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語言的文化差異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3: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英語言的文化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英語言的文化差異

篇1

關鍵詞:廣告翻譯 語言 文化 影響

在媒體信息發達的今天,廣告對于一個商品的推銷和一個品牌聲譽的建立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廣告翻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廣告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商品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及其市場占有率。想必很多人都還記得派克筆的一句廣告語:“It won’t leak in your pocket and embarrass you!(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尷尬。)” 可是,當派克公司在墨西哥推廣這支筆的時候,卻誤認為西班牙語中的“embarazar(使懷孕)”可以代替英語中的“embarrass(使尷尬)”,結果廣告語就成了:“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懷孕。”雖然廣告的錯誤戲劇化地給這支派克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和銷量,可是也成為了墨西哥人茶余飯后的笑料,并有當地媒體諷刺地把它稱為“懷孕的鋼筆”,成為廣告界中的大笑話,從長遠看來,對派克筆公司的聲譽不無影響。

那么,怎樣才可以把廣告語翻譯好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廣告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切換,它可以對消費者的傳統習慣、心理、信仰等產生直接沖擊,從而影響廣告的效果。因此,在廣告翻譯中,我們既要注意到語言翻譯的準確性,突出廣告所要表達的內容要具有吸引力、說服力等特點,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譯文讀者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對商品介紹時,使之符合該國消費者的文化背景,使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同樣的信息,以達到廣告推銷的目的。以下,本文將從語言和文化兩個角度,分析其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一、語言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語言是廣告的基礎,只有當語言運用恰當,讀者才能準確無誤地接收到關于廣告所要表達的信息,從而發揮廣告的作用,達到宣傳的效果。

1.漢英語言結構的對照

申小龍先生曾經說過,西方語言是以規則為主宰的,而漢語則以人為主宰。也就是說,漢語是以意思為中心的語言,語法規則比較自由,它的句子靈活多變,使用的詞匯可長可短,詞性多樣可變。而西方語言中,語法占主導位置,句子主要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不能隨意改變。請看以下一個廣告語:

“……產品形美色綠,氣味芬芳,味道甘美……(綠茶廣告)”該句中“形美色綠”,“形”指形狀,“美”意為美麗;“色”指顏色,“綠”用來形容產品的顏色。縱觀全句,“形、色、氣味、味道”均為名詞,而“美、綠、芬芳、甘美”均為形容詞,此廣告語就是由幾個名詞+形容詞短語組成,句中沒有動詞短語,按照語法規則,這樣并不構成主謂結構。可是由于漢語的語法規則比較自由,詞性使用靈活,實際上,句中的形容詞實際上已經充當了謂語結構。可是,英語的句子必須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翻譯的時候不能直接譯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beautiful;the color green;the smell fragrant and the taste mellow…”這樣的句子明顯存在著謂語殘缺的錯誤,因此,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加上充當謂語的動詞或動詞詞組,而在此句中,應該在形容詞“beautiful” “green” “fragrant” “mellow”前加上系動詞“is”,才算完整,句子應譯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isbeautiful;the color is green;the smell is fragrant and the taste is mellow…”

2.漢英語言中詞匯選擇的對照

在描述事物時,漢語趨于花俏,而英語趨于精確。中國人擅長于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感覺,用華美的詞語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欣賞,并賦予許多主觀的想象和感情。例如,在漢語的廣告語中,我們經常看到諸如“一流(high class)”,“完美(perfect)”,“獨特(special)”這樣的詞語來描述產品的質量,以求突出產品吸引人的特質,達到說服消費者購買的目的,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詞。然而,在英語的廣告語中,對以上詞的表達往往就簡單用一個“good(好)”來表達,或者具體地說出產品質量優良的所在。因為,英語語言在對事物進行描述時,比較注意事物的真實性,所選詞匯一般都比較客觀與理智并且盡量保持簡練的風格。 3.漢英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

發音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一般在于商標翻譯。商標是一件商品的名字,而名字能夠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期待。商標翻譯要注意形似與音似,即不同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和意思的差異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文化沖擊。請看以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國運動品牌—Nike(讀作[,naiki:]),本意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可以音譯為“奈姬”或“娜基”。可是,這樣的翻譯在漢語中毫無意義,消費者看了或聽了都會覺得很費解,更別說能給人帶來遐想或期待了,也就是說此翻譯雖顧及了“音似”,可忽略了“形似”,脫離了商品的形象和特性。因此,譯者在翻譯此商標時,既模仿了它的音節,還考慮到運動服裝應該具有經久耐磨的特性,把它譯為:“耐克”,既表現出運動服裝耐穿的含義,還隱含了一種體育的精神—必須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取得勝利,而后者也剛好與原意的勝利女神吻合,此翻譯既顧及了音的傳達,也表現出商品的特點與精神,較能被消費者接受,譯得很成功。

然而,同樣非常為人熟悉的豐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車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對其中文譯音由原來的“凌志”改為“雷克薩斯”。雖然,從音似角度看來,“雷克薩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發音,可是此四字組合給人的感覺是陌生的,無意義的,并不能讓人聯想起車來。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的壯麗詩句,包含著一種激勵人們努力奮發圖強,成功者即可實現壯志凌云的豪邁之情,突現出此車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因此,“雷克薩斯”遠沒有“凌志”意義深遠,也不及其有分量。

二、文化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篇2

一、英漢最常見的文化差異

1.稱呼用語。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對陌生人也要以親屬關系稱呼。如:爺爺、奶奶、大伯妹等。對于家人、親戚的稱呼更是復雜。西方人之間,如沒有血緣關系,對男子統稱“Mr.”,對未婚女士統稱“Miss”,對已婚女士統稱“Mrs.”即使有血緣關系,也經常直呼其名。

2.面對恭維。中國人對別人的恭維應表示謙虛,否則會被認為狂妄自大。如:“你今天很漂亮。”“沒有,哪里有你漂亮。”英語中對恭維一般要表示謝意,如:“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Thank you.”

3.接受禮物。中國人收到禮物時,通常會說:“還送什么禮啊?下次這樣我不高興了。”而且一般是放在一旁,不會當面拆開。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Very beautiful!I like it!Thanks!”

4.請客吃飯。中國人請客吃飯是非常隆重的,一般都會準備豐盛的美味佳肴,席間經常給客人夾菜以示熱情,嘴上還說:家常便飯,不好意思,沒什么菜,將就著吃。西方人請客吃飯就簡單的多了,不會費太多精神,也不會幫夾菜,而是分餐。主人也不會特別熱情,吃喝由客人自便,只是說:Please help yourselfo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語用學和應用語言學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由于交際雙方分屬不同的文化系統,隱含在語言中反映民族價值、是非標準、社會習俗、心理狀態、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也就各不相同,跨文化交際常發生沖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相互交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最易犯的一個毛病是誤以為對方與自己沒有什么兩樣。一旦發現對方的行為與自己的預期相差很遠就會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在實際中我們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跨文化交際參與者在交際中從各個方面尊重了差異,但是不但沒有使交際順利進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問題。比如,一位中國教授到外教家里做客,進門以后。外教問教授是否要喝點什么,教授并不渴,回答說不用了。外教以為他是客氣,幾次要教授喝點什么,教授一再謝絕。外教說:“你們說‘不’的時候是希望對方能夠再一次提出來。沒關系,喝吧!”教授回答說:“你們說‘不’的時候,就代表直接拒絕了。我不是客氣。”

顯然,在上面的情景中,交際的障礙并不在于對文化差異的忽視,相反,甚至可以說正是雙方對彼此文化差異的重視反而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可見,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要求我們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還要求我們了解文化差異在交際中的作用機制。

三、中英語言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機制

1.文化負遷移。文化負遷移是指由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文化干擾,它表現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是指人們下意識地用有別于目的語的母語文化準則和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為標準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負遷移往往會導致交際障礙、交際誤解,甚至會因此結下仇怨,主要是因為母語文化根深蒂固,人從一出生便開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本族文化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所思所為。胡文仲認為“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加嚴重,因為前者容易造成外國人與中國人之間感情上的不愉快”。

下面的例子就比較典型的體現了文化負遷移:一位30來歲的中國女教師邀請了一位比自己年長的女外教到自己家里來吃飯。外教按門鈴后,中國女教師的6歲的女兒開了門,并且向外教問好:“Goodmorning,Aunt”“不對,不能叫阿姨,比媽媽年紀大的要叫奶奶,Granny.”媽媽連忙糾正說。“不要叫奶奶。就叫我阿姨好了。”外教笑著說。“不行,不行,要尊敬長輩,叫奶奶。”外教嚴肅地說:“就叫我阿姨吧。我不喜歡被叫做奶奶”。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外教已經生氣了,因為她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中國人和英美國家的人對待年齡問題的態度不同。中國人覺得“老”是一件好事,喜歡用“老”來尊稱他人。如“李老”、“老師”、“您老人家”等。而西方人認為被別人認為老了就是沒用了,需要別人的照顧,是別人的負擔。

發生文化遷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對文化差異的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遷移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文化遷移也可能是有意識的,這主要是由于文化中心主義。

2.文化定勢。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定勢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普遍現象,具有過分簡單、以偏蓋全、相對穩定而又可變的特征,是一種文化認知上的整體性的極端觀念,各種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了它在交際中不可避免,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文化定勢可能是由于過度泛化而導致,即斷言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具有整個群體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視文化具有動態性和變遷性而引起。

人們普遍認為漢英語言在稱贊應對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很多西方人受到文化定勢的影響,認為中國人崇尚謙虛,喜歡否定別人對自己的稱贊來顯示自己謙遜的一面,這種認識可能會引起誤解。曾經有一位外教對我說她每次表揚中國同事Miss Li的時候,她都只是說聲謝謝,沒有一點中國人特有的謙虛。這樣的跨文化交際失敗就是文化定勢造成的。雖然很多中國人都采取謙虛的方式應對贊揚,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一樣。由于文化定勢,該外教碰到“不謙虛”的應對就不理解,認為那個中國同事驕傲。事實上,盡管以前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人比較傾向于拒絕別人的稱贊,但是最近的研究結果卻表明中國人在這方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文化定勢可能將我們的認識局限于一個或兩個凸現的維度,妨礙我們對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觀察,使我們對客觀存在的差異渾然不覺,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3.逆文化遷移。文化差異是導致跨文化交際出現障礙的主要因素,因此,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異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但是人們往往容易忽視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即使非常了解對方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會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

文化差異從交際的角度來講,也就是對符號編碼或解碼規則的不一致。靜態地來看,在一次具體的交際過程中:如果雙方對對方的文化都一無所知,顯然會出現以己度人的情況,發生文化遷移,即在未證實A的編碼規則=B的解碼規則一致時,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雙方都對對方的文化很了解,并在假定對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的前提下,去適應對方,即發送者A將自己的編碼規則調整為B的,同時接受者B也將自己的解碼規則調整為A的,這樣編碼和解碼規則再一次出現不一致,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只有當其中的一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另一方主動適應同時采用A或B的,或者雙方共同商定采用新的規則C時,交際才可能順利進行。

篇3

關鍵詞:親屬稱謂;社會稱謂;語言;文化差異

前言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影響的,每一種語言的產生都有它所在的文化背景,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也就是說每一種語言現象的背后都承載著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特點、倫理道德和社會風尚。在對漢語和英語語言的研究中,最為明顯的是英漢交際用語中的稱謂語。在對比英漢稱謂語方面,親屬稱謂語、社會稱謂語這些方面都存著迥異差異。是因為宗法制度、倫理道德和價值觀三個個方面的不同,才產生了如此的大的稱謂語差別。最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同時,應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規則,提高交際能力。

一、親屬稱謂語比較

中國人的親屬之間稱謂非常復雜,而英語國家的人們的親屬稱呼要簡單的多,比如,英語中“uncle”一詞相當于漢語中的“伯父”(父親的哥哥)、“叔父”(父親的弟弟)、“舅父”(母親的兄弟)、“姨父”(母親的姐妹的丈夫)、“姑父”(父親的姐妹的丈夫)。中國人復雜的親屬關系,英語國家僅僅用幾個詞就代替了全部,可見這其中的差異巨大。

而在中國人的日常交往中,人們往往比照親屬之間的年齡、輩分的特點,借用親屬稱謂語來稱呼,來拉近彼此關系,適用于朋友或者熟人之間。例如,遇到父母的朋友或者同事,可以稱呼“叔叔、阿姨”,甚至是“媽媽”等等,同時可以在稱謂前面加上此人的姓;遇到年紀大又不熟悉的中老年人,可以稱呼“大爺、大媽、大嬸、大叔”等等;遇到年紀比自己稍微大一點的,可以稱呼“大哥、大姐”。英語中并沒有這樣的情況,本來英語的親屬稱謂語就很少,而且在西方人眼里,人都是平等的,親戚和朋友沒有區別,有時候直呼其名,通常也是在姓氏前面加上“Mr、Mrs、Miss”之類的,當然也就不會出現“擬親屬稱謂”這個概念了。英美國家的人來到中國接觸到了這個概念,會感到奇怪,認為中國人亂認親戚;而中國人看來,西方人這種相互稱呼的方式似乎是不禮貌的。

二、社會稱謂語比較

社會稱謂語是人們在社會交際活動中所用于稱呼的用語。主要有尊稱、謙稱、職業/職位/職務稱謂語等等。(1)現代漢語詞匯豐富,因此對于尊稱也有眾多的類型。用“您”代替“你”廣泛運用于各個方面。其次,在“老”或者“小”后加上姓氏。一般用于稱呼比自己年長或年幼的人,或者上下級之間也可這樣運用。而在現代英語里并沒有稱呼的地位高低之分,“你”不管年齡大小都用“You”,只有在古英語里才出現了類似“您”的“Thou”,而現在也已經消亡了。英語的尊稱雖然沒有漢語繁瑣,但是在男女不同的稱謂語方面,對待不知道是否結婚的女性,用“Ms.”以表尊重;稱呼已婚女性用“Mrs.”;稱呼未婚女性用“Miss.”。而男性則用“Mr.”來稱呼,這樣的稱謂語就比直接稱名道姓要更加正式,也顯得莊重。(2)謙稱,是稱謂語中用于表達自己的恭謙之情的詞語,與尊稱相對。中國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對對方經常使用尊稱,而故意“貶低”自己以達到恭謙的效果。西方人追求在人際交往中非常注重人人平等和個人的價值,因此在英語中只有極少數的詞語表示恭謙的意思,而且也只出現在書面語中。比如,英語書信最后落款的時候,可以用“Your sincerely”、“Respectfully yours”等等。因此外國人常常不懂得中國人的“拋磚引玉”,往往以為是真的“不行”。中國人和西方人交流時,也往往會覺得他們自大,不懂得謙虛之類的。究其原因,還是英漢謙稱的差異決定的。(3)中英社會中,一些職業、職務、職銜的稱謂是相同的,但是在數量上,漢語的這類稱謂語要比英語的復雜的多,也是由于中國社會環境所造成的。漢語社會中,大多數職業的名稱都能用作稱謂語。例如,學生稱呼老師可以說“王老師”;同事之間可以稱呼某人為“朱會計”等。英語和漢語不同,大多數職業身份是不同稱謂語的,比如學生稱呼老師可以直接叫姓名,而且英語里并不是用“姓氏+職務”來稱呼的。在西方,只有一些很重要的職業或者學歷高的人,再者就是政府皇族人員可以用于稱呼,比如,Doctor.(醫生)可以稱為“Dr.Lee”;Professor.(博士)可以稱為“Prof.Green”。

三、英漢稱謂語所折射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由上述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英漢親屬稱謂語和社會稱謂語在數量、類型和形式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不同語言的差異的形成原因歸根結底還要探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稱謂語的不同,強烈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在宗法制度、倫理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

中國古代有一種全民族所共有的制度形式,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宗法制”。這樣,血緣、等級、尊卑這樣的字眼就貫穿了整個古代中國。再者,漢語里的尊稱和謙稱也是由于古代專制制度過分強調等級觀念,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才因此使人們在交往是特別注重使用敬語和謙稱。西方國家歷來都主張以“個人”為中心,與中國社會以“血緣”為中心的觀念明顯不同,這都是平等的一種表現。

英漢稱謂語的差異引起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而價值觀可以說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因此英語和漢語的稱謂語的不同就折射出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漢語稱謂語復雜繁多,特別是親屬關系復雜,很大一部分體現出了中國人講究禮儀,注重人際關系疏離,尊卑有序的精神風貌。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個人主義,他們崇尚自由和平等,在人際交往中沒有等級觀念,人際間的權利與義務少,因此英語社會稱謂形式簡單,數量少。

小結

本文首先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出發,根據一定的語言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這前提,提出英語和漢語的稱謂語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然后具體對比分析親屬稱謂語、社會稱謂語的差異,針對這樣的不同,總結出稱謂語的差異所折射的文化差異分為宗法制度觀念、倫理道德觀念和價值觀三個方面。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文化,對于英漢語言差異的文化研究還可以從其他方面來研究,比如中國人和英國人的招呼用語、非語言交際等等,這還有待于以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蔡希芹.中國稱謂辭典[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

[2]劉潤清、胡壯麟.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

[3]馮勇.英漢稱謂語對比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8).

篇4

關鍵詞:差異;策略;歸化;異化;翻譯

一、 引言

翻譯不僅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活動,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約。語言是文化的產物,無論從語言的符號觀還是社會觀來看,其都帶有明顯的文化特征。語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現在語言的文化屬性、文化價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為語言內涵的文化,給予語言的影響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1)影響并制約語言系統(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2)決定語言的指稱內容與形式;(3)作用于人類的語言思維與表達形式。由此可見,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正如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所說:“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1993:109)文化對語際交流的影響可見一斑。漢英民族在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民情風俗、歷史背景、地理條件、社會制度、生活經驗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不僅給各自的載體語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為這兩種語言之間互譯帶來了重重困難。本文擬從漢英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著手,企圖以歸化和異化策略來尋求其間的語義文化對等翻譯。

二、漢英文化差異

因為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產品,要理解它就應該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給其在語義層面上的轉換帶來了巨大的障礙。其差異首先表現為價值觀念的不同。漢文化是一元文化,強調“社團價值論”;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個人價值至上論”。除了價值觀念差異之外,漢英文化差異還與兩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與社會環境、氣候條件和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

(一) 地理環境引起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常常給該地區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國和英國,因為地理環境的迥異,氣候條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對的異域文化。英國是島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其民族創造出的語言就沾上了該地理特征。象我們熟知的習語: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華民族祖居亞洲大陸,其文化自然也難免受其影響。上文所說的“揮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還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黃土背朝天”等不勝枚舉。至于氣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異的例子也是舉不勝數。單就“東風”“西風”之說來看,兩種文化就大相徑庭。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對春的謳歌。Charles Dickens在《大衛科波菲爾》中說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這也是一個極好的例證。然而漢語中的“東風”卻戰勝了“西風”,是春風,是溫暖的使者。“西風”是秋風,有蕭瑟秋風之說。馬致遠之詞作“古道、西風、瘦馬”,又同是馬曲的“醉鄉中,東風喚醒梨花夢”也說明這一點。詞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讓異域人士費解。

(二)民情風俗造成的差異

漢英民族由習俗引起的文化差異在一些與動物有關的詞匯短語上體現得非常明顯。英國人喜歡馬,養馬、騎馬、賽馬成為其風俗,英國文化就屬于典型的的“馬文化”。所以英語中有關馬的說法及其豐富。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氣揚);horse and horse(并駕齊驅)等等。然而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漢語囤積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勞,勤奮踏實”的象征。“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體現的這種情結。相反在英語中卻用馬來代替。漢語中的“老黃牛”翻譯成英語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漢英語言中的一些表示顏色的詞匯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 “紅色”在漢語中含有極強的褒義色彩,“大紅大紫”顯示的是成功和富貴,喜慶和吉祥。與此相反, “red”卻常常讓西方人想起流血、戰爭、恐怖、憤怒和危險,含有較強的貶義。

三、翻譯策略

漢英文化的差異性給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帶來了很大困難。但是,這并不是就說明兩種語言之間就不能相互轉化。語言共性論認為:雖然人類的語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由于在生存環境、身體結構、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處大于不同之處,這就使語言之間的轉換成為可能。Chomsky的普遍語法理論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語言之間轉換的可能性。“如果說每種語言都能表達所指的一切,那么,從原則上說,某種語言所表達的一切都能被譯為另一種語言(蔡毅)。不同語言之間的這種轉換常常借助于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策略。

(一) 異化翻譯策略

異化就是不改變原文的文化、語言、文體等特征傳達原文的內容,要求讀者向作者靠攏,適應原文。它翻譯的前提是,認為語言是有差異的,交際因語言社團之間與語言社團之內的文化差異而復雜化。異化翻譯承認并發展差異,并且在目的語中表現文化差異。異化翻譯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點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語的語言與語篇規范;(2)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不通順、艱澀難懂的文體;(3)有意保留源語中的實觀材料或采用目的語中的古詞語;(4)目的是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經驗”。異化翻譯有利于讀者了解異域文化;有利于讀者運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魚文化的獨特之處;有利于豐富目的語文化和表達方式。但是,異化翻譯也有自己的劣勢,它常常使譯文句式生硬,晦澀難懂,這就給讀者的帶來了閱讀困難。常見的異化翻譯策略有“音譯法”和“直譯法”等。

(二)歸化翻譯策略

歸化翻譯就是遵循目標語文化的當前價值,對原文進行同化翻譯。該翻譯法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地道暢通的目的語進行翻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被掩蓋,目的語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取代了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歸化翻譯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對于譯者來說,要全面了解一種異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譯過程中因為對本族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往往會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以便使譯文通順。這樣,對于讀者來說,就可以避免文化沖突,在自己的知識文化范圍輕松容易的理解譯文。由此看來,歸化翻譯的通順常常也會換來文化信息的遺失。常見的歸化翻譯策略有“代換法”、“解釋法”和“異譯法”等。

四、異化歸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們已經談到異化和歸化翻譯各有其優缺點。過度的歸化和異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實際的翻譯中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標準呢?關于翻譯的標準,清末的翻譯家嚴復提出了著名的“譯事三難”,即“信、達、雅”。“信”指忠實原文,“達”指語言通順暢達,“雅”指文字古雅。魯迅也說過:“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持原作的風姿……”。錢中書提出了更具體的 “化境”文學翻譯標準。他說:“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 “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不能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顯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入于“化境”。從這些翻譯名家對翻譯所定的標準可以看出,“忠實”和“通順”是翻譯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兩項基本原則,缺一不可。那就是說,既要將原文的信息(包括語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傳達,語氣和風格與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暢自然,易于理解接受。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找到異化和歸化翻譯的最佳結合點,讓異化和歸化更得其所。一般說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化間的關系分為:文化交織、文化鴻溝、文化沖突三種。不同的文化關系對翻譯的策略的選用有極大的影響。文化交織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著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這樣語言之間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難理解。為了更多的接觸異域文化,異化翻譯方法就顯示出優越性;文化鴻溝是指兩種文化中存在著文化差距。這時我們可以選用歸化翻譯方法,如果選用異化翻譯方法的話,就必須用直譯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傳遞信息的兩全其美;文化沖突是指兩種文化對某些物質,事物和現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處理這種文化現行,歸化翻譯方法更能大顯神通。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05-115.

篇5

    全世界語言分為七大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起源于5世紀中葉,有1500多年的歷史。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有6000多年的歷史。英語的形合性和漢語的意合性。英語注重形合性。英語是字母文字,它通過大量的詞形變化(名詞單復數形式、動詞有時態、語態形式)來表達不同意義;句法結構運用邏輯語法連接詞語,更注重句子內部的邏輯關系。“主語+謂語+其他成分”的句式結構體現了英民族善于分析的邏輯思維,強調個體在整體中的不同作用。漢語注重意合性。它是字符文字,是表意的方塊字,缺乏詞形變化的條件。句法上少形式變化、以語序和虛詞為主要語法手段,不太重視句法結構的連貫性和嚴密性。這種思維方式受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影響,注重從整體上把握認知對象。

    英語的抽象思維和漢語的情感思維。英語族人喜歡追求精確,喜歡以理服人,所以傾向于借助名詞進行抽象思維,敘述呈靜態;漢族人更喜歡以情感人,而“動”是情感的精髓,所以重視以具體的動作表達個人的情感,語言上多用動詞及其短語,敘述呈動態。

    二、英漢稱謂用語的文化差異

    (一)英漢親屬稱謂的復雜程度差異漢語親屬稱謂較英語繁雜細致得多,而英語的親屬稱謂僅用幾個詞就能全部涵蓋:grandparent(爺爺,外公,奶奶,外婆),brother(哥哥,弟弟),sister(姐姐,妹妹),uncle(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還有cousin,男女都不分了。

    (二)英漢稱謂中對長輩稱呼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重輩分,講人倫”。對于家族長輩,晚輩不能直呼長輩姓名,這將會被視為沒有教養和禮貌。社會中稱呼:王局長、李科長、張教授、劉經理等,漢文化常用官職或職務來稱呼對方,是官本位思想的在稱謂中的體現。而西方社會崇尚“人為本,名為用”的價值觀念。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下稱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認識的人之間往往直呼其名。西方社會組織結構不以等級身份為核心,提倡人人平等。

    (三)英漢稱謂用語所體現的文化差異

    “親屬稱謂的簡化,意味著家庭關系在社會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我國社會組織的單元是家庭或家族,強大的宗族內部長幼有序、親疏有別。為了維護這種層次森嚴、內外有別的封建家族體系和封建倫理道德,復雜的稱謂就出現了。在英美等國,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占主導地位,這種家庭只有一對夫婦和他們未成年的子女,孩子長大后自立門戶。因此,家庭成員關系非常簡單,親屬不住在一起,不需分得那么清楚。這導致西方社會的稱謂語相對簡單。

    三、英漢習語(成語、俗語、諺語)的文化差異

    (一)生活環境差異

    英國是一個島國,人們的生活以航海打漁為主。英語中有許多關于水和魚的習語:all at sea(不知所措);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in the same boat(與……境遇相同)等。而中國是個內陸農業國家,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中文中許多習語與農業相關:“五谷豐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拔苗助長”等等。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同一詞匯的理解、聯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個人非常奢侈浪費時,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

    (二)宗教信仰及神話差異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很多習語來源于《圣經》、莎士比亞作品、希臘羅馬神話等。如: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出自《圣經》);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出自《圣經》);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中國人主要信仰佛教與道教,敬奉天神。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人世間的一切,因而產生了很多與此有關的習語,如“借花獻佛”、“不看僧面看佛面”、“靈丹妙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

    (三)歷史典故差異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其社會發展的如實記載,它會給習語打上深刻的烙印。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并反應這些歷史,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禍根);cat’s paw(受人愚弄的人)源于《伊索寓言》。漢語中的習語和成語主要來源于古代中國的經傳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比如:“說曹操曹操到”、“暗渡陳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

    (四)風俗習慣的差異

篇6

論文摘要:中西語言在文化特征、思維方式、語法結構、句法類型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這些差異貫穿在語言學習中,給高職學生帶來了很多困擾。本文在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和中西語言差異對比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針對于高職學生的對比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及跨文化交際教學等方法,以期促進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其英語學習效率。

一、引言

語言,作為一種媒介和人類思維的工具,它傳達思想,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確認事實,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之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脫離語言而獨立存在。英語作為目前世界上的最為通用語言之一,在國際交往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高職學生來說,英語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意圖通過中西語言文化之間的對比,探尋兩種語言之間的異同,以提高當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效率。

二、高職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分析

近幾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職業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質也在明顯下降,其英語學習現狀更是不容樂觀。為了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有一個更明確的了解,本文對幾所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進行調查研究。調查方法為問卷調查和期末考試成績測評。通過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基礎薄弱,水平較差

從成績上看,學生的英語基礎很差,成績普遍較低,而且水平參差不齊,相差甚大。大多數成績集中在40~69分之間。職高生試卷雖然非常簡單,但其平均成績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個別院校的個別專業學生英語成績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學習被動,態度消極

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積極性。許多學生是為了逃避英語而選擇了非英語專業,結果還要開展英語學習,使他們內心抵觸心理嚴重,學生態度非常消極,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

3.漢語思維負向遷移影響嚴重

通過教師日常教學總結和期末測驗,本文發現學生的英語學習極易受漢語思維習慣的干擾。出現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譯、作文和日常對話中尤為明顯。漢譯英中,大部分同學不會調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譯現象非常普遍,無法應對復雜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長句。

三、中西語言文化差異及表現

上述現象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中西語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現象沒有系統的了解和把握,經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如果教師在中西語言文化方面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解釋,并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的學習,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語法、詞匯和語言思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層面:

1.中西思維方式差異

在語言層面,英漢隸屬兩種不同的語系,在思維方式和語言構成方面有著很大不同。英語屬印歐語系,擅長用抽象的概念表達具體的事物,在語言表達上多用名詞,敘述呈靜態;漢語屬漢藏語系,更注重用具體形象的方法或詞語來表達抽象的概念。在語言上多用動詞及其短語,敘述呈動態。通過下面的例句及翻譯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別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煙,也不喝酒。

2.英漢詞匯差異

在詞匯構成方面,漢語詞最基本的構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詞語=種差+屬性)形式。如通過“魚( fish)”這個詞語,可以產生更多的詞語:鯉魚( carp)、鰻魚( eel) 、鯊魚( shark),鯨魚(whale)等。而英語則主要是靠轉換、合成和綴合三種構詞法構成更多的新詞(連,2006)。

此外,即便是面對同一個詞,英漢兩種語言賦予它的基本語義也有很大差別。如漢語中“狗”具有卑賤的、勢力的含義,如“狗仗人勢”“狗腿子”等,而英語中的“dog”則是褒義詞,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漢句法結構差異

句法結構方面,傳統漢語句子結構以意合為主,以語序和虛詞為主要語法手段,而英語則重形合,結構嚴謹,具有明顯的形式標記,語義關系極其分明(馬,1999)。如:英語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須有完整的關聯詞語聯接,而譯成漢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簡意賅,不需要任何連接詞。

4.英漢句子類型差異

在句子類型方面,漢語中多用主動句、被動句較多地表現不好的事物或傾向。而英語國家中對個人的隱私比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動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須有主語出現的情況下,較多的使用被動句。如在漢語中,我們會說“我們熱情的歡迎馬麗的到來”,而英語則表達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語言文化差異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漢英兩種語言無論在句法句型以及詞語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的英語學習。 轉貼于  1.使用對比教學法

對比教學法的本質特征就是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兩種語言之間的“比較”。如詞匯構成、語法結構和句法類型、時態語態等的對比。

詞匯的對比就是在向學生解釋英漢兩種語言構成的基礎上,將英漢的構詞方式進行對比說明。如漢語中的詞組構成,和英語中的詞綴、曲折和復合詞的構成意義和含義等。

語法結構對比就是在漢語和英語句法的對比基礎上,使學生明確掌握英語的句法和漢語句法之間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現語序上的混亂和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用不當,使英漢語的語法符合語法習慣。

時態語態的對比主要是讓學生跳出漢語沒有明確的時態標記的局限。明確英語的時態意義和構成。并通過對中西文化和思維的對比,指明兩種語言之所以出現句子類型差異的原因,使學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通過對具體知識情景的講解,創設出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再現課文的情景表象,使學生置身其間,如臨其境。教師通過 “情景創設”,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情感,啟迪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語言情景,話題情景,生活情境等幫助學生盡快的融入到英語情景中去。

語言課堂的主要活動是結構式的口語練習,而且這種練習應該是在設計好的情景下出現。英語語言情景的創設就是為了減少漢語語言對英語學習產生的負遷移,使學生盡快地適應英語表達。

話題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對話和語篇學習的過程中再現英美國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個不同的話題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將知識學習和情景了解結合起來,加深英語學習的印象和感知。

3.實施跨文化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沒有一種語言能夠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語言的教學離不開文化的教學。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充分詮釋詞匯的文化內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

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要特別注意每個單詞在不同語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義。如之前本文介紹的漢語的“狗”和英文中的“dog”雖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語義差別極大;類似的還有漢語中的“龍”和英語中的“dragon”,以及數量眾多的顏色詞和習語等(徐,2004)。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文化的因素傳輸給學生,使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得心應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現象出現。

五、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職學生英語水平較低,學習積極性差是普遍現象,而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對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的理解為前提的。因此,本文認為在高職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社會與文化內容進行語言教學,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通過語言語法的對比,情景語境的創設,以及西方文化風俗的介紹等,能夠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較為全面的感知英語,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興趣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馬秉義.英漢句子結構常式比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9,3.

篇7

關鍵詞:價值觀 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 言語交際

1.引言

顧嘉祖(2000)曾指出:“語言與文化處于文化深層結構的底部,是構成民族心理積淀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屬于某種文化的人們,對自己的文化都會懷有明顯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對自己文化的行為準則持認可態度,并可能視異文化的行為習慣為“無禮”。這經常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或交際失敗。本文從對中美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對比入手,探討了價值觀差異對中美交際中稱呼語、恭維語、道歉語及隱私觀方面的影響。

2.中美文化價值觀特征

根據Hofstede(1980)的研究,大多數亞洲文化群體的價值觀屬于集體主義,而西方文化群體大多屬于個人主義。Samovar(2000)指出“集體主義即高度強調群體的想法、需要和目標,重視集體的共同準則和義務,重視成員間的合作。個人主義則主張個人目標、權利和需求高于群體的目標、權利和需求,強調競爭,崇尚個人的成功。”

中美兩種文化群體正是這兩種價值觀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今天,中國人始終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不突出個人和個性,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或團體利益相矛盾時,往往要放棄個人利益。中國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征。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學說。儒家提倡“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結構,許多世紀來它已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而美國人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權利和機會均等,人人都有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但必須付出努力。英語中也不乏這種體現美國人個人主義精神的語句。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Pull yourself up by your own boots straps” “Do your own thing”等等。美國人價值觀的形成同樣與它的歷史緊密相關。新教傳統是美國傳統文化哲學和價值觀的根本源泉。新教的核心是上帝為中心,在上帝的意志下,個人有其尊嚴。因此個人尊嚴被視為“最為根本的終極的一項倫理原則”。

3.中美價值觀對言語交際的影響

3.1 稱呼語

稱呼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由于時間取向的不同,中美文化群體對待“老”一詞的態度差別很大。在漢語中“老師”表達了學生對師長的尊敬,而并沒有“衰老”的意味。“老李” “老奶奶”等詞語也滿含著禮貌之意。而如果我們稱呼一位老年的美國婦女為“old granny ”(老奶奶),一定會令她十分不悅。另外,受權力距離的影響,中國人習慣在稱呼地位、職位比自己高的人時,在其姓后加上職務,如“李經理”“張校長”等。這是由中國人對于社會階層的看重決定的。而美國人在與不同年齡、地位的交往時常常直呼對方名字,這正是他們崇尚的“Everyone is created equal”的生動體現。

3.2 恭維語

當人們與他人建立一種友好的人際關系時,使用恭維語是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中美文化群體在這方面的差異很大。例如,當稱贊家庭成員時,一位中國母親常常這樣贊揚朋友的兒子:“你兒子真可愛!”而一位美國母親可能會直接對自己的兒子說:“You are so lovely, darling!”(“孩子,你真可愛!”)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美文化群體對“自我”的理解不同。對于中國人,家庭從某種程度上是個體的延伸,或屬于個體;而對于美國人,家庭是由多個獨立的個體組成的。為避免“自我贊揚”,中國人很少當眾贊揚自己的家庭成員。由于對待恭維語的態度不同,美國人的恭維語使用頻率比中國人要高得多,并且人們很喜歡接受諸如“Your have done a good job”, “Your sweater seems nice”這類話語。而中國人受儒家“謙卑”思想的熏陶,把“謙虛”作為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當個體在群體中過于突出時會感覺不適應,因此常常會拒絕接受別人的贊揚。

3.3 道歉語

“道歉語”在美國人的生活中似乎必不可少。只要發生了打擾或給別人帶來不便的情況,美國人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對任何人使用“道歉語”,而不必考慮故意與否。因此,“I'm sorry.”是常掛嘴邊的語句。而中國人的“道歉語”使用率要低得多,特別當對方是熟人時,更是基本不用。這種差異也是兩種價值觀差異的體現。Wierzbicka (1985)指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應該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當自己的行為侵犯或打擾到別人時,理應道歉。”而中國人更強調間接交際、留面子及和諧的人際關系,我們往往盡量避免出現與他人的對抗,即使對抗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我們也很少正式地道歉。

3.4 隱私觀

受價值觀的影響,中美文化群體對待隱私的態度存在很大差異。諸如婚姻狀況、工資、年齡、住址及職業等中國人認為比較普通的話題,對于美國人來說卻是應避諱的個人隱私。因為在美國文化中,每個人都有保護隱私和行動自由的權利,他們尊重他人的隱私,同時也希望自己得到尊重。“隱私”對于他們并不意味著“孤立”,而是一種對個體權利的保護。由于受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中國人的隱私觀涵蓋的內容要窄得多,我們在考慮個人利益之前常會考慮到群體利益,因此會認為以上話題根本未觸及個人隱私。

4.結語

在諸多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中,價值觀差異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美價值觀差異對交際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而,了解這種差異是促進交際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Hofstede, Geert H.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80

[2]Samovar, L.A., Porter, R.E&Stefani, L.A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篇8

【關鍵詞】 初中英語 文化差異 意識

初中英語教學在重視語法、詞匯、發音等基礎教育的同時,應該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忽視英語文化教育已導致初中生英語運用中的大量語言錯誤。初中英語教師要轉變觀念,真正將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相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內容體現在民族價值觀念、社交習俗、歷史文化背景、非語言交際規則等四個方面,在英語教學中,因勢利導進行文化教育,尤其要重視詞匯文化意義的辨別。

1 強調中西文化差異意識

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交際中的表現多種多樣。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地理位置的差異、生活習慣的差異,使得中西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在語言交際中表現得極為明顯。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中國人與西方人往往對同一事物的觀點和看法很多時候都不盡相同,存在著巨大差異,使用不當,可能會引起交流障礙,甚至發生文化沖突。而我們現在的英語教育一再強調口語交際能力,強調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的培養,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日后的交際中,能夠承擔起國家、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在英語使用中的表現,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真正了解英語,才能真正的會用英語,這才是英語教育的根本目標。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強調中外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例如,在學習“Friends”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從中外朋友交往中的稱呼方式入手。如中國人習慣稱某某朋友或者同事為“張老”或“老張”,這在漢語中是敬語和表示親切的稱謂,但是如果在英語的使用中,則應該避免“老”字。因為在外國文化習俗中,“老”字暗含老矣無能之意。所以,如果學生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不明白這種文化差異對外國人說“Please sit down, Mr. Green. You are old. Don't get tired.”時,從中文的角度上看,這句話其實沒有惡意,是表示關心,是對老人的尊重。但是從英語運用的角度上看,直言其老,不僅不討好,反而會誤以為你暗示他“風燭殘年”、“老態龍鐘”,這就會產生文化沖突,影響交際的效果。

2 開展文化學習活動

既然文化差異的存在對英語學習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那作為學習者就必須要正視其的存在,從差異中學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有目的性的組織相關的活動,開展“文化差異下的英語交際”這樣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意識到文化差異對交際的影響外,還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日后的學習中更關注中外文化差異,把英語這門語言的實際文化內涵和交際意義理解清楚。同時,開展活動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增加學習的效果。建構主義就認為“認識不是對事物本身的直接反映,而是通過人的實踐,通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實現的,認識的正確與否也主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如果有針對性的開展文化差異的主題活動,對學生認識英語,掌握英語而言,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況且,主題活動本身強烈地受到對象范圍的限制,可以讓學生有意識的增強自身對文化差異下的英語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具體活動的開展,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收集相關文化差異給日常交際中帶來尷尬的笑話,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對話演繹的方式表演。其實,在實際交流中,這種因為文化差異引起的尷尬和笑話無處不在,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差異,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收獲。

3 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差異教育的方法

篇9

關鍵詞:文化差異;語言;漢英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碼:1674-9324(2012)10-0171-02

1文化差異對漢英詞語翻譯的影響

詞語是語言中的基本組成部分,詞語出現在不同的語境中就有不同的含義,如果出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詞語便打上文化的烙印。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同一個詞語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方式,進而會有不同的詞語聯想空間。由此可見,人們在文化差異的影響下,會對詞語有著不同的理解。

1.1習語的表達

中英兩國在地域特點、政治體制、歷史發展以及風俗習慣方面有著很大不同,由于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兩國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這一差異可以在習語的表達上體現出來,中國以四字成語揚名海外,英國的俚語表達也很獨特。例如,人們用“五谷豐登”來表達對農業收獲的祝福,在英語中的表達為“bumper harvest”,英文表達中沒有出現“谷”的字眼;人們用“拔苗助長”形容不尊重客觀規律的行為,在英語中的表達確卻是“destructive enthusiasm”,也沒有對“苗”進行確切的翻譯。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由于中英兩國在文化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在具體的習語表達上也不盡相同。英國是一個被水環繞的島國,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英國的航運業十分發達。英國人習慣用“水”表達習語,例如:英語中“repair the house before it rains”的含義等同于中文的“未雨綢繆”;“be at sea”的意思不是“在海邊”,而是表示“茫然”。英語中這些習語表達方法充分證明了文化差異對翻譯的重要影響。譯者在進行漢英之間的翻譯時,要反映這些獨特的文化內涵,更好地被中英兩國人們接受和理解。

1.2 顏色詞的表達

在漢英兩種語言中,表示顏色的詞語有很多。顏色詞語的表達和運用展現了中英兩國在文化傳統上的差異。受中英兩國文化差異的影響,人們對同一個顏色詞語會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中文的“紅色”表達了一種喜慶和歡樂,在結婚等重要場合,中國人們喜歡用“紅色”作為主打色,來渲染這種歡樂的氣氛。不同的是,在結婚慶典上,英國人喜歡用“white”突出純潔與高貴。都是在結婚場合上,中英兩國人們對顏色的選擇體現了其不同的文化傳統與內涵。“紅色”在英語國家中,有“危險”的意思或表示人們“氣憤”的含義,英文表達“see red”就表示人的“憤怒”;“red for danger”表示“不祥之兆”。有些中文詞匯中沒有包含顏色詞語,但是在英文表達中卻出現顏色詞語,如:中文的“喜慶之時”、“羊肉”、“火災”等詞語的英文翻譯是“a red letter day”、“the red meat”和“a red ruin”。與此相對的是,中文的“紅事兒”、“開門紅”、“白送”等包括顏色詞語,他們的英文翻譯“the wedding”、“have a good start ”、“free of charge”卻沒有出現顏色的詞匯。

顯然,由于中英兩國有著文化背景上的差異,他們在選擇詞匯表達上也不相同,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要注重體現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1.3委婉語的表達

委婉語是指使用較含蓄的語言表達各種強烈的和難以啟齒的話語,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它是一種普遍現象。尤其是在表達“死亡”的意思時,人們往往會采用較為含蓄的字眼來代替生硬的表達形式。由于中英兩國在文化傳統上的差異,委婉語的使用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在翻譯漢英語言中的委婉語時,要根據中西方不同的文化進行翻譯,以便取得禮貌和含蓄的效果。例如:中文中“死亡”在翻譯成英文時,并不是直接表達為“dead”,而是采取含蓄的表達方法,根據具體情況,酌情翻譯為“pass away”、“to close one’s eyes”、“to go to the happy hunting ground”、“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等。

2文化差異對漢英句子翻譯的影響

句子是一個由詞語組成的語言單位,隨著漢英兩種語言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句法結構和語法特點,它們之間的句子翻譯也較為復雜。在進行漢英之間的句子翻譯時,文化背景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

2.1漢語中無主語句較多,而且缺少連接詞

在漢語中,我們常見到的是無主語句,通過分析句子間的內部聯系,我們可以達到理解句子意義的目的。例如:在“不到黃河心不死”這個句子中,沒有出現主語,在把它翻譯成英文的時候,我們要照顧到英文的表達習慣,適當地加上句子的主語,以便更好地被英語讀者理解,為此,這句話可以譯為“One refuses to give up until all hope is gone”。這句英文中,“one”就是句子的主語,表示一種泛指,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until”在這個英文句子中,充當連接詞的作用,這樣更符合人的邏輯思維,這樣的翻譯方法尊重了語言在不同文化差異背景下的表達,實現不同文化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2.2漢語的形象性較強

與英語表達相比,漢語的表達方式較為形象,習慣通過具體的事物來表達思想。所以,在進行漢英兩種語言間的翻譯時,譯者要注意中英兩國人們表達方式的不同特點,協調漢語和英語在表達方式上的轉化。例如,把中文的“靈丹妙藥”、“反腐倡廉”、“政通人和”等詞語譯成英文“miraculous cure”、“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well and people cooperate well”時,應照顧到英語國家人民的思維模式,注意表達的簡潔和抽象性。

2.3漢語的主動語態與英語的被動語態

漢語在語言的組織上較多的注重主體意識,而英語在語言形式和功能變化上突出客觀性,英語表達以客觀效果為目的,注重對客觀事物的研究與分析,旨在宣揚表達的客觀真實性。漢語的句子結構往往以“我們”等其他的第一人稱詞語作為句子的主語,突出人的主體意識,英語中更多以it或表示物體的詞語作為形式主語。漢語更多采用主動語態,英語則采用被動式進行表達。例如:把漢語句子“今天有暴雨”翻譯成英文句子,就是“It rains cats and dogs”。在這個英文句子中,“it”作的是形式主語,表示天氣,而沒有用“the sky”,這種表達方法符合英語語言規則,較為地道。

結語:語言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實現人際交流。因此,在進行漢英之間的翻譯時,翻譯人員要注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習語表達,尊重文化間的差異,盡力做到準確地進行詞語翻譯。

參考文獻:

[1]吳Z.顏色詞在英漢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02).

[2]張晶,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現代交際,2011,(6).

[3]孟琦.對比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6).

[4]趙佳敏,王勇.論中西方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科教導刊,2012,(08).

篇10

一、商務英語翻譯中中英文化因素的差異性

1.風俗習慣的差異。中國傳統的民族風俗習慣滲透著“尊卑貴賤”的儒家思想,這種文化觀念與民族風俗使中國人較英語國家更為保守,“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思想影響著中國文化發展,成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中國孩子起名時要忌諱,不可與父母重字,可以隨便問人年齡等等。而這種文化風俗在英語國家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英語中沒有名字忌諱現象,而在英語國家進行寒暄打招呼時,是特別忌諱問人年齡的,這是極大的不尊重。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之,雙方不同的民族風俗習慣使商務英語在翻譯過程中更加注重民俗習慣的差異性。2.顏色文化的差異。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與英語國家在對顏色的理解與運用上也不盡相同,這就是顏色文化差異。例如,英語國家的人們往往不能理解中國詞語“紅白喜事”中的“白”是什么意思看,于是他們在翻譯時往往意譯為“dingsandfuneral”,即婚禮和喪禮。相比之下,外國人在辦喜事時往往穿上圣潔的婚紗,此時的“白”代表著純潔、圣潔,與中國就大相徑庭了。再如,在漢語中“黑black”是邪惡的,但在英語表達中“intheblack”寓意盈利。因此,商務英語翻譯應注重顏色文化的差異性。3.物質基礎的差異。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由于物質生活基礎較西方國家低下,這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們崇尚心理,人們敬天、敬地,敬神,以期改變已有生活狀態。中國的多神崇拜思想使其“以虎為神,以龍為神”,“dragon”在中國有“吉祥”“高貴”“神圣”的文化意義,但在西方“龍”是“邪惡”“兇狠”的象征。當然由于物質基礎與生活環境的不同,中國人在語言表達上更為含蓄隱忍,而西方國家則更加大膽開放。中國人對一些不雅現象要避諱,或用稍微文雅的詞代替,而英語國家在表達上則會直接呈現,毫不隱晦。另外,除了物質基礎差異之外,還有心理特征差異,數字文化差異等,在這里就不一一論述了。

二、基于文化差異的商務英語翻譯有效策略

1.翻譯中要探尋中英文化的契合點。在商務英語翻譯中培養翻譯者的跨文化翻譯意識,促使其在翻譯中探尋中英文化的契合點尤為重要。不同國家都存在一定的文化,可能一些因素在一個國家呈現出美的價值和意義,但在另一個國家便成為完全相反意義,因此,翻譯者在翻譯時一定要把握好文化差異性,保持謹慎小心的狀態,避免尷尬和歧義現象的出現。翻譯要在尊重文化差異性的基礎上,尋求雙方文化的精神契合點,讓兩種文化在時盡可能接近,或者通過藝術手法使帶有異域色彩與格調的詞匯在翻譯時在翻譯作品中再現,而又使翻譯作品內容、語言等方面不失和諧與優雅。例如,在對商標“zephyr”進行翻譯時,譯為“和風”,便是找準了中西方文化契合點。再如,天津名吃“狗不理包子”在征集英文商標時,經過反復的對比與考慮,將目標鎖定了“GoBelieve”。“GoBelieve”這一翻譯語不僅在聲音上與“狗不理”相似,同時該商標也讓英語國家民眾產生一種依賴與美好的心理感覺。2.在文化融合背景下優化漢語文化。隨著全球經濟商業化進程的加快,商務英語方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外來詞,如“T恤衫”等,這些詞大多是通過音譯、意譯或半音半意、音譯外加漢語鏈接等途徑實現的,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中要在文化融合背景下優化漢語文化,巧妙運用音譯、音意譯、英漢結合等翻譯方法。當然,隨著文化融合的不斷加快,很多詞匯被借用到英語中,如基于中國傳統武術的“Kongfu”和基于太空科技的“taikonaut”。總之,多樣化的新詞匯在文化融合與發展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譯者因此要時刻保持開放性的翻譯心態,優化漢語詞匯系統。在語音、語法與構詞方面進漢語繼續純化與美化,使其在符合英語國家文化的前提下,不斷滿足中國人的審美、價值、倫理等方面的文化需求,同樣使漢語更好地為商務英語翻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