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熱點問題范文

時間:2023-11-28 18:10: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遺傳學熱點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遺傳學教學;高等教育;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18)03-0071-03

遺傳學是研究自然界生物的遺傳和變異規律的一門科學,是生命科學最重要和基礎的分支之一,也是生物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的不斷提高,現代遺傳學發展迅速,研究內容迅速積累,研究范圍不斷擴大。

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本科教學中各學科課時量不斷縮減,例如菏澤學院生物科學專業遺傳學課時量由最初的102學時,減少到86學時,有些專業甚至減少幅度更大,因此,學生普遍感覺遺傳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繁雜、學時緊、難度大,是一門較難學習和掌握的課程。近年來,遺傳學及其相關課程的教改研究屢有報道[1,2],我們深受啟發。基于《遺傳學》教學過程實際情況,采取了若干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進,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提高《遺傳學》的教學質量。

一、做好高校《遺傳學》與高中《生物學》銜接與過渡

《遺傳學》是許多高校生命科學有關專業的必修課之一,為了體現學科的完整性,高校的《遺傳學》的教材中都會將高中《生物學》中涉及遺傳學的內容包含進去。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孟德爾定律”等內容在高中《生物學》中已作詳細講解和教學。但是,現在高中教學應試教育色彩濃厚,為了能夠在各種考試或競賽中取得好成績,往往會在知識傳授過程中超前講授,但由于課時、實驗條件、教師專業背景、學生知識結構的限制,很多知識點很難講解透徹,學生往往也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因此,在高校《遺傳學》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就要單獨設計這些內容,通過知識擴展,既保證《遺傳學》學科的完整性,又讓學生能在高中《生物學》知識基礎上提升,避免產生《遺傳學》是高中《生物學》簡單重復的錯誤概念,降低對《遺傳學》學習的重視程度與熱情。同時,在高校《遺傳學》教學過程中,還要做好與其他相關課程,如,《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等課程交叉內容的銜接與教學重點的明晰。

二、教學中采用“提問式”教學方式

提問式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由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通過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達到對知識點的鞏固與拓展的目的[3]。經典遺傳學部分在地方普通高校《遺傳學》的教學內容中一般比重較大,這部分內容知識相對陳舊。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提高同學的參與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提問式教學法在地方普通高校《遺傳學》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在設置問題時,既要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又要結合同學們感興趣的實際境況。例如,講授到“反應規范”時,提出了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生物、哪些性狀的反應規范寬窄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現象與遺傳學聯系起來,加深遺傳物質基礎與內、外環境互作,共同決定生物性狀的理解。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的問題設置,引導同學開放思想、獨立思考、相互討論。通過有目的的設計問題,提出問題,有助于增強教師對課堂知識教學的引導能力,提高課堂活躍度和趣味性,促進教學計劃的高效完成。

另外,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學,將教學過程中,抽象的、微觀的現象,變得更加直觀、形象,有利于學生的理解。例如,普通遺傳學的理論教學過程很多內容都涉及到染色體的分裂、交換過程,用普通的方式很難觀察到,教師上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分辨率更高的電鏡照片展示給學生,使知識具體化、直觀化,提高授課效率。

三、重視實驗教學,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

遺傳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不僅是教師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術的過程,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的重要環節[4]。目前我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增加了實驗課時在整個課程中所占比例,同時將實驗內容劃分為:驗證性、綜合性與研究性三個板塊,減少了驗證性實驗,以綜合性與研究性實驗為主。2.開放實驗室。生物學實驗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課前、課后實驗補充時間長,課堂操作時間短。如,植物有絲分裂、植物多倍體誘導等實驗,實驗前期需要花較長時間培養、處理實驗材料。由于課堂計劃學時限制,學生都是以處理好的材料直接操作,學生難以全面把握從材料培養到材料處理,染液配制等實驗的全過程,限制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開設綜合性實驗與拓展性實驗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進行研究和創新能力。但是這兩類實驗不僅課前準備時間長,而且課后還需要很長時間觀察實驗結果,例如,果蠅的單、雙因子、伴性遺傳雜交實驗、植物有性雜交實驗等。實驗前期需要培養、準備雜交的親本,課堂上僅僅可以完成雜交組合的設置,課后還需要很長時間觀察與記錄雜交結果。因此,我們將實驗室全學年內對上課學生開放,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前期材料的培養、預處理,藥品試劑配制等工作中來;實驗后要求學生自己管理實驗材料,做到隨時觀察實驗結果的動態變化,隨時記錄實驗現象,及時分析實驗現象。3.教師理論課與實驗課一肩挑。這樣有利于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驗和實踐,實驗原理與理論課講授有機結合,通過觀察學生實驗操作情況,進一步了解學生對課堂理論的理解掌握情況。4.調整實驗課的考核方式。將原來考核只停留在理論測驗與實驗報告成績評定的方式,改為平時實驗操作為主,結合實驗報告、期末理論與實驗技能綜合考評的考核方式(表1)。通過這些措施改進,很好地激發了廣大學生實驗課的動手操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了學生自覺理論聯系實踐的思考,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引入網絡資源

由于遺傳學學科發展迅速,并與生物學各個分支學科交叉,理論與實驗技術不斷更新。與重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普遍存骨干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年齡偏大,對前沿知識了解不夠,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對前沿知識進行探索;青年教師雖然學歷較高,知識體系較新,但是由于研究方向過于專一與缺乏教學經驗,難以全面的、系統的將遺傳學知識傳授給學生[5]。而且,地方高校用于師資專業知識繼續教育經費的投入嚴重不足,教師缺乏外出接受系統專業知識繼續培訓與參加專業會議的機會,限制了教師團隊的快速成長和知識體系的更新。當下互聯網時代,國內外許多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學、科研資源實現了網上共享,如,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各高校自建精品課程、愛課程網站、網易公開課等網站匯聚了大量的優質教學資源,還有一些科研達人在主流視頻網站分享了自己的實驗操作視頻。每學期教研室都會根據授課學生的專業不同,篩選一批優質網絡資源推薦給學生。這些優質的教學資源可以極大開闊學生的視野與思維,在分享資源的過程中,青年教師也學習了其他高校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理念,加快了自我成長的速度。此外,遺傳學及其相關學科發展速度非常快,新的研究成果、實驗技術、新的科學理論不斷涌現,遺傳學知識體系更新較快,這就要求遺傳學教學要與學科發展的步伐相協調,因此,我們每學期都向學生推薦相關的科研學術期刊及在線網站,滿足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把握遺傳學及其相關學科前沿動態的需求。

通過引入優質的網絡資源,實現了部分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過渡,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熱情,這部分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主動與同學、老師討論課程學術問題,增強了學生對科學前沿問題的思考。

五、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新時期大學教育的重點。科研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應主動融入到專業教學中。遺傳與變異現已成為當今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在遺傳學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將課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外,更要通過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

目前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追蹤社會與專業有關的熱點問題。教學過程中,引入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所學的知識不僅限于書本,而是一門貼近社會大眾生活、具有旺盛生命的學科,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認識未知世界。例如,講到性別遺傳機制時,引入大家耳熟能詳的“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斗機”小品臺詞供大家討論。從而引出不同性別的家禽類動物同時具有兩套性腺,正常情況下,公雞中雄性生殖腺發育,雌性生殖腺退化。在外界刺激,如受到驚嚇,可能會導致體內性激素分泌紊亂,產生雌性激素,抑制雄性生殖腺,促進雌性生殖腺發育,產生正常的卵子,這時公雞下蛋也就順其自然了。反之,母雞打鳴的現象也就好理解了。這樣的實例,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性別這一相對“特殊”性狀,其實與生物其他性狀一致,都是由內在的遺傳物質與外在環境共同作用決定的這一遺傳機制的理解;更有助于學生拉近原本感覺“虛”的理論知識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自覺的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回答現實問題的意識。

2.將科技前沿融入課堂。遺傳學不僅發展迅速,而且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不斷交叉、融合,課程信息量巨大,難度不斷增加,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與學生素質提升。因此,課堂上如何緊跟科學研究的發展前沿,將發展前沿的新知識與普通遺傳學傳統知識點的有機結合,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講到遺傳重組時,我們引入近幾年基因編輯的研究熱點——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通過動畫形式簡明介紹該技術的主要實驗原理及商業開發等,同時為學生推薦拓展的學習材料。通過這些前沿科技的講解加深了學生學習基礎知識主動性,拉近了傳統理論知識與現實應用之間的距離。

3.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每年各級部門都會撥出大量資金用于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科研訓練等項目。學生對此類項目非常感興趣,會積極主動地、帶有一定想法與教師交流。借此機會,教師可以鼓勵并幫助學生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的創新創業、科研訓練等項目,或者在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通過指導學生撰寫申報書、項目設計、實驗研究及結題等的各環節的工作,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現在學生思維活躍,在與學生充分交流的過程中也會為教師科學研究提供靈感,促進教師科研的繼續深入,充分體現教學相長的魅力。

總之,我們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在現有教學條件下,從做好與高中《生物學》知識銜接,課堂上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加強實驗教學,引入先進的網絡資源和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科研素質培養等環節著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但仍需要認真探索不同專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方式,與此同時,需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的繼續教育,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遺傳學教學體系,以適應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

作者:高昌勇等

    參考文獻: 

[1]赫杰,張顥,張麗麗.高校遺傳學實驗考核方式的改革探析[J].遺傳,2015,37(3):309-313. 

[2]邢萬金,莫日根.在遺傳學課堂教學中培養本科生科研素質[J].遺傳,2016,38(11):1030-1038. 

[3]孟凡娟,王愛芝,張秀麗.高校“遺傳學”問題式教學法的有效運用[J].高教論壇,2016(8):47-48. 

[4]陳靖.植物生產類專業《普通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高教學刊,2017(12):110-111. 

[5]王建武,相微微.網絡資源在地方高校遺傳學教學中的作用初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6(4):14-15. 

篇2

關鍵詞: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多媒體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收稿日期:2011-06-20

基金項目:西華師范大學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編號:09B002)資助

作者簡介:秦紅玫(1978―),女,四川南充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園林植物教學和科研工作。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7-0243-02

1引言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是一門講授與園林植物密切相關的遺傳學原理和育種方法技術的綜合性基礎課程,是很多高校園林、園藝、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等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課程涵蓋的內容豐富,涉及遺傳學基本理論、園林植物重要性狀的遺傳(花色遺傳、彩斑遺傳、花徑與重瓣性遺傳、株型遺傳、抗性遺傳等)、園林植物常用育種方法(引種馴化、選擇育種、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倍性育種、分子育種等)等。各部分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使得對于各部分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重點、難點的取舍和講解深度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困難。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在學習園林植物相關的其它課程,比如園林植物學、花卉學、園林植物配置等課程的過程中積累了園林植物的豐富知識,也帶給他們對于學習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不同的關注焦點。這些關注焦點經過教師合理的引導,再通過教學過程中的交流,對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充分掌握知識技術有很大幫助,最終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2多媒體教學的運用

多媒體教學以直觀、生動的內容展示獲得了很多老師和學生的好評,也逐漸成為高校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普及,教師對于多媒體課件質量越來越重視。多媒體課件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整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學校教學水平、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1]。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成為教師教學重要任務之一。對于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這門課程而言,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能夠活躍課堂氛圍。

園林植物遺傳學部分是以遺傳學理論為基礎,重點分析園林植物主要觀賞性狀的遺傳。這和一般的遺傳學側重點有所不同,課件制作應該把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并結合園林實例。比如,在遺傳學基礎部分的教學中以孟德爾等人的實驗為實例,重點介紹遺傳學的3大基本規律。中學生物教育使得同學具備一定的遺傳學基礎,可利用動畫展示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內容,同時結合現代遺傳學的熱點問題,利用多媒體展示基因和DNA的相關信息,為后面的內容打好基礎。在花的發育部分的教學中,多媒體重點展示花發育的過程以及花器官發育的ABC模式。花色遺傳部分重點介紹花色遺傳的物質基礎和理論基礎,回答花問什么會有不同顏色和如何改變和控制花色2個主要問題,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花色與花色素之間的對用關系等。

園林植物育種學部分以遺傳學原理為基礎,重點介紹方法技術,實踐性強。在講授不同的育種方法中,需要結合具體的某一種或某幾種園林植物的相關育種方法和技術流程。選擇的植物應該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常見植物種類,并且相應的育種方法研究比較成熟,如引種馴化可以選擇矮牽牛、郁金香等,雜交育種選用月季、杜鵑等。這樣既介紹了育種方法,也滿足了學生對特定園林植物育種的認識,并激發自己的育種思路。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得植物立體化、過程動態化,操作直觀化。這樣的課堂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提高,同時對于啟發育種思路也起到了積極作用,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教學內容的優化

對教學內容的優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2]。在教學中以選用了程金水主編的《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作為教材。該教材內容考慮了園林植物特點,結合了科研前沿和生長實踐,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被很多高校選用。遺傳學部分,在細胞遺傳基本知識基礎上,著重講述花的發育、花色、彩斑、重瓣型、株型、抗性等現代遺傳變異原理。育種學部分,根據近年國內外園林植物育種進展,在常規育種基礎上,充實了雜種優勢利用、誘變育種、倍性育種,增加了分子育種、品種登錄等內容[3]。園林植物遺傳育種是豐富園林應用中物種多樣性和品種多樣性的重要而有力的科技手段,相關的研究工作已經成為目前很多遺傳育種研究工作者研究的重點或熱點,其成果也不斷更新。對于教師來說,教學過程中結合園林植物遺傳育種研究現狀和研究新成果是必要的。獲得這些信息的方式是多樣的,其中文獻信息是最為重要的。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有必要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以了解研究的動向。這不僅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別人的好的研究思路、方法,并激發學生對于科研問題的創新思維。教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教學活動,既使學生盡快掌握現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又使其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4]。在部分章節的教學中,我們嘗試選取一些高質量的文章引導學生閱讀和思考。結果發現,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及時提出對于相關問題的疑惑或見解,這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4教學互動分析

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的雙向互動活動,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所選教材的教學內容包括總論和各論兩部分,教學中嘗試把總論和各論部分結合教授,特別是育種學部分。在各論當中,對部分園林植物的種質資源、育種現狀、育種技術等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信息量很大,需要用較多的時間去了解,學生主動去學習這部分內容的積極性不是很高。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嘗試了育種學部分的教學中,每章內容講授結束以后,安排一次學生以各論中的某1章內容進行的課堂展示。具體要求學生2~3人1組,利用課后時間仔細閱讀各論中的某1章內容(該植物的育種最好和剛剛講授完的育種方法相關),并總結和制作PPT文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并回答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應給予必要的指導。這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不僅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也是同學知識交流的橋梁。結果也顯示,通過交流次數的增加,學生展示的效果越來越好,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教學互動的形式很多,也在進行其它形式的嘗試,希望為教學的質量的提高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孫莉.現代教育技術與《園林植物育種學》課程的整合[J].長春大學學報,2004,14(6):76~78.

[2] 杜曉華,李桂榮,楊鵬鳴,等.《園林植物遺傳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2):115~116.

[3] 程金水.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4] 廖顯輝.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國林業教育,2003(3):53~54.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ethods of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Garden Plant

Qin Hongme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ichuan,Nanchong 637002,China)

篇3

【關鍵詞】生物教學 八種關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B-0088-02

我們都知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眾多因素參與或影響:教師與學生、硬件與軟件、教育內容與教育目的的多重性等。怎樣協調和處理這些矛盾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作為一名生物教師,筆者發現,有的教師花了不少心思,吃了不少苦,但卻還會事與愿違,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這些老師不懂得生物教學中的辯證法,沒有處理好生物教學中的諸多關系而走進了教學的誤區。在此筆者談談個人的管窺之見。

一、快與慢

有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味追求快,以期增加總復習時間,甚至當學生反映理解消化不了時仍我行我素,總認為復習時再解決,似乎復習是個萬能的法寶。其實,復習雖然對于鞏固知識和提高學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決不能把提高教學質量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復習上。因為學生在新授時一知半解,到復習時就已經基本遺忘殆盡,再者,到時學生還要復習其它學科,這樣做,往往會適得其反。

在高考總復習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有些老師不僅有一輪、二輪復習,而且還有三輪、四輪復習,單純追求復習遍數,結果教學效果很差,欲速則不達。如在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綜合題復習的教學時,在一輪復習中,筆者不惜時間,首先夯實基礎知識,然后分別從分子水平(氧氣、二氧化碳)、細胞與細胞器水平(結合坐標曲線和氣體的進出圖示)、個體水平(有機物的積累與消耗)三個層次進行精講,再結合典型練習進行突破。雖然比其他班多花了一些時間,但發現在二輪復習與考試中,學生掌握情況非常理想。

其實,復習質量的高低,是以平時教學質量為基礎的。教學的快慢要依據教學內容的重要性及難度而定,當快則快,當慢則慢,如有必要,即使進度再慢一點、時間花費再多一點也不要吝嗇,另外,進度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隨時進行調整。

二、多與少

有些教師總以為做題越多越好,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熟能生巧,所以極力去搜集各種教輔資料。殊不知,我國現存有多種形式的生物高考,有著多種版本的教材體系。有些題目可能與本地教材不相配套,或者不夠嚴謹,甚至就是錯題,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做,學生被弄得精疲力竭,思維混亂,最終得不償失。

鑒于此,教師對試題要進行歸類,讓學生“營養”全面,而不能偏食貪食。比如,關于不同細胞分裂后的去向,相當多同學始終搞不清。可以這樣歸納:三種類型,一種是繼續增殖,始終處于細胞周期中,如植物分生組織細胞、骨髓細胞、人的軟骨層;第二種是暫不增殖,主要見于暫停分裂又沒有分化完全的,但可以直接恢復分裂能力的細胞,如肝細胞、腎細胞、黃骨髓細胞;第三種是不再增殖,見于已高度分化的細胞,如成熟紅細胞、肌肉細胞、植物篩管細胞等。然后再對三類細胞不同去向的原因理解清楚,并記住一些典型事例。

其實,資料和習題要多收集一些還是有必要的,但在讓學生做之前自己一定要親自做一下哪怕是看一下,一定要認真研究、精心選擇,心中要明白,你選中的每一道題是要考查學生什么知識,鍛煉什么能力。選中的題目首先要典型,力求分析透徹,一題多變(變形式、變角度、變問題等),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其次,題量要適宜,同類型的題目不宜多重復。

三、難與易

有些教師選題時一味追求高難度,而對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題不屑一顧。其實,難題也是由基礎題疊加、延伸、綜合而來,掌握基礎題是掌握難題的前提和基礎,況且基礎題在高考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近年來生物《考試說明》中明確規定容易題占70%,中等難度題占20%。本人命題時一直參照《考試說明》要求,如對于生物傳統重點考點,如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遺傳規律、細胞分裂等知識點,常進行文字、曲線、圖表等轉換訓練,加大難度,而對于選修知識點,則嚴格按照《考試說明》,識記為主,應用較少。

在整個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單元到綜合有計劃地、系統地給學生組織習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解決更高難度的題目。

四、師與生

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一種互動過程,它要受認識論的一般規律制約,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時至今日,仍有一些教師采用滿堂灌的方法給學生灌輸知識,感覺自己總有講不完的問題,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忽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只重視把教學內容講清、講透,不能讓學生參與,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活動和協作。

在對生長素的發現內容教學中,筆者曾進行了大膽嘗試:一班教師講解為主,二班教師提出三個問題讓同學看書:四位科學家的實驗處理、實驗結果、實驗結論,然后讓學生回答。一周后,同樣的問題,一班正確率為43%,二班近72%。

五、知識與能力

近幾年,生物試題呈現出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化的特點,不少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在學生基礎知識尚不夠扎實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地去追求一些能力要求高的綜合題、難題,試圖走能力培養的“捷徑”。其實,能力是以知識為載體的,沒有知識,絕談不上能力,要培養能力,首先要充實知識。高考試題中,無論多難的題目,都可以在書中找到它的知識原型,而且,這些知識的難度在課本中都算不了什么,但換一下情境,進行一些包裝,設問再精巧一點,就能難倒一批考生,當然這也正演繹了“題在書外,理在書中”這一高考命題真諦。

筆者常提出這樣二個問題:甲狀腺識別促甲狀腺激素的原因是什么?甲狀腺識別促甲狀腺激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二個問題僅有細微差別,但僅憑識別不能解決后者。學生經訓練知道,生物學科解答試題要字斟句酌,根本原因是要從遺傳上去分析的,能力自然形成。

六、嚴謹與創新

在平時練習中可讓學生根據題目要求講出其考查知識內容,暴露思維過程,層層引導、環環推進,使學生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但也不能讓學生墨守成規,要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特別是碰到一些能力要求較高、一時無法入題的試題,要讓學生大膽假設、猜想、嘗試,使學生不斷沖出思維定勢,閃爍創造火花;與學生一道分析解題技巧,訓練學生運用己有知識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高考必有難題,做到遇難不驚,從容應答。

一段時間,很多同學對遺傳學中某對夫婦生出患病女兒與女兒患病的差別不能區分。其實,這就是草率,不嚴謹犯的錯。前者要考慮二個因素:患病與性別;后者只要考慮患病一個因素,因為已經是女兒了。其實,很多習慣,常練是會慢慢形成的。

七、實驗與教學

生物科學與其它自然科學一樣,本質上是實驗科學,許多科學成果正是通過實驗發現的,因而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但不少教師為了節約時間,采取不做實驗講實驗的方法,使學生失去了一次“主人翁”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不少只有通過實驗才可獲得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有的甚至連課本上介紹的許多經典的“實驗發現史”也簡單對待,又使學生失去了一次充當“緊張”的“旁觀者”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直接感悟“科學思維過程”的機會,最終使學生在分析和設計實驗試題時直接處于不利地位而影響解題。

我們認為新教材與舊教材的一個主要不同之處就在于對實驗能力的要求上,而對這種能力的培養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通過具體實驗操作和分析經典實驗來達成的。現在實驗室已基本能完成高中教材所有實驗,因此特別要求學生對實驗的各項準備與過程中的細節變化過程進行分析。學生常提出一些出乎我們意料的問題,我們有時也借助資料查閱或向高校老師求援才能解決,但這些正是我們樂于看到的。

八、基礎知識與熱點焦點

關注時代、關注焦點,是當今高考的一個顯著特點,但過分強調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忽視基礎知識的訓練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些教師甚至還未到總復習時就花費較多時間用在尋找熱點材料,編制熱點問題上,而使“永恒的主題”――“基礎知識的訓練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受到削弱,有時甚至熱點問題都未涉及,結果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篇4

【關鍵詞】 朱震亨;格致余論;丹溪學派

Abstract:Mr. Zhu Zhenheng is one of four great masters of Jin and Yuan Dynasties, bei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Danxi School; the medical theory in his works “Gezhi Yulun” is still of meaning of guidance in modern times.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medical thought from 3 aspects of paying attention to insipidity diet and nourishing gastric Qi, the essence of “seeking root in treatment” and learning from but not being stubborn to ancient personnel.

Key words:Zhu Zhenheng; Hezhi Yulun; Danxi School

朱震亨是丹溪學派的創始人,近日拜讀了他的《格致余論》,覺得其中的一些觀點從現代的角度去思考,仍很有意義。

1 注重清淡飲食和養胃氣

開篇《飲食箴》云:“因縱口味,五味之過,疾病蜂起。……山野貧賤,淡薄是諳,動作不衰,此身亦安。”認為人們在飲食時應以“不過”為度。飲食和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俗話說“病從口入”, 飲食衛生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食物不潔可以引起腸胃炎,一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如九十年代上海暴發的流行性甲肝,就是由于食用了生的海產品引起的。遺傳學將一些疾病歸為多基因遺傳病,即遺傳因素和環境等因素,也可以說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疾病包括常見的高血壓病、糖尿病、哮喘、自身免疫類疾病等。飲食即是外因的一個重要方面,飲食不慎(如高糖高脂飲食等)可以誘發或加快這些疾病的發作,與其發病后忌口,不如平時注意飲食。飲食和脾胃的關系非常密切。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脾胃功能的正常是全身功能正常的前提。脾胃每天都要受納和消化腐熟食物,因此養護脾胃要從日常的飲食開始。

《養老論》中提出不僅老年人生病所用之藥不能太過辛香溫燥,而且奉養老人也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好酒膩肉,濕面油汁,燒炙煨炒,辛辣甜滑”皆應為禁忌,否定了“甘旨養老”的古訓。老年人各個方面都處于漸漸衰弱的過程中,此時尤其需要注意濡養脾胃,飲食宜清淡,用藥宜清補。常說辛苦了一生,老年人應該享享清福,我們要著眼于這個“清”字上,老人享樂應不在于口腹之欲,而是在精神方面的放松,生活過得舒心閑適,能發展自己的愛好;對于晚輩來說,讓老人有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是最好的奉養老人的方式。

《慈幼論》中指出小兒“腸胃尚脆窄,若稠黏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魚肉、木果、濕面、燒炙、煨炒,但是發熱難化之物,皆宜禁絕”。小兒形氣未充,臟腑嬌嫩,生長速度比較快。在化源充足的情況下,脾胃發揮化生和傳輸精氣的作用,散布到全身,充養各個器官。喂養小兒應予營養高而易消化的食物,既不加重腸胃的負擔又能滿足營養的需要。

《痎虐論》中云“劫病之藥,胃氣重傷……必先以參、術、陳皮、芍藥等補劑,輔以本經之藥,惟其取汗。”其后舉例一病患罹大承氣湯證,但“形雖實而面黃稍白,此必平昔過飽而胃受傷”。病而先予補脾胃之劑,而后再投承氣湯。《大病不守禁論》指出“病而服藥,須守禁忌……飲食失宜,藥餌違法,皆能致傷”。病人患病正邪相爭,無論是正盛邪虛還是邪盛正虛,脾胃的調養都是重要的。首先,脾胃為后天之本,身體精血正氣的維持有賴于脾胃的運化與化生;其次,在病程中飲食不節,更傷胃氣,不利于病情的好轉。   2 “治病求本”的本質

“病之有本,猶草之有根也,去葉不去根,草猶在也”是朱震亨對治病求本的形象比喻。對于病的本質中醫與西醫的標準是不同的。從中醫方面來說,審證求因,本在于病位、病性。隨著現代醫學研究深入,一些疾病的本已經追溯到了分子水平,有部分疾病的本源在于基因的缺陷,并且是可遺傳的。先天性疾病會一出生就表現出來,而有些疾病剛出生時不會表現出來,而會在一定的條件下誘發或發作,這類疾病一旦發作,只能控制其發展的速度,不能根治。也就是說:基因突變是無法控制的,但遺傳條件是可操控的。父母的體質,是后代的先天,有基因缺陷的父母,有可能會遺傳給后代。筆者認為減少這類疾病的關鍵是優生優育。

3 師古人法而不泥于古人方

篇5

【關鍵詞】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提高生物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等是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教好高中生物課程,課堂教學非常重要,為此,本文就新課改下如何實施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淺談心得:

一、巧設導入創設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當代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不僅要教,而且要導。”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學生很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貫注于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 如在學習《伴性遺傳》時,老師可先根據農村重男輕女的現象給學生講述這樣的故事:在某山區,一個婦女連續生了四個女孩,鄰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為自己沒本事,生不了兒子,無奈之下,她便自殺了。故事講完后老師可問:她為何要自殺,生女孩是女人的錯嗎?人的性別是如何決定的?通過這樣的一個實例引入新課,營造了一個吸引人的課堂情境,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引發學生對學習遺傳學的渴望。

二、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提問

現在的高中學生大都習慣于接受式學習,而老師則習慣于“照本宣科”,很多學習對學習生物學提不起興趣,因此也就對這門學科比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學生“有興致,多關注,樂意學”,作為生物教師,這確實要引起重視。事實上,生物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選擇與實際相聯系的話題,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學會去思考,學會去提問,開展師生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因為有實際生活的體驗,學生的參與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講授“細胞的癌變”這一內容時,可并不急于介紹課本書面知識,而是創設這樣的情境:在你的周圍,在你認識的人當中有癌癥患者嗎?和癌癥患者接觸過嗎?覺得癌癥可怕嗎?你認識多少癌癥知識?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然后再引導學生提問——你最感興趣的癌癥相關問題。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有問“怎么樣會患癌癥”,“如何預防癌癥”,“癌癥是否會遺傳”的,也有問“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會呈上升趨勢”,等等問題的。這樣,一方面可使學生感受生物科學對人類生活的作用和意義,另一方面也可幫助學生養成關心生活、關心實際問題的習慣,善于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同時教師不斷創設“因疑而學,因學而疑”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探索,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操。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創設實例式教學情景

傳統的教學,老師教學生多少知識,幾乎就要求學生掌握多少。學生所學的知識是死知識,學生掌握的技能是沒有創新的技能。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改變“滿堂灌”、“一言堂”的授課方式,教師的教學地位不再是教學的主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角,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傳統教學方式把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角,忽視學生的地位。生物學科是一個實驗科學,這就要求在學科教學中,創設各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選擇地對學生進行目的教學。不要忽視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不要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不要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閃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學中有很多設計實驗的題目,教師要讓學生大膽去設計,開拓自己的思想。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每位學生的設計思路進行分析比較,找出不足之處,進行改正,教師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指導者,是一個輔導者。實驗、觀察、參觀和實習都是很好的實例式教學情景方法。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實驗的同時,有計劃、有組織地讓學生多觀察,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釋身邊的生命現象,把觀察到的生命現象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從事于生命科學的熱情。

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完善教學方式

生物學是一門實際性、實踐性、社會性很強的自然學科,所包括的內容十分普遍,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多媒體技術擁有多樣信息,它所展現的圖、文、聲、像并茂,生動,具有劇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技術,能變籠統為形象、變微觀為宏觀、變靜態為動態。例如,在講述“減數分裂”時,應用課件,把細胞減數分裂的全進程動態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把握每個時期染色體和DNA的變化特點這一重點內容。如何打破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不同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展現有絲分裂的動畫,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然后再加以說明,歸納總結,這樣學生很快可以把握重點知識。因此作為生物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充分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依據本學科的特點拓寬教學思緒,完善教學方式,從而使生物課堂生動有趣。

五、加強自身師德修養,優化知識結構

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通過交往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新課程改變了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注重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滲透,關注社會生產、生活、發展的熱點問題,其內容的綜合化和彈性化,使教師不能再按傳統的“照本宣科”式教學,而要求教師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要掌握廣博的文化科技知識和教育科學理論,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對多門學科知識進行有效的遷移和綜合,真正做到融會貫通,提高應用能力,從而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六、教師要有遠大的理想

篇6

一、在課堂中引入生產和生活的實際

陶行知的名言“生活即教育”人所共知,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扎根于生活,這和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生物本身就是一門強調實用的科學,它與生活、生產的實際密不可分,這就告訴我們在生物教學中必須走生活化的道路,加強與生活的聯系,這樣做不但能將生物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而且還能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學科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用武之地的,自然就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優化他們的學習動機。

例如,筆者在教“蛋白質的代謝”這一內容時,筆者告訴學生生活中的一個小常識: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都提高了,豆漿、牛奶成了人們早餐的必需品,很多人喜歡空腹喝豆漿、牛奶,或者只喝豆漿、牛奶別的什么也不吃了,其實這樣營養都流失了,是一個錯誤的習慣。為什么是錯誤的呢?怎么吃最營養呢?在問題的激發下,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他們會覺得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原來如此緊密相關,這么做到底有哪兒不對呢?接著教師引領學生帶著疑問開始學習“蛋白質的代謝”,空腹喝豆漿、牛奶,其中的氨基酸被氧化分解了,來供給生命各項活動需要的各種能量。所以科學的方法是先吃饅頭、面包等面食,然后再喝豆漿、牛奶,這樣就能夠由含糖的饅頭、面包等面食氧化分解后供給能量,那么氨基酸就可以用來完成不同組織蛋白和酶的合成,或者在氨基轉換作用下形成能被人體有效吸收的新氨基酸,這兩種方式和上述方式就是蛋白質代謝的三條途徑。當學生明白了這一切之后,他們對蛋白質代謝的這三個途徑自然就有了無比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了解了生活中必備的常識,正確地養成了良好的飲食習慣,更加有意義的是將生物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在課堂中引入新的知識熱點和科技成果

新一輪課程改革更加關注科技與社會這個學習目標,相比傳統的教學只限定在教材的圈子里有了重大的突破,對以往課程中存在的缺陷也予以了關注。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生物教師要善于使用多媒體技術,有意識地將生物學科研究領域中的最新進展、重要成果以及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比如轉基因植物等引入到課堂中去,用這些新鮮的信息去激活學生的熱情,增強他們的興趣,幫助他們樹立高遠的個人理想。

例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學到“營養的代謝”這一內容時,就可以補充三鹿問題奶粉引起的中國乳業震蕩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信任危機。在講解“病毒”這個概念時,筆者就告訴學生現在世界流行的一些影響較大的病毒,比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非典病毒等,對這些曾經在我們身邊肆虐引起恐慌的病毒進行研究,分析它們能大規模傳播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已經了解的一些人體免疫常識,引導他們去探討如何有效預防這些病毒。在講“受精作用”時,筆者向學生介紹目前最先進的治療不孕不育癥的“試管嬰兒”技術和“克隆”技術等最新的研究進展和現狀,結合道德與倫理的相關知識,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談談自己對“克隆人”的觀點。

在講雜交育種時,介紹我國育種專家袁隆平秉持堅忍不拔的科學態度,培育出雜交水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解決世界糧食危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講人類基因組計劃時,介紹中國在基因測序方面的進步,也擔任了1%基因組測序任務,并且首次對水稻基因組進行測序并繪出草圖。

三、在課堂中引入科學家的故事

生物學是一個循序漸進、團隊合作的探究歷程,如同牛頓所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它的每一次進步,每一項發現,每一次成果,都是眾多科學家前赴后繼,努力工作的結果,都有許多感人奮進的故事。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材料,介紹科學發現史和科學家成才的故事。通過這些事跡,學生可以學習科學家的發現、創新、假設、實驗的探究過程,學習他們在客觀實驗結果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模擬、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總結的思維方法,學習他們不怕失敗勇于挑戰的科學態度,學習他們不畏艱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風,學習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

例如,筆者向學生介紹虎克是怎樣自制顯微鏡,發現細胞,為生物研究進入微觀世界奠定基礎的;達爾文是怎樣經過環球航行,采集標本,提出自然選擇學說,打破了唯心主義學說的;孟德爾是如何通過八年努力,提出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為研究遺傳規律指明了方向的;摩爾根是怎么通過飼養果蠅研究出遺傳學第三定律,即基因的連鎖和交換定律,為變異的出現闡明了本質的;沃森和克里克是怎樣親密合作發現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等等。

篇7

關鍵詞:智能化技術,建筑,電氣工程,應用

中圖分類號:TU19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隨著建筑行業規模的逐漸發展,其中建筑電氣工程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其建設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的高低。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同時人們生活水平也逐漸改善,這就對居住環境、建筑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也是越來越細致,需求的個性化特點也開始逐漸凸顯。傳統的電氣工程施工對象包括控制裝置、相應的電纜、變壓器、照明裝置、發電裝置等等,此外,施工后的后期維護和維修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內容。

伴隨著各種各樣的需求,智能化技術在建筑電氣工程中的大范圍應用也是應運而生。電氣工程中的智能化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高科技技術,內容包括GPS系統、計算機技術、傳感技術、人工智能、自動控制以及專家系統等。從應用的方法和研究的對象來看,這門學科的復雜性和交叉性比較明顯。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工程方面的應用將改變原有的工程作業模式,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和改變也是巨大的。

二、智能化技術的優勢

通過智能化技術在建筑電氣工程中的廣泛應用,能夠實現對建筑中的現場控制器包括配電、中央空調、排水、照明以及電梯等系統的實時監控和控制,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設備的合理運用。

1 能夠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監控

在比較大型的建筑當中,由于內部結構比較復雜、功能方面的要求也是多種多樣,導致了電氣系統組件會非常多,龐大的系統組件數目往往會導致故障發生,并且較大的數目又會導致工程人員無法及時有效的找出問題,這就給樓層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在采用智能化系統之后,通過“采集――處理――反饋”的應用模式,能夠實現對樓層的各個系統進行全方位數字化和信息化的監控,保證了將信息反饋到控制中心的及時性,同時可以有效地將控制機指令下達到子系統當中,進而達到了全天24小時不間斷地實時監控和采取有效的管理。

2 輸出控制指令及時有效

通過電氣智能化系統的應用,可以根據控制指令及時地對終端的操作和執行系統發出控制指令和信號,以達到控制目的,在智能建筑設計之初,就應該充分考慮到智能建筑電氣系統的功能,將智能化的概念應用到設計當中,首先需要的是一套比較完整的電子信息技術的控制系統,并完成與設備的有效鏈接,這樣就能較充分地將數控體系的準確性和調節性利用起來,建立一整套的樓層遠程監控和管理系統。

3 聯動性能的加強

樓宇的智能化可以大大加強自動化設備之間聯動性能。智能化技術可以將樓宇中的安防、消防以及通風照明等自動化系統整合為一個整體,這樣做的結果便是其聯動性能的充分加強,實現了不同子系統之間的資源和信息的優化配置,在需要進行控制和響應的視乎也能做到聯合互動。

4 安全性能增強

智能化在樓宇的安全方面貢獻將是巨大的。首先電氣系統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險,而且隨著自動化設備的逐漸普及,安全方面的問題也正在進一步凸顯。設備本身的問題、操作不符合規范甚至是周邊環境條件的不利變化都是安全風險的導火索,都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而通過利用智能化技術就可以大大提高安全性,因為智能化系統將全面提高監控的強度和范圍,并能夠采取遙控模式來對險情做出及時的報告和反饋,從而降低傷害風險。

三、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形式

1 自動化控制方面的應用

電氣化操作在電氣自動化方面一直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工作。而電氣控制又處在整個的建筑電氣工程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內,通過電氣控制的智能化,可以顯著提高工作效率,這對于加快工程進度、工程質量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都是有利的方面。

2 在故障檢測分析中的應用

在利用智能化技術進行控制的同時,通過智能化檢測功能就能夠較好的反饋出故障問題的原因和所在。電氣工程因其運行的長時性、線路的復雜性以及故障的突發性和隱蔽性,故障的發生是很普遍的并且很難發現其中的原因所在。在傳統的故障診斷方法中,通常檢測的時間較長、準確率也不是很高。而通過智能化的應用就可以很清晰且快速地判斷故障所在,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準確度。

3 在優化設計方面的應用

智能化技術可以在電氣自動化設備的優化發面發揮作用,包括智能化技術的遺傳算法以及專家系統。遺傳算法模擬的是生物遺傳學方面的規律,對設計的優化進行“一代一代”的搜索,以確定最為優化的基因配置。而專家系統則是在專家經驗的基礎上增加機器的學習樣本,并試圖利用原有的經驗和新的學習體系實現對新問題的解決。在實際運用中,需要結合兩種方法的優點,配合使用來實現電氣設備的優化設計。

四、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雖然智能化技術有諸多優點,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應該注意一些問題,避免因為過分追求技術上的先進,導致使用的不當。首先便是經濟方面,由于智能化技術包含了當前較為先進的前沿技術,其開發和使用成本一直是困擾智能化技術使用的瓶頸之一。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選擇智能化技術的使用范圍和程度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其次是設計方面,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腳踏實地,從實際需求出發,不過分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合理對待系統自身的缺點和局限性,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降低施工的難度,從而實現減小運行管理成本。

結語

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在智能化領域的廣泛應用也進一步的促進了建筑電氣智能化的發展。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對優質舒適生活的進一步向往,同時也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智能化在建筑電氣方面的應用前景會很廣,隨著智能化系統的完善,在不遠的將來一種全新的居住和生活方式會由智能化帶到我們眼前。

參考文獻

篇8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健康對照組:共有19例,其中男性為10例,女性為9例,平均年齡為36.7±8.3歲。均是成年健康志愿者,在檢測前30天內無胃腸道疾病和服藥史。

UC病例組:收集了從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某院消化病醫院UC住院病人19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8例,全部為活動期患者。無原發性心、肺、腎等基礎疾病,無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癥狀。UC嚴重程度分級:重度病例4例,中度病例10例,輕度病例5例。

1.2 診斷標準

UC診斷均符合全國炎癥性腸病診療規范共識意見。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輕、中、重三個等級。其中,輕度為患者腹瀉次數每日低于4次,無發熱和脈搏增快現象,無貧血現象,紅細胞沉降率(EsR)正常,便血輕微或無便血現象,重度為腹瀉次數每日超過6次,伴有體溫升高,脈搏加快HB30 mm/h。有較明顯的血便現象。中度為輕度和重度之間的患者。在病情分期上,可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So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DAI), 也常被稱Mayo指數,非常直觀和實用(見表1)。

12分可視為重度活動

1.3 試驗方法

具體實驗操作

向陰性對照管加細菌內毒素檢查用水100(μl);向供試管加內毒素標準液100(μl);向內毒素標準管加供試品100(μl);分別向陰性對照管、供試管、內毒素標準管加鱟試劑100(μl);搖勻后置于37℃環境孵育45(min);分別向陰性對照管、供試管、內毒素標準管加顯色基質溶液100(μl);搖勻后置于37℃環境孵育6(min);分別向陰性對照管、供試管、內毒素標準管加反應終止劑500(μl);搖勻后分別向陰性對照管、供試管、內毒素標準管加偶氮化溶液2500(μl);混勻后于λ545nm測吸光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進行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進行正態性檢驗以及方差齊性分析。變量間相關性比較采取Pearson相關分析。當P0.05時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LAC/MAN和內毒素水平比較

從結果可以看出,UC患者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排除率比值是0.157±0.058, 患者血內毒素水平是0.202±0.006,與19例健康對照者的相應數值比較,顯著升高,可以說明UC患者腸黏膜通透性有明顯增加(P

19例UC患者L和M比值和血漿內毒素水平之間經Pearson相關分析呈正相關(r=0.825,P

3 討論

一直以來,有關UC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都是醫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然而UC的確切的病因以及發病機制還不夠清楚。免疫學說、遺傳學說、環境學說和微生物學說在UC發病機制中都有一定發展。有相關研究表明IBD患者一旦有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則腸黏膜腸通透性會出席明顯增加,可能是反復發作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前,修復腸黏膜屏障已經成為治療炎癥性腸病的一種重要方法。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早期進行受損的腸道屏障修復不僅可以控制病情,對于提高療效也十分重要,在危重疾病治療中顯得尤為重要。所有說,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患者腸黏膜通透性檢測非常重要。

本實驗對UC患者L/M比值和內毒素水平進行了檢驗,以此驚醒腸黏膜通透性反應,并對L/M比值、內毒素水平以及Sutherland DAI評分相關性進行分析,比較其在腸道損傷的敏感性上的直接反映,從中我們可以發現Sutherland DAI評分和腸黏膜通透性的改變換具有正相關關系,且相關性明顯。可以得出腸黏膜通透性的改變能夠作為UC疾病活動程度的指標。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 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共識意見(2007 濟南). 中華消化雜志2007;27(7):545.

[2] Baumgart DC,Dignass AU,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2,5:685一694.

[3] Berkes J, ViswanathanV, Savkovic S, eta.l Intestinalepithelial responses to enteric pathogens: effects on the tight junction barrier,ion transport, and inflammation [J]. Gut, 2003, 52(3): 439-451.

篇9

關鍵詞: 植物微核技術 原理 環境污染 水質監測

近年來隨著工、農業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的加劇,人們排放的廢物嚴重污染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使環境中的有毒污染物日益增加,這些污染物不僅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而且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了檢測出已經存在或潛在的危害,各種環境監測技術也應運而生,植物微核技術是根據遺傳學上染色體畸變的原理而建立的一種環境污染的生物監測方法,在對大氣、土壤、水環境中的各種有毒物質的遺傳毒性檢測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1]。

1.植物微核技術的建立及發展

微核技術(micrnucleus technology)是根據遺傳學上染色體畸變的原理建立的,是以動植物為材料,利用細胞生物學方法觀察其出現的微核率來表示材料受遺傳損傷程度的一種檢測方法。微核技術創建于20世紀70年代初,Matter和Schmid等在研究人類和哺乳動物細胞損傷時,初步建立了間期細胞的微核測定技術。1978年美國西伊立諾大學的馬德修以紫露草為材料,通過花粉母細胞4分體微核數量作為測定環境污染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1]。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的Degraas建立了蠶豆次生根尖微核檢測系統[2]。此后越來越多的人采用各種植物微核技術進行不同領域的檢測研究。實驗證明,利用植物微核監測技術監測水質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1980年美國國家環保局將此方法確定為監測環境污染的常規項目,我國也于1986年將其編入《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植物微核技術最早主要應用于監測環境污染,后來逐漸發展成為農藥、殺蟲劑、食品添加劑等毒理學檢測的一項普遍技術。目前,植物微核技術發展較快,除紫露草外,又研究出了很多適合的植物材料,如蠶豆根尖、葉尖、大蒜根尖等,并建立了監測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源水、飲用水、工業廢水、海水等不同的測試系統。深入研究植物微核技術在水質監測中的應用,對于指導和完善水和廢水的生物危害性測定及評價,進而深入保護我國水源及水質安全性評價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2.植物微核技術的原理

微核是指位于生物細胞的細胞質中獨立于主核,直徑小于1/20―1/3,完全與主核分開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小核,它可以是整條染色體或染色體斷片,其染色性與主核一致,其中部分微核具有DNA復制能力。細胞的染色體在復制過程受損時經常會發生一些斷裂或丟失,細胞進入下一次分裂時,斷裂的染色體沒有著絲粒,不能隨有絲分裂進入子細胞,以游離的方式存在于細胞質中,從而形成一個或數個小核。因此在細胞分裂后就可以觀察統計微核的個數,以此評估環境污染導致染色體畸變的程度,從而間接地體現環境污染的程度。實驗中以微核率來表示材料受遺傳損傷程度。微核率是指生物材料經細胞生物學方法制片后,在顯微鏡下觀測的1000個細胞當中微核細胞所占的比率,也可以每個細胞當中微核的平均值來計算。微核千分率=(觀察細胞中具有微核的細胞數/所有觀察的細胞數)×1000‰。

3.植物微核技術在水質監測研究中的應用

植物微核技術是一種有效的生物學短期測試方法,在環境監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下分別就植物微核技術在水質監測地表水、飲用水、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海水等方面的研究作簡要介紹。

3.1地表水

地表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息息相關。植物微核技術因具有前述的諸多優點而被廣泛運用于地表水監測的研究,目前已成為揭示水質生物危害性測定及評價不可或缺的工具。陳光榮篩選出了一個理想的敏感性高的蠶豆品種――松滋青皮豆,并首次運用該技術監測青山湖污染。后來提出了“污染指數”評判標準,為類似的水質檢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指導。趙淑媛在哈爾濱松花江上下游設四個采樣點,采用蠶豆根尖細胞微核試驗測試其蠶豆根尖細胞微核率和污染指數來檢測其水質[3]。周立人等采用蠶豆根尖微核技術對南淝水河水體七個采樣點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除董鋪水庫水源基本無污染外,其余各點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4]。另外,王煥校、徐鑫成等也利用蠶豆根尖植物微核技術對松花江流域阿什河段的水質污染進行了監測。近年來利用紫露草、紫竹梅4分體微核技術,蠶豆、大蒜、洋蔥、水花生等根尖細胞微核技術監測河流、湖泊等方面的研究多有報道,表明植物微核技術正日趨完善,便于規范化推廣應用。

3.2飲用水

飲用水安全與人體健康直接相關。由于飲用水中存在大量氯的衍生物,此類有機物大都呈低劑量長期暴漏的特點,常規的理化分析不足以對水質狀況作出全面的評價。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有效的測試方法評價水中有機物對生物特別是對人體的遺傳毒性,以準確直觀地反映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植物微核技術對低濃度的有機物非常敏感,可通過微核率、雙核率、有絲分裂指數、染色體畸變率等一系列指標得以體現,是一種快速、有效的體外短期生物學檢測方法。

3.3工業廢水

多年來工業廢水的監督檢測主要采用常規的物理和化學監測方法。理化方法雖能精確地分析廢水的污染成分,但不能直接反映出廢水污染環境后引起的生物學效應,以及污染物質潛在的長期的危害性,尤其是污染物質的遺傳毒性。植物微核技術能反映出誘變污染物對生物遺傳物質的綜合毒性和破壞程度,是監測工業廢水的良好方法。劉瑞祥等利用蠶豆根尖微核技術檢測合成氨工業水的遺傳毒性,結果表明:洗煤氣水、洗甲醇水均具有較強的致突變性。這也是首次報道合成氨工業水的生物毒性檢測。

3.4海水

海洋污染生物學監測也是水環境監測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使用較多的方法有微型生物群落分析法(PFU法)和海膽受精卵發育異常法兩種。但由于受季節、氣候、材料采集等影響,實驗操作上有一定難度,發光細菌法在國內應用也不普遍。因此,建立一種簡便可靠、適用于實驗室操作的海洋生物學監測新方法有著顯著的意義。馬明輝等分別用紫露草和蠶豆根尖微核技術對我國金海海水的污染狀況進行了研究,提示了該技術用于海水污染監測的可能性,并提出了污染指數劃分海水污染等級的初步標準。

植物微核技術自問世以來,作為一種經濟、簡便、可靠的短期生物學監測方法而被廣泛應用于水質檢測研究的諸多領域。但是,植物微核技術也有其局限性:它適合于測試潛在染色體損傷的因子,但無法測出作用于特殊組織或不能達到靶細胞,以及僅僅誘發基因突變的因子;它見長于短期測試,而不適合于積蓄作用和慢性誘變力的檢測;機理研究深入不夠,新的檢測技術探索不夠;技術和方案的標準化工作有待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Heddie J A,Cin ino M C,Hayash iM,et al.M icronue lei as an index of cy togentic dam ag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Environ M ole M utagen,1991,1&277-291.

[2]黃坤艷.植物微核技術在環境污染監測中的建立與應用[J].北京農業,2009,9,(25):14-15.

篇10

關鍵詞:唐氏綜合征;產前篩查;質量控制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second trimester Down syndrome screening,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enatal screening.Methods Pregnant women (16~20w) serum alpha fetoprotein(AFP)beta hCG(beta -HCG)two indicators,combined with maternal age,body weight,last menstrual period,pregnancy information week,fetal biparietal diameter and previous reproductive history,evaluation of trisomy 21-syndrome (DS),neural tube defects(NTD),the risk of trisomy 18-syndrome rate.Results 476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receiving prenatal screening,screening for high risk pregnant women at high risk for a total of 393 cases,the detection rate was 8.26%;4367 cases of low risk,low risk detection rate was 91.74%. Conclusion The second trimester prenatal serological screening,improve the Down syndrome,trisomy 18-syndrome and comprehensive detection rate of neural tube defects in children,reduce the rate of congenital birth defects in children,with significant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Down's syndrome;Prenatal screening;Quality control

我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之一,每年出生新生兒約1600萬,其中唐氏兒2萬余名,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的負擔[1],為了有效地降低先天缺陷兒的出生,必須做到產前早篩查、早診斷、及早終止妊娠[2]。產前篩查作為預防出生缺陷的第二道關鍵防線,是降低出生缺陷重要手段。本文通過對孕中期唐氏篩查4760例臨床分析,探討如何進一步提高產前篩查質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09年1月~2013年12月來我院圍產期保健門診自愿接受孕中期(16~20 w)血清學產前篩查孕婦共4760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

1.2方法 對孕中期(16~20 w)婦女血清甲胎蛋白(AFP)β-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兩項指標,結合孕婦的年齡、體重、末次月經、孕周、胎兒雙頂徑及既往孕產史等信息,使用產前篩查軟件,評估21-三體綜合征(DS)、神經管缺陷(NTD)、18-三體綜合征的風險率。

2結果

2.1產前篩查結果 2009年1月~2013年12月自愿接受孕中期產前篩查的孕婦共4760例,篩查結果為高風險的孕婦共393例,高風險檢出率為8.26%,其中唐氏綜合癥高風險者280例(5.88%)、NTD高風險98例(2.06%)、18-三體綜合征15例(0.32%);低風險孕婦共4367例,低風險檢出率為91.74%。

2.2確診結果 到上級醫院進一步確診的孕婦276例,占初篩高風險孕婦70.23%,其中確診病例7例(21-三體2例、18-三體 2例、神經管畸形3例)。拒絕進一步確診的孕婦共 117例,占初篩高風險孕婦的29.77%,追蹤其妊娠結局:有2例畸形胎撼鏨(唐氏兒1例,四肢短小畸形1例)。隨訪低風險孕婦3867例(失訪500例),出生后的新生兒有4例被確診為畸形兒(唐氏兒1例,18-三體 1例、神經管畸形合并多器官畸形1例、腦積水1例)。由此可見,高風險孕婦其畸形胎兒的發生率為2.29%,低風險孕婦其畸形胎兒的發生率為0.10%。

3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產前篩查提高了唐氏綜合癥和神經管畸形兒的檢出率,最大可能地減少了先天性缺陷兒的出生,對降低出生缺陷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3]。但由于目前產前篩查技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結果受孕婦的年齡、體重、末次月經、孕周、胎兒雙頂徑及既往史等臨床因素的影響,導致假陽性和漏診無法完全避免。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如何對影響質量的每一個環節進行質控,需要產科醫生和實驗室醫生共同關注和重視。

3.1詳細收集孕婦信息,認真填寫申請單。圍產期保健門診的醫生對所有篩查孕婦應詳細詢問個人史、既往史、孕產史和家族史等病史,確認年齡、孕周、體重等,對月經周期紊亂、末次月經不清等原因導致孕周計算不準確的,一定要通過B超測定胎兒雙頂經確定胎齡,以避免因年齡、孕周等錯誤信息影響篩查結果[4]。

3.2嚴格執行操作流程,加強實驗室質量控制。從血標本的采集與收集、實驗室檢測到風險評估、篩查報告,都應嚴格執行操作流程;每次實驗應根據相應試劑盒的要求做質控品測定,以評估該批次實驗測定結果的可靠性,避免篩查系統假陽性率過高,努力提高產前篩查質量。

3.3科學、客觀地進行篩查結果的告知。 由于產前篩查技術的局限性,其漏篩和假陽性無法完全避免[5],因此,向孕婦告知篩查結果時,應詳細解釋篩查高風險并不確定胎兒有異常,并建議該孕婦必須進行產前診斷;篩查結果為低風險的,并不能完全排除胎兒患病可能性,應動態觀察。

3.4密切關注高風險召回、咨詢和產前診斷。對篩查出的每一例高風險孕婦都要由專門的醫生負責電話通知,及時召回[6],再次核對孕齡,并做詳細的遺傳咨詢,向其介紹進一步檢查或診斷的方法;負責產前篩查高風險病例的轉診,對未進行產前診斷的高風險病例,如果孕婦盲目選擇終止妊娠,應耐心勸解,避免對孕婦和胎兒造成不必要的傷害[7]。

3.5完善篩查追蹤隨訪 應對所有篩查對象要進行電話隨訪[8],隨訪時間為產后1~6月,隨訪率應≥90%,隨訪內容包括:妊娠結局、胎兒或新生兒是否正常;對高風險孕婦,應隨訪其產前診斷結果、是否繼續妊娠,對流產或終止妊娠者,建議接診醫院盡量留取組織標本,以便進一步做遺傳學診斷;詳細登記隨訪結果,總結統計分析、評估篩查效果。

綜上所述,在臨床應用中嚴格執行產前篩查管理流程[9],對降低假陽性和漏診率、提高產前篩查質量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麗華,盧小青,等.孕婦年齡與孕中期唐氏綜合征產前篩查相關性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8):1172-1173.

[2]葛苗苗, 苗正友, 李為玉.孕中期母血篩查胎兒出生缺陷的研究[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4,12(4):98,108.

[3]宋文齡,孫景輝.產前篩查唐氏綜合征的應用價值[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07.22(7):944.

[4]呂時銘,沈鳳賢.產前篩查與診斷的質量控制與熱點問題[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3,36(1):914-915.

[5]孔小玲,⒂擄玻劉小英.2207例孕中期婦女血清產前篩查結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2013,34(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