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生物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1: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單細胞生物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單細胞生物概念

篇1

/

反思我區10年來的初中生物學教學,在實施課改的教學實踐中,對課程標準理念和精神的解讀,初中生物學教師一直在研讀著、實踐著。但在細化分解課程標準、有效落實課程目標上,研究得不夠,達成度不高。在課堂觀察和與教師的研討中獲知,教師們的困惑主要有兩類:一類困惑源自沒有正確理解“目標”的含義與意義。“目標”應是“看得見的靶心”,即預期的學習結果,課程標準中的目標相對來說比較概括、抽象,對教師而言,許多目標是“看不見的靶心”,故需要教師像專家一樣地思考,通過分解使之成為“看得見的靶心”,即成為清晰的、可檢測的學習結果,這才是課程標準分解的目的。另一類困惑源自沒有正確理解“課程標準分解”的含義與意義。課程標準分解旨在使后續的教學更有方向感,也便于一以貫之地教學,即課程標準、教材處理、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用最通俗的話說,身為教師應該清楚:我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先要明確學習目標)怎么知道已經把學生帶到了那里?(考慮如何作出評價)我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通過怎樣的教學準備和教學活動實施來達成目標)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的教學建議中指出:“生物學課程目標涵蓋的生物學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過每節課或每項活動來逐步完成的。在制訂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課程目標的體現和貫徹。同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其側重點也應該有所不同。”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生物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全面體現科學素養的三維目標,教師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切忌生硬照搬,防止教學目標的制訂流于形式;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使單元或課時教學目標的設計具有更強的指向性。可見,分解課程標準為具體的學習目標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的重要內容。因而,在結合新版課程標準的頒布而開展的教師培訓中,筆者把引導教師學會分解課程標準作為新版初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教師培訓的首選內容。

通過培訓,讓教師掌握課程標準分解的技能。課程標準分解的技術,可以用這四句話來概括:① 用具體可描述的知識性名詞呈現籠統的整體知識。如“通過觀察和閱讀課本材料及其他材料,能舉例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事物的實際情況,恰如其分地表述出來。說明方式有: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打比方、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等。在課程標準分解時就要用具體可描述的知識性名詞來呈現。② 用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動詞,呈現認知心理動詞。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有一些認知心理動詞,像“了解、理解、應用”,這些詞語不可觀察、測量,沒有具體的程度標準,這就需要分解或解析認知心理動詞,用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動詞來呈現。例如:可以把“了解”分解為“說出、識別、列出、列舉、舉例說出、描述”等行為動詞。③ 用與行為動詞相匹配的行為條件呈現教學活動。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等,教師應結合學情(學生狀況、學校條件等)來確定行為條件。如“觀察實驗”“借助表格”“閱讀課文”“觀察多媒體演示”等。初中生物學課堂上認知條件主要有三種:一是教師的講解、指導、提供材料、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等;二是自主學習,主要指閱讀課文,觀察圖片與實驗、課外探究等;三是交互學習,如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師生對話等。④ 用先于教學活動的評估任務去驗收目標達成的情況。要讓學生做到哪一步?準確無誤嗎?怎樣評估檢查?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課堂上學習目標的落實、達成度才會比較高。

通過培訓,要讓教師掌握課程標準分解的程序。課程標準分解的程序比較復雜,培訓中通過“描述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這一課程標準內容的分解過程,引導教師掌握課程標準分解的具體步驟。這些步驟通常包括:① 尋找關鍵詞。從一條課程標準中找出行為動詞和這些動詞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詞),或修飾它們的形容詞、副詞等修飾詞和規定性條件,作為關鍵詞,并予以分類。如“描述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的動詞是描述、說出,動詞指向的核心概念是“(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種子萌發的)過程”,它們都是這一標準的關鍵詞。② 擴展或剖析關鍵詞。將上述關鍵詞予以擴展或剖析,如上述內容標準中的關鍵詞剖析:種子的結構――植物種子基本一致的結構、植物種子形態結構上的差異;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種子萌發的過程――萌發過程中胚各部分的變化。描述――說出、敘述。③ 形成剖析圖(圖1)。④ 敘寫學習目標。

在培訓中再通過一個范例呈現,讓教師鞏固分解課程標準的技能和步驟。

例: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課程標準表述)。

① 尋找關鍵詞。

其中行為動詞為說明,行為動詞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單細胞生物生命活動。

② 擴展和剖析核心概念。

單細胞生物:單細胞生物的常見種類和分布,草履蟲是常見的單細胞生物。

生命活動:運動、取食與消化、排泄、呼吸、生殖、對環境變化的反應等。

③ 擴展和剖析行為動詞。

說明:說出,識別,概述,探究(表1)。

④ 確定行為條件(表2)。

⑤ 確定行為程度(表3)。

⑥ 寫出學習目標。

(1) 閱讀課本能說出單細胞生物的種類和分布,單細胞生物生命結構的特點;

(2) 觀察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圖,識別草履蟲的形態結構,重點是與運動、消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相關的結構名稱;

(3) 在閱讀和分析的基礎上,概述草履蟲的運動、取食與消化、排泄、呼吸、生殖和對環境變化的反應等生命活動,說出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的特點;

篇2

關鍵詞:初中生物;多媒體;多樣化;有效性

引言

多媒體技術在生物課程中的應用是一個新鮮的、極具開發潛力的研究課題,也是開展教學改革活動的一個新挑戰。在初中生物教學領域,筆者充分借鑒其他生物老師應用多媒體教學的經驗和教訓,加強理論研究,充分認識多媒體技術的特性及其教育特長,以便更好地在本教育領域應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將生物學科與多媒體有效整合在一起,需要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及時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使學生都能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視覺與聽覺等功能學習新知識,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果。

一、運用多媒體于初中生物教學之中,可以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較短,思想容易開小差等特點,加之生物學科沒有被列入到中考范圍內,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師適時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渲染課堂氣氛,激發興趣,為學生創造符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情境,更利于激發出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增強了對新知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單細胞生物”這一內容時,許多學生對單細胞生物較為陌生,更不知道還存在著有如此微小的生物。為提升學生對其的感性認識,授課過程中可以《湖天春色圖》曲為背景音樂,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各種單細胞生物的圖片(包括單細胞植物、單細胞動物和菌類等)。學生也一下子被眼前奇妙的微小世界所吸引住,仿佛身臨其境,并且積極投入其中。由此可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能使學生產生對新知、對生物學科產生“親近感”,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生物素養的同時,也提高了生物課堂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輔助方便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憑借其資源海量共享、形象直觀可感、操作簡單等方面的優勢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到了各類教學活動當中,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自然也離不開多媒體課件的參與。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成為生物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更有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和課堂教學秩序的井然有序開展。比如,在分析“家鴿”這一節內容時,先向學生講解這節課程的重難點,需要掌握的知識是家鴿的外部形態與內部結構。為提升學生對此節知識點的感性認識,在講述過程中可適當播放相關視頻,引導學生觀察,以此來鍛煉他們的觀察和探究能力,激發探究欲望;在課程中間可以借助PPT形式將家鴿外部形態有關的知識用圖片或者結構圖演示出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到課程的講解當中,為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一個互動探討的學習平臺。這種利用感官刺激和綜合思維的教學模式加強了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而且還能促使課堂教學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對多媒體的課件設計要做到精細化

生物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秉承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結合實際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多媒體課件準備設計。例如,在分析“觀察變形蟲”的內容時,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很難直觀形象地開展變形蟲的實驗性教學的,不利于學生直觀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學的發展進度。在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下,學生更直觀形象地了解變異過程,對學習中的重點內容可重復觀看,使其操作過程中的關鍵要領能更直觀地得到展現。

此外,多媒體輔助教學也能進一步強化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時間得到有效延伸;這種精細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也能有效引導學生對生物知識產生學習興趣,當學生對生物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時,教師的教學質量也能得到提高。通過對多媒體課件的有效的應用,學生的知識范圍得到了拓寬,而且還脫離了呆板無趣的教學課堂,同時得以提升的是學生的觀察能力、自主意識、分析能力等。為學生探索知識創造了充分的條件,使他們產生進一步探求的愿望。

四、多媒體教學技術結合實驗教學內容

實驗是初中生物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一些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的鍛煉能力,通過實驗促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抽象知識。盡管多媒體教學能提升實驗的展示效果,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實驗教學工作,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中不能簡單只依靠多媒體機進行初中生物教學工作,要將傳統的實驗教學與多媒體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邏輯思維的同時,也能鍛煉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對一些較為復雜的實驗內容,教師可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促使學生可以在實際操作之前積攢相關的經驗,接著,再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這樣能進一步降低對實驗的操作誤差,通過多媒體的事先演示,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更利于學生對相關的知識理論和應用技能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促使他們更好地進行生物知識學習。

將多媒體課件運用到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也已經成為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環節,將多媒體與生物學科有效整合更能突出多媒體課件優勢的同時,還改善了生物教學中晦澀、抽象的知識點和概念,在提升生物教學效益的同時,也提高了生物教學的質量。為此,需要生物教師在實際運用中要堅持明確目標、適度應用、加強交互性等原則,在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功能和優勢的同時,提升生教學績效,為生物教學改革和創新服務,為學生長遠發展邁出堅實一步。

參考文獻:

[1]杜敏華,楊建偉,⒀沛茫亓彩霞.多媒體技術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0(18).

[2]蔡振祥.探究教學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T].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2).

[3]陸世民,劉吉玉.初中生物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優勢初探[J].信息化教學.2013(32).

篇3

作者認為這一定義的概括性較強,內涵也更有深度。雖然對細胞的概念可以做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釋,但作者認為應從以下一些角度去認識細胞作為生命活動基本單位這一概念。

(1)一切有機體都由細胞構成,細胞是構成有機體的基本單位。

一切有機體均由細胞構成,只有病毒是非細胞形態的生命體。

(2)細胞具有獨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謝體系,細胞是代謝與功能的基本單位。在有機體一切代謝活動與執行功能的過程中,細胞呈現為一個獨立的、有序的、自動控制性很強的代謝體系。

(3)細胞是有機體生長與發育的基礎。一切有機體的生長與發育是以細胞的繁殖與分化為基礎的,這是研究生物發育的基點。

(4)細胞是遺傳的基本單位,細胞具有遺傳的全能性。每一個細胞,不論低等生物或高等生物的細胞,單細胞生物或多細胞生物的細胞,結構簡單或復雜的細胞,未分化或分化的細胞(除個別終末分化的細胞外),性細胞或體細胞都包含著全套的遺傳信息,即全套的基因,也就是它們具有遺傳的全能性。

篇4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四章,所學習的病毒是學生學習的生物體中最特殊的一種形式且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因此,在教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根據教材的安排,第二單元首先認識了細胞,了解了細胞的基本結構,然后安排了細胞如何構建生物體,從多細胞生物和單細胞生物的角度闡述細胞是構建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隨后教材安排了本章內容,讓學生認知病毒,掌握結構簡單、不能獨立生活的病毒也是生物。人類在治療各種疾病(人類的、動物的、植物的)的過程中,借助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手段逐漸認識了病毒。教材中對病毒發現史的介紹,闡明了技術手段對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體現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讓學生在現有的認知水平上了解生物的豐富多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標依據

新課標提出:生物科學素養是指一個人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生物學課程的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旨在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本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領悟科學的本質,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積極思考,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課程內容中提出: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類群”的重要概念。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七年級學生。通過前一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生物體的基本結構,植物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等知識,認知了細胞是構建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已學會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等研究生物學的方法,具備獨立學習本節部分內容的知識和能力基礎。他們對本節課涉及的有關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病毒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的知識難以理解,尤其是對病毒的非細胞結構存在疑惑,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病毒的發現過程和分類。

理解和掌握病毒的生活和結構。

了解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關注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利用辯證的觀點看待病毒,認同病毒也能造福人類。

五、教學重點

病毒的特征和生活;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六、教學難點

病毒的生活。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資源

視頻,ppt幻燈片。

九、板書設計

第四章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

1.病毒的發現

19世紀末;俄國科學家伊萬諾夫斯基。

2.病毒的種類

根據寄生的細胞不同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細菌病毒(又叫噬菌體)。

3.病毒的結構和生活

(1)病毒的結構:由蛋白質外殼、遺傳物質組成。

(2)病毒的生活:寄生在活細胞中。

4.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1)有害方面。

篇5

摘 要:掌握“核心概念”是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高中生在學習時,不能很好地構建起生物學知識體系,課堂效率低下。結合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根據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嘗試提出高中生物學核心概念教學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核心概念;有效教學

一、高中生物學核心概念教學的必要性

高中新課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通過教學,學生可“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1.以“核心概念”為引導進行教學的迫切性

在課堂教學中困惑較多,比如:師生如何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進行教與學?一節課中如何落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在人教版教材中,將知識劃分為各個模塊,每個模塊有若干主題,每個主題由具體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組成。由具體內容標準規定了本課程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活動建議,列舉了有利于學習目標達成的觀察、調查、資料的搜集和分析、討論、實驗、探究等活動。

2.學生在學習中以“核心概念”為主線,學習更有效

高中生學習科目多,難度大,學習中只有提高學習效率,才能學好各科知識。如果學生不能站在一定高度去認識教材,很難將教材中的基礎概念、基本實驗技能內化成自己的。

二、以“核心概念”為指引的有效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容易出現的偏差是對有關生物學現象的事實性知識內容豐富度下了很大功夫,而對一般性概念的形成和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解常常忽視,從而導致教學有效性降低。雖然核心概念的教學目標一般很難在一節課內完成,但每節課應從不同維度指向核心概念,確立以其為中心進行有效教學。下面以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為例,簡要說明基于核心概念進行有效教學的一些優勢。

1.確定出“核心概念”,能準確選出一節課的有效學科信息

高中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是教師或學生對生物學核心問題(生命實質問題)的相對本質的認識或看法,這里的“概念”實際上就是認識或看法或解釋,這里的“核心”是指生物學的核心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在備課時就確定好核心概念,然后圍繞其選擇備課內容,就會選擇出生物學概念,理解有效的學科信息。本章的核心概念為“細胞所需能量中ATP主要來自于細胞呼吸”,本節的核心概念為“酵母菌的細胞呼吸方式”,進而選擇出本節有效信息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當我們篩選出有效信息時,本節課的主導知識就順其自然地展現出來,在教學中就會有的放矢。

2.整理出核心概念,能夠使零散的知識結構化

教材中各個小節的知識可能是零散的,缺乏條理性。通過細致的梳理事實性知識概念圖或者思維導圖,能夠使零散的知識結構化、條理化,學生在學習后能夠及時發現知識的關聯性,能夠理清知識間的關系,更能及時查找出自己知識的漏洞。這既可以使眾多的事實性知識形散而神聚,又可以使整節課的教學由淺入深,層次分明,脈絡清晰,重點突出。本節教學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蒸饅頭和釀酒入手,切入酵母菌的細胞呼吸這個主題,引導學生探究它的呼吸方式(表1)。

3.聚焦核心概念,有利于達到教學目標,使教學流程更為順暢

教學目標是圍繞核心概念而設定的。保證學生能夠通過課堂構建核心概念,需要教師借助身邊可見的事實,情景化導入,再引入一般概念,然后使其形成知識體系。從知識體系的一個節點開始,設定恰當的思維流程,完成知識體系的架構,有利于學生掌握核心概念,達到學習目標。根據本章的核心概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可設定為: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掌握對比試驗的設置。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可設計如下:(1)以發面時需要敞口,釀酒時需要密封導入,引入酵母菌作為單細胞生物采取何種方式進行細胞呼吸;(2)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的產物是什么;(2)在實驗中如何控制實驗條件,檢測實驗結果,如何設計對照實驗。當以上問題明確后,學生探究的過程就會成為探究學習細胞呼吸概念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科學方法,養成科學態度和建立科學價值觀的過程。

4.整理出核心概念后,有利于選擇合適的檢測點,評價教學效果

傳統的教學檢測往往是從學生所學的知識中隨機抽取幾個有關的檢測點編制成試題,難以檢測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圍繞核心概念進行的教學設計,能在檢測環節設置合適的檢測點,特別是對核心概念形成的關鍵點,預設學生知識內化后應該發生的外顯行為,這樣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外顯行為檢測學生對核心概念理解達成的程度。

綜上所述,圍繞核心概念進行教學設計,有助于學生形成生物學知識體系。圍繞核心概念使知識進一步結構化,教學目標更易達成,在實際教學中也易體現出知識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張穎之,劉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記憶事實向理解概念的轉變[J].教育學報,2010,6(1):57-61.

2.丁志光.教師要正確面對新教材[J].湖北教育,2005(3):56-57.

篇6

不過,非常糟糕的是,這個良好的動機―不管它體現的是自然的法則還是人類的愿望―從來都只能導出相反的結果。讓我們先看自然界的操作(因為我們人類就是它操作出來的產物):按照現論,宇宙是從某種不可言說的“奇點”狀態爆發而來的,它相當于古希臘哲人巴門尼德所謂的“存在是一”。大爆炸初始,世上先有了三種基本粒子,即夸克、輕子和玻色子,這“三”種粒子無疑是那個最完善的“一”的分化或殘化。殘化了就難以穩存,所以要趕緊整合成某種復歸為“一”的結構,或者說,要趕緊去追求那個業已喪失的“完善”,于是造就出92種天然元素。不用說,這“92”當然是原先那“3”種粒子進一步分化或殘化的惡果。此后就更為不堪了:92種原子又分化出上千萬種分子;千萬種分子再分化出上億種乃至上百億種生物;而且越分化者越殘缺,越殘缺者越柔弱。所以分子結構遠不如原子結構穩定,生命結構又遠不及分子結構穩定,結果造成絕大多數生物種類早在人類問世之前就已經滅絕。

生物的不完善是一目了然的。譬如兔子會奔跑卻不能爬樹,于是不免被狐貍豺狼之類獵殺;狐貍雖狡猾卻不能搏擊,到頭來又逃不脫虎豹獅子的爪牙;鴿子善飛不善游,所以被鷹隼追得再急它也不敢跳水逃生;魚蝦善游不善飛,因而只好眼睜睜地變成鯨鯊之類的腹中物。然而多虧了生物的不完善,才使生物的多樣性得以確立,也才使環環相扣的生態系統得以形成,否則,面對“完善而永生”的恐龍惡棍,恐怕時至今日也輪不著人類跳到世上來獻丑了。

現在再來看人類:其實人類一開始就未曾完善過,而且必然傾向于越發不完善,因為他直接就是那個專門導向不完善的自然進程的結果。說起來,倒是那個誕生于38億年前最原始、最不起眼兒的單細胞生物還相對完善一些,盡管比起分子物質來,它實在已經殘弱得不成樣子了,所以它不得不與其他東西發生物能交換,是為“新陳代謝”。不過它至少還是一個可以獨立生存的自滿單元,滋養和增殖一身兼顧,兩不耽擱。及至進化為低等多細胞生物,原來的單細胞馬上丟失了一半功能,它要么只管營養,要么只管繁殖,再進化,則連營養或繁殖之一它也顧不及了,于是只好照管其中的某一小部分職能。譬如,神經細胞只管興奮和沖動,骨骼細胞只管承重和架構,肌細胞只管收縮,腎細胞只管泌尿,等等。說到這里,你也許會想,這多細胞有機體總該算是一個完善的生命了吧!又錯了,多細胞一旦聚合,不僅體內細胞隨即分化,而且機體本身立刻遺失了自己的一半,這一半從此再也找不回來,任你苦苦追尋,終究若即若離,是乃“兩性分裂”―愛情的悲歌至此吟唱不絕。

不光這體質上的殘化叫人不得安寧,隨后那智質上的分化又將接踵而來。早年的原始人,生活在伊甸樂園(指沒有人工作物的純自然環境),脫胎于動物情懷(指沒有人文產物的純自然心境),逍遙如鳥獸,清明無困惑,此刻人類的精神狀態尚屬空白而圓滿。后來,生存的難題積累,心中的疑慮漸生,由此便鬧出了種種圖騰拜物教或人格神教,但畢竟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神那里通過占卜獲得簡明的解答,所以裂紋斑駁的心智一時還算囫圇。再往后,鬧起哲學,紛爭漸起,各執一詞,抱殘守缺:老聃說“道”,孔子講“仁”,泰勒斯偏愛“水”,畢達哥拉斯信奉“數”……博物學時代悄然來臨。好在學術尚未分化,智者統領天下,然而亞里士多德此時已經提出“分科之學”的意向,“科學”瓜分人智的號角終于吹響了。果然,自哥白尼首創,到牛頓成形,人類的智慧此后徹底四分五裂:搞物理的不懂人文,搞社會的不懂生物,搞天文的不懂地質,搞心理的不懂法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學術分野和技術分工迄今已達數千領域,將來還會分得更細更雜,每個人只不過是某一種思想或某一項技能的殘缺載體,甚至進而演成只是某一個社會結構位點上的臨時部件。至于此,還有什么“追求完善”的余地可談?

人類總有一種過分看重自己或過分贊美自己的傾向,于是不免對自身產生過高的期許和同等程度的失望。愛默生的喟嘆就屬于這種類型。在他看來,每個人原本都應是一個小宇宙,但淪落到現實中卻紛紛變成了碎片,他沮喪地嘲諷道:“社會陷入了這樣一種狀態,每一個人都像是從完整的身體上分解下來的一段肢體,昂然地走來走去,滿世界有這么多的怪物―一個好手指,一個頸項,一個胃,一個肘彎,但從來見不到一個完全的人。”然而,他說錯了,這恰恰就是人,而且唯有如此才能成其為人!比方說,那個“好手指”就是職業鋼琴和提琴演奏家,那個“頸項”就是嗓音洪亮的歌唱家,那個“肘彎”剛好用來配成樂隊指揮,然后,這群高雅的人總得吃飯吧,于是,食品加工業者就代表整個社會的“胃”而為之奔忙,如此拼湊,未嘗不夠美妙。只有像愛默生那樣專營制造感慨和謬誤的詩哲之流―他們大約可以算作是游離出來的病腦瓜―倒真是屬于可有可無的一類。

人這種東西,說到底不過是自然衍存進程的一種過渡形態,因此他的生理構造及其行為方式,都會不自覺地去貫徹自然律令固有的規定。比方說,在神經生理學上有一種叫作“放散干擾”的現象,當一個強刺激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一功能位點時,其他各功能位點的應激興奮反應就會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或屏蔽。所以你若頭疼,聰明的庸醫就會用拙劣的手法為你針灸,針刺的痛苦立刻緩解了頭疼的感覺,然后他還順便從你那里博得一連串醫術高明的好評。玩笑話不談,其實就連最卓越的人也受累于這種顧此失彼的限制。譬如,貝多芬、叔本華和諾貝爾之流確實堪稱人杰,但他們注定不能討來賢淑女子的歡心,因為他們過度專注于自身的優長,其他正常的生物求偶反應只好削弱。所以,上列各位雖然不乏真誠的愛心,打光棍兒卻實在是他們最合理的結局。公允而論,我們不能責怪這些女孩子有眼不識泰山,試問誰又甘愿把自己好端端的人生交付給近乎殘廢的怪物加以浪擲呢?

傅立葉曾說,人類的智能原本沒有多大差別,只是使用的方式有所不同罷了。換句話說,就是分化或殘化的方向不同。一位教授擅長某一專業,有如一個小偷精于扒竊撬鎖,你看他倆智慧之懸殊判若云泥,是因為你不屑于體驗盜賊的聰敏。倘若某日狼煙風起,天下大亂,教授失業,身無長物,只好權且從盜為生,他屆時一定會發現,要想學會那個小偷的一手絕活兒,其難度一點兒也不亞于他的識文斷字之艱。事實上,社會中的各類精英都是一些更為殘缺的人格化身,倒是那些一無所長的黎民百姓,其身心發育反而可能比較健全一些。所以他們一般不會犯牛頓為大小兩只貓,在門上鑿大小兩個洞那樣的簡單錯誤,也不會犯曹雪芹一心癡迷于幾許方塊兒字,卻不惜繩床瓦灶、瘦死西山那樣的嚴重偏執。試想,如果滿天下都是像牛頓或曹雪芹那樣荒唐的精英,人類的生計豈不是危乎殆哉?

篇7

我們學會忍受和承擔。但我們心中永遠有一個不滅的心愿。是雄鷹,要翱翔羽天際!是駿馬,要馳騁于疆域!要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努力!堅持!拼搏!成功!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于2020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1一、組成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1、細胞中含量最多的6種元素是C、H、O、N、P、Ca(98%)。

2、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C元素。

(碳原子間以共價鍵構成的碳鏈,碳鏈是生物構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稱為有機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導致疾病。

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統一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細胞中的無機化合物:水和無機鹽

1、水:(1)含量:占細胞總重量的60%-90%,是活細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質。

(2)形式:自由水、結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劑;②參與細胞內生化反應;③物質運輸;④維持細胞的形態;⑤體溫調節

(在代謝旺盛的細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較多)

?結合水:是與其他物質相結合的水。作用是組成細胞結構的重要成分。

(結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強)

2、無機鹽

(1)存在形式:離子

(2)作用

①與蛋白質等物質結合成復雜的化合物。

(如Mg2+是構成葉綠素的成分、Fe2+是構成血紅蛋白的成分、I-是構成甲狀腺激素的成分。

②參與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如鈣離子濃度過低肌肉抽搐、過高肌肉乏力)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2第一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四、細胞膜的制備

1、選材:人或動物成熟的紅細胞。

原因:沒有細胞器沒有細胞核沒有細胞壁

其他材料:蒸餾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2、原理:細胞內的物質有一定濃度。

把紅細胞放入清水中,水會進入紅細胞,導致紅細胞吸水漲破,使細胞膜內的物質流出來,除去細胞內的其他物質得到細胞膜。

3、方法和步驟

⑴將紅細胞稀釋液制成裝片。

⑵在高倍鏡下觀察,蓋玻片一側滴加蒸餾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

⑶紅細胞凹陷消失,體積增大,最后導致細胞破裂,內容物流出。

⑷利用離心法獲得純凈的細胞膜。

第二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相關概念:

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

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

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

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狀物。

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

化學成分:有機酸、生物堿、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31、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存,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細胞里的物質結構基礎生活,繁殖。

2、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4、血液屬于(組織)層次,皮膚屬于(器官)層次。

5、植物沒有(系統)層次,單細胞生物既可化做(個體)層次,又可化做(細胞)層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細胞)。

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

7、種群:在一定的區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

例:一個池塘中所有的鯉魚。

8、群落:在一定的區域內所有生物的總和。

例:一個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魚)

9、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10、生物圈中存在著眾多的單細胞生物,單個細胞就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

許多植物和動物是多細胞生物,他們依賴各種分化的細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復雜的生命活動。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細胞增殖、分化為基礎的生長與發育;以細胞內基因的傳遞和變化為基礎的遺傳與變異。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41.蛋白質基本含義

蛋白質是由氨基酸以“脫水縮合”的方式組成的多肽鏈經過盤曲折疊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物質。蛋白質中一定含有碳、氫、氧、氮元素。

蛋白質是由α—氨基酸按一定順序結合形成一條多肽鏈,再由一條或一條以上的多肽鏈按照其特定方式結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質就是構成人體組織器官的支架和主要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活動的存在。

2.原子數

由m個氨基酸,n條肽鏈組成的蛋白質分子,至少含有n個—COOH,至少含有n個—NH2,肽鍵m-n個,O原子m+n個。

分子質量

設氨基酸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a,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ma-18(m-n)

基因控制

基因中的核苷酸6

信使RNA中的核苷酸3

蛋白質中氨基酸1

3.蛋白質組成及特點

蛋白質是由C(碳)、H(氫)、O(氧)、N(氮)組成,一般蛋白質可能還會含有P(磷)、S(硫)、Fe(鐵)、Zn(鋅)、Cu(銅)、B(硼)、Mn(錳)、I(碘)、Mo(鉬)等。

這些元素在蛋白質中的組成百分比約為:碳50%氫7%氧23%氮16%硫0~3%其他微量。

(1)一切蛋白質都含N元素,且各種蛋白質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為16%;

(2)蛋白質系數:任何生物樣品中每1g元N的存在,就表示大約有100/16=6.25g蛋白質的存在,6.25常稱為蛋白質常數

(3)蛋白質是以氨基酸為基本單位構成的生物高分子。蛋白質分子上氨基酸的序列和由此形成的立體結構構成了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蛋白質具有一級、二級、三級、四級結構,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決定了它的功能。

4.蛋白質性質

蛋白質是由α-氨基酸通過肽鍵構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蛋白質分子中存在著氨基和羧基,因此跟氨基酸相似,蛋白質也是兩性物質。

(1)水解反應

蛋白質在酸、堿或酶的作用下發生水解反應,經過多肽,最后得到多種α-氨基酸。

蛋白質水解時,應找準結構中鍵的“斷裂點”,水解時肽鍵部分或全部斷裂。

(2)膠體性質

有些蛋白質能夠溶解在水里(例如雞蛋白能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

蛋白質的分子直徑達到了膠體微粒的大小(10-9~10-7m)時,所以蛋白質具有膠體的性質。

(3)沉淀

原因:加入高濃度的中性鹽、加入有機溶劑、加入重金屬、加入生物堿或酸類、熱變性

少量的鹽(如硫酸銨、硫酸鈉等)能促進蛋白質的溶解。如果向蛋白質水溶液中加入濃的無機鹽溶液,可使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而從溶液中析出,這種作用叫做鹽析.

這樣鹽析出的蛋白質仍舊可以溶解在水中,而不影響原來蛋白質的性質,因此鹽析是個可逆過程.利用這個性質,采用分段鹽析方法可以分離提純蛋白質.

(4)變性

在熱、酸、堿、重金屬鹽、紫外線等作作用下,蛋白質會發生性質上的改變而凝結起來.這種凝結是不可逆的,不能再使它們恢復成原來的蛋白質.蛋白質的這種變化叫做變性.蛋白質變性之后,紫外吸收,化學活性以及粘度都會上升,變得容易水解,但溶解度會下降。

蛋白質變性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可溶性,也就失去了它們生理上的作用.因此蛋白質的變性凝固是個不可逆過程.

5.蛋白質的功能

(1)蛋白質是構建新組織的基礎材料,是酶,激素合成的原料,;維持鉀鈉平衡;消除水腫。

(2)是合成抗體的成分:白細胞,T淋巴細胞,干擾素等,提高免疫力。

(3)提供一部分能量。

(4)調低血壓,緩沖貧血,是紅細胞的載體。

(5)形成人體的膠原蛋白。眼球玻璃體,視紫質都有膠原蛋白。

(6)大腦細胞分裂的動力源是蛋白質;腦脊液是蛋白質合成的;記憶力下降

高一生物知識點總結5細胞器

一、相關概念:

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

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

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狀物。

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

化學成分:有機酸、生物堿、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篇8

關鍵詞 生物修復 環境治理 大氣污染 水污染 固體廢棄物污染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卻日益受到破壞,大氣、水和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是目前人們面臨的重要環境問題。20世紀30年代以來,歐美發達國家先后經歷了煤煙型污染、光化學污染、酸雨等一系列污染問題,為此制定了嚴格和完善的標準體系,并采取一些防治措施。21世紀,環境污染防治手段中頻繁出現“生物修復”一詞,可見生物手段在環境治理中具有巨大潛力。本文從植物、微生物和動物三個方面對其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進行闡述。

1植物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

植物修復為利用綠色植物對環境中污染物進行去除或無害化,其中在大氣污染中大面積種植綠色植物即為一種防治措施。植物生長過程中吸收的CO2可以降低溫室效應;懸鈴木、苔蘚植物和夾竹桃可以種植在城市道路兩旁,起著吸收汽車尾氣的功能;紫花苜蓿可以指示SO2,唐菖蒲可以指示氟污染,向日葵可以指示氨污染;許多來源于植物的生物質能源可以開發為清潔型新型燃料。水生植物對水污染的治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楊肖娥教授提出了水污染生態修復的概念,要走中國特色的環境治理之路。富營養化水體中含有超標的氮、磷等營養物質,而這些物質正好可以被水生植物的生長發育所利用,從而有效抑制水體的富營養化。Baker提出超富集植物具有清潔金屬污染土壤和實現金屬生物回收的實際可能性,這類植物通過根部將重金屬向莖葉等器官進行轉移,在Cd、Cr、Hg、Pb、Cu、Zn、Ag、Sn等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修復中有重要作用。

2微生物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

微生物法在大氣污染治理中是一種較新的手段,其中微生物煙氣脫硫技術在一些發達國家得到了應用,生物反應器中所含的脫硫菌是整個技術的核心;微生物還可以應用于除臭和凈化NOx。微生物對水污染的治理機理和植物的作用相類似,主要用于修復富營養化水體、重金屬污染水體和有毒有機物污染水體,包括反硝化菌、解磷菌、黑曲霉、假單胞菌、紅球菌黃桿菌、微球菌等。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技術主要有3類:生物反應器、原位生物處理技術和地上處理技術。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是有機物和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修復的主力。如白腐菌可以降解有機氯化合物,真菌通過分泌氨基酸、有機酸以及其他代謝產物來溶解重金屬以及含重金屬的礦物,解磷菌可以將土壤中的無效態磷轉化為有效態磷,還有一些微生物還可以對重金屬進行生物轉化。

3動物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

動物由于其具有遷移性,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應用并不是很廣泛,主要體現在它們對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指示。在大氣污染方面,一些動物如:老鼠、麻雀和鴿子對CO非常敏感,在很早就被用來探礦。原生動物是動物界中最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可用來準確指示活性污泥的性質、指示反應操作環境和預測出水水質等。土壤動物如:蚯蚓對土壤中的重金屬具有降解作用,還可以對土壤污染進行富集或遷移。

當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時,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對人們生活工作的重要性,并從上至下制訂了一系列嚴格的環境保護條例,如:《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等。人類作為地球表面存在的高等生物體,應充分利用各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構成的生物圈,并相互協同進步,共同來修復地球表面的創傷。一些物理化學的環境治理方法普遍存在“治標不治本”、“挖東墻補西墻”等缺點,而生物治理的方法雖然是長久之計,卻面臨周期長的問題。各種治理環境污染的方法各有所長,我們要綜合考慮,合理搭配使用,為建設美好家園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生命起源 無中生有 十二相屬 龍

自從人類誕生的那天起,就一直面臨著幾個基本的問題:人類及生命是如何誕生的?人類生存的地球及宇宙是如何誕生的?人類賴以生存的宇宙怎樣才能變得更加適合人類生存?雖然完備的答案是不會有的,然而探索者卻注定要永遠為之焦心和求索。

一.生命進化的歷程及方向

生命起源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對的十大科技難題之一,達爾文創立的進化論,雖然今天已被人們普遍認識,然而進化論卻并沒能回答出比如象每類物種最初是如何產生的這樣的問題。任何事物的發展由量變到質變,都有其深刻的哲學意義,在生命的進化歷程中,同樣體現著這種內涵。這一點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早已給出了答案,就是“無中生有”。用老子的話表達自然界進化的歷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物在自然界的進化是以化學反應到單細胞的形成開始的。自然界被認為是原始大氣加紫外線加閃電火花生成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氨基酸等,這一點1953年已被芝加哥大學尤里米勒實驗證明。單細胞的產生,用老子的話,即“道生一”。從單細胞生物進化為多細胞聯體,生物體為孢子繁殖、分裂繁殖,相似于“一生二”階段。從聯體到細胞分工,生物體進化到雌雄異體的有性繁殖,相似于“二生三”階段。生物體在細胞分工到逐步形成器官雛形基礎上進化為正式器官,動物體的構造發生了重大的進化,其生理構成產生了更為重大的飛躍。這一時期動物尚存至今的種類最多,相似于“三生萬物”階段。

以生理與功能的完善到智能時期,這時期的生物,由低級向高級進化。是從原始有頭類、脊索動物,經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等層次進而進化為人類的過程。從古生物學來看,每一類生物在地球上從產生到自然滅絕要有一億到一億五千萬年之久,而人類祖先在地球上的出現至今才兩百五十萬年。從生物形態,內臟結構,功能來看,每進化高一層次,都相應有明顯的變化。最重要的表現是有新的器官或組織產生。首先,從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兩鰭轉化為四只小腿。增加了脾、胃等器官,可以長時間離開水生活。兩棲類進化為爬行類,頭和身軀有明顯的區分,由可轉動的頸部相連,四只小腿進一步發展變長。增加了肺、大腸等器官,轉為陸上生活,有較快的爬行速度。爬行類進化為哺乳類,除從卵生轉為胎生并哺乳喂養外,四只小腿爬行轉為四只腿支撐軀體完全離開地面。增加了腎、膀胱等器官,有較快的速度和較高的靈活性,出現了跑、跳、撲等功能。但從哺乳類進化為人類,除直立行走、思維與用手勞動等一些進化外,關鍵是還未演生出新的腑臟器官,在速度和靈活性等功能上,還處在哺乳動物之下。既然作為進化演生的新一類物種,應在各方面遠勝于前一代才對。

在考查動物的進化史中,我們也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應該產生出新的器官,使自身的功能產生質的飛躍,才能稱之為成熟的人類,才算“真正的人”,即道家所謂的“真人”。然而萬物之靈的人類,宇宙完成的體形結構是如此完美和協調,不可能再出現類似其他種群進化中所產生的普通意義上的有形器官,那究竟應該是怎么樣的結構呢?很值得我們去深入地研究和探討。

二.中華龍之謎及生命起源的新設想

自然界生命的進化反映著宇宙的演化過程,同樣天文學家觀察到宇宙是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的。今天,大部分的宇宙學家認為,宇宙大約是在100億年之前,經過一次極為激烈的后逐漸形成的。今天的宇宙是由曾經歷遙遠的過去和走向無限的未來中,在反復進行誕生與老化的過程中形成的。雖然新的宇宙是由已消亡的宇宙剩下之混沌元素所構成,但是新的宇宙無論在質量和能量方面都比舊的宇宙要優良,是屬于更為凈化的宇宙。每次經過改良的宇宙,更適合于更進化的類群。地球的演化及各類生物種群的進化正反映了這樣的情況。在已有的生物知識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每類生物都可以在其他種群中發現相似的部分,相差的級別越近,這種相似的影子便越清晰。觀察一下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他們初成形的一周,你簡直難以分清那一個胚胎是魚,那一個胚胎是人。人類的胎兒在母體中經歷了整個自然界生命幾十億年的進化歷程,這已成為人們的基本認識。生命的產生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如果用數學概率去計算的話,宇宙間產生生命的比率幾乎是零,然而這種幾乎不可能的事卻在地球上發生了。如此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令人迷惑的是,他們最初是如何形成的。達爾文創立了進化學說,卻無力回答,最后一個(能變成人的)猴子是怎樣變成第一個人的。如果我們相信,宇宙在不斷的消亡與誕生中更為優良的話,地球上新生命的誕生亦正是如此。東方的圣賢已給出了答案,這便是“無中生有”的含義。這里的“無”,概念上并非是一無所有,而是所有有形物體的基礎,是一切生命的源泉。現代的柯萊因照相技術已科學地驗證,樹葉在萌芽時就已形成了它在虛境中的成熟構形,這正是中華傳統哲學中“無中生有”的深刻含義。中國古代把這種構形現象稱作“擰保它表示生命力或賦予宇宙以生機的活力。作為中醫基礎的經絡,就是人體內氣的通道,人體中這種無形的經絡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攀且恢窒”〉摹⑽薹ㄖ苯癰兄的物質形式,它存在于空間的每一處,并且可以凝聚成有形的物體。新儒學家張載說:“啪墼蚶朊韉檬┒有形,挪瘓墼蚶朊韃壞檬┒無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邃謂之無?”我們翻開《圣經》就會發現,在《創世紀》中用神話的形式寫著:“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這里“生氣”的含義即與“無”相同。印度古經典《唱贊奧義書》中亦有相似的說法:“太初唯是‘非有’,由‘非有’而‘有’生焉”。人類的產生是宇宙的驕傲,關于起源,現在我們可以這樣大膽地設想:混沌狀態的宇宙,在漫長的演化中,氣聚則成形為濁為陰,氣散則成無形為清為陽,用中醫經典〈皇帝內經〉的話,即陽化氣,陰成形。形成了有形的眾多星體與無限的空間。幸運的地球在誕生的過程中,伴隨著大量的水生成[天文學家最新發現,地球上的水,一部分可能來自宇宙空間]。水是生命的搖籃,由于地球的自轉與地磁場的作用,在它的周圍空間,不斷產生著構成基本生命物質的虛境構形――正象樹葉萌芽前的虛境構形一樣,經過漫長的演變,“氣聚而有形”,產生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不論植物、動物都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發展。而每一類新生命的誕生,首先是在虛境中完成其更進化的最優良的組合構形。在宇宙、自然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幸運的人類虛境構形產生了,它自然集中了當時已有生物中最優秀的部分。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而龍又被描繪成具有多種動物最優秀部分的組合。起初,這個形象是變化的,直到漢代以后才固定下來,演變成了今天這種以馬頭、鹿角、蛇身、鷹爪、魚尾等組合成的具體形象。無論西方人心中的上帝,還是中國人的圣物――龍、麒麟等,盡管形象千變萬化,如果我們拋開一直探尋它們具體形象的迷局,就會發現它們只有形式上的差別,沒有本質上的不同。有經驗的歷史研究者知道,神話與傳說常常是詩話了的歷史。是不是我們可以這樣設想,生命的起源不正是這樣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嗎?

三.十二生肖之謎

人體被認為是包涵在宇宙這個超巨系統中的開放復雜巨系統〈錢學森語〉。只要生命存在,它就在不斷發射和吸收與自身相吻合的能量信息。人體作為開放之巨系統,除了繼承父系和母系這兩大基本遺傳信息外,還直接接收宇宙間大量的信息。人體的這種狀態保持一生,并在出生時為最大。這種現象在神話和民間傳說中,被描繪成孕婦在臨產時等待神靈或星宿降世投胎后,嬰兒才會出世。在民間至今人們相信“逢生“的現象。嬰兒在離開母體的同時,也失去了作為保護與篩選信息屏障的母體。出生后,在突然呈開放的狀態下,會大量接收新的能量信息,嬰兒的一些習性會與最初接觸的非家族成員的習性有許多相似點。正象民間所說:“生的不像看的像”。這是因為嬰兒本體完全具有與自己有血緣關系人群的信息,故而會大量接收另一族系的新的能量信息。

由于人類的進化經歷了整個自然界生命的進化歷程,生命的誕生又是宇宙演化的結果。故而,人類有著相當寬的頻譜帶,能廣泛吸收各種能量信息。它包括了無生命的自然與天體的信息,及有生命的動植物信息。這些信息能量籍由地球的自轉,及磁場的螺旋狀運動,形成了環繞地球旋轉的信息海洋。一切生命的誕生,由于自身所保持的開放狀態,都會被這無所不在的場所影響。所謂“龍生九子,其性不一”,說明人的誕生并沒有因遺傳的因素,使同胞兄弟姊妹具有完全一樣的性格和智慧。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大自然如此豐富多彩,人類和整個自然界才能不斷進化、繁榮和發展。

篇10

耐藥為什么會發生

什么是耐藥?耐藥就是細菌對藥物失去了敏感性,使治療失去了效果或降低了療效。除卻畜牧、養殖業存在的抗生素過度使用之外,臨床耐藥主要與下述三個方面有關:

一、耐藥一定會發生

耐藥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適者生存”的必然。細菌是單細胞生物,從一個變為兩個,兩個變為四個,四個變為八個……也許是因為偶然,也許是“刻意”,細菌的基因發生了突變,變異的基因和產物可以躲避抗生素的殺滅。盡管細菌的自然基因突變隨時都會發生,但并非臨床耐藥的主要原因。

二、人為因素造成

濫用抗生素,推動了“耐藥”的進程。一方面不該用抗菌藥的時候使用了,或者使用的劑量不夠、療程不夠,或者用用停停,這些錯誤的做法時時刻刻都起著誘導耐藥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必要或過度使用抗菌藥后,打破了機體致病菌與正常菌之間原有的平衡,殺滅了可以制衡致病菌的體內正常定植菌,使致病菌過度生長,或者使一些原本不致病的細菌過度生長,導致新的感染。

三、發生耐藥后處理不當

比如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一旦發生耐藥,就必須盡快妥善處理,包括正確地換藥或加藥,可以將耐藥控制在萌芽狀態,否則就有可能使耐藥更嚴重和更難處理。

耐藥涉及的方方面面

耐藥問題涉及到很多方面,當前比較嚴重的是細菌的耐藥,報刊上經常有關于“超級細菌”的報道,雖然情況沒有這么糟,但細菌耐藥已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進入本世紀以來,結核病發病率不斷增加,且現在的結核菌常是多重耐藥菌,治療起來相當困難。我國是乙肝發病大國,雖然抗乙肝病毒藥物使用時間不長,但耐藥問題已令一些醫生和患者頭痛。“耐藥”概念還被用于真菌感染和寄生蟲感染方面,比如瘧原蟲(瘧疾的病原體)的耐藥。此外,感冒、腹瀉、不明原因發熱等也常是抗菌藥濫用的重災區。可見“耐藥”涉及范圍面之廣,這也是引起人們心中不安的原因之一。

病毒耐藥在近5年內發展得很快。病毒感染分成急性和慢性感染。一般的急性病毒感染都有自限性,比如感冒、腹瀉、甲肝等。而慢性病毒感染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最典型的就是乙肝、丙肝、艾滋病。以前不提這個概念,是因為以前無藥可用,當然談不上耐藥。據調查,我國目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達7.2%,其中有不到一半人(約有3 600萬人)患乙肝,這些慢乙肝患者中很多在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最早上市的拉米夫定已經有11年用藥史,已經產生很多耐藥病例,另外三種在我國上市的核苷類抗病毒藥,病毒對它們也有程度不等的耐藥發生率,抗乙肝治療后病毒耐藥的問題已很突出。

你會步入這些誤區嗎

作為普通百姓,你有意無意間也許會步入一些誤區,而這可能推動了耐藥的發生。

主動要求醫生開抗菌藥

有些患者一有感染就要求醫生開抗菌藥。應該說,用抗生素抗感染只是抗感染治療的一個重要方面。人之所以會被感染,是因為免疫力低下,病菌有機可乘。所以,使用抗菌藥不是治療感染的惟一途徑。事實上,一些輕癥的感染,比如感冒初起,可以通過多休息、多喝水提高免疫力,往往就可以將疾病扼殺在搖籃中。這用“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來解釋再恰當不過了。當然,有些人群如老人、兒童、有基礎疾病的人,因為免疫力差,該用抗菌藥時也要及時使用,要相信醫生對此會有考慮。

家里小藥箱中的抗菌藥隨意服用

很多人家里都有上次生病沒有用完的抗菌藥和抗病毒藥,如阿莫西林等,又不舍丟棄,一有不舒服,就擅自拿出來服用,直到沒有療效,才去醫院看病。這其實是誘導耐藥的一個極大隱患。家庭小藥箱里應盡量不放處方藥,即使有,自已也不要輕易使用,待問過醫生再用。

要求醫生開好的、貴的抗菌藥

經常有患者要求醫生給開些好的和貴的抗菌藥,他們認為這樣會把疾病最快治好。這種說法本來就不對,抗菌藥無好壞之說,200多種抗菌藥,分為若干大類,各自針對不同的疾病,甚至是疾病的不同階段。即使是同一種感染性疾病,因為病情輕重不同,所用抗菌藥的種類、劑量、給藥途徑也有所不同,對不同感染病而言,貴的抗菌藥不等于好的抗菌藥。

用用停停,減少劑量,一見效果就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