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在醫學檢驗中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1-24 17:59: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顯微鏡在醫學檢驗中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顯微鏡在醫學檢驗中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血液分析儀;血涂片;顯微鏡檢查;血常規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Bblood Smears on the Necessity of Analyzing Blood Tests

ZHANG Qun-ying,XIANG Jun-jun

(Longquanyi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01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demonstrate the need for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blood smears when the blood of the inspection . MethodsFebruary 2013-October 2013 period were 980 blood specimens using blood analyzers to check for compliance with inspection standards which 400 specimens of blood smear microscopy of blood samples from 400 blood smear microscopy check the results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use of the blood analyzer checks were analyzed. ResultsHematology analyzer test results with the results of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blood smears 259 cases (64.75%) match, 141 cases do not match (35.25%) embodied in: blood analyzer test results showed normal or elevated WBC, N rises, blood abnormal smear microscopy result was 18.25% (73/400), when the WBC normal or elevated or lowered, B, M count changes, abnormal results of blood smear microscopy was 11.5% (46/400), is about WBC normal or elevated or reduced, while RBC, HB, MCV, RDW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abnormal red blood cell morphology changes significantly, mainly for the red blood cell size, high pigmented. ConclusionBlood smear microscopy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 results of blood samples , can provide a more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doctor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

Key words:Blood analyzer ; Blood smears ;Microscopy ;Blood

血涂片顯微鏡檢查是指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對血細胞分類及血細胞形態進行觀察和檢查的一種醫學檢驗方法,是血液形態學檢驗的基本方法[1]。但如今隨著檢驗人員工作量的增加,隨著血細胞分析儀的普及,血涂片顯微鏡檢查在血常規檢驗中逐漸被忽略[2]。白細胞分類檢查是血常規檢查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但即使國內外最先進的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對于白細胞分類檢查也僅僅作為一種過篩手段,因此,無法完全取代血涂片顯微鏡檢查,從而造成了血常規檢查的誤診或漏診[3]。本組研究筆者對2013年5月~12月980份血液標本中符合檢查標準的400份血液標本的血涂片進行回顧性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3年5月~12月共980份血液標本采用血液分析儀檢查,對其中符合檢查標準的400份標本進行血涂片瑞氏染色,瑞氏染液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要求配制[4],染色后在顯微鏡下進行形態學觀察,所用的血液分析儀為Mindray BC-56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所用顯微鏡為日本Olympus CX-21生物顯微鏡。

1.2方法本組研究中各種檢查所用儀器均按要求進行日常維護,并做室內質控,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與可靠。將血液分析儀檢測結果與血涂片顯微鏡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2結果

血液分析儀檢測結果與血涂片顯微鏡檢查結果259例(64.75%)相符,141例不相符(35.25%),具體體現在:血液分析儀檢測結果顯示WBC正常或升高,N升高時,血涂片顯微鏡檢查結果異常率為18.25%(73/400),當WBC正常或升高或降低,B、M計數改變時,血涂片顯微鏡檢查結果異常率為11.5%(46/400),即將WBC正?;蛏呋驕p低, RBC、HB、MCV、RDW等指標異常時,紅細胞形態有明顯變化,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隨著血細胞分析儀的迅速發展,檢測項目也從原來白細胞的二分類、三分類發展為目前的五分類,而且血細胞分析儀檢測方法也不斷在更新,因此,我國臨床各級醫院越來越依賴于血細胞分析儀,而且血細胞分析儀的出現給工作量極大的檢驗工作者帶來了更高的效率。有調查結果顯示,某市15所三級及二級醫院,其中40%的醫院基本不進行血常規檢驗的血涂片顯微鏡檢查工作[5]。有研究顯示,我國各級各類醫院對血液標本進行血涂片顯微鏡下檢查的重視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6]。

血液分析儀顯微鏡檢查包括白細胞分類、紅細胞形態觀察、血小板形態觀察及分布等,迄今為止,即使再先進的血液分析儀的工作原理也是通過了解細胞大小、細胞所含固形物的多少、細胞所含固形物的成份等來對細胞進行分類,但這一過程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國內使用的Mindray BC-56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白細胞進行五分類是根據白細胞體積大小而分類的,不僅對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及幼稚細胞進行區分,而且對異型淋巴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毒性改變不能加以識別,更重要的是,這種分類方法會將小粒細胞作為中間細胞,大片成簇的血小板作為白細胞??傊?,目前的血液分析不能對血細胞核大小、形態、核中染色質情況、核仁大小、形態及細胞內特殊物質進行準確判斷,而且細胞具有的多態性、異型淋巴細胞及原始細胞等細胞的結構、形態及內含物質的變化,均是血液分析儀無法準確判斷的[7],因此,對于白血病、類白血病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細胞數量大小變化不大的疾病則難以診斷[8]。

血涂片顯微鏡檢查是指血液經推片、染色后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紅細胞、血小板形態、進行白細胞分類及寄生蟲檢查等的一種人工檢驗方法,血涂片顯微鏡檢查在臨床診斷各種疾病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白血病的初診以血涂片顯微鏡檢查中發現幼稚紅細胞,并輔以組化染色等進一步檢查以確定診斷,而血細胞分析儀對白血病細胞中出現的Auers小體則無法辨認[9]。再如嚴重感染、敗血癥、惡性腫瘤等情況下,中性粒細胞可表現為細胞大小不均、空泡變性、核左移、巨桿狀核及中毒顆粒等,這些中性粒細胞的毒性改變,血液分析儀也是無法辨認的。本組研究顯示,血液分析儀檢測結果顯示WBC正?;蛏?,N、B、M升高時,血涂片顯微鏡檢查結果有較高的異常率,表現為中毒顆粒、空泡等現象,當RBC、HB、MCV、RDW等指標異常時,紅細胞形態有明顯變化,應警惕有無貧血的發生。

為了使血涂片顯微鏡檢查結果準確,在血涂片顯微鏡檢查中,應注意血涂片及其染色的質量,涂片時應厚薄適中,邊緣整齊,血膜頭、體、尾明顯??傊科@微鏡作為血常規檢查的基本部分,是目前血液分析儀進行血常規檢查一個重要的也是關鍵的補充,只有將血涂片顯微鏡檢查與血液分析析檢查有機的結合,才能為臨床檢驗提供更為可靠的檢測結果,有效的避免了誤診或漏診,從而可以為臨床檢驗及患者的疾病診斷提供更準確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宋穎,王青,李泳等.上海市2010年部分基層醫院血液檢驗質量分析[J].檢驗醫學,2012.

[2] 楊馥彥,黃江玲,邱少雄等.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J].吉林醫學,2013.

[3] 常新劍,任俊宏.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血常規檢驗時血涂片分析的重要性[J].醫學信息 ,2013.

[4] 高麗娟.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J].哈爾濱醫藥,2013.

[5] 戴懷玉.血涂片鏡檢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 ,2013.

[6] 辛小明.血涂片鏡檢在血常規檢查中的意義[J].基層醫學論壇,2012.

[7] 李艷珍.血涂片顯微鏡檢查在血常規檢驗中的必要性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

篇2

【關鍵詞】醫學高職高專 檢驗仿真實訓室 儀器使用與保管

一、醫學高職高專院校實訓室儀器使用與保管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學生的文化層次參差不齊,使得整體操作技能水平不高,對儀器的維護以及認知程度不足。

(2)教師對學生能正確使用儀器期望值過高。學生對實訓室儀器充滿好奇,想早點了解、熟悉。所以當老師介紹儀器使用時并沒有認真聽講,但當進入實訓室時發現了很多沒有預想過的問題,學生上實驗實訓課人多、同時沒在教師指導下使用儀器,很容易使儀器損壞。

(3)學生自身對儀器認識不到位。沒有把儀器當作實驗的重要實踐技能工具,對儀器認識不透徹,不能將自己的興趣與儀器很好的有機融合。習慣于被動的學習,不會主動的將儀器和技能、科研結合在一起。

(4)學校對實驗實訓人員隊伍不夠重視,管理實驗實訓儀器的實驗教師隊伍待遇低、自身責任心不強。實驗實訓教師沒有對各類儀器進行培訓,以為都是教師的事,不是自己的事。沒有對新進儀器進行登記造冊、檔案管理。在實驗者使用儀器后沒有督促其登記。

(5)在學校進行教學的同時開展科研活動中,實驗實訓儀器故障后,沒有及時登記故障原因、沒有請工程師及時維修。使得實驗實訓室雖然儀器很多,但大多無法使用。主要是因為儀器當時故障時沒有及時發現或沒有及時登記進行維護。

(6)學生在學校沒有很好的掌握實驗實訓儀器的原理、使用、維護,到醫院實習、工作中會對儀器檢測過程故障不好判斷,會造成嚴重后果,檢測結果發生誤差,影響醫生對病情的診斷。

二、實驗實訓儀器要加強管理及使用的重要性

(1)醫學檢驗實驗實訓室儀器至關重要,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實訓室得到技能培訓。而且是醫學生進入醫院與在校學習實踐的重要橋梁,如在實踐中要求每個學生熟練地掌握普通單目顯微鏡到雙目顯微鏡的使用技術,水平離心機與高速離心機使用技術,721、722分光光度計的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尿液分析儀、尿沉渣分析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酶標儀等儀器的正確使用,通過實驗實訓室使學生更好地走上臨床。

(2)有助于儀器發揮更多的功能。醫學檢驗仿真實訓室的儀器比較貴重,如果損壞,不光造成經濟損失,還會導致實驗課的開出。因此,要對醫學檢驗仿真實訓室的儀器進行良好管理與維護。

(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降低學生在初學時因對儀器操作技術不熟練,標本對儀器污染的概率。通過嚴格的規章制度,增強了學生的對實訓室儀器的正確使用觀念和集體維護意識。

(4)在高職高專院校發展的今天,職業院校是當今的主流,教師在搞好教學的同時更注重自身的業務發展,進行學術交流、開展科研活動,更需要實驗實訓儀器。

三、高校、高職??茩z驗實訓室儀器使用與保管的途徑與方法

(1)建立儀器檔案盒,強調儀器的重要性:一臺新到實驗室的儀器,首先要建立儀器的檔案,具體要對儀器的名稱、產品編號、生產廠家、使用試劑的名稱、說明書、啟用時間、使用情況、損壞情況、廠家工程師聯系方式,以及在安裝時出現異常情況等及時登記。并簽下驗收是否合格清單。

(2)制定班級分組組長、個人負責制:人手一臺儀器時,在實驗課前由組長到準備室領取儀器卡片,每四人一組,由組長按編號發給對應編號的學生。先由每位學生檢查各自的顯微鏡是否完好,如沒有問題簽字,匯總交給組長后才能到準備室領取實驗用品,實驗教師通過組長匯總得知是否有儀器故障并及時排除。對于共用體積小的貴重儀器,在使用與管理時按班級學號分為4人一組,由組長到準備室簽名領取實驗儀器,才能上實驗課,實驗完畢后由組長清點完好后歸還。

(3)在實驗課中對學生要反復強調儀器在實驗中的重要性,增強學生愛護儀器的意識,在仿真實訓第一節實驗課時,向學生講清實驗實訓室實驗中不同儀器使用與管理有不同的特點,各類標本的來源不同也對儀器具有不同的程度的污染性,實驗中用到的顯微鏡、離心機、尿液分析儀、全自動糞便分析儀等各種儀器是仿真實訓室使用時所需的必備儀器,要求學生在實驗操作儀器時要像愛護自己的物品一樣愛護它,對小的儀器要輕拿輕放,體積大的儀器避免碰撞,并且要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使用,如有不清楚的地方應及時請教實驗教師。

篇3

【關鍵詞】 血涂片鏡檢;血常規檢驗;血細胞分析儀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去醫院進行健康體檢的頻率呈現增加的趨勢,導致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工作量日益增加[1]。同時檢驗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也因為血細胞分析儀的應用而得到了緩解,檢驗質量有所提高且報告時間有所縮短。但是對于自動分析儀的過分依賴導致了手工血涂片鏡檢越發不受重視,使得臨床出現一部分的漏診漏報情況,對醫生在診斷還有治療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影響。所謂血涂片鏡檢是指經過推片、染色等各種程序之后,通過光學顯微鏡對血液當中的白細胞進行分類,除此之外還需要觀察血小板形態以及寄生蟲等,通過對血液形態學的基礎檢查方式,使得疾病診斷在準確率方面能夠有所提高。

1 資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選自我院門診以及住院患者血液標本689例。所有患者血液標本均使用EDTA-K2抗凝。

1.2 儀器與試劑 XE-2100血液分析儀以及相配套的原裝試劑,雙目光學顯微鏡以及瑞氏-吉姆薩復合染液。

1.3 方法

1.3.1 涂片制作、染色以及鏡檢 主要操作如下:①涂片制作要求:根據實際情況以及XE-2100血細胞分析儀本身性能,以其它相對比較先進的檢驗科室本身所帶有的顯微鏡檢查血涂片標準作為參照進行檢查。儀器對于白細胞、血小板以及紅細胞等三個方面的異常有報警提示;②涂片標準:本次使用的涂片需要達到頭體尾三個部分劃分明顯,厚薄程度恰當,細胞分布平均以及血膜長度在玻片上面占據60%左右;③血涂片染色:染色是使用瑞氏-吉姆薩復合染液進行,染液的配置主要以《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當中相關標準作為參考;④血涂片鏡檢:首先使用低倍鏡或者是高倍鏡對涂片的全貌進行觀察,觀察內容主要是染色以及涂片是否符合要求,評估白細胞的數目和儀器結果是否一致,對外周血細胞在分布以及各類血細胞比例有大致的了解,其中涂片尾部是否有巨大或者是異常細胞要特別觀察,在涂片體尾交界的地方有一處核細胞和紅細胞不重疊,以此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油鏡區;⑤油鏡觀察:主要觀察內容是細胞的形態、比例以及分類計數。

1.3.2 實驗方法 主要操作如下:①EDTA-K2抗凝,通過真空采血的技術在患者的肘靜脈采2ml血液,在室溫放置并且在采血之后的2個小時之內按照儀器本身操作要求進行檢測;②把使用XE-2100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共689例報告進行分析,在所有報告中有114份標本符合涂片檢查相關標準,進行涂片染色鏡檢。涂片染色鏡檢按照相關標準操作進行。觀察內容主要為以下方面:白細胞分類計算以及形態;血小板大小以及形態;紅細胞大小以及形態;對于如中毒顆粒或者是寄生蟲等其它異常和檢測結果是否一致。

2 結 果

在本次研究所收集的血細胞分析病例共有689例,血涂片鏡檢共有114例。其中發現異性淋巴細胞增多癥有1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有2例、巨幼細胞性貧血有4例、缺鐵性貧血共有5例、急性白血病2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有1例,剩余99份血涂片鏡檢結果和血細胞分析儀結果一致。

3 討 論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血細胞分析儀在臨床上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于全血細胞在分析質量、效率以及精密度上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作用,但是我院使用的是五分類法,五分類法是通過各種物理以及化學的技術,對白細胞進行分析并且獲得外周血液當中五種常見的白細胞類型,也就是嗜中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以及單核細胞。對于幼稚細胞還不能夠有效區分,更加不要說對異性淋巴細胞以及中性粒細胞毒性變等進行識別。這樣的不足讓我們知道血細胞分析儀在全血細胞計數分析當中只是一種過篩手段。如果遇到了可疑情況特別是病例條件之下,所檢測出來的結果并不一定可靠,所以需要再通過人工涂片鏡檢來進行復查,當前很多醫院沒有復查的程序導致頻繁出現醫療投訴或者是事故[2]。

全血細胞計數的檢測結果,是需要用于臨床患者的診治以及預后當中,也有的是用于體檢者健康狀況的評估,當檢測結果出現異常的時候需要使用血涂片鏡檢再次認真檢查,將兩種檢測方法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計數的準確率,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復查能夠讓比較常見的貧血、感染性疾病以及白血病患者可以得到及時明確的診斷[3]。

參考文獻

[1] 余苗苗,周麗杰,金輝.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檢驗中的重要性探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10):154-155.

篇4

【關鍵詞】血液細胞檢驗,注意事項,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087-02

血常規檢驗不但為各種血液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 也對其它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提供了許多重要信息。因此,,血常規檢測的準確與否至關重要。在臨床醫學中,為了取得可靠、有效、準確的血液檢驗結果,預防漏診及誤診,對血液細胞檢驗做了大量的臨床試驗研究。在血液常規檢測過程中,要對血液標本采集、血液標本稀釋、血液標本儲存、血液檢驗過程以及血液分析儀等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

1血液細胞檢驗概述

血液細胞檢驗是指對血液中的血紅蛋白(HGB)、血小板(PLT)、紅細胞(RBC)、白細胞(WBC)及相關數據進行的計數檢測分析。血液細胞檢驗不僅能夠有效診斷各種血液病,而且還能夠為其他多種系統疾病的鑒別和診斷提供有用的信息。血液細胞檢驗是當前各大醫院檢驗科室中最為多見的檢驗內容,也是臨床醫療診斷最為常用的檢驗方法。傳統的血液檢驗方法主要是采用人工顯微鏡對血細胞進行檢驗,現代的檢驗方法主要是采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血液細胞進行檢驗,檢驗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然而,無論是傳統的鏡檢還是現代的血液分析儀,要獲取可靠、準確的血液分析實驗結果,都需要充分考慮實驗室血液檢驗中的各種影響因素,并采取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

2血液細胞檢驗的注意事項分析

2.1采集血液細胞樣本應該注意事項

臨床上主要是采集末梢毛細血管血液以及靜脈血作為血液細胞檢驗的標本。靜脈血的血樣能最準確地反映人體的病變情況,是最為可靠的血液標本。與手指血相比,靜脈血的準確性以及可重復性都較高,白細胞計以及血小板計數準確率都較高?;诖?,在采集血液檢驗的標本時,應盡量采用靜脈血作為標本。此外,不允許將患者輸液的滯留針處或輸液靜脈同側血管中采集到的血液作為檢驗標本,防止上述所采的血液被稀釋,影響血液檢驗的準確率。同時,用止血帶壓迫止血的時間不宜超過1分鐘,防止患者淤血及血液濃縮,導致血液檢驗結果不準確。

2.2血液細胞樣本處理過程應注意的事項

采集到血液標本后,必須對標本進行抗凝劑抗凝處理,EDTA是目前使用較為普遍的抗凝劑,其對血小板以及白細胞形態的影響較小,適合用于血液細胞的檢驗。除了血液生理性因素以及采取部位等的影響外,血液標本的質量主要取決于抗凝劑與血液之間的比例。當抗凝劑的量不足時,血漿中會出現微凝血塊,使用血細胞分析儀對具有微凝血塊的標本進行檢驗時,微凝血塊很可能會導致儀器阻塞,同時也會影響實驗指標的準確性。

血液主要是由血漿及血細胞組成的紅色黏稠混懸液。在對白細胞進行計數檢驗時,直接對白細胞進行血液計數是非常困難的,因而要在計數檢驗前要對血液進行合理的稀釋處理。根據血細胞分析儀的基本原理,在對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設計時,要將血液的計數容量及血液的稀釋倍數充分考慮進去,作為重要的設計標準。

2.3血液細胞的儲存時應注意的事項

抗凝劑因使用濃度以及使用時間的不同,會對血細胞的形態造成嚴重影響。國內外研究顯示,用EDTA抗凝劑對靜脈血液標本進行抗凝時,在血液標本采集后的5min內或30min以后,在室溫下保存8h內對其進行檢測,可以獲得最佳檢驗結果。如果不需要對白細胞或者血小板進行分類的確切數據,血液細胞標本在2~8℃的環境下能保存24h。預稀釋的血液細胞標本應盡可能在制備之后的10min內進行檢測。如果在血液細胞稀釋液中添加有細胞穩定劑,預稀釋血液標本在常溫下保存的時間也不可以超過4h。

3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及措施

3.1制定完善的血液細胞檢驗質量控制管理機制

為了更好地提高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現代化的醫療機構應以先進的質量控制以及管理理念為指導,建立健全實驗室檢驗質量控制機制,明確各工作崗位的檢驗人員的職責權限以及合理的獎懲制度。此外,還要制定嚴格的實驗室操作標準,以規范實驗人員的檢驗操作,使血液細胞檢驗工作的質量控制有據可循,為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提供技術標準。

3.2優化血液細胞檢驗工作

優化血液細胞檢驗工作的流程,可以有效提高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為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奠定基礎。醫院在對血液細胞檢驗結果進行質量控制時,應充分認識到檢驗工作流程對檢驗質量的提高以及質量控制的重要性。醫療機構應根據本院的血液細胞檢驗設備為基礎,優化檢驗工作流程,促進醫院血液細胞檢驗質量控制的順利開展。

血液細胞檢驗過程的質量控制對血液細胞的檢驗質量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在進行細胞檢驗前,應對儀器進行科學、準確得校驗,并嚴格按照操作規程要求進行操作,以使檢驗質量滿足臨床診斷的要求,保證血液檢驗結果的精確度。

3.3血液檢測分析儀的質量控制

血液分析儀細胞計數的最合適溫度應保持在18~22℃之間,當溫度過高或者過低時,都對測量結果產生影響;在打開血液分析儀后,首先要做實驗室質控,并參與實驗室間質評。實驗室內的質量控制是血液細胞檢驗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嚴格依照實驗室操作程序對儀器進行操作,并采取相應的保養措施對儀器進行定期保養、清洗及濃縮沖洗,避免儀器發生堵塞現象;根據參數變化以及直方圖確定細胞計數結果的準確性,所分析的準確性不高時,必須用顯微鏡進行復查;分析參數與實驗結果之間的關系,將實驗結果與臨床分析相比較,判斷二者是否相符,如果出現異常結果,應主動與臨床實踐相聯系。

結語

總之,影響臨床血液細胞檢驗結果的因素較多,要想取得科學、準確的檢驗

結果,對實驗過程要應進行嚴格的監督及管理,確保實驗室檢驗操作規范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血液檢測結果準確。

參考文獻

[1] 張仲遠,遲紅梅.血液細胞檢驗中的注意事項及質量控制[J].實用醫技雜志.2008(24):52.

篇5

關鍵詞: 醫學檢驗;標準化;實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7.6

1 醫學檢驗標準化的重要性

醫學檢驗是運用現代物理化學方法、手段進行醫學診斷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如何通過實驗室技術、醫療儀器設備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依據。在高等院校通過系統學習這門學科,使學生了解如何鑒定人的血型、確定一個人是否貧血、肝功能是否正常、怎樣拍人體胸部及四肢的X線片,怎樣進行CT掃描等等。標準化(standardization)是指某一個領域需要達到的統一的標準要求,是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如信息工作標準化,其目的是使文獻工作走向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達到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主要任務是制訂國際標準、協調世界范圍內的標準化工作。標準化的問題由來已久,中國自秦代開始,歷代王朝都有法定度量衡標準以及法定違反標準的法則。中國現代標準化工作的任務是制定標準、組織實施標準和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為了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促進技術進步,改進產品質量,對工業產品、規格、質量、等級或者安全衛生等需要有統一的技術要求,使標準化工作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發展對外經濟的需要。

標準化的實質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從而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統一就是為了保證事物發展所必須的秩序和效率,對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確定適合于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的一致規范,并使這種一致規范與被取代的對象在功能上達到等效。標準化為科學管理奠定了基礎。所謂科學管理,就是依據生產技術的發展規律和客觀經濟規律對企業進行管理,而各種科學管理制度的形式,都以標準化為基礎。標準化是科研、生產、使用三者之間的橋梁。一項科研成果,一旦納入相應標準,就能迅速得到推廣和應用。因此,標準化可使新技術和新科研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從而促進技術進步。標準化應用于科學研究,可以避免在研究上的重復勞動;應用于產品設計,可以縮短設計周期;應用于生產,可使生產在科學有秩序的基礎上進行;應用于管理,可促進統一、協調、高效率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規模越來越大,技術要求越來越復雜,分工越來越細,生產協作越來越廣泛,這就必須通過制定和使用標準,來保證各生產部門的活動,在技術上保持高度的統一和協調,以使生產正常進行。所以說,標準化為組織現代化生產創造了前提條件。大量的環保標準、衛生標準和安全標準制定后,用法律形式強制執行,對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2 醫學檢驗標準化操作的實例分析

標準化操作,又稱為標準操作規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是為有效地實施和完成某一臨床試驗中每項工作所擬定的標準而詳細的書面規程。以醫學檢驗中的痰液細菌檢驗為例,眾所周知,傳統習慣程序的痰標本細菌學檢驗其臨床符合率并不高,傳統程序的痰標本細菌學檢驗緩慢,很不適應臨床診斷治療的迫切性。究其原因,除了因為微生物和人體的相關性本身就具有復雜性:源自細菌的致病與條件致病的辨證性,如致病菌可能為正常攜帶,而細菌在肺通氣功能異常病人的下呼吸道可以發生單純定植或感染,要證明培養結果與感染的相關性是醫學微生物學所面臨的難題;還因為痰標本采集不規范導致的不合格標本帶來的培養結果與病人感染不相符。因此,提出相應詳細可行的令全國同行公認的統一規范的標準化操作程序(SOP)和完整的痰液培養的質量控制辦法,建立規范而快速的痰液細菌學檢驗的SOP對于提高呼吸系統感染病的診治水平和控制抗生素的濫用等問題均有重要的作用。

醫學檢驗標準化操作實例:第一,標本接收篩選方案。目測黃色、灰色、血性、鐵銹色、渾濁、稠厚、呈現團塊狀的標本為合格標本;而無色透明、有灰白片狀物或黑色小點,有明顯食物渣滓、紙屑灰塵的為不合格標本。經過目測篩選的標本,在洗滌前還需再經過顯微鏡下篩選,取約0.1ml痰液(黃豆大小)用接種環均勻涂布成2×2cm2大小的涂膜,在顯微鏡下,凡膿細胞大于25/LP且鱗狀上皮小于10/LP的標本為合格標本,可進入下一步程序;而膿細胞小于10/LP但細菌數量大于+++或鱗狀上皮大于25/LP的標本為不合格標本,應拒收。第二,標本預處理。先用20ml生理鹽水洗滌兩次,經過10ml生理鹽水稀釋后,加入1%的PH7.6的胰蛋白酶溶液消化90min后接種,并同時在洗滌后制作原始痰涂片,進行染色鏡檢。第三,讀片。根據人體對細菌、真菌感染在早期主要以非特異性免疫的細胞免疫為主的特點,結合呼吸系統生理病理特點,闡述痰液形成過程和排出過程。在下呼吸道中感染中形成的炎性滲出、包裹物中存在與感染直接相關的病原菌,在自然排痰的過程中會被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所污染,但污染菌位于炎性包裹物之外,且人體對正常菌群具有共生性保護因而不會產生吞噬現象。據此,將選擇痰標本中膿細胞成團塊狀分布,集中而不稠密,且周圍無鱗狀上皮細胞或無大量成團狀分布的細菌球的區域為讀片區,認真收尋20-30個視野中膿細胞聚集處的膿細胞胞漿中有無吞噬的細菌及細菌的染色排列特征,菌體特征(如粗細、長短、扭曲)并作記錄,將此作為確定病原菌的理論依據。第四,標本的接種培養。第五,讀碟。第六,細菌鑒定。在痰標本的直接涂片鏡檢結果的指導下進行分離鑒定,根據痰液涂片直接鏡檢結果中被炎性包裹及膿細胞吞噬的細菌的革蘭染色后的形態特征為指引,閱讀平皿中菌落形態并作菌落細菌的革蘭染色,選擇與鏡檢結果一致的細菌(該步驟應該在經驗豐富的高資歷微生物檢驗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必要時進行純培養,再根據該細菌在各種不同培養基上的生長情況及相應菌落特征進行初步鑒定和分群,隨后在細菌革蘭氏染色鏡檢特點、觸酶、氧化酶等簡單試驗的進一步鑒定和分群到相關的科或屬后采用相應的編碼鑒定系統鑒定手工或自動化鑒定,對溶血性鏈球菌及肺炎鏈球菌在生化反應的同時采用乳膠試劑作為補充。為了縮短鑒定時間還可采用具有培養鑒定一體化作用的多功能培養基配合快速酶法編碼鑒定系統進行鑒定。第七,藥敏試驗。按CLSI相關規定進行藥敏試驗,可采用特殊的藥敏試驗觀察計算方法(如自動化儀器采用的光電濁度速率法、熒光速率法等)縮短藥敏時間。向臨床提供一份快速的初步報告。第八,結果報告。常規痰培養報告應包括完整的病人信息、臨床診斷、抗生素使用情況(由臨床醫生在申請單上注明)、未染色標本直接涂片結果(有無膿細胞、膿細胞數量、上皮細胞數量、二者比例、有無真菌孢子/菌絲、有無寄生蟲等)、Gram染色鏡檢結果(包括膿細胞數量、上皮細胞與胞外正常菌群數量與污染程度、膿細胞胞內吞噬細菌/真菌孢子的情況,炎性包裹物內細菌和真菌的存在情況、膿細胞和炎性包裹物內的細菌/真菌的染色特征、形態特征和排列特征)、所分離細菌的鑒定結果、耐藥監測結果、一般藥敏結果、該檢驗結果與臨床診斷和治療相關性的評述和建議。第九,質量控制。為保證細菌學檢驗結果的快速準確和臨床符合率,應對全過程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

3 結語

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更能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統一是為了確定一組對象的一致規范,其目的是保證事物所必須的秩序和效率;統一的原則是功能等效,從一組對象中選擇確定一致規范,應能包含被取代對象所具備的必要功能;同時,統一是相對的,確定的一致規范,只適用于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舊的統一就要由新的統一所代替。

參考文獻

[1] 呂玨.淺談醫學檢驗分析前質量保證[J].臨床檢驗雜志,2007,(6).

[2]張志德.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方法[J].實用醫藥雜志,2007,(5).

[3]王志平.如何確保醫學檢驗質量的可靠性[J].中國民康醫學,2008,(2).

篇6

關鍵詞: 實驗教學 動物傳染病 課程改革

隨著21世紀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及人們對獸醫工作者服務質量及要求的提高,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的獸醫人才已是當前農業大學刻不容緩的工作。動物傳染病是獸醫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實驗教學作為該門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動物傳染病實驗課程的改革,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密切聯系實際,更新教學內容。

1.聯合實際,不斷更新實驗內容。

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養殖業不斷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雖然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同時也為動物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創造了條件。動物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有了新的特點:新發病的種類越來越多,且危害嚴重。我國近幾年出現了不少嚴重危害畜禽業的傳染病,如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這些傳染病不僅嚴重危害了養殖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給食品安全帶來了威脅。而我們的實驗課程仍然沿用以前的教材,對于這些嚴重威脅國計民生的重要傳染病的實驗沒有開設,這就需要我們對動物傳染病的實驗教材進行改革更新。針對當前形勢,為了培養更優秀的人才,這些應當充實到實驗教學內容當中去[1]。

2.聯系行業企業,根據需要適時更新教學內容。

動物醫學專業培養的是具有防治畜禽疾病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能勝任動物疾病及人畜共患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等工作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既然培養的是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我們就應該密切聯系行業企業,關注其需要,適時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不至于與時代脫節。這樣我們所培養的學生能滿足行業企業的需要,也使畢業生在畢業后能很快地投入到第一線中去。

二、加強實驗室硬件和軟件的建設,使實驗室建設更趨合理化。

1.加快實驗室硬件建設,促進教學改革。

實驗室環境與設備條件是實驗教學的硬件部分,也是實驗教學的基本保障[2]。近年來,我院對實驗教學比較重視,對實驗室建設所投入的經費很多,動物傳染病實驗室新添了熒光顯微鏡、全自動酶標儀、倒置生物顯微鏡等教學儀器設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實驗教學的需要,也進一步促進了實驗教學改革。實驗室環境稍微有點欠缺,由于是借用的化學實驗室,環境達不到標準,如面積不夠,實驗室內沒有傳染病實驗室所需的紫外燈,等等。相信這種情況隨著學院新校區的建設將會得到解決。

2.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不能忽略軟件的建設。

軟件的建設其實就是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合理配置和合理運用。由于實驗室人員的工作量大,工作繁瑣,實驗課一直是理論課的附屬課程,很多老師都不愿做這項工作,造成實驗教師的流動性很大。這對實驗室管理尤其是實驗教學是一項很大的弊端。應該建立一系列措施改善這一現象,比如對實驗系列老師的學科發展要有長遠的考慮,對實驗教師的職稱評定有一定的優惠政策,尤其是應該把實驗課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單獨的課程。我們學院較重視教師的培養,實驗教師都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但是值得重視的是實驗教師在不斷提高學歷層次的同時,還應注意不斷學習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更趨合理化。

三、改進教學模式,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

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在實驗中的主體作用。

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分為3個步驟:教師講、學生做、課后總結。這種教學模式中,老師發揮了主導作用,實驗課前的預試和所用器材、試劑等均由老師一手包辦,學生只負責操作。部分學生并不了解實驗的設計思路和整個流程,只知道圍著老師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3]。因此,要根據動物傳染病的課程特點,優化教學模式。比如巴氏桿菌病的診斷,先讓學生自己預習,寫出實驗設計,實驗課前要求學生認真預習,查閱相關資料、擬訂實驗方案、寫出預習報告[4][5]。了解巴氏桿菌病的診斷先要進行攻毒,還要制作鮮血培養基等。接著進行實驗前的準備工作,準備所需器材及一些預實驗。實驗操作,清理實驗室,實驗后的總結。實驗設計、實驗材料準備、實驗操作、實驗后總結、清理等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這樣打破了傳統的動物傳染病教學模式,變老師主導為學生主導,老師在實驗教學中起輔助作用。這使得學生在實驗中發揮了主體作用,學習效果更好,積極性更高。

2.開放實驗室,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因為教學的需要,實驗室緊張,實驗室不可能全天不定時開放。學生想去實驗室準備實驗或做實驗有一定的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面對這樣的矛盾,我們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定期開放實驗室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后搬到新校區后,在實驗室充裕的情況下可以實行一部分實驗室滿足上課的需要,一部分實驗室面對學生全面開放。這樣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時間進行實驗,必然會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鄭玉姝,趙樸等.動物傳染病新形勢引發的教學內容改革與思考[B].黑龍江畜牧獸醫,2010.05.0156-02:156-157.

[2]王建英,張義軍等.面向21世紀談我校實驗室體制的改革與建設[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2002,4,(2):151-152.

[3]王勝軍,仝佳,蘇兆亮等.臨床免疫學和免疫檢驗的實驗課程改革[B].檢驗醫學與臨床,2007.10:1004-1005.

篇7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和《血站管理辦法》及相關法規規程的實施,標志著無償獻血已經走入正軌,并且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我站流動采血車每天去街頭采血,采血前對獻血者HBV檢測采取膠體金法進行快速篩選?,F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960名白城市無償獻血者。年齡20~52周歲。

1.2 試劑HBV試劑由廈門新創公司提供。

1.3 檢測方法HBV快速膠體金法操作步驟:將試紙條取出粘貼于不干膠記錄紙相應位置水平放置并作好標記,用加樣器或毛細細管吸取60微升新鮮全血緩慢加于試紙條箭頭下方的墊片上,為防止弱陽性標本漏檢,加樣后10分鐘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

1.4 復檢方法采用ELISA法。

2 結 果

對960名獻血者進行篩選分析,其中陽性63人,陽性率為6.56%。ELISA法檢測HBV陽性為70份,陽性率為7.29%。膠體金法與ELISA法所檢測結果比較,膠體金法陽性率低0.73%,假陰性為7.29%。

3 討 論

HbsAg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不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還存在于許多體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等。一般在乙肝患者轉氨酶(ALT)升高前2~8周的血清中出現?;颊哌M入恢復期后,HbsAg的滴度可逐步降低;當患者血中出現抗HBs時,HbsAg可消失。由此可見,HbsAg是乙型肝炎早期診斷的指標之一。臨床發現,一部分患者HbsAg在血清中可持續存在,原因可能是編碼HbsAg的病毒基因與患者的肝細胞DNA進行了整合。在這種情況下,即使HBV已從人體內消除,肝細胞仍能不斷地復制HbsAg。

目前,國內最常使用的測定HbsAg的方法是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其次是放射免疫試驗(RIA)。ELISA其原理是使抗原或抗體結合到某種固相載體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使抗原或抗體與某種酶連接成酶標抗原或抗體,這種酶標抗原或抗體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測定時,把受檢標本(測定其中的抗體或抗原)和酶標抗原或抗體按不同的步驟與固相載體表面的抗原或抗體起反應。用洗滌的方法使固相載體上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與其他物質分開,最后結合在固相載體上的酶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應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變為有色產物,產物的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直接相關,故可根據顏色反應的深淺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1]。由于酶的催化頻率很高,故可極大地地放大反應效果,從而使測定方法達到很高的敏感度。ELISA進口試劑盒可測到的血清HbsAg最低濃度為0.2ng/ml,國產試劑盒目前能達到0.5ng/ml。

膠體金是一種常用的標記技術,是以膠體金作為示蹤標志物應用于抗原抗體的一種新型的免疫標記技術,有其獨特的優點。近年已在各種生物學研究中廣泛使用。在臨床使用的免疫印跡技術幾乎都使用其標記。同時在流式、電鏡、免疫、分子生物學以至生物芯片中都可能例用到。它主要利用了金顆粒具有高電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標蛋白結合處,在顯微鏡下可見黑褐色顆粒,當這些標記物在相應的配體處大量聚集時,肉眼可見紅色或粉紅色斑點,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檢測方法中,這一反應也可以通過銀顆粒的沉積被放大,稱之為免疫金銀染色。

1971年Faulk 和Taytor將膠體金引入免疫化學,此后免疫膠體金技術作為一種新的免疫學方法,在生物醫學各領域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目前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主要是免疫層析法和快速免疫金滲濾法,用于檢測 HBsAg、HCG 和抗雙鏈DNA抗體等,具有簡單、快速、準確和無污染等優點[2]。

從本組結果來看,膠體金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陰性和假陽性,但它具有快速操作簡單標本量少的優點,同時縮短獻血者等待血液檢測時間方便獻血者。從實際工作分析,還需要配合其他的方法進行復檢,最大限度地降低所采血液的不合格率,減少血液資源浪費。除嚴格按照檢驗操作規程進行檢測,選擇較好的試驗方法和試劑,提高檢測的特異性和靈敏度,確保檢測的準確性外,還應認真做好獻血前的健康征詢工作,加強獻血前的宣傳教育,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側重宣傳醫學科普知識,宣傳血液的檢驗、成分血的制備、血液利用的嚴格性和科學性,,使獻血者進一步了解自己捐獻血液的質量及所發揮作用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臨床免疫檢測;現代醫學;設備管理;質量控制

1 引言

伴隨著世界經濟與學技術的蓬勃發展,醫療技術的發展在現當代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就臨床免疫學檢驗工作而言,已成為現代醫院診療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醫療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何有效地對臨床免疫檢驗的質量進行控制已直接影響到臨床的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同時也間接影響到最終地臨床治療效果。由于在整個標本采集的過程中免疫檢驗標本從采集到結果的檢驗需經歷的環節較多,這就對臨床醫師對患者的生理、病理情況以及爭端方法的熟悉程度及綜合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也對與之相關地護理人員及檢驗人員對于整個臨床免疫檢驗的所有與之相關的影響因素有全面系統地了解和認識的能力有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對于護理人員和醫師及其檢驗人員要求將每一個環節的操作及其順序須做到規范化和統一化,完全按照相關標準來嚴格執行,從而達到確保免疫檢驗的可靠性和準確性的要求,并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

2 臨床免疫檢驗的質量控制

作為臨床免疫檢測以及質量控制的兩個主要方面而言,室內質控和室間質量評價對于整個臨床免疫檢驗是不可或缺的;室內質量控制主要是指用來監測樣本測定準確度的措施,從而達到確保對檢測結果一致性的目標;室間質量評價是指聯合多家實驗室對同一采樣樣本進行分析,并且對相關實驗結果進行驗證的一種處理措施,這種措施常常是在室內質控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種方法來對實驗室的檢測水平進行最終的評價,是實驗室加強室內控制的基礎。最近幾年,隨著質量控制在整個實驗管理所占比重的不斷增大,在將整個樣本的檢測準確度不斷提高的前大提下,臨床免疫檢測人員對整個樣本檢測的所有步驟均需執行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從而達到所取得的臨床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 提高臨床免疫檢驗質量的方法

3.1 標本采集與設備管理的優化

作為檢驗分析前對質量控制的要求來說,檢驗人員首先需要做到對標本的采集和保存工作;密切注意整個樣本采集過程中的樣本采集的時間、止血帶的使用時間和方法、采血的姿勢、抗凝劑和穩定劑的選用情況。免疫檢驗工作,首先要求檢驗人員注意對整個標本的采集和處理工作。不同的采樣試驗對所采集的標本的要求有所不同。對于大多數以病人血清為標本的免疫檢驗而言,采集血清的時間應在清晨被采集者未進食前為宜,保持針筒的干燥性,抽血完成后需要馬上除去針頭并將所采集到的血液注入到干燥的試管內,注意在整個注血過程中采樣人員的注血速度不宜過快,不能對所采樣本進行振搖等一系列不允許的動作,以防溶血。在將整個血清分離完成后,應及時送往檢測,如需要求對所采試樣進行保存的話,可將試樣置于冰箱內冷藏,不宜速凍,以防止因為反復凍融而對整個檢驗結果產生不良的影響。作為對測定的血清標本的收集過程來說,激素類和治療藥物的使用要特別注意收集時間的變化以及檢驗人員的變化對整個測定結果的影響;其次,在采購人員對于相關儀器設備及試劑的選擇方面也同樣對整個測量結果有著十分大的影響;作為整個檢驗的執行者來說儀器設備性能的好壞將直接對檢驗結果的精確度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在整個檢測結束后要注意地成套儀器的保養和維護工作,工作人員要經常對溫度計、水浴箱、酶標儀、稀釋棒、恒溫箱、吸量管、分光光度計等臨床免疫檢驗的儀器設備進行核定、校正以及檢查等工作,從而確保儀器設備的使用性能,減少實驗過程中因為儀器所引起的誤差,繼而來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的目的,最終為意識的治療及患者的康復提供最有用的保障。對于當今品魚龍混雜,質量不一的試劑市場來說,慎重選擇且經常對試劑性能進行有關試劑的檢定工作是保證檢驗成功的重要因素。

3.2 提高技術人員的素質

人是整個免疫檢驗過程中的主體,是整個免疫檢驗過程中最積極、表現最為活躍的因素。在免疫檢驗過程工作的所有環節,都需要靠人來對整個試驗進行操作和把握,最終實現對整個臨床免疫檢驗質量控制的目標。因此,在整個臨床免疫檢測過程中檢驗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與業務能力會對整個免疫檢驗的質量和結果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就要求臨床免疫檢驗的工作人員要每天按時對相關檢測設備進行消毒、搞好實驗室的衛生;做好相關實驗儀器的定期檢查工作:如冰箱、恒溫箱、水浴箱、酶標儀、熒光顯微鏡等,做好對整個實驗儀器的記錄使用情況,并如實填寫實驗報告,按規定進行免疫檢驗的質控工作,并分析情況做好記錄,簽字等工作。

4 小結

因此,對于整個臨床免疫檢驗的過程而言,對免疫檢驗做好全面的質量管理是確保整個臨床免疫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重要保證。由于在對免疫檢驗標本進行采集到對標本進行檢驗的這個過程需經歷很繁瑣且比較復雜的一系列環節,因此,就要求臨床醫師必須要熟悉患者的生理、病理情況,同時,也要求護理人員及檢驗人員對臨床免疫檢驗的各種影響因素要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和認識,每一個環節的操作須做到規范化,完全按照標準進行,以確保免疫檢驗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并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馬洪濱,王晗,劉立明,等.質量控制在臨床免疫檢驗中的作用[J].醫療衛生裝備,2012,33(4).

[2] 董書民.臨床免疫檢驗的質量控制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1(8).

篇9

【摘要】 為了切實提高物理實驗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實驗能力,針對當前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對實驗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進行改革。

【關鍵詞】 醫學物理實驗; 存在問題; 教學改革

在醫學院校中,醫學物理學是一門公共基礎課,一般開設在大學第一學期,是高中生升入醫學院校后進行專業學習的首要科目。它可以將學生從高中的物理知識逐步引入到專業醫學中來,特別是醫學物理實驗作為實踐課程,是學生系統的實驗技能和方法訓練的開端,對培養醫學生實驗技能和創新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而在現今醫學院校中,醫學物理實驗是薄弱環節,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教學改革。

1 醫學院校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1.1 實驗安排陳舊,創新之處不足

在醫學物理實驗安排上,驗證性實驗多,設計性實驗少;單一性實驗多,綜合性實驗少;傳統的實驗內容多,反映醫學物理學最新進展的實驗內容少。實驗內容陳舊、甚至個別內容與中學內容重復,內容多偏物理性與醫學應用聯系較少,不利于醫學生個性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

1.2 過分強調實驗結果,忽視物理思想和過程

由于過分強調實驗技能的訓練,學生機械地進行儀器使用調整、實驗步驟、數據的記錄處理,得出符合理論的結果,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的思考、分析、研究少。學生感到醫學物理實驗的收獲不大,過一段再進行實驗時,就沒有了印象,教學效果不佳。

1.3 學生對實驗教學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實驗興趣

學生從思想上沒有認識到物理實驗對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認為純物理性的實驗與醫學聯系甚少,對醫學的學習、發展缺少幫助。學生對實驗中要求掌握的實驗思維方法、技巧及實驗作用等都沒有清晰的認識,表現為學生實驗技能較差,不愿意做實驗,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嚴重畏難厭學情緒,缺乏對物理實驗的興趣,學習狀況不佳。

1.4 實驗課教師講的過多,灌的過多,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實驗的課時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求學生理解實驗原理和儀器原理,掌握儀器的操作、使用并最終完成實驗是相當難的。教師只有不厭其煩地將實驗原理、步驟、儀器原理和使用,甚至數據處理交代清楚,學生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師要求進行操作,沒有自由發揮空間。隨著大學擴招實驗學生人數的增多,生源基礎的多樣化,教師工作量不斷加大,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2]。

1.5 儀器設備陳舊,閑置時間長

由于經費投入不足,一些近代物理實驗儀器、綜合性實驗儀器、研究性儀器很難配齊,有些亟待更新的實驗由于資金短缺而不能實現汰劣納新。物理實驗安排上課時少,集中在一個學期,造成實驗儀器短時間內集中使用,很容易出現故障,部分實驗儀器設備陳舊老化,影響實驗教學順利進行。物理實驗儀器閑置時間長,資源利用率低,不能使有限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其效能,造成財力和物力的極大浪費。

轉貼于 2 醫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

2.1 實驗內容的調整與革新

為提高實驗教學的內涵,體現醫學物理實驗的特點,首先要取消一些內容陳舊、方法過時的實驗,保留部分對訓練學生基礎技能行之有效的傳統實驗。如取消利用扭稱測液體表面張力過時的實驗方法,采用霍爾傳感器測液體表面張力更為準確、方便。重點加強示波器及傳感器應用的實驗教學,介紹物理方面的測量儀器和測量手段在醫學臨床及科研中的應用,為學生進一步使用現代化實驗儀器,獨立進行實驗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在實驗內容上開設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這樣就要求學生自己查資料,自己設計才能完成。如讀數顯微鏡,過去只是利用該儀器測頭發絲直徑、毛細管直徑,如今要求學生利用該儀器測透明液體的折射率,給學生提示利用幾何光學中的單球面物像公式,學生們經過充分思考,最終測出了液體的折射率。這樣的實驗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很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又有利于學生靈活地運用物理基本理論,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最后應該注入一些新穎的、與現代醫學聯系緊密的實驗內容。因為考慮到學生將來進入各大醫院及醫、藥研究所、生產部門會遇到一些現代化設備和實驗方法,因此在學生掌握基本物理實驗方法和誤差理論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接觸現代化儀器設備及現代化的實驗方法,如利用醫用傳感器測量脈搏波、呼吸波、心音、壓力,利用原子光譜儀分析研究藥物成分、結構以及進行醫學檢驗。再如對血液粘度的測定、細胞流變性的測定和超聲醫學測量等實驗。通過實驗來說明物理學原理和技術應用于醫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課的興趣,對其后續課程內容的理解及今后的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

2.2 教學方法的革新

培養學生的興趣是進行實驗教學的首要任務。建議在講緒論課前組織學生參觀醫院的X射線放射治療室、CT診斷室、B超室、彩色多譜勒診斷室等或者播放醫學物理學的教學影片,讓學生對醫用物理學與現代醫學及其手段的關系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由此讓學生感到好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自然在后續實驗時間中多做實驗。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每次進行實驗項目前必須大量翻閱、預習講義及有關資料、說明書等,讓學生形成了良好的查閱資料、預習的習慣。這樣可以減少教師講授內容,改變以前罐的過多,學生自由操作時間少的問題。學生自己看書獨立操作,獨立讀取數據,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和實驗報告內容,逐步提高了他們的獨立思維及判斷能力,這樣學生會對實驗內容、儀器操作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會出現做了就忘,沒有實驗收獲的現象。在教學手段上應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過程,引入文字、圖片、聲音和動畫多種信息表達方式,可以節約板書時間,增加講解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質量。

2.3 建立“半開放式”、“選修實驗”教學方式

為了提高學生基本操作,增加學生對實驗的興趣,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根據實驗室設備和教學情況,可以對學生開放部分實驗項目[3]。由實驗室提供儀器、設備和相關的資料說明書,讓學生自學實驗原理、儀器使用方法,獨立進行教學要求的各環節內容。另外考慮到課時少,學習收獲不足;滿足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對最新實驗儀器及實驗方法的掌握;實驗室經費資金短缺等一些實際問題,對學生開設選修實驗課程。結合科研工作,選擇一些物理實驗目的明確、經過實踐檢驗優秀、具有實際臨床意義的實驗作為選修實驗項目,同時購置一到兩臺具有現代化水平且用于醫學科研或臨床診斷的儀器,作為示范操作實驗。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實驗項目。全年開設選修實驗課程同時可以解決實驗儀器閑置時間長,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通過這些實驗既可以讓學生多了解物理原理在醫學中的應用,掌握先進儀器的操作使用,又能培養學生獨立進行科學實驗的能力。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對于物理實驗的考核是通過筆試理論成績和平時實驗成績,平時實驗成績只是實驗報告成績。這樣會造成學生重實驗報告,輕實驗操作,重理論,輕動手的弊病,不利于素質的培養。為督促學生認真做實驗,真正考核學生實驗能力,可將物理實驗課成績分為三部分:一是筆試理論成績,考查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方法以及實驗注意事項的掌握;二是平時實驗的成績,這包括每次實驗課學生出勤情況,具體操作情況以及實驗報告情況,每次實驗結束以后教師當堂給出成績;三是期末操作能力的成績,應采取對學生隨機抽查的形式,同時對實驗項目也進行隨機選擇,對學生平時的實驗效果進行實際的檢驗。這三部分各占一定比例。這樣的考核方式,既可以使學生重視平時的實驗過程,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真正地提高學生實驗操作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喀蔚波,醫學物理學教育的現狀與思考.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 2002,19(4): 198~199.

篇10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及分組

相同遺傳背景的雄性SD大鼠(購自浙江省動物實驗中心)72只,體質量300~350 g,隨機(隨機數字法)分為4組:Sham組(枕大池注生理鹽水)、SAH組(枕大池注血)、SAH+SP600125組(SAH模型建立前枕大池注射SP600125)和SAH+DMSO組(SAH模型建立前枕大池注射DMSO)。

1.2 枕大池注血法制作自發性SAH模型

大鼠左右耳根連線中點枕外隆凸往下約0.5 cm可及一凹陷,5號半頭皮針在此處以45°扎入0.5 cm左右,斷尾取自體血0.3 ml以0.1 ml/min緩慢注入枕大池。保持大鼠俯臥位、頭低30°,持續30 min,讓血液靠重力作用下進入基底池。對于Sham組大鼠,則往枕大池內注入0.3 ml生理鹽水,其余步驟均相同。造模完成后將大鼠放回籠中飼養,保證每天的飼料和飲水充足,觀察大鼠的精神、行為和飲食等情況并進行記錄[4]。

1.3 JNK抑制劑SP600125

將JNK抑制劑SP600125(美國Sigma公司)溶解在1 ml 100% DMSO(美國Sigma公司)中,SAH+SP600125組在注血前15 min以0.3 mg/kg緩緩注入枕大池,而SAH+DMSO組則注入相同劑量DMSO[5-6]。

1.4 腦組織含水量及BBB通透性測定

各組大鼠分別在SAH 24 h后迅速斷頭取腦,濾紙吸去表面血液和水分,分別用分析天平稱濕質量(分度值0.1 mg),然后置入試管內,在105℃恒溫干燥箱內烘烤至恒重(兩次質量差≤0.2 mg)后取出稱干質量,腦組織含水量=[(濕質量-干質量)/濕質量]×100%[7]。以0.5、1、2、4、6、8、10 μg/ml為伊文氏藍標準濃度,繪制伊文氏藍標準曲線。處死前1 h經右側股靜脈注射2%伊文氏藍(5 ml/kg,美國Sigma公司),麻醉后常規灌注。迅速取腦,濾紙吸去表面血液和水分后稱重,加入5倍體積的二甲基甲酰胺(廣州金華大化學試劑有限公司),60℃水浴中孵育24 h,15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在伊文氏藍最大吸收光譜620 nm處測吸光度,從標準曲線上查得伊文氏藍含量,結果以μg/g腦組織表示[8]。

1.5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SP法行Claudin 5及JNK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常規脫蠟至水;3%H2O2去離子水室溫孵育20 min;微波爐加熱法抗原修復;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工作液封閉,室溫孵育10~15 min;滴加兔抗Claudin 5及JNK抗體(1∶300),4℃過夜;滴加生物素化二抗工作液(IgG/Bio),37℃孵育20 min;滴加辣根酶標記鏈霉卵白素工作液(SA/HRP),37℃孵育20 min;DAB顯色,顯微鏡下控制染色程度;蘇木素溶液復染、1%鹽酸乙醇溶液分化、1%氨水返藍;梯度乙醇逐級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片。其中,Claudin 5及JNK抗體購自Santa Cruz公司。

1.6 Western blot檢測

將冰凍的腦組織用蛋白提取試劑盒提取總蛋白,定量試劑盒(BCA法)測定蛋白濃度。依次加入5×上樣緩沖液煮沸、上樣、電泳、轉膜、封閉,滴加兔抗Claudin 5及JNK(1∶750)4℃搖晃12 h,PBST洗膜15 min×3次,滴加生物素標記的二抗(1∶2000),4℃搖晃3 h,PBST洗膜10 min×3次后行ECL發光5 min,應用膠片曝光,結果掃入凝膠成像系統進行吸光度分析。用目的條帶與βactin條帶的吸光度比值表示樣本表達強度。其中,Claudin 5及JNK抗體購自Santa Cruz公司。

1.7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結果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或SNKq檢驗,并對JNK與Claudin 5之間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以P

2 結果

2.1 腦組織含水量測定

干濕質量法測定腦組織含水量,與Sham組(76.93±1.30)%相比,SAH(79.61±1.32)%和SAH+DMSO組(79.30±1.09)%在SAH 24 h后腦組織含水量顯著增加(P

2.2 BBB通透性測定

伊文氏藍法評估BBB通透性,SAH組在SAH誘導后24 h可見各腦區伊文氏藍明顯外滲,為(9.92±0.88) μg/g腦組織,相對于Sham組(3.47±0.32) μg/g腦組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后可見JNK與Claudin 5均為胞漿表達。Sham組眾多腦血管內皮細胞和室管膜上皮細胞胞漿棕褐色著色,為Claudin 5陽性蛋白表達,而幾乎找不見JNK陽性蛋白表達。SAH誘導JNK表達,在SAH和SAH+DMSO組大腦半球可見很多胞漿深褐色著色,為JNK陽性表達神經元,卻很難發現Claudin 5蛋白陽性表達。SP600125的干預則逆轉上述過程。

2.4 JNK及Claudin 5的表達

SAH 24 h后JNK表達的吸光度值高達(0.58±0.05),較Sham組(0.12±0.02)顯著升高(P

3 討論

盡管2/3的SAH患者在出血的最初48 h內死亡,但是SAH急性期的重要性卻仍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EBI的機制知之甚少,因此,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EBI的特點是顱內壓的突然上升,緊接著腦灌注壓和腦血流量的嚴重下降,從而導致全腦缺血,這些主要機制觸發了諸如BBB破壞、腦水腫、急性腦血管痙攣等次要現象,同時在分子水平上表現為缺氧狀態下的細胞呼吸作用、能量耗竭、興奮毒性以及自由基生成等[9-10]。這些早期損傷機制都能成為潛在的干預治療的靶點。EBI是SAH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這可能與顱內壓上升及腦血流量下降所導致的腦缺血發揮的重要作用有關,然而,該急性期確切的潛在損傷機制仍然尚未確定。腦水腫作為SAH后EBI的重要組成部分,是BBB功能障礙的直接后果。Schller等[11]通過CT掃描后發現有8%的入院患者存在全腦水腫,同時,許多研究表明SAH被誘導后的24 h,雙側大腦半球的腦組織含水量明顯增加,并且這種水腫性改變以同側更為顯著,因而本研究選擇24 h作為觀察的時間點。

Claudin蛋白家族至少有24個成員,促使TJ的形成。Claudin有兩個細胞外環與毗鄰血管內皮細胞上的Claudin相連,維持TJ的緊密性[12]。Claudin 3、5和12已被確定存在于BBB血管內皮細胞上[13]。Claudin 1也被證實存在于腦組織中,但是在體外與體內評估以及物種評價中存在差異性,目前仍有爭議[14]。有證據表明Claudin 5特異性地涉及BBB小分子旁細胞通透性的活性調節。目前發現,上調Claudin 5表達的藥物能增加跨血管內皮細胞電阻,并減少BBB通透性[15]。此外,缺乏Claudin 5基因的大鼠顯示出BBB完整性的缺損,能增加相對分子質量小于800的大分子的腦攝取。

本研究發現SAH 24 h各腦區伊文氏藍明顯外滲,腦水腫明顯,而與此同時,Claudin 5的表達亦顯著降低。這些現象說明SAH抑制Claudin 5表達,使其喪失調節活性,從而導致TJ復合體裝配紊亂,促使旁細胞通透性增加[16]。與此同時,JNK的表達則顯著升高,說明SAH引起腦組織廣泛的應激反應,從而激活數個細胞內信號轉導通路,經過一系列連鎖反應使JNK磷酸化而激活[17-18],從而抑制了Claudin 5的轉錄和翻譯,Claudin 5合成和降解之間的動態平衡被打破,從而破壞TJ復合體的完整性,導致BBB通透性增加,促使腦水腫的發生和發展。

JNK抑制劑SP600125是一種強效的ATP競爭性抑制劑,具有可逆性、選擇性以及細胞滲透性。本研究發現,SAH和SAH+DMSO組在SAH誘導后24 h各腦區伊文氏藍明顯外滲,腦水腫明顯,并出現腦組織結構破壞及神經元損傷。而SP600125則能逆轉上述過程,抑制JNK磷酸化,解除其對Claudin 5表達的負性調節作用,恢復TJ的正常裝配過程,維持BBB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因而SP600125能有效緩解SAH后腦水腫的發生和發展,為SAH EBI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靶點。

綜上所述,SAH激活JNK信號轉導通路,并通過負性調節Claudin 5的表達,破壞BBB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促使腦水腫的發生和發展,出現腦組織結構破壞及神經元損傷,導致EBI,而JNK抑制劑SP600125則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上述過程。

參考文獻

[1]郭宗鐸, 孫曉川, 何朝暉, 等.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海馬MMP9的表達與海馬神經元凋亡的相關性研究[J].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09, 31(1): 7174.

[2]Mitic LL, Van Itallie CM, Anderson JM. Molecular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tight junctions. I. Tight junc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essons from mutant animals and proteins[J].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0, 297(2): G250254.

[3]Nitta T, Hata M, Gotoh S, et al. Sizeselective loosening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in claudin5 deficient mice[J]. J Cell Biol, 2003, 161(3): 653660.

[4] 鄭杰勝, 馬躍輝, 詹仁雅, 等. 腦血管穿破法建立大鼠蛛網膜下腔出血模型[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7, 16(10):10501053.

[5] Yatsushige H, YamaguchiOkada M, Zhou C, et al. Inhibition of cJun Nterminal kinase pathway attenuates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hrough the suppression of apoptosis[J]. Acta Neurochir Suppl, 2008, 104: 2731.

[6] Bennett BL, Sasaki DT, Murray BW, et al. SP600125, an anthrapyrazolone inhibitor of Jun Nterminal kinas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1, 98(24): 1368113686.

[7] Yatsushige H, Ostrowski RP, Tsubokawa T, et al. Role of cJun Nterminal kinase in early brain injury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J Neurosci Res, 2007, 85(7): 14361448.

[8] Yan JH, Chen CH, Hu Q, et al. The role of p53 in brain edema after 24 h of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a rat model[J]. Exp Neurol, 2008, 214(1): 3746.

[9] Ostrowski RP, Colohan AR, Zhang JH.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early brain injury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Neurol Res, 2006, 28(4): 399414.

[10]鄭杰勝, 沈劍峰. NADPH氧化酶抑制劑apocynin緩解大鼠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8, 17(7):10501053.

[11] Schller K, Trinkl A,Klopotowski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vascular basal lamina damage and bloodbrain barrier dysfunction fo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rats[J]. Brain Res, 2007, 1142: 237246.

[12] Piontek J, Winkler L, Wolburg H, et al. Formation of tight junction: determinants of homophilic interaction between classic claudins[J]. FASEB J, 2008, 22(1): 146158.

[13]Hawkins BT, Davis TP. The bloodbrain barrier/neurovascular unit in health and disease[J]. Pharmacol Rev, 2005, 57(2): 173185.

[14]Witt KA, Mark KS, Hom S, et al. Effects of hypoxiareoxygenation on rat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and tight junctional protein expression[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03, 285(6): H2820H2831.

[15]Honda M, Nakagawa S, Hayashi K, et al. Adrenomedullin improve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function through the expression of claudin5[J]. Cell Mol Neurobiol, 2006, 26(2): 109118.

[16]吳麗文, 尹飛, 彭鏡, 等. 緊密連接蛋白ZO1、occludin和actin參與缺氧缺血誘導的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08, 10(4): 51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