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土壤改良方案范文

時間:2023-12-14 17:39: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酸性土壤改良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酸性土壤改良方案

篇1

摘要:文登海濱鹽土由海相沉積而成。土壤層全鹽含量1.19~4.67%,土壤含鹽量大,是典型的土壤重鹽堿化地區,多數園林樹木難以生長。筆者從事園林綠化行業十余年,完成多次濱海灘涂綠化工程項目,采取工程,化學,等綜合方案解決鹽堿地綠化案例。文登海濱為例淡濱海鹽堿地改良文案。

關建詞:堿鹽土 工程 化學等綜合解決文案

一、土壤酸堿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1)堿度pH值是植物營養最重要的參數。植物營養吸收依賴于對土壤或基質的pH值精確調節:pH值過低阻礙大量元素吸收;pH過高,阻礙微量元素吸收,如缺鐵失綠等。大多數植物在pH>9.0或

(一)生物方面:土壤中轉化有機養分是在微生物參與下進行的(微生物分泌使有機物分解的酶),土壤酸性或堿性對微生物生長有影響。酸或堿環境還會使植物根細胞原生質層的蛋白質帶正或負電荷,與所吸收的礦物離子發生吸引或排斥。各種礦質元素都是以離子狀態被吸收的。土壤中各種礦質元素的離子,有些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有些被土壤顆粒吸附著。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離子和被土壤顆粒吸附著的離子,都能夠被根選擇吸收。

(二)化學方面:土壤酸堿度對土壤結構性有影響。酸性土壤中,氫離子濃度大,容易把膠體中鈣離子代換出來淋失,故酸性土易板結。而堿性土壤含有大量代換性鈉離子、氫氧離子,使土粒分散,干后板結,造成堿土的結構性不良。陽離子礦物溶解度降低從而影響吸收。在酸性環境下植物會更多的吸收陰離子,同時抑制陽離子吸收,放出OH- ,使環境向中介點移動。在堿性環境中更多吸收陽離子,抑制陰離子交換,向外放出較多H+,同樣使外部環境向中性移動。這也明確解釋出植物的逆境抗性,突出適應性,說明了植物吸收物質是溶液PH變化的原因

二、鹽堿良措施

鹽堿良措施有多種,合理適度添加土體有機質;適度添加相關微量改良劑,充分利用生物的改性作用等都能進到土壤改良的效果。針對不同地理特征,采用相應的改良措施顯得非常重要。鹽堿地改良措施大原則: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水散鹽留。

(一)鹽堿地改良的物理方法

1.工程措施

1.1地下空間處理,隔鹽層處理:礫石、排水板等等物理處理形式,主要起到土體內縱向空間隔離的作用。隔鹽層的處理過程中,水平標高非常重要,隔鹽層應處于常規水平面以上,主要功能為隔斷水分的縱向的疏導。淋洗過程中,具有加速水體疏導,富集鹽堿水外排的功能。具體形式可以有多種多樣,結構可以因地制宜。蒸騰過程中,阻斷水分向上傳導。在多種隔鹽層處理形式中形式中,煤塊的應用有特殊的作用,吸附、中和堿性、造成氣態隔離層為主要特性,可單獨使用或結合其他設施使用。含硫類巖石作為礫石隔離層或基層石效果更好,我公司在錦州項目中因此受益非常大。礫石層上部過濾層除采用無紡布外,可視情況適量采用秸稈、樹枝等植性天然材料,即可起到過濾作用,后期又可增加土體內腐殖質含量,一段時間內又可有效增加地溫。

土體的種植區域內,根據具體情況,地下采用網格狀布置排鹽通道。布設方法:

(1)排鹽管網布設:微地形區域環形布設主管(DN100PVC滲管),兩地形高點間設次級管(DN60PVC滲管)與主管連接,另根據現場情況如有低洼處增設魚骨狀管與次級管連接。主管與集水井連接。集水井通市政雨水管網,或就近排向水域,也可富集后抽取外排。

(2)排鹽施工工藝:

1)施工工序:土方造型盲溝開挖(包括開挖、整平找坡、鋪溝底石子、鋪管)鋪碎石層鋪無紡布覆種植土。

2)施工方法:①土方造型:根據排鹽防堿相關規范要求,在排鹽工程以下進行土方造型。造型參照地形設計圖紙。②鋪設排鹽管:順坡降方向間隔6-15m并行挖掘盲管溝:槽底寬300mm,盲管溝保持0.2%坡降,從高處挖起,溝要直,溝底要平整。盲管溝內平鋪300mm厚的碎石(爐渣、石子等),排水溝內也要用碎石或石子鋪平,并保持相應的坡降。盲溝內中心鋪設(次盲溝用Φ6cm,主盲溝用Φ10cm)雙波紋PVC滲管,接口處應膠粘牢固,上下兩端用無紡布封口,應扎嚴緊。盲管過路時應外套鋼管或水泥管子予以保護,保持相應的坡降;排水溝內鋪設Φ10-12cm排水管(塑料、水泥、磚管等),側面用石塊或插木棍固定。排水管連接市政排水管網、明溝、集水井,且高于其水位15cm上。接口部分位置應準確,并用細石混凝土封閉孔洞周邊縫隙。將并行的滲管與排水管連接,封閉接口處,保持通暢、完整的排鹽管網。將滲管和排水管四周用碎石(滬渣、石子等)填蓋,其厚度應不小于15cm。盲溝上再鋪透水無紡布。③鋪設隔淋層:在地下最高水位上、栽植層以下鋪設厚度為300mm的碎石,其上鋪透水性無紡布,形成隔淋層。隔淋層應平整均勻,不得間斷。④修建集水井:集水井應沿排水溝方向,間隔50-100m設置。從隔淋層下開挖,至栽植層以上、高于地表10cm,加蓋護理。集水井用磚和水泥修建,上口直徑60-80cm,下底直徑120cm,底部應與地下水位持平。

2.土體改良

2.1增加土體內有機質含量:增加土體內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有利于植物生根,增加植株的抗性、適度應性。

2.2用化學土壤改良劑:是指施用化學改良劑改善酸性土壤和堿性土壤(堿土)理化性質的過程。常用的化學改良劑有石灰、石膏、磷石膏、氯化鈣、硫酸亞鐵,硫磺、硫酸、腐殖酸、腐殖酸鈣等。施用化學改良劑可以改變土壤的酸堿度、土壤溶液和土壤吸收性復合體中鹽基的組成等。例如,施石灰于酸性土壤,可減弱土壤的酸度,亦利于土壤結構的形成;堿化土壤施用石膏,可降低土壤pH值和堿化度,對土壤結構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

3.利用不同的植物營造景觀

生活在鹽漬土壤中的植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抗拒鹽害的機制,根據這些機制將鹽生植物分為三種類型,即:抗鹽植物(如蘆葦)、聚鹽植物(如鹽角草)和泌鹽植物(如檉柳)。構筑景觀可從不同的生理特性入手,遵循適地適樹安排景觀材料的原則,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習性,來營造合理的生態景觀。對于重度鹽堿地,可采用漸進式種植模式。

4.結合相應的灌溉形式,滿足植物的習性,造成鹽堿地的淋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