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母嬰護理教程范文
時間:2023-12-04 17:57: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級母嬰護理教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課程基本情況
1.1課程性質與作用。
《婦產科護理》是高職護理專業必修的核心課程之一,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重要內容之一。本課程按照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基本知識體系和技能要求,主要研究正常孕產婦婦女的護理、異常孕產婦婦女的護理、婦科疾病病人的護理、婦女保健、計劃生育婦女的護理等內容,具有專科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本課程突出了婦產科護理的基本理論和實踐,簡化醫療知識,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根據婦女的生理、心理、社會特點,運用護理程序對孕、產婦疾病病人進行系統化整體護理。學習《婦產科護理》有助于學生適應現代護理發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疾病觀察能力、配合用藥能力、綜合護理能力,也為從事專科護理工作奠定了基礎。《婦產科護理》課程是實現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主干課程之一。本課程以勝任臨床護理崗位需求為目標,以護士執業考試大綱為參考,以案例教學法為主線,重在臨床能力的培養。
1.2與前后課程的銜接關系。
《婦產科護理》的前導課程有《人體形態》、《人體機能》、《護理技巧》、《健康評估》、《護理藥理》、《人際溝通》等課程,與《社區護理》、《外科護理》、《急救護理技術》、《兒科護理》等專業課程一起構成培養學生臨床護理能力的核心課程,并為后期臨床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3課程目標。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課程組與校內外專家一道,認真分析護理崗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和本課程的特點,確定了本課程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目標。
1.3.1知識目標。
1.3.1.1理解妊娠生理的基本知識;
1.3.1.2掌握妊娠期監護、保健的基本知識及分娩三個產程的經過、處理和護理措施;
1.3.1.3掌握婦產科常見病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1.3.1.4理解婦產科常見急、危重病人的急救原則及護理措施;
1.3.1.5理解計劃生育的基本知識、適應癥、禁忌癥、用物準備和護理措施;
1.3.1.6了解婦產科常見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及處理原則。
1.3.2技能目標。
1.3.2.1具備婦產科常見病病人的病情觀察、疾病初步判斷及觀察治療效果的能力;
1.3.2.2運用所學知識對婦產科病人進行整體護理;
1.3.2.3運用人際溝通技巧對婦產科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訪視和計劃生育指導;
1.3.2.4能熟練掌握婦產科手術病人術前、術后整體護理;
1.3.2.5能熟練掌握婦產科常用護理操作技術。
1.3.3素質目標。
1.3.3.1具有勤奮學習的態度,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1.3.3.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
1.3.3.3具有博大愛心和高度責任心;
1.3.3.4具有一定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
1.3.3.5具有自學發展及創新能力。
2.課程設計
2.1課程設計理念。
課程組與衛生服務行業緊密合作,通過行業調查,在專業建設的基礎上,依據高職教育理論,以護理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護理工作崗位實際任務為載體,設計項目教學,構建理實結合、教學做一體化、動態變化的適應行業發展的課程形式,充分體現課程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以達到以能力為本位,強化技能的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目標。
2.2課程設計思路。
課程組組織以護理行業專家和護理教育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對護理行業開展深入調查,主要從五個方面對課程進行設計開發。
2.2.1圍繞行業需求及任職資格,進行課程設置。
課程組認真分析衛生服務行業對護理專業的需求情況及任職資格要求,對護理專業工作崗位及崗位群的工作過程中的實際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并歸納整合典型工作任務,依此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的規律,構建以護理職業能力遞增、工作任務難度遞增的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體現“突出護理,加強人文”的專業發展理念。
2.2.2根據行業標準對本課程應培養的職業能力作全面分析,制定課程目標。
從護理專業職業崗位群及其能力構成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課程屬于護理專業核心課程,培養學生核心崗位能力。本課程主要培養四個方面的職業能力,即識別常見婦產科疾病的病情并對病情變化做出判斷能力;正確進行婦產科常見護理技術操作及多項操作的護理配合能力;對婦產科常見疾病病人進行護理評估,并制定正確、有效的護理措施及提供健康指導的能力;具備對婦產科常見危重急病的監護及配合搶救能力。
2.2.3圍繞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序化教學內容。
以護理工作過程為主線,選取各主要工作階段應完成的工作任務為主項目,并對主項目按典型工作崗位進行任務分解,設置子項目即各項典型工作任務,構建課程的項目訓練體系,序化教學內容。
2.2.4以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做一體化項目訓練方案。
以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基于護理工作過程設置教學內容,以工作任務為載體,按照“教學做一體化”的原則設計“項目訓練方案”,在真實和仿真的工作情境中進行教學,將理論滲透項目中,按行業實際工作要求,使項目處于動態變化中,讓項目訓練源于工作,又高于工作。
2.2.5改革考核評價體系。
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以專業技術標準和職業素質為基礎的考核體系。在考試考核方式選擇方面,以一個完整的實際工作過程為背景選擇“問題”,學生自行設計并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記錄試驗、調查、資料收集篩選的結果,注重學生自我積累考核證據,實現職業素質為基礎的考核。這種考核,既是學生學習、探索的過程,又是評價、考核學習成績的依據,真正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質。
3.教學內容
3.1內容選取依據。
根據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標準、護理專業發展需要和完成工作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素質及學生實際情況選取教學內容,既要體現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要求,又要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按教學設計結果組織教學實施,并根據實施反饋結果對課程內容和結構進行動態調整。
3.2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適用性。
3.2.1課程內容充分體現職業標準要求。
課程開發分職業能力分析、工作過程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四個階段進行。通過職業能力分析,形成實際工作任務;通過工作過程分析,對職業能力進行整合,產生行動領域;對行動領域教學化處理,創設學習情境,選取教學內容,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3.2.2建立課程內容遴選機制。
本課程根據婦產科護士臨床工作的特征,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學內容遴選機制,與合作醫院專家共同進行課程開發。首先請市中心醫院等合作醫院一線護理人員和醫院護理專家進行職業分析,確定工作過程與工作任務,保證能夠及時吸納新知識、新技術、新標準,緊跟婦產科護理發展的最新潮流;課程內容由教學專家和專業教師討論,再通過醫院或社區、行業專家論證后確定,然后由專業教師進行內容組織設計,從中提煉出工作任務、典型案例,由專業老師、臨床專家、行業專家和學生一起,共同實施教學,并將實施結果及時形成反饋信息,為進一步的課程開發提供依據。課程內容緊跟專業技術發展和人才需求變化的步伐,更新周期保持在12個月左右。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注意吸收國際先進護理教育經驗,并將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的培養融入教學內容中,結合護理專業的具體職業需求,自主進行了《婦產科護理》學習項目的開發,整合教學內容,構建了以職業崗位工作流程為導向的教學項目,形成了基于行動導向的項目化課程結構。
3.2.3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遵循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臨床護理工作實際流程組織教學內容,將“工作任務”和“學習任務”進行融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注重將臨床的真實情景再現于課堂,注意根據課程目標選擇和組合知識。在學院與合作醫院共建的教學平臺上,實施教學環境的循環、教學師資的循環、技能培訓循環,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學做合一。學生經過循環教學,基本能夠熟悉臨床護理的各個流程和環節,從而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綜合能力,達到突出崗位職業能力培養和讓學生零距離上崗就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真實護理工作任務為驅動,構建相應的項目式課程結構。每個項目的教學內容都由若干個工作任務組成。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進行教、學、做相結合,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
3.2.4表現形式。
3.2.4.1制定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標準
通過行業調查,與醫院護理專家一道,按照臨床護理工作過程開發了符合高職教育理念的課程標準。
3.2.4.2與行業專家共同編寫護理實訓教程
受湖北省教育廳委托,聯合省內一流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協和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中南醫院等)的護理專家及兄弟院校骨干教師,共同開發并出版了《護理實訓教程》(含婦產科護理操作教程)。
3.2.4.3制作了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
課程組在近5年來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影像圖片,在此基礎上又按序化的教學內容制作了500多張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這些課件不僅有利于教學,而且是學生自學很好的參考資料。
3.2.4.4建立了內容豐富的課程網站
為實現課程的開放性,課程組建立了能與學生互動的網絡教學平臺,建立了資源豐富的課程網站,其中包括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資源、在線互動,以及婦產科護理技能操作錄像。
4.教學方法與手段
4.1教學方法。
4.1.1問題引導法。
以問題為基礎,首先提出相關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1.2小組討論法。
以小組為單位,先自學、查資料,進行討論,最后由老師總結、評價,提高學生的的自學能力。
4.1.3任務驅動法。
以完成“任務”為線索,將教學內容貫穿于“任務”之中,由學生自己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任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1.4案例教學法。
結合臨床病例,引發學生思考,通過護理程序完成任務,最后進行總結評價。
4.1.5角色扮演法。
通過角色扮演,學生掌握工作過程中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1.6課堂延伸學習。
組織各種類型的知識及技能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創造條件使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服務社會,提高實踐能力。
4.2教學手段。
4.2.1多媒體教學手段。
在課程建設的一開始,即鼓勵所有任課老師采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教學,借助學校有關資源的資助,在電子教案的基礎上,任課老師采用黑板書寫和多媒體教學結合的方式,把我們制作的教學課件用多媒體的形式展示,結合動畫講解。對于較復雜的內容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充分利用教學課件的動畫效果,化解教學中的難點,以利于學生對其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在教學方法上靈活掌握教學手段的恰當應用,不為追求形式而呆板地使用某一教學方法,把傳統的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既能節省時間,增強記憶效果,又能使學生更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4.2.2網絡教學手段。
建立《婦產科護理》教學網站,將教學大綱、教材、教案、參考資料、教學錄像、教學課件、技能操作錄像、習題,以及習題答案全部上網,實行網上輔導答疑,使教學資源共享。學生可通過互聯網自主學習、自我檢測。優化教學過程,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增強教學效果。
4.2.3課程考核與評價。
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以專業技術標準和職業素質為基礎的多元考查與評價體系。
4.2.3.1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除考核本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注重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精神、溝通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查。
4.2.3.2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除傳統的筆試考核外,還采用了技能考核、作品展示、實驗報告、論文答辯、調查報告、社會實踐等多種方法。
4.2.3.3評價主體的立體化
評價主體有學生、教師、校內外專家。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學生互評等形式;教師評價包括作業批改、技能考核、論文答辯等形式;校內外專家可采用隨堂聽課、學生問卷調查等形式參與考核與評價。
4.2.3.4評價過程的全程化
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實行階段考核與終末考核結合,醫院考核與學校考核相結合,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程評價。
5.教學條件
5.1教學團隊。
《婦產科護理學》課程組由8名愛崗敬業、責任感強,理論扎實、業務精湛,富有團隊協作精神的中青年業務骨干教師組成。課程組成員年齡和學歷結構合理,副高及以上職稱6人,中級及初級職稱各1人。專職教師均取得護士執業證書或醫師執業資格證書和高校教師資格證,每年利用寒暑假到醫院上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兼職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使教學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增強教學效果。
5.2實訓條件。
5.2.1校內實訓基地。
校內實訓中心有豐富的教學實訓資源,建設有婦科檢查室、模擬產房、母嬰病房等,配有大量的模擬設備,如GMD-S551高級分娩模型、FL1004孕婦腹部觸診模型、SMF122避孕藥具操作實習教學模型等,方便學生練習的同時,廣泛用于開展社會培訓。
5.2.2校外實訓基地。
在校外廣泛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包括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家鄉鎮衛生院,2個老年社會福利院,與36家醫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并制定巡回檢查制度,保證實踐教學計劃的落實,加強實習、實踐教學的組織與管理,完成學生接觸臨床、服務社會的教育過程,完成頂崗實習、能力導向的培訓過程。
6.教學效果與評價
課程改革成效顯著,學生在校經過嚴格的專業技能、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培養,形成“四強”的人才培養特色,即技術應用能力強、職業道德強、綜合能力強、人文素質強。很多學生因操作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被實習醫院聘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校內外專家和社會的一致好評。由于《婦產科護理》課程的先進性及實用性,獲得了校外專家、校內督導的認可,在學生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及較高的評價,于2004年8月被評為“院級優質課程”,于2005年3月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7.課程特色
7.1根據婦產科護理工作過程,序化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
本課程在建設過程中,經常與醫院護理專家一道,分析婦產科護理工作過程,并總結提煉每一工作過程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依此創設學習情境,序化教學內容。這種教學設計可以很好地將教、學、做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強化職業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獲得的職業技能與臨床崗位要求相一致。
7.2與行業專家一道開發實訓教程。
我院與省內一流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協和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中南醫院等)的護理專家及兄弟院校骨干教師,共同開發并出版了《護理實訓教程》(含婦產科護理操作教程)。以《護理實訓教程》為指導,改革婦產科護理實踐教學,規范學生的技能訓練,使學生學、做、練與臨床護理實際接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