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1: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漢語言文化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1020801
1歷史文化差異
歷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積淀形成的歷史文化也不相同。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交際時,會經常遇到由于歷史文化差異而出現的交際、理解難題。
例如,“東施效顰”這一漢語成語典故,對中國人來說,不難理解其文化內涵,但對于不甚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人來說,若僅僅理解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就沒有準確、形象地表達和再現原典故的含義。東施是誰?西施又是誰?就沒有交待清楚。為了讓西方讀者能了解這一成語的內涵,比較合適的做法是采用加注的方法: 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 (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Tung shih was an ugly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這樣,就會使讀者一目了然。
對于有些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可采用類比的理解方法。據說,有一次陪外國客人觀看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翻譯作了很多說明也沒能讓外國客人弄懂故事內容。此時,提示翻譯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中國的羅米歐與朱麗葉。通過這一類比,外國客人馬上明白了劇情的主題思想。
中國歷史燦爛悠久,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與此相聯系,中國的歷史成語典故俯拾即是,意蘊濃厚,如:臥薪嘗膽、負荊請罪、亡羊補牢、塞翁失馬、濫竽充數、朝秦暮楚、毛遂自薦、班門弄斧、名落孫山、三顧茅廬以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蜀中無大將,寥化作先鋒”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等,每一個歷史典故和成語都包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都是一個生動的歷史故事。因此在交際、理解時,應在弄懂典故含意的基礎上,注重文化之間的差異,采取恰當的交流、表達方法。
中國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亦如此。《圣經》中僅收入辭典的典故就有700條,莎士比亞作品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輝,有些莎士比亞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成了典故。
2地域文化差異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在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南面為主,北面為朝”,南為尊北為卑的傳統,人們經常說“從南到北,南來北往”,“南”的方位在說法上常常置前。而英語文化卻恰恰相反,英美人從英語地域文化上來理解漢語中的“從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rth tosouth”,“北屋”為“a room with southern exposure”。諸如“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之類的方位詞語,英語方位在說法上也和漢語文化相反,分別為“northwest ”,“southwest”,“northeast”,“southest”。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東風”象征“春天”、“溫暖”,它吹綠了中華大地,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east wind)則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國人討厭“東風”。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就曾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在詩的最后,詩人名傳千古的佳句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風,假如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理解此詩時應對這一地域文化差異作一注釋,否則會給缺乏英國地域文化知識的一些漢語讀者造成困惑或誤解。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異,使得不同民族在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上存在著差異。有些事物在一種語言文化里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聯想,而在另一種語言文化里卻平淡無奇,毫無文化意義。這就是文化的個性和差異。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耕牛是勤勞的象征,人們常把那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比喻為具有老黃牛精神。古往今來我國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魯迅先生曾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蔣冕年邁衣錦還鄉后,皇上御詩,稱其為“江南――老牛”,蔣冕也作詩謝辭:“老牛用力已多年,勁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以牛耕為主,耕牛與農民朝夕相處,且勤勞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國人對牛的熱愛和贊譽。與中國不同,英國古代主要靠馬耕,牛則很少干活,因此馬在英美文化中則是勤勞和吃苦耐勞的象征。
3風俗文化差異
風俗文化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告別、打電話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規定和習俗。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用的幾句客套話是“你到哪兒?”“你要干什么?”“你吃過飯了嗎?”,這幾句話中國文化里并無多深的含意,只不過是無關緊要的,禮節性的打招呼的一種形式。然而西方人對這幾句卻很敏感和認真,“你去哪兒?”“你要干什么?”在他們看來純屬自己的私事,別人不能隨便打聽,除非是親密的朋友。而“你吃過飯了嗎?”則使他們不知所措,對方會以為你想請他(她)吃飯。像這樣的見面問候,應視具體情況做相應的文化轉換,改為英語慣用語“hello”,“goodmorning!”,“how are you?”等。
各民族的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東西,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個性的東西。
4宗教文化差異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這三大宗教在中國民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我們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閻王”,有神話中的“龍王”,有“開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歐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對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在交流、理解時應予注意。例如,英國翻譯家大衛•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劉姥姥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時,把它英譯為“Man propses,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備,漢語成語巧對英語諺話。但由于兩者存在著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層的文化差異,譯文就有使劉姥姥由信佛變成了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因為嚴格地說,此例中的“天”與“God”并不完全對應。在此認為用“Heaven”來代替“God”更忠實于原文。
總之,文化差異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而又極其復雜的問題。要在兩種語言之間交流、交際、表達,除了通曉兩國的語言文字外,還必須有深厚的兩種語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不僅做到語言意義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義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做到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英詞典[S].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8.
[2]R•R•k哈特曼,著.黃長著等譯.語言與語言學詞典[S].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3]王春暉.英語課堂教學中東西方文化差異與跨文化非語言交際[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
[4]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篇2
關鍵詞:句子核心結構 文化差異 翻譯
中西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筆者認為這種差異主要反映在三個層面,即語音形態上的差異、句子結構上的差異和兩種不同文化積淀所造成的種種差異。本文著重探討英漢句子結構之間的差異和中英文化積淀所造成的差異。以及翻譯上對這些差異的處理。
一、英漢句子核心結構的差異
研究英漢對比的語言學家普遍認為,盡管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序都是主謂(賓),但英語是注重主語的語言,漢語是注重話題的語言。二者句子結構的本質差異在于英語句子的二分結構(NP+VP)是語法的:語法的句子結構注重形式的嚴謹。主語不可缺少。而漢語句子的二分結構是語義的:語義的句子結構注重內容的意會性。所謂意會性,就是一句話的意思需要通過語境去意會。主語雖然也重要,但不一定是必有的,常常可以從句子結構中省略。漢語在表示施動者、動作、受動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幾乎全依賴意合。抓住了這一本質差異,其他差異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例如:A:活干完了嗎? B:干完了。
英語譯文:A:Have you finished your job?B:Yes,Ihave,
這個五個漢字組成的句子。跟英語的譯文比較。有兩個不同。一是沒有主語,從字面上難以確定是誰,只能根據具體語境去意會;二是漢語的話題――活(指工作),在英語的譯文中成了賓語。所以,從這個簡單的句子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漢、英兩種語言的結構性差異,即漢語句子的核心結構是話題+說明,英語句子的核心結構是NP+VP。同樣,“艱難之路。唯勇者行”(When the goinggets tough,the tough get going,)也是這個結構。
二、不同文化積淀投影下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及其翻譯上的處理
中西方文化差異也對翻譯產生影響。由于漢語和英語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礎上的兩種語言,他們各自反映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這種差異是由于中西生存環境、社會風俗、核心價值觀、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不同造成的。一個民族語言的成語(idiom)、典故(classical allusion)、諺語(proverb)和慣用法(usage)都是一個民族長期的文化積淀在民族語言上的反映。也可以說,作為慣用表達方式的成語、典故、諺語,蘊藏著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筆者將在以下篇幅中探討翻譯上是如何完成對這種差異上的處理和轉換的,
1 英語成語的漢譯。含典故的成語中,in the seventhheaven常被誤譯為“在七重天”,正確的譯文應是“高興極了,非常愉快”。七重天在漢語文化中沒有特殊意義,玉皇大帝的凌霄殿和嫦娥的月宮都在九重天。在西方,七重天指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天國,在最高層。言下之意。人能身居天國,與上帝和天使同住,自然是非常快樂的。這是借喻。不能照字面直譯。
其它含典故的成語還有很多,如: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腳踵(直譯,尚未被漢語文化接受,不好理解),致命的弱點,惟一的弱點(意譯,準確到位,但典故的形象性蕩然無存)。
不含典故的一些成語的翻譯:beat about/around thebush,誤譯:打草驚蛇;正譯:旁敲側擊。
go back on one’s words,誤譯:收回自己說過的話:正譯:食言,說話不算數。
gild/paint the lily,誤譯:錦上添花;正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2 漢語成語的英譯。一些含典故的成語,如:黃粱美夢(pipe dream),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四面楚歌(bebesieged on all sides;in desperate straits)等都是采取意譯。原文的典故蕩然無存。一些不含典故的成語可以英譯如下:對牛彈琴(D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listener/,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守口如瓶(keep a stilltongue in one’s head*);雪中送炭(help a lame dog over astile*);引狼入室(set the wolf to keep the sheep*)。帶*的英譯都是大致對等的成語。
3 英語諺語的漢譯。英語中有大量的諺語,這里精選幾個含借喻或典故的諺語,配上漢譯,如:He that sows thewind will reap the whidwind,玩火者必自焚*/,自作者自受:When shepherds quarrel,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鷸蚌相爭,漁翁得利*;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green,長青的友誼需要保持距離。/君子之交淡如水*。
以上帶*號的漢譯都是大致的對等的漢語,其余的采用的是意譯。
4 漢語諺語的英譯。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Hethat hatht,een bitten by a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Oncebitten,twice shy.*);家家有本難念的經(Every family hasits own hard nut to crack,/Every family has a skekton inthe cupboard*)。
以上帶*號的英譯都是大致對等的英語諺語,其余的用直譯或意譯。
成語和諺語是一個民族的人民在長期生活的經驗中和傳統文化活動中提煉出來的語言精華和智慧結晶。英、漢的諺語都有這樣的特點:用詞簡煉,比喻生動,寓意雋永。講究音韻,多平行結構或對仗,語言通俗,便于記憶流傳。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翻譯手法來傳達原文的文化信息,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內涵。
三、非邏輯的特殊詞語和特殊句式及其翻譯處理
作為特殊語法現象的英語慣用法常常出現非邏輯的結構。英漢互譯在語言邏輯上遇到的困惑突出地反映在這方面。以下。筆者將分兩大方面進行探討。
1 英譯漢的特殊翻譯處理。
a,反說正譯法(litotes)例:IT’s an ill wind that blowsnobedy good,(prov,)
誤譯:凡是壞事,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正譯:對人人都有害的事世上少有。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事。本句的
含意實際上相當于“Even an ill wind may not blow harm toeverybody,”
b,部分否定法(patrial negafive)例:All that glitters isnot gold,(prov,)
All在這里也是部分否定,相當于“Not all that glittersis gold,”譯為:閃光的不都是金子。/閃閃發光物,未必都是金。
c,矛盾修飾法(oxymoron)例:The government’s re-spense to the report has been a deafening silence,
既然是silence(沉默),又怎么會deafening(震耳欲聾)呢?其實這是一種修辭手段――矛盾修飾法,產生一種警醒的。甚至是辛辣諷刺的效果。本句應譯為“政府對此報道置之不理,讓公眾聽不到官方的一點反應”。
2 漢譯英的特殊翻譯處理。
a,漢語無主句的英譯處理。例:在船上可以比在陸地上看到更多的星星(More stars could be observed on boardthe shipt than on the land)。
b,使用形式主語it來幫助構成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式。例1:一般來說。上海的冬天沒有南京冷(Normally,itis not so cold in Shanghai as in Nanjing in winter);例2:希望中美兩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經濟上的往來(Itis hoped that economic exchanges will be expanded betweenChina and the United Srates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mutual benefit)。
c,處于次要信息地位的主語之英譯處理。例1:其實,美國一直很重視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In fact,due imper-tart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financing in America)。
說明:原旬的主語“美國”是場所,而句中的主要信息是“重視……”。
例2:在這方面,國家還沒有出臺相關的法律規定(Relevant Laws haven’t been prom-lgated in terms of thisarea sofar)。
說明:本句的主要信息是“相關的法律規定”,而原句的主語“國家”處于次要信息地位,而且含義籠統不明確。在譯文中可以省略。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英漢諺語 文化差異 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2-132-03
一、引言
諺語來源于生活,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高度濃縮和集中體現。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都從他們的諺語中表現出來)。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諺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方夢之.2004:186―189)。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同樣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的話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隱含意義才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英漢諺語之間的多方面差異可歸為兩類:一是形象意義的差異,一是隱含意義(包括褒貶義)的差異,而它們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即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映。
那么何為諺語呢?諺語是通俗、簡練、生動、活潑的韻語或短句,它經常以口語的形式在人民中間廣泛地沿用和流傳,是人民群眾表現實際生活經驗或感受的一種“現成話”。它是在民間流傳的固定短語,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會經驗的總結。諺語作為民間文學形式的一種,具有詩的活潑,文的凝重,熟語的簡潔。
二、英漢諺語反映的文化差異
每種語言都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其地理環境、習俗、宗教、歷史等密切相關。作為語言表達特殊形式的英漢諺語,與各自文化密切相關,傳達了不同的語言特點和本國信息,反映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表現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筆者認為,英漢諺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指人類社會的生存環境,它極大影響一國文化的形成和改變,對各國語言的特點也起決定性作用(包惠南,2001)。諺語的產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以英國為例,它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英吉利海峽是歐洲許多國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于世界,這對英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英語中就有許多與航海有關的諺語,如:
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發制人,搶占上風)
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隨波逐流,順應時勢)
To keep one’s head above,water(奮力圖存)
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
英國獨特的地理環境使捕魚業在其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也為英語留下了大量與漁業有關的諺語,如: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它魚要煎――有其他事要做)
play a fish(讓上鉤的魚不停地拖動鉤線而致疲乏)
hook one's fish(如愿以償,用詭計得到想要的東西)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魚兒游泳,不要班門弄斧)
與英國不同,中國是一個內陸國家,不同自然景觀或物體來作比喻時,語言中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漢諺中“有眼不識泰山”,我們知道泰山位于我國山東省,古人以泰山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價值的事物。漢諺中用到了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以此來比喻那些顯赫重要的人物。又如:“不到黃河不死心”,“不到長城非好漢”等,在英語中是無法找到相同的諺語的。
中國千百年來以農業為主,人與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漢語中就有許多與河流、土地和農業有關的諺語,如:枯木逢春、斬草除根、揮金如土、一帆風順、過河拆橋、隔岸觀火、拔苗助長、五谷豐登、瓜熟蒂落、春華秋實、根深蒂固、滄海桑田、瑞雪兆豐年等。
(二)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一國或一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包括很多方面。英漢諺語中很多都與習俗有關,其中的形象不管相同與否,涵義卻差別很大。
首先,最典型的是中英兩國對動物的態度差異。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詞語大都含有貶義: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盡管現在越來越多人把狗當寵物,但狗的貶義形象卻仍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英語國家大多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英語中,狗經常用來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許多諺語,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頭日)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老狗不亂吠,指老年人做事有經驗。)
以狐貍為形象時,漢語強調狐貍尾巴露出破綻,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fox(常憑尾巴抓到狐貍),而英語強調狐貍花招多,難對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geese(遇上狐貍說教,當心雞鵝被盜)。漢語認為失去馬也無妨,說不定會帶來好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在英語里認為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寧可丟鞍,不可失馬)。
另外,龍在中英語言中有不同的涵義。對中國人而言,龍是神圣的,被認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因此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封建帝王自稱真龍天子,穿“龍袍”。許多人對子女都“望子成龍”,但如果翻譯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英語國家的人會覺得不可理解。在西方人的眼中,龍是邪惡的怪獸,能噴火,有三頭六臂。因此在英語言國家中很少含有dragon的諺語。
(三)
是人們精神活動的一個方面,對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響。與有關的諺語也大量地出現在英漢語言中。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因此漢語中有許多含“佛”、“廟”等的諺語,如“借花獻佛”、“無事不登三寶殿”等;漢語反映道教思想的諺語有“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樂極生悲”等。以孔子為祖師的儒家學派在思想意識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漢語諺語體系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恭敬不如從命”等;有關幸福的諺語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還有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提倡倫理教化和道德修養的諺語(梁茂成,1995:36―38)。
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動中產生了許多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語諺語,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造物主無所不能);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進對了教堂,但坐錯了椅子),比喻“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上不對”。英語文化中受宗教影響更深,主要體現在基督教文化基本上控制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此有關的諺語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像教堂里老鼠一樣窮)。這些都帶有明顯的英語民族歷史文化的烙印。
(四)歷史典故
社會歷史的發展對語言的影響巨大。諺語好像一面鏡子,能清楚地反映歷史變遷。英漢兩種語言包含大量由歷史文化典故形成的諺語,這些諺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從字面意義去理解與翻譯的。因此我們在翻譯諺語時需考慮其歷史背景,才能正確理解諺語的涵義。
公元前55年,古羅馬統帥凱撒征服不列顛,英國歷史上,羅馬人占領不列顛400年之久。羅馬人的文化對不列顛的影響仍然存在,從今天的英諺中可以發現歷史的痕跡。如當你翻開一本中型英語字典,在Rome(羅馬)的詞條下就會找到至少三條與“羅馬”有關的諺語: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羅馬就要過羅馬人的生活(喻:人鄉隨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偉業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喻:殊途同歸)。
由此可見,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及其文化對不列顛的巨大影響。
除了歷史,英語諺語的來源主要還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來自《圣經》的諺語,如:We are all Adam’schildren (我們都是亞當的子孫);二是來自希臘羅馬神話的諺語,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三是來自《伊索寓言》,如:a dog inthe manger(狗占馬槽,占著茅坑不拉屎);四是由莎士比亞等文學大師的作品中來,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wit.(簡潔是智慧的靈魂)。而Never say die.(永遠不要說死定了),則是出自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
在中國歷史典籍中,漢語諺語多半出現在詩書、傳說、諸子論著中,這些諺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對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義。如“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都來自歷史典故。《詩經》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論語》中名句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等。
漢語諺語同樣也有來自歷史傳說和神話典故的。如來自文學作品的:“三顧茅廬”、“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來自歷史典故的:“四面楚歌”、“完璧歸趙”;來自民間傳說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再如:“過五關斬六將”、“說曹操曹操到”等等。這些具有明顯民族特點的詞語都與漢文化有緊密的聯系,都包含其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
三、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
那么,面對中英文化差異,我們怎樣才能對英語諺語作最貼切的翻譯呢?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一些具體的翻譯方法來處理。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漢諺反映漢族的文化特點,英諺反映了英語民族的文化特點。因此,翻譯諺語時,僅以語言之間詞匯的同義性(等價性)為前提,尋求對等是不夠的。奈達(Nita)指出:“所有的翻譯,不管它是詩歌還是散文,都必須關心接受者的反應;因此,翻譯的最終目的,從它對觀眾產生的效果而看,是評價任何翻譯的最基本的因素”(包惠南,2001:163)。所以,在把英諺翻譯成漢語時,譯者須多運用漢語的表現手段,力求能再現英語諺語的語言風格和豐富內涵。只有多注意英諺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語言內涵,才能使譯文諷喻得當,易于說理,不失原來諺語所具有的語言形象。
關于翻譯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從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張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實通順”,到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 Nita(奈達)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包惠南,2001:164)。這些主張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指忠實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李紅,2001:62―65)。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話、每個詞匯都同時具備三種意義,尤其是任何兩處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種意義全部再現于譯文常常是不可能的。提供如果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在翻譯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出現矛盾,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應當服從隱含意義。其次,原文的形象意義在目的語中可能會找不到對應或者沒有相同的形象,或者雖然形象相同,隱含意義卻沖突,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隱含意義的準確表達,可更換另一個譯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棄形象意義,只譯出隱含意義。總之,隱含意義,也就是原文意欲表達的意義是最重要的。例如:East is East,and West is 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譯成“東就是東,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達該句的隱含意義,而譯成“東方畢竟是東方,西方畢竟就是西方”則能反映出作者對東西方差異的感嘆。
在翻譯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譯能準確表達原文意思應盡可能采用直譯;如果直譯不能再現原來諺語的豐富內涵,就可采用意譯、對等翻譯、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等翻譯方法,這樣才能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韻,使譯文形象生動。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英語諺語具體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法(literal translation)
所謂直譯法就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英語諺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張培基在《習語漢譯英研究》中指出直譯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國語言中的習語最能集中反映該國的民族文化、傳統等特點,民族色彩很濃,西域的直譯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直譯法更好地保留了英文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讀者能對譯后的諺語寓言一目了然,我們首先用直譯法。例如:采用直譯的諺語多半是英語和漢語在諺語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譯后一目了然,不至于產生誤解的。常見的例子如下: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Walls haveears.(隔墻有耳)
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犢不怕虎)
A fire on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the fish in the moat.(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二)意譯法(liberal translation)
有些英諺的表達方式因含有英語語言國家所特有的歷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譯,則譯文可能會牽強附會,也不易為中國讀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況下舍棄原語的表達形式,采用意譯,則可避免在某些情況下因直譯而引起的拖泥帶水,造成誤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heel 若直譯為“阿克勒斯的腳后跟”并不能讓大多數人理解,而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唯一致命弱點”更恰當。這樣的例子還有:
1.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 如譯成“晴天要防陰天”,不如譯成“有備無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綢繆”。
2.Murder will out. 如譯成“謀殺終必敗露”,不如譯成“紙包不住火”。
3.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 如譯成“人人袖子里都裝著個傻瓜”,不如譯為“人人都有糊涂的時候”。
4.When Greek meets Greek, and then comes the tugof war.如譯成“希臘人相遇希臘人,定有一場爭斗”,不如譯為“兩雄相爭,其斗必烈”。
(三)等值譯法(equivalent translation)
諺語是群眾長期以來對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規律以及生產生活經驗的科學總結。英美國家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存在相似的經驗和閱歷,提供對世界的認識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這使兩個民族的諺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在內容上不謀而合,具有相同的內涵、運用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或大體相同的比喻和修辭來闡述相同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同義的漢語諺語來翻譯英語諺語“一方面可使譯文更加通順,另一方面更容易為譯文讀者理解和接受”(馮慶華,2008:93)。如:
Like a duck to water.(如魚得水)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渾水摸魚)
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對手)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難鳴)
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說曹操,曹操到)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敗乃是成功之母)
(四)直譯和意譯結合法(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liberal translation)
有時在翻譯一些英語諺語時,單純地直譯使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而意譯也不能確切地表達原來諺語的含義。這時可采用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翻譯,以彌補直譯難達意,意譯難傳神的不足。譯文可直譯其字面意義,再點出隱含意義,使譯文形象生動,以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What is a workman without his tools?(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If I have lost the ring, y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言是豐富和變化的。作為語言固定形式的英漢諺語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對中國和英語國家的人來說,比較英漢的文化差異不僅對語言有更深的理解,也增進了對文化的認識,從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際。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兩種文化,譯者就不能精準地翻譯。希望通過本文,譯者能對中英諺語有更多了解,也更熟悉兩種文化背景和翻譯技巧,以期他們在翻譯時能時刻意識文化差異,用更完美的譯文促進兩國人民的交流。
參考文獻: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陳麗英.英漢習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3(2)
4.陳雯.英語習語文化內涵探微[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5)
5.常晨光.英語習語的人際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2)
6.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7.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8.蔣磊.英語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2)
9.李紅.從英漢習語看民族文化特征[J].山西大學學報,2001(4)
10.連淑能.中西思維方式:悟性與理性――兼論漢英語言常用的表達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
11.梁茂成.英漢諺語的理解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5(6)
12.唐亮.從文化差異看英語習語的翻譯[J].科技信息,2008(4)
13.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5)
1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5.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謨禹.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篇4
一、廣告翻譯中的文化差異
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社會活動。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的重點不應當是語言的表現形式,而應當是讀者對譯文的反應”。也就是說譯文要在語言的功能上和原文對等,而不是在語言的形式上和原文對應。王佐良先生也指出:“翻譯工作者處理的是個別之詞,面對的卻是兩大片文化。”要想成功實現廣告翻譯中源語與譯語之間有效的文化互動,譯者就必須在了解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基礎上,比較兩地文化的異同,使譯文讀者能夠與原文讀者收到近似等同的感受,在看到廣告后產生同樣的心理回應。
(一 )尊重廣告受眾國的文化傳統以及消費心理
我國一些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商標及其產品有:“康師傅、同仁堂、全聚德 、紅豆、太太、紅旗、娃哈哈”等,其銷量更是可想而知。只要稍加分析便不難看出,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吃了“康師傅”面條會想到健康強壯;看到“同仁堂”會想到藥店里仁義滿堂。始終如一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靈魂:禮儀、道德,向往幸福,維護和平。商標“統一”正是反映了這一點。也正因如此,我們常見到“樂”、“福”、“祥”的字樣,暗示幸福、吉祥、快樂。
C.D.的香水品牌Poison(毒藥) 用詞大膽,卻有較深的文化淵源。據說與莎士比亞名作《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服毒徇情的典故有關。體現出西方女子狂野、奔放的個性,同時也表示女人用了這種香水,就能使男人“中毒”而神魂顛倒,因此在西方倍受青睞。在中國若直譯為“毒藥”則一定讓人無法接受,因此將其轉義為“百愛神”,既貼切易懂又迎合了中國人對異性和美好愛情的向往。
三菱汽車公司向美國市場傾銷產品時,創制了下列廣告:“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并非所有的汽車都有相同的品質)。熟悉美國歷史的人一見這則廣告,立即會想起《美國獨立宣言》中“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日本廣告商將原句中的“men”(人)改為“cars”(汽車)來突出廣告描述的目標,將原來的肯定句式改為否定句式,道出了該車的優越性能。這則廣告詞套用了美國家喻戶曉的名句,使三菱汽車在美國成功地打開銷路。
而三菱公司向我國進行廣告宣傳時將其廣告詞改為“古有千里馬,今有三菱車”,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古諺,運用對偶這種中國人喜愛的修辭手法,使中國消費者讀起來既親切熟悉又生動形象。
由于文化沖突的存在,廣告要在短短的幾個字或幾句話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使譯文在語言的功能上和原文對等,廣告語翻譯就不能局限于原始意義上的直譯、意譯等翻譯技巧。如中國在海外最有影響力的品牌海爾,在國內的廣告語是 “海爾,真誠到永遠。” 而相應的英文廣告翻譯則是 “ Haier and Higher”, 雖然該翻譯與 “真誠到永遠” 的意思沒有絲毫的關系,但是譯者用了一個與海爾發音一樣的形容詞“Higher”(更高), 這在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同時也傳達了企業理念: 更高,更強。如果直譯為 “sincere forever”(真誠到永遠), 也是一則很好的廣告,但譯文在英美國家的人看來與產品本身沒有聯系,也沒有特色。
從以上的中英文廣告標語中,我們領略了兩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措詞,這也提醒我們在廣告翻譯中應時時注意分析文化內涵的差異。
(二)廣告翻譯中應注意的文化禁忌
在一種文化中好的東西,到另一文化中可能會因為文化價值取向不同而失去原有的美感價值,觸動他國文化。在一個國家有吉祥意義的詞到了另外一個國家可能就成了兇險的文化內涵。比如, 眾所周知的龍這個詞,在中國是尊貴的象征而在西方龍是一種邪惡的動物。將“亞洲四小龍”翻譯成“four Asian dragons”會導致文化沖突。而老虎在中國是威嚴和力量的象征,在西方也是有活力的動物之王,我們用“tiger”代替“dragon”, 既傳達了原文意思,又避免了不同的民族的文化禁忌。
上海產“白翎”鋼筆,其英譯為“White Feather”(白羽),在英語國家無人問津,因為白色羽毛象征的是膽小鬼。又如喜鵲在中國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喜鵲叫,喜事到”的說法。但在英語中,magpie常用來比喻喋喋不休,令人討厭的人。在蘇格蘭, magpie還意味著死亡。這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別注意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形象。
在翻譯時應注意的禁忌還有,例如,英國人不喜歡大象、頗喜歡熊貓;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喜歡玫瑰花,忌用;日本人忌諱荷花、狐貍和獾,而喜歡櫻花、烏龜和鴨子。在翻譯時,有關顏色的廣告詞也不可忽視:比利時人最忌藍色,認為藍色是不吉利的兇兆。如不加注意也會影響到出口商品的銷售。
二、廣告翻譯的語言差異
英漢語言屬兩個不同的語言體系, 這就決定它們在語音、詞序、修辭等方面具有差異。
(一) 語音差異
廣告語言一定要瑯瑯上口、令人過耳不忘, 這就要充分運用到語言系統中的語音形式。漢語廣告和英語廣告中就表現出了一些不同的語音文化特征。
諧音是利用漢字一音多義的特征來轉換概念。如“一箭如故,一箭鐘情”(箭牌口香糖廣告語)。表明只要一吃這口香糖就會讓人愛不釋口。“食全食美”(酒店廣告語),表明該酒店什么都有,而且非常美味。一自行車廣告“騎樂無窮”, 真可以使人樂在“騎”中。運用諧音的廣告在漢語廣告俯拾皆是。
理光復印機的廣告 “We lead, others copy. (我們領先,他人仿效), 在這則英文廣告中, “copy”既有復印的意思,又有暗示其他品牌不如理光復印機,要仿效的意思,用的是雙關。英語廣告中也有諧音、同音替換或者雙關現象,但是沒有漢語廣告中那么突出, 那么豐富多彩。
英語廣告中的押韻包括頭韻(alliteration)和尾韻(rhyme)。頭韻是把首音相同或相近的單詞放在一起,尾韻則是把尾音相同或相近的單詞放在一起,以形成視覺和聽覺的最佳結合,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
例如:索尼產品的廣告:“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rom Sony”(立體清晰,至高品位,時尚名流,均來自Sony)這則廣告模擬音響效果, 根據Hi-fi造新詞Hi-Fun, Hi-Fashion,一種特有的節奏感。音調鏗鏘,瑯瑯上口,極富誘惑力。
“Sea, sun, sand, seclusion--and Spain”(大海、陽光、沙灘、幽靜之地 )這則旅游廣告運用頭韻處旅游勝地的環境,引人之處描繪得淋漓盡致。
而漢語廣告通常是押尾韻, 不像英語廣告這樣普遍存在押頭韻的現象。例如 “要想皮膚好, 早晚用大寶”( 大寶護膚品); “人靠衣裝,美靠亮妝”(亮妝化妝品)。
(二)詞匯差異
漢語的廣告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即用詞的字數方面形成相對固定的格式,四字、五字或者七字的對偶句多等陳述句。如“規格齊全”、“品種繁多”、“款式新穎”、“經久耐用”、“品質優良”等,不僅數量多,而且使用頻率高。還有人們熟悉的下列電視廣告語: “愛生活,愛拉芳”(拉芳化妝品); “我選擇,我喜歡”(安踏運動鞋); “真情付出,心靈交匯”? (雕牌牙膏)。
而英語廣告中常使用詞匯變異手段創造新詞、怪詞,使消費者能在不經意間注意到廣告的商品。這樣既體現了產品的新、奇、特, 滿足了消費者追求新潮的個性心理,又可取得某種修辭效果,引人注目,是推銷商品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釣魚廣告 “What can be delisher than fisher?” (有什么比釣魚更有趣呢?)Delisher 是諧delicious 之音故意杜撰出來的,目的是與后面的fisher造成押韻的效果, 突出釣魚的樂趣。
漢語運用自身的結構彈性、節律、節奏、音調等優勢,大量使用字數相等的對偶句,盡量讓廣告語言簡練,朗朗上口,鏗鏘有力,前后壓韻,既有漢語的語言美感,又便于記憶;而英語廣告人則運用了英語拼音文字的特色,大量使用英語的頭韻、內韻和尾韻。
三、廣告翻譯的基本策略
廣告語言本身就是充滿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大的創造性,把一國的廣告語言翻譯成另一國的廣告語言時,由于社會文化、語言、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這種翻譯絕非只是一種一一對應的符碼轉換,而是要在保持深層結構的語義基本對等,功能相似的前提下,重組原語信息的表層形式。我們常用的廣告翻譯策略有:
(一)直譯策略
直譯是指將原文句子表達的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按字面直接翻譯成目標語, 在譯文中既保留原文內容又保留原文形式,包括原文的句式修辭等表現手法。例如:
三星電子:Challenge the Limits(挑戰極限)。
卡迪拉克汽車(Cadillac):Standard of the world (世界的標準)。
雀巢咖啡:The taste is great. 味道好極了。這是雀巢咖啡的廣告詞,也是極為大眾化、口語化的。以上兩例譯者都采用直譯,保留了原文的語言風格。
(二)音譯策略
按照發音上的相同或契合來進行翻譯。例如,風靡世界的名牌飲料Coca-Cola-可口可樂,既諧音,又符合飲料的產品特征,具有極強的誘惑力,使人一睹之下便想開懷暢飲。這樣的商標譯名已被公認為翻譯的典范。
“狗不理”包子的英文翻譯為“Go Believe”(相信),找準了中西文化的切入點,“Go Believe”不僅發音上與“狗不理”契合,而且足以讓英美人產生值得信賴的美好感覺。
Nike, Puma, Reebok分別翻譯為“耐克”,“彪馬”和“銳步” 都采取了音譯,品牌均為兩個字,短小精干,朗朗上口,便于記憶,體現了體育服飾的結實與耐用。
(三)意譯策略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巨大差異,通常只取原文的內容而舍棄其形式。這種譯法較為自由、靈活,但仍保持原文的基本信息,可使譯文比較地道,可接受性較強。
例如,Mosquito Bye Bye Bye(RADAR) “蚊子殺殺殺”。(雷達牌驅蟲劑),翻譯沒有直譯 “殺殺殺” 為“ kill, kill, kill”, 而是意譯為 “Bye Bye Bye”, 避免了文化心理沖突, 譯文暗示在用了該殺蚊劑之后,蚊子沒有了,高高興興跟蚊子告別。
Can't Beat The Real Thing. 擋不住的誘惑! 這則美國可口可樂的廣告,如果直譯為“無法打敗真正的東西”,效果就差很多。由于兩種語言在詞義、結構、文化等多方面的差異,廣告詞往往無法直譯,用意譯反而更能傳神達意。
(四)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策略
這里的音譯不是使用漢語拼音,而是指英文商標和中文諧音,且具有良好的文化內涵。如“樂凱膠卷-Lucky”(幸運)。
“四通打印機 Stone” (寓意堅如磐石) 。
北京“豆師傅”豆制品的英文商標為“Do-self ” (自己動手制作) 既指大豆產業自家制作的純天然特征,又與中文諧音。
“Colgate” (高露潔) 的第一個音與原語相似。“露潔”為意譯加音義,加強了牙膏能潔白牙齒的信息,現出露齒也不怕的信心,不僅音譯靠近,而且也找到了譯語文化中有彩頭的字詞表達,可以看作對品牌的文化翻譯。
篇5
1.生存環境的差異。諺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航海業在歷史上很發達;而中國地處洲大陸,土地是人們的生活所依。所以在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時,英語的表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
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署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歷史文化的差異。英漢諺語中,有些詞匯或說法與其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因此,了解其歷史背景,對于正確把握諺語的意義顯得十分重要。英諺“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s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漢諺“說曹操曹操到”,然而前者帶有濃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則與歷史有關。英諺“Love is blind ”源于西方神話中古羅馬愛神 Cupid或古希臘愛神Eros (別稱 the blind god),其對應的漢諺為“情人眼里出西施”,帶有明顯的漢族歷史文化的痕跡。英諺“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類似于漢諺“人要是倒霉,喝涼水都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習慣。英諺“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類似于漢諺“要倒販檳榔到廣東”,二者雖然都表示“勿多此一舉”之義,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國靠近產煤地的一個煤港,而廣東則為中國南方熱帶省份,盛產檳榔。
英語和漢語之間雖有近似的諺語,但兩者之間一方是來源于生活,另一方來源于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對號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近似漢諺“雷公打豆腐,專揀軟的欺”,前者來源于生活,后者卻來源于神話。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類似于漢諺“別占著茅坑不拉屎”,前者來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卻是來源于實際生活;再如,英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類似于漢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是前者是從實際生活出發,而后者卻是來源于歷史傳說。
3.價值觀念的差異。價值是人們對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慮和評價。英美價值觀念的主線是個人主義,崇尚個人相對社會的獨立自主性。諺語“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閑事)”體現的就是英美社會奉行的個人主義處世哲學,它告誡人們不要多管別人的閑事,專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價值觀還體現在時間觀念上的守時,追求效率和樂觀態度。諺語“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雖形似漢諺“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但它側重于告訴人們應該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不斷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含有濃厚的經濟色彩,體現了進步觀中的財富無限論。諺語“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時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business(恪守時刻,為立業之本)”反映了人們對守時的重視,成為西方國家所崇尚的觀念,雖然漢語諺語也有“浪費時間等于謀財害命”之說,但總體上講,中國人的守時觀念相對較弱。受個人本位價值觀念的影響,英美人士十分重視個人的隱私,故年齡、收入、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個人隱私范圍。英諺“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國人的家是獨立王國)即為一例。從傳統上講,中國人的隱私觀念不強,生活中沒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與個體主義相對而言,中國人比較崇尚集體主義價值觀,它是中國文化的主線。受其影響,漢語諺語中有著極其濃厚的集體主義色彩,它體現為倡導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友愛和團結合作關系,是二千多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結構所形成的產物。漢語諺語“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眾人拾柴火焰高”、“獨木不成林,單絲難成縷”體現的就是一種典型的集體力量。集體主義還體現在親情和友情上的密切關系,人們比較注重對濃濃親情和友情的回報,強調彼此之間的情義和義務。諺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中國傳統的師生關系的體現;“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體現了報答母親養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為知己者死”,體現了朋友之間的肝膽義氣和自然形成的責任意識。集體主義也體現在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主張“個人服從集體,小家服從國家”,因此有了諸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典型特征。
篇6
論文關鍵詞:漢英語言;文化;差異;表征
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和載體,“產生和演進是人類活動的結果(董廣杰1999:14)。”多樣性的語言存在于多樣性的文化之中,這種文化的差異,就可以通過語言,尤其是語言表征結構的不同,而得以體現。本文就是分別從語言的各個表征層面——詞語、句法、篇章,對漢英語言的差異做出分析,從而探究隱藏于語言差異之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進一步通過分析這一差異,以期為母語是漢語的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把握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提供一點借鑒和參考。
一、漢英語言的差異
分屬不同語系的漢英兩種語言,其發生、發展、變化的環境與背景都是迥異的,在語言表征的各個層面,也自然會存在相當的差異。
1.詞匯的差異
(1)文字。語言的口頭表達形式先于文字產生,由于這一表達方式的瞬時性,使得其表達信息無法保留,人類又為語言賦予了具體的形式化表達,于是文字產生。漢字造字的特點是表形表音表義,漢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維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平面介質的維度。漢語中的意義是從單個文字,再向詞匯、句子直至篇章擴展的。相比之下,英語作為字母文字,單詞是一維的,26個字母拆開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單詞只能從開頭到結尾將所有的字母讀一遍才能知道整個單詞的意思。字母文字也有些詞也采用類似的構詞方法,比如后綴前綴的使用,但總體來說,英語表達一個新事物,更趨向于造一個全新的詞,而不是使用音形義的組合。
(2)詞匯。漢英語言詞匯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匯應用方面。抽象名詞的使用,在英語中比在漢語中要經常得多,其數量也較多。英語中表示動作或特征的名詞,即名詞化的動詞和形容詞不計其數,如conceptualization、modification,wisdom等,這樣形成的抽象化名詞,在英語中的應用極為廣泛,甚至在英語中,抽象名詞的使用,成為比較正式和規范的文章行文的一個特征。而這種情況在漢語中要少見得多。漢語中的抽象名詞,在形式上往往與形容詞動詞等沒有區別,更多的是一種理解上的不同,這依賴于語境和交流者的表達意圖。如“正確”這個詞,在“他是正確的”和“正確是相對的”這兩個表達中,分別是形容詞和抽象名詞兩種詞性,沒有英語中“correct”和形容詞名詞化的“correctness”這樣的區分。而這種詞匯層面的差異,一定程度上也與漢英兩種語言的句法結構有關。
2.句法結構的差異
漢英兩種語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差異。
(1)形合和意合。英語是形態語言,詞語和句子的結構關系和思想表達,是通過語言形態變化和語言的形式手段來實現。句子成分之間必須要由連詞、介詞或關系詞相連接,語言間邏輯性較強,強調各成分間的從屬、平行、修飾及對比關系,是一種重形合的結構。而漢語則以思維直接外化于語言的方式表達思想,是一種間接表達,所以是非形態語言,詞和句是靠本身語義的貫通及對語境的依賴來體現其邏輯關系,成分間的輔助詞也比較少,各部分間的所屬關系也不會刻意體現,語義搭配的合理性決定其語義信息的準確性,是重意合的結構。“漢語是意和(parataxis)語言,結構松弛,形散而神聚,用詞簡潔……英語是形和(hypotaxis)語言,結構嚴謹。”(馬秉義,2006)
(2)靜態與動態。英語是一種靜態性語言結構,動作意義常由同源名詞(這一點在詞匯差異部分也有提及)或其他詞類來表達,而漢語則有動態表達偏向,動作意義就直接用動詞表達,所以動詞使用頻率較高。英語趨向于少用動詞,而漢語則正好相反。其原因是英語動詞的造句功能比漢語小得多。英語的動詞受到嚴格的主謂關系限制,一個主謂關系中,只能有一個主動詞,這種對動詞的限制直接導致了動詞名詞化,即變動為靜,既保留了動詞的意義,又可以使句子精練、嚴密、客觀。所以在英譯漢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需要變靜為動的情況。如: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譯為:恐怕我教不了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這個例子中的teacher如果直譯為老師,對原文的意思和漢語的習慣都不適應,所以轉譯為動詞,其結果就更符合漢語的表達了。
(3)樹形與竹形。英語擁有很多形態變化用以表達各種語法關系,而且還有十六種時態變化,加之各類連接詞及從句,所以句子結構錯綜復雜。英語句子的核心框架是主、謂、賓結構,所有句子都依此基礎結構為基點向外延伸擴展,并不斷附以各種次要結構,構成一種葡萄樹狀結構,即在短短的主干上接掛著豐碩的葡萄。而漢語無形態變化,所以只有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各種語法關系,動作的先后順利與語序對稱,即先發生先被表達,后發生后被提及,形成了一種線性橫向排列式的結構,某一意義或意群的敘述靠一系列的線性句法單位層層推進,逐步展開。這就像竹竿一樣,信息內容是節節相通而延續下去。
3.漢英語言篇章結構差異
(1)角度與篇章鋪陳的思維。 漢英語言在行文中闡述觀點時的人稱用法是不同的。在雜文,評論中,英漢文章都用第一人稱,但漢語文章則大多用第一人稱復數,即“我們”,英語文章中這樣的用法明顯少于同題材的漢語文章。而在篇章論述時的思路鋪陳方面,英語是直線型;而漢語則屬螺旋型。所謂直線型(linear),即段落呈直線型展開,先有主題句,后接自然銜接的例證句,而后收尾;或與此相反,先有例證句,最后以主題句收尾,其間不附加任何與主題無關的內容。所謂螺旋型(spiral)是指作者不直接論證段落主題,而是在主題外圍論述,從各種間接角度來說明問題。另外,英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它突出的是主語;除省略句外,每個句子都必須有主語。而漢語則是主題顯著的語言,它突出的是主題而非主語。漢語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語有的可以省略,有的必須省略,否則理解起來就會比較別扭。
(2)漢英語篇的銜接差異。就句(包括完整句與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而言,英語與漢語所用的方法與手段也有所不同。就像上面討論的,英語語法比較嚴密,是重形合的語言。這一點體現在篇章中,就是各個句子、語段或段落通常由一定的功能詞,如and,but,if,as,therefore,when,however和某些特定短語、分句等相連接起來。這些功能詞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較、轉折、讓步、條件等等。在主從復合句中,各分句主次分明,從屬分句須由主從連接詞引導。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則用并列連接詞或分號、逗號相連。而重意合的漢語,一些句子或分句有時不分主從關系,而只是并列在一起,通過意義連接起來,功能詞或連接短語用得較少,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往往都會有這樣的現象。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語言表征不同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冠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鄧炎昌1989:159)。”因此,研究文化的差異,從語言表征的不同入手,或許不是惟一的手段,但一定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通過中英兩種語言,能看到以下中西文化的不同。
1.詞匯
詞匯應當是語言各要素中與文化關系最為緊密的一項,民族的性格和思維特點,可以由這個民族所使用文字的特點體現。中華民族的思維特征,包括重整體,重綜合,重含蓄等。(董廣杰1999:15)這一點正好被完美地反映在中國人的文字形態上。中國漢字,正如中國建筑一樣,講究平衡對稱的美感,布局均勻,格調圓滿,每個字都體現出和諧之美,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特點。我們再把目光投入西方。重視自我,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意識中很重要的一點,可以說,西方是個人主義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自然孕育出個人主義的文化,其強調的是吾生而獨立,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生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嚴,生而具有存在的價值。這一切反映在英語語言中,就表現在英語字母沒有意義,只有大寫的“I”有意義。每個字母都是存立獨在的個體,只有經過不同方式的組合成單詞,才會具有意義。
2.思維
中國人的綜合分析思維,注重直覺和具體思維、重悟性、重整體,因而形成一種強調意流的思維定勢,而這種思維,卻相對忽視了對邏輯的形式論證考量。反觀西方,其重邏輯思維、重理性和抽象思維的定勢,則比較強調以實證為基礎的形式論證和社會規約,因而形成一種理性思維定勢。這一切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則如上面討論過的,漢語喜歡用動詞,形容詞等具體性的詞,而英語傾向于用抽象名詞表達同樣的內容。在句法和篇章上,漢語文章主要靠意合方法銜接,強調歸納,所以“得意而妄言”,“言有盡而意無窮”等思想,一直是中國文人墨客所崇尚的寫作理念,故而也同樣成為中國人表述思想的風格。而英語靠形合的手段銜接,演繹推理的思維在篇章上也展現無遺。
篇7
英語句子在建構的過程中借助形式手段,以限定動詞為中心,以主謂結構為框架將語義表達納入句法的形式結構當中,并使用適當的介詞以及連接詞來表示句子層級之間的邏輯關系,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性。
漢語句子的結構特征遠遠不同于英語句子的結構特征,其流水句特征非常明顯,大部分都是語氣成句,而且在很多藝術性強的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列錦句和對偶句。漢語中的字詞以一個基本的結構單位存在,具有音形義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特點,而意義上的完整性也就成為漢語句子的關鍵要素。在漢語當中,一串語詞能不能成為一個句子,最重要的因素是這串語詞是否能表達出完整的意義。句子生成的機理是由已知語義到未知語義的衍生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一系列衍生關系,而在這個過程中表達主觀態度和情感的語氣貫穿始終,將漢語句子的主體意識發揮到了極致。英語句子的形式建構和漢語句子的語義建構體現出了英漢兩種語言在文化思維和哲學上有著顯著的差異。
二、文化·思維·語言的關系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是文化的承載者,也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反過來,文化又是語言的根。不同的文化使語言的面貌大相徑庭。因此兩種語言的不同可以從文化上找到詮釋。由于生活環境以及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人們在思維的方式上必然存在著不同。周光召教授曾經指出:“一種文化的特點更集中地反映在它的思想方式和對待一些人類面臨的問題看法態度之中。”語言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與思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且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方面,語言是思維的外在形式;另一方面,思維離開語言便不能獨立存在,語言必須依靠思維為之提供內容。因此思維方式、思維特征的不同注定了語言句子結構模式的不同。英漢語言成句特征的差異反映了漢英兩個民族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
三、英漢思維方式的不同對漢英句子特征差異的影響
由于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 生活習慣,社會形態,社會變革的歷程和方式的不同等諸多因素決定了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的各具特色的語言。特別是文化思維規律和方式起了很大的作用。徐通鏘早在1997年就曾指出中、西語言結構基礎上的差異是由中西語言的編碼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所致。西方思維方式強調形式分析和規則制約,強調由一到多的思想,其思維方式呈焦點視,相反,中國人的思維更注重整體和諧,強調從多歸一思想,其思維方式呈散點視。中西方的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造就了漢英語言相應的“散點視”和“焦點視”造句心理。
英語句子一般總有一定的架構,句子的主謂結構是全句的焦點和出發點,其它修飾、限定、補充等附加成分就像主干上的旁支一樣,借助各種連接詞進行空間構建,形成一種由主干向外擴展的樹形層次結構。而漢語句子則沒有主謂結構限制,沒有詞類的嚴格區別,句子按時間順序或事理邏輯順序,層層鋪排延展,直到語義或意象完滿為止,呈現出散點透視的特點。漢語中句子與句子的關系往往讓對話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沒有明顯的連接詞來標識語義間的邏輯關系。所以我們研究中國文法,要從“語像”出發。比較通俗簡單的說法就是要抓住中國人的心理。
篇8
關鍵詞: 英漢文化 思維方式 差異
1.思維、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概述
思維是人腦反映和認識客觀現實的意識活動。思維方式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思維方式與語言、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思維方式的構成要素,思維方式是文化心理諸特征的集中體現,又對文化心理諸要素產生制約作用。語言實際上是緊緊地附著在思維這個有無限縱深的基礎之上的結構體,語言受思維的支配,它是處在交際中的人的思維的載體。語言與思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互為表征。
每個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之中,具有各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東西方的思維方式從總體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東方人偏重人文,注重倫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學技術;東方人重悟性、直覺、意想,西方人重理性、邏輯、實證;東方人好靜、內向、守舊,西方人好動、外向、開放;中國人求同、求穩,重和諧,英美人求異、求變,重競爭等。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體現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領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形態,每一種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的差異正是構成不同文化類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研究語言的特征及其轉換,要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必須深入研究與語言和文化均有密切關系的思維方式。
2.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
2.1英民族偏重抽象思維,漢民族偏重形象思維。
英民族重抽象思維,擅長運用抽象的概念表達具體的事物,大量使用涵義概念,指稱籠統的抽象名詞來表達復雜的理性概念,給人一種虛、泛、曲、隱的感覺。如:英語中有許多加虛化功能的后綴轉化為抽象名詞。如:fruitfulness,realization,friendship,children,freedom,truth,refusal。而漢民族則習慣使用具體形象的詞語表達抽象的概念,這種表達給人一種明、直、顯、形的感覺,并由此導致英語抽象名詞多、而漢語具體名詞多的特點。在用詞上表現為,漢語除單純詞外的合成詞可以運用詞素的互相融合(“教”和“師”組合成“教師”)、連接附加成分(“美”加“化”構成“美化”)、以及重疊(“爸爸”“姐姐”)等方式構詞。漢語的詞形變化比較少,缺乏像英語那樣的豐富的詞綴虛化手段,從而導致漢語用詞傾向具體,常常以實的形式表達虛的概念,以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內容,如:畫餅充饑(feed on illusions)。又如:他這一陣子心頭如同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就是安靜不下來。(His mind was in turmoil these days and he was quite unable to think straight.)以上這些句子均體現了漢民族偏重形象思維、英民族偏重抽象思維的特征。
2.2英民族重直線思維,漢民族重曲線思維。
英民族重直線思維、漢民族重曲線思維的差異反映在篇章結構上,表現為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展主要呈直線型。也就是說,英語段落通常直截了當地把要點放在句首說出來,以一個主題句(topic sentence)開頭,然后再按照一條直線展開,在以后各句中發展這一中心思想,句子之間使用連接詞銜接,直線型語篇結構顯得直觀,體現了解析式思維。因此,英語中有and,but,or,if,when,where,whereupon,except,while,considering等大量連接詞語。而漢民族習慣于從側面說明,闡述環境,最后點出話語的信息中心,行文以語義為中心,只要語義相關,篇章就自然流動。句子之間沒有那么多連詞,而是靠思維的連貫、語義的自然銜接、前后貫通、上下呼應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體現了整體式思維。因此就形成了先因后果,客觀敘述在前、主觀評論在后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表現在句子結構上為頭大尾小,句子的擴展呈現逆線性延伸。
2.3漢民族偏重本體,英民族偏重客體。
“事在人為”是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國文化以人為本,認為人的動作、行為和事情必然是由人所做,事物本身不可能完成這些動作、行為和事情。中國人在觀察、描述所發生的事情時以人為中心觀察、描述。在表達時往往從人本身出發,要說出事情的實施者。由于漢語是以人為觀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的中心,所以漢語習慣用人或生物的詞作主語。另外,中國人在描述或記錄動作或事件的發生、演變過程時,觀察或敘述的視點常落在動作的發出者身上,并以動作的發出者作為句子的主語,句子的語態呈隱含式,形成受事的施事化。因此,漢語中多用主動語態的表達方式。而西方人一直以自然為了解、研究的對象,所以他們的文化以物為本、以自然為本,形成了以事物本身為觀察、分析、研究中心的客體思維模式。以物為中心的思維,造成了英語中的句子常用非生物名詞作主語,而不用人稱作主語來敘述。習慣于客體思維的西方人把觀察或敘述的視點放在行為、動作的結果或承受者身上,并以此作主語,從而使被動語態在英語中廣泛使用。本、客體思維模式對漢、英語的影響從下列例句中可以窺見一斑。
Pressure of work has somewhat delayed my answer.(由于工作繁重,(我)答復稍遲了些);His entire life was devoted to learning.(他一生致力于學問)。以上英語句子都以無生命的名詞作主語,而譯成漢語時都以有生命的人作主語。
2.4英民族偏重形式邏輯,漢民族偏重辯證邏輯。
英民族非常重視形式邏輯,但也不排除辯證邏輯,但相比之下,漢民族更注重辯證邏輯,而不太重視形式邏輯。這一差異反映在語言上就是英語無論是選詞造句,還是組織篇章都表現出其注重語言形式上的接合,運用各種有形的銜接手段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現形式受邏輯形式的嚴格支配,句子組織嚴謹,層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目了然,強調語言的精確性。而漢語重意合,強調語言簡潔,在造句、謀篇上逐漸形成了一種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模糊關系的語言特點,造句連篇時,其間的聯接少用或不用形式詞,重在意念的發展。漢語的意合特征還表現在句子的主、謂、賓沒有形式標志,在詞的形式、順序上均無固定要求。如:阿Q沒有家,(他)住在本社的土古祠里;(他)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人家叫他)割麥,(他)便割麥,(人家叫他)撐船便撐船。(《阿Q正傳》)不難看出,漢語句子有大量省略的部分,但它并不影響表意,反而體現了句子的精煉、簡潔、生動活潑。因此,漢語造句注重的不是空間構架的嚴謹,而是線性的流動、轉折,追求流動的韻律、節奏,不滯于形,而是以意統形,削盡冗繁,辭約義豐。
英國人重形式論證,重分析,崇尚個體思維,語言重形合,不求全面、周到,但求結構上的嚴謹,非人稱主語用得多,被動句用得多;主語一般不能省略;連詞、介詞用得多。漢民族重悟性、重整體抽象、重語言。反映在語言上則重意合,無主句及主語省略句多;主動語用得多,連詞用得少。文章求全面,不怕重復,詞句講求平衡與對稱。楊振寧教授說:“中國的文化是向模糊、朦朧及總體的方向走,而英國文化是向準確而具體的方向走。”他又說:“中文的表達方式不夠準確這一點,假如在寫法律是一個缺點的話,寫詩都是一個優點。”由于漢人講“天人合一”,主體意識很強,所以在語言中使用大量的無主句和主語省略句,如:It’s hard to say.(很難說);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學到老)。另外,中國人強調主觀,因此漢語句子多以人為主語;英國人強調客觀,因而英語句子常以物或抽象觀念為主語。這也反映了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him.(他突然想到一個好主意);His case is really serious,as he is suffering from high fever and continuous convulsion.(病人又發高燒,又抽搐不已,的確很危險)。
3.結語
綜上所述,漢民族和英語民族的思維方式有著重大差異。漢民族的思維傾向于領悟式形象的整體綜合性思維,英語民族則偏重形式邏輯、抽象的個體分析性思維。當然,此處的差異只是就整體而言,并非意味著英漢兩種思維方式處在互為相反的兩極,差異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既然語言體現思維方式已為人們所共識,那么學習一門語言而不知其思維特點就會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困境。在學習英語時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有利于實現對英語從感性到理性質的飛躍,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培養英語思維能力,以英語的思維方式學習英語,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連淑能.論中西思維差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5):40-46.
[3]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中國翻譯,1984,(2).
篇9
關鍵詞:文化差異;禮貌用語;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H31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6-0217-03
語言是社會存在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社會意識形態,風俗習慣等社會特征。有些科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化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①除了通曉這中英兩種語言文字外,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在中英文語言交際中也占著重要的地位。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所屬的民族不同,二者不同的地理文化、歷史風俗、生存環境、、及美學觀點,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差異必然會分別反映在兩種語言交際活動中,如聽、說、讀、寫和譯等。此外,中英兩國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風俗習俗經濟,政治生活,等,兩種語言在理解其語言含義以及對部分客觀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存在。例如,在禁忌語上的不同的表達等。正確認識和理解中英語言間的差異,在跨國語言學習和交際活動的運用中是十分必要的。再次,語言與文化是相互緊密聯系,彼此交融的關系,其文化及觀念的差異性導致中英文化產生鮮明的“特異性”或個性。文化體現在具體的言語行為中,因此不同文化中鮮明的“特異性”和“個性”,導致呈現出文化形態上的差異,具體反映到語言層面上,則為語言差異。本文將從英漢語言文字本身以及精神物質文化等多層面分析中英語言文化的差異。
一、中英語言文化差異分析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既是傳遞人類文明的重要手段,又是人類文化的載體。②異域民族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意識反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中英兩國人在對同一事物的思維方法和理解方式上不盡相同。本文從多方面分析中英語言交際活動在受不同的歷史文化及社會背景影響下所導致的在語言使用和理解方面上的差異。
(一)歷史文化差異
由于不同民族和國家在其各自人文及社會發展進程上的差異,積累形成的歷史文化也大不相同。在跨國語言交際活動中,常常會出現因歷史文化差異而出現的交際難題。例如,由于中英生活習慣的不同,英國人有喝下午茶(afternoon tea)的傳統習慣,而中國有吃/夜宵(night snack)和廣東的“飲早茶”(yum cha)的風俗習慣。再次,如中國的十二生肖,當用英語談及人出生的屬相時,英文表達為“What animal sign were you born under? (你屬什么?) I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t. / Mine is the Rat.(我屬鼠)。”如果不了解這個歷史文化背景而望文生義則會產生誤解,就可能會把回答誤解“我是老鼠”而不是“我屬鼠”。又如中國人的/掃墓/風水/算命/拍馬屁/吃醋等;英國人get on the high horse/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It rains cats and dogs.等,這些都基于英漢語言文化中獨特的文化背景。再次,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內涵,恰當分析和理解異國的歷史典故,也是正確進行跨國語言交際活動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很多英語成語典故都出自于希臘古羅馬神話或者《圣經》,例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出自希臘古羅馬神話,在英語里解釋為沒有預期到的災難或禍害的源頭。又如中國的“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如果外國人不知道“諸葛亮”為何人,其成語相關的典故是什么,他們也就很難理解這句成語的深層內涵。由此可見,如果缺乏對一民族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的了解,單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很容易會產生歧義或者誤解,從而影響跨國語言交際活動的進行。
(二)地域文化差異
地域文化指的是各民族由于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影響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或者現象各自采用的不同的語言表達方法。③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以黃土文明為主的東方大國,而英國則是個以海洋文明為主島國。在英語中有許多與海洋和漁業有關的詞匯,例如:mi-ss the boat(誤船,現這一成語理解為“失去機會”),all at sea(船在海上失去控制,隨風漂流,其實際含義為“茫然不知所措”)、get into deep water(陷入深水里,現解釋為“陷入困境”)、hook one’s fish(其含義是如愿以償)、spend money like water(理解為“揮金如土”)等,而中國,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因為常與土地接觸、用牛耕作,漢語里有許多與土和牛相關的成語詞匯,比如:土生土長、土里土氣、卷土重來、吹牛、牛氣沖天、牛脾氣等。
此外,由于受歷史、、價值觀念、習俗等文化因素的影響,中英兩種語言賦予動物詞匯各自不同的特定的文化內涵。其中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東西方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因此所產生的成語詞匯的意思也大不相同。受歷史印象的影響,狗在漢語言文化中里代表著一種貶義的形象。因此,漢語中與狗有關的成語和詞匯大部分都帶有貶意,如“狗嘴吐不出象牙”’、“豬狗不如”、“狗腿子”等。而在西方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的好朋友。英語的成語和詞匯有關狗大部分都是沒有貶義的并且常用狗來比喻人的行為。例如as a god with two tails (非常開心),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一個幸運兒),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d-og does not eat dog(同類不相殘/同室不操戈)等。
(三)風俗文化差異
習俗文化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④不同的民族在稱謂、打招呼、告別、稱贊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習俗。
1.英漢稱呼語的差異
英漢在稱呼語上有著極大的差異。即便對同一個概念所指的和使用范圍也不盡相同。在英語里分別用sister和brother來統稱姐妹,兄弟;而在漢語,輩分大小都分得很清楚,例如姐姐/妹妹,哥哥/弟弟。漢語文化里表示堂表親屬關系的用語,既要區分性別,又分長幼次序,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或者“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而英語里卻一律模糊地統稱稱為cousin。并且在實際生活中,西方人對稱謂語的使用比較隨便。Uncle,aunt等常常會被省略掉來表示親切,甚至可以對父母長輩直呼其名。而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這些事不被允許及贊同的。
再次,社交場合中中英稱呼語也大有差異。在漢語文化中,無論是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都習慣把對方的官職加在姓之前來表示尊敬,例如“王院長”,“周主任”等。而在西方國家,Mr、Mrs、Miss這種尊稱可以代替對方的官職并用于幾乎任何場合,甚至可以直呼對方姓名以示親切。
2.英漢問候語的差異
中英語言文化差異也體現在問候語方面。英國人常用How are you doing? / He-y! / How’s everything going? / Nice to m-eet you!等為開始攀談的話題;或天氣也常被用做開始攀談的話題,如:What a lov-ely weather! / A fine today, isn’t it? /Toda-y’s weather is nice, isn’t it?而在中國,人們常說:你吃了嗎?/你上哪去?/結婚了沒?/孩子多大了?等。婚姻、年齡、家庭、收入等相關方面也是中國人談話的主要話題。而在西方國家,這些話題是要盡量回避的。英國人會認為這些中國式的談話內容是在干涉其私生活,是一種十分不禮貌的行為。另外,西方人告別時常說Good bye / See you later/ See you等;而中國人則常說:慢走/走好等。因此,問候語的使用也是中英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體現。
3.英漢稱贊語的差異
英漢中的稱贊話語行為有相似之處,稱贊語可用于打招呼、表感謝、提建/請求等。在英語和漢語中,稱贊語在語言表達方面都有明顯的相同的特征,如英語中常用“good”,“beautiful”,“wonderful”, “well done”等;同樣地;漢語中常用“好”、“漂亮”等詞。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稱贊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也表現出各自的差異特征。如中國人在打招呼會說:“你好,你氣色很好,圓潤了不少,很有福氣!”其中“你看上去很好”。(You look nice.)與“圓潤了不少,很有福氣!”(You look fat,lucky you)。這兩句對中國人來說實為禮貌用語;在西方文化中,第一句是招呼語,而后句則不是。中國人有時說“你胖了”,實在稱贊對方生活寬裕,或有福氣。但對英美文化里尤其是對于評論女性的身材,說她長胖了,便是十分無禮,是忌諱語。
雖然稱贊語都是褒揚被稱贊者,但漢語和英語中具體話題大有不同。如對方的年齡、工資、婚姻、家庭等等常在漢語文化中被用做稱贊話題。反之,如果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each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是侵犯了別人隱私,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在西方文化中,個人權利和私有財產是隱私,不容侵犯的。
(四)精神物質文化差異
中英文化在精神方面上的差異主要是指民族思想、文學藝術、哲學、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⑤中國受儒釋道和佛教思想影響較深刻,而西方現代的觀念則源自于古希臘文化。不同民族存在思維形式的差異,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此,語言的理解與表達必然會受到思維方式的影響。從吳森教授論及中西文化基本差異中可以總結出:中西文化最顯著的差異――中國文化是藝術的,西方文化是科學的。⑥如,西方國家的語言表達方式注重強調個人奮斗和競爭意識。西方人認為對語言表達應以事實為依據出發講話,敢于直接承認事實,是禮貌的表現。而由于中國千百年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人的價值取向特點是以“禮”為核心,“和”為貴。這種根深蒂固的禮教文化已成為了中華名族的潛意識。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交際場合,人們自覺地遵守著謙讓的禮節,通常采取貶己尊人的表達方式來體現個人修養及禮貌。然而,在英美文化中這個觀點并不被認同。例如,當受到贊揚時,西方人會欣然接受,并回答“Thank you. / Thanks.”而中國的回答則是采取“禮貌準則”。通常會用否認或推讓的方式來表示自謙。如有人夸你的項鏈,你會說“一般而已”。而英語國家的人則會回答“Thanks, I like it too!(謝謝,我自己也很喜歡。)”;又如以下的對話“Your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excellent.”西方人會回答“Thank yo-u / Thanks”,來表示對自己英語發音水平的承認并感謝對方;而中國人則會以“過獎了”、“還不行”之類語言作為一種自謙的體現。用“You are over praising me”(過獎)的回答方式,往往會讓西方的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在英美文化中沒有自謙的習慣,許多中國人到外企去面試時,常常會以自謙的方式去回答問題,結果往往錯失良機。
另外,東西方文化對數字的理解也大有不同。由于受《圣經》文化的影響,13在西方文化中被視為為不祥的數字。“A bak-er’s dozen”常常會被用來代替13。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響,1、3、6、9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吉祥數字。又因8的諧音為“發”而深受中國人的喜愛。
(五)語言要素的差異
語言和符號是人類交往和文化傳播的必要媒介,知識的承遞也只能通過語言和符號來實現。在中文里第二人稱的用詞有“你”和“您”,而英文只有“you”來表達“你”或“您”。在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許多中國人不好意思用“you”來稱呼年長尊貴的外國客人,但事實上,在英美文化中“you”已經涵括了中文“您”這個尊稱。
詞匯的文化內涵與其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英漢詞匯里,有部分詞的指代意義和其對應的文化內涵是相同或對應的。如英語的“fox”與漢語的“狐貍”有著對應的文化內涵,都有“狡猾”之意。相反,有些指示意義相同的詞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內涵,例如“dragon”,漢語的意義是“龍”,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認定為吉祥之物代表至高的權力。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兇惡之物。例如漢語成語的望子成龍,用英文直譯為“to hope one's son becomes a dragon”如果不清楚英漢文化對龍的象征意義上的不同,則會把它理解為相反的意思“望子成兇”。又如,“茶”與“tea”,在英漢文化里對茶的概念完全不同,英國人會把茶與舒適、放松聯系起來,如”afternoon-tea”;而中國人會把茶和比較正式的風俗、禮儀聯系起來,如“茶話會“、“座談會”等。另外,有些詞的指代意義在英漢文化內涵中只有部分相同。如“family”在漢語中理解為“家人”,是一個家族的概念,其包括上一代甚至上下幾代人。但在英語中,“famil-y”專指夫妻及子女的一代人。
因此,我們要善于從文化背景的層面上對英漢詞匯及文學典故進行對比、分析和學習,從中尋求并學習兩者間的異同,從而促進更好的英漢文化交際活動。
二、結論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英漢語言的交際活動起著顯著的影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用于記錄文化,表現文化和反映文化。語言文化是反映和表現一個國家民族特征的窗口。文化差異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而又極其復雜的問題。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往往是由文化差異引起的,要正確使用兩種語言進行交際活動,除了學習兩國的語言文字和正確看待這些差異外,還必須要通過閱讀英文原著書籍、了解英語人文背景、風俗習俗等方面去建立深厚的語言文化功底。只有這樣,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注 釋:
①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89.
②陳珍.東西方異域文化及語言表現[J].青海西寧: 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7.
③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④王春暉.英語課堂教學中東西方文化差異與跨文化非語言交際[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
⑤黃昕.淺談中英語言的文化差異.中華,2009.
⑥范金玲,余洪源,莫竹竹,鄒蕾,羅涵.重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
參考文獻:
〔1〕劉翔.漢英禮貌用語的比較[J].東北財經大學商務外語學院,2005.
〔2〕韓琴.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9.
篇10
關鍵詞:英漢體態語 跨文化交際 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H0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094-01
英語和漢語因文化差異而有著巨大的差別,比如英語“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譯為中文的話,絕不可翻譯為“如果可以,我想去某個地方”,因為這句話是英語“上洗手間”的委婉說法,而漢語中表示自謙的話“哪里哪里”也不可以直接翻譯為“where where”,這就是跨文化背景下英漢語言存在的差異性。而在交際中,人實則是通過兩種形式進行溝通的,一種是通過語言行為,另一種是通過身體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肢體語言”,又被稱為體態語。那么東西方文化碰撞下,體態語是否也存在差異性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化差異不僅導致了英漢語的不同,也令體態語存在一些區別。而研究英漢體態語的最大價值即在于可以有效避免人們因這些文化差異性而引發誤會,進一步促進國與國之間情感的互通。
一、體態語的概述
體態語是一種極其特殊的交流手段,是人們通過姿態、手勢、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語言手段來實現表達、交流、說明等目的的方式,起到了輔助語言交流、傳遞準確信息的作用。可以說,體態語的使用也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時期,甚至早于語言。是人們在長期交際中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象征符號,其更能真實反映人們內心的想法,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人們在日常交際中往往更注重語言的功能,繼而忽略了體態語的作用,殊不知體態語甚至可以表達出人們更多的內心感受和想法,而且更加真實準確,所以很多時候,體態語被用在了心理學研究和犯罪學研究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體態行為或許表達出截然相反的含義,因此,研究英漢體態語的區別,對深入分析探索東西方文化也有一定的價值。
二、英漢體態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對比
(一)英漢體態語的個性
“英語國家作為一個個體文化群體,強調個性發展,追求個人的發展自由,體態行為比較張揚。中國作為群體化國家,強調族群意識,追求社會的共同發展,體態行為相比顯得低調、含蓄。”[1]英漢國家的體態語在個性表達上差別巨大。
1.姿勢
人的姿態通過身體呈現,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態度等,在英語國家,人們很少下蹲,并認為蹲姿不夠雅觀,而在中國,隨處可以見到呈現蹲姿的人,非常平常。行走時,英語國家的人會抬頭挺胸、大搖大擺,而中國人卻常常將手臂搖擺盡量控制在身體寬度范圍內,感覺非常低調內斂。
2.手勢
手勢可以傳遞很多信息,同時又是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手勢體態語非常豐富。在英語國家,人們用食指向上并往回挑動的手勢喊人過來,而在中國人眼里,這是一種極不禮貌的手勢,代表了挑釁或勾引。
3.目光
英語國家的人在說話時習慣去直視對方的雙眼,并堅持認為這是一種禮貌的做法,在他們看來,凝視別人的雙眼去傾聽別人講話或自己發表言論時,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誠實、負責,如果目光出現閃躲,則意味心虛。而中國人恰恰相反,十分忌諱長時間的直視對方,認為這是一種侮辱、不信任。
4.體觸行為
體觸行為指的是用身體接觸來表達、交流,在問候十分熟識的親近的親友時,英語國家的人習慣用擁抱和親吻臉頰來表現出親密感,而在中國則很少會在公開場合親吻臉頰或擁抱,一般通過握手來表達內心的喜悅和親昵。另一方面,英語國家的人非常抵觸與陌生人靠得太近甚至出現身體接觸,而中國人則認為很正常。
東西方國家文化背景下,人的面部表情也能夠體現出內心的喜怒哀樂,“包含了相當多的文化內涵”[2]。學會理解面部表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體態語的功能
1.傳遞情感功能
無論是英語國家還是中國,體態語的功能都是比較一致的,只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仍然存在著一些差異,比如同樣表達出內心的喜悅之情,中國人常常“笑不露齒”,而西方人卻會開懷大笑。西方人表現出文化的開放性,而中國人表現出文化的內斂性。
2.替代功能
在很多場合,體態語能夠替代話語功能。英漢體態語中大部分的替代功能都比較相似,如豎起大拇指表示稱贊、贊美,但是也存在著不同,比如中國人伸出舌頭是替代緩解尷尬的語言,而美國人卻是替代挑釁的語言,所以在交流時應注意和避免。
三、結論
由于西方文化熱情奔放、東方文化含蓄內斂,所以造就了英漢體態語在功能和個性表達上的不同,一旦了解這些區別,就能夠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際中有效地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和尷尬,為東西方人民更多更好地了解彼此、促進交流起到良好的作用,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