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古典園林的差異范文
時間:2023-12-18 18:00: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東西方古典園林的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遵循自然式的設計原則,在園林建筑的分布上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園林建筑在園林中的分布遵循著這一原則,一般根據實際的園林景觀進行變化,建筑的功能和類型也根據園林景觀整體的布局進行選擇,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西方園林建筑的分布,遵循對比的原則。園林建筑一般處于園林景觀的中線或者視線的節點上,園林建筑之間相對獨立,園林建筑與園林其他景觀之間也處于獨立的狀態。
園林建筑的功能差異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同時具有美學功能和使用功能兩個功能,具體的體現在美學功能、使用功能、生態功能和空間的組織功能四個方面。園林建筑本身的造型和設計發揮其美學功能,其居住、休息、宴會等作用是園林建筑使用功能的發揮。此外,中國古典園林建筑還可以起到對園林的空間進行分割、組合的作用,如墻在園林建筑中的作用,增加了中國園林的空間感。西方古典園林的園林建筑,除亭、橋等具有使用功能外,其他的園林建筑一般不具有使用功能,僅僅是作為人工景觀對園林起到點綴作用,美學意義大于實用功能。在空間上,西方建筑不具有分割、組合空間的作用,在園林景觀中獨立的存在。
東西方園林建筑差異的原因分析
東西方歷史文化原因東西方園林建筑之間存在差異性的首要原因,就是東西方歷史文化氛圍的不同,即文化觀念的不同直接導致的對園林藝術審美要求的不同。中國文化追求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狀態。在園林設計中較多采用曲線設計來反應自然景觀的不規則性變化,以曲線為美,園林建筑的設計包含了中國人對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西方,西方文化追求人改變自然的觀念,在園林的設計中多采用直線的設計,以直線代表著人的意志,對自然景觀進行征服,在園林建筑的設計中以對稱、直線和幾何圖形為美。
自然環境導致建筑材料的不同西方園林建筑起源于古羅馬建筑,建筑材料的選擇以石頭為主。中國園林建筑受到傳統的自然環境和傳統木式建筑的影響,園林建筑以土木為主。西方建筑以石料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園林建筑上也是這樣。以羅馬萬神廟最為代表的拱式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以石料砌筑,墻壁較厚,窗洞較小是其建筑因材料帶來的特點。西方園林建筑強調體積美感,建筑的尺寸和重量等以追求宗教氛圍的營造為主,不以實際的使用需要為主。雕塑作為西方建筑的主要裝飾方式,追求雕塑與建筑的統一,也是以以石料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決定的。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筑以土木作為建筑的主要材料,以抬梁式作為建筑的主要結構。抬梁式結構實現了中國園林建筑可以單間或者多間組合,還可以實現三角、六角、圓形、田字等多種平面結構建筑。塔最為中國傳統建筑的一個代表,既是在以較輕的土木為材料,以抬梁式為主要工藝的基礎上實現的。
東西方在園林景觀與建筑之間關系認識上的不同東方園林建筑是文人、藝術家追求自我哲學,在園林中寄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在園林建筑的設計上追求自我審美與建筑的統一。東方園林多由不規則的自然景觀為主體,以建筑作為點綴和連接,在建筑上表現不同的文化品味。西方園林建筑則是對西方幾何美學的追求,是對西方自然科學發展的贊揚和崇拜,園林建筑作為人的代表處于園林的軸線上,起到統帥園林的作用。
總結
篇2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遵循自然式的設計原則,在園林建筑的分布上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園林建筑在園林中的分布遵循著這一原則,一般根據實際的園林景觀進行變化,建筑的功能和類型也根據園林景觀整體的布局進行選擇,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西方園林建筑的分布,遵循對比的原則。園林建筑一般處于園林景觀的中線或者視線的節點上,園林建筑之間相對獨立,園林建筑與園林其他景觀之間也處于獨立的狀態。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同時具有美學功能和使用功能兩個功能,具體的體現在美學功能、使用功能、生態功能和空間的組織功能四個方面。園林建筑本身的造型和設計發揮其美學功能,其居住、休息、宴會等作用是園林建筑使用功能的發揮。此外,中國古典園林建筑還可以起到對園林的空間進行分割、組合的作用,如墻在園林建筑中的作用,增加了中國園林的空間感。西方古典園林的園林建筑,除亭、橋等具有使用功能外,其他的園林建筑一般不具有使用功能,僅僅是作為人工景觀對園林起到點綴作用,美學意義大于實用功能。在空間上,西方建筑不具有分割、組合空間的作用,在園林景觀中獨立的存在。
東西方園林建筑之間存在差異性的首要原因,就是東西方歷史文化氛圍的不同,即文化觀念的不同直接導致的對園林藝術審美要求的不同。中國文化追求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狀態。在園林設計中較多采用曲線設計來反應自然景觀的不規則性變化,以曲線為美,園林建筑的設計包含了中國人對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西方,西方文化追求人改變自然的觀念,在園林的設計中多采用直線的設計,以直線代表著人的意志,對自然景觀進行征服,在園林建筑的設計中以對稱、直線和幾何圖形為美。
西方園林建筑起源于古羅馬建筑,建筑材料的選擇以石頭為主。中國園林建筑受到傳統的自然環境和傳統木式建筑的影響,園林建筑以土木為主。西方建筑以石料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園林建筑上也是這樣。以羅馬萬神廟最為代表的拱式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以石料砌筑,墻壁較厚,窗洞較小是其建筑因材料帶來的特點。西方園林建筑強調體積美感,建筑的尺寸和重量等以追求宗教氛圍的營造為主,不以實際的使用需要為主。雕塑作為西方建筑的主要裝飾方式,追求雕塑與建筑的統一,也是以以石料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決定的。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筑以土木作為建筑的主要材料,以抬梁式作為建筑的主要結構。抬梁式結構實現了中國園林建筑可以單間或者多間組合,還可以實現三角、六角、圓形、田字等多種平面結構建筑。塔最為中國傳統建筑的一個代表,既是在以較輕的土木為材料,以抬梁式為主要工藝的基礎上實現的。
篇3
關鍵詞:園林;中西方;差異;比較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2)06-0074-02
1 引言
中國園林把自然風景看成一個綜合的生態環境,山為骨骼,水為血脈,建筑為眼睛,道路為經絡,樹木花草為毛發,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根本是以自身適應自然,又以自然適應自身。中國古代造園講究風水,風水術實際上是集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美學、建筑學、倫理學等于一體,系統性的規劃設計理論,通過對最佳空間和時間的選擇,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并獲得最大效益[1]。
追求意境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本質特征和最高藝術追求。陳從周認為意境是詩與畫的境界在實際景觀中的體現,它是一種審美的精神效果,表達了一種言外之意、話外之音,使情、境交融。中國園林與文學藝術、詩詞繪畫、音樂等結合,園內詩詞歌賦、楹聯匾額、水墨丹青、碑林石刻與園林融糅,形成中國古典園林的特有魅力。
而西方園林的人文景觀相對單調,主要通過雕塑和噴泉等來描述宗教故事、神話傳說。西方園林深受希臘文明的影響,強調審美對象的秩序和勻稱,認為和諧是一種數量關系,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達斯說:“數為萬物的本質。”由此“征服自然”成為西方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的指導思想。因此在歐洲園林中處處可以見到強迫接受人指揮的噴泉,按人的意志改變成幾何樣式的樹木、刺繡花圃和綠色雕刻。園中的一切都有人工穿鑿的印記。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曾懸書門外,“不通幾何學弗入吾門。”一棵棵樹木要排列有序,綠色雕刻猶如地毯般規則統一。黑格爾在論述西方古典園林時說:“最徹底的運用建筑原則于園林藝術的是法國的園子。”在凡爾賽宮苑,無論是宮殿前放射狀的林蔭道,還是花園中壯觀的水池、雕塑,無不規整謹嚴,井然有序,它們都是“數的美學”的產物。歐洲造園的主流風格就是“自然的建筑化”特點,園林是美妙的“數的伊甸園”。
2 造園要素分析
2.1 山水
山水是中國園林的主要標志。幾乎無園不山,無園不水,在中華先人的自然崇拜中,名山五岳是上帝之下都,又是神仙居住的靈境,遠離塵世的山林,成為隱士高人的理想選擇。儒家的山水作為志士仁人的精神擬態,積淀著士人的高雅和風流,山水成為中國園林最基本的抒情物質建構。
中國園林中的山水同時負載著與道德相聯系的情愫。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孔子認為水之美,在于它具有與君子(智者)相同的智、德、勇等品質,而仁者則具有高山般廣闊的胸懷和無私奉獻的美德。“夫水遍而諸生而無為也,似德”(《茍子》)。智者之所以“樂水”是因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特點,具有“動”的特征,即儒家“入世”的處世方式。“水至平,端不傾,心術如此像圣人”,品行端正是水人格魅力的主要表現。水又可以作為時間的“意象”,對人起警示激勵的作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古人還從水的動靜體悟到了養生的精髓,一動一靜之間構成了對生命規律的認識。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從水的意象總結出了處世治國的道理,水之所以可以弱勝強,源于它的以不變應萬變。清靜無為遂成為老莊學派的核心思想。古人云“真水無香”,水能滌蕩凈化人的心靈。因此園林無水不園,它寄托著回歸江湖之情。
西方園林是以建筑為核心的園林體系,山石本身并不成為獨立的景致,因此,園林中幾乎讓人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即便是多山的意大利,也只是用當地的石材做成裝飾性很強的臺階、欄桿、擋土墻等,成為建筑向花園的延伸。至于水體的營造,地勢平坦的法國園林中大多是大面積寧靜的水池或水渠。相比之下,意大利園林則利用陡峭的地形,設計了很多跌宕起伏的水景,再觀了自然界中的各種水形式,如清泉,溪流,直瀉而下的瀑布,沿斜坡而下的水階梯,當然最活潑生趣的還是各式與雕塑結合的噴泉,其中有音響效果的水風琴,水法喜、水劇場更是讓人驚喜連連。
總之,無論是從容典雅的法國靜水,還是靈動活潑的巴洛克活水,都充分展示了西方造園所追求的形式美以及清晰的秩序感。
2.2 建筑
建筑被黑格爾稱為“最早誕生的藝術”,其決定因素是文化觀念的差異。作為世界原生型建筑文化之一的中國園林建筑是一個很獨特的體系,建筑材料普遍采用溫和的木頭,這種木構建體系迴異與西方建筑的石結構。究其原因,起支配作用的應該是受到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木”乃是一種飽含生命的材料,這對具有黃土情結的中華先人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在強調天人合一的國度里,建筑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水融,園中建筑依據環境的特點配合著各種地形地貌,自由組合,穿插錯落,靈活應變,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建筑類型:亭、臺、樓、閣、廊、軒、水榭、石舫。
西方古典園林中,園林服從建筑的構圖原則,園林高度“建筑化”。建筑多位于主軸盡端的高地上,相對集中,尺度、體量巨大,統帥整個園林,同時作為整個園林的背景。其建筑特點為:氣勢磅磗,裝璜豪華,裝飾工藝精湛,設計典雅精致。柱式是歐洲主流建筑藝術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古希臘留給世界的最具體的建筑遺產,是他們將人體的完美比例引入建筑之中,造就了多立克(Doric)柱式、愛奧尼(Ionic)柱式,繼而又有了少女般纖細特質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式建筑滲透著尊重人,贊美人的古典精神,散發著永恒的魅力。
2.3 植物
篇4
關鍵詞:自然觀 分離 連接 本體 關系性 時間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正文:
自然觀是歷史積累的人類對自然演化和存在的一般規律的認識。西方自然觀的形成,基于對古希臘、古羅馬及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融合,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后漸漸得到確立并作用于西方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的發展。中國雖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念始終與西方似乎是在各自的兩條路徑上不相交地獨立發展。在此作用下,形成了中西方城市和建筑空間的差異。
一、中西方自然觀概述
1、西方的自然觀
在對待自然這個問題上,李約瑟指出,西方思想在兩個世界之間擺動:一個是被看作自動機的世界,這是一個沉默的世界,是一個僵死而被動的自然,其行為就像是一個自動機,一旦給它編好程序,它就按照程序中描述的規則不停地運行下去,在這個意義上,人被從自然界中孤立了出來;另一個是上帝統治著宇宙的神學世界,自然界是按照上帝的意志運行的。[ 伊? 普里戈金:《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P38-39]古希臘作為西方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就已經形成了相對獨立的自然觀,把自然看作一個獨立于人的對象,人與自然相對的獨立性與分離就已顯現。
另一方面,這樣的思想具有明顯的幾何特質。柏拉圖認為世界是由Idea及其模像構成的,Idea在這里可以解釋成作為內在秩序、抽象性、抑或美這些客體,而模像則是承載這些客體的物理形態。因為上帝是統一的、絕對的,最趨近于上帝的形體是球體,因而球體及可被球體內切的其他幾何形體則是理想的、更能趨于并反映美和客觀自然的形態,我們稱之為柏拉圖形體。柏拉圖認為Idea與主體是完全分離的,要認識Idea是很困難的,人類只能勉強通過其模像來認識它,而柏拉圖形體則是能認識Idea的理想模像。[ 隈研吾:《反造型》,P73]西方Nature的概念似乎更傾向于上文所說的客體,一種絕對的秩序,一種抽象。所以也不難理解西方一貫對自然的幾何性的處理,以使之更趨近于美(Idea)。而人同自然的關系,雖不是一成不變的對立和駕馭,卻始終存在著相對獨立和分離,因此獨立性和分離性也漸漸成為貫穿于西方人對待世界的思維模式。
2、中國傳統的自然觀
中國古代的自然觀,在《老子?道德經》中有根本的闡釋。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世間萬事萬物皆可分為天、地、人、道,在這四者之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自然”居于最高位置,萬事萬物都應從屬于它。
在這樣一個法則之下,中國傳統中并不視人、天、自然這三者為各自獨立的范疇,而更習慣于將三者模糊在一起表述,感覺三者本就是不可分離相互統一的。與西方絕對化的理論態度相對,儒道思想都混淆著天地人倫和政治,這些特征反映了中國人認為天道、自然都可在一個完備的人身上或好的建筑上融會貫通。
另外,西方人強調個體,或者說是本體;而中國傳統主張對立統一、和而不同的觀念,強調事物間的關系性。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古代陰陽說就揭示了以“成對”事物而非獨立事物作為本體單位的觀念。這也就是中西方“合創”與“獨創”的差別。《道德經》說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這其中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后都無不揭示了其中對立統一的價值觀念,因此較之西方強調“本體”和“分離”的自然觀下,中國傳統建筑空間呈現出大相徑庭的形態。
二、自然觀差異影響下的中西方建筑空間
1、分離――連接
“分離”和“連接”是隈研吾在其著作《反造型》中提到的兩個東西方自然觀概念。在西方“分離”意識下,事物與事物之間是絕對的、非此即彼的,只有嚴格的區分,才能表達事物的本身。而中國傳統更注重于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連接”。物質之間是即區分又相互滲透的、相對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西方重視事物的分類,很早就將建筑按照功能的不同進行建筑類型的區分,并分別賦以相應的形式;而中國傳統建筑雖然也有功能上的區分,但承載這些功能的建筑形式大多并沒有類型學上的差異,僅存在建筑等級的不同(如中國小到住宅大到宮殿都采用的是合院的形式)。
在城市空間中,中西方的差異性尤為明顯。西方傳統城市長久以來都以自然對立物的狀態存在。無論是在市民城市中,還是在領主城堡中,為自然留出的空間都是鮮見的。巨大而密集的建筑物,擠出的邊界分明的街道和廣場,幾乎看不到行道樹。城堡也是凸顯于山巖或曠野之中,成為周圍自然的對立物。他們認為自然與人工構筑物是涇渭分明的,人類的建造是對自然的抵抗。然而在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歷代帝王都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秦漢直至明清,都城或皇城內無不開池鑿山興修苑囿,力圖縮小人與自然的距離以順天道。
從建筑單體角度上說,“堅固、適用、美觀”是西方建筑的三個基本原則,“堅固”被擺在首要的位置,人類視圖通過追求建筑的永恒來達到自我價值的永恒。而“永恒”所反映出的是與自然的進一步獨立和分離,建筑對于處于其內部的人來說是較為封閉的以追求純粹性。而中國傳統建筑相對而言就開放得多,輕盈的結構、通透的隔斷、呼吸的庭院,建筑充當人與自然溝通連接的媒介。中國古代選取“木材”這一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建筑材料,這本身就蘊含了中西方自然觀的差異性。中國古代自儒家起就崇尚“卑宮室”,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固,而是抱著與自然謙和化一的態度,才使得木結構建筑在近代西方文化滲透之前代代相傳。
2、實體性――關系性
由西方的“分離”與東方的“連接”的差異性帶來了對于建筑認識上相應的“實體性”與“關系性”。上文提到西方注重建筑本體,而中國傳統建筑重視建筑與人、建筑與環境的對話,重視相對事物間的關系性,由此導致了中西方建筑空間處理上截然不同的態度和呈現出的形態。
西方建筑物是獨立的(甚至孤立的)、紀念碑式的、垂直發展的,且靠建筑內部所有功能房間的集中性組織來形成外部的獨立而集中的形態。中國傳統建筑則是所有功能房間散開,依靠連廊和庭院將其組織串聯,建筑呈水平向發展,伏于大地,依山就勢。故前者為“棟”,后者為“間”。“棟”是獨立、分離的實體,與環境割離;“間”是將建筑化作無形融于自然,將自然帶入間與間的關系之中,與人的身體發生聯系。(圖1)
3、時間性
柏拉圖將時間剔除在形而上學之外,他的時間觀被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普遍接受,認為上帝是在時間之外的。因此,在此影響下,作為追求永恒的建筑,便極力剔除時間性,而追求一種恒定的、靜止的建筑觀,這同時也直接導致建筑形態的實體性。
在追求“去時間性”的情況下,在人與建筑的關系中勢必帶入“距離”。唯有在一定距離之外,建筑以完整二維立面展現,建筑才是穩定、靜止的。文藝復興時期誕生的透視法也是基于這樣一個時間觀和建筑觀,將一定距離之外人所見建筑的畫面轉移到畫布上。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建筑恰恰是追求時間性的。由于建筑的形態并非獨立集中的單一形體,而是伴隨著空間序列的建筑關系合集,人對建筑的體驗不是瞬間的整體的,而是伴隨著人的進入和與建筑的互動發生感知,進而認識建筑和空間,如傳統四合院、園林以及宮殿或壇廟。所以中國傳統建筑也沒有“立面”的概念,其建造也并不依照既有的二維投影圖。若剔除時間性,對建筑的感知便無法完成。
4、對稱――對仗
西方的絕對性思想體現在空間上對應的是對稱,重要的官方建筑如宮殿、教堂或皇家園林,無不遵循軸線左右的嚴格對稱。而在中國古代的空間處理上,尤其是法統空間,受對立統一、相反相成觀念的影響,雖也強調嚴謹的軸線,但更強調軸線兩邊的對仗關系而不是表象上的對稱。如《周禮?考工記》中提到都城規劃依循的“左祖右社”等,包括明清紫荊城的規劃布局清晰明確的軸線左右是嚴謹的空間對仗而不是形態對稱。
5、幾何――模仿
中西方自然觀的差異性最直觀地表達在對自然具體的處理手法上,在園林中有充分體現。西方園林對植物處理的幾何化傾向是基于文中提到的幾何化特質,自然勢必要經過人工的幾何化改造使之更趨向于美(Idea)。在園林布局上,黑格爾曾說:“最徹底地運用建筑原則于園林藝術的是法國的園子,它們照例接近高大的宮殿,樹木是栽成有規律的行列,形成林蔭大道,修剪得很整齊,圍墻也是用修剪整齊的籬笆造成的。這樣就把大自然改造成為一座露天的廣廈”。[ 黑格爾:《美學》, 第三卷, 上冊,P105 , 朱光潛譯]西方古典園林不管在情趣上還是構圖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原則都是相似的。
篇5
【關鍵詞】原始性 基礎性 拓展性 花園設計 社區設計 形態設計
一、現階段綜合性高校藝術類景觀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專業性(藝術特征)不明確
文章所論及的專業范疇均為綜合性院校的藝術類學科,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設計方向。2012年國家對藝術類學科中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整體更名,定為“環境設計”專業,仍然包含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兩大方向。由于綜合性高校的教學中含有自身特色和傳統優勢的專業,所以,高校中藝術類學科的景觀設計通常會受其主打學科的影響,如農林類高校的景觀專業,會偏向以農作物及植栽的習性分析為切入點;建筑規劃類高校的景觀專業,會偏向以地理、氣候、水文的規劃分析為切入點;交通科學類高校的景觀專業,會偏向以路政景觀設計及與道路衍生方向有關的知識作為切入點等。那么,高校中藝術類景觀設計的特征應如何把握呢?
綜合性高校,更多對“實用藝術”的修飾性形容詞——“實用”的學科差異引起注意,較易忽視決定性的名詞——“藝術”,即便在有特色專業的綜合性高校,也需歸納出有傾向的、不同于藝術類專業院校的藝術性教學表達。這類高校中學習藝術的學生有其獨特性:文理科的大環境、嚴謹的學風、對專業藝術的渴望超越了專業院校、有更多待激發的專業潛質、學習方法更趨于綜合等。
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藝術設計系中的景觀設計專業,就應區別于園林學院的傳統風景園林專業,辦出自身的藝術特色。目前的發展路徑是:最早產生于森林工業學院的木工專業,而后順理成章地衍伸為家具與室內專業,也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起源暗合,2000年前后,環境藝術專業中的景觀方向與國際背景中的景觀設計學科接軌。即便2012年國家將其更名為“環境設計”專業,在林業學科這個大背景中,仍可以發展為偏向生態自然,但同樣傳承有較濃厚的生命藝術氣息的“景觀設計”內核的專業,由原生態的花園設計入手,由主題型的社區設計入手,由小范圍的形態設計入手,這也是該校藝設景觀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教學方向。
2.知識點較傳統
國內有關藝術類景觀設計的教材與教學,多半源于國外景觀設計經驗與國內環境藝術設計理論相結合的產物。這類理論課程的規律一般為:景觀設計學科簡介調查分析與圖示分析設計構思形式構成空間布置元素梳理(地形、植物、鋪裝、水體、公共設施等);也可以體系化地表達為:景觀設計的概念、內容、發展與作用職業規劃與理論基礎造型及構成要素藝術手法及程序推進圖紙規范分項理論(路政空間、住區空間、開放類空間、大區域規劃)。筆者認為,在藝術類景觀設計教學的分項內容中,應該以小尺度小規模的訓練為主,偏重藝術構形的方法與環境人文的聯系。①
各類高校藝術類的景觀設計專業,有獨自的發展特色,其教學內容均圍繞著上文所述的路徑開展,或許存有一些細節上的增補與舍棄,但其提綱框架基本沒有太多的新突破,從2000年左右至今,已經有10多年的教學發展歷程,迫切需要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與知識點的修訂。2000年后的社會發展,一些新的社會現象進入語境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生活方式偏向信息化、網絡化與綜合媒體交叉,在設計教學中應更多凸顯新的時代特性,鋪陳好傳統知識點基石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教學的靈活性及時序性。
3.教學方法較單一
教師與學生在景觀設計課堂上多為講臺上下的關系,尤其前期理論課程階段的教學模式比較呆板與單一,這一直成為教師容易忽視的環節,側重于制圖及實踐過程中的互動,卻輕視了“合理的理論”帶入學習的教學創新,應將專業介紹、理論基礎和史論鋪陳的導入性內容活化教學,將知識點較輕松地傳遞給尚未了解此專業的學生,從文理科模式的理論教學方法中拓展藝術類的景觀方法。
在制圖與實踐過程中,互動的模式也略顯模板化,多以競賽或實際項目為目標設置課程作業,由于具體學生數量及講臺上下教學模式間的矛盾,很難讓學生充分理解理論與實踐聯系教學的設計細節及程序,競賽、實際項目與課程安排的時間及程度是否相合,也成為很重要的激發學生方案創意的檢驗因素。可以嘗試將學生分為多組,嘗試多種方法并行完成某一課題。
二、“三階式”景觀設計教學方案(教師講授)
鑒于綜合性高校景觀設計這一藝術類教學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按階段性逐層深入這門學科的內核部分,每一層都有其時序性、針對性及開發性,讓學生逐步理解此學科在當代綜合性高校中的教學特色與程序,緊扣新時代景觀設計科目的意義,并進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創新方法。
1.原始性知識理論的講授
教師在傳授其他藝術學科理論課知識點的時候,會依序從“大范圍的主流藝術”的萌起切入,帶出其他藝術門類的發展與細節,繪畫史、雕塑史和建筑史也是談及有關“實用藝術”和“空間設計”時,必然無法脫離的基本鋪墊。比如視覺傳達的課程安排,起始必然是有關近代藝術及包豪斯思想的提及,同樣會關聯達達、超現實和波普等藝術潮流的介紹;而服裝設計和工業設計對于現代派、包豪斯及后現代藝術思想的一脈相承也是不言而喻的,這都成為專業性藝術學科,展開“個性”之前所必備的“藝術史史論”導入過程。
景觀設計屬于實用類藝術,研究與表現的是三維空間設計,所以為“人與生活”的考慮成為其學科研究的內核。
(1)以往景觀設計課程安排近、當代藝術史論部分,是另開課程講授的,這樣不能體現其與景觀設計直接的關聯,建議在東西方園林史、近代景觀產生及發展的內容之前,加入東西方近代藝術史與相關交叉影響的史實部分,補充橫向間接對景觀設計學科有所影響的知識點。
(2)需要強調近代藝術觀念的確立與“設計”被提出之間的關系,景觀設計源于建筑空間,建筑是承接文藝復興“設計”理念的產生而確立其藝術地位的。應有別于東西方建筑史論縱向分析的課程,在景觀設計課程前期,節選建筑史實中與景觀互生的重要斷代史,讓學生建立“空間設計系統”發展的意識。由于工業革命后工業化泛濫,景觀自然的缺失愈演愈烈,對社會自然美化的任務與現代藝術的思想(以包豪斯為核心)相合,孕育了與現代建筑并行的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理念和思路。
(3)總結文藝復興、印象派及現代派對藝術新概念的賦予,人本、感官、身體及性格化的藝術思想,現代藝術更將人類及生命的溯源視為達至人本設計的脈絡,景觀設計中有關原始性知識理論的講授可以適當補充一些。
2.基礎性知識理論的講授
授課教師應對以往多種景觀設計類的教材和書籍進行提煉分析,篩出有時代特征、問題鮮明、實踐性強的知識點,并按照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及思維方式,對知識點合理歸納,并將其體系化,進行基礎性知識理論的講授。
(1)直接影響景觀學習興趣的知識選擇
當今時代背景下怎樣理解景觀概念(現代初期、建國之后、改革開放及當下的情境對比);中國景觀行業的SWOT分析;世界較成熟的景觀設計學術及專業組織、機構及公司介紹,分享不同的景觀理念及經驗;過去與未來的背景中職業的不同要求;景觀設計的學科外延(美學、心理學、生物選擇、生態學、地理學、遙感技術等)。
(2)科學挑選合理的專業理論框架
分析世界景觀教育發展的潮流,以及國內綜合性高校景觀藝術學的教育現狀,根據目前發表的景觀類教材,總結出當下較合適的理論框架。
①導論(國內外景觀的產生及發展現代景觀的契機、形態及分類);
②表達A(分析景觀表達的種類、當前傾向及工具選取,就不同的元素對應其表達手法,選取快速手繪的圖樣與技巧);
③形式及概念(理解造型要素與構成要素的契合,合理生成場地初步構形,凸顯方案創意);
④基本元素(地形、鋪裝、植栽、水體、道路、設施等);
⑤結構系統(空間、流線、邊界、節點、中心)景觀整體提升;
⑥表達B(通過美學規則的學習,掌握景觀造景的藝術手法;講解圖紙的規范與成果呈現,以及程序推演的過程);
⑦專項課題(庭院、校園、公園、住宅區、廣場、路政等;可對分項景觀進行分類講授:路政空間、綠地空間、住區空間、城區開放類空間、大型區域規劃等)。
其中路政空間指涉步行、單車、車行公路及軌道交通等設計區域;綠地空間指涉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目標、要求、性質、原則及形式表達等;住區空間指涉架空層、庭院、住宅小區、住區交流場地及會所等;城區開放類空間指涉商業街、濱水帶、廣場及公園類的設計;大型區域規劃多指涉風景區和城市片區,接近規劃設計的層面,名勝區、森林公園及自然保護區,體現景觀設計對城市文化及生態方面的綜合影響。
綜合性高校的景觀藝術專業,其理論框架尤為重要,為教學過程的核心所在。上文展開的專項課題類別對景觀設計門類進行了綜合考量,從數量上看,設計的區域和生活的氛圍依循五個空間逐級拓展與深入;從質量上看,側重偏小型空間構成的有機發展,才能引領城市片區的文化傳承和發揚,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接受景觀對城市生活的終極意義: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3.拓展性知識理論的講授
經過對原始景觀知識教學內容的尊重,以及對基礎性景觀知識教學內容的調整,第三個階段就是對景觀關聯知識的延展,用邊緣、交叉、跨界的知識內容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補充,也起到了綜合性高校傳統景觀藝術教學的活化劑作用,便于讓學生對景觀設計專業的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中交叉專業的互補拓展,主要是戲劇、電影、綜合材料和新媒體技術的介入,可以從另個角度詮釋空間中人、自然及社會的關系。
(1)戲劇是純粹空間藝術形式的表達。依靠主體通過肢體語言來敘述空間,提出空間中的沖突,并解決交待的問題,多為間接、潛在地體現“空間感”與“生活性”,展現人及自然的性質。戲劇宏觀的布局,遠不及其表演集中的空間焦點,但院校傳統的景觀教學中,缺少間接讓學生用主觀的感官去體驗空間的形式,進而認識空間內核與人生活的關聯。
(2)建筑的發展無疑對景觀設計有重要的影響,電影對于建筑師來說,可能是最近于現代建筑的藝術形式,②景觀專業相較于建筑來說,更突出人群的交流場所與公共性的空間,電影與建筑、景觀都有空間和時間的線索,電影和空間藝術都有其多層“不可動性”,需要主角將片斷運動與開放的整體運動相聯系,激活后才能產生意義。③
(3)近年來,藝術專業運用的材料與手法越來越多樣化,類似于陳設、展示、裝置的作品中,木制、石制、金屬、玻璃及新材料等材質的綜合運用已得以普及性發展。藝術語言的表達與接收,從傳統的視覺至其他感官知覺,發展為從生活場景的觸覺經驗至心理投射,產生環境營造的共鳴。
三、“直觀性”景觀設計訓練內容(學生反饋)
在現階段景觀設計教學存有的問題中,怎樣通過專業訓練凸顯藝術類教學的特征成為重中之重。開篇“三個入手”,說明了應在對原有景觀設計的理解程度上,給予學生一定的專業要求:由原生態的花園設計入手,學習現代景觀產生的緣由,及對古時人們訴求自然生活的延續;由主題型的社區設計入手,選取尺度合適的場地環境布置,與周圍人們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諧關系;由小范圍的形態設計入手,在小規模的練習中,突出形式感與藝術性的專業訓練。花園、社區及景觀形態的作業要求(與第二部分教學相應),成為環境設計在綜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觀性”的學習反饋,尊重現代景觀的歷史、處理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從小尺度展現藝術性,是此類課程的根本任務。
1.原生態花園設計的要求
由于花園這一景觀分支,既類似中國古典園林和西方古典園林源頭的樣態,也是現代景觀由19世紀工業革命后,美國發起保護自然景觀的城市公園運動的主旨,可為藝術類景觀專業著手訓練的、有關綠地規劃和生態發展層面的設計類別。并且花園的類型可以包含庭院、別墅花園及花園餐廳等,控制在2公頃以內的尺度,可以保持藝術類學生對方案創意及美學維度的敏銳性。庭院及花園,多是國外優秀建筑景觀大師代表作的選擇類型,較傾向于做出空間構成與性格內涵的特征性,以及與本土自然環境的融合性,保持獨有的生態氣息。
此類訓練側重于對東方花園的介紹與學習,多研究本民族及相似地域的環境背景,凸顯缺失的、“回歸性”的場地布置與精神表達。如可讓學生模擬日式常有的花園地塊與場景做作業:備有BBQ的鋪石庭園、從房間延伸出來的露臺設計、通過曲線美的庭院對建筑延伸、可以與寵物玩耍的細長院落、與海相接的花園、將庭院與起居空間相融合、與別墅相連的山間小路、屋頂露臺上的寬敞宅院等,將這些特色空間場景與中國特有的自然背景融合進行花園課題研究。
如筆者布置課程作業范例:公園一角的花園餐廳(1公頃,半虛擬),旨在用合適的空間及植栽配置吸引游客用餐及休憩,并賦予花園餐廳整體的地域背景(圖1、圖2)。
2.主題型社區設計的要求
除了偏向生態層面的訓練內容外,更高層次的景觀要求是有關人與景、人與人這兩對密不可分關系相協調的課題,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10公頃以內),但仍然是藝術類景觀學生可以駕馭的范疇,所以,可選擇一些樓盤或者是有特色的居住區景觀作為作業進行練習。
景觀設計的最終是為人服務,目的是為享有健康、舒適的生活,在現代飛快的生活節奏中,舒緩疲勞、緩解壓力、從網絡電子的世界中得以間歇,也是社區類作品在當下的意義所在。花園類的設計較私密與內斂一些,而廣場、社區和住區一定是人的行為、社會的交流更頻繁的景觀場合,除了鍛煉設計者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多是超離直白的形態和口號的生態,對人的感官與心理層面的設計考量。此類練習是要求藝術類的學生,對形態直觀性整合有所升華,避免從業過程中進入“千城一面”的漩渦,讓項目既具有美學意義的外衣,也產生心理學價值的探討,深層次解決空間中人類行為交往的問題。
在社區設計的作業中,要求學生形態的靈感源于自然,功能上最大限度地反映集約與節能,營造適宜居住的樓盤環境,將休閑主題與浪漫風格相結合,處理區域的文化性問題。
再如,筆者布置課程作業范例:某市水云灣樓盤景觀設計(約6公頃,半虛擬)。難點為建筑偏多、均為高層、無序分布、密度較高,周邊環境為生活區、工廠、幼兒園及濱海大道,海洋性氣候,在現有條件和環境中,為當地的居民設計具有舒適一般性與地域特殊性的樓間隙景觀組團,嘗試用主題聯系破碎的景觀用地。(圖3)
3.小氛圍形態設計的要求
花園、社區是藝術類景觀設計作為作業練習適宜選取的種類。而第三點是說明此專業的訓練性質所在,也總結了花園、社區及其他類似空間(小公園、小廣場等)的特征:小而精。具有形態處理的直觀性、主題創意的直觀性及生態表達的直觀性,“三個直觀”也涉及藝術類學生潛質與特性的考量。
“小氛圍”,在北京林業大學的歷史及教育特點中,傾向選取的設計種類即是:花園與社區。讓學生在限定的氛圍內,處理好景觀在形式、環境與人之間的交流問題。作為教師,更應指導學生以美學、環境心理學知識點的學習為切入點,把握本專業學習的核心方向與根本意義。
如筆者布置課程作業范例:昆曲體驗園。景觀課程開設前,在蘇州考察期間,留給學生的有關“文化振興”的設計課題,旨在通過小規模的場地設計(6000平方米的巴士停車場),巧用景觀形態、主體五感及潛意識的角度,重新激活各年齡層次的人們對昆曲文化的喜愛(圖4)。
本文預期達到的目標:梳理綜合性高校藝術類景觀設計課程的共同問題:專業性不明確、知識點較傳統、教學方法較單一;提出循序漸進的“三階式”景觀教學模式:原始性知識理論基礎性知識理論拓展性知識理論;并相應提出藝術特性的“直觀性”景觀訓練內容:花園設計、社區設計及小形態設計的要求。
本文針對綜合性高校藝術類景觀設計的課程特性,期待用合理的講授與反饋體系,重塑藝術類景觀課程中的感性與理性問題并重的考慮,并找尋具有規律性的手法解決現有問題,依循良性的教育模式進行同類推廣。
(注:本文為2011年北京林業大學質量工程專業建設立項項目的階段成果)
注釋:
①徐清.景觀設計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12.
②魯安東.電影建筑和空間投射[J].建筑師,2008,136,(12):5.
③阿里·哈夫蘭德.相機眼:建筑中的投影機器[J].張燁,譯.建筑師,2008,136,(12):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東西方文化的區別