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口老齡化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人口老齡化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人口老齡化的建議

篇1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城市社區;社區醫療衛生服務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054 — 02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我國人口老齡化面臨嚴峻挑戰,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昆明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到846 559人,加上在昆明居住的外戶老年人約9.7萬人,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中老齡化程度比率排第9位①。昆明市人口老齡化呈現出“增速快、基數大、高齡化、空巢多、貧困面大”等特點。

一、老年人對醫療衛生需求利用的特點

老年階段是一個特殊的人生階段,老年人特定的生理決定了其對醫療服務需求較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呈現出該年齡自有的特點。

(一)以日常護理和醫療照顧為主。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老年人更多地被諸如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困擾。針對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及身體狀況的特殊情況,調查表明,老年人的衛生服務更需要的是日常醫療護理和醫療照顧,這是相對其他年齡段患者的一個明顯特征。

(二)就診地選擇上更注重就近方便。根據老年人的多發病情來看,老年人兩周患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等一些常見病、慢性病,這些問題多數都可以在基層醫療機構解決,再加上老年人行動不便,因此,老年人在選擇醫院時,更加看重就診地點距離所住地的距離和是否容易到達。

(三)醫療服務費用較高。我國的衛生服務調查表明,老年人醫療費用支出遠高于一般人群。根據經合組織國家用于測算衛生總費用的計量經濟學模型,65歲以上人口人均醫療費用大約是 65歲以下人口醫療費用的2~8倍②,中國的調查也顯示,65歲以上年齡組醫療服務要明顯高于其他各年齡組。

調查顯示,昆明市城區老年人年人均醫藥費用遠高于昆明市全人群平均水平,昆明市城區老年人的醫藥費用的上漲幅度遠超過了老年人的收入上漲幅度,昂貴的醫療費用影響了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嚴重影響老年人對衛生服務的合理利用。

二、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建設的意義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不僅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負面效應,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的疾病和失能改變了我國衛生國情現狀。老人疾病以慢性為主,這些病更嚴重,病程更長,致殘和死亡的可能性更大。隨著老年疾病態勢的發生和發展,醫療服務需求量和醫療費用也在增加。而社區衛生服務的初衷是通過基本服務降低過度使用醫療服務資源和醫療價格上漲帶來的高衛生費用。是緩解城市居民就醫難、住院難的有效手段之一。

2000年衛生部在《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若干意見》的指導下,制定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指導標準》。近年來,昆明市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昆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把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建設新昆明、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和構建公共衛生體系“網底”的戰略措施來抓。截至2010 年,昆明市共有360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已實現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在全市14個縣(市)區全覆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在逐步為轄區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康復、預防、保健等社區衛生服務職能。

三、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社區衛生服務模式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最佳服務模式。然而到目前為止,在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功能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社區老年醫療服務資源供給與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數量及其醫療需求不平衡,二者之間存在供給缺口。其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功能定位不準確

社區衛生服務的重點是對所負責的社區人群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和健康教育等綜合性的衛生服務。調查顯示,老年人最希望獲得的社區醫療服務排在前列的是,上門醫療服務,得到有關常見病多發病的醫療保健信息,有固定的保健醫生并經常與之交流者。但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觀念仍停留在“坐堂行醫”、“被動醫療”的服務模式。調查中,一些老年病患及其家屬表示:“由于老年人行動不便,一些小病要老人到大醫院就診十分辛苦,想請社區醫院的醫生上門為病患做簡單的治療,但是很多醫生都以各種借口拒絕上門。”另外,還存在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把病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防治分離,將社區醫院的功能局限于生物醫學上的治療疾病,出現“重醫輕防”的現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康復、預防、保健、心理健康等功能缺位。

(二)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后

目前,以《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為基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社區衛生服務的政策性文件,明確了社區衛生服務的目標、任務和要求等,從中可以看出政府對社區衛生工作發展的態度。

但有關社區衛生服務的法律法規相對薄弱,尚無專門的立目前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制度建設方面還很滯后,只有一些不具備強操作性的服務框架,缺乏適合本地的統一的服務標準和規范,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這使得在服務程序等方面缺乏規范。在調查中筆者發現,一些醫院進行治療時,未將處方出具給病患,一旦出現醫療事故,患者無法出具有效的證明,最終將難以劃定責任。另外,社區衛生服務的收費標準、管理辦法不配套,機構及其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考核、獎懲等方面的規范也不盡完善。

(三)衛生服務人才匱乏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的素質與合理配置是決定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主要體現為醫護人員的結構不合理,醫護人員老齡化,知識結構單一。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工作性質和工作特點的影響,社區衛生工作人員的職稱和待遇不如大醫院的好,這也導致了社區衛生服務服務機構人力資源不盡如人意。在調查中,很多醫生都反映:“我們現在在醫院看病的醫生人手都不夠,怎么還可能跟你上門看病呢?”另外,全科醫生匱乏也影響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目前全科醫生主要是從??漆t生轉型而來,接受全科醫生培訓的時間較短,臨床經驗不豐富,在專業素養上與國際上的全科醫生還有較大差距。

四、推進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觀念,明確定位,拓展服務空間

現代化的發展,家庭趨向小型化,在這些家庭中,無子女照顧的老人又占了很大比例。因而,老年居民尤其是高齡老人對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醫療服務的需求更高,對社會和家庭的負擔也更大。因此,這就要求社區老年醫療服務工作人員要盡快轉變觀念,樹立主動服務的意識,適應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群眾多層次健康服務需求的變化,在服務方式上變被動為主動,變院內服務為上門服務,變單純醫療服務為集預防、保健、康復、醫療為一體的綜合。

一是探索家庭責任醫生制度,即根據轄區內居民的戶數和健康狀況,成立社區衛生服務團隊,一個團隊至少包括全科醫生、社區護士、預防保健人員各一人。主要提供家庭出診上門服務,包括查體、康復、護理、輕微病癥的醫治,尤其針對老年人的慢性病的家庭康復指導等服務。居民與服務機構可簽訂服務合同,明確雙方的權責,規范服務。通過該形式為家庭成員提供安全、有效、連續、可及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二是建立社區老年人的健康檔案。對于健康或處于亞健康狀態的老年人,應做好定期健康檢查,建立社區老年人的健康檔案,便于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實時監測。三是經常性宣傳醫療衛生保健知識,提高老年人自我保護意識,組織與指導老年人參加合適的健身活動。

通過改善服務模式,使社區衛生服務功能進一步延伸,提高了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更加有效地滿足了社區居民的健康服務需求。同時,也轉變了居民就醫觀念,提高了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可度和利用率。

(二)推進城市社區老年醫療服務標準化建設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標準化建設是在政府的指導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保證服務的質量和安全為目的,逐步將服務標準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重點可放在,一是在明確社區衛生服務內容的基礎上,規范價格體系。社區衛生服務的內容很多,是無償服務和有償服務的結合。例如疾病的診治費、藥品費,定期的健康檢查、護理、康復服務等針對個人的健康促進,為個人提供醫療設備使用等,應該實行非盈利性的有償服務,按服務成本收費。而健康檔案建立費用、健康教育、衛生保健、疾病預防等為公眾提供的衛生服務應實行無償服務,但也要計算成本,以便從其它渠道加以補償。二是在服務程序上,政府應當制定類似相對細致的規范和運行規程。比如,對于上門診療,要出臺相對細致、規范、統一的基本診療規范,在上門服務時以書面的形式告知病人或病人家屬整個診療過程,以便監督。也可開展社區責任醫生團隊服務,以塊為主,”分片包干、明確條線、責任到人的崗位責任制”,通過探索一些標準化管理模式和工作評估體系,引導社區衛生服務向既定的方向。

(三)加強社區醫療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實行正規院校培養與在職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培養全科醫學人才。制訂長遠規劃,通過醫學院校培養適應社區衛生服務需要的全科醫學人才。對于在崗人員,以繼續教育為依托,以全科醫學教育為形式,對現有的醫護人員根據不同層次委托高校進行相關培訓。二是穩定的社區衛生醫療的基礎性隊伍。在薪資待遇上可參照大醫院醫生工資標準,給社區服務人員同樣的待遇,定期輸送優秀醫護人員進行更高一級的專業深造,由此留住優秀的人才;規范人才管理,確定服務人員的資格認定標準,對社區護理人員要有一個相應的考評制度,要定期對社區醫護人員進行培訓與考核 對不合格的進行辭退;三是探索彈性化的人才管理體制,實現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專業人才來源的多元化。例如,利用大醫院優勢資源,開展“對口支援”和“千名醫生下基層”活動,要求大中型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要切實履行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技術指導的職責。

〔參 考 文 獻〕

〔1〕王昀,段捷.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北京城市社區老年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思考〔J〕.前沿, 2012,(04).

篇2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發展態勢;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4-0090-03

黨的十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寫入報告,為未來有效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出了緊迫的課題。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現狀及趨勢怎樣,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結合省情深入貫徹黨的十精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應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一、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態勢及顯著特征

人口老齡化是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斷上升的現象。按照聯合國的衡量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目前,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發展的顯著特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態勢加劇。21世紀初我國開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0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為9.9%,2010年上升到13.26%,預計2015年將達到15%,屆時老年人數將增加到2.2億左右。我省的人口歷史變遷與發展有一定特殊性,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省屬于人口凈遷入地區,人口平均年齡較輕,屬于“年輕型”人口結構類型。改革開放之后,我省人口遷移流動趨勢發生變化,逐漸演變成為人口凈遷出省份,雖然我省人口老齡化步伐稍晚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邁入“老年型”社會步伐較快。2000年我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6%,2005年時達到7.6%,超過了7%的人口老齡化衡量指標,標志著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2010年“六普”時老年人口比重已達8.3%,雖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9%),但十年間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7個百分點,比全國同期比重提高幅度高出0.83個百分點。據預測,到2040年左右我省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900余萬,將占總人口比重約30%,全省人口的平均年齡也將達到50歲左右,屆時洶涌的“銀色浪潮”將呈現在全社會面前。

2.老年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據“六普”數據顯示,我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17.3萬人,比“五普”增加了105.6萬人,增長了49.9%,同期全國增長了34.5%,而全省總人口僅增長了0.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省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7%提升到14%,發達國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時間,其中法國130年,澳大利亞和美國是79年左右。中國只用了27年就將完成這個歷程,并且在今后一個很長的時間內都保持很高的增長速度,我省將同全國一樣呈現較快的老齡化增速。

3.高齡老人比重快速上升。從2010年老年人口分年齡段看,65~69歲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歲的老年人口占50.9%,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與2000年相比,65~69歲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個百分點,而7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個百分點,高齡老人的比重持續、快速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經濟社會發展,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在延長。這就對今后的社會養老服務,福利設施規模、結構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老齡化程度城鄉、區域差異顯著。2010年,全省城鎮總人口達2 132.4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195.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9.2%,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3.0個百分點。鄉村總人口為1 699.0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為122.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2%,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2.2個百分點。由于經濟條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別,城鄉間老齡化進程呈現顯著差別。我省老年人口規模、還是老齡化程度城鎮均要高于鄉村,而且從老齡化速度看城鎮也要快于鄉村。這與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歷程相同,也是城鎮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農村,但與中國目前農村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三個百分點來看,這種城鄉倒置的狀況正好相反。這是我省老齡化不同于全國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齡化在地區間發展也不平衡。據2010年“六普”數據顯示,我省老齡化程度伊春市最高達12.1%,第二位是鶴崗市10.49%,第三位是雞西市10.26%,第四到第十二依次為牡丹江9.86%、大興安嶺9.49%、雙鴨山9.21%、哈爾濱8.52%、齊齊哈爾8.46%、黑河8.29%、佳木斯7.93%、綏化7.59%、大慶7.14%,只有七臺河接近人口老齡化邊緣為6.91%。我省林城、煤城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主要受資源枯竭影響勞動力轉移規模較大,老齡化發展趨勢與全國呈現不同的特征。

5.老年撫養比逐漸提高,贍養老年人口流出量大。由于受近十年間我省15~64歲年齡段勞動人口數量增長、少兒人口比重持續下降及老年人口總量增加的影響,我省人口總撫養比呈現略有下降的態勢,但老年撫養比逐步提升。

當前我省每10個勞動力負擔的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省目前仍處于勞動力資源豐富,負擔相對較輕的“人口紅利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盡管十年來人口總撫養比在不斷下降,但其中的趨勢是少兒人口撫養比下降了10.1個百分點;而老年人口撫養比則上升了2.7百分點,即0~14歲少年兒童數量在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口在快速上升??梢灶A期的是未來人口總撫養比將不斷攀升,支撐經濟發展的一個優勢條件“人口紅利期”將逐漸消失,全社會養老壓力將加劇。

2010年“六普”資料顯示,我省人戶分離人口為505.14萬人,已占戶籍人口的13.21%。這部分流動人口與十年前相比增加166.96萬人,增長49.37%,其中61%是青壯年勞動力人口,他們正是承擔贍養老人義務的主要力量。由于戶籍制度嚴格限制、基本公共服務與福利制度身份隔離等多種原因,大量勞動力流入城市化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同時,家庭中需要贍養的老年人口只能留在原住地。贍養老年人口與勞動力人口異地居住,是我省人口老齡化又一重要特征。

6.老年人的婚姻狀況較為穩定。2010年60歲及以上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2.3%,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10.1%。喪偶的老人占25.9%,與2000年相比減少了10.7%。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中離婚比例為0.9%,與2000年時0.7%和2005年時的0.6%相比,分別上升了0.2和0.3個百分點,盡管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總體上仍保持著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未婚率為0.9%,與200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以上數據表明,我省老年人口婚姻整體狀況較為穩定,呈現出有偶率高、喪偶率低、離婚率低、未婚率低的特點,反映了我省老年人口家庭穩定和睦,健康程度較高。

二、應對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人口發展態勢表明,人口老齡化進程不可逆轉,我省也不例外。從歐洲與日本、俄羅斯等國的實踐表明,老齡化社會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務、社會組織體系等帶來全方位的影響。分析黑龍江省實際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是:

1.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同步。從世界范圍來看,首先進入到老齡化社會的都是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省是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全省人均GDP僅為2.7萬元,整體經濟實力還比較弱,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們是“未富先老”。應對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我們的經濟基礎不夠雄厚。

2.社會保障水平較低,人口老齡化對醫療等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戰。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對養老、醫療保險的需求將會急劇增加。據調查,2010年我省仍有37.3%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鄉村的水平就更低。這一現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享受離退休養老金及社會化保障的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單位離退休職工,城鄉間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差距較大。另外,由于離退休人員醫療費用實行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因此,在離退休人員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對整個醫療費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3.城鄉社會養老機構不足,老齡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伴隨獨生子女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和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形成“421”的家庭結構模式,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為繼。家庭規模進一步小型化,年輕人難以抽出大量的時間來照料老人,使得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養老機構少使大量老年人的社會養老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據統計,2010年全省擁有社會福利院、光榮院,優撫安置單位等731個,共有床位95 594張,但是面對老齡人口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另外我省農村地區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數量龐大,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護理、生活照料和社會服務,僅靠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完全實現養老目標,老齡產業和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

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和建議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备骷壵獙⑷丝诶淆g化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老齡事業,大力發展老齡產業,開創老齡工作的新局面。

1.樹立愛老敬老的社會風尚。老年人是社會的巨大財富,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全社會都要關心重視老年事業發展,要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各級政府、機構、宣傳部門要加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宣傳教育工作。深入搞好尊老、愛老、養老、敬老的傳統道德教育和宣傳引導,在全社會樹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風尚。

2.大力發展經濟,提高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第一位的仍然是如何“做大做強蛋糕”,只有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才能提高養老支付能力。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告訴我們,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既要充分挖掘當前“人口紅利”,更要提高人口素質、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抓住我省人力資源豐富的大好時機,扎實推進“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依靠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來支撐經濟長期平穩增長。

3.積極推進老齡產業和事業的發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其帶來的市場需求也不斷增長,從而形成新的產業,它包括所有與老年人口物質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產和服務。老年產業是一個前瞻性產業,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巨大。從政府職能看,要通過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把老齡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使其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從社會上看,要逐步培養形成全社會參與、全民關懷老齡事業發展的格局。要加快建設普惠全民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城鄉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營造讓老年人放心消費的服務環境,為老年人提供優質便捷的上門服務,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對老年設施、產品、服務、娛樂、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這樣即能解決養老機構不足、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問題,也有利于老年人接觸社會、融入社會。也能有效解決農村贍養人口人戶分離的后顧之憂;另外,要積極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從金融、稅收、土地使用等政策法規上對民間資本參與老年社會服務事業給予大力扶持,解決資金短缺的狀況,為民眾辦實事。這樣有助于提升整體服務水平,推動養老保障事業和產業的快速發展。

4.適當調整生育等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由于人口結構老化造成社會負擔沉重和養老問題突出,計劃生育政策使新生兒數量減少,人口老化趨勢加快。建議適當放寬“一胎”的生育限制,以緩解越來越嚴峻的人口高齡化趨勢,積極主動地引導人口結構向平衡、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

此外,應努力建立起全覆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全省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盡快推進從目前保障體系制度全覆蓋最終達到保障體系的實際全覆蓋。加快改革戶籍管理制度,解決農民工城鎮身份問題,為老有所養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實現社會公平等等。為統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創建和諧社會做出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王俠.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2]董凱等.黑龍江省老年人口狀況及對策研究[Z].黑龍江統計要報,2011:11.

篇3

【關鍵詞】河南省人口老齡化現狀對策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一般指由于出生率下降,年輕人口數量減少、老年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社會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較高的人口年齡結構狀況。根據聯合國人口組織的標準,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7%,則認為該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達13.26%,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8.87%,與2000年相比增加了1.91%。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醫療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老齡化進程在逐漸加快。人口迅速老齡化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增加醫療、福利、養老金等社會保障方面的壓力。

河南省作為我國人口大省,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十分嚴峻。2013年河南省人口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末河南省總人口數為10601萬人,與2012年相比僅增加58萬人,這表明河南省總人口呈現低速平穩增長態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生育水平較低,2013年河南省人口出生率為12.27‰,僅比2012年上升0.4‰;201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為9413萬人,比2012年增加7萬人,增幅略低。在2013年常住人口中,0―14歲少兒人口為1988萬人,占比為21.12%,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6572萬人,占比為69.82%,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853萬人,占比為9.06%。與2012年比,河南省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了23萬人,自2010年來,河南省老年人口年均增長0.23%。由此可見,河南省老齡化進程正逐步加快。

為了進一步了解河南省老齡化的現狀,本文利用1953―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劃分河南省常住人口年齡結構進行分析。目前,人口的年齡結構類型一般都用年輕型、成年型、老年型來表示,見表1。

二、河南省人口老齡化現狀

1、1953―2010年間河南省老齡化的變動趨勢分析

自1953年以來,河南省常住人口總數逐年增加,2010年常住人口總數已達9402.99萬,與1953年相比增長了近5000萬,位居全國第三。雖然,河南省人口數量在不斷增多,但增長速度自1990年以來明顯放緩,1990―2000年增長率已低于10%,尤其是2010年僅比2000年增長147萬人,增長率僅為1.58%。

從年齡結構來看,河南省常住人口具有以下特點:(1)0―14歲少兒人數在1953―1982年間呈現出上升趨勢,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起,少兒人數逐漸下降,同時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也自1964年的近40%下降至2010年的21%,降幅明顯。(2)1953―2010年間,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表現出持續增加態勢,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后,增速不斷加快,從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來看,除二普較一普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現出上漲態勢。(3)1953―1964年間,河南省65歲以上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低于5%,表明此時河南省人口的年齡結構類型為年輕型;到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河南省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超過5%,達到5.23%,表明河南省人口年齡結構已轉為成長型;2000年老年人口占比達到7.1%,至此河南省由成年型年齡結構轉變為老年型結構。

2、與中部其他地區的差異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第一,歷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河南省的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82年,全國平均老年人口占比為4.91%,人口年齡結構為年輕型,而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高于5%,人口年齡結構進入成年型;2000年,全國平均老年人口占比為6.96%,人口年齡結構為成年型,此時,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達7.0%,轉變為老年型人口結構,這表明河南省老齡化進程快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二,與中部地區其他省份相比,自1982年起,河南省與湖北省人口年齡結構均為成長型,而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老年人口占比均低于5%,人口年齡結構為年輕型;到2000年,河南省與湖南省、安徽省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7%,人口年齡結構步入年老型。

三、河南省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建議

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老年人口增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是當前河南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1、大力發展經濟,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物質基礎

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經濟發展做后盾。河南省作為人口大省、農業大省,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居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不高,2014年河南省人均GDP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1%,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齡化在逐步加快,導致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極不協調,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因此,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河南省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

2、構建養老服務體系

隨著河南省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大大增加,亟需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人們生育觀念的變化,中國家庭規模正逐漸趨于小型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和獨居化現象日益普遍,家庭養老功能也正在弱化。因此,單純依靠家庭養老服務體系將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在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同時,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大力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當前,河南省社區養老處于起步階段,難以提供專業化養老服務。為了發揮社區養老的作用,河南省需要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發展,使老年人能夠享有全天候、專業化的養老服務資源。機構養老作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支撐,在應對老齡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河南省應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2011年河南省各類收養性養老服務機構數量達3605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約為26.2萬張,這遠遠不能滿足全省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所以,今后河南省應不斷增加養老機構數量,擴大養老服務規模。

3、延長退休年齡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老年人口增多對河南省經濟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會加重社會養老負擔,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將使得勞動人口供給減少、勞動力出現短缺。因此,為了減輕社會養老負擔、增加勞動力供給,延遲退休年齡使老年人可以繼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國男性法定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為50歲。而在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方面,據2010年數據顯示,我國男性為72.38歲,女性為77.37歲,因此,適當延長退休年齡以應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勞動力短缺、社會養老負擔加重是可以實行的措施之一。

(注:本文系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院級科研項目“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河南省城鎮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2014qn2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軍:人口老齡化條件下的經濟平衡增長路徑[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8).

[2]華、蘇昌貴:基于六普數據的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發展態勢與對策研究[J].經濟地理,2013(1).

篇4

關鍵詞:江蘇??;人口老齡化;稅收;多元回歸;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C92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3-6288-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1982-2010 year time series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constructing econometric models and using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of Stata12.0 and using the model ordinary least squares estimation(OLS). The study found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and per capita tax nega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Regression analyzed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1982-1993, 1989-2000,1999-2010,it found that the aging of 1999-2010 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ize of the tax and the aging of 1982-1993 and 1989-2000 was not significant. therefore, advocating the government should develop the pension industry and raise the level of security to protect the government pension tax treatment at a reasonable level.

Key words: Jiangsu; population aging; tax; multiple regress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中國的老年人口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老齡化程度仍在加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稅收一直保持較快速度的增長。為保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政府必須依靠自身的財政稅收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發展。人口作為最具生產力的因素,社會領域中的生產、收入及消費等一系列環節都由人口來參與和完成。因此,人口與稅收的關系是有著重要研究價值的課題。人口老齡化雖然有可能增加政府的支出負擔,但對政府收入的影響是不確定的[1]。作為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經濟大省與人口大省,研究江蘇省人口老齡化與政府稅收規模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前瞻導向。

國內方面鮮有研究探討人口老齡化對政府整體財政運行狀況的影響[1]。眾多學者的研究內容都集中在稅收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手段這一視角上。李晶[2]指出財稅杠桿是政府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重要經濟手段,主張采取促進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財稅政策選擇,進而充分發揮財稅杠桿應有的調節和導向作用。UNDP《促進中國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課題組[3]建議加強對老年人和養老服務的稅收政策和采取支持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應對人口老齡化。楊偉民等[4]基于老齡化社會對養老機構需求明顯增加的客觀現實,提出可以根據養老機構及其所收養老年人的不同情況,在不同養老機構的稅收政策方面體現區別。楊默如等[5]提出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可以采取完善老年產業、提高自我養老能力、加快社會保障體系中稅收政策統一規劃和配套步伐等稅收政策取向。楊燕英[6]基于中國養老服務市場供求矛盾突出的現狀,提出通過擴大養老服務的稅收優惠范圍、系統制定促進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實行多樣化的稅收優惠方式來調整稅收政策以促進養老服務產業發展。

本研究利用江蘇省1982-2010年稅收、經濟和人口年齡結構等有關時間序列數據,建立計量經濟模型,考察江蘇省人口老齡化對稅收規模的具體影響情況。

1 江蘇省人口老齡化及稅收收入現狀分析

1.1 江蘇省老齡化現狀

江蘇省作為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經濟發展水平位于全國前列,同時江蘇省也領先全國10年于198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1990年江蘇省老年人口比重達到7.13%,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進入21世紀,江蘇省老齡化程度加快,尤其是2003年以后江蘇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S持在10%以上。根據相關學者的預測,江蘇省老齡化水平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仍呈現上升趨勢,且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預計在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31.57%[7]。

1.2 江蘇省稅收收入現狀

江蘇省稅收收入從1982年的49.84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3 312.61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9.17%;人均稅收從82元增長到4 210元,年均增長率為15.1%。2004年以后,人均稅收增長率達到24.92%。人均稅收的快速增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稅收結構和消費結構等有密切關系。一方面,人均稅收的增長從側面說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著生活的改善和財產的富足。另一方面,人均稅收的不斷增加說明居民的稅負沒有得到減輕,進而壓制了居民的進一步消費,不利于內需的擴大。

2 稅收規模與有關指標的回歸分析

2.1 模型構建

確定一個地區的稅收規模水平,要綜合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費水平、人口年齡結構、物價水平等因素。本研究選取以下經濟指標作為解釋變量,人均GDP記為X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記為X2;人均消費記為X3;人均收入記為X4;物價指數記為X5。構建計量經濟模型,對人均稅收進行實證分析。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 (1)

式中,Y為人均稅收水平,X1、X2、X3、X4、X5為影響人均稅收水平的各種因素,μ為隨機擾動項。由于本研究所利用的數據是時間序列數據,所以不需要考慮異方差問題。因而利用Stata12.0統計分析軟件對式(1)進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計(OLS)。

2.2 回歸分析

將1982-20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代入式(1),采取普通最小二乘估計法進行回歸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Y=224.69+0.06X1-30.21X2+0.06X3+0.08X4-0.40X5(2)

(2.59)(-2.81)(0.69)(0.88)(-4.52)

式中,修正Q定系數R2為0.993,F值為841.25,通過1%顯著水平的聯合檢驗,說明模型解釋效果總體上是顯著的,各解釋變量的聯合線性作用顯著。但解釋變量X2、X5的回歸系數的t值很低,說明模型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因此,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處理,經過篩選得到如下結果和優選模型:

Y=382.09+0.11X1-60.74X2(3)

(29.25) (-10.95)

式中,修正決定系數R2為0.987,F值為1 042.37,可以通過1%顯著水平的聯合檢驗,各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的t值均通過1%顯著性水平的t檢驗。此外對回歸結果進行多元共線性和遺漏變量檢驗。由表1可知,就人均稅收各解釋變量方差膨脹系數而言,最大的VIF小于10,說明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問題;并且遺漏變量檢驗的P值大于0.05,說明優選模型并未遺漏任何重要變量。因此將式(3)作為研究1982-2010年江蘇省稅收規模水平的優選模型。因此,研究江蘇省的人均稅收水平時,應主要考慮人均GDP以及老齡化的重要指標,即老年人口比重。優選模型式(3)中X2的系數為負,說明人口老齡化對人均稅收水平存在著負面影響。

3 不同時間段老齡化影響稅收規模的差異分析

從式(3)可以看出,1982-2010年江蘇省人口老齡化水平對人均稅收規模起到了消極的作用,但是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人口老齡化對稅收水平的影響程度是否存在差異,差異水平是否不同。為了研究不同時間段內老齡化對稅收水平的影響差異,取1982-2013年間的3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的長度相等,分別為1982-1993、1989-2000、1999-2010年。更為重要的是,1982-1993年江蘇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從5.55%緩慢上升到7.55%,江蘇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1989-2000年江蘇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從7.05%上升到9.11%,這一階段江蘇省一直處于老齡化階段;1999-2010年江蘇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從9.07%上升到11.33%,這一階段江蘇省老齡化程度在不斷加深,而且多數年份的老年人口比重保持在10%以上。為了比較3個階段內老齡化影響稅收規模的差異,特應用OLS方法對這3個時間段的時間序列數據分別進行回歸分析,考慮的指標依舊為人均GDP(元)、老年人口比重(%)、人均消費(元)、人均收入(元)以及物價指數,被解釋變量為人均稅收水平(元)。

3.1 1982-1993年的回歸分析

將1982-199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代入式(1)中,采取最小二乘估計法進行回歸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Y=313.51-0.07X1-94.44X2+0.56X3+0.36X4+0.38X5(4)

(-1.82)(-4.71)(2.91) (3.76) (2.01)

式中,修正決定系數R2為0.920,F值為27.68,通過1%顯著水平的聯合檢驗。說明模型解釋效果總體上是顯著的,各解釋變量的聯合線性作用顯著。但解釋變量X1、X2的回歸系數的t值很低,并且X1的系數為負數,失去經濟意義,這說明模型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因此,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處理,經過篩選得到如下優選模型:

Y=-11.24+0.39X3-0.34X5 (5)

(5.16) (-3.96)

式中,決定系數R2為0.715,F值為14.82,通過了1%顯著水平的t檢驗。此外對回歸結果進行多重共線性和遺漏變量檢驗。由表1可知,就人均稅收各解釋變量方差膨脹系數而言,最大的VIF小于10,說明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問題;并且遺漏變量檢驗的P值大于0.05,說明優選模型并未遺漏任何重要變量。因此將式(5)選為優選模型。

在篩選解釋變量的過程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這一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并未通過5%顯著水平的t檢驗,人均消費和物價指數通過5%的顯著水平t檢驗。這說明,在1982-1993年這段時間內,影響江蘇省稅收收入的主要因素為人均消費水平和物價指數。從式(5)可以看出,在不考慮人均GDP水平、老年人口比重、人均收入水平等經濟指標情況下,人均稅收收入與人均消費水平和物價指數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當物價水平保持不變時,人均消費每增長1%時,人均稅收可以提高0.39元;當人均消費水平不變時,物價指數每增長1%時,人均稅收收入降低0.34元。因此,人均消費水平對人均稅收存在著積極影響,物價指數對人均稅收有消極影響。

3.2 1989-2000年的回歸分析

將1989-200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代入式(1)中,采取最小二乘估計法進行回歸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Y=144.08+0.08X1-9.70X2+0.78X3-0.39X4-1.05X5(6)

(1.29)(-0.14)(0.91)(-0.83)(-2.56)

式中,修正決定系數R2為0.660,F值為5.34,通過5%顯著水平的聯合檢驗,說明模型解釋效果總體上是顯著的,各解釋變量的聯合線性作用顯著。但解釋變量X4的系數為負,失去經濟意義,說明模型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因此,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處理,經過篩選得到如下優選模型:

Y=111.79+0.11X1-0.75X5(7)

(5.68) (-5.74)

式中,修正決定系數R2為0.741,F值為16.77,通過了1%顯著水平的t檢驗,此外對回歸結果進行多重共線性和遺漏變量檢驗。由表1可知,就人均稅收各解釋變量方差膨脹系數而言,最大的VIF小于10,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并且遺漏變量檢驗的P值大于0.05,說明優選模型并未遺漏任何重要變量。最終優選模型的解釋變量為人均GDP和物價指數。與1982-1993年時間段不同,影人均稅收水平的是人均GDP水平和物價指數。

在篩選解釋變量的過程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這一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并未通過5%顯著水平的t檢驗,人均GDP和物價指數通過5%的顯著水平t檢驗。這說明,在1989-2000年這段時間內,影響江蘇省稅收收入的主要因素為人均GDP和物價指數。雖然這一階段江蘇省處于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對人均稅收水平呈現弱負相關關系,但不存在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水平。從式(7)可以看出,在不考慮人均消費水平、老年人口比重、人均收入水平等經濟指標情況下,人均稅收收入、人均GDP水平和物價指數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當人均GDP水平保持不變時,物價指數每增長1%,人均稅收降低0.75元;當物價指數不變時,人均GDP每增長1%,人均稅收收入增長0.11元。因此,人均GDP水平對人均稅收存在著積極影響,物價指數對人均稅收有消極影響。

3.3 1999-2010年的回歸分析

將1999-20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代入式(1)中,采取最小二乘估計法進行回歸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Y=-376.66-0.13X1-50.33X2-0.06X3+0.80X4+1.07X5(8)

(-1.38)(-5.13)(-0.36)(2.16)(1.44)

式中,修正決定系數R2為0.990,F值為888.21,通過1%顯著水平的聯合檢驗,說明模型解釋效果總體上是顯著的,各解釋變量的聯合線性作用顯著。但解釋變量X1和X3的系數為負,失去經濟意義,這說明模型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因此,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處理,經過篩選得到如下優選模型:

Y=145.21-47.85X2+0.35X4(9)

(-5.31) (34.37)

式中,修正決定系數R2為0.990,F值為 2 124.33,通過了1%顯著水平的t檢驗,此外對回歸結果進行多重共線性和遺漏變量檢驗。由表1可知,就人均稅收各解釋變量方差膨脹系數而言,最大的VIF小于10,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問題;并且遺漏變量檢驗的P值大于0.05,說明優選模型并未遺漏任何重要變量。最終優選模型的解釋變量為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均收入水平。

在篩選解釋變量的過程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均收入水平這兩個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通過5%顯著水平的t檢驗。這說明在1999-2010年這段時間內,影響江蘇省稅收收入的主要因素為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均收入水平。從式(9)可以看出,在不考慮人均GDP水平、人均消費水平、物價指數等經濟指標情況下,人均稅收收入與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均收入水平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當人均收入水平保持不變時,老年人口比重每增長1%,人均稅收降低47.85元;當老年人口比重不變,人均收入水平每增長1%時,人均稅收收入增長0.35元。因此,老年人口比重對人均稅收存在著消極影響,人均收入水平對人均稅收有積極影響。

3.4 不同時期回歸模型的比較

1)不同時間段內,人口老齡化水平對稅收水平的影響是存在差異的。在3個時間段內,雖然1982-1993、1989-2010年期間老年人口比重對人均稅收都呈現出負相關關系,但其相伴概率P值未通過5%顯著水平的t值檢驗;1999-2010年期間內,老年人口比重對人均稅收有顯著的消極影響。這是因為1999-2013年江蘇省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嚴重,尤其是2003年以后江蘇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維持在10%以上,這導致人口老齡化對稅收水平的影響程度在加大。

2)不同時間段內,影響人均稅收水平的變量存在差異。在1982-1993年期間內,人均消費水平對人均稅收有積極影響,物價指數對人均稅收有消極影響;在1999-2000年期間內,人均GDP水平對人均稅收有積極影響,物價指數對人均稅收有消極影響;在1999-2010年期間內,老年人口比重對人均稅收有消極影響,人均收入水平對人均稅收有積極影響。

3)在1989-2010年整個時間段內,老年人口比重對人均稅收水平起到消極作用,其影響程度要大于1999-2010年時間段內人口老齡化對人均稅收水平的影響程度,式(3)中的系數-60.74的絕對值大于式(9)中的系數-47.85的絕對值。

4 基本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研究利用江蘇省1982-2010年有關經濟發展和人口年齡結構的時間序列數據,嘗試分析了江蘇省人口老齡化與稅收水平之間的關系。經過篩選得到了能夠解釋江蘇省人均稅收水平的優選模型,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江蘇省人口老齡化水平對稅收水平的影響。

研究發現江蘇省的老年人口比重與人均稅收呈現負相關關系,這表明江蘇省人口老齡化對稅收水平存在著消極的作用。隨著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人均收將減少。通過分別對1982-1993、1989-2000、1999-2010年3個時間段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發現1999-2010年期間老年人口比重對稅收水平存在顯著的影響,1982-1993年和1989-2000年老年人口比重對稅收水平的影響不顯著。分時間段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時期人口老齡化對稅收水平的影響存在著差異,并且這種差異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水平而變化。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老齡化對江蘇省稅收規模的影響程度將日趨顯著。

基于老齡化程度加深對江蘇省稅收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為有效發揮政府職能,提出以下優化稅收意見。

1)扶持、培育老齡產業的發展。人口老齡化給稅收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但是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可逆轉,構建全面覆蓋、長期有效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的應有之義。因此,政府必須通過扶持老齡產業以應對老齡化,同時老齡產業的發展壯大對政府稅收的增長也是一大助力。

2)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刺激老年消費需求。政府稅收的多少取決于地區經濟總量、產業結構等因素,同時也取決于政府的稅收結構。經過上述實證分析也可以看出,不管是整個時間段的分析還是分階段的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費水平對稅收都存在積極影響。因此在當前背景下,通過提高老年人的養老保障水平,免除其后顧之憂,進而刺激其消費欲望,對政府稅收有著較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龔 鋒,余錦亮.人口老齡化、稅收負擔與財政可持續性[J].經濟研究,2015(8):16-30.

[2] 李 晶.促進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3(1):17-26.

[3] UNDP《促進中國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課題組.促進中國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J].財政研究,2012(4):10-13.

[4] 楊偉民,李冰段,林 燕.對我國養老機構稅收政策的探討[J].稅務研究,2010(5):33-37.

[5] 楊默如,李 平.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稅收政策研究[J].稅務研究,2008(5):84-86.

篇5

關鍵詞:人力資本;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C9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7-00-02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增長,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切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決策的正確性和前瞻性。然而隨著另一項基本國策——計劃生育的貫徹實施,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越來越低,青少年占總人口比重越來少,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人口結構進一步失衡。我國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人口大國,了解人口結構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人口結構的失衡是否會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引起了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對我國人口結構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更具現實意義。

國外的研究結果大多數表明人口老齡化會通過提高勞動力成本、降低儲蓄和投資等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 Faruqee and Muhleisen,2002; Lindh and Malmberg,1999;直廣雄川1971) ,只有少數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會通過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和勞均資本,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Groezen 等,2005) 。

國內的研究

國內對人口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主要有胡鞍鋼(2012)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有著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而人口結構老齡化則會通過降低儲蓄率和勞動參與率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毛毅,馮根福(2012)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能確定,主要要看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減少和儲蓄率降低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誰更大。(李陽,張楠,2011)對人口的控制應從著重于數來那個轉向“數量和結構并舉”。

國內外對于人口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模型的解釋,較少實證分析,基于中國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的更少。因此,本文旨在在前人模型的基礎之上,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來對中國人口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本文首先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和索洛增長模型( Solow growth model) 的基礎之上引入人口撫養比、人力資本存量等人口結構變量,從理論角度推測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知識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可能影響。最后,選取1995—2011年的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建立面板模型,以此實證檢驗人口結構和人口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理論分析

1.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現代經濟增長實證分析的基礎,通過該函數可以分解出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和技術進步對經濟總量的貢獻份額。

為增加人力資本對產出的影響,對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做如下改進:

參見Mankiw等(1992), 也參見Romer(1996)。

為討論方便人口老齡化對人均產出的影響,我們對模型作進一步改進,引入勞動參與率p,人均產出y(t)=。那么當總人口增加即N(t)增大時,人均資本降低,此時人均y(t)將會下降(注:本文中的經濟增長指的是人均產出增加,若無特殊說明,下同)。而人力資本增加,即h(t)增加則會引起人均產出的增加。人口老齡化則會通過降低勞動參與率p,使得人均產出下降。

2.索洛模型

索洛模型中穩定狀態時,人均資本和人均產出是不變的。人均產出是人均資本的函數。索羅模型假定技術固定,且沒有考慮人力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

老年人口的收入較低,人口老齡化會降低儲蓄率(Faruqee and Muhleisen,2002),而儲蓄率的降低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增加都會降低均衡狀態時的人均資本,從而造成人均產出的下降。(如下圖)因此,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增長都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三、實證檢驗

本文在索洛增長模型( Solow growth model) 的基礎之上引入人口總撫養比和人力資本存量兩個人口結構變量,構建實證模型。然后運用1995 ~2011 年的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建立面板模型,以此驗證人口總撫養比和人力資本存量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1.模型設定及變量說明

Lrppgdp(Ln real per capita gdp)為我國各省級地區的人均實際gdp(單位:元)的自然對數;Lhumcapital(Ln human capital)為我國各省級地區的人力資本存量的自然對數s;Ltdr(Ln total dependency ratio)為我國各省級地區的人口總撫養比的自然對數;Lsavrate為我國各省級地區的儲蓄率的自然對數;L(n+g)為我國各省級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與資產折舊率和的自然對數;是各變量的回歸系數,即各省人均gdp對各變量的產出彈性。

2.數據的選取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選取的是1995 年到2011的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其中人均實際gdp是以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各省人均gdp,具體操作方法是用各省gdp平減指數對以變動價格計的各省人均gdp進行修正,各省的gdp平減指數和以變動價格計的gdp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人力資本存量用各省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總撫養比用0-15歲人口和65歲以上人口之和與16-64歲人口之比來表示,此兩項數據均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因為無法搜集的儲蓄率的數據,所以用支出法的國民生產總值減去總消費之后與gdp之比來表示。n為各省人口自然增長率,g為各省資產折舊率,采用胡鞍鋼(2012)的估計,統一按10%計。各支出法的國民生產總值,總消費,人口自然增長率均來自于國泰安數據庫。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3.實證分析與結果

本文用1995-2011的中國省級面板數據來對人力資本存量,人口總撫養比,儲蓄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及折舊率與人均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在面板模型的選擇上,分別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回歸,而后進行hausman檢驗和B-P檢驗來判別究竟采用哪種模型的回歸更為合理。

表2 人口結構影響經濟增長的固定模型實證結果

表3 人口結構影響經濟增長的隨機模型實證結果

Hausman檢驗給出的Prob>chi2值為0.0000,檢驗結果表明,我們拒絕了原假設,從而認為固定效應模型更合適。但是,B-P檢驗得出的Prob>chibar2值也是0.0000,顯然,檢驗結果認為存在隨機效應。表面上看,B-P檢驗得出的結論似乎和hausman檢驗得出的結論相反,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到,這兩個檢驗的出發點是不同的,并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們采用此種情況的一般處理方法,選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同時,假設在樣本區間內,各省區的經濟結構、人口素質、生活習慣等不可觀測的特質性因素是固定不變的也更為符合邏輯。因此,本文最終給出的實證檢驗結果即為表2給出的人口結構影響經濟增長的固定模型實證結果。

從上述實證檢驗結果來看,除了l(n+g)的系數在93.2%的水平上顯著之外,其他變量的回歸系數都在99.9%以上,因此,可以判斷此回歸結果是顯著有效的,具有一定說服力的。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對經濟具有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其彈性系數是0.4328489,即人力資本每增加1%,人均產出將會增加0.432%;同時人口總撫養比的增加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很大不利影響,其彈性系數是-1.501423,意味著人口總撫養比每增加1%,人均產出就要減少-1.5%。同時上述實證結果也證明了索羅模型對經濟增長解釋的正確性。儲蓄率的提高的確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而人口增長和資產折舊率的提高則會對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其彈性系數分別為0.618和-0.101。上述實證結果也與本文開頭部分的理論分析基本吻合。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從索洛模型入手,先從理論上分析人力資本增加和人口老齡化對人均產出的影響。預測人力資本增加會提高人均產出,而人口老齡化將會通過提高人口總撫養比和降低儲蓄率,進而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緊接著,本文根據理論分析的結果構造了人力資本和人口總撫養比影響人均產出的實證模型,并收集中國 1995 ~2011 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對理論預測的結果進行實證檢驗。實證結果與理論分析基本吻合。即(1)人口老齡化會提高人口總撫養比,進而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沖擊。盡管這一段時間由于我國的少年兒童撫養比下降的比例比老年人口撫養比上升的比例更大,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沒有顯現,但是,不久的將來,老年人口撫養比的上升將會極大地增加我國人口總撫養比,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較大不利影響。(2)人力資本增加,儲蓄率的提升的確對我國經濟增長有這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

針對上述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一方面,政府應該適當放寬計劃生育政策,允許和鼓勵高素質、高收入的家庭生育兩個或多個的孩子,增加我國的青少年和青壯年人口比重,使人口結構趨于合理,對人口的控制應從著重于數來那個轉向“數量和結構并舉”。

另一方面,政府應當大力發展教育,堅定不移地走科教興國路線,加大對學生教育和在職員工培訓的投入和補貼,增加我國的人力資本,以此來促進經濟增長,沖銷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70(1): 65-94.

[2]Almeida R, Carneiro P. The return to firm 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J]. Labour Economics, 2009, 16(1): 97-106.

[3]Faruqee H, Mühleisen M. Population aging in Japan: demographic shock and fiscal sustainability[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03, 15(2): 185-210.

[4]Lindh T, Malmberg B. Age structure effects and growth in the OECD, 1950–1990[J].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999, 12(3): 431-449.

[5]Van Groezen B, Meijdam L, Verbon H A A. Serving the old: ageing and economic growth[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05, 57(4): 647-663.

[6]胡鞍鋼,劉生龍,馬振國.人口老齡化,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J].人口研究,2012,36(03).

[7]毛毅,馮根福.人口結構轉變, 家庭教育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04).

篇6

論文關鍵詞:影響因素,灰色關聯,人口老齡化

 

0. 前言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是當前正處于崛起過程中的所有發展中國家問題最為嚴峻的國家[1]。截至2008年底,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1095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15989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個百分點。根據有關預測,2014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2億,2026年達3億,2037年超過4億本科畢業論文格式,2051年達到最大值,屆時,中國人口中將有1/3達到60歲或者更大,4.38億的老年公民將超過美國的人口總數。

影響人口老齡化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2]。按照聯合國的研究,人口老齡化的決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所導致的平均壽命的延長。美國學者諾特斯坦(F.W.Notestein)認為決定生育率轉變的根本因素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現代化期刊網。伊斯特林(R.A.Easterlin)強調公共健康的改進、普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產品的引入和家庭計劃服務(R.A.Easterlin,1985)是影響生育率轉變的5個基本變量。對于相對封閉的中國人口,急速的人口老齡化過程無疑是生育率降低和平均預期壽命延長的共同作用的結果??疾靽鴥鹊难芯课墨I,系統構建影響老齡化的指標體系,定量分析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的文獻幾乎沒有。筆者在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的選擇與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影響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五大因素,即社會公共健康、社會養老事業、普通教育、居民經濟生活和人口結構。本文將運用灰色關聯模型,在借鑒文獻[3-5]的基礎上,分析人口老齡化與這些因素的關聯性,探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以期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提供有益參考。

1. 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簡介

灰色系統的關聯理論[6]是從系統內多因素中確定主要因素進行優勢對比的一種理論,是指系統內部主要因素隨時問而變化的同步程度,它定量刻畫了系統內都結構之間的聯系,是動態過程發展態勢的量化比較分析。

分析過程中,設有參考數列為x0本科畢業論文格式,被比較數列為xi,(i=1,2,…,n)。且x0={x0(1),x0(2),…,x0(n)}, xi={xi(1),xi(2),…,xi(n)},(i=1,2…,n)?;谊P聯度分析步驟如下:

①原始數據變換:對原始數據消除量綱(或單位)轉化為可比較的數據序列。分別用第一個數據去除后面的數據,得到新的倍數數列,即為初值化數列,量綱為一,各值大于零。且數列有共同的起點。

②求關聯系數: 按公式①計算參考數列x0和比較數列xi的關聯系數。

(1)

式中:ξ1(k)為x0與xi在k點的關聯系數。

稱為第k點x0與xi的絕對差。稱為兩級最小差。其中是第一級最小差,這表示在第i條曲線上找各點與x0的最小差。是第二級最小差期刊網。表示在各條曲線中找出的最小差的基礎上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找出xi中的最小差。

是兩級最大差,其意義與兩級最小差相似。

ρ稱為分辨系數,其意義是消弱最大絕對差數值太大所引起的失真,提高關聯系數之間的差異,一般取ρ=0.5。

③綜合各點的關聯系數,得到整個xi曲線與參考曲線x0的關聯度ri,

ri=(2)

2. 指標體系與數據來源

考慮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對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根據綜合數據的可獲得性并借鑒國內外相關文獻,筆者篩選了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如圖1)。

基于本文旨在研究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的目的,選取圖中可定量刻化的因素16個,依次使用數據序列包括教育經費投入、初、高中升學率、婦女文盲率、衛生總費用、衛生機構數、衛生技術人員、環境污染與破壞次數、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人均GDP、恩格爾系數、人口城市化率、居民消費支出、人口密度、0-14歲少年人口比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0-2009)、《中國發展報告2009》和《WorldPopulation Prospects: The2008 Revision》。為了使本文研究有更強的解釋能力,同時考慮到時間序列數據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將研究的時間范圍限定在1999-2008年。社會養老事業中的三個具體指標衛生保健服務、生活照料服務、文化教育服務以及人口結構中的計劃生育政策更適合做定性分析,因此不納入灰色關聯分析范疇,人口年齡結構(即人口慣性)是現時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最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因其影響的復雜性,對其定性定量的分析以及社會政策提出將另文發表。

圖1 人口老齡化主要影響因素

3. 灰色關聯度的計算

經過對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的定性判斷,選取的16個影響老齡化的主要因素分別命名為x1、x2…x16(見表1),歷年的>65人口比的數據為參考數列x0,根據灰色建模理論和程序[7]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建立灰色關聯分析。

表1 1999~2008年老齡化主要影響因素的原始數據

 

影響

因素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X0

6.9

7

7.1

7.3

7.5

7.6

7.7

7.9

8.1

8.3

X1

3349

3849.1

4637.7

5480

6208.3

7242.6

8418.8

9815.3

12148

14500

X2

50

51.2

52.9

58.3

59.6

62.9

69.7

75.7

79.3

83.4

X3

63.8

73.2

78.8

83.5

83.4

82.5

76.3

75.1

71.8

72.7

X4

21.56

13.47

15.2

16.92

15.85

14.86

16.15

13.72

12.44

11.52

X5

4178.6

4586.6

5025.9

5790

6584.1

7590.3

8659.9

9843.3

11290

12218

X6

31.1

32.48

33.03

30.60

29.13

29.75

29.99

30.9

29.84

27.84

X7

445.9

449.1

450.8

427

430.6

439.3

446

462.4

478.8

503

X8

1614

2411

1842

1921

1843

1441

1406

842

462

474

X9

1965.1

2278.5

2489

3171.5

3680

4258.4

5093.3

6309.8

7834.2

9740.2

X10

7159

7858

8622

9398

10542

12336

14053

16165

19524

22698

X11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35.8

36.3

37.9

X12

52.6

49.1

47.7

46.2

45.6

47.2

45.5

43

43.1

43.7

X13

35

36.22

37.66

39.09

40.53

41.76

42.99

43.9

44.94

45.68

X14

3.55

3.904

4.1887

4.596

5.082

5.839

7.122

8.048

9.360

11.086

X15

131

132

133

134

135

135

136

137

138

138

X16

24.01

22.89

22.89

21.29

20.34

19.3

19.55

18.47

篇7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程度也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嚴峻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如何正確應對這一新興挑戰——實現人口老齡化時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而又重大的課題。本文以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特點為基礎,分析推遲退休年齡這一已經在發達國家取得一定成效的舉措在中國的可行性,并就其在我國的推行阻礙提出建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挑戰;退休年齡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3-0341-02

引言: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與人口發展的必然結果,2000年伴隨著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6.96%,中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年型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老齡化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口年齡結構,還將通過消費、勞動力供給、勞動生產率、人力資本投資和社會及家庭養老保障對經濟增長和人們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嚴峻的挑戰[1]。近幾年來,主張效仿發達國家推遲退休年齡的呼聲越來越高,同時也激起各階層民眾褒貶不一的激烈討論,因此立足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分析推遲退休年齡在我國的可行性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特點

(一)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

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數最多的國家,號稱世界老年人口大國。據世界銀行統計和預測,19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4161萬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13.40%;1990年為9935萬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21%;預計2030年將增加到32845萬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26%[2]。形象的說,現在世界上每5個老年人中有1個是中國老年人;2030年將是世界上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中國老年人,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的特點不言而喻。

(二)人口老齡化速度快、來勢猛

雖然中國比所有發達國家和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都晚了許多,但卻是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發展勢頭不可小覷。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長速度平均每年高達3.03%,大大超過世界總人口年平均增長速度1.68%。

(三)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

西方發達國家基本都是在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前提下進入老齡社會的,或者說其經濟發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三者大致是同步的,屬于先富后老或是富老同步,對老齡化的承受力強,同時由于老齡化速度慢,允許其有一段較長時間準備和適應。而我國人口老齡化雖然也是伴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情況出現的,但是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仍然處于經濟欠發達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780美元,遠低于人口預期壽命和老年人口比重相近國家的水平,造成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面,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如此脆弱的物質基礎難以應對我國當前嚴峻的老齡化形勢。

(四)老年人口在區域分布上不平衡

我國東西部自然條件差異較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人口分布不均。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社會人口流入量相對較大,人口總量的增加使得在人口老齡化進程中存在著區域分布不平衡的顯著特點,并呈由東部向中西部逐步遞減的特征。事實上,東南沿海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早已超過國際標準規定的7%,2000年已高達11.46%;而西部欠發達地區老齡化程度相對較低,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僅停留在5%以下[3]。

(五)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資源豐富態勢并存

顯著區別于西方發達國家在老齡化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勞動力嚴重不足現象,我國存在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大。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15–59歲人口數為93961641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70.14%,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了3.36個百分點,其中勞動人口數量大也是顯而易見的。

二、推遲退休年齡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于緩解日益龐大的養老金壓力

推遲退休年齡不僅可以通過增加繳費人數和繳費年限來增加養老保險基金的積累,而且可以通過減少養老金的支付時間來增加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即從“多收少支”兩條渠道來改善養老金的收支均衡。據遼寧大學人口所課題組預測:社會統籌資金在2001–2008年實現基金積累3.3萬億元,若依然維持現期退休年齡不變,將從2019年開始出現年度赤字,2019–2050年凈債務將達到15.3億元,占2050年GDP的17%,經濟壓力巨大[4]。同時,普遍化的提前退休問題更是加劇了養老金負擔,形成隱形負債,據統計:1999–2002年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提前退休人數分別為:26.2萬人、34.2萬人、47.5萬人和55.9萬人,提前退休人員占當年退休總人數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分別為:15%、16%、21%和23%[5]。

因此,選擇合適的推遲退休年齡方案,使得推遲退休前的養老金積累與推遲退休后的總債務逐步實現相互抵消,并且此后一直保持年度盈余,才能緩解日益龐大的養老金壓力,從根本上解決養老保障問題,應對嚴峻的老齡化形勢。

(二)實現人力資源充分利用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低齡退休是對經驗豐富和尚有勞動能力的人力資源的無謂浪費,尤其是對受教育年限較長的高學歷腦力工作者來講,五六十歲正當年富力強,既有工作經驗,又沒有家庭拖累,更有利于為社會發揮才智;而且退休者騰出的空缺崗位時常面臨著年輕人因缺乏工作經驗或較長時間技能訓練頂不上去的局面,從而影響經濟產出,在勞動力資源短缺以及需要勞動力接受特殊訓練或是經驗優先的領域尤為如此。從現實情況看,低齡退休者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退而不“休”,在領取退休金的同時又重新就業,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上“發揮余熱”。面對這種狀況,國家理應建立新的機制讓日益增多的有能力并樂于工作的退休者參與經濟建設[6]。當然,對于體力勞動者,尤其是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的工作者來講,現階段法定退休年齡還是合理的,可以實現勞動人員的及時更替,有效保證工作隊伍的活力,有利于經濟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勞動者自身身體健康狀況。

因此,對智力密集型行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勞動者應當視具體情況區別對待:一方面,維持勞動密集型行業勞動者的退休年齡不變,尤其是體力勞動者,以保障他們的生活質量與健康水平;另一方面,適當推遲智力密集型行業勞動者的退休年齡,或只是規定一個合理的范圍(比如:男性:65±5歲;女性:60±5歲),鼓勵他們依據自身身體狀況和工作需要,自行選擇退休年齡,盡可能為社會發揮才智,實現人力資源充分利用。

(三)維持勞動力比較優勢

推遲退休年齡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的增加,可以擴大勞動力供給,降低勞動力成本,保持我國勞動力的規模優勢。雖然當前我國存在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如上述分析的:全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大且呈逐年遞增趨勢,但據預計,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2022年以后,將會在全國范圍內出現遞減的趨勢,2022年、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將分別遞減為占總人口比重的64.5%、59.2%、57.0%和55.1%,若不加以調整和扭轉,將會嚴重制約經濟發展水平。當然,就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還不是勞動力稀缺問題,而是勞動力過剩和嚴峻的就業問題,但是從社會發展的長期進程中來看推遲退休年齡是必然的趨勢。

因此,結合當前我國具體情況和長遠的發展目標,應當適時推遲退休年齡(比如:從2020年開始試行推遲退休年齡,既能彌補上述第一點中2019年預計出現的社會統籌資金年度赤字,緩解2022年預計會出現的勞動年齡人口遞減問題,又不至于影響當前的就業形勢)。當然,具體實施年份應當通過科學的預測和精算得出,以保證政策的合理性。

三、結論與建議

雖然現行的退休政策在短期內或許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對一部分社會群體來說是有利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將對未來的養老金制度改革、鼓勵退休者和老年人參與經濟活動等方面起到負面作用,對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有弊端的。所以,不管是從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角度,還是從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出發,中國都必須適當適時的推遲退休年齡,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F在的關鍵問題就在于何時推遲退休年齡,推遲退休年齡到多大;怎樣制定合理的推遲退休年齡整體策略,又怎樣分步驟具體實施。

就現階段我國具體情況來說,即刻推遲法定退休年齡顯然是不合適宜的,既不能立刻緩解養老金缺口問題,同時又會進一步惡化我國當前嚴峻的就業問題。因此目前只是研究部門策劃、制定合理推遲退休年齡政策的準備階段,同時相關部門配合做好宣傳工作以減少政策施行的社會阻力,為今后推遲退休年齡道路做好前期的鋪墊。

在制定政策方面,既要做長遠的考慮統籌全局,又要分步驟、分階段具體策劃,以保證政策的秩序性。在設計具體推遲退休年齡方案時,也應重點考慮上述分析的“養老金壓力”和“未來勞動年齡人口遞減”兩個因素,例如:2021—2040年男、女同時每5年推遲1歲,2041—2050年男女同時推遲1歲使得2050年達到男性工作者退休年齡為65歲、女性為60歲;或者2016—2025年女性工作者每2年推遲1歲,2026—2050年男、女同時每5年推遲1歲使得2050年達到男性和女性工作者退休年齡均為65歲??傊?,推遲退休年齡幅度不宜過大,穩步推行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應對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合。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

作者簡介:王海燚(1992— ),甘肅省定西市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經濟學。

參考文獻:

[1]袁蓓.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D].武漢:武漢大學,2010.

[2]熊必俊.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260.

[3]郭暉艷,韓俊江.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及應對措施[J].勞動保障世界,2012,02:35.

[4]王利軍.中國養老金缺口財政支付能力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80.

[5]鄧大松,劉昌平.2006–2007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R].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3.

篇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受醫療服務改善、預期壽命延長、出生率下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我國自21世紀開始就已進入老齡化國家。國家統計局2012年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2年年末,65周歲及以上人口12714萬人,占總人口的9.4%。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將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等各個領域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于商業金融機構來說,這種養老金“私有化”無疑創造了巨大的商機,而做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最主要參與機構,商業銀行應該依靠自身的優勢,緊緊抓住我國人口老齡化和養老金市場化帶來的機會,從養老金金融發展中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因此,為了順應養老金“私有化”,商業銀行必須保持較高的流動性,即商業銀行保持隨時可以適當價格取得可用資金的能力,以便隨時應付客戶提存的需要,所以對于研究人口老齡化與商業銀行流動性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文獻綜述

之前學者關于人口老齡化與商業銀行流動性之間關系并沒有進行直接研究。王剛以某商業銀行2004年對北京市經濟影響的數據分析,得出2020年前,北京市居民的儲蓄率仍將保持增長趨勢,2020年后,人口老齡化對北京市居民儲蓄率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石瑩、趙健以國際數據為經驗,探索人口老齡化給中國金融市場帶來的巨大商業金融需求,提出商業銀行介入養老金金融業務,既可以規避由于“金融脫媒”帶來的收入風險,又可以通過加強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進而提供專業的養老金服務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徐丹通過分析我國老齡化社會對養老金融特殊需求以及現階段商業銀行養老金融業務的發展情況,表明我國養老金融處于“零散”發展狀態,養老產業涉及較少以及產品服務較弱的不足,并且指出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很可能是導致上述情況的直接原因;陳煌生、陳天瑋結合國內人口現狀和人口老齡化對商業銀行業務經營活動影響的分析,認為隨著老齡化的推進,居民的儲蓄率會下降,貸款需求將放緩,從而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會大大提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近年來人口老齡化與商業銀行流動性的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并相應地提出策略與建議。

三、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

人口老齡化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影響,表現在: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保險受限,居民儲蓄下降,貸款減少,從而導致商業銀行流動性加強。因此本文所要分析的變量應包括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居民儲蓄率、商業銀行流動性等。1.人口老齡化指標。根據國際通行的老齡化衡量標準,為避免人口老齡化預測數據與實際情況的偏差,選取老年撫養比(ODR)作為參數。2.商業銀行流動性指標。本文采用張雪芳、王妙如所介紹的貸存比(CDB)來反映商業銀行流動性。貸存比越小,則流動性越大;反之,則流動性越小??紤]到數據可得性,本文只分析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從數據來源方面看,ODR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歷年中國統計年鑒,CDB的數據來源于國研網數據中心。ODR均選取1996~2012年的年度數據,并進行相應處理;CDB選取1996~2012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年末數據,并且進行處理。為了消除數據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情況,將上述時間序列數據進行自然對數處理,變化后的變量相應為LODR、LCDB。

(二)變量平穩性檢驗

由于經濟變量中絕大多數的時間序列數據并非是平穩性的,這樣所研究的結果存在偽回歸的問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必須先對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了ADF檢驗法對上述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表1單位根檢驗結果變量LODRDLODRLCDBDLCDBADF統計值-2.2195-3.98690.9869-3.9045臨界值(5%)-3.5875-3.5950-1.9539-1.9544伴隨概率P0.31310.02230.90980.0004結論不平穩平穩不平穩平穩注:DLODR、DLCDB分別表示LODR、LCDB的一階差分從表中的檢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LODR、LCDB的ADF統計值的絕對值小于5%水平下臨界值的絕對值,這說明這三個序列在95%的置信水平都是非平穩的。進一步檢驗顯示,DLODR、DLCDB在95%的置信水平上都是平穩的。

(三)協整檢驗分析

協整檢驗是分析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由單位根檢驗中可以得知,LODR、LCDB都是單整序列,滿足進行協整檢驗的前提條件。進一步,采用了Johansen協整檢驗法對多變量序列進行向量協整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協整檢驗結果中的跡檢驗統計量大于5%顯著水平臨界值以及伴隨概率0.0362,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絕無協整關系的原假設,這說明我們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進一步對應原假設最多一個協整關系,我們在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其相對應的伴隨概率為0.4643大于0.05,說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接受原假設,因此可以得出各變量之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也就是說人口老齡化與商業銀行流動性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并且由分析可知標準化后的均衡方程為:LCDB=-0.0830*LODR+2.7216   (1.2315)   (0.1683)(1)從長期來看,人口老齡化與貸存比存在負相關相關,其中人口老齡化每加劇1%,將引起商業銀行貸存比降低0.0830%,這與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導致儲蓄率下降,使得商業銀行的貸存比下降的事實相符合。

(四)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協整分析只能說明人口老齡化與商業銀行流動性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穩定關系,但是不能說明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經濟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為了確定人口老齡化與商業銀行流動性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文中的各個變量之間進行了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中可以,在5%的顯著水平下,商業銀行流動性不是人口老齡化的Granger原因,說明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對人口老齡化并沒有顯著的影響;另外,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的Granger原因,說明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具有顯著影響,事實也正是如此,1996~2012年以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加劇,而我國商業銀行的貸存比也是逐年減少,并且在2005年以來貸存比都低于75%的界限,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過剩的現象。

(五)VEC模型估計

協整檢驗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與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但是這一均衡并不是不變的,而是一種動態的均衡。當均衡系統受到沖擊,這種均衡會被打破,而系統又會通過一定的誤差校正機制逐步恢復到均衡狀態。在此,筆者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VEC)來考察人口老齡化與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短期關系。通過檢驗發現VEC模型的所有特征根都落下單位圓內,如圖1所示,因此VEC模型分析的結果可靠。由于本文重點討論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影響,在此僅討論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短期方程,得出VEC模型如下。DLCDBt=-0.1189ECMt-1+0.0220DLCDBt-1-6.7736DLODRt-1+0.0946DLCDBt-2+1.7034DLODRt-2-0.0144(2)在短期內,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而言,貸存比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的系數值為正,協整關系的誤差修正項系數為負,所以當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出現過剩時,誤差修正機制將會使得商業銀行流動性減弱。對人口老齡化而言,雖然老年撫養比滯后二期的系數值為正,但是老年撫養比的滯后一期的負面影響遠大于滯后二期的正面影響,因此在短期內人口老齡化會降低我國商業銀行貸存比,也就是說在短期內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具有正面影響。

(六)脈沖響應分析

脈沖響應函數用來衡量來自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和未來取值的影響,能夠比較直觀地刻畫出變量之間的動態交互作用及其效應。由于上文建立的VEC模型經檢驗是穩定的,因此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圖2給出了LCDB、LODR對LCDB的沖擊響應圖,其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階數(單位:年),縱軸表示響應的大小。圖2(a)給出了我國商業銀行貸存比對自身的脈沖響應。在第1期對貸存比一個單位的正向沖擊后,貸存比脈沖響應會在第2期達到最大,然后開始下降,在第5期后穩定,并且從響應圖上可以看到我國商業銀行貸存比對自身沖擊所帶來的響應都是正向的。從圖2(b)中可以看出,在第1期對老年撫養比一個單位的正向沖擊后,商業銀行貸存比脈沖響應會在前3期出現下降的負向作用,并且在第3期達到最低點,表明當期老年撫養比對貸存比的抑制作用達到最大,從第3期后,脈沖響應開始上升,并且在第6期達到負向作用的穩定狀態,從而可知,在長期老年撫養比對商業銀行貸存比具有抑制作用,也就是說,人口老齡化會加劇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

總之,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商業銀行貸存比的脈沖響應函數的分析結果與上文的協整分析的結果一致。

四、結論與啟示

篇9

1、社會養老意識不足。養老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由于全社會普遍缺乏對養老問題緊迫感,政府對養老危機宣傳不夠,老百姓缺少養老保障的必要知識,尤其新一代獨生子女的家庭觀念和對父母的責任感降低,對政府有強烈的依賴感,各方面普遍缺乏未雨綢繆的充分準備。

2、養老保障體系不完善。我國迄今實行養老基金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混賬管理,從一本賬中支出,剩余部分留作積累,由于社會統籌資金不足,實質上執行的是現收現付制度。

3、養老制度轉軌成本高。歷史欠賬形成沉重的轉軌成本,養老統籌基金每年支出大于收入的數額巨大,現收現付制度難以為繼。已退休“老人”和1997年養老制度改革前參加工作的“中人”,需要靠改革后“新人”的繳費供養,形成個人賬戶空轉。

4、公共財政負擔加重。處于社會轉型的人口老齡化,改變國民收入中消費與儲蓄比例關系,儲蓄率減少,社會保障支出增加,大幅度加重公共財政負擔。

5、養老保障資源缺乏?,F在的老年人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但沒能形成養老積累,人均需要外界經濟支持的時間為10年左右?!拔迤铡憋@示,農村僅有33.1%老年人依靠勞動維持生存,子女仍然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經濟供養來源。

為了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議在國家積累不斷擴大、財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以改革養老保障制度為切入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體建議如下:

1、采取政策傾斜措施。各級政府應加強對發展養老社會化服務的組織引導和推動,加強輿論宣傳,并制定對養老中介服務機構的扶持和優惠政策,給予社會辦養老機構一定的財政補貼以及在貸款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調動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社會養老事業的積極性。

2、建立“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和國家扶持相結合”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政府建立統籌賬戶,拿出部分資金給予補貼;村集體、個人出資計入個人賬戶。國家實施東中西部農村養老保障的區域差異補助,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公平發展。建議今年實施農村基本養老保障試點,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由政府注資,每人每月發放10元家庭養老金;對未滿養老年齡的人口,實施按收入比例強制性集體、個人賬戶積累,政府按比例配套相應資金。優先推進被征地農民、農民工、小城鎮農轉非居民、計劃生育對象的基本養老保障制度。

篇10

【關鍵詞】中國人口老齡化;影響;對策選擇

隨著中國老齡化人口基數的不斷增長,人口老齡化這一社會現象對國家乃至國際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一不得不被世人所關注的新課題也越來越多地被納入了急待研究和妥善解決的日程表上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一份報告表明:從2001年到2020年,是我國老齡化人口發展最快的時期,平均每年我國將增加598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遠遠超過我國總人口的增長速度,中國將成為老齡化人口最多的國家。從這些形勢嚴峻的現象中找到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緩解和解決這一現象的負面影響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的。

一、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轉型,企業的改制,老年人服務業的發展滯后,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長的需求。而龐大老年人群在不斷增加,特別是一些“空巢”老人群體的不斷壯大,社會養老的壓力增加,國家對在社保、醫療,老年保健和老年服務的投入比重越來越大,總體來說老齡化對我國經濟有以下三點影響:

第一,從人口經濟動態模型結果顯示:老齡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其對經濟增長的阻力就越大,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齡化程度越低、上升的速度越慢,對經濟增長的阻力就越小,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越快。

第二,老齡化與儲蓄率和儲蓄水平的關系。利用1978年以來有關人均GDP、儲蓄水平、儲蓄率、人口年齡變動等時間序列數據,對人口老齡化與儲蓄率和儲蓄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多元回歸的實證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儲蓄率與老年人口比重變動之間的關系較為顯著,老年人口比重每升高1個百分點,儲蓄率可提高0.37個百分點。

第三,老齡化與收入分配的關系。我國隨著人口年齡結構步入老年型和老齡化的逐步加深,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福利費用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將呈一路攀升之勢,預計2025年到2030年可超過國民收的10%,占工資總額可達30%左右,逼近或突破上述國際“警戒線”。然而此時距離老齡化峰值的到來尚有20多年的時間,足見問題之嚴重。

二、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的影響

隨著老齡化人口增長速度的加快,龐大的老年人口群體是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將消費掉大部分勞動產值??墒?,我們與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發達國家相比經濟比較落后,物質準備不足。如日本1977年成為人口老齡化社會時人均收入為4522美元,而我國現在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均收入才800美元。在醫療衛生消費中,老年消費者占到大多數,相關資料顯示,老年人消費的醫療衛生資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我國老年人口迅速老齡化,造成了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高速增長,給社會保障支出來帶壓力。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項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許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壓力早就潛伏生長,人口老齡化更加凸顯了這些壓力。

社會養老機制不健全,老年服務業滯后,老年人生活水平低下;老年人的就業機會較少,文化生活相對貧乏;婚煙、家庭生活等壓力誘發老年人對社會的不適應,這些都極有可能誘發老年人犯罪,從而給社會穩定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

三、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的路徑選擇

人口老齡化對于中國乃至全球來說是新時期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它形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既然人口老年化不是可避免,且對經濟、社會發展有不利影響,選擇相應的政策,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它的負面效應,做一些積極的準備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配套政策,確保所有人年老時都有足夠的經濟收入保障。黨和國家相關部門應該通力合作,通過制度創新和行政能力培訓,努力提高老齡政策制定和貫徹落實的效率。真正解決老齡人口的實際問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與時俱進,在深入推進改革的進程中,改革和完善城市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和醫療制度。

(二)加大投入,不斷完善老年人服務機構。完善養老院、援助中心等機構和養老服務設施,由社區統一管理和服務。加強老年護理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目前,社區缺乏老年人護理的專業人員,應該加強這方面人才的培養和聘用,以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三)加快經濟建設,提高生產力,為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強大的經濟保障。普遍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貧困老年救助制度,努力減少老年人的貧困,尤其是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群體的貧困問題。提高對“五保戶”經濟供養水平,做到未雨綢繆。

(四)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倡導家庭養老和老年人的自我供養。廣泛宣傳中國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提高老年人的社會地位,保護老年人的自尊心。在城市實行“以政府為主導、家庭為主體”的養老模,在農村實行以土地保障為基礎的“家庭養老為主與社會扶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制度,提高全民養老尊老意識。

(五)注重對老齡化理論的研究,提高老齡問題現實的認識和理解。深入實際,加深對現實的理解,努力培養政策意識和政策思維能力。踐行科學發展觀,在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時,要始終堅持社會、經濟、人口的可持續發展,統籌兼顧,全面協調經濟、社會、人口三者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陶立群.正確認識人口老齡化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EB/OL].中國城市發展網,2007-7-5.

[2] 張應立.人口老年化進程中的老年犯罪問題初探[J].吉林高等??茖W校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