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生物學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15 17:53: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細胞生物學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細胞生物學概念

篇1

一、追溯生活現象,導入教學內容

生活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庫,儲存著眾多的知識寶藏,這些知識寶藏都是以生活現象的形式存在著的,教師應該挖掘生活中與課堂內容有關的一些現象,將它們置于學生面前,并將課堂內容植入其中,讓學生更能透徹地對具有理論性的課堂內容加以理解.以“細胞呼吸”這一核心概念的教學為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內容導入的時候,可以將生活中的有關現象擺在學生面前,這些在生活當中發生的現象是學生日常所接觸的,但由于沒有理論知識做支撐,這些現象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由于他們對這些發生在周圍的現象的緣由不清楚,再加上他們自身受強烈求知欲的支配,使其被該內容吸引,并隨著教師一步步的引導,漸入課堂的臻境.例如,在講解“細胞呼吸”這一概念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生活現象作為引線,以提問的方式導入課堂內容: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我們每天都離不開一日三餐嗎?起初,學生認為這一問題很簡單,顯然是為了填飽肚子,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那么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又是如何轉變為自身的能量的呢?”面對這一問題,在場的學生啞然.然后教師再進行新課導入,“要想了解能量轉變的過程,我們首先就要揭開'細胞呼吸'這一面紗.”通過教師這一順勢的引導,學生就會注意力集中,聽教師將謎底一步步揭開.細胞呼吸是在細胞內,生物體內的有機物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并且釋放能量的總過程.

二、問題情境創設,學生自主探究

一個問題的產生又會牽引出一系列的問題,形成問題的連環扣.而對于這些問題來說,它們都是以生活作為源頭,以生活作為存在的情境,是我們常常接觸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問題現象,對我們的生活起著重要的影響,可以說,它是組成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決定了它的可探究性.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利用這一點,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進一步深刻地了解生活,走進生活.

對于“細胞呼吸”這一概念而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接觸到.它是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并且釋放能量的總過程.從細胞呼吸的方式來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有氧呼吸,另一種為無氧呼吸.這兩種呼吸方式在生活中各有指涉現象,所以為了更好的研究,教師應該挖掘生活當中潛藏的有關現象,進行循序漸進的提問,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生活當中,用于釀酒以及發面的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無論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情況下,酵母菌都可以很好的生存,而且該菌屬于兼性厭氧菌.正因為這種雙重的呼吸方式,才便于教師引導學生研究細胞呼吸的方式.關于酵母菌的呼吸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吃的饅頭或者面包,你會發現它們在利用酵母菌之后而變得疏松多孔,這就是酵母菌在發酵的過程中,發生了氣體膨脹所導致的.基于這一情景資料,教師可以向同學提出問題,并引導其自主地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對于酵母菌來說,它實質上是以怎樣的方式來進行細胞呼吸的?其二,發酵時,酵母菌主要產生的是哪種氣體?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及所創設的情境資料,就會針對問題進行假設性回答:如果說酵母菌在無氧以及有氧的情況下都能生存,那么這就說明酵母菌既可進行有氧呼吸,又可以進行無氧的呼吸.其二,既然酵母菌可以用來發面,那么其有氧呼吸的產物可能是CO2.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細胞呼吸有一個整體的了解,為以后進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分組實驗,突破難點、重點

一堂課的知識涵蓋量都集中在教學內容難點、重點的設置上,可以說在課堂內容的傳授方面舉足輕重.對于“細胞呼吸”這節課來說,其重點、難點主要是細胞呼吸的兩種方式,即有氧呼吸、無氧呼吸,那么教師就應該去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的方法,進行條件分析,兩相比照.還以酵母菌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對有氧、無氧條件下酵母菌細胞呼吸產物的種類和含量的差異進行對比.對酵母菌來說,在密閉的情況下才可表現出無氧呼吸,相反,與空氣接觸便是有氧呼吸.在這兩種呼吸方式下,都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不同的是在無氧的條件下產生二氧化碳的同時還產生了酒精.

篇2

關鍵詞: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建設;地方本科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8)14-0277-02

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發展最迅速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都毎飳W》課程在高等學校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教學中已成為骨干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一直以來,細胞生物學都存在著教學內容豐厚而抽象的難題,應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進行授課,學生較為普遍地反映內容不易理解和難以記憶。面對信息化快速發展和互聯網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網絡課程建設被認為是輔助應用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是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1-2]。目前,全國也已有多所高校開展了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建設和應用實踐,尤其是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3]和四川大學[4]等,其細胞生物學網絡精品課程建設的成效顯著,一些教學資源進行了開放和共享,輻射示范作用大,這為地方性綜合院校進行相應網絡課程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為了適應學科發展和新時代國家對創新性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們結合南昌大學的辦學特色開展了以創新人才培養為導向的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建設的實踐。本文小結了筆者對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的建設和實踐過程。

一、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引入和建設思路

細胞生物學的教學一直存在課時少內容多、教師少學生多、知識更新速度快的問題。盡管教師進行了充分備課且應用了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但仍因課件內容太多,特別是有時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大綱而趕進度,上課速度快,學生反映跟不上節奏,缺乏思考的時間,一堂課下來,覺得眼花繚亂,像走馬觀花似的看了一場不太懂的電影,也沒有時間與老師進行交流,最終造成教學質量下降,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們嘗試著從學生角度來探尋教師應采取何種適用于本校學生較容易接受的方式授課,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與實踐中。我們通過調查問卷,要求每個學生就老師對細胞生物學前1~2周的授課方式做出客觀點評及在后續階段應該做如何的改進和調整建言獻策,真正意義上實現以學生為本,以大多數同學所喜愛的方式進行授課?;谑占降膶W生反饋意見和建議,我們合理地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處理,在課堂教學中僅挑選重點內容進行講授,并依據教學內容不同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于一些未講到的知識點嘗試通過南昌大學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建設加以彌補,尤其是一些難點,在網絡教學平臺上以微課的形式進行精講,以期學生重復觀看且有時間消化和吸收。

我們依托的南昌大學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上網學習。南昌大學網絡課程平臺由16個模塊組成,分別是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師信息、教學材料、課程通知、答疑討論、課程問卷、教學郵箱、教學筆記、個人資源、研究型教學、課程作業、試題試卷庫、在線測試和課程管理?;诖似脚_,對于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的建設,我們的建設思路是為登錄訪問的學習者提供細胞生物學較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將梳理出的細胞生物學的知識點、概念體系和層次結構展現在網絡平臺上,并關注學生的訪問情況和學習狀況。理念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生共同成長,以達到教學相長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目的。

二、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的建設及應用

我們除了在網絡平臺相應模塊上共享本校細胞生物學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外,還提供網址鏈接到其他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細胞生物學精品課程網站。并效仿名校名師關于該課程的網絡建設的相關內容,在平臺上我們每年更新的課堂教學PPT,進行網上批改作業、答疑互動和在線測試等;此外,我們在課程討論區播報科研新聞,向學生介紹相關的科研網站,推薦一些較好的科普微信公眾號,培養學生自己探尋科研的習慣,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選擇近年來細胞生物學相關的諾貝爾獎研究成果、當今細胞生物學研究熱點,引導學生針對細胞生物學教科書中與最新研究報道的異同點進行討論,激發碰撞新思路、新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多方位、多角度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個人資源模塊中,我們將一些實驗條件限制暫時不能大范圍開展的細胞生物學實驗進行細胞及結構觀察等,通過文字、圖像、錄像、配音等手段將實驗原理、實驗內容、手術操作等環節生動展現,讓學生如身臨課堂,提高其自學能力;由于創新仍離不開實踐的滋潤[5],我們在課程通知區模塊加大了本校與細胞生物學研究相關的創新學分、“挑戰杯”課外科技創新大賽、開放性實驗課題、科研訓練項目和“創新團隊建設”的宣傳力度,鼓勵和引導科研興趣濃厚的學生積極申請和參與到一些教師的課題研究中,營造良好的科研創新氛圍,以使教學和科研相輔相成,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實踐能力。

學生還可通過網絡平臺上公布的課程教學指導進行網上自主學習,根據這個指導有重點地學習,并可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存在的疑問以及創新實驗或挑戰杯等研究的階段性可公開成果、工作照或疑難點問題通過師生交互平臺留言、發帖、跟帖,也可以用電子郵箱等方式與教師及時溝通和交流,并設置小組討論等專欄實現同學間的互動。教師可以通過文字、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在網絡平臺上向學生進行圖文聲等信息的傳遞,通過網絡的交互功能獲得來自學生的圖文信息。還可以此平臺考察學生對研究的內容或提交的小論文表述得是否清楚,重點是否突出,回答問題是否簡明、扼要、準確;此外,我們借鑒了本?!吧锘瘜W”課程的新型考試模式在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建設平臺上的在線測試模塊做了相應實踐,即采用了網絡自測的形式進行[6]。教師根據細胞生物學課程學習內容和命題原則指導學生自主命題并制定參考答案,通過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中的教師郵箱模塊收集學生反饋的細胞生物學中的一些重點概念、要點知識,并編排成試題。教師對學生擬定的試題和參考答案全面評析,從中選擇有代表性的、能測試學生學習效果的、具有創新性的試題和參考答案輸入試題試卷庫模塊中。通過在線測試模塊隨時隨機進行組卷,并設定答卷時間,允許學生隨時可進行自我檢測。這一步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其學習興趣、訓練了閱讀文獻把握重點脈絡的能力,也增強了自身主動學習的責任感和創新意識。在研究型教學模塊區,通過學生對課程討論區模塊的信息,根據學生參與的科研訓練項目,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老師對這些題目進行征集,作為平時成績獎勵的依據,激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可以此來了解學生的創意思想和學習進展情況。在課外資源模塊中引入國內外學術大師的有關治學精神和人格魅力等摘錄或個性化選讀作品等。倡導學生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師生關系擺脫了舊時的“權威者”與“服從者”角色,而更像是師兄師姐,或是朋友。

此外,由于該平臺可充分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因此,我們可通過課程問卷模塊區的問卷調查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意見,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細胞生物學的課堂教學或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的建設改進作出相應調整,以更好地服務細胞生物學課程體系的優化。

三、細胞生物學網絡課程建設成效

篇3

[關鍵詞]生物技術 細胞生物學 雙語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Q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1-0101-02

一、引言

2001年9月教育部出臺了要求各高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學,特別強調應在生物技術等國家發展急需的專業率先開展雙語教學的文件。[1] [2]生物技術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為了加強國際的溝通與合作,英語就理所當然地成了生物技術人才的重要工具。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英語的駕馭能力與生物技術人才的國際競爭能力成正比關系。因此對于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雙語教學帶來的英語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3]

細胞生物學知識更新很快,新概念、新名詞、新技術不斷涌現,是目前生命科學領域發展最為迅速的前沿學科之一。但目前歐美等地區處于這一領域發展的中心,高質量的細胞生物學學術論文都用英語撰寫,90%以上的新發現都是以英語方式傳播,要了解細胞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必須查閱相關英語文獻。為培養復合型、開放型的高素質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對細胞生物學課程開展雙語教學勢在必行。本文根據筆者在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實踐中的體會,對高校生物技術專業的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二、雙語教學教材的選擇

教材選用是否恰當,對雙語教學而言至關重要。教研組首先根據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編寫了教學大綱及多媒體課件。在進行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時,課程組仍以翟中和等人編寫的《細胞生物學》(第3版)中文教材為主,同時,教研組對國際著名院校采用的教材Molecular cell biology、Essential cell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等進行選編,并輔以適量易讀、簡短的英語材料或文獻的閱讀資料。

三、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好壞,是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課程組最初就設立了“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以傳授專業英語知識為輔”的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目標,并據此精心選擇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一)循序漸進

在細胞生物學的雙語教學中,根據細胞生物學教學內容的難易,專業詞匯的多少、生僻程度來決定多媒體課件中英語詞匯的使用量以及課堂講解中英語的使用量。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少到多地接觸并接受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專業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如在第一章緒論中,我們的雙語教學以介紹術語為主,而在“細胞膜與物質運輸”這一章,專業詞匯不多,也不十分生僻,因此在這一章的雙語教學中,無論是多媒體展示還是課堂講解都可以采用通俗的英語來表達,多媒體課件采用了“全英文+生僻詞中文注釋”的形式。在整章內容的課堂講解時,大約55%的內容使用了英語授課。對于難度較大的章節如“細胞信號通路”這一章,其內容本身就抽象難懂,專業詞匯非常多且生僻,在多媒體課件中,中英文應各占50%:英語部分主要選擇了一些非?;A且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并加中文注解。課堂講解只采用了10%左右的英語。

此外,為了幫助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提前將教學大綱、教案、課件資料(包括大量的圖片、動畫)、閱讀材料及參考文獻發給學生,對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二)加強專業詞匯的學習

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新名詞、新術語、新知識不斷涌現。雙語課堂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學生對專業英語詞匯的積累和擴充。如果學生對專業詞匯量的掌握不夠多,勢必影響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編寫了專業詞匯中英文對照表,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以便學生在課堂上能在掌握基本專業詞匯的基礎上,在較熟悉的英語環境中更好地理解專業課堂內容。經過我們的實踐,一般經過1 / 3的專業詞匯的積累,學生往往就能適應和接受雙語教學,跨越專業詞匯理解這一難關。與此同時,教師還在課堂上隨時將遇到的詞匯,通過構詞法進行簡單講解,降低學生對專業詞匯的陌生感,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而且這樣的方式還能讓學生舉一反三,進而觸類旁通地掌握更多的詞匯。例如,前綴cyto表示“細胞”“細胞質”,skeleton學生知道是“骨骼”,那么cytoskeleton就是“細胞骨架”,而cytochemistry是“細胞化學”,cytoplasm是“細胞質”。

(三)充分利用網絡的資源

當今社會網絡高度發達,關于細胞生物學專業知識的網上資源也非常豐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對教師和學生有著極大的幫助。我們課程組的做法是教師提前進行網絡搜索,將與細胞生物學相關的國內外網站進行篩選、分類,收集到較適合我們教材內容的網站地址后,在第一節課時就介紹給學生,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因很多資源都來自國外網站,所以學生自主學習時,除了可以提高利用網絡資源獲取相關知識的能力,還能提高專業英語水平。此外,課程組還充分利用本校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食品科學技術導論》的平臺(http:// / )。該平臺包含網絡字典、細胞生物學習題、游戲、動畫、在線學習、視頻等相關資源,方便學生學習,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想維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力。

(四)充分利用課堂進行英語互動教學

目前雙語教學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聽力能力,而聽力往往就是學生的弱項。教學中教師若不能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參與性,學生很可能就會因為教師過度的英語講授而不能較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在雙語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師生互動是必不可少的。本課程組在細胞生物學教學過程中總結的互動形式有多種,如教師英語提問,學生中文回答,這時的問題要以淺顯易答為主,提問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性,使學生精力更加集中。對于較難的問題教師可以用英語自問自答,目的在于強調內容的重要性,吸引學生注意力;也可以針對某個知識點,讓學生展開課堂討論,教師最后分別以中、英文加以歸納、總結。

四、教學效果評價

(一)教師評價反饋

教師的評價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定性評價包括課前隨機檢查學生的預習筆記、課外材料的閱讀整理,了解學生的主動學習情況和學生上課表現及回答問題情況。定量評價包括筆試和平時考核,將兩次成績作為學生的最終成績進而做出評價。筆試采取閉卷方式,在試題中有40%的考題用英文描述,涉及概念解析、回答問題等內容,重在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及理解情況,以及對專業詞匯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二)學生評反饋評價

學期結束時學生通過評教的方式對雙語教學方式給出客觀分數和主觀評價。客觀分數評教雙語教學法要高于傳統教學法(95.7 Vs 91.4)。學生主觀評價主要包括在雙語教學模式下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學習的興趣是否提高,專業英語水平是否提高,是否喜歡這種教學模式,學業壓力是否增加等。

五、細胞生物學應用雙語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探討

通過問卷調查、卷面考試等方式,可以看出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教師需要轉變思想觀念,加強自身的英語學習,特別是因為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這種教學模式而更愿意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更需要轉變觀念。而缺乏自律性,不能自主預習專業英語詞匯和術語的學生,因不能適應雙語授課模式而更習慣于傳統授課模式。雙語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此外,雙語教學模式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教學內容,例如“細胞信號轉導”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即使采用母語學習也比較困難,因此這些內容就需要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來講授。有學生反映學習內容太多、太集中,知識消化不了,這些是我們在進一步改革時需要深入思考的。此外,在閉卷考試中,可將40%的英文部分試題分布在填空、選擇和名詞解釋等單項分值較少的題型上,避免英文問答題。

盡管雙語教學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存在較多問題,實施也有一定困難,但隨著經驗的逐步積累、師資隊伍的不斷建設、學生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雙語教學必將實現質的飛躍,上升到新的水平。

[ 注 釋 ]

[1] 龍莉,李清,陳元曉,等.學生為本、循序漸進的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初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1).

篇4

關鍵詞:細胞生物學;因需導學;教學改革;人才培養

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性格愛好、脾氣秉性、興趣特長、家庭情況、學習狀況不一的學生,必須精心加以引導和培育……好老師一定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學生的情感,包容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讓所有學生都成長為有用之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也已經成為配置人力資源的決定性因素,畢業生深造和就業的出路已經非常寬廣。因此,沿用以前的一本教材、一套講義、一種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需求。應當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切實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為其提供適用的教學模式,使不同的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用得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

一、因需導學教學模式的提出

“因材施教”是孔子踐行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位學生特點的、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法[1]。2010年頒布并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指出,“要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面對新形勢,筆者提出“因需導學”的教學理念。即從學生的個性和需求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有選擇性和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從而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最合適和最有效的收益?!耙蛐鑼W”的理念,在各級各類教學過程中都可以貫徹,在大學生中尤其適用。大學生畢業后深造和就業的方式有多種,應該鼓勵他們從自己的人生理想、學術興趣、自身條件、深造和就業去向等各方面的因素出發,因勢利導,讓他們在課程中尋找到不同的體驗、知識和技能,從而使收獲與需求、自身條件相匹配。在我國,大學教學工作重視的是專業教育,學生從大學第一天起就確定了專業,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拿生物學專業來說,雖然我們期望學生畢業后從事與生物學相關的工作或研究,但其實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并非如此,而是轉到其他專業或行業進行學習和工作。那么對于這些學生來講,專業教育對于他們有多大的意義?有沒有更好的教育方法?筆者嘗試從“細胞生物學”的教學中摸索和探討在專業課中運用“因需導學”的原則,以期對學生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因需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

(一)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差異化需求

開展“因需導學”教學活動,首先應該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3]。作為“細胞生物學”課程的任課教師,筆者為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進行了細致的調研和分析。在“細胞生物學”課程的第一堂課上,教師給每位學生發放一份調查問卷,內容包括2個問題。①你對現在所學的生物學專業感興趣嗎?②你大學畢業后的打算是什么?學生們作答后上交問卷,教師對結果進行統計,以最近一屆的學生為例,共統計52名學生,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從圖1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對生物學具有一般興趣的學生為69%,感興趣的學生為25%,不感興趣的學生為6%。關于畢業后的打算,從圖2可以看出,63%的學生打算繼續深造,23%的學生還沒想好,14%的學生要直接工作。因此,筆者針對上述調查問卷的情況,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擬采取以下措施開展“因需導學”教學活動,其教學策略是:①對專業感興趣和畢業后繼續深造的學生,除課堂上的專業知識學習外,還應引導他們在課外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和鉆研;②對專業不感興趣、畢業后要直接工作和還沒考慮好的學生,要積極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講課時力求趣味性,知識不能太難,即使他們今后不想從事與生物學專業相關的工作,也要確保他們能學到有益于今后自身發展的知識和技能。

(二)通過推薦教材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空間

選用優秀教材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保證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途徑。近年來,各出版社出版了不少相關的教材和參考書,經過筆者教研室多年的教學積累,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教師向學生推薦中文和英文2種教材,中文教材主要有翟中和教授主編的《細胞生物學》(第四版)、王金發教授主編的《細胞生物學》。翟中和教授所著的《細胞生物學》教材是我國高校采用較多的“細胞生物學”課程的經典教材之一,被眾多高校、科研機構指定為細胞生物學考研參考書目;王金發教授是國家教學名師,多年來一直奮戰在教學一線,并且每年都組織教學會議,使全國高校的相關領域的教師都有機會學習其教學理念和方法。這2本中文教材結合教師課堂上的講述,能夠使得絕大部分學生掌握理解“細胞生物學”課程的知識。對于有濃厚興趣、將來要出國深造的學生,則輔以英文教材,原版英文教材信息量大、圖表案例豐富、知識更新周期短。主要有Alberts等編寫的《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GarlandScience,5thEdition,2007)、GeraldKarp等編寫的《CellandMolecularBiology:ConceptsandExperiments》(Wiley,6thEdition,2010)2本教材。它們是細胞生物學領域非常經典的教材,前者是GRE專項考試的常用參考書,后者每個章節的后面都配有思考題,對于那些感興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非常適合。

(三)通過布置課堂討論課題和課后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作訪問學者時,發現美國的教育很注重對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引導者,自己不一定講很多,而是讓學生自己講,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主動思考、探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學生只有自己先閱讀教材和查閱相關資料,才能講出來、講得好。這就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掌握知識。筆者借鑒美國大學課堂的做法,在“細胞生物學”課程中組織學生開展了分組研究、集中匯報和自由討論的教學活動。討論以3~4人為一個小組,每組研究1個和生物學相關的課題,寫出研究報告并在課堂上匯報研討成果,然后所有上課的學生都可以針對匯報的內容提出問題和發表觀點。前幾年,筆者在教學討論課上設定了參考題目,題目主要集中在細胞生物學科研究的熱點領域,如“干細胞的技術和應用”“重要的細胞信號通路”等,目的是使學生的討論相對集中、有重點,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的思路。最近幾年,筆者沒有設定參考題目,很多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選擇題目,如學生的選題“從細胞生物學角度解讀瑜伽的保健作用”,闡述了瑜伽保健的細胞生物學機理;“你好,色彩”選題探討了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動物呈現的色彩和色素分子之間的聯系。這樣一來,無論對于專業課是否感興趣,學生都能找到討論的話題。而那些對專業課不感興趣的學生也因為其他學生的選題逐漸對該課程產生興趣。另外,在課后作業布置的環節上,筆者設計了不同形式的作業來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思考。一種是傳統式的題目,例如“比較線粒體和葉綠體在基本結構方面的異同”“細胞核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功能”,這些題目使所有學生都能掌握教學大綱中要求的基本知識。另外一種是開放式的題目,要求學生寫出“細胞生物學”課程每一章內容的課后總結,這樣做的好處有幾點:①促進學生課下學習和閱讀教材;②促使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對前后知識融會貫通;③自由發揮的空間大,對于認真鉆研的學生,可以寫得很深入,如有的學生用英文寫總結,有的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出一些細胞結構和過程的示意圖,有的學生則結合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寫課程總結,還有的學生把細胞生物學的內容和生物化學、遺傳學的內容融會貫通寫出總結。

(四)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自發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以滿足不同的發展需求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師設置了課外擴展閱讀環節。教師將課外閱讀材料在教學網絡平臺上,其內容主要包括下面3類。①研究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文章。如“MIT實驗室人員是怎樣做學問的”“如何提高專業英文閱讀能力”(施一公教授博客文章)等系列文章。另外一些書籍的課外閱讀由該課的課代表課下組織安排,如“如何掌控你的時間和生活”“創造性的學習方法”等文章。②著名生物學家的研究經歷和貢獻。如:《Nature》雜志某一期的“OBITUARY”(訃告)是講生物學家ChristiandeDuve的,他是著名的細胞學家和生物化學家,發現了過氧化物酶體和溶酶體,由于對細胞構造的研究貢獻,他獲得1974年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4]。這一內容是對課堂上細胞內膜系統一章內容的補充。③專業知識的延伸文獻閱讀。如近幾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HowCellsKnowWhereTheyAre”(細胞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Mysteriesofdevelopment”(發育的奧秘),是對生物發育知識的擴展延伸;發表在《CurrentOpinioninGenetics&Development》上的文章“RolesofG-protein-cou-pledreceptorsignalingincancerbiologyandgenetranscription”(G蛋白耦聯受體的信號通路在癌癥生物學和基因轉錄方面的作用)、“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PathwaysMediatedbyERK,JNK,andp38ProteinKinases”(ERK,JNK和p38蛋白激酶介導的有絲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是對課堂上信號傳導通路一章內容的深入擴展。以上內容基本上可以滿足不同類別學生的需求。對細胞生物學不感興趣、將來可能不在本專業就業的學生,可以只閱讀第①類材料———關于研究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文章;對細胞生物學興趣一般、但將來可能在本專業就業或做研究的學生,在完成第①類閱讀的基礎上,可以閱讀第②類材料———著名生物學家的研究經歷和貢獻;對細胞生物學感興趣、將來愿意在這一領域繼續研究和深造的學生,可以在完成第①②類材料的基礎上,閱讀第③類材料———專業知識的延伸文獻閱讀。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需求選擇閱讀差異化的參考文獻,為將來的發展儲備適用的知識和能力。

三、因需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

筆者開展了5年的“因需導學”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學會了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了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善于創新的良好學習環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近幾年的學生評教中,學生對于“細胞生物學”課程的課堂教學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學生網上評價為非常滿意和滿意,分數位于學院理論課的前5名,小班實驗課的前3名。由于繼續深造的學生占很大的比例,而“細胞生物學”課程又是大多數專業的必考課程,所以很多學生對“細胞生物學”課程的學習非常重視,并產生了濃厚興趣,部分學生進入到教師的科研實驗室開展相關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部分學生已經在本學科國際和國內期刊發表文章;部分學生繼續到國內外著名院校進行細胞生物學方向的深造。另外,就業與細胞生物學無關的學生,在談起這門課程時認為“因需導學”的教學方法為他們的個性學習和發展提供了空間,使他們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帥志強,辛均庚.因“才”施教與大學教育[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4,35(4):79-81.

[2]侯自新.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注重因材施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中的數學課程建設與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2(3):4-7.

[3]梁秋英,孫剛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及啟示[J].教育研究,2009(11):87-91.

[4]鄒青.芻議美國大學教育對學生獨立思維的培養[J].知識經濟,2014(8):158.

篇5

【關鍵詞】教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

作為生物專業和生命科學的重要課程,細胞生物學一直都是相關領域的必修課程。將細胞生物學這門學科給教好,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提升學生走向社會之后在職業生涯中的競爭力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鑒于細胞生物學這門課程本身的特征,即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細胞,而細胞本身就是需要借助顯微鏡才可見的,因而也一直找不到能夠適應這門學科的傳統教學方法。隨著現代教育的逐漸發展,多媒體技術[1]也越來越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當中。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細胞生物學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加全方位地了解微觀世界的生物細胞,進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一、細胞生物學概述

所謂“細胞生物學”,是指是在分子水平、亞顯微水平和顯微水平這三個層次上,研究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各種生命規律的一門學科。細胞生物學通過使用近代物理學與化學的科技成果以及分子生物學的概念、方法,基于細胞水平來對生命活動進行研究,細胞生物學所研究的核心問題就是遺傳及發育的問題。但是因為細胞生物學是對微觀世界的探究,因此若要對其進行研究,就必須運用到顯微鏡。

正是由于細胞生物學的上述特征,使得在用傳統方式進行細胞生物學的教學時,會出現很多的弊端;而在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細胞生物學教學時,則會顯現出很多的優勢。

二、傳統細胞生物學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書本加黑板,即老師在講臺上通過板書的形式,向坐在講臺下面的學生們傳授書本中的知識。而一直以來,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也一直存在,并且在現今教學方式中仍然占據很重要的地位。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固然能夠讓學生們理解書中的某些知識,但是它還是存在很多的弊端的,尤其是當這種傳統教學方式應用于像細胞生物學這種抽象的學科時,它所呈現的不足則更加明顯了:

(1)細胞生物學是一門很抽象的學科,僅僅通過老師的板書和口授是達不到很明顯的教學效果的,畢竟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微觀的細胞,是人的肉眼所不能看見的東西。如果教學方式僅僅停留在傳統方式上,老師們只能通過口授或者是在黑板上以簡單地圖表來向學生們闡述細胞的結構,因此學生們是很難想象細胞的構造的,因而學生們不能夠對細胞的功能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這對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吸收是很不利的,因而教學質量也不會很理想。

(2)在授課過程中,老師們可能需要向學生們講解細胞的具體構造,以便學生們對細胞各部分的功能會有一個詳細的了解。為了使講解能夠更加生動和具體,老師可能需要在黑板上畫出細胞結構的簡略圖,一方面由于黑板上所畫的圖都是二維的,沒有立體感;另一方面,老師們畫圖的水平畢竟有限,不可能在黑板上畫出比較清晰明了的細胞圖,因此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不顯著。

(3)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老師花過多的時間在板書的書寫和畫圖上,就會浪費寶貴的上課時間,那么在原本就有限的時間內所能講述的知識就更加的少了。既然時間利用率不高,那么自然教學質量也不會很理想了。

綜上所述,若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細胞生物學這門學科進行授課,教學質量是不會很好的。這個時候,多媒體教學就顯得有優勢多了。因此,需要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細胞生物學課程的講解。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優點

科技的進步也推動了現代教育的發展,如今大部分學校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室,在多媒體教室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授課。所謂多媒體教學方式,就是指將授課方式與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原本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向同學們展示豐富多彩的、吸引眼球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充分調動了學生們在上課時的感官,使得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具體,增加同學們上課的興趣,進而可以改善教學質量。

尤其是像細胞生物學這樣抽象的學科,所研究的對象又是人的肉眼不可見的細胞,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夠形象地向學生們展示細胞的內部構造以及細胞的變化等。因而,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細胞生物學的教學,是有很多優勢的:

(1)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時,可向同學們展示相關的圖片、視頻和音頻,充分調動同學們的感官,增大同學們可獲取的信息量,讓同學們了解更多關于細胞結構的知識。例如老師若要向同學們展示細胞有絲分裂的整個過程,在傳統教學方法中,老師們可能需要在黑板上畫出細胞有絲分裂各個階段的圖,以便向同學們解釋各個階段細胞的變化,這樣做一方面浪費時間,另一方面如果老師在黑板上的圖由于失誤而畫錯了的話,還會誤導學生。但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并用形象的圖片和適當的動畫設置加以輔助,就可以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們展示細胞有絲分裂時的整個過程,這樣同學們對相關知識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2)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氣氛,即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同學們在下面瘋狂地記筆記,使得教學質量很不理想。然而通過多媒體技術,使得教學方式不再呆板,相反,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因而可以顯著的改善教學效果。

(3)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原本枯燥的細胞生物學這門科目變得生動和有趣,因而可以大大增加同學們對這門科目的興趣,提高同學們對這門科目的記憶。同學們的興趣提上去了,那么同學們學習這門科目的能力也就提上去了,教學質量也就會有相應的提升了。

(4)可以省去很多老師板書的時間,因而可以增加課堂的時間利用率,老師們也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講解更多的知識了,同學們所學習的也就多了。

(5)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們在課堂上會由于忙于記筆記而沒有很在意老師所講的某些重要的知識點,這是得不償失的。但是在多媒體教學方式中,老師們的授課都是有相應的課件的,學生們大可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只是適當地做筆記,不要忽略老師所講的任何一個知識點,課后再向老師拷貝課件就可以了。

(5)在多媒體教學方式中,由于老師不再是在講臺上“瘋狂”地板書,學生們也不再是在下面“瘋狂”地做筆記,使得老師和同學們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互動和交流,學生們哪里沒有理解得透就可以當場提出來,老師當場進行解惑,對于改善教學質量也是大有裨益的。因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會使得整個課堂的互動性更強。

四、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前已所述,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細胞生物學這門學科的教學中,是有很多的優勢的。那么如何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細胞生物學的教學中呢?可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1)老師們要精心的制作多媒體課件,課件就相當于傳統教學中的板書,老師是要根據課件進行課程的講解的,因而課件的質量將直接影響整節課的質量。課件并不是文字和圖片的簡單羅列,相反,課件應當是老師在對本節課進行備課時,對知識進行梳理后,想好了怎樣對知識進行編排有利于學生們的理解,再進行課件的制作。課件不宜做得太過花哨,否則會分散學生們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反而不太好;但同時課件也不應該只是文字的堆積,否則這樣的課件也就只是傳統板書的電子版,也就達不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目的了。因而課件制作,應當分清主次,并且有一定的邏輯。

(2)即使是利用多媒體進行授課,也要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雖然傳統的教學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之處,但是卻不能對這種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全盤否認。例如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雖然通過圖片和視頻等會使同學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更強,但是有時候同學們還是會對某些知識點比較晦澀,這時候傳統的板書就應當充當一個輔助作用了。畢竟老師對每個知識點的理解程度都會比學生更為深刻,通過板書和老師在黑板上做進一步的演示,學生們對某些知識點的理解才會更加的深刻。

(3)教學內容應當及時地更新,以便能夠跟得上時代的步伐。由于學校的課本一般都是好幾年前就已經出版了的,因而書本上很多的知識點或是描述得不夠全面或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尤其是像細胞生物學這樣的學科,更新的頻率是很快的。老師在進行備課時,應當將已經更新了的知識體現在所制作的課件中。在授課的過程中,就應當將這些書本中沒有的新知識向學生們講解。通過向學生們傳授相關領域的比較新的知識和比較前沿的研究,可以讓學生們掌握最新的知識,開闊學生們的眼界,打開學生們的思維,這對于學生們以后的職業生涯是有莫大的幫助的。

(4)國外對細胞生物學這一領域的研究是比國內做得要多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優于我國的,因而在進行授課時,不應當僅僅局限于國內的研究成果,不能坐井觀天,相反,應當放眼全世界,積極地吸收國外先進的研究成果,那樣才會有進步。老師應當多看看國外的書籍,多了解國外對這門課程是如何講解的,向外國人多借鑒和學習,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們多看看國外的書籍。通過多媒體技術,利用圖片、視頻等,可以更好地向學生們展示國外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

(5)在教學中要注意將多媒體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相結合。多媒體授課的顯著特征就是在授課過程中是需要用到課件的,而課件是可以設置各種動畫效果的。因此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對動畫效果做相應的設置而起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效果。通過課件的啟發,可使得學生們積極進行思考,會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五、對于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細胞生物學教學的展望

多媒體技術為現代教育的教學方式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通過多媒體教學中所用到的形象的圖片、音頻及視頻等,可以使抽象知識具體化、枯燥的課堂生動化、靜態的學習動態化,因而可以使得教學質量有意想不到的提升。

前文已經詳細地說明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細胞生物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的優勢以及具體做法,其實多媒體教學可以應用于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只要能夠以適當方式使用多媒體技術,并輔助以傳統教學方法,就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教學質量效果。

六、結論

細胞生物學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所研究的對象是人的肉眼所不能看見的細胞,這種特殊性也使得通過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是不能取到很好的效果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教育也逐漸與計算機接軌,通過對媒體技術,可對該課程進行生動的講解,即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從而提高同學們對細胞生物學這一學科的興趣,進而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因而將多媒體應用于細胞生物學這門學科是有很多的益處的。

參考文獻:

[1]姜成,李春豐,呂東云,等.多媒體技術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1(3)

[2]黃紅英,鄧斌,周蕓,等.多媒體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西部科技,2009(6)

[3]楊先彬.淺談多媒體在細胞生物學教學方面的應用[J].教改聚焦,2012(8)

[4]蘇娟,訾曉淵,張樹忠,等.淺談因材施教在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6)

篇6

 

經濟的迅猛發展帶動科技的日新月異,網絡技術與通信技術發展迅速,微信、微博等交流媒介成為大眾知識共享的傳播平臺,而微課作為教學中的創新也備受關注,作為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顛覆,其更注重教學效率的提升與教學質量的理想化。伴隨移動學習時代的到來,微課使得當前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時代催生的網絡視頻也帶有某種弊端性,難以真實有效地滿足各個層面的學習需求[1]。焦建利教授提出:傳統的課堂實錄視頻資源已經難以實現互聯網時代人們注意力模式的匹配,因此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很難滿足師生教與學的需求。

 

加上網速及寬帶的硬性限制,教學資源周轉率低,優秀教育教學資源被無形浪費。基于這樣的背景,微課誕生,吸取了傳統教學視頻的弊端教訓,更注重主題的突出明確,更具有針對性與服務性,在內容設置上也趨于短小精悍,實現了自由補充與延伸[2]。對于生物細胞學科教學來說,實驗是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認的是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之一,無論是實驗技術方法還是理論知識闡述都實現了深度的提升與廣度的延伸,逐漸實現與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及發育生物學的學科融合,逐漸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占據主導[3]。因此,實現微課與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的結合,對學生創新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逐漸成為生物實驗教學關注的焦點,成為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要務。

一、微課簡述

 

1.微課的起源。微課最早由美國愛荷華大學LeRoy A. McGrew教授提出,初衷是針對化學課程總結的60秒概述,設置了三大主體部分,分別為總體介紹、解釋說明及舉例分析。后來英國學者T.P.Kee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分鐘演講,所謂的一分鐘演講就是突出演講的精練傳神,要求具有縝密的邏輯結構及真實生動的案例闡述。在經過上述兩個階段的發展后,微課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湖安學院大衛.m.彭羅斯提出并創建實施。其包括15到30秒的介紹及結論,服務與上文的關鍵概念導引。然后錄制上述內容并限制時間為3分鐘內,在微課程指引下提出書面作業要求,學會借助課外閱讀或者實踐活動完成關鍵知識的學習。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當屬Educause的微課理念,不是指微觀學習中的微內容,而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支撐的在線教學或格式化教學中的教學實際。

 

2.我國微課發展現狀。我國微課依然是新興事物,起步晚,發展相對緩慢,目前涉及領域也有部分處于空白?;谖⒄n的發展現狀,當前學術界也未就微課理念達成共識。學者焦建利[4]認為,微課是對某一知識點的集中闡釋,主要特點就是短小精悍,在線教學視頻是其主要表現形式。學者祝智庭[5]則認為微課應該就某個教學主題展開延伸,組織精細化的課堂教學設計,時間限度最好控制在10分鐘以內。而學者胡鐵生[6]則認為微課程注重的是視頻的微小,因此在針對單一學科或者單一知識點組織教學時應注重教學情景的融入,突出在線學習與自由學習。這一概念也逐漸被大眾所認可。資源建設方面,我國微課也尚未成型,目前的應用研究還相對零散,評價模式也有待完善。實現微課程的規范化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內容更新緩慢,亟待加強。我國的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一直處于教學滯后階段,僅僅作為理論教學的補充或者教學附屬而開設,缺乏關注上必然影響教學的創新與跟進,加上該實驗教學項目單一化趨勢嚴重,時代氣息不足,技術手段及知識的綜合運用十分缺乏,內容更新十分滯后。

 

2.教學方式單一化,學生自主性不足。細胞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流程就是提前由教師準備好實驗材料、實驗儀器及實驗試劑,學生在教師的示范引導下按部就班地進行實驗操作,整個操作過程趨于程式化、簡單化。學生不僅無法在實驗準備階段有所參與,更挫傷了學生創新與研究的積極性。

 

3.教學方法貧乏,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注。傳統的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受有限的教學時間的限制,因此實驗內容與要求也大多提前限定,教師單純地演示講解,學生被動地參與學習,雙方互動交流不足,教師也無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創新。

 

4.教學技術陳舊,現代教育技術參與較少。細胞生物學作為生物教學的前沿學科,理應注重教學的創新,特別是積極加入現代教育技術的創新元素,以信息技術為核心推動實驗教學。但是我國細胞生物學的教學現狀卻是現代教育技術十分欠缺,傳統實驗教學維度單一化趨勢嚴重。

 

三、微課在細胞生物學實驗中如何應用

 

1.微課的特性和優勢,傳統多媒體教學的弊端:伴隨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及教學融入,部分教師開始嘗試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但是當代大學生自由散漫的個性也成為多媒體輔助教學實施的制約因素,學生難以集中精力聽取教師講課,精品的視頻資源難以得到高效率的運用。應用于課后學習的視頻資料也難以受到學生的關注與重視,多數處于閑置。微課則突破了視頻教學的局限,具有普通視頻教學資源不具備的教學優勢。首先,其教學內容濃縮,教學時間較短,借助移動端操作更為便捷,學生學習積極性顯著提升。其次,其教學主題十分明確,學生能夠迅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從而獲得啟發教育或者延伸學習。最后,微課視頻的教學容量相對較小,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微課學習中去。

 

2.細胞生物學微課設計,把握10分鐘原則:注意力10分鐘。10分鐘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微課設計ADDIE模型:A,分析;D,設計;D制作;I應用;E,評價。通常來說,微課設計要想保證自身的完整性必須具備6個基本環節,分別為教學主題的明確、前段分析、微課基礎知識點的切割與劃分、微課資源要素的重點設計、微課視頻錄制及后期加工處理、微課的最終終端輸出與展現。6個環節緊緊相扣,推動微課的高效開展。

 

四、微課引入實驗教學的意義與應用前景

 

微課具有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2011年,手機將取代個人電腦成為個人信息中心。學生自帶設備BYOD,包括個人電腦、手機、上網本、平板等越來越普遍化。這為微課的實施提供了必備的硬件前提。調查中發現,84.44%的被調查者認可微視頻在微課教學中的核心地位與作用,并且70%以上的人認為配套的教學設計與課件也是不可忽視的部分。縱觀當前的教育改革,多數一線教師已經充分認識到微課教學的魅力與優勢,開始在課堂教學中嘗試微課教學。其中范福蘭等人在基于交互式微視頻教學資源教學應用效果的調查顯示,70.5%的學生認為交互式微視頻資源能夠激發他們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單一的圖文及音視頻資源則受關注度一般,這也從側面說明隨著流媒體技術的發展成熟,微視頻的教學前景將是廣闊而光明的。

 

五、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1.有關微課適用性,微課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帶來教學思想、教學模式的重大轉變,各個領域、各種培訓、不同學科對于微課程應用的嘗試存在“泛用”、“濫用”現象。微課程適用于哪些領域、哪些課程、哪些內容以及熒光怎樣設計、怎樣制作、怎樣使用才是最科學合理的成為今后科學研究的新課題。

 

2.細胞生物學實驗微課應用存在問題,我國針對該專業的微課理論研究及實踐演練依然不足,多數高校在微課開展實施的過程中存在建多用少的資源浪費現象。因此必須將微課作為校本研修資源,對其加強引導宣傳,讓教師認可微視頻教學的優勢并拓展專業發展的新途徑。此外微課程應奠定創新型教學模式的資源基礎,以期為學生提供更實用的教學資源,做好教學輔助。當然微課作為新興教學理念,應該在移動學習與泛在學習的基礎上實現教學需求與教學實踐的同步發展,最大限度提升微課程的開展利用率。

 

六、總結

 

微課作為新興的教學模式理應受到關注,了解微課的本質內涵,在梳理其優勢與缺陷基礎上綜合當前的運用實際,科學預測并規劃后期發展,實現微課在設計開發與應用上的創新完善。本文就微課教學的幾點問題進行了歸納分析,以期為微課教學的拓展應用提供有效思路,讓微課的魅力更多地展現出來,服務于高校教學。

篇7

1 高校發現法教學的意義

1.1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習熱情就是學生對學習感興趣的程度,是學生學習的潛在動力,能促進智能的發展,從而達到學習目標[4]。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而高校發現法教學模式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的自身潛力和個性自由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2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發現法教學是以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為目的來組織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方式是其重要目標之一,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學生由原來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5],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1.3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發現法是在教師啟發指導下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創造性解決問題并獲取知識及發展能力的教學方法[6]。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積極地去發現問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思維更具有獨立性和深刻性,從而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 細胞生物學發現法教學的實施過程

2.1 相關知識背景的回顧

首先是對相關知識背景進行回顧,相關知識是指與本堂課的發現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細胞生物學教學中有些知識是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回顧,有些知識背景可能大部分學生并不了解,這就需要教師做一下簡單的介紹,以便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發現學習。這一環節占用的課堂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5~10分鐘即可。

2.2 提出需要發現的問題

教師把科學上已經解決或發現的某個問題,作為未知問題提出,提出的問題作為學生發現的目標,雖然學生是對已有知識的再發現學習,但是提出的問題不能盲目和隨意,要根據所要達到的細胞生物學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并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提出適合學生去發現的問題。

2.3 學生發現,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根據教科書及有關參考資料開始發現學習,教師進行巡回指導,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和閱讀去發現問題,對有些不能確定答案的問題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教師的指導方式有針對全體學生的統一提示和引導,也有針對個別學生的師生互動談話交流。這一環節是發現法教學的關鍵和核心,是學生逐步實現自我發現“新”知識的過程,課堂時間一般為30分鐘左右。

2.4 共同歸納總結,解決問題

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學習對有些問題得到的結論有時是零碎和分散的,不夠系統和精煉,需要進行歸納和總結。教師通過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提問,及時了解學生發現學習的情況,針對細胞生物學教學目標中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實現真正意義的發現,這一環節一般為5~10分鐘。

3 高校發現法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3.1 注意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或感知某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越濃厚,求知欲就越強烈,學習也就更加積極主動,所以興趣對于學生的主動學習是非常重要的[7]。高校發現法教學實施過程中對發現問題的設置非常關鍵,應注意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增加學生去積極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力。

3.2 加強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教師引導下,受教育者主動接受教育活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得到更大的發揮,他們能逐漸脫離教師指導,從事獨立的學習活動[8]。在發現法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到發現法教學的成敗,因為教學的本質在于引導,教師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當學生發現問題偏離方向時及時給予規范性引導,通過教師引導和啟發,使學生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以進一步解決問題,不斷進行探究和發現。

篇8

作者認為這一定義的概括性較強,內涵也更有深度。雖然對細胞的概念可以做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釋,但作者認為應從以下一些角度去認識細胞作為生命活動基本單位這一概念。

(1)一切有機體都由細胞構成,細胞是構成有機體的基本單位。

一切有機體均由細胞構成,只有病毒是非細胞形態的生命體。

(2)細胞具有獨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謝體系,細胞是代謝與功能的基本單位。在有機體一切代謝活動與執行功能的過程中,細胞呈現為一個獨立的、有序的、自動控制性很強的代謝體系。

(3)細胞是有機體生長與發育的基礎。一切有機體的生長與發育是以細胞的繁殖與分化為基礎的,這是研究生物發育的基點。

(4)細胞是遺傳的基本單位,細胞具有遺傳的全能性。每一個細胞,不論低等生物或高等生物的細胞,單細胞生物或多細胞生物的細胞,結構簡單或復雜的細胞,未分化或分化的細胞(除個別終末分化的細胞外),性細胞或體細胞都包含著全套的遺傳信息,即全套的基因,也就是它們具有遺傳的全能性。

篇9

1.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回顧

ibo是為有志于生物科學的中學生設立的,實踐證明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學生通過創造性地解答有關生物學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和發展生物學能力;二是促進有志于生物學的各國中學生的接觸與交往;三是增進不同國家青年之間的友誼,以利于國家之間的了解與合作。同時,各國通過競賽和交流實現基礎生物教育的共同提高。

(1)ibo的產生 捷克從60年代中期就開始舉辦全國性的生物學競賽,波蘭和前蘇聯也較早地在國內舉辦較大規模的生物學競賽。1987年上述三國外加保加利亞和東德共同發起組織ibo,并在捷克的布拉格舉行了第一屆協調員會議,會議決定第一屆ibo于1990年7月在捷克舉行。1988年,五發起國共同制定了競賽規章。1989年,五發起國加上比利時、羅馬尼亞、匈牙利在捷克的巴諾舉行了第二次協調員會議,討論通過了ibo規章,并決定在布拉格成立一個ibo協調中心,負責收集一切有關ibo的資料和信息,收集參賽國最近使用的教科書和教學大綱,協助舉辦國協調和邀請其他國家的觀察員等。這樣,第一屆ibo在捷克奧羅莫斯市如期順利舉行,有6個國家參賽,另有7個國家派出了觀察員。

(2)歷屆情況 按規定,每個國家只能有一個隊參賽記成績,每隊選手最多4名。金、銀、銅獎牌數分別按參賽人數的10%、20%、30%設置,獲獎面大,故各國尤為重視金牌的角逐。

其中有2個隊8名選手只參賽不記成績

(3)ibo試題 1991年12月召開的第五次協調員會議(布拉格)通過了《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綱要》,對ibo考試范圍和命題要求作出了明確規定。在理論部分,生物學概念是適用于一個類群中大多數生物的那些概念,個別事實、例外或關于某地特有生物的知識不在考試之列,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科學工作能力和應用生物學知識的能力;單純記憶的內容應盡可能少,最多不超過總分的25%;試題覆蓋面要廣,一般應包括細胞生物學(25%)、植物解剖與生理(15%)、動物解剖及生理(15%)、動物行為學(5%)、遺傳與進化(15%)、生態學(15%)、生物系統學(10%)7個部分。在實驗部分,要求考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觀察、測量、分類、聯系、計算、數據的組織整理與表達、預測與設計、推論、提出假設、限定實驗操作、變量的確認與控制、實驗(從設計到得出結論),此外還列出了分光光度計等7種設備及離析和壓片等30項技術與方法,要求了解其基本要點,并在有必要指導時加以運用。

篇10

靶向制劑的概念起源于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德國科學家PaulEhrlich提出的“神奇子彈”(magicbul-let),近二十年來,脂質體阿霉素等藥物載體制劑的上市,把腫瘤的藥物治療帶入了“分子靶向藥物”時代。藥劑學也從傳統的工業藥劑學,發展到了新型的分子藥劑學領域。通常根據靶向制劑在體內的靶標不同,將靶向方式分為:一級靶向(作用于特定器官和組織)、二級靶向(作用于特定細胞)和三級靶向(作用于細胞內特定部位和細胞器)。三級靶向主要是新型分子藥劑學的研究領域,細胞生物學(Cellbi-ology)的學科基礎有助于分子藥劑學的深入發展。線粒體是真核細胞中由雙層高度特化的單位膜圍成的細胞器。主要功能是通過氧化磷酸化作用合成ATP,為細胞各種生理活動提供能量,是細胞生長的能量工廠。已有學者研究以線粒體為靶點的新型藥物傳遞系統,通過作用于細胞內的線粒體,促進癌細胞的凋亡及壞死,起到靶向治療腫瘤的目的[8]。干細胞(Stemcells)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腫瘤干細胞對腫瘤的存活、增殖、轉移及復發有著重要作用。從本質上講,腫瘤干細胞通過自我更新和無限增殖維持著腫瘤細胞群的生命力,腫瘤干細胞的運動和遷徙能力又使腫瘤細胞的轉移成為可能。已報道通過脂質體及其靶向修飾技術,可以靶向傳遞抗癌藥物至腫瘤干細胞[9]。細胞內涵體逃逸(osomalescape)是一些藥物發揮效應的必經過程。采用制劑技術來加強這些藥物的內涵體逃逸是藥劑學前沿的研究熱點。如在RNA傳遞實際應用中,必須克服遞送后RNA被內涵體包埋這一問題。一些研究運用內涵體溶解肽、化學內涵體溶解劑和光誘導內涵體逃逸的策略來解決這一問題[10]。此外,將細胞穿透肽(CPP)-藥物復合物靶向遞送到特定器官、腫瘤、病毒感染細胞的方法對于實際治療應用也是必要的。近年來在這方面已有很大進展,尤其是通過非共價結合形成藥物CPP復合物[11]。納米技術已經在藥劑新技術中具有重要位置。由此產生的納米藥物具有增加難溶性藥物溶解度、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優勢。新型的納米材料已經用于改善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通過有效傳遞藥物、生物大分子和成像劑到靶部位的細胞。這種診斷性和治療性的藥物也叫納米藥物(Nanomedicine)。這需要部位特異性的細胞傳遞以及隨后亞細胞的定位。探究納米藥物進入細胞的路徑對于納米藥物的開發十分重要。納米藥物可以通過很多通路進入細胞,但目前并未完全清楚。納米藥物可以通過網格蛋白介導、小窩蛋白介導、內涵體通路、溶酶體通路或巨胞飲方式進入細胞[12]。

2材料學

與藥劑學相關的材料學(Materials)包括藥用高分子材料學、晶體材料學、生物材料學等。以高分子聚合物為基礎的聚合物前藥已經有二十年以上的發展歷史,高分子聚合物以聚乙二醇、N-(2-羥丙基)甲基丙烯酰胺(HPMA)、聚谷氨酸等最為常用[13]。聚合物前藥用于腫瘤治療主要基于腫瘤部位的EPR效應(加強穿透和滯留效應),一般認為分子量大于20000的聚合物EPR效應最為明顯。聚合物前藥載藥量也從5%~10%發展到30%以上,聚合物前藥在溶液中可以形成0~20nm左右的納米粒子,因此該類藥物也是納米藥物的一種。聚合物前藥通常以酯鍵、酰胺鍵、二硫鍵等相連,此外,也出現了溫度敏感、pH敏感、酶敏感的連接鍵類型。這些類型進一步豐富聚合物前藥的發展方向和內容。目前,該類藥物還沒有上市品種,最接近上市的是聚谷氨酸-紫杉醇前藥,進入了Ⅲ期臨床。很多聚合物前藥因為藥效降低及非靶器官的副作用終止于Ⅱ期臨床[14-15]。這類藥物還需進行大量和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在商品化上有所突破。難溶性藥物增溶及生物利用度的改善一直是藥劑學研究的熱點。難溶性藥物絕大多數是晶體藥物,藥物溶解需要克服晶格能,從規律排列的點陣中解脫出來。無定型藥物(Amorphous)可以增加難溶性藥物溶解度和溶出度,主要是由于其中藥物的無序排列,需要克服更少能力即能溶解。但無定型狀態是不穩定的,在溶液中,溶解的藥物趨向于結晶(Crystalli-zation),在溶液中可以形成超飽和的狀態(Supersatu-rablestate)[16]。無定型形式也是藥物多晶型中的一種。晶體材料學的學科理論有助于認識和理解無定型藥物的特征,指導無定型藥物的設計。對超飽和狀態對結晶規律的深刻認識有助于無定型藥物的設計。很多研究發現[17],采用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可以擴展超飽和狀態,并可以抑制結晶的產生及生長。聚合物的類型和濃度在抑制超飽和狀態下的藥物結晶程度是不同的。結晶類型也分表面結晶、大塊結晶、邊緣結晶等。普渡大學的Taylor教授課題組[17]和威斯康星大學的YuLian教授課題組[18]是兩個知名的課題組,在此領域進行了深入和細致的研究。生物材料已經廣泛用作藥物傳遞系統的載體材料。生物材料學理論基礎有助于設計具有體內靶向性的藥物控釋系統。生物材料用于人體組織和器官的診斷、修復或增進其功能的一類高技術材料,即用于取代、修復活組織的天然或人造材料,其作用藥物不可替代。生物材料能執行、增進或替換因疾病、損傷等失去的某種功能,而不能恢復缺陷部位。藥物緩釋支架(DES)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生物材料[19]。給金屬裸支架穿上一層化療藥物的“外衣”,如紫杉醇、絲裂霉素等,可以降低再狹窄的發生,稱之為藥物緩釋支架。緩釋支架是一種嶄新的藥物控制釋放系統,給組織、器官損傷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也有很多此類的基礎研究[20]。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于2003年批準了DES應用于臨床冠狀動脈治療之中,至今已應用非常廣泛,歐美國家、新加坡、日本等藥物支架的使用率在30%以內,在我國一些大醫院,藥物支架的使用率達到60%~90%,個別醫院甚至高達100%。

3分子影像學

分子影像學(Molecularimaging)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而逐漸出現并發展起來的,影像技術最早是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方法之一,隨著技術手段的逐漸完備和多樣化,形成了自身的科學規律,進而成為分子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分子影像學是運用影像學手段顯示組織水平、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體狀態下分子水平變化,對其生物學行為在影像方面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學。在診斷方面,通過對腫瘤發生過程中的關鍵標記分子進行成像,可在活體內直接觀察到疾病起因、發生、發展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和特征,而不僅僅顯示疾病末期的解剖改變。在藥物治療方面,觀察藥物作用過程中一些關鍵的標記分子有沒有改變,即可推論這種治療有無效用;在藥物開發方面,通過設計特異性探針,直接在體內顯示藥物治療靶點的分子改變,通過建立高能量的影像學分析系統,可大大加快藥物的篩選和開發[21]。藥劑學中,新型藥物傳遞系統的體內靶向性研究、體外攝取研究、細胞定位、細胞內吞機制研究等領域常運用分子影像學的手段。人們選擇有熒光吸收的藥物(如阿霉素或柔紅霉素)作為模型分子,對其載藥系統的細胞水平吸收與定位進行深入研究[8]。靶向釋藥系統的靶向性驗證通常采用近紅外染料或放射性核素,利用活體成像技術進行組織分布研究[22],這種研究大大縮短了研究周期,使體內過程更加直觀和生動,這也是分子影像技術用于藥劑學研發的成功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