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檢驗在醫學中的作用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6: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檢驗在醫學中的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臨床檢驗在醫學中的作用

篇1

醫學檢驗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床的結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近年來,隨著科學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們對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為了準確診斷疾病,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檢驗工作者必須做出更準確的檢驗結果協助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各種疾病。醫學檢驗范圍十分廣泛,其中有臨床生化檢驗、臨床微生物檢驗、免疫學、寄生蟲學、形態學、血清學檢驗。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和試驗數據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機制,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等;②根據發病機制,建立合理治療,如針對苯丙酮尿癥患者給予低苯丙氨酸飲食;診斷特異性疾病,如利用肌紅蛋白、肌鈣蛋白診斷心肌梗死;③為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篩選試驗,如測定血中甲狀腺素和促甲狀腺素用以診斷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機能減退癥;④監測疾病的病情好轉、惡化、緩解或復發等,如利用肝功能試驗對肝臟疾患進行診斷和治療監測;⑤治療藥物監測。即根據血液以及其他體液中的藥物濃度,調整劑量,保證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輔助評價治療效果,如測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監測結腸癌的治療效果;⑦遺傳病產前診斷,降低出生缺陷病的發病率。

臨床微生物學是檢驗醫學的亞專業之一,其綜合了臨床醫學、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臨床抗生素學和醫學流行病學等幾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感染性疾病進行快速、準確的診斷,密切結合臨床提出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防止微生物產生耐藥性和醫院內感染的發生。①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特征。臨床微生物學加強對條件致病菌和耐藥性菌的研究,監測臨床感染優勢菌的組成和變遷的規律和趨勢,以不斷提高診斷水平。②提供快速、準確的病原學診斷,作為判定醫院感染的基礎。③對病原體進行藥物敏感性檢測與分析,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④對醫院感染進行監控,保證醫院內消毒、滅菌的質量。

綜上所述,醫學檢驗在臨床醫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醫學檢驗的目的就是研究人體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過檢測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變化而推斷疾病的發生發展來輔助臨床醫師準確判斷疾病。②醫學檢驗的結果是支持診斷、鑒別診斷,甚至是確診的主要依據,臨床醫生診斷治療疾病和判斷預后的途徑就是熟知檢驗知識。

篇2

1 檢驗醫學模式轉變的必要性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促使現代醫學向縱、深發展,精尖科學技術在醫學檢查方面的應用 越來越廣,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使得醫學實驗室檢查技術必須同臨床診斷治療密切 結合,傳統的醫學檢驗只重視試驗技術已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于是,有關人士提出了檢 驗醫學一詞,也就是強調了實驗室檢驗技術如何更大地發揮對臨床疾病診治過程中的參考和 引導作用。林發全、李山指出,在檢驗醫學教學中應開展檢驗與臨床溝通的專題教學。叢玉 隆、朱士俊指出,跨入21世紀,檢驗醫學既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也面對著嚴峻挑戰,如 不進行醫學教育改革,就難以改變其現狀。

2 檢驗醫學模式轉變的緊迫性

由于市場經濟的杠桿作用,使得不少從事臨床醫學的單位和個人不得不看重自身的經濟 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醫治不利,從而讓患者輾轉求醫問藥,最終不但浪費有限的醫療資 源,加重患者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而且使社會貧富不均的社會矛盾更加突出。當今,政府 正著眼于醫藥費用的制度改革,如在廣大的農村實行合作醫療,在城市實行大病統籌等,目 的在于讓經濟生活水平較低的人群不會因病更窮,這還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 檢驗醫學模式轉變的可行性

實現檢驗醫學模式的轉變是切實可行的。因為這并不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資源,而是需 要從教育和醫學實踐管理入手,從而實現機制的轉變,建立起現代檢驗醫學教育及實踐的模 式,最終實現檢驗醫學同臨床疾病診治的最佳結合。

目前,醫療單位在檢驗方面的投入較大,實驗室引進的新技術、新方法、開展的新項目 同本單位臨床醫學相比較是超前的,許多高新技術和成果沒有在臨床診療實踐中得以充分應 用,這需要檢驗與臨床的距離不斷縮小、靠近。所以,需求的是有一種運行機制,只要主要 權力部門重視此問題,檢驗醫學模式的轉變是不難實現的。

4 檢驗醫學模式轉變的設想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醫學技術飛速發展,傳統的醫學檢驗已經演變為檢驗醫 學,而檢驗醫學的發展又大大提高了臨床醫學的診斷與治療的效率。因此,臨床醫學與檢驗 醫學的關系是醫學科學實踐中密不可分的有機統一體。為更好地實現醫學科學發展觀,應實 現以下轉變。

4.1 高、中等醫學院校教學規劃的轉變

4.1.1 醫學院校教材內容應當加強臨床醫學各科理論知識同醫學實驗室檢 查技術的結合,增加實驗室檢查技術內容的學習,特別是將來要面向臨床的醫學生。醫學實 驗室檢查技術的學生要增加臨床各科知識學習的教學內容。4.1.2 開設有關提高人文素質的課程,如有人建議改革檢驗醫學學士學位 教學計劃,開展臨床與實驗室對話,加強檢驗同臨床的溝通,幫助學生發展及解決問題、人 際關系和檢驗結果評價的能力等。

4.1.3 引入富有臨床經驗、基礎理論知識扎實的醫務工作者擔任相關學科 的教學任務。

4.1.4 高等醫學院校要設立醫學教育后教育,其學位要高于過去的最高學 位,也就是適應臨床疾病診治的復合型醫學高級技術人才教育戰略。

4.2 檢驗醫學模式轉變 檢驗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主要從檢驗醫學技師(士 )、檢驗醫學醫生(士)、檢驗醫學繼續教育3個系列入手。

檢驗醫學模式的轉變得以實現,檢查結果就能更好地同臨床疾病的診治相結合,并能充 分發揮對臨床的參考和引導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人、財、物等醫療資源浪費,讓患者從根 本上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費用,實現醫療資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5 參考文獻

[1]林發全,李山.從現狀看檢驗與臨床的溝通在檢驗醫學教學中的必要性[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雜志,2006,21(1):66

篇3

[關鍵詞] 建構主義 情境式教學 臨床實習教育

建構主義又稱結構主義,最早提出該理論是瑞士的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它在認識論、學生觀、教學觀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大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

在教學方面,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建構的過程,強調學習的非結構性和具體情境性以及學習中社會性及其相互作用,所以建構主義提出了情境性教學模式。他們認為,知識具有情境性,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通過自己原有知識經驗,主動對知識做出合理的解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學習伙伴。

一、現狀分析

醫學檢驗實習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在臨床實習和實習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建構主義理論進行情境設計,把醫學基礎理論、臨床知識和技能、疾病實際表現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實際的環境中復習醫學基礎理論,在操作和實踐中學習臨床知識和技能,實現從單純理論認知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知識建構的轉變。因此,引入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有利于促進醫學檢驗實習教育模式革新的進程,對醫學檢驗生創新能力培養極具啟發意義。

二、具體應用

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到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討論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達到學生能有效地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具體如下:

1.以學生為中心創造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在檢驗實習教學中,堅持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臨床知識體系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指導、促進和幫助作用。在結束基礎課的學習階段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醫學檢驗理論知識并建構了最基本的醫學知識結構體系,他們有能力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醫學知識結構體系。通過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能夠形成其特有的思維方式,能夠獨立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2.設立情境:

(1)問題式情境。問題情境的創設有兩種形式:一是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即教師結合實際檢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向學生提問;另一種是學生發現問題情境,即教師不向學生呈現明確的問題,而是在實際檢驗過程中讓學生獨立操作,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通過學生感知、體驗檢驗過程,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案例]對細菌的分離培養,平板分區劃線法的學習是關鍵。不少同學操作后發現:自己的劃線結果為什么沒有出現分區,或根本沒有細菌生長,甚至有其他雜菌的污染?通過認真查找原因,再次實驗時便會改進,反復實踐后基本上都能劃出滿意的四區平板。在掌握了細菌接種及鑒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問:一份疑似細菌性痢疾病人的糞便標本,你通過哪些實驗和方法來肯定或否定它?

(2)探究式情境。在實習中,教師只起引導作用,不輕易給學生的操作結果下結論。若檢測的結果與帶教老師檢驗不相符,學生便會積極地去尋找原因,并進一步提出是否還有其他干擾因素或影響因素。通過如此多次反復的學習,學生不僅學會了檢驗的基本方法,更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合作創新性學習的能力。

[案例]在尿液成分干化學自動分析時,如果尿液中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可能出現尿潛血、葡萄糖、膽紅素和亞硝酸鹽等的假陰性結果。出現這樣的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究其原因:由于維生素C作為強還原劑,抑制了上述各種尿液成分檢測的氧化還原反應,從而造成假陰性的檢測結果。通過指導學生去探究原因,既能給學生加深印象,避免以后出現誤報現象,又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實屬一舉兩得。

3.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式學習和交流,強調在建構中的互動作用:帶教過程中要注重學科的基本結構與學生的知識結構的相互聯系,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建構與檢驗相符的知識結構體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感知、觀察和理解,以自身的認知結構與學科的基本結構交互作用,豐富和修正自身的知識體系。檢驗實習教學中還要重視指導學生之間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助。例如,在每周檢驗科人員的業務學習時,讓實習的學生也參加聽講,在老師們業務討論問題的同時,鼓勵同學的提問和意見,既能得到學習的機會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又能使老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效果,便于因材施教。

4.整合帶教內容。用發展的眼光,建構教學新內容。檢驗醫學迅速發展,應加強已滲透到醫學領域的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的教學,尤其是臨床實驗室管理、分子生物學知識和技能、計算機技術、信息網絡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等,要從醫療、教學、科研等方面提高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的專業技能”。另外,檢驗工作還應與臨床診療接軌,采取檢驗結果與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案同步的分析方法,為臨床提供如何選擇檢驗項目進行疾病確診或療效觀察等信息,以幫助臨床醫生正確分析檢驗結果,合理使用檢驗資源。

三、展望

醫學檢驗實習是五年制本科學習的總結、概括和升華,對學生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檢驗人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檢驗實習的教學中應用建構主義理論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重視教學模式的建構,重視教學活動與主體交往,重視教學策略和發展性評價,定能培養出一批對知識能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能主動建構并且具有創新精神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系列文章(三)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探析.中國學校體育,2008,(6):24-26.

[2]厲英超.建構主義理論與臨床醫學教學設計.西北醫學教育,2003,(3):84-86.

篇4

關鍵詞:醫學檢驗;進展;臨床

【中圖分類號】R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4-0125-01

1 醫學檢驗的進展

1.1 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分子生物學的進展給檢驗醫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使得檢驗醫學也從細胞水平進入了分子水平。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到臨床檢驗診斷學,對疾病診斷深入到基因水平,稱為基因診斷。基因診斷技術主要包括核酸分子雜交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基因多態性分析技術、單鏈構象多態性(SSCP)分析技術、熒光原位雜交染色體分析(FISH)技術、波譜核型分析(SKY) 技術以及蛋白質組技術等。

1.2 生物芯片技術:基因芯片的概念現已泛化到生物芯片(biochip)、微陣列(micr oar ray)、DNA 芯片(DNA chip),甚至蛋白芯片。基因芯片集成了探針固相原位合成技術、照相平板印刷技術、高分子合成技術、精密控制技術和激光共聚焦顯微技術,使得合成、固定高密度的數以萬計的探針分子以及對雜交信號進行實時、靈敏、準確的檢測分析變得切實可行。

1.3 流式細胞儀的應用:流式細胞儀(FCM) 有別于普通細胞計數儀的方面在于它不僅能夠進行細胞計數和簡單的三分群或五分群,而且能夠對細胞亞型進行檢測。臨床上,FCM 主要應用于免疫學和血液病學方面。它克服了傳統免疫技術難以準確定量的不足,可應用于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對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應進行監測;用于肺泡灌洗液中T 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 能夠快速、準確的測定細胞表面抗原的表達,為多種肺部疾病的診斷和發病機制提供重要信息。FCM 還可同時檢測T 細胞總數、Th 細胞和Ts 細胞,結果準確、報告迅速,國外已用來進行HIV 的常規檢測。FCM 在血液病方面主要是對白血病進行分型,可以克服傳統免疫熒光鏡檢法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和細胞計數少等造成的誤差,使之更為快速和精確。FCM 還可進行淋巴瘤的免疫分型、白血病微小殘留病變和化療效果監測、骨髓移植和干細胞移植的監測等。用FCM 檢測活化血小板表面受體是近來血栓研究的一項重要技術。

1.4 發光免疫分析技術:臨床上,發光免疫分析技術主要應用于甲狀腺疾病相關免疫檢測、生殖內分泌激素檢測、心肌蛋白的檢測和貧血指標的檢測等。該技術以其靈敏度高(可達10- 18mo l/ L)、檢測速度快、操作簡便、所使用試劑對人體無危害的優點,成為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技術中最具有發展前景的方法之一。

1.5 現場即時檢驗(point o f care testing, POCT):隨著急救醫學的發展,在急診科對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快速檢驗很有必要。這種需求刺激了相關科學和技術的進步,給予了現場快速檢驗的新生。

1.6 細菌耐藥檢測: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臨床病原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情況越來越嚴重,并出現了ESBL、MRSA 等廣譜耐藥菌。因此,盡早選擇敏感的抗生素對控制感染和節約醫療成本至關重要。臨床微生物室不僅需要分離鑒定感染標本中的病原菌,而且應該進行藥物敏感實驗,為臨床醫生選擇抗生素提供依據。

1.7 自動散射比濁分析的應用:散射比濁分析儀主要檢測的是血漿、體液中的特定蛋白系列,包括免疫球蛋白系列、補體系統、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系列、炎性反應蛋白系列、載脂蛋白系列、尿微量蛋白系列和小分子藥物等。這些蛋白成分的檢測,可為臨床提供有效的病理生理指標,作為臨床診斷、判斷治療效果和分析預后的依據。

2 醫學檢驗的臨床應用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和試驗數據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機制,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等;②根據發病機制,建立合理治療,如針對苯丙酮尿癥患者給予低苯丙氨酸飲食;診斷特異性疾病,如利用肌紅蛋白、肌鈣蛋白診斷心肌梗死; ③為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篩選試驗,如測定血中甲狀腺素和促甲狀腺素用以診斷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機能減退癥;④監測疾病的病情好轉、惡化、緩解或復發等,如利用肝功能試驗對肝臟疾患進行診斷和治療監測;⑤治療藥物監測。即根據血液以及其他體液中的藥物濃度,調整劑量,保證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輔助評價治療效果,如測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監測結腸癌的治療效果;⑦遺傳病產前診斷,降低出生缺陷病的發病率。

臨床微生物學是檢驗醫學的亞專業之一,其綜合了臨床醫學、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臨床抗生素學和醫學流行病學等幾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感染性疾病進行快速、準確的診斷,密切結合臨床提出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防止微生物產生耐藥性和醫院內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醫學檢驗在臨床醫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醫學檢驗的目的就是研究人體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過檢測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變化而推斷疾病的發生發展來輔助臨床醫師準確判斷疾病。②醫學檢驗的結果是支持診斷、鑒別診斷,甚至是確診的主要依據,臨床醫生診斷治療疾病和判斷預后的途徑就是熟知檢驗知識。

3 總結

檢驗醫學的發展,不僅是循證醫學的必然要求,使醫療行為更為科學和經濟,也將可能為前瞻性的預防措施的實施提供依據。隨著新的儀器及方法的擴展,檢驗醫學在臨床生化、微生物學、血液學及免疫學等多個分支出現了一些新的檢驗項目與技術,使針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更為合理和快速。

醫學檢驗在臨床醫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醫學檢驗的目的就是研究人體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過檢測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變化而推斷疾病的發生發展來輔助臨床醫師準確判斷疾病。②醫學檢驗的結果是支持診斷、鑒別診斷,甚至是確診的主要依據,臨床醫生診斷治療疾病和判斷預后的途徑就是熟知檢驗知識。

4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雙語教學;臨床生物化學檢驗;醫學檢驗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clinical biochemistry

HUANG Xiao-hua,ZUO Yun-fe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it’s necessary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use of bilingual teach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bilingual teaching is still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 The author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with the summary of experien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Key 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Clinical biochemistry; Medical laboratory

近年來隨著醫學檢驗專業的飛速發展,對于該領域人才需求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升。尤其是在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新技術的探索與研究乃至日常工作中對于外語水平的要求已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為此,我學院對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生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的雙語教學工作。本文結合作者自身的教學實踐探討在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課程中進行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1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課程開設雙語教學的重要性

雙語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兩種語言進行講授,一般指在母語進行部分教學的同時用非母語(一般指英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教學的教學模式[1]。最終使學習者能夠同時應用母語和英語進行思維,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現階段,對于檢驗專業學生來說,英語在實際工作、對外學術交流、科研學習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但相當一部分的學生還只是應試學習,實際應用能力上還很差,不能將英語真正作為學習工具來使用。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課程是醫學檢驗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著重介紹了疾病的發病機制中的生物化學改變,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方法的原理、方法學評價、檢測結果的臨床意義等。當今臨床生化的發展日新月異,已經成為檢驗專業領域的前沿學科,要想掌握最新的進展,與國際先進技術方法接軌,必須具備熟練閱讀專業外文文獻及其他應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開展并不斷完善臨床生化課程的雙語教學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2 雙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

2.1 明確雙語教學的目的,提高師資力量

雙語教學作為新興的教學手段,因各門專業課程的特點不同,對雙語教學的理解和實施也不盡相同。但首先要明確雙語教學的教學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掌握醫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常用的專業英語的詞匯,具備一定的應用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為今后的日常工作、學習深造及學術交流奠定一定的基礎[2]。雙語教學在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課程中的開展是明確了這一目的,結合臨床生化課程的特點,在逐步的探索中不斷的總結經驗加以完善。對于臨床生化檢驗課程中的“雙語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應是單純的對單詞、詞匯的解釋和對原版教材的逐詞逐句的對照翻譯,重點還應放在掌握醫學專業知識上,而外語水平的提高作為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應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在雙語教學的過程中,筆者認為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師資。雙語教學對于教師有較高的要求,任課教師在掌握相當程度專業知識及授課技巧的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英語語言能力, 能熟練、準確地使用英語對專業知識進行講解。臨床生化檢驗學在雙語教學上應著重于授課教師的選擇與培養。授課教師多選擇有國外學習經歷的精通專業知識的教授、副教授。同時也要注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選派中青年教師參加學校開辦的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班,側重于口語訓練和雙語教學法進行培訓,另外還應定期的組織外語教學觀摩活動、教學研討會等,建立雙語教學的學習環境促進教師間的交流及年青教師的成長[3]。但雙語教學中的教師水平的提高是一個漫長的與時俱進的過程,需要教師付出比普通教學更多的精力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

2.2 科學的教學方法確保教學效果

雙語教學在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課程中開展的成功與否,最終是要看教學效果如何。學生應該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同時使用母語和英語解決臨床生化的專業問題。這就要求學生應該首先以掌握臨床生化檢驗知識作為基礎,而要區別于單純的英語授課。因此在授課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臨床生化檢驗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來合理的安排中英文使用的比例。檢驗專業的學生開設臨床生化檢驗學一般是在大學三年級、四年級,這階段的學生一般達到了CET 4水平,具備了一定的日常英語會話水平,同時在臨床生化檢驗學課程開設前,學生開設了醫學檢驗英語的學習,所以可以使用保持型雙語教學,即學生剛學習時多使用本國語言,然后逐漸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課程的學習。另外從臨床生化檢驗學課程的特點來看保持型雙語教學也符合其教學內容的安排,臨床生化檢驗學的內容包括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4]:①人體物質代謝紊亂過程中出現的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和實驗診斷項目的理論依據;②以器官為中心闡述病理狀態下的生物化學變化;③以組織細胞為中心;④疾病分類為中心;⑤介紹生物化學檢驗基本技術和儀器。在課程開始初期側重于對介紹各個生化指標的英文單詞,但對代謝紊亂過程中出現的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應用中文講解。而學習到以器官、組織細胞、疾病分類為中心的生化改變時逐步將雙語教學的“聽說讀寫”應用到實際的臨床病例中,用英文系統解決專業問題。

這樣要比應用沉浸型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好,學生不會因為開始就接觸復雜的專業英語而產生厭學、抵觸情緒,而且在學習中模擬工作中如何應用英語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不僅是在學習專業英語而是在專業領域應用英語,這樣變被動為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2.3 組織多種課外學習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目前臨床生化檢驗學開設雙語教學還受到課時的局限,畢竟在雙語教學中語言只是載體,而知識才是內涵。所以在限定的課時內應首先保證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這樣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外學習也是輔助雙語教學的一種手段。我學院的檢驗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階段大部分同學參加了科研小組,由教師挑選臨床生化專業的英文文獻,布置科研小組的同學課后閱讀,一個階段組織科研小組的同學進行中英文結合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英文的科研能力。另外在臨床生化的實驗課中安排了學生到檢驗科的臨床生化科室進行見習的內容,在見習中由臨床教師帶領學生講解化驗單中的英文檢驗指標,對于臨床生化檢驗儀器的原理與使用也應用雙語教學進行實物講解,并可以組織同學進行討論,讓學生們切實的體驗到英語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除了較為常規的專業教育外,推薦學生課余時間收聽VOA Health Report、醫學英語Talk show、觀看比較流行的原聲醫務電視劇,如美國的ER、Grey’s Anatomy等,使學生寓教于樂。

2.4 外文教材的選擇及網絡資源的利用

教材是學生用以學習理論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教材的優劣直接影響到雙語教學的效果。在國外的原版教材的選擇上要使用語言地道, 啟發性強, 同時要能提供最新科技動態的教材。但在應用原版教材時除考慮上述情況外還要注意與中文教材的教學大綱, 教學內容的銜接。考慮到以上因素我們選用了Dietz Textbook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s。但由于原版教材價格昂貴,而且各章節采用先介紹大量的生物化學基礎知識后再介紹專業知識的特點,這與國外教授灑雨點般介紹相關內容后由學生課后自學的教學方式相配套。而這種教學方式目前還不適用于國內學生的學習情況,需要結合本專業自身特點加以改進,我們采取將原版教材作為參考資料,節選原版教材中與中文教材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內容以復印件作為資料供學生課上學習再以多媒體,幻燈片的形式進行講解。這樣可使學生不必為缺乏外文教材而出現學習上的障礙,又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選擇的學習,而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借鑒原版教材學到更多的相關知識。另外因為原版教材再版時也有部分更新內容,而我們無法及時的更新教材,這樣可以充分的利用網絡資源,推薦著名的國際臨床生化網站及一些雜志給學生,如Clinical Chemistry、Annuals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和Clinical Chemistry Review等,供學生自主學習,也為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5 建立完善的雙語教學的評估體系 建立雙語教學的評估體系是實施雙語教學的保證[5]。臨床生化檢驗雙語教學的評估體系主要包括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估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兩方面。其中對于授課教師教學的評估包括了教案及課件的定期檢查,教學督導組專家對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安排、教學手段等的不定期的評估,定期聽課,對課堂上的師生活動進行評估并給出分析結果,定期舉行教學相長會,注重教學中學生的回饋信息,其中學生的反饋意見應包括對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設置、教師授課水平的評價等各項指標,并可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建設性的意見,及時的根據學生的意見來調整教學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不是單一的以期末考試的成績來進行評價,而是增加了能力測試、綜合案例測試等隨堂測試的形式。臨床生化雙語教學的評估體系目前仍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總結經驗,校際間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提高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

總之,雙語教學是我國檢驗醫學專業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與世界接軌的必然趨勢,已逐漸成為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在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課程中開展雙語教學是順應時展的要求,可使他們更好的適應和勝任未來的科研與生產工作。

參考文獻

[1] 湯冬玲,張紹翔,李艷,等.檢驗醫學課程引入雙語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西北醫學教育,2008, 16(6):1199-1200.

[2] 楊亦青,薛素冰,張艷超,等.臨床血液學和血液檢驗課程雙語教學的調查分析.檢驗醫學教育,2009,3(16):10-12.

[3] 王蓉,李雪,洪偉,等.新型醫學檢驗專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建立.檢驗醫學教育,2009,6(16):12-14.

篇6

【關鍵詞】檢驗醫學;轉換角色;臨床醫學;緊密結合

檢驗醫學是指對臨床標本進行正確地收集和測定,提供準確和及時的報告,并能為臨床提供咨詢服務,幫助臨床將這些數據正確地應用于診斷治療和預防工作中去的一門學科。它的基本任務是通過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抭體、細胞或其它體液的檢驗,與其它檢查技術相配合以確定患者的臨床診斷[1]。

1檢驗醫學的涵蓋內容和擴展更加廣泛

現在,醫院檢驗早已經告別了手工操作時代,目前各種類型的自動化化學分析儀已經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醫院實驗室從原來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發展成為具有良好組織和工作條件的現代化實驗室。其技術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臨床生物化學的檢測技術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學檢測方法逐步為靈敏度更高的酶偶聯比色法所替代,同時引入酶偶聯連續監測的免疫學方法。在試劑的應用上,也由原來的凍干試劑發展到液體雙試劑,從而使臨床標本的檢測結果更具精確性和準確性。在臨床免疫學方面,隨著單克隆抗體的問世,標記免疫學的發展以及各種光化學免疫分析方法的應用,也使得抗原抗體檢測的靈敏度大大地提高。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方面,各種試劑的標準化、商品化,使得各種培養基的質量得到保證。尤其在應用了核素 14C 標記技術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熒光淬滅的原理來判斷血培養的結果,并采用微生物數字分類鑒定和計算機專家分析系統進行結果分析,不僅使整修檢測時間大大縮短,結果更加詳細準確,而且整修流程更顯得標準化。在血液和體液的檢測方面,由于全自動多分類血球計數儀和凝血儀進入實驗室,淘汰了凝血時間的手工測試,同時擴展了白細胞表面分子標記物的檢測,從而使得 DIC 診斷及臨床抗凝療法的監測更為可靠。白血病的分類從原來單純性的形態學分類發展到目前及將來的染色體、 遺傳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綜合分類,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診療的準確性。

在這種情勢之下,傳統醫學檢驗本身已經不能完全涵蓋因此而給檢驗帶來的巨大變化。而這正是檢驗醫學產生并得以迅速發展的緣由。

2具有實際意義,已發展成一門學科

隨著醫學檢驗的不斷發展,其不僅與傳統醫學檢驗的差別越來越巨大,它區別于其他醫學專業的特點也開始表露出來:

首先,它比其他醫學專業更加強調整體協作。現在的檢驗醫學,早已突破了過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規為主的檢驗。面對琳瑯滿目的諸多檢驗項目和越來越準確的檢驗要求,非常需要整體協同運作。僅就檢測結果準確性要求而言,不僅涉及到標本采集時間、部位、方法的確定,還包括對檢驗方法的選擇,以盡量減少不同方法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干擾、盡量減少不同試劑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差異、盡量減少不同儀器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差異、盡量減少個體操作間的差異、盡量減少不同實驗室間的差異,如果這其中有一個環節出現失誤,就會導致最終檢測結果的不客觀。

第三,檢驗醫學對新技術的應用比其他專業更為敏銳,其學科的發展與新技術的關系也更為密切。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例,對于檢驗醫學來講,分子生物學使檢驗醫學的工作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不僅使檢驗可以從事后性判斷向前瞻性轉變,而且其應用范圍也可以擴展到診斷、治療效果的評價、預后的評估、預測個體發生疾病的趨向、流行病學、健康狀態的評價、藥敏靶點的選擇。

第四,自動化的融入使檢驗更迅速。這一點對于治療至關重要。

在不久的將來,臨床醫學實驗室將面臨著一個質的變化:首先是臨床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和血液學之間將不再存在一個明顯的學科分界線,檢測手段將更加自動化、一體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術如:基因克隆技術、生物芯片技術、核酸雜交技術和生物傳感技術以及各種 PCR 等技術的應用和引進,將使得臨床實驗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學術氛圍更濃、人員素質更好。

3較色轉換,從輔助檢查到診斷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看來,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作用愈發的明顯,它不僅與病人、醫生息息相關,還跟整個醫院的醫療水平密切相關。準確的檢驗指標不僅可以評價治療效果,而且可以指導醫生臨床用藥,這就為提高醫藥的整體醫療水平提供了相當的可能。例如:當敗血癥血培養陽性時,既可明確疾病的病原診斷,進一步的藥敏試驗又為患者的治療提出明確的辦法。這就避免了醫生根據自己的用藥習慣,對患同一種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樣的醫療方法和藥品問題。

另外,它在疾病的預防中的作用也非常顯著,這是因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顯癥狀和體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過實驗室檢查得到確診,并接受及時的治療,例如子宮頸涂片檢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宮頸癌的發生,在我國普遍開展的甲胎蛋白檢查有助于發現小肝癌,明顯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 WHO 推行的新生兒篩查工作,通過促甲狀腺激素 (TSH )和苯丙酣尿癥的檢查顯著降低了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癥的發病。

正是上述作用地不斷發揮,今天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角色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已經從醫療輔助角色轉變為現代醫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4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密不可分,臨床實驗室工作的核心是檢驗質量問題,為此檢驗科負責人應主動與臨床科室交流、溝通、對話、協作。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強調醫學檢驗的分析前、中、后全過程的管理[3]。在分析后質控中,要求檢驗人員對所測結果進行合理解釋,并收集臨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饋意見、接受合理建議、要求、改進檢驗科工作,或開展新業務, 滿足臨床需求。在交流、對話中,檢驗科人員還可以宣傳、講解、新技術新項目的臨床意義,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幫助臨床醫生對疾病進行診斷。如厭氧菌培養,雖然不是新項目,但很多醫院,甚至較大醫院臨床科對其使用并不夠多,其中有對該項目認識理解問題,也有取材等問題。一但醫生發現送檢的膿液培養,回報結果未生長細菌時,醫生則認為檢驗科技術欠佳。實際上很可能是厭氧菌感染而醫生未申請做厭氧培養所致。

(2)在醫院的全面質量管理方案中檢驗科負責人參加臨床會診,病例討論等,有利于雙方溝通和提高。而檢驗醫師更應主動走出去,到臨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對檢驗過程中的可疑結果,進行調查核實。

(3)檢驗科主動參與協作:由檢驗醫學的地位與作用,說明檢驗醫學的任務絕不僅是被動地提供數據或結果。過去很長時期,檢驗科被定位于“輔助科室”。即檢驗科只能向臨床醫生提供所需求的檢驗結果,一旦檢驗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檢驗結果,就被認為“越位”,這種片面、消極的,落后于時代的偏見應予糾正。

(4)學習臨床知識加強臨床意識:檢驗醫學的特定地位決定了它們必須與臨床保持雙向聯系。檢驗科除了加強自身建設,還必須加強臨床意識。實驗室的工作應能為臨床科室提供被測項目的臨床資料,比如:根據患者病情和實驗結果,應能為臨床提供如何選擇實驗,進行疾病的確診和療效觀察的信息,如何對檢驗結果進行解釋,幫助臨床醫生正確分析、合理使用檢驗報告,這就要求檢驗人員有一定的臨床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檢驗科組成多以從事技術人員為主,而欠缺臨床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與臨床的溝通。故檢驗科應改變現有的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引進醫療系畢業生,或選調臨床醫生到檢驗科工作,設置檢驗醫師崗位,有助于加強臨床意識,才能更好的使實驗室工作與臨床診療工作緊密結合,提高檢驗醫學的整體素質。

檢驗醫學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床在高層次上的結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目前正朝著高理論、高科技、高水平方向發展。由于檢驗科開展項目的增多,新技術的應用及方法學上的革命性變革,使檢驗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使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依靠檢驗信息綜合分析,進行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故實驗室的工作在臨床診療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總之,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必須緊密結合,互相滲透、溝通,相互學習,才能使以病人為中心的共同目標真正落實,才能更完美的實現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康克菲.創刊詞[J].中國檢驗醫學與臨床,2000,1:1

篇7

一現代臨床微生物學中對病原學診斷的基本要求包括:

(1)提供可靠的臨床標本;

(2)了解正常的菌群;

(3)結合臨床,準確進行實驗;

(4)病原學診斷需準確、合理;

(5)微生物實驗室應及時報告實驗的結婚;

(6)加強對檢驗項目的質量控制。

現代感染性疾病診斷最重要的一步為采集恰當的標本,從而要求臨床醫師能夠獲取代表感染性疾病的標本。細菌進行實驗的前提是了解知曉人體的正常菌群。在做微生物實驗時,應聯合臨床,做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實驗分析,患者的臨床診斷以及恰當的臨床實驗標本由臨床醫師提供,然后進行全面的討論分析,從而更加的為患者負責。微生物室應在涂片結果,敏感結果以及最后結果出來時及時與臨床醫師聯系,對病情做有力的報告。現代臨床微生物學應對各種檢驗項目加強質量控制,從而保證檢驗結果的可靠性。現代臨床微生物學要求參與醫院感染疾病的監測、管理和控制。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作用有:加強對病原學診斷、微生物抗藥性以及環境、器械的監測;加強醫院的消毒與滅菌;對流行病進行試驗,并加以控制。

二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對醫院感染的要求有:

(1)加強對醫院感染的監測;

(2)臨床微生物室參與醫院的教育工作;

(3)對消毒隔離加強管理;

(4)對抗菌性藥物進行試驗,快速準確試驗的報告。

若在臨床實驗中發現微生物的感染問題,應及時與臨床醫師聯系溝通,及時與控制感染的科室進行必要的聯系;一般提醒臨床對于病菌的來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病菌的傳播與擴散;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要經常定期抽調人員去參與醫院進行的教育工作,從而更加準確的對微生物菌體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正確消毒對微生物菌體的預防和控制非常重要。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工作包括正確的對消毒隔離工作進行指導和監察,并且在特殊情況下,參與對特殊耐藥細菌的實驗工作并制定消毒隔離的措施。臨床微生物室應定期對微生物耐藥性的監測結果,這將對臨床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幫助。現代臨床微生物學在現代醫學中對實際臨床中的感染控制工作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臨床微生物學要求緊密結合與臨床之間的關系,并且還要牢牢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對常規的微生物檢驗工作要快速進行,判斷要準確,并且應即有速度又有質量對實驗結果做出報告。

臨床微生物學要求實驗結果與臨床盡可能的相符。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要加強對教育培訓的宣傳,并能對在微生物實驗室中實驗的結果做出合理準確的解釋。現代臨床微生物學不僅對于高等院校的學生們,或是對醫學工作者的知識更新都是極其有必要的。醫院應切實加強醫院內感染控制的工作,從而為服務臨床做到更好的服務。利用臨床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以及微生物學的理論與技能來進行臨床微生物學的檢驗。臨床微生物學需通過檢驗系統,從中了解各類微生物的特性,快速、有效的做出對病原學的診斷及微生物檢驗報告,為治療、診斷措施提供強有力的科學理論依據。為醫學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學診斷是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目的,從而達到減少、避免和控制病原體的效果。微生物實驗室工作者應加強對微生物標本的提取工作,然后寫出對其的研究報告,為醫學臨床提供幫助。現代臨床微生物學的任務包括:獲取標本信息,并且學會妥善保存與保護,提高對微生物的檢驗率。利用微生物學知識學會多種對微生物檢測的方法,從中選出最佳的檢測方式,還包括系統鑒定程序,以及對檢測中存在的質量控制。

篇8

關鍵詞:臨床醫學;實驗診斷學;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TU501-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549-01

實驗診斷學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一門重要的臨床基礎課程,對各門臨床專業課的學習起到橋梁過渡和支撐作用,也是一門直接為臨床一線服務的應用性學科。雖然實驗診斷學的發展極為迅速,但具有內容多、較抽象、難理解的特點。如何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解、掌握其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并且能與實踐相結合就成為我們教學過程中重點注意的問題。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其正確的學習方法,我們針對教學實踐中的教學方法進行一些探索。

1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1檢驗結果與案例分析相結合:我們在教學中始終強調實驗診斷學要服務于臨床和服務于病人,一定要以疾病為中心。因為它是臨床診斷、病情分析、療效評價、預后評估、疾病預防和健康保健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為了使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實驗診斷與疾病的內在聯系,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典型臨床病例來分析講解。通過啟發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專業知識對病例展開深入分析、討論,得出初步的診斷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和總結,得出正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較好地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枯燥生硬的實驗診斷學學習變得生動活潑,充分發揮了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學效果極佳[2]。

1.2授課內容與實際檢驗儀器相結合: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檢驗技術、檢驗儀器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由于學時數限制,許多新技術、新方法在理論課上不能一一介紹,這就需要充分利用學生實驗課時間來彌補理論課的不足。實驗課上,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完成某個檢驗項目的測試,這樣學生從了解認識實驗設備儀器開始,逐漸認識檢驗項目的原理、操作過程、臨床意義。通過這種方式,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于檢驗項目的理解認識;同時,通過儀器的學習和使用,接觸了醫學檢驗和實驗診斷的前沿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挑選資歷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向學生介紹醫學檢驗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成果,補充如何運用理論知識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評價、并為臨床診斷提供科學依據等教學內容[3]。在教學內容上的補充,不但讓學生了解了學科前沿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采用多媒體教學,增加形象思維,提高教學效果

實驗診斷課程中,包括很多原理及圖像,如果采用平時授課的方式進行講解,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的圖像和視頻的加入,增加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們在生動、充滿樂趣的過程中獲得了非常感性的知識。由于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課件中圖文并茂,動靜結合,Flas形象生動、具體逼真,便于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大大的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我們又根據近年來多次再版的實驗診斷學教材制作了1100多張教學幻燈片,不僅教師可以應用于實驗診斷教學中,而且發表于中國醫科大學校園網上,網站上還提供了學科中重點難點知識的詳解,圖文并茂,方便學生在業余時間對于難點知識的查閱和學習。

對實驗診斷學教學和學習起到了資源共享的作用。

3根據培養方向,合理進行考核管理

教學的目的是培養臨床實用型人才,因此實驗診斷學的課程考核方式也應充分體現學生的實踐能力。傳統的筆試考試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實驗診斷學課程的需要,我們在實驗課中采用了“筆試+操作”的考核方式,更能體現出實驗診斷學課程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特點。其中理論考試,主要涉及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內容;實際操作考試,則考察學生如何更好的利用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通過雙向的綜合評定,更好的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實驗診斷學承擔著為醫學生打基礎的重任,是大多數未來醫生接受系統規范實驗室訓練的唯一機會,其教學水平的高低影響著未來醫生質量的好壞。所以我們不能安于現狀、而應該適應形勢,探索出更科學、更合理、更全面、更系統的實驗診斷教學模式。為臨床醫學生早日適應臨床工作的需要做好準備,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楊虹,李智,盛紅華. 實驗診斷學教學現狀和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 [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6)

篇9

學科。該門課程的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臨床檢驗實際基本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整個臨床檢驗基礎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傳統的實驗教學受到一定實驗條件限制給教學

帶來諸多不便,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已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得以應用,而如何將多媒體技術更好地應用于臨床檢驗基礎的實驗教學中,探討如下:

1多媒體輔助臨床檢驗基礎實驗教學的優勢

1.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象直觀,結合臨床實際

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按教學要求把各要素進行有機組合。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多媒體教學能補充臨床少見,在平時實驗課程中無法取到的標本,例如外周血中異常淋巴細胞、尿液標本各管型,滴蟲白帶等。通過多媒體技術便能做到輕易直觀的給學生呈現鏡下形態,變抽象為形象,變微觀為宏觀。變復雜為簡易,彌補傳統實驗教學下學生對病理異常標本形態辨認的缺憾。同時多媒體可有效的結合臨床實際,幫助我們學習實驗中分析前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例如,不同的抗凝劑對檢驗結果有不同影響,臨床我們采用EDTA-K2抗凝血做血常規檢驗,但是若用此類標本做凝血功能測定則會干擾結果。而臨床上往往由于操作人員的疏忽而誤收標本,造成結果明顯錯誤。通過在多媒體將問題整合、分析,使學生對今后工作有初步認識,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有效的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多媒體具有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節約了空間和時間,充實了實驗內容,提高了教學效率。

1.2促進帶教老師與實驗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隨著當代各學科理論越來越系統、越來越健全,臨床上所使用的儀器設備也越來越高科技、越來越自動化。這一趨勢就更考驗帶教老師本身綜合素質的提高,老師們既要緊跟臨床更新的步伐,不斷學習吸收新的知識、新的技術;又要思考如何將各級知識融會貫通,更好的教授給學生,是他們盡快的消化和接受新的知識。而多媒體實驗教學存在制作課件工作較煩瑣,動畫尤其是三維動畫的制作技術頗為復雜,這需要我們帶教老師不斷學習鉆研,才能合理有效的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實驗室帶教老師相互交流學習,集體備課,通力合作,共同制作精良的實驗教學課件。并通過校級精品課程建設,將課件上傳至互聯網,更方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

2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弊端

傳統實驗教學存在較多的缺陷,主要體現在課時吃緊、信息量小、易與臨床脫節,達不到實驗教學的最優化,實驗教學質量難以穩步提高。外傳統實驗課主要有實驗老師主宰,實驗計劃、實驗內容和實驗步驟等均由教師確定,學生主要是接受,這樣會對老師產生較強的依賴性,長期會使學生缺乏進取心,實驗有時顯得枯燥乏味,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創造性。然而臨床檢驗基礎實驗著重學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具有實踐性非常強的特點。其中的很多實驗在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毛細血管采血、顯微鏡的使用等方面。是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時老師通過學生的實驗操作,一對一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指出學生的不足,糾正錯誤。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感情交流。這是多媒體所不可替代的。

3多媒體實驗教學與傳統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多媒體實驗教學不能完全替代實際操作,實際操作還是學生提高操作技能的最主要、最直觀的手段。但多媒體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解決了在常規實驗教學中一些難解決的問題,豐富了實驗課的教學方法,便于學生實驗操作預習實驗且掌握實驗要領,存在很大的優越性。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實驗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興利除弊,為學生提供

更加豐富多彩的、生動有趣的認知情境,充分顯示出多媒體技術在實驗教學中的無窮魅力。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把教師從繁重的實驗講解中解脫出來,更好地指導學生,更多地和學生進行探討,交流互動,聽取學生反饋意見,更好地改進實驗課。

綜上所述,多媒體實驗教學更體現了現代化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傳統實驗教學模式是在長期操作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教學模式,我們需要發揚傳統實驗教學與多媒體實驗教學相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才能達到更好的實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伊惠霞,趙英萍.數碼互動技術在臨床實驗診斷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8,22(2):140.

[2]詹希美,何藹,吳忠道,等.以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為目標開展精品課程建設[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3):39-41.

[3]張瑞琳,徐勁.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在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的結合應用[J].熱帶醫學雜志,2008,8(9):993-994.

[4]江新泉,李寶華,田景惠,等.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在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的實踐和體會[J].中國高等教育學,2008(1):119-120.

篇10

檢驗師作為醫學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承擔著臨床診斷、科學研宄、實驗室管理等重要職責,國家為了提高檢驗師的整體水平,出臺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其中就包括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制度。而作為未來檢驗師的輸送者的學校,更要明確辦學思想,加強學生能力本位的教學效果,與時倶進,努力去適應這一系列制度的變革。因此,為了提高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的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應試能力本校對醫學檢驗專業教學進行了改革。

1.提高教師專業素質

作為檢驗專業課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刻苦鉆研業務知識,密切注意醫學新發展。本校特別強調,醫學檢驗專業的教師應具備教師資格證和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證,并定期到附屬醫院檢驗科(中心)崗位兼職鍛煉,并將鍛煉中的新知識融于教學之中。

2.臨床檢驗實踐技能考核的改革

2.1嚴格把關專業課教師檢驗專業課教師必須具有熟練過硬的操作技能,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開設實驗課,實驗中增加學生的操作機會,讓學生親手做,會操作,經常、反復練習,逐步達到熟練。

2.2嚴格選擇實習醫院臨床檢驗實習是提高醫學檢驗教學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實現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所以應對臨床實習醫院進行適度篩選,選擇管理嚴格,具備教學、實習條件的醫院安排實習。生畢業后能夠順利通過國家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本校的培養目標必須與國家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相接軌。對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在畢業前模擬國家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形式進行考核。通過考核,使學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找到薄弱環節,從而在教與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強化訓練。有利于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進一步充實和提高,起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作用。

3.醫學檢驗課程建設的改革

3.1針對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科目修訂教學計劃及教學大綱對于寄生蟲學及檢驗、微生物學及檢驗、免疫學及檢驗、血液學檢驗、臨床生物化學及臨床檢驗基礎等課程,本校按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要求及《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臨床檢驗考試大綱--技師》修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3.2組織專門班子加強對各教學、實習醫院的督查與指導工作組織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教學管理經驗的指導組,對各教學、實習醫院的檢驗科(中心)進行定期、定點、定內容的教學指導與督查。

3.3建設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模擬題庫成立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課題組,并派出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組成課題組,建設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課程考試題庫,并每年修改、更新題庫。

3.4按臨床醫學檢驗技師標準改革考試對醫學檢驗課程考試和畢業考試,按照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標準進行改革,參照每年的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大綱、方法、內容、深度進行考試改革,并密切關注國家醫考改革的動態與發展方向。

4.畢業后再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續

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畢業后分配在不同條件的醫院檢驗部門工作,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廣大基層醫院,臨床檢驗能力鍛煉機會很不相同,加上對自己缺乏嚴格要求,差距就更大。特別是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畢業后幾年內的培養尤為重要,在這一階段,青年檢驗師的可塑性很大,是運用知識奠定基礎的階段,僅靠他們在學校學習的那些基本知識和技能是不能很好完成臨床工作的.所以必須要有計劃'有系統地對他們進行正規的臨床檢驗知識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