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醫學技術報告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放射醫學技術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隨著X線的發現及在醫學的應用,給人類對疾病的診斷帶來很大的方便, 放射醫學常用的X射線檢查有X射線攝片、透視、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rtomography,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ngraphy,DSA)檢查或治療等應用越來越普遍,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廣。穿透人體的X射線會產生感光效應和光密度效應,它們對X射線檢查的成像很有意義,另外還會產生生物學效應,為此,如果人體接受大劑量的X射線后會引起機體組織發生輻射損害,例如基因的變異以及癌變等。在放射醫學檢查中要盡量降低X射線輻射劑量,不僅要注重對患者的健康保護,同時醫務工作者本身也應該加強防護意識。正確認識放射醫學檢查中射線防護對于降低人體接受X射線照射的重要性,進而降低受檢者和醫務工作者X射線輻射危害,讓X射線檢查更好的造福人類。
【關鍵詞】: 放射醫學檢查;X射線;輻射危害;防護
放射醫學檢查中X射線檢查如X射線攝片、透視、DSA檢查或治療、CT等醫學實踐中的應用越來越多,不斷的得到廣大醫務工作者和患者的認同。放射技術的應用有其特殊性。雖然隨著X射線檢查設備日益先進,但是X射線放射技術的應用在給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大劑量的X射線照射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隨著X射線檢查應用的廣泛,使得人類接受到的X射線劑量越來越多,有研究認為放射醫學檢查的年有效劑量占人體接受射線年總劑量的95%以上[1]。正確認識X射線輻射劑量在放射醫學應用中的危害和如何更好的進行防護,對于醫務工作者來說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1、 X射線對人體的損害
機體受到X射線照射后會引起生物分子結構和性質的變化,引起細胞組織和器官的損傷產生一系列的生物學效應。其中隨著X射線的照射劑量的增大,對人體的生物損害作用也就越來越多大。如果機體是敏感體質的人群,那么就更容易受到損傷和影響。隨著X射線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引起的X射線電離輻射損傷現已成為一個醫學和社會關注的問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放射醫學檢查中X射線輻射劑量可增加患癌癥的風險。除了增加癌癥的風險外,X射線對人體的損害表現還有其他幾個個方面:神經系統的腦脊髓細胞受損,接受特大劑量的X射線照射會引起腦型放射病;內分泌功能前期增強后期降低;性腺功能降低,和卵子數量質量降低;造血系統會出現三系降低,大劑量效應會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血病等;免疫系統降低;消化系統的癥狀出現最早,可以出現惡心嘔吐、腹瀉、電解質紊亂等臨床癥狀,嚴重者會出現休克死亡;其他系統的變化:皮膚干燥和潰瘍、內障、乳腺癌、肺癌、甲狀腺癌、食道癌等。由于X射線輻射可以引起人體全身多器官組織的損害,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放射醫學檢查工作的同時,必須重視X射線防護工作,把輻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2 受檢者的射線防護
對于受檢者的防護應特別重視,特別是病情嚴重患者機體本身的耐受能力和抵抗力就下降。在進行此項檢查前,要查看下該病人之前的一些檢查材料,避免不必要的額外的X射線檢查,進而減少患者接受X射線的輻射。對于妊娠婦女和即將要妊娠的婦女要盡量避免采用X射線檢查腹部和骨盆,除非在臨床上有充分的理由要求進行x線的診斷檢查外。對受檢者的非投照部位必須進行相關的屏蔽防護,特別要注意保護性腺、活性骨髓、女性乳腺、胎兒及兒童骨骺等輻射敏感部位。患者的陪同人員應在檢查室外等候,不得在無屏蔽情況下進人檢查室。
3 放射科醫務工作人員的防護
放射科醫務工作者需要經常性的接觸到射線的照射,相對于其他人來說接受到的射線劑量要多些,故對于X射線防護,放射科醫務工作者應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減少射線照射時間,這里主要有兩方面,一個就是除了工作需要,一般要盡量避免在檢查室的停留時間。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工作人員對于放射儀器的操作、使用要熟練迅速,基本功要扎實,進而可以減少接受射線照射的時間。檢查室布局設置要合理,盡量拉大人體與照射源之間的距離,即進行距離防護。隨著離放射源的距離增大,人體接受到射線照射的劑量而減小。攝影時,采用鉛屏風,避開射線照射進行隔室攝片。對于嬰幼兒和危重病患者攝片時需要在機器旁時,醫務工作者應當穿鉛橡膠防護;堅持個人劑量監測,使受照劑量控制在規定的劑量限值以內。放射科醫務工作者需要及時了解自身實際接收照射劑量,一般通過佩帶X射線個人劑量膠片或熱釋光劑量計;對于放射科妊娠女性工作人員,應調離工作崗位或從事不接觸X射線的其他工作,避免對胎兒和大人帶來一些不良的后果。
總之,在放射醫學檢查的工作中,放射科工作人員應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以認真工作態度,加強對檢查中射線的防護意識,同時要加強射線防護工作的宣傳和實施,以便使受檢者和自己減少X射線輻射。放射科醫務工作者更要安全合理的使用放射醫學檢查設備,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地依據,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健康和幸福,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2
第一條為保障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與安全,全面評價放射工作人員勝任本職工作的健康狀況,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所有放射工作單位和放射工作人員。
第三條本規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負責組織實施。
第二章常規醫學監督
第四條放射工作人員就業前必須進行體格檢查,體檢合格者方可從事放射工作。
第五條放射工作人員就業后必須進行定期體格檢查。對在甲種和乙種工作條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員每年體檢1次;對在丙種工作條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員每2-3年體檢1次;必要時可增加體檢次數。
就業前、后體檢結果由體檢單位詳細如實地記錄在個人健康檔案中。
第六條放射工作單位對每位放射工作人員必須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和個人劑量檔案。
第七條就業前、后人員的體檢由放射工作單位組織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指定的醫療、衛生防護單位進行。
第三章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要求
第八條放射工作人員必須具有在正常、異常和緊急情況下能正確、安全地履行其職責的健康條件。
第九條對從事核反應堆(包括各種核動力堆)工作的人員,除一般的健康要求外,必須具有正常的視覺、聽覺及良好的精神狀態,并對穿戴防護用具無過敏現象。
第十條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宜從事放射工作,已參加放射工作者可根據情況給予減少接觸、短期脫離、療養或調離等。
1.血紅蛋白低于120g/L或高于160g/L(男),血紅蛋白低于110g/L或高于150g/L(女);
2.紅細胞數低于4×1012/L或高于⒌5×1012/L(男),紅細胞數低于⒊5×1012/L或高于5×1012/L(女);
高原地區可參照當地正常值范圍處理。
3.準備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白細胞總數低于⒋5×109/L或高于10×109/L者,已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白細胞總數持續(指六個月,下同)低于4×109/L或高于1.1×1010/L者。
4。準備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血小板低于110×109/L;已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血小板持續低于100×109/L。
5.患有心血管、肝、腎、呼吸系統疾患、內分泌疾患、血液病、皮膚疾患和嚴重的晶體混濁或高度近視者。
6.嚴重神經、精神異常,如癲癇、癔病等。
7.其它器質性或功能性疾患,衛生部門可根據病情或接觸放射性的具體情況(包括放射工作種類,水平等)、本人工作能力、專業技術需要等綜合衡量確定。
第四章健康管理機構及其職責
第十一條衛生部在國家衛生標準分委員會的基礎上,設立國家級放射疾病診斷組,其職責是:
1.對全國健康檢查和放射疾病診斷進行技術指導扣監督檢查:
2.受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核工業部放射疾病診斷組或負責診斷放射疾病的醫療機構提出的疑難病問和問題;
3.參加重大放射個故的醫學處理工作。
衛生部工業衛生實驗所為囚家放射疾病診斷組的辦事機構,負責其日常工作。
第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成立放射疾病診斷組或指定放射衛生防護機構和醫院負責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性健康體檢、放射疾病診斷及管理工作,其職責是:
1.負責本地區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性健康體檢;
2.負責本地區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性放射疾病診斷及治療;
3.參加放射事故的調查和衛生醫學處理:
4.負責疑難病例的轉診。
第十三條核工業部可以成立放射疾病診斷組或指定專職醫院,在報經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批準后,負責本部門在該地區的直屬企事業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體撿和放射損傷的醫學處理,并接受地方放射疾病診斷組的指導。
第十四條參加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和體檢的各科醫師必須具有放射醫學知識,掌握國家頒發的職業性放射疾病診斷標準和有關規定,井有正確、及時處理放射事故受照射人員的能力。
第十五條職業性放射疾病的診斷,必須實行以當地為主和以指定的放射衛生防護及醫療部門或診斷組集體診斷為準的原則,并發給職業性放射疾病診斷書(附件2)1式3份,其中:份存診斷單位,1份存放射工作單位,1份交木人。
第十六條放射疾病的診斷必須在具有個人健康檔案和個人劑量檔案的前提下,根據國家標準: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GB8280一87)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GB8281-87)
《放射性皮膚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8282-87)
《放射性白內障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8283-87)
《內照射放射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8284-87)作出診斷和處理。
第五章事故受照人員的醫學管理
第十七條對放射事故的處理和報告,嚴格按照衛生部、公安部、國家核安全局1986年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線事故管理規定》辦理。
第十八條指定的醫療、衛生防護單位對放射事故受照人員應迅速進行劑量測定,視受照射的不同劑量及損傷情況,做出醫學處理或送上級放射醫學單位診治。
第十九條放射事故受照人員的劑量,臨床表現和健康狀況應詳細記錄在本人的健康檔案和劑量檔案中。
第六章特殊受照人員的健康管理
第二十條放射工作單位要關心從事過放射工作的(包括應急照射)現已離退休或因健康原因調離放射工作崗位人員的身體健康。對于從事放射工作累計工齡超過15年以上,內照射年攝入量限值≥2ALI;鈾礦工氡子體累積照射量≥100WLM者和一次或幾天內照射劑量當量≥0.1Sν,全身累積照射劑量當量≥1Sv者,要做定期的醫學隨訪觀察,原則上每2-3年一次。
第二十一條從事放射工作的哺乳期婦女、妊娠初期三個月孕婦應盡量避免接受照射,在妊娠或哺乳期間不得參與造成內照射的工作,并不得接受事先計劃的特殊照射。
第二十二條未滿18周歲者,不得從事放射工作
第七章放射工作人員的保健
第二十三條放射工作人員的保健待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四條放射工作人員的保健休假,應根據照射劑量的大小與工齡長短,每年除其他休假外,可享受保健休假2-4周。從事放射工作25年以上的在職者,每年由所在單位安排利用休假時間享受2-4周的療養待遇。
第二十五條放射工作人員健康體檢、休假、住院檢查或患病治療期間照常享受保健津貼,醫療費用分別由公費醫療、勞保醫療或所在單位支付,在生活方面所在單位應給予適當照顧。
第二十六條長期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因患病不能勝任現職工作的經第十二條規定的組織或機構診斷確認后,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提前退休。
第二十七條放射工作人員因職業放射損傷致殘者,其退休后工資和醫療衛生津貼照發。因患放射疾病治療無效死亡者,按因公犧牲處理。
第八章附則
篇3
【摘要】為了評價醫用X射線攝影影像質量,用透明環氧樹脂板設計及制作了一種對比度細節體模,同時提出了對比度細節體模影像質量指數的計算方法及體模的應用。
【關鍵詞】測試體模;對比度;對比度-細節;影像質量指數
The study of Testing phantom for X-ray image quality
【Abstract 】 In order to evaluate medical X-ray photography image quality,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 quality testing phantom Use clear epoxy resin for the materials . Also proposes the phantom image quality index calculation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hantom.
【Key Words】Testing phantom;Contrast;Contrast Detail;Image Quality Figure
1 引言
X射線攝影設備的應用,除了安全,醫生最關心的就是圖像質量。圖像質量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對比度和分辨力.近年,一種符合美國醫學物理師協會(AAPM)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要求的對比度細節影像質量體模,被推薦用于對X射線攝影系統的影像質的這兩個指標進行精確的量化和評價。
它是由荷蘭Nijmegen大學醫院醫學物理科首先設計的[1-2]。一些知名的公司已在生產。我國王鵬程、趙嵩、宋少娟、劉瀾濤等[3-7]人在不同X射線攝影系統的影像質量比較研、曝光技術參數的優化等方面成功的使用了這類體模。衛生部、江蘇省等[8-9]也在CR/DR系統檢定規程中加進了使用對 比度細節體模檢定影像質量的要求。對影像質量的定量要求已經引起了職能部門和醫生的高度重視,使用對比度細節體模對影像質量對比度和分辨力的檢測是很大的意義。
該研究報告的體模設計和制作參考了AAPM和IEC的要求。該文章對設計原理、體模材料、體模大小、指標要求及體模應用進行了敘述。
2 測試體模的設計
體模材料采用透明環氧樹脂板。診斷用X射線平均能量一般在40kev到100kev范圍,在這個范圍內,人軟組織的X射線減弱系數在0.2340~0.1660,而透明環氧樹脂在0.2595~0.1687,二者是很接近的,即對X射線的吸收減弱特性較為等效。前者密度為1.05,后者為1.15,二者也很接近。透明環氧樹脂材料易購易得,為穩定固體,結實均勻,而且便于加工。所以,在放射醫學的研究中,很多情況采用了透明環氧樹脂代替人軟組織或體模材料。
影像質量最重要的指標是對比度和空間分辨力,二者都由影像上的光密度差異來表示的。光密度差異是由透過患者的曝光劑量的差異產生的,透過的曝光劑量的差異又是由體層厚度的差異引起的。透過的曝光劑量的差異是隨體層厚度的增加呈指數形式變化。所以,影像上的光密度差異也隨體層厚度呈指數形式變化。
根據上面原理,體模參照物的厚度及大小,就該體模而言,就是透明環氧樹脂板上的孔的深度及大小,深度就是對比度,孔徑大小就是細節,對比度細節也當按指數形式變化。
在一塊厚度均勻的透明環氧樹脂板上,用同一鉆頭,鉆上深度不同的孔,得到不同厚度的孔底,就得到不同的對比度參照物;又對同一厚度,鉆成不同直徑的孔,就得到不同大小空間的參照物。為了在一塊與x線照射野大小相適應的、使用又方便的透明環氧樹脂板上得到對比度和細節數值范圍較寬
注:圖中縱坐標R/φ:R是行(Row),φ是直徑,橫坐標、C:是深度;C是列(Column)。
圖1 透明環氧樹脂體模對比度--細節孔的分布的不同的孔,通常也采用對比度細節孔的深度和大小以指數函數形式分布的辦法來設計。為了行文方便,以后就把深度叫成對比度,而把孔的大小叫成細節,二者合起來就叫對比度細節。它們的指數函數形式為
Y=AeB.X…………………(1)
式中:Y―孔深度(對比度)值或孔直徑(細節)值,mm;
A―曲線系數;
B―指數系數;
X―橫或列的編號。
該體摸采用262mm×262mm×厚10 mm的方形透明環氧樹脂板。在上面設計了15列×15行225個方格。每個方格都鉆了孔。在上面三行的方格中,只在中心鉆一個孔。
其他12行中除中心鉆孔外,還在四角隨機鉆了一個與中心相同的孔。一共有225種深度和直徑的孔(圖1)。這些孔就代表了有225個對比度細節。
列和橫的編號都是等距離的,圖中大小不同的黑圓點就代表所鉆的孔,但是,孔的深度或孔的直徑隨編號呈指數函數分布如(圖2)。
對于孔的深度、大小、分布及加工可行性做如下考慮:
該體模把孔深度最大設計成8mm,其孔底厚2mm,同10mm相比有8mm的差異,在適當的孔徑下,這是很容易分辨出來的;把孔直徑最大也設計成8mm,在適當厚度下,也是很容易分辨出來的。為了在接近臨界分辨處,精確地找到分辨識別的位置,在該處前后的孔深度值或孔徑值,設計分布細密一點;容易分辨的范圍,孔分布稀疏一點,這樣,體模就可以做成便于使用的大小。將孔深度和孔直徑最小設計成0.3mm。于是曲線系數A=0.2464;指數系數B=0.2323。上式(1)就成為
Y=0.2464e0.2323.X…………(2)
根據上面的考慮和公式來計劃圓孔的深度和直徑:孔深度(mm)的范圍和分布設計為0.3、0.4、0.5、0.6、1.0、1.3、1.6、2.0、2.5、3.2、4.0、5.0、6.3和8.0。孔徑(mm)也設計為0.3、0.4、0.5、0.6、1.0、1.3、1.6、2.0、2.5、3.2、4.0、5.0、6.3和8.0。孔徑的取值還考慮到是市場上應是可以買得到的標準刀具。
0.3 mm ~8.0 mm范圍,其造成的光密度差異包含了診斷需要的范圍。
在圖1中,同一行,孔徑相同,深度不同;同一列深度相同,孔徑不同。12行以下的方格四角隨機打孔,且要求只辨認這些孔而不認中心孔,這樣做,目的是為了避免憑印象認孔。
3影像質量的量化表示
影像質量對比度及空間分辨力的量化表示有三種方法:影像質量指數和影像質量指數倒數百分率。
3.1 影像質量指數(IQF)的定義:在放射學中,是成像鏈反映被成像體的物理特征的量化表示。具體到該體模而言,是最終的圖像顯示每列中最小細節(直徑)的孔的深度與直徑乘積的和,即
式中:i ―從1到15;
Ci ―第i行看到的該閾值孔的深度 (mm);
Di th ――第i行看到的閾值孔的直徑(mm),下腳標th是英語閾值(threshold)的縮寫。
就是說體模板上有15列,就有15個閾值孔,每一個孔有一個Ci Di th乘積,15個乘積相加即為IQF。也稱為閾值對比度
用(3)式的計算值來敘述IQF與影像質量的關系時是:IQF值越小,影像質量越高。二者關系趨向相反。
3.2影像質量指數倒數百分率
也有用它的倒數乘以100%的方法表示的,表示式為
IQFinv=(1/IQF)×100% ………… (4)
這時的敘述是:IQFinv值越高,影像質量也越高。二者關系趨向一致。
4體模的應用
4.1 比較不同屏-片組合系統的圖像質量:不同屏片組合,圖像質量往往有很大差別,通過體模實驗可以選擇曝光劑量最低而影像質量最好的組合
4.2 確定最佳的曝光技術參數: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識的增強,X射線檢查的頻度也不斷增加。這就要求X射線攝影技術要以最低的曝光劑量,得到最高質量的影像圖片,減少公眾由于X射線檢查的頻度增加帶來的劑量增加。
目前日益先進的數字攝影(CR)、數字成像(DR)及數字減影(DSA)等X射線攝影技術,在精心策劃下,可以達到這個要求。
這種策劃,可以用對比度細節體模加以實現。實驗可以看到【6】,當圖像清晰度達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曝光劑量,圖像清晰度也不會再增加;反之,在保證等圖像清晰度情況下,可以盡量減低曝光劑量。CR/DR攝影成像系統具有較大的寬容度,優化曝光技術參數,體模是可利用的工具。
4.3監測X射線系統是否老化:通過體模影像質量的檢查,可以監測X射線系統(例如X射線管)是否老化。如果已開始老化,要達到同樣水平的影像質量,就必須提高曝光劑量。體模可以代替人體做X射線系統超期服役實驗及最終決定是否更換設備。
4.4比較不同體厚目標的圖像質量:為了模擬不同的患者體厚,通常添加不同厚度的透明環氧樹脂板來實現。推薦把體模夾在中間,上下使用相同的數量的透明環氧樹脂板。可以比較不同體厚圖像質量的差異;對同一體厚圖像質量,可以選擇一致的優化攝影參數。
4.5檢驗不同厚度的過濾對圖像質量的影響:不同厚度的過濾對圖像質量有很大的影響。過濾太厚,透過劑量小,對比度細節不容易顯示;過濾太薄,散射影響大,圖像清晰度變差。用體模實驗可以優化過濾厚度與影像質量的關系。
4.6 檢驗不同觀察者對圖像質量的感知能力:在合格的觀片燈、合格的觀片環境下,不同觀察者因視力、精神狀態等原因不同,對圖像顯示的感知能力也不同。對CR/DR、DSA系統而言,即使把把窗寬窗位調到最佳,不同觀察者的感知能力也有差異。用體模實驗,可以用量化辦法檢驗這種感知能力的差異程度。
4.7為量化影像質量系數提供客觀客觀標準:影像設備檢定部門用體模影像可以量化的特點,制定對影像設備的對比度指標的量化要求。
4.8 通過體模影像質量的檢查,可以監測X射線系統質量控制:醫院質監中心用體模影像可以量化的特點,對X射線攝影系統進行質量控制。
5 結論
該體摸的設計原理清楚,指標設計合理,數學表達方式明確,對比度及分辨率范圍包含了X射線影像診斷要求的范圍。應用范圍廣,它不但適合于CR/DR、DSA影像質量的評價,也適用于傳統的膠片影像及乳腺攝影影像的評估。為X射線攝影影像質量的客觀評價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方法。
參考資料
[1] Fischbach F,Ricke J,Freund T,et al ,Flat panel digital radiography compared to storagephosphorcomputed.radiography:assessment of dose versus image.quality in phantomstudies[J].Invest.Radiol.,2002,37:609-614
[2] SiegfriedP,UlrichN,SalvatoreM,et.al,Comparison of Low-Contrast Detail Perception on Storage Phosphor Radiographys Digital Flat Panel[J]Detector Images. IEEE Tans Med Imaging, 2001,20:239-242
[3] 王鵬程,張富利,李士俊:兩種數字化X射線攝影技術影像質量與成像比較[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05,25(1):91-95
[4] 趙嵩,張軍毅,章偉敏,等:數字X射線攝影系統中低劑量應用的探討[J],中華放射學與防護雜志,2006,26(4):396-398
[5] 宋少娟,亓恒濤,劉傳亞:CR質量控制程序的應用[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6.16(12):1328-31
[6] 王鵬程,張富利,李士俊:兩種平板探測器X射線攝影系統的成像劑量與成像質量比較[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06,26(4):401-404
[7] 劉春華,劉國寶,華余強;CR系統影像質量的控制和評估[J],醫療衛生裝備,2008,4:113-115
[8] GBZ 187-2007《計算機X射線攝影(CR)質量控制監測規范》
[9] JJG(蘇)69-2007《醫用數字攝影(CR、DR)系統X射線輻射源檢定規程
作者單位 810000 青海紅十字醫院(青海 西寧 )1
610051 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2
篇4
[關鍵詞] PET-CT;腫瘤;篩查;護理服務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3(c)-104-02
PET-CT(俗稱派特)即最先進的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儀和先進的高分辨多排螺旋CT“兩強結合一體化組合型”大型功能代謝與分子影像診斷設備,同時具有PET和CT的檢查功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優勢互補,一次檢查同時提供病變精確的解剖結構和功能、代謝改變的信息,明顯提高了疾病診斷的準確性,由于PET-CT檢查有許多特殊的準備和要求,需要給予護理配合,若對這方面的知識缺乏了解,可能導致檢查結果的誤差甚至檢查的失敗[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6年9月~2010年1月在我院行PET-CT檢查進行腫瘤篩查者92例,其中,男50例,女42例;年齡30~80歲,平均(57.7±7.4)歲。吸煙者及曾經吸煙者20例,吸煙量10~40包/年,承認二手吸煙者23例。病理類型:腺癌54例,黏液腺癌35例,印戒細胞癌2例,類癌1例。分化程度:高分化癌28例,中分化癌42例,低分化癌19例,未分化癌3例。所有受檢者行全身PET-CT顯像,范圍為頭頂至雙大腿上段。PET-CT掃描后行屏氣低劑量胸部螺旋CT掃描(掃描參數為120 kV,32 mAs,125 mm層厚)。對所有圖像進行分析記錄。
1.2 檢查方法
PET-CT所用示蹤劑18F-FDG,由中國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劑量為370 MBq(10 mCi)左右,放化純度>95%,檢查前患者需禁食至少6 h,血糖控制在3.9~8.3 mmol/L,如血糖大于8.3 mmol/L,要做好記錄。靜脈注射18F-FDG后,患者需安靜休息40~60 min上機檢查。
2 結果
本組92例患者中,45例最終診斷為無復發轉移,47例最終診斷為術后復發轉移,其中,11例為局部復發,25例為多發轉移。除1例外均明顯放射性攝取增高(最大SUV1.1~71.10)。頭部及腹部未見重要異常發現。電話隨診41例(時間3~15個月)均無異常發現。通過與最終診斷結果對照,PET-CT最終正確診斷88例,3例假陽性診斷,1例假陰性診斷。其靈敏度為97.2%,特異性為92.0%,準確性為95.1%。
3 護理方法
3.1 術前護理
向受檢者解釋檢查的步驟和注意事項。 測定血糖,稱體重。 靜脈注射顯像劑:根據檢查目的不同,選用不同顯像劑。注射后請安靜休息,不要與人交談,不要看電視,避免緊張。檢查前需按醫囑要求飲水,檢查等待過程中不需要憋尿,檢查前需排空膀胱,排尿時避免尿液污染體表和衣褲。
3.2 靜脈注射18F-FDG的護理
接受檢查的患者,需靜脈注射放射性核素氟18,因此,注射完藥物的患者是一個移動的放射源,對護理人員有一定的傷害力,通過開展學習講座,晨間提問,中、短期培訓等方法提高護理人員對特殊專業、技能的認知。克服談“核”色變的畏懼,加強對特殊專業的熱愛,既要重視又要合理防范是首要任務。其次,加強專科理論技能的學習,護理人員除熟練掌握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同時還要加強放射性核素分裂、注射、給藥及放射量計算、防護等理論及操作技能,嚴格按公斤體重注射藥物,防止滲液、漏液。時間是防護的一個重要因素,盡量縮短護理操作時間是至關重要的,要求護理人員技術純熟,動作輕快、準確[2]。注射后所用的注射器及有關物品必須按放射性廢物處理辦法嚴格操作,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照射。核素顯像檢查者, 注射后離顯像檢查一般有一段間歇期, 需要患者在專門候檢室等待, 囑咐患者不要隨意遠離自己的床位, 要盡量減少患者之間的相互照射。
3.2 心理護理
使患者了解檢查前的準備、檢查程序。營造家庭式環境,讓患者感到舒適,又能夠在輕松等待檢查的同時增長醫學知識。接診人員主動熱情,衣著得體,言語親切、溫和,使用文明用語,不厭其煩,對患者尊重、關心,并幫助患者盡快熟悉及適應科室環境,與患者建立和睦信任的護患關系,減輕患者對檢查的顧慮,緩解其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迎接檢查。
3.3 術中護理
上檢查床前請先取出體表的金屬物品(如腰帶、鑰匙、項鏈、手飾、硬幣等)。考慮到胚胎和胎兒對輻射的敏感性, 以及放射性藥物可能通過乳汁排出的因素, 因此, 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 對多數放射性藥物均屬禁忌。故給育齡婦女注射前應詢問其是否懷孕及哺乳。哺乳期婦女如必須進行核醫學檢查,應在注射放射性藥物后暫時停止哺乳,并與嬰兒隔離,至體內放射性藥物降至安全水平方可與嬰幼兒接觸。做體部PET-CT檢查需要雙臂上舉,一般檢查時間在15 min左右;腦部檢查不需要雙臂上舉,手臂放在身體兩側即可,一般檢查時間在10 min左右。檢查結束后,醫生根據圖像預覽確定患者可離去或增加,有時需加做延遲像(注射顯像劑2 h后),針對不同情況要向患者做好必要解釋,以取得理解與合作。在檢查過程中要嚴密觀察,患者如有不適及時對癥處理。
3.4 術后護理
檢查完畢后,因患者在同一下掃描時間較長,上臂、下肢及腰背部常有不適感,在協助患者下檢查床前,應對這些部位進行輕輕按摩,以盡快解除其不適感。此時患者體內的放射性藥物尚未完全代謝排出,要告知其飲白開水1 000~1 500 ml,并在2 d內多飲水或進流質飲食,以加速藥物清除排泄[3]。排尿后廁所要及時沖洗,帶尿管者引流袋中尿液要及時傾倒,接尿器也要及時清洗以免污染環境。最后,告知患者領取檢查報告的時間。
4 小結
癌癥早期,癌細胞在人體內尚未形成明顯腫瘤時,其代謝水平即可明顯異于正常細胞。PET-CT顯像結果類似醫學人體影像的“半透明人”,它能夠靈敏地捕捉到早期惡性腫瘤生物代謝特點,形成掃描圖像上明顯的“亮點”,實現癌癥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4]。因此,PET-CT顯像技術被形象地稱之為早期探測腫瘤的“神眼”。同時,對冠心病、癲癇等神經和精神系統疾病等都可早期診斷。在PET-CT檢查過程中, 掌握適當的注射方法、部位及時間,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也相當重要[5]。
由于PET-CT檢查有許多特殊的準備和要求,需要給予護理配合,若對這方面的知識缺乏了解,可能導致檢查結果的誤差甚至檢查的失敗。根據筆者的臨床實踐和學習體會就PET-CT的護理配合作初步介紹和探討,以克服因護理配合不當而影響核醫學檢查結果。解除患者的緊張感,使其情緒穩定,才能很好地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檢查,獲得符合診斷要求的影像資料。本組腫瘤患者行PET-CT檢查,由于護理工作細致到位,密切了患者及家屬和工作人員的關系,提高了腫瘤患者在檢查中的依從性,減少了影響檢查的干擾因素,使PET-CT圖像質量得到了保證,從而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張素仙,李蘭芬,高鳳國.人性化護理在大型儀器檢查中的應用[J].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6,23(3):57,62.
[2]潘中允.PET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12,362.
[3]付占立,王榮富.能量底物環境對18F-FDG顯像的影響[J].國外醫學:放射醫學核醫學分冊,2002,24(2):55-58.
[4]呂杰,孫艷美,孫玲,等.結(直)腸腫瘤患者行18F-FDG PET顯像檢查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3,18(3):767.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腫瘤科收治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原發病灶和轉移病灶均經支氣管鏡、CT、MRI、全身骨顯像等證實,病理學檢查已確診,有客觀可評價指標;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4歲。病理類型:中低分化腺癌26例,鱗癌14例。病例入選標準:取得組織病理學診斷;體力狀況改善評分≥70分,白細胞計數>4×109/L,血紅蛋白>90 g/L,血小板計數>80×109/L,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正常,預計生存期≥3個月,無化療禁忌,可經CT或MRI檢測病灶大小;初次治療;沒有第二原發腫瘤;所有患者均獲得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實驗組 采用放射治療計劃系統Elekta Precise Plan軟件,BEV(射束方向觀)技術進行射野設置。全部患者均經GE螺旋CT掃描定位病變區,采用5 mm層厚連續定位掃描,在定位片上勾畫靶區后,根據病變體積大小及形態確定1~2個中心,80%~90%等劑量曲線包含整個靶區,并以此定為參考劑量曲線,給予4~6個非共面適形聚集照射,做肺校正,同步放療劑量60Gy/6w/30次;同步行PC(紫杉醇 45~50mg/m2 weekly+卡鉑AUC=2)/EP(順鉑 50mg/m2 D1,8,29,36+VP16 50mg/m2 D1-5,29-33)方案+沙利度胺治療,沙利度胺每天200 mg,口服,第1d起連續給藥。
1.2.2對照組 采用PC/EP方案同步三維立體定向適形放療,具體方法同治療組。
1.3療效判定 根據WHO實體瘤近期療效評價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進展(PD),總有效率為CR+PR(RR)。臨床和實驗室以及癥狀的分級依據NCLCTC3.0。
所有患者每周2次作詳細體格檢查,每周檢測血常規、肝腎功能;分別于0、6、10 w測定血清VEGF水平。每2 w復查心電圖、胸部CT及MRI。
1.4 VEGF的檢測 收集所有患者治療期間0、6、10 w空腹不抗凝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血清后置-40℃冰箱保存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方法檢測血清VEGF的含量。
2結果
3討論
近年來,肺癌在世界及我國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趨勢,多數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診斷時均處于疾病的中晚期,多采用放療和化療。同步放化療(CRCT)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治療模式,治療原理為強化控制局部腫瘤病灶,兼顧微小轉移病灶,該方法可明顯縮短總療程及增強抗癌作用。放療可控制原發腫瘤病灶,化療可治療并防止腫瘤的遠處轉移[3],具有協同治療的作用[4]。對于體力體重情況較好,無嚴重并發癥的局部晚期患者而言,CRCT是一種標準治療方法[5]。EP、TP為同步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化療方案。但是單純依靠放化療均難以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6]。主要原因是未有效控制肺癌的原發病灶,以及出現遠處組織或器官轉移。
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放化療后復發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腫瘤血管新生是腫瘤生長、轉移必需的過程。近年來發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是一種重要的刺激因子,在腫瘤血管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機制為通過刺激細胞的有絲分裂,促進新生血管的生長,而導致腫瘤生長和轉移。貝伐單抗(Avastin)是一個重組的人源化IgG1單克隆抗體,可阻止受體結合和內皮細胞增殖及血管的形成。2013 ASCO年會報告了一項III期的隨機對照雙盲研究,實驗證實貝伐單抗聯合多西他賽可顯著延長非小細胞肺癌的PFS,延長非小細胞肺癌中腺癌患者的OS。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民經濟狀況較低,但貝伐單抗使價格昂貴,很多患者放棄了該藥的治療。而沙利度胺在近年來被研究者發現同樣具有抑制血管增生作用,達到抗腫瘤目的,且價格較低。
本研究發現,沙利度胺聯合放療和EP/TC化療組的有效率為44.4%,略高于對照組(40.0%),無統計學差異。實驗組血清VEGF下降水平略高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差異。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方面實驗組優于對照組的,患者睡眠質量和體重的恢復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
綜上所述,沙利度胺聯合同步放療及EP/TC化療方案雖然沒有顯著提高患者近期療效,沙利度胺可用于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重及改善KPS評分,療效確切,毒副反應可以耐受、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Jemal A,Siegel R.Cancer statistics,2006[J].CA Cancer Jclin,2006,56(2):106-130.
[2]王孟昭,李龍蕓.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策略[C].中國臨床腫瘤學教育專輯,2007:232.
[3]戴惠芳,張鴻未,陳旭峰,等諾維本聯合放射對人鼻咽癌離體細胞的作用[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00,20(5):343.
[4]黃鶴,田昭濤,崔云亮.方案同步三維適形放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J].實用醫藥雜志,2010,27(8)695-696.
篇6
關鍵詞:輻射環境 心理分析 科學生活
中圖分類號:X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1-0265-02
談起輻射,不少人驚恐而色變。由此而引起的民眾滋事事件時有發生……。種種現象表明,社會在走向文明的同時,民眾的環保意識,健康意識在不斷提升,對自己周圍環境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那么輻射真的像少數商家宣染和大眾議論的那樣兇險可怕嗎?我們通過調查分析,對輻射環境民眾心理狀態做以科學的分析。
一、輻射的類型及安全性分析
1.輻射充滿著生活空間的每個角落
人類生存的這個地球,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輻射源,如電閃雷鳴、火山噴發、地震海嘯、太陽光、X 光,甚至日常使用的微波爐、電視機、計算機、手機、通信基站等產生的電磁波,人們有意無意地都在接受各種電磁波的輻射,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強力磁場體。
二、輻射的類型及危害性分析
依據輻射源能量的高低及電離物質的能力,一般分為電離輻射源和非電離輻射源。
1.電離輻射
是指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的射線。即波長小于0.1微米的電磁輻射。例如高速帶電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質子,不帶電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線、γ射線、CT、核磁共振、放射性同位素等等。電離輻射的特點是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電離輻射的能量高于分子化學鍵鍵能的電磁波,可以破壞生物蛋白質、細胞、DNA等分子結構,造成人體傷害并及有可能誘發細胞癌變。
2.非電離輻射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磁輻射(坡長大于0.1微米),波長較長、能量低,不會引起物質的電離,常見的有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手機、電腦、無線路由器、無繩電話、通訊基站、微波爐、冰箱、電磁爐、電熱毯、電吹風、打印機、復印機、高鐵、高壓電塔等產生的電磁輻射。
三、電磁輻射的軀體效應分析
常見電磁輻射(非電離輻射)對人體健康的效應分為種群效應和軀體效應。
1.根據生物學家對人體靜電研究,電磁輻射的種群效應可以使人類變得更加聰明,也會使極少數人放電異常,產生癲癇癥。
2.輻射的軀體效應為熱效應。人體接受電磁輻射后,體內水分子會隨著電磁場方向旋轉而快速運動,從而使機體溫度升高。截至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曾進行一個經歷11年,60多個國家參加的研究,得出結論:標準限值內的電磁輻射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四、電磁輻射標準規定
如何衡量電磁輻射對人體作用的大小呢?電磁輻射能量要大到什么程度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呢?這可以用“比吸收率SAR”來定義生物體每單位質量所吸收的電磁輻射功率(W/kg)。
根據中國國家標準GB8702-88《電磁輻射防護規定》,對于30-3000MHz頻率范圍,公眾在一天24小時內環境電磁輻射場的場量參數在任意連續6分鐘內的平均值應滿足: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應小于0.02W/kg(歐洲為2W/kg,美國為1.6W/kg)、電場強度不超過12V/m、功率密度不超過0.4W/m2,中國比國際非電離輻射標準嚴格10多倍。
五、輻射環境民眾心理分析
1.以上數據表明,常見輻射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并不可怕。那么民眾怕的是什么呢?可歸結為以下方面:
2.生活中常見的的輻射源,已經習以為常,不熟悉的輻射源懷有介意或懼怕心態。
通信、電器等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快于民眾所掌握熟悉的常識,民眾普遍不知道輻射與輻射污染的區別,認為一切輻射都是對人體有害無益的。
3.輻射知識缺乏,不了解電磁(坡長0.1微米以上)輻射與電離輻射(坡長0.1微米以下)的區別及危害性。因為 “電離輻射污染,不僅會引起心悸、失眠、心動過緩、竇性心率不齊等癥狀,還會造成白細胞減少,免疫功能下降等癥狀”,“電離輻射污染不僅會導致男性衰退,質量降低,還會使女性經期紊亂,容易流產或是產下可怕的死胎、畸胎。?” 這也是造成民眾恐懼的主要原因。
4.科學生活的常識欠缺,不明病因的身體不適,如:心悸、失眠、心動過緩、竇性心率不齊、免疫功能下降、微量元素缺乏等等癥狀,一律歸結為受到不明電磁輻射而引起。
5.少數護膚品、保健品商家為推銷自己的產品,借此擴大宣染,引起知識欠缺民眾的恐懼,這是傳統“兇神”恐嚇行為,正好迎合部分民眾應愿信其有,不愿信其無,甚至煽動民眾滋事的心態。
六、科學生活建議
我是從事輻射環境監測管理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輻射廣泛存在于我們周圍。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監督管理使用放射性、核素、電磁輻射設施是我們的神圣職責。為了使放射性、核元素、電磁輻射設施的應用控制在對民眾沒有任何危害的范圍內,建議學會科學生活。
1.據復旦放射醫學研究所吳錦海教授介紹,大氣、水源、土壤、食品等中,含有鈾、鐳等多種天然放射性核素,但一般都有在百萬分之幾的水平。生活環境中的這種看不見的射線,通常稱為天然放射性本底,一般不會對人體產生輻射危害。相反,生活不良習慣,可使人們受到的放射性增加。比如,每天吸20支煙的肺部,一年時間相當于肺部受到了0.5至1.0毫西弗(mSv)的輻射。
2.作物育種、疾病診斷、治療,放射性核素也有廣泛的應用。如用射線照射腫瘤,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對放射性核素接觸者來說,只要作好防護,在限制劑量下也是安全的。
我國對廣大居民受核元素影響的限制劑量為0.1毫西弗(mSv)/年,(國際規定為5毫西弗(mSv)/年)放射性工作人員的職業接觸限制劑量為50毫西弗(mSv)/年。目前,我們所接觸到的輻射劑量都在安全范圍內,對健康的影響十分微小,不必過分擔心。
3.家裝輻射:盡可能使用環保材料。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隨之而來的“裝修污染”問題常常令人頭痛,家裝材料的放射性是否超標已成為其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天然巖石因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而具有放射性。同時,對花崗石材的放射性強度水平進行了明確界定,并依據其強弱不同劃分為A、B、C三個級別,在居室裝修時應選擇A類產品。
而磚石、地磚、瓷磚、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是家居裝修中的必選材料,它們的放射性水平同樣不容忽視。這些建筑材料之所以可能含有比較高的放射性水平,主要原因是它們的制作原料可能是由礦業廢渣、煤渣、鋼渣或工業副產品組成,而這些副產品里面常常含有濃縮的放射性核素,從而導致制成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較高。
除了石材、瓷磚等建筑材料可能產生較強的放射性污染外,家中擺設的化石、玉石、石雕等均可能產生核輻射。市場上有一種經過處理能在夜里發光的裝飾品,具有很強的放射性,不適合在居室內擺放。另外,有的含磷礦物被加工成?“夜明珠”,其放射性也偏高。
因此,我們在家居裝修中應盡量不要使用那些放射性含量較高的瓷磚、石材等材料。建議,在購買主體、裝修建筑材料時,應首先向經銷商索要產品的放射性水平檢驗合格報告或產品的放射性水平分類檢驗報告;同時,在查看檢驗報告時必須留意檢驗報告上要有CMA計量認證專用章,檢驗依據應為GB6566-2001國家標準,正本檢驗報告或加蓋紅色騎縫章的檢驗報告復印件有效。
4.醫學輻射:避免過度和重復檢查
放射性物質放出的射線被廣泛用于為人類健康服務,尤其是在醫療領域內診斷和治療方面應用廣泛。比如現在很多大醫院可進行ECT檢查(同位素檢查),就是應用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的一種數學和物理技術。病人通過口服同位素或其化合物,然后用掃描儀在體外測量,可作為腫瘤的有效診斷手段。
我們在醫院里,經常能看到個別檢查室的“大鐵門”緊閉,醒目的寫著“小心輻射”的大紅字。雖然這些醫學檢查的輻射不小,但是只要不是過分頻繁地檢查,這種損害幾乎為零。
放射專家指出,已經懷孕的婦女或準備懷孕的人在需要做放射性檢查時,必須事先與醫生進行溝通,否則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此外,兒童也是對射線更為敏感的人群,在一定要做檢查的情況下,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盡量縮短受照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患病后不要輕易進行放射性檢查和治療,更不要自己提出來射線檢查。如果一年之內進行幾次檢查,對身體的危害非常小,但是如果過度檢查,會對身體造成一定損害。因此,盡量避免重復照射對身體造成重復損害。
5.電器輻射:保持距離是最好辦法
電器輻射主要是電磁輻射,它是一種復合的電磁波,以相互垂直的電場和磁場隨時間的變化而傳遞能量。而人體生命活動包含一系列的生物電活動,這些生物電對環境的電磁波非常敏感。
比如窩在沙發里看電視,一看就是幾個小時而渾然不覺,時間長了,會出現頭昏眼花、耳鳴等癥狀。除了電視外,現代人每天使用最多的是電腦,程序員、編輯、網民最容易遭其毒害,而近距離的接觸,讓人躲都躲不開。電腦屏幕、主機、機箱,甚至鼠標都有輻射。此外,容易被忽視的電器輻射還有微波爐、電熱毯、取暖器、電吹風等。
篇7
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隸屬于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兵器行業唯一一家集職業衛生基礎研究、職業病診斷與治療、職業衛生技術服務于一體的職業病防治綜合性專業研究所。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下屬的二級機構。2004年,取得衛生部首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甲級資質認證;2012年1月,通過國家安監總局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甲級資質換證審查;2012年4月,通過國家安監總局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甲級資質續展。
近年來,中心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及其相關配套規章和標準要求,緊緊圍繞資質業務范圍,卓有成效地開展了職業病危害評價、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放射工作場所防護檢測與評價、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檢測、生物材料檢測、室內環境空氣質量檢測、水質檢測等工作,完成職業病危害評價600余項,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1000余項,涉及兵器、航天、航空、船舶、電子、電力、石油、石化、化工、制藥、金屬冶煉、煤礦等多個行業。近5年,評價報告和檢測業務數量年均增速40%,實現了快速、穩步增長。
回顧中心發展之路,從成立初年完成評價項目未超10項,到目前每年完成上百項,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得到政府部門的認可和行業領導的肯定,機構的健康持續發展主要得益于正確的定位、精細的管理和不斷的建設投入。
培育核心競爭力
提供優勢技術服務
依托軍工行業,提供技術服務支撐
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自成立30余年,一直承擔著兵器工業及國防科技工業職業衛生的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先期技術研究工作。研究所圍繞兵器行業特點和新型武器裝備研制,在特有化學物質毒性研究與危害調查、檢測方法與標準研制、防護治理研究、職業病診斷與治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曾對國防與兵器行業的200多個企事業單位進行了作業現場檢測、職業病危害調查、安全性評價及職業衛生與軍事毒理學等方面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珍貴的數據和資料。承擔各類職業衛生科研課題150項,獲各級科技進步獎37項,其中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三等獎20余項。具有較高的科技實力和科研水平。職業衛生基礎研究工作的開展為國防軍工行業的建設項目評價與檢測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國防軍工系統是我國武器裝備研制生產的重要物質和技術基礎,承擔著國防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使命,高機密、高敏感、高技術是軍工系統的顯著特點。對軍工企業及建設項目進行職業病危害評價,內容包括總體目標、規劃綱領、技術工藝指標、生產原材料及產品性能和設備設施性能等多個方面。因此,評價與檢測過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國家的軍工核心能力規劃、武器裝備發展方向及其性能和技術工藝指標等國家秘密。2006年9月,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通過國防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格審查,被授予“三級保密資格單位”,目前已上報“二級保密資格單位”申請,并通過現場預審核。具備“保密資質”使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對涉及國家秘密的建設項目和工作場所進行評價與檢測,具備特殊優勢。
中心充分發揮自身獨特行業優勢和技術支撐力量,在國防軍工行業積極開展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每年近50%的評價與檢測來自國防軍工系統。
作為兵器系統職業衛生專業研究所下屬單位,中心承擔了本系統以及部分國防工業系統的職業衛生技術支持工作。通過對集團公司成員單位的職業衛生基本狀況調查和資料收集,建立集團公司的職業衛生檔案,通過對數據的掌握和分析,為集團公司監督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據,為編制產業規劃提供參考,并為集團公司的安全管理標準化達標工作和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提供技術支持;每年組織職業衛生培訓班,對兵器兩個集團所屬成員單位職業衛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對成員單位職業衛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咨詢和指導;在原國防科工委每年組織的安全培訓中提供職業衛生培訓教材和承擔授課任務等。
服務地區經濟,拓展技術服務能力
在樹立國防軍工職業衛生服務品牌的同時,中心還不遺余力地拓展職業衛生技術服務領域和提高技術服務能力,明確了“立足軍工和陜西,服務西北五省”的發展方向。
西北五省地區,包括輻射的山西、內蒙兩省,均是我國的資源大省,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礦產資源。煤炭開采、火力發電、石油化工、金屬冶煉企業眾多,這些企業職業危害嚴重,接觸職業危害人員眾多。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職業病防治基礎薄弱,為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中心與陜西延長石油、神華集團、大唐電力,魯能電力、華能電力、國網能源、新疆兵團、山西同煤集團、中石油長慶石化公司、煤層氣公司等大型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承擔了多個投資過百億建設項目的評價。
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作為我國首批設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是中西部經濟總量最大,創新創業最為活躍的高新區,引進了大量的外商投資企業,包括上百家世界500強企業。這些外資企業技術設備先進,管理規范,對為其提供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也有很高的標準要求。中心承擔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的三星電子閃存芯片項目,是韓國三星電子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投資項目,也是改革開放后外商在國內單筆投資最高紀錄,三期建設投資超過300億美金。作為陜西省的1號工程,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長親自掛帥,主持召開領導小組專題會議,安排部署項目推進各項工作。作為承擔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的機構,中心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為了得到真實、有效的類比數據,中心組織了評價人員遠赴韓國三星本部,采集類比檢測數據,學習先進的職業衛生管理經驗,編制出了高水平的評價報告,在規定期限內,順利通過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審查,取得了批復文件,得到了陜西省、西安市及高新管委會領導的表揚和客戶韓國三星電子的高度認可,為服務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目前該項目各項審批工作已完成,正式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的核準,進入了全面建設階段。
強化質量管理
提升技術服務水平
加強精細化管理,提升評價質量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在其提供的技術服務中,保證提供的數據詳實準確,結論客觀公正,是政府監督管理、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控制、勞動者權益保障的重要前提,是履行第三方評價機構職責,保持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的市場競爭力的基礎。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一直將加強精細化管理,提升評價質量視為技術服務機構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
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為做好精細化管理,在預評價報告編制時,增加了可研報告研讀檢查表;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在現場調研階段,使用了統一的檢查表;在報告審核階段,建立了評價方案審核、質控審核、技術審核的三級審核制度;在與建設單位交流時,明確了首次會制度,設置了對收集資料和評價報告初稿真實性和客觀性的確認;在檔案管理中,設置了歸檔前的檢查表等。
明確編制關鍵點,提高報告質量
職業病危害評價報告書是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產品,也是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竣工驗收的技術文件,報告書編制的質量既要體現評價機構的能力水平,更應發揮對建設項目設計和實施職業衛生管理的技術作用。
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在報告編制中,特別注重體現技術指導作用的關鍵點的編制。如工程分析的類比對象選擇,一定是要有可比性;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一定要確定主要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崗位和人數;職業病危害評價,注重對防護設施的評價;評價結論描述,一定要做出結論性的判斷,并點出關鍵的控制點;提出的補充措施和建議一定要有針對性。
加強能力建設 提高專業實力
技術隊伍建設
多年以來,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一直從事職業衛生基礎研究、職業病危害評價與檢測、職業病體檢與診治、職業衛生咨詢培訓、兵器行業職業衛生管理等工作,培養了一批科研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具有豐富的科研技術理論和實踐經驗,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專業技術團隊。
目前職業衛生技術服務中心有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職業衛生專家庫成員2名,陜西省職業衛生專家庫成員9名,26人取得了國家職業衛生評價及檢測資質,12人取得了國家放射衛生評價及檢測資質,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員7人,計量審核員4人,本科以上學歷占86%,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員占80%。專業涉及預防醫學、衛生檢驗、化學分析、放射醫學、衛生工程、衛生管理等。
實驗室建設
兵器工業衛生研究所經過30多年的基礎建設,不斷提升職業衛生研究和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的硬件能力。尤其是“十一五”期間科研實驗樓的建成使用,使儀器設備、實驗條件和工作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中心擁有辦公面積約500m2,實驗室面積約1000m2,設有理化實驗室、氣相色譜實驗室、原子光譜實驗室、氣質聯用實驗室、放射實驗室等,另外會議室、培訓教室及檔案室與全所共用,大約1000m2。
擁有各類職業衛生及放射防護檢測儀器設備378臺,大大超過了甲級資質技術服務所要求的條件。其中采樣設備220臺,現場檢測設備38臺,實驗室檢測設備79臺,放射防護檢測與評價設備41臺(套)。大型設備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氣-質聯用儀、血氣分析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熱釋光測量讀取裝置、醫用X射線質控檢測系統、全自動核固體徑跡測量系統等。所有檢測設備均按照有關規定定期進行計量檢定、校準、效驗,并建立了設備檔案,制訂了使用、維修、檢定管理制度。
篇8
【關鍵詞】 食管癌;放療;CBCT;腫瘤靶區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657-02
為進一步研究并分析針對食管癌患者而言,合理的CTV-PTV放外邊界數據,本文針對我院自2010年6月――2013年1月期間,住院部所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共計20例作為研究對象,在三維治療計劃系統當中,利用所獲取的165組CBCT擺位誤差數據,對其進行了綜合性分析,現總結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0年6月――2013年1月期間,住院部所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共計20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在圖像引導下進行食管癌放療治療,共獲取CBCT擺位誤差數據共計165組。20例食管癌患者中,男性患者共計15例,女性患者共計5例,患者年齡在40-70周歲范圍之內,平均年齡為(56.2±1.8)歲,平均病灶長度為(8.2±0.6)cm。所有患者食管癌病理類型均為鱗狀細胞癌,病發部位為胸部中段,排除存在遠處轉移征象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定位CT掃描 20例食管癌患者均取仰臥位,根據食管癌腫瘤位置應用真空墊進行固定。掃描前期在真空墊上標記與激光燈重合的“+”字線,作為三維坐標參考體系。應用16排螺旋CT掃描裝置,在患者自主護理狀態下,行3.0mm層厚的連續性CT掃描,自下顎下掃描至橫隔為主。CT成像過程中,控制管電壓水平為200kV,控制管電流水平為250mA,3.0mm層厚連續性CT掃描時間控制為5.0s,對靶區以及周邊危機器官組織進行勾畫,確定CTV后,在三維方向上分別外擴1.0cm,確定與之相對應的PTV邊界。
1.2.2 CBCT圖像采集 在機架持續旋轉的過程當中,獲取患者所掃描部位的連續性投影數據,通過反投影算法重建的方式獲取對應的CBCT圖像數據。患者在治療床上接受標記點以及所對應激光的擺位,行掃描過程當中,CBCT固定自178°開始,沿順時針方向旋轉90°,生成對應的二維圖像,通過重建的方式形成三維圖像,轉化對應的斷面圖像,以斷面圖像與計劃CT圖像進行三維匹配。CBCT圖像采集過程當中,控制管電壓水平為90kV,控制管電流水平為100mA,按照512字節×512字節單位進行矩陣重建,重建時間為20.0s。
1.2.3 圖像配準 在OBI工作站上完成對CBCT采集圖像以及定位CT掃描圖像的配準工作,形成對應的三維擺位誤差數據。考慮誤差方向為:左右方向、垂直方向、以及前后方向。配準方式為:以自動灰度值配準為首選方案,結合手動微調,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擺位誤差的糾正限值設定為3.0mm,超過該限值,則對擺位數據進行重新調整。在線校位后再次行CBCT放療治療,按照相同的匹配方式與計劃CT數據進行配準,對三維方向存在的擺位誤差進行校準。
1.2.4 Mptv計算方法 按照Mptv公式對合理的CTV-PTV放外邊界數據進行確定。即外放邊界數據=2.5×總群體化系統誤差標準差水平+0.7×總群體化隨機誤差均方根水平。
1.3 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經t檢驗,期間比較經X2檢驗,并以p
2 結 果
CBCT校位前,20例食管癌患者左右方向擺位誤差為(0.41±0.23)mm、垂直方向擺位誤差為(0.25±0.16)mm、前后方向擺位誤差為(0.31±0.19)mm。165組CBCT擺位誤差數據當中,共有124組數據需要進行在線校位,所占比例為75.15%。CBCT校正后,20例食管癌患者左右方向擺位誤差為(0.16±0.02)mm、垂直方向擺位誤差為(0.14±0.03)mm、前后方向擺位誤差為(0.12±0.06)mm。CTV-PTV放外邊界應當為0.5cm、0.46cm、0.49cm。(注:以絕對值分析各個方向所對應的位移水平、以及系統誤差水平,首選方案為自動灰度值配準,結合手動微調,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結合Mptv公式計算現實:在CBCT校位前,CTV-PTV放外邊界數據分別為1.0cm,0.9cm,1.0cm;在CBCT校位后,CTV-PTV放外邊界數據分別為0.5cm、0.46cm、0.49cm。校位前數據與校位后數據對比存在顯著差異,校位后數據明顯低于校位前數據,差異顯著(P
3 討 論
CBCT的發展與臨床應用能夠提供放療靶區所對應的三維影像資料[1-3],從而能夠以腫瘤為對象,確定最為合理的放療靶區,而并非傳統意義上以體表標記為中心的放療靶區,在提高腫瘤靶區匹配度方面效果突出[4]。同時,擺位誤差是對放療狀態下,劑量分布準確性水平產生最直接影響的要素之一。在三維適形放療方法以及調強放療方法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圖形引導放療技術發展越來越快,成為了臨床放療治療中的備選方案之一[5-6]。在針對食管癌患者進行調強放療的過程當中,以圖形引導放療技術為載體,能夠實現對擺位誤差的修正與優化,校位后的CBCT能夠顯著提高食管癌患者放療治療位置的準確性以及腫瘤靶區的匹配度水平[7],因此值得關注。
臨床相關研究發現:在對CBCT采集圖像以及CT掃描圖像進行配準的過程當中,出現擺位誤差的原因可以歸集為以下幾點:首先,患者呼吸運動以及心率的差異性;其次,真空墊固定狀態導致患者局部皮下脂肪受到擠壓,重復性難度較大;再次,兩種不同掃描方式下的掃描層厚數據存在不一致的問題;再次,患者在接受數據采集過程當中,胸椎部位的扭曲程度導致圖像配準過程中的靶區平移數據不一致[8]。在出現圖像配準誤差的情況下,以治療中心為參考點,對其左右方向、垂直方向、前后方向超過設定限值的情況進行核對,通過再次校位的方式,控制該誤差,提高CBCT放療的準確性。
以上研究數據證實:在CBCT校位后,CTV-PTV放外邊界數據分別為0.5cm、0.46cm、0.49cm。校位前數據與校位后數據對比存在顯著差異,校位后數據明顯低于校位前數據,差異顯著(P
參考文獻
[1] 謝志原,王捷忠,瞿宜艷,等.食管癌圖形引導的放射治療(IGRT)6個自由度擺位誤差研究[J].中國癌癥防治雜志,2009,1(2):127-129,133.
[2] 王艷陽,傅小龍,龔敏,等.電子射野影像儀與錐形束CT用于胸部腫瘤影像引導放療的比較研究[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09,29(6):643-645.
[3] 郭和鋒,彭遜,陳澤偉,等.TrueBeam錐形束CT驗證食管癌放療兩種不同固定方法的擺位誤差[J].醫藥前沿,2013,(7):44-45.
[4] 李建成,王笑良,胡彩容,等.食管癌影像引導的放射治療六維配準范圍探討[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10,14(1):34-37.
[5] 許茜,祝淑釵,劉志坤,等.食管癌大體腫瘤靶區的體積分級與病理T分期的關系[J].中華腫瘤雜志,2010,32(6):432-435.
[6] 侯棟梁,時高峰,高獻書,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食管癌大體腫瘤靶區勾畫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2,21(4):343-347.
篇9
螺旋CT掃描是對髖部、股骨病變作進一步檢查的重要手段,隨著CT應用的增多,群體輻射劑量也明顯增加[1]。一次常規CT掃描的劑量相當于拍攝300張胸部X線平片的量,每降低10mAs的管電流相當于減少7~14張常規X線胸片的輻射劑量。兒童對放射線的敏感性遠高于成人,相同CT掃描條件下輻射引發余生腫瘤致死率,1歲小兒是成人的10~15倍,但是大多數醫院兒童CT檢查仍在沿用成人標準,成為影響兒童健康的潛在因素之一[2]。CT低劑量掃描是減少直接照射劑量的最佳方法,胸部低劑量掃描已有不少研究,但國內對骨骼系統的CT低劑量掃描剛剛起步[3]。作者采用尸體實驗和成人100例大樣本對照的方法進行了研究。最后,參照試驗結果以成人最低劑量為起點,逐步降低劑量值,得出一個兒童較合理的參考指標,應用于必需進行CT檢查的兒童。現將這一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設備
1.1.1 多層螺旋CT機 型號GE LIGHTSPEED ULTRA,每轉動360°時間0.5s,重建速度0.5s。探測器為16排等寬稀土陶瓷探測器,每個探測器在Z軸方向有效寬度為1.25mm,每旋轉360°可采集8幅圖像(在0.625mm、1.25mm、2.5mm層厚時)。
1.1.2 測試儀器 美國Gammex RMI公司生產的T6580型CT檢測性能組合模體,T6580型劑量儀,帶T6C-LA型CT電離盒,以及美國Victoreen公司生產的76-415型劑量模體(直徑32cm)。
1.2 模具和尸體試驗
1.2.1 CT模具 將腹部劑量體模置于射線照射野中心,將電離盒依次插入體模的中心孔、上孔、右孔、下孔、左孔。每一孔均用21~210mAs多種劑量曝光,每個曝光劑量測3次,取3次讀數的平均值。將CT校正水模置于掃描野中心應用多種劑量組合掃描,計算各層面噪聲水平(H)。H=(s/k)×100%。s為時間(秒),k為1000Hu。根據不同劑量下噪聲水平與mAs值的對應關系來說明超過一定范圍后,過高的劑量對提高圖像質量并無明顯幫助。
1.2.2 尸體試驗 選新鮮尸體6例(死亡24h之內,2例女性,4例男性),進行各種劑量掃描。
1.2.3 圖像噪聲的客觀評價及方法 (1)測量方法:每個CT校正水模的圖像選5點設置20mm2圓形感興趣區(ROI)進行CT值和標準差測量,取平均值。每個病例選擇同樣層面的軟組織、骨松質、骨皮質分別設置20mm2圓形或橢圓形感興趣區(ROI)進行CT值和標準差測量,每個層面測量前、中、后三個點,取平均值,記錄標準差數據。(2)對比方法:取掃描模具和尸體同一層面低劑量與常規劑量SD的平均值進行比較。(3)統計方法:以常規劑量圖像為標準,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3 臨床驗證
1.3.1 對象 進行成人低劑量髖部、股骨CT檢查與常規劑量的病例對照研究。選取在本院行胸部CT掃描的病人100例,隨機分為三組。實驗組(采用低劑量掃描)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6~93歲(平均58.3歲);對照組(采用常規劑量掃描)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27~87歲(平均55.9歲);兒童臨床應用組26例,年齡8~18歲(平均11.23歲)。常規劑量以上海仁濟醫院常規腹部CT平掃參數為標準(管電流250mAs,管電壓120kV)[4]。參照試驗結果,以成人最低劑量為起點逐步降低劑量值,應用于兒童臨床組。兒童CT掃描,在最高和最低值之間選擇合適劑量,既要避免怕失敗而使用成人的高劑量,也要避免過低劑量影響圖像質量而重復檢查。
1.3.2 掃描方案 1.0s軸掃,層厚2.5mm。首先固定kV值,僅對mAs進行調整,然后固定mAs,僅對kV值進行調整。其余掃描條件完全一致。
1.3.3 圖像質量評估 (1)圖像噪聲的主觀評價:首先由兩位高年資醫師在不知掃描參數的情況下分別獨立閱片,統一排片窗位窗寬,軟組織窗位30Hu,窗寬300Hu;骨窗窗位200Hu,窗寬1200Hu。(2)用Kappa方法對兩名醫師的同一病例觀察結果是否一致性評定。(3)評分標準:以5分制作等級評分,1分:完全不能診斷;2分:較差,不能滿足軟組織診斷要求,骨折可見;3分:圖像一般,能滿足診斷要求,能做表面遮蓋成像;4分:良好,能滿足診斷要求;5分:優,能很好滿足診斷要求。
2 結果
2.1 數據 在能夠診斷軟組織病變時以15.00為軟組織SD值低限,30.00為骨松質SD值低限,以上結果為兒童應用2~8層螺旋CT掃描圖像噪聲測量值的上限,也供普通CT設定mAs和16~64層螺旋CT設定噪聲指數(NI)時參考。
2.2 Kappa值 Kappa值為0.59011,兩名醫師評定結果為中度一致性。
2.3 兒童低劑量 以成人的最低劑量為兒童的最高劑量限制。青春期后期16~18歲的兒童可采用成人的最低劑量。兒童(學齡期和青春期前期)2~8層螺旋CT髖部和股骨在滿足診斷要求的前提下掃描劑量降低的最低限度為80kV,150mAs。
3 討論
本研究輻射劑量評價的參數選用單位是mGy的平均劑量加權指數(CTDIw),因為單位是mSv的有效吸收劑量與掃描范圍、mA和螺距都有關系,而且測量復雜,故沒有采用。計算機體層掃描劑量指數(CTDI)和多層掃描平均劑量(MSAD)這二個CT劑量的量是基本量,近年來衍生出一些新的量,但是,這些衍生量的概念都來自這二個基本量[5]。
吸收劑量與mAs的關系,mAs增加10倍(21~210mAs)吸收劑量也增加10倍(中心4.4~44.2mGy,邊緣8.8~83.2mGy),呈對應關系。mAs與吸收劑量同比升降,故可以使用mAs進行吸收劑量比較。
管電流(mA)降低主要影響低對比分辨力,而對高對比分辨力影響甚小。量子噪聲升高與mA值的平方根成反比,由骨性結構引起的線樣偽影使影像質量下降,僅觀察骨折時可以使用較低mAs,如果檢查骨病同時要照顧到軟組織的質量時需采用較高mAs。
被檢者所接受的劑量較常規劑量降低20%以上才能確認為劑量降低,管電壓(kV)降低使X線光子能量較低,更接近骨、含碘的組織等含有高原子序數元素的組織或結構的“K-edge”,此時光電效應增強,降低kV的方法更適合于骨關節成像的低劑量掃描。采用80kV、80mAs時,噪聲大,僅能觀察骨折,故作者推薦無Z軸自動管電流技術的普通螺旋CT機在進行兒童髖部和股骨掃描時使用80kV、150mAs的低劑量掃描;成人普通多層螺旋髖部和股骨掃描在滿足診斷要求的前提下劑量降低的最低限度是120kV、200mAs,推薦沒有Z軸自動管電流技術的普通螺旋CT機在進行成人髖部和股骨掃描時使用120kV、200mAs的低劑量掃描。不同kV、mAs時軟組織、骨松質的SD測量值見表1。表1 降低CT劑量和SD值對比(mGy)
根據年齡分組標準,新生兒(出生后28d之內)、嬰兒(滿28d至1周年)、幼兒(1~3周歲)、學齡前期(4~7周歲)、學齡期(8~12周歲)、青春期(13~18周歲,青春期又分為青春期前期組13~15周歲,16~18周歲為青春期后期組)。本研究,兒童對象是8~18歲,故7歲以下兒童不適用本標準。16~18周歲各項影像指標與成人相似,最高劑量可采用成人最低劑量。
【參考文獻】
1 鄭鈞正.我國放射防護新基本標準強化對醫療照射的控制.輻射防護,2004,24(2):47~91.
2 孟悛非,范淼.重視CT檢查中的輻射劑量.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42(10):1015~1016.
3 秦維昌,劉傳亞,亓恒濤.重視醫用X線檢查低劑量成像方法學的研究.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42(10):1013~1014.
篇10
另據記者了解,在香港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心血管影像國際學術大會上當選為亞洲心血管影像協會執行委員的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影像管委會和放射科副主任趙世華教授,近段時間以來,一直在堅持日常工作之余,為這次跨越國界的學術盛會繁重的會務籌備工作忙碌著。前不久,本刊記者就該領域的諸多熱點問題以及“第七屆亞洲心血管影像學會年會”的相關問題,獨家專訪了趙世華教授。
我國心血管影像學發展與國際同步
了解趙世華教授的人們都知道,他是我國心血管領域著名的“兩棲”專家,也是唯一一位從事心血管影像學診斷的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全國委員,同時兼任著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組長和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心胸學組副組長。因此,采訪一開始,我們的話題就涉及到了近年來醫學影像學領域的目前現狀以及該領域的學科進展等話題。
就此問題,趙世華教授首先概括介紹說:“總體來說,我國的心血管影像學發展是與國際同步的。就新技術設備而言,與國外相比,我們一點兒也不落后。具體來說,超聲和CT冠狀動脈成像技術普及率較高,而核心臟病學和磁共振成像等技術,則相對集中在少數幾家醫院,有待于進一步推廣和普及。目前我們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臨床對日漸成熟的技術方法選擇性應用并不規范。這表現在認識不足,優選不當,濫用或重復檢查屢有發生。因此,加強我國心血管疾病影像學技術規范化操作和合理化應用,保證其健康發展十分必要。”
趙世華教授認為,影像學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普及至關重要,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各級醫院醫生診斷水平的參差不齊,現階段臨床對日漸成熟的影像學技術的規范化應用和合理性選擇也亟待加強。趙世華教授進一步解釋說:“因為影像學診斷必須密切結合臨床,如果缺乏相關疾病的臨床知識,診斷技術的應用則無從談起。以功能成像見長的磁共振成像為例,如果缺乏必要的心血管臨床知識,不具備基本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那么你就無法選擇合理的成像序列,也無法選擇合理的掃描層面,最終也無法做出正確的診斷,這應該是目前我國心血管磁共振發展遲緩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影像學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臨床醫師也應當順應時代潮流,主動地接受新知識,適時地更新觀念,在進一步強化臨床技能和經驗的同時,主動地與影像學醫師加強溝通與協作,熟悉影像學新技術的特點,了解其優點和不足,把握好各種檢查方法的適應證,最終使影像學新技術的規范化應用真正落到實處。”
趙世華教授感嘆:“實際上,針對上述情況,單憑從業者的自律性則是‘獨木難支’的,因此還需要從學會或協會之類的學術組織以及政府和行政層面加以宣傳和督導。可喜的是,目前國內和國際心血管大會紛紛開設了影像學論壇或其他形式的學術會議——‘亞洲心血管影像學會年會’即是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會議之一;此外,相關專家共識和應用指南等臨床規范性文件的相繼出臺,更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心血管技術的操作和合理應用。但是要讓規范化成為人們自覺遵循的準則,則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累并快樂著”的治學三境界
記者注意到,近些年來,在國內、國際諸多重要放射和心血管學術會議上,趙世華教授頻繁地穿梭于影像、介入和心內科會場做主持和講座。僅不久前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以及2013年ACC(美國心臟病學會)學術會議上,他就分別帶去了多場精彩的學術報告。而且,繼不久前趙世華教授當選為亞洲心血管影像學會的執行委員之后,最近,他又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推薦為2014WCC(國際心臟聯盟)中國專家團成員,參與大會影像學組的籌備工作。“窺一斑而知全豹”,僅從這些幾個片段,就可以看出趙世華教授的工作日程排得有多滿。
當記者問到他如此頻繁地出席、參與各類學術交流與推廣活動是否感到勞累,有什么感受時,趙世華教授不加思考地說:“怎么會不累啊?!當然累,但是我很開心。所以我這是‘累,并快樂著’。因為我所做的這一切,旨在加強國際國內合作,全方位多層面地推廣醫學影像學技術。而且,我更希望盡自己所能,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和資源,腳踏實地做些實事,將來能夠打造出一整套完整的學術體系和團隊,自然而然地實現人生抱負和崇高目標!”
談到趙世華教授的治學理念,他“搬”出了一位大學問家,生動地闡述了自己的理念。“在對待學術研究的理念和態度方面,我愿借國學大家王國維先生所言的治學的三種境界與同道們共勉——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我們這個領域而言,王國維先生借用的這三句古詞,詩意而又準確地體現了學術研究的三個階段和三重境界,因此,我十分推崇并身體力行!”
也許就是在這種“詩意而又準確”的治學理念的驅使下,趙世華教授曾作為第一完成人完成了“難處理性心外異常分流介入治療模式的建立與應用”課題,并榮獲了教育部201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不久前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其縱項科研基金在阜外醫院名列前茅。關于這方面的情況,趙世華教授簡要介紹說:“我能夠幸運地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連我自己也感到很意外,但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堅信,一個人如果把奉獻作為‘種子’,等待的必將會是收獲。我之所以能夠拿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一則是前期工作積累,二則是把影像學新技術與前沿的分子生物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握了學科發展方向。我之所以在競爭激烈的心血管領域獲得一等獎,首先是立題新穎,具有排他性,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把立題放在熱門的冠心病上,這難免重復,缺乏亮點,甚至讓同仁們感到‘審美疲勞’;而我的研究對象都是那些擬放棄外科治療或外科處理非常棘手的病例,當然也包括權威雜志對所發表的文章進行了針對性述評,研究成果在全國大部分頂級醫院推廣應用,并且在國際最高學術會議應邀報道經驗等等的其他因素。但不管怎么說,這些成績的獲得,是與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堅韌、敏銳的探索精神分不開的……”
MRI是判斷心內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
由治學理念談到具體的學科話題時,趙世華教授特別提到了磁共振成像(MRI)的應用現狀及其優勢和特點。他說:“我在一些學術會議上曾經著重做過主題為《心臟MRI臨床應用進展》的講演。因為,MRI是判斷心內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很多研究因此將其作為判斷敏感性和特異性的參照標準。與超聲比較,MRI掃描視野大、無死角,加之其良好的組織和空間分辨率,對心臟結構和功能判斷準確、客觀,因此在冠心病診斷和鑒別診斷以及術后隨訪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安裝起搏器的患者是MRI檢查的絕對禁忌癥,但現在市場上開發的支架、外科銀夾、固定鋼絲以及人工心臟瓣膜和先天性心臟病封堵傘等,基本上都是與磁場相兼容的,因此都不影響MRI檢查。值得提出的是,現階段超聲心動圖對左室射血分數(LVEF)的評估,主要是將左室腔模擬為理想的近似圓錐體,再簡單地測量幾條徑線所獲得,因此一旦左室發生室壁重構,可靠性大大降低。而MRI則通過連續短軸層面的電影序列,采用Simpson法三維重建左室形態,更能客觀和準確地測定LVEF,是目前評估心功能最準確的方法。”
趙世華教授還認為,與CT比較,MRI具有無輻射、任意角度成像以及動態觀察心臟運動的特點。雖然MRI在冠狀動脈成像上仍不及CT,但近年來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更可喜的是,CTCA和MRA的結合在冠狀動脈成像上具有極好的互補性。眾所周知,現階段CTCA對冠心病有極高的陰性排查能力,但鈣化則嚴重降低了CTCA的陽性預測值,而鈣化在MRI無信號的特點,使MRI有望更加準確并直接顯示各種類型的管腔狹窄。而且,MRI對比劑延遲增強掃描能夠準確區分心內膜下心肌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亮的就是死的”,延遲強化所對應的心肌梗死或梗死后瘢痕組織已通過病理對照以及大量的臨床實踐所證實,并且已經公認為識別瘢痕組織的“金標準”。其與PET識別活力心肌的互補,能夠從不同角度指導冠心病治療,可謂相得益彰,珠聯璧合。
趙世華教授還介紹說:“腺苷負荷MRI評估心肌灌注、多巴酚丁胺負荷MRI評估心肌活力目前已經在臨床上得以初步開展,并顯示出了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此外MRI在動脈斑塊以及分子顯像領域如干細胞標記等也具有無限潛力。隨著MRI技術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其‘一站式’掃描的特點有望在冠狀動脈成像、斑塊定性、心臟結構和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力、分子顯像等全面實現突破。因此,心血管病專業醫師應特別重視MRI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病中的臨床應用。除此之外我還認為,MRI與CT等其他影像技術有機結合,進而整合出一個相對合理的冠心病診斷流程,即能夠有效地發揮現代醫學影像學對臨床治療的指導價值。”
“醫生的醫生”:
“心病”診療離不開影像指導
在采訪中,趙世華教授還談及了影像技術與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診療關系。他認為:“診斷是治療的基礎。全面、準確地把握疾病的發生發展階段,才能夠有效地指導臨床治療,這也是臨床治療成功有效的重要保障。影像技術作為心臟疾病診斷的重要手段,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在發展,為疾病診斷提供了越來越多有價值的信息,對臨床醫學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尤其是心臟介入手術的開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影像技術的指導和支持。比如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其高度的陰性排查能力使很多患者因此而避免了有創性的冠狀動脈造影;MRI對心臟結構和功能的評估以及直接識別瘢痕組織的能力;PET判斷存活心肌的能力;IVUS和OCT在介入治療過程中的優化等。所以這些都充分說明心臟病的精確治療離不開影像技術的指導和支持。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很多心臟病學會議都在開始重視這個問題,注意到并強調了影像技術的重要性,這就順應了當前臨床上真正的實際需要。”
關于這個話題,趙世華教授很形象地說:“誰也無法否認,醫師是為患者服務的,因此醫師首先是患者的醫師。但是,從事影像診斷的放射科醫師,應該說是‘醫師的醫師——doctor’s doctor’,因為我剛才說了,‘診斷是治療的基礎’。準確的診斷無疑能夠指導臨床醫師實施正確的治療;反之,錯漏診的結果必然使治療誤入歧途。因此,放射科醫師肩負著更大的責任、面臨更多的挑戰。這就要求放射科醫師應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身業務,同時還應該加強影像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避免單學科發展;另一方面,放射科醫師還應主動加強與臨床醫師之間的協作和溝通,幫助心血管臨床醫師全面認識各種影像學方法的優勢與不足,合理把握適應證。心血管影像學只有完全服務于臨床,才能切實保障其健康和可持續性發展,也才能使影像學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真正落實到處。”
趙世華教授繼續說:“在當今這個時代,醫學影像技術的進展極大地推動了醫學的發展,醫學影像學已經成為循證醫學的主要環節。當前國外學者也在大力倡導遵循指南,以期規范醫療行為,這對我們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然而指南往往針對某一項疾病或一項技術,并不針對某一位患者,而臨床實踐工作則是要在專家共識與指南的框架下強調個體化原則。所以,實施影像學檢查并完成診斷報告并不是簡單的套用指南,照本宣科,各種醫學影像診斷者的閱片經驗尚不能用循證醫學的形式表達。因此,醫師的經驗和專業訓練仍然是不容輕視的。總而言之,影像學醫師應依據指南,主動參與到診斷及治療方案的制定中來,不能僅僅被動地接受檢查申請單,從事心血管疾病診斷的醫師更是如此。當對不同疾病、抑或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實施CT或MRI檢查時,事實上是一個重要的知識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影像學醫師首先應該密切結合臨床,了解檢查的目的和相關疾病的病理生理,思考治療目標和執行過程,然后通過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制定合理的檢查方案。與此同時,還要考慮患者的病情和要求,并結合當地的醫療技術條件。只有將臨床指南、實踐經驗和患者意愿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心血管影像學的臨床指導價值……”
趙世華教授感慨道:“近年來,醫學影像技術所取得的長足發展,不僅大大推動了醫學學科的進展,而且正在逐漸改變臨床的工作方式,醫學影像學已經成為循證醫學的主要依據之一——曾經有人發出了‘三個教授抵不上一臺磁共振’的感嘆。尤其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依托客觀的影像學結果作為證據,無論對服務臨床還是惠及患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換言之,現代醫學具有較強的設備依賴性,特別是對于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單純靠望、觸、扣、聽看病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此,影像設備在心臟科的部署已經是大勢所趨……”
采訪將要結束時,趙世華教授談到了即將于8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的“第七屆亞洲心血管影像學會年會”。
據趙世華教授介紹,這場學術盛會將追蹤心血管影像領域前沿學術動態,對臨床和科研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入討論,議題涵蓋心血管影像學科的各個領域;同時設有面向基層醫務工作者和青年學者的專家講座及培訓課程。會議已邀請到來自美國的Dan Berman、James Min、Joao Lima、Joseph Schoep、Frank John Rybicki、Ricardo Cury ,歐洲ESCR的Gutberlet、Bremerich以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Imaging 雜志的主編Johan Reiber等十余位目前世界頂級的心血管領域臨床和影像專業的專家講者。講座內容涵蓋了最新的臨床和影像的進展,如CT FFR研究、冠脈斑塊的評價、心肌灌注成像、MR-PET、分子影像等。會議還設立了青年研究者獎,鼓勵青年研究者更多地參與國際學術交流。來自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各國及地區的相關心血管專業臨床醫生、科研工作者將共聚北京,共論國內國際心血管影像學領域的幾乎所有熱點話題。
趙世華教授最后充滿激情地說:“8月,是熱情如火的季節。我衷心期待國內國際相關領域的各位同道們,能在今年的8月,在首都北京相聚,參與這個心血管影像領域的盛會。讓我們在這次盛會上,共同見證我國以及亞洲地區乃至全世界心血管領域的諸多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