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期兒童保健重點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6: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齡期兒童保健重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齡期兒童保健重點

篇1

[關鍵詞]社區管理;兒童保健;服務模式

我國有3.6億兒童和青少年,每年有2000萬新生兒,為廣大兒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護和健康促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衛生工作的要求。【1】兒童保健是對兒童進行整體的、全面的、連續性的健康管理。隨著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含義的改變,兒童保健概念也隨之變更,即保護和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適應社會能力的全面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社會醫療體系中扮演的作用越來越大,成為了兒童保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高社區管理模式下兒童保健服務的工作績效,本文從兒童保健服務的內容出發,提出了社區管理模式下如何加強兒童保健管理的措施,使得社區醫療機構在構建衛生保健網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兒童保健服務的內容

兒童保健主要是在醫生的帶領下對兒童常見疾病的診療進行負責,并指導公共衛生醫師及預防保健醫生與社區護士進行具體管理。其包括新生兒保健、嬰幼兒保健、學齡前期保健及學齡期保健。①新生兒保健是工作以喂養、保溫及清潔衛生為主。②嬰幼兒保健是指1周歲至3周歲過程中實施的保健,保健工作以防止意外創傷、中毒、傳染病為主。③學齡前期保健是指3~7歲兒童的保健,保健工作以防止意外事故和傳染病為主。④學齡期保健是指7歲到13歲(青春期前)的保健,保健工作以防止齲齒、近視和慢性疾病為主。其中對7歲以下兒童的保健工作是重點。

另外,社區免疫接種也非常重要。兒童免疫接種信息管理系統包括①兒童的建卡,主要是完成兒童基本資料信息管理。②接種登一記管理,主要是接種登記、修改特殊情況的接種日期、打印疫苗的接種預約時間、打印兒童的接種卡等。③接種記錄的補登,主要針對流動兒童的歷史接種情況進行補錄,以保證該兒童有完整的接種一記錄。④各類報表生成與統計,可以生成和打印免疫接種情況月報表、兒童免疫完成情況年報表、兒童預防接種年齡組人日統計表等等,可以一次性生成所有報表,非常方便、快捷

二、兒童保健服務管理模式的構架

為兒童保健服務提供相適宜的管理模式,強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兒童保健管理中所起的基底作用,以其作為兒童保健管理的核心機構,為轄區內全體兒童提供常見疾病診治、基本保健及特需服務。

兒童保健管理工作主要由全科醫生團隊完成,全科醫生負責兒童常見疾病的診療,并負責指導公共衛生醫師及預防保健醫生與社區護士進行具體管理工作,或者是由全科醫生指導下的專職兒童保健醫護人員負責兒童的系統保健工作。同時,這種模式還強調要進行兒童動態監測及其他相關成長發育等健康監測工作。[2]在這種模式下,衛生行政部門上要承擔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行政管理,婦幼保健部門承擔對兒童保健工作的技術指導,疾病預防與控制部門承擔對兒童計劃免疫與預防接種的業務指導工作,婦幼保健的上級機構或相關醫院承擔對兒童疾病診治指導并接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轉診。

三、社區管理模式下加強兒童保健管理的措施

3.1高質量、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

目前群眾對兒童保健服務的需求愈來愈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的特點,從最基本的測量身高、體重,到較高層次的智力發育、行為指導;從身體不適到精神心理異常,為保健服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內容。為此,兒童保健服務必須適應這種現狀,必須迅速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以優質服務贏得服務對象的信任,在技術一服務一效益的良性循環中增強自身活力,并能充分利用現有的保健服務資源及管理網絡,盡可能將基本服務覆蓋所有的轄區兒童,所提供的保健服務內容能夠覆蓋所有年齡段的兒童,使特殊服務盡可能滿足所有需要享用的兒童,滿足社會的需求。

3.2組織培訓、定期指導

在新形勢下,要提高兒童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技術服務、規范管理才能實現。為此,要貫徹社區健康服務的工作方案的要求,選拔具有一定臨床經驗業務能力強、政治思想好、服務態度優的兒科或婦幼醫師擔任兒保門診工作,通過開展各種社區兒童保健的有關理論、技術操作和服務內容的培訓活動,盡快轉變他們的觀念,適應社區健康服務工作,宣傳防治與質控作為重點的體弱兒童管理和小兒“四病”,同時推廣兒童心理、眼保健、口腔保健等適宜技術,并對其進行考核,考核通過方可從事兒保工作。【3】并定期組織區、鎮婦幼保健部門到各社區健康服務站兒保門診檢查、指導工作,及時指導工作中的不足之處,組織個服務站之間進行相互參觀學習,吸取他家之長。

3.3制定考核標堆,進行評估

對社區健康服務站進行評估,有利于社區服務質量的提高,根據各地區制定的考核標準,進行階段評估和年中審查,對表現突出的單位進行獎勵,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劃撥社區預防保健基本服務補助經費的依據。對于達不到標準的單位,給予相應的措施處理。

四、體會

兒童時期尤其是嬰幼兒時期,是生長發育最迅速、關鍵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衛生保健和教養方法是否得當,不僅關系到兒童的健康成長,而且對他們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對兒童的生長發育進行定期地、動態地、系統地觀察和了解,及早發現缺點、疾病,及時予以矯冶和指導,使社區健康服務真正的走近千家萬戶,使兒童享受到最基本的健康保健服務,有利于兒童保健事業的健康發展。我們應充分發揮社區兒童保健的地區性和可及性優勢,加強完善社區兒童保健工作,提高社區居民對兒童保健的認識,將兒童保健工作系統化,及時發現兒童的健康問題并加以預防控制,促進兒童健康發育成長。

參考文獻:

[1]徐志浩社區兒童保健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6).

篇2

關鍵詞 住院兒童 微量元素 影響因素

對象與方法

隨機調查2005年12月1日~2006年4月30日在泰安市中心醫院兒內科病房住院兒童960例,年齡1個月~14歲;男576例,女384例。按年齡分為4組,1個月~1周歲為嬰兒組,1~3周歲為幼兒組,3~7周歲為學齡前組,7~14周歲為學齡組。

標本采集:用40μl吸管吸取手指血40μl,放入裝有1ml全血稀釋劑的聚乙烯塑料管中,置于0~4℃冰箱內待測。

測定方法:采用北京博暉創新光電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生產的BH-5100原子吸收光譜儀,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鋅、鐵、鈣、鎂、銅的含量;BH-2100原子吸收光譜儀,鎢舟(電熱)原子化分光光度法測定鉛的含量。參考值范圍(兒童與成人相同):鈣為1.55~2.10mmol/L,銅為11.8~39.6μmol/L,鎂為1.12~2.06 mmol/L,鋅為76.5~170.0μmol/L,鐵為7.52~11.8 mmol/L,鉛為0~100μg/L。

結 果

男女兒童之間各微量元素含量無明顯差異。微量元素缺鐵和缺鋅的發病率嬰兒組最高,其次依次為幼兒組、學齡組、學齡前組;缺鈣的發病率學齡組最高,其次依次為學齡前組、幼兒組、嬰兒組; 鉛中毒的發病率幼兒組較高,其次依次為學齡組、學齡前組、嬰兒組。

討 論

嬰幼兒處于生長發育快速期,膳食結構不合理、進餐氛圍差、家長溺愛及挑食和偏食,均可導致微量元素缺乏[1]。

有研究資料表明[2],機體內微量元素鐵、鈣、鋅缺乏均可減弱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助長細菌感染,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亦較高,因此對兒童進行微量元素的檢測是十分必要的。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住院兒童微量元素鋅、鐵、鈣缺乏檢出率明顯高于文獻報道的門診健康查體及入托查體兒童[3],原因在于所查兒童大部分為體弱多病者,有的曾多次住院,提示微量元素的紊亂與兒童的免疫功能、抗病能力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

本資料還顯示,住院兒童鋅、鐵、鈣3種微量元素缺乏比較普遍。分析其原因主要為:嬰兒期喂養不足和食物過分單一化,大部分家長以蛋類和碳水化合物為主要輔食,而鋅和鐵以動物內臟和肉類食品含量最高,隨著牙齒的健全,食物的多樣化,幼兒組、學齡組、學齡前組缺鋅、缺鐵率明顯減少。缺鈣的發病率學齡組最高,依次為學齡前組、幼兒組、嬰兒組。其原因主要為:由于嬰兒期生長發育比較快,鈣量的不足可引起盜汗、夜啼、抽搐等癥狀,且此期去醫院看醫生的機會比較多,因此家長會注意鈣及維生素D的補充。然而到了學齡期家長往往不注意補充鈣劑,加上上學后戶外活動少,體內的鈣不能滿足身體快速生長的需要,導致學齡期缺鈣最為普遍,嚴重者可出現遲發性佝僂病及手足搐搦癥。

兒童咬玩具、吮手指等不良習慣,以及飲食中進食含鉛高的食物如皮蛋、罐頭食品和膨化食品,本次調查幼兒組高鉛比例最高,即與此有關。此年齡階段兒童消化道排鉛功能較差,另外,機體在缺鋅缺鈣的情況下,對鉛的吸收明顯增加,因此此年齡階段兒童為我市的防鉛重點對象。近年來兒童血鉛整體水平較以前文獻報道有明顯升高,本次調查住院兒童鉛中毒發病率(12.4%)明顯低于全國兒童的平均值(29.91%)[4],控制較理想。而這些兒童全部為本市兒童,說明我市環境良好,環境中的有害元素鉛未對兒童造成損害。

綜上所述,微量元素鋅、鐵、鈣的缺乏是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時期應注意不同營養素的添加。

在飲食上提倡科學、合理的喂養,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全面均衡營養。

參考文獻

1 曾淑萍,楊斌讓,梁曉紅.兒童全血微量元素含量及相關因素的研究.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3,11(4):272-273

2 楊克敵,主編.微量元素與健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41-42

篇3

【關鍵詞】 高危兒;高危因素;監測;早期干預

作者單位:154002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婦幼保健院

在高危兒中,除了一些嚴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后遺癥,如腦癱、智力低下、視力聽力障礙、驚厥、精神發育異常等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兒童存在輕度腦功能異常,在嬰兒期看來還正常,既孩子的身高、體重及體格發育的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但到了學齡前期或學齡期時會出現學習障礙或學習困難[1]。為了減少高危因素所致的不良后果,降低傷殘兒發生率,我科于2008年開始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出生的高危兒共12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60例,其中出生窒息13例,早產20例,低出生體重9例,高膽紅素血癥21例,顱內出血2例;對照組60例,其中出生窒息11例,早產16例,低出生體重25例,高膽紅素血癥23例。兩組嬰兒在月齡、性別、出生體重、家庭經濟收入、父母文化水平、高危因素構成、干預前體格檢查、神經運動檢查、Gesell評分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早期干預方法和內容 干預組:召開家長培訓會,講早期干預的重要性,傳授小兒智能發育基本知識,指導嬰兒操及按摩,介紹干預計劃的具體做法。計劃實施從滿月開始,并安排在出生4、7、12個月復診,檢查干預效果并指導下一步干預計劃,指導家長按計劃訓練嬰兒。對照組:由家長進行正常的生活照顧,不參加家長培訓,不提供干預計劃,仍然安排在孩子出生4、7、12個月復診。檢查孩子在無額外幫助下神經運動發育及智能發育情況。具體方法是: 42 d時家長帶小兒回院學習嬰兒撫觸、主被動操以及1~3個月階段小兒感知覺動作訓練的方法,并配以指導處方和VCD。生后3、6、9、12個月時, 家長帶小兒來早教門診應用兒-心量表進行智能測評,根據測評結果指導家長訓練和應用北京幸福泉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的早教軟件制定1份書面的個體化的教育方案給家長[2]。每月1次親子活動或科學育兒、早期教育的健康教育講座。親子活動內容包括不同年齡組的精細動作、大動作、語言等各方面的訓練操作方法和比賽活動,講座內容包括嬰幼兒常見疾病的防治、兒童營養,玩具的選擇、嬰幼兒語言發展與教育,嬰幼兒動作發育規律及訓練、兒童氣質、兒童心理保健等知識。

2 結果

2.1 評價方法 兩組兒童1歲時進行智能測定。智能測定用北京兒研所的兒-心量表,測出適應性、精細動作、大動作、語言、社交行為的發育商(DQ)。

2.2 結果 兩組智能發育情況見下表,提示干預組小兒的體重、精細動作、適應能力、社交行為發育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高危兒早期干預組智能發育情況

檢查次數

運動能區應物能區言語能區

xs xsx s

第1次91.9311.6991.0811.4295.5912.89

第3次 101.93 8.31 101.03 6.39102.177.29

t值4.72695.2311 3.3782

P值

表2

高危兒對照組智能發育情況

檢查次數

運動能區應物能區言語能區

xs xsx s

第1次 93.839.41 91.2210.52 95.4111.88

第3次94.135.59 91.02 7.21 92.9110.09

t值 0.52931.0591 1.7124

P值 >0.05 >0.05>0.05

3 討論

3.1 神經智能發育有問題的孩子一年就約有1 500人左右,而智能發育遲滯的嬰兒可達100人左右。這組數字相當驚人,將直接影響人口素質的提高。影響嬰兒神經智能發育的主要高危因素是產前及產時的缺氧性因素,特別是宮內的慢性缺氧。因此,加強孕產期的管理及對產前缺氧性疾病進行有效的控制是減少產前腦損傷的重點。加強高危孕產婦的轉診、危重新生兒的搶救及轉運的管理是減少產時損傷的關鍵。妊高征也是影響嬰兒中樞神經發育的主要因素,并且隨著妊高征程度的加重,出現問題的比例也增加。即使是輕度妊高征對新生兒神經系統也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因此,對妊高征的及時治療十分重要。工作中不僅要重視對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的監護,對巨大兒的監護也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3.2 早期干預能夠顯著提高高危兒的智能發育速度,改善高危因素的不良影響。而未經干預的嬰兒發育商分數提高很慢,有些孩子還呈下降趨勢。這在2~3次的復查中有很明顯表現。說明高危因素確實造成了嬰兒的腦損傷,不經干預不易恢復。因為在實施干預計劃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孩子從出生開始訓練的容易度要大于半歲以后,而1歲后的訓練難度要大于1歲前。所以,干預訓練應從孩子出生后就開始。

參 考 文 獻

[1] 童梅玲,陳榮華,鄧靜云.早期干預對高危兒行為發育影響的研究.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2, 10 (5): 289.

篇4

按照市、縣衛生局的工作安排布置,我院列入全縣首批創建一級甲等鄉鎮衛生院,為了順利通過市、縣評審團、專家組的評審驗收,使全院職工認識到位,思路清晰、以創促建、創建并舉。

1、從醫院環境改造、美化建設入手,為職工、患者營造一個美觀、舒適的醫療服務環境;

2、狠抓醫院科室及部門規章制度建設、落實,嚴格規范醫療行為、規避醫療風險;

3、醫療服務、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分工合作,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嚴格執行醫院《工作紀律制度》、《勞務提成方案》。

4、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全面實施國實基本藥制度。

二、醫療服務

1、醫療質量管理

不斷提高醫療質量是促進醫院發展的動力,嚴格醫療質量管理,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是醫療組的重要任務,201x年醫療組根據年初制度計劃著重從醫療核心制度落實、病案質量管理與科室自身建設幾個方面不斷深入。

2、嚴抓管理,核心制度落到實處

今年上半年醫療組繼續加大十三項核心制度的執行和落實力度,參與科室交班、二級查房、分組查房,對科室的實際情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這使我們在加強制度落實的基礎上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在面對科室的危重患者的重點管理方面,首先要求科室及時上報相關信息,醫療組備案后及時到科室了解患者病情、查閱病歷后,具體安排全院或科室內會診,組織會診人員和時間并參與會診全程確保會診質量,這樣說為冬至節約了時間和精力集中于患者的治療和會診資料收集上,有效提高了科室對患者的治療率。

3、常抓不懈,病歷書寫質量得到提高

上半年醫療組仍不定期抽查科室的運行病歷,終末歸檔病歷實行全部檢查一份不漏。在運行病歷方面重點督查病歷書寫及時性、二級查房的書寫質量、治療計劃的合理性、病情告知的有效性等方面,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反饋、及時更正;終末病例的檢查中,醫療組重點強調病歷書寫的高質量和完整性,包括術前、太后病例,病情變化處理、陽性檢驗檢查結果的記錄分析,醫囑執行等。

通過嚴抓病歷質量,將各項規章制度落實到工作中的每個環節。在現場考核的基礎上更正情況,對反饋未及時更正者嚴格按照我院制定的“醫務工作考核”,針對不同問題進行相應處罰。

4、強化培訓三基知識和臨床技能操作

醫療組從兩個方面著手,加強對青年醫生三基理論和臨床技能操作水平面的提升。

臨床和醫技科室,根據本科室的工作特點和常見疾病,制定科室的業務學習計劃

提高臨床工程師的急救技能,推動急救工作再上新臺階。通過培訓考核,進一步提高了我院醫務人員理論和操作水平,推動了醫療臨床、急救工作的科學工作化和規范化進程。

5加強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織合衛生部201x年8月份出臺的《抗菌薌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的要求,我院加強對抗菌藥物遴選、采購、處方、調劑、臨床應用和藥物評價的管理。臨床醫生優先選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國家處方集》和《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收錄的抗菌素藥物品種。

二、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

1、繼續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建立居民健康檔案:

201x年上半年我院在原有基礎上再次入戶調查,進行以兒童、孕產婦、老年人、殘疾人以及服務對象為重點的比較完整而系統地完成健康檔案的建立。

2、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以村為單位,以村人群為教育對象,以促進居民健康為目的、有組織、有計劃、有評價的健康教育活動。其目的是發動和引導群眾樹立健康意識,關心自身、家庭的健康問題。我們以醫療保健人員為主體,充分利用為居民提供各項醫療保健服務的時機和場合,適時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如在全科門診、預防接種、圍產期保健、疾病普查普治、體檢等各項工作中,將健康教育滲透其中,可發揮其先導作用,提高患者和群眾的參與意識,主動接受衛生服務;增強社區居民的自我保健和家庭保健能力,提高服務質量,體現出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并開展健康教育咨詢,使居民獲得正確的醫療保健知識和方法。201x年上半年我院擬開展知識講座9次,發放健康教育宣傳資料5000份。

3、預防接種:

完善了兒童免疫規劃信息化管理系統,兒童預防接種實行信息化管理,為全鎮包括外來人口在內的適齡兒童免費提供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乙腦疫苗、流腦疫苗、甲肝疫苗、麻風腮疫苗等疫苗接種;全面掌握了7歲以下兒童的基礎材料,兒童預防接種建卡率達到100%。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完成兒童計免接種任務。使國家一類疫苗單苗合格接種率≥100%,全程接種率≥100%,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90%,完成擴大免疫信息化管理資料錄入和使用。

4、傳染病防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國家對傳染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傳染病的控制與管理,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將經常性的預防措施和發病后的突擊措施相結合,迅速有效地控制和消滅傳染病,基本公共衛生均等化要求全科醫生在搞好臨床診斷與治療工作的同時,對傳染病的預防控制采取了“經常性的預防措施”、“疫情出現后的控制措施”、“疫情報告制度”三個方面,及時發現、登記并報告社區內發現的傳染病和疑似病例,繼續實施結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國家免疫規劃。

5、兒童保健:

“新生兒保健”、“嬰兒保健”、“幼兒期保健”、“學齡前期保健”、“學齡期保健”等。首先建立了新生兒訪視制度,自新生兒出生后28天內訪視3-4次;時間分別為第3、7、14、28天各訪視一次。每次訪視都有不同的重點內容。嬰兒保健主要措施是合理喂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預防接種等。嬰兒期應每三個月即3、6、9、12個月各進行一次體檢。幼兒期每半年體檢一次;并進行早期教育。為0---6歲進行系統管理。0—6歲兒童保健管理率達98%。

6、孕產婦保健:

對孕產婦進行系統管理,孕產婦保健分孕期保健和產期保健。孕早期及時確診妊娠,保護胚胎,及早進行第一次產前檢查,進入孕中期應每月進行一次檢查,營養指導,監測胎兒生長發育。進入孕末期,要孕婦進行自我監護,注意胎動次數,如為高危妊娠,應適時計劃分娩。產期保健應在分娩過程中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進行處理,防難產、防感染、房產傷、防出血、防窒息等。

7、老年人健康管理:

對老年人保健的內容與方法很多,主要有健康教育、心理調整、調整生活方式減少健康危險因素、適宜的體力勞動等。因此必須進行老年人衛生需求和老年人健康調查,做出診斷,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根據老年人健康問題開展針對。對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進行一次全面體檢,根據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老年人醫療衛生服務,加強常見疾病的預防,做好預防性衛生服務,開展重點慢性病篩查與病例管理。

8、高血壓病管理:

對確診的高血壓患者進行登記管理,完整歸檔。每季度進行一次隨訪,持續開展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三位一體的健康促進活動。對高血壓高危人群開展三級預防,平衡膳食、戒煙限酒、減輕精神壓力;對35歲以上人群就診時測量血壓。

9、糖尿病管理: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糖尿病的管理和干預可使病人正確掌握飲食治療,配合藥物治療,達到理想控制血糖、減少藥物用量、減少醫療費用、減少并發癥發生和發展、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目的。糖尿病治療要點為飲食控制運動療法、血糖監測、藥物治療和糖尿病教育。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疾病控制達標、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定期舉辦糖尿病教育講座。

10、重性精神疾病患管理:

患者喪失對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對行為的控制力,并可能導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長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會功能嚴重損害。因此,加強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工作成為我院精神衛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隨訪、按流程提供服務。

11、衛生監督協管

篇5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38.63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11-0965-02

【關鍵詞】 睡眠障礙;研究;兒童保健服務

睡眠是人體的生理需要,足夠的睡眠、良好的睡眠習慣是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發育的重要保證。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兒童的體格發育、情緒、行為、認知及社會適應等各個方面。近年來,睡眠障礙在兒童青少年群體中越來越常見,兒童睡眠障礙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廣泛關注的問題。為更好地了解兒童睡眠障礙,改變兒童睡眠現狀,本文就睡眠障礙的定義和兒童睡眠障礙的流行現況、認知行為改變、影響因素以及防治進展簡要概述如下。

1 睡眠障礙的定義和分類

睡眠障礙是指在睡眠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影響睡眠的異常表現,可由身體某系統生長發育和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功能失調引起,也可由呼吸、神經等各系統的疾病引起,能夠直接影響兒童的睡眠結構、睡眠質量及睡眠后復原程度。常用的分類與診斷標準有《精神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4版(DSM-IV)、《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和《國際睡眠障礙分類指南》(ICSD)。ICSD-1(ICSD第1版)將睡眠障礙分為四大類,即睡眠失調、異態睡眠、精神、神經或其他內科疾患伴發的睡眠障礙以及其他睡眠問題。睡眠失調(Dyssomnias)指各種因素導致的睡眠量、質和時序方面的改變,即失眠、嗜眠或睡眠-覺醒節律障礙;異態睡眠(Parasomnias)指在睡眠中出現異常發作性事件,在兒童中的發生率要遠高于成人,如睡行癥、夜驚、夢魘等;伴發精神或神經或其他內科問題的睡眠障礙指由軀體、精神疾病或其他內科疾患伴發的睡眠障礙;其他睡眠問題如短時睡眠、長時睡眠、睡眠時多汗等。2005年了新的《國際睡眠障礙分類指南》(第2版)(ICSD-2),將睡眠障礙進行了更細的劃分,共分為類,其邏輯性和臨床實用性方面均有提高,并增強了與國際疾病分類法的通用性。我國多采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包括各種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非器質性睡眠與覺醒障礙。

2 兒童睡眠障礙的流行病學

兒童的睡眠障礙與成人有相同的地方,但更多表現出特殊的一面。兒童中許多睡眠障礙的存在更多地反映了其行為、心理及發育方面的問題。近年來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兒童睡眠障礙的發生率普遍較高,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睡眠障礙的特點各不相同。嬰幼兒期多發睡眠不安、夜驚、夜醒等;學齡前兒童易發生睡眠時頻繁打鼾、磨牙癥和夢魘;學齡兒童多發睡眠不足、睡眠期磨牙、不寧腿綜合征;而青春期以后則以睡眠不足、失眠、睡眠時相延遲綜合征和發作性睡病等較為常見。

目前國內外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中睡眠障礙的發生率可達25%~40%,在有心理問題如抑郁、焦慮的青少年比例更高[1]。美國對6~12歲兒童睡眠情況調查發現,有37%兒童出現過睡眠問題,其中入睡困難占15%~25%,睡眠后移占10%,白天嗜睡占10%[2]。西班牙學者在對1 155名青少年進行睡眠問題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38.5%的青少年反映存在睡眠質量問題,入睡困難占23.1%,夜間驚醒占38.2%,易醒占15.9%,過度睡眠占53%[3]。劉賢臣等[4]對中國兒童、青少年睡眠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起床困難占43.5%,睡眠不足占41.4%,易醒占36.3%,白天嗜睡占21.0%,入睡困難占20.2%。武麗杰等[5]對哈爾濱市1 294名初、高中學生進行橫斷面調查顯示,睡眠問題檢出人數占調查人數的43.8%,不同睡眠問題的檢出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晨起困難(31.2%)、入睡困難(14.3%)、嗜睡(9.8%)、夜間醒來的次數增加(5.6%)、睡眠時間顛倒(5.5%)以及失眠(4.8%)。

在學齡期兒童以及青少年中,睡眠不足是常見的現象。Smaldone等[6]對全美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睡眠狀況調查結果顯示,31.9%有睡眠不足現象,且隨著年齡增加有明顯增多趨勢。在對美國12~18歲青少年睡眠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20%的青少年存在睡眠不足、睡眠匱乏的現象,僅有15%的青少年表示睡眠時間充足[7]。中國2005年進行的9個城市近2萬名學齡兒童睡眠狀況調查發現,我國城市學齡兒童平時睡眠不足發生率高達71. 4%(根據我國頒布的學校衛生標準GB/T 17223中規定小學生需10 h的睡眠時間為依據計算),白天嗜睡的學齡兒童占調查人群的75.3%[8]。王德強[9](2007)對900名中學生睡眠狀況調查顯示,中學生睡眠不足的發生率為52.31%。而長期的睡眠不足對白天正常學習、情緒、記憶、行為控制均有負面影響。

失眠是學齡兒童尤其是青少年越來越常見的一種睡眠障礙,表現為入睡困難、半夜醒后難以繼續入睡以及早醒。美國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近1/4的青少年有過失眠的經歷,而青少年群體失眠的發生率達4%~5%[10-12]。在對歐洲15~18歲的青少年人群進行睡眠問題調查中發現,25%的青少年主訴有過失眠的經歷,其中4%滿足DMS-IV診斷標準[13]。李幼輝等[14]進行的高中生失眠狀況調查發現,失眠的發生率為18. 06% ,同時失眠青少年更多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困難、厭食等癥狀。余巍等[15]對廣州市1 734 名兒童睡眠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4.8%~8.7%調查對象存在失眠的問題。一些國外的研究發現,女孩失眠的發生率高于男孩[16]。

3 兒童睡眠障礙對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影響

足夠的睡眠、良好的睡眠習慣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睡眠障礙不僅阻礙兒童青少年的正常生長發育,還會影響其注意力、記憶力、情緒和學習能力,引起一系列行為改變。

大量的臨床和觀測的數據證明,睡眠不足會導致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負性情緒閾值較低(易激惹、易受挫折)、很難控制沖動和情緒,提示睡眠不足可能會影響前額葉功能,包括執行功能和情緒控制。Alfred等[17]的調查研究同樣表明睡眠問題和白天嗜睡是情緒問題、多動、行為問題、注意問題、社會功能的危險因素。Pesonen等[18]通過對入學兒童的睡眠問題的行為調查發現,注意控制及其他心理行為癥狀同睡眠不足和入睡困難有很大的關聯。對睡眠障礙兒童認知功能的研究發現,睡眠障礙兒童在注意力、執行功能、詞語記憶等神經心理測試的分數要低于對照組,提示該人群可能存在認知功能缺損[19]。

此外,睡眠問題還會影響兒童的學業成績[20],如失眠癥、呼吸暫停、不寧腿綜合征,對注意力和記憶力都有很大的影響[21]。因各種原因引起睡眠不足的青少年中,學習效率低、記憶力不良者所占比例比其他同齡者高2.5倍。功能影像學也證明,睡眠障礙者腦功能區域的改變對認知功能和學習有影響。

處于青春期的兒童由于課業負擔較重,睡眠不足普遍發生,睡眠障礙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表現的更為突出。Paavonen等[22]對青春前期兒童一項為期4 a的縱向研究發現,睡眠問題是精神疾患的危險因素(OR=2.45),特別是情緒問題(OR=2.92)。睡眠問題如失眠、夜行癥、不寧腿綜合征等都與抑郁、焦慮得分相關聯[23]。這些研究發現證明了一個理論框架,即睡眠是情緒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資源之一。

我國對睡眠障礙引起的兒童青少年神經心理問題研究較少,但就目前國外研究情況來看,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兒童青少年睡眠障礙會引起其認知、行為、情緒等方面的問題,但具體機制有待深入研究。

4 兒童睡眠障礙的影響因素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因素很多,且往往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遺傳、環境、心理行為因素以及器質性疾病是兒童睡眠障礙的幾大重要原因,且不同年齡階段,隨著生長發育的程度不同、面臨的壓力和環境的變化,影響睡眠的因素和睡眠問題的種類也不同。以失眠為例,不同年齡的患者,其原因大不相同。嬰兒的失眠常提示可能存在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成熟的疾患;幼兒的入睡困難往往與家長不正確的撫養方法和不安全依戀有關;而青少年失眠的癥狀與成人相類似,通常與情緒問題、過度服用含有咖啡因的物質以及學業壓力負擔有一定關系。

總的說來,影響兒童青少年睡眠的相關影響因素是多層面的,包括社會、傳統文化層面等深層次的因素,也有家庭環境、兒童心理行為特征和個人習慣等因素。隨著電視、計算機和網絡的逐漸普及,對兒童的睡眠就寢習慣、睡眠時間都產生了新的、較大的影響,也是造成現階段兒童睡眠不足的重要因素。此外,學業和考試的負擔、競爭的加劇無疑也會增加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壓力,使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體會不到學習之余的其他樂趣。在睡眠不足原因的調查中,各國研究者都認為學業負擔過重、過度使用電腦、臥室擺放電視機、就寢習慣不良等均是造成現階段學齡兒童睡眠不足的重要因素。而不同的氣質類型、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較差的睡眠環境以及生理心理發育不成熟又是導致入睡困難和失眠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對于失眠癥的患者,其自身的人格特征和不良的心理素質起到很關鍵的作用,產生的焦慮情緒會明顯的影響睡眠,而數次失眠后對睡眠懷有恐懼和焦慮加重,從而形成習慣性失眠。

此外,某些生理和心理疾病都會伴發睡眠問題的發生,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睡眠質量。國內外研究顯示,患有抑郁癥的兒童青少年共病睡眠障礙很普遍。而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患兒常伴有入睡困難、睡眠時間減少、夜醒等一系列睡眠異常;哮喘患兒的睡眠質量明顯低于正常兒童,患兒會表現為頻繁夜醒,這又進一步影響患兒白天的情緒和行為能力。此外,肥胖兒易發生睡眠障礙,打鼾、夜間呼吸困難、嗜睡、出汗、夜尿等都是肥胖兒童常見的睡眠問題。因此,適當控制體重對避免夜間睡眠打鼾或睡眠呼吸障礙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5 兒童睡眠障礙的干預及治療

兒童睡眠障礙會引起兒童青少年身心發育障礙及學習能力下降,對其進行有效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培養兒童積極樂觀的個性,提供溫馨安靜的睡眠環境,減輕課業壓力,提高對影響睡眠的各種生理、心理疾病的認識,是改善兒童睡眠狀況、降低兒童睡眠障礙發生率的重要措施。很多情況下,非藥物治療應是治療兒童睡眠障礙的首選方法。其中,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越來越受到重視,并被廣泛應用。

5.1 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療法的重點是放在患者錯誤或歪曲的認知問題上,糾正患兒對于睡眠和睡眠不足的錯誤認識,從而減輕焦慮,改善睡眠。有資料表明,CBT治療縮短入睡時間、維持睡眠均明顯優于僅靠自我調節而無其他治療的對照組。而且,CBT治療與藥物治療相比,在安全性、不良反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實驗證明,使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睡眠障礙具有顯著的療效,且療效較為持久,停止治療1~2 a后隨訪,療效基本不變[24]。

5.2 刺激控制療法 被美國睡眠醫學會推薦為治療入睡困難和睡眠維持困難的“標準”非藥物療法,其基本目標是恢復床作為誘導睡眠信號的功能,并減弱它和睡眠不相容活動的聯系,減少對睡眠內源性喚醒的刺激,使患者易于入睡。主要操作要點:(1)只在有睡意時上床;(2)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3)臥床20 min后仍不能入睡就離開床;(4)無論夜里睡了多久,每天都堅持在固定的時間起床等。

5.3 漸進性放松訓練 其關鍵是感知肌肉緊張并漸漸使之減弱,目的是使患者自己體驗肌肉群從極度緊張到逐漸放松的全過程。首先感知到緊張的存在,隨后鼓勵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經活動朝著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轉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從而誘導睡眠的發生。

5.4 高強度光照治療 主要針對睡眠節律障礙的患者,目的是在于調節生物周期節律,改變睡眠的周期和模式,從而使人體內的“晝夜節律起搏器”達到與明暗周期同步化。

一般方法:24 h光照度自動調節,上午高照度、高色度照射,午后為一般照度、高色度,晚上低照度、低色度。近年來,高強度光照治療的有效性已經在臨床上得到了證實。

5.5 教育支持治療 將對兒童的教育和支持治療融為一體,要與患兒充分咨詢、交流,幫助患兒處理應激反應、改善情感表達,改進人際關系,了解導致睡眠障礙的原因和引起焦慮、緊張等因素,并向他們做出耐心解釋和指導,教給患兒有關的知識,幫助他們克服對睡眠的焦慮和恐懼。

5.6 加強衛生宣教 幫助患兒理解睡眠的生理過程,建立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如飲食要有規律,睡前盡量不吃東西,不服用含有興奮劑成份的飲料或者藥物;晚上不看帶有刺激性的電視、電影節目;睡前不參加劇烈的體育活動等;家庭方面還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放松舒適的睡眠環境,調整學生的作息時間,睡覺前與孩子多些交流互動,減少周圍噪聲、刺激的光線等。

兒童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足夠而良好的睡眠是他們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改善兒童的睡眠現狀,提高兒童的睡眠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有必要加強多個相關學科、專業的共同協作,開展針對兒童睡眠障礙的深入研究。同時,要理解兒童可能出現的各種睡眠異常,一經發現,必須及早采取措施,從社會、學校、家庭及患兒本身多角度入手,制定睡眠障礙兒童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消除可能影響兒童睡眠的因素,減少睡眠問題對兒童的負面影響,保障兒童的身心健康。

6 參考文獻

[1] MINDELL JA, MELTZER LJ. Behavioural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n Acad Med Singapore, 2008,37(8):722-728.

[2]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Sleep in America Poll 2004.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2004.

[3] GARCIA-JIMENEZ MA,SALCEDO-AGUILAR F,RODRTGUEZ-ALMONACID FM,et al. The prevalence of sleep disorders among adolescents in Cuenca, Spain. Rev Neurol, 2004,39(1):18-24.

[4] LIU X, LIU L, OWENS JA,et al. Sleep patterns and sleep problems among school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Pediatrics, 2005,115(1):241-249.

[5] 武麗杰,孫彩虹,夏薇,等.中學生慢性疲勞綜合癥所致學校拒絕的現況調查.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7,15(1):39-41.

[6] SMALDONE A, HONIG JC, BYRNE MW. Sleep less in America: Inadequate sleep and relationships to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our nation's children. Pediatrics, 2007,119(1):29-37.

[7]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ask Force on Infant Sleep Position and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changing concepts of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Implications for infant sleeping environment and sleep position. Pediatrics, 2000,105(3):650-656.

[8] LI S, JIN X, WU S, et al. The impact of media use on sleep patterns and sleep disorder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in China. Sleep, 2007,30(3):361-367.

[9] 王德強.900名高中生睡眠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中國校醫,2007,21(6):621-623.

[10]OHAYON MM, ROBERTS RE, ZULLEY J, et al. Prevalence and patterns of problematic sleep among older adolescent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0,39(12):1 549-1 556.

[11]JOHNSON EO, ROTH T, SCHULTZ L, et al. Epidemiology of DSM-Ⅳ insomnia in adolescence: Lifetime prevalence, chronicity, and an emergent gender difference. Pediatrics, 2006,117(2):247-256.

[12]ROBERTS RE, ROBERTS CR, CHAN W. Ethnic differences in symptoms of insomnia among adolescents. Sleep, 2006,29(3):359-365.

[13]OHAYON MM, ROBERTS RE, ZULLEY J, et al. Prevalence and patterns of problematic sleep among older adolescent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0,39(12):1 549-1 556.

[14]李幼輝,宋志宇,吳國華.高中生失眠情況調查與相關因素分析.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8(3):375-376.

[15]余巍,胡嘉紅,李莉,等.廣州市2~12歲兒童1 734名睡眠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中國臨床康復,2005,9(8):92-93.

[16]JOHNSON EO, ROTH T, SCHULTZ L, et al.Epidemiology of DSM-IV insomnia in adolescence: Lifetime prevalence, chronicity, and an emergent gender difference. Pediatrics, 2006,117(2):e247-e256.

[17]ALFRED HW,ALEXANDER RM,SUSANNE W, et al. Sleep disorders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among 8-to 11-year-old children. Somnologie, 2005,9(4):210-214.

[18]PESONEN AK,RIKKNEN K,PAVONEN EJ,et al.Sleep duration and regularity are associated with behavioral problems in 8-year-old children.Int J Behavior med,2009,10,21.

[19]MASSICOTTE-MARQUEZ J, DECARY A, GAGNON JF, et al. Executive dysfunction and memory impairment in idiopathic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Neurology, 2008,70(15):1 250-1 257.

[20]BROWN ED, LOW CM. Chaotic living conditions and sleep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responses to academic challenge. J Fam Psychol, 2008,22(6):920-923.

[21]RAM S, SEIRAWAN H, KUMAR SK, et al.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sleep disorders and sleep hab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leep Breath, 2009:24.

[22]PAAVONEN EJ, SOLANTAUS T, ALMQVIST F, et al. Four-year follow-up study of sleep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preadolescents: Relationship of persistent and temporary sleep problems to psychiatric symptoms. J Dev Behav Pediantr, 2003,24(5):307-314.

[23]FROESE CL, BUTT A, MULGREW A, et al. Depression and sleep-related symptoms in an adult, indigenous, North American population. J Clin Sleep Med, 2008,4(4):35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