層次豐富、立體感強,有一種很深的藝術感染。

    4.鋸空雕與鏤空雕結合表現法。鋸空雕與鏤空雕結合表現法,就是在一件木雕作品中,運用鋸空雕和鏤空雕這兩種雕刻技法為主的一種表現方法。鋸空是在畫面物像以外的空地,用鋼絲鋸鋸空后,再進行雕琢。其鏤空雕是在鋸空的物像背后進行鏤空雕刻。在鋸空雕刻中,又有鏤空雕刻;在鏤空雕中,又見鋸空雕刻。兩種雕刻技法穿插有致、使木雕作品粗細得當,疏密均勻,玲瓏剔透。此表現法,運用多種雕刻技法,使作品的層次和空間豐富而又強烈。

    5.透空雕表現法。透空雕表現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透空雕”雕刻技法為主,結合淺浮雕的一種表現方法。其透空雕,就是在保留浮雕物像部分中,去除物像以外部分,形成虛實并存的浮雕藝術。是將“地”全部用鋼絲鋸鋸空后再進行雕刻,并且以平面刻線切刀為主,采用淺浮雕的雕刻技法。它可分為:單面透空雕、雙面透空雕和異型雙面透空雕。單面透空雕是單面圖案,單面欣賞的木雕作品。雙面透空雕是同一圖案,正反兩面雕刻,正反兩面都可以欣賞的木雕作品。異型雙面透空雕是兩面不同的圖案,兩面欣賞不同效果的木雕作品。由于空間的通透和虛實的分割,使透空雕顯得更為空靈貫氣而不沉悶,既有圓雕輪廓清晰的特征,又有浮雕平面舒展的特色。

    6.鏤空雕結合浮雕表現法。鏤空雕結合浮雕表現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鏤空雕”的雕刻技法為主,結合浮雕的一種表現方法。其鏤空雕是一種深浮雕,它最突出的標志是玲瓏剔透,使物象有立體感,人物穿插場景層次多,鏤空深雕,獨具匠心,極富有藝術之美。此表現法是在鏤空雕的主體雕刻下,底部采用淺浮雕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更具有三維空間的立體藝術效果。

    7.高浮雕表現法。高浮雕表現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高浮雕”的雕刻技法為主的一種表現方法。其高浮雕,是指將圖案外框平面和圖案內的“地”設計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使圖案雕刻部分高出平面以達到凸顯主題圖像的一種雕刻技法。其畫面構圖勻稱豐滿,圖案整體、連貫較強,很少露“地”,疏密得當,粗細相融。由于主體圖像高出平面的“地”,凸顯了主體圖像,主體突出,平面立體藝術效果明顯增強。

    8.多層疊雕表現法。多層疊雕表現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多層疊雕”為主的一種表現方法。其多層疊雕是指在平面浮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平面浮雕、半圓雕、圓雕等多種雕刻技法,采用分塊、分單元雕刻,逐層對接組裝而成的一種雕刻技法。此表現法,就是運用這種雕刻技法所創作的木雕作品。它在一個平面上形成了由近至遠、由低到高的多層次畫面,達到了在平面背景下三維立體的藝術效果。采用平面浮雕、半圓雕和圓雕等雕刻技法相結合,其一層層的層次豐富而又突出,縱深感加強,凸現多層次的立體木雕藝術。

    9.鏤圓雕表現法。鏤圓雕表現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充分運用深浮雕、鏤空雕和圓雕的雕刻技法,但不光光是這幾種雕刻技法的結合,而是在平面深浮雕物像的背后斜截鏤空雕刻,再進行圓雕雕刻的一種表現方法。此種表現方法是在東陽木雕平面深浮雕傳統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結合福建龍眼木雕的圓雕技藝和廣東潮州的通雕技藝而創作的木雕精品佳作。其鏤圓雕,不是簡單的鏤空雕雕刻加圓雕雕刻,而是在平面深浮雕的基調下,對人物、動物等物體塊面背部采用30度至45度的背后斜截鏤空雕刻到底部,再對人物、動物進行圓雕雕刻。經過此雕刻后,其作品的三維立體藝術效果非常強烈,不管你在前后、左右、上下各個不同的側面觀看欣賞,其作品的層次感、立體感、三維藝術效果非常突出。由于在深浮雕、鏤空雕中,加進了圓雕雕刻技藝,作品的三維空間完全立體,適宜人們全方位觀賞,三維立體效果非常強烈。在平面的二維空間里,凸現了三維的藝術特效。

    10.多種雕刻技法結合表現法。多種雕刻技法結合表現法,就是在一塊木雕作品中,有淺浮雕、深浮雕、鏤空雕、半圓雕等多種雕刻技法結合的一種表現方法。平面浮雕雕刻出了凹凸起伏的形象,其形體是“壓縮”處理后的二維空間效果;深浮雕、鏤空雕由于雕刻深度較深,增加了層次和縱深豐富;半圓雕的雕刻加深了三維立體的藝術效果。多種雕刻技法的結合,賦予了木雕作品的空間感、三維立體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運用雕刻材料表現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東陽木雕的雕刻材料應用廣泛,因精雕細刻,很少上色,稱為“白木雕”。東陽木雕一般選用色彩較淡的木材作為雕刻用材。如樟木、椴木、白楊木、白樺木、白木、楠木、櫸木等色彩較淡的木材。也有選用紅木、黑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鐵梨木、蔭沉木等顏色較深的木材作為雕刻用材的。這主要是根據雕刻設計者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決定。運用雕刻材料表現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運用各種材料通過雕刻和組合,來達到表現藝術效果的木雕作品。有時根據木雕藝術表現的需要,設計創作者會選用幾種或者多種顏色的木材來雕刻組合成木雕藝術作品。運用雕刻材料表現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有:彩木鑲嵌表現法、彩木雕刻組合表現法等,具體表現為木質材料色彩的豐富,雕刻技法運用多種多樣,從而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效果。

    1.彩木鑲嵌表現法。彩木鑲嵌表現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彩木鑲嵌雕為主的一種表現方法。鑲嵌雕鑲嵌的材料有銅、錫、玉石、象牙、貝殼、竹絲、彩木等材料,甚至有用金銀珠寶的。此鑲嵌雕鑲嵌的材料是用彩木,其彩木就是用各種顏色的木材,如紅木、桑木、黃楊木、榧木、柏木、苦櫧木、黃檀木等有顏色的木材作為鑲嵌的雕刻用材。它是利用木材的自然紋理與色澤,巧妙地拼湊成各種形象的圖案。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可以作陳設欣賞的臺屏、壁掛、屏風等木雕作品的創作,也適宜于櫥、柜、箱、茶幾、案臺等各式家具的裝飾雕刻。運用多種色彩的木質材料,分清了層次和色彩的藝術效果,使木雕作品有豐富的層次、立體感因木質的色彩一目了然。

    2.彩木雕刻組合表現法。彩木雕刻組合表現法,就是根據圖案設計的要求,分選各種顏色的彩木,分塊雕刻,再按設計圖案的要求組合而成的一種表現方法。其彩木雕刻,是根據圖案內容分深、淺、淡或按景物的特點來挑選彩木,分塊進行淺浮雕、半圓雕、圓雕等技法雕刻。在選擇彩木時,十分講究圖案遠近景物的內容,遠景可用淺淡顏色的彩木,近景可以用深一點的彩木。否則,木雕作品制作組合后,會引起色彩的反差,影響色彩的藝術效果。按圖案設計的要求分深、淺、淡選擇彩木,其彩木雕刻組合完成的木雕作品,讓觀賞者遠看似一幅彩色的圖畫,近看是一幅立體的彩色畫卷。其作品的藝術效果,通過彩木的色彩和多層疊雕展示了立體三維藝術,彩木的色差分清了主景、遠景,多層疊雕使作品更具有豐富的層次和畫面的縱深感,平面浮雕的立體三維藝術效果更加突出。

篇2

盡管只是雕刻一個小小的平衡夾板軸承,也要花上多個小時,才能將之徹底鏤空。要雕制出令人嘆為觀止的通透結構,更要耗費數星期的時間。評價一只鏤空表,絕對不在于整只表挖空的程度,重要的是在剩下的骨架上,經過打磨、裝飾,以及零件排列出的美感,表廠為了體現各自的特點和風格,會將零件綴以獨特的雕飾,或將機芯鏤空成獨特的造型。或簡潔或華麗,都需要制表大師耗費心力,而究竟如何取舍,還需你自作定奪。

浮動式陀飛輪鏤空腕表

卡地亞Rotonde de Cartier浮動式陀飛輪鏤空腕表是今年推出的全新腕表,搭載的9455MC型浮動式陀飛輪鏤空手動上鏈機芯,也是今年首度亮相。

在去年成功推出了鏤空SANTOS腕表之后,羅馬數字型的鏤空已經成為卡地亞詮釋優雅的標志,今年自然繼續將其發揚光大。顛覆時計美學概念的設計,將本來就是卡地亞標志性的時間標識制成鏤空,更有現代感,還避免了鏤空機芯讀時不方便的尷尬。腕表的表殼直徑已達45毫米,但輕盈剔透的典雅布局卻讓其傳遞出了舉重若輕的視覺感受,浮動式陀飛輪框架位于6點的位置。

鏤空陀飛輪

King square系列推出時就以用色大膽著稱,機芯設計融入了建筑的線條美感,還突發奇想地把夾板雕成鏤空造型,將本來10毫米的夾板,鏤空成只有1~2毫米,表面還做了圖案雕刻。最鬼斧神工之處,居然把本已很難辦到的鏤空雕刻,設計成king square 02系列的縮寫“KS 02”。當之無愧被公認為當代最有獨特個性的杰出表款之一。

Roger Dubuis的機芯品質和工藝自然不用贅述,在這基礎上,強烈的顏色配搭和分量十足的方形表殼,三段琢面水晶玻璃表鏡打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會讓你在凝視它的一剎那,想起童年那個午后,用三棱鏡將夕陽的光反射成墻上彩虹那一秒的悸動。

江詩丹頓 Patrimony Traditionnelle 鏤空腕表

鏤空表算得上是江詩丹頓的技術強項,他們的精湛工藝經常會在拍賣會上有相當好的成績。江詩丹頓于2009年為旗下的Patrimony Traditionnelle系列推出的鏤空表新作,更能呈現這等工藝。

這款表具有很強的裝飾藝術風格,除了在支架上巧手雕刻花紋,還利用了發條盒的面積,刻出馬耳他十字架的花紋,這是江詩丹頓鏤空表的一貫做法。自動盤同樣也以鏤空精雕出專屬的馬耳他十字與繁復的細致雕紋,并以K金來增加擺脫外環的比重加強雙向上鏈的效率。夾板支架上的典雅雕花紋飾,都是由師傅手工細心打磨而成。不凡之處在于Cal. 1120SQ機芯厚度僅有2.45毫米,再者,由于鏤空機芯制作不易,所以表橋造型的設計顯得更為重要。

百達翡麗Calatrava 系列鏤空腕表

百達翡麗的Ref. 5180/1腕表,屬于百達翡麗Calatrava系列鏤空款式,采用240 SQU自動上弦超薄機芯,并且糅合了很具特色的22K金迷你擺動陀,為整體的雕刻鏤空機芯加上一筆亮點。

沿著鏤空底板上那展現主發條錮的圓形孔口,刻有“Patek Philippe Genève”,孔口本身也同樣手工雕刻有卡勒卓華十字星圖案裝飾。機芯夾板透空得只剩下絲絲彎曲有致的枝干,鏤空出的線條和其上的裝飾都展現了百年老店的裝飾神韻,小巧的金質鍍銠擺動陀兩面也雕刻了蔓藤花紋。機芯的每一部分都做成了鏤空,甚至是18K白金套環,僅留下一個呈12條放射狀的輪輻作為小時標記。位于套環下的寶石玻璃表殼底蓋邊緣被染成藍色,令腕表更添美感。

為了突顯腕表剔透的外表以及240 SQU鏤空機芯的超薄結構,百達翡麗在此款腕表的設計上精益求精,去蕪存菁。表殼由18K白金制造,直徑39毫米。這款腕表雖然并非限量生產,但實際上雕刻機芯耗時更久,且涉及多種復雜的制表技藝,每年的產量自然有限,喜歡此表的人需早早預訂。

IWC葡萄牙鏤空三問腕表

篇3

徽州“三雕”的發展與繁榮,與徽商密不可分。明清時期,徽州商人在外經商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園第,大興土木。為了追求住宅的精美與品位,在雕梁畫棟上費盡心思,客觀上推動了徽州“三雕”工藝向精深發展,并日臻成熟。

在徽州“三雕”中,石雕藝術早在宋、元就已十分成熟,遺存至今的尚有宋代石塔、元代石刻等。明清時期,徽州石雕多用于住宅、祠堂以及牌坊的一些形體造型上,所采取的主要是浮雕、透雕和立體雕的技法。其裝飾意味濃厚,充滿著淳樸的民間鄉土氣息。一些石雕代表作已成為徽州建筑藝術的瑰寶。如歙縣許國牌坊,石坊上遍布雕飾,工致細膩,古樸豪放,為徽州石雕工藝中的杰作。黟縣西遞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雙成對,達到了“無字詩、畫意對”的藝術佳境。

徽州磚雕相傳為明代窯匠鮑四首創,明代中期徽州民居、祠堂普遍使用磚雕,其藝術得到迅速發展。到清代磚雕工藝已成為獨立工種,專人制作,工匠稱為“雕花匠”。磚雕所用的材料是質地疏松細膩、適于雕刻的水磨青磚,一般采取高浮雕和鏤空雕的技法,刀法簡練,裝飾性強。內容方面,明代多幾何圖案,晚清則以戲文、民俗圖為主。作品層次最多達九層。徽州建筑白墻黛瓦,嵌著雕刻精美的磚雕,形成強烈的藝術效果。屯溪博物館收藏的藏品“清代人物門罩磚雕”,顏色為淡灰色,土質細膩、堅硬,由52塊磚雕拼接而成。磚雕畫面主板內容為三國故事,畫面雕刻有樓臺、亭閣、屋宇、人物,其布局嚴謹,疏密得當,遠近適宜,層次分明,人物神態生動。這幅磚雕為浮雕,線條流暢活潑,雕工精細,技法嫻熟,顯示匠師們卓越的雕刻藝術才能。

徽州木雕在明代初年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獷,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明中葉以后,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木雕藝術也逐漸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清代的木雕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余層,亭臺樓榭,樹木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于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龍川胡氏宗祠和呈坎羅東舒祠,皆為明代中后期建筑,藝術之精,布局之妙,內涵之豐富,可以稱之為“徽州木雕藝術館”。黟縣的承志堂和木雕樓,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鬧元宵”,堪稱徽州木雕的典范作品。

篇4

一、煤雕藝術的歷史淵源和題材選取

1.煤雕的歷史淵源

在我國,煤雕歷史起源早,但具有斷層時期。煤雕主要集中在山西、陜西、遼寧和貴州這些地區。煤雕在漢代就有記載,但是記錄非常少。在新石器時代的新樂文化中,發現一些用煤精磨制成的裝飾品,如耳王當、圓泡、圓珠;在陜西省西周古墓也出土過煤雕飾品;后來在陜西省寶雞茹家莊的弓魚伯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也有被專家鑒定過的煤雕飾品。文獻資料也鮮有詳細描述煤雕藝術品,大概是由于煤的生產價值大于工藝價值,人們只重視“煤”對實際生活的用途,沒有人去關注這項技藝,即使有,應該也是一些熱愛工藝的礦工自己雕刻一些小飾品,自產自賞,純屬業余。因此,在以后歷史上很難找到跡象。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山西大量開采煤炭資源,產生了許多廢棄物,對環境造成危害,尤其是大量的“煤矸石”污染大氣,使得一些民間美術愛好者思考將這些廢棄物雕刻成一些工藝品。煤雕是煤礦工人發明的,經歷了幾十年,有了很大的發展。山西大同的施玉平藝人,將煤矸石雕刻成藝術作品推向社會。

21世紀山西煤雕得到很大進步,但也主要是以煤雕藝術品呈現的,沒有專門的記載。山西陽泉煤雕作品《龍鳳雙耳嵌琥珀花薰》在2007年第八屆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奪得“百花杯”金獎,《云龍紋鏤空花瓶》、《鳳鳥紋鏤空花瓶》代表我國工藝美術行業赴美國新墨西哥州參加圣達菲國際民族手工藝展……這些標志著山西煤雕藝術載入歷史。

2.山西煤雕的題材選取

主要是從煤雕藝術作品雕刻內容來分類:

(1)以山西地域特色為背景的現實生活題材,如生活中常常見到的花草樹木、生活場景等形象。

(2)以歷史文化和民間故事為題材,如人物肖像、器具、裝飾小品等裝飾作品,以及民間諸神、民間神獸、石窟造像等形象。

(3)以風景名勝為題材,如北方山水、四合院、木塔、寺廟等造型。

二、煤雕的制作和藝術特色

1.煤雕的制作方法與步驟

煤雕主要技法有浮雕、影雕和圓雕,這和雕塑上的雕刻技法基本相同。浮雕是和一般繪畫聯系在一起的,用擠壓夸張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肌理等因素來表現空間,它是在一個平面上產生效果。這個方法在煤雕上應用廣泛且比較容易。影雕是在一些“黑”的材料上,用水清洗,然后磨光,在磨光面上把要雕琢的圖像輪廓線描繪出來,根據黑白明暗的對比效果,用特制的刻針雕刻,控制好力度,調節刻點疏密粗細、深淺和虛線變化,有繪畫筆觸語言之感。圓雕是指雕刻材料的每個面都要進行雕琢,要有整體表現的意識,圓雕的方法和樣式也有很多種,有寫實性的與寫意性的,工藝以鏤空造詣和精細剁斧見長。具體說來,煤雕制作流程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選材———將煤矸石的形狀、紋理、質地等和要雕刻的作品結合起來選擇合適的煤矸石。

(2)打磨———根據作品要求,用砂紙打磨煤矸石,也可加入一些水,打磨到一定效果。

(3)雕刻———運用不同的雕刻方法,用刻針、刻刀、轉子等工具進行雕刻。

(4)上油———上油是為了使煤矸石由發暗的黑色變成細致的黝黑色,增強作品的外觀效果,并且可以長期保存。

(5)配置底座———這個也比較關鍵,是煤雕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底座的形狀樣式風格要和作品的內容形式相輔相成,注意顏色和比例上的相互烘托。

2.煤雕的藝術特色

(1)色彩古樸。山西煤雕統一為黝黑色,色彩純真、色澤細膩。黑色在色彩學中是一個極端的顏色,代表著莊重、神秘、貴氣,適合于人們的視覺要求,使人感受到一塊廢棄物也能讓人記憶猶新,黑色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黑色美給人一種節儉樸實的美感。

(2)雅俗共存,精致美妙。山西煤雕是以廢棄的煤矸石作原料的,可供選擇的石料有硬有軟,這種樣貌很丑、很笨重的材料能夠成為美的承載物,因為其具有獨特的魅力。山西煤雕大多是一些刻畫人們生活場景、自然景觀、民俗文化的,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因此受到老百姓和藝術家的青睞。山西煤雕以栩栩如生、精巧細微出現在世人面前,雕刻技術和作品美感有一定水平,煤雕藝術品味較高,達到了雅與俗的和諧統一。

三、山西煤雕的文化內涵

1.寓意傳統古老文化,承載歷史與時俱進。山西煤雕以石窟造像、宗教題材、神話故事、古建筑等為雕刻內容,一些雕刻作品還將一些民間的吉祥符號雕刻出來,如“五谷豐登”、“年年有余”、“龍鳳呈祥”等,這些中國的古老文化在煤雕作品中被廣泛應用,是因為人們熱愛中國傳統的古老文化。當代,山西煤雕藝術蓬勃發展,雕刻了很多大型的煤雕作品,如作品《龍騰盛世》、《和樂四方瓶》,描繪中國發展的大好勢頭,將這種情感刻進了作品中,成為了當代文化。記載了歷史,歌頌了繁榮昌盛。

2.濃郁的煤雕商業文化。山西煤雕自20世紀開始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商業文化的迫使下就有了專門制作這些工藝品的工廠,如山西煤玉雕塑廠、大同煤雕廠、陽泉煤雕廠等等這些利用煤雕作為人們賺錢的商品,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大大促進了山西的煤雕發展,人們開始在生活中以煤雕工藝品為禮品,烙上了商業的符號。

四、山西煤雕的未來發展

1.保護民間藝術,開展多種宣傳,培養后繼人才。山西煤雕藝術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了解,并做一些粗淺的研究,也只有一些工廠作坊在雕刻,沒有上升到民間藝術真正的成熟水平,同時雕刻藝人也很缺乏,政府和企業應該注重發展人才和挖掘文化,提升企業的文化水平,使煤雕藝術發展得更快、更好。

篇5

Corum(昆侖)全新陶瓷制金橋腕表

工藝亮點:高溫高壓水晶灌注,手工雕刻。

與其說是腕表,不如說這是一個小型的展示柜。它擁有一個陶瓷表殼,要利用980倍的大氣壓把水晶灌注到這個模具中。時間、溫度、壓力,稍微出一點差池,它就會成為一件殘次品。貫穿表殼內部的,就是一根長條狀的金色機芯,細致的齒輪卡口配合手工雕刻的Corum標志——三種生長于該腕表問世地點的蕨類植物。玲瓏剔透,輕捷有度,而且全方位無死角,它隨時可以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呈現給你。

Hublot(宇舶)紅與黑鏤空陀飛輪腕表

工藝亮點:全新亮彩陶瓷,高度鏤空陀飛輪。

它的出現證明了一向走“高大上”路線的宇舶表,也可以變得足夠多彩。Hublot的工程師稱這種明亮彩色陶瓷為“魔力配方”,用它作為黑色表殼的點綴再合適不過了。與精巧感豐盛的內部機件搭配的,是一枚全鏤空處理的陀飛輪機芯,設計師還在藍寶石鏡面上沿著飛輪勾勒出了一個精巧的小圓環。而內襯了天然橡膠的短吻鱷皮表帶在舒適度上也做到了極致,貼膚質感讓人無比受用。

PIAGET(伯爵) Altiplano 鏤空超薄腕表

工藝亮點:5.34mm超薄機身,2.40mm極薄機芯。

能登陸雙年展Only Watch慈善拍賣展的肯定不是泛泛之輩,這款來自PIAGET的鏤空腕表更是兩次破世界紀錄。它把極限規格又提升了一個檔次,不僅成為全球最纖薄的自動上鏈鏤空腕表,更搭載了全球最薄的自動上鏈機芯。附在腕上顯得極其輕薄,但精雕細刻下的鏤空表盤,卻可以帶給我們極強的視覺沖擊。繁復又不失藝術感的鏤空圖形中點綴著紫水晶,一股典雅不凡的氣質躍然于腕上。

Speake-Marin(思彼馬仁) Triad機械藝術系列腕表

工藝亮點:極具美感的原色搭配,鍍銠處理的手工德式銀色機芯。

首先要說,這是一款非常有古典美的腕表,厚實的表身配合銀、黑、金三色表盤,它可以幫主人烘托出更穩重的氣場來。而在表盤內部,還依附了三個迷你但辨識度極高的鏤空小表盤,藍色的指針給人很歡愉的視覺效果。在3、6、9、12四個基本方向上,分別配備了炫白的三維數字標識。映襯之下,仿佛是舞池里優雅地轉著三個藍裙公主。為了確保它擁有極少的存世量,獨立制表師Speake-Marin給它制定了88枚的限量。

SPERO LUCEM La Clémence三問報時腕表

工藝亮點:閃電指針,三問報時,于6點鐘位置的陀飛輪。

為了紀念自己的誕生地,SPERO LUCEM為這款腕表取名為La Clémence,這也是日內瓦大教堂里大鐘的名字。或許單單從外形上來看,它的表盤會顯得有些雜亂無章,但在功能表現上,它確實做到了獨一份兒。這款腕表支持三問報時,時、分、秒分別是多少,用聽的就能知道。報時的時候,表針會飛速疾行,須臾間繞行一圈回到原位。而這一切進行時,我們可以通過半鏤空的表背看得清清楚楚,是當之無愧的藝術精品。

Franck Muller(法穆蘭)Thunderbolt陀飛輪腕表

篇6

BLANCPAIN寶珀

“藝術大師”工作室臻造超凡工藝腕表

寶珀“藝術大師”工作室打造全新孤品腕表,金屬雕刻配以寶珀珍視的赤銅工藝,生動展現了一場瑞士地標馬特洪峰前,雙牛決斗爭王的震撼畫面。赤銅是一種主要由銅和金兩種材質構成的合金。在歷史上,赤銅一直被用于裝飾如刀鞘、裝飾品和珠寶等器物。表盤上的寶珀標識和馬特洪峰均由寶珀雕刻大師運用極其精細的工具手工雕刻到赤銅工藝表盤上。

牛i上的項圈均采用黃金打造,并通過大馬士革鑲金工藝鑲嵌到紅金打造的牛身上。要完成這道工序,首先要在雕刻而成的牛身上再次精心雕鑿凹槽,然后將軟金屬(此處使用的是黃金)嵌入凹槽中,再精至毫厘地將軟金屬錘擊到位,使其均勻鋪展,與紅金牛身完美接合,最后再在上面進行手工浮雕。

JAQUET-DROZ雅克德羅

愛之蝴蝶自動玩偶腕表

愛之蝴蝶自動玩偶納入雅克德羅享富盛譽的自動玩偶腕表系列――報時鳥三問表、迷人的時光之鳥、優雅8 - 花之韻,實現全新的技術創舉,并展現過人的美學造詣。著名的時分小針盤表盤經精心布局,呈現一幅自然主義劇幕。開幕的擊棍聲似乎近在耳前:劇情始于一片清逸的森林,林中重現十八世紀令整個歐洲為之轟動的自動玩偶畫家勾勒的圖畫:天使與蝴蝶。四十件白金或紅金部件以手工雕刻并一絲不茍地組裝,從表情胸有成竹的小愛神丘比特的手臂和面部,及至蝴蝶極其脆弱的足部和觸角。厚度僅0.2毫米的樹木則如同指針一樣一一嵌入,纖薄而富有立體感的金質嵌件與縞瑪瑙或波利尼西亞黑色珍珠貝母表盤形成鮮明對比,讓人目眩神迷。

FIYTA飛亞達

藝系列精微雕典藏級腕表

飛亞達從中國傳統的精雕工藝中獲得靈感,攜手雕刻大師推出首款藝系列精微雕典藏腕表――如意雙鯉。微雕大師僅憑一只小錘和簡單的工具,兩只眼睛和一雙巧手,就能根據原畫的范本在一塊黃金薄板上完成彎曲、拉伸、拼接、復合、成型、拋光等異常復雜的工序。其效果極為細致,須借助五倍以上的放大鏡才得以辨識。

這一作品以中國的圓融和八卦為設計靈感,寓以中庸“和融”之意,雕刻出金鯉穿流而上的鮮活畫面。作為飛亞達藝系列代表作,搭載自主改造機芯,走時精準。全球限量三枚,每一枚均造型各異,獨具特色,蘊含極其高貴的收藏價值。

CASIO卡西歐

G-SHOCK MRG-G2000HT“Kasumi-Tsuchime”

卡西歐G-SHOCK新推出的MRGG2000HT,表明了卡西歐在鍥而不舍追求超強耐用性、高科技與傳統日式工藝方面的完美結合。該款腕表采用GPS+6局電波混合授時系統,通過無線電波和GPS衛星信號的雙重解決方案,確保使用者能夠在世界各地準確地掌握當地時間。同時,MRGG2000HT的魅力不僅限于高科技,獨特的霞錘目錘起工藝賦予了腕表古老的藝術內涵。這種技術最早可追溯至1200年前,利用錘子不斷打擊金屬,長久以來一直用于打造牢固的金屬制品,如盔甲和銅器。

PATEK PHILIPPE百達翡麗

Calatrava “Squelette”鏤空腕表

走時精準的 Caliber 240 SQU 機芯散發著優雅的氣質和通透的光芒,無愧為機芯制造工藝中的微機械杰作。主機板和夾板均經過穿鑿,以最大程度地打造魅動的鏤空設計。精致的鏤空工藝需要耗費超過一個星期的時間完成。接著,機芯會轉交給雕刻師,他需要花費超過 130 個小時來裝飾機芯的剩余部分,雕刻出精美的藤蔓和阿拉伯風格花紋。最后,鏤空完畢的機芯“骨架”需要電鍍上玫瑰金,然后進行拋光處理,以呼應表殼和表鏈。之后最關鍵的一步,為 Caliber 240 超薄自動上弦機芯套上18K 玫瑰金(5N)機芯固定環。該環形框架本身需要鏤空處理,形成 12 枚輻條,以作為時標。

BVLGARI寶格麗

OCTO FINISSIMO TOURBILLON SKELETON

寶格麗用鏤空工藝重新演繹了全世界最薄的陀飛輪腕表――Octo Finissimo 鏤空陀飛輪腕表。Octo Finissimo陀飛輪鏤空腕表配備超薄陀飛輪機芯。機芯包含253個零件、13顆寶石和8個滾珠軸承機件,以有效減小機芯厚度。振頻可達21,600次/小時,動力儲存約62小時。為確保完美的效率和精度,首先,是鏈盒彈簧和滑動彈簧相搭配;其次,陀飛輪結構被安裝在一個超薄滾珠軸承機件上,由外部驅動。機芯搭載由三個滾珠軸承機構支撐的鏈盒:這一創新使其彈簧的高度加倍,甚至能將動力儲存延長80%,也是成就超薄復雜陀飛輪腕表的一大創舉。

CHRONOSWISS瑞寶

鏤空大表盤騰升三針一線腕表

品牌以先進技術演繹機械世界的極簡主義,沒有任何冗余材料,整個表盤和機芯經過精細的鏤空處理,表盤僅保留刻度和令人癡迷的鏤空機芯。造就了一款擁有精巧結構與縱深視覺效果的多維化三針一線腕表。鏤空大表盤騰升三針一線腕表44毫米的陽剛尺寸以及創新的利落線條散發出獨特的現代感。制表師運用黑色與紅色充滿活力的反差色系配以簡潔設計,營造強烈視覺沖擊力。 深櫻桃紅的漏斗形小時刻度盤是這款腕表絕對的焦點。同時,與眾不同的鱷魚皮表帶內側也采用同樣的色調,營造整體視覺系統的協調感。讓剛硬造型、精密機械與潮流時尚皆匯于此。

HERMèS愛馬仕

Slim-d’Hermès- Grrrrr!微繪琺瑯腕表

源于藝術家 Alice Shirley 所設計的愛馬仕絲巾圖案里狂野的巨熊也被“馴服”于纖幼細膩的筆刷之下。當顏料一個個、一層層圖繪到白金表盤上,動物的表情漸漸生動起來,一只令人膽戰心驚的棕熊躍然而出。每上一層釉色,就需要燒制一遍繼而干燥。而燒制和干燥過程要求極為精準無誤的對時間與火候的把控,從而保證之前燒制的釉色不會被破壞。在反復上色燒制的過程中,琺瑯表盤愈發堅固。熊的肖像燒繪完成后,要再上一層半透明琺瑯釉并進行燒制,將微繪的琺瑯熊完美的保護起來,這才最終成就了名副其實的 Grrrrr ! 的微繪琺瑯腕表。

FIYTA飛亞達

藝系列雙面繡限量雞年特別款腕表

飛亞達特別呈現精微繡十二生肖傳奇最新禮贊――雞年腕表。大師用精致的工藝灌注其對裝飾藝術的熱愛,用別具一格的創造力繪制出栩栩如生的雄雞形象。絹面表盤的裝飾圖案源自古老的中國,一只神色英武的雄雞,踞足而立于腕表的細薄絹面之上。高揚的尾羽如同耀眼的錦緞,襯托出雄雞矯健的身姿。細膩的繡工絲絲入扣,使雄雞的毛色看起來明暗有度,活靈活現。表盤設計靈感源于中國古代錢幣“開元通寶”,字釘采用中國隸書的展現,絹本淡墨,構成一個由刻意改造、設計成型到著手成春、瀟灑自如的藝術境界。

HUBLOT宇舶

篇7

“仙作”家具多以榫卯結合部件,平板采用攢邊處理,實用且美觀。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有圈口和矮老等加固,呈三角形形態,十分穩固。同時,采用嚴謹的物理結構,通過細節處的小結構,如矮老、圈口、棖子等部件進行合理搭配,同時精雕細琢,美化裝飾,實用與美觀并重。

在結構結合方式上,仙作”家具以其合理的榫卯結構,構成了木工制作的精髓。尤其是明式家具,將自然材質的物性發揮到了極致,精湛的工藝,無與倫比的結構設計使家具不動不搖,堅實牢固,構建起完善的實用功能。

一般來說,榫卯形式主要有半榫、透榫、長短榫、單榫、雙榫及走馬銷等。從功能及用途來看,既有用于板材結合的“燕尾榫”、“明榫”;又有用于橫豎材結合的“格角榫”、“穿鼻榫”、“丁字榫”;還有在一些特殊結構中使用的“插肩榫”、“勾掛榫”、“粽角榫”、“楔釘榫”等。這些復雜而巧妙的榫卯結合,榫頭與卯眼之間,完全可以不用釘子,B膠粘合也僅是一種輔佐,其連接之合理,工藝之精細,扣合之嚴密,結構之穩定,似有天衣無縫之感,充分展現了古代工匠們的妙創。

體現套掛美的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的家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以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斜肩,并鑿除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尖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的家具,牙條多與束腰一木連做,有此掛銷,可使束腰及牙條結結實實、服服帖帖地和腿足結合在一起。在技術上掛銷的運用既靈活地解決了各結構的扣和,自然地聯結了外形構造。而單獨去看掛銷和抱肩結構的形式美感的時候,會有一種挺立高聳、柔美硬朗、“里硬外和”之美。這種美隨著扣掛行為的產生,動態之中和諧的技術裝配,讓這種美從里到外、從技術和諧到外形趣味均達到了天衣無縫的境地。

體現方圓美的釘榫。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弧形彎材的一種十分巧妙的卯榫,圈椅的扶手,部分圓形桌、幾的面和托泥均用此法做成。楔釘榫基本上是兩片榫頭合掌式的交搭,但兩片榫頭之端又各出小舌,小舌入槽后便使兩片榫頭緊貼在一起,管住它們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動。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的、頭粗而尾細的楔釘貫穿過去,使兩片榫頭在向左和向右方向上也不能拉開,于是兩根弧形彎材便嚴密地接成一體了。首先,自然分離出的方圓變化體現了形體的豐富,而扣合起來的整體感加上點:(楔釘)、線(接縫)、面(圓柱)的微妙感覺,又使這種結構帶有了一種現代產品的特征;其次,兩榫頭巧妙交搭加上榫槽形成的“凹凸美”也是格外地吸引人。另外,通過一種合理結構的視覺心理又把這種卯榫構造分解演繹得非常精彩。

如果說木工是家具的軀體,那么雕刻便是其靈魂。在明清許多成功之作中仔細觀察,以浮雕與透雕組合最多,聰慧的工匠把浮雕與透雕組合起來,二者優點交相輝映,相得益彰。透雕加浮雕使家具紋飾豐滿,明式家具使用極多。爾后又發展了攢插加浮雕工藝,它的好處除了省材,還能克服木材纖維橫向不如縱向易雕、相對也不結實的弊端,因而清代的扶手椅大量使用了這種工藝。有些板材并不厚重,由于使用了雙面雕,透雕加浮雕的手法,使紋飾圓潤,視覺感覺立刻變得豐厚。工匠利用視覺差,在展現家具美的同時,亦節省了材料。

在“仙作”古典家具的雕刻中,裝飾手法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即留底雕刻和無底雕刻。所謂留底雕刻,即被所雕刻家具的木板不去底鏤空,這個工藝也被稱為“著地雕”,它包括線雕、浮雕、透雕和圓雕,是古代家具主要裝飾的工藝之一。線雕一般是用V形的三角刀在平面上起陰線的一種方法,雕刻出的花紋或畫面生動優美,線條流暢自如。浮雕則是指花紋高于底面的一種雕刻形式,在家具裝飾中用得最多,根據花紋高低程度又分深浮雕和淺浮雕兩種。這兩種之中又有見地和不見地之分,而見地也有平地和錦地之不同。透雕是指將底子鏤空不留地的一種雕刻方法,用來表現雕刻物的整體形象。有些家具需要兩面看到,稱為“雙面雕”,也有一面雕一面不雕的。鏤空的方法是使用鋼絲鋸拉空后再進行雕刻,也可以“半鏤半雕”,就是部分用鋼絲鋸拉空,部分用鑿子剔空。圓雕是一種立體的雕刻形式,常用于寶座、衣架、高面盆(裝修效果圖)架搭腦的兩端,刻成龍頭或鳳頭。炕桌足端攫珠的虎爪,乃至各種各樣的卡子花,都是圓雕。

篇8

何為鏤空腕表

先科普下什么是鏤空表?鏤空表英文名稱:Skeleton watch。Skeleton本身含有“骸骨”之意,就是說這只表只剩下骸骨,各種零件像穿透視裝那樣,暴露無疑。跟剪紙藝術很相似。共通的地方在于:有成型圖案、要把圖案之外多余的部分剔除掉。對手工藝要求高,成品無一絲多余的累贅、都是絲絲入扣的事兒。

鏤空表多是整個表盤所有的器件都暴露于你面前。制表師傅以普通機心為基礎,先用針把需要鏤空的部分鉆成小孔,剔除多余金屬,然后用雕刻刀把所有邊緣修飾成45°角斜邊以及把機心面雕成不同的圖案。在這個極重美感的過程中,他們還必須將透視底層機心的阻礙減至最低。所以鏤空表的制作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從直觀的二維平面延伸到富有立體感的三維空間,鏤空之于腕表,除了將機心運作時環環相扣的精彩過程全部展現,也讓人感嘆制表師強大的創造力,賦予鏤空表藝術化的視覺魅力。

第一枚鏤空腕表

第一塊鏤空腕表誕生于1760年,制表大師Andre-Charles Caron 為了吸引更多鐘表愛好者欣賞其位于巴黎Rue Saint-Denis 專賣店的時計,創制了全球第一枚鏤空腕表,向世人揭開了腕表內部構造的神秘面紗,并把鏤空主板、板橋、齒輪等微細零件呈現眼前。這種史無前例的精湛工藝為鐘表歷史寫下了新的一頁。Andre-Charles Caron是史上鼎鼎大名的劇作家PierreAugustin(生于1732 年)的父親。事實上,Caron 對美學與藝術創作擁有獨特的觸覺。由他裝潢的居室及家具均美輪美奐,而其精心制成的腕表也同樣別樹一格。當時所推出的腕表之平衡指針,巧奪天工、精致無瑕,正如收藏于日內瓦江詩丹頓博物館內的其它古董腕表一樣,令人趨之若鶩。

篇9

關鍵詞:邳州 剪紙 漢代 畫像石 造像藝術

漢代是藝術史上絢爛的時代。“漢武帝創置密閣,以聚圖書;漢明雅好丹青,別開畫室,又創立鴻教學以集奇藝,天下之藝云集”(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這個時代是華夏民族處于上升的時期。兩漢文化也浸潤在邳州這個歷史古城中。邳州的民間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的興盛地之一,栩栩如生的漢代陶塑、深沉雄渾的漢畫像石對流傳至今的邳州民間剪紙、木刻版畫、紙塑獅子頭、石刻等多種民間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邳州民間工藝對漢畫像石的繼承和發展在文化意義上起到了傳承的作用,反映著原始的本原文化特征。漢畫像石所賴以產生的文化淵源,則是遠古流傳下來的家族血緣意識、祖先崇拜意識、巫術傳統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陰陽五行的思想。英國藝術理論家貢布里希在比較古埃及石雕與中國畫像石藝術時指出:“中國藝術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歡有棱角的生硬形狀,而是比較喜歡彎曲的弧線。要畫飛動的馬時,似乎是把它用許多圓形組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雕刻也是這樣,都好像是在回環旋轉,又不失堅固和穩定的感覺。”漢畫像石中的人和動物大多都處于強烈的動感狀態,所用的彎曲的線條比有棱角的直線更加接近于自然的本質,惟有這種傳神的線條才能寫出人的深層情感和心境。漢代畫像石對于研究漢代的建筑、雕刻、繪畫具有很大價值,作為一種雕刻藝術形式,它在中國美術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由于漢畫像石在雕鑿前是先在石塊平面上繪出畫面,而后雕刻出物像,是繪畫和雕刻兩種藝術的結合,因此,正如藝術大師林風眠所贊嘆的:“漢畫像石是中國繪畫之大宗也”“漢朝的畫像石應該是中國藝術的主流”。

邳州民間剪紙讓我們看到了當代的“兩漢遺風”。就漢畫像石內容來探析,漢畫像石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垂教后世的歷史故事。反映歷史人物故事的內容有周公輔成王、孔子見老子等。第二類是表現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如迎來送往、庖廚宴飲等,反映出墓主崇尚理想化的生活場景的思想。這類畫像石“重世俗”的特色表現得尤為突出,形象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觀念意識和風俗習慣。邳州民間剪紙是來自于現實生活的真正創作,與生俱來地有著對傳統漢代藝術的把握和對現代藝術形式直覺而天才的運用的能力。如“試瞟”“聽琴書”等,尤其強調物體的外型美,對其物象大膽地進行了夸張和變形,其作品透出淳樸、豁達的氣質。第三類是雄奇瑰麗的神仙世界,表現西王母與東王公、天神羽人等神話故事,以及漢代人在其感召下企慕輪回轉世、羽化登仙的幻想。邳州民間剪紙以此為內容的有剪紙花樣“送老花”,它是用于老人喪禮的壽鞋、冥枕之上的剪紙花樣,剪紙中有金童、玉女、狗貓、蟾鵝。民間傳說行善者死后人陰間可過“金橋、銀橋”,作惡者要過“奈河橋”,吃萬般苦,才可進入月宮,見到西王母而成仙。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強烈愿望,是漢人靈魂觀念的延伸和繼續。

由于漢畫像石是繪畫與雕刻兩種藝術的結合,其“散點透視”與主副相配的效果在古代藝術中獨具特色。漢畫像石的基本制作工藝流程是:先由畫師在打制好的石板平面上勾勒出圖畫底稿,然后由石工按畫稿加以雕鏤刻劃,最后還要由畫工再加彩繪。其中最能表現漢畫像石藝術特征的,是古代匠師們復雜多變的雕刻技法。這種雕刻技法綜合來看,主要有凹面線刻、凸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最常見的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陰線刻,即在打制好的石板平面上以單刀刻畫出人物、動物及其他圖像,其拓片效果基本是白線條。第二種為平底淺浮雕,也稱減地淺浮雕,刻法是在磨制好的石面上先將畫像凸出,然后將畫像輪廓外減地,即將畫像外的空白部分全部剔掉磨平,使圖像旱平面凸起狀。第三種是有橫斜紋襯底的鑿紋減地淺浮雕,在圖像外減地時留下一些平行或斜向鑿紋,更增加了畫像的裝飾效果。

剪紙技法可以從漢畫像石雕刻技法中窺見端倪。邳州民間剪紙技法有剪和刻兩種方式,剪紙用作繡花樣和妝奩飾花,刻紙用于刻制春節貼掛門箋。一般用刀不用剪,多為彩色,用蠟光紙拼色,制作時要先描畫再以刀進行刻制,適于藝術概括和夸張描繪,常用以制作立體性的,較大的剪紙作品,如鬧秧歌時的“旱船”“木馬”等道具裝飾,以及喪事中所用“紙扎”的制作。“紙扎”中的附件如碾予、磨、農具等都用類似畫像石刻的方法,呈現淺浮雕的感覺,鏤空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表現尤為突出。因而邵州剪紙在技法上秉承了邳州地域文化的特點,表現出粗獷、大氣、厚重的氣息,可謂“大氣磅礴”。因此,把漢畫像石定位于民間藝術,與剪紙藝術作比較,正是意味著對本原文化的思考。在技法上,漢畫像石和剪紙都以其文化精神作底蘊形成簡練、粗獷、大氣的特點。在構圖上,漢畫像石常是不分遠近的,所謂“散點透視”,邵州民間剪紙使用的俯瞰透視法,在漢畫里早已形成,今天,民間剪紙繼續延承在布局上不留白的觀念,常以小的物件填塞其間,這與文人畫所提倡的“留白天地寬”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因而被后來的文人畫家棄之不用,但在邳州民間剪紙里卻有所保留,并得以繼續研究、探索。在形象塑造上,漢畫以曲線為主的輪廓線強調了形象的形體與動態特征,幾乎所有的形象都處住行進、跳躍、流貫、顧盼的運動瞬間,正如先生如此評說:“風景樓閣則儼然逼真,人物衣冠則蕭疏欲動;任有些歌舞畫面上所表示的圖像,不僅可以令人看見古人的形象,而且幾乎可以令人聽到古人的聲音”。因此畫面上常可看出線條的彈力和感情的緊張。邳州剪紙也常取幾組線條,持兩度空間觀念作為形象處理的基礎,不講求“近大遠小”的透視比例關系的剪影式形象,側重于對象的“輪廓”,物象皆體現在輪廓上,以富有動勢的形象來傳達情意。

篇10

    康百萬莊園位于鞏義市城西北4公里洛河西岸的康店村,建于明末清初。莊園分住宅區、作坊區、餞房區、飼養區、金谷寨和祠堂等6個部分,建筑面積達6.34萬平方米,是一座規模龐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筑群。

    明清時期的磚雕廣泛地用于建筑門樓、門罩、影壁、墻體的裝飾。磚雕制作方法主要有淺浮雕、深浮雕、鏤空雕等,也有灰塑、模印的做法。大型的磚雕作品由多塊小青磚雕成,再拼接鑲嵌于墻面,形成一種“壁龕”式的特點。如康百萬莊園里與寨門過洞相對的照壁“福、祿、壽”大型磚雕,畫面層次較多,表現出復雜的場景。(圖一)圖中的松樹、祥云和山石襯托出“福”“祿”“壽”三個神仙人物神采飛奕、活靈活現的形象,活潑可愛的頑童增添了畫面生動感,充滿了生活氣息,影壁下方的“暗八仙”連續圖案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這些表現形式是文人士大夫、畫家和民間藝人共同創作的、飽浸鄉風民俗的、為世人所喜聞樂見的民居裝飾藝術。

    中國古代建筑采用木構架為結構體系,柱、粱、枋、檁、椽等主要構件幾乎都是露明的。這些木構件在用原木制造的過程中大都進行一定的美化,以便在滿足結構功能的基礎上起到裝飾的作用,建筑木雕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尤其是額枋、雀替、撐拱、門牖、垂花、斗拱、匾額等外檐構件處更為突出,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雕刻的高超技藝和獨特的民族風格。

    在康百萬莊園眾多精美的木雕中,匾額、楹聯和門楣題字與建筑的聯系顯得更為密切。其特點一是數量多,僅木質匾額現存有20多面;二是制作精、書法美;三是文意廣。如制作于清朝同治十年的“留余匾”可謂牌匾中的精品。(圖二)牌匾形如一面旗幟,白果木雕,燙金面,陰刻字,因題首篆書是“留余”二字,故名“留余匾”。匾文曰:“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