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臥床老人護理要點范文
時間:2023-12-04 17:58: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期臥床老人護理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Reviewed on the thrombolysis therapy on senile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 (LDVT), made a summary on clinic and nursing.Methods 37 cases senile patients with LDVT treated by small dose urokinase. We analyzed clinial effect and sumarized nursing experience.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3.8%, the key points on nursing were summarized.Conclusion Small dose of venous thrombolysis in senile patients with LDVT was safe and effective, specially good nursing can help senile patients pull through the difficulty in such stage.
[Key words]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thrombolysis therapy;nursing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LDVT)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血栓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患肢疼痛、腫脹、淺靜脈曲張、栓塞后綜合征。其發病率在國內外均呈逐年增多的趨勢,在臨床上日益受到重視。目前世界人口構成老齡化日漸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齡老年人常因各種疾病導致臥床,同時存在手術治療、血液高凝狀態、合并心肺及其他系統疾病等易發LDVT的因素,所以LDVT高發病率的趨勢尤其多見于老年患者。溶栓治療已經成為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常規治療[1~3]。我們針對近年來應用靜脈溶栓治療37例高齡臥床老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和護理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引起我們深刻的思考,為今后高齡老人的臨床護理積累了一定經驗。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病例資料來源于干休所家庭病床及421醫院內科住院病人共37例,其中男14例,女23例;年齡均在70歲以上,平均年齡(78.3±8.2)歲;均為臥床老人,臥床時間為3個月~11年,平均(6.3±5.5)年。
1.2 主要伴隨疾病 37例患者中伴肢體癱瘓性腦卒中13例(35.14%),近期骨科手術7例(18.9%),高血壓病24例(64.9%),高脂血癥12例(32.4%),糖尿病11例(29.7% ),冠心病和(或)合并心衰8例(21.6%),慢性支氣管炎4例(10.8%),腫瘤5例(13.5%),有吸煙史5例(13.5%)。
1.3 臨床特征 均為新發急性LDVT患者,病程6~123h,平均31.5h。發病部位:左下肢26例(70.3%),右下肢11例(29.7%)。
1.4 診斷標準 (1)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腓腸肌壓痛。(2)下肢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LDVT靜脈管腔內出現實性回聲,探頭加壓血管腔不能被壓癟,病變處缺乏血流信號或血流信號消失。所有病例均經臨床表現、體征和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
1.5 療效標準 治療前、過程中及治療結束時測量健、患側大腿和小腿各兩處周徑值(大腿在股骨內側髁上緣10cm處,小腿在外踝尖部直上20cm處)。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行患肢多普勒檢查,以判斷療效。根據臨床表現、結束時肢體健患側周徑差和患肢體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臨床療效分為治愈、有效、基本無效[2]。治愈:患肢紅腫熱痛消失,周徑差≤2cm以內,血管彩超提示深靜脈血栓消失、血管再通;有效:患肢腫脹明顯減退,周徑差2~4cm,彩超提示深靜脈殘留部分血栓、血管部分再通;基本無效:患肢紅腫熱痛稍減輕,周徑差≥4cm,彩超結果顯示病灶血管仍閉塞。所有患者均隨訪3個月。
1.6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按百分數進行統計,計量資料行兩均數t檢驗。
2 治療方法
2.1 溶栓治療方法 靜脈溶栓操作方法:將25萬U尿激酶加入生理鹽水100ml中稀釋,經患肢足背靜脈穿刺滴注,靜脈滴注時止血帶結扎于患肢踝關節上方5cm處,靜脈注射過程中止血帶持續結扎不放開,靜脈注射結束后松開止血帶、拔針,局部按壓5~10min。靜脈輸注速度為100滴/min,靜脈注射15min內完成,發病第1天每日2次,2次間隔時間4h。此后每天輸注1次,連續7天。其他靜脈輸液治療需另外建立靜脈通道。
2.2 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療 同時給予阿司匹林片100mg,每天1次;潘生丁片50mg,每日3次。
2.3 活血化淤治療 生理鹽水250ml+丹參注射液4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
2.4 其他 基礎疾病治療和其他對癥支持治療。
3 結果
3.1 綜合評估 所有病例于治療后第10天對臨床表現、體征和外周血管彩超結果進行綜合評估。本組患者37例,痊愈10例(27.0%),顯效21例(56.8%),基本無效6例(16.2%),總有效率83.8%。
3.2 不同時期患者健患側大、小腿周徑差值變化均數變化 見表1。結果顯示:治療前5天患者健患側大、小腿周徑差值變化經統計學檢驗顯示差異無顯著性;治療前6、7天時患者健患側大、小腿周徑差值顯著下降;治療后10、90天結果顯示患者健患側大、小腿周徑差值變化與溶栓結束后第7天比較無顯著變化。
3.3 不良反應情況 主要不良反應為出血,靜脈穿刺部位皮下出血者3例,局部治療后治愈;有1例出現皮下出血,口服云南白藥后淤斑消退。
3.4 追蹤隨訪記結果 隨訪3個月未見有再次栓塞病例發生。表1 37例患者治療前及不同時期的大、小腿周經差值變化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4 臨床護理
4.1 溶栓治療護理
4.1.1 輸液局部的觀察 觀察局部有無滲出、出血、止血帶松緊度,避免局部皮膚受壓致破損。應盡量防止尿激酶局部皮下滲漏。輸液結束用生理鹽水沖管后拔針,壓迫10min。其他治療藥物需另外建立靜脈通道。由于高齡老人血管脆性大、患肢已經出現腫脹、靜脈回流受阻,靜脈穿刺難度高,故應選擇操作熟練的護士進行穿刺治療。靜脈溶栓治療需要連續7天進行,注意保護足背靜脈血管,靜脈穿刺盡可能做到一次成功,避免反復穿刺。
4.1.2 患肢的觀察 每日觀察和記錄患肢皮溫、色澤、足背動脈搏動、腫脹程度。用軟尺測量雙側大小腿周徑并記錄和比較,測量大腿和小腿各兩處,大腿在股骨內側髁上緣10cm處,小腿在外踝尖部直上20cm處。記錄每天周徑數值。
4.1.3 繼發出血的觀察 應用尿激酶期間,要注意觀察穿刺時有無穿刺處滲血;皮膚黏膜、齒齦有無出血點;有無肉眼血尿;糞便或痰中是否帶血;女性患者還需注意有無陰道出血;有無頭痛、嘔吐、意識障礙、血壓急劇升高等顱內出血引起的顱內高壓表現。每日行尿、糞潛血試驗和凝血常規檢查。一旦有出血跡象應及時報告醫生,以便及時對癥處理。高齡臥床老人血管動脈硬化明顯、脆性增加,應用溶栓藥物后易于出現出血,故應嚴格觀察隱匿部位出血。老年人多出現痛覺減退,故不應依賴患者自行提供主觀癥狀,應注意搜集客觀體征,避免貽誤病情。
4.1.4 肺栓塞觀察 肺栓塞是LDVT急性期最嚴重的并發癥,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內發生。在血栓形成后1~2周內及溶栓治療早期,應絕對臥床休息,以防血栓脫落。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如出現突然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咯血、發紺,甚至休克,應首先考慮肺栓塞發生。
4.2 患肢護理
4.2.1 擺放 LDVT急性期,患者應絕對臥床,抬高患肢,患肢位置宜高出心臟水平約20~30cm,膝關節應處于微屈曲狀態,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水腫。同時避免患者患側肢體局部劇烈刺激,以免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我們觀察的均為長期臥床老年人,靜脈溶栓又要求適當限制患肢活動,故應增加變換的頻率,至少每小時翻身1次,防止壓瘡的發生
4.2.2 外敷療法 急性期可給予10%硫酸鎂冷濕敷,可以消除紅腫熱痛癥狀。對于LDVT急性期應避免局部熱療、烤電等刺激性療法,以免加重病情。溶栓及抗凝治療期間,應告知患者避免肢體大幅度活動和過度用力,嚴禁按摩、按壓患肢,以防血栓脫落發生肺栓塞。
4.3 健康教育 高齡和臥床時LDVT高危因素,應加強LDVT相關知識的宣傳,提高患者及家屬對本病預防的認識,調動其積極性,從而積極有效配合治療。
4.4 心理疏導 臨床上不少LDVT患者擔心患肢殘廢而產生憂慮和恐懼感;因為治療時間較長,患者和家屬易產生疑慮情緒,不能積極配合治療。由于患者活動受限,易于產生情緒波動。因此,應當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與其交流,有針對性地給予疏導和解釋,解除其心理顧慮,有利于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4.5 飲食調護 由于急性期患者必須臥床,LDVT患者的飲食護理也非常重要。長期臥床易引起排便困難,故宜進高維生素、易于消化的飲食。禁飲酒,忌辛辣、油膩之品,多食用新鮮蔬菜、瓜果、粗纖維食品等以利于排便。必要時可給予潤腸通便的中成藥口服,以保證大便通暢。
4.6 恢復期患肢的護理 對于安全渡過急性期的LDVT患者,應囑其注意適當功能鍛煉。家屬可給予局部按摩和肢體被動活動,經常變換。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定期復查凝血功能,同時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藥,以減輕下肢靜脈高壓,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防止病情復發及各種慢性并發癥的發生。
5 總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LDVT)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在老年患者發病率高達50%,每年的發生率為0.1%,60歲以上者則接近1%。下肢深靜脈血栓其形成多為血流狀態、血管內膜和血液性質發生改變所致,即血流、管壁、血液三方面因素。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障礙即血液淤滯是引起LDVT形成的重要原因。高齡老年患者通常為上述數種原因并存,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4,5]。深靜脈血栓形成過程隱匿,容易為臨床醫護人員忽略。下肢深靜脈血栓一旦形成,未能及時救治,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及生命質量。靜脈溶栓治療由于操作簡單、易行,安全有效,已逐漸成為臨床治療的首選治療方式。我們通過對37例高齡臥床老人并發LDVT患者的靜脈溶栓治療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并對臥床老人的護理特殊性進行了總結。療效分析表明,采用足背部靜脈溶栓治療,增加了尿激酶在患側深靜脈中的濃度,從而達到溶解局部血栓的治療目的,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從患健側大小腿周經縮小的變化趨勢來看,治療效果多在治療6~7天顯現,故不要因早期效果不明顯而輕易終止治療。應積極爭取患者與家屬的配合。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血管動脈硬化加劇,血管脆性增加,凝血功能受到影響,往往不能耐受大劑量溶栓藥物。針對長期臥床老人,我們采用了較為溫和的小劑量多次溶栓治療的方法,使血栓逐漸溶解,既能使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又能減少出血性事件的發生。不良反應的觀察也顯示,對于高齡老人應用溶栓治療也是安全有效的,不能因為患者為高齡而放棄溶栓治療,應積極盡早采取溶栓治療。高齡臥床老人是個特殊群體,由于基礎狀況差,對臨床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精心護理才是取得療效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 錢結勝,李征然,姜在波,等.經頸靜脈導管血管內溶栓聯合足背靜脈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放射學雜志,2009,18(4):266-268.
2 吳必超,楊樹呈,金鳳瑪,等.以低分子肝素為主聯合治療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2009,6(2):44-45.
3 夏琛.不同靜脈給藥途徑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療效觀察. 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0):124.
篇2
關鍵詞:臨床護理;老年患者
【中圖分類號】R2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409-02
內科疾病多有病程長,治療效果不及時或不明顯等特點,而內科老年住院患者還有身體素質差,病情多變,容易產生焦慮、煩躁不安、悲觀失望情緒的特點者。這對病情觀察、評估帶來一定難度,使護理工作面臨更多責任和風險。現將護理體會簡述如下。
1 心理護理
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由于病程長、治療效果不明顯,容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等負面情緒,導致緊張感或危急感,不配合治療,這將直接影響治療效果。而治療效果不明顯反過來又作用于負面情緒,造成惡性循環。同時,患者由于對自身疾病的不了解,容易產生恐懼和憂慮,這時會對自身疾病有強烈的求知欲。這要求護理人員有問必答,百問不厭。使其樹立信心,主動配合治療。總之,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心理,給予關懷同情,細心護理,促其配合,以爭取最好的醫療效果。
2 護理要點
病情觀察、正確執行醫囑、指導適量運動、飲食護理等是貫穿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始終的,只有在這些方面做好了,才能為患者減輕病痛,進而贏得患者和家屬的信任與尊重。
2.1 病情觀察 對藥物作用的觀察,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發展及變化過程。對治療中的患者,要掌握其藥物的療效及副作應以便觀察治療效果或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內科老年住院患者,通常病情變化不確定、身體素質差或病程長,易致并發癥。因此針對病情發展向患者及時交待、強調危害性或意外情況很重要。
2.2 正確執行醫囑
強化查對意識,層層把關,保證安全。按醫囑執行是護士的職責,對醫囑質疑和把關是護士的義務和人道本職。由于工作繁忙、重復性強等特點可導致思維的暈輪效應及定勢作用,醫生不易發現自己的缺陷或失誤,尤其是關鍵字、用藥量,遇有質疑護士須經醫生核實后執行。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避免盲目執行醫囑。遇特殊、貴重藥換批號,若與醫囑劑量不符,及時通知醫生,供調整用量之參考,為一些患者保證用量節約開支。口頭醫囑除急救、手術時外不予執行。執行時須復述強化或反問一遍以提醒查對、避免口誤。
2.3 指導適量運動 老年患者運動較少或長期臥床,造成肌肉萎縮,需要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適量運動。同時老年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這需要在運動過程中尤其注意安全問題。做到行走、運動前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如幫助其按摩下肢肌肉或鼓勵自行按摩;盡量減少可能障礙物,加用防護欄,防跌交及墜床,鼓勵使用拐杖。以避免意外傷害。幫助并指導患者其學會輕揉按摩面部、四肢、腹部肌肉及足底,手掌穴位;鍛煉呼吸肌,如每日練習深呼吸4~6次,每次5 min;提肛法鍛煉會肌肉等。
2.4 飲食護理 患者可能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內分泌紊亂,整個機體處于營養失調狀態等狀況。因此,加強患者的飲食護理尤為重要。宜食種類:蛋白質類的攝入宜選用優質低蛋白包含,應以高生物效價的動物蛋白質為主,如蛋類、奶類、淡水魚、瘦肉等補充各咱必需氨基酸;補充足夠的維生素;補充膳食纖維,防止因缺少運動或長期臥床造成的便秘。
3 護理細節
3.1 心肺功能監護 老年人由于心臟代償功能下降,血管順應性降低,極易誘發或加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應注意及時發現,尋找原因并及時處理。否則,易引起嚴重的心腦功能衰竭,嚴重威脅患者生命。老年人呼吸代償功能下降,應即時清除口腔異物、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進行氣管切開或呼吸機輔助呼吸,及時改善呼吸功能。
3.2 靜脈輸液 老年人多皮膚松弛,,特別是長期慢性病患者,四肢皮膚彈性差,血管細曲易移動、脆性大,致靜脈穿刺及固定、輸液計劃的完成較困難穿刺前應放低準備輸液的血管位置,或肢體下垂,對肢體冰涼者給熱敷使血管充盈,利于穿刺。較難的穿刺要仔細、耐心操作輕、進針稍緩慢爭取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穿刺后應穩妥固定、擺放并交待穿刺局部的保護。
3.3 預防泌尿系統感染 尿頻、便秘的護理,尿頻、便秘者,應給予腹部按摩和熱敷處理,養成定時排尿排便的習慣。置導尿管的患者留置導尿管期間,要定期做好會護理,保持清潔,每天行膀胱沖洗2次,更換尿袋1次,并觀察尿色、尿量并做好記錄,每周檢驗尿常規1次。
3.4 預防褥瘡 對于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要定時翻身,翻身后用熱毛巾擦洗受壓皮膚、骨突出部位,必要時使用樟腦精按摩;保持床褥的整潔、干燥,潮濕后要及時更換;每日認真進行晨、晚間護理。
4 結論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種日落黃昏的感覺,這種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負性增強,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認為自己沒用了,還要給別人增加負擔,所以求治的主動性不高,往往被動配合治療。主要見于平素自尊心和獨立性較強且病情較重的病人。
關心一支持一鼓勵。病人這一心理產生的基礎是不敢面對現實,其實是一種逃避行為。針對這種情況要取得家屬的配合,主動關心病人,使病人認識到親人們愛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復,講解主動配合治療的意義,在精神上要首先戰勝自己。
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及家屬對臨床護理工作要求較為嚴格,臨床護理工作千條萬緒,要做到萬無一失確也不易。因此,護理工作要做好,做全,不但要嚴格執行護理操作程序,而且每個護士都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修養、職業素質和一份愛心,去面對周而復始的工作,嚴把質量關,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偉.醫院老年康復問題研究.中國康復,2003.
[2] 南登昆.纓鴻石.老年護理中的問題.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篇3
[關鍵詞] 高齡;髖部骨折;護理;圍術期
[中圖分類號] R47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4208(2008)01-0021-02
Nursing for 68 Elderly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Hip Fracture LI Xiangping.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LinYi People's Hospital,Linyi27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bjective To evaluate nursing point of eldly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hip fracture during periopertive period.
Methods Retrospective material of nursing methods of68 old patients over 85 years oldwith hip fracture were analyzed, the patients came from in-patient-department fromJanurany 2005toJuly 2007.
Results The operation were done after the hurt of 3-5 days, the average admition time was 21 days. The following-up shows the patients werecured.
Conclusion The eldly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hip fracture should be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assessmentand joint exercise before operation; more observation ,no motion ,prevention complication and guide for rehabilitation after operation.
【Key words】 The eldly;Hip fracture;Nursing;Periopertive period
髖部骨折是一種常見于老年人的損傷性疾病。因老年人多存在骨質疏松,輕微外傷即可致股骨頸骨折或股骨粗隆間骨折,加之老年人體弱多病,并存疾病較多,長期臥床會帶來更多的并發癥。因此,應積極采取手術治療,做好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治療護理和并發癥的防治尤為重要。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85歲以上高齡老人髖部骨折68例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及護理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共68例,男性31例,女性37例,年齡85~93歲之間,平均年齡87歲。致傷原因:行走摔傷的40例,交通事故16例,砸傷的12例。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38例,股骨粗隆間骨折30例。所有患者均合并1種或2種全身性疾病,并存的疾病:高血壓25例,冠心病18例,心律失常10例,糖尿病18例,慢性胃炎3例,腦梗死7例。
1.2治療方法其中,行人工股骨頭置換或人工全髖置換術的28例,行閉合復位經皮空心加壓螺釘內固定的30例,行閉合復位外固定固定的10例。
2結果
手術一般在傷后3~5天進行,平均住院21天,出院定期隨訪,患者骨折愈合良好。
3術前護理
3.1術前評估做好各項輔助檢查,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狀況,耐心細致的尋問病史,有無煙酒嗜好,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包括心、肝、腎、肺、內分泌及血液系統的狀態,是否有藥物或食物過敏史,為醫生提供詳細的臨床資料,爭取手術最佳時間,同時有利于護士加強對老年慢性疾病的監護,有效做好健康教育,更好的做好術前護理。
3.2心理護理髖部骨折后患者喪失了生活能力,給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打擊,部分患者還有產生臨近死亡的恐懼,常表現為冷漠或焦躁不安。患者還會不厭其煩地詢問病情,訴說自己的不幸。因此我們在為老年患者做治療護理時,一定要態度和藹,耐心解答,多與患者交談,了解其心理狀態,給予照顧和幫助,使患者產生親切感,同時要極積做好家屬的工作,幫助患者穩定情緒,消除病人對手術的恐懼感,使病人處于最佳狀態下接受手術。
3.3牽引的護理老年髖骨骨折常常采取牽引術治療,一般情況下實行皮牽引者,重量為3~9 kg,抬搞床尾10~15 cm,以維持患肢的牽引力。在牽引過程中,要及時觀察牽引的重量及患者的是否合適,隨時進行調整,以保持牽引的角度和效果。同時觀察血管.神經有無損傷,牽引繩有無障礙,牽引力和牽引方向是否恰當,定時觀察患者肢體末端血液循環及運動情況。患肢呈中立位,外展20~30度,防止內外旋轉。指導病人及早進行患肢及全身健康部位的功能鍛煉,防止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
3.4并存疾病術前處理
3.4.1心、腦血管系統對高血壓及冠心病患者,首先控制血壓在相對正常范圍(160/90 mm Hg),有心律失常者,口服或靜滴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手術時機一般在腦血管意外3個月后。
3.4.2糖尿病按照糖尿病分型,予以糖尿病飲食,將患者血糖控制在7~8 mmol/L,必要時輔以口服降血糖藥物,定時監測血糖,防止發生低血糖。
3.5飲食準備術前加強營養,多食易消化營養成分高的食品,以增強體內儲備,提高機體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促進術后傷口愈合,術前6 h禁飲食,以保證手術安全。
3.6皮膚準備術前1天備皮,應注意不能刮破皮膚,避免皮膚感染,造成術后切口感染,特別是行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前肌內注射鎮靜藥物時,應選擇健側臀部。
4術后護理
4.1病情觀察術后病人返回病房,密切觀察體溫、脈搏、血壓、心律及尿量的變化。密切觀察用藥的情況,每15~30 min測量血壓1次,直到血壓穩定為止。觀察傷口出血情況.尿量及水電解平衡等情況。控制輸液量,密切觀察輸液速度和監測血壓的變化,防止因輸液過量引起心衰或輸液過少引起血容量不足等不良后果,必要時監測中心靜脈壓,并記錄每小時尿量及出入量。
4.2預防并發癥因本組均為老年人,術后需臥床,局部制動一段時間,易發生褥瘡、肺部感染、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因此應做好預防護理。
4.2.1褥瘡的預防因老年人皮膚彈性差,骨突出部位缺乏豐厚的皮下組織保護,大多數老年人長期缺乏足夠有效活動,全身血液循環差。多數老年人胃腸功能減退,不能攝入足夠營養,易出現全身營養缺乏,這些因素均使老年人的皮膚極易損傷,加之骨折后長時間臥床以及牽引制動,使得皮膚抵抗力下降,容易受損形成褥瘡。故應保持床單元的平整、清潔、干燥。定時抬臀及按摩身體受壓處皮膚(特別是骶尾部),必要時使用棉圈或氣墊。行皮牽引者經常檢查皮膚有否破潰,行骨牽引者要保持足跟懸空及做踝關節的背伸跖屈運動以防足跟部發生褥瘡。
4.2.2肺部感染的預防老年人肺活量減少,肺功能下降和咳嗽反射力差,應經常為患者叩背,鼓勵患者咳嗽,協助排痰,有痰不能咳出者,采取輔助方法,如糜蛋白酶+慶大霉素霧化吸入。避免長期臥床引起肺部感染或肺不張。對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治療的同時,要觀察肺部有無新的癥狀出現。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每天開窗通風3~4次。
4.2.3預防血栓形成特別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老年人血栓形成率高,加上長期臥床后血流減慢,患者血栓發病率高。術后應遵醫囑適當應用抗凝藥,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qd或q 12 h,注意觀察病人下肢有無腫脹,腓腸肌壓疼及肢體發熱等癥狀。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預防深靜脈血栓的最佳措施。
4.2.4預防髖關節脫位脫位是髖部手術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特別是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易發生,原因多與術后挪動不當,早期功能練習不恰當及患者自身條件等有關。術后應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兩大腿之間可放置軟枕,以防患肢外旋、內收,注意觀察雙下肢是否等長、疼痛,下床時應避免內收和屈髖,翻身時兩腿間夾一個枕頭,若脫位應及時報告醫生給予手法或手術切開復位。
4.3切口引流護理術后對滲血較多,敷料外滲者,局部予以無菌棉墊墊之,適當應用止血藥。對于切口放置引流者,要保持引流的密閉狀態,防止逆行感染,引流袋固定位置可靠,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量,做好記錄,若術后引流量小于50 ml/24 h,拔除引流管。4.4術后制動和固定的護理取仰臥位,可根據高齡患者情況,床頭適當抬高15~30度。并做到三防:一防過度屈曲和伸直,術后在膝關節下墊一軟墊;二防內旋,術后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牽引,保持外展30度中立位;三防內收,兩下肢間放軟枕,肢體外展位,防止過度內收。
4.5術后康復訓練術后6 h麻醉作用一消失,即可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舒縮鍛煉及踝關節主動屈伸運動,促進下肢血液回流。術后第1日,指導并協助病人做小腿部的擠壓運動,利用牽引床上的拉手,雙上肢,健肢,抬高臀部2~4次;術后第2日,病情穩定后可給予斜坡臥位鼓勵并協助病人逐漸增加臥位高度,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避免屈髖大于90度;術后第3日,繼續行患肢股四頭肌收縮運動,抬高臀部運動,運動量逐漸增加,并可給予CPM做髖.膝關節的被動運動,從30度開始每日增加10度,以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術后第10~14日開始扶病人離床,患肢不負重站立3次/d,15~30 min/次,逐步到扶雙拐下地走動。
老年人髖部骨折傷后極易產生恐懼、絕望、煩躁、易怒等情緒,隨時都有心腦血管意外等并發癥的發生,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要加強責任心,細心安慰病人,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做到腿勤、眼勤、手勤、嘴勤,對任何細微情緒改變都不放過,直接檢查,不依賴病人及家屬訴說,做好心理護理,保持正確的,合理指導功能鍛煉,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是做好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護理工作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 段佳忠,陳春,雷廷文,等.539例老年髖部骨折的分析及預防[J].現代預防醫學,2003,30(3):387.
[2] 鄭小敏.李秀霞.鄭捷,等.提高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生活質量的家庭護理干預[J].現代護理,2004,11(24):2145.
篇4
【關鍵詞】 急性肺栓塞;溶栓;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385-02
肺栓塞是指各種栓子阻塞肺動脈系統為其發病原因的一組臨床病理生理綜合征,它以其發病率高、誤診率高和死亡率高成為國內外主要的醫療保健問題之一。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肺栓塞的認識和診斷水平也逐漸提高,尤其本科開展整體護理以來,運用護理程序對急性肺栓塞患者進行全面的入院評估、系統周密的整體護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對患者的危害。
1 肺栓塞的癥狀和體征
肺栓塞主要為各種栓子進入肺循環,阻塞不同水平的肺動脈所致。其栓子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1.1 血栓、癌栓、羊水栓、空氣栓 其他如:肺動脈內源位血栓形成。
1.2 贅生物 來自右心,尤其是瓣膜上。
1.3 骨髓炎膿性菌團 來自膿性病灶。
1.4 蟲卵栓 其中以血栓引起最為常見。
臨床表現取決于栓子的大小、多少,所致的肺栓塞范圍和發作的急、緩程度,以及栓塞前的心肺狀況。呼吸困難是肺栓塞后最常見的癥狀。另外還有咳嗽、咯血、胸悶、胸痛、冷汗、暈厥、惡心、嘔吐和焦慮等,體征以呼吸急促為最常見,其他常見的為心動過速、紫紺和肺部濕羅音。其次為發熱、胸腔積液體征、低血壓或休克、心律失常等。
本組14例中男9例,女5例,年齡34-79歲,平均57.3歲。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嚴重呼吸困難伴瀕死感的7例,胸痛4例,咯血絲痰3例。基礎疾病:下肢深靜脈血栓、靜脈炎、靜脈曲張7例,冠心病4例,高血壓動脈硬化1例,長期臥床2例。全部患者均經螺旋CT、心電圖、UCG、血氣分析、D-二聚體檢查確診。
2 肺栓塞的治療
該病的治療主要包括一般治療、抗凝治療及溶栓治療三大方面。一般治療主要是臥床休息、吸氧、止痛;嗎啡5-10mg皮下注射(昏迷、休克、呼吸衰竭者禁用);解痙:阿托品0.5-1mg靜注以減低迷走神經張力,防止肺動脈和冠狀動脈反射性痙攣,必要時可每1-4h注射1次。抗凝治療主要是應用足量肝素治療,一旦確診,立即使用,以防血小板――凝血酶的相互作用。一般持續應用7-10月,因為此期間血栓一般可溶解或機化。溶栓治療的主要藥物為尿激酶、鏈激酶,其適應癥為急性巨大肺栓塞、休克、心肺功能不全者。鏈激酶具有抗原位和致熱原性,所以用藥前應作皮試,皮試陰性方可使用。
3 肺栓塞的護理
3.1 監護要點
3.1.1 一般護理 對高度疑診或確診的PE患者應安靜,病室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減少陪護探視人員,絕對臥床2-3周,并注意不要過度屈曲下肢,不要擠壓、按摩下肢,避免用力,以防止下肢血管的壓力突然升高,使血栓再次脫落形成新的危及生命的栓塞。保持大便通暢,進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粗纖維,低鹽、低脂的食物,必要時用緩瀉劑。由于病人絕對臥床,要防止出現壓瘡,保持床鋪平整干燥,按時翻身,必要時用氣墊床。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持續心電監護,血樣飽和度檢測,每1小時記錄一次,并注意觀察呼吸、心率、血壓、心電圖及血氣的變化,一旦出現病情變化隨時通知醫師處理。同時注意輸液速度不要過快,控制輸液量,特別是老人及心功能不全的病人,防止出現心力衰竭。需要置留置針,以免反復穿刺血管,出現皮下出血,拔針后按壓針眼時間要長,避免揉搓。
3.1.2 對低氧血癥患者,可經鼻導管或面罩吸氧,持續吸氧,若無二氧化碳儲留,氧流量可3-5L/min,觀察病人缺氧有無改善,呼吸困難是否減輕,吸氧后多數病人的血氧分壓可以達到80mmHg以上,當合并嚴重呼吸衰竭時,可使用面罩持續加壓無創通氣或經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同時做好呼吸道的管理,嚴格無菌操作,定期更換呼吸機管道,及時排除痰液,預防肺部感染。應避免氣管切開,以免在抗凝或溶栓過程中發生不易控制的局部大出血。
3.1.3 胸痛嚴重者可以適當使用鎮痛藥物,但如果存在循環障礙,應避免應用具有血管擴張作用的阿片類制劑,如嗎啡等;對于有焦慮和驚恐癥狀者應予以安慰并適當運用鎮靜劑;為預防肺內感染和靜脈炎,除應注意無菌操作外,可適當應用抗生素,存在發熱、咳嗽癥狀時可給予相應的對癥處理。
3.2 特殊治療 抗凝治療和溶栓治療。
抗凝治療能預防再次形成新的血栓,并通過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作用使已經存在的血栓縮小甚至溶解,但不能溶解已經形成的血栓。溶栓治療主要適用于大面積的PE病例,治療的時間窗為14天以內。溶栓開始時間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常用的抗凝藥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華發林,常用的溶栓藥物主要有鏈激酶、尿激酶和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根據醫囑準確、及時的應用各種抗凝藥和溶栓藥,并注意觀察并發癥,出血是主要的并發癥,可以發生在治療過程中,也可以發生在治療之后,因此要嚴密觀察患者神志改變、生命體征變化以及脈搏、血氧飽和度變化等,注意檢查全身各部位是否有出血征象,同時注意有無消化道出血,觀察大便的顏色、性質,嘔吐物的顏色、量,有無鼻出血,尤其需要注意曾經進行深部血管穿刺的部位是否有血腫形成。定期檢測出凝血時間。
3.3 心理護理 因該病發病急,病情重,多數患者出現焦慮、恐懼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充分應用交流技巧,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以最快的速度加以處理。善于觀察病人的表情和情緒反應,發現異常盡量不要流露出緊張情緒,以免給病人增加恐懼心理。通過對病人觸摸等肢體語言溝通技巧,增強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安全感,減輕消除病人的焦慮、恐懼心理。收集與疾病相關的資料,做好護理評估,找出存在的護理問題,講明該病的有關知識、病程及轉歸,選擇溶栓成功的典型病例開導患者,使其處于接受治療的良好心理狀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緒穩定,使患者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
4 討 論
肺栓塞是由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動脈及其分支,導致肺循環障礙的病理生理過程。其起病急,病情重,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易誤診,病死率高。嚴重者可并發廣泛肺細小動脈痙攣使肺循環受阻,肺動脈壓急劇增高,引起急性右心衰竭。溶栓療法可使肺動脈內血栓溶解,改善肺組織血流灌注和肺毛細血管血流量,迅速降低肺動脈壓,改善右心功能,減少或消除對左室舒張的影響,改善左心功能,使心源性休克逆轉,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遠期預后[5]。控制主要危險因素可預防肺栓塞的發生,臨床護理中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給予患者正確的護理指導,同時重視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1-85.
[2] 王秀華.肺血栓栓塞癥的護理研究現狀[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4):1309-1311.
[3] Lora-Tamayo J,Gasch O,Riera-Mestre A,et a1.Thromoblysis inelderly patients with 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J].J Am GeifatrSoc,2008,56(10):1946-1966.
篇5
【關鍵詞】老年人 食物誤吸 吞咽困難 吸入性肺炎 肺部感染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腦血管意外 急性呼吸道感染
老年病人中,各種原因所致的吞咽肌肉及神經病變,容易引起吞咽困難,極易造成誤吸。一旦誤吸,可致死亡。文獻報道因誤吸所致的吸入性肝炎死亡率高達40%-60%,另外,誤吸可直接引起窒息、死亡。因此,老年人食物誤吸的預防應引起護理人員的高度重視。我科在2011年1月至2011年4月間發生2例誤吸,1例死亡,1例治愈出院。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病例1,男,81歲,因“活動后胸悶氣閉氣促9年,再發伴咳嗽4天”于2011年2月2日入院。診斷:高血壓病,冠心病,心功能2級,腦梗塞后遺癥,血管癡呆,2型糖尿病,支氣管肺炎。入院后予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擴張血管,改善代謝,抗感染,化痰等治療,病情穩定,生活基本須協助。2011年2月15日早晨家屬給予進食面條時嗆入氣管,出現口唇青紫,呼吸衰竭。醫護人員立即緊密配合搶救,拍背吸痰,并在喉鏡下取出異物,高頻吸氧,30分鐘后呼吸好轉,缺氧癥狀改善。之后繼續抗感染及支持治療,病人病情逐漸好轉,25天后治愈出院。
病例2,女,79歲,因“左側肢體活動障礙5年,咳嗽咳痰6天”于2011年4月9日入院。診斷:腦出血后遺癥,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入院后予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抗感染,化痰等治療,患者長期臥床不起5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糖尿病流質飲食。病人多次出現進食后嗆咳,醫囑予鼻飼,但家屬拒絕插鼻胃管,對治療不配合。2011年4月12日家屬喂食牛奶后誤吸致窒息,多次在纖支鏡下吸痰,面罩給氧,心肺復蘇后,心跳恢復。但無自主呼吸,深昏迷,轉入重癥監護室給予機械通氣,鼻飼胃管,抗感染及其他支持治療,但2日后最終因呼吸竭死亡。
2 原因分析
2.1多種疾病導致吞咽功能障
正常吞咽是一系列復雜協調的神經肌肉運動過程,受大腦支配,需口、咽、食管共同參與,其中任何一個部位的機能障礙均可導致誤吸。文獻報道常致誤吸的疾病有:顱內腫瘤、顱內外傷、腦血管意外、腦干損害、喉神經損傷、環咽肌失遲緩、急性感染性神經炎、缺氧等。此外,糖尿病可引起腦梗塞及植物神經病變,導致吞咽困難發生誤吸。本組病例2例均為糖尿病患者,值得注意。
2.2老年人咽喉感覺、運動功能減退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喉腔粘膜萎縮、變薄、喉的感覺減退,咽縮肌活動作用減弱,易發生吞咽障礙,使食物、口水嗆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
2.3呼吸道感染及其功能減弱
從上述病例看,呼吸道慢性感染、肺部感染亦是發生誤吸的原因之一。喉腔粘膜炎癥刺激,加上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肺活量減少,肺的順應性降低及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減少,易發吸入性肺炎。另外,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排除異物能力減弱,吸入少量口水、食物就引起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又可增加誤吸的發生率,形成惡性循環。
3 護理要點
3.1及早取出異物,停止經口進食
誤吸致窒息,在短時間內可死亡。及時發現,爭分奪秒,現場搶救,特別是及早取出異物尤其重要。上述病例,均是護理人員及時發現,立即在喉鏡或纖支鏡下取出異物,高頻吸氧,改善缺氧。
3.2維護呼吸功能,加強護理措施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特級護理,面罩吸氧,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監測,有效吸痰,翻身拍背,霧化吸入,做好基礎護理,如口腔護理,皮膚護理等,預防并發癥。
3.3及時胃管鼻飼,避免再次誤吸
本組2例病例誤吸后均在取出異物后留置胃管,一方面保證藥物的攝入,另一方面避免進食時再次誤吸。
4 誤吸的預防
4.1治療原發病及伴隨癥狀
腦血管意外和頭部外傷的吞咽困難發生率達25%-50%。本組2例病例均為糖尿病并發腦血管意外及神經病變。對于腦卒中、呼吸道感染、顱內腫瘤、腦外傷、及糖尿病并發腦血管意外及神經病變,出現嗆咳和吞咽困難的病人,應及早治療原發病及伴隨癥狀,如肺部感染的病人,加強抗感染對維持正常吞咽功能、避免再次誤吸起重要作用。
4.2選擇合適的食物
對于易發生嗆咳和吞咽困難的病人,食物應以半流質為主,如粥,菜泥等。湯和水類食物易引起嗆咳、誤吸,干飯類難吞咽。因此,水分的攝入應盡量混在半流質中,減少誤吸的發生。同時注意食物溫熱適宜,色香美味,以增進食欲。
4.3采取舒適的
病人進食應取舒適,最好坐位或半臥位。抬高床頭30-45度,以利吞咽運動,減少誤吸的發生。
4.4早期給予鼻飼
對于嚴重吞咽困難,嗆咳,昏迷的患者,盡早鼻置胃管,保證藥物、食物的安全攝入。
4.5病人及家屬的宣教
指導家屬選擇合適的食物,進食,對于易發生嗆咳和吞咽困難的病人,闡明盡早鼻置胃管的重要性,取得積極配合,避免出現病例2的后果。
通過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至今為止,我科再無誤吸患者發生。
參 考 文 獻
篇6
絕經后的婦女體內雌激素水平進一步下降,逐漸進入老年期(65歲以上為老年期)[1]。老年婦女的盆腔器官功能漸見衰退,而女性盆底功能障礙(FPFD)性疾病包括一組因盆腔支持結構缺陷或退化、損傷及功能障礙造成的疾病,以盆腔器官脫重、女性壓力性尿失禁和生殖道損傷為常見問題[2]。但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重視,老年女性盆腔臟器脫垂的治療日益受到關注。我科采取陰式子宮切除治療老年婦女盆腔臟器脫垂53例,改善了患者的癥狀,對圍手術期進行了針對性的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06月至2013年08月在我院行陰式子宮切除的盆底功能障礙老年患者53例,本組資料年齡65-86歲,平均年齡72.52±10.95歲;多產婦46例,單產婦7例;病程2.5-30年。53例患者中,子宮脫垂伴陰道前后壁膨出42例,其中Ⅰ-Ⅱ度13例,Ⅲ-Ⅳ度29例;子宮脫垂伴壓力性尿失禁11例。入院時有內科合并癥者47例,其中合并高血壓28例、糖尿病7例、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13例、慢性支氣管炎2例、心肺疾病6例。手術方式為陰式子宮切除及陰道前后壁修補術。
1.2 結果
53例患者手術均獲成功,術后盆腔臟器脫垂癥狀得到糾正,無嚴重并發癥發生。術后發生尿潴留2例,經重插導尿管、膀胱功能再訓練后恢復良好。
2 術前護理:
2.1 個體化的身心護理
本組盆腔臟器脫垂患者都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既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又缺乏疾病知識,常拖沿就醫;但陰道腫物脫出又影響日常生活、社交等;同時又擔心手術效果,表現為焦慮、擔憂、失眠等現象,且老年人聽力、理解記憶力下降,文化程度低,所以護士要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認知狀況,熱情接待和耐心講解疾病知識。可與患者丈夫、子女一起講,并善于運用比喻、直觀的工具、事物等,以便增進老年人理解,增強其治病的信心,消除其不良心理。同時評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住院環境的適應能力,了解老人的眼力、聽力等情況安排家人陪護,并對住院環境、房間設施、安全要點等注意事項交代清楚,并且經常巡視病房,反復宣教以增加老年人的治療依從性。
2.2 全面評估功能狀態,積極治療合并癥
① 術前行婦科常規檢查排除宮頸子宮附件病變;評估患者盆腔臟器脫垂的分度,脫垂局部有否擦傷、破潰或感染等;外陰局部有無濕疹、破潰、發紅、瘙癢等,應予以對癥處理,預防感染的發生。② 行心肺功能檢測,了解其功能狀態;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者,嚴密監測血壓、血糖值控制在正常的范圍。③ 追問病史是否患有腦血栓、腦中風、心肌梗塞類疾病。查看出凝血功能、D-二聚體、紅細胞壓積等,以了解血液粘稠程度,講解飲食注意事項、預防性用藥,防止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栓塞。④慢性支氣管炎、習慣性便秘的患者,要積極治療并糾正,以防術后影響康復。
2.3 術前準備及健康宣教
① 陰道準備:術前3天用2.5%聚維酮碘行陰道擦洗,對脫出物不易還納的協助其用稀釋液坐浴。② 消化道準備:術前1天予磷酸鈉鹽口服液75ml溶于750ml開水中口服,以清除腸內積便。術前晚22:00予以禁食禁水,術晨予以清潔灌腸,觀察末次排便為清水樣。③皮膚準備:術前1天予以清除會的毛發,由于會多皺褶,以及脫出物的遮擋,增加了備皮的難度,所以特別注意保持會皮膚的完整性。④康復技能宣教:演示并指導患者主動咳嗽、深呼吸、咳嗽排痰技巧,防止術后肺部并發癥;下肢舒縮鍛煉和踝關節運動、上下床技巧,防止術后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發生;肛提肌的功能訓練,能增加盆底肌肉群的張力,增加手術效果。
3 術后護理:
3.1 術后去枕平臥6小時,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保持各管道通暢,給予飲食營養指導,同時協助患者床上翻身及下床活動,第一次下床時必須有人攙扶避免跌倒,加強基礎護理,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3.2 做好導尿管的護理,防止尿潴留的發生
由于術后留置導尿,導致膀胱持續空虛,逼尿肌收縮功能得不到鍛煉;導尿管的刺激或尿路粘膜局部炎癥水腫,導致排尿不暢,年老膀胱功能衰退。護理上要注意以下方面:①術后1天予以2.5%聚維酮碘行會擦洗,更換尿袋時注意無菌操作,下床活動時尿袋不高于膀胱,以防逆行性感染;②同時觀察尿液的顏色、量、性質等。拔管前可夾閉尿管1-2天,3-4小時一次,或根據輸液量及飲水量、患者對膀胱充盈的自我感覺決定的時間。③盆底肌鍛煉以促進逼尿肌、尿道、陰道的協調能力,以增加排尿功能。本組病例中有2例拔除尿管后,患者主訴排尿不暢、B超測定殘余尿量在100ml以上,則予重插導尿管、用上述措施進行膀胱功能的再訓練,5天后拔除尿管前用5%碳酸氫鈉+慶大霉素2支行膀胱灌注,起到堿化尿液及泌尿道的消炎作用;使膀胱快速充盈有尿意,拔管后能迅速排尿[3]。并指導患者重復多次間歇排尿,以促進膀胱內的尿液充分排盡,避免殘余尿過多。B超復測殘余尿量均
3.3盡早功能鍛煉,預防靜脈血栓
手術病人術后臥床可引起血流緩慢及靜脈損傷、手術應激、術后出汗多造成血液濃縮、粘稠度增高;老年婦女因雌激素水平低下且伴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既往血栓史、心肺功能不全等易導致深靜脈栓塞的發生。采取以下預防措施:① 麻醉反應消失后,即可行雙下肢舒縮鍛煉、踝關節旋轉運動,并指導患者家屬予以下肢肌肉被動按摩、抬高下肢等促進靜脈血液回流。② 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③ 重視患者主訴,如下肢酸脹、腫痛、下地走路沉重感等。應立即匯報醫生處理。④ 如存在高危因素,術后可及早采取口服腸溶阿司匹林、血栓通等藥物預防靜脈栓塞的發生。本組病例中未發生靜脈血栓。
4 出院指導
患者術后生命體征平穩,血象正常,無陰道出血及并發癥,一般術后一周即可出院,但需做好出院宣教。①注意個人衛生,3個月內禁止盆浴、性生活,保持會清潔,防止泌尿道感染。②加強營養,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③術后3個月內避免提重物,禁止重體力勞動,防止受涼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避免劇烈咳嗽或慢性咳嗽、大笑、蹲位、長期站立等增加腹壓的活動以防復發。④繼續盆底肌的功能訓練,可在站立、坐位及臥位時進行;亦可在每次排尿時有意識地停頓排尿動作數次的方式來訓練盆底肌功能。⑤定時隨訪,指導患者在術后1月、3月、6月來醫院復查,并有尿失禁復發、排尿困難、漏尿等情況,及時來院檢查。
5 總結
陰式子宮切除及陰道前后壁修補術治療老年婦女盆腔臟器脫垂適用于年齡較大、無需考慮生育功能的患者,但重度子宮脫垂患者的術后復發率較高[1]。在本組病例中,通過對53例老年婦女子宮脫垂患者行陰式子宮切除術的圍手術期進行了周密的護理,如術前針對老年患者的心理、疾病特點進行了充分的評估和個體化的健康宣教;術后加強基礎護理、并發癥的觀察和預見性性護理,保證了手術成功和病人康復。但全面正確的出院指導不僅能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也是預防復發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87-432
篇7
【關鍵詞】 骨科 老年患者 靜脈留置針 使用質量 影響因素 調查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indwelling catheter use in orthopedic elderly patients and to find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use. methods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of 250 elderly patients and 22 orthopedic nurses were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 of indwelling catheter (nurses, patient cognition and drug, disease factors). results 42 -93% elderly patients accepted catheter-related knowledge; 36-100% did not endorse; nurses affecting use of catheter account for 9 -27%, drug and disease factors also had impact on the use of the catheter. conclusi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 of indwelling catheter with elderly patients were analyzed an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willingness to use catheter.
【key words】 orthopedics elderly patients indwelling catheter quality of use contributing factor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其外套管柔韌、刺激性小,可隨意彎曲不易脫出,具有便于肢體活動、增進患者舒適度、提高護理工作效率的優點,且能減少普通針頭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及對淺表靜脈的損傷[1],目前已在臨床廣泛應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口老齡化,骨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占很大部分。2010年3月—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老年患者(60歲及以上者)250例,其中使用留置針者共185例,使用率達74%,現對老年患者使用留置針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住院輸液老人共250例,男158例,女92例;年齡60歲~89歲,平均72.3歲,能自行完成問卷調查;其中四肢損傷60例,髖部骨折52例,脊柱骨折15例,骨質疏松58例,骨關節病65 例。其中185例采用留置針輸液治療,留置部位四肢淺靜脈,65例行普通頭皮針輸液。付費方式醫保160例,公費38例,自費52例。學歷大專以上55例,高中或中專90例,初中以下105例。護理人員22名,學歷本科4名,大專15名,中專3名。職稱: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5名,護師14名,護士2名。護齡1到30年,平均(8.5-11年),均掌握留置針穿刺技術。
1.2 方法
1.2 .1 調查方法 采用自制問卷調查法:第一部分患者調查問卷參考相關文獻[2],患者對留置針使用認可與否共15分,每項回答正確為一分,回答錯誤或不知道為0分。按方便抽樣法抽取樣本,由研究者統一發放問卷至調查對象手中,當場收回。問卷發放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5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第二部分對22名護理人員影響留置針使用的三項因素進行調查考核,根據考評結果將標準分為:差(60分以下)、一般(60—85分)、好(85分以上)。
1.2.2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 spss 11.0軟件進行整理和分析,采用統計描述分析。
2 結果
2.1 本組老年患者愿意使用留置針者185例,74%認可,不愿使用者65例,26%不認可。對留置針認可得分,5.25+1.58,不認可得分6.18+1.28. 原因分析見表1。
表1 患者對留置針使用認可與否的原因分析
2.2護理人員影響留置針使用因素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對護士使用留置針影響因素調查(n=22)人(%)
2.3藥物的種類、患者的自身條件會導致留置針并發癥發生,使預期留置時間縮短,也是影響老年人留置針使用的因素。
3 討論
3.1 骨科老年病人由于臥床時間長,肢體活動受限,加之老年人各臟器功能衰退,免疫力降低,常伴有其他疾病,療效慢、花費大,許多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甚至抵觸的情緒,所以,在操作前一定要與患者溝通、交流,以取得合作。表1顯示,老年患者對留置針的使用的優點認知不足,93%的患者能理解留置針可以減少穿刺次數,而對留置針能減少感染、緩解對血管的刺激等優點了解較少,僅占40%和42%。相當一部分老年患者對留置針常見缺點認識不足,只有36%的患者知道拔針后需按壓時間更長,要指導患者拔針后局部按壓時間不少于8min,避免由于按壓時間不足而引起針眼出血現象[3]。而100%患者認為留置針費用太高,部分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患者不愿使用留置針,護士應嚴格掌握靜脈留置針的適用范圍,保證留置針的正確使用,輸液量少、輸液時間在3d以內的患者無需使用靜脈留置針;輸液量大、藥物刺激性強、輸液時間長的患者選擇使用靜脈留置針,并使其在靜脈輸液治療和花費上得到最大的保障,提高患者滿意度[4] 。對留置針能減輕痛苦,及時輸液輸血及搶救,留置時間長及生活帶來不便這幾項都能很好理解,但老年患者依從性差,部分患者不能按要求做好靜脈留置針輸液的自我護理,導致并發癥發生。護士每次輸液前都要檢查留置針是否在血管內,穿刺部位有無紅腫滲漏,患者有無主訴疼痛,發現異常要及時更換穿刺部位,并遵醫囑處理局部。并向患者強調置針期間避免置針肢體過度活動,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潔。
3.2 表2示護士影響留置針使用因素調查結果,其中78%的護士不是主動愿意使用留置針,因為留置針操作技術要求高,老年人血管脆性大,易刺破血管,尤其體瘦型老年患者皮膚松弛,皮下脂肪減少,靜脈血管極易滾動,要嚴格掌握好進針力度和角度,低年資護士一次穿刺成功率不高,而頭皮針穿刺在血管選擇、進針技巧和送管方法等方面要求不高,且不用封管維護等程序,故護士不愿意使用留置針。87%護士對留置針的相關理論知識欠缺,對靜脈留置針輸液中出現的并發癥與輸注藥物的性質、血管條件、患者病情等以及留置針的正確維護知識了解不夠,缺乏預防意識,降低了留置針使用的預期效果。護士要消除對靜脈留置針的偏見,加強相關理論知識的培訓,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靜脈留置針并發癥。由于留置針早已廣泛使用,73%護士覺得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詳細講解留置針的相關知識,忽略了對患者使用留置針前后實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一些不良經歷,而產生負性認知。護理人員應在操作前告知患者及家屬使用留置針的優點、必要性及配合要點。強調靜脈留置針是一種先進科學的靜脈輸液器材,優點是:操作簡單、安全方便、可靠[5]。導管柔韌,對血管壁刺激性小,更利于老年患者的活動,減少了液體外滲和靜脈炎的發生,如注射藥物刺激性小、患者一般狀況好,且嚴格執行了操作規程,可適當延長保留時間至7-9 d[6],對于長期輸液者,減少了穿刺次數,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并可有效地保護血管,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而且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同時,留置靜脈留置針保留了一條暢通的靜脈通道,便于搶救和治療,這對于急危重癥患者具有重要的意義。
3.3 骨科患者使用的脫水、活血、改善循環的藥物,如甘露醇、紅花液、七葉皂甙鈉等刺激性強、溶液的滲透壓高,從而影響細胞功能,導致血管變硬,甚至出現局部皮膚紅、腫、痛等靜脈炎癥狀。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對穿刺所造成的靜脈壁創傷的修復能力和對機械性刺激(留置導管所造成的)、化學性刺激(藥物及液體引起的)及細菌所致局部炎癥的抗炎能力也隨之降低,在使用外周靜脈留置針時較易發生靜脈炎,高血壓患者血液粘稠度高,使留置針堵管率增高,所以部分患者不愿意使用留置針。護士要學習常用藥物的相關藥理學知識,調整輸液順序,熟悉靜脈輸液感染控制和靜脈輸液并發癥治療及預防,操作前正確評估血管,對于老年患者如無特殊要求,應盡量選用小號留置針,以減少對血管的損傷。首選上肢靜脈,盡量避免選擇下肢靜脈,必須選擇下肢靜脈輸液時要抬高肢體20°~30°,加強營養支持,提高機體免疫力,以避免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消除患者對留置針的疑惑,積極主動配合護士使用留置針。
綜上所述,因為骨科老年患者對留置針的認知不足,護理人員自身對留置針的知識缺乏和對留置針使用的優點重視程度不夠,忽略對患者使用留置針的健康教育,以及患者疾病因素、藥物因素導致留置針并發癥發生,均可影響留置針的使用。護理人員要加強學習,規范操作,理解和了解發生并發癥的原因和預防措施,減少留置針不良反應,做好健康教育,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靜脈輸液護理服務,提高患者使用留置針的意愿。
參 考 文 獻
[1]羅濟瓊.靜脈留置針安全留置時間的探討[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6,12(21):2886-2887.
[2]顧琳琳,冀寶軍.靜脈留置針患者認可情況調查[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4):671-672.
[3] 王仕蓮,蟻靜君,應文娟等.靜脈留置針拔管后針眼局部止血時間延長原因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7a):1693—1694.
[4] 蔣雪梅,粱淑梅.山東省某地區淺靜脈留置針輸液狀況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4):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